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2024-04-13

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共17篇)

篇1: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够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件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角度的测量方法,能确定物体的方向,能用较规范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用具:课件,平面图纸片,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发现

1、情境:海中捕鱼作业船只出现故障急需救援,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出示PPT捕鱼船只在一个灯塔附近)

2、思考: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故障渔船的具体位置吗?

3、分组讨论研究:四人小组,结合手中的简易平面图和量角器、三角板等,想办法表示、刻画、描述渔船在图中的具体位置。

二、分享与交流

1、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各自的探索过程和描述方法。

2、探讨:学生相互评价各小组确定渔船位置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补充、质疑和完善。

3、比较:你更加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4、小结:结合交流,首先确认观测点,然后认识东偏北(南),西偏南(北),以及如何借助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中所在的具体位置;借机强调测量角度方法(点对点,线对线,读角度),以及平面图中一定长度与实际距离的对应关系。

三、课堂巩固练习

出示PPT在灯塔附近的其它三艘船只的位置

1、尝试:你能分别描述另三艘船只分别在灯塔的什么位置吗?

(1)给出错误的方向和距离,引导学生判断。(2)给出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3)由粗到精,依次给出相应的线索,引导学生判断、描述、分析并思考。

2、比较:以前,我们还研究过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今天的确定位置相比,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1)回顾:学生回顾“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2)比较:学生比较两种“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之处

(3)追问:为何需要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只告诉方向可以吗?只告诉距离呢?

(4)比较:两种“确定物体位置”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掌握八个方位和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后进行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联,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长度单位标出距离。本节课注重学生主导地位的体现,创设实际情境,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探讨的时间,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新知。如向学生提出质疑只告诉物体的方向或距离为什么不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这样的问题下使学生自己加深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条件同样重要。

篇2: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永嘉镇小学 吴克梅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位置的确定》已有接触,三年级时已能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上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五年级时又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并能利用方格图确定物体位置。本节内容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因此,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要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呈现坐标图对两个问题作直观诠释,让学生借助这一感性材料,一目了然地发现确定物体位置的必备条件。引导学生对坐标图产生兴趣,激起认知需要。

例2先以文字形式描述出了小明家、小辉家的具体位置,再要求学生按给定的比例尺画图。也就是让学生将文字确定的位置转换成图示位置。这种转换涉及的环节和步骤比较多,主要有:(1)观测点的确定。物体间的位置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的物体位置不同。以同一个参照物(即观测点)来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是确定物体位置的常用方法。(2)画出坐标图。(3)确定物体的方向,教科书给出了北方、东南方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能识别,标出方向难度不大,体现了以旧引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4)按比例尺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5)量出距离、描点、标示。这么多的环节和步骤,涉及理解题意、画图、辨别方向、比例尺换算、测量等多种知识和观察、操作、推理、计算等多项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呈现出两个提示性对话框,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顺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出示讨论的问题提示,以突破难点。

例3是将图示的物体位置转换成文字表述的物体位置,重在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先量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算„„”的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填表的思维顺序,在表中又以移民新村为例做了填表的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填表。

例题教学后以课堂活动和相应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

1.寓探究新知于情境中。教学时,借助找老师家的位置;神州五号、六号等发射图片等引入对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3: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环节1. 以情激趣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到过国家体育馆鸟巢吗?

师:鸟巢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呢?

师:据数据报道,鸟巢里面有固定座位80000多个,如何设计体育馆的门票才能让每位观众找到自己的位置?

总结:不论是体育馆在北京的位置还是其里面的座位安排,都涉及位置的确定,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引出课题:6.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鸟巢的位置及门票的设计作为引入和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就在身边, 引出课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既明确了学习目的,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情.

环节2. 结合实例探究新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现在有一个活动,请你设计一张体育馆的学生票,假定大屏幕左边这一块为学生区,你们将会如何设计学生区的入场券?

【设计意图】设计入场券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究.

师:这里有一张北京小朋友设计的入场券(5排),拿着这张入场券,你能找到座位吗? 生:不行.

师:还要加什么条件? 生:给它加一个座号.

师:现在能找到吗?

生:还不能,因为还不知道哪里是第一排、第一座呢.

师:那我们规定最前面的为第一排,最靠左边的为第一座,能找到吗? (让学生上来指一指,这时候我会在他指中的位置出现笑脸,表示找对了)

再让学生上来找12排8座、8排12座.

师:因此想要在学生区找到座位,必须明确几个数据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脑、动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师:为了令这种几排几座的表示更加简便一些,我们可以规定:排号写在前面,座号写在后面,将“8排6座”简记为(8,6).

接下来设置三个小问题:1按照上面的规定,那么“12排8座”如何表示 ? 2 (5,6) 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 3 (12,8) 与(8,12)表示的是同一个座位吗 ?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每个座位对应着一个数对,反过来一个数对也对应着一个座位;数字的顺序不同,对应的座位也不同.

总结: 把这样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称为有序数对,我们可以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师板书:方法1.有序数对定位 (a,b).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体验如何设计入场券 ,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一个物体的位置,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

练习1:已知棋子的位置,请学生用有序数对来表示.

练习2:已知有序数对,让两名学生上来下棋.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 :1及时巩固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2寓教于乐,令课堂轻松有趣.

师: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在哪里举行?

(青岛奥帆中心依山面海 ,你看 ,一艘艘漂亮的帆船漂浮在浮山湾的海面上)

问题设计:1. 你能描绘一下在奥帆基地北偏东40°的方向上有哪些景物?

2. 要想确定帆船A的位置 ,还需要知道什么 ?

3. 距离奥帆基地15 km处的景物有哪些 ?

师:可见,要确定每个景物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教师板书:方向角和距离定位.

【设计意图】以问题做链 , 环环相扣 , 使学生意识到方向和距离两者缺一不可.

练习:扬帆出海

借助动画,增强直观,练习如何求得方位和距离;同时让学生明确用方向距离定位,首先要有参照中心.

确定位置的第三种方法:经纬度定位.

经纬度定位出现在教材的探究活动中,对于这种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我打算做适当的介绍.

师:你们知道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吗? 北京奥运会火炬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火炬接力活动,祥云火炬经过19个国家的19个城市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境内31个城市中传递,这些城市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确定呢?

师:把一个地方的东经度写在前面,北纬度写在后面,组成一对有序的数对,可以来表示一个地方的地点.

练习:奥运火炬在中国经过的三个城市,问题(1):如图,北京、海口它们的位置如何用经纬度表示? 问题(2):反之,青岛大致位于北纬119度,东经35度,你能在图中找到青岛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以上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探索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 通过设计具有连贯性的情景, 让学生始终处于既兴奋又轻松的氛围之中;练习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用,既能及时巩固所学的方法,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环节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难点,涉及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先让学生合作探讨. 此外我对教材的例题做了稍稍改动,(3)改变为请用两种方法来确定东湖的位置,(4)改为已知学校的位置是,画出学校的位置 ,并描述学校相对于中心广场的什么位置.

环节4:浅谈体会领悟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为以后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高中阶段极坐标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4:确定物体重心位置的常用方法

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几何法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图1,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均匀网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若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有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面,则重心必在此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面上.

例1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____,为增大物体的稳定性,可以____物体重心的位置和增大物体底部的_______.

解析 重力在物体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有可能重心不在物体中心,甚至不在物体上,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大支承面,二是降低重心.

答案 几何中心,降低,面积.

例2 下列有规则形状的物体质量分布均匀,请在图2中画出A、B、C、D各物体的重心位置.

解析 分析图例根据对称性,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如方形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果是方形薄物体,它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交点上.球的重心在球心,粗细均匀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所以各物体的重心如图3所示,

二、悬挂法

用悬挂法可以确定薄板的重心位置.首先找一根细绳,在薄板上找一点,用绳悬挂,画出薄板静止后的重力线,同理再找一点悬挂,两条重力线的交点就是物体重心.

例3 如图4所示是确定薄板重心的方法,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然后在C点把薄板再悬挂一次,由此可知,薄板的重心在哪里?该过程应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解析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是一个物体受重力的总效果的反映.可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来突破此题.如图4,先在A点把薄板悬挂起来,对于静止的薄板而言,只受重力和绳子上的拉力,由于这两个力必等大反向共线,即重力与绳子处于一条直线上,因此绳子的直线通过重心(重力作用点),即薄板的重心一定在AB直线上.然后在C点把薄板再悬挂一次,同理可知,薄板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CD的交点在O,就是薄板的中心位置.

三、支撑法

只适用于细棒(不一定均匀).如图5,用一个支点支撑物体,不断变化位置,越稳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一种可能的变通方式是用两个支点支撑,然后施加较小的力使两个支点靠近,因为离重心近的支点摩擦力会大,所以物体会随之移动,使另一个支点更接近重心,如此可以找到重心的近似位置.

四、针顶法

同样只适用于薄板.用一根细针顶住板子的下面,当板子能够保持平衡,那么针顶的位置接近重心.与支撑法同理,可用3根细针互相接近的方法,找到重心位置的范围,不过这就没有支撑法的变通方式那样方便了.

五、铅垂线法(任意一图形,质地均匀)

用绳子找其一端点悬挂,后用铅垂线挂在此端点上(描下来).而后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条线.两线交点即其重心.

六、理论计算法

物体的重心,可以依据杠杆平衡原理和支撑法原理,平衡时支点处即为重心位置,

篇5: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青岛版教材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

篇6: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七单元信息窗2红点和绿点。(第98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线路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和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军营生活为素材,让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体会到只有将方向和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知道了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能识别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上一课时又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因为本节课要通过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涉及到角度,因而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概括、联系转化,让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科学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测量角度、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军营平面图。

学具准备:量角器、直尺、铅笔。

知识准备:课前复习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

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游戏导入

1、复习铺垫:我们前面学过八个方向,你还记得吗?

2、教师发指令,学生做游戏:请X X同学站起来,以这个同学为中心,为观测点,(板书:观测点)(注:观测点不同,位置就不同,找准观测点才能确定位置,观测点的认识是关键,所以在这里做明确强调)(1)请正南面的同学起立,(2)请西北面的同学举起左手,(3)请东北面的同学举起右手。

3、情境导入:看起来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如果X X同学把一本书放在了另一个同学那儿,怎样才能找到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知道了方向可以缩小范围,但是不能确定在什么位置,要想知道准确位置还必须知道相隔多远,也就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者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必需条件,在课的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观察信息窗2。

(1)请同学们观察98页的信息窗,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

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图上有指挥部、红军阵地、蓝军阵地、大沙河等地形标识,图的右下角有一幅缩小的平面图,上面有四个主要方向和比例尺。

(3)认识比例尺:(为方便学生观察,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平面图)右下角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图上这样一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实际10千米的距离。你还在哪里见过比例尺?

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比例尺在生活中很常见,在很多地图、平面图、设计图中都有这样的比例尺,通过一定的比例把实际物体放大或缩小到一个平面上,便于观察、携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军事演习这一学生喜爱的素材,让学生观察 、发现,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由于学生没学过比例尺,理解上可能有困难,因而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为下面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

2、解决红点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 :军营中的小战士要从指挥部出发到野外去进行军事演习,不知道怎么走了,你能帮助他们吗?(板书: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知道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强调: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也就是以指挥部为观测点,红军阵地在西北方向10千米处。如果以红军阵地为观测点,那么指挥部就在东南方向10千米处了。

(2)教师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从指挥部出发,沿着西北方向走10千米,一定能找到红军阵地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沿着西北方向走10千米不一定能找到红军阵地,因为不知道确切的方向。要想知道确切的方向,必须用量角器来量一量西北的夹角。

(3)学生量角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了。谁来描述一下?

有的学生说“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偏北40度方向10千米处”,有的说“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北偏西50度方向10千米处”。

教师小结:这两种说法都对,都能准确地表述红军阵地的位置,但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时,一般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所以在这里我们一般说“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北偏西50度方向10千米处。”(边讲解边板书出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是测量角度,用角度描述方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难点的处理上,有扶有放,适时讲解,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的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3、解决绿点问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与描述,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质疑,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绿点问题是对红点问题的应用巩固,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注重了表达能力和评价意识的培养。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同学们在确定物体位置时一定要先找准观测点,然后仔细观察、测量,判断出物体的准确方向和实际距离,描述时一般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巩固练习: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1)让学生找准本题的观测点。

(2)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填写答案。

(3)交流答案,集体订正。

2、拓展练习:

出示问题:小强看小明在南偏西40度方向上,那么小明看小强在什么方向上?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2)提出问题:小强看小明,以谁为观测点?小明看小强呢?观测点相同吗?

(3)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订正结果。

3、实际应用:

以本班教室为观测点,师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共同制作一个学校的简单平面图。由于时间关系,角度和距离可以用估测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教材练习题进行巩固后,用一个改变观测点的题目来强化学生本课所学,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学资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既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四、畅谈收获,课堂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你以及你们小组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能把握住重难点。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五、布置课后作业:

确定一个观测点,通过观察、测量、计算,自己制作一个比较精确的学校平面图。

篇7: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二)第1课时 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学生: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关于台风的图片,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每到夏季,我国沿海一带就进入台风多发季节,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台风过境时常会给人 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影响。瞧,今早气象专家发现:在A市东南沿海方向已形成一股较强台风,这股台风将直接影响A市。(课件出示信息)在得知这样的信息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呢?(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测算到达时间)要测算台风到达时间,首先要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怎样来确定台风中心的准确位置呢?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再给予补充和归纳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教学题例1

1. 投影出示例题1。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出示警察抓小偷图片,帮助警察如何快速抓住小偷。

四、课堂小结

篇8:“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同时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优越性。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应用的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座号卡纸、练习纸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摇铃“传书”, 引起争论

师:同学们, 我们做个游戏“摇铃传书”, 要求铃声停时, 书落在谁手上, 就请他做个滑稽动作。

师:先请右手边的一排同学站起“传书”, 再请紧挨着的一排同学站成两排。

师:为什么同样的传书, 位置却发生变化了呢?那么同学们知道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吗?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确定位置, 要确定一个位置, 必须知道几个要点?

生:只站一排, 只需说第几个;但站两排, 须说出第几排第几个。

(学生同桌介绍:我在第几组第几个)

【设计意图】游戏不仅能激发兴趣, 还内含着类比过渡, 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位置,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 使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二、建立数学模型

1. 用“数对”确定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

师:看来大家都知道自己在教室的位置, 还想知道用更简便的办法来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吗?我们先自学课本, 再比比看谁能把自己的位置写得简单、正确。 (生用彩笔把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大大的写在卡纸上)

师:请介绍自己的写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道理。

2. 用“数对”确定方格纸上的位置

师:大家看课本上的情景图, 学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多媒体演示)

师:我国的神舟六号降落时, 卫星拍摄到的点是 (6, 4) 、 (8, 2) 、 (9, 5) , 请在图上找出各点的位置。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评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简洁的方法写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桌互相判断, 是为了进一步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同时也给没理解的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基本要求。

三、拓展实践运用

1. 填空。像 (4, 3) 这样用两个数字确定位置的方法叫, 读作。

2. 结合学校教师宿舍楼, 用“数对”表示教师的住宿位置

3. 观察图形。看谁的眼睛最亮, 找一找图中的长方形藏在哪里?

(生用“数对”确定已知点的位置;利用“数对”表示生活中建筑物的点;根据“数对”找点顺次连接)

【设计意图】回顾概念及数对的读、写法, 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 你学会了什么? (生谈收获)

篇9:物体折射后的像的位置的确定

从图3水中直立的筷子和圖4中水平的筷子的像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图3中水中直立的筷子的像仍然在直立的筷子所在的直线上;图4中水中的水平的筷子的像在水平的筷子的上方。图3和图4合起来足以证实物体的像的准确位置应该在物体的实际位置的正上方。

水池中的物体折射后的像的位置为什么在物体实际位置的正上方,以图5中的A点为例加以证明。

从物点A发出的两条射线,一条为AD垂直于水面向上,另一条为AB倾斜于水面向上,折射后为BC,AD的反向延长线和BC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点A′,A′一定在AD上,且在A点的上方。根据物体折射后像的确定方法既从物点A发出的两条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点A的像点,可知点A′就是物点A的像点,所以A′一定在A点的正上方。根据上述说明,可以得出水中的物体折射后的像的位置应该在物体实际位置的正上方。

同样可以证明,从水池中看水池上面的物体像的位置在也物体实际位置的正上方,下面以图6中的A点为例加以证明。

从物点A发出的两条射线,一条为AD垂直于水面向下,另一条为AB倾斜于水面向下,折射后为BC,AD的反向延长线和BC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点A′,A′一定在AD上,且在A点的上方。根据物体折射后像的确定方法既从物点A发出的两条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点A的像点,可知点A′就是物点A的像点,所以A′一定在A点的正上方。根据上述说明,可以得出水池外的物体折射后的像的位置也应该在物体实际位置的正上方。

篇10: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3,练习二十第2、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你们知道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吗?

学生: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如何按比例尺在十字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呢?

学生:①确定观测点,以它作为十字图的交叉点;②画出十字图,纵、横轴的长短比例要适中,标出箭头,方向和观测点,图的下方要标明比例尺;③确定方向;④按比例尺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⑤量出距离、描点、标示。

注意:学生谈方法的时候不一定一一列举,谈到要点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光要知道如何画物体位置的方法,常常还需要在平面图中会看图,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确定物体的位置(二)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以学校为观测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表。

(2)学生搜集信息:观察十字图及对话框等。

(3)反馈学生信息的搜集情况。

教师:说说你从图上了解哪些信息。

(4)学生独立测量出准确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实际距离完成表格。

(5)同桌互议:说一说你是如何识图的?

(6)反馈评价,强调方法。

强调:图中比例尺的意义。(图中出示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一样)

根据标注的角度说方向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5并小结。

板书:识图方法→方向、量图距、算实距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练习二十第2题。

要求: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评价。

2.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反馈、评价。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确定物体的位置要注意:首先要找准观测点确定好方向;第二要准确测量出偏离的角度;第三要利用比例尺准确计算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第四标注要清楚。

板书:

物体位置的确定

篇11: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或图片画面,能识别和判断拍摄的地点与照片或图片的位置关系。

2.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的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编写说明

空间观念作为《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教科书在四年级下册让学生经历小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点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册让学生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教科书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拍摄的地点(辨别观察者的具体位置)。“试一试”呈现了一个乘船游览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活动,判断游船在航行过程中观察景物的前后顺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科书主情境是天安门广场的照片,照片中标注了观察者的四个位置,通过三个问题从易到难逐步帮助学生认清各建筑物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想一想,说一说。

教科书先呈现了从位置①和位置④拍摄的两幅照片。从这两个位置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明显的不同,从位置①只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毛主席纪念堂的正面,位置④则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正面和右面。所以易于学生观察、想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初步体会到只要抓住照片中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判断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对相对位置关系的判断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问题2呈现了从位置②和③拍摄的两幅照片,因为是从同一侧拍摄的,辨别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抓住观察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正面和侧面的大小来判断,如从位置②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要比侧面小一些,从位置③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应比侧面更大一些。也可以抓住画面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之间的距离不同来确定。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认,教科书有目的地呈现笑笑和淘气的交流,意在呈现学生的不同想法和辨析、模拟操作等

1/4

手段,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确定位置的方法,点明判断的思路和依据。

•按照位置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

在问题1,2的基础上连起来观察四幅图片,借助对四幅图片中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变化的连续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试一试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乘船游览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活动,判断游船在航行过程中观察景物的先后顺序。

•说一说,填一填。

在“天安门广场”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物体的经验,教科书一起呈现四幅图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在运动中连续拍摄的景物间位置关系的变化。四张照片的先后顺序是:b,c,d,a。

•摆一摆,验证一下。

教科书呈现淘气和笑笑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想象、模拟操作,同时也对问题1的判断起到一个直观的支撑作用。

教学建议

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广场又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所以建议教师首先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主要建筑,然后再进行教学。也可结合学校当地的资源,设计教学情境,落实本节教学目标。其实这个问题不在乎学生是否对场景熟悉,因为判断的标准是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任务,认真观察所提供的照片或画面,先有序观察,看清有什么,再说清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可以让学生先想象,让有困难的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帮助他们认清图中各建筑物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再进行想象与推理,帮助学生进行判断。

•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想一想,说一说。

建议教师先出示从①和④这两个位置观察的图片,让学生先独立想象,然后同伴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各自判断的依据。例如,学生可能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幅图中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好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第二幅图中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图片中靠左,而毛主席纪念堂在图片的右侧,所以我认为第一幅图是从位置①拍摄的,第二幅图是在位置④拍摄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2/4

适时安排模拟操作,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分析问题,并体会出确定位置时可以根据几个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判断。

在交流与辩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第二幅图片中的灯柱,学生容易与旗杆混淆,可以再次观察主题图,帮助学生辨析。

•下面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判断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很容易将位置②和③混淆。所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后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模拟操作,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如用几块积木或其他物品代替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在课桌上摆一摆,模拟一下。然后在交流与辩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与问题1中的第二幅图正好相反,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图片的右面,而毛主席纪念堂在图片的左面;从位置②和③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还可以看到毛主席纪念堂,但是从位置②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的左面要比从位置③看到的更多些,从而判断第一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判断,只要能够根据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进行正确的判断就可以。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模拟演示,然后采用即时摄录的方法,让全体学生观察拍摄位置的变化、画面中物体位置关系的变化,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按照位置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主画面,从位置②③①④想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在画面中的位置分别是怎样的,交流感受,鼓励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到天安门广场观察的机会,因此如何确定照片拍摄的位置需要学生根据提供的画面进行充分的想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校外活动进行观察,以拓展他们观察的视野。

试一试

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先想象、再验证、再想象的过程,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比较、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判断看到画面的先后顺序。

•说一说,填一填。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淘气乘船游览时会看到岸上的哪些景物,如有一座纪念碑、一座电视塔,还有一座高楼,然后想象淘气在乘船游览中,观察到

3/4

的景物有没有顺序,会是怎样的顺序。

接下来,出示从游船上连续拍摄到岸边景物的四幅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推理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再交流各自的想法。先后顺序是:b→c→d→a。学生可能会在先看到b还是c上有争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摆一摆,进行验证。

•摆一摆,验证一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物品代替岸上的建筑物摆一摆,并从A点出发,看一看在“河”上航行时,所看到的三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篇12: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反思

----某某

2014年4月23日领导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并在第二节听了我的初二物理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现将上课后的一些感想和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在课前准备上,为了使这堂课能生动形象,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全班60人,分15组,前后桌4人为一组,我选取了乒乓球、鸡蛋、橡皮泥和橡胶球做为沉浮物体,由于和水的密度一样大的物体不好找,液体用的是事先调好的食盐水,使鸡蛋悬浮其中,由于食盐水经过一夜的挥发,在上课的时候有些鸡蛋还是漂浮状态,这点事前并没有想到,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2.在课上,感觉自己还是有点紧张,在表达上,语言组织不够简练,导致时间分配上没有预想的好,在学生感受物体浮沉的时候,课堂出现没有秩序,目的性不强,这和我有直接关系,我应该把实验目的和步骤和学生说清楚,并打到大屏幕上,那样会让学生实验目的性更强,实验更有意义。预想的橡皮泥是想让学生捏成碗状,漂浮在液体上,但很多学生把橡皮泥包裹到乒乓球上,这是我没想到的,有些哭笑不得。

3.这节课上完后,暴露了一些问题,自己想了很多,课堂控制能力方面有待加强,在准备课时还需多考虑学生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和疑问,应给予及时的补充和回答,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维和想法,教师应该更多的事先预想到各种问题的出现,以便更好的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篇13:“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确定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与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创设情境, 初步认识数对

1.谈话引入

师:上次学校召开了家长会, 很多家长来了之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的?一生起立, 我们以他的位置为例, 说说你是怎样介绍的。

2.大家介绍的都对, 而且都用到了

第几组、第几个。可是有的从左到右看, 有的右左, 还有前后, 后前, 几排, 几组……是不是感觉很乱?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 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

1.确定列与行

师: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吗? (借助学生的回答) 在数学上, 竖着称为“列” (板书) 。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 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 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或排” (板书:竖——列横——行) 。从前往后, 分别是第一行, 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设计意图】认识列和行的环节, 有助于后面学习数对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 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列和行来表示位置, 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了找榜样的环节, 教育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好习惯。

2.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 想一想, 这次表示小青的位置应该怎样介绍?

师:刚才大家介绍得都非常清楚, 请你试着发明一种符号, 更简洁、明确的表示出小青的位置。想好后记录在纸上。

师:记录好之后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谁认为你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向大家推荐一下?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知道吗?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已非常接近。这种表示方法在数学里面叫做数对表示法, 它是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 用括号把它括起来表示这是一个整体, 中间用逗号分开, 读的时候, 两数中间顿一下即可。列在前, 行在后。

请你用数对表示出你的位置, 记录在纸上。

3.理解数对找朋友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快

看看你好朋友坐在哪?一会请你用数对来介绍你好朋友的位置,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 还能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 谁还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

师:下面, 请你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 (生说, 朋友站立, 大家判断)

4.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 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 (3, 5) (5, 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都有3和5, 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 都有3和5, 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儿, 一位同学在那儿, 怎么回事?

生: (3, 5) 表示第3列第5行, 而 (5, 3) 表示第5列第3行, 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 前面的数表示列, 后面的数表示行, 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 (不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列和行, 在分辨 (3, 5) 、 (5, 3) 表示的意义时, 让学生理解位置不同, 数字的意义不同, 并通过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用数对表示的情况, 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对中数字的含义。

出示: (3, 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 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 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师:咱们班要来一名新同学, 我准备把她安排在 (3, 5) 的后面,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她的位置么?

生: (3, 6) 。

5.让我们到学校周围看看, 这些建筑的位置应该怎样用数对来表示呢? (课件)

先在书上标出数对, 再交流展示

6.想不想到游乐场去参观?请你标出游乐设施的数对。

三、综合应用

师:下面有一个挑战, 想不想自己当个小小设计师?听清要求:每人手中有4个游乐项目, 在游乐场上摆出你的设计, 在图下面记录上你的想法。

师: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这次介绍的时候, 先不展示你的设计, 请你先向大家介绍你的设计思路, 其他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摆出她的设计, 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听得清, 摆得准!

学生进行描述, 其他学生摆出, 最后展示思路, 同桌订正。

有的学生汇报中出现 (0, 0) 这个特殊位置。

师:你把大门安排在这个位置, 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大门安排在 (0, 0) 这个位置, 第一个0表示在0列, 第二个0表示在第0个。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么?

学生发表意见, 明确: (0, 0) 是用两个0表示出在0列0行, 在图中有确定的位置。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 (0, 0) , 师出示图, 引出讨论。

四、拓展

1.经线纬线介绍

师: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个小资料。

课件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 连接南北两极点间的竖线叫经线, 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 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现在你知道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吗?沈阳的位置在哪?

篇1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然后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体教学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潜艇的浮沉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潜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篇15: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篇16: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复习课的常规思路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辅助于练习进行巩固。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因此,我决定通过实验来引入复习,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来可以更有效的复习知识点。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准备一杯盐水,将木块,鸡蛋,铁块分别浸没其中。松手后发现三者分别上浮,悬浮和下沉。由此学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随后根据公式推导即可得出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实际情况说明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马上就分析或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应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质量为500克,体积为600cm3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最终静止时,处于什么位置?浮力多大?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错误比较多。这一现象在我的预设之中,体现了学生解题时的思路、习惯,从而把学生自己的错误暴露了出来,使他们感觉到疑惑,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遇到综合性的浮力问题时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以及什么时候用浮沉条件来解决。因此,我将这些讨论浮力大小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浮沉条件来解决的,这些题目的特征是物体前后的质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据浮沉条件,以物重为中介,来判断前后浮力的变化。另一类题目是只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浮力变化的。它们的特征是物体前后质量不同,所以无法以物重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体前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及排开液体的密度大小。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学生找到了做这类题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错。但是课后练习做下来,错误率还是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课堂上把例题分门别类安排好,学生感觉简单,但是到了家作中,没有分类,学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例题的分析上。课堂上主要是直接讲正确的解法,而错误的解法错在哪里并没有强调。虽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已知条件,用哪一种方法,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要内化还需要时间。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及时改进:让学生发言,将理由写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学讨论,对或错?理由是什么?在学生的争论中,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逐渐统一了思路:先写下基本公式,逐一确定已知条件(主要错误之处),已知条件确实不够,就用浮沉条件来判断。确定并统一思路后,再次进行练习,正确率明显增加。课后的练习做下来,效果也是不错的。

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个:1、解题的思路不能强加给学生,应该要由学生自己争论后得出,这才是学生自己内化后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能力。

篇17: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教学设计

瓦斯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伴随煤炭开采产生, 为煤矿灾害之首, 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瓦斯事故是造成井下矿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瓦斯燃烧、爆炸的发生要具备3个条件: (1) 瓦斯浓度:瓦斯浓度在5%~16%时爆炸。 (2) 引火温度:温度在650~750℃之间; (3) 充足的氧气:氧气浓度大于12%。一般情况下, 在工作面前三角点的氧气浓度超过20%。因此, 瓦斯浓度的准确检测便成为有效防止和避免因瓦斯浓度超限而引起瓦斯爆炸的关键问题。目前, 国内普遍使用的瓦斯检测设备大多采用热催化元件以及光学干涉法瓦斯检测, 其检测精度较低, 而且检测范围窄, 对于高浓度瓦斯会得到致命的错误信息, 这也是一些瓦斯检测人员采用传统瓦斯检测仪造成窒息死亡的原因。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 作业人员流动性大, 一旦发生事故, 就无法确切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 给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除了瓦斯爆炸事故, 矿井塌方和水患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大敌。当事故来临时, 确定矿工位置和个人信息是救援工作的重要内容, 快速定位直接关系每个生命的救治。

2 瓦斯检测原理

将红外原理应用于煤矿井下检测瓦斯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气体分析技术。国外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用于煤矿井下检测瓦斯的红外原理的传感器及便携仪。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谱, 可以根据各种气体光谱曲线上某些特定波长处吸收峰值的变化来判断气体的浓度。当红外光通过待测气体时, 这些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有吸收作用, 吸收规律遵循朗泊-比尔定律:

I=I0exp (-Kcl)

其中, I为透射光的能量, I0为红外辐射被气体吸收的能量, 气体及辐射波长常数K, cl分别为被测气体浓度、辐射通过气体层的厚度。根据上式, 通过检测红外辐射经气体吸收后的辐射强度, 就可计算出被测气体的浓度。传感器封装上固定安装针对甲烷气体的窄带干涉滤光片, 通过检测透过的红外光强度来表示甲烷气体的浓度。

3 瓦斯检测硬件结构设计

煤矿井下是一个特殊的环境, 各地温差大, 湿度大, 工作地点采煤和掘进工作面尤其严重, 煤尘和瓦斯的含量较地面空气高, 这就要求井下使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防爆性能, 密封性好, 且气体检测设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稳定性、灵敏性及精度高等特性。瓦斯检测的设计要从芯片的选型到电路设计, 传感器的选用上, 本安电源的设计上都将满足煤矿井下特殊环境的要求。

单片机STC10F04作为核心处理器, 外围有红外型瓦斯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电路、通讯接口、LCD显示、声音报警、存储电路等, 如图1所示。

(1) 信号采集处理

包括红外气体探测、信号调理电路、自动量程转换电路。瓦斯浓度模拟信号较为微弱, 需要信号放大后, 发送到A/D转换器中。在单片机内部通过数字滤波、温度传感器等, 对瓦斯数据进行校准。

(2) 单片机STC10F04

该款单片机作为增强型8051内核, 速度比普通8051快8~12倍, 具有宽电压、低功耗设计。内部FLASH容量可选, 采用16K程序存储器可满足需要。具有ISP在线编程功能, 而且无需编程器/仿真器, 方便在线调试程序。此外, 抗干扰能力强, 抗静电强, 加密性强, 无法解密, 使其成为商用产品的优势所在。STC10F04可作为瓦斯检测设备的工程选型之一。

(3) 信号通讯系统

可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光线、485通讯等, 单片机系统提供RS 232/485通讯接口, 与上位检测控制计算机通讯、管理和数据存储。

(4) 显示与报警

采用高亮度、强对比5110 LCD, 显示效果有利于井下操作人员观察数据和设备状态。同时必要的操作按键设计可设定系统时间、瓦斯浓度报警值、测站号等数据。当瓦斯浓度超标时, 声光报警装置提醒井下工作人员。系统中的温度采样, 采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 将温度送给单片机。

(5) ID卡

记录当班操作人员信息, 用于对设备的维护。同时将部分超限瓦斯状态记录用于井上管理。

(6) 本安电源

采用锂电池备用电和电缆供电两种方式。电池方式下, 设备供电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 符合国家煤安标准。

4 矿工位置确定分系统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即电子标签, 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有关信息的技术。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 (Tag) 、RFID读卡器 (Reader) 及应用支撑软件等组成。标签由芯片与天线组成, 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标签附在物体上识别目标对象。RFID读卡器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 并接收标签的应答, 对标签的对象标识信息进行解码, 将对象识别信息连带标签上其它有关信息传输到主机以供处理。

借助RFID技术实时了解井下人员的流动情况、了解当前井下人员的准确数量及分布情况, 查询任一指定下井人员当前或指定时刻所处的区域, 查询任一指定人员本日或指定日期的活动踪迹。另外, 作为下井人员考勤系统, 统计与考核下井人员的出勤情况。当事故发生时, 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井下光照不充足, 利用普通的CCD摄像机, 难以完成图像采集工作。此时, 红外摄像仪成为井下图像采集的主要设备。图2所示为矿工位置确定系统的组成。

系统软件的运行主流程是:采集程序外部中断服务程序中交替对摄像头的奇偶场视频信号进行采集, 主程序交替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并给出控制量, 周期20ms。主程序检测到完成一场采集数据准备好标志后, 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控制量, 与RFID读卡器获取的人员信息进行对照匹配, 然后清除数据准备好标志, 同时等待下一场数据的到来。主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5 双系统的工程实现

采用加除潮装置或采用密闭式气室等方式, 以保证红外瓦斯检测设备的正常工作, 将井下环境恶劣, 水气、煤尘、震动等的影响降至最低。

按照国家要求, 矿山井下设备必须防爆, 传统上常采用密闭式设计, 设备中有抽气装置, 这样设备电功率以及体积庞大, 再加上防爆壳, 不便安装使用, 所以要使用轻巧的材质做材料。

RFID设备的选取需要使用经过煤矿安全检测认证的产品, 红外摄像机的选用也要满足此安全要求。此外, 有条件的矿井可与煤矿现行视频监测系统兼容, 以便于设备升级改造和节省系统成本。

参考文献

[1]胡圣波, 郑志平.一种井下RFID定位系统的读卡器防碰撞算法[J].工矿自动化, 2006 (4) .

[2]曾宪武, 包淑萍.煤矿综合安全监控装置设计与研制[J].电测与仪表, 2006 (9) .

[3]李小伟, 马海燕, 孙宗罡, 等.基于非分散红外 (NDIR) 原理的便携式瓦斯检测仪[J].山东科学, 2008 (1) .

上一篇:民康物阜成语解释下一篇:青岛一日游奥帆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