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中的角色转变

2024-05-24

并购中的角色转变(精选七篇)

并购中的角色转变 篇1

为了共同的利益, 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可以互换, 这是商业的奇妙之处, 但两个角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如何填埋这一鸿沟, 对于企业创始人而言, 充满艰辛。

为何留任?

在不少并购案中都存在创始人被邀请留任的现象。此前, 雀巢宣布收购银鹭集团60%股权时, 也曾表示银鹭公司董事长陈清渊及其管理团队将继续领导银鹭。同样, 上海家化收购可采案中, 可采创始人兼董事长马俊也继续担任可采的总经理以及法人代表, 负责可采业务。

而百胜收购小肥羊一案, 小肥羊现有高管团队去留一度备受关注。为此, 创始人张钢公开表示, 收购后现任高管团队将继续小肥羊的工作, 与另一创办人陈洪凯一起参与经营管理小肥羊。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教授田新民表示, 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因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瓶颈。“传统中国文化下的人际关系令公司执行力下降, 这时候部分创始人开始希望借力国外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突破。”基于这一想法,

对于出售原因, 张钢表示, 小肥羊一开始只是一家家族企业, 这次欲借助百胜成为百年老店。无独有偶, 徐福记发言人孙天珍在谈到与雀巢的交易时也表示, 双方的合作是为了将徐福记发展成为百年品牌。

在这种你情我愿的跨国联姻中, 原管理团队的留任似乎是一个最好的安排。一方面, 企业是创始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也需要一个熟悉业务的人和团队带领公司平稳过渡。“在某些行业, 创始人的人脉和渠道资源也为并购方所看重。”田新民表示。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崔凯指出, 并购中资金只是纽带, 更重要的是资源。“谁能胜任谁便更适合来管理, 而不是派遣才能更好地代表公司利益。”崔凯同时指出, 企业拥有两个权利, 一是控制权, 另一是发展权。“若起用原来的团队, 可能会丧失部分控制权, 但是可以换得未来长远的发展。若紧抓控制权, 则可能牺牲未来的一些发展。”当然, 这也意味着, 控制权丧失, 也可能是留用创始人团队的一个风险。

角色转变的风险

当联姻开始, 磨合便是婚姻道路上的一道道坎。不是每一个婚姻都能幸福, 因为有太多需要为对方所改变。

罗盛咨询公司执行总监郑宇彤表示, 创始人向职业经理人转变, 首先将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向上管理, 二是平行管理。

当一个独立的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的一分子, 那么原来管理团队的权限必将减少, 如何向上沟通和汇报成为原创始人所要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田新民也指出, 在新的合资企业中, 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决策权和执行权将被分离。对于留任的创始人而言, 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挑战便是从一言堂决策的角色向执行角色转变, “即便是意见和董事会不合, 也需要认真执行”。

“一些中国老总会发现在国内一些常识问题和基本知识, 跨国公司总部往往不能理解, 这导致了急躁情绪的产生并逐步影响了沟通的有效性, 最后伤害了双方的信任, ”郑宇彤表示, “这类矛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事实上, 由于跨国集团公司总部对中国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原创始人需要耐心和胸襟对总部进行沟通和教育。

与此同时, 进入大集团公司, 将意味着多了很多平行的业务单元, 和不同业务单元的平级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将成为日常事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迅速在集团内建立自己的网络, 通过有效沟通协调各平行部门, 是创始人向职业经理人转变所遇到的第二个重要挑战。

上述两个挑战, 一则影响到未来原创始人的决策是否能够获得高层支持, 另一方面则关乎决策的执行效率。而这两方面所需要的则是和创始人以往成功经验完全不同的技能, 涉及习惯和心态的改变。“以前只需要考虑怎么决策, 而现在还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沟通, 让决策获得支持, 并能够顺利有效地执行。”郑宇彤认为, 能否应对这两个挑战将关乎原创始人在新公司的生死存亡。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除了和上级与平级的有效沟通, 对下级的辅导、培养和裁换, 也关乎原创始人在新集团决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效率。进入新集团后, 不少下属会发现做事的方法改变了, 抱怨开始产生, 一些人甚至不能适应。而应对这些问题, 则是原创始人的责任所在。

从蜜月到反目成仇

并不是所有的野马都能被驯服。

事实上, 创始人本身往往带有自己明显的管理哲学和文化理念。在并购初始, 双方利益因为拥有共同的诉求点, 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并购方希望公司可以平稳过渡, 而创始人则身兼企业文化及管理哲学的融合重任。双方往往可以有一个友好的开始。同时, 并购初期, 有很多事务要做, 习惯忙碌的创始人还带着新婚的幸福与兴奋。

然而, 当一年以后, 情况或许会改变。“过去一年积累的矛盾可能会在这个时间节点爆发。”郑宇彤指出。

主人和代理人身份不同, 对风险的承受度也将有不同的表现, 角色转变会导致行为的改变。面对新的挑战, 创始人可能出现两种心态, 一是无法适应, 最终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排挤, 不得不离开企业。另一种则是发现自己过去的闯劲已经不适应新公司, 便开始放松自己, 从一个开车人主动降为坐车人, 本身的创业家精神逐渐淡化。郑宇彤认为正确的心态需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当时的承诺,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事实上, 即便熬过了第一年, 婚姻还将经历很多磨炼。时间一久, 各方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 分歧逐渐出现, 可以是文化冲突, 也可以是对市场看法的分歧, 若缺乏有效的沟通, 或者沟通存在不平等现象, 那么双方的合作关系将进入恶化阶段, 原来的利益平衡就此打破。

“3到5年也是一个坎, 这段时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田新民则表示, “在跨国并购中, 国外公司往往注重流程, 而国内企业创始人则更强调自身的影响力。这样创始人所带有的哲学和文化便会和并购方出现碰撞。”

部分民营企业被并购后, 内心深处还保留了“留一手”的想法, 田新民表示曾看到一个案例, 在被并购后, 收购方将企业交给原来的团队打理, 但是两年后准备上市之际, 突然发现企业的一些资产已经被悄然转移。

论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观念转变 篇2

现在我就角色游戏中的观念变化谈一点体会。

从游戏的整体上来说,我以往的教学总是尽量要求全班幼儿“齐步走”,而现在我从一开始就把幼儿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能有明确的游戏目的,和同伴一起合作游戏,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并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制作一些简单的替代品,第二是独自游戏并不影响他人活动,交往能力较弱些,第三是旁观者或者不参与者。过去我不允许幼儿旁观或不参与,不管幼儿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我总是尽量的把幼儿“推入主题中”。现在我允许幼儿“旁观”,因为这些幼儿还未达到进入游戏的水平,那么“旁观”对他来说不也是一种游戏吗? 我班的陈诗雨,她就是属于这一“旁观”队伍中的一员,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原因之一她是内向的女孩,不愿与其他同伴交往,往往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对于这样的幼儿我没有用老师的威信来强制她,而是先顺其自然,稳定其情绪,使她做一个欢乐的旁观者,当其看到同伴游戏入迷时我就向她介绍同伴今天玩的是什么角色,现在在干什么等,以引起她更大的注意,其二请能力强的幼儿带他玩,久而久之她慢慢的进入游戏中,现在她也能主动参加游戏,不在做“旁观”者了。同样是幼儿参加了游戏,但前者是被动,是老师要我参加,没办法,然而后者是主动的,是在同伴良好的游戏环境下形成“我自己想参加活动,我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以游戏的观察来说,以往在游戏时主要是看幼儿玩得象不象,玩得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教师的要求,而现在观察的侧重在幼儿的角色意识、角色扮演的能力;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幼儿象征性思维的发展;能否寻找替代物;幼儿游戏中矛盾的产生及幼儿是否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想知道这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于是我就询问:“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呀?”等等,这时我就会发现不同层次幼儿的不同表现,有的幼儿具有一定角色意识,会有一连串角色动作和语言积极与其他的同伴交流,有的幼儿只限于伴随动作的自言自语。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心理环境,是提高幼儿象征性行为水准的基础。幼儿象征性思维在角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幼儿寻找替代物上,这也是我观察的重点。幼儿寻找替代物往往是无意识的,由于以往我没有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捕捉,使得幼儿象征性行为逐渐消失,而现在我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和动作,并及时肯定,使之变成有意想象和有意替代。

从游戏的评价来说,以往每天进行游戏评价时,大家都说时间不够,因此我常常是一个人唱独角戏,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游戏的好坏,游戏的 对与错,而现在我把评价目标变为分享快乐,展示自己的想象,让每个幼 儿充分地表现,讲述自己开心的事,然后让大家同享这份快乐,同时又把游戏中的疑惑让大家来讨论解决,这样使游戏真正做到承上启下。

另外我觉得作好游戏的记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及时的调整目标。

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角色 篇3

【关键词】跨国并购 人力资源角色

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的并购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过去五年掀起热潮,2013年的并购交易额达652亿美元,达历史新高,而2008年这一数字还只是103亿美元。普华永道全球并购整合业务合伙人Jack Prouty先生曾总结了当今并购的70/70现象:当今世界上70%的并购不能实现起初的预想目标,70%的失败源于并购后资源整合不合理。

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并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高管,经理和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工作效果,因此,本文采用联想并购IBM PC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案例,探讨他的并购前后绩效有着典型作用,也有较多的文献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案例背景

联想集团在1984年成立,1994年在上市于香港。在中国市场前景一直发展很好,营业额逐年上升,在2004年,联想净利润达到了10亿港元。同时PC业务在国内遥遥领先与其他品牌。在2004年占市场份额的26.1%。

IBM于1911年在美国创立。其公司的PC业务在美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在1990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逐渐降低,被dell和hp取代。根据IBM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其个人PC业务在2001年,2002年,2003年别就亏损3.96亿美元,1.81亿美元,22.61億美元。

基于以上分析,联想集团在2004年12月8正式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这次收购之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pc业务方面的员工、全球的销售网络,以及为期五年的“IBM”和“Think”品牌使用权都归联想集团所有。

二、案例分析

(一)并购绩效

我们主要从财务表现、员工离职率、市场占有率、协同实现、管理者及外部评估等几个方面来衡量这次并购后的绩效。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并购后联想公司的销售增长率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对市场份额进行分析,在2004年联想在全球台式机市场占有率2.7%,IBM PC业务第四季度市场占有率为5.7%。在2001年到2002年结束时,联想公司市场份额达12.8%,晋升为全球第二大电脑厂商,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合并前的任何一家。

在并购一开始的阶段,“新联想”的发展没想像的那么顺利,各项数据一直处于滑落状态,对于并购的IBM PC市场表现特别惨淡。根据公布数据可以看出,在05年到06年的第四季度联想继续亏损,亏损额度高达8.9亿港元,净利润表现惨淡,仅为1.74亿港元。虽然联想斥巨资旨在塑造其在海外的影响力,但其品牌认知度依然不高,惠普和戴尔等公司纷纷瓜分掉IBM PC原有的市场份额。直到07年到08年的财务报告略微才呈上升趋势,在海外市场才出现盈利。

并购以后,从协同实现进行分析,在并购后的一年内,供应链的整理合并为联想集团带来了2亿美元的协同效应;从员工离职率来看,整合之后,“新联想”的离职率不到不到2%。技术团队也有所突破,推出了许多新产品。从管理者评估角度进行分析,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2011年5月接受采访时表示“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是成功的”。从外部评估来分析,很多MBA教材把这次并购以成功案例纳入书中。

综上,并购后联想集团的各项指标都呈上升趋势,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并购,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算是一次成功的。

(二)人力资源角色的作用

从并购计划阶段开始,人力资源一直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人力资源问题的沟通,评估与整合。所以大的跨国并购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是企业的重要变革和转型发展。在Ulrich理论的多重角色中,战略伙伴、员工领头人、变革助推剂这三者对企业整合并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专家帮助公司应对变化的作用较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三种角色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1.战略伙伴。从老板和公司战略角度出发,设计合理的工具和制度来保证公司的战略实现,比如结合公司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策略性的薪酬福利体系、完善的招聘配置体系等等。人力资源部门要和业务部门保持高度和紧密的合作,HR人员要熟悉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只有这样,在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和工具时,才能有的放矢。从战略层次考虑人员配备,起到业务发展和人员建设的纽带作用。

在本案例中,战略伙伴角色从组织战略角度有利于实现联想并购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增强在全球客户的影响力,助推联想国际化进程,利于实现并购绩效。

2.员工领头人。并购以后,联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按时定期的召开高管会议,一起探讨公司发展战略,国际化合作,并且听取底层员工的建议和好的想法,并鼓励员工创新,有责任感,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依赖度。

在此案例中,作为员工的领头人,人力资源部门及时迅速的掌握员工的需求,在生活和工作上对员工进行帮扶,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增加对企业的贡献率,有利于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3.变革助推剂。企业文化,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新生事物。企业把企业文化引入到管理中,可以把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把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管理中,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竞争实力更有个性、更容易打动消费者、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2005年1月,杨元庆和前CEO沃德领导成立了一支文化融合团队。2006年联想集团的鸡尾酒文化,2007年联想建立了“全球融合及多元化办公室”,以加快公司内部的文化融合。2009年柳传志重任董事长后,确定了新的“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核心工作原则4P——想清楚再承诺、承诺就要兑现、公司利益至上、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因此,企业文化要形成一种影响力,生产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使得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企业只有有了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得企业购更好的发展。唯有高举企业文化大旗,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融合。

三、结论

在此案例中,人力资源扮演的最突出角色是变革助推剂,它对于企业取得最终的并购绩效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企业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员工领头人掌控者企业内部的资源调配,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公司的贡献度,对并购后企业的整合起到促进作用。战略伙伴角色通过将经营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人力资源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实施战略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的融合使得各国企业有了更大的机会,这次并购案例其实大家,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推动并购的进行更加顺利。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提高在国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曦.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J].经济师,2010,(08).

[2]刘文纲.跨国并购的品牌资源整合策略选择[J].商业研究,2010,(1).

[3]贾名清,方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再思考[J].经济问题,2007,(10).

[4]张夕勇.并购与整合[M].北京:中共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5]周俊.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7.67-69.

[6]柯利群.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J].东方组织文化.2011.12.50-52.

[7]鲁俊杰,刘钊.跨国并购文化整合障碍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6-27.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篇4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然而,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主体, 把阅读演变为老师的解读或对教参的解读, 老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加于学生, 或以教参的内容固定教学的方向, 或以作者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造成了严重的主体错位。长此以往, 学生将丧失阅读的兴趣, 不愿读书, 即使读书也是囫囵吞枣, 不懂得鉴赏和品味。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兴趣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 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 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内因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而教师的引导顶多算作外因。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 到底应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开展高效课堂?下面我们以古诗讲解为例。许多语文老师喜欢这样来讲解古诗:先介绍时代背景。诗人某年遭遇某事, 便会产生某种情绪, 再用诗附会此背景, 即诗不容置疑地会表达诗人这种情绪, 然后使用一些词语概括表达作者的某种高尚情操。接着便是逐个解释字词的出处。字词含义也是直接借用前人的意思, 不再另做分析。最后指出诗所用夸张、比喻或拟人手法, 造成了优美意境、深刻体验或强烈感情。这种讲解方式看似颇具“权威精神”, 然而却打消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有的甚至会完全与诗作原旨相悖。在这种讲解之下, 课堂会显得平庸枯燥, 课堂上的学生, 也如同井底之蛙, 既否定了学生的个性价值之美, 更贬低了诗人的心灵境界。因此, 讲解诗歌, 可以不要求先让学生去看什么时代背景或词句出处, 首先应让学生从诗作本身入手, 体会字词碰撞而产生的复杂涵义, 比如讲解“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老师不需要指出沧海和蓝田在哪里, 并且有什么特产, 而是先要让学生想象和形容月照沧海珍珠含泪和日照蓝田玉生青烟的飘逸、虚无感觉。

古人云:“授人以鱼, 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渔, 足食终生之鱼。”这就是方法和工具重于对象。新课改的核心是强调人的发展,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钱梦龙老师讲过, 学生是人, 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少年, 不是“知识的容器”, 不是“被填的鸭子”。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确认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主体”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的前提。钱老师在“三主式”教学观中也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应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变讲堂为学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给他们充分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明白, 阅读是读者借读物以提升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这一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 新课改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避免这一阅读主体错位的教学现象的发生。

目前, 世界公认的先进教学论有这样五派: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以及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这些学者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既有认识活动, 又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地由客体变为主体, 才能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得到发展, 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没有主体性的发挥, 就不会有主体的发展, 强调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新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 我们要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认知投入, 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 以学生投入为基础的阅读教学, 可以正确理解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强化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 使学生获得某项专业技能, 并使他们最终具有社会需求的价值和相应的生活能力。不仅仅如此, 教育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拥有独立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的成熟的人。因此, 作为教师, 应努力构建开放的学习和评价环境,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人格, 让学生参与更多的讨论和探究, 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 给学生足够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 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意见的同时, 结合写作目的, 再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主动运用多种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观念的错误, 致使阅读教学费时最多, 但收效甚微。教师应深刻反省阅读教学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实践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 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真正爱上语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主体,语言实践,大语文观

参考文献

[1]张增田, 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2) .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 2001, (11) .

[3]李冲锋, 许芳.对话:后现代课程的主题词[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2) .

[4]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 2001, (3) .

[5]张增田, 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8) .

论政府职能转变中的角色定位 篇5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角色

引言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应做好角色塑造和定位,具体表现如下:

1.实行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多元化

由政府独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公共事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是随着经济发展状况而逐步演变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渐崛起的社会力量为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奠定了基础。应逐步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格局。

1.1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是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主导力量,如果政府没有改革的意愿和行动,多元化进程就难以推进,因此政府要主动推进职能转变,给自己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格局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改变政府角色的“错位”和“越位”状态,把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权力向市场和社会转移。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1.2 多元主体参与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有限的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要吸收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使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政府应该做到:营造有利于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环境,如通过政策法规允许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公共物品供给项目;选择适于改革的领域,加大力度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如在一些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在保留政府监管权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部放开,以民营化的方式运作;控制好市场与社会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进程。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加大公共物品供给多元化改革的速度和力度,而在经济、社会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可以重点培育新的社会供给主体,以免公共物品供给的“真空”地带。

1.3 建立对话机制

引进多元主体,基于交换资源及相互协商的目的建立互动平台和对话机制。政府、市场和社会作为公共物品供给方,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竞争与对立的关系,而是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合作关系。总之,多元化供给是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必然的格局。在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的前提下,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如,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基础产业的一些環节就可以实行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行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 。

2.培育社会组织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深入,政府难以独自承担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需要由社会组织来补位。近年来,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农村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妇女儿童保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赈济救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拓展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功能,承接部分政府服务项目,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元需求,增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创新。

2.1 加强分类引导

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培育一批按市场化运作、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积极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扶危济困、救助赈灾等领域实施项目,提供服务。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满足科教、文卫、福利、环保等民生需求。积极培育城乡基层社会组织,促其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社区管理,推进村民自治、村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2 加大政策扶持

通过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工作,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提高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参与度。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降低门槛、减少行政干预的具体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人才保障政策、金融服务政策。

2.3 强化监督管理

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依托登记管理机关、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和降低登记门槛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批露、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动作的监管机制,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查处,提高执法监察能力。

3.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社会转型期,社区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化解社会压力的“减震器”、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为使社区顺利承接政府外移的部分职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政府应把一些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交给相应的社区组织去行使,政府应发挥好宏观协调和监控作用,制定政策法规,规范社区行为,引导社区发展方向,协调社区之间、社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明确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社区群众自治功能的分工与合作,大力培育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培育社区民间服务组织,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和市场化进程,培育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建设。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规范选拔任用机制,对社区专职人员,在区、街招考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时,优先录用,加大对社区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系统化、经常化的社区人员培训制度,提高社区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4.在公共治理中,实现政府、市场、社会职能的相互补充

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没有政府对整个公共治理的主导权,就难以保证公共治理的合理和有序运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外部条件是培育社会自身的力量,只有社会组织以及社区自治等社会力量充分发展起来,政府职能转变才能成功。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认为:“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至于一切管理领域中的机制创新都可能被视为治理。由此出发,实践中“治理”也被赋予了各种任务,包括社区自治、地方治理、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等等。然而,其核心内容仍是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共同治理,即多中心治理。

5.结语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核心是政府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不应属于自己的职能移交给市场、社会,防止政府越位,同时又要行使好自己的职能,避免政府缺位。在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中,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和角色定位,通过实行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多元化、培育社会组织、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做到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是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唐云峰,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H].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创新教育环境中的生物教师角色转变 篇6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 少了教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 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封闭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因此传统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 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教书匠”。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 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 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 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 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语言应体现机智和幽默。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动风趣, 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良好的幽默感, 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课时, 不仅告诉学生什么是生物学, 而且让他们知道生物学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有用的。例如, 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没有哪一种能离得开生物, 如果没有生物, 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我向学生指出:“制作衣服的棉、麻和毛、皮, 作为食物的粮、菜和肉、蛋, 建造房屋用的木材和竹材, 行路运货用的马车、木船, 不都是取自生物吗?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就……”学生被我幽默的语言感染、振奋, 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 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 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 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 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 善于与学生沟通。刚上初中的学生一般会延续小学时的思维, 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 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 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 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 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 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 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 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索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 , 重在发现, 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 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 对学生评价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 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评价范围上, 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例如, 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等等。在评价方法上, 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 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 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 不仅要看其结果, 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 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 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6.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转变 篇7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角色;班主任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发现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业压力很大,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及优秀的班级管理水平对整个班级的建设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在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应对班级现状,结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和转变:

一、走进班级圈,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在一般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班主任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独立于由学生组成的班级圈外。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相对比较单一,联系也不紧密,班主任只能按照既定的大目标和方向去指导、评价和纠正学生,发现不了许多从小处引发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班主任需要转变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真正地走进这个班级圈里,由大局旁观者变为细节参与者。

首先,平等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教学。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想真正地渗透到班级圈里,以平等的姿态进入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生还是会不自觉地排斥班主任的参与。而且班主任只有做到了真正地平等,才能换位思考,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是进行民主性的班级管理。民主性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做好了平等,还要讲民主。民主性是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变以往班主任“一言堂”掌控班级的情况,民主性保证了师生能共同实现班级建设。班主任平等、民主地进入班级圈,与学生共同参与班级事务,才能真正地做到由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二、走下高台,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

在传统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下,不论是学生、各科教师,还是班主任,都有着巨大的应考压力和升学压力。而中华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班主任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像“严父”一样管理着整个班级的学生,两者之间就是稳固的“管”与“被管”的關系。这种关系并不能消除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反而在严肃的班级氛围中给他们增添了一种“严父”的双重压力。为了有效地缓解、弱化这种“压强”氛围,顺利开展班主任管理工作,就需要班主任能在意识和行为上由管理者转变为班级的服务者。

班主任作为服务者,要从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服务于班级文化和学风建设开始,在此过程中达到提高学生对班主任及其管理的认同度的结果,最终令班主任在服务型的管理中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服务于知识讲授,是指班主任要以服务者的心态去传授知识,在学科教学中以服务学生知识学习的心态代替居高临下的教授心态,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服务于班级文化和学风建设,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学生自发形成的班级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让学生在学生内部由下而上地逐渐覆盖全班,班主任服务于这些学生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机会和精神支持,这样学生对自发性的学风建设认同度更高,对班主任这一服务者的认同度也会持续升高。

三、以人为本,由说教者变为倾听者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多是只需要听训即可,这种自上而下的说教管理是一对多,而不是双方信息的对流,这样很容易让班级管理陷入死循环中,即管理者永远在从头解决问题,却永远不得要领,而倾听学生的意见就是这一死循环的跳出机制,可以帮助班主任找到管理的正确切入点。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耐心倾听、从善如流的管理者,通过耐心倾听,才能逐渐与学生建立起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通过倾听学生的抱怨,才能体会学生的处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倾听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班主任才能从学生的视角正确看待班级管理问题,从各种问题逐一击破。而且心理学也指出,会倾听也是一种人格魅力,这样的魅力会使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班主任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抱怨和建议,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反过来学生也会愿意倾听班主任的内心,从而理解管理者的无奈和良苦用心,促进班级学生的自我管理。由说教变为倾听的管理方式,实际上也帮助班主任实现了更有效的说教。

总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班主任在管理中要抓住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班级的参与者、服务者和学生的倾听者的姿态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班级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静.“微文化”:碎片化时代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3(1):293-294.

[2]王洁静.班集体的形成与班级管理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酶的固定化下一篇:全面提升学生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