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

2022-09-1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 从个人到国家, 都遭受着信息安全问题的威胁, 早在2014年爆发的苹果手机发生的定位门事件, 更是一度让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个人信息, 是能够识别自然人身份的存在,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 个人信息在适应其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的被应用于这一时代的“大容器”中, 但是这一容器却并非严密无比, 而是充满危机的, 面对个人信息不断泄露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对个人信息进行民法保护成为了建造网络信息时代安全屏障的重要基石。

一、树立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西方社会, 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催生了物质文明, 在这种环境下, 公民逐渐形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美国基于其国家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国家的历程,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公权力并不信任, 他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主要是从防止国家或者公权力侵扰而来, 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而在欧洲,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被根植于人格尊严之上。21世纪, 是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即社会快速的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是信息时代也有其两面性, 信息时代确实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方便和利益, 但是, 依然无法掩盖它的缺陷, 即个人信息被滥用[1]。显然, 这一情况的发生与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薄弱是无法分开的, 尤其是对于我国部分公民来讲。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不同, 我国公民的个人信息意识相对薄弱, 在新时代对网络缺少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在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 公民要通过学习逐渐树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同时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树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 对于一些需要个人信息的网站,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 查看信息, 以此来确定该网站是否正规以及是否有人在这一网站受到欺骗, 在网络信息的使用上保持十足的戒心, 以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此同时, 也需要根据对网络信息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防范手段, 规避风险, 并在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确保受到伤害时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一利器, 维护自身的权益。总之, 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国家, 还要从自身做起, 树立起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2]。

二、完善网络服务者的法定义务

网络服务者即指在网上运行的、面向于服务的个人或集体, 如:网上订票、电子商务等。随着人们对这些服务产业的应用与参与, 使得他们手中拥有了强大的个人信息资料。网络极大地便利了信息发布, 倘若这些信息资料遭到泄露, 伴随信息泄漏而来的钓鱼网站、垃圾邮件以及欺诈信息, 将会为被泄露者造成重要影响,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民众的日常生活, 使公民遭受财产损失, 破坏整个网络公信力, 甚至会破坏市场环境的信任秩序。因此, 完善网络服务者的法定义务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 也是对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途径之一。而在完善网络服务者的法定义务方面, 要以现实情况为依据, 充分考虑各种情况, 以个人信息的重点保护为最终目标, 促进网络信息时代下个人信息的全方位保护, 增进网络和谐和社会发展[3]。

完善服务者的法定义务, 本人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的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义务, 并且这一义务需要包含事先审查和事后监督两方面, 以防止侵权行为人逃避责任且背离立法宗旨。同时, 大多数的立法通常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 而非扩散于网络中, 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 显然已经与网络信息密不可分, 因此由这张信息网所组成的世界也应该得到安全保障义务, 毕竟网络服务者对于这一特定空间依旧具有强大的控制权,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信息时代的持续性发展。

三、界定网络信息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民事责任

法律创设和运行的过程, 正是对各个主体利益平衡的过程, 体现了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博弈。在界定网络信息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民事责任之时, 需要考虑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实现实质正义。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体现了责任分配与构成, 体现了法律最基本的正义和公平。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规定, 存在损害行为之时, 首先需要区分侵犯个人信息行为的法律属性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 如果是前者, 则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进行规则, 如果是后者, 则适用无过错责任进行规则。欧盟1995指令照顾到信息归属人的弱势地位, 适用了无过错原则, 不要求侵权人存在过错。在1995指令的示范下, 很多欧洲国家都适用了无过错的归责原则, 例如荷兰。我国台湾地区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则与德国的规定类似, 在区分侵权责任主体的基础上, 对于公务机关适用无过错责任, 对于非公务机关则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本文认为, 对于个人信息侵权而言, 其不符合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础条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产生是以大型危险性生产的兴起和发展为背景的, 以保障在劳动灾害中遭受损害的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避免雇主以自身无过错逃避责任, 即避免将社会进步的成本加之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身上。显然, 从个人信息的收集, 再到处理、使用, 并不存在高度危险的情况, 不具备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基础条件。

同时, 在当今信息安全受到高度威胁的情况下, 如若采用过错责任对侵权人进行归责, 则将证明侵权人有过错的责任归于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信息权人, 加剧了双方的不平等, 不利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本文认为, 在网络信息时代应当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对个人信息侵权人进行归责, 在其证明自身没有过错或者符合其他免责事由的条件之时, 才能够免责。在此基础上, 同时符合违法行为、因果关系、损害结果的构成要件, 则能够认定个人信息侵权责任。在个人信息安全遭受的威胁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我国《民法总则》中已经有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条款, 这是我过民法典对网络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回应。当然, 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需要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以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上进行规制, 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方式收集、处理、使用个人信息。同时, 也学要各个部门法的协调配合, 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多角度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才能够享受网络信息时代带来的福祉。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社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篇章, 即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 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 网络信息带给人们的便利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却造成了严重的个人信息外泄, 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因此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的问题。为此, 本文从树立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完善网络服务者的法定义务以及界定网络侵害隐私权的责任三方面对网络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民法保护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J].现代法学, 2013, (4) :45.

[2] 何栩栩.比较法上的个人数据信息自决权[J].比较法研究, 2013, (2) :105.

[3] 刘善敏, 刘争先.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07, (7) :277-278.

上一篇: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下一篇: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