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2024-05-07

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精选11篇)

篇1: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面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C语言教学探讨

本文探讨了面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C语言教学变革,从该课程对于新专业要求所面临的问题入手,以面向应用为目标,提出了教学内容改变的细节与教学相关因素对于教学进程改变影响的讨论.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满足了压缩学时的要求;同时,引入机器智能中的前沿问题作为实践环节的设计项目,为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作 者:李睿凡 李蕾 LI Rui-fan LI Lei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科学技术中心,北京,100876 刊 名:计算机教育 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42 关键词:C语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教学  

篇2: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的探讨

地方工科院校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时需要坚持“工学并举”的思路,将专业优势和社会工程需求有机地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河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首先介绍河北工业大学该专业的成立背景,其次介绍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最后探讨该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的思路.

作 者:张磊 刘作军 杨鹏 孙鹤旭 ZHANG Lei LIU Zuo-jun YANG Peng SUN He-xu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天津,300130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2009“”(11)分类号:G642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 地方工科院校 控制类课程

篇3: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在物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 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着重突出的是经典物理部分, 而对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成果、思想和方法介绍不多, 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方法。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是相对独立的。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 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科学教育领域, 尝试进行改革。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均重视科学研究前沿教育的功能, 其重点也正落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他们甚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入了科学前沿知识, 如, 美国的PSSC课程、澳大利亚科学教育计划、英国纳菲尔德课程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 我国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也寄希望于加大科学研究前沿的比重, 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 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此前的研究表明:将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渗透于物理教学中, 是一种哲学教育。物理学与哲学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 而且相互构成对方发展的背景, 尤其在近现代特别突出。一方面, 哲学观点促成了某些现代物理理论的创立。譬如相对论的提出具有明显的唯理论色彩;量子论的成功可归属于实证论。另一方面, 物理学的发展也大大丰富了当代哲学。相对论、量子论引发了认识论和哲学领域的变革;混沌理论所涉及的不确定性、非线性、耗散结构、自组织等概念也形成了相应的思潮, 并开始改变传统的哲学思想。将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渗透于教学中, 是一种人文教育, 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个学习, 是通过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已知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将未知融入已知中的认知过程。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 学习就越成功。现代物理尤其是科学研究前沿是在经典物理基础上的继承、修正和超越, 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教学上也不能割裂开来。此前研究还表明, 科学研究前沿在物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能起到以下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学习。

2. 在教学中强调科学家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 引导学生创新。

3. 开阔学生的视野, 帮助其形成合适的科学观和科学精神。物理前沿知识中有大量说明科学相对性、不确定性的事例, 将其渗透于教学中, 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鼓励他们质疑旧的科学观, 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意蕴的科学观。

4. 开发物理课程的隐性功能, 鼓励学生从求真到求美求善。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往往也是对美和善的追求。因此, 在物理前沿教学中很明显, 将前沿知识融入物理课堂中, 可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求美求善的学习。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考虑在经典物理教学的整体背景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教学, 换言之, 应当多考虑科学前沿研究在经典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二、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从现在的专业设置和具体的物理专业课程教学中, 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情况如下。

1. 在目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下, 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的现象, 教师往往希望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来改善或者改变这种现状, 让学生敢于学习, 勇于学习。

2.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课题动力不足, 有些学生甚至欠缺完成毕业论文的原动力。而另外一方面, 教师却希望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课题, 学以致用。改变学生对学习不敢兴趣, 总觉得离应用还远、用不着的态度。

3.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可能认为科学研究和前沿知识太难, 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实际上, 学生对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是感兴趣的, 因为学生对未知领域是好奇的。另外, 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都要求学生自身需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方法。从我们学校自身建设角度来说, 科学研究前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学校努力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人员, 其中的科学研究人员不仅仅包含教师、研究员, 还包含了学生。而利用科学研究前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可以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和创新能力, 从而推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者自己申请课题, 参与科学研究。

三、渗透与实践

我们以中国计量学院应用物理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前沿和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来看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效果。正如前面的研究表明,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学习, 让学生开阔视野, 认清科学研究本身, 鼓励学生从求真到求美求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我们认为, 如果说课堂的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控制逻辑的话, 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 则还能体现科学活动的反思。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 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 而本身科学的逻辑和反思往往能够激发他们更大的认知兴趣, 并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从而促进其学习。另外, 在具体的实践中, 在《薄膜科学与技术》课程中, 引入教师自身研究对薄膜物理展开具体的专题前沿讲座, 我们发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 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导师方面。

在学生了解教师研究领域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导师, 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有机的结合。近年来, 在毕业论文选题的过程中, 就有好多学生的题目和指导教师近期的科学研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让学生很早地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不会盲目地选择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导师, 另一方面, 在做毕业论文之前, 实际上, 学生已经近距离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 已经逐渐地熟悉了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 并养成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 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也能够言传身教, 更为具体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自己申报小课题方面。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总觉得离应用还远, 用不着, 而通过对前沿的讲述特别是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科学研究等在课程中的渗透穿插, 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 想参与科学研究。参与科学研究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在实践中,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 这种参与形式是多样的, 既可以是为老师收集科学研究所需的材料、数据和信息, 锻炼学生获取有益信息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的相关研究结构、观点的讨论中来, 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大大受益。一些科研项目, 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 可以由学生来主持, 教师来具体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或者申报,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 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实践方面, 特别是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等。

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科学实践中, 我们通过布置一些题目和主旨, 利用寒暑假期和周末, 作课外调查, 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活学活用, 丰富自己的实践, 通过实践环节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处。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都大大提高了,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实践环节, 对于科技论文写作, 尤其针对学生写作不规范甚至照抄等现象, 也能起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作用。同时, 这样的实践也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者课题奠定了基础。

总之, 通过对科学前沿在物理专业课程里的渗透与实践表明, 科学前沿地引入, 尤其是教师自己的课题科学研究讲述与介绍, 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入门和基础, 不仅使得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而且对参与科学研究有了积极性, 学以致用。反过来,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又进一步促进了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摘要:在物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实践发现,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前沿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得到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与科研课题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研究前沿,物理专业,课程教学,渗透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邦朝, 王文生.薄膜物理与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2]肖定全, 朱建国, 朱基亮, 申林.薄膜物理与器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3]叶志镇, 张银珠, 黄靖云, 汪雷.以科研促进《薄膜材料技术与物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8 (3) .

[4]陈世鸥, 王辉.前沿物理数学与新课程改革[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5, 34 (9) .

[5]陈世鸥, 王辉.前沿物理教学与新课程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 (3) .

[6]郭有田.科技前沿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技术物理教学, 2012, 20 (2) .

篇4: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在2015年11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让人大开眼界,像会演奏乐器的机器人、会打羽毛球的陪练机器人、会与人沟通的机器人、会跳舞的机器人等等,其中,一个会微笑、眨眼、皱眉,并能像真人一样说话和唱歌的美女机器人更是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机器人爱好者一睹其芳容。

下面和您说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正是这样一个能赋予机器人以“大脑”、让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专业。下面,为您详细解读这个专业。

一、专业解析

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工学门类中计算机专业类下的特设专业。2003年,该专业由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提请建立,并在2004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先后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它涉及机器人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以新一代网络计算为基础的智能系统,以及与国民经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智能技术与系统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刘小河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内涵基本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智能科学,另一部分是智能技术。

智能科学是探索人的自然智能的工作机理,主要以如何认知和学习为研究对象,探索智能机器的实现机理和方法。智能技术则是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人造系统,研制各类人工智能系统,让它具有一定的智能,能够根据环境及条件的变化自主进行逻辑判断并决定工作的模式,或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训练学习的方式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将人类从很多复杂的活动中解脱出来,让机器系统为人类工作。

该专业不是教如何制造机器人的有些考生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有“智能”两个字,就一定是学习如何制造机器人的专业,其实并非如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不教学生如何制造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相当于制造人的四肢,需要考虑硬件标准是否合乎工作要求。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做的是在硬件基础上,给机器人赋予一个类似人的大脑、神经传导及信息处理系统,让这个机器大脑通过一定的方式判断、决策并控制机器人如何行动,使得机器人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什么?

目前,国内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学校还没有完全统一的专业培养模式。

一般而言,学生要学习三大类课程。第一类是工科通识类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基础、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基础,等等。第二类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

第三类是核心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及教师背景有所区别。北信科大主要偏重三方面:一是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课程,既与信息处理相关又照顾了机器人这个背景。二是智能与控制方面的课程,如控制理论基础、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偏重于智能控制;三是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数据挖掘与处理、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

二、专业与就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国毕业生规模在800人左右,近三年就业率在95%左右。根据某第三方调查机构公布的中国大学专业就业数据显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的平均月薪为7756元。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光明,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有些进入百度、摩根IT、IBM等知名IT公司工作,有些在毕马威、中石化等公司的管理岗位任职,还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部委科技部门。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长温涛说,该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毕业生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系统测试、技术支持与咨询、产品销售等工作,以及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篇5: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摘要:根据广东智能制造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工程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电子信息技术的特色和优势,围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设置,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保障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广东智能产业深度融合的,强应用重创新的专业实验平台。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实验平台建设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我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竞争背景下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广东省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也对接印发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25年)》。针对广东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的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创新驱动,智能化升级改造需要国际领先水平人才的引进和高等院校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面向广东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设置的。其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针对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过程、工业产品智能化等领域的薄弱环节,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企业,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培养具有智能系统开发与设计、智能装备的应用与工程管理能力;能在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从事智能系统的是开发与设计、应用于维护、运营与管理的“厚基础、强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专业实验平台建设思路

面向智能制造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依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产品、制造流程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任务,从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提取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建立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为核心,以项目、科技竞赛、紧密对接企业协同创新为手段,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工程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查询检索资料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团队里具有工程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掌握基本创新方法,并让学生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立足华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现有的平台优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完善支撑体系,优化實验教学资源配置,建设一个能够与广东智能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梯形层次化实验平台。

2实验平台建设内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据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为特色,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建立阶段化、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特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还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为基础,其次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与电子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最后是专业方向类课程,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制造业基础软件中的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工业机器人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有知识获取模式识别;数据通信与网络;嵌入式系统移植和驱动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技术,完成系统集成,并配合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完成电子工艺实习、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和综合项目实验,并在工程应用中实施的能力。

2.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电路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嵌入式技术、机器智能系统五大模块开展不同学习阶段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类、专业实训类、综合创新类。

1)基础类实验注重开设与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相结合的精品实验项目,并逐步提升基础实验课时的比例。从实践中启发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如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制定工作计划步骤、从基础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及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评估工作结果的方法。培养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2)专业实训类实验主要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方法独立解决行业领域内的任务和问题并能够评价结果的能力。如智能传感应用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实验项目,知识表示与推理项目,计算智能项目,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项目,如最小机电系统组成,如何完成对电机的控制;利用单轴或双轴控制平台实现基本搬运装配作业。

3)综合创新类实验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解问题域开始,获取数据和知识、开发原型智能系统、开发完整智能系统、评估并修订智能系统、到整合和维护智能系统六个阶段构建智能系统。如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加工、智能生产调度、智能工艺规划、智能机器人、智能测量等;直角坐标机器人实现码垛搬运、多关节串联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实训等。

4)科技竞赛、与企业协同创新,通过观察记录待智能化升级的工厂生产过程,发现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检验假设、发表结果、建构理论等实验过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创新的方法,团队协作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如嵌入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以及针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嵌入式工业控制系统设计;针对原材料制造企业的集散控制、制造執行集成应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应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加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造、轻工家电、医药制造等行业的应用。

2实验教学保障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建设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建设为核心,结合目前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共建的原则,系统化筹备购置。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要针对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和机器人应用,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应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和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ABB Robot Studio。基于“探索者”机器人系统控制实训箱Rino-MRZ02(包含履带机器人、双轮自平衡机器人、5自由度机械臂、6自由度机械臂等)

可以开展的项目有:利用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模糊数学理论对工业产品设计进行性能模拟、运动分析、功能仿真与评价;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学习、自组织构造产品加工过程新能参数预测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进行感知、并对环境的改变进行解读、动作进行规划和决策;利用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模糊逻辑集中式解决生产调度多目标性、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寻求最优规则,提高调度的速度;利用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进行问题分解、彼此协商、任务指派、解决冲突。

履带机器人可开展电机控制实验;运动控制实验;HD轨迹控制实验;无线通信实验。双轮自平衡机器人呢可开展自平衡模块实验;倒立摆算法实验;双轮载具运动实验。6自由度双足机器人可开展双足运动控制实验;步态规划实验;双足平衡实验;机构改装实验。5自由度机械臂可开展机械臂运动控制实验;颜色分拣实验。可扩展为8自由度双足机器人、轮腿式机器人等技能提高类课程设计。

通过ABB公司的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tStudio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功能设置、二次开发、在线监控与编程、方案设计和验证的学习。

3结束语

篇6: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左晶,周探伟,刘丽君,康徐伟,钟辉

(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高校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趋向精准化、全面化、科学化。基于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的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以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常态监测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学评价;持续改进;监控机制;跟踪反馈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基于毕业生跟踪服务体系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GJY--PY-1)和西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Access数据库的本科毕业论文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实现”(JG12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左晶(1977-),女,陕西铜川人,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近年来,高等教育迅速而广泛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学校、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内部质量评价、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与认证已经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就目前情况看,以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教学方法为指标的教育教学评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以新的内容被诠释,以新的形式呈现。科学的教育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评价对象要体现多元化,要对学习质量、教育质量、管理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考核考查,并注重把对学的评价转向对教与学的共同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的评价。以客观反映情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高等教育内部以及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维护学术价值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由于高等教育历史短、受教育人群庞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认识、方法、路径、实施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第二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会上,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岩指出,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专业认证是“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教育保障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贯穿持续改进和自我提高理念的专业认证以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为机制,结合其他评估手段,正在逐步引导教育教学评价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传统的教学评价成为教学质量提高与发展的桎梏

1.传统教学评价制度、内容未能涉及教学过程的微观机制。目前,各高校都有一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和其他评教活动。评价方法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成熟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方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主要评价内容,包括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指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试卷分析为观测点的课程评价;以问卷调查、座谈访谈为形式的教风、学风调查、以实验报告、设计说明书、论文(设计)的抽查、现场巡视为手段的实践教学评价。虽然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发挥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但是随着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学习本质认识的深入,传统的高等学校教学及其评估体系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实践教学内容的质量评价体系薄弱。长期以来,教学评价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实践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主要依靠单一的实验、实训报告,实训教师的评分等。随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加强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实践教学模式因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本来是可以互相印证和互相促进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却受不到同等的关注,变成了轻重不一、高低不平的关系。

3.缺乏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途径和机制。尽管存在着一系列的教育评价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现象。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学生座谈会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问题和意见的深入调查和反馈解决却无人问津。作为教学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未能将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改革建设中,更关注于评估结果的成绩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所带来的社会声誉和经济资源。教学质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工具性的价值,进行质量建设的目的不在于教学质量本身,而是质量建设所带来的附加意义。

二、专业认证和评估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1.形成教学评价的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在变化,所以任何一个专业需要持续改进。高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满足注册工程师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职业领域提供资格保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贯穿了这种质量持续提高与改进的基本理念。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明确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在进行跟踪反馈之后用于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从机制、制度、评价到结果、反馈、改进这一螺旋式的持续上升。

2.市场环境和和社会需求成为教育评价重要的组成内容。认证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专业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市场评价成为评判其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指标之一。毕业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综合素质是对专业教育水平的印证和检验,因此,教育评价的过程应该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质量是一种市场表现,忽略学生、社会需求,脱离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考察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很可能出现教学质量评价偏误。

三、评价结果反馈与提升的具体措施

1. 科学易操控的评价指标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合格评估,强调被认证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所谓“说”,即说明,认证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做”即实行,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跟踪与进程式评估措施与做法。“证”即证明,是专业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概念性表述要转换成可以判断的指标点,并将指标点逐项落实到教学活动并记录在案。专业应该具有的各种机制、制度、措施,最终都聚焦到执行和落实情况,所以科学易操控的指标是跟踪、评价与改进的根本。对于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能进行信息采集和评价,进而得出明确结论,或者能给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2.教育信息化是保证教育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目前,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的填报,该系统涵盖了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学科专业、教师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7大类内容。除此之外,专业信息也十分翔实,如专业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有实验的课程门数、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毕业设计(论文)中依托科研项目的比例、工程设计比例这些以往较为微观的指标数据,均已纳入到基本状态数据库中,该系统将成为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的重要依据。

3.发挥评价结果对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发展促进作用。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诊断和激励、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被评价者的自身发展。诊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并丰富学习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与学术研究的职业化;依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节教学行为;改进管理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透明性”和“可问责性”。

四、结语

以坚持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三个方面为抓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正在推动和完善大学自身建立起来的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同时也在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进一步延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带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变革,人才培养从过去的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从能力本位转向发展健康人格与个性的全人教育。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不止是获取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更成为提升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2]刘小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新方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微观深层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10):89-91.

[3]宋银玲。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4]张迪功,马赞甫。市场关系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33-136.

篇7: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编者按: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 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超前部署一批前沿技术, 将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提高我国高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简称《纲要》) , 将“前沿技术”作为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部署, 并确立了系列优先主题。

自2006年《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在6个前沿技术领域部署了大批项目。2011年, 中科院还安排了一批战略先导专项, 前沿技术领域形成了基金、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相互协调与衔接的资助体系。在我国科技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打破了国际垄断, 提升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与国际水平差距有所减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5年11月11日发布《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突破式创新与经济增长》指出, 中国是在“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工程学”这3项最尖端前沿技术创新方面唯一向先进工业化国家靠近的新兴市场国家。前沿技术重要成果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促进了前沿技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

本刊对《纲要》实施以来前沿技术领域中部分优先主题的工作现状、进展与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专题报道, 希望以此能够给前沿技术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们以启发和思考, 并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 就前沿技术相关的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篇8: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摘要:指出当前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的岗位需求及知识结构,提出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概念,最后阐述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群

0引言

近年来,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信息社会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诱人前景的新型产业。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范畴,给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因此,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专业存在的时间还较短,但依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大数据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规律及特点的限制,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极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究其原因,除了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外,还因为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

无论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专业,在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是4年。因此,当年的培养方案一般是在4年前制定的,然而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在4年前能够准确把握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向的确有很大难度;二是对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大数据人才还不够了解,培养方案还不能涵盖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

由于大数据技术近几年得到超常规的发展,大数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目前大数据应用型人才的奇缺,但又存在着相关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单位对大数据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覆盖社会的.需求。

1.3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偏弱

由于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在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会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相对偏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结构不能涵盖工作需求;二是对大数据应用中的相关平台和软件不够了解,进入工作周期长;三是对大数据行业工作岗位及其衔接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岗位转换能力。

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及知识结构

2.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对有关大数据公司及企业的调研分析,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就业的主要行业包括零售/保险/电子商务/物流、政府数据中心、医药和银行、研究性大学、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参照文献[4]的分类方法,可将这些行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数据应用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专员、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表1);另一类是大数据系统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管理员、大数据系统工程师、大数据系统架构师(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大数据应用人才主要是面向各应用行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从事相关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

从表2可以看出,大数据系统管理人才主要是面向大数据行业或移动互联应用行业的,主要从事大数据系统管理、大数据系统构建和大数据深度处理等工作。

2.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结构分析

应用型大数据人才除了应当具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本节主要讨论大数据各类人才应当具备的专门知识,应当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不再讨论。基于上述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类型及其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可得知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专门知识(表3)。

3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

通过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本科4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全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是无法实现的。为了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必须采用“共基础、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前3年打牢共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第七学期采用分方向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大数据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大数据人才。

3.1基于岗位目标的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核心就是根据人才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工作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完成专门知识的学习。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与人才类型密切相关,共分为6组,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每一组课程群都是针对一个岗位目标提出的,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其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基本专门知识,而且所涉及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了实际应用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志向选取相应课程群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2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是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数据课程群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教学和独立实验教学,课内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课程所学知识而开设的,一般随课进行。课内实验教学通常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独立实验教学是独立于课程教学特设的实验教学项目,一般采用专周实习方式进行,通常放在学期末集中1~2周独立进行。独立实验教学在开课前要编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评审,确保实验的效果。表5为大数据课程群中的Excel数据分析课程对应的实验项目。

大数据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与Excel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与一般的课程群建设不同,它立足于未来工作岗位,课程设置与岗位应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针对学生未来就业设置专门课程,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与适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的有机统一。设置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学习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以较少的时间学习岗位应用知识,提高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4.1丰富了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生命力角度讲,拓展学科内涵及丰富学科内容是保持学科生命力的源泉。针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逐步发展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是探索多样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尝试。

4.2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设立改变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千人一面的现象。一方面,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也不一样。如何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人才自身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一直是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建设搭建了二者之间的桥梁,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3促进了大数据人才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学生在学习时有了多种选择,使得学习的针对性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设立课程群的方法,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结语

篇9: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一:复试笔试:

(1)复习电路的时候,只复习了大题,只复习了戴维南、诺顿定理,一阶动态电路分析,耦合电感分析和正弦稳态电路。结果考了个二端口网络分析和一些小题(考察了不少小知识点,直接跪了)。

(2)C语言在复习的时候,复习了很久关于数组,结构体方面的问题,结果最后一题又考了指针初始化:dizzy:

(3)微机考得比较细,复习比较不到位。

二:复试面试:

我们这个面试小组是模式16个人和检测4个人一起cloud computing)(1)进去叫我读一段英文,然后让我翻译,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单词cloud computing,我翻译成云技术,老师一个劲的摇头,还问我连现在这么流行的技术都不知道。后来我面试完后查了一下,应该翻译成云计算。

(2)读完英语问了我的本科学校,我应该被鄙视了。

(3)问了几个问题,先问我学过哪些专业课,我说我学过数电、微机原理,然后老师说,这个不算专业课,只算基础课,我又回答说学过FPGA,EDA,数字信号处理。我们这个面试小组的老师比较擅长自控、模电这些,我害怕被问这些问题,故意避开自控和模电。

(4)问我的三个问题:

①模电的问题:放大电路有哪三种组态(共射级、共基级,共集电极),接着又问我共基级电路与另外两种电路的区别

②数字信号处理的问题:DTFT与DFT的区别

篇10: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前沿报告

测控090240953038何沛华

通过上这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前沿选修课,对马上要考研的我有所帮助。对本专业有了较之前更深入的认识,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研究领域,考研方向,专业发展方向等。

本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有一起和控制两方面。本专业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还包括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测控包括几个很重要的过程:信号采集、信号整理、信号处理、数据显示控制。信号采集主要是通过各种(温度、流量、压力、湿度、气味等)传感器采集对象发出的各种信号;信号整理主要是对采集到的电信号进行平整、滤波、模数转换等,转换成便于处理的数字信号;信号处理主要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以便显示,或者发出控制信号;数据显示控制环节中显示主要是指将数字信号通过便于我们观察的形式显示出来以便我们进行判断,而控制主要是指将控制信号传送给并作用于对象的过程。上面的四个环节就构成了整个测控的过程。

本专业(参考网上的资料)发展方向与学科前沿有:

(1)配合数控设备的技术创新(如主轴速度,精度创成)

数控设备的主要误差来源可分为几何误差和热误差。对

于重复出现的系统误差,可采用软件修正;对于随机误

差较大的情况,要采用实时修正方法。对于热误差,一

般要通过温度测量进行修正。中国机床行业市场萎缩同

时又大量进口国外设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方面的技

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2)运行和制造过程的监控和在线检测技术 ;

为了在开放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没有自主创新技术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应该根据有专利权、有技术含量、有

市场等原则选择一些项目予以支持。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信息、生命医学、环保、农业等领域需要的产品应给予

优先支持。如医学中介入治疗的精密仪器设备、电子工

业中的超分辨光刻和清洁方法和机理研究等。

(3)配合信息产业和生产科学的技术创新

为了在开放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没有自主创新技术是

没有出路的。因此应该根据有专利权、有技术含量、有

市场等原则选择一些项目予以支持。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信息、生命医学、环保、农业等领域需要的产品应给予

优先支持。如医学中介入治疗的精密仪器设备、电子工

业中的超分辨光刻和清洁方法和机理研究等。

这次专业选修课由几个老师共同介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迟键男老师讲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也有意向读研时研究计算机视觉。同时,我还在做一个基于图像处理的车流量监测科技创新项目,有较大的联

系。基于图像处理的车流量监测系统是一个计算机视觉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

计算机视觉学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生物视觉的一种模拟。计算机视觉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三维信息,就像人类和许多其他类生物每天所做的那样。对人类视觉感知能力的计算机模拟导致了计算机视觉的产生。计算机视觉也经常被称为图像理解,是指研究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视觉信息及如何从图像中获取这些信息的研究领域。由于算机视觉学在工农业生产、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及军事并学等领域有着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所以它在国际上越来越受人重视。

计算机视觉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为静态的计算机视觉(我在做的基于图像处理的车流量监测科技创新项目就属于这一种,相对背景为动态的来说算法设计来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背景为动态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其基本目的有三个:

(1)根据一幅或多幅二维投影图像计算出观察点到目标物体的距离;

(2)根据一幅或多幅二维投影图像计算出观察点到目标物体的运动参数;

(3)根据一幅或多幅二维投影图像计算出观察点到目标物体的表面物理特性。

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于三维景物世界的理解,即实现人的视觉系统的某些功能。也就是利用二维投影图像来重构三维物体的可视部分。

我认为计算机视觉能达到上述的三个目的,就会有很大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对照片、视频资料如航空照片、卫星照片、视频片段等的解释、精确制导、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医学辅助诊断、工业机器人的手眼系统、地图绘制、物体三维形状分析与识别及智能人机接口等。我认为在捣蛋精确制导、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者两方面计算机视觉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计算机视觉在研究经历了近40年的过程中虽然提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由于视觉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由于这一方向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同时视觉是一个涉及生理、心理的复杂过程,不仅与眼睛有关,还和大脑的推理、学习有关。视觉过程很难用类似于问题求解的方法符号化,因此设计算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但由于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重要性和广泛性,我们仍然需要克服很多问题继续将其发展。

篇11:以前沿科技引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论文

1.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初始科目:1002英语 2003随机过程 3029信号与系统

2.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初始科目:1002英语 2003随机过程

上一篇:大众保养提示清除方法下一篇:农村初中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