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

2024-05-01

旅游业(精选十篇)

旅游业 篇1

旅游服务质量是指旅游服务活动提供的价值满足游客期望价值的程度。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旅游者过去的旅游经历、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服务因素的作用过程以及旅游业各行业的相互协作。旅游业是一个行业间相互依存, 经营活动联系密切的强综合性产业, 行业之间的良好协作和相互支持将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研究不能忽视行业因素。

二、国内旅游服务质量研究回顾

2.1六要素及其衍变角度

以旅游业六要素为基础评价旅游地服务满意度的代表是连漪等的TDSCI模型, 认为顾客对于六要素的感知质量取决于有形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以六要素的衍变为基础的研究较多。如王宁在对长江三峡游船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当中, 结合游船旅游的特点同时考虑了安全因素和价值因素;汪狭等在TDTS模型中还考虑了整体环境因素, 并赋予了较高的权重;江波认为社区作为旅游开发的起点和旅游活动的场所会影响旅游者的心理, 而六要素中始终贯穿人员的参与和服务, 人员服务是旅游质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因子。六要素及其衍变角度的旅游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从旅游者的角度考虑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单一服务因素角度

为了突出服务在旅游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很多学者将服务因素作为研究主体, 从服务的特性角度来评价服务质量的高低。张立军将服务质量的评价要素定义为安全性、方便性、规范性、时间性和舒适性五个因子;周瑞琪运用了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五因子作为评价维度。这些研究大多是以1985构建的SERVQUAL质量测评表为基础。但是对于一个综合多行业的旅游业来说, 这样的研究方法模糊性太大。

2.3自定义要素角度

有些学者从价值方面将顾客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为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四个维度, 并据此设计出了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董观志等就是在这一框架基础上, 结合旅游景区作业流程筛选了相关性高的因子进行评价;南剑飞也是基于此构建了包括景区景观、旅游服务、员工素质与景区形象四维度的指标体系[8]。这些研究也是对旅游业服务质量评价的探索,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三、基于行业因素角度评价指标的构建

3.1内部行业要素

据研究, 旅游业内部有四大支持性行业:旅游景区 (点) 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饭店业。这四大行业是符合旅游业长期效益的主体行业, 特别是旅游景区 (点) 业将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主要创收行业。将这四大行业作为评价维度既能够反映食、住、行、游等多项旅游活动, 而且能够体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避免产业发展的短视行为。

3.2外部行业要素

目前旅游商品业的创收能力是创造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旅游业起步较晚的地区, 旅游购物等活动仍然是旅游收入的主体。虽然在旅游业的外部环境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旅游商品业的作用将减弱, 但是目前国内的旅游业外部环境还不能满足条件,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商品业在服务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旅游商品业可以视为旅游业外部支持性行业, 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奠定一定基础

3.3服务要素

考虑到旅游业的服务性质, 以及服务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采用江波的理论, 将人员服务作为独立维度。在人员服务方面我们将考察服务效率、态度、形象、能力等, 将分别对应反应性、移情性、有形性、保证性等, 吸收了单一服务要素角度评价方法设计的优点。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构建及应用

我们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首先建立结构模型, 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包含三级层次:第一层次即旅游服务质量指标;第二层次即评价项目层指标, 包括旅游景区业 (U1) 、旅行社业 (U2) 、旅游交通业 (U3) 、旅游饭店业 (U4) 、旅游商品业 (U5) 和人员服务 (U6) 六个因素;第三层次为评价因子层, 包括U1= (U11, U12, U13, U14) = (景观特色, 游览环境, 硬件设施, 安全保障) ;U2= (U 2 1, U 2 2, U 2 3) = (费用, 讲解, 行程安排) ;U3= (U31, U32, U33) = (便利, 准时, 安全) ;U4= (U41, U42, U43, U44) = (饮食特色, 卫生, 住宿舒适, 价格合理) ;U5= (U51, U52, U53) = (商品种类, 价格, 娱乐性) ;U6= (U61, U62, U63, U64, U65) = (外在形象, 服务效率, 服务态度, 服务方式, 服务能力) 。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因素集为讨论对象。

以焦作旅游业为例,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目标层因素的权重为:Wi= (0.35, 0.15, 0.13, 0.14, 0.10, 0.13) , i=1…6, 且 。同理可以得到第三层次的各因素权重:U 1 j=0.55, 0.26, 0.07, 0.12;U2j=0.17, 0.34, 0.49;U3j=0.30, 0.16, 0.54;U4j=0.41, 0.29, 0.19, 0.11;U5j=0.31, 0.20, 0.49;U6j=0.18.0.19, 0.22, 0.20, 0.21。经一致性检验, 所有因素的C.R.均小于0.01, 认为各因素的重要性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并接受检验结果。

依据所构建的评价体系设计并发放了焦作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回收率为84%。使用DPS软件对获取数据进行模糊评价分析得B= (0.108, 0.379, 0.335, 0.143, 0.035) 。由Ei=BiγH得到Ei= (3.62, 3.15, 3.60, 3.14, 3.23, 3.18) 。比较排列有:E1>E3>E5>E6>E2>E4。同理可以得到焦作旅游服务质量的综合得分为3.38, 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指数为59.5%。根据满意度水平标度向量的五个等级划分, 焦作旅游的服务质量水平属于一般, 有待改进和提高。

五、结束语

旅游产品需求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客观上要求旅游业各行业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 任何一行业的衰退或不协调都会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因此, 从行业因素角度分析旅游服务质量可以直观的指导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规划, 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有意义。

摘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游客满意度, 保证旅游客源的关键。本文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从旅游业的行业因素角度出发, 制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 并结合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为旅游业的行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旅游服务质量,行业因素,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连漪, 汪狭.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旅游学刊, 2004, (5) :10-13

[2]、王宁.长江三峡游船服务质量游客评价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3) :69-73

[3]、汪狭, 梅虎.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模型及实证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7) :1-6

[4]、江波, 郑红花.基于旅游目的地八要素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商业研究.2007, (8) :148-153

[5]、张立军.旅游服务质量模糊评价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1) :85-88

[6]、周瑞琪.SERVQUAL量表在旅行社服务质量研究中的应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 :415-418

[7]、董观志, 杨凤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旅游学刊.2005, (1) :27-30

旅游业 篇2

传统旅游业 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由代理商 旅游供应商 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的方式为散客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游接待方式。营销方式:

通过报纸 电视 杂志等媒介来传播宣传,效果差且成本高。交易方式: 通过现金交易完成,游客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繁琐 联系方式:

接待游客主要通过电话 传真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自身优势:

就交易方式来说,用现金来完成支付非常符合我国旅游者的习惯。使用电子货币交易仍有很多顾虑害怕被盗等。还有就是传统的方式服务灵活性很强,富有人情味。电子商务旅游业: 现状: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的旅游业提粗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他的便捷促使他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 交易方式: 电子支付 联系方式: 微信 QQ e-mail等 自身优势:

聚合性 服务性 便捷性 优惠性 个性化 劣势:

旅游业 篇3

为了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提高杭州的城市国际影响力,杭州打造了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和杭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简称二个“中心”)。

二个“中心”的实施,使杭州旅游业的服务再一次得到了品质的提升,有效的把杭州的旅游資源整合了起来,全面提升了旅游产业的质量与效益,实现了“旅游场站、旅游业务、观光巴士、旅游专线、咨询服务及旅游换乘”六大功能,打造了旅游产业新格局。

现在,“集散功能旅游咨询假日换乘”中心已设计了100多条旅游线路,散客短线旅游“每日发班”和“周末发班”线路57条。已开通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每天7个班次;衢州烂柯山,每天2个班次的旅游班车,同时,浙江省内首条由中心至舟山中心旅游专线车,每天12个班次。

二个“中心”还首创了全国假日换乘制度。自2004年“五一”黄金周首次实行旅游换乘以来,发展至今已有黄龙、之江、省人民大会堂和一个短驳区间站,且有小车停泊车位3500多个,13条观光巴士线路,累计换乘车辆63529辆,换乘旅客达32万余人,缓解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今年的“五一”黄金周,中心各换乘点成效显著,7天内换乘车辆达到13949辆,创历史最高记录,同比增长72%,由于换乘工作指挥有方,措施得当,不仅节约了公交单程时间,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确保安全、快速,真正实现了“站、车、线”交叉并举、动静结合的服务升级。

目前,二个“中心”的各分中心、营业部、销售点、96123服务热线以及各咨询点,接待和接受咨询的游客计272万人次,其中接受国内外游客96万人次;通过中心旅游套票出游的人数达到31万人次,观光巴士接待145万人次。

此外,中心旅游客运站还组建了“杭州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涵盖英、法、日、德、韩等14个语种的“多语种”志愿服务队通过96123热线,以三方通话的形式,为海外的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另外,土生土长的“老杭州”志愿者服务队详实地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及人文景观,现场服务6000多人次,服务时间超2万小时。

旅游业 篇4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气象灾害事件和地质灾害事件频率高、类型多。除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外,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007年重庆、西安、济南、上海、武汉、郑州等地均发生超过50年一遇的局部暴雨灾害,2003年华东地区、2005年华南地区、2006年川渝地区、2007年东北和江南地区接连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的极端高温干旱或连年干旱。在国外,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灾害影响了东南亚和南亚诸多国家,美国2005年遇到“卡特里娜”超强飓风灾害,巴基斯坦发生地震灾害,孟加拉国2007年遇到“锡德”超强热带风暴灾害,欧洲2003年和2006年发生了极端热浪灾害以及强风暴灾害。全球每年都会发生有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近年来中外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见表1。这些灾害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综合对比分析之后,本文得出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旅游业恢复的启示。

2 中外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1 中国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008年冰雪冻雨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对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西、重庆、广东、浙江、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西藏、山西、上海等19个省(区、市)造成了严重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全国旅游业因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69.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2月9日全国19个受灾省区市的824家景区、5231间建筑、1.5万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2542km旅游道路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662家景区因灾暂时关闭,大量绿化植被和古树冻坏冻死,大量名贵树木被压断,游乐设施、游船游艇等设施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停车场、游步道和旅游标识标牌大量损坏[1]。冰雪冻雨灾害不仅损坏了旅游景区的景观设施、服务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给灾区旅游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它的后继影响也是广泛的。根据2008年春节期间部分重灾区的旅游接待统计可以看出,重灾区乃至全国的春节旅游接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表2)。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减少21亿元[2]。但随着气温的升高、气候的转暖和旅游设施的修复,各地旅游业恢复的速度也很快,2008年3月几乎恢复到正常接待水平。同时,冰雪冻雨灾害促进了城市旅游、城乡互动游、温泉度假旅游的发展。从地域看,处于热带地区的海南旅游增长率高,处于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冰雪旅游异常火爆。

“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映秀镇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还波及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6月1日旅游系统因灾损失533.69亿元,其中四川损失528.31亿元。地震损坏了旅游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损坏了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和游客中心、卫生设施、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设施设备也严重损毁。此外,受地震灾害影响,受灾地区旅游团全面退团、旅游企业停业,造成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地震灾害导致四川全省384家旅游景区、524家星级饭店、684家旅行社、58家旅游汽车公司停业或基本停业,全省超过30万旅游从业人员面临失业的困境[3]。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绵阳、成都、德阳等地的旅游行业损失最为惨重。在此次地震中,著名景区青城山、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猿王洞、千佛山、窦圌山景区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景区景观和道路全部损坏,旅游接待设施瘫痪;三星堆博物馆建筑有轻微损坏,四姑娘山、海螺沟等景区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破坏,但主要景观保持完好。作为四川主要景点之一的九寨沟、乐山、卧龙等基本没有太大损坏[4]。“5.12”汶川大地震对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的旅游发展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地震使陕西旅游系统损失2.9亿元、甘肃损失1.81亿元、重庆损失0.25亿元、云南损失0.41亿元。地震发生后至5月末,仅重庆市就有1000多名海外游客退团,重庆市内各大星级酒店入住率从8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距四川较近的华东地区、贵州、江西等地的旅游线路都出现了退团现象。在5月末,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旅游局迅速做出恢复游客信心的行动,联合推出新的旅游线路:“渝峨乐”、“甘南+大九寨”,以恢复旅游市场。受损景区已开始规划和修复破坏景点,制定逐步恢复旅游接待的计划,到6月末都江堰、峨眉山等景区地游客接待量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

2.2 外国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印度洋海啸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泰国是东南亚地区的旅游大国,2004年吸引海外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40亿泰铢,旅游收入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海啸对泰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4亿泰铢,间接经济损失为1000亿泰铢[5]。海啸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泰国南部的六府受到影响,出现外国游客“逃亡”潮。虽然旅游景观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的破坏程度较轻,但对旅行社、酒店业的影响较大,普吉岛原来酒店入住率在旺季可达90%,海啸发生后不足10%,大量旅游从业人员处于失业状态。然而,泰国中部的曼谷、芭提雅等地的游客量还增长了5%,其中包括大量来自西方的游客。在泰国游客中60%为“回头客”,说明游客对泰国旅游忠诚度高。泰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措施,使泰国旅游业在海啸袭击后短短2个月内就开始复苏。根据泰国旅游局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泰国接待海外游客量逐年增长,2005年1105万人次、2006年为1382万人次、2007年为1450万人次,估计2007年国内游客量为8200万人次。2005年泰国旅游收入基本上未受到影响,达到比2004年递增12.9%的好成绩[6]。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对美国旅游业的影响:2005年从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到亚洲,“飓风”或“台风”一个个接踵而至。论破坏力,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位居榜首。被雅虎旅游和国家地理旅游杂志联合评为美国家庭旅游首选的新奥尔良遭受重创。旅游业是新奥尔良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地的餐饮业和会展业也十分发达,2004年新奥尔良接待游客1010万人次。新奥尔良飓风过后,2005年9月—2006年5月有450个会议被取消,仅此一项损失高达35亿美元。当地旅馆业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市原有旅馆266家,飓风过后重新开业的只有24家,市区约8.2万套客房对外开放的只有1.3万套。飓风后的几个月里,新奥尔良的游客几乎绝迹,2005年的游客量仅为850万人次。“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乃至美国受灾地区的旅游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灾前的水平[7]。研究发现,由于飓风的影响,对美国南部、东南部旅游感兴趣的旅游者数量下降21%,对密西西比、路易安拉州旅游感兴趣的旅游者数量下降30%以上,6%正计划到这些地区旅游的人均取消旅行计划,14%的旅游者不愿在飓风期到滨海地区旅游。滨水住宿接待业和与水相关的旅游活动受到影响[8]。新奥尔良官方网站的信息表明,其旅游业恢复速度也较快,2006年新奥尔良接待游客量为370万人次,2007年达到710万人次;2006年游客花费总额为28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48亿美元。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前预定的会议中,2006年保留了40%、2007年保留了70%、2008年则保留了92%,2007年在这个城市召开的国内国际会议就达3000多次,新奥尔良以节庆、会议、文体娱乐业带动了旅游业的复苏。

2.3 中外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范围远远大于受灾区。从中外大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来看,中国的灾害对旅游业造成的损失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景区受到严重破坏,当然这与灾害的性质、旅游企业密度、旅游发展程度有关。灾害损害了受灾区旅游安全的形象,使受灾区旅游业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但旅游恢复也快(表3)。灾害对受灾国旅游业的影响有限,非受灾区的旅游业出现了增长。灾害也改变了潜在旅游者的旅游选择,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活动时会避开灾害区或灾害发生周期。

3 中外灾后旅游恢复对策对四川旅游业恢复的启示

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面的,短期影响是负面的,包括旅游景区景点的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的损坏,游客伤亡、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等。但从长远来看,灾害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产业特性以及中外多个重大灾害,特别是东南亚地震海啸对其旅游业影响及恢复建设的案例,可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①政府支持媒体及时真实报道,借助媒体的高关注,以“安全”为核心导向化解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报道灾后重建的进展,重新树立游客信心。游客安全信心是恢复发展的基础,媒体的传播作用对恢复游客信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泰国在东南亚海啸后、丽江地震后旅游恢复的措施之一。地震灾害事件对四川旅游特别是川西、川北旅游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各种媒体对地震造成的影响竞相报道,政府要引导媒体公正、公开、真实及时地报道相关信息,可避免民众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宣传旅游景区在地震灾害中的“游客至上”的救助原则与行为,引导民众的注意力,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化解地震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媒体要及时报道旅游景区、饭店等相关服务接待设施灾后重建的进展和开放情况等信息,四川非重灾区旅游景区可借势营销。根据四川旅游灾后重建官方网站在线调查显示,潜在游客对四川旅游的信心正在恢复(表4)。②政府多管齐下复苏旅游业。展开全球旅游危机公关、做好三个层次的协调工作。政府应该出面组织重点客源国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世界旅游组织等世界性旅游专门组织共同商讨合作事宜,为四川旅游恢复建言献策,为恢复四川国际旅游做准备和宣传。政府要协调好三个层次的工作:即时段上的短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策略。在市场上的近程市场、中程市场、远程市场和低端市场、中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参与主体上的政府、旅游企业和游客利益和角色关系的协调。③对全省的旅游业要进行灾后统一规划,把非重灾区旅游资源、设施、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加强产品设计,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对重灾区要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质量,制定逐步开放的计划。目前四川已经完成《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并通过评审。在今后几年内各地要按照《重建规划》进行建设,提升重灾区旅游产品的质量。地震灾区旅游将需要3—5年的恢复,一段时期内将使四川旅游重心放在成乐线片区,包括对国际旅游市场的推广,同时也会促进短程休闲市场发展。非重灾区特别是成乐线片区、川南片区和川东北片区要充分认识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加强区域合作和产品设计,重点推出休闲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等。④制定近期的营销策略,针对重点国内外客源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分离宣传,重视旅游企业形象的重塑。四川旅游特别是非重灾区近期的营销策略宜采用:一是利用地震形成的眼球聚焦,借势营销和促销;二是建设立体营销促销渠道,包括政府营销、企业营销和媒体营销等;三是县内景点景区企业资源整合和相互促销;四是政府采取政策支持企业联合优惠促销;五是近期总体利用市场安全心理和支援灾区的情感心理实施主题营销。四川应该针对国内外重点客源市场推出优惠措施,讲究营销的技巧和策略,把营销重点放在专门兴趣市场、近距离客源市场上,宣传营销方面应做到四川地震灾区与非重灾区分离,让游客明确到非重灾区旅游无地震威胁,是安全的,消除游客产生的汶川地震导致的“四川旅游不安全”印象。旅游企业要重视形象的重塑,有意识地规划、树立和宣传旅游企业新形象,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⑤针对具有周期性、易发性的灾害,要加强监控和预报工作,成立旅游危机管理委员会专门处理旅游危机事件。汶川大地震考验了旅游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在灾害发生后旅游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从业人员和游客伤亡甚少。但地震灾害也提醒旅游系统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周期性、易发性灾害的预防和预报工作,同时成立旅游危机管理委员会,对旅游危机从预警、识别、隔离、处理、后危机管理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有效管理。⑥旅游业界要恢复信心,认识到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是暂时的,旅游恢复快。汶川大地震对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影响是深远的,要注意和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认识到四川旅游业出现暂时下滑是正常的,旅游恢复速度快。⑦要发展和健全旅游保险业。散客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旅游景区景点要和保险公司商讨旅游保险问题,根据游客自愿原则,在门票销售时可附加旅游保险费,这样旅游景区景点可转移部分风险,同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注:资料来源于四川旅游灾后重建官方网站(http://travel.sina.com.cn/sichuan.html)。

参考文献

[1]我国旅游业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69.7亿元[EB/OL].http://www.sina.com.cn 2008-02-21.08∶11,经济参考报.

[2]张玲玉.旅游重建:再现多彩魅力[J].当代贵州,2008,(5)∶24.

[3]中财网.深度报道:游资借题材大炒作[EB/OL].http://stock.591hx.com/Stock/Article/2008-06-30/0000016688s.shtml.

[4]鄢光哲.四川旅游树立灾后重振信心[EB/OL].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8-05/30/content-2204236.htm.2008-05-30.

[5]李政.印度洋海啸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05,(3)∶51-55.

[6]李瑞霞.泰国对旅游危机的控制及其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6,(12)∶18-23.

[7]中国日报.美国新奥尔良将推出飓风灾难游[EB/OL].http://news.travel168.net/-news/2005-12-17-14/200612311159238.htm.

掘金在线旅游业 篇5

未来10年年均5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将达到300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在线旅游已经成为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第一行业。

近5年来,全球在线旅游连年以350%以上的速度发展。2002年在线旅游销售额突破630亿美元,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总额的20%以上,享受过旅游网站服务的全球游客超过2亿人次。预计2005年,全球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消费群体。1999年美国在线旅游业的营业额较1998年的22亿美元增长2倍,达65亿美元。但到2004年,其市场规模已达到480亿美元。根据eMarketer和JupiterResearch的研究结果,预计美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2005年可达68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0亿美元,未来三年将以年均约18.3%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市场规模可达1040亿美元(图1-1、图1-2)。

反观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仅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据微不足道的0.5%的份额。根据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近几年的增长情况,以及网络的普及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10年内在线旅游业市场将保持年均50%以上的高速增长。

中国在线旅游业2010年将达300亿元规模

我们认为,伴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日趋提高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加,游客对在线旅游业的先天性竞争优势的认同度将越来越高。参照国外旅游业运作模式的演进,中国在线旅游逐渐取代传统旅行社业务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其未来存在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预计未来10年内在线旅游业市场将保持年均5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2010年将达到300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为在线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入境游热潮汹涌、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形成的国内旅游需求释放成为支撑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蓬勃后劲,旅游业由此也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之一。2004年,中国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09亿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57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8.55%,内地游客出游人数达到11亿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711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6.9%(图2-1、图2-2)。预计未来10年里,中国个人旅游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8%,商务旅行的增长率将达到10.9%,远远高出世界4%左右的平均水平。国家旅游局2010年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2010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400万人次,年均增长7%左右,有望居世界第3位;旅游创汇426亿美元,年均增长8%左右,有望居世界第3位;国内旅游人数16.9亿人次,年均增长8%左右;国内旅游收入881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1%左右;旅游业总收入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全国GDP的7%。

虽然在线旅游在中国兴起仅6年时间,但伴随旅游业的飞速增长,其市场表现尤其是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就已惊人,消费能力强的高端商务人土和休闲散客构成其基本客户群。

网络普及率提高推波助澜

信息技术业快速发展为中国在线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为4560万台,网民总数达10300万人,首次超过1亿人,同2005年1月、2004年7月相比,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半年内增加了400万台,网民总数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增长率均达到9.6%。一年内则分别增长25.6%和18.4%。而根据中国网民文化程度和年龄分布图,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31.3%,其次是本科(26.0%)和大专(25.6%)。18-24岁的网民占总网民数的比例最高,而从整体上说,年轻网民在网民中占多数。预计未来3-5年,中国网民数量将保持每年新增1000万左右的增长速度。根据对中国网络普及率的乐观预期,我们认为知识化、年轻化、个性化的网民将成为中国在线旅游业潜在的巨大客户群体和推广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将成为中国在线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中国在线旅游服务业两大巨头携程和E龙上市后一直颇受国际资本追捧,携程市盈率达45倍左右,而E龙虽然2004年仍为亏损,但股价仍达11.10美元。海外投资者看中的也无非是中国在线旅游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且在线旅游迅速创造的财富使得国旅、中青旅等实力强大的传统旅行社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龙头公司快速成长,垄断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在线旅游业市场的快速成长为提早介入该行业的携程带来收入和业绩的快速成长。2000-2004年,携程的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近200%和250%。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分别达到85%和40%。同期内,E龙网的收入年均增长率也达到近200%,毛利率也达到87%(图3-1、图3-2)。

但由于新兴领域需要提前投入巨大的资金和需要较长的市场拓展期,这造成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从开始创立到盈利一般都需要3-4年的较长时间,这在国外在线旅游业龙头公司EXPEDIA等和携程、E龙网的业绩增长历程可得到明显验证,也是E龙网2004年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认为作为互联网高科技服务企业,在线旅游业充分体现新兴行业“高风险、高收益、重管理和技术”的显著特征。

与发达国家在线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一个20多年的循序渐进行业格局不同,中国在线旅游业还带有典型的“克隆”式发展特征,这造成中国在线旅游业这一业务模式自出现后就进入自由竞争格局。6年多来,中国出现了近千家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但由于介入时间、发展战略、规模和管理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在线旅游业经过6年的整合,先入为主、相对垄断的行业竞争格局特征日趋凸显。2004年,较早进入该领域的携程和E龙

网合计占据了约75%的市场份额,其它25%的市场份额则被其它在线旅游提供商分享(图4)。

根据目前中国在线旅游业市场规模、我们对该行业良好预期和目前携程销售规模,我们认为中国在线旅游业可以容纳20—30个左右与携程同样规模的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的生存。同时,由于新竞争对手尤其是国外旅游业巨头如美国胜腾集团、IAC等的不断进入、战略投资投入资金的不断汇集和市场拓展战略等的不同,我们认为中国在线旅游业这种看似垄断但又分散的竞争格局实际预示着该行业仍需要10年左右的整合期。

业务模式单一盈利模式仍需改进

与传统旅行社团体游相比,在线旅游实现了享受旅游乐趣和个性化服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盈利模式,由此也具备强大的竞争优势(图5)。

但是目前中国在线旅游业的盈利模式存在简单化、同质化、层次低的问题,与欧美的集团化业务协作的模式存在相当的距离。

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全球在线旅游预订市场1999-2005的统计预测显示,在线预订主要集中在易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如机票、饭店、租车上,而复杂的、信息含量高的旅游产品如包价旅游、度假、游轮旅游的在线预订额较低。2002年美国在线旅游市场中各类旅游产品销售份额为:机票66%;饭店客房22%;租车9%;其他(包括火车票和游轮旅游)3%。 但是,这种行业运营格局并没有阻碍全球旅游业巨头如美国最大的旅游集团胜腾集团和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IAC集团在旅游业务集团化协作上的长期努力。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全球大型旅游企业已经构建了一个贯通整个旅游业产业链条的控股型组织架构,以美国胜腾集团和IAC集团为例,二者均实现了旅游景点—租车服务—票务公司—酒店—在线旅游—旅游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等现代化旅游产业链的融合。正是借助这种业务协作,其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购齐的旅游服务,并通过相互协作推出分时度假(RCl)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种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有效融合的业务运作模式显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抗风险性。

与美国胜腾集团和IAC集团等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相比,业务结构较为单薄造成中国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严重,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

旅游媒体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篇6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以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并优化产业结构,则就需要给予旅游媒体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充分重视。借助旅游媒体这一宣传推广媒介,能够为旅游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走进潜在消费者的心中奠定基础,进而为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奠定基础。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市场竞争形势越加激烈的当下,需要积极的发挥出旅游媒体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媒体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途径越加的丰富,而借助媒体信息的传播,对于受众而言,则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视野,并实现对相应事物的深刻认知。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则需要获得广泛的潜在消费群体,进而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动力,而借助旅游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则能够促使相应的信息被大众群体所广泛接受,进而通过良好舆论氛围的形成来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意识。借助旅游媒体的宣传,能够加工旅游景区的景观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视觉冲击下促使人们仿佛走进其中,进而激发受众群体想要去旅行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具备旅游热情的基础上,通过旅游媒体对旅游景点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环境等信息的传递,能够促使受众对这一旅游景点的基本面貌产生初步的认知与了解,进而进一步促使受众坚定想要到到景区旅游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旅游媒体与旅游业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当前,旅游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的问题为:

(一)缺乏特色化。虽然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都如同出自一个模板一样,照搬照抄下使得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化。实际构建旅游景点的过程中,并未将该地区的特色化景点与文化进行融入,致使难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相应管理意识理念淡薄。要想确保景区能够在宣传与推广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则就需要加强对旅游景点形象的管理,但是,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景区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片面强调景区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致使旅游景区难以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三)尚未将旅游媒体进行充分运用。从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在宣传与推广工作落实的实际状况看,还是有很多旅游景区对旅游媒体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尚未给予充分重视,简单的宣传难以达到吸引潜在消费者的目的,对于受众而言,由于难以获取关于旅游景点全面的信息,去该旅游景点的想法就会动摇。

四、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旅游媒体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健且可持续发展,则就需要在规划建设与完善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和谐、持续以及协调性这三点原则,在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确保与与自然环境间实现和谐统一,进而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为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在充分利用旅游景区资源的基础上,确保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保护,进而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旅游媒体宣传推广之需来实现对旅游景点的优化与完善

1、实现景区发展战略目标的科学定位。借助旅游媒体的宣传推广作用,能够为旅游景区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对于旅游景区的自身发展而言,则就需要针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目标的科学定位,并实现相应建设发展方案的规划设计,积极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且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促使受众更加深刻且具体的了解这一景区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景区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2、要不断完善景区细节的建设。旅游媒体就如同景区导游一样,将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此过程中,受众会更加注重景区的基础设施与环境质量,所以,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则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对景区基础设施等细节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满足受众需求。3、要在借助电视、广告以其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与政府监督职能的发挥,设置相应的建议发表区,以在规范景区宣传推广行为的同时,促使受众更好的实现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以不断净化行业发展环境。

五、总结

综上,基于旅游媒体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作用,为了促进旅游业的稳健发展,则就要求要针对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并在明确旅游业发展基本原则的同时,针对旅游媒体宣传推广所提出的要求,明确旅游景区发展目标并实现景区细节建设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同时加大对旅游媒体宣传的监管力度,为促使旅游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音乐:旅游者和旅游业的挚友 篇7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一) 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音乐与旅游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 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1998年Alethea Sellars的《舞曲对英国青少年旅游市场上的影响》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舞曲对英国青少年旅游市场的影响, 及1999年Martin Stokes的《音乐、旅行与旅游:一个后记》探讨了音乐在旅行与旅游中的作用。2001年Kaley Mason的《对于从事典型的传统音乐的要求:一次爱尔兰的游览》探索了爱尔兰的传统音乐在旅游业中培育、诠释、消费和转化的过程及方式。之后, 2004年在《山地旅游的声音和意义》中, 对土著居民音乐和当地旅游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2002年Chris Gibson在论文《新南威尔士北海岸的音乐和社会关系》中, 探讨了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城乡移民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流行音乐促进了当地移民就业的需求, 并缓和了当时紧张的社会关系。2006年Chris Gibson和John Connell的《音乐与旅游:再次上路》是第一个对音乐与旅游之间关系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2007年Philip Feifan Xiea等人在《关注街舞作为旅游吸引物》中对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街舞与文化旅游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可见, 国外学者把音乐看作一种旅游资源, 对音乐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 侧重于传统音乐在旅游中的运用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 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音乐和旅游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还不成熟。1994年罗小平的《试论音乐在景观审美活动中的作用》、2001年邹力宏的《论民族音乐与旅游景观藕合的审美效应》、2005年陈浩和陆林的《基于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等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在旅游中的作用。1999年丁琳的《谈旅游与音乐文化》、2003年熊晓辉的《湘西旅游文化中民族音乐艺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2004年万钟如的《民族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奇葩》、2006年刘晗和曹诗图的《试论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2008年刘朝的《中国民间音乐与旅游相关的几个问题》等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并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民间传统音乐在旅游中的作用。2005年曾超和周武忠的《音乐:独特的旅游传播媒介》将音乐作为独特的传播媒介探讨音乐在旅游中的作用。可见, 国内学者也把音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侧重于从美学和文化以及传播性的角度探讨民间传统音乐在旅游中的作用的研究。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虽然在音乐与旅游的关系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 主要集中于将音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音乐在旅游中的保护与运用两个方面, 对音乐对旅游者的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掌握并分析大量音乐旅游实例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试图从音乐对旅游者影响的视角来探讨音乐与旅游的结合。从理论意义上考虑, 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音乐对旅游者影响的理论研究内容, 使音乐旅游更具整体性;从实践意义上考虑, 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音乐对旅游者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是人类特殊的“情感语言”。它能愉悦人们的心情, 丰富人们的生活。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 具有追求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释放的心绪。旅游者从产生旅游需求到追忆旅游经历的整个过程, 音乐对旅游者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 音乐——激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旅游需要是当人处于缺乏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释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1]161。旅游动机是由旅游需要所催发, 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影响而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1]165, 是促使人们离开居住地外出旅游的内部驱动力, 是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前提。在旅游者出游前, 旅游音乐对聆听者具有强烈的旅游宣传力, 聆听者产生旅游需要, 进而使聆听者产生旅游动机。音乐比其它媒体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感染力, 更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

旅游音乐聆听者会感染于音乐自身的美妙而带有对旅游地的无限憧憬与向往。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音乐就是感情的一种独白”[2]240。当我们听到蒙古族民歌《牧歌》时, 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草原上放牧着雪白的羊群的美丽壮阔景象;当我们听到彝族的《跳月歌》时, 脑海中就会浮现节日的夜晚, 彝族青年男女点起火把, 奏起笛管, 拍手歌舞的欢乐场景;当我们听到《请到天涯海角来》时, 我们对风景秀丽的三亚就会产生强烈的向往;当我们听到《神奇的九寨》时, 我们就会对“人间天堂”产生美好的憧憬;当我们听到《太阳岛上》时, 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对哈尔滨太阳岛产生神往。一曲《康定情歌》把康定变成著名的旅游胜地;一段表现田园风光的音乐, 会给聆听者带来宁静、舒适的心理感受, 产生亲自去看小桥、流水和人家的意境。

聆听者通过享受旅游音乐的旋律和内容, 会产生出游动机, 促使聆听者变成潜在的旅游者。用旅游动机成因的推——拉理论来解释:旅游音乐的内容成为聆听者的“拉动”因素, 旅游需要成为聆听者的“推动”因素, 聆听者在“推拉”的作用下产生旅游动机。当潜在的旅游者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后, 会推动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旅游, 形成旅游行为。如图1所示。游客的旅游动机是复合性的, 游客借助音乐可以达到消除生理和心理紧张、缓解压力、调节单调生活、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因此,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由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混合而成的。旅游者从歌曲中获得的感知内容与影响旅游者决策的某些出游动机存在着正相关性, 但是相关度不高。音乐能否被旅游者所感受, 首先是以旅游者的视觉、听觉和他们的记忆和联想、想象等生理的、心理的发展和训练的水平为基础。对音乐的感受如何, 是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感情和世界观的状况相联系的[3]44。因此, 由于旅游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的不同, 旅游动机的强弱也不同。

(二) 音乐——增强旅游者的精神愉悦感。

随着现代社会高频率生活节奏和沉重工作压力的出现, 人们生活的乐趣逐渐减少, 回归自然或用音乐陶冶自己, 已逐渐成为时尚。重新找回自我, 发现生活之美, 又成为追求音乐享受, 愉悦自身的主要趋势之一。人们生活在有声音的世界上, 而且离不开声音, 美妙悦耳的声音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 能对神经系统起到有力的刺激作用, 使人们精神愉悦。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因此旅游具有愉悦性, 将音乐加入旅游中能增强旅游者精神愉悦感。用一个形象的数学公式来表示:愉悦+愉悦=2愉悦。在旅途中加入轻快的音乐, 能调节人的情绪, 使人放松心情, 增添游兴, 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4]92。

人们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 到异地、异域、异国去饱览那里的自然风光, 探寻那里的文化古迹, 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虽然有物质的消费, 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愉悦需求的满足。音乐以自身独特的情感艺术魅力令人陶醉, 给游客精神愉悦的享受。旅游与音乐的结合有效地增强了旅游者的精神愉悦感。在乘车去往旅游目的地的途中, 伴随着淡淡的, 温暖的, 清新的, 和谐的音乐行驶在宽阔的路上, 白云轻盈飘着, 车窗外风景如画, 边听音乐边欣赏沿途风光会使旅游者心情更加惬意, 旅游氛围更加融洽。

(三) 音乐——深化旅游者的审美体验。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通过与外部世界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状态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1]204。旅游者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物质产品时所产生的改变其心理状态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旅游者到达景点参观游览时, 旅游企业在旅游形象上加入冲击听觉的要素——音乐, 将人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完美地统一起来, 对旅游者的审美体验可以起重要作用。当我们徜徉在内蒙古草原时, 聆听着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的《美丽草原我的家》;当我们架着小船在湖面春游时, 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陶醉其中;当我们夜晚站在旅顺军港时, 苏小明的《军港之夜》使我们沉醉。此时旅游者触景生情, 通过亲眼目睹, 亲身体验与所产生的情感移入, 最大程度地实现对音乐中所描绘世界的融入。音乐与自然的融合使人产生和谐完美的审美体验, 印证了音乐中熟悉的场景和画面, 并将音乐中所想象到的内容和现实相对照, 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游览的过程中, 具有异地风情的音乐能增强旅游者的审美体验。通过音乐的陶冶可以提高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 不仅悦目悦耳, 而且悦心悦意, 甚至达到悦神悦志的审美境界[4]93。音乐在无形中向旅游者传递着作者的感情思想, 对旅游者的审美体验起着补充和加强作用。但是由于旅游者不同的年龄、爱好、心理变化从而会形成不同的旅游审美体验。

(四) 音乐——缓解旅游者的身体疲劳。

音乐有时候可以把人带入一种情境, 令人陶醉其中, 浑然忘我。音乐是有灵魂的, 它能勾起人心里某种隐藏的情感, 触动人心最敏感的琴弦, 缓解人身体上的疲惫感。作为旅游者应该深有体会, 当我们结束一次旅游时, 坐到旅游车上会处于一种既兴奋又疲劳的状态。音乐主要作用于右半球大脑, 它有助于对常处于疲劳状态的左半球大脑消除疲劳, 当音乐信息传入大脑后, 能使处于疲劳状态的大脑得以兴奋。此时如果在旅游车上放一曲轻松的休憩音乐, 一方面能缓解旅游者疲劳的程度;另一方面能维持旅游者兴奋的状态, 同时能加深旅游者的追忆。

总之, 在旅游中音乐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能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音乐对旅游者在旅游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国旅游业在实际发展中应高度重视音乐的特殊作用。

三、音乐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一) 充分挖掘传统民间音乐, 努力创作地方特色音乐。

由于音乐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民间音乐, 努力创作地方特色音乐, 并以此来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为了丰富众多旅游者的旅游生活、满足现代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旅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 组织国内外作词作曲家到全国各地旅游景区体验生活, 根据旅游资源收集音乐素材, 选出优秀的音乐素材并把握音乐流行风尚, 综合各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精心加工, 改编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地方特色音乐[5]241。这样有助于旅游企业开发高质量的音乐旅游产品, 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 对争取客源市场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 将音乐全方位地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之中。

音乐对旅游者在旅游的各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旅游企业可以将音乐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旅游的各环节中去, 充分发挥音乐在旅游中的特殊作用。旅游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加入音乐元素。如, 酒店、车上、景点、购物场所等都是音乐最常见的播放地。旅游企业可以将制作好的具有不同形式、体裁 (声乐、器乐曲、交响曲、风光音乐片等) 的音像制品 (包括录像带、CDV、CD) 在交通工具 (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及景点设置的音乐插座上播放[5]241。巧妙地设置背景音乐, 让游客所到之处都有美妙的音乐相随。酒店背景音乐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在餐厅中适时播放轻松的音乐, 一方面能体现酒店的文化, 另一方面能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将音乐与美酒、美食、客房有机结合能增强旅游者的愉悦感。在旅游车上, 有时司机和导游会不约而同地为旅游者播放或演唱当地的民歌来调动气氛, 促使旅游者与当地的自然美、文化美产生共鸣。传统的导游讲解只是单调的“讲”显得很乏味。若在导游讲解的过程中, 适当加入一些背景音乐, 将音乐与导游讲解有机结合, 是营造旅游氛围和导游服务创新的一个新思路。在景区的卫生间播放柔和优美的轻音乐, 能够使游客心情舒畅。试着把音乐融入到旅游的各环节中去, 有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三) 营造音乐与景物和谐的旅游环境氛围。

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 旅游企业应选用恰当的音乐作为旅游景区的背景音乐为旅游者服务。在景点中,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常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景物自身的特点相一致, 背景音乐的音量也要与景物相协调, 营造和谐的旅游氛围。例如, 在我国云南丽江古城, 应以民族特色浓郁的纳西古乐作为背景音乐;在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 应以节奏轻快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选择要适时, 因为有的时候自然山水本身就具有动人的音乐美, 这时用人为的音乐去搭配它, 反而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旅游者走进大自然, 聆听大自然的原始声音, 会产生返璞归真的愉悦感, 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 旅游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而且极具有“灵活性”。音乐使旅游业更加艺术化、人性化。我国旅游企业在旅游宣传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过程中, 对音乐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旅游企业应重视音乐对旅游者在旅游各阶段的影响, 全方位而又适当地加进音乐听觉感知, 并且在资源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助于旅游者全身心地融入到旅游地形象中去, 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而且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音乐与旅游的密切结合, 有助于我国的旅游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向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但愿音乐与旅游者和旅游业发展的“友好”关系日益加强。

摘要:音乐与旅游的完美结合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音乐与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 通过分析音乐对人体心理生理的作用, 指出了音乐对旅游者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我国利用音乐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旅游者,影响,启示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161~204

[2].曾超, 周武忠.音乐:独特的旅游传播媒介[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7) :238~240

[3].尹薇.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的作用[J].教书育人, 2000, 6:43~44

[4].刘晗, 曹诗图.试论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8 (3) :92~93

[5].李广宏.音乐的旅游驱动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11:213~214

[6].唐嫚丽, 方百寿.音乐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旅游学系, 2008:2~10

[7].陈浩, 陆林.基于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21 (3) :259~261

谈新旅游法出台对旅游业的影响 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旅游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旅游业将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历史阶段。

一、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一)“零负团费”现象

零团费旅行团泛指一些仅向游客收取极低费用甚至是免费的旅行团,而旅行社则依赖游客购物的佣金来维持成本。

2000年代,零团费旅行团在香港兴起,大路游客被香港导游频繁的带到购物店购买金银首饰、玉石藏品、数码电器等贵价物品,购物的时间远远超过游览时间。如:香港导游阿珍强迫、威逼游客购物,并口出狂言恐吓不购物的旅游者:“如果不买商品就没酒店住,没吃饭。”“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不付出,这辈子你不还,下辈子也要还”等一系列恶言伤害不购物的游客,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导致香港旅游业一度受到严重损失。

此外,旅行社因为游客不熟悉景点,他们在带领游客游览的过程中,旅行社将部分旅游内容省去,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节省开支。

(二)买团卖团现象

所谓买团买团是“导游先自掏腰包‘买团’,按人头一个人几十元交给旅行社,等于是自己先挖个坑把团接下来,把坑填平后多出的部分就是导游的收入。以前,大部分导游没有和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也无法得到基本工资或“底薪”、社会保险,这使导游没有起码的物质保障,收入主要来自于游客购物和自费项目回扣。导游在接到旅游团时不但不赚钱,还要倒贴部分给旅行社以保证旅行社的经营利润,这些都要靠游客消费赚回来,从而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

(三)随意拼团现象

旅行社转拼团行为已经成为业界的潜规则,普遍存在于国内旅游市场与出境旅游市场。表现为旅行社内部的转拼团、旅行社外部的转拼团(包括旅行社与办事处之间的转拼团);从地域范围来看,表现为组团社的转拼与地接社的转拼;从专业化分工角度讲,表现为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转拼;从业务经营范围看,存在无出境旅游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向有出境旅游资格的旅行社转拼;从操作规范看,表现为合法转拼团与非法转拼团。

二、新旅游法出台意义

(一)有利于整肃市场秩序

新旅游法第三十五条针对购物和自费项目的限制条款,以及消费者购物退货的救济条款,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零负团费现象。对旅行社行业而言这个是致命伤,如果更高的价格,一样的服务,那么就导致游客减少,旅游市场会有消极影响,但长期看对于当前的旅游乱象而言,旅游法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维护”市场秩序,而是有利于“整肃”市场秩序,长期将对旅游行业是利好的。

(二)有利于规范旅游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旅行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这条规定也从源头上杜绝了导游和旅行社之间因“买团”和“卖团”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利益纠纷。

(三)有利于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三条规定,“旅行社因未达到约定人数不能出团的,必须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方可委托其他旅行社,如果旅游者不同意,可以解除合同。”这条规定指出:旅行社如未尽到上述告知义务的,一旦发生事故,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三、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新旅游法的出台,最大的一个聚焦点就是以人为本,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者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自主选择权、拒绝交易权,对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知情权以及请求救护和保护的权利。此外,对于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这些特殊人群的保护和提供便利也作了专门规定,同时本法中,旅游者在充分享有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应尽的法律责任。比如第二章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对旅游者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尊重他人合法权益,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配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等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法律的完善,会吸引更多旅游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者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经营者

旅游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等相关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进而加大了法制力度,完善了法规体系,为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促进中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旅游监督管理统筹协调

《旅游法》在第七章中专设了“旅游监督管理”,从第八十三条到第九十条共有八条具体规定。对于旅游监管,一方面,《旅游法》结合旅游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体制的现实情况,提高了旅游监管的层次。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对于旅游市场监管多头执法,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遇到问题投诉无门等问题,明确了旅游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各自的责任,有利于协调行业之间关系,对规范旅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

旅游业 篇9

3 D虚拟旅游可以让人们选择任何假想中要去的地方, 然后虚

拟的旅游路线中自由行走, 随时驻足观赏风景、攀山过河, 也可与在线的网友互相交流并相约交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互动平台等更加丰富的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3D虚拟旅游这一模式将更加成熟, 这种新兴的线上旅游方式将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1 3D虚拟旅游的类型

目前3D虚拟旅游以遥感、360度全景、实时视频、三维动态遥感仿真系统为技术核心, 主要是通过Flash、引擎、Java三种方式, 在网页中实现3D效果及角色互动。从提供商或展示商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电子游戏开发商开发出的模拟旅游情境游戏, 在游戏中模拟真实的旅游场景, 模拟真实的城市地图、景点、旅游场景、街道、商店等, 通过扮演卡通的人物, 赚取货币的方式展开旅途等, 集娱乐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另一类是一些政府部门或旅游机构建立的旅游门户网站, 基于网络服务, 整合旅游资源, 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 提供各种旅游相关信息和服务, 集旅游行业综合管理、公众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交易和远程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这些网站一般包含旅游新闻发布、旅行社交互平台、三维景点展示、基于3G的景区售票系统及导游手机等功能。通过虚拟现实全景技术和360度全景采集技术, 用户可以身临其境, 进行网络旅游和网络观景。通过这一独特的平台, 当地旅游部门可以有一种新的方式在网上宣传景点, 同时为旅客提供一个论坛, 提供咨询, 交流经验和发表评论。

2 3D虚拟旅游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网上旅游形式, 3D虚拟旅游的发展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与其相关的电脑技术、网络虚拟技术以及GIS等等, 多种学科技术和多种先进技术装备的组合创造出了3D虚拟旅游空间。每一种支持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创新速度会直接影响到3D虚拟旅游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网络用户对虚拟旅游的了解、认识、认可的程度, 随着网络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充, 各旅游企业和旅游媒体的宣传促销, 越来越多的人会对3D虚拟旅游产生兴趣并成为使用用户之一。

目前, 3D虚拟旅游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虚拟旅游网站总体数量不多, 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大多数网站只是提供简单的360度环景全视, 再加上文字、照片、视频作为说明, 和真正的虚拟概念相距甚远。而国外的虚拟网站已经非常成熟, 如美国的“第二人生”拥有四五百万的用户, 游客可以畅游世界上千个著名景点。而国内如故宫推出“穿越时空的紫禁城”已有数年, 但其影响力也很有限, 注册会员不过几十万而已。

较低层次的虚拟旅游产品比较明显的问题主要有产品内容简单, 以图片为主, 植入性广告较多, 只重视网站形象外观的描述而缺乏景点内涵的挖掘, 旅游产品信息更新速度较慢, 互动性效果较差, 网站运营成本较高等等。

从游客的角度来讲, 3D虚拟旅游主要的用户群体比较集中在对网络应用较多的年轻群体, 许多“宅人”受到时间、空间、金钱或身体的限制, 在对某些现实旅游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会转向网络的虚拟旅游。这需要3D虚拟旅游要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同时加强自身技术含量, 提高产品层次, 从而吸引更多网络用户加入虚拟空间。

3 D虚拟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在市场拓展中应当将产业链渗透到

传统旅游行业, 根据虚拟技术的不同技术特点、技术种类, 应用到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中, 通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结合, 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给予旅游者更多的知识传播。

3 3D虚拟旅游对传统旅游业的影响

目前虚拟旅游主要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旅游景区的三维虚拟展示、旅游景区门户网站应用、供综合性旅游介绍网站嵌入连接展示、数字化景区应用及旅游景点招商引资项目展示、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的制作等等。

3 D虚拟旅游具有超时空性、交互性、高技术性、经济性、多感受性等优点。

3D虚拟旅游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也不担心在途中发生各种风险意外, 在节省金钱、体力等成本的条件下, 虚拟旅游能够满足一些人群的精神寄托, 因此受到网民的欢迎。尤其是国外旅游景点, 游客省却了办签证、坐飞机等实际物质的支出和身体的空间移动, 就可以在家中轻松游览一些梦寐以求的景点。同时3D虚拟旅游还会减少现实中的旅游环境污染问题、旅游资源超载问题等。

4 3D虚拟旅游对传统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3 D虚拟旅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旅游者的真正出游, 对传统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冲击性。

但是, 从总体来看3D虚拟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这种个性化的旅游方式, 对完整旅游格局则是一种补充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得以体现:

4.1 旅游客源市场的培养

虚拟旅游者与传统旅游者不同, 在不受金钱、时间、空间、身体健康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下, 旅游心理与行为偏好表现有所不同。二者的客源市场并不完全相同。

传统旅游与3D虚拟旅游模式各有特色。3D虚拟旅游对一些特殊人群如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受限制的人来说, 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能异地旅游的缺憾。但是, 一些亲自出游的感觉是虚拟旅游无法取代的。传统旅游是旅游者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接触而产生复杂思维活动, 从而形成所处景观环境与过程经历的体会与感验。3D虚拟旅游在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探新求异、舒缓精神压力等要求时, 一些人群会从网络转向现实, 而选择真实目的地。在旅游者外出旅游的规划设计中虚拟旅游的体验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 3D虚拟旅游可以成为传统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 尤其在旅游决策阶段起到辅助作用。

4.2 旅游产品的更新与升级

3D虚拟旅游具有用户交流系统, 游客可以与其他游客或景区的导游、管理人员等进行互动交谈。通过这一平台, 旅游供给方可以第一时间听取游客的建议及点评, 通过意见评价系统、景观评分系统等, 在强大的数据后台管理中心的支持下, 及时整理旅游者反馈信息数据库的数据, 根据动态数据的捕捉及分析, 把握旅游者的需求, 进而更好的规划与建设现实的旅游景点。

3D虚拟旅游建立在现实旅游景区基础上, 但是其产品展示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旅游地。虚拟旅游环境里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的模拟与仿真,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的游览和审美的需求, 还可以增加各种虚幻的效果, 增加产品内涵。比如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恢复已破坏的文物或景点、跨越时空游览古迹等, 使游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这些模拟产品可以在文化性、愉悦性等方面增加现实旅游产品的价值。各种高新示范技术以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的形式带给旅游者独特的旅游体验, 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

4.3 旅游资宣传与销售

旅游的传统宣传促销手段主要包括文字、相片、影片等。网络的发达给旅游供给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宣传工具。3D虚拟旅游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营销渠道, 可以把旅游产品信息送达到潜在的旅游消费者, 让他们了解景区从而产生出游的愿望和冲动。

目前各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纷纷在旅游门户网站推出“旅游网上虚拟体验系统”, 这种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实用、操作便捷等特点。通过这一独特的平台, 当地旅游部门可以有一种新的方式在网上宣传他们的景点。这种宣传依赖于3D技术, 通过巧妙的构思、创新的手法、精美的设计来展现景区, 是提升景区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传统旅游宣传手段相比, 这种互动式平台是旅游营销“推”和“拉”两种战略的有效结合, 既可以塑造旅游企业品牌形象, 又可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企业应当积极引进3D技术, 通过旅游网站、三维地图、智能手机版地图服务等增加宣传促销力度, 协调供给需求矛盾, 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服务, 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5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旅游界, 也催生了一些新型旅游企业。这些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 对传统的旅游企业既是一种威胁, 也是一种借鉴与促进。许多旅游教育机构也开始重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相关网站技术成熟服务完善, 3D虚拟旅游的前景必将十分广阔。传统旅游业在发展中如何正确看待这一新兴事物, 通过借助最新的科技发展, 有效结合, 相互促进, 这将成为旅游业与网络业深入思考的课题。

摘要:目前3D虚拟旅游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电子游戏开发商开发出的模拟旅游情境游戏;另一类是一些政府部门或旅游机构建立的旅游门户网站中推出的虚拟旅游系统。3D虚拟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各种支持技术的限制和用户群体数量的制约。作为一种新兴的线上旅游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传统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冲击性。但是从整体来看3D技术对旅游业更多的是补充与促进作用, 主要体现在旅游客源市场的培养、旅游产品的更新与升级、旅游资宣传与销售等方面。

关键词:3D虚拟旅游,旅游业,网络

参考文献

[1]黄雪莹, 张文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的新方式——虚拟旅游现象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1) .

[2]卢政营.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评述: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 2009, 24 (12) .

[3]蒋文燕, 朱晓华, 陈晨.虚拟旅游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 25 (14) .

[4]路遥, 王小平, 苟秉宸.基于web的虚拟旅游系统[J].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5, 14 (4) .

[5]杨丽, 陈能.国内虚拟旅游研究综述[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1) .

旅游业需要一个“滴滴” 篇10

但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供应商的特色产品在OTA上无法呈现,OTA同时又在抱怨供应商的技术意识太差劲——供应链毕竟是双向的,某一端的一厢情愿,改变不了什么。

问题可能在于,大家都想挣钱,却都不想承担对方的连接成本。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加大技术投入、研究与OTA的对接是一件需要考虑性价比的事儿。毕竟各家OTA都有其独特性,挨个研究、对接下来是否划算?

从目前来看也只有第三方的介入能打破僵局。但这一类型的公司都处于创业初期,指望他们马上发威改变一切,并不现实。只能说,大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而已。

但商业之美就在其中闪烁。之前我做调查记者的时候,曾经报道过西安出租车罢工等事件,那时我很苦闷。因为媒体发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纠结了政府、企业、个人的多重角色的事件。但是后来,我突然发现当初无解的那件事,被一家第三方科技公司解决了。

对,就是滴滴。

从此以后,我变得崇尚技术与商业:提升供应链效率、扩容市场,然后在市场扩大的同时悄然完成利益再分配,兵不血刃。这是解决问题最温和的方式了,虽然它也会牵扯出后续一系列问题——但最初的那个死结解开了。

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第三方技术公司,开始尝试解决目的旅游碎片化问题,也希望有更多的第三方技术公司介入进来,共同催熟早已果实累累的旅游业。这是块大蛋糕,错过就不再。

上一篇:校园文化商业化下一篇:小分子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