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经济

2024-05-16

旅游业经济(精选十篇)

旅游业经济 篇1

一、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近年来,旅游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较为严重,产生了较多环境问题。(1)旅行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旅行社往往进行大规模组团,致使旅游者数量过多,活动频率过繁,超出了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限度,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2)旅游者。在游客群体中,环保意识淡漠者的不文明旅游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景观质量下降问题相当普遍。每个旅游者都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也间接地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既来自于商品原材料的获取过程,也来自于对商品的过度包装。(3)旅游景区。在利益驱使下,旅游景区出现了因破坏性开发和超负荷接待而产生的环境问题,部分景区已出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许多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过饱和,造成了旅游地环境与旅游景观的污染、破坏,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值。(4)旅游交通。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的交通线路往往会破坏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使得环境的整体美和生态的协调美不复存在。旅游交通工具的尾气和噪音也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5)旅游娱乐。旅游娱乐常以主题公园、游乐园等形式出现,企业的逐利行为常常对旅游地生态环境造成建设性破坏和参与性破坏。(6)旅游饭店。旅游饭店在建设经营过程中占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旅游企业对资源和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只有将其经营行为纳入循环经济的发展轨道,才能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除此之外,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对旅游业实施循环经济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核心内容是3R原则指导下的物质循环,提倡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最终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循环经济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应用与旅游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密切相关。旅游产品具有组合性特点,它是旅游者一次旅游活动的所有经历,包括食、宿、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这些旅游活动经历是以各类旅游企业(如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旅行社)的设施设备为载体,通过服务形式来体现的,以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服务于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系统。通过供应链集成可以将所有参与旅游产品生产的企业纳入完整的生产系统,形成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有机整体,便于统一理念、统一行为、统一目标、统一知识,形成战略联盟,提高全行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本文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入手,结合供应链管理原理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建了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由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废弃物处理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三、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

1. 旅游供应商的减量化生产。

旅游供应商的减量化生产主要体现为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旨在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旅游供应商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过程造成的环境危害,使有害中间产物和衍生物产出最小化,促成废弃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化及节约资源目的。

2. 旅行社的减量化生产。

旅行社对各供应商所提供的“旅游中间产品”进行组合的过程就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旅游者的消费过程同步进行。也就是说,旅游产品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既包括各旅游供应商,也包括旅行社和旅游者。因此,旅行社的减量化生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应契合循环经济思想,考虑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从战略同盟角度与各旅游供应商达成“环保”共识,努力实现生产系统的“绿色化”,降低旅游产品的组合过程对环境污染程度。(3)强化导游人员培训力度,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导游人员的环保意识。导游人员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执行者,富于环保理念的导游活动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危害。

3. 旅游者消费过程的减量化。

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觉悟各不相同,其环境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因此,旅游企业应加强对旅游者的现场沟通和行为引导,通过主题活动、友情提示、广告宣传、心理暗示等渠道引导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减少旅游废弃物。

4. 废弃物的处理。

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旅游企业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以便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其中生活废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加以净化进行重复利用;生活垃圾可以通过分类回收加以处理;生活粪便可以进行沼气化处理,形成可利用的能源,沼气化后的副产品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绿化;通过采用太阳能、电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缓解或减少能源污染;通过倡导文明旅游与经营,降低旅游者、旅游商店、旅游交通工具造成的噪声污染;通过环境限载、游客限入及旅游者消费引导等方式减少生态破坏。

四、结语

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大旅游企业”思想为基础构建的,包含旅游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和区域层面的旅游企业之间的“中循环”,旨在促进各旅游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形成一种网络型联合体,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使用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和能源,优化企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从整体上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要求旅游企业加强投入力度,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人员素质,推动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理念在企业内部的渗透;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法制建设,通过严格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提高旅游企业的自律性,减少旅游企业对环境的不良行为,降低旅游企业生产的外部成本,为社会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9

[2]李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3]丁丽英.试析中国旅行社的宏观环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

第一章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业 篇2

3学时

第一节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经济活动

(一)旅游活动AIEST定义《基础旅游学》P451、定义

教科书:以游览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出于各种个人的或社会的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游览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整个过程。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教科书定义缺陷:

——目的单一。旅游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览,也有以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

——动机多余。不论何种动机,离开原住地到异地暂时去游览、休闲、养生、体验都称为旅游。

——定性不准。旅游活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过程”说法简单化。

——角度狭窄。只是从旅游者角度给出定义,广义的旅游活动定义必须包括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政府的活动。旅行社组团不叫旅游活动?

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瑞士)的定义又过于宽泛。

个人观点:旅游活动应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是人们离开原住地到异地居住一段时间再返回原住地的生活方式。

狭义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直接的或纯粹的旅游活动、间接的或特殊的旅游活动。间接旅游活动指的是出行的目的不纯粹为了旅游,而是参加其它活动顺便进行的旅游。

广义:由旅游者离开原住地到异地进行以游览、休闲、养生、体验为目的的旅行而引起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的属性

(1)旅游活动的文化精神属性——本质属性

(2)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学术界有人完全否定经济属性。

(3)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

(二)旅游经济活动

定义:以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活动。或者说是在旅游活动商品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

(一)旅游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1、社会化大生产

2、人们社会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

3、社会的开放性

(二)英国工业革命为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

2、工业革命使交通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排除了空间障碍

3、工业革命改善了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为旅游经济活动增加了旅游吸引力和提供了便利

4、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出游动机和欲望

改善生活减轻压力了解世界

三、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旅游人次与收入

△旅游设施

△官方介入旅游

△国际协会

(二)蓬勃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代科技进步、世界经济往来密切、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旅游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人次和收入

△旅游方式

△旅游关联度

△旅游企业规模

第二节旅游业的构成和特点

一、旅游业的构成(一)旅游统计构成中的旅游业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旅游业

国家统计局将旅游业列入社会服务业这一大的门类中:旅游业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的活动。不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室)、游乐园(场)、夜总会等活动。

△国家统计局的旅游业仅指旅行社业。

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

分类范围产业特点财富形式

第一次产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依靠自然生产力有形

第二次产业

(广义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依靠人工生产力有形

第三次产业

(广义服务业)商业、金融与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社会公益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服务无形

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的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根据自己的管理权限,将旅游业概括为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

△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业未包括旅游区(点)。

3、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

世界旅游理事会将旅游业分为核心旅游产业和宽泛的“旅游经济”。核心旅游产业: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等。

旅游经济:除核心旅游产业外,还包括间接受到旅游业影响的行业。(教材P12)

4、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中的旅游业

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将旅游业分为13个子行业。(教材P12)

(二)旅游业构成的传统认识

1、美国学者Lundberg观点

定义: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业。

十个组成部分(教材P14)

2、旅游业的六要素论

定义:旅游业是指与旅游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相对应部门组成。包括:交通、旅游区(点)、旅游接待设施、餐饮、购物商店、娱乐场所。

3、中国学者谢彦君观点

旅游业分为狭义旅游业和广义旅游业。

狭义定义:指提供可以满足旅游者旅游审美和愉悦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部门。

广义定义:指凡与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有关,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三)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帐户中的旅游业构成旅游卫星帐户(TourismSateliteAccount,简称TSA):是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准确测度旅游业的经济影响而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方法。

旅游卫星帐户的特征就是将旅游业的构成从质的规定性转化为量的规模和水平。提出从供给方确定旅游产品与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相关产品,两者总和为旅游整体产品。其中,旅游特征产品是指多数国家中在没有旅游活动的条件下,将消失或对其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减少,并且其统计数据有可能收集的产品。如接待设施、餐饮服务、长途交通、旅行商以及文化与娱乐服务等。旅游相关产品指未包括在旅游特征产品之内,但在游客的总消费额总占有较大比例的产品,如手工艺品和出租车等。

以上我们对旅游业的构成及含义作了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对旅游业及其构成作出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各国公认的解释几乎不可能。这是由旅游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旅游业除了旅行社业行业界限比较清楚,其他行业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旅游业定义及其构成的界定,其困难在于即不能太窄,又不能过于宽泛。

几点共识:

(1)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为游客服务部分的综合。

(2)旅行社业不等于旅游业,旅游业比旅行社业宽泛的多。

(3)组成旅游业的相关部门与旅游的密切程度不一样,因此,旅游业可分为不同层次。核心旅游业:景区景点业,旅行社业;

基本旅游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

扩展旅游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及与旅游消费活动有直接关联的部门。

二、旅游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个显著区别,有别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无论是狭义旅游业还是广义旅游业,都带有综合性这一特点。

(二)敏感性(波动性)

旅游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内部因素有旅游业内部相关部门、相关环节表现出来的众多的比例关系。外部因素是指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

(三)开放性

旅游只有在开放的环境里才能存在,尤其是国际旅游。

(四)成长性

旅游业是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其它产业。旅游业的成长性与人的需求层次和劳动生产率有关。

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第三节旅游经济结构

一、旅游经济结构及其优化

(一)涵义

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旅游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旅游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实际运行的结果,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经济结构也是我国国情在旅游经济运行中具体反映。通过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二)优化

指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宏观调节措施,对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结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和逐步提升,以满足社会和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三方面,其中结构转换不仅决定着总量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而且也影响着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的标志:

1、合理化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旅游经济要素资源的条件,对不合理的旅游经济结构进行质和量的调整,以达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

2、高度化

旅游经济结构向高一级层次的演化,使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旅游产业集约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旅游产业高附加值。

3、均衡化均衡的三种涵义

旅游经济结构内部各组成部分保持相对平衡,互相促进,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内部满足旅游者不同需要的行业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由旅行社业、景区景点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构成。

(二)旅游产业的构成1、旅行社业

旅行社是依法成立,专门从事招徕、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组织旅游活动,收取一定费用佣金,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旅游企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不仅是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者,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旅行社发展的规模、经营水平及其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接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景区景点业

景区景点业是为旅游者提供核心产品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组合。旅游者游览、休闲、养生、体验的主要目的地。在我国,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度假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民族风情园、动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景区景点业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价值大小、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

3、旅游饭店业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旅游饭店数量、饭店床位多少,标志着旅游接待能力大小;而旅游饭店的管理水平高低、服务质量好坏、卫生状况及环境的优劣,则反映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因此,旅游饭店业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发达的、高水平的旅游饭店业,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旅游业。

4、旅游交通业

旅游业离不开交通运输业,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旅游交通作为社会客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促进社会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交通运输要满足旅游者安全、方便、快捷、舒适、价廉等方面的需求,就要求旅游交通不仅具有一般交通运输的功能,还要具有满足旅游需求的功能,从而要求在交通工具、运输方式、服务特点等方面都形成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特色。

5、旅游购物与娱乐业

总体来说,旅游购物与娱乐业在我国旅游产业中还属薄弱环节,旅游消费在购物与娱乐方面比例偏低,但有非常大的前景。

(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

1、改变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的状况,走集团化发展经营路子。单体饭店、中小旅行社。

2、打破部门、所有制、地区的人为阻隔,走一体化发展经营路子。

3、改革企业的资产经营制度,走股份化发展经营路子。

4、提高旅游企业的科技服务含量和产品的高附加值,走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经营路子。

5、调整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走均衡化发展路子。

饭店档次、旅行社分工体系、淡旺季、旅游购物与娱乐

三、旅游地区结构

(一)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与旅游地区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由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态势。东部为发达地区,中部为中等发达地区,西部为不发达地区。与此相对应,除个别省份外,东部地区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中西部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二)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纲要》

粤港澳旅游区(粤港澳金旅游区)

江浙沪旅游区

环渤海旅游区京、津、河北、辽宁、山东

东北旅游区东三省 呼伦贝尔

西北旅游区陕、甘、宁、青海、新疆

西南旅游区重庆、川、云、贵、藏

中原旅游区陕、河南、山西

海南旅游区

(三)促进发展的四分法及区域发展战略

1、四分法

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旅游发达程度两维标准,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四个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

表(P47)

优区极区

旅游发展水平

平区特区

2、不同区域及发展战略

极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较高。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收益方向,实施国民旅游计划和旅游倍增计划。

优区: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水平一般。资源转化,做好开发和促销。

旅游业放缓成香港经济最大隐忧 篇3

香港统计处在8月份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本地经济数据。今年第二季,香港GDP为5174亿港元,低于第一季度2.6%的增幅。先进市场复苏较预期疲弱,限制了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区内国家出口动力,但商品贸易并非拖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相反,在外围经济表现疲弱的今年,内部需求增长的放缓,则是香港经济上半年表现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

旅游消费下降 零售业受拖累

准确地说,香港经济上半年表现疲弱的原因,主要受到旅客消费下跌的拖累。尽管过去几个月,访港旅客人次持续上升,但旅客消费增长不尽理想。政府初步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的旅客消费较去年同期下跌了11.5%。旅游消费的低迷,间接影响零售业的表现。毫不夸张地说,香港零售业目前正步入寒冬。在2010年至2013年之间,香港零售业平均每年增幅达15.8%,除了经济内部自身的因素之外,实际上,访港旅客消费畅旺,才是零售业增长强劲的主要动力。而零售业中,较为高端的奢侈品、电器及摄影器材的销货额,主要来自访港旅客的贡献。政府的数据显示,旅客购物消费,在2013年占本港零售业整体销货价值接近40%。

而政府最新的分析报告指出,近期的零售业销货额转差,主要是奢侈品、电器及摄影器材的销售疲弱所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访港旅客结构的改变。政府的分析认为,尽管旅客购物偏好可能改变,但入境不过夜旅客的比例上升也是原因之一。第二季度,入境不过夜旅客占访港旅客总人次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52.7%上升至53.6%。

劳工市场敲响警号

从上文可以看出,访港旅客结构的改变,影响旅客在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糟糕的是,这一连锁反应亦传导至本地劳工市场。

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今年5月到7月本港失业及就业数字显示,本港失业率从今年4到6月的3.2%,上升至5到7月的3.3%,就业不足率则维持在1.5%。

有人力顾问公司分析,在内地访港客减少的情况下,本地零售业以高档消费品的劳动需求跌幅最为明显,职位空缺按年倒退10%,带动服务性行业需求亦下跌。香港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系教授麦萃才表示,内地与香港矛盾炽热,导致过去数月自由行人数下跌。他称,若自由行旅客来港意欲持续减少,不排除第三、第四季的失业率会继续轻微上升0.1至0.2个百分点。同时,麦萃才认为,本地需求面对季节性放缓,加上香港政治气氛愈趋紧张,导致港人转向外地消费,令本地需求转弱。

香港经济增长被调低

低迷的旅游业以及零售业表现,令机构纷纷下调对香港经济增长的预测。即便是港府自己,也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由5月份预计的3%到4%,下调至2%到3%。鉴于港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汇丰银行再次调低了香港经济增长的预测,由原来的2.9%下调至2.5%;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由3.7%下调至3.5%。汇丰经济研究大中华区经济师朱日平说,零售业对香港就业举足轻重,若零售业持续疲弱,最终会影响香港就业市场前景。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美联储有可能提前加息,国际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加,欧洲经济表现疲弱,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香港贸易,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他呼吁香港既要加强风险管理,更要避免自制风险。

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篇4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近年来发展迅速, 中国也正在向旅游大国迈进。甘肃作为我国古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西文化交流交汇要道,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 革命文化星光闪耀, 现代文化亮点频出, 形成了一道神秘而独特的西部文化风景长廊。改革开放以来, 总体上来看甘肃旅游业发展比较快, 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了甘肃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加快了甘肃对外开放的步伐, 促进了甘肃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 带动了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入境旅游者人次、甘肃旅游业总收入等指标来反映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见表1。

资料来源:《甘肃统计年鉴》。

从表1中甘肃省旅游业指标来看, 甘肃旅游业发展迅速。其中2003年及2008年,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2003年中国因“非典”, 全国的旅游业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甘肃也不例外, 入境旅游者下降了2万多人次, 总旅游人次下降了约130万人次, 总旅游收入下降6.35亿元。2008年是甘肃旅游业不同寻常的一年, 相继发生的冰雪灾害、“3·14”事件和“5·12”地震灾害等诸多因素, 对甘肃旅游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是在入境旅游市场方面, 2008入境旅游者比上年下降2.5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下降约5400万美元。除去2003和2008年由于特殊原因的影响外, 甘肃的旅游业依然是增长的趋势。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近几年来甘肃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40%, 而同期甘肃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6.03%, 从两个增长率可以看出, 甘肃省的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部分指标快于同期甘肃省GDP的增长速度。

2 甘肃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

2.1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 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的发展, 扩大就业的领域和就业人数, 保证社会安定, 除此之外, 还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主要通过人流带动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等多方面拉动作用, 这是旅游业对经济拉动的最大亮点[1]。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甘肃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在总体上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对甘肃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旅游业收入与甘肃全省生产总值的关系来分析甘肃旅游业直接的收入效应。

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直接作用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 甘肃旅游业正在稳步发展, 其对甘肃省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2.17%增加到了2008年的4.33%。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 甘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下降为1.67%, 其后甘肃旅游业迅速恢复, 对甘肃GDP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旅游业稳步发展。甘肃旅游业的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从2001年的5.31%增加到了2007年的11.18%, 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 甘肃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5.77%下降为3.96, 不过在2004年迅速恢复并加速增长, 到2004年旅游业对甘肃GDP的贡献率增加到了7.50%, 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1年。2008年, 由于冰雪灾害、“3·14”事件和“5·12”地震等诸多因素, 入境旅游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但国内旅游市场受到的影响不大, 2008年甘肃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略微下降, 为11.07%。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 甘肃旅游业是甘肃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大, 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影响力正在加速扩大。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旅游业除了通过旅游总收入直接影响甘肃省的GDP外, 还可以通过旅游业总收入而产生的诱导 (引致) 收入和间接收入[3]来影响甘肃的GDP。换而言之, 旅游总收入对甘肃GDP的影响只能反应旅游业对其影响的一部分。其反应的是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 而间接的贡献则无法通过这个形式所表现出来。因此,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旅游收入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将2001~2008年甘肃的GDP与甘肃的旅游总收入进行回归, 采用y=a+bx回归模型, 其中y为甘肃历年GDP, 见表2, x为甘肃历年旅游总收入, 并在计算机上用EVIEWS得出分析结果, 其回归结果的方程为:

y=833.7679+16.88116x

R2=0.980564

在回归方程中, 拟合优度达到0.980564, 表明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 有98.0564的把握说明甘肃旅游业与甘肃GDP存在相关性。根据这个模型, 甘肃每一元的旅游收入大约导致甘肃省GDP增长约17元人民币。从结果分析说明, 甘肃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间接影响非常重要。从前面分析得知, 甘肃旅游业总收入对甘肃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2.17%增加到了2008年的4.33%, 则从理论上来讲旅游业的隐性收入与显性收入之和就更大, 表明了旅游业收入是甘肃省GDP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的分析结果说明, 旅游业对甘肃GDP非常重要, 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发展甘肃旅游业, 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拉动作用, 更大幅度地拉动甘肃GDP的增长。

2.2 旅游业的创汇效应分析

从甘肃旅游业占甘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并与全国的情况做比较分析, 来说明甘肃旅游业的创汇效应, 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全国旅游业创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甘肃旅游业的创汇同全国旅游业创汇变化的趋势保持同步。从2001年以来, 旅游业创汇占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证明甘肃旅游业的创汇效应明显。在旅游业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要继续加大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 增加旅游外汇收入, 促使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其创汇效应。

2.3 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旅游就业效应是旅游业影响国民 (区域) 经济的重要方面,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它往往是取得旅游收入之外的最重要的目的[2]。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服务行业, 有许多的项目不是现代技术手段能够代替的, 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能很大程度上的减轻甘肃现有的就业压力。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对其他产业有极大关联性。对第三产业的产值以及就业人数都有明显的拉动效应。由于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很难统计, 因此本文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社会年总就业人员的比例来反应对旅游业的就业效应, 如图1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 甘肃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年总就业人数随着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变动而呈现出波动趋势, 但是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年总就业人数的比列来看, 虽然增长幅度不大, 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呈现出增长趋势。从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效应可以看出, 甘肃旅游业对就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2.4 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 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从2000~2009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甘肃旅客运输量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趋势, 而在2008年由20435万人激增到了46002万人, 如图1所示。甘肃省餐饮业产值增长呈逐年递增趋势, 发展势头相当强劲, 如图2所示。

旅游业除了对餐饮业跟交通运输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外, 对工艺制造业等轻工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问卷调查及访问中了解到, 有85%以上的游客旅游纪念品, 这就很好地促动了制作纪念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5 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甘肃很多地方还很贫穷落后, 但其旅游资源丰富,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消费, 使得消费价格快速上升, 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甘肃本身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很多地方在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效益视而不见, 在这种没有经过认真严肃考察规划的旅游开发的情况下, 必然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甘肃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有些问题已经萌芽, 但是就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这些消极的影响微乎其微, 所以还没能引起重视。

3 结论分析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对甘肃国民经济有很强的促动作用。在上面的分析中了解到, 甘肃旅游业的收入、创汇等效应明显, 但是其就业效应尚显不足。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整体上呈现的是增长趋势, 在很多指标上表现得很不错, 比如接待港澳台旅游人次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 等等。但是同四川、陕西、内蒙古、新疆等比较, 这些指标间的绝对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形势越来越不乐观。总体看来,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滞后, 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不相匹配, 需要加大力度加快发展[3]。

1) 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宏观调控职能, 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进入性是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抓住加快西部大开发这一机遇,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同时增加地方投入。在路网规划、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适当倾斜。

2) 加大旅游的宣传力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宣传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的对外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方式进行多途径的宣传, 在电视宣传上应该选择中央电视台或者湖南电视台等这样的收视率高、影响范围大的频道, 进行高频率的宣传。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旅游宣传活动等。在宣传的模式上, 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 找到一条适合甘肃的独树一帜的宣传模式。

3) 突出地方特色, 避免重复跟风等旅游开发模式。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看, 要注意抓住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 开发“它无我有、它有我特”特点的旅游产品。

4) 加快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 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加快综合配套设施的假设,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业是一个树立形象的行业, 是一个窗口行业, 旅游服务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地的直接影响, 因此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5) 加强产业联合及区域合作, 使甘肃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其积极的经济效应。

摘要:甘肃的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 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 甘肃旅游业已成为甘肃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对甘肃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等进行分析, 进一步证明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对甘肃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应。同时指出,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要注意经济与环境协调,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甘静.辽宁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 2008, 11 (11) :108-110.

[2]刘丽梅, 李岩松, 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10 (10) :113-117.

市场经济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思路 篇5

一、个性化发展

休验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对旅游业来讲,所谓“个性化”,就是摆脱思维定势,承认需求的多样化与个体的差异性,并相应地采用差异化的服务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的需要。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往往具有均质、标准化、容易仿制等特点,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导致以降价为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然而,与工业产品不同,旅游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后果,往往导致产品质最以更快速率下降。现代散客自助旅游方式的兴起,正是对大众旅游弊端的一种逆反。但并不是说,社会越发展,旅游需求层次越高级,旅游业经营的空间越狭窄。事实上.现在旅游业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只是证明了传统旅游产品已经渐渐无法满足迅速成长的旅游市场的需要,旅游产品类型与服务提供方式必须随之向个性化跃升,

二、人性化发展

体验经济是人性经济。对旅游业而言,就是通过无微不至的服务。满足游客内心被关爱的需要,建立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与牢固的游客忠诚度.同时,也意味着“将心比心”,从游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切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需要为前提。更深层意义上的人性化是将人从工业化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与提升。

三、价值化发展

价值化指在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不断追加体验的附加价值.使产品成本在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顾客感受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愿意为了这种额外体验付出高价,由此实现旅游业的利润空间.价值化的内涵是实现顾客与旅游业的双赢。

需要的是“有价值的旅行”,是充满个性化色彩与人性化关怀,真正使人们体会到生命力、创造力的进发,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真、善、美的体验,并造就健康、完美人格的旅游活动。旅游的卖点是“特别体验的需求”,是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价格。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篇6

【关键词】旅游业  经济增长  经济效应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旅游消费具有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特点,对内需的拉动效应极为显著。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所创造的价值占据了世界服务业总量的1/3,许多国家将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旅游业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三大”格局,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目前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的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人数突破40亿人次,收入超过4万亿人民币,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发展旅游业发展对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影响。在众多研究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领域中,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且对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较多,例如,张伟,刘苏,张文新(2011)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得出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加大。魏卫,陈雪钧(2006)以支柱产业的四个经济贡献标准(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为出发点,对湖北省旅游业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湖北省旅游产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可以将其作为“准支柱产业”来培育。从全国来看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例如,吴国新(2002)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旅游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得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两者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周四军,张墨格(2006)从总量、相关及回归、弹性和贡献率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上述研究大多较为笼统地研究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较少分析和研究旅游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2005年至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情况以及其增长率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情况,了解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四个角度出发,以及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出现的消极现象,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讨论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时,有学者认为“旅游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更为合理,这首先需要计算出旅游业的增加值,赵丽霞、魏巍贤、李志青引入“旅游卫星账户法(TSA)”间接计算出旅游增加值,但是这种方法对统计数据要求较高且方法繁琐,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制度下,旅游业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统计,此方法很难使用。李江帆、李美云(1999)提出的用“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计算旅游产业增加值,然而由于很难测算旅游消费相关行业的剥离系数,即游客消费的服务行业提供的增加值中旅游者消费部分所占的比重,此方法亦难以使用。本文依旧采用学者广泛使用的旅游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明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资源》一书指出,旅游资源为我国十大资源之一。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旅游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在全球具有巨大吸引力。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拥有锦绣的山川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多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三大”基本格局,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而且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拉动越来越突出。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人数突破40亿人次,收入超过40000亿人民币,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至2015年这十一年时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均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从2005年292.9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516.64亿美元,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76.3%;旅游总收入从2005年7686亿人民币增长到2015年29500亿人民币,和2005年相比增长了283.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在2008年、2009年两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后逐渐恢复,2010年增长率达15.5%;我国旅游总收入在2008年增幅下降,但仍为正,2009年后逐渐恢复,在2011年增长率达到近十一年最高43.3%。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为8.0%,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8.0%。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及第一大客源国,从而不仅使得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其地位将不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从长期看,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消费升级,旅游業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可以继续保持。除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外,我国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从整体情况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巨大引擎。

三、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领域和人数,显著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旅游业对经济发展主要有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以及产业关联效应,以下分别从这四个效应出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我国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分析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主要有直接的收入效应和间接的收入效应。

从2005年~2015年的十一年间,我国旅游业正在稳步的发展,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4.2%增加到了2015年的10%,旅游業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受到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出现略微下降为3.7%,2009年即恢复增长,到2015年增长到近11年来最高为10%。众多的数据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其影响力正在不断加速扩大。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两种,除了通过旅游总收入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外,还可以通过旅游业总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上述分析只能反映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而间接贡献我们则采用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旅游也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将2005年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业总收入进行回归,采用的模型为y=a+bx,其中y为历年国民生产总值,x为历年旅游总收入,(具体数值见表3),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y=93344.66+16.7825x

(3.873039)(12.39951)

R2=0.956454

A-R2=0.950233

在回归方程中调整后的R2达到0.96,表明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同时结果显示有95.02%的把握说旅游业与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相关性。且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根据模型,每一元的旅游业收入大约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6.78元人民币。

以上的分析结果说明,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应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发展旅游业,以便更好地发挥其拉动作用,更大幅度地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二)我国旅游业的创汇效应分析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式国际化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吸纳国际资本的投入,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而且可以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形成国内收入的又一大来源——外汇收入。

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所带来的外汇收入一直持增长态势,但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然而,与有形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旅游作为一种无形的出口贸易更具优势。由于旅游资源的属地性,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基本上能完全获得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旅游的外汇效应明显。

(三)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在所有的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最具有综合服务的功能。首先旅游业直接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旅游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带动经济整体发展。

旅游的六要素理论揭示,一般情况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发生“行、吃、游、住、购、娱”等活动,这些旅游行为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此外,游客旅游纪念品的出售也带动了工艺制造业等轻工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部门的发展。

(四)我国旅游业的就业效应

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就业的能力,旅游业提供全面的服务,能比其他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与发展,成为国家安排劳动力就业的重点发展产业。依邵华(200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相关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旅游业的就业效应为:旅游消费100万元,交通业就业人数增加82.47人,邮电通讯业增加52.22人,批发零售业增加36.42人,餐饮业增加27.83人,社会服务业增加62.18人。

(五)我国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某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对整个旅游开发缺乏认真严肃的考察规划,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有些问题已经萌芽,但这些消极影响微乎其微,所以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旅游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业的收入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就业效应明显,但由于近些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创汇效应有所下降。我国旅游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要注意旅游的规划,不能盲目发展旅游业,要在关注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其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伟,刘苏,张文新.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二维度和三指标的探讨.旅游科学,2011年12月,第25卷第6期,第25-33页.

[2]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年3月,第26卷第2期,第331-335页.

[3]吴国新.旅游产业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2003年12月,第3卷第4期,第238-241页.

[4]周四军,张墨格.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7月,第21卷第4期,第60-63页.

[5]李江帆,李美云.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旅游学刊,1999年,第5期,第16-19页.

[6]依邵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财贸经济,2005年,第5期,第89-91页.

[7]周文丽.国内外旅游对经济影响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1年8月,第31卷第8期,第1402页-1408页.

[8]李兴绪,牟怡楠.旅游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第43-47页.

[9]翁钢民,张聿超,鲁超.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旅游经济,2012年,第9期,第127-130页.

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7

1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 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旅游业属于服务型产业,又属于消费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资金,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推动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环保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旅游能让人们从繁忙嘈杂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把越来越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中,促进地方财政的收入,进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循环,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旅游业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旅游业虽属于非物质性产业,但关联性非常强,与餐饮、交通、购物、通讯、环保、文化教育等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旅游业要为游客提供食、住、游、购、娱等一体化的服务,其他行业必须给予配合,使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良性发展。据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增加1元,其他相关的如商业、餐饮等第三产业就会相应的增加4.3元。旅游业又是开放的国际化产业,能率先吸引外来游客,国外投资者常通过商务旅游了解投资环境,选择投资地,这有助于促进地方建设。旅游业又是无烟型产业,带有很高的附加值,能有效推动环境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色,追求特色会促进地方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位,融合城市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1.3 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改善地域贫困

通常意义上来说,旅游客源市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工业发达,他们的经济收入较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一些古朴的自然风景,在忙碌的生活中想寻求心灵上的休憩,就通过去不发达地区旅游来获得满足。而不发达地区由于很少有工业文明的影子,还大都保持着古朴的自然风貌,清新的环境是在大城市里无法享受到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游客到不发达地区旅游,能增加当地的居民收入,从而改善区域贫困落后的现状。如张家界原来是我国湖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属于湖南省的省辖地级市,由于受地理、构造、气候、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貌奇观,凭借自身独有的自然优势,经开发后一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使他们提前跨入了小康社会。

1.4 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旅游业属于高度劳工密集型的行业,能提供大量的职位空缺,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都很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能带动注入餐饮、交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果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的就业人数,就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也间接增加就业人数5个以上。

1.5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整合利用地方现有旅游资源

现在游客旅游不仅仅局限于看风景,而是更多的关注体验,想从观光旅游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获得身心的愉悦。由于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出发点不同,对旅游的需求也就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差异。有的人向往偏僻的地方,喜欢优美的、古朴的自然风景,因此那些落后的荒山野岭、农家小舍、村边地头等也被开发出来,成为人们争相游玩的旅游胜地,这位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游客游玩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整合相关的其他产业,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如大伊山景区的一些石刻,未被开发之前是不具有任何创造价值的,成为旅游胜地后,与当地的水文化、佛文化、神文化等联合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旅游业,推动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6 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保护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兼顾人类的长期利益与现实利益。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之上,合理配置资源,使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等融合在一起,加强环境保护,为游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2 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两者在相互协调的发展中才能实现共赢。

2.1 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中,人们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精神需求,更多的倾向自然、倾向于身心的愉悦。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人们休闲时间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旅游属于消费型产业,只有在经济富裕的情况下才能付诸行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也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经济保障,为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业属于关联性较强的产业,需要给游客提供食宿、娱乐、交通等一体化的服务,前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入的资金回报周期长。如旅游活动中包括的交通、市政等,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基础。旅游业发展中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投入少,就会使很多的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不利于知名度的提升,就很难吸引大量的境内外游客,也就无法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2.3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扩宽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政府主导性的投资除了关注基础设施外,还要完善食宿、娱乐等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扩宽了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越来越丰富的旅游资源,越来越高的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区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旅游人才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培养旅游人才。从目前人力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这是因为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人们的高要求就需要大量的高级服务人才。所以旅游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更要扩展知识面,深入学习人际协调、科学素养、人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而更重要的是在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旅游行业要紧密了解社会需求,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可以采用远程授课、集中辅导等方式进行,优化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升旅游管理与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加强人本旅游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3.2 凸显旅游产品特色,打造精品名牌

发展旅游业必须凸显地方特色,有特色才会形成吸引力。旅游特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景区特色,这是说旅游要突出地域特点,有的地方奇峰怪石,有的地方一马平川,有的地方山清水秀等,不管是何种特点,都要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建筑造型才行,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配以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游客在欣赏独特的地方风光的基础上,达到放松的目的。另一个是服务特色。旅游服务要形成自身特色,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只有成为品牌,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这对旅游社提出了较高要求,旅游社必须加大管理,建立稳定的服务体系,从旅游资源开发到市场宣传、营销,再到最终的服务反馈等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形成自身特色,从而利用游客为自己做好宣传,扩大自身知名度。

3.3 打造现代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关联性较广,涉及旅行社、餐饮业、交通业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的配合,因此要构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全方面的、高质量的服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旅游消费中最具弹性的是旅游购物,游客在旅游后总想买点什么作为纪念,买一些特色产品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因此,发展旅游业要开发相关的旅游纪念产品、开发民俗文化等,在旅游景点周围设置休闲型的娱乐文化场所。

3.4 规范化旅游业管理,提高旅游业档次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体制,这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迫切需求。如在发展乡村度假游、水果采摘游、渔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时,一定要加强规范管理,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农家乐、渔家乐等项目扩大规模,提高服务档次,这样能提升自身知名度,同时也能吸引游客重游。

3.5 加大旅游业营销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营销这个环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旅游业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身知名度,如通过整体旅游形象设计,借助一些现代化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加大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游客满意度。在营销机制上要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加大对主题的宣传,同时也可以加强联合促销,与其他旅游胜地一起宣传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扩展客源市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成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属于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方知名度,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发,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撑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讨加快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业,区域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晓红,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3) .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 1999 (5) .

[3]陈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浅议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篇8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在人类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共享经济”是一个新兴事物, 在业界和学界中还未形成统一定义。它经常和“协作消费”、“伙伴经济”和“分享经济”等概念混淆在一起, 这些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闲置资源的重新整合与配置”。具体而言, 以下五个要素构成了共享经济的内涵。

1. 共享主体:提供闲置商品或服务的个体或团体。

2.共享客体:对闲置商品或服务有需求的个体或团体。

3.共享内容:共享经济交易的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威茨曼教授把“共享经济”分成三大类别:基于共享和租赁的产品服务;基于二手转让的产品再流通;基于资产和技能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这三大类不仅包括了有形产品, 还涵盖了时间、知识技能、情感等无形资产的分享。

4.共享平台:以上三个因素只是形成“分享”的必备条件, 但不足以形成共享经济。基于互联网的商业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打破信息不对称, 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 这些平台搭建信用评价体系, 如双向评分系统、链接其他社交网站做辅助参考等, 进一步降低双方的交易风险。商业平台所提供的便利性及建立的信用环境, 使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进而形成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模式。

5.共享效果: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 共享经济中的收益除了经济效益以外, 供求双方还可能获得社交上的效益, 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两种效益可以兼顾, 也可以只取其一。Airbnb秉承的理念“从个人而不是酒店手中租住一间房屋, 将空置的房屋出租, 可以获得额外的现金, 并且房租通常比酒店便宜”, 其直接目的就是为房主赚取收益, 为游客节省费用。在提供免费住宿的Couchsurfing上, 旅游者和接待者的主要动机不是为了省钱或赚钱, 而为“结识朋友”, 这是现代人对社交关系需求的体现。

二、共享经济时代中旅游业的变化

旅游住宿共享平台的代表———Airbnb———在2015年12月估值255亿美元。它的迅速成长迫使传统酒店业开始转变。万豪集团和办公室共享企业Liquid Space公司合作, 将酒店闲置的会议室通过Liquid Space销售给有需要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喜达屋酒店集团也与Desks Near Me公司开展了类似的合作。可见, 共享经济正在改变传统旅游业, 特别是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游”这四个环节。

1.住:为了追求个性化体验, 结识当地人, 体验当地生活文化, 民宿越来越受欢迎。除了Airbnb和Couchsurfing以外, 有代表性的房屋资源分享平台还有Homeaway、途家、小猪短租等。它们打破了传统酒店住宿业的模式, 整合了旅游目的地的私人房屋资源, 使旅游者在节省费用的同时有机会融入当地居民生活。

2.吃:传统旅游饮食主要在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企业中消费。现在家庭厨房共享已经逐渐兴起。如Eatwith、Plenry和Feastly平台, 激励个人制作特色食品, 邀请陌生人或旅游者到家里就餐。旅游者不仅可以体验到当地正宗的美食, 还可以建立与当地人的联系, 获得当地的旅游资讯, 体验当地的生活文化。

3.行:非自驾游旅游者的出行主要依赖于包车或公共交通。当前, 旅游者可以选择使用滴滴、Uber、易到等打车、专车或拼车服务, 甚至还可以分享机场闲置汽车、闲置私人飞机和闲置游艇等服务。此类共享平台不仅使旅游者在有限的经费预算内获得更多体验, 同时还有机会和司机、车主、同伴建立起社交联系。

4.游:传统游客比较依赖旅行社导游服务, 自助旅游者依靠自己, 但基于当地人的导游服务网站越来越多, 如致力于服务中国出境游客的丸子地球, 充分发挥海外留学生、华人的力量, 为游客提供制定路线、导引等服务。类似的还有去哪儿当地人、鲜旅客、tagalong、伴米等。

三、共享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共享经济平台已经渗入旅游业的主要环节, 并因其节省费用、融入当地文化、建立社交关系的特点而广受欢迎。因此, 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下, 笔者认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1. 旅游市场主体多元化。在传统旅游行业中, 旅游消费者一般直接从商业组织中获得产品或服务 (如交通部门、旅行社、酒店等) 。在共享经济中, 任何掌握空闲资源并愿意分享的个人均有可能成为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供应者。借助于共享平台, 旅游市场会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员加入, 这将对旅游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影响。

2.旅游产品趋向非标准化。由于共享经济中旅游市场主体吸纳了更多个体的加入, 个人的差异性会直接体现在旅游产品或服务上。共享平台对这些个体资源的控制并不像商业组织那样有着严密的标准化, 因此这将给旅游者带来个性化极强的体验。旅游产品的非标准化会进一步发展。

3.个人品牌价值凸显, 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共享经济平台所提供的互评机制为树立个人的品牌及信誉提供了机会。由于绕开商业组织而直接服务顾客, 供给方将充分发挥他们在商业组织中被忽视的能力和才华, 以极大的责任心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以此来树立鲜明的个人品牌, 积累良好的信誉评价, 以期在共享平台中占有优势地位。

4.社交属性明显, 供求双方关系更加平等。情感交流、社交关系等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效益。人们选择共享平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追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联系中体验共享的价值和乐趣。在共享经济中, 传统的主顾关系将更多地被朋友关系所替代, 服务者和顾客的关系更加友善和平等。

互联网重新定义人们“分享”的广度和深度, 并通过运用商业规则形成共享经济模式。供需双方同时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交效益是共享经济的亮点。随着主张“深入当地生活文化”新旅游观念的流行, 这个亮点将与旅游业形成更为广泛的结合, 进而从内部影响旅游业的市场主体、产品和服务特点及游客偏好。当前的旅游共享平台虽有不尽完善之处, 但笔者认为它们是活跃旅游市场、增强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希望所在。

摘要:近几年, 共享经济模式已经席卷了多个行业。作为综合性的服务业, 旅游业同样受到了影响。本文在理解共享经济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旅游业各个环节出现的共享经济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共享经济时代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共享经济,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交效益

参考文献

[1]Umair Haque.The New Capitalist Manifesto:Building a Disruptively Better Business[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January 4, 2011.

[2]祝碧衡.共享经济开始改变世界[J].竞争情报, 2015, 03:11-19.

[3]管克江.“共享经济”悄然改变消费模式[N].人民日报, 2013-03-28 (9) .

[4]刘亚萍, 聂琳琳, 金建湘.个性化旅游者典型特征分析[J].商业研究, 2013, 09:154-161.

旅游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篇9

溧阳地处江浙皖三省的交界处, 拥有两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自然条件优越。溧阳旅游以天目湖为依托, 打造了国家AAAA级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南山竹海景区, 同时, 开发了江南新四军指挥部等红色旅游项目, 以及两百多处农庄组成的乡村旅游项目。

随着近几年溧阳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 其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旅游接待人数从2004年的240.34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700多万人次。与游客人数迅猛增加相对应的是旅游收入的翻倍, 从2004—2009年, 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45倍。目前, 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溧阳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2006—2009年溧阳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6.42%、6.91%、6.8%、7.08%。一般, 某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超过5%, 则认为该产业为支柱型产业。

旅游业在溧阳经济中除了和其他支柱产业一样发挥作用之外, 还由于旅游业具有“超然”的地位, 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按照旅游经济理论, 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 赚取外汇、回笼货币、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从经济角度看, 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可重点概括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 另外, 由于旅游业为绿色产业, 对于改善当地环境也具有重要贡献。

不过, 尽管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经济研究的重点, 但是进展缓慢, 目前, 最为一致认可的是基于旅游卫星账户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 前者的统计过程比较复杂, 也很难完全将旅游业囊括进来, 后来对弹性系数的依赖度比较高, 不同区域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 而估计弹性系数是可计算一般均衡公认的难点。具体到研究旅游业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 已有的一些研究旅游业对经济贡献的方法难以适用, 导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这里在可以获得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已有的旅游业对区域经济贡献测度的研究成果, 以溧阳为例, 构建评价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的测度框架。

一、狭义旅游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

狭义旅游业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界定, 这里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定义, 即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 概括起来就是与旅游六要素 (吃、住、行、购、娱、游) 有关的行业。

(一) 对溧阳经济的拉动率和贡献度

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贡献率则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为了测度贡献度和贡献率, 采用了四个指标来构建两个简单的测算公式。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VYt= (Yt-Yt-1) /Yt-1;其中VYt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Yt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Yt-1为上一年国内生产总值。

2. 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

VTRt= (TRt-TRt-1) /TRt-1;其中VTRt表示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 TRt为当年旅游业总收入, TRt-1为上一年旅游总收入。

3. 旅游业总收入的依存度:

VDRt=TRt/Yt;VDRt表示旅游总收入的依存度。

4. 旅游业净收入率:

VNRt= (TRt-FRt-LRt) /TRt;VNRt为旅游业净收入率, FRt为某一旅游地居民出境旅游所导致的旅游收入的漏损, LRt为某一旅游地本地居民在本地的旅游支出。这一指标剔除了旅游收入漏损的部分。从《溧阳统计年鉴》关于人民生活中的人均消费支出情况来看, 旅游在本地人的消费支出中的份额很小, 以至在统计中没有列入, 所以可以近似的将旅游业净收入率看成1。

从以上四个指标构造如下两个公式来计算: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公式: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公式:

(%)

在2006—2009年这四年中, 溧阳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率和增长的贡献率在前两年都保持在3.5%和16%以上, 在2008年和2009年有所下降,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2007年的高速增长导致旅游总收入的基数变大, 导致了2008年和2009年旅游收入的环比增长率下降;二是溧阳最近几年工业化的速度加快, 其投资带来了GDP的快速增长, 使得旅游业的拉动率和贡献率相对下降。

(二) 对旅游相关行业的贡献

吃、住、行、购、娱、游是旅游的六要素, 其涉及的产业也是旅游业最直接影响的行业。研究旅游对这些产业的贡献, 王雷震、张帆、李春光 (2006) 应用投入产出理论, 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和大旅游的观念, 对旅游活动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研究。但是在研究县域旅游时, 由于投入产出数据的缺失, 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 采取修正比对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Sji为j地区旅游业对第i产业的贡献率, 为某已知地区旅游业对第i产业的贡献率, 为修正值, 是两地旅游收入依存度的比值, 是两地区旅游增加值与GDP比值的比值。如果Sji>1, 那么Sji=1。

计算溧阳旅游业对最直接影响产业的贡献, 选用的基期是王雷震、张帆、李春光 (2006) 对秦皇岛的研究结果, 其研究成果通过了河北科技厅的鉴定, 并获得了国内著名旅游专家的高度评价。运用公式 (3) 计算结果 (见表2) 。

(三) 对人均收入的贡献

旅游对居民收入的贡献度实际上就是指旅游地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收入中因旅游而带来的收入份额。经过测算, 2009年溧阳旅游带给居民的收入总计为25.84亿元, 人均3 294.90元, 而该年溧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298元,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066元, 旅游业对城镇居民收入的贡献度为15.47%,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度为32.73%, 即通过发展旅游业而使溧阳城镇居民收入中的15.47%和农民收入中的32.73%来自旅游产业。说明溧阳旅游业的发展对增加人民收入, 特别是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溧阳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譬如溧阳的茶叶和水产养殖都从中获益, 如果考虑到这个方面, 溧阳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要大一些。

为了计算旅游业对溧阳居民收入的贡献, 首先计算溧阳城镇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农民可支配总收入, 接着将二者加总后除以总人口, 最后得到溧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371.19元, 经过计算, 旅游业对溧阳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度为21.60%, 即旅游产业贡献了溧阳居民收入中的21.44%。

(四) 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废气的排放。江苏省2009年每亿元GDP使用7 183.65吨标准煤, 每吨标准煤大约燃烧出2.72吨二氧化碳, 8.7公斤二氧化硫, 7.4公斤氮氧化物, 那么相当于每亿元GDP释放出19 539.5吨二氧化碳, 62.5吨二氧化硫和53.16吨氮氧化物。如果按照江苏省每亿元GDP释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来看, 溧阳旅游业使溧阳2009年减少了50.49万吨二氧化碳、1 615吨二氧化硫、1 373.65氧化物的排放, 三者的排放量分别约占溧阳2009年总排放的7.1%。

二、相对广义的旅游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

旅游业与其他制造产业不同的是, 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单个企业的集合, 而是各个其他产业中某一部分产品或者劳务的集合。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将旅游业定义为凡是生产或提供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旅行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劳务的部门或企业的集合。这个定义显得相对的科学和合理。

在这个对旅游业相对宽泛的定义下,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与旅游活动的关联度, 结合部门间内在的技术联系、投入产出表以及溧阳的实际调查, 将旅游业、渔业、农业、林业、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共计25个产业作为旅游直接影响的产业, 将金融业、保险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事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造纸及其纸制品业等18个行业作为间接影响行业。为了研究的方便, 这里只考虑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 旅游增加值对经济总量的贡献

在式 (4) 中, P1为某一区域旅游增加值对GDP的贡献, Di为某一区域某一旅游影响行业的增加值, ni为某一区域某一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旅游直接影响行业增加值的比重。

式 (4) 可以为剥离旅游影响的增加值提供了一种思路, 但是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ni可以认为是旅游业对某一行业影响的权重, 但是这个值的大小和全部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增加值直接相关, 尽管这里计算的都是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 但是其影响程度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为了修正这个问题, 这里按照旅游业对行业的影响程度大小对直接影响的行业分为四类, (1) 用以提高估算的精度。

其中, nji为第j类中的某行业增加值占第j类直接影响行业的增加值总和的比例。经过计算,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旅游增加值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分别为18.58%、18.86%、18.96%。

(二)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计算较广义的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公式为:

在 (6) 式中, P2为某一地区旅游增加值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Di为某一区域某一旅游影响行业的增加值, ni为某一区域某一旅游直接 (间接) 影响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旅游直接 (间接) 影响行业增加值的比重, τi为某一区域某一旅游直接影响行业的税率, V为某一区域的财政收入总量。为了便于计算, 令, 其中为税收负担率。按照计算旅游增加值对经济总量贡献的测算方法, 通过计算,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分别为18.93%、18.89%、18.91%。

(三) 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1. 入境旅游对第三产业直接就业的贡献

(7) 式中P1为某一区域入境旅游人数形成就业岗位数对社会就业的贡献。F为某一区域入境旅游人数, H为某一旅游区域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 系数a可通过一个城市的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入境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支出以及消费支出用于支付个人工资的比例系数进行测算。按照国外旅游者在中国的消费和中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推算, 一般40~60个国外游客的消费可提供一个就业者一年的工资报酬 (此处取40, 即a=1/40) 。

2005年, 溧阳接待入境游客0.56万人次, 随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接待入境游客万人次、0.63万人次、0.73万人次、0.82万人次和0.84万人次, 游客的人次是从景点和旅馆统计而来, 这里换算成游客的人数存在着重复计算, 从调查来看, 大约多计算了1/3的数量, 即游客人数等于2/3的游客人次。按照 (7) 计算入境游客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 (见表3) 。

(%)

2. 国内旅游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

(8) 式中P2为某一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形成就业岗位数对社会就业的贡献。D为某一区域国内旅游人数, H为某一旅游区域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 系数b可通过一个城市的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费支出以及消费支出用于支付个人工资的比例系数进行测算。按照国内旅游者的消费和中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推算, 一般160~200个国内游客的消费可提供一个就业者一年的工资报酬 (此处取160, 即b=1/160) 。

2005年, 溧阳接待国内游客285.07万人次, 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接待国内游客分别为345.15万人次、432.90万人次、526.88万人次和630万人次。这里也存在着游客人次和游客数量之间的重复统计问题, 也以2/3进行折算, 得出国内旅游对溧阳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 (见表4) 。

(%)

3. 旅游业对溧阳直接就业的贡献

在式 (9) 中, P3表示旅游业对溧阳就业总量的贡献, φ表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

(%)

*按照《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而来。

在表5中, 可以看到溧阳旅游业对就业总量的贡献逐年递增, 从2005—2009年对就业总量的贡献增加了1.33倍, 但是其贡献值仍然偏小。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方法, 这里仅从游客的直接消费角度来计算就业的贡献, 而忽略了游客消费导致的乘数效应而增加的就业, 已经旅游间接影响经济带来的就业的增加。

4. 旅游业对溧阳就业的总贡献

按照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领域的一些专家的估计, 旅游业直接贡献一个岗位, 可以创造出5.5个间接岗位, 那么, 旅游业对溧阳的就业的总贡献为:

(%)

结论和研究的不足

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旅游经济理论,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狭义和相对广义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溧阳旅游业已经成为溧阳的支柱型产业, 对促进溧阳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增加、节能减排和扩大就业等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这两个方面。

由于旅游本身的特点和县域经济的特殊性, 这里测算了旅游业对溧阳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着两点不足:第一, 在溧阳的实际调查中, 可以发现旅游业对溧阳的影响无处不在, 甚至可以说“没有旅游业的发展, 就没有溧阳的发展”, 但是在这里的测算中, 由于受制于统计数据资料, 使得溧阳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被低估。第二, 旅游业还对溧阳的招商引资、城市化、社会风气的改变等多方面有着贡献, 但是由于难以量化或者数据缺失的原因, 没有做出定量的评估。

摘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但是其贡献多大, 一直是个难以测算的难题, 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而言。这里从可以获得的县域发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以江苏旅游胜地——溧阳为例, 构造了一系列指标,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 评估了旅游业对溧阳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可以发现溧阳旅游在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节能减排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发展,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雷震, 张帆, 李春光.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定量测度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5) .

[2]王雷震, 张帆, 李春光.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城市, 2003, (5) .

[3]王友明.旅游业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4]魏卫, 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3) .

[5]林源源, 范小军.江西省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1) .

旅游业对贵州省经济的拉动效应 篇10

如今, 第三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也正以迅猛的姿态快速发展, 而且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就业范围, 提高经济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作用。近年来, 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如火如荼, 它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群体,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对其也越来越重视, 并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中央政府也指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符合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业, 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以及增加居民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研究分析如何发展旅游业以及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贵州省具有发展旅游业良好的基础

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 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因为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且生态环境良好, 是人们旅游度假的圣地。贵州省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的省份, 也是一座集风景、民族、历史为一体的“天然公园”, 自然资源富饶, 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自然景观都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圣地;贵州省还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 民族成份共有49个, 民族文化十分丰富, 淳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贵州省乃至全人类的旅游宝库, 是人们感知民族风情, 欣赏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胜地, 这也是贵州省拥有的宝贵资源;贵州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 像遵义会址这样的红色景区, 举世闻名, 无人不晓。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让贵州省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其二是因为贵州省的交通设施逐渐完善。2015年1月12日, 贵州省召开了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完善贵州省的交通设施, 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运输保障;上海和广州都是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 沪昆高铁和贵广高铁的开通, 为人们到达贵州省提供了不少便捷, 为贵州省实现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是贵州省旅游机构的发展和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大力支持。因此, 贵州省的旅游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省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 贵州省的旅游业逐步上升为拉动贵州省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养和发展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使贵州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而且, 在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的西部大开发中, 就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优势产业来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丰富, 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贵州省来说, 这无疑是一次大力发展经济、打造多彩贵州的机会。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3.1 经济基础薄弱

贵州省地处西南, 地形崎岖, 山丘绵延, 相对中国东部地区很是落后。到目前为止, 贵州省的发展还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得太过缓慢, 但贵州省的工业化发展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 而且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支撑, 这样一来, 经济基础薄弱成了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最大阻碍之一。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它是一种能够大幅度拉动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 它的发展依赖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 并以此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 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

3.2.1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整最主要表现在交通设施方面, 贵州省山地丘陵多, 交通设施极度不完善。至2012年, 贵州省高速公路只有3280km, 公路的等级水平排在全国末位, 与此同时, 民航和铁路也发展缓慢, 铁路轨道覆盖率低, 大多数旅游地区未覆盖, 这让出游的人们极大不便。

3.2.2 邮电、网络、通信。

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省的邮电通信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这仅仅局限于城区市区, 在贵州省的其他大部分地区, 邮电通信很是落后。而且, 对于贵州省这样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的省份来说, 旅游观光的地区大多居于郊区、山区和乡下, 又由于其喀斯特地形, 旅游景区的通信信号极弱, 甚至是没有信号, 网络的覆盖率低, 通信设施建设也不完善。

3.2.3 宾馆、酒店、餐馆。

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相反, 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而且, 由于贵州省地形的原因, 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都需要徒步, 甚至是跋涉, 因此, 餐饮业和住宿业发展的欠缺很大程度地阻碍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3.2.4 休闲、娱乐场所。

贵州省的休闲娱乐设施比较欠缺, 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缺口。贵州省可以发展一些具有自己独特文化风俗的休闲娱乐设施, 以备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放松心情, 感受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风情。

3.3 知名度不高, 缺乏品牌性产品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 但知名度低, 除了较著名的遵义会址和黄果树瀑布以外, 织金洞、西江千户苗寨、红枫湖、龙宫、镇远古镇、梵净山、荔波小七孔、香纸沟、西江大峡谷等多处奇特自然景观却鲜为人知。而且, 贵州省虽旅游资源丰富, 但相关部门对景点的包装度不够, 未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

3.4 对旅游业缺乏开发力度, 且投入严重不足

贵州省旅游业起步晚, 开发缓慢, 旅游企业规模小, 尚未形成体系, 可投入到旅游发展中的资金固然也少。贵州省虽具有良好的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但缺乏对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 这严重影响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且宣传力度不足, 宣传资金少, 宣传方式不健全, 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宣传, 这也是知名度低下的首要原因之一。另外, 由于贵州省的教育水平较低, 缺乏对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导致缺乏能够从事旅游行业的高素质人才, 严重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

4 旅游业对贵州省经济拉动效应的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了与之相关的行业的发展, 对与之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相反, 这些行业的发展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辅助条件。虽然贵州省旅游业起步晚, 但旅游业的发展确确实实对贵州省的经济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

4.1 扩大就业范围

近年来, 贵州省的旅游业不断发展, 逐步开发了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业是一项偏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包含了多种服务性的工作, 多以劳务型的工作形式体现, 所以就业门槛较低, 就业方式灵活, 一般不需要高技术人才, 所以, 旅游业扩大了就业率。据统计, 2010年至2012年, 贵州省旅游景区个数从83个上升到93个。旅游景区的增加, 能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比如厨师、餐饮服务员、清洁人员等等。

导游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导游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游客们对当地人文和景观评价的高低, 这也间接地决定了人们对旅游景区的宣传程度和口碑的好坏。近年来, 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扩大了景区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据统计, 从2009年到2013年, 导游人员从6066人上升到11366人, 如图1所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商品的开发市场也随之扩大, 贵州省旅游商品都极具民族文化的特色, 大多商品都是纯手工或轻加工制造, 这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而且还让游客们了解了贵州省的文化特色。

4.2 优化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比如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商品等行业。据统计, 从2001年至2013年以来, 贵州省星级饭店总数从58个增加到305个, 扩大了5倍多;从2005年至2013年以来,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营业额从150.44亿元上升到775.09亿元, 餐饮业收入从5.1亿元上升到21.12亿元, 客房收入从0.1亿元上升到2.85亿元。

由图2和图3可知, 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住宿业、餐饮业、交通业、邮政业等行业的发展。首先,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当地的基础设施作为前提, 所以, 只有完善基础设施, 旅游业才能进一步发展;其次,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性行业,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逐渐优化贵州省的产业结构。

4.3 提高当地收入, 促进经济增长

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不仅增加了旅游景区门票的收入, 还增加了旅游景区餐饮业、住宿业、商品业的收入。据统计, 2010年至2012年,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从19226.1万元上升到247600万元;旅游景区收入从151278.5万元上升到842000万元。从图4可以看出, 近几年来, 贵州省景区收入的急剧增加, 旅游业为贵州省提高经济收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旅游依存度是反映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指标, 其计算方法是: (1) 旅游依存度=旅游收入值/国民生产总值; (2) 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旅游收入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 (3) 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旅游收入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表1可知, 贵州省旅游业收入逐年上升, 尤其是近4年以来, 上升幅度越来越大。此外, 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贵州省GDP对贵州省旅游业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 从2005年至2013年, 旅游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33.05%上升到63.49%, 旅游依存度从12.94%上升到29.6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贵州省的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提高贵州省的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逐渐发展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所以, 旅游业的发展对贵州省的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由表2可知, 从整体上来看, 贵州省旅游业收入对其经济增长的拉动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从2005年至2013年以来, 由4.30%上升到6.38%;2013年, 贵州省的旅游收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达到了42.38%。所以, 旅游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当地的收入,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对当地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4.4 增加外汇收入

由图5可以看出, 从总体来看, 贵州省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和贵州省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从2005年至2013年以来, 贵州省的国际外汇旅游收入从1.01亿美元上升到2.01亿美元;贵州省的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从9.26万人上升到27.15万人。外汇收入增加了贵州省的经济收入, 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 针对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对贵州省的经济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 无论是从旅游景区的收入, 还是从与之相关的交通行业、餐饮行业、住宿行业和旅游商品行业来看, 旅游业都大幅度地扩大了贵州省的经济收入。贵州省应该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 全面提高贵州省的经济收入, 并拉动与之关联的产业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整体经济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贵州省旅游业对其经济的拉动效应。本文针对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出现的诸多问题, 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

5.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对当地旅游业的投资

全面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 贵州省政府应该发挥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 加大对当地旅游业的投资, 加大对旅游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制定好发展贵州省旅游业的体制机制, 这不仅对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而且能够快速响应和号召相关部门, 提升发展旅游业的效率。

5.2 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贵州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是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业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严重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是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瓶颈, 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投资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 提高公路的等级水品, 增加铁路的覆盖率和列车班次。近年来贵州省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不仅增加了贵州省的经济收益, 而且促进了国外友人对贵州省文化风俗的了解, 所以, 增加国际航班也势在必行。除了交通, 其他的通信、网络、银行、酒店、餐馆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设施也应该逐步完善, 比如说餐饮服务, 餐馆不仅要提供美味的食物, 还应该提高服务员的服务质量, 员工们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游客们对贵州省旅游的满意程度, 这对于进一步宣传推广贵州省的旅游业有很大推动作用。贵州省虽然经济比较落后, 但是极具特色的美食却不亚于其他发达地区, 所以餐馆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当地口味的招牌美食或者各类小吃, 这样一来, 游客不仅观光了美丽的景色, 还领略了当地的美食文化。

5.3 增大宣传力度, 提高景区知名度

宣传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宣传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提升旅游景区的口碑。无论是落后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他们都不惜花费巨资来加大广告宣传, 例如, 美国每年花费在旅游方面的广告费就达5亿美元左右。据了解, 贵州省每年对旅游景区的宣传费用总额不超过10万元, 远远不及其他省份, 更别说是其他的发达国家,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省神秘的历史文化和奇异的自然风光就无人知晓。宣传的首要途径是做广告, 贵州省在对旅游景区的广告投入甚少, 因此, 贵州省发展旅游业, 应该大力做好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在做宣传的同时, 要合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视等视觉冲击效果较强的工具, 同时, 旅游部门应该策划出各种旅游“套餐”, 开展各种促销活动, 增加客源。

5.4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 建立旅游商品加工出口基地

贵州省是一个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都很富足的省份, 但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 相关部门应该从贵州省的优势去打造属于贵州省独特的旅游品牌, 就像泰山的品牌文化一样, 闻名世界各地。现代社会越来越城市化, 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一种宁静淳朴, 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来陶冶和抚慰内心。所以, 贵州省要充分利用贵州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打造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多彩贵州, 使遵义会址、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西江千户苗寨、红枫湖、龙宫、镇远古镇、梵净山、荔波小七孔、香纸沟、西江大峡谷等景区闻名世界各地。

在打造旅游品牌的同时, 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贵州省的民族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目前, 很多旅游景点没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商品, 各种旅游商品千篇一律, 这也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贵州省在发展旅游业时, 应该吸取教训和经验, 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贵州全省共有49个民族成份, 拥有淳朴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各式各样的民族商品, 比如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等。

贵州省有很丰富的生产特色商品的资源, 所以贵州省应该建立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出口基地, 这样一来, 它不仅带动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 还让世人了解到贵州省的民族文化, 而且商品的生产、出口和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动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5.5 建立生态规划保护区

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 贵州省经济开发比较晚, 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但是, 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 都出现了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贵州省必须把这些教训作为前车之鉴, 后车之师, 走“要发展, 先保护”的道路。贵州省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 建立起生态规划保护区, 增强相关部门保护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意识。这不仅考虑到了贵州省旅游业的长远利益, 对保护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带头作用。

6 结语

贵州省是中国的旅游宝库, 是世界的自然公园, 是典型的喀斯特王国, 独特的自然景象和浓郁的民族文化, 以及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是其最珍贵和神秘的地方。从西部大开发到贵安新区, 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贵州省经济, 同时也把旅游业提到首要发展日程上来, 日益完善贵州省硬件、软件建设。不过, 当地人民也应当以热情、礼貌和友好的态度对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旅游文化的重要途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旅游业将发展成为贵州省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李阳.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J].旅游纵览, 2014 (04) :81-82.

[2]许金如.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开发研究, 2014 (02) :74-77.

[3]宋鄂平, 许辉云, 孙毅, 卢炎秋, 张克信.旅游业对恩施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3) :338-342.

[4]马青敏.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启示[J].旅游纵览, 2014 (05) :23.

[5]徐翠枚, 张庆.海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分析[J].琼州学院学报, 2014 (05) :112-116.

[6]熊素玲, 周其厚.论中国旅游业发展及其特征[J].旅游纵览, 2014 (03) :68-69, +72.

[7]余青, 蒋依依.贵州省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 2001 (01) :63-70.

[8]杨昌渊.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以贵州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02) :48-52.

[9]甘静.辽宁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 2008 (16) :108-110.

[10]陈旖.浅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02) :82-85.

上一篇: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下一篇:最小距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