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角色转变

2024-05-23

新教师角色转变(通用9篇)

篇1: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概括起来为: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4)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5)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3、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2)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1)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2)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3)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

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

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

6、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3)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4)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5)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总之,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篇2:新教师角色转变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我想这个困惑可能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新教师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哪么,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一、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

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在心理上是一次大的跳跃,可以被称之为一次心理的“断乳”。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包括工作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学工作、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担忧,而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较长时间里面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这种心理忧虑的首要原因。大学的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所,生活、学习都可以自主的安排,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自我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导致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到教师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个责任在我们看来又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理论的学习那般,坐在下面听和站在上面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况。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握,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也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与自责,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的确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就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变化,造成一系列的不适,会对自己的能力与工作产生怀疑。这个应该是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在大学期间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事物的看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是相似的,因而比较容易沟通交流。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自己的同事可能都比自己年长,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年纪相差无几,由于不是同辈人,因而在兴趣爱好的差距是很大的,自己该如何与这些年长的同事和领导相处,也是一个困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同事交流往往不易把握,产生一定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也正好影响了我们角色转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教师,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走的太近,可能会丧失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如果新教师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影响对新教师任教学科的兴趣。最终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合理掌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既不会过于活跃,同时又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掌握的艺术。

二、对新教师克服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建议

我认为,新教师克服工作焦虑,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实现:

1、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与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现身说法,使新老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转变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方法,减少心理恐惧和不安,意识到这一转变过程是必然的,应该坦然的去面对。同时,开展一系列业务培训,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快速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从而减少这种心理焦虑与不安。

2、新教师自身要认真对待,认真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多听、多问、多学习,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通过多多听其他老教师的课,在学习中增长技能和自身教学水平。此外,还应该多学习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与同事领导相处的问题上,应该大胆主动的与自己的同事进行交流,本着平等、有好好、热情、虚心的态度与同事相处,尊重自己的同事,礼貌待人,我想这样的话同事关系一定会是比较和谐的。

3、新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坚持互相尊重,有距有度。太过亲密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新教师不应该与学生之间太过亲密,甚至以兄弟相称,这是不可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该批评的时候批评,决不能纵容扰乱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及时的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做到严慈并济,形成一个良性的师生关系。

4、新教师要勇于接受失误。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知识的遗漏与错误,课堂教学的不理想等,这个时候新教师要勇于接受这一点,新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所以不应该过分的自责,同时,要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不要害怕学生说我们不称职,一个敢于承认失误和错误的老师是一个勇敢的老师,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师。老师不是神明,不要指望能够解答所有的问题,对于不知道不确定的,新教师要敢于告诉学生我不知道,这并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权威。同时,新教师要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尽快完成这样的角色转变。

三、写在最后

篇3:新课程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一) 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 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在当今信息时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 教师作为学生主要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教科书上现有的知识, 更需要兼顾学生在课堂外的经历, 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 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基础教育应摆脱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 面向全体学生, 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质优良的人才。教师作为新课改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 其作用和身份的变化已成为课改的重心。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 才能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理论, 适应新课改的教学。

(三) 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入幕后, 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相信学生, 使课堂由“讲”到“动”, 成为“享受快乐的地方”。在由知识生成能力促使生发情感的同时,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性

(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拥有绝对控制课堂教学的权利,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注重了教师的“教”, 忽略了学生的“学”,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过程的评价。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需促进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并非塑造他们。

(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并组织教学, 使学生丧失了作为独立自主个体的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相违背。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设计、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并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帮助和指导。

(三)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 由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 教师只是围绕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 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 导致教师只遵循教材的要求, 照本宣科, 成为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教学理念, 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整合。在实践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以课程为载体, 用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结经验, 努力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 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 非常需要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 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 给予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释放他们的个性, 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要;遵循“多鼓励, 少批评”的原则,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成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 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所需的知识并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 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在教学中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 帮助和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认知能力;着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在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研究”课题 (课题批准号:[2012]GSG402) 阶段成果之一

篇4: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不再是自始至终絮絮叨叨的讲课、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把学生组织好,由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人。

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而不是外面强加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习兴趣基础之上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就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就不再是负担。要把学生组织好,首先就要从兴趣出发,利用教师丰富多彩、幽默诙谐的语言,精心选择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全方位解放学生,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方法。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也不全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桌之间互教互学、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小组间的互帮互学、互相交流,使学生之间的知识经验互补,得到别人的帮助,让自己的看法得到交流。

二、学生的激励者

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优秀教师的全部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常运用肯定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激励。

激励性评语是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的结论性意见。激励性评价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评语语气不管是判断还是描述,都不容许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措辞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领域,我们要改变过于重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的倾向。教师要善于观察、描述学生身上闪光点,及时做出激励性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当他遇到困难倒下的时候,只要对他进行鼓励,告诉他凡事都会遇到困难,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站起来继续走,道路更加宽阔,就会唤醒其渴望成功的欲望。

三、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宰,对学生来说教师高高在上。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孩子中间,成为他们的益友、伙伴、知己、“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者。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作学生的知心朋友。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组织教学,使学生易于吸收。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对学习有胜任感,产生学习兴趣。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如果教师认为只有教材、教辅材料才是课程资源,那么就会对身边丰富多彩的资源视而不见,更不会去利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学校在需要较大的经济资源支持,他们显然没有条件,同大城市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但从课程要素来看,许多资源的教育价值是同样的,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方面来看,穷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经验的物化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录、教学反思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施工蓝图”,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师对课程的预期。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花时间、精力去讲授,但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发生较大的变革,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

篇5: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6: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其对教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旧形式的教育理念使得绝大多数的教师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很不合适的角色,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本文将浅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思想等方面应对新课程理念应该作出的转变。

关键字:

新课程理念教师观角色转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的观念要有大的转变。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教师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传授知识观念

(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知识传授,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接受。把所有要学的知识像打针一样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像硬邦邦钢铁一样不能接受、毫不反映。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的实践体验,理解知识,才能吸收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也就是要求教师从“讲师”到“导师”的转变,“讲师”与“导师”仅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是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情感,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其次,强调双边的参与,积极互动。再次,强调师生之间理论观点的坦诚碰撞、思维方式的交流沟通。所以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师要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在旧形式的课程教学中,以教师“讲”为中心,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法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更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一个故事中,师傅只给徒弟鱼,没有徒弟你钓鱼的方法,最后徒弟只会饿死。说明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寻求真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新课程理念之前教育忽略过程的理解,直接告诉答案,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知识出现断层,思维得不到锻炼,教学达不到根本的让学生具备学习的素质的要求高度。

二、教师自身发展观念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个教师若没有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树立科研的意识,把科研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并养成学习、思考、总结的习惯。一方面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或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师要经常动笔,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善于将成果发表,得到社会的公认。

另外教师要从学生处学习并改进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方法,教学相长是教学一个很高的境界,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这要求每个教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的道德素养。在科研的过程,要进行不断反思,因为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在新课程中,只有进行反思性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才能不断的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成为现代的新型教师。

三、教师的爱

一切成功的教育,皆出于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思想情感的自我表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教师的爱具有社会性。教师是受社会委托的实施者,教师的爱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成为一种社会的爱。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公爱”而不是个人利益上的“私爱”。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民族振兴、祖国的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当他把学生看成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的时候,他就会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毫无保留的贡献自己的精力、知识和才能。教师的爱具有教育性。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从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和爱护,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希望的人。因此,教师的爱是一种以教育为主导力量的“育爱”。这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爱的教育力量。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度去爱护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爱具有普遍性。教师施教的对象是一个学生集体,因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就成了面向学生集体的“泛爱”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教师教育学生的责任,在于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的爱具有稳定性。它不会随便而生,也不会随机而去。它表现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热爱学生,而不是忽冷忽热,瞬间即变的感情冲动。

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

篇7: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1] [2]

篇8: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 理解编者意图,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弄清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 要充分相信学生, 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健康愉快地发展, 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向上身心健康的小主人, 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培养其开拓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不是鸟笼, 学生不是笼中鸟。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苦口婆心的教导, 首先要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是与自己一样有思想、有情感的平等的人。

二、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充实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目前, 学生的知识大都来源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的场所。因此,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作为老师, 要鼓励学生多动脑, 多思考, 要不怕学生出错, 这样才会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当学生的想法好过老师的观点时, 作为老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对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 更要多发现他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进步, 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班主任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学校中的大多数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因此作为班主任, 要寻找和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 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给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 让他们各显其能。学校教育绝非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塑造和人性上的净化。不同的育人理念决定了教育者不同的角色定位, 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决定了班主任不能够再扮演班级管理的集权者的传统角色, 而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训练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班主任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 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 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科学的育人理念, 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正确处理与学校政教处、各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系, 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马卡连科说:“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 行为的教育, 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 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在学校教育中, 班主任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成长中的孩子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 无论新课程改革走到哪一步, 教师是真正掌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人, 教师应不断学习课改方面的新思想、新方法, 彻底“转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这样才能使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篇9: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61-02

面对新课改,教师只有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自己,才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需要的创新人才。

一、更新思想观念,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用全新的教育思想锻造出来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得不到更新,在教学实验中就很难适应。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性地教学。

首先,教师必须摆脱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一切工作都为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思想,正确看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把所有学生都看成可育之才、有用之才。

其次,教师要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好学乐学,品格形成等方面的培养。努力把自己的学生造就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文明习惯、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再次,教师应当成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成为推进和谐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努力完善教师自我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符合班情的教学方法, 努力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源泉。物理学家杨福家说“不要把学生的头脑拿来填进知识,而应当把它当作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人。”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就是他最希望被点燃的“火种”,而教师对学生的自尊的尊重就是为学生点燃了火种,教师的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个鼓励都将有可能点燃学生的火种。

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 已远远不满足于教材上的现成答案,而喜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各种问题。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正日益受到挑战,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单纯的教师,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时代呼唤建立互相促进式的新型野生关系,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经常处于学生的效仿和严格监督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

三、更新教学方法,转变为知识的参与者,树立精诚合作意识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亦可以设置想象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知文本,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实要博众之长,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并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在乐中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相待。这一切惟有教师放下“尊贵”的架子或身份,坦然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

四、更新知识结构,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更要有一泉水;不仅是教授者,更是科研者。一些教师尽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捉襟见肘,表现为教学年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老化,教学理念陈旧。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则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载体,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要不断补充和拓宽自身知识。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社会化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上述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与此相适应,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综合化,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新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加跨学科综合知识。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增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

上一篇:综合性活动 黄河,母亲河下一篇:党员代表大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