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

2024-05-02

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精选十篇)

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 篇1

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当然它还包括教学资源调度, 教学计划管理, 学生学籍管理等。由于网上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网上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1 信息时代学校实施网络教学的重大意义

1.1 校园数字化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 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 (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网上评教等) 系统, 电子校园 (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 等等。

1.2 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链接的特性, 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 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学生主体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 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 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都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1.4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1.5 学生素质合理化

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1.6 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 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 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 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 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2 网络教学的几种模式

2.1 基于局域网上的教学模式

2.1.1 多媒体教学网的教学模式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基于教室里的多媒体局域网, 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对学生进行授课, 在这个教学模式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把准备的多媒体CAI课件放入服务器, 以便上课调用, 这些课件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信息处理系统是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使教学双方随时能得到反馈的信息。

2.1.2 基于VOD教学模式

VOD是Video On Demand的缩写, 即视频点播的意思。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 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

这种教学模式又可分为T模式和L模式。T模式的特点:利用VOD辅助教师的教,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 首先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编制成程序教学材料。然后设计IMCAI的课件 (智能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 在VOD中预先存入某一学科 (领域) 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与VOD会话模拟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作业练习、实验模拟、考查等, 使VOD的教学得以实现。

2.2 基于Internet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把课件文档, 挂在WEB服务器上, 网络上的学生经过注册登记, 就可在自己工作站上访问教师的WEB站点。教师和学生通常不在同一地点, 学生也不一定在同一个教室, 他们也不一定在规定时间内上课。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学生通过Internet不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 而且可以随时阅读、浏览世界各地图书馆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室讨论等。

在该模式下, 学生可以调用网络上的教学软件, 由教学软件模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E-mail或Internet Phone向教师提问, 还可以在网上BBS站 (电子公告) 上提出疑问, 征求解答。这种模式的特点可以24小时进行,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的内容或向教师请教, 从问题的不同时间、角度来学习, 这正是建构主义提倡的随机访问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非良构领域知识,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缺点缺乏实时的交互性。

3 学校在实施网络教学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提高认识, 大胆实践, 敢于迈出第一步

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 无论如何, 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 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 我们应少一些彷徨, 大胆实践, 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 以点带面, 重点突破, 在干中求发展。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

网络教育的开展, 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 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 。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 这样更为真实有效, 更有说服力。

3.3 建好、用好校园网

校园网是学校的核心设备, 学校必须建好校园网, 这才使得网络教学这种模式更充分的发挥它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 开发远程教学, 提供课件素材。校园网与互联网、本地区教育城域网相联, 实现了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 加快远程教学环境的形成。教师的培训进修, 学生的学习, 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校老师也受益菲浅, 可以通过校园网接通互联网、本地区教育城域网, 了解教育发展的新局势, 掌握教育发展新动态, 也从中可以收集到不少有助于我们设计课件的素材,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 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 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 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 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 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阐述了信息时代学校实施网络教学的重大意义, 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几种模式, 最后提出了目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9.[1]李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9.

[2]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3.[2]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3.

信息时代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篇2

关于信息时代网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网络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作 者:张晶  作者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吉林,长春,130051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09 “”(34)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   研究与思考  

信息时代的新宠——网络媒体 篇3

网络媒体来势迅猛

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开网络报刊新纪元。近年来,网络媒体迅猛增长态势,与互联网爆炸性增长互为因果。网民之所以对上网感兴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为其提供了各种信息服务。有人对不同媒体从出现到达到5000万受众时间做了对比:收音机38年,电视13年,有线电视10年,国际互联网5年。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特性:速度快、容量大、范围广、可检索、可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导航性、丰富性等,是其他媒体所完全不具备,也无法比拟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可谓来势汹汹。一家国际通讯社曾做了一项专门调查,结论是:5年内报业将被互联网“侵蚀”。这项调查中有80%的用户相信,网络媒体将发展成为主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另有一家权威公司调查表明,互联网用户有46%减少了读报时间,23%减少了读杂志的时间,21%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仅已经出现、形成,而且很难避免。网民每年以3—5倍的速度增长,而且,这些网民绝大多数是在35岁以下,他们对媒体的接受程度将最终决定未来的媒体格局和结构。

媒体竞争硝烟弥漫

面对网络媒体的激烈竞争,近年来,美国的《纽约时报》、加拿大的《渥太华公民报》和《多伦多星报》等,都在竭尽所能,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阵地。《纽约时报》总编莱利维德说,美国是一个新闻多、变化快、生活节奏紧张的国家,每天一次出报已经跟不上形势。形式单一、不能滚动发布新闻,是报纸明显的缺陷。而网络媒体日益成熟和壮大,为读者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快捷多样,抢走了报纸的不少读者。迫于压力,该报筹办了《纽约时报》网络版以扩展自己的宣传渠道来赢得读者。为克服报纸每日一刊、不能滚动发布动态新闻的缺点.该报目前已增加了华盛顿、波士顿和纽约地区每日的出报次数。这样,读者可以在一天之内看到数次对热点新闻的连续追踪报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报纸在时效差方面的局限。此外,《纽约时报》的电视台、广播电台也在启动,与报纸、网络版一起,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新闻网,大大扩展了该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了保证《纽约时报》老字号的含金量,他们还将坚持所有带有“纽约时报”标识的出版物、广播或电视台都由《纽约时报》亲自供稿,以维护该报声誉。

在澳大利亚,“第四媒体”与纸介传媒的竞争日益趋向激烈。澳洲传统报业比较发达,有近200家日报和周报供1830万居民挑选。1997年官方统计表明,澳全国约有240多万固定的互联网用户和400多家因特网服务公司,因特网正成为越来越多澳洲公民的,主要信息来源。澳大利亚传统报纸出版商不得不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开发网络新闻和信息服务功能。

近年来,《澳大利亚人报》在保持深度报道优势的同时,增设了“生活IT”、“个人理财”等更贴近读者社会生活的栏目,并重新设置了报标和排版风格,同时采取了降价策略,1998年,其发行量上升了35%。《星期日悉尼先驱晨报》打品牌效应,借地区经济形势看好的契机,每份报纸涨价20分,使得发行收入提高了6个百分点,发行量相对稳定。《每日电讯报》也通过提高报价推动营业收入上升了60%。《先驱太阳报》放宽广告版面控制,刺激了该报广告收入的增长。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因特网究竟能否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分庭抗礼?在此之前,许多人对此有疑问。如今,比较有影响的传统媒体纷纷在因特网上开设网站,试图抢占网络新闻传播的先机,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又走在了前面。它们所开设的网站,受到数以千万计的全球网民的欢迎,很有可能成为因特网上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团。

有人说信息时代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天下。报纸最终会被取代。此观点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在“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之间,不存在谁打败谁的问题,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同样,网络媒体应该是其他媒体的补充而不是代替。报刊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携带和阅读非常方便,这是“第二媒体”、“第三媒体”,甚至“第四媒体”都无法代替的。即使收音机和网络媒体阅读器可以做得非常小,它们也不能像报刊一样看了就扔。因此,虽然网络媒体很火,仅就易携带这一点,报刊媒体就能保持领先。

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比如,没用电脑的人,没上网的人,就无缘相识;传统媒体的读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读者,就不太习惯在电脑上读新闻;机器配置太低,线路不好,在网上读信息的速度就会很慢,以至于让人无法忍受;上网要交上网费、电话费,收入低的人就承受不住,他们认为,电话和上网费用远比购买一份报纸贵得多;从开机、上网到阅读过程仍然复杂,远不如收音机、电视机一按开关来得痛快。

另外,因特网传播新闻并非尽善尽美。首先是传播速度有待提高,比如当千万网民同时争相上网查阅某条重要新闻消息时,那些可以看到消息的热门网站往往“人满为患”,“塞车”现象十分严重。其次是网上信息繁杂无序,大量无用、重复及不健康信息的存在,形成了因特网上的信息垃圾,妨碍了有用信息和新闻在网上快速传播。第三则是网上信息传播缺乏约束,急需规范。大量露骨和黄色的内容泛滥,而且虚假的新闻和传闻太多,以至于人们真假难辩。第四是网络媒体信息产权的法律问题也很棘手。有些网上新闻媒体发布新闻信息时,由于自己无新闻可发,就任意盗用、下载、删改和转发新闻媒体网站上的新闻信息。

信息时代高校网络教学的探究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的高校教育应当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网络驾驭、创新思维、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网络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各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并通过CERNET与互联网接轨,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1 教育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通常有三种形式:

1)多媒体教室环境

在多媒体教室(放置多媒体电脑与投影机)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课堂充满了和谐互动气氛。

2)网络教育环境

在网络教育环境上课,基于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体现了探究、协作、自主式的学习方式。

3)远程教育网站环境

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学校教育网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校内和校外网络化、多元互动、营造出远程探究,协作、自主式的学习环境。

2 网络在信息时代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网络在教育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2.1 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教育的深刻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十发激烈,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正确、合理、高效的利用网上资源,不仅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从而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使“以人为本”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2 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广大师生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现在网络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2.3 互联网与校园网有机结合增强了教育的交互性

这种方式满各种各样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由于交互式的加强,提高了学生交流的能力。

3 网络化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

3.1 校园数字化

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缓考申请等)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

3.2 教材的科学化

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学生主体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3.4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5 学生素质合理化

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3.6 学校开放化

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4 目前开展网络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4.1 重视培养现代型教师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要想培养出现代型人才,就必须有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能够进行学科知识拓展、具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现代型的教师。

4.2 重视教育资源库建设

通过学科教师的实践,由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出各类各科的教育设计、教育素材、教育课例、研究论文等内容的教育资源库。

5 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J].中国电化教育,1999.9.

[2]吴军.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6.

[3]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4]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J].中国电化教育,2000.3.

[5]顾瑞荣.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8.

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 篇5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9年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册,每学期1册,适合高一看到至二年级使用。其内容主要为:

一、信息技术入门;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

三、文字处理系统;

四、网络基础与运用;

五、数据处理;

六、网页制作;

七、动画制作;

八、简单程序制作。我们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

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重点内容,注意各学科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数学的知识,因此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讲授时效果较好;2005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就考查了数制的转换(6进制与10进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注意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章时,对DOS的一些基本操作命令,不要求学生死记命令字符,而应引导学生,从命令的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写,去联想该单词的意义或单独短语。如:删除命令De1,即是单词“删除、除去”的意思;diR/w紧缩显示当前盘上的文件目录,参数w代表with,即“宽度、横向”的意思;即将当前磁盘文件目录横向排列(每行5个)显示出来;软磁盘格式化Format命令,format/S的参数s,即为“系统”单词system的代替,意为将三个主要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

4.多用实物讲解,保证上机时数

我校高一年级有7个教学班,共计300多人,但学校实际可用计算机却仅50多台。为解决人多机少矛盾,我们多采用实物教学。如讲“外部设备”、“磁盘的使用”、“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在没有正规电子教室软件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网络上查找下载(飞云电子教室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使得在讲解如WORD2000、EXCELL等各种操作性强的软件时,能在一台计算机演示给每台计算机观看,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学更有效。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上机实践。我们经常在上课时将学生统一到机房上机,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熟悉。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及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将学过的典型例题和课本上安排上机实习的内容都亲手操作一遍。对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内容一讲完,就及时让学生上机实践,边练习边发现问题及时解答,效果良好。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门特殊课程。要确保上好计算机课,还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江西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科书

信息时代下的网络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99-01

所谓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只是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我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例分析

下面以高一英语第十七单元的Alone in Antarctica阅读(Reading)课为例,阐述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教学重、难点分析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深刻理解课文,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word和windowsXP的基本操作,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计算机搜索写作素材并进行英语阅读。

3.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阅读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速读、略读和查读,并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使其能通过上下文推测了解信息。在教学中我坚持“任务领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采用了“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法、情景教学法、听说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课堂密度;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质疑、释疑,并通过资料查询、网上讨论、电子举手等形式寻求帮助,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人机交互和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个人不同的需要,选择和补充必要的信息和练习,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教学媒体设计

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整节课贯穿使用自己设计的网络课件,教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5.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课件采用网页形式,每页面均有前进、后退、主页、返回、帮助等各种导航手段,在主页上把各个部分用图片都呈现,并给各个图片设定超级链接以便进入各个相关部分。 课件分为以下几部分:

1)Warming up

Q: Can you tell me what animals there are in a zoo?

师生自由交谈,通过谈论各种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谈论动物向谈论南极洲自然过度。

2)Reading

布置学习任务:

T:After studying, I hope you can write an article to introduce Antarctica and your feeling about the writer in text.

T: After watching DVD, you should finish exercise on page 25.

课文VCD的播放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积极地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问题答案,有助于他们培养学习合作精神。

3)典型题训练

【课件演示】边布置学习任务,边引导学生如何进入网页和利用网页学习课文。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系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利用电子举手等形式反馈给教师,以获取帮助。

网页课件中包含有“学习目标、方法”、“词汇学习”、 “课文VCD”、“课文理解检测”、“课文整体检测”、“词汇检测”、和“课堂学习”等资源,这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4)讨论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既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再与课件中的小结进行对比,最后懂得要学习作者的顽强意志和伟大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家庭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7)试题库利用(Lanstar考试系统,设计并制作试题库并反馈)

将学生练习册的题目制成试题,通过网络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并及时把统计信息反馈给学生,对错题做适当的解释。

8)E?鄄mail

给出教师的邮箱,学生有任何问题可发邮件给教师,教师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师生交流。

二、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追问 篇7

一、教学生学会:网络阅读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它满足了人类文化精神的需求。但是当进入网络时代后,如果还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吸收资讯,那么是非常不现实的,想要通过更快捷的阅读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就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这是一种“为了生存需要”的阅读。信息化社会的背景决定了这类阅读不可能“慢慢读”、“深深思”、“细细品”,而是需要另一种读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应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 迅速检索阅读

今天的网络就像是一个超级图书馆,图书馆会有很好的馆员来引导你。关键是如何进入图书馆,选择什么样的馆员来帮你找到想要的信息资料。要迅速检索到所要的信息资料,首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如开机、关机和鼠标、键盘的操作、怎样联网、怎样使用网络浏览器和邮件管理器等。其次要熟悉网站内容,熟悉上网途径,并学会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掌握先进高效的检索方法。例如让学生知道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Google、搜狐等,了解基本的搜索方法如关键词搜索等。这样,即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又可以加快检索的速度。

2. 快速筛选阅读

网络时代的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因为网上的资讯如浩瀚的海洋,铺天盖地奔涌而来,要想迅速捕捉到所要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的速度,掌握速读的方法。速读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阅读方式,通常要经过专门训练与练习,才可以加以掌握与运用。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掌握这种速读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和学习效率,并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其次,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且杂乱无章,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缺乏选择最佳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其他阅读方式的训练(如主题式阅读、对比式阅读等)以及具体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甄别、筛选、分析并形成能力。

3. 有效加工运用

筛选到的信息,如果不经过重新整理、加工创新,就会像菜没有煮不能吃一样,因此,只有把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才能加以运用。那么怎样对这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自己的信息素材呢?我们要利用处理信息工具对筛选到的信息再次进行去粗取精、留主去次,缩小信息范围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编辑,然后进行编码储存,便于积累、运用、交流。教师只有适时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加工处理信息,让他们在思考、操作中得到珍贵的体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加工处理创造出有用有特色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生学会:网络写作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并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上的求职竞争。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为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写作教学必须引进网络写作的内容。网络写作决不是简单地用键盘和显示屏取代纸和笔,它将改变传统的写作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创造一种信息时代的新思维和新方式。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教给学生网络写作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1. 多种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传统的习作教学,学生搜集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体验及各种书籍、报刊,在条件受限的偏远山村,有的学生除教科书之外,很难再有其他课外书籍,因此在习作时往往为材料所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完善,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大大地增加了,他们可随时从网络中搜集积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通过对资源的筛选、提炼,拥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鼓励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写作素材,使无米之炊成为过去的年代,给学生的习作注入新鲜的活力。

2. 利用电脑输入、修改习作

用电脑输入文字不仅快捷流畅,而且文字可以随时删改,随意重新组合,句子可以随意扩张,信息的复制、剪切、粘贴,以及跨文本的调用。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写作时,学生还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都极为方便。因此,一支笔、一张纸的传统写作方式正逐渐被淘汰,而电脑键盘的文字输入、语音输入和屏幕显示将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所以在教给学生学会写作的同时应教给他们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编辑、修改习作的方法,并把每一次修改后的材料保存起来进行对比反思,渐渐养成了自觉修改的习惯,而且便于学生把写过的觉得满意的作文收集起来,还可编辑成册,互相交流阅读欣赏。

3. 借助网络评议发表文章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在这过程中,老师通过主观努力花费了很长时间对每篇文章进行了精批细改,但学生对老师苦心修改的文章是“漠不关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不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收效甚微。借助网络评改作文,改变了常规的评改模式,优化了作文评改过程,使评改习作成为面向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欣赏,也可以有讨论修改,可以针对自己的,也可以评议他人的,学生在不断的评改过程中模仿学习、取长补短,超越自我、发展思维,从而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因此,要顺利地进行网络评改,上网发表看法、发表文章,学生仅懂得把自己的习作输入电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评议的一般步骤方法。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发帖和上传文章,进行网上交流发表。

三、教学生学会:协作共享

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协作、共享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它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下载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获取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网络还具有信息量大、传输迅速等优点,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学习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倡导适合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并提供更为广泛的指导。网络学习与交流需要的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并且还要与其他人、其他群体形成一种协作关系。因而,在网上学习中,更加强调的是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核心是让学习者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教学生学会协作学习要从课堂学习入手,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入手,学生只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网络环境中才能如鱼得水,协作自如。要让学生学会对协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通过反思评价促进方法的完善,促进协作水平的提高。

1. 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到作文教学,乃至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都可派上用场。但是在平时课堂合作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后,学生四人一组就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再仔细观察,说得最大声、最积极的往往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学困生只是作为陪衬,在交流反馈时,也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包揽天下。由于缺少方法上的指导,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到的效果甚微。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成员的合理搭配、人员的组织分工、协作学习的规则、组长职责等)进行指导培训,使学生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并不断地训练直到形成习惯和能力。

2. 注重网上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协作学习活动,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学习工具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各学习小组可以围绕主题收集处理信息、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同时计算机网络还可以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利用这一网络特性,可以在电脑上分工协作完成相关主题设计、上网收集整理资料、问题的交流研究、成果汇报设计等任务。在这种环境中,协作学习的氛围更浓、效率更高、效果更佳。另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交流能力,除了自身的素质外,掌握一定的交流工具和讨论方式有利于交流能力的培养,如:E—mail、QQ、BBS论坛方式、聊天室等,而这些交流更有利于生生和师生之间协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尝试反思评价协作学习

教学离开了评价就会陷入盲目性,协作没有评价就会影响实效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改善”行为方式,并最终形成能力。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对协作学习进行反思评价,以实现协作学习评价的目的——提高协作能力。评价不仅要评价协作结果,还要评价协作过程及协作的态度、情感和习惯等;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反思自评的基础上结合他评、互评及老师的总结评价;评价要遵循全面、公开、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时,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赞赏和鼓励,在提高协作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阅读、网络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并不是要把语文课转变为信息专业课,这不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借鉴与吸收信息学的科学方法来开展语文教学改革,这才是我们所持的正确原则。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因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普及与完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为语文学习服务。首先学会网络阅读,包括迅速检索阅读、快速筛选阅读、有效加工运用等;其次学会网络写作,包括多种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利用电脑输入修改习作、借助网络评译发表文章等;再次教学生学会协作共享,包括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注重网上协作学习、尝试反思评作学习等,使语文学习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 篇8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需求特点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石。网络时代, 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图书馆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 才能积极迎合、引导、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 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

1.1 信息需求用户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与使用己成为日常行为的必需, 社会上每一位成员都将是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者, 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己成为人们自觉努力的方向和习惯, 这使得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也有了全新的变化, 从有条件限制地为本地区用户服务, 转变成无条件地向全社会用户服务, 因此用户群迅速庞大起来。

1.2 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概念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外, 还需要其它一些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 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 而且, 图书馆信息用户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1.3 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 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动态的, 也有回溯的;既有国内的, 也有社会娱乐方面的;既有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方面的, 又有社会娱乐方面的。在网络环境下, 这种需求更加突出, 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而且由于信息用户的职业、专业不同, 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用户个体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不同, 也决定了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1.4 信息需求的知识性

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 从事的工作更具专业化和创新性, 人们再也不满足直接提供文献信息的初级信息提供方式, 而是更需求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这使得图书馆不再满足于为信息用户提供一般性服务, 而要通过知识信息分析、综合、整序, 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

1.5 信息需求的经济性

在信息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除图书馆外, 互联网、新闻媒体、其它信息机构等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读者在获取信息时, 其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为读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1.6 信息需求的系统性

过去, 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在一个图书馆或一定范围内得到满足, 所以用户需求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是相当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 读者需求己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 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全面系统的信息。

1.7 用户信息需求的精确性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信息能力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污染, 大量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缺乏。重复的低水平的网上资源占用了大量的上网时间却找不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用户在要求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时, 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 而更注重信息获取的精确性。

1.8 信息需求的新颖及时性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及时新颖的信息是抓住机遇, 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它又是启迪创新思维, 激发创造智慧的火花。因此, 用户对信息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显得越来越注重。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 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虚拟化, 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将要朝着电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 图书馆将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2.1 服务方式虚拟化

因特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设立自己的网站, 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 以求在网络上收集资源与相关网址链接形成虚拟馆藏。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了“网海导航”栏目, 链接全国的大学、学院、在线图书馆、搜索引擎、大众媒体等, 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重组, 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 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导航服务。图书馆从单纯的以馆藏为基础的文献服务方式, 转向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将成为现实。

2.2 服务系统网络化

网络所具备的点对点、点对面的实时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布功能, 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方面, 图书馆可在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服务, 把其服务半径从本地扩展到整个网络空间, 而成为网上虚拟图书馆。另一方面, 读者利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网络技术向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 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而不必考虑时间、空间的因素, 由此成为图书馆的“虚拟读者”。

2.3 服务模式动态化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 可实现1对N、N对1和N对N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静态式、被动式、直接式、实物交互式的服务模式, 以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和超前意识向读者提供多维的、动态的信息服务, 这包括对网络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分析和深加工, 不断激活静态信息并挖掘其潜在价值, 为信息主动寻找最合适的读者, 以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等。

2.4 服务内容多元化

尽管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有着信息量大、便于查阅的优点, 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 因为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 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相反, 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 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 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 传统图书馆与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图书馆要继续做好传统的信息服务。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一改传统信息服务系统中收集、处理、存贮和流通物质形态的文献信息产品的单一局面, 为读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纵深化的服务, 如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专题咨询、定题服务、用户能力培训等, 以此满足网络环境下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方位信息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专业、研究领域和信息需求等情况, 以文献跟踪服务的方式, 主动、持续、系统地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 并不断调整检索策略, 把经过筛选、分析后的检索结果定期、及时地传递给用户。

结束语

网络, 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工作的便利, 以及信息服务的周到。网络也离不开图书馆, 网络的发展拓展了图书馆事业, 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 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摘要:阐述了网络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图书馆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方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论坛, 2002 (1) .

[2]伍昭嫦.新时期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2 (1) .

[3]金业阳.网络环境下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4]马燕.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新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1) .

信息文明时代的网络清淤探究 篇9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和市场化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重新定位。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所引起的组织变迁和社会变革正方兴未艾,开始重塑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正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需要多方探索、全面创新的时代。美国《福布斯》杂志社主编史蒂夫·福布斯指出:“这个新时代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程度之深刻有如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正转向的新方式以微芯片为标志,微芯片正延展着人脑之能及范围,正如机器对人肌肉之拉伸。它甚至对最常见的商业事务都在产生着影响(比如对零售业的影响),同时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商机和工业产业,有些甚至是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我们正步入的时代还将以科技、纤维光学、数字屏幕技术为表征。电话、电视屏幕和计算机之间的传统差异将消失殆尽。”[1]事实上,人类社会已经迅速进入了信息文明的时代。

1.1 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

信息、物资、能源已经成为信息文明时代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继物资、能源之后的“第三级资源”,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这个文明时代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1980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就预言:“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2]同年,法国名记者和作家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也在《世界面临挑战》一书中指出:“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取之不尽的资源,而自然资源与能源在地球上却日趋枯竭。”[3]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特别强调:“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4]1995年,美国阿斯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信息探索研究所在它出版的《1993—1994年鉴》中,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了6篇论文,从6个方面审视了“明天信息社会”的特征和本质。在第一篇论文《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地位:把信号转为行动》中,明确地提出:“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2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而且,20世纪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经济,信息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5]

1.2 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信息文明时代的“骄子”,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通信的知识。它的特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事实性。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和物质、能量是任何一个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

(2)层次性。信息的层次性是和管理系统的层次性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类型的信息。

(3)可压缩性。信息可以经综合概括浓缩而不失其本质。

(4)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

(5)共享性。信息可以为众人共享而不至于使所分享的部分减少。

(6)变换性。信息是可以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方法来载荷。

(7)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8)时效性。一切活的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信息是有时效、有“寿命”的。

(9)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同。

总而言之,无论信息具有多少种特性,在信息文明的时代里,它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资源,同时,也是决策者制定战略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时最基本的因子。

2 网络淤泥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很畅销。著作所谓的“世界是平的”意思是,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全球化进程,从表明地球是圆的,持续进行到今天,由国家、公司到个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日益显得微不足道[6]。由此,我们认识到,网络是将信息变成现实生产力、高科技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工具和创新利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一诞生,淤泥便随之而来,主要存在下面这些现象。

2.1 信息过剩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的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新增的近万种期刊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唯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据统计,一名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

2.2 信息垃圾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中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7]

2.3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是网络世界中的必然现象。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信息交换的自由性,这就让网络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危害网络的问题接踵而来,如病毒的攻击、资料或程序的被删除、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系统、截取信息、金融欺诈、未经授权使用计算机设备等。网络犯罪是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攻击对方,从而对国家、集体、个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的损害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特别严重的是电脑黑客。“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最初是指那些热衷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现在则专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入侵者。与常规犯罪相比,黑客犯罪有三大特点。一是智能性。作案者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隐蔽性。黑客犯罪是在由程序和数据这些无形要素组成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的,往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难以对作案者进行监控。三是社会危害性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黑客的活动已开始从寻求刺激、炫耀技能的恶作剧,演变为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经济或政治犯罪活动,其形式也开始由个人行为向有组织方向发展。在网上,黑客几乎无处不在,政府和军队的核心机密、企业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秘等均在他们窥视之列。

信息时代预言家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曾说过:“在信息社会里,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8]

3 信息法的诞生

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在我国最早提出信息法概念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张守文和周庆山。他们在《信息法学》一书中指出:“信息法是指调整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的对象是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9]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等内容,可分为信息的占有、使用和处分3类。信息活动形成了信息的占有关系、使用关系和处分关系。信息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信息活动范围的扩大、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促使信息法的概念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为网络清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信息法通过规范信息活动,协调和调整信息主体及其信息活动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从而达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有效地保护知识和信息产权,合理地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信息安全和网络淤泥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两大社会难题。这两大难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信息伦理的认同和普及,以及信息法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解决,因为信息法最具有强制力,对于解决信息安全和网络清淤难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杜,2000.

[3](美)阿尔弗雷德_D.钱德勒,房姆斯_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M].万岩,邱艳销,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4]梁俊兰.台湾信息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陆群.寻找网上中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谈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时代化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教育部专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 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高端推动正在悄然进行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距今已经整整12年, 在过去的这十几年中, 我们的信息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而言, 大多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试行) 》 (教育部, 2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教育部, 2001) 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教育部, 2003) 的出台,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 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 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未来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 做了如下的诠释:

1.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延伸了我们的教育手段。

3.信息技术扩大了教育资源。

4.信息技术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和范围。 (多媒体、网络)

5.信息技术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教育环境。

6.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动力。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 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 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二点:

(1) “基础性”, 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2) “迁移性”, 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等这些操作不管在什么系统中或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 操作都是一样的, 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 所以, 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 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

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开课, 开设信息技术课。2000年我们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目前已经普及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次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到中、高考中, 很多的地区已经在做, 并且做的非常成功。未来的发展, 未来的推动作用, 王馆长提了两点, 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化应用;二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统计是利用信息技术来统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数据, 为教师与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便可以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学习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评价。还请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融合”一词, 与多年前一直提的“整合”一词相比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整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 而融合则包含着学科间互不分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体化的过程, 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无缝连接。

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学科来完成, 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 知识的构建与表达, 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总之, 信息技术课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动手操作实践课, 我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 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接轨, 跟上时代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从而真正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吕淑艳.甘肃省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2]明莉.基于网络的职业中学化学学习资源的创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曹晓东.谈信息化时代教学中的信息流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

上一篇:供应链合作下一篇:策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