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2024-05-06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精选十篇)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1

关键词:学科特点,学生事务角色转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期、新特点, 要求教育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这些都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事务管理也应该结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论思考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20世纪90年代,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危机等诸多问题, 随着“学生学习 (SLI) ”理论的兴起,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须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在“学生学习”阶段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学生学习的, 他们与学术事务共同分担学生学习的责任, 着力营造一个紧密结合课堂内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学习环境, 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国内有学者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 综合分析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大学生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数据, 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 提出要重新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这与美国高校强调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相关的研究还表明, 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有其适度性, 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教育及活动需要明确重点, 有所规划。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近十年来汲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 结合我国学生工作的特点, 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诸多探索。相关文献大多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专业化服务上,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但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大学的差别。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内容的构建, 一定程度上也对机构设置、队伍保障等问题带来影响。因此,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有运行体系内容繁多、重点纷呈、工作任务重, 考虑计划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较多, 但对学生事务管理自身的理论思考不够, 尤其缺乏对角色定位、目标理念等更高层面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另外, 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 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实现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时期培养众多的精英人才客观上需要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定位, 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 强调以质量为本。学生事务通过紧密联系第一课堂, 整体规划课外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教育、管理及专业化服务活动,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特色, 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现阶段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当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 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责任, 在教育、管理、专业化服务角色的基础上凸显质量意识。通过构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 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所有课外活动,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而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1. 调整工作定位, 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质量是必须保障的, 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牺牲培养质量为代价。把提高培养质量当成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院系的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紧密配合的坚实基础。当学生事务管理主动配合学术事务管理一起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人才时, 学生事务管理对院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定位的调整必然带来工作重点的转变。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要求是有一定差别的, 如学生的钻研精神、思维活跃、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吃苦耐劳等素质均十分重要, 但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要考虑各个学科的背景, 要有差异性, 通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过多的影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 共同培养本专业需要的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上。

2. 转变工作方式, 推动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深度融合

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 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应转变现有学工教务各自为政的理念, 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配合的机制和体制, 以此作为营造的全员育人氛围的着力点, 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个质量导向的运行模式。新的学生事务体系一定要紧密联系第一课堂展开, 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 不能自行一套理念, 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成为两条平行线。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将思想教育、课余活动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

3. 扩充工作队伍, 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结合的学工队伍

推行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学工队伍, 以弥补大多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的弱点, 以便更好地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院系学生事务管理新体系的实现。职业化是指辅导员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专业化是指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面的良好引导。

辅导员在落实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 还应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 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积极推动聘任有影响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年级导师和班主任, 利用学术优势与辅导员一起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机制;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引导, 让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

三以理科为例, 推行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围绕“打造培养科学家摇篮”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出发,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构建了一个有物理特色、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实施, 现已初见成效。这一新模式着力营造培养科学家苗子的有利环境, 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就有限的活动做出亮点。

整个工作体系以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配合做为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重在强调责任感教育、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习主动性激发。通过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参与度、调整学生对课余活动的参与量,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质量, 使学生打好本科阶段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激励其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为振兴国力贡献力量。就理科而言, 培育学生对民族振兴大业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必要。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调重视专业语境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科学态度的宣传, 激励学生树立投身基础学科科研事业信念。

第二, 密切关注课内学习效果,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培育良好的学习风貌。定期开展本科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状况、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关联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实施适度的严格管理, 如鼓励认真遵守学习纪律的学生和班级,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注意加强沟通赢得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理解。营造高品位的物理学术文化熏陶师生, 如在教学楼建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事迹墙、在宿舍张贴物理学家画像等。

第三, 整体规划课外学术活动, 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 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 有效地促进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包括:学术交流定期化, 如开设博学讲堂, 定期邀请物理学大师和杰出的青年学者为新生做报告,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研究机会大众化, 鼓励本科生早进科研团队, 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让有潜力且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得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专业导航深入化, 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定期的“专业导航”活动, 为学生保研、考研、出国、就业做专业方向上的导航, 加强对学生继续深造的引导力度。

目前, 物理学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况下, 读研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们不断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内外深造机构的好评, 在研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 :86

[2]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J].复旦教育论坛, 2006 (2) :81

[3]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8) :79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2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推进和落实。如果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教育改革实践发展的要求,那么我们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就会失去生命和活力。面对全面推进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个教师都不得必须增强创新意思转变教师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个性等方面大都被教师所忽视。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她有发达的思想意思和自我意思,有自主选择生活,按照自己意愿去发展自己的自然特权。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全面成熟时期的高中学生,他们全身都充满朝气蓬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想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的意志,承认和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权和发展权,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因此教师就必须打破“师道尊严”,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室“文化生态”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自主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成为现实。知识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日新月异,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结合起来,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目的,忠实地执行学习计划,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出既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生事务管理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基础性理论

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服务对象是学生,合适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有: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与教学和课程等学术影响有别,学生事务管理侧重于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在社会、职业、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从而直接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求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派代表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他指出:学校要培养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能灵活地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基本情况的调查

2012年5月对宁波某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还向上述几个专业的本科生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68份,就所在专业而言,涉及机械工程与制造、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希望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时代的要求,通过统计分析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品行、生活上对辅导员的需求,寻找当下辅导员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学生要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总结出当代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适当的角色定位,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调查结果:

(一)学生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时,辅导员的热情程度较高,但态度“一般”占的比例最大,寻求帮助的内容上很相似,基本以个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为主。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程度主要分布是:特别不满意和很满意占较小比例,而比较满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大学生层次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化,使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加重,加上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三)辅导员已经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作用,但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专业学习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欠缺,而这些更需要专业知识储备,所以辅导员的角色发展要求是,进一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辅导员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较多,因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提供必要的学习技巧训练。另外,辅导员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使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辅导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高校辅导员一直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与大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状况了解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认真聆听学生的心里话,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辅导员要能够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陶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规划的指导者。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主要有高校扩招造成的供需不平衡,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将就业工作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

第一,辅导员要担当起职业规划指导者的角色,根据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掌握的就业渠道,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第二,大学生的就业是一项连贯的工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的倾向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董春艳.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7,(2):58.

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快乐成才 篇4

一、向导角色

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讲解与传授语法、词汇知识,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而是倡导“以人为本”的宗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对实际语言的应用能力, 注重语言的人本性, 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这一重任中, 教师的角色是向导, 是路标, 是航灯。

如何当好向导? (1) 言传身教。教师文明的语言, 端庄的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用和谐亲切、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去感染学生, 用我们真诚的微笑, 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神去激励学生, 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教学环境中去学习成长。 (2) 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学生。新教材每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 我们可以让学生紧扣生活, 使英语教学生活化, 营造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促进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兴趣和热情,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在教学At the Sports Meet时, 可要求学习小组结合本校举行的运动会, 以the long jump、the high jump、the relay race和the 100-metre race等为内容, 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对话。 (3) 当好学生课外读物的向导。向学生介绍好的英语读物, 寻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材料辅佐教材, 如李阳的“疯狂英语”、中央电视台的阶梯英语、“走遍美国”, 或者原版的英语动画片等等, 让学生有选择地吸收课外知识。

二、导演角色

中学英语教学“耗时较多, 收效较小”局面的改变, 关键之一是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爱学、乐学?教师必须是个好导演, 让课堂变成“戏场”“剧场”, 在大民主氛围中完成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应特别注重情境教学, 在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导演的教师, 要抓住教材的切入点, 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个性、兴趣和思想状况, 还有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还要对“原著” (教材) 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再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 设计不能缺少“大棒”的威慑力, 也不能缺少“夸奖”的抚慰和鼓励。正如高尔顿所言:“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 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自制功夫, 使他能够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 去约束个人的行为。让我们努力教会这些学生自我控制,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自我成功体验, 最终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3) 抓点, 面对面的关怀。对于那5%的学生, 我们要格外付出心血, 关爱他们。如果我们教师也放弃他们, 后果更不堪设想, 其实他们只是需要额外的注意、支持和专业的行为矫正。我们对待这5%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爱。面对他们所犯的任何错曲折动人的剧情 (教学过程的设计) , 更需要有“演员” (学生的参与) 精湛的“表演”, 才能打动“观众”。因此, 教学不是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 而是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比演戏还要复杂的活动。记得有一位同行曾经说过:“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可以应付, 但是作为事业就需要进行不懈的追求, 作为艺术就更要全身心的投入。”的确, 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三、拐杖角色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社会, 教学是未来的事业, 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即给学生一根拐杖, 让他们学会走路, 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知道英语学习很重视语感培养, 朗读和交流是学习语言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大凡是音标好的同学, 英语成绩也一定差不了。所以, 初中英语教学的音标学习很关键, 我们要有效地进行音标教学, 就要重视音标学习的两个要素:口形, 舌位。音标掌握得好, 能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信心, 打好基础。

四、记者角色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要真正地教好书, 育好人, 还应当当好“记者”这一角色, 对采访的对象———学生, 进行深入了解, 方能“因材施教”。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对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见解, 教师应当充当个好记者, 打破沙锅问 (闻) 到底,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书本, 挑战权威, 挑战现成的结论, 不唯书, 不唯上,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五、学生角色

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经纪人”、主持人, 而学习主体则是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 教师可以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去, 师生互换角色, 从而促进心灵的沟通、交流。“三人行, 必有我师”, 相信当过学生的老师一定受益匪浅。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要求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是导演又不全是导演, 是向导也不全是向导, 是拐杖也不是全是拐杖……他们应该是一个多棱多角的“复合体”, 是“变形金刚”。也就是说, 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形象、饱满的教学热情、民主的教学风格、渊博的知识才能、精湛的教学技艺、出色的人格魅力。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让学生快乐成才。

(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

误都不能发急, 只有春风化雨的方式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 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教师的期待, 就像阵阵南风吹暖了这些孩子的心灵, 从而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当然,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有许多的因素, 但是最根本的也是能够创造可持续良性发展态势的因素是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即课堂应该并且必须是基于人的特点、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发展的“人”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过程。当课堂教学的状态不理想时, 需要改变的不是方法, 而是人, 是教师自己。

大学生完成职场角色转变的方法 篇5

既然步入了职场,就已经从一个学生转换成了一个社会人,原来的许多生活习惯都得改变。也许在学校的时候,喜欢睡懒觉,经常上课迟到,也许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在工作期间,每一次失误都可能给你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很多应届毕业生反映,自己也做了入职前的准备,可是为什么进入企业后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觉得所学与所从事的岗位之间找不到契合点?朱美忠老师表示,学生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化理想化,在跨出校门之前,对未来充满憧憬,初出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多与其事先对新岗位估计不足、不切实际有关。当他们按照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去理解这个行业、这个岗位,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实的岗位实践使新人们发现似乎所学与所用不是一回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解让他们在初入职场时就走了弯路,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即了解“我该做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接下来,就是“怎么做”和“怎么做好 ”的问题。第一,必须要积极主动。第二,要树立目标。第三,重要事情先做。一个职业人士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零零碎碎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分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养成一种习惯,重要的先做。

积极处理人际关系

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从自身做起。因为从你进入企业的第一天,你周围的同事们都在或多或少地关注你,首先要自律,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像上班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种事要避免,这些事会使别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最初印象。

其实,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另外,要尊重企业的老员工,为人谦虚,不耻下问,多请教,多沟通。这些行为会让同事们更快地接纳你,你也能更快地融入企业。比如与领导相处,首先一定是要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其次,根据领导风格不同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最后,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把握尺度。

转变学生到职场人的方法

1.“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和职场人的区别:

a) 目的不同 – 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是学到知识,得到好成绩;而职业人目的是完成公司交给的某项工作。

b) 技能不同 – 学生需要的技能是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职业人要把岗位职责完成,需要更多的技能。

c) 工作方法不同 – 学生的工作方法是个人的独立行为,对自己负责;而作为职业人,更强调团队合作。因此学生应该尽快适应新身份,使自己在尽量短的时间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

2.努力找到专业契合点

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了解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

第一,必须积极主动

第二,要树立目标

第三,重要的事情先做。

除了要适应岗位外,积极处理好周边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

3.注意工作细节和工作态度

首先要自律,特别事一些细节方面,例如迟到早退、打私人电话。这些都会给别人留下工作不用心的印象。

其次,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另外,要尊重企业的老员工,为人谦虚,多请教,多沟通。这些行为会让同事们更快接纳你,你也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另外,新人还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岗位需求,为日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

从学生视角出发 转变教师角色 篇6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扮演计算情境的创设者

以往的计算教学,不仅机械枯燥,而且教学模式更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学生充当“计算器”,教师充当计算器的“指令者”。学生不能顾及计算方法的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方法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生活中的计算”和“运用计算解决生活问题”等新的理念与举措,计算课堂出现了欣欣向荣、生动有趣的景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计算课堂上有必要扮演计算情境的创设者的角色。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家牛奶厂的信息中你知道订一份牛奶一个月需要多少钱?订两个月呢?订一个季度呢?在学生兴趣高昂时,教师追问:“你还会算订多长时间牛奶的价钱?”以便从学生口中生成到“求订一份牛奶半年以及一年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回忆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使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理解计算算理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维支撑,发挥了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二、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扮演计算策略的引路者

“计算”实际上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共同发展的。只是由于人的差异性,才导致学生计算能力的差异性。但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计算经验。回归到刚才的计算情境,当学生建构出“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情境时,教师引导学生列出28×12的算式。面对这样新的计算内容,在上面问题情境的启发之下,学生想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把每个月订牛奶的28元依次加起来。当学生说完,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28+28+28+28+28+28+28+28+28+28+28+28。(学生还没说完,下面学生群体中已发出不耐烦的声音“太麻烦”。)

但正是由于受到这名学生的启发,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先算订一个季度牛奶的价钱再求订一年牛奶的价钱。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8×3=84,84×4=336。(此时教师故意带领学生口算得数时表现出很难算的表情。)

继而,学生又说出先算出订半年牛奶的价钱再算出订一年牛奶的价钱,教师同样要求学生给出算式:28×6=168,168×2=336。(在口算每一步得数时,教师依然流露出很难算的神态。)

细心聪明的学生已经注意观察到教师的神态。于是学生又说出先算出订10个月和订2个月牛奶各需要多少钱,再合起来。教师同样要求给出算式:28×10=280,28×2=56,280+56=336。(在口算每一步得数时,教师脸上绽放出轻松快慰的神情。)

这一体验过程结束时,教师追问:“这几种方法都能算出一年订牛奶的价钱,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一般情况下28×12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呢?”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算法随着思维的展开也正进行着由直观到抽象、由视算到心算的转变,为笔算的引入作了充分的预设与铺垫。并带领学生进行几种计算策略的理解与优化及计算策略价值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与优劣,把学生的思路由“根据情境口算”逐步引向“抽象笔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更好更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扮演计算思路的点拨者

一旦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思维就被激活,自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此时是知识建构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既要善于捕捉这一“最佳时机”,同时更要做好“最佳时机”的学习点拨者。笔者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设计了以下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1)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有哪些疑问?(2)在乘法竖式计算过程中,是不是只有乘法运算,有没有其他运算?(3)在竖式书写时你想象中的乘法竖式应该是怎样的?(由于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学生可能模仿与迁移)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尝试练习。学生练习完毕,教师搜集了三种竖式书写方法(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写):

当方法揭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并相机提出质疑:(1)在计算过程中你算出了几次积?(2)为什么要把两次积竖下来写?(3)把两次乘积相加时,前面要不要写加号,数位怎样对齐?

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之下,全体学生终于明白这几种算法的算理。虽然如此,在学生的心中又开始产生新的疑问:这三种方法都能算出正确结果,究竟如何书写才规范方便呢?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再次被激起。此时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

四、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扮演计算方法的甄别者

如上所述28×12的结果出来之后,此时在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多么希望教师能给出一种明确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既方便书写,又方便计算的“计算法则”。当然此时“法则”的小结既不是教师的“指令”,也不是教师的强加,而是在学生已经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与甄别。笔者是这样引导的:(1)第一步先算多少乘几?你是愿意用“2×28”还是愿意用“12×8”?(学生都说用“2×28”。一方面学生已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习惯和经验;另一方面,这样计算也符合人的观察习惯和思维习惯。)(2)用十位上“1×28”时,你们是愿意用十位上数字“1”直接乘“28”,还是先想十位上“1”表示1个十,用1个十去乘“28”?(学生齐答:“直接用1乘28。”)(3)如果直接用“1”乘“28”,数位怎样对齐,为什么?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已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情境理解了现实意义。因而,通过这样引导与甄别,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从“现实情境里的算法具体含义”向“抽象的数学本质内容里的算法含义”的迁移。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对策

数学家波利亚(George Polya)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才能充分挖掘他们创造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例如,在学生已学完元、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简单换算,而且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创设一个购物的实际情境。首先出示购物广场的实物图,然后和学生交谈:同学们,这里的东西可真多,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该怎样付钱,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学具)来试一试。这时,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拿钱购物。有几名同学同时要购买3元2角的手工用的剪刀,有的说给3元2角,有的说给4元找回8角,有的说给5元找回1元8角,等等。其中一名同学说,给4元2角找1元。教师应当及时表扬这名同学,告诉大家他的付钱方法很便利,很有新意。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正好的钱时,给整钱和零头的钱便于找钱,也便于携带。随后,同学们又说出付5元2角、10元2角等付钱方法。这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亲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而不宜为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例如,可以经常让学生当老师,到讲台前讲一讲自己的想法,或分析一道题做对或错的原因。有时,教师认为很好的地方,有学生却说不好。这时,不宜制止,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每次感悟到学生的个性与思想,也学会怎样尊重学生,因而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把教师当成权威,而认为教师是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学生自然就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一次,一名学困生低低地举手要当老师,老师高兴地叫他上到讲台来。起初,他说话声音很小,而且发颤,眼睛不时盯着老师。这时,老师应当对他面带微笑,眼睛充满信任。后来,他声音响亮地说完了思路。老师鼓起掌,全班同学随之鼓掌,他成功了。以后的学习,他主动参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培养,数学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阳光,是鲜花。

三、关注学生需求,激发探索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讲“小数的性质”时,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出示同一种练习本的不同标价:0.5元和0.50元,让学生说说你如果去买,究竟应付多少钱。有学生回答付5角钱。再问:“0.5元和0.50元为什么相等?”设置悬念,唤起学生探索学习的动机,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学生有了探索的动机,还需要有探索的机会。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观察、表达、思考、操作、表演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索,积极互动,使学生由衷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平时,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如在验证归纳“小数的性质”的过程中,写出两个数,一个整数,一个小数,让学生想一想:同样在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会不会变?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题上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0.5添上一个0变成0.50,大小究竟变了没有?可以让大家涂色,在操作中探索数学知识。还可以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做演员,先表演整数8的末尾添上0,再表演小数0.8的末尾添上0。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这样,小数的性质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探索学习的过程。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不断依据学生学习状况,创设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讨论、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强,陈碧芬.数学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2(18).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8

一、关注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

学生在入学之初, 对专业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对专业的特点, 未来的就业方向都是模糊的。如果让这一模糊、不确定的感觉伴随学生度过大学生活, 那在顶岗实习阶段, 势必造成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不足, 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岗位有深刻理解, 导致角色转变的迟缓。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各专业逐渐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制订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模式, 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宽泛到深入细致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实施, 力求达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高。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与唯物辩证法的人的认知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结合, 再联系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 制订可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求达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可。

目前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还是来自普通高中, 入校成绩不是很理想, 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反感或者失望、没兴趣。他们希望进入高院校后有个全新的开始, 重塑自我, 实现自己未来发展的理想。所以, 这些学生入校后, 刚开始往往朝气蓬勃、信心满满, 一旦遇到一点挫折马上会表现出冷漠、自卑、破罐子破摔等心态。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光有好的教育理念还不行, 要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 要让他们对专业感兴趣, 认可专业, 热爱专业, 喜欢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 这是关键。这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解决好这个难题, 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转变那就迎刃而解了。

二、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角色转变做正确引导, 需要让学生对顶岗实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既扮演实习者又扮演员工的身份, 既接受学校的管理又接受企业的管理。这两种角色的同时存在使有些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能很好的把握。加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 对新的环境的不适应, 从学校的学习模式变为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等等, 思想上产生波动, 对顶岗实习产生排斥、抵触情绪。因此, 在顶岗实习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教育与管理中, 要抓住学生的思想转变这一关键, 以保证学生的顺利蜕变。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立体交叉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事前动员。在校期间就要始终灌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理念, 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让学生们从思想上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是当真的要准备离开教室走向“工作间”、离开学校走向“企业”的时候, 学生们难免还是会有思想上波动, 所以做好岗前动员是很关键的。在校内, 通过开展庄严的专题动员会, 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思想上要求高度重视这一教学环节, 如果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 容易造成实习期间的不稳定。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增强学生即将走上真实工作场景的信心。此时也需要把往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型问题预设出来, 让学生们共同探讨, 在教师有效干预下得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 现身说法的做法也很好, 邀请往届优秀学生给即将实习的学生介绍过来的经验, 让学生们对顶岗实习有统一的思想认识。

事中有效指导。进入实习单位后, 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因素就复杂多了, 有校方、单位方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 教师不能时时面对学生, 对学生心态的掌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时候就需要企业指导教师的介入, 与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 达到实习效果。学生到岗初期, 指导教师们主要是工作适应方面的指导;随着实习的推进, 学生们会遇到合作、沟通、坚持不下去等方面的困惑, 那么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需要在这方面多关注, 及时给学生沟通交流, 给学生答疑解惑, 以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在中期进行总结会, 总结会可大可小, 可以在企业中进行, 也可返校集中进行,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调整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 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事后总结顺利转变。所谓做事有始有终, 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有实习总结、实习鉴定, 召开总结会, 指出实习的效果, 指出学生的角色转变, 让学生们思想上有个质的变化。同时我们要告诉他们:在顶岗实习期有老师们、师傅们领跑, 未来每个人将会独立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发展空间。这种激励是必要的。要让学生们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面对未来的一切了。

三、加强校企合作, 加快学生角色转变

加强校企合作, 加快职教发展。各高职学院在校企合作上都贯彻16号文的精神, 与企业进行广泛紧密型深层次合作。目前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 原则上校企合作单位是首选。

校企合作单位的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通过引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流程等让学生们了解熟悉, 并且在课程实习中就进入企业, 认识企业实境, 特别是订单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校企共同培养学生, 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定期进企业拓展培训、企业工作简报、企业总结会等方式熟知。这样在顶岗实习期学生进入协议单位, 就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 实现角色身份的转变。在合作企业实习的好处不仅仅是专业对口实习, 另一方面未来根据企业需求可以在顶岗实习后顺利就业。

促进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变的因素还有很多, 如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职业指导课,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这也助推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的角色转变。

更 正

2011年发表在第7期的文章——《浅谈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 栏目应为“教学方法”。

摘要: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目标是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内进行全面综合的专业实践, 同时进行角色蜕变, 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 在角色转变中有学生出现了转变难的问题, 笔者通过学生专业认可度、教师思想指导、校企紧密合作等方面思考助推学生顺利进行角色转变的因素。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9

近期, 笔者开展了一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主体意识测试, 通过对某高校3个年级学生问卷中与教学有密切相关的两道试题的答案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基本状况, 从中探讨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平凉地区某高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 抽取其中68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主体意识测试及其结果分析问卷调查。其中, 一年级学生240名, 二年级学生225名, 三年级学生220名。

1.2 调查方法

调查前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了解本次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统一标准。采取自填式调查, 现场回收问卷后, 立即进行核对、补项、整理和编号。根据专业知识对问卷进行量化评分。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输入数据, 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对调查对象的不同答案比例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能使学生获得最牢固的知识的教学方式

备选答案:A.课程内容全由教师讲;B.重点内容多由教师讲;C.重点问题教师讲其余自学;D.重点问题先自学后问教师。

选择D (重点问题先自学后问教师) 的学生比例为24.5%, 其中, 一、二、三年级学生对此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为23%、24%、27% (见图1) 。

2.2 学生最希望教师采用的讲课方式

备选答案:A.详细完整;B.简明、扼要。

对教师采用的讲课方式选择B (简明、扼要) 的学生比例为38.4%, 其中, 一年级为20%, 二年级为38%, 三年级为59% (见表1) 。

注:1.A.详细完整;B.简明、扼要

3 结果分析

(1) 选择重点问题先自学后问教师的学生只有24.5%, 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在学习上的依赖性较强, 没有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意识,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欠缺。他们仍认为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 没有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者、指导者、研究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以其主动发展为主旨。

(2) 选择教师简明扼要讲解的学生只有38.4%, 可以看出,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需要教师将课程完整、详细地讲解,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 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淡薄。由此看来, 应将过去教师单纯的传授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指路者,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从而使教师职业角色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各年级的正确答案比例的变化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年级增长, 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逐渐趋于自主学习, 但有此正确认识的学生所占比例仍然很低。

4 结论

(1) 就两个题目考查的内容及答案情况看, 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总体学习观点仍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 习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 但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 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将是包括高职高专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活动, 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应考虑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这个目标。

(2)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欠佳, 对自己是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主体的认识模糊, 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 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 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当今“主体教育思想”精神通过教师更好地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篇10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简介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 (IVE) 是隶属于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一所专业学院, 下设九所分校及两所教学中心, 学院的办学目标是成为亚太地区卓越的专业教育及培训机构, 为中三和中五毕业生及在职人士提供文法学校教育之外的专业进修课程。笔者考察的是青衣分校及坚尼地教学中心。该学院积极配合本地人才需求, 将工作重心确定为: (1) 提供灵活的课程方式; (2) 设计多元化的优质课程; (3) 提供跨校园的学习资源; (4) 利用资讯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 (5) 与工商业维持紧密联系, 了解其需要和发展。此外, 学生事务工作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

该学院始终把对学生教育定位在“帮助”而不是“管束”上, 认为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服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 使他们可以专心向学, 发挥个人潜能, 全面成长, 使他们有成熟的心智、高尚的品格, 以承担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为此, 学院把学生工作处的职责定位在负责发展及管理各项学生活动及服务上, 包括辅导服务、通识教育、体育活动、职业咨询服务、经济援助申请及文娱设施管理等, 同时向学生社团提供咨询服务, 并希望成为学生与院方管理当局之间的桥梁。

学生工作处允许任何学生在遇到诸如情绪、人际关系、升学及就业、未来前途或经济困难等问题时, 与辅导教师商讨, 以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工作处还通过个人和小组辅导, 使学生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形象, 从而发挥个人潜能;通过举办各种工作坊及大型活动, 使学生学会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内容包括建立自信和自我形象、压力处理、领袖训练、团队精神、读书要诀、人际沟通、时间管理、创意思维等。

学院对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也提供支持服务, 学生工作处与各系均有联系, 所有成绩欠佳的学生名单均被传真到学生工作处, 辅导教师会约见当事人, 协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 改善目前的处境。

学院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视, 谓之“成长教育”或“通识教育”, 目的是: (1) 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认识自我, 处理不良情绪, 发挥内在潜质, 面对生活挑战; (2) 协助学生均衡发展, 除传授专业知识之外, 更希望学生在心理、精神、智能、团队、事业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工作处的辅导教师经常走出办公室与学生主动接触, 亦师亦友, 为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也提供工作坊, 学生自愿报名, 组成小组, 然后与辅导教师商议培训题目、时间、地点等。

学院还开展各种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 同时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及各方面的训练提供正式的证明, 以供他们毕业求职时使用。这种做法类似内地高校的素质拓展证书。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经验的启示

通过实地考察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学生管理模式, 笔者深深体会到该学院作为香港高校的一个缩影, 在学生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反映了学生管理中某些观念的变化。

要转变工作角色, 树立服务意识许多内地高校的学生工作仍处于“训导”阶段, 学生事务工作者更像是家长, 与学生的关系是自上而下、单向性的, 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的行为严加管束, 灌输主导道德思想, 另一方面周到地照顾学生的个人生活, 对学生的起居饮食、健康、医疗可谓面面俱到, 但有时由于没有考虑学生不同的实际需求, 出台的政策措施难免“一刀切”, 具有长官意识的色彩, 遭到学生抵制之后, 又采取高压政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理念也应有所变化, 这种“家长式”的训导观念势必要被一种更为平等和双向的新观念所代替。要将学生看成平等的服务对象, 他们也需要尊重, 他们的感受也需要重视。学生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辅导员”、“教练”, 甚至是“服务人员”, 而不是“家长”、“管家”。借用香港一位资深教育家的话, 学生工作者应扮演好以下八种角色: (1) 服务角色。使学生在校期间, 起居饮食均获得周到的照顾, 包括宿舍、膳食、交通等, 在医疗、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提供帮助, 在支持学生活动、文体设施设置与使用等方面提供方便。 (2) 辅导角色。就学生在生活、学业、情绪、就业和组织活动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 引导他们做出理智的选择, 包括新生辅导、升学就业辅导、课余活动辅导等。 (3) 教育及引导学生发展的角色。组织开设一些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技巧、美育发展、领袖训练、职业指导等培训课程, 开发学生的志趣与潜能。 (4) 校园环境及氛围制造者的角色。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5) 危机处理角色。贯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 解决矛盾、冲突。 (6) 桥梁的角色。沟通学校、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联系。 (7) 学生专家的角色。为学校行政决策提供参考。 (8) 市场推广的角色。将学生向社会推荐, 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咨询服务。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学生不能建立自信, 不能化被动为主动, 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 学生工作者应该尊重这些需要和个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平台。一切活动均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 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应把自己定位在“服务”的角色上, 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身份出现。既然是服务, 就要考虑用何种方式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 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这样, 学生工作才会比单纯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管你服”的单向管理模式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才会由对学生单纯的说教转变为一种体验、一种实践、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

心理咨询更应注重广大学生内地许多人有这样的误解, 认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 只有少数受到问题困扰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做法中可以看出, 心理咨询不应仅局限于对有问题的个别学生的“补救性”或“治疗性”辅导, 更多地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 包括个别辅导、小组辅导, 通过辅导协助学生增强对自己的了解, 发展成熟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也可以是“训练性”辅导, 包括讲座、工作坊、小组训练、资料展览等, 辅导教师不是将学生看成病人, 而是看作需要帮助的朋友, 这样的心理辅导中心就不再充满神秘感, 而会成为交友中心。

要注重职业指导,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进行理念创新, 由传统的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指导。所谓职业指导指的是从大学生入学开始, 就设法帮助他们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预测和设计,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了解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工作, 而不是毕业之前的“临时抱佛脚”。应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指导内容, 在这方面,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走在了许多内地高校的前面。表1是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的三年职业指导计划, 可供参考借鉴。

几点建议

借鉴香港高校的经验,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们的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工作要从入学抓起, 越早越好各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 就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

树立服务意识, 改变工作作风既然职业指导是一种对学生的全程服务, 教师就不能高高在上, 脱离学生, 而要走出办公室, 到学生中去,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真正了解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需求。职业指导工作要注重全程服务, 同时也要强调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工作,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其顺利实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参与, 不只是职业指导机构几名工作人员的事, 也不只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事, 只有各方面齐抓共管, 搞上几年, 才能看到成效。

职业指导工作还要注重宣传和交流一方面是对内宣传, 通过在校内开设课程、举办展览、散发就业手册及求职技巧宣传单和海报等形式, 扩大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目中的美誉度, 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参与度, 不要让学生认为职业指导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是对外宣传, 要加强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 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启示我们, 学生工作应以学生为本,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多元化、多样化的指导活动, 协助学生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加强沟通、开阔视野、丰富人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完成高等教育培养具有良好涵养、广阔胸襟及时代使命感, 既具有国际视野, 又善于创新应变的优秀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咏梅.内地高校学生工作与香港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2) .

[2]马冬卉, 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4) .

上一篇:无模板法合成下一篇:育肥羊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