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作

2024-05-02

供应链合作(精选十篇)

供应链合作 篇1

伴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土地的产权责任,提高了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和生产积极性,但并没有解决新的市场态势下农户生产的组织性失衡与农户增收乏力问题。紧接着,1985年流通体制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化,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户”日益无力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值此蓬勃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国依法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入社农户约2 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

但对于农户合作行为有两方面的争议,一方是积极的,而另一方则是消极的。积极的一方认为入社农户增长速度很快,从无到有,已逾2000万户。王孝莹等(2006)认为“应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才能唤发出农户在生产上的潜能”[1],李道和等(2008)认为“农户合作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并降低市场风险”[2],黄祖辉等(2006)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源于农产品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急剧变化,以及我国入世后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需要”[3]。

而消极的一方则认为,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农户入社农户也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2%。Fulton(1995)认为“由于农户担心生产独立性和控制权的丧失,合作社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将面临无法逾越的困难”[4]。Crozier(1964)指出“小农的理性是有限的,他们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会采取任何手段,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5]。Williamson(1985)进一步解释“机会主义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产物”[6]。

农户合作是一种趋向,可以更好地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以减少交易风险和成本,提高盈收和利润,即供应链剩余。因此,可以说农户合作是为了得到供应链剩余,而供应链的剩余的合理分配又将进一步促进农户生产合作的紧密性。本文试从农户合作行为博弈和供应链剩余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创造性提出应采用Shapley值法对合作中的供应链剩余进行分配,有利于调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方关系,促进农户生产合作进一步发展。

二、农户合作行为的机理:博弈论的视角

农户是否选择合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业政策的导向、农产品市场的大小、农户间关系的亲疏、信息沟通的有效性等。要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作用的复杂机理,可以从农户对自己选择改变策略会怎样引起其他农户的反应分析起。

假设有两个博弈方,农户1和农户2,他们的农产品产量为qi(i=1,2)。若产量是连续的,即每个农户都有无限多个可供选的策略,则两个农户提供农产品的总产量Q=q1+q2;因为产品市场出清价格是总产量的减函数,故设:undefined(1)

设第i个农户生产单位农产品的成本是ci(i=1,2),ci(qi)为成本函数,则第i个农户的收益函数为:

Ri(q1,q2)=qiP(q1+q2)-Ci(qi),i=1,2 (2)

由(2)式可知,农户Ri收益不仅取决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ci和产量qi,还要取决于其他农户的产量,故农户在选择自己应生产的产量时,必然会考虑其他农户的策略行为。

设(q*i)是Nash均衡产量,则有:

q*1∈argmaxR1(q1,q*2)=q1P(q1+q*2)-c1q1 (3)

q*2∈argmaxR2(q*1,q2)=q2P(q*1+q2)-c2q2 (4)

要得出Nash均衡,对农户1、农户2的收益函数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即:

undefined

undefined

从而得出农户的反应函数为:

q*1=f(q2) (7)

q*2=f(q1) (8)

反应函数意味着每个农户的最佳产量都是以另一个农户产量的函数,两个农户反应函数的交叉点就是Nash均衡q*=(q*1,q*2)。

假定每个农户具有相同的不变单位成本,就有:c1(q1)=q1c,c2(q2)=q2c结合上式(1),P=a-b(q1+q2),则一阶条件的最优化分别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因此可推出反应函数:

undefined

undefined

即农户1每增加1个单位农产品产量,农户2将减少1/2单位农产品产量。求解(11)式、(12)式,得出Nash均衡为:undefined(13)

故农户1、农户2的纳什均衡收益都为:undefined(14)

以此类推,若有n个博弈方,即有n个农户,则每个农户的最佳产量为:

undefined

每个农户的收益为:

undefined

以上是农户间进行竞争,即选择不合作所导致的结果。

若农户选择了合作,假定市场容量Q、农产品价格P都没有变化,农户选择合作相对选择不合作来说,单个农户所承担的成本c1比选择竞争时的c要小,原因在于单个分散的农户面对变化莫测的大市场时,选择合作能使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谈判成本及履约成本降低。则农户选择合作时每个农户的收益为:

undefined

比较(16)式、(17)式,显然这个结果要比农户选择竞争时的所获取的收益undefined要大,即undefined。因此,农户选择合作相对选择竞争会带来更高的利润。

三、农产品供应链剩余:农户合作行为新的视角

单个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组织,加入农产品供应链,势必牺牲一定的独立性和控制权,以遵从供应链整体协调机制。而农户作为供应链的节点,又是相对独立的,其愿意作出牺牲并服从合作组织,必然要求得到相应的补偿。供应链剩余的实现,是农户合作经营的目标,也是农户合作经营的前提。

所谓供应链剩余(supply chain residue)是借用经济学的概念,指供应链中所有节点形成供应链后的利润减去加入供应链前的利润所得差额的总和[7]。供应链剩余是供应链节点获得补偿的源泉。在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剩余是一个序参量,剩余利润是起关键作用的序变量,它支配着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演化和发展。

定义Rsci表示形成供应链后第i个农户的收益,Rusci表示未形成供应链时第i个农户的收益,n表示农村合作组织中成员农户的个数。则农产品供应链剩余可以表示如下:

供应链剩余undefined

若用折现模型表示剩余收益,则有:供应链剩余undefined

其中t为时间变量,T为时间区段,ri为第i个农户的折现率,MFscit为第i个农户有合作组织时的t时段的现金流量,MFuscit为第i个农户无合作组织时的t时段的现金流量。

若设ΔMFit=MFscit-MFuscit 表示第i个农户t时段现金流量差额,则由上式推导出:

供应链剩余undefined

ΔMFit的组成部分,也就代表了农产品供应链剩余的来源,代表农村合作组织的收益增量。结合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营,农产品供应链剩余的现金流量增量有四个主要来源:农产品收入增加、经营成本降低、农业费用降低和农资品成本的降低。

ΔMFit=(Iscit-Iuscit)-(Cscit-Cuscit)-(Dscit-Duscit)-(Kscit-Kuscit)=ΔIit-ΔCit-ΔDit-ΔKit

其中ΔIit,ΔCit,ΔDit和ΔKit分别代表第i个农户t时段的形成的农村合作组织后与形成农村合作组织前的收入、成本、费用和资本的净增加量。

浙江省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2008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到9 254家,相对2007年底5 788家增长了60%;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增加到5 883家,相对2007年的5437家,增长了8.2%。农民专业合作社2008年净收益平均为273.9万元,农业龙头企业为149.7万元。2008年人均农业净收益的平均水平就已达到4.4万元,而同期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258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合作组织呈现比较显著的股权化结构,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协同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供应链协同有利于各农户成员和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增加,供应链上整体收益增加,供应链剩余机制发挥了二次利润分配的作用,巩固了农户合作的成果。

不可否认,农户合作行为中还存在着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冲突的问题[8]。集体理性告诉我们农户合作有利于农业成本(包括经营成本、农业费用和农资品成本等)的现金流量增量降低,农产品收入增量增加,供应链剩余增加;但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存在着机会主义威胁和“搭便车”行为,这会阻碍供应链剩余的增加,从而破坏农户的合作行为。因此,要使农户个体理性走向农户集体理性,须进行帕累托改进,措施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外在的政策扶持的“推手”,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国八条”的第八条“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另一种则是内在的合理剩余分配机制的培育和建立。目前来看,政府政策扶持作为一种农户合作的外部环境安排是比较到位的,但作为内部制度安排的剩余分配机制还很不完善。

四、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剩余分配

(一)农户生产合作中供应链剩余分配的基本路径

Fama和Jensen(1983)认为“明确剩余索取权是任何组织合约最重要的内容”[9]。农户生产合作博弈的前提条件是农产品供应链要有剩余,但更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对剩余支付如何进行“理性”分配,即农户生产合作博弈的解,它关系着农户生产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如何对农户合作中供应链剩余进行分配?主要有二条路径:一是一次性支付,即由一个农户或几个主要农户接管其他农户田地、菜园等,进行集体运营,一次性支付给其他农户一个固定的收益;二是按股分成,即合作社中各个农户认购的股份来分配供应链剩余。

一次性支付,农户一般将土地等出租给农业龙头企业或少数农业大户,公司化运作。例如浙江虹越花卉大面积承包了德清莫干山附近农民的田地,统一经营种植花木,农户还可以返耕种于自己的土地拿工资,这是有些媒体吹捧过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但我们认为这种一次性支付模式很显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农户合作组织的形式,农业企业或少数农业大户本着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高效率运营,谋取了供应链剩余中绝大部分收益,而农户只是作为供应链中最底端的一环——田地供给者,拿到最微薄固定的“地租”,企业的高效益到达不了农户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作社的立法目的。《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农户应依据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进行共同生产经营”[10]。

按股分成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常见的供应链剩余分配形式,似乎比较合理,认购的股份多,从供应链剩余中得到的分红就越多。有些农户先期认购了股份,就存在“搭便车”投机心理,出工不出力,并不用心经营;但合作社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心血去经营,进一步追加投入。因此,按股分成这种剩余分配的形式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空间。

(二)基于Shapley赋值法优化供应链剩余分配

我们用Shapley赋值法对第二种按股分成的供应链剩余分配形式进行改进。Shapley赋值法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按农户认购的比例来分成,而是强调农户在动态合作中对剩余产生的重要程度,以此作为基点来分成,使农产品供应链剩余分配更加公平化,有利于调动农户的合作积极性。

Shapley赋值法是Shapley1953年提出来的,用以解决多人合作分配的数学方法。当n个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每两个或更多的农户从事生产合作时,都会有供应链剩余产生,若合作农户之间并不具有利益排他性,当n个农户都参与合作时,剩余到达最大化,如何分配这最大的剩余,达到最大效用分配,即Shapley值法。它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到的唯一解,但须满足三个公理:对称性、可加性和有效性。

由此,设农户合作集合N={1,2,…,n},子集S为一个农户以上的任一组合,集合N中任一子集S所对应的实值函数为v(S)。则须满足:

S1∩S2=∅,v(∅)=0 (18)

v(S1∪S2)≥v(S1)+v(S2),(S1⊆N,S2⊆N) (19)

通常,可设农户合作集体N中的单个农户i应从生产合作最大收益v(N)中得到一份收益xi,x=(x1,x2,…,xn)为合作策略的一个分配。显然须满足:

undefined,且xi≥v(i),i=1,2,…,n (20)

Shapley法中,每一个农户从生产合作收益中所得的收益分配即为Shapley值,用Φ(v)表示,并且Φ(v)=( Φ1(v),Φ2(v),…,Φn(v)),则形成如下分配构造:

undefined

式中,|S|为子集S中的元素个数,(|S|-1)!(n-|S|)!/n!相当于加权因子,v(si}在子集S中除去农户i将会产生的特征函数值。

下面列举一实例,对采用Shapley赋值法优化农户生产合作中供应链剩余分配的合理性加以说明:

假设有A、B、C三家农户,A、B、C农户若各自单干年收益分别为6、6、12万元。若A、B农户合作,可收益24万元;若A、C农户合作,可收益30万元;若B、C农户合作,则可收益36万元;若A、B、C共同合作,收益则可高达60万元。如何用Shapley值法进行分配?

将A、B、C三农户的合作记为N={1,2,3},则各自单干所获收益v(1)=v(2)=6万元,v(3)=12万元,两农户之间合作的收益v(1∪2)=24万元,v(1∪3)=30万元,v(2∪3)=36万元,三农户合作的收益v(1∪2∪3)=60万元。有农户A参加合作所有形式形成的子集S1={1,1∪2,1∪3,1∪2∪3},由此我们采用Shapley值法先行计算农户A在供应链剩余中可得分配Φ1(v),计算如表1所示。

将表格最后一行相加,则知农户A在剩余中所得分配为Φ1(v)=16万元,同理可得:农户B收益分配Φ2(v)=19万元,农户C收益分配Φ3(v)=25万元。

由此,可以知道:Shapley赋值法对剩余收益的分配优于平均分配,也优于按股分配。因为如果是平均主义,农户A、B的收益应相同都是15万元,但现在农户B的收益19万元高于农户A的收益16万元;当然,也不是简单地按比例分成,农户C的收益分配只有25万元,而不是30万元。原因就在于,Shapley赋值法充分考虑了经营过程中农户相对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分配。农户A、B合作收益为24万元,A、C合作为30万元,可知农户C比B重要;农户A、C合作收益为30万元,B、C合作为36万元,可知农户B比A重要。因此,相对农户合作组织其重要性排序是C>B>A,所得收益分配Φ3(v)(25万元)> Φ2(v)(19万元)> Φ1(v)(16万元)。

另外,不难验证,Φ1(v)+Φ2(v)>24万元,Φ1(v)+Φ3(v)>30万元, Φ2(v)+Φ3(v)>36万元,从而可知三农户合作收益较两户合作收益高,农户合作组织有越多的农户加入,从理论上来说,愈加有利于合作的稳定,合作的稳定性也愈会得到加强。

因此,采用Shapley值对按股分成的剩余分配进行帕累托进行具有科学性,也有可行性。既考虑出资的多少(出资的比例也可视为对合作组织重要性的表现之一),更考虑合作经营过程中个体农户对合作组织的贡献(v(S)-v(si}值可看出其贡献的大小),基于此进行剩余分配,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户参与生产合作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一些经营效果好的专业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做法可以视为Shapley值法对剩余分配作用的一种诠释。浙江省临海市洞林果蔬合作社、绍兴市欣浓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合作体实现股份经营,不搞一刀切,认购的股金分为发起人股金和社员股金,社员股金一般不超过发起人股金的1/10;社员又根据其在生产合作经营中的贡献,分为紧密性社员和松散性社员,紧密性社会约占社员比例的一半。发起人、紧密性社员除了可按认购股金获得红利,还可得到合作社二次返利,可松散性社员则没有。

五、结论与建议

供应链要有剩余是农户生产合作的前提,借以弥补控制权丧失的损失;供应链剩余是否合理分配,反过来会影响农户参与生产合作的积极性。我们基于Shapley赋值法,提出按个体农户对合作组织的贡献进行供应链剩余优化分配,有利于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此外,为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剩余,农户合作应注意以下事项:

1.让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提高规模经济。前面我们已经理论上分析过,更多农户加入,有利于合作稳定。农户抱成团,从供应链剩余的四个来源来说,能改善农产品谈判中的地位,增加农产品收入,并有利于交易成本、物成本等各种经营成本的降低,政府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各种政策扶持有利于农业税费的减免,农机等资源共享有利于农资品成本降低。

2.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及分配制度等,保护农户的合作权益;通过看得见的剩余收益来吸引农户加入,而不是行政强制手段来强迫农户加入,这样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渐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现阶段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松散,甚至还依赖地方政府供血。专业合作社虽是农户的合作社,但也应企业化管理,市场导向,把农户收益的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将民主管理、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协调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回馈于民。

参考文献

[1]王孝莹,张可成,胡继连.农户生产合作博弈模型[J].运筹与管理,2006(6):114-118.

[2]李道和,郭锦墉.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2):180-185.

[3]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

[4]Fulton,Cook,M.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e cooperatives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

[5]Crozier M.The Burearucratic Phenomin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6]Williamson O.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M].New York Free Press,1985.

[7]王自勤.供应链剩余与供应链合作机制[R].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5-2006).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92-387.

[8]黄珺,顾海英,朱国玮.中国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和现实阐释[J].中国软科学,2005(12):60-66.

[9]Fama,Jensen,The ownership of enterprise,Cambridge,MA:The Belknap Press,1983.

供应链金融合作合同 篇2

乙方: 编号:

为更好促进甲乙双方业务发展,实现银企双赢,乙方推荐其产品/服务的上游供应商在甲方办理供应链融资业务,为顺利开展业务合作,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借款人

借款人(指乙方的上游供应商,应为企业法人)由乙方以书面形式向甲方推荐。

乙方推荐的借款人,必须符合甲方贷款准入要求,生产经营稳定,信用良好,财务实力较强,以往履行类似买卖合同记录良好,且不得为乙方的关联企业。

乙方与借款人之间的货款往来,均通过在甲方开立的供应链融资金监管专户结算,甲方有权对其货款进行监管。

第二条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金额、用途、期限、利率 借款人为乙方上游供应商的,经乙方推荐,可在甲方办理应收款账项下的各项融资业务。

融资金额,按相关业务管理规定的应收账款发票实有金额(应收账款发票实有金额是指发票金额扣除乙方已回笼货款后的余额)比例确定。

融资期限,应根据乙方与借款人约定的应收账款到期日合理确定。

融资利率由甲方根据市场和风险情况与借款人商议确定,但不低于同期同档次基准贷 - 1 -

款利率上浮10%(视具体情况修改)。

具体业务品种及内容以甲方与借款人签定的借款合同为准。

第三条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审查、审批

甲方对借款人与乙方签订的购销合同、递交的基础资料及贷款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按照内部审批程序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后发放贷款。

对不合要求、借款人不符合甲方贷款准入标准或甲方有理由认为贷款存在较大风险的,可拒绝办理贷款。

第四条 乙方的责任

1、乙方应保证与借款人签订的购销合同和对应商品、服务交易的真实性。

甲方对购销合同和对应商品、服务真实性进行调查的,乙方应予以配合。

2、融资业务发放前,甲方向乙方送达应收账款转让/质押通知书,乙方收到通知书后向甲方送达回执。

乙方支付给借款人的货款,付至借款人在甲方开立的供应链融资监管专户。

如因乙方未按应收账款转让/质押通知书的约定支付货款而导致甲方信贷业务出现风险的,乙方承诺承担全部连带赔偿责任。

3、发票管理:对于开展国内发票融资业务的,甲方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中进行核实,并在借款人留存的发票背面批注“请将本发票项下的货款划至中国******分行**支行**账户”,同时加盖卖方财务专用章。

贷款发放后,同意借款人提供发票抵扣联复印件代替原件,由乙方盖章,且由甲方确认借款人已经在存根联上备注“已在中国******分行**支行融资”字样。

- 2 -

4、甲方可视风险情况,与乙方、借款人协商是否对融资业务追加乙方保证或其他担保。

第五条 甲方义务

1、按借款合同约定履行贷款义务。

2、甲方应于应收账款到期日前三天,提醒乙方财务人员关于该笔应收账款的支付。

3、借款人发生贷款逾期或其它不良资信的,甲方有义务及时告知乙方。

3、甲方需严格保守乙方商业秘密,不得对外泄露信息。

第六条 乙方义务

乙方需按购销合同约定的货款支付期限,在借款人在甲方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到期日前将货款及时付至借款人在甲方开立的供应链融资监管专户。

第七条 本协议未涉及的内容以相关借款合同和乙方出具的书面承诺为准。

第八条 违约责任及协议的终止与解除

1、乙方在甲方的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连续3个月不良率超过2%,或发生不良的客户数连续3个月超过2家,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2、借款人因与乙方发生纠纷等情况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逾期的,且3个月内未能全额清收的或累计3次以上,甲方有权终止办理办理相应融资业务。

- 3 -

3、乙方或借款人提供的信贷资料不真实或被确定无效的,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4、乙方推荐无真实商品交易客户贷款或贷款后取消交易未对甲方履行告知及即时还款义务的,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

5、在本协议有效期两年;协议履行期间,任何一方均可根据各自业务的发展情况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提出中(终)止本协议的请求,另外一方应尊重请求方的意见,同意中(终)止本协议。

但对本协议中(终)止前发生的行为,双方必须承担协议中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第九条 甲、乙双方之间的一切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甲方所在地法院提请诉讼,

第十条 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签章并加盖公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合作供应链:模型和绩效评价 篇3

关键词:合作供应链;绩效评价;动态绩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合作供应链就是把系统观点引入到供应链的管理当中,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绩效的目的,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二、基本模型

一个合作供应链模型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链网络布局、合作水平、供应链成员、信息系统、企业战略、运作流程。

1、供应链成员

供应链成员在合作供应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和并且参与制造的库存计划的制定,以达到最大的响应时间。制造商的主要作用是开发和生产新产品为中间商或最终用户。在很多情况下,制造商都是供应链网络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分销商作为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连接者。零售商负责把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顾客被认为是供应链的终端,产品的接受者。

增加的供应链成员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成本(C)。随着供应链成员的增加,供应链的管理会变得更加困难,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变得更高且会有更多的信息时滞(ID),会增加订单在供应链各个层次传递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FA)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TB)。预测精度衡量期望的顾客需求(ECM)与真实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衡量了从接受顾客订单到最终交货的时间间隔,用天来表示。

2、供应链网络布局

供应链网络布局是指供应链参与者的选择及分布情况,它是供应链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协调对供应链的运作和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到底要选择多少供应链的参与者,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布局。增加分销商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例如,额外的产品计划和运输,可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为了协调更多的需求计划,信息系统的投资也会增加。

3、合作水平

到底要选择多大的合作水平取决于整个市场的环境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操作层次上的合作可以采取例行的方式。更进一步的在管理层次上的合作会提高企业的计划能力和预测能力。在合作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间的有效的信息流动,使得信息的时滞明显减少同时改善预测精度;能力和库存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库存水平,还可以增加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决策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变化马上就能反映到企业的决策中去。

4、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它体现在不同的战略层次上。在操作层上,事务外理系统(TPS)为企业的供应链过程提供支持,同时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对内对外的基础交流平台。在管理层次上,管理信息系统(MIS)能够提供及时、准确且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来支持企业的计划和协调活动。在战略层次上,决策支持系统(DSS)和执行系统(EIS)能够帮助企业的决策者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问题。

5、运作流程

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有四个共同的核心过程,计划、原材料供应、制造、交付。这些过程的绩效影响着整个合作供应链的绩效,每一个核心过程又受其它过程的影响。

6、企业战略

供应链的合作并不是完全的一体化,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想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竞争战略、企业目标。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三、动态合作供应链绩效评价

1、关键绩效变量

要对供应链的绩效进行合理评价,必须选择一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变量,关键绩效变量的选择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结果。表1列举了一些受合作供应链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影响的关键绩效变量,这些变量是衡量合作供应链绩效的重要因素。不同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同一变量。

2、合作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综合性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从动态角度对合作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分别是资源评价(RV),产出评价(OV),及柔性评价(FV)。

(1)资源评价

资源评价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方法,主要从减少成本或者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角度来考虑改善供应链的绩效,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总成本、配送成本、制造成本、库存成本等。如果合作供应绩效评价没有资源评价,则合作供应链就是一个无约束问题,它可以允许实现100%的顾客满意同时也可能最快响应顾客的需求。这样一个最优问题只能是一个局部最优问题,对于整个供应链评价来说是无意义的,因此资源评价是合作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产出评价

产出评价主要是评价一条供应链的产出,试图优化供应链的绩效。例如,销售量,利润,产品周期,顾客服务水平等。一条合作供应链的建立就是为改善企业运行的效率,增加企业的产出,因此,产出评价对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产出评价,资源评价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任何在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改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净产出。

(3)柔性评价

柔性评价也可称作灵活性评价,它是衡量一条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波动及供应量的波动的反映能力,它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能承受的最大的订单量。因此,柔性决定了一条合作供应链的潜在绩效,而资源和产出衡量的是实际的绩效。一条合作供应链柔性的程度取决于所处的市场环境及顾客需求的波动性。

资源评价、产出评价、柔性评价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E.G. Anderson Jr., C.H. Fine, G.G. Parker, Upstream volat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9 (3) (2000).

[2] H.A. Akkermans, Renga: a systems approach to facilit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development, System Dynamics Review 17 (3) (2001).

[3] P.D. Berger, A. Gerstenfeld, A.Z. Zeng, How many suppliers are best? A decision-analysis approach, Omega 32 (2004) 9–15.

[4] J. Dejonckheere, S.M. Disney, M.R. Lambrecht, D.R. Towill,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enrichment on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a control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2 (2004) 727–750.

供应链合作 篇4

关键词:供应链,伙伴选择,合作潜力,指标体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竞争的形式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近年来获得了空前的重视, 而其中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1]。

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一般是从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 即供应商的选择开始的。这一阶段所选择的供应商应该具有核心企业所要求的相应运营能力, 但是和传统的供应商选择不同的是, 核心企业需要努力与所选择的供应商通过互动逐步建立起信任合作关系, 而信任合作关系是供应链运作优化的基础。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意味着企业从观念上和结构上要进行改变, 因此必须细致挑选合作伙伴以确保“双赢”的实现。实际上, 在供应链中能否成功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的选择很关键。

1.合作伙伴选择的两阶段评价

自Dickson1966年首先对供应商选择做了系统研究之后[2], 供应商选择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供应商选择指标的设计, 另一方面是供应商选择方法的研究。Dickson提出了供应商选择的23条指标, 并按重要性排序。包括净报价、持续满足质量规定的能力、可能提供的维修服务、按时交付能力等等。Weber等总结了自1967年至1990年供应商选择领域出现的74篇文献[3], 多数是1985年以后的文献, 研究认为质量、交付和价格是选择供应商时最重要的准则。

Weber所总结的74篇文献以及其后许多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 包括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文献中, 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就是供应商选择指标设计中重质量、价格、交付这样的反映供应商能力的硬指标, 轻合作这样的软指标, 重静态指标, 轻合作发展潜力这样的动态指标。有的研究, 如刘文星的文章[4], 虽然涉及了潜在发展能力, 但是一方面赋予的权重过低, 使得这方面的指标对供应商选择的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其指标设计也过于简单。

我国的一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1], 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 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 其次是价格, 还有一些企业也考虑了交货期等指标, 说明上述的问题在我国企业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也是存在的。

为了满足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时在供应商选择方面侧重合作发展的特点, 需要在研究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适应合作关系发展特征的供应商选择准则。

现代供应链与传统供应网络最显著的区别是它是面向合作的。现代供应链在注重各个企业实体内部效率的提高之外, 特别强调供应链内部企业的协作和协调, 将利润源泉的重点放在良好供需关系的建立和改善上。因此, 为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供应商选择上, 必须考虑到供应关系中的合作潜力。

根据从有能力的供应商中选择有合作潜力者的原则, 面向合作潜力的供应商选择采取如下步骤。首先, 核心企业从备选的供应商中按照质量、价格、交付等能力指标选出具备所需能力的企业。备选企业的选择原则一般是在原来的合作中表现比较好的企业, 但不排除从没有合作过的优秀企业中进行选择。然后对所选出的企业根据合作潜力指标进行进一步评价, 从而选出所需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用两步选择主要是为了防止供应商能力和合作潜力的不均衡导致的选择困难, 某一方面指标的突出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缺点。

根据供应商能力进行选择的文献已经很多, 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研究第二步, 也就是如何对经过筛选的供应商从合作潜力角度进行进一步评价, 关键是评价指标的建立。由于在现有的供应商选择文献中很难见到系统的研究, 因此本文主要从合作伙伴关系研究角度进行分析, 重点是对影响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行考察。

2.面向合作潜力的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供应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合作价值, 因此, 合作潜力应该来自于合作的收益潜力和合作关系顺利发展的潜力, 关系发展是潜在收益实现的保障, 二者缺一不可。这也被Pete Naudé等学者对供应链关系重要属性的调查结果证实[5], 该调查显示供应链关系最重要的两个属性是信任和产生收益。它们正是合作的收益潜力和关系发展潜力实现的结果。

对合作潜力的具体指标的构建需要借鉴合作伙伴关系的相关研究。其中, Douglas M.Lambert提出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模型中包括了驱动性因素和便利性因素[6], 驱动性因素包括资产利用的效率、成本的节约、客户服务的改进、市场的优势以及利润的稳定或增长等;便利性因素包括公司间的相容性程度、相似的管理哲学和技术、相互关系和相称性等。

Macbeth[7]、Ellram[8]、Dwyer[9]等研究了在合作伙伴关系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关键成功因素。其中, 贯穿全局的因素包括:①高层领导的支持;②交流与沟通;③中央协调。在供应商评估和挑选阶段的因素包括:①总成本和利润;②文化上的和谐性;③财务上的稳定性;④伙伴的能力;⑤管理上的和谐性;⑥地理位置。Kanter[10]在研究战略联盟合作关系时发现, 高级管理层对管理哲学的认同度很重要。而双方的相容性, 如共同的价值观、经验、原则以及对未来的信心等都需要考虑。

Wagner Stephan M等研究者指出[11], 任何长期关系都可能遭受压力, 由于从现实优先权出发的紧急任务转移了注意力, 人们关注于矛盾而忘记了战略, 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紧密结合长期战略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很多研究者提到了交流的重要性, 如Mohr and spekman[12]、Dyer[13]等。

合作潜力指标建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了评价的要求。上述研究中, 成本的节约、利润的增长、市场优势的取得都与收益潜力有关, 这方面指标的选取既要体现这些因素又要简单直接, 便于评估的操作。因此, 这里设计的合作的收益潜力指标包括供应商在成本降低方面的潜力、质量提高方面的潜力和产品创新的潜力。这些可以从现有供应商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及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潜力的评估得出。合作的潜在价值在此得到了体现。合作关系顺利发展的潜力则包括:管理层的管理哲学一致性、对长期战略的关注、主动交流的能力。由于文化和双方相容性等合作因素主要受管理哲学和长期战略的影响, 因此这三项指标能够大致涵盖上述的研究中关于合作关系发展的因素的考察。而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对供应商的相关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信誉的分析以及双方交流和接触的感受进行评估。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合作潜力最大的供应商, 指标层的指标包括:成本降低潜力、质量提高潜力、产品创新潜力、管理哲学一致性、对长期战略的关注、主动交流的能力。方案措施层为已经通过能力评估的供应商。如图1所示。

3.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合作伙伴选择算例

假设欲组建供应联盟的某核心企业在合作伙伴选择中有三家供应商通过了第一轮的能力选择, 得分排序为 S1>S2>S3。现在再进行面向合作潜力的供应商选优, 利用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来选择。TOPSIS法是一种简单而又合乎逻辑的多因素选优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同时考虑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和不理想方案之间的距离, 优化方案应该离理想方案尽可能的近, 离不理想方案尽可能的远。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 不同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会有不同的评价。传统的TOPSIS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因子时一般采用专家意见调查法, 此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因素。这里采用熵的概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14,15]。

相关指标的确定方法是, 供应商的成本降低潜力、质量提高潜力和产品创新潜力由专家根据候选供应商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及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潜力的评估得出。管理哲学一致性、对长期战略的关注以及主动交流的能力根据对合作伙伴的相应制度和文化的分析以及核心厂商的管理人员和采购、研发、物流等与供应商进行直接接触部门的员工根据交流感受、信誉调查、以往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成本降低潜力以供应商有望降低的成本百分比表示;其余指标以1—7分李科特评分等级进行赋值, 1=完全没有潜力, 7=有很大潜力。表1是对三家供应商合作潜力的评估值。

第一步, 计算供应商的指标评价值的归一化矩阵:

undefined

第二步, 计算成本削减潜力、质量提高潜力、产品创新潜力、管理哲学一致性、对长期战略的关注以及主动交流的能力六项指标的权重, 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 (0.239, 0.279, 0.132, 0.257, 0.075, 0.018)

第三步, 计算供应商的指标加权评价值矩阵:

undefined

第四步, 计算供应商的TOPSIS评价值:

undefined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刘文星.开发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资源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3]MACBETH D.K.FERGUSON, N.Partnership sour-cing:An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 London, 1994.

[4]WAGNER STEPHAN M.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supplier relationships[J].Business Horizons, Nov/Dec2002, 45 (6) :79-89.

有关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文献综述 篇5

摘要:目前,企业界以及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本文则对这一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状况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此外,本文也结合当前的实际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当前的研究视角较为偏面等,对当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面的研究的不足,提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文献综述

一、引言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也逐渐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较量。选好供应链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供应链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和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合作伙伴选择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关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首篇研究文献也在1994年发表于《商业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国内关于合作伙伴选择的定量研究文献大量涌现,遗传算法、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可拓层次分析法、逼近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博弈分析、数据挖掘理论、粗集理论等在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综述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其不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分类

目前,国内所有的这方面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研究

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前提就是建立一个评判好的合作伙伴的标准,从而,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Dickson开始系统地究供应商评价问题。他整理出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随后进行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23项评价供应商的准则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上世纪90年代初,Weber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文献统计的基础上。他选择了从1967年到1990年出现的文献74篇,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Dickson提出的23种评价供应商的准则,Weber也对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我国学者尹继云(2004)采用目标一系统分析法对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进行界定,得出指标体系的目标基层

因素:核心业务能力/核心竞争力、供应链运作能力以及限定因素三个一级指标。并结合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具体位置设置了二三级评价指标的界定;韩杰、赵庆祯(2006)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指出在排除指标间的相关性后,得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体系研究

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的研究,目前已经较为丰富,较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成本分析方法、数据挖掘理论及粗集理论等等。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实用但很基础的分析方法,在应用时往往结合其他方法一起应用,进而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作出评价。例如,王彦梅、李松(2006)就综合了AHP和模糊评判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评价。他们指出,这种法通过AHP方法确定各目标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判,既体现决策者的主观意向,又反映了客观的信息,为确定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种综合评价为一法。并且,他们还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利学性和可行性。但由于AHP和模糊评判都有着各自的缺点,苏仕宾,杨茂盛(2005)结合了较前沿的可拓学知识,利用可拓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指出,在应用AHP时,构造判断矩阵所用的1-9整数标度法没有考虑人为判断的模糊性,而用模糊评价法又失去了精确性。而可拓理论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一些这方面的不足,使分析的结果更加贴进实际。他们还通过例证,证明了可拓层次分析法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精度。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利用了遗传算子,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关于供应链不同成员对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

前面所述的各种方法都是用于下游供应链对上游的选择,尤其是下游供应链对供应商的选择。目前,这样的研究占据了供应链合作伙伴研究的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的文献,从总体上谈了供应链成员的选择和优化问题,如,李军(2007)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待供应链的风险及其成员选择时的注意事项。而站在上游供应链的视角,去考虑选择与什么样的下游供应商合作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当然,目前,也有学者从较为务实的角度,谈了如何在选择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时使

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尽管从长期看来,这种企业短期获得较高利润而未使整条供应链的总体成本的策略,不能使企业所处的供应链取得最有效的运作和最强的竞争力。但这种研究对企业短期内取得较好的利润,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方面的研究,如杜义飞,李仕明(2008)指出,在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中,制造商通过决定产品的批发价格最优化自身的利润分配;在销售商主导的供应链中,销售商通过决定批量折扣率达到对产品批发价格的控制,为销售商带来更人的利润。制造商和销售商在各自主导供应链的利润分配均大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时的利润平均分配。从而,供应链成员可通过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浦徐进,唐建荣(2008)分析了制造商在面对占有零售商时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他们应用Hotelling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在保证通过占优零售商的销售树立自身产品品牌的同时,如何选择最优的零售渠道组合策略的问题,得到了一系列有用的结论。

(四)结合具体行业进行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学者们在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很关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理论与具体行业结合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很多。如,徐晓燕(2002)在已有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的总结和合作伙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型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具有易量化、可包含随机性指标以及能表示分层指标体系问关联的特点;王要武,郑宝才(2004)结合建筑行业实际情况,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讨论了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制定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详细的标准体系,同时给出了各指标的量化方法,从而为各种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杜德权,范丰秋等人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房地产行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研究;苏菊宁,陈菊红(2006)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刘召云,孙世民,王继永(2007)从优质猪肉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养猪场和超市的要求入手,论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目标与内容、标准与原则和流程与步骤等问题;马晓平(2007)提出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供应链伙伴选择过程,重点研究了伙伴选择方法,给出了伙伴选

择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的方法。

(五)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为了使各种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法能快速地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有些学者探讨了对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集成系统的研究。余福茂,王富忠,沈祖志等(2006)研究了使用Agent方式构建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推理系统;雷萍(2007)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综合评价选择,意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同时它可以较好地保证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供应链企业的决策者对合作伙伴关系做出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三、研究评述

当前,学者们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现代评价方法的应用方面,成果十分丰富。但学者们为了追求研究的深入,往往在应用各种现代评价方法时未能考虑合作各方的信用、信任及法律约束等因素。此外,学者们的研究往往是站在对供应商选择的视角,很少涉及反向的选择,即供应商如何选择采购方,等等。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化,这系列的问题会逐步引起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尹继云.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界定[J].中国市场,2004(6).

[2]韩杰、赵庆祯.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3).

[3]王彦梅、李松.基于AHP和模糊评判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J].企业经济,2006(1).

[4]苏仕宾,杨茂盛.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物流技术,2005(11).

[5]李军.供应链成员竞合博弈分析.中国市场,2007(28).

[6]杜义飞,李仕明.制造商与销售商双向选择与利益分配[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5).

[7]浦徐进,唐建荣.制造商面对占有零售商时的零售渠道选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

(7).

[8]徐晓燕.制造型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及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4).

[9]王要武,郑宝才.建筑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标准的研究[J].科学管理,2004(4).

[10]苏菊宁,陈菊红.供应链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6(3).

[11]刘召云,孙世民,王继永.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12]马晓平.基于遗传算法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J].中国农机化,2007(2).

[13]余福茂,王富忠,沈祖志.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的智能推理系统[J].商业研究.2006(11).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协调 篇6

1.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构成

物流服务供应链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物流服务集成商、功能型服务提供商、产品制造商和产品零售企业,这几个部分相互联系,以网络形式存在,其中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是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主体部分。物流服务集成商具有扑捉信息、提高改进、独特性服务和系统策划的能力,这些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得物流服务集成商能够承担不同的物流业务,因而物流需求企业往往把物流业务包给物流服务集成商,物流服务集成商也自然而然的占据了主体部位。物流服务集成商以整合功能型服务商为切入点,开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物流服务供应方和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扮演了协调核心的作用。而功能型服务提供商可以为物流服务集成商提供专业的服务,两者紧密相连、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础结构,促进了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

2.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的内涵

物流服务产品不是以实体商品存在,因而物流服务供应商往往需要通过借助于配置、协同物流能力来完成自身的优化和协调。物流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通常建立在物流功能领域、工作周期结构和物流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它需要通过多个物流组织能力匹配和互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讲,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能力合作为基础,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大的团队,实现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整个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因此,物流服务供应链要充分考虑物流服务集成商和功能型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两者与产品制造商和产品零售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由此可见,合作协调能力对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下将介绍促进物流供应链能力合作协调的方法。

3.促进物流供应链能力合作协调的方法

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信息和知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物流服务企业的危机往往和信息和知识的匮乏息息相关,因此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对其能力的合作协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要明辨信息共有和信息共享的联系和区别,信息共有往往只能使参与者感受到共有信息,不能感受到战略信息,而信息共享可以通过融合不同方面的特定信息,将这些信息升华为战略信息。信息共享的本质就是体现升华得到的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增强能大大增加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因而要加强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就要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关系性专用资产投入。实行资产专用性对于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服务提供商具有特定资产才能增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的竞争能力。资产专用性通常包括厂址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如果企业对这些专用性资产进行投资,就可降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行成本,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而这些专用性资产投资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资本和投资时间,这就要求有一定广度和规模的物流服务,能够使供应商及时回收成本,促进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和协调。

加强企业行为规制。物流供应链是由不同的企业组成的,唯有在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规制,才能促进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有效契约不仅能使企业在既定专用关系性资产投资方面获得巨大优势,而且还能通过防护机制使参与的企业获得更多的专用关系性资产,物流供应链中对企业行为的规制方法通常采用第三方协议或自我实施的协议,第三方协议的实施需要借助于第三方,而自我实施协议的实施仅依靠私下的制度就可以解决,因此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对企业的规制优先选择自我实施协议,这样不仅增加了各方的信任程度,而且还能事先对各方面进行清楚的规定,从而避免先天性的服务质量风险,促进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与协调。

促进资源的融合和互补。资源的融合和互补对于物流供应链至关重要,物流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把资源加入到整个物流供应链当中,使其相互融合和互补,才能促进整个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融合的资源越多,产生的效果越好。资料表明,物流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往往是由于各个企业之间合作的协调性差,缺少互补性的战略资源,以致于企业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要在物流供应链的各个方面加强资源的融合和互补,使各个成员企业能够充分了解现状,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增强物流供应链能力合作与协调。

做好回顾评价工作。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对整个物流供应链合作协调能力进行回顾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将这些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避免对整个物流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平时注意搜集和观察物流供应链中以及市场中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使其成为不断能被利用的一种资源,从而有利于物流供应链能力的合作协调。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流服务行业要想在发展的浪潮中拥有立锥之地,就必须加强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协调,通过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加强企业行为规制、促进资源的融合和互补、做好回顾评价工作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不断增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各成员企业的双赢,从而使现代物流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供应链企业合作问题的探析 篇7

供应链[1]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材料链、信息链、资金链, 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经过加工、包装、运输等, 进而增加价值, 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合作、资源共享, 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指物资, 还包含人力、技术等对产品价值的完成起作用的因素。

2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合作关系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简称SCP) [2], 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渠道商间的关系, 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 (Vendor/Supplier-Buyer) 关系、供应商关系 (Supplier Partnership) 。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定义为各节点企业之间, 在一定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是市场发展和企业自身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起主要作用的是以下三个最基本的驱动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变化的顾客期望、外包战略。其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的优势保持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顾客期望的不断变化是伙伴关系得以产生的外部压力, 伙伴关系可以说是外包含义的延伸和深化。

2.1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3], 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 企业的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内部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中具有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 它具有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 又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

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能获得竞争优势, 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几种核心业务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企业的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伙伴来完成, 那么企业就能在培养核心竞争力上集中精力。

供应链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共享, 以保持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供应链伙伴关系既是保持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企业在其他领域利用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优势地位的手段。

2.2 不断变化的顾客期望

顾客需求是企业生产的驱动源, 生产的产品只有到达顾客手中, 才真正有了价值的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关注是供应链所有成员的首要任务, 随着消费者消费的更理性化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顾客的需求期望也不断变化。

随着市场的发展, 差别化、个性化的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订做成为企业争取市场的一种手段。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由顾客直接确定最终产品的确切特征, 根据顾客的要求修正产品设计。客户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彻底改变了企业生产的本质。产品顾客化的程度影响着许多企业战略性的决策。

2.3 外包战略

外包就是把不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交给其他企业来完成, 而自己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做法。外包这种新经营理念委托代理[4]形式的兴起将导致企业对现有模式进行重组, 增强核心竞争力, 外包出去的非核心业务又有可能形成新的商机, 成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有极大的好处。外包把企业所有资源集中在能使企业取得绝对优势, 并能为客户提供无可匹敌价值的核心能力上。很少企业能对其所有的产品或服务的专业水平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而外包在成本、柔性、质量、专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其长处。

3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收益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1]产生和维持的前提是企业加入供应链合作联盟所产生的利益应该比企业不加入供应链所创造的利润多。也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供应链在成本、竞争力、时间、顾客满意度方面能取得重大成果。这是因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在时间节省、减少浪费、减少市场不确定性的产生和风险分担、技术上的支持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优势。

3.1 供应链伙伴关系在缩短产品的提前期上有巨大的优势

供应链总周期包括产品或原材料在各个企业之内的生产或处理时间、在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输时间和交易时间和对最终顾客的销售时间。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要达到缩短总周期时间, 赢得速度和顾客满意度的目的。紧密的合作可以缩短节点企业间的交易和运输时间, 同时由于所有合作企业对市场和产品的理解一致性程度的增加和物流的和谐, 设计和制造时间也能大幅度下降, 因此供应链合作在基于时间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3.2 供应链合作在减少浪费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丰田公司总结了七种类型的浪费:过量生产的浪费、等待时间的浪费、运输浪费、存货浪费、加工浪费、移动的浪费、次品的浪费。供应链在减少浪费上具有内在的优势。这是因为:

①合作伙伴在信息的共享上具有优势, 所以企业可以进行更准确有效的预测, 制定生产计划, 可以在过量生产上进行有效控制;

②合作伙伴关系在协商基础上, 柔性和灵活性、敏捷性都得以增强, IT生产方式的运用就能有效遏止等待时间的浪费;

③运输和存货的浪费都可以通过伙伴之间的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减少, 联合运输和联合库存是合作伙伴之间在运输和库存浪费上的两个解决方案;

④伙伴之间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减少次品浪费上发挥作用, 而且企业可以不在质量检查上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3.3 供应链合作关系有利于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

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供应链系统的紊乱与管理决策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关。排除不确定性的关键在于正确信息的获取和信息反馈, 其中最终顾客的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供应链中为了减少信息的失真和延误, 伙伴之间利用大量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企业间相互之间信任度的增加减少了不确定性的产生。

3.4 技术上的支持

产品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都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要。供应链的设计、生产能力得以发挥最大作用, 而且在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在技术上取得相应的支持, 比如专门材料的获得和专门知识和新产品开发的支持。

4改善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的几点措施

在实际过程中, 有许多完善供应链合作的方法和措施, 如减少产品需求信息在企业间传递中发生扭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快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加强合作企业的绩效考核等等。对供应链企业间合作, 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4.1 加强相互之间的激励与监督[3]

一方面,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给定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和自然状态, 在任何激励措施下, 代理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 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的行动都只能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从供应链合作关系的角度来看, 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可采取定价激励和返销方式的激励, 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采取订单激励, 而从总体上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激励可采取股权互换甚至采用负激励的淘汰机制 (如图1所示) 。另一方面, 委托人很难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外生变量。因此, 必须重视对代理人的监督。因为监督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代理人的行为选择的信息, 从而可以减少代理人的风险成本, 当然监督成本也不能太高, 如果太高了, 这种监督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以核心企业制造商为中心, 一是实施对供应商原材料或零部件质量的监督, 将质量控制点放在供应商处更能保证物流的畅通;二是对经销商或零售商进行监督, 以充分了解市场信息与资金流动, 保证货款的回收与资金流的畅通 (如图2所示) 。

4.2 进行的深入文化融合

促进供应链“一户企业文化”的融合, 有助于消除合作方在信息和认识的差异, 使各企业间的日标趋于一致。供应链成员间相互平等地交流着各自的文化和管理经验, 相互融合, 相互发展, 形成新的文化的模式。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检讨各自企业原有文化的优势, 在比较中相互学习, 在学习中相互促进, 使企业在新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宗旨的指导下取得统一, 并且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因素进行重整, 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融合。

①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和管理模式联盟伙伴之间只有设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作风和文化观念才能顺利推进合作进程。

②树立双赢的合作观念。在这种双赢的合作观念下, 保持双方持久的合作热情, 合作才能稳定持久。

③进行经常性信息沟通和交流。供应链各成员方要克服语言、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障碍, 应鼓励人员之间进行广泛、频繁的交流和信息沟通, 促进文化融合。

④重视非正式组织在文化融合中的作用。在一些时候, 非正式组织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效率与速度甚至超过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对文化融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正式组织间的文化融合。

4.3 加强共享信息的反馈

加强共享信息的反馈可以有效的应对供应链外部的竞争和环境变化, 对供应链合作关系有间接的激励促进作用。信息的反馈对供应链的合作实质属于一种间接的激励模式, 它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

传统的企业之间衔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集中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独立体系 (信息孤岛) 现象。为了竞争, 企业总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资源的自我封闭 (包括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企业之间的合作仅仅是贸易上的短时性合作, 人为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企业不得不为应付不测而建立库存, 库存的存在必然带来各企业的负担, 也使组建成的供应链的总成本增加。这实际就是信息的堵塞与封闭的结果。虽然企业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都有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但这远远不够。企业的信息交流更多的是在企业内而非企业之间进行交流, 这样的交流, 信息的共享度较差。信息共享度差, 反馈不及时是传统企业不能很好合作的原因之一, 也是供应链中企业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供应链的合作水平必须增加信息共享程度, 保证信息反馈的及时、畅通。

摘要:供应链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和柔性间的平衡, 以便实现竞争与自身的企业状况相吻合。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供应链中各企业都能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使他们团结于这种更有效率和效益的商业关系中, 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 以更灵活通畅的渠道与地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给客户, 来赢得市场。文中针对供应链企业合作的驱动力及合作收益等进行阐述, 并且对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合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文化融合,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李华焰, 马士华, 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合作伙伴选择问题初探[J].物流技术, 2000, (3) .

[3][法]拉丰, [法]马赫蒂摩著, 陈志俊等译.激励理论 (第一卷) 委托代理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篇8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获利、共享信息的协议关系, 以此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量、质量、交货、财务状况、业绩的改善以及用户满意度。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成为了大多数企业构建供应链、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长远发展的关键, 也成为了当今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供应链的核心问题。

2 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在选择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任务和供应链组成形式制定选择原则和标准, 其通用原则如下: (1) 总成本核算原则:要求供应链总成本达到最小化, 实现多赢的目标。 (2) 核心能力原则:为避免重复投资, 加供应链的合作伙伴, 必须具有并能为供应链提供核心能力, 而该心能力也确是供应链所需要的。 (3) 风险最小化原则。 (4) 敏捷性原则: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会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各个伙伴企业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 对其他伙伴企业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服务请求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2.2 供应链合作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

1966年, Dickson最早开始系统的研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他整理出23项评价合作伙伴的准则。1991年, Weber统计讨论了Dickson提出的23项影响因素, 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排序。1997年, 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CIMS-供应链管理课题组进行了一次调查, 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质量, 其次是价格, 除此之外, 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品种多样性和批量柔性。

2.3 供应链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有效的供应链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必须综合考虑到选择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企业调查研究:生产能力和业务结构, 企业业绩, 企业环境, 质量系统是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2]。除以上四个方面以外, 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情况下, 基于企业的当前的实际情况, 服务水平也是影响合作伙伴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下面我们将对每一个因素进行详细的说明。

(1) 企业业绩:企业业绩主要从成本、运输质量、企业信誉和企业发展前景几个方面来评价。运输质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敏捷性, 这也是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一个重要原则。

(2) 生产能力与业务结构:主要包括技术合作、财务状况、制造生产状况、设备状况、人事状况, 这些因素都关系到供应链的总成本, 是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

(3) 质量系统:主要包括质量资源, 产品开发中的质量, 制造中的质量、供应中质量、质量检测和试验、质量体系。将质量系统作为主要因素, 充分考虑到了核心能力原则。

(4) 企业环境:企业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企业环境, 包括法律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基于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国内企业, 所以在评价指标建立的时候, 外部环境指标只考虑经济技术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3]。

(5) 服务水平:从Weber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服务水平主要分为准时交送货、担保与赔偿、维修服务以及服务态度等。

综上所述, 在总成本核算原则、核心能力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敏捷性原则的指导下, 本文构建了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层包含五个方面是目标层, 第二层是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因素, 而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在第三层。本文给出了准时交送货、设备情况和人事状况的一些参考因素,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以便更有效地评价、选择合作伙伴。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它对非定事件做定量分析非常有效。

(1) 建立阶梯层次结构:首先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 处于该结构最上面的是目标层———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第二层是准则层:分为业绩评价、业务结构和生产能力、质量系统评价、企业环境。第三层是方案层:合作伙伴1, 合作伙伴2, ……合作伙伴n。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合作伙伴选择的准则因素, 确定矩阵元素。

(2) 给出合作伙伴的评价值:对于定性指标采取数值量化法, 对于定量指标, 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构成合作伙伴针对每个准则的判断矩阵, 计算出相应的权重vij (i=1, 2, ……, n;j=1, 2, ……, k) 。

计算组合权向量, 并进行一致性分析, 如果不满足一致性条件时, 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重复上面的操作。计算每一个合作伙伴的综合权重综合指标权数以及无量纲处理后的指标得分, 然后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最终评价结果, 根据ui大小排序来确定合作伙伴的选择策略。

4 结束语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体系不是千篇一律的, 选择方法也各有不同。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 并结合一般性原则, 调整上述指标评价体系, 形成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 来有效地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双渠道供应链库存协调合作策略 篇9

随着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 网的网络分销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传统零售和网络两个渠道并存的销售模式。然而双渠道运作非常复杂,制造商和零售商既有渠道冲突,又有渠道合作与互补,如何协调双渠道供应链冲突,已成为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例如,Geng等提出了零售商分享制造商网络渠道部分利润的逆收入共享策略[1];Mukhopadhyay等分析了 信息不对 称时零售 商决定产 品的附加价值的最优 契约设计[2];Cai探讨了供 应链渠道的结构与协调的关系,通过渠道激 励合同的Pareto协调方法比较不同渠道下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利润[3];徐广业等在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条件下,构建了收益共享契约模型[4];谢庆华建立了协调的Stackelberg数量折扣博弈模型,对渠道协调后的利润分配进行了探讨[5];曲道钢等考虑产品需求量与分销商的销售努力相关时,混合渠道供应链中与订货量、销售努力相关的契约[6];陈树桢等在促销-价格敏感需求与促销补偿激励等条件下分析供应链最优的促销投入、促销补偿投资与定价策略[7];王小龙提出了一种能够反映强势零售商特点并同时有效控制制造商生产行为的契约协调机制[8];郭亚军分析了双渠道环境下的定价协调机制[9];张喆等分析了实现渠道协调的价格 保护策略[10]。盛昭瀚等则考虑到国内地区间差异较大的情况,在地区差异背景下对制造商双渠道的差异化定价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别讨论了双渠道背景下的制造商的四种定价策略[11]。周宝刚等提出 了一个由 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集成优化问题。将供应商产品价格、风险等级、供应能力和零售商需求考虑为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应用可信性理论,建立了基于风险偏好的两级供应链集成优化模型,使用可能性隶属函数将模糊机会约束转化为清晰的等价类对模型进行求解[12]。赵晓明等针对需求信息不确定、由单个风险中性的制造商和单个风险厌恶的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分别在单一零售商渠道和双渠道结构下,利用均值-方差研究了 零售商风险敏感性对零售商的零售价格、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和网络直销渠道价格以及零售商的风险厌恶性对制造商开辟网络直销渠道决策等的影响[13]。李书娟等构建了基于双源渠道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考虑供应链双方的风险态度,分析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电子渠道单独由制造商控制的竞争模式和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制造商和零售商采取合作模式的解析条件[14]。NAGI-HAN在假定市场存在多个竞争关系的零售商的情形下,探讨了季节性的转运问题,构建出博弈模型并得到了最优转运量[15]。

PHILIPP等在既有绩效的 基础上,研究了时 间敏感性因子对定价策略的影响,发现了弥补顾客服务延迟的方法[16]。GUANGWEN等探讨了在供应链系统中,如何通过构建收益共享契约来规避因信息泄露 造成的影 响[17]。QIAN等假定系统中存在两个公司,A公司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给策略顾客,B公司提供较低质量的产品给策略顾客,在此情形下探讨了动态定价与顾客行为的关系[18]。

从以上研究可看到,关于供应链契约实现双渠道供应链协调已有较多的研究,但考虑合作转运等情形下如何通过相关补偿契约,实现渠道协调合作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通过建立合作与非合作情形下的供应链模型,比较两种情形集中式与分散式决策模式下的最优订购量和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分析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基于双重补偿契约的转运协调机制,探讨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的绩效,以此说明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库存协调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减小缺货成本,降低整体渠道库存水平。

2 问题描述与假设

为了讨论方便,本文将双渠道供应链分为合作型与非合作类型。对于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当其中一个渠道库存缺货时,可利用另一个渠道的剩余库存提供转运服务。对于非合作型的双渠道供应链,各个渠道的库存只服务自己渠道的客户,两个渠道间不实施转运策略。每一种类型的双渠道都有两种决策模式,一种是集中式决策模式,即制造商拥有自己的零售渠道,如制造商的专卖店,同时还拥有网络网络渠道;另一种是分散式决策模式,即传统的零售渠道和制造商的网络渠道,制造商分别给零售渠道和自己的网络渠道供货。

不失一般性,本文讨论的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主要是指网络渠道缺货时,零售渠道中各个零售店的多余库存可通过转运服务于网络渠道的需求,但网络渠道对零售渠道不实施转运。网络渠道的需求与零售渠道的需求相互独立。

本文用Dr,Dv来描述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各自预测的市场需求量,两个渠道根据需求预测的结果分别向制造商订购Qr,Qv数量的产品,制造商为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承担cr,cv的供货成本,两个渠道分别以pr,pv的价格出售给终端顾客。为鼓励传统零售渠道提高订货量,根据制造商与零售商达成的协议,制造商为零售商提供一定季末销售补偿,w,b分别描述了制造商给零售商提供的批发价和季末补偿额。根据两个渠道达成的转运合作协议,零售渠道可向网络渠道提供转运以满足网络渠道的需求,转运量为q,转运价格及单位运输成本分别表示为t′,t.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在运作过程中持有库存成本分别为hr,hv,若产品最终因销路不畅而积压,可依据产品库存折价率α(0<α<1)获得部分残值s(设残值s=α·cr或α·cv)。

本文中用到的其他符号说明如下:

fr(x),fv(x):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市场需求的密度函数

Fr(x),Fv(x):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市场需求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μr,μv:某时间内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的平均需求

Dr ~ N(μr,σ2r),Dv ~ N(μv,σ2v):零售渠道和网络渠道的需求分布

πR,πV,πSC:转运策略下制造商、零售商以及供应链的利润

x+= max(0,x)

3 非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

3.1 集中决策模式下两渠道的最优订购量模型

非合作双渠道供应链集中式策模式下,制造商同时拥有传统实体和网络两个渠道。此时,制造商的实体渠道与网络直销渠道之间没有库存的转运合作,但两个渠道的零售商都从属于同一制造商,这样的供应链决策为集中式决策。根据第2节假设,销售季末网络渠道的滞销商品数量可表示为Uv=(Qv-Dv)+,零售渠道滞销商品数量表示为Zr=(Dr-Qr)+.此时,两个渠道的期望利润以及供应链总期望利润可分别表示为:

命题1 E{πR(Qr)}是关于Qr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r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E{πV(Qv)}是关于Qv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v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

对两渠道的期望利润表达式中的订货量分别求偏导导,分别得到:

将(4)与(5)联立方程组,求解得:

3.2 分散决策模式下两渠道的协调

非合作双渠道供应链分散式决策模式下,传统零售商拥有零售渠道,制造商为零售渠道供货,同时也拥有网络直销渠道。此情形下,网络渠道由制造商自身拥有,不讨论供应链协调问题。但对零售渠道而言,相当于通常的二阶段单渠道供应链协调问题。此时制造商与零售商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订货决策,彼此之间没有转运合作,这就产生了供应链双边际效应的不协调 问题。为了达 到供应链的协调,通常制造商采用批发价契约,制造商的批发价高于为零售渠道供货的成本(w>cr),但为了鼓励零售渠道的零售商尽可能多地订货,制造商对于季末未售出的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偿b,0≤b≤w,该模式下,假设零售商的数量为n,两个渠道的期望利润及供应链总期望利润可分别表示如式(8)、式(9)和式(10):

命题2 E{πR(Qr)}是关于Qr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r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E{πV(Qv)}是关于Qv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v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

对两个渠道的期望利润分别求导,可分别得到:

将(11)与(12)联立方程组,求解得:

若分散决策下与集中决策下的最优订购量相等,可得到该情形 下双渠道 供应链协 调条件。即 令Fr(Q*r1)=Fr(Q*r2),整理得到批发价w、补偿b以及零售商数量n之间的关系:

为了便于说明三者关 系,假设α=0.8,Cr=30,代入式(15),用Matlab2010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季末补偿价b与批发价w以及零售商数量n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中,当制造商的季末补偿价b为一定值时,若零售商数量增加,制造商的批发价则降低。这说明,如果制造商可给予一定的季末补偿来减小零售商订购不确定的风险,虽然制造商的批发价有所降低,但随着零售商数量的增加,向制造商的订购的量也加大,制造商还是有利可图的。而若零售渠道中的零售商数量n为一定时,制造商的季末补偿价b增加,批发价也增加。因此,当批发价w和季末补偿b、零售商数n等满足式(15)时,非合作双渠道供应链在分散式决策模式下可以实现协调。

但上述非合作情形下的协调并非完美协调,因为双渠道缺少合作策略,当一个渠道缺货时,只能通过传统补货渠道进行补货。而如果两个渠道之间有合作策略,在一方缺货时,另一渠道可为其转运补货。当转运成本小于该渠道再订购成本时,两个渠道在一定的合作转运策略下可实现完美协调,即双渠道各自利润增加,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也增加。下面讨论这种合作转运策略下的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

4 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

在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中,网络渠道库存有货时可满足自己客户的需求,缺货时则可通过合作,由零售渠道各零售店的剩余库存转运来满足。如果零售渠道的剩余库存不足以满足网络商店的需求,不足部分将造成网络客户的流失;如果零售渠道的剩余库存可以满足网络渠道的需求,则实施渠道间库寸转运策略。这种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的优化转运策略可使供应链双方共享剩余库存,缺货量和库存积压率都将低于非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同时供应链的期望利润高于非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的利润。由此可见,库存转运策略是一种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合作行为。通常两各渠道间的合作转运有三种类型:1由零售渠道的剩余库存通过转运满足网络渠道的需求;2由零售渠道的现有、非剩余库存通过转运满足网络渠道的需求;3由网络渠道的库存转运到零售渠道。其中,第二种情形下,当用零售渠道非剩余库存去满足网络渠道时,零售渠道可能产生缺货,由此会带来转运成本大于缺货成本的情况,这是不合算的,不是优化 的转运策 略;对于第三 种情形,转运成本要大于缺货成本和持有成本之和,也不是优化转运策略。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情形,即由零售渠道的剩余库存通过转运满足网络渠道的需求的优化合作转运策略。

4.1 集中式决策模式下订购与转运量优化模型

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集中式决策模式下,制造商同时拥有两个渠道,即自己的零售渠道和自己的网络渠道。根据第2节假设,若零售渠道中的零售商有n个,每个零售商可提供的转运数量为q,制造商和零售商基于合作转运协议进行合作,销售季末网络渠道的滞销商品数量可表示为Zv=(Dv-Qv)+-q,零售渠道滞销商品数量表示为Ur= (Qr-Dr)+-q.此时,这两个渠道的期望利润以及供应链总期望利润可分别表示为:

命题3 E{πR(Qr)}是关于Qr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r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E{πV(Qv)}是关于Qv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v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

对式(16)和式(17)中的Qr,Qv分别求导,可得到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集中式模式下的最优订购量积累分布函数:

对式(18),即双渠道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中的转运量q求偏导,可得到合作双渠道集中式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总利润与转运量的关系,如式(21):

当n(t′-t)+pv-t′+n(hr-αCr)+g>0时是递增函数,集中决策模式下双渠道供应链总利润随转运量q的增加而增加。

4.2 分散式决策模式下的优化模型

合作双渠道供应链分散式决策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基于转运契约展开合作,转运契约是制造商为了鼓励零售商实施转运策略,制造商给予零售商一定的季末补偿b和转运补偿t′.此时,两个渠道的期望利润以及供应链总期望利润分别表示为:

命题4 E{πR(Qr)}是关于Qr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r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E{πV(Qv)}是关于Qv的凸函数,存在唯一的Qv使得零售渠道的期望利润最大。

对式(22)和式(23)中的Qr,Qv分别求偏导,化简得到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分散决策模式下的最优订购量的积累分布函数:

对该情形下双渠道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中的转运量q求偏导,可得到合作型双渠道分散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总利润与转运量的关系,如式(27):

当n(t′-t)+pv-t′+n(hr-αCr-b)+g>0时为递增函数,供应链总利润随转运量q增加而增加。当n(t′-t)+pv-t′+n(hr-αCr-b)+g=0时,可得到供应链总利润最大时的零售商数量n和季末补偿b之间的关系。设t′=20,t=12,pv=450,hr=10,α=0.8,Cr=45,将其带入上式,可得到零售商数量与季末补偿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到,随着零售商数量增加,能够为网络渠道提供转运的零售商也增多,从而降低了网络渠道的缺货风险,但同时又造成了众多零售商间的竞争,而且零售商并非越多越好。图2中看出,制造商的季末补偿值随零售商数量增加而减少,说明在合作分散决策模式下,双渠道供应链协调需要考虑最优零售渠道中的零售商数量,以计算最优的季末补偿值。

5 仿真及分析

设某服装品牌制造商以双渠道模式经营某服装品牌,本文参照双分销渠道下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转运策略等文献的有关数据[19],对该品牌服装在零售 渠道和网 络渠道的销售价格、订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转运成本、库存贬值率、平均需求、变差系数等参数加以设定,如表1所示。

对上述模型进行仿真验算,得到两渠道的订货数量及利润对比(如表2、表3、表4所示)。

从以上分析及仿真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关于最优订购量:在双渠道供应链中,通过库存协调合作能够激励零售商增加订货量。零售渠道的优化订购量在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中高于非合作型双渠道,但随着零售渠道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当零售店足够多时,其接近非合作型双渠道的订购量。对网络渠道来说,其优化订购量在合作双渠道中比非合作双渠道要小。因为合作,网络渠道订购量减小,不足部分由零售渠道转运获得。

2关于缺货风险:实施双渠道的库存合作转运策略,相比非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系统而言,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中的网络渠道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渠道库存,减小缺货风险。零售渠道也可以通过库存转运减小库存积压的风险。

3关于协调机制:双渠道库存合作转运策略下,零售渠道对网络渠道实施库存转运,制造商给零售商转运补偿及季末补偿,其补偿额随零售商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网络渠道具有更多的选择。从利润上看,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润大于非合作型双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润,特别是对分散式的双渠道供应链来说,合作转运策略的优势更为明显。

以上基于季末补偿和转运补偿机制的双渠道供应链协作策略的研究,从总体渠道库存优化的视角探讨双渠道的协作,具有一定的新意。通过制造商给予零售商一定的季末补偿和库存转运补偿,可以促使零售商将多余库存转给网络渠道,一方面整体上优化了制造商的渠道库存,另一方面也减小了网络渠道从制造商二次补货的成本。另外,在该协作策略下,零售渠道的规模对制造商的批发价格、季末补偿额度以及转运合作的效率有影响,因此该策略一定程度上对双渠道的布局起到了优化调控作用。同时,最优初始订购量和最优转运量的建模,能够帮助双渠道供应链制定相关的优化决策,减小需求变化波动性的影响(见表二的利润差),从而降低 双渠道供 应链系统 的缺货、补货和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利润(如表3和表4)。所以,该策略作为一种双渠道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

6 结语

供应链合作关系建立要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关系,要点,分析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更趋于严峻,新形势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实业界和理论界争相研究的焦点,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正是如何构建长期稳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的两种重要方法:QR战略和ECR战略,我们发现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借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高度的信息共享,减少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库存;还可以充分利用各合作方的核心资源,优势互补,简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加快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配送,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缩短供应链的响应周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竞争能力。

但是,企业实施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之前,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涉及节点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的整合,还牵涉到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节点企业的利益至关重要。

要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在合作伙伴选择及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个体的优秀

个体的优秀指的是在挑选供应链合作伙伴时要注重其优秀性。

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根据短板理论,供应链上最薄弱的环节是供应链的瓶颈,决定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在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时,如果得到的业务伙伴在实力上或业务能力上有所欠缺,就会限制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不但不能增强竞争力,还可能降低生产效率,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

实际运作中要关注以下几点:合作者能否始终坚持用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需要,能否与顾客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否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是否擅长学习,是否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是否有快速反应能力,是否有创新的理念。综合评价之后,一般要挑选那些拥有与自身互补资源的企业或者拥有某些稀缺资源的企业组建合作关系。

例如,在三洋和海尔的合作中,三洋之所以选择海尔作为其合作伙伴,看重的是海尔有覆盖全中国的销售网络与营销能力以及海尔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和生产规模,而海尔看重的是三洋所拥有的世界领先技术,三洋在日本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帮助海尔快速打开日本市场。在丰田与通用的合作中,通用之所以选择丰田,主要是因为丰田的小型车研发技术和先进的准时化生产方式。

2 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合作成员要能够意识到合作对于彼此的重要性,要能够重视所组建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中,交易双方之间是一种敌对争利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爆炸,科技飞速进步,经济呈现全球化、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行业壁垒越来越低,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赢得竞争。要做到这些只靠单一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成员共同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各节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加快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因此,所有企业必须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合作关系,正确对待合作伙伴。

3 相互投资

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绩效,受益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企业群体。因此,各成员企业可以进行相互的投资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例如双方可以在资金上的互相支持,上游企业可以专门针对下游企业进行“顾客化投资”,双方之间在各层次人员上的互相交流等。以丰田为例:丰田与通用、标致雪铁龙、雷诺、富士重工之间都有相互持股或合资建厂的经历;丰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组建“协丰会”,为其采购设备的企业组建“荣丰会”,协会与丰田相互投资,共促发展。丰田还通过派遣咨询顾问,以最低的成本向供应商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强化其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4 相互信任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高度不确定性等使得链上各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即非常重要又十分困难,信任可以作为“润滑剂”来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从本质上来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合作是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正是基于重复博弈的思想。供应链合作关系要想长久,就必须建立和谐而协调的关系,而和谐的关系需要各方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度增加,合作次数增多,双方在作出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合作成员要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共享管理思想与方法、共享资源、共享市场机会、共享先进的技术,并且共担风险,达到共生共荣。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是某一成员确信合作者在交易中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而机会主义的获利的一种自信心。在供应链合作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其他节点企业的信任主要是一种忠诚信任,相信他们能够信守供应链协议,不会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其他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信任主要是一种能力信任,即核心企业有能力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构建和领导现有的供应链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整体效益,并让自己分享收益。例如通用与其供应商之间之间只签订无法律效力的订货协议(长期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虽然协议无法律效力,但通用公司严格遵守,供应商十分信任通用公司,公司可以在使用产品后再付款。

现实中,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来确定对一个对象的信任度。信任具有选择性,因此,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可相信合作伙伴会诚实地履行合同,但不能完全相信对方一定能无条件地为自己保守商业和技术秘密,要注意信息共享的度。信任也具有非对称性,即双方相互信任的程度不同,常是一方信任对方的程度大于被对方信任的程度,或者相反。比如,戴尔的供应商对他极为信任,因为戴尔拥有极强的实力、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反过来,戴尔对一些供应商,特别是那些实力较弱的供应商就不会非常信任。另外,信任具有感染性,当一方信任另一方时,另一方可能因为对方的信任而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相反,当一方不信任另一方,另一方也会反过来对他持怀疑态度,防范他采取不利于自己的行为;甚至当一方采取了不可信行为时,另一方极可能采取制裁或报复行为,因此信任是一种非常脆弱、极易被破坏的关系。

5 高度集成

供应链合作过程中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集成化的供应链。通过信息集成、同步计划、协同工作流和全面的供应链集成来实现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集成的关键,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信息交换的准确性,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扭曲现象,消除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有效削减各环节库存,还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带来的损失,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信息的准确无误、畅通无阻,是实现供应链系统同步化运作的关键。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信息能够畅通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过量生产和过量库存,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能够与顾客的需求步调一致,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沃尔玛与宝洁公司共享宝洁产品在沃尔玛零售网络中的销售信息,使宝洁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产品的生产,从而也保障了沃尔玛商场中这些产品的供货。

6 制度化

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比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的成员会隐瞒或虚报数据,造成信息失真,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因此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各成员的行为。

制度化可以规范统一供应链群体和组织的制度,促进团体的和谐与安定,可以规范和约束各成员的行为,能将组织成员的利益与整体组织的绩效联系在一起,加强供应链组织的凝聚力。供应链合作团队是利益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来谋求多赢互惠的目标。例如,合作企业之间可以签订信息与技术共享协议及对知识产权、技术商业秘密的保护协议,这样既能保护成员企业利益,又能发展高度信任的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决策机制,形成群策群力的群体决策模式。通过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和提高合作成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合作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制度管理的柔性化,因为制度化的重点在于对人的归化和约束,用制度来强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与整体的目标保持一致。人性化则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不伤及组织的根本利益和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组织成员的束缚,给组织成员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人是组织第一资本的理念。通过柔性化找出管理中人性化和制度化的平衡点,达到管理绩效的最佳效果。

总之,合作是永无止境的。建立成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多赢互惠,在目前的竞争形势下,建立成功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合作团队成员应遵循以上要点进行成功的合作,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链的最大增值。

参考文献

[1]申纲领,吴铭峰.供应链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红梅.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22-23.

[3]李秀起,赵艳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信任行为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4):60-61.

[4]罗正公.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及管理[J].学术交流,2010(8):62-64.

上一篇: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下一篇:信息时代的网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