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细菌

2024-04-30

硅酸盐细菌(精选三篇)

硅酸盐细菌 篇1

棕壤是辽宁地区广泛分布着的一种土壤, 其特殊的土壤环境为硅酸盐细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本实验对棕壤中的硅酸盐细菌进行分离纯化, 对符合硅酸盐细菌菌落特征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初步揭示了两提纯菌株的特异性, 为进一步研究硅酸盐细菌的多样性作参考, 为棕壤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和应用提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样

采自沈阳农业大学后山试验田, 采样深度0~20cm, 采样时间为2011年4月上旬。

1.2 培养基

硅酸盐细菌培养基:蔗糖5.0 g, Na2HPO42.0 g, MgSO4·7H2O 0.5g, CaCO30.1 g, FeCl3·6H2O 5mg, p H7.5~8.5, 琼脂18.0~20.0g, 蒸馏水1.0L。

阿须贝 (Ashby) 培养基:甘露醇10.0g, KH2PO40.2g, MgSO4·7H2O 0.2g, NaCl 0.2g, CaCO35.0g, CaSO4·2H2O0.1g, pH7.0-7.5, 琼脂18.0-20.0g, 蒸馏水1.0L

1.3 方法

1.3.1 土样的处理方法

取表层田地10~15cm深处土样,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分离纯化操作。

样品稀释液的制备:称取5g新鲜土样, 放入盛有45m L无菌水的250m L三角瓶中, 振荡20min, 静止30s, 既成10-1稀释液, 再用1m L无菌吸管, 吸取10-1稀释液1m L移入装有9m L无菌水的试管中, 反复吹吸三次让菌液混合均匀, 既成10-2稀释液, 以此类推, 连续稀释, 制成10-4、10-5、10-6等一系列稀释度菌液, 供平板涂布接种用。

1.3.2 菌株的分离提取

涂抹平板接种培养:分别从上述各级土壤稀释液中取0.1 ml菌液涂布在硅酸盐细菌培养基上, 待菌液渗透于培养基内将平板倒转, 在恒温培养室培养5天后, 观察各菌落的形态。用接种针提取具有胶质芽孢杆菌特性的菌落到阿须贝培养基上涂布筛选, 挑取光滑凸起体积大的菌落在平板上划线分离。最终分离得2株菌株, 命名为K1, K2。

1.3.3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观察和鉴定

参照文献[8]在阿须贝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特征, 菌落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粘稠度;简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测菌体大小;采用复红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用3d菌龄的培养物芽孢染色后观察其着生位置、形状;用培养18~24h菌龄的纯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制片后镜检;用斜面培养d3、d7的培养物制片染色观察其荚膜大小及特征;过氧化氢酶试验:将供试菌株活化后 (培养18~24hr) , 接种于硅酸盐细菌培养基斜面上, 置于28~30℃培养, 7d后, 在丰满的菌苔上滴加1m L3%HZOZ, 立即检查结果, 5mni内出现气泡为阳性反应, 记录为“+”, 否则为“-”。淀粉水解酶实验:基础培养基 (以蔗糖为碳源) 中添加.02%的可溶性淀粉, 分装三角瓶, 121℃灭菌20mni后倒平板, 将活化后的菌株以每皿2株菌点植于平板上, 28~30℃培养2~4d, 菌落形成后, 滴加卢哥尔碘液, 以铺满菌落周围为度。若菌落周围有无色透明圈, 记录为“+”, 否则为“-”。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表形特性鉴定

2.1.1 菌体形态、染色

将纯化的硅酸盐细菌作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芽孢染色。两株菌都呈杆状, K1长杆形, 两端钝圆, K2短杆状。K1的菌体大小为6~7μm×1~1.2μm, K2菌体大小为4~5μm×1μm。革兰氏染色两株菌都呈阴性, K1荚膜肥厚, 椭圆形;K2荚膜不明显。两菌株都有椭圆形芽孢, 略大于菌体, 位于菌体中央。

2.1.2 菌落形态

K1菌落光滑, 湿润, 玻璃光泽, 挑起时能拉成丝。菌体呈玻璃珠状, 无色透明。K2菌落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 小油滴状隆起, 菌体略透明。在阿须贝培养基上, K1和K2的菌落表面都边缘整齐, 凸起湿润, 菌落粘稠, 富有弹性, 挑起时可拉成丝。两株菌在28℃下培养至2天时菌落直径达1~3毫米, 至第5天时菌落直径达5~10毫米。

2.2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K1和K2两菌株的过氧化氢酶试验都表现为阳性, 淀粉水解酶均为阳性。在液体培养条件下, K1底部形成透明的絮状沉淀, 沉淀胶结成团不易摇散。K2底部也形成少量粘性物质。在选择性硅酸盐细菌培养基中, 菌体外包有椭圆形肥大荚膜, 两株菌外表成突起的菌落, 有如水银落在培养基上;斜面培养时, 两株菌菌落平坦均匀。

3 结论

上述实验证明了提纯所得的两株硅酸盐细菌生长正常, 具有硅酸盐细菌的特点, 确为胶质芽孢杆菌属, 两菌株虽同为棕壤中生长的两株胶质芽孢杆菌, 但他们的生理生化特性均有差异, 这对于以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摘要:从棕壤中分离出两株硅酸盐细菌, 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两菌株均为胶质芽孢杆菌属, 具有硅酸盐细菌的特性。

关键词:棕壤,硅酸盐细菌,筛选鉴定

参考文献

[1]Zahra MK, MonibM, Abdel-AI S I, et al.Significance of soil inoc-ulation with silicate bacteria[J].

[2]B.T亚历山罗夫著 (叶维青译) .硅酸盐细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5.

[3]湖南省益阳地区农科所编.钾细菌肥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

[4]李元芳.硅酸盐细菌肥料的特性和作用[J].土壤肥料1994 (2) :48-49.

[5]邓光武, 高梦祥.微生物磁效应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7 (3) :58-62.

[6]Groudeva V, Groudev S.Bauxites dressing by means of B.Circu-lans[J].Eur Congr Biotechnol, 3rd, 1984, 2:211~216.

[7]魏以和, 钟康年, 王军.生物技术在矿物工程中的应用[J].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6 (1) :1~13.

硅酸盐细菌 篇2

一株异养型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摘要:以亚硝酸盐和琥珀酸钠作为惟一氮、碳源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一株能够高效氧化亚硝酸盐的硝化菌株,并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pH、温度、转速、初始亚硝基氮的浓度以及盐浓度对其氧化亚硝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好氧条件下,该菌株能在12 h内将356.004 mg/L亚硝酸盐降解99.53%.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并将其命名为LYS-86.该菌株氧化亚硝酸盐的最适pH8.0-10.0,温度30℃,转速180 r/min,盐浓度1 g/L.当培养基中初始亚硝酸盐浓度为0.5 g/L时,菌株LYS-86的硝化活性最高,随着培养基中初始亚硝基氮浓度的不断提高,菌株LYS-86的硝化活性会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硝化细菌选择性培养基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了一株异养型亚硝酸氧化菌菌株,该菌株具有高效的硝化活性,为今后该菌株的实际应用及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作 者:李焱生    魏民    张艾晓    武斌    钟卫鸿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杭州,310014 期 刊:生物技术通报  PKU  Journal:BIOTECHNOLOGY BULLETIN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 关键词:亚硝酸盐氧化细菌    硝化活性    假单胞菌属    同源性分析    活性污泥   

硅酸盐细菌 篇3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ZH-2自动旋涡混合器(天津药典标准仪器厂);BET细菌内毒素检查仪(天津药典标准仪器厂)。细菌内毒素检查用器具均经250℃干烤1 h以上去除热原,放冷使用。

1.2 试药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CSE)(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50601-200963,规格:120 EU/支);鲎试剂(TAL,λ=0.5 EU/ml,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批号:0904172、0912181;湛江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批号:0903113、0912260);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WBET,湛江安度斯生物有限公司,批号:0908280,规格:50 ml/支)。复方磷酸盐注射液(自制,批号:100204、100523、100613,规格:10 ml/支,家兔热原检查合格)。

2 方法与结果

2.1 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2]

根据公式:细菌内毒素限值(L)=K/M。依据药品使用说明书,成人每次用量为1支(10 ml),将本品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进行输注,在2 h内缓慢输注完毕。公式中,M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剂量,中国人均体重按60 kg计,则M=10 ml/(60 kg·2 h)=0.083 3 ml/(kg·h),K为人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静脉给药时K=5.0 EU/(kg·h),则L=5.0 EU/(kg·h)/0.083 3 ml/(kg·h)=60 EU/ml。考虑到临床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细菌内毒素的累加性[3,4],在上述计算限值基础上将限值要求提高10倍,由此确定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为6 EU/ml。

2.2 鲎试剂灵敏度(λ)复核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鲎试剂“灵敏度复核”项下对2个厂家的TAL进行复核,λc在0.5λ~2.0λ之间,均符合规定。其中阳性指形成凝胶且倒置不变形滑落,阴性指指未形成凝胶或形成凝胶但倒置后变形滑落。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结果,见表1。

注:“+”代表试验结果呈阳性,“-”代表试验结果呈阴性

2.3 供试品的干扰试验

2.3.1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的确定

按公式MVD=CL/λ,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λ为测试用鲎试剂的灵敏度标示值,C表示供试品的浓度,目前市售鲎试剂λ通常在0.50~0.03 EU/ml之间,对应的有效稀释倍数为12、24、48、100、200。

2.3.2 干扰预试验

取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并用WBET分别将其稀释6、12、24、48、100、200倍制成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NPC)系列。另制备具有相同浓度的供试液,且每一浓度的供试液中均含2λ内毒素浓度(1 EU/ml)的供试液,作为供试品阳性(PPC)系列。取2个厂家的TAL(λ为0.5 EU/ml)分别与上述NPC、PPC系列反应,每一浓度重复2次,并按常规设阳性管(PC)和阴性管(NC)对照。预试验结果表明,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对鲎试剂凝集反应不存在干扰现象。见表2。

注:“+”代表试验结果呈阳性,“-”代表试验结果呈阴性

2.3.3 正式干扰试验

为了最终确认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对鲎试剂凝集反应是否存在干扰,将供试品原液和WBET分别将CSE制成含内毒素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 EU/ml的系列溶液(分别为PPC系列和NPC系列),与2个厂家共4个批号的TAL(λ均为0.5 EU/ml)反应,每一浓度平行4管,并设阴性对照(NC)。正式干扰试验结果见表3。

注:“+”代表试验结果呈阳性,“-”代表试验结果呈阴性

结果表明,2个厂家4个批号的TAL结果Es均在0.5λ~2.0λ范围内,Et均在0.5Es~2.0Es之间,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的规定。由此确定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为细菌内毒素检查中无干扰的最小有效稀释倍数。

2.4 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

取3批经热原检查合格的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使用灵敏度为0.5 EU/ml的2个不同厂家的鲎试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 E规定的细菌内毒素凝胶限量检查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检测。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见表4。

注:“+”代表试验结果呈阳性,“-”代表试验结果呈阴性

综上所述,3批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6 EU/ml。结果提示,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对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凝集反应无干扰作用,可适用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3 讨论

细菌内毒素限值标准要求定太高可能会使很多批次不能通过检查,从而造成浪费;标准要求定太低则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危及临床用药安全,所以细菌内毒素限值的确定需结合临床用药实际,要具合理性。

对复方磷酸盐注射液样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时,可以在MVD范围之内,即小于MVD的倍数下进行试验,从而减少污染环节,使操作更为便捷、经济。如果供试品溶液在以不超过MVD的某个稀释倍数稀释,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可对供试品溶液进行进一步稀释但不能超过MVD,再重新进行试验。

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对鲎试剂凝集反应无干扰作用,可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用灵敏度为0.5 EU/ml的鲎试剂对复方磷酸盐注射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法操作简单,灵敏快捷、实用性强,并经我院多年临床使用验证,该方法安全可靠,可用于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摘要:目的:建立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干扰试验。结果:复方磷酸盐注射液原液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无干扰作用。结论: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确定为6 EU/ml,所建方法可用于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关键词:复方磷酸盐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干扰试验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XI85-88.

[2]王海燕.从细菌内毒素累加的性质看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02-103.

[3]李楚云,陈健红,詹云丽.开展药学服务控制输液热源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218-219.

上一篇:房贷市场下一篇:复合保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