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2024-05-24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精选十篇)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1

一、精心准备, 提高专项督导的科学性

我们从办学目标、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生活动、卫生工作六个信息源筛选和确定A级指标。制定《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体卫工作专项督导评估细则》, A级指标、权重、关键词如下表:

A1办学目标指标中的关键词是“健康第一”。学校规划、计划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起始环节, 也是衡量学校管理是否规范、是否高效、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依据。

A2办学条件指标中的关键词是“配备齐全”。学校的体卫设施是学生活动的保障系统, 要保证经费的投入, 配齐配全器材设备,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3队伍建设指标中的关键词是“数量结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 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 高超的运动能力, 优美的动作示范以及恰当的教学语言, 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A4教学管理指标中的关键词是“安全规范”。现在的体育课上, 取消了跑山羊、推铅球等项目, 安全是学校体育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A5学生活动指标中的关键词是“丰富多彩”。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要求,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不断丰富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A6卫生工作指标的关键词是“六病防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近视的宣传, 学校食堂“营养配餐”等系列措施, 促进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营养不良率逐年下降。

二、组织评估, 体现专项督导的针对性

专项督导严格按程序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三个关键环节。

1. 督促落实“每天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的要求。

学生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构成为:30分钟的大课间、40分钟或45分钟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 (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必须组织1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 及眼保健操。

首先, 督导中我们抓住体育课这一关键因素。专项督导对体育课的评价体现以下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二是“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练习难度和要求要适度, 创造和谐的练习气氛与环境, 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其次, 通过查阅大课间活动方案、访谈师生、现场查看等方式, 看活动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活动内容是否不断创新等情况。

第三, 查阅有关资料及课表, 看课外体育活动 (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必须组织1课时的课外体育活动) 是否落实。通过对各年级营养过剩指标的分析, 印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2. 抓住视力低下率逐年上升的关键因素。

和平区2006年度视力低下率63.74%, 2007年上升为66.35%。依据各校该指标的变化, 我们在督导过程中关注指标变化的原因。在听课过程中, 观察教室的光线是否过强或过弱, 黑板是否达标, 照明设备是否合格;观察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否符合教学卫生的要求, 是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率如何;观察学生看书距离是否过近, 用眼时间是否过长, 课桌高矮是否适合身高, 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访谈学生护眼常识、睡眠时间等;察看学校对眼保健操的管理与评价资料, 现场察看学生做眼保健操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降低学生的近视率。

3. 抓住减轻学生负担这一难点问题。

通过系统地研究学生“负担”的结构, 我们认为:

第一, 从性质看, “负担”可分为身体负担、智力负担和非智力负担。身体负担: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中等强度的机体活动———体力有限。智力负担:大脑的资源利用率仅在20-10分之一———智力潜力的相对无限性。非智力负担:是由需要、情感、期望等意向性心理因素引起的负担———缺乏理解、沟通, 压力会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中等强度的非智力负担使智力活动的成效最高, 身体负担的有限性可能最终限制智力潜能的开发。

第二, 从内容看, “负担”可分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负担、教学内容外的负担。教学内容外的负担包括社会负担 (社会实践) 、生活负担 (生活自理能力) 、自然能力负担 (外界的适应性) 。应减轻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负担, 加重学生教学内容外的负担。

第三, 从时间看, “负担”可为分单位时间内的学生负担、时间序列排布中的学生负担。单位时间内的学生负担:以一天为单位, 上课、课后作业, 负担很重。研究表明, 连续6周不上课, 学到的知识会遗忘, 重新学习, 会加重负担。所以, 假期应适当分散, 如日本有三个学期, 美国有四个学期。研究还表明, 主动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成人是50分钟, 高中生是40分钟, 初中生30分钟, 小学生20-30分钟, 超过时限, 大脑皮层的兴奋就会转为抑制。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合理安排。

第四, 从主体看, “负担”分为学生自身负担、教师负担、家长负担、社会负担等。教师的教学准备越充分, 知识传授越顺利, 教学效率越高, 学生的负担就越轻。同时, 家长要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 使学生的负担结构趋向合理。再有, 社会应开放教育场所,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在本轮督导中, 我们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关注教师培训。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业务能力强, 善于教育, 善于引导, 学生就会有兴趣, 负担也会减轻。二是关注常态课堂。督导组成员深入课堂, 通过听课和评课, 督促提高课堂的效率, 向常态课堂要质量。三是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指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关注学校的管理制度。检查学校是否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减负”的有关规定, 作息时间是否合理, 对作业量是否监控到位, 学生手中的习题集怎样管理等等。

三、互动提升, 凸显专项督导的实效性

专项督导是评估主体作用于评估客体的价值判断过程, 即衡量和认定评估对象趋向既定目标和标准的达成度或效果。我们通过本轮专项督导, 使评估双方都有了新的收获。

学校普遍提升了对学校体卫工作的认识, 对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 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督导的过程也成为培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过程, 对全面落实体卫工作的有关规定, 增强学生体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2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10月25日上午,唐庄镇第四小学全面开展了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本次测试,学校高度重视,前期由政教处姜淑芬组织全体教师开会,对测试的项目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研讨,决定本次学生体质测试与数据采集工作以班主任为主,体育教师密切配合。接着组织全体学生集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本次测试,主要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50米跑、100米跑、坐位体前屈、1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等项目进行测试。通过本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图/文

登封市唐庄镇第四中心小学

赵海銮

提升学生体质,谁扛大旗 篇3

这个曾经只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变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2012年是11月到2014年7月,上海开始推行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尝试。体育课打破了按照自然班划分的上课模式。

参加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姚明把上海经验写进了他的提案。

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全面体育素养的养成,已经走在急需拐弯的路口。

差在体能

中国孩子长高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国家慢。

“拿2010年的一些数据来讲,中日男孩子、女孩子身高几乎差异不大。有差距的是身体素质水平,比如爆发力、耐力、协调性等等,也就是对身体的使用上,我们跟日本的孩子差很远,还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输的是体能。”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博士夏冰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其中,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

“虽然中国青少年形态指标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心肺功能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最让我们揪心的。体质下降我们要分开来看,不能用体质下降来遮蔽关键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教授唐炎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体质下降非中国独有

2014年12月公布的《 201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告》显示,除50米跑优良率、及格率和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及格率外,其余各素质项目的优良率、及格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144人进行 “阳光体育公众调查”,结果显示,87.0%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但是,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仍希望孩子以学习优先。

学生体质差,体质下降,宏观层面来讲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2013年底到美国考察时得到的资料显示,美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也很值得担忧,比如青少年的肥胖。”

黄海燕介绍,2001年全美没有一个州的肥胖率低于20%,36个州超过25%,12个州的儿童肥胖率达到了30%。预计2030年全美国儿童肥胖率达到30%。“至少从这个指标来看,美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比中国还要严重。日本也曾经历过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营养过剩,运动不足。”

“日本和美国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时候,也曾经面临过我们现在的问题。他们的经验是把体育法制化。2014年9月,北京教委出了一个文件,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变化了,如果一个孩子的体育成绩不能达到优秀的话,是没有办法参评一些奖项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号。”夏冰月说。

体育课无力独扛大旗

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中,部分针对6至19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喜欢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均超过90%。“好玩”是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为了“学习”“体育技能”。在不喜欢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中,“怕苦、怕累、怕热、怕冷”等原因位居首位。

小学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而初中以上的阶段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发展特长。

“但是我们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课都很有兴趣,但是上了初中高中后就淡化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什么都要学,老师也什么都要教,每个项目就学一点,无法培养兴趣。”唐炎说。

唐炎算了一笔账:从小学开始上体育课,一直要上到大二,也就是说,要上14年的体育课。按最低要求,每周2节课,一学期18周,一年也就72学时。14年积累下来,一个本科毕业的学生要上1008课时的体育课。“但是不少孩子不仅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不用说什么锻炼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改变。”唐炎说。

据2014年教育部最新规定,全国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两节提高到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

“阳光体育运动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教室去户外运动?因为政策虽好,但是实践起来会走样。”唐炎说。“升学的压力始终高悬在学校教育头上。”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新标准中,需要学生达标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类中的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中的肺活量,以及身体素质类中的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共性指标。

“把增强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完全对等起来是值得反思的。一听到学生体质下降就觉得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其实不是这样的,学校体育教育有一定责任,但不全是。”唐炎说。

除了体育教育,营养摄入和周围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单靠体育教育一项,无法扛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大旗。”唐炎说。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中,达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标准的占比81.7%,而在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中仅为28.6%。

这说明,中国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和应用,绝大部分仍依赖于学校的体育课。

“我带过这么多私教会员中,仅有3个是在读高中的学生,这是个多么可悲的数字。这3个学生的家长对健身意识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事健身行业五年的贺威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应该有更多人从青少年时代就关注健身。

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时,主要锻炼场所是公共体育场(馆)、社区健身广场,接受指导的比例较低,锻炼项目以跑步、游戏、跳绳、踢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柔力球等为主。在课余时间,对于体育项目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偏少。

“智力培育的机构太多了,专门提高身体素质的却很少。”夏冰月说。

从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后不久,夏冰月和朋友合作开设了“体育课外班”,专门提高3~13岁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夏冰月说,“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家长的讲座和培训,把一些正确的运动理念介绍给家长,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需要管理。最后希望让大家能明白,体育其实是对身体的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4

一、明确学校体育的三个目标

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讲, 要凸显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升学的过程中, 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作为一个标准, 进一步强化体育课, 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估而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此, 学校体育的目标应该至少是“三位一体”的, 即体质健康水平是基础, 还要有运动技能, 再进一步是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健全人格。

目标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无论是体育课还是体育竞赛,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学校体育工作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这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 即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育竞赛要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去努力。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这两个强国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就是我们的劳动者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要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就要求要具备一个基础性的条件, 即具备一定的体质健康水平, 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目标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技能的提高是确保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 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针对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 应从上好体育课的内在要求出发, 依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 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体育课的内容编排、运动量、技能习得上,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同时, 还应关注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内在规律, 关注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接受和承受能力及限度。从而使体育课内容的编排、运动技能的习得符合科学的规律, 进而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如果学生上完体育课, 却没有学会运动技能, 就难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锻炼习惯。由此,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就成为第二个目标。

目标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来讲, 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地理、化学、英语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但体育在其中的作用却不可替代。如,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就可以在意志品质、个性发展、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变化。十八大报告讲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而从教育内部来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没有教育,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而没有体育, 教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从目标上来看, 这是体育的价值, 也是整个学校体育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达到的目标。

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措施

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只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了, 学校体育工作才可以说是做到位了。当然, 具体实施还需要相关举措予以保障。

措施一:目标管理。2013年, 我们要求所有的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 并已从11月开始, 组织32所高校对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上报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工作, 要求是每个年级抽测1000人, 一个省抽测14000人左右。各省上报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委托高校抽测的数据会同时向社会公布, 且抽测的数据会被作为2013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判定;此外, 我们可能还会向前追溯, 如结合2010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比对, 汇总出一个变化趋势。

该措施就是要把每个学校、每个省 (区、市)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放到“阳光”下, 这足以调动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省长的积极性, 也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把结果和效果作为推进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我们要求每个省份都要对所辖各地、市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公示, 每个地、市都要对每个县 (市、区) 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公示, 每个县 (市、区) 都要对乡镇街道所属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公示, 这是目标管理。

实际工作中, 通过将数据作为学校校长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作为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将会有效提高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最终, 一定会让全社会形成大家真正关心、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形势, 这也是目标管理。关于目标管理, 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下一步还要针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等级评定, 会涉及到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等主要项目。

措施二:过程管理。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要因地制宜, 做到百花齐放。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师资状况, 根据学生情况, 根据学校条件, 把体育课上得丰富多彩。当然, 这还需要有一个前提, 即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切实加强工作推进的有力保障

保障一:做好制度建设。当前, 教育部正在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如最近大家都很关注的高考改革, 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估要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其中, 要求学业水平考试中一定要有体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20个指标, 体育要占5个, 这些都是即将在政策、制度方面出台的一些措施。再如, 对于校园安全、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等, 一旦发生, 如何能够让学校和家长用一种更加平和、有效的方式尽快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也同样需要政策保障。因此, 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方面的保障。

保障二:抓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 全国小学体育教师平均为每校0.9人, 其中, 农村学校平均每校0.72人。体育教师短缺严重, 同时又存在大量的体育兼职教师。那么, 如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 要配齐体育教师;其次, 要解决体育教师“同工同酬”的问题, 包括体育教师的特殊职业津贴和服装费等的发放各不相同, 及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其他学科教师有很大差别在内。所以, 要采取切实措施, 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保障三:改善办学条件。在解决孩子有学上的问题上, 每个学校首先要解决的一定不是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 因此, 体育学科在办学条件方面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短板, 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面临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问题, 即用7年的时间去解决一个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问题。另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从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配置的方面, 已经提出了解决的路径, 特别在讲到教育公平的时候, 指出我们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弥补目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由此, 办学条件的改善成为可能。所以, 我们要考虑一下,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从信息化资源来讲哪些最需要, 小学、初中、高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专职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要优先去建设最需要的体育教学的数字化资源, 现在我们已经将其纳入计划。

青少年体质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只要各级领导、各位校长能够把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基石看待, 把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看待, 并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与全面成长的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努力, 让这种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励我们不断务实进取, 以出色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体育。

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篇5

第一

一、指导思想

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体育锻炼能增强孩子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发育、提高免疫力、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所以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用好习惯成就好身体好人生,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

二、工作目标

1.全校学生积极参与每天体育锻炼,运动打卡率达95%以上。

2.培养学生每天运动的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3.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锻炼,学生健康体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参与人员

XX小学全体师生

四、具体实施

(一)项目选择:跳短绳

跳短绳易操作人人可参与、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低,运动强度可自行根据速度和频率调节,适合在井岗小学现有运动场地条件开展的一项运动,也非常适合居家锻炼。

(二)组织形式

XX区教育局已经建立智慧体育跳绳运动平台,家长和学生运用小程序记录跳绳运动情况,学校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对学生锻炼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鼓励。无纸化数据及时反馈,个人和班级参与率、学生运动成绩、打卡情况直观可见。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运动氛围。

(三)、活动要求

1.2021年X月X日前全校学生完成(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请向班主任书面申请)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注册(具体方法见后面的操作指南)。

2.学生每天运动打卡(至少完成3组一分钟跳绳),并将运动情况记录在小程序中。

3.学校每天公布各班级运动打卡参与情况。

4.每月开展一次跳绳小达人挑战赛。

(四)、活动评比

从2021年X月X日开始正式启动。

1.每月评选“每日参与运动卓越奖”,即在一个月内每天坚持运动打卡可获得此荣耀,下一个月月初发奖。

2.每月评选“每日参与运动优胜奖”,即在一个月内有15天(含)以上参与运动打卡,可获得此荣耀。下一个月月初发奖。

3.每月举行一次跳绳达人挑战赛,全校各班推荐1分钟跳绳个数最多的2名学生参加校赛,比赛成绩一二年级取前10名、三四年级取前10名、五六年级取前10名评为跳绳小达人,全校排名前三的分别颁发冠军、亚军、季军。

4.班级打卡参与率前5名,评为当月的运动打卡优秀班级,各班级参与运动打卡情况,纳入优秀班级评比。

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两篇

第二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我校体育工作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长:

XX

副组长:

XX

成员:XX

XX

XX

XX及班主任

二、完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

牢固树立和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正常开展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及锻炼效果。由学校教导处主管体育课堂教学,德育处主管两操和运动会、体育比赛。体育教研组工作目标明确,在开学初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了每个年段组体育与健康活动计划,确保全体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能得到全面锻炼。

三、强化措施,上好两操

1.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保证学生每天上、下午的眼保健操有序开展及各半小时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落实和完善阳光体育大课间制度,并有效实施和开展。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减少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

2.保证开齐上好体育课

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情况,一二年级每周4节,三到六年级每周3节,保质保量开齐上好体育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挤占体育课。

3.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我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的每年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工作,做到每年秋季对学生进行检测,规范监测方法,严格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并将监测结果在规定时间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

学校德育处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由体育老师每人一周轮流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顺利开展。值周老师负责课间操检查与评比,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课间操检查评比,公布成绩。利用班队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强化学生正确认识锻炼身体的含义。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两个大课间间操余下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把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举行体育竞赛或春季、秋季运动会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张大春(1972-):男,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很多人都能进入大学深造,大学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普及型教育。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质弱势群体。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质弱势群体中来,如何解决体质弱势群体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信其深入的开展必将对高校这一特殊人群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社会群体的特殊群体,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人的发展问题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己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包含以下三个群体:其一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和残障人群;其二是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其三是身体偏肥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学生。

二、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行为的主观原因,在教育领域里,学校体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环境现状

第一,缺乏一支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第二,日益增加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小规模、低水平、随意性的教学实践状况的矛盾呈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及其规范化管理需逐步上升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系统化的体育教育科研还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四、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对人的一生体质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体育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课、课余训练和竞赛)都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馈意识,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控制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校体育持久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中的学校体育,应集中体现在强调发掘人自身对身体健康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并使要素的组合逐渐扩展和完善,即侧重从人的身体发展和完善出发,实现人的身体内在结构的优化和身体心理素质整体性发展,使之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水平和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应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具体运作中主要从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和心理督导四方面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进行干预研究。

(一)体育教学方面。将三类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他们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

(二)体育俱乐部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专门设立体质弱势群体俱乐部,俱乐部内设若干个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俱乐部在课题组成员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活动,力争给学生自由发挥潜能的空间和时间。

(三)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课余时间的娱乐比赛,竞赛内容应符合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特点,形式自由、项目多样,竞赛的目的是使体质弱势群体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远离平时学校运动会无法上场的尴尬与无奈,增强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与人竞争的自信心。

(四)加强心里干预。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心里方面的问题,通过定期聘请心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方面的干预,使这些学生能尽快树立自信、乐观、坚强、向上的个性和品质。

(五)评价方面。每学期结束时把过称评价、结果评价与学期前的起始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下降而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

说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学校体育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它对于学生体能的改善、智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将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建立以体质弱势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进一步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研判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不断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主要指标持续下降的趋势,促进高校全体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大学生未来人生的铺垫,也顺应我国当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成等.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秀华.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李占远.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

家校合作提升学生体质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学生急需锻炼项目

(1) 小学体质健康达标测试。小学体质锻炼的项目以体质健康达标测试为例:一二年级主要以耐力、速度和柔韧素质为主, 项目为一分钟跳绳、50 米跑、坐位体前屈。三四年级主要以耐力、力量、速度和柔韧素质为主, 项目为一分钟跳绳、50 米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五六年级主要以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为主, 项目为一分钟跳绳、50米跑、50 米×8 往返跑、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

(2) 小学生体质锻炼项目分析。发展协调性身体素质:以一分钟跳绳为例, 可以发展成单摇、双摇、单脚跳、反摇绳跳、交叉摇绳跳、双人跳等多种练习方式。发展速度身体素质:以50 米跑为例, 可以发展成直线跑、曲线跑、障碍跑、接力跑等多种跑步形式。发展力量身体素质:除了仰卧起坐还可以发展仰卧举腿、背肌练习。发展柔韧身体素质:除了坐位体前屈还可以发展横叉、竖叉、分腿前屈练习。发展耐力身体素质:除了50 米×8往返跑还可以进行400 米跑、变速跑、绕地形跑、障碍跑等练习方式。

二、校内锻炼措施

(1) 体质锻炼不占用主要教学内容。体质锻炼不应该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体质锻炼是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但是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也是一个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体质, 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 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体质锻炼很好地融合到体育课中去:把体质锻炼作为体育课的热身项目, 放在课的开端;把体质锻炼作为测试选用部分课时提高测试;把体质锻炼项目作为体育课课练, 放在课的结尾。

(2) 体质锻炼项目与教学内容成互补。小学基本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而开展的, 所以教师在编排单元教学的时候可以在不同的单元, 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目标, 针对体质锻炼有计划地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在某个单元模块教学中, 根据专项学习内容所涉及到的身体素质类型, 放入个别课时, 针对体质锻炼项目进行集中教学、练习。在某个单元模块教学中, 选择合适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质锻炼项目作为本单元学习的辅助教学方式, 以达到以练助学, 由学带练的目标。

(3) 体质锻炼项目与阳光体育课间有机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的精神, 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内容可以包含体操、身体素质练习、趣味游戏、特色活动、球类活动等。每个学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 内容的安排可以按照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而定。

学校在设计阳光体育大课间时, 可以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第一要位, 在开展五大类体育活动的时候, 将体质锻炼项目融合到其中去。可以做到:①各项活动热身以体质锻炼项目为主, 将体质锻炼项目归于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中提高锻炼的密度;②不同阶段不同的项目活动, 将体质锻炼项目纳入其中某个阶段集中练习, 有助于提高体质锻炼的强度;③不定期开展体质锻炼项目竞赛, 小范围竞技检验锻炼效果促锻炼积极性。

二、家庭锻炼措施

学生在学校所参与的体育活动是其体育锻炼的一部分, 我们将体育锻炼的方法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所以学生课外的体育活动主要围绕家庭开展。学生在家庭中的体质锻炼也是学生提高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家校合作:

(1) 家长会渗透体质锻炼的意义、方法和要求, 做到家校理念一致。通过向家长宣传体质锻炼的意义, 让家长重视学生体质锻炼;通过向家长介绍体质锻炼的项目, 让家长了解锻炼的形式;通过向家长讲解体质锻炼的过程, 让家长知道锻炼项目的各项要求。

(2) 由教师布置家庭体质锻炼的内容, 做到家校锻炼共相同。学生每天都有学业作业, 而体质锻练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和枯燥, 教师每天布置体质锻炼的内容, 在家长的监督下, 学生体质锻炼时间不仅得到了保障, 学生体质锻炼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8

结合场地条件, 体育课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模式, 以发展球类运动项目为主, 其他运动项目辅助的学校特色。学校以运动教育课程模式为核心, 将校园大课间活动一小时、体育课、课外活动、校各项运动会整合, 整体推进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动力源泉, 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施, 从而提高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运动起来。同时, 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关注新市民的子女, 发现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特长, 并给他们搭建展示特长的平台。让他们体会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 同时, 能够更加自信。

一、创设运动教育课程环境,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在运动教育课程中, 从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体育课堂的良好行为和运动兴趣为主,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常规标准与要求, 培养自觉练习和锻炼的体育行为习惯。八年级着重传授学生并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主要以运动技能为主线, 在课堂上, 使90%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到两项专项技能, 让学生在运动中有一技之长, 建立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帮助的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培养了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九年级主要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有针对性重点突破, 以体育中考为目标, 围绕体育中考的项目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考训结合, 以训促考, 综合提高学生体育测评应用技能。按照九年级体育中考的教学工作目标, 在考前组织了2 次模拟考试, 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2015 年体育中考平均分达到了39.5 分的好成绩, 学生们不仅在体育考试中获得自信, 而且通过平时的训练也达到了强身健体,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

二、创设校园运动环境, 营造学生运动氛围

体育竞赛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是体育社团的延伸, 更是对社团活动成果的检阅。体育竞赛所特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及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所以我校每学年都会开展几次大型的体育活动, 参加的学生和老师基本上达到了100%, 竞赛内容也基本围绕社团活动对口的项目开展, 使得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的锻炼方向, 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每年的“体育节”、“冬三项”、“篮球联赛”, 不仅让学生们展示特长, 营造了校园运动氛围, 而且, 让学生们在运动中交流运动技能, 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意志、促进心理健康与完善人格。最终能让这部分学生提高自信心, 较好的融入周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外, 为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量, 学校每周安排了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学校做好了大课间、课外活动的安排计划和活动方案, 并且完善了考评机制。应尽可能动员每一位学生参与,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出彩的机会;尽量发动学校的教职员工参与, 特别是积极动员班主任、“主课”任课教师、校长等对学生有较强影响力的特定人群参与。

三、教学训练一体化, 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首先, 在教学上, ①每学年教研组都会制定好教学计划, 集体备课组计划, 做到每月主题明确, 准备充分, 提前确定教学内容, 以确保每次教研组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②研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 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到两项专业运动技能中的基本技术动作。③通过定期的教研活动, 组织集体备课, 让校际间, 教育集团内教师间交流互动, 提高了教学质量。④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每一次教研活动后及时写好活动总结, 肯定活动的亮点, 反思需要改进与提高的问题。

其次, 在训练中, 发挥运动队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点带面, 促进学校整体运动水平的提示。学校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 开设了各类体育运动社团:篮球社团 (男、女) 、排球社团 (男、女) 、绳毽社团、武术社团。另外学校组建了篮球队 (女) 、排球队 (男) 、绳毽队, 武术队。2014 年我校还成功申报了常州市足球试点校。这意味着, 我校将足球教材纳入到教学中, 尝试足球教学, 逐步组建校足球训练队,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足球运动的魅力。

四、创建体育特色学校, 提升教研组的竞争力

1.认真组织全校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时间与质量。在推进“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 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强化特色创建。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 制定训练计划、训练过程、训练成果、训练成绩等方面, 争取创建特色校运动训练队, 搞好校内外的竞赛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2.分工合作。教研组应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 也要求教师在互动合作、互补共生中成长。利用团体的力量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体育教研组的核心竞争力。

3.好的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长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性, 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检查、评价本组教师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要以身作则, 团结本组教师, 合作完成学校体育工作, 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教育的行家, 学科的带头人, 教学的领衔人。

让学校的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运动的乐趣, 感受学习的乐趣。体育教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较长时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并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曹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 9 (12)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9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有促进作用,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支撑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确要求, 但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工作中,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没有纳入考试科目的学科, “上全, 上足”几乎成为挂在教育者口头的“诳语”。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如果能够开展一项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真实调查问卷:“你最希望上的课是什么课?”、“你认为最应该上全, 上足的学科是什么学科?”, 我个人认为, 体育必上榜首, 因为学生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 最缺少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极大地改变了学校忽视体育课程的状况。按照“保障青少年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必修的体育课外, 安排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以满足“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的总量标准。也就是从活动开展以来, 体育课才成为与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必须按课表授课的学科。因此,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提升的“助力器”。另外, 为了实践“每天活动总量不少于一小时”的刚性规定, 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大课间活动的多样性, 丰富性, 科学性都明显增强, 这无疑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强有力支撑。

二、必须要上足、上好体育课

有句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里不妨套用一下, 身体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本钱。启智、健体, 修身这几者之间绝对是相互依存的。一个人再有智商, 再道德高尚, 但没有一副结实的身板, 恐怕也很难有体力去创造多么大的财富, 做出多么大的成就。

作为学校, 教书育人是天职, 是本分。但育人的重要工作, 还是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康水平。

1.要坚决维护学生的权益, 该上的体育课必须及时上好, 上足。要坚决避免随意性, 不准以任何理由剥夺学生上体育课的权利。任课教师因故不能上课, 学校也要妥善安排, 想办法补足。2.体育教师要认真备课, 上课前有良好的预设, 并按授课计划执行课时任务, 不得以放任的自由活动, 代替教师有计划, 有目的的教学活动。3.根据校情, 学情, 编制校本课程, 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体育教师要善于因时、因地制宜, 充分调动学生体育热情,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 体育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 多从如下方面突破, 才能贯彻国家“阳光体运动”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理念。

三、强化课外体育锻炼

如果说体育锻炼是形式, 那么健体强身便是内容。毋庸置疑, 形式取决于内容, 内容才是决定形式的根本。可关键的问题是, 内容要通过形式来充实, 来呈现, 最终到实现。要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必须要强化起来。

我校在强化体育锻炼方面, 采取了如下措施, 效果显著。

1.成立课外体育锻炼领导小组, 主抓教学的领导任常务副组长, 负责全校性体育锻炼的统筹与协调。班级之间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比赛活动, 如班级篮球赛, 班级跳远比赛, “飞毛腿超级选拔赛”等活动, 刺激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2.开展“大课间活动优胜班级评比”及“课间活动先进个人评选”活动, 将评优竞赛活动上升到学校层面, 隆重表彰。3.组建体育活动社团, 如“中长跑社团”、“武术操社团”、“篮球社团”等, 社团由有专长的教师任教练, 学校在器材, 场地, 资金, 师资等多方面予以保障。4.每年五月中旬开展“校操、部颁操”表演赛, 九月末举办全校田径运动会, 至今已坚持了七年之久。5.冬季长跑活动风雪无阻, 坚持经常。学校召开启动仪式, 重视组织, 强化监督, 教师参与其中, 效果良好。

四、加大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壮大体育工作教师队伍

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巧妇”需要“米”;“无米”难死“巧妇”。

笔者借用这句话, 来强调说明本人的粗浅认识, 要想真正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 就要解决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吃不好”、“吃不饱”的问题。好的师资力量好比“巧妇”, 而必要的体育设施、设备则可比方为“备炊之米”。要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必须要加大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无设施、设备, 即“无米”, “巧妇”聊为“画饼充饥”之游戏而已;有设施, 设备, 没有“巧妇”即业务精良的体育师资队伍, 好设备、设施, 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难以发挥其应用价值。因此, 本论述中, “双增”转化为无穷大。值得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并逐步加以解决。学校本身也要开源节流, 充分发掘师资潜能, 让有体育潜质的教师走上体育教师行列。诚如此, 重视校园阳光体育运动, 种下“体育运动种子”, 则必会结出“身心康健”的累累硕果!我们期待着!

摘要:国家积极倡导阳光体育运动, 是鉴于国民体质状况下降的现状, 而采取的从青少年学生强身健体抓起的有效补救措施。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课程是相互促进的, 要坚决避免以活动代替体育课程。活动开展的同时, 更要上好, 上足体育课, 也要高度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要加大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 壮大体育工作教师队伍。如此,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文, 2006, 12.

[2]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1 (6) :82.

[3]唐军.科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学报, 2010, 31 (1) .

[4]刘海元, 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7, 14 (8) :12.

[5]张建光, 陈宗弟.“阳光体育工程”的战略研究[J].课题项目专栏, 2007.

[6]张华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2) .

全面提升学生体质 篇10

正处在身体和人格发展重要时期的在校大学生, 大学是其吸收知识, 强化体质, 优化个性, 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健美操的实质是通过音乐节奏结合身体练习, 实现有氧运动, 进而达到提高健康水平, 完善形体指标, 加强运动娱乐的体育锻炼活动。健美操在练习的时候不仅形态优美而且节奏感很强, 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活动人的外部形态, 基于这些优点, 在大学校园一经开始, 就吸引了很多学生参与进来。健美操不仅有表演性质, 同时还有极强的娱乐性, 一方面能够实现大学生展现自我的需要, 还能够锻炼其生理和心理的能力, 符合文化发展的要求, 最终实现学生精神的愉悦发展, 缓解紧张情绪, 构建身心健康发展态势。尤其是最近几年, 运动热潮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健身活动, 知识水平的增加, 科学锻炼意识的深入, 使得人们在选择健身活动的时候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个性化, 适合自身实际特性的运动锻炼越发受到欢迎。健美操随之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像新型的健身形式, 水中健美操和利用器械的集体力量练习, 还有在特殊场地进行的固定器械的有氧练习等多样化的健美操形式逐渐深入到了健美操爱好者的锻炼范围中。逐渐发展的健美操形式吸引了更多热爱运动的人群, 尤其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健美效果好, 运动损伤出现的情况也少, 另外还能够减少脂肪, 降低体重, 优化形体, 提升协调性和柔韧度, 以及增加乐感的好处。健美操自发展开始就广受各界人士喜爱, 将健, 美, 力三者结合发展, 最近几年更有很多研究健美操促进大学生体质的相关内容, 为大学教师在实际健美操指导教学中提供了很多可据参考的价值和意义, 也为学生进行健美操锻炼提供了一些锻炼的方法和参照, 有效地推进了健美操的发展。

二、健美操运动对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的影响

(一) 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 通过健美操运动教学, 大学生的体重有所减轻, 胸围和髋围有所增加, 腰围, 大腿和小腿围都开始降低。健美操作为一种动静相结合的体育锻炼形式, 其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锻炼的部位影响范围广, 运动形式多样百变。健美操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度, 可以优化挺胸, 收腹及立腰活动;健美操里的扩胸活动, 可以锻炼胸背部肌肉增加胸围;提臀动作能够锻炼臀部肌肉, 可以有效增加臀围;另外健美操中大量高频率, 大幅度, 高负荷的运动动作, 可以有效地消耗掉学生的体内能量和身体脂肪。在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心率基本保持在每分钟一百六十次的频率, 在进行健美操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大量的消耗掉氧化分解的血糖以及脂肪。在健美操教学实际经验中我们发现, 经常持续参加健美操锻炼的学生, 每月平均减掉脂肪一千五百千克, 常年坚持下来, 可以有效达到减肥的目的, 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

(二) 对身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健美操运动锻炼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 根据调查分析, 可以总结出经过健美操教学, 大学生的肺活量的平均值会有所增加;安静心率会在健美操运动锻炼之后较教学之前有所降低。通过对进行健美操锻炼的学生心率测量发现, 其心率基本都保持在一百五到一百六十次每分钟的频率上, 依照运动生理学的原理, 长时间在这种强度系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体的呼吸系统的有氧代谢功能, 进而提升肺活量, 优化学生肺功能。另一方面, 经过如此强度健美操运动的锻炼, 学生的心脏系统的回血量也会随之增加, 使其心肌细胞有所增长, 提高收缩能力, 加大心输出量, 这样能够提高人体的心血管机能。如此一来, 可以得知, 通过健美操运动锻炼, 不急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呼吸进氧量, 还能够提升其身体机体运氧、储氧和用氧的能力, 以此提升大学生集体的有氧耐力。

(三) 对身体运动技能的影响

通过健美操运动锻炼中需要做到的弹跳和踢伸活动, 一方面能够加强腿部力量和弹跳力, 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身体的柔韧度和灵活性, 提升四肢肌肉和回弹力量, 再有就是还可以有效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强度, 同时还能够实现必要的控制兴奋地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总结, 健美操运动锻炼之后学生八百米跑步和运动跳远这两种运动的运动指数都较教学之前有所提升, 这就可以体现出健美操运动对提高体质的影响。

三、加强健美操运动对提升在校大学生体质的效果

首先, 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健美操这种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认知感, 可以开阔心情, 降低抑郁感, 并且能够减少面对众人紧张害羞的心理, 从根本上提升自信心, 良好的心态是健康体质的保证。

其次, 能够帮助学生脂肪代谢。现在大学生因为饮食习惯不良, 作息时间不稳定, 一般都有肥胖的症状, 进行健美操运动能够加强体内脂肪代谢, 降低脂肪含量, 对减少腰围和体重都有一定帮助, 能够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

再次, 能够强化学生体质。健美操运动可以通过身体各部分的锻炼, 强化身体结构的能力, 可以有效强化腹部力量, 能够增加身体柔韧性能, 能够完善机体协调性, 能够调动身体灵敏度, 通过这些方面的提升, 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质。

四、结论

在大学体育教育和锻炼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和普及健美操运动, 教师要通过正确, 科学, 有效地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健美操锻炼中来, 以加强在校大学生的身体体质。学校要依据健康为首的教育教学理念, 支持并推进健美操课程的发展, 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光来.健美操[M].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2]编委会组编.新世纪体育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并购中的角色转变下一篇:“三位一体”招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