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2024-05-05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精选九篇)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1

一、精选教材

教材是课程知识内容的载体, 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之一[2,3]。如何选择和使用教材对教学任务的实施、完成和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走访、大量资料的查阅以及结合本校水产养殖学科的专业特点、课程学时数以及授课对象, 最终确定以翟中和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为教学用教材, 并及时跟进该书的新版本。在应用该教材的同时, 特别注重其他教科书的参考和补充, 如将王金发编著的《细胞生物学》、王堃仁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郑国锠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Alberts主编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作为本课程的参考教科书。此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注重寻求教科书之外的教学资源, 如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国内外知名大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网站, 特别是国外互联网站上与细胞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网络资源。教学中将教材、参考教科书以及教科书之外的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和凝练, 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教学内容的遴选

《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等是水产学院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在内容上联系极为密切, 相互交叉和渗透。在《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 既要避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过度重复又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完整性、体现细胞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根据水产学院的教学安排以及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对所用教材的内容进行遴选, 合理取舍与合并, 最终形成十章作为本校水产养殖学科《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 即:“绪论”、“细胞的基本知识”、“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细胞表面”、“细胞基质和内膜系统”、“线粒体”、“细胞骨架”、“细胞核与染色体”、“细胞周期和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和“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遴选后, 授课中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 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阐述细胞结构, 特别是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认识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本质, 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理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 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深入化。

三、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课堂教学仍然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形式[4], 因此教学内容确定后, 教师要梳理每一章的教学内容, 清晰讲授的重点和应达到的具体教学目的。首先, 教师要意识到第一次课的重要性, 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一样, 课程的讲授内容通常以绪论开篇。但是, 不仅许多学生不重视绪论的内容, 教师也容易出现缺乏对绪论讲授的激情[5]。教学中我们将教材[1]中绪论的内容重排、调整与优化,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中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作为最先讲授的内容, 并结合一些与之相关的逸闻趣事, 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科的诞生、认识学科的发展与实验仪器和技术进步的关系;通过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该学说的基本原理, 还使学生意识到善于点滴积累以及归纳和总结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们也弄清了细胞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后再介绍当今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 并将教材目录与绪论的内容相联系, 这样不仅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深记于学生的脑海中, 也便于他们对本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和提高学习的信心。其次, 授课内容的顺序编排要便于学生与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相衔接。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学中按着细胞的组织结构从外向内, 即:细胞表面→细胞质→细胞核的顺序, 并将结构或功能上联系极为密切的细胞结构的知识放在一起讲授。以本课程的“细胞表面”与“细胞基质和内膜系统”两章为例, 对教材以及相关的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重新编排与优化。授课时“细胞表面”一章, 首先介绍细胞表面的结构组成 (质膜、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外被、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细胞连接) , 各结构的特点、功能以及这些结构的相互关系;通过这样的讲授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多细胞生物中虽然所有的细胞都具有“质膜”这样一个界膜, 它是细胞表面核心结构, 但多细胞生物不仅由细胞构成, 细胞外还有细胞外基质, 同时没有一个细胞是孤立的, 细胞与细胞或与细胞外基质形成特定的组织连接结构, 从而使多细胞生物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后再详尽地介绍细胞表面核心结构———质膜的物质的运输和信号转导功能,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又使学生对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此外, 由于核糖体与内质网在功能上的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将核糖体并入内膜系统中介绍, 形成本课程的“细胞基质和内膜系统”一章。授课中首先讲解非膜性细胞器———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功能, 之后介绍内膜系统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加工功能与蛋白质的分拣形成本章独立的一节, 即“蛋白质的分拣与加工”, 内容包含信号假说、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蛋白质的分拣和膜泡运输, 此节为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介绍信号假说时, 由于有了核糖体的知识基础, 再结合具体的研究成果, 学生则很容易理解分泌性蛋白的合成在细胞基质中起始、肽链延伸暂停、向内质网膜转移等信号假说的具体内容;通过本节其他知识内容的学习, 清晰了蛋白质的修饰加工可发生在肽链的合成以及运输过程中, 因此构成了蛋白质合成、加工与运输的完整体系。此外, 将溶酶体的发生也独立成节, 放在“蛋白质的加工与分拣”一节之后, 以溶酶体酶的M6P分拣途径为例, 将信号假说、蛋白质的加工与分拣以及膜泡运输的部分内容串联起来。通过上述讲授内容的遴选、调整与优化, 也使学生对结构、功能、发生上相互关联的内膜系统的理解更加透彻。再次, 根据教学时数适当安排自学与课后讨论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如“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章, 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该部分内容讲透彻, 因此该部分内容以学生自学、课下参观相关的仪器设备及与教师交流讨论的形式实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获取;此外根据授课专业特点, 叶绿体的知识也以学生自学和课下与老师交流的方式进行。最后, 注重讲授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又要较好地衔接。如在讲授质膜的功能———钠钾泵的知识时注意与《生理学》膜电位的知识相联系、细胞骨架中微丝的功能时注重与《生理学》以及《组织胚胎学》肌肉收缩内容的衔接, 线粒体功能的讲解则考虑与《生物化学》的内容不过度重复和较好的衔接, 而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知识需要考虑学生在《遗传学》课程上已掌握的知识。由于本课程的开设在上述几门课程之后, 这就要求我们与上述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授课学生良好的沟通, 适当调整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重点, 从而使学生通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使他们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深入化。

由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发展快,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分。结合我校水产养殖学科的专业特点和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 对《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遴选、调整重排与优化, 并且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 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完成好教学内容, 教师尤其要注重自身知识理论水平的提高, 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晶, 华子春.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1, 33 (6) :716-719.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2

关于印发《温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外聘 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暂行办法》的

通 知

各部门,各学院:

现将《温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外聘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

主题词:研究生

学位点

外聘兼职导师

办法

通知

温州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7年12月13日印发

-1-温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外聘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

遴选及管理暂行办法

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是为适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需求而设置,是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为突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使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培养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学校需外聘部分经验丰富的中学专家型教师与基础教育研究人员做兼职导师,并实行双导师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的基本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较强的教师专业精神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2.具有高级职称的在岗中学骨干教师、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或教育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7岁(含57周岁)。

3.近3年连续主讲中学学科课程或从事学校教学管理研究工作。4.近5年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或主编公开出版教材1部或主编教学辅助书籍2部以上,或主持1项厅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完成或在研)。

-2-(2)特级教师。(3)教授级高级教师。(4)中学名校长。

(5)省级以上中学各课学科带头人。

二、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的申报原则上每学期或每年组织一次。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人数由研究生部根据课程与教学论在校研究生人数进行宏观调控。

三、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的申请增列程序为:

1.申请人填写相关表格,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交所在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核实,复印件核实后工作秘书须签名盖章。

2.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外聘兼职导师选聘基本条件与要求,对申请者进行初审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赞成票超过全体委员半数者,视为初审通过,并由分委员会主席签署意见。

3.校学位办对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逐个审核,对申请表及所附证明材料提出审核意见,并报主管校长审批。

4.将通过遴选的外聘导师名单在学校网上公示一周,如无异议,由学校发文认定其兼职导师资格。

四、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的职责

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校内导师应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外聘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

外聘兼职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3-1.协助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研究生; 2.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 3.参与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

4.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 5.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

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可以不同方式完成以上工作。为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则上要求外聘兼职导师每年在温州大学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累积不少于一个月,或每年为其指导的研究生提供在外聘兼职导师就职的工作单位不少于两个月从事研究的条件。

五、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的管理

1.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实行聘期制,聘期为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遴选。兼职导师必须与学校签订聘任合同,学校为校外兼职导师颁发证书。

2.各学院应将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纳入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范围。研究生部每年对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对优秀的兼职导师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将视具体情况停止指导或取消导师资格。要求恢复导师资格者,必须按遴选程序重新申请。

3.学校将根据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指导硕士生的实际工作量给予一定的经费报酬。

六、其它有关事项

1.外聘兼职课程与教学论导师仅作为校内导师的协助指导人员,-4-不能独立招生。

2.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符合学校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其产权归属由两位导师和研究生协商解决,研究生的工作要得到充分体现。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程序与方法 篇3

一、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程序

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采取了“制定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程序。但这种程序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偏差。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 把教学设计分为“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和特征→拟定业绩目标→编制标准参照测验项目→提出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等九个环节。其中, 跟确定教学重难点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四个环节。在实践中, 教师更愿意把第一环节的“目标”叫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而把第四环节的“目标”称为“课堂的教学目标”。前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学科的特点, 后者是前者结合“内容”“学生”“材料”“环境”等因素后的具体的可实施的目标。因此, 教师开发了“演绎”与“归纳”并重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实践模式, 见图1。

教学分析前置后, 使得课时目标的制定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整合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等要素的课时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针对性大大增强, 可以使教师更容易地聚焦于教学起点 (包括教材起点与学生起点) 与教学终点的落差, 明确教学重难点,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一) 以内容定重点

教学重点由教学内容决定, 一般是一节课的知识点中的一个或几个。它是课程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是上一个知识点走向下一个知识点的“驿站”。要想找到教学重点, 必须学会把一节课的内容放到整个单元、整册教材, 乃至整个课程中去分析它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相关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知识逻辑的角度去理解它。如果某个基础知识或某项基本技能是本课或本单元的核心, 又是后继学习或应用的基石, 那么它一般就是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最便捷的方法, 是从《教师教学用书》上寻找相关叙述, 并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理解它、修正它。例如, 二年级“锐角和钝角”一课, 《教师用书》上说“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 知道它是锐角 (或钝角) 就可以了”, 那么教学重点可以直接定位为“在与直角的大小比较中, 正确认识锐角和钝角”。但是, 更多的时候, 教师需要自己用归纳的方式去提炼教学重点。

1.如果一个新知识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 那么“变化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为基础演化而来的, 但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因此, 理解余数的产生、会计算有余数除法即是本课的两个重点。

2.如果一个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 那么“连接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包含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 因此, 理解并掌握“先通分再加减”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3.如果一个新知识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分化而来的, 那么“分化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 “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与长方形的周长都是围成图形的四条线段的总长, 都可以用同种方法来计算。不同的是,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就有了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 教学重点就是“根据正方形的特征, 理解和掌握正方形周长的特殊计算方法”。

4.如果一个新知识与某一些旧知识同类或相似, 那么“共同点”可能就是教学重点。例如, “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学重点就是“在与分数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的类比中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二) 以对象定难点

学习难点是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产生的, 也就是在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点。有些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习难点, 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重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习难点也是“面积公式的推导”。也有些课的学习难点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 例如, “商不变性质在除法笔算中的应用”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计算, 学习难点是其中“余数的正确处理”。还有些课其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是分离的。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甲类学生的学习难点不一定是乙类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 多数学生的学习难点才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取中等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一般地,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和确认学习难点。

1.内容相近、相似, 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例如, 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时, 由于“a千克比b千克多几分之几”与“a千克比b千克多几千克”、“比多多少”近似, 学生经常出错, 自然是学习难点。

2.内容之间有冲突, 需要重建认知的知识点。例如, “负数的认识”, 由于在自然数里两位数大于一位数, 三位数大于两位数 (而在负数里就不同了) , 这对负数大小的认识负面影响很大。因此, 学习难点是借助数轴正确区分负数与负数、负数与正数的大小关系。

3.内容抽象、复杂, 需要综合思考的知识点。例如, 六年级分数除法里有一类题目“2小时行5千米, 问每千米要行多少小时, 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以往, 学生受“大数除以小数”的影响, 很少思考“每份数”的具体意义。现在, 这样颠来倒去一问, 学生大多不知所措。比较每份数两种表述方式的意义即是学习难点。

4.学生知识基础差, 难以接纳的知识点。新课程实施以来, 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能力下降很多, 在学习“化简比”中, 往往难以处理好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什么数的问题。因此, 根据数的特征选择正确的方法化简比是学习的难点。

5.学生生活经验少, 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例如, “1亿有多大”一课的教学, 不要说“亿”, 就是“千”和“万”, 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要建立“亿”的数感, 是颇费脑筋的事。借助实物和信息技术, 帮助学生感受“1亿”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6.学生原认知错误, 难以校正的知识点。例如, “1吨棉花和1吨铁, 谁重”“一件原价100元的衣服, 先提价10%, 再降价10%, 贵了还是便宜了”,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是学习难点, 学生往往认识不准确, 并且难以校正。

教学关键点的确定与处理 篇4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讨论较多、较深入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钻研与处理教材乃至课堂教学中,除了重难点外,还存在一个关键点的问题,教学就是要在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上下功夫。只有把握好关键,才能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在新课学习中,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与学生原有知识存在一些距离,教学的任务就是缩短乃至消除这种距离。教学关键点突出反映了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性,体现了教材内容上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展示了教学过程中由感知教材向理解教材的合理过渡。因此,确定与处理好教学关键点,对于顺利学习新知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钻研教材时,弄清教材内容的层次与联系,明确重难点是抓关键点的基矗例如初中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纯净物的质量。由于这部分化学计算是学生初次接触,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如何理解题意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题意,找出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这就是该内容的教学关键点。教学中抓住已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配平及质量比的计算等与新课题的.联系,提出几个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初步学会抓住关键点分析题意和计算的方法、步骤。这样就能把握教学关键点,顺利地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目的。所以,关键点是“课眼”,处理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关键点的确定与处理

确定与处理教学关键点,必须抓住两方面的矛盾。一是学生在学习认识过程中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矛盾;二是教材内容安排与合理的认识顺序之间的矛盾。要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确定与处理关键点的工作。

1.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关键点。

要确定与处理好关键点,最基础的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要对所教授的内容作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相应地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进而确定关键点。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原理教学内容为例分析如下: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及制取方法;难点是从设计思路出发进行学习。怎样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呢?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制的气体。当学生明确了以上三点后,讨论本节课的内容,教学关键点就选在这里。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追根求源,学生会对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有豁然开朗、恍然醒悟之感。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5

(一 )创设情境 ,以趣引新

1. 配图 : 今年的 NBA 总决赛在科比带领的湖人队和凯 尔特人队之间打响了.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马上就可以引起注意 ;其次 ,对书上的几年一直没变的情境作出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改变. )

2. 提出问题:请你预测一下6月9日的比赛情况

(1)湖人队会胜利吗 ? (2)科比会得到30分吗 ?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体会吗? 是不是所有事件的结果都无法确定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确定与不确定”.

(通过篮球比赛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

(二 )合 作探究 ,建立概念

1. 第 47 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决赛最终在中国球员王楠和 张怡宁之间展开. 在比赛开始之前,请思考如下问题:

(1)冠军属于中国选手吗 ? (2)冠军属于外国选手吗 ? (3) 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王楠吗?

学生思考后有了答案,老师邀请举手的同学回答,同时明确:生活中有些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2. 巩固练习:下列事件中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 哪些是必 然事件? 哪些是随机事件?

(1)小明骑车去游乐场 , 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红灯.

(2)2008年开明中学春季运动会上 , 兵兵同学在初一男子100 m比赛中跑出了4 s的好成绩!

(3)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 ,6点朝上.

(4)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5)用力旋转画有红 、黄 、蓝 、绿四色转盘上的指针 ,指针会停在黑色上.

(在初步感知概念后 ,通过及时地辨别分析 ,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 同时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

… …

(三 )活动引领 ,内化提升

1. 请你来参与 : 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 ,6个黄球 ,4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充分摇匀,从中任意摸2个球.

(1)请你先猜一猜会出现哪几种可能的结果 ;(先引起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

猜完后,组织学生参与摸球活动. (用实践检验猜想. )

(2)请你就以上情境 ,分别说出一个随机事件 、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

2. 请你来设计 : 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口袋 ,6 个黄球 ,4 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

… …

【活动设计意图 】兴趣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最大诱因 , 摸球、掷骰子游戏都是有趣的数学活动,更是概率中常用的数学模型. 抓住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随机现象,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协作能力. 使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在提高中享受.

(四 )适 时迁移 ,拓展知识

1. 数 学中的事件 :下列事件中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哪些 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个负数的商小于0;

(2)如果a,b是有理数 ,那么ab = ba;

(3)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 ;

(4)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学生答后,教师给予总结:对于数学问题中的事件,不仅要掌握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还要牢记数学中的有关定义、法则、性质等.

(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强化了概念. )

2. 在成语或俗语中也有 反映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和随 机事件的:

1水中捞月2守株待兔3杞人忧天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真正理解概念. )

(五 )总 结巩固 ,延伸知识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活动 ,你有哪些收获 ?

(引领学生全面回顾一下 ,从基本概念到生活实际. )

2. 前面的摸球游戏中 ,你觉得一次同时摸 2 个 球 , 哪种 颜色的球出现的机会大?

(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二、教学反思

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生活实际问题 、掷骰子 、摸球等活动轻松地掌握新知识, 再通过对摸球活动的探索,归纳出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使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方法可遁,有目标追求,利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渴求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2. 在游戏中尽量达到人人动手 、 人人参与 、 人人肯说的效果. 如在摸球活动中两人一组,每人动手摸十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它需要抓住教学内容本质、根据学情建构,这是教材的一个活化、生长过程,教材只有当它以适当的形式进入教学活动时, 其教学功能被发挥出来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拓展 、应用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 掌握理性知识. 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从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现代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确立正确对待教材的态度,一是看到教材的重要性并未下降,平时要潜心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中才能紧扣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二是要认识到教材只是编写者对新课标的解读,要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教材不再是“死”不可变的,它需要师生有效学习活动激“活”; 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再现,它更需要“动态”的建构.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6

一、根据文本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在课堂上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怎么读”, 归根到底就是指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文本时, 决定自己所要阅读的内容, 简而言之, 教师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之中,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读, 在这些地方可以读出来哪些疑问。如今, 对于一堂课, 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 而王教授认为,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并且, 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

文本体式可以简称为“文体”, 王教师在文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第一, 对阅读、阅读能力与阅读教学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阅读是指读者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对某一个特定的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 也就是理解和感受文本。阅读方法和取向是阅读能力的两个主要内容。我们在阅读时, 首先考虑的是我们的阅读目的是什么, 然后我们对待文本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 找出在这个文本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什么西来。简言之, 读者的阅读目的决定他的阅读取向, 文本体式与阅读方法紧密联系, 密不可分。阅读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懂得引导学生怀揣适宜的目的去对待特定的文本, 引导学生在对待某些特定体式的文本时, 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传递的意思和意味, 能看出实用类文本中的信息和文学类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意蕴。但是此处我存在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王教授并没有对“文本体式”这样一个最为重要的中心概念进行解释呢?经过资料搜索与查询, 所谓文体, 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 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 属于形式范畴。简言之, 文体是作品的外在形式, 就是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因此,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需要了解不同的文体特征的, 它是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第二, 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也就是说优秀的阅读教学, 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应该是文本特点。对诗歌、小说、散文等题材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师要了然于心。文本解读, 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要像正常人那样阅读一个作品, 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王教授有关语文教师备课的观点, 本人极为赞同, 教师在初读一篇课文的时候, 先不要将自己当做一名语文教师, 而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读者, 去阅读去理解, 这样可以避免堕入“语文教师备课”的特殊阅读取向, 然后再按照文章体式来阅读。

二、根据学生学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学认为, 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 处于不同环境的学生, 学情是不同的, 在对待不同学情的学生时,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内部, 了解学情, 从而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 确切了解他们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 依据学生已有的动机、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 必须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把教学目标这一外在形式转换为我们学生的心理需要这一内在形式来确定教学内容, 从而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建立与选择。只有当学生对我们日常学习的内容感到有兴趣, 具有内在动机与学习的需要, 他们的学习才具有主动性, 实现教学目标才能够有保证。

第二,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与能力, 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 关键是我们学生能力必须在已经拥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之上, 主动并且有效率地掌握和灵活运用。我们日常的学习, 主要就是指我们的学生对他们本身所拥有的信息, 进行有按部就班地取材、加工、存档的过程。语文大家钱梦龙先生的《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依据主要是学生本身就已经把握的知识和学生自身的能力, 钱梦龙先生充分考虑了学生对这篇以及这类文章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 适时而又恰当地把握了学生学语文时的“最近发展区”。在语文课堂上, 他一直努力追求的是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相符合。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怎样上?这是一个具有争议而又永恒的课题, 但笔者认为, 要使得语文课有效进行, 我们教师在研究“怎样教语文”的同时, 必须首先要考虑到“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 除了要阅读与研习文本, 同时也必须要深入研究当前学生的学情。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09 (12) .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J].语文学习, 2009 (9) .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7

二是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学习阅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目标中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阅读具有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 进行涵养化教育的功能, 其中肯定有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阅读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选择取向相关联, 文本作者的立场和价值观也对学生发挥着引导作用。在这里, 思维活动与情感活动同时并发,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参与。所以阅读目标不可能是纯粹技术性的目标。

三是重视阅读过程的展开和阅读方法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 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把语文课程定义为实践性课程, 提出培养语文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四是重视知识在阅读中的实际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因此, 应打破过去脱离阅读实践、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思路, 努力创造条件, 促成学生把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8

博客地址:http://q.blog.sina.com.cn/u/1179856

一、确定教学顺序

在初学阶段, 应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跳技术,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助跑技术。

二、分析原因

从体能上看, 体能是学习技术动作的基础。由于助跑距离较长, 学生长时间、多次数的重复练习后, 容易造成体力消耗过多, 必然影响正确起跳技术的顺利掌握, 因此, 应先教起跳技术, 后教助跑技术, 以使学生在有充沛精力和体力的前提下, 不断增加练习次数和提高练习难度, 进而有效增强练习效果。

从技术上看, 起跳是衔接助跑和腾空的关键环节。先教起跳技术, 然后过渡到连续几步的行进间助跑加起跳, 再到完整的助跑技术教学加起跳, 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既可以突出助跑和起跳相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也符合教学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 篇9

一、现状:雾里看花异纷呈

【现象一】概念混淆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 许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理解出现了混淆, 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 把两者等同起来。其实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细细比较, 教材内容就好像一块刚出土的玉石, 未经任何雕饰, 原生态的;而教学内容是将此玉石进行加工、处理, 呈现出来的更为精致、集中, 两者不大相同。教材内容相对静态、稳定;教学内容是现实而生动的, 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既定的教材内容到通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方案, 再到实施过程, 其间经历层层变革, 最终形成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现象二】认识模糊

从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看, 许多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在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有效的呼声中, 出现了重视“教学目标”过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研究与探索淡化的现象, 认为只要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就无所谓了。

其实,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的预设。教学内容的确定预示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不可脱离而单独存在。因此, 教师应从目标与内容的统一性来确定教学内容。

【现象三】实效缺失

静观现在的公开课教学, 表面上热热闹闹, 学生对答如流, 很活跃。但静下心来, 细细聆听师生的对话, 学习活动却华而不实。究其因, 探其过, 这源于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本身, 如现场生成、师生互动、生生对话、教学活动等缺失实效。

停留在学生现有发展区内的教学, 可能是“负数教学” (李玉龙语) , 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倦怠情绪, 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应制造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 使之陌生化, 引起探究兴趣, 进而沉入文本, 不断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将不会转化为会, 将不能转化为能。

二、重塑:转轴拨弦三两声

根据教师中存在这些认识以及理解上的误区, 结合课程标准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特征, 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在落实具体的字词句段的教学内容后, 更要重点确定言语运用内容——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与实践。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这是我们教师应该深思、慎思的话题。根据我二十几年的从教经历, 以及对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思考, 语文教师必须重塑语文教学内容, 突出言语运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确定教学内容。

【策略一】整合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其优于教材内容, 高于教材内容, 深于教材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整合了字词句段、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 如语言文字训练的整合、读写的整合, 不是为教材内容而教,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以听瀑为主线, 以游览为顺序, 把瀑布的壮观、大自然的杰作一一呈现。课文中写瀑布声音的句子很多, 但分散在各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 将生字教学、言语训练整合在一起,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实现质的飞跃。

【策略二】提炼

一篇课文包含的教学内容是很多的, 而且是静止的、零散的。这些内容有的是学生已经理解的, 有的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 有些是需要教师指导和引领才能学会的, 有的即使教师教了也暂时不会的。基于此,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学生已经知道的或通过自学就会的应该舍去, 进行提炼, 不能面面俱到, 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 不能只重视带着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所传递的信息, 游离于文字表面。

周丽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 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些问题, 在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练;在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 提炼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 让他为穷兄妹俩弹琴, 并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课文上得精彩, 有高度也有深度, 内容集中明确而有效。

【策略三】拓展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朴实的话语中其实启示语文教师要灵活地、辩证地用好教材, 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有选择地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以教材这个例子为中心, 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 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丰盈整个语文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展和利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进、开发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 得依赖教材内容, 两者有机整合后重新确定和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编排, 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同主题的内容, 也可以拓展同作家的内容, 还可以拓展同一体裁的文章内容。

两位教师同上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确定了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 当然教学效果完全不同。其实, 课程资源拓展的内容和文本内容的整合后, 教学效果要优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一位教师根据《女娲补天》是神话故事, 拓展了有关神话故事的内容:上课伊始, 先让孩子们观看《女娲造人》的视频,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然后拓展看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讲的是哪个神话故事。在一看一猜中, 拓展了课程资源, 带给孩子丰富的内容, 体现语文教学导读导学导教的功能。另一位教师, 在教学尾声, 拓展的内容为不同版本的《女娲补天》。两者比较, 两位教师带给学生学习的厚度、思索的深度、视野的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 其实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过程, 是一个“生态系统”。以“教材”为例子, 进行整合、提炼、拓展补充, 使教学内容丰盈而有实效, 明确而集中。

三、方向: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的表达上, 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修订版的课标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语用价值, 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此, 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 探索利用文本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 设计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基本方向。教学中, 我们只有把目光转移到文本的语用价值的挖掘和探究上来, 才能顺利地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1. 挖掘文本言语表达形式——语文教学内容之一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 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 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可见, 发现文本表达的形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吴忠豪教授说:“同样教《太阳》一课, 大陆老师是研究太阳的特点,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而台湾老师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哪个更正确、更恰当?显然是后者。”

因此,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的表达特色, 把言语表达的形式、秘妙传递给学生, 走向语文更为本质的东西。研读文本, 可以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妙。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中, 应从写什么转变到怎么写上来。

如《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黄山奇石很有趣, 作者写得也很有趣。作者在介绍“仙桃石”时, 先介绍名字, 再介绍形状;而在介绍“猴子观海”时, 先介绍形状, 再概括名字。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不同的表达方法, 知道这样是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作者在介绍的时候采用了总分段式和并列段式, 这是表达结构上的形式。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 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没有一一介绍, 而是一笔带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将语言材料进行详略处理。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 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些表达形式。

言语形式的发现, 言语形式的运用, 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是阅读教学的本质, 也是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努力研读与探究的方向。

2. 加强言语运用实践——语文教学内容之二

学语言, 用语言, 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课堂上, 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内容—形式—内容”中走个来回。走入文本, 学语言, 重在感受;涵泳文本, 悟语言, 重在内化;走出文本, 用语言, 重在应用。

(1) 补

挖掘、利用文本表达的空白, 展开想象, 学习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表达的需要, 许多文本省略空白的地方很多。这些不确定性和空白都为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要对这些进行解读, 进行意蕴的重构, 创设写作期待, 设计补白环节。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 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 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 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 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 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最后写道: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课文就此打住, 至于孩子们怎么找风筝, 结果有没有找到, 孩子们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等等, 文本给我们留出了这些空白。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些空白, 根据文章的线索, 展开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进行叙说、续写。这是切实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 这就是文本的不确定性。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捕捉文本意义的空白处,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实, 留有空白的文本表达形式很多, 如三年级上册的《小摄影师》、下册的《绝招》等。

(2) 仿

仿写是学生提高言语能力的最佳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课文言语形式丰富多彩, 仿写、仿说的基点很多, 很适合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 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案例举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生动优美地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祖国山水千千万, 作者是如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桂林山的奇秀险写出来的呢?细读文本, 作者是运用了排比写法, 而且是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因此, 品味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本课教学最为主要的内容。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打住, 而是要活学活用, 现学现用, 引导学生仿照《桂林山水》排比句的写法, 也来写一写。

模仿迁移是最好的老师, 语用实践从迁移开始。适合学生进行模仿迁移的文章、段落很多, 如《火烧云》对云的形状的描写, 《祖父的园子》对自由的叙述……

3. 品味评价言语运用——语文教学内容之三

对言语运用的品味与评价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 才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细读文本、挖掘文本、运用文本中, 教师应更多关注品评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 品评用词、用句、段落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驶向语文教学的灿烂彼岸。

(1) 在品词品句中感悟

挖掘文本表达的语言形式, 加强言语运用的实践。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文本整体的表达形式。其实, 细品文本的字、词、句, 其表达也是耐人寻味的, 值得我们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琢磨。在这样的品词品句中提升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这是从微观的视角去实践言语能力。

【案例举隅】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一文, 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 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 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忙碌、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或把秋雨人格化, 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 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对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 进行品评是本课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秋天的雨,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 菠萝甜甜的, 还有苹果、橘子, 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 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 常被那香味勾住。”香味没有脚, 没有手, 没有钩子, 怎么会勾住小朋友的脚呢?引导学生讨论。那么, 能不能把“勾”换成其他词呢?在这样细细地品味中, 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引领学生表达, 在表达中逐步学会用词的生动与准确。

教材中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很多很多,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重视, 是否有一颗对语言表达的敏感之心。从细微处着手, 在品味中感悟, 达到理想的教学彼岸。

(2) 在评价课堂生成中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而且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容易把握, 但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中现场生成的言语表达的教学内容。其实, 课堂现场生成的言语运用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语言。

【案例举隅】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

在开学初的一次教研活动中, 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灰雀》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 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婉转地歌唱, 非常惹人喜爱。”我慢慢引导:读着这样的句子, 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其中一位男生说:我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三只活泼的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跃, 是那样自由, 那样快乐;白色的树干, 深红的、粉红的鸟, 给灰色的冬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们不时能听到那灰雀婉转的歌声……大家都沉浸在男孩描述的画面中。接着我马上引领学生评价男孩的发言:这位同学说的哪句话最令你陶醉?为什么?最后我总结学生的评价:是的, 他的话之所以将我们带进了这么美的画面中, 是因为他把鸟的“声、色、行”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像这样对现场生成的言语进行评价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最真实、最生动、最有效的途径。这种评价, 可以是师生之间的, 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 在引领中评价, 在评价中实现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预设与生成之间下一篇:河南长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