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2024-05-20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精选十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篇1

目标的制定要服从课标要求和教材目标体系。《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制定的总目标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实现的, 整套教材是个大系统, 每一册书是一个子系统, 每个单元又是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 每篇课文又是一个独立的更小的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从宏观整体上, 从中观局部上, 从微观具体上, 对教材有系统地立体地把握。首先, 要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标的意图, 其次, 要深入钻研教材, 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 充分领会总体目标是如何在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逐一落实的, 从而编制出属于自己的、操作性强的、完整的目标体系。从学年到课时, 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 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 环环相扣, 步步相生。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的目标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苏教版将这一目标就落实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下册第二单元中, 但略有不同, 分别是“学习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 可见, 下册较之上册的要求又提高了。因此, 如果制定《春》 (七上第四单元) 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下第二单元) 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要考虑到单元的整体要求, 可以这样制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初步掌握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方法, 并能完整规范地表达。”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能掌握从写作手法、准确运用词语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方法, 并能准确、生动描写景物或者一系列动作。”这样就做到了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就会日渐提高。

二、设计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教学的主体。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要以及个性心理特征, 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高, 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 无法实现, 等于零;教学目标设计得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会影响继续学习内驱力的保持。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目前, 大多教学目标中运用了“指导”“培养”“启发”等行为动词, 其实, 这指的是教师行为, 是以教师为主。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 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来表述。例如, “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句子, 并能说出其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作业化、便于检测

教学目标的要发挥其标准作用, 就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检测的。以往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往往只使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 如“掌握”“理解”“领会”“欣赏”“懂得”等。由于内部心理无法直接观察, 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做到, 而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外显行为主要凝结在作业中, 所以,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尽量作业化。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行为对象。即教学中针对谁;二是行为条件。是指能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三是学生的行为。教师应该用明确清晰, 可操作性强的动词来说明学生的行为, 如背诵、默写、扮演等;四是行为水平。是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 对于少数学生, 教师可提高难度或降低标准。可以从行为的速度 (时间) 、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四、目标的设定切忌面面俱到, 冲淡重点

目标的设定应考虑“一课一得”, 如果课文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可以顾及一点而忽略其余。当然“忽略”并不等于“放弃”, 教学其他课文时如涉及该点可再度“拾起”。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篇2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误区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力戒过去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追求创新,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合理,也更加规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下面例举的有关教学目标设置的“案例”,是本人在我省各类教学大赛及各校听课中摘录下来的,通过诊断,我们发现,这些教学目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和分析,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误区诊断(一)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案例】一位老师上《祝福》,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理解小说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反思】上述案例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不需要“过程与方法”吗?“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没有“知识和技能”成分?“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又何尝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不能人为地把三者割裂开来。(二)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2.体会廉颇、蔺相如的人格魅力;3.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反思】以上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痕迹过大,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对一篇文言文来说,常用字词、重点语句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述教学目标却把它完全忽视了。三个目标中,没有一项文言基础知识目标,这样的目标设置显然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多年以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说教,贴标签式的教学,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三)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1.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反思】以上教学目标都过于宽泛,而且空洞无物,难以量化。如“能概括说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等都像万能公式一样,放在任何一篇文章都行,这些目标与本课的内容联系不很紧密,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学生能不能达到要求也不好测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四)教学目标多而繁杂【案例】《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目标:1.学习和借鉴小说中人物出场的精心安排、独特的环境描写;2.对作品中精彩片断进行创作表演,提高分析鉴赏古典小说能力;3.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4.品味小说中的语言,鉴赏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5.学习和领会小说的现实意义,认识小说借写宝黛爱情悲剧来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深刻主题。【反思】上述教学目标几乎包括了高中小说单元需要学习的全部知识,把一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所有小说知识,都放到一篇课文来学习,造成同类题材各课知识点的重复,失去了单元总体目标的层次感和系统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立足整体,关注整个单元和全册课本的总体目标。要通览全册教材甚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再把整个单元的目标细化到每一课当中,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艺术性的处理教材。

(五)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案例】某农村高中《雨巷》的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品味,体会诗歌不同的情感内涵。【反思】《雨巷》本就是一首朦胧诗,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能体会一层意思已不太容易了,对于一所农村高中来说,让学生体会本诗不同的情感内涵要求太高了。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也要备学生。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目标不能过高,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能太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学会。试想在一所农村高中,教师抛出上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怎能“动起来、活起来”呢?(六)教学目标空洞术语过多【案例】《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为:1.赏析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感知细、清、真的写景手法;2.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3.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4.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反思】以上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教学和散文学习关系不大,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散文教学重在朗读,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悟情感,赏析重点语句。而上述教学目标却不从这些方面下功夫,却设置了一大推空洞的术语,如“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清”、“静”、“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对一名中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七)教学目标存在语法或表达错误1.逻辑顺序混乱【案例】《拿来主义》的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4.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反思】以上目标设置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感觉,结构比较混乱,逻辑顺序颠三倒四。就这篇杂文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上,将“把握文中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再看“目标2”和“目标4”,“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与“学习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属于同一个范畴,不应该分属两个教学目标。

2.先后顺序颠倒【案例】《赤壁赋》的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扫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反思】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艺术手法和写作方法。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方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欠缺深入的考虑。【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反思】把“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前面,先后顺序颠倒了。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是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学生的学习也应遵循这个思维规律。3.动宾搭配不当【案例】《琵琶行》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解读诗歌形象与情感。【反思】“解读”与“情感”搭配不当。4.语法存在错误【案例】《滕王阁序》的教学目标:1.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想象,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其语言特征。【反思】 “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与“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要集中 篇3

一、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有的很多,有的干脆没有。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久,对教材的把握不准,对重点难点的辨析能力不高,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缺少经验,有时一堂课会设置好几个教学目标,既有积累识记层面的,又有分析理解层面的,还有鉴赏评价层面的,还有表达应用层面的,甚至还有探究写作层面的等等,唯恐遗漏了知识点,想全抓住,但结果是重点不突出,问题讲不透,要么一堂课紧张有余,深度不够,要么轻松有余,实效不足。也有部分教师一堂课根本就没有教学目标,他们天马行空,随兴所至,侃侃而谈,极少考虑自己在教学时究竟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以及希望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等。有时他们还会受到学生的牵引,随着学生活跃凌乱的思维而起舞,不知引导,当收不收,随波逐流,乱开源,乱点火,采取全面开花,四处放炮的方式,一堂课看似热闹生动,实际上是华而不实。教师在讲台前激情表演,学生或者是无意识地随声附和,或者是各想心思,各办己事,静默以对,到头来教师只落得两嘴白沫,学生只剩下轻松喜悦,老师实质问题讲不透,学生实际能力提不高,费时费力无实效。

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集中的意义

如果每堂课教学目标设置都比较集中明确,教师授课时就会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提问、点拨就会更有针对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就会更明确,更具目的性,以达到讲练结合,理论实践的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被学生各种活跃的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思维、问题所左右而迷失方向,以至于造成本堂课的“多目标”或“无目标”,而能万变不离其宗(目标),始终围绕既定目标施教。教学目标的集中有利于教师把某一个问题讲深,讲透,旁征博引,说古论今,集中精力,完好解决,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生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集中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抓住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明确本堂课思维训练的目标,便于学生集中精力,紧随老师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自觉地围绕本堂课的目标向广度和深度提问、思考、训练。使这一堂课达到一种师生目标明确,互动融洽,气氛热烈,效果明显的结果,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

三、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集中的做法

面对庞杂的知识和各种能力以及各具特点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设定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仔细分析,详加研究,理清教材的内容,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教材是我们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对教材的透彻分析,精心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避免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的盲目性,防止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淹没于细枝末节里,有助于提高我们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提炼出恰当且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得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事实上,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也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分解、化合、定位,以及创造一条更适合于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方式的过程,它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

其次,我们要分析、研究学生,要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精神状态、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来设定教学目标。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来源于对授课对象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分析,并针对分析中筛选出的重要问题提出。因此,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以准确把握授课对象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才能设定出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不同习惯的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有所差别。

总之,恰当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内容的浓缩点,是主攻的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每堂课我们若能设定出集中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时可以由教材的某一个关键点引出,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像庖丁解牛那样切中肯綮,结果定会事半功倍,效果明显。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 篇4

学习目标导学法是在讲授新课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后展开自学,围绕学习目标要有相应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学习目标的讲解和点拨,达到学习要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那么将如何设置有效的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一、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背景相联系

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学生活动设计的过高或过低, 课堂效率往往都是低下的。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围绕着学习目标来制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

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学生目标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由易到难,所以学生活动的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同样是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

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通过学生活动,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收获。

三、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精”而“少”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学生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学生活动要“精”而“少”, 太多的活动会耗费许多时间,会导致课堂混乱,会使学生无法掌握重难点。

四、学生活动要规则明确,调控得当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一个学生活动要有效地得以实施,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规则,在活动实施时,给予适当调整,让学生顺利进行活动。

五、在学生活动交流中学会互助

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差。如果及时获取老师、同学的帮助,就能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 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使学生懂得给其他同学讲解的过程,也是自己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设置合理、有效的活动,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为了倡导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往往在这种课堂中,教师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课堂效率却低下。

有效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用词 篇5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目标要全面,不能唯知识,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

2、要清晰、明确、具体,即要尽量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教学目标。

3、因材设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甚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研制与确定。

二、目标的结果分类

1.结果性目标

——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2.体验性目标

——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的表现的机会,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

-----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分级

1.知识方面

知道(或了解):对具体事物、现象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够说出其大意和要点,并落实在图形和图表上;

理解:对重要的概念、原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对揭示事象和演变过程的特点、原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图像表达。

掌握:指能够运用已经知道的理解的概念、原理等说明同类事物和现象,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

2.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指能够模仿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些操作任务。(会演示地球仪……)

学会:指能偶按要求独立完成有关的技能操作任务,或者对操作中的一般错误予以识别、纠正等。如: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独立绘制简单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等

四、具体用词

1.知识方面(结果性目标)

了解水平—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

理解水平—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应用水平—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

2.技能方面(结果性目标)

模仿水平—模拟、模仿、重复、重现

独立操作水平—绘制、测量、查阅、计算、试验等

迁移水平—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3.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

反应(认同)水平——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

怎样设置和陈述教学目标 篇6

一、教学目标设置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设置呆板,缺乏对不同学生的适用性

教学目标应当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教学目标于教学活动而言,就如同眼睛于龙,但想要做到画龙点睛也并非易事。学校和学校之间有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有不同,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不同,我们要更加了解学生,按照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达到目标,真正发挥教学目标设置的作用意义。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就欠缺妥当,表现为:目标设置只按习惯,呆板老旧,实施过程只重结果,轻视过程;缺少连续性,目标之间不够连贯,衔接不自然。教师制定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做到与教科书的每个版块的整体立意符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不能过于随意,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目标琐碎,缺乏重点,详略不得当。比如《丰碑》一文,从生字词开始,到题目丰碑的含义,到课文大意,段落分析,最后还有语言特色等等,各方面都想说到反而不能突出重难点,还要为目标疲于奔命。有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稍加提点,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反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以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这种现象在教学中非常普遍,但他们之间其实有着明显的区别。先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区别:

首先两者指向的目标不同。教学目的是教师想要做什么,想要对学生讲授什么,这是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做到的事,主体是学生。

其次两者作用的对象不同。教学目的作用于教师,而教学目标则作用于教师和学生。

最后两者使用的语言不同。“了解”“体会”“掌握”等,我们一般用在教学目的上,有种只要求知道个大概的意思,比较抽象,不是很准确;“说明”“分析”“找出”等词,我们一般用在教学目标上,和教学目的完全不同,它是准确具体的,就是要做到这样的一种感觉。

同样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差异:要知道课程目标是学生相对于一门课程所要求达到的水平,从教学宗旨的角度看它是具体的,但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是抽象的。而教学目标则是学生一节或几节课中所要求达到的标准,它体现了教育目的、课程标准,是具体的;课程标准是方向目标,是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课程标准体现社会客观要求,教学目标要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是要求性的,教学目标是自主性的;课程目标是稳定的,教学目标是灵活的。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发展。 我们在向前进步的同时也要进行反思。对于过去的教学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过去的优点和现在的优点相结合,这样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既然我们付出了热情与汗水,那就理应得到回报,不要因为一些失误、漏洞让努力付之一炬。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再次品读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抓住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研读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学习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知)、情感领域(情)、行为领域(行)三个方面,行是最高领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兼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博士也指出,几乎所有人也都同意,把知、情、行作为课程目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学习能力,做题总是能得到高分,背后是他做过的几百几千份试卷,满嘴善良正直,价值观却早已扭曲,这样的学生好吗?这大概只是一个在题海浮沉,不知人情世故为何物的傀儡吧。因而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知、情、行三管齐下,哪怕知识与能力占的比例少些,要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才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幼年到老年,他的所有行为都会受到情和行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情感、价值观的成长都是随着知识获取的过程而日益丰满的,可以说知识是奠定两者的基石。知识、情感、价值观是一个整体,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传播,但是情感、价值观却不能直接传播,它们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建立。教师只能在传播知识的途中给予学生积极的阳光的正能量,给予学生教师自身情感、价值观的健康的影响,最终潜移默化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更加自觉,毕竟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里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完善的价值观。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语言必须规范、明确

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有语言严谨规范了,教师才能正确地把握好自己需要教导学生哪些知识哪些内容,教师也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导学生一些课外的知识。所以它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而不能是笼统的,概括的。

我们先谈陈述目标的语言必须要规范。经常有人乱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这样的概念。教学目的是教师想要做什么,想要对学生讲授什么,是教师对学生这样一个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目标,是教师希望学生做到的事,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候,不能用类似“指导”“培养”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是用来陈述教学目的的,着眼点是教师,不能用于学生。教师行为在于教师做与没做,学生行为在于学生会与不会。我们如果在教学目标上用“指导”“培养”这些词的话,只是针对教师做还是没做,对于学生会不会上就忽略了。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实际做到教学目标规定的,才能说这次教学任务成功了。例如,《春天来了》一文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话介绍春天的景物。这样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指出学生学习时应该怎样做,语言陈述非常明确、规范。

科学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具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应该是明确可观察,可检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更加细致完整。如:让学生掌握具体哪些课文生字词?学生体会作者的哪些手法?如何体会等等。这就像别人问你时间,你只回答三点多,却不说三点多少,又怎么让人知道具体的时间呢?科学的目标应该是准确细致的,一目了然的。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避免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语。比如说“了解课文中心思想”可以改成“能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结语

教学目标具体了,操作性才会强,而教者有了明确的目标后,达成度也会很高。教学目标达成了才能更好地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目标制定后,教者肯定就会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怎样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分析重要句子的语言手法,在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后都可以一一展开。一间房只有地基打好了才能越建越高,而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的地基。同样的,如果地基没有建好就强行向上砌砖,最终这间房只会倒塌。房子倒了还可以再建,学生的教育坏了,即使重来,坏的影响也依旧产生了,我们最多只能减轻它却不能让它消失。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由此可见,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学,而学生学什么,又如何去学,这完全取决于教者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好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师的领路人,它更是学生的领路人。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正确了,学生才能沿着正确的路越走越远。只有不断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丰收。

试析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策略 篇7

1、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原理

我们知道, 目标设置的原理是将抽象的目标概念经过理念和信心的推动, 通过具体过程的努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目标设置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以激励为手段、以目标为动力的目标型理论, 由于目标自身具有刺激的作用, 足球教学中引入目标元素, 不仅能够把足球训练者的需求转化为动机, 还可以刺激足球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和目标的对比, 朝着目标方向完成目标任务。

2、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的策略

2.1、确定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者

众所周知, 足球教学的目标是由参与足球教学的教练员们设置的, 然而, 在足球目标设置过程中, 运动员们的参与和建议对于目标的设置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教练和运动员的双重参与, 设置的目标不仅多元化、立体化而且还能够充分反映出运动员对于本身参与的活动所表达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双方的共同参与, 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教练们和运动员们经过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运动员在主观条件下能够充分理解和认知到教练的意图和计划。这对运动员成功完成目标任务百利而无一害。

2.2、客观考虑足球教学对象的能力

我们知道, 教练在足球教学设置目标时如果忽略了参与训练的运动员们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 进行主观上的行动, 并且一意孤行的强加于运动员理论上无法完成的目标任务, 结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 教练们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 并且能够做到根据运动员们的个体特性设置目标任务, 从而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2.3、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的明确性

由于足球教学具有真实性、具体性, 因此, 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需要明确, 不可以太过抽象化, 这样才能够保证运动员对于目标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从而确保他们顺利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具体的目标描述还能够刺激运动员的进步, 实验证明, 具体的目标设置比抽象型理论概念更能够激发目标参与者的进步热情, 从而发挥出他们的理想水平。

2.4、足球教学中区别性地对待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

我们知道集体是个体的统一, 集体的进步需要个体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因此, 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正确区分出什么是个体目标、什么是集体目标对于团队的进步意义非凡。足球运动是一个需要多人集体参与的公共性运动, 在足球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主体, 由于他们分工不同, 目标任务不同, 所以如果忽视了个体目标只注重集体目标的设置, 最终只会使得每个个体对于目标任务分工模糊和忽视。当然, 集体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重要, 在个体目标确定并且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集体目标能够促使个体目标的融合, 进而使得目标任务的成功完成。

3、确保目标设置后的可实现性

足球教学中的目标设置策略只能够保证目标的确定, 并无法确定目标设置后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实施, 因此, 确保设置后的目标的可实现性对于足球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 相对于被教练和行为规矩硬性强加分配给的目标相比, 允许运动员个人主观、自由地选择目标任务对目标设置后可实际操作实施效果更好。当代运动员基本上都是具有鲜明特性的行为个体,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倡导自由, 还需要在职业运动中给予他们充分空间, 自由选择他们擅长的目标任务, 对于集体的团结和足球运动的创新都是一种挑战和机会。教练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适时适当地给予那些缺乏经验、水平能力有限的运动员一些实质性建议和观点, 指导他们准确定位自己目标, 从而更好地配合那些经验丰富、在主场中起到领导作用的运动员, 对于目标的实现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足球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不仅是足球教学实施者的任务, 还是目标实施者的责任, 正确的规划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对于足球运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任务的充分完成都非常的重要。足球教练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需要及时与运动员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交流, 从而确定设置目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薛红.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 (04) .

[2]邓伍刚, 张超.足球教学中的目标设置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01) .

设置有效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篇8

在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目标设置缺乏合理化、科学化,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目标要巧妙地设定在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其激励功能,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 增强参与能动性, 从而促进目标的有效实现。例如教学目标中的技能要求就不能太高, 如果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实现, 就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 丧失信心, 技能目标要求也不能太低, 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而主观武断地来设定教学目标, 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教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 确保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 (他们的需要) 、能够完成的 (他们的能力) 、应该完成的 (社会的需要) 。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时要考虑到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 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都是无效的。

二、教学目标要具有弹性化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教师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 采用的教学目标是“一刀切, 齐步走”的方式, 将学生规定在某一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间差异, 脱离学生学习的实际, 从而显得目标设置空洞、苍白、盲目,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使教学目标根本不能达成。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施“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目标要具有“弹性化”, 既要照顾学生间差异,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要体现挑战性。做到同教材, 同进度, 异要求, 确定学生实际可能达到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 让下层的学生“吃得了”, 即达到课程标准基本的要求;也能让中层学生“吃得饱”, 即要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同时还能会应用;还能保证上层学生“吃得好”, 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要具有创新和拓展的能力。因此, 有效的体育教学, 决不能搞“一刀切”, 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要尽可能给每个学生选择的机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性目标,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海尔等人指出“个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要比他人给其设置目标效果好”。学生自己设置目标有以下两点益处:一是目标是客观的, 并为学生自己所接受;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于目标是自己设置的, 他就会主动地寻求达到目标的最佳策略。教师应在了解目标设置原则的基础上, 对于学生为达到预先制定的目标而努力的行为给予大力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当然,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学生一般在设置目标时很少需要教师的帮助, 但对于缺少经验且技能水平低的学生, 在设置目标时最好与教师共同商定。

三、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等功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抽象和宽泛, 难以检测。教师自己都不清楚这堂课要教成什么样子, 学生也不知道这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 其结果必然是课堂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这种教和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是必须改变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做到宜实不宜虚、宜简不宜繁。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相应的变化, 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活动后, 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不该怎么做, 且学生到底做得怎么样, 是可以观察和评价的, 可以检测出学生的“会和不会”、“能和不能”的学习行为。

有效的教学目标举例:

1. 学生能够知道技巧运动中侧平举的动作术语。

2. 学生能够做出高抬腿的动作。

3. 服装适合上体育课, 不带危险物品。

4. 见到其他学生做不好的动作时, 要多鼓励, 避免说风凉话。

四、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要和谐共生

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 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 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 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因此, 教学目标设计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来预设所出现的情境, 这样才能使目标真正地切合实际, 要想使体育教学有效,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依据学生运用技能的情况、该班学生学习的气氛、课堂中特殊学生所采取的措施等来设计教学目标。只有教师课前预设到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 并在课堂中随机解决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目标落实, 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 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 最后要回到目标, 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 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 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 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科学合理, 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 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还要明确具体, 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 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关于完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建议 (上) ——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体育学刊[J].2007, 3 (14) .

[2]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12) .

[3]季浏.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

[4]吴健.新课程下的有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7.

目标设置理论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 篇9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 (E.A.Locke) 在研究中发现, 外来的刺激 (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 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 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 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 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置理论” (Goal Setting Theory) ,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 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 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该理论提出以后,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加以发展, 使之成为内容逐渐丰富和影响愈来愈大的新的激励理论。

在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 确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目标, 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的安排。既定的目标决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 指引并规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 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任务, 激发学生的努力和动员其能量, 促进学生为完成目标而主动执行和设计最合适的策略和手段等;不恰当的目标设置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水平, 增加认知焦虑, 减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 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通过实验在游泳教学中应用目标设置理论, 以期来改进游泳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一年级学生100名, 其中男生70人, 女生30人, 平均年龄19.14±0.90岁。

2.2 研究方法

2.2.1 教学实验法

实验前选取与游泳技术关系密切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专项技术等指标 (心率、肺活量、1500米) 进行了测试, 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了学生游泳技术习得水平。经统计学处理, 几项身体素质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明实验前两组学生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游泳技术等指标都处于相近水平, 为可比样本。并随机按照男女比例相同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一致, 实验组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设置, 并和教研室长期从事游泳教学的专家共同商讨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 确认教学目标的设置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可操作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的方法。两个班的教学均由实验者本人担任。教学时间共12天, 共计24学时。

实验中在对每个阶段目标考核中实施教考分离, 而且将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实验组的学生, 教学计划完成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将采用同一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表1) 。

2.2.2 数理统计法

以在游泳教学中目标的不同设置为自变量, 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为因变量, 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进行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知 (表2) :最终的考核结果中对照组中达到及格标准男、女生明显高于实验组;达到良好标准从比例来看差异性不是很明显;达到优秀标准的我们看到实验组在人数上男、女生均超过了对照组, 但女生的差异性不显著。

3.2 分析与讨论

3.2.1 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 更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学习任务

游泳教学由于在水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 对初学者来说在心理上往往存在一些恐水心理, 实现一个短期目标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之间的关系, 并产生不断进取以达到下一个目标的愿望;如果目标太大, 学生觉得很难达到, 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再加上达到目标的时间较长, 学生就会觉得太容易, 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在长期目标的引导下, 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即在教学中将“能够熟练掌握游泳技术”这个相对于初学者来说的长期目标分割成五个由易到难不同阶段的短期目标, 将教学分为多个步骤并制定各步骤的目标, 能使学生在逐个完成教学目标时, 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实现单元目标的希望, 消除练习的枯燥感, 提高挑战欲望和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 使“教”与“学”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进一步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3.2.2 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 能增强学生现时的努力程度, 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对于一个空泛的、不具体的目标来说, 很难确定它是否能够达到, 而明确、具体并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现实性的目标,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游泳教学的目标设置中, 根据技术的结构和学生的能力, 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和评价等级, 例如, 在腿部练习中, 及格是“10米”、良好是“15米”、优秀是“25米”, 而且目标与目标之间对学生能力而言都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旦学生的注意指向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就会付出努力去争取完成目标, 对提高成绩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3.2.3 反馈为完成各阶段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统计我们发现, 综合成绩实验组要高于对照组, 分析其原因, 实验组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不同阶段考核后的及时反馈, 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测试, 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 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 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个人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便于他们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对自己下一次技术动作的完成进行及时、恰当的调节, 这样在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摘要:在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 确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目标, 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的安排。既定的目标决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 指引并规范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 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任务, 激发学生的努力和动员其能量, 促进学生为完成目标而主动执行和设计最合适的策略和手段等;不恰当的目标设置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水平, 增加认知焦虑, 减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努力程度, 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通过实验在游泳教学中应用目标设置理论, 以期来改进游泳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游泳,教学,目标设置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51-260.

[2]张美兰, 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心理学动态, 1999, (7) :35-40.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1-67.

略谈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10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而内涵丰盈,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 有利于学生在吟诵体悟时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培养良好的语感, 同时还能通过领会古诗内容, 感受中华文化的精华, 陶冶情操, 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 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为学生今后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教学归属于阅读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有关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这样表达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 (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里面虽然没有对古诗阅读的单独表述, 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古诗教学主要定位在初步鉴赏与背诵积累上。而小学又处于义务教育的前半部分, 对学生的要求则更倾向于基础性, 也就是对浅易古诗的理解、体会与积累上。事实上, 我们知道, 诗歌鉴赏能力是一种要求很高的语文审美能力, 即使高中阶段, 高考对古诗鉴赏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理解部分, 涉及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鉴赏是很少的。可见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古诗学习目标的定位还是非常现实、准确的, 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能力。

具体到每一个学段, 课程标准也作了相关说明。

第一个学段 (小学一、二年级) 的课程目标是, 能诵读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识字少, 所以, 古诗阅读的主要目标放在诵读上。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古诗音韵上的美。中国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是一种美的享受。一是诗句停顿节奏上的整齐美, 二是声调平仄上的和谐美, 三是偶句押韵上的回环美。也许学生对诗句意义不太了解, 对诗歌抒发的情感难以把握, 但这种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却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种诵读一是能对诗歌语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是能培养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 三是通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为将来的学习与今后的提升奠定基础。犹如牛羊吃草一样, 先把草吞进去, 等有空的时候再来反刍。第一学段利用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超强的特点, 多背诵一点, 积累一点, 为后面的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乃至于第四学段准备一点材料, 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对所读所背的古诗一点都不理解, 对感情一点也不能体悟, 时间长了, 就失去了背诵的兴趣, 而且还会给后面的古诗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 在进行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时, 我们的老师在选取、拓展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注意以浅易为原则, 力求诗歌内容的通俗易懂, 有一定程度上具有口语化倾向, 以接近童谣为好。生字生词一定要控制数量, 不宜太多, 以免学生因为难于理解而放弃。在教学古诗之前, 教师要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以将古诗内容编成故事, 在教学诗歌之前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在诵读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获得初步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

第二学段 (小学三、四年级) 的课程目标是, 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与一二年级的学生相比, 三、四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理解水平已经有了一定提升, 课程标准也将理解诗歌内容提到了前面, 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理解诗句, 并根据诗句有限的内容, 展开丰富的想象, 初步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但我们知道, 三四年级学生的文字水平毕竟有限, 而且, 古诗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与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 学生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将写作背景与相关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资料, 可以是教师口头讲述, 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料。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领悟诗文大意, 进而感悟情感。

第三学段 (小学五、六年级) 的课程目标是, 能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经过前两个学习阶段的积累, 五六年级的学生到这个阶段记忆积累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对一些浅易的古诗也能体悟出意思了。因此, 第三学段对学生的古诗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语调变化以及韵律、节奏的体悟, 在吟诵中把握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相对第一个学段与第二个学段, 这个要求明显高了许多。它强调对文本的诵读与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虽然同为诵读, 但这个阶段的诵读更强调个性化的体验。所以, 在这个阶段, 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之后说出自XIAOXUEJIAOXUEYANJIU己的感受, 可以说,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雏形。

上一篇:房地产成本控制下一篇:日语和英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