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环境

2024-05-04

预算环境(精选十篇)

预算环境 篇1

1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

1.1 企业的预算与预算管理

所谓预算, 是指企业运用控制范围较广的手段, 其主要包括企业资本、企业财务、企业营业等各项预算;而预算管理则是企业在既定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 对未来的经营及财务等进行统筹、预测和监控, 从而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改善和调整, 以保证企业完成战略目标, 获得发展, 其主要包括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营业预算等, 企业做好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 还能促使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 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

1.2 预算管理及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管理机制环境保障体系有以下优点:

(1)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预算活动中,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制定可行的规划, 可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 从而带动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 避免企业员工个人的盲目行为, 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工作和积极完成工作的积极性。

(2) 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交流。因为预算的内容会涵盖各种项目, 这就可能会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间的分工合作, 为此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必须进行协调并达成统一, 这就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宏观地把握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并进行科学地管理, 因而预算是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 促使各部门进行积极沟通的方式和手段。

(3) 确定可行的目标。一般而言, 所谓预算, 就是计划和规划, 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和规划来确定目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下属各部门以及相关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 就促使企业目标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这就很大程度地规避了发展的风险性。

(4) 促进各个项目的目标实现。通过预算管理活动, 可以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各部门进行合理地控制和科学的管理从而促使各部门的目标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还能使企业的目标实现优化和提高, 促进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提高。

2 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问题

2.1 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和制度

现如今, 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仍十分松散, 上层的管理阶层往往与基层缺乏联系, 和沟通, 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相互支持和配合的作用, 总而言之, 这是由于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完善导致的。

2.2 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控制力和执行力

预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数据是巨大的, 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 然而,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控制力和约束力往往得不到有效发挥, 各部门对预算的执行和分析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这就使得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和预算分析出现不及时、不充分、不深入等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和实施。

2.3 预算管理考核力度不够

在企业中, 预算管理的过程往往缺乏刚性管理, 企业内部的各个部分往往存在着考核职责分工不明确、考核内容缺乏实际操作性、考核工作无法制度化和常态化以及考核标准无法规范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是由于企业预算管理考核的力度不足导致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使得企业无法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施。

2.4 企业员工缺乏预算管理意识

企业员工大多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够, 许多员工的预算管理相关知识匮乏, 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作用, 员工的意识不足往往增加企业预算管理的难度, 导致预算管理无法顺利实施。

2.5 预算目标和配置体系制定不切合实际

企业在预算实施的具体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对目标成本的不够深化而使得制定的预算目标和配置体系制定不合实际, 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也使得企业在实现目标预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2.6 对预算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监管

企业往往只重视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 而忽略了对预算管理的监管, 而对于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则会导致企业预算中无法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和漏洞, 不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3 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建设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的相关机构和体系

为了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就必须完善相关的机构以及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预算管理的层面多以及范围很广, 加之其执行的过程繁杂, 这就需要规章制度作为前提和保障, 为此应该保证规章制度在实际中能够正常起到作用, 同时, 还应把预算管理作为所有人共同的工作, 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目标,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使企业进入良好的预算管理轨道, 从而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3.2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合执行力

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一切活动开展的目标, 预算管理也是如此, 因而预算执行中要贯彻企业的经营策略, 遵循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预算管理中, 则更不能只依靠认为的控制, 更需要借助制度来进行控制和协调。企业的预算实施过程中, 企业内部各部门必须严格遵守预算计划, 没有特殊情况不能突破和调整预算, 在预算出现不符的时候, 相关人员应该及时查处问题所在, 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从而保证预算的正确实施和运作。

3.3 建立预算考核体系, 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

对于预算管理机制而言, 考核体系的存在有重大的意义, 如果没有严密的考核机制, 预算过程中则会出现数据偏差、各级员工缺乏积极性、编制没有准确性、预算执行不到位, 甚至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失控的局面, 这就可能导致预算管理和预算目标的无法实现, 企业目标也就无从实现。所以, 必须建立严密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机制, 从而为预算管理创建一个健康的环境, 而考核则需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预算执行中调整的监控和考核、决算和预算差距的考核以及对预算进行评估等。企业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是实现预算监控和预算机制的基础,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企业预算在考核下严格落实到位,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3.4 加强宣传, 增强企业全员预算管理意识

为保证企业的预算实施及预算管理得以实现, 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和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此, 企业应该借助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知, 同时, 还应加强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预算是一个全员参与, 相互协调、渗透、合作的过程, 其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 因而就必须保证全体员工都有较强的预算管理意识, 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预算及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5 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目标

预算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 应该围绕着企业的目标来制定和进行实施, 而企业的核心目标则是利益最大化, 为此, 预算的整个过程就要加强对于目标成本的管理, 并结合实际情况, 找到影响企业受益的关键性问题。在制定预算目标时, 企业应该通过降低成本来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计划, 来获得更大的利润。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要求制定合理地预算目标是企业预算目标实现的前提, 也是促成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

3.6 对预算实施进行动态管理

对于预算的实施来说, 如果缺乏监管, 就会导致预算制定以及执行上出现问题, 导致无法实现企业年度经营目标, 也不利于发展。因此, 应该在企业实施预算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管, 通过监督和必要的强制手段将企业的经营策略和规章制度贯穿于其中, 使得企业的发展与员工命运结合在一起, 这样, 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保证了企业预算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 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其也是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则是保证预算管理落实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要想建立环境保障则需要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

摘要: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然而要保证企业预算机制发挥其预算管理作用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体系, 本文从目前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管理机制中发现的问题出发, 对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找到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机制,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姚春梅.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14)

环境工程概预算知识点归纳 篇2

2、编制施工预算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措施,它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1)施工预算是编制施工作业计划的依据(2)施工预算是签发工程施工任务单的依据(3)施工预算是签发限额领料单的依据(4)施工预算是衡量工人劳动成果、计算应得报酬的依据(5)施工预算是施工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两算”对比的依据(6)施工预算是有效控制施工中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有力手段(7)施工预算是促进实施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有效方法

3、施工预算编制依据

(1)会审后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和有关的标准图(2)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3)施工图预算书(4)现行的施工定额,材料预算价格,人工工资标准,机械台班费用定额及有关文件。(5)工程现场实际勘察与测量资料,如工程地质报告、地下水位标高等。(6)建筑材料手册等常用工具性资料。

4、施工预算编制的步骤

(1)熟悉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资料。(2)熟悉施工定额及有关文件规定(3)列出工程项目,计算工程量(4)套用定额,计算直接费并进行工料分析(5)单位工程直接费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汇总(6)进行“两算”对比分析(7)编写编制说明并填写封面,装订成册

5、施工预算的内容

施工预算的内容是以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数量及其费用总和的计算。它由编制说明和预算表格两部分组成。一份完整的施工预算书包括:封面目录、编制说明部分、预算表格部分

(1)工程量计算汇总表(2)施工预算工料分析表(3)人工汇总表(4)材料消耗量汇总表(5)机械台班使用量汇总表(6)施工预算表(7)“两算”对比表

6、“两算”对比的意义

“两算”对比是指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的对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节约和超出的原因,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防止人工、材料和机械用量及使用费的超支,以避免发生预算成本的亏损。通过“两算”对比,并在完工后加以总结,取得经验教训,积累资料,加强和改进施工组织管理,以减少工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资金,增加积累,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7、“两算”对比的方法

(1)实物对比法: 即将施工预算中的各分部工程的人工、主要材料、机械台班量与施工图预算的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台班消耗量分别进行对比。

(2)金额对比法:将施工预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直接费与施工图预算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直接费分别进行对比。

8、施工预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区别

(3)工程项目粗细程度不同:施工定额项目按工种划分,其综合程度较低,而且施工预算要满足班组核算的要求,所以项目划分较细。预算定额项目的综合程度较高,其主要任务是用来确定工程造价,所以施工图预算的项目划分较粗。(4)计算范围不同:施工预算主要计算工、料、机的数量及其相应的直接费,而施工图预算除计算直接费外,还需计算间接费、利润和税金,从而确定整个工程造价。

9、工程结算:是指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完成工程任务后,依据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向建设单位收取工程价款的一项经济活动。工程结算的主体是施工企业;

工程结算的目的是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索取工程款,以实现“商品销售”。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占用资金额较大,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对于施工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工程结算是反映工程进度的主要指标(2)工程结算是建设单位编制竣工决算的主要依据(3)工程结算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10、建筑产品价值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工程结算必须采取阶段性结算的方法。工程结算一般可分为:工程价款结算和工程竣工结算两种。工程价款结算指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依据施工合同中关于付款条款的有关规定和工程进展所完成的工程量,按照规定程序向建设单位收取工程价款的一项经济活动。

工程竣工结算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后,按照规定程序向建设单位办理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的一项经济活动。

11、工程结算的方式

a工程价款结算(1)定期结算(2)阶段结算(3)年终结算(4)竣工后一次结算

b工程竣工结算(1)施工图预算加签证结算(2)预算包干结算(3)每平方米造价包干结算(4)招、投标结算

12、工程价款结算方式:

(1)定期结算是按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工程价款结算,通常是按月结算。一般以完成工程预算内分部分项工程作为“产品”,在每月终了按实际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算。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终结算,竣工后清算的方法。跨竣工的工程,在年终进行工程盘点,办理结算。

(2)阶段结算即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按照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结算。

工程价款阶段结算是按施工的形象进度来划分,即在完成每一实物(或部位)的形象进度后进行的一次结算。

形象进度一般是按分部工程填列,如土建工程的基础、结构、屋面、装修、收尾、竣工、交工等;安装工程的设备清洗、就位、安装、试车调整和交工等;线型工程的线型长度等。它以施工图为基础,测算各阶段的预支数额,每完成一个工程实物(部位)的形象进度,就可按其预算价值,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其结算手续与定期结算类似。

(3)年终结算是指一项工程在本内不能竣工,而要跨入下继续施工的结算方式。为了正确反映施工企业本的经营成果,由施工企业会同建设单位,对在建的工程进行已完或未完工程量的盘点,暂时结清本工程价款,建设单位也可以根据年终结算统计本的投资完成情况。

(4)竣工后一次结算: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建设期在12个月以内,或者工程承包价值在100万元以下的,可以实行工程价款每月月中预支,竣工后一次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是指施工过程中不进行工程款结算,而在全部工程竣工并办理竣工验收后,一次结算全部工程的价款。

竣工后一次结算按建设项目在当年能否完成可以分为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和单项工程竣工结算。

如果建设项目当年能够完成,称为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如果建设项目当年不能完成,只对已完成的单项工程结算工程款,即为单项工程竣工结算。

13、竣工结算是指施工企业完成任务后,按照合同(协议)的规定,在原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编制调整预算,向建设单位办理最后的工程价款结算,称为竣工结算。竣工结算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施工中出现的变更、签证等实际情况由施工企业负责编制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遇到一些原设计无法预计的情况,如基础工程施工遇软弱土、流砂、阴河、古墓、孤石等,必然会引起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原施工图预算中未包括的内容。因此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变更情况进行竣工结算。

a竣工结算的方式

(1)施工图预算加签证结算方式

该结算方式是把经过审定的原施工图预算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依据。凡原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新增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历次发生的由于设计变更、进度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所增减的费用等。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证后,与原施工图预算一起构成竣工结算文件,交付建设单位经审计后办理竣工结算。

这种结算方式,难以预先估计工程总的费用变化幅度,往往会造成追加工程投资的现象。

(2)预算包干结算方式

预算包干结算,也称施工图预算加系数包干结算。即在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同时,另外计取预算外包干费。

预算外包干费=施工图预算造价×包干系数

结算工程价款=施工图预算造价×(1+包干系数)

式中,包干系数:由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双方商定,经有关部门审批确定

在签订合同条款时,预算外包干费要明确包干范围。这种结算方式,可以减少签证方面的扯皮现象,预先估计总的工程造价。(3)每平方米造价包干结算方式

该结算方式是双方根据一定的工程资料或概算指标,事先协定每平方米造价指标,然后按建筑面积汇总计取工程造价,确定应付的工程价款。(4)招、投标结算方式

招标单位与投标单位,按照中标报价、承包方式、承包范围、工期、质量标准、奖惩规定、付款及结算方式等内容签订承包合同。合同规定的工程造价就是结算造价。工程竣工结算时,奖惩费用、包干范围外增加的工程项目另行计算。

14、工程结算的作用

通过工程结算办理已完工程的工程价款,确定施工企业的货币收入,补充施工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消耗。

工程结算时统计施工企业完成生产计划和建设单位完成建设投资任务的依据。竣工结算时施工企业完成该工程项目的总货币收入,是企业内部编制工程决算,进行成本核算,确定工程实际成本的重要依据。

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编制竣工决算的主要依据。

竣工结算的完成,标志着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双方所承担的合同义务和经济责任的结束。

15、工程结算的内容

按工程承包合同或协议预付工程预支款。在具备施工前提的条件下,发包人应在双方签订合同后的一个月内或不迟于商定的开工日期前的7天内预支工程款。包工包 料工程的预支款按合同商定拨付,原则上预支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对重大工程项目,按工程计划逐年预支。按照双方确定的结算方式开列月(或阶段)施工功课计划和工程价款预付单,预付工程价款。月末(或阶段完成)呈报已完工程月(或阶段)报表和工程价款结算账单,提出支付工程进度款申请,14天内,发包人应按不低于工程价款的60%,不高于工程价款的90%向承包人支付工程进度款。

跨工程年终进行已完工程、未完工程清点和年终结算;单位工程竣工时,编写单位工程竣工书,办理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单项工程竣工时,办理单项工程竣工结算。

最后一个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确认后15天内,汇总编写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送发包人后30天内审查完成。发包人根据确认的竣工结算讲演向承包人支付工程 竣工结算价款,留存5%左右的质量保证(保修)金,待工程交付使用一年质保期到期后清算(合同另有商定的,从其商定),质保期内如有返修,发生用度应在质 量保证(保修)金内扣除。

16、工程结算的编制依据

①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书。②施工进度计划、月旬作业计划和施工工期。③施工过程中现场实际情况记录和有关费用签证。④施工图纸及其有关资料、会审纪要、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现场工程更改签证⑤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表和各项费用取费标准。⑥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文件和建筑安装工程量⑦国家和当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17、竣工决算: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是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编制竣工决算,对于总结解析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步工程造价治理水平以及积累技术经济资料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由建设单位编制,用以向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建设成果及投资使用情况的文件。

18、竣工决算的内容:竣工决算由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工程平面示意图、工程造价比较分析四部分组成。

其中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和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属于竣工财务决算的内容。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组成部分,是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反映竣工项目建设成果的文件,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依据。

19、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的关系(1)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按工程进度、施工合同、施 工监理情况办理的工程价款结算,以及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超出施工合同范围的工程变更情况,调整施工图预算价格,确定工程项目最终结算价格。它分为单 位工程竣工结算、单项工程竣工结算和建设项目竣工总结算。竣工结算工程价款等于合同价款加上施工过程中合同价 款调整数额减去预付及已结算的工程价款再减 去保修金。

竣工决算包括从筹集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费用,即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及预备费和投资方向调解税等费用。按照财政 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有关文件规定,竣工决算是由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工程竣工图和工程竣工造价对比分析四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又称 建设 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竣工决算的核心内容。

(2)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的性质不同:

竣工结算是决定甲乙双方之间的合同价款的文件,是由施工单位预算、造价人员编制,建设单位预算造价人员审核的,支付工程款的文件。竣工决算是建设单位财会人员编制的,由主管部门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威人士审核的,决定进入固定资产份额的经济文件。

1、单位不同:结算由施工单位编制,决算由建设单位编制。

2、部门不同:结算由施工单位造价部门编制,建设单位造价部门审核;建设单位财务部门编制决算,社会审计。

3、范围不同:结算按合同,由单位工程分别编制;决算按整个项目,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在结算的基础上加设备费、勘察设计费、征地费、拆迁费等,形成最后的固定资产。

20、投资估算,一般是指在基本建设开始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拟立建设项目时,为确定建设项目在不同阶段的相应投资总额而编制的经济文件。作用:① 国家或主管部门审批,确定投资计划,保持合理投资结构。②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后,根据投资估算下达设计任务书,对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起控制作用。③也可作为资金筹措及建设资金贷款的计划依据。

21、设计概算是指在初步设计阶段,由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或概算指标、各项费用定额、取费标准以及该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和设备预算价格等资料,预先计算出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建设费用的文件。

作用:

①根据设计总概算确定的投资数额,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就成为该项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的最高限额——后期投入超,则重审②根据设计总概算可以评价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③根据设计总概算,银行可以控制拨、贷款总额,进行财务监督。

22、修正概算是指采用三阶段设计形式时,在技术设计阶段,随着设计内容的深化,可能会发现建设规模、结构性质、设备类型和数量等内容与初步设计内容相比有出入,为此,设计单位根据技术设计图纸、概算指标或概算定额、各项费用取费标准、该地区自然、技术、经济状况和设备预算价格等资料,对初步设计总概算进行修正而形成的经济文件。修正概算比设计概算更准确,但受设计概算的控制。

23、施工图预算是指施工单位在开工之前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国家规定的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及单位估价表、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按市场价算得)、建设地区的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详细计算和确定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预计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

24、施工图预算作用:(施工图预算比设计概算或修正概算更为详尽和切合实际)①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进行招投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甲乙双方签订承包合同的依据;②施工图预算是甲乙双方拨付工程款、结决算的依据;③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编制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准备的依据;(人、材、机)④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核算的依据。

25、合同价指双方在工程招投标阶段通过签订总承包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以及技术和咨询服务合同时确定的工程项目价格。

26、施工预算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在施工图预算(或合同价)的控制下,根据施工图、施工定额(即企业内部消耗定额)、施工组织设计和企业为降低工程成本而采取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等资料,通过工料分析,计算和确定完成一个单位工程或其中的分部(项)工程所需的人、材、机的实际消耗量及其相应费用。

施工预算作用:①它是施工企业对单位工程实行计划管理的依据——工程管理;②它是企业内部实行项目承包、项目核算的依据——项目部管理;③它是企业编制施工计划,向班组限额用工、用料和经济核算的依据——工料管理;④它是企业开展经济分析的依据——企业管理;

27、工程结算是指一个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完工,并经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验收后,施工企业根据完成工程量、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各项费用标准和承包合同等资料,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按规定编制的向建设单位办理结算工程价款的经济文件。(用以补偿施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确定经济盈亏)

28、竣工决算是指由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后编制的建设项目从筹建到建成投产的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稳健。作用在于以反映投资效果,并接受主管部门的财务验收。

29、项目进展阶段关系

1、建设工程招标是业主就拟建工程项目发出要约邀请,并对应邀提起要约参与竞争的承包商进行审查、评选,并择优作出承诺,从而确定工程项目建设承包人的活动。

2、建设工程投标是承包商针对业主的要约邀请,以明确的价格、期限、质量等具体条件,向业主发出要约,通过竞争获得经营业务的活动。

3、我国招投标法规定的招标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⑴ 公开招标。公开招标的招标人应在招投标管理部门指定的公众媒介(报刊、广播、电视、场所等)发布招标公告,愿意投标的承包商都可参加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的承包商都可参加投标。

⑵ 邀请招标。一般邀请5 — 10家承包商参加投标,最少不得少于3家。

4、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程序包含下列三个阶段:

第一,招标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办理工程报建手续、选择招标方式、编制招标有关文件和标底、办理招标备案手续等。

第二,招标投标阶段。主要包括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资格预审、发放招标文件、领勘现场、标前会议和接收投标文件等。

第三,定标签约阶段。主要工作是开标、评标、定标和签定合同。

5、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

该承包商采用了三种报价技巧,即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方案法和突然降价法。

运用多方案报价法不当,因为他没有按原方案报价;运用增加建议方案法得当,其增加的方案论证充分,对业主有很强的说服力;突然降价法运用得当,能起到迷惑竞争对手的目的。

1、审查设计概算的方法(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建设规模、标准与立项批文对比;工程数量与设计图纸对比;综合范围、内容与编制方法、规定对比;各项取费与规定标准对比;材料、人 工单价与统一信息对比;引进设备、技术投资与报价要求对比;技术经济指标与同类工程对比等等;通过以上对比,容易发现设计概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偏差。(2)查询核实法

查询核实法是对一些关键设备和设施、重要装置、引进工程图纸不全、难以核算的较大投资进行多方查询核对,逐项落实的方法。

(3)联合会审法

联合会审前,可先采取多种形式分头审查,包括设计单位自审,主管、建设、承包单位初审,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评审,邀请同行专家预审,审批部门复审等,经层层审查把关后,由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联合会审。

1、某建设项目施工工期为390天,该项目工程结算不宜采用(A)方式。

A.竣工后一次结算

B.按月结算 C.分段结算

D.按形象进度结算

2、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的是(C)。

A.中标价

B.承包合同价 C.竣工决算价

D.竣工结算价

3、生产能力指数法

某企业原有自动生产线是3年前建设的,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投资300,000元,今年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拟建设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自动生产线。目前主要设备、材料价格比3年前增长5%,取指数n=1,则拟建自动生产线项目的投资为:

解: 建设投资=3000,000×(5000/3000)1×(1+5%)=525,000(元)

4、某项目的静态投资为10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项目的投资分年使用比例为第一年20%,第二年60%,第三年20%,建设期内年平均价格变动率为6%,则估计该项目建设期的涨价预备费为多少万元?

[解]第一年的投资额为:10000×20%=2000万元

第二年的投资额为:10000×60%=6000万元

第三年的投资额为:10000×20%=2000万元

PF=∑It[(1+f)t-1]=2000[(1+6%)1-1]+6000[(1+6%)2-1]+2000[(1+6%)3-1]

=120.0+741.6+382.0=1243.6 万元

5、某项目部分费用的估算结果为: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13021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5319.1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707.07万元。基本预备费费率按6%计。项目建设期3年,投资使用计划为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建设期内年平均价格变动率预测为6%,估算该项目建设期的涨价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

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率 =(13021+5319.10+2707.07)×0.06=1262.83(万元)静态投资=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

=13021+5319.10+2707.07+1262.83 =22310(万元)第一年投资计划用款额:I1=22310×20%=4462(万元)第一年涨价预备费:PF1=I1[(1+ f)-1]=4462×[(1+6%)-1]=267.72(万元)第二年投资计划用款额:I2=22310×55%=12270.5(万元)第二年涨价预备费:PF2=I1[(1+f)2-1]=12270.5×[(1+6%)2-1]=1516.63(万元)第三年投资计划用款额: I3=22310×25%=5577.5(万元)第三年涨价预备费:PF3=I3[(1+ f)3-1]=5577.5×[(1+6%)3-1]=1065.39(万元)所以,项目建设期的涨价预备费:PF=PF1+PF2+PF3=267.72+1516.63+1065.39=2849.74(万元)

6、某工业项目,建设期三年,共贷款1200万元,第一年按期获得贷款400万元,第二年500万元,第三年300万元,年利率8%,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解】建设期各年利息为: qj=(Pj-1+Aj/2)i

q1=(Aj/2)i=0.5×400×0.08=16(万元)q2=(P1+A2/2)i=[(400+16)+500/2]×0.08=53.28(万元)q3=(P2+ A2/2)i=[(400+500+16+53.28)+300/2]×0.08=89.54(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6+53.28+89.54=158.82(万元)

7、某投资单位在2001年对一个生产能力为100万t A产品的化工厂进行投资估算时,已知如下信息:有一个1998年投产的150万t的同类化工厂的主体设备投资为150000万元,该设备2001年的综合调整系数为107.3%,该类工厂主体设备占项目静态投资的比例为35%,生产能力指数为0.7。该项目建设期2年,第1年完成投资40%,第2年完成投资60%,预计建设期涨价预备费费率为4%。该项目长期贷款为200000万元,分两年均衡贷入,贷款利率为5%。该项目产品达产期为3年,达产期各年生产负荷为60%、90%、100%,每吨产品占用流动资金0.1万元,流动资金中30%为铺底流动资金,其余70%为贷款。

问题:(1)计算该项目的静态投资、固定资产投资。(2)计算该项目的建设期利息。

(3)计算该项目达产期各年需要新增的流动资金。解:设计能力为150万tA产品的化工厂的静态投资为 150000万元×107.3%÷35%=459857.14万元

估计2001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00万tA产品的化工厂的静态投资为

459857.14万元×(100÷150)0.7=346225.5万元

涨价预备费:分两年投资,分别计算各年的涨价预备费后合计:

346225.5万元×40%×4%+346225.5万元×60%×[(1+4%)2-1]

=5539.61万元+16951.2万元=22490.81万元

建设期第1年贷款利息:100000÷2×5%=2500万元 建设期第2年贷款利息:(100000+2500)×5%+100000÷2×5%=5125+2500=7625万元 建设期利息合计:2500+7625=10125万元

固定资产总投资为:考虑静态总投资、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的和: 346225.5+22490.81+10125=378841.31万元

项目投产第1年需要新增的流动资金为100万元×60%×0.1=60000元

项目投产第2年需要新增流动资金:l00万元×90%×0.1-100万元×60%×0.1=30000元 项目投产第3年需要新增流动资金:100万元×100%×0.1-100万元×90%×0.1=10000元

8、某市拟建一座7560平方米教学楼,请按给出的扩大单价和工程量表(下表)编制出该教学楼土建工程设计概算造价和平方米造价。按有关规定标准计算得到措施费为438000元,各项费率分别为:措施费率为4%,间接费费率为5%,利润率为7%,综合税率为3.413%(以直接费为计算基础)表某教学楼土建工程量和扩大单价

分部工程名称

单位

工程量 扩大单价(元)基础工程

10m3 160 2500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10m3 150

6800 砌筑工程

10m3 280

3300 地面工程

100m2 40

1100 楼面工程

100m2 90

1800 卷材屋面

100m2 40

4500 门窗工程

100m2 35

5600 脚手架

100m2 180 600 序号 分部工程或费用名称 单位 工程量

单价(元)合价(元)1 基础工程

10m3 160

2500

400,000 2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

10m3 150

6800

1,020,000 3 砌筑工程

10m3 280

3300

924,000 4 地面工程

100m2 40

1100

44,000 5 楼面工程

100m2 90

1800

162,000 6 卷材屋面

100m2 40

4500

180,000 7 门窗工程

100m2 35

5600

196,000 8 脚手架

100m2 180

600

108,000 A 直接工程费小计

以上8项之和

3,034,000 B 措施费

438,000 C 直接费小计

A+B

3,472,000 D 间接费

C×5%

173,600 E 利润

(C+D)×7%

255,192 F 税金

(C+D+E)×3.413%

133,134 概算造价

C+D+E+F

4,033,926 平方米造价

4033926/7560

533.6

9、拟建某教学楼,建筑面积3200m2,根据下列预算资料计算该工程概算造价。① 建筑面积2800m2;

② 工程预算成本926800元,其中各项费用所占比例:人工费8%,材料费61%,机械费10%,其他直接费6%,间接费11%,其他间接费4%。

③ 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现时造价因素指标与类似工程的同类指标的比值,计算得:K1=1.03,K2=1.04,K3=0.98,K4=1.0,K5=0.96,K6=0.90。④ 利税率10%。【解】预算成本总修正系数

K=1.03×8%+1.04×61%+0.98×10%+1.0×6%+0.96×11%+0.90×4%=1.03 修正后的预算成本=926800×1.03=954604.00元

修正后的预算造价=954604.00×(1+10%)=1050064.40元

修正后的单方造价=1050064.40÷2800=375.02元/m2 拟建工程概算造价=3200×375.02=1200073.60元

10、某建设项目投资构成中,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为200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为10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为500万元,预备费为200万元,建设期贷款1800万元,应计利息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400万元,则该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为()万元。

A.5980 B.5580 C.3780

D.4180 解:2000+1000+500+200+80=3780万元

11、属于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的有(B)。

A.设备从交货地点至工地的运费B.新建项目首批生产家具购置费C.新建项目首批生活家具购置费D.进口设备商检费

E.进口设备银行手续费

12、某项目购买一台国产设备,购置费为1325万元,运杂费率为12%,则该设备的原价为()万元 A.1166

B.1183

C.1484

D.1506 解: 购置费=原价×(1+运杂费率)

原价=1325/(1+0.12)=1183

13、单价法和实物法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主要区别是(A)。

A.计算直接工程费的方法不同B.计算间接费的方法不同 C.计算工程量的方法不同D.计算利税的方法不同

解析: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计算直接费采用的公式为: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直接工程费=∑(工程量X预算综合单价)

实物法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计算直接工程费采用的公式为:单位工程预算直接工程费=∑(工程量×人工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人工工资单价)+∑(工程量×材料预算定额用量×当时当地材料预算价格)+∑(工程量×施工机械台班预算定额用量x当时当地机械台班单价)

14、采用综合单价法编制标底不应包括(C)。

A.计算工程量B.形成工程量清单C.单独计算不可预见费D.估算分项工程综合单价 解析:综合单价法和单位估价法、实物量法的显著区别主要在于:间接费、利润等是一个用综合管理费分摊到分项工程单价中,从而组成分项工程综合单价,某分项工程综合单价乘以工程量即为该分项工程合价,所有分项工程合价汇总后即为该工程的总价。

15、某工程采用实物法编制施工图预算,对该施工图预算审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是(D)。A.补充单位计价表计算是否准确 B.定额消耗量标准是否合理 C.分项工程单价是否与预算单价相符 D.有关取费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16、用重点审查法审查施工图预算时,审查的重点有(BCD)。

A.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正确性 B.工程量大的分项工程C.单价高的分项工程

D.各项费用的计取基础E.设计标准的合理性

17、施工图预算审查方法中,审查质量高、效果好但工作量大的是(C)。A.标准预算审查法B.重点审查法C.全面审查法D.对比审查法

18、审查施工图预算的重点,应关注(BCD)。

A.预算的编制深度是否适当B.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C.设备材料预算价格取定是否合理 D.费用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E.技术经济指标是否合理

19、两算对比的主要目的是将(D)进行比较,以客观、全面反映本工程中各子目的盈亏情况和整个工程的预计盈利情况。A、中标价与施工图预算B、中标价与直接成本分析价C、中标价与施工预算D、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

20、在一个建设项目中,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工程项目被称为[ C ]。

A.分部工程 B.分项工程

C.单项工程

D.单位工程

21、工程造价计价的顺序是[ A ]。

A.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单位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建设项目总造价 B.单位工程造价——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单项工程造价——建设项目总造价 C.单项工程造价——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单位工程造价——建设项目总造价 D.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建设项目总造价

22、建筑安装工程费由[ A ]组成。

A.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B.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 C.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D.直接工程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

23、组成间接费的是规费和[ D ]。

A.工程排污费

B.社会保障费

C.工程定额测定费

D.企业管理费

24、下列属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内容的是[ C ]。

A.设备购置费B.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C.建设用地费D.预备费

25、基本预备费的概念阐述正确的是[ C ]。A.在投资估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 B.在设计概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

C.在投资估算或设计概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

D.在投资估算或设计概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和由于价格等变化引起的工程造价变化的预测预留费用

26、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是[ D ]。

A.人员的工资

B.材料的价格C.机械资源的价格

D.资源要素的价格

27、已知产量定额为10单位,则时间定额为[ D ]。

A.10单位

B.1单位

C.0.5单位

D.0.1单位

28、根据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精度要求,投资估算误差应控制在[ B ]。A.±10%之内

B.±20%之内

C.±30%之内

D.±5%之内

29、下列造价审核方法中,属于设计概算审查方法的是[ C ]。

A.重点抽查法

B.全面审查法

C.查询核实法

D.分解对比审查法

30、关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程序,在发布招标公告之前,按照程序需要完成的工作依次为[ A ]。

A.建设工程项目报建——提出招标申请——招标文件编制和备案

B.建设工程项目报建——招标文件编制和备案——评标方法制定和备案 C.提出招标申请——建设工程项目报建——招标文件编制和备案 D.提出招标申请——招标文件编制和备案——评标方法制定和备案

31、通常所说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是指[ A ]验收。

A.工程总体

B.单项工程C.单位工程

D.主要生产设施

32、工程完工后,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竣工验收的单位是[ C ]。

A.建设单位

B.设计单位

C.施工单位

D.监理单位

33、建设投资中的预备费用由[ CD ]组成。

A.直接费

B.间接费

C.基本预备费

D.价差预备费

E.措施费

3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其他项目清单组成的内容有[ BCE]。A.规费

B.预留金

C.材料购置费D.设备购置费

E.总承包服务费 35、1.为什么要通过概预算来确定工程建设的费用?

如何在变动环境下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标准 弹性

0 引言

2008年对众多企业而言,是极其困难的一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洋彼岸的次贷风暴演化成金融风暴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从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扩散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从上市企业目前披露的2008年报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企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多次调整盈利预期,对年度预算目标进行修订,预算的严肃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是否在激烈的外部环境变化下,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题目。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重要的内容,它通过合理的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调动企业各种业务关系,达成企业预定的目标。这里面对预算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预算目标的前提条件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实际上企业内外部环境时刻都在变动,有的甚至超出了预算前提条件的可控范围,导致预算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既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时刻处于变动当中,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中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我们先来看看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过程。

1 预算管理的内容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及改进等几个方面,它采用的是管理学当中基本的闭环管理原则,或称为PDCA管理原则。预算编制为预算管理的源头,它通过三上三下的过程,在预算前提条件下,合理分配企业各类资源并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预算执行主要是关注预算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算目标设定的条件、是否按照预算约定的事项执行等等,这些内容主要为预算分析提供充分的素材和背景资料;预算分析是对照预算目标和实际发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合预算执行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清内外部原因和主客观原因,为预算考核及改进提供依据;预算考核及改进通过使用预算分析的结果对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奖优罚劣,同时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差异项进行跟踪和改进,逐步消除差异项,促进企业的业务稳定有序发展。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及改进的基础,而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及改进是预算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同时它们的结果又是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参考,通过逐年的循环往复,推动预算

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在战略的指引下,逐渐成为企业业务开展的指南。

2 预算管理的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否直接来区分又可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两大类。一般环境是指能影响某一特定社会中一切企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比较间接。具体环境是指能更直接地影响某个企业的微观环境。无论是一般环境还是具体环境,在目前全球经济关联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它们的变动都会对企业或多或少产生影响。本文所涉及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变动,无疑会对预算管理产生影响,但对预算管理的四个环节来说,侧重点不同。在预算编制阶段,预算目标的设定建立在对下一年度外部环境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外部环境的变动,对当初设定的预算目标造成了影响,正向或者负向,这就对下一次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需要考虑这类外部环境的变动。在预算执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动了,与当初设定的前提条件变了,有些需要增加资源,有些出现资源的富裕甚至浪费,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再次配置资源,达成或者超过当初设定的预算目标。在预算分析阶段,外部环境变动了,预算的基础就发生了变动,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业绩也会随之变动。外部环境趋好,业绩大幅度超出预算目标,外部环境趋差,业绩大幅度低于预算目标,这其中的超出和低于哪些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哪些是企业本身的原因,需要进行主客观的分析,找出差异和原因。在预算考核及改进阶段,外部环境变动了,再一味的照搬当初设定的目标进行考核很难操作,对业务单位来说,欠公平性,后期的整改对照当初的设定来进行就成刻舟求剑了。

3 要开展好预算管理工作

既然外部环境变动企业的预算管理影响显著,怎么样才能开展好预算管理工作呢?

3.1 建立弹性的预算管理体系。对于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设定预算目标体系时把预算目标设定于一系列的标准之上,充分发挥业务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标准就是因变量,业务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自变量。企业的标准,就工业企业来说,比如,单位工时、单位产品的耗材、单位销售收入的费用等,这些数据通过企业的一段时间发展都可以积累下来,基本上处于一定的波动范围之内。业务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销量、销售收入、产量等,这些都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基于弹性的预算目标体系,只要外部环境在变动,相应的预算目标总量会发生变动,但对企业来说,只要标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企业还是可以控制的。这就需要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力度,强调预算标准的严肃性,当然,标准和实际差异超出合理范围的时候,就需要对标准进行调整。

3.2 进行滚动的预算目标管理。预算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部环境变动了,预算目标需要跟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既反映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动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也不会由于预算目标的不变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的诸多反对声音。如果企业建立了弹性的预算目标管理体系,预算目标的调整就容易得多。没有建立这样的体系,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多。

3.3 预算目标考核要分清主客观因素。预算目标考核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在对预算目标考核时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剔出客观的、外部的影响,保留主观的、内部的影响,切实考核业务单位。比如,如果单位产品的耗材没有超标,如果产量下降了,生产单位的目标就完成了,这里面客观的、外部的影响是销量下降了,产量下降;主观的、内部的影响就是单位耗材,这是生产单位可以控制的。基于这样的考核,企业的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就会得到大大的强化。

3.4 加强预算标准的建立。预算标准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分析比较。而且预算标准建立后,还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修订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预算标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比如生产方面,单位工时、单位耗材、单位能源消耗、单位废品等;销售方面,单位销售费用、单位运输费用等,这项基础工作在一般企业都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抱怨比较多的原因。

3.5 开展外部环境的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时刻产生着影响,企业不能等到外部环境变动了,才考虑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办法,而是应该积极主动提前分析和了解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提前掌握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虽然,年度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弹性的预算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但企业的生存是循环往复的,上一年度的经验对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来说是很好的帮助。而且从逐年的预算编制阶段来说,更需要企业对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从而在预算编制阶段就可以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达成预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鹏.集团管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2]运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篇4

一、当下企业预算所存在的环境方面问题

1. 预算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具体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管理,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科研开发机构、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董事会等部门。当下的预算管理工作当中,各个职能部门和机构的配合、支持工作不够到位,对预算管理并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相互的认知,职能部门和机构无法互通有无。在当下许多企业的内部,预算管理都处于十分不严谨的阶段,基层管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的实施与上层管理的目标缺乏一定的联系,这些都源于,企业并没有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

2. 预算执行中的分析机制缺失

在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过程中,通常将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收支的计划认作是预算管理,认为制定预算是有财务部门独立管理的,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行为,深入和发展财务收支预算就是预算管理。这也就是的预算的分析不及时不对称,无法强制控制预算的贯彻执行,各个企业在对各个部门进行预算的执行的分析时,对于企业等各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不能够准确、及时的获取和知晓,不能够有力地发挥管理部门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度。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严谨性,无法进行具体控制预算数据。

3. 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不足

企业预算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不足且不能保证全面实施,源自于考核标准缺乏规范化的现象,同时没有经常化、制度化的考核工作,并且,由于不具体的考核内容,使得考核不具有操作性,不明确的部门职责划分普遍存在于企业内部,刚性管理的缺失,也是企业在执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二、如何建立一个健全、良好的执行预算环境

1. 通过宣传指导,使得全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得到提高

企业想要在一定的时期内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并且使得企业效益得到增加,需要提高预算管理,并且能够帮助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正确评价,以及使得企业经济的活动得到有效控制,而企业内外的经济关系得到协调,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够得到明确,这些也都依靠于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知识的了解和使用程度。企业想要将预算管理重要作用在企业全体员工当中进行广泛宣传,应当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媒体等各种模式的宣传来达到目的。预算管理作为管理活动而言,是需要进行全面量化考核,通过实施全过程监控和渗透到全方位,来达到所有部门的协调和所有员工的全面参与。为了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贯彻实施,预算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综合平衡和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指标和计量指标,还要掌握进行考核、监督、调整、执行、编制财务预算的方法,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筹资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掌握经营活动预算等预算管理的知识。

2. 将约束和控制预算的力度提高

企业的运作中,应当使得预算执行力得到强制性保障,加强刚性控制来围绕在预算的过程当中,以此来保障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得到强有力执行,企业的经营战略能够通过执行预算二得到落实,使得企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发展企业这一目标。企业想要保障预算的强制力,就不能在无特殊情况是随意调整和冲破预算,应当将预算严格执行,使得预算能够顺利执行,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就是其自身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为了保证预算的正常实施,使企业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的各执行机构就必须按照预算推进计划,实施“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做法,编制季、月滚动进度预算,建立每周预算执行调度会、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预测发展趋势。为了将全面控制和落实预算机制和预算管理体系,使得全方位部门和人员遵守这一体系,应当将预算管理政策全面严格执行,将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得到有效控制,预算管理也应当根据预算方案进行控制。

3. 建立监控和考核预算的机制,使得预算管理的综合效果得到提升

预算管理考核机制如果不够严谨,那么就无法实现企业目标,无法发挥预算作用,无法实现预算目标,是的预算执行力度不够,也没有足够准确的预算编制,这些来源于机制不健全,企业员工和各级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预算时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执行预算的过程当中也会呈现失控的局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由于制度不严密而出现偏差。所以,为了给预算管理拥有一个优质的运行环境,应当建立良好的考核和监督预算机制。具体措施来讲,考核和监控角度而言,所涉及的环节应当包括考核和监控对实行预算管理效果评价、考核和监控对年终决算与预算差距。考核和监控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考核和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和监控的措施角度而言,应涉及考核和监督的奖惩、评价、信息、标准以及目标。为了给管理预算和预算机制建立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所建立的监督、考核体系应当具有相辅相成、具体的、实际操作性的措施,环环相扣。面面俱到的环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预算管理中得到综合利益,也能够严格落实考核和监控预算管理的制度。

4. 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专职机构应当逐渐健全

预算管理的特点是多样化的,例如繁琐的利用指标数据、执行周期长、人员范围大、涉及面广、多参与层次、面面俱到等,这也就使得预算管理的环境应该得到优化和良性运作,也就需要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专职机构应当逐渐健全。企业想要发挥预算管理的综合效益,就要保障和完善管理制度及专职的管理机构,所以大多企业一般构建预算管理的机构设置应该按照,预算管理岗位-预算管理小组-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逐步提升的层次和管理模式规范管理岗位和职能核算单位部门应当按照规章制度的办法和形式。规定预算过程中的奖惩、考核和编制的权利和职责,通过全员参与作为动力进行制度健全,将良性运行的轨道并入预算管理的工作,预算管理体制的手段应是根据责任和权利为手段,目标为经济利益,使得预算管理优化达到一定成效。

摘要: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期间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管理的活动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体系下完善并完成。从目前预算管理机制中,企业预算管理与发现的问题出发,企业发展中对预算机制与预算管理的作用全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法及对策。在企业预算的管理当中大众普遍存在大多数工作程序难以推动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环境保障体系。良好的环境保障体系是预算机制良性发挥其预算管理作用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机制,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巧红.财政监督2007年.

预算环境 篇5

一、公共组织的运行环境

(一)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私人企业以获取利润或收益作为组织目标,而公共组织的目标则不同,是每年在财务和其它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通常关注更多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关注营运资本的来源和使用、预算情况及现金流量,而不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组织的目标更多样化且较为模糊,难以清晰地确定。在公共组织中,不仅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着冲突,而且经常出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间缺乏明确的联系。

(二)财务资源的来源

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的财务资源的来源渠道和方式有所不同。企业主要是依靠投资者的投资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来筹集财务资源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体制间结算等方式来筹集财务资源,而非营利组织主要通过捐赠和政府拨款取得财务资源。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他们通常不区分投入资本和收入。

此外,有些公共组织也会和私人组织一样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财务资源,但是与私人组织类似的行为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

(1)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一般是垄断的,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不存在竞争性市场来评价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公共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虽然也像私人组织一样对使用者进行收费,但收费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弥补部分成本。因此收费标准的制定通常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关系,并只是以成本为基础。

(3)由于公共产品市场不具备竞争性,所以可供决策的信息(如价格、利润、市场份额等)较少,造成资源分配的效率低下。

(三)公共组织的监管

不像私人企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是否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者根据私人企业的获利情况进行投资活动,这些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在公共组织中常常缺乏竞争,资源的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受惠之间不存在关联性,或关联程度较小。公共组织的业绩和经营成果计量通常较为困难,公共组织不存在营利动机和营利指标构成的分配和规范机制,很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胜劣汰。而且,公众对公共机构的监督权力往往间接地通过自己的民意代表,如通过各级人大来反映公众的意愿,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等其它间接途径来表达意见。这种间接的监督行为要转化为促进公共机构产出的有效压力,往往很难和不准确。

(四)公共组织的规则导向

为保证公共资源被恰当使用,避免出现不经济,无效地使用公共财务资源的情况,通常采取更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其它控制机制进行约束。立法部门。监督部门及法庭的监督形成非常繁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较多的外部权威的存在约束和影响了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程序,导致公共组织形成“规则优先”的运作模式。规则导向使得公共组织对效率的判断不是基于结果,而是以遵守规则的程度为判断依据。同时,僵化而繁杂的规则体系限制了雇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组织结构:决策过程和激励机制

公共组织是官僚制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制度;升迁取决于职业功绩和技能;长期供职与官僚制度;照规章制度办事;信息的横向沟通较少、信息的获取较复杂和困难;高层领导的人事变动较快。由于公共组织外部存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内部有繁多的规则和制度限制,承受着较多的外部影响和压力,使得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少的自主权。同时,公共管理人员对下属和下层机构的权威也相对较小。另外,公共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规则和制度上的限制约束着工资、提升等外在激励的作用,激励机制明显不足。

二、受托责任和公共组织的业绩评价

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公共受托责任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需求不同的会计信息。为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考核,但对公共组织的业绩进行衡量通常较为困难,而且衡量业绩的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一)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

政府的受托责任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gasb,1987,第56段)。公共受托责任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梯形受托责任”,由高到低可分为五个不同层次:

根据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地位的关系,公共受托责任可分为管理受托责任、公共(政治)受托责任和平等团体的受托责任。

公共组织牵涉到众多的利益关联方,如立法机关、利益集团、纳税人和公民等,不同的利益方可能期望政府履行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如对公共资源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和政策等各个方面。例如,对于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期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的是教育产出;立法机构关注过程,即学校按法律、法规和预算使用资金:而纳税人关注投入,即在一定的产出水平上的最小投入,以便他们能少纳税;教师则关注学校的持续运营。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公共受托责任,有些是可计量的,有些是不可计量的,同时不同的受托责任可能是;中突的,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公共受托责任间进行权衡。

(二)业绩受托责任与公共组织业绩的计量

委托关系结束时,代理人必须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即受托业绩)向委托人报告,由委托人按照法律规章或确立受托责任关系的其它依据进行检查评价,并经委托人同意后,才能解除这种受托责任。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是指各项收入来源或债券发行取得的财务资源应当按照其运用方面的限制来使用、依从预算、有效运用财务资源和资本资产的保全等方面的责任。受托业绩是委托人检查、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这要求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正是由于受托责任的可计量性,使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成为必要。会计的本质决定了政府会计以反映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作为其主要职能。

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标,而是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从而使整个社会或特定群体(如学生、病人和穷人)受益。对他们来说,合适的业绩计量指标不是利润,而是社会或受益群体的受益水平。然而,社会受益水平的计量是很困难的,这类指标没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因此只从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共组织的业绩是不全面的。在实务中。通常是使用基金会计来确保受托人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各种不同用途的基金,并将实际业绩与计划、预算相比较来衡量他们的业绩。所以,公共组织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主要不是从财务的、经济的或定量的角度,而应主要从非财务的、非经济的和非定量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这正是政府会计为什么把政府的财务报告称为综合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所在。

三、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公共组织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来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呢?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目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适当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首席执行官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代理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预算环境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是否能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它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考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它对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协调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损益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并提供全面预算的编制、预警控制、预算追踪及预算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建立起对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 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汇总与审核、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核,将起到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减少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协调行动、沟通认识、控制经营与激励业绩等方面的作用。为了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约束机制,规范集团企业的管理行为,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IT环境下集团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与非集团企业不同的是,集团企业内部之间由许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独立企业应当独立地编制其全面预算。因此,集团企业全面预算是由各子孙公司独立的全面预算组成的一个预算系统,母公司的全面预算是所有子孙公司独立的全面预算的整合,但不是简单相加。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1.经营预算

指集团内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供应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其中最基本和关键的是销售预算,它是销售预测正式的、详细的说明,是整个预算管理的基础,没有销售预算,就没有全面预算。生产、供应和成本费用预算继承了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的内容。经营预算构成了经营权人的活动范本,是指导经营权人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制度规范。

2.投资预算

投资预算反映集团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投资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

3.财务预算

是指集团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规范的集团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包含五方面的预算。第一,现金预算,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集团内企业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第二,利润表预算,综合反映企业在计划期间生产经营的财务情况并作为预计企业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财务预算的重点。第三,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集团企业在计划期末要实现的资产质量状态。第四,现金流量预算,根据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及有关资料编制,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的现金流。第五,合并财务报表预算,就集团企业而言,全面财务预算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合并财务报表预算,这是整个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的重点,它反映整个集团在计划期内的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全面预算的归宿。

(二)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

1.责任预算管理模式

责任预算管理是建立在集团企业对各级分支机构按其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和职责划分为不同责任中心的基础上所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这样,整个集团可以看作是由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等这样一些责任中心有机结合而成的。

从预算编制、控制、评估等几个方面考虑,每一个责任中心都是独立的。在系统部署上与全面预算管理方案无大的差异。但在具体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评估、考核上基本是独立进行的。在系统部署上,集团总部应包括管理会计系统、集团控制系统。在分支机构上应包括管理会计系统、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等。

2.项目预算管理模式

针对特定任务、目标或工程时,在对其进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项目预算。该方案主要流程表现为:由集团制定项目成本核算标准,由项目执行或实施者分解项目任务并编制项目概算,项目概算经审批后投入执行;进行项目成本核算,评估项目概算执行进度;项目决算完工,提交决算报告;集团总部按项目汇总核算资料。

(三)IT环境下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块设计

IT环境下,集团战略预算管理必须依照战略预算管理的思想和战略预算管理流程来构建。因此,IT环境下集团战略预算管理一般由基础设置模块、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战略选择与战略计划制定模块、战略预算目标制定模块、战略预算编制模块、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模块、战略预算考评模块组成。本文重点分析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战略预算目标制定模块和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模块。

1.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

在IT环境下,集团战略预算管理要设计专门的预算环境信息模块,这个模块的基础结构包括环境数据管理和环境信息分析两个子模块。环境数据管理子模块的根本任务在于对反映集团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各要素或事件的状态变化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存储、处理、维护并提供查询和分析,它改变了原有系统只面向集团内部的缺陷,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为着眼于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预算管理提供最相关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分析子模块主要是利用环境数据管理子模块提供的企业内部经营信息和外部竞争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的分析模型分析宏观经济走势、行业竞争状况,以及集团拥有的竞争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最后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提供给决策者或其他子系统。

2.战略预算目标制定模块

战略预算管理目标是一组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目标体系,按管理层次可分为集团整体的战略预算目标、竞争战略预算目标和职能战略预算目标。从时间上看,它包括中长期战略预算目标和年度经营预算目标两部分,中长期战略预算目标涵盖范围不宜过细,一般由集团总预算目标和战略业务单位及重要下属单位的预算目标组成。而年度预算目标则是依据中长期战略预算目标结合本期工作重点来确定,而且应尽量将企业的所有业务涵盖在内。同时由于中长期内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多而且可预测性相对较差,因此预算目标值应该是一个区间值;而年度内企业可预测性比较强,年度(季度、月度)预算目标值应尽可能准确或者区间值应尽可能小。

3.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模块

对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是指评估预算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集团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对战略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如可以设置当期控制和累进控制;可以设置严格控制和提示控制;可以设置总额控制和分项控制。集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采取何种控制方式,这些都可以用来保证集团战略预算管理在集团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

在IT环境下,战略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子系统设计了预算体系、编制了各种预算数据,并存放在数据库中。当经济业务(某一事件)发生时,该事件实时驱动相应的子系统获取信息,同时驱动预算子系统的控制器接受数据;预算控制器将预算数与实际数进行比较,根据控制方法进行有效、实时的控制。企业负责人通过比较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差异,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预算实施结果,同时要随时根据战略环境变化对战略目标及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这种调整由于涉及集团不同层次的战略,因此调整的程序应该更加严格。

(四)IT环境下集团企业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优势

1.避免数据传递时滞,拓展原来单一的事后核算的管理模式,建立事前预测、事中分析和控制,事后核算和监督的全面管理体制。

2.动态集成全面预算过程与业务过程,在业务过程中实现预算和结算的协同运作。

3.保证预算数据精确,实时反馈经营状况,预算信息企业内共享,执行结果动态分析。

4.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控制预算的执行提供现代化的手段。

5.使繁杂的预算编制工作自动化,降低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

预算管理中环境约束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预算管理,环境约束,预算分析

1 案例介绍:

某集团公司推行预算管理已经有多年时间, 预算管理的范围涵盖绝大部分子公司, 但对个别处于投资前期的项目公司, 集团母公司尚未纳入预算管理范畴。预算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年度经营损益情况, 投资及融资计划等。在预算管理的流程上, 每年四季度启动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工作;各子公司申报年度预算方案、母公司组织对预算进行审核, 在预算方案形成以后, 由母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董事会、国资管理部门依次审批, 在明年的四月份左右批复给子公司。在年终, 母公司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2009年度预算申报任务在2008年度四季度已经部署下去, 问题也像往年一样再次暴露出来。相当部份子公司的预算方案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至集团公司, 在初步审核后, 预算小组将2009年度预算方案、2008年度预算考核建议提交至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管会认为年度预算目标需要在2008年度预计完成值的基础上增长10%, 要求预算小组再次修订年度预算方案。预管会认为2008年度预算执行偏差过大, 有的单位实际利润超出预算目标约50%, 因此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需要加强;预管会要求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时效性, 尽快完成预算批复工作。同时, 对2008年度预算利润完成情况较好的单位, 预管会做出给予奖励的决议。

2 对预算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关于预算管理的传统观点

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目前已经被绝大部分企业所接受, 并获得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预算是一种成本管理工具, 其职能在于对各项支出实行较为严格的控制。受这种观点的影响, 在实务操作中普遍强调预算管理的刚性, 实行绝对的预算控制。另外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预算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工具, 预算方案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种力量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预算方案形成的过程, 是一个各方反复博弈的过程;各方的讨价还价、虚报与审核、检查与应对等都是在预算管理中所必然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本文认为目前这两种普遍流行的观点, 都只揭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或者说只看到预算管理中的一些表面现象。无论将预算视作何种管理工具, 预算本身都必须依靠管理人员的行为来推动。因此对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从预算主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 进而获得解决的办法;如果忽视对具体人员行为的观察, 而仅仅着眼于预算工作自身, 无异于缘木求鱼。预算管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点在于预算管理中的相关人员能够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如果预算管理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预算主体的行为背离了预算管理所追求的目标。而这种行为异化的原因, 则只能从管理者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寻找。

2.2 对预算管理中的环境分析

对预算管理而言, 管理者通常具有预算的审核、下达、监督考评, 预算管理制度的颁布等职权, 而被管理者主要负责预算的执行, 但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中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被管理者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观察、制度学习来构建自身的行为准则, 并决定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企业内部组织权力配置中, 管理者处于一个核心的定位, 他可以相对随意地支配企业的资源, 颁布管理制度。常见的管理者行为、预算目标、被管理者行为及预算实施效果如下:

一般来讲, 制度的执行效果取决于制度的公信力, 而制度的公信力取决于制度合理性, 取决于责任的归集与追究能力。只有在制度的制定中给予每一位相关者均等的话语权, 制度的制订过程充分展示在相关者面前, 推出的制度才有可能具有合理性和公信力;只有普遍违反制度的行为都能得到惩罚, 制度才有可能得到普遍的遵守。预算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也应遵循同样的法则。企业行政组织的结构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的天然不平等, 预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意志, 被管理者的诉求往往被过滤、忽视掉。由于缺乏充分的博弈,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制度, 很难得到被管理者的彻底执行。

2.3 解决预算管理困境的理论分析

预算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在预算管理之外。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着重与管理者自身行为的约束。首先在于实现对预算编制、审核者, 特别是预算审核者自身行为的约束, 并尽量将预算管理公开化。依靠股东的权利、职工的权利对管理者的“随意性权力”进行监督、约束, 使其回归到已经颁布的预算方案之内, 是一种非常必要的选择。

在预算管理中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在预算目标确定过程中的博弈心理。预算的申报者往往压低收益类指标、提高支出类指标;而审核者往往习惯于压低支出类指标、提高收益类指标。双方不断加大预算申报中“虚报成份”, 从而使预算的编制完全成为一种谈判。因此, 为了能够使预算管理活动按照预期的目标推行, 预算工作的重点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将管理者自身的行为纳入预算管理之中, 二是管理者应着重培养自身的公信力, 而并非依靠职权推动预算工作;通过这两种活动, 使预算成为一个反映各方理性要求的契约, 在企业内部得到普遍的遵守。

3 案例分析及问题解决思路

3.1 关于案例中预算管理环境的分析

现在回到本文所提到的案例。案例中的公司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时效性较差, 从预算申报到预算批复, 中间需要半年的时间;预算的质量不够高, 预算指标偏差过大;预算管理得不到子公司的重视, 材料制作潦草了事;预算管理得不到高层的重视, 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均有异议。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来寻找真正的管理者, 也就是预算管理的主动者, 进而分析其行为对预算工作的影响。其次分析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检查其是否诱导子公司的管理行为异化, 最后再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案例中, 子公司的预算方案需要上报至集团公司母公司审核, 预算小组提出审核方案初稿, 申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再依次呈报至董事会、股东会和国资管理部门。而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时负责对子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无需另行上报。因此, 母公司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具有最大的影响力, 是真正的预算管理者。

与预管会有关的预算管理行为如下:

(1) 处于投资前期的项目公司、母公司自身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

(2) 事前并未制订明确的预算目标, 而是在预算小组的方案形成以后, 再提出利润在上年预计完成值的基础上增长10%的要求。

(3) 提出要加强预算管理的时效性, 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4) 对预算利润完成情况较好的单位给予奖励。

可以说在预算管理中, 母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采取了双重标准。一方面将自身排除在预算管理的范围之外, 另一方面要求子公司严格预算管理。一方面任意提出预算利润的增长要求, 另一方面要求子公司、预算小组提高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质量。一方面对预算指标执行偏差过大提出批评, 另外一方面对超出预算利润的单位给予奖励。管理者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目标冲突性, 导致被管理者对预算抱有一种普遍的消极抵抗方式, 从而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另一方面, 该集团公司已经形成的预算管理制度如下:

(1) 大部分子公司纳入预算管理范畴, 同时存在预算管理外的企业。

(2) 已经建立了分级审核的预算管理制度, 但时效性较差, 审批链条过长。

(3) 预算审核的标准依赖于上年的实际完成情况, 预算的审核结果与上年度的实际完成值进行对比。

(4) 建立了预算考核制度, 对预算完成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

如果以时效性、执行偏差作为预算管理目标, 上述预算制度不同程度地与目标冲突。它鼓励子公司在预算编制时隐藏自身真正的经营能力, 放大不利因素, 认为制造预算执行偏差, 忽视预算申报的时效性要求。

3.2 案例中管理困境的解决方式

解决该公司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重点在于规范预算管理委员会自身的行为, 同时修订与预算目标相冲突的制度。建议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 扩大预算管理的范畴, 将所有的子公司、集团母公司自身均纳入预算管理, 杜绝任何预算外的项目。

(2) 建议在预算审核中引入标准成本的理念, 利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对成本费用因子进行分解, 制订集团公司内部统一适用的预算管理、审核的标准, 改变依赖上年度实际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审核预算的习惯, 年度预算目标之间尽量保持稳定。

(3) 建立弹性预算的工作模式, 改善预算审批的流程;在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预算方案后, 尽快下达给子公司。董事会、股东会、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要求, 利用年中预算调整、或者弹性预算的方式落实。

4 结论

新环境下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篇8

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很多次的变革, 其中最根本性的一次变革就是在1988年实施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下, 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之上, 进行更加规范的政府会计预算制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应该符合当前的宏观经济、财政的管理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的管理的要求;会计的主体是由六个要素组成的, 而这六个要素分别核算政府的现金的经营状况以及政府的收益;会计的核算是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之上, 通过合理的结算, 选择复式记账法对当前的经济行为进行会计核算;财务报表要包含资产负债部分, 收入支出部分以及相关的其他的附表, 同时要对往期的会计报表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效的管理会计档案。

2. 现阶段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的弊端

预算会计是政府制定财政预算的最主要的依据, 也可以监督资金的使用效率, 是一项专门的会计活动。虽然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以期获得更好地发展, 但是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 我国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

2.1 会计体系结构不严谨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包含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 但是这三个分支机构采用的会计制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每个分支机构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 财政总预算会计只是核算项目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 而且核算的重点在于现金的流出, 当现金的流入以及流出状况展示在会计报表上时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资金的流向, 以便更好地考察现金的使用的效益。由此可见, 预算会计体系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没有完全的磨合的, 不能协调地安排在一起, 这样不利于政府的总体的财务报告的生成, 也就相应的影响了财政预算会计的整体的运营的效果。

2.2 现行政府会计不能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资金流向

当下的政府会计不能准确如实的反映政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实际的价值, 这就不利于政府核算自身的资产, 一旦产生了一笔现金流的流出, 那就无法再估算这一资产的价值, 不利于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和政府部门的转移支付的核算。除此之外, 当前的政府会计不能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 财政支出部分只包含了现金的流出, 但是无法核算政府的负债业务, 这就导致现金的隐形的流出造成政府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2.3 财务报告系统存在缺陷

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而言, 其模式过于简单, 仅仅只是显示了关于政府预算的执行的状况, 而并没有对于现金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管, 这就导致流出的现金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我国的政府的财政报告与政府的审计报告是相互分离的, 这就导致会计在进行核算的时候, 核算的标准出现相应的问题, 进而影响报表的公允性, 使得政府的会计目标不明朗, 并为实现设置会计部门的真正的目标。

3. 新时期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在社会化进程的推动下, 对于当前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从建立健全的会计体系结构的角度出发, 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各项的现金流的流入流出状况, 并建立健全的财务报告系统, 使得各项信息都透明清晰, 真实可信。

3.1 健全会计体系结构

在建设我国的会计体系时要秉承全面性、实用性、可比性以及公开性原则。使得财政决算体系可以更清晰的反映政府的各项的支出活动, 使得财政预算更全面、完整而且多角度的反映政府的现金的支出和流入状况。其次, 财政决算要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 力求数据的真实准确, 可以清晰地展示政府的现金流状况, 从而适用于不同的使用者。

3.2 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资金流向

政府财政的决算是政府的年度财政经济运行的结果, 我们要对政府的每一笔的现金的支出状况进行核算, 这是最基础的核算的要求。但是我们同时要对现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合理的监督, 以保障现金都流向了所指定的项目, 另一方面合理的监督可以降低政府的损失, 确保资金的使用的效率, 并为下一年的政府的财政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健全财务报告系统

财务报告系统要将政府部门的会计和审计放在一起, 这样可以更准确的记录现金的使用的效率, 统一的核算口径可以方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政府的财政支出, 从而实现财政部门的财政决算职能。依托当前发达的互联网, 实现数据的合理的归档以及保存, 以便实现对数据的远程的提取, 进而促进数据的全网共享, 让需要数据的人可以随时的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财务报告会计部分和审计部分的分离的状态, 使单一的表格逐渐的合并成综合的表格, 如实的反映政府的现金流的状况。

摘要:随着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 我国的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 编制各个部门的预算, 以前瞻性、科学性的态度来不断地完成预算会计的改革以及政府的会计部门的建设。文章从现阶段会计制度的现状出发, 结合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提出相应的改革的方案, 以期建立健全的政府财政预算会计制度。

关键词:财政预算,会计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黄晋.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2]李建发.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J].会计研究, 2001 (06)

[3]简立君.论预算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基于财政改革的研究[D].湘潭大学, 2006.

[4]刘光忠.改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预算环境 篇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它通过业务、资金、人才、信息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互联网+”行动的实施,让预算插上了新思维、新手段的翅膀,势必会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产生深刻影响。

一、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算作为一种在公司战略规划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但在实践中,传统预算被普遍认为存在诸多缺点和局限。本文主要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评价三个方面去分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预算是组织管理控制活动的基石(Hansen et al.,2003),而预算编制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其作用尤为重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各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工作量繁重,工作周期长。若预算编制无法及时完成,就不能较好地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导致与发展战略和年度计划匹配不足。以深圳市S集团为例,其前身为国营华侨农场,50余年间历经了15次体制变革,现成为以食品、生物制药、房地产、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该集团横跨一、二、三次产业,但关联度低,各企业资源条件、经营难度等差异显著,预算编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编制周期长,而且准确度也难以把控。该集团现行的操作流程大致为:一般于前一年10月份下发预算编制通知,并制定总体原则,由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编制预算报表,然后报送集团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部门利用增量预算的总体原则,对企业上报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并进行初步审核,形成初次书面反馈意见,发至各单位;企业根据集团的反馈意见对预算指标进行初次调整,对无法进行调整的指标要进行具体的原因说明,再次提交集团;集团预算管理部门会将整体预算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汇总后向预算领导小组汇报,并形成修改意见,第二次下发企业;企业再次进行指标调整,如确实存在无法克服的主客观原因,需直接与集团预算部门进行当面沟通;各企业下年度预算指标由集团办公会议最终敲定,并由双方法人正式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这样,集团与所属企业经过反复数次的沟通协调,一般于次年2月至3月才下发正式预算,预算实施效果很可能会大打折扣。这暴露出传统预算因过程烦琐、程序复杂、数据繁多,导致预算编制存在及时性差、全面性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2. 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者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很可能与编制时对环境的预期不同,由此导致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Chenhall(1988)等人认为这是传统预算制度本身固有的问题,即预算前提假设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预算准确性欠佳,理想状况与实际经营背离、不匹配等现象。尤其作为身处充分竞争行业的公司,往往存在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因为预算执行将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营销手段、竞争对手、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制约,在实证研究中部分学者(Bescos et al.2003)也发现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管理者对预算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同样以深圳市S集团为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反馈最多的就是预算执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预算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其假设条件包括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政策环境变化、历史遗留问题的突然显现、市场竞争突然加剧、突发事件或新闻舆论造成的消费者心理变化等。前文所述的S集团公司,由于发展历史悠久,行业跨度较大,实际经营活动中,该集团每月对各企业主要财务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收集和采纳,并进行预算执行偏差原因的查找和分析,可以发现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会随时对预算的准确执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企业领导和普通员工对预算重视程度。

3. 预算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年终的预算考核评价时,将牵涉到标准问题。事实上,经理人员出于自利的目的,在制定预算中会低估收益、高估成本,由此造成“预算松弛”。学术界关于预算松弛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松弛有害论和松弛有益论。持“有害论”的学者认为企业根据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对员工进行评价,实施业绩报酬激励,对于倾向制造预算松弛的员工而言,越是提出虚假的预算目标,越容易完成预算任务并受到奖励;而对于诚实报告自己真实能力的人,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却未必能够得到报酬和奖励。持“有益论”的学者认为预算松弛能够为企业提供资源保障,可以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帮助员工缓解心理上的紧张情绪,可以从容应对风险。如何衡量经理人及其团队所付出的努力,的确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在深圳市S集团的预算考核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博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关于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意见分歧,分歧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如何界定预算松弛程度和如何衡量预算结果中所包含的主客观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是反映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劳动价值及工作态度的重要依据,并且与薪酬待遇息息相关,所以,预算的考核评价环节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导向。

二、“互联网+”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

全面预算管理因为其上关乎战略贯彻,下关乎日常运营,中间还需要打通企业内部的管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因此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尤为不易。但是,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传播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 信息共享

传统的预算编制,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编制多张表格,即使其中部分表格之间存在勾稽关系,也需要重新手动录入,并通过逐级审核汇总,信息的传递速度非常慢,不利于企业预算的及时编制。随着互联网架构的日趋成熟,云平台、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全面预算高效准确的编制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将各预算单位的预算项目变成独立的信息单元,只要信息单元录入准确,就可以迅速整合与调取,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

2. 动态调整

传统预算在编制完成后会将其标准化,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对照各项目实施。但缺点是灵活性差,一旦实际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不利于及时反馈和调整,只有到月度或季度终了发布报表时,才可能发现问题。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可以借助“云”平台,搭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实时财务信息系统,每个环节的预算指标的条件变化,均可以由该项业务人员,按照企业所规定的调整程序,对预算目标进行动态调整和修正,形成自下而上的预算反馈机制。

3. 实时监督

关于预算在各单位执行的总体效果,一般只有管理者和财务部门人员知晓,至于具体的执行细节,难以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预算管理系统,从预算的编制、执行到分析评价,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如此一来,管理层就能够对各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有利于企业的监督和后续的预算评价工作。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构建

“互联网+”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企业管理工具优化,也是企业发展的思维创新。企业应树立新形势下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建立以战略为导向,自上而下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力推动企业“互联网+”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附加价值,运用标杆管理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全面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力,释放企业发展效能。

1. 抓住基层终端的核心优势,提升全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

“互联网+”环境下,每个业务端口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输入项,每个员工都拥有时空优势。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员工既是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配置者。培养“员工既是用户”的思维,搭建与本企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云平台”,实行“云计算”,调动全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抓住作业端核心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价值。这样的人力资源和硬件平台,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预算编制效率,还能很好地规避预算松弛等传统预算编制的种种弊端,使得信息采集更为及时、全面、直接、精确,让企业资源配置及时、精确,快速适应市场需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2. 构筑大数据平台,实现预算全过程的精准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企业数据库,根据职能、等级等条件进行模块划分,并逐级授以权限,将实现资源平台可视化和实时数据可视化,纵向与横向数据对比将更为清晰,同时有利于寻找对比标杆企业数据,运用标杆管理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如此一来,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够根据权限,随时获取信息平台上的即时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在企业提交当期预算执行情况时,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系统能自动对比云端存储的历史同期数据,立即对其合理性展开研究,对超出合理范围从而导致系统无法认同的数据,系统会主动要求用户(企业数据填报者)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不仅能够快速修正企业数据录入可能存在的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能够迅捷、深入地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影响因素,并自动归总,作为该企业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利用平台所具备的即时性和全面性,真正实现滚动预算和移动预算,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效力。

3. 资源配置能力迭代,建立精准化考核评价体系

新形势下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经验和数据容量的不断累积,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量变催生质变,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势必将迎来迭代。未来的预算考核评价体系,企业完全可以运用管理成熟度模型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考评,不仅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季考”“月考”甚至“周考”,其考核指标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将从更大广度、更多维度、更高精度进行更全面考核,对企业全员、全要素、全业务模块都能从预算角度进行客观及时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精益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充分释放企业管理效能。

“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借助信息化的工具与手段,提升预算工作的效率,搭建企业资源配置平台,丰富管理数据的维度,打通作业链、价值链、预算链,构建一套基于业务,贯穿作业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现业务计划向财务经营成果转换的预算模型,实现企业数据管理迭代,以信息流带动人才流、现金流、资源流,切实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健全预警机制,不断降低预算执行偏差率,服务于企业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视角,分析了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编制、执行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从预算编制的精确性、执行的精准性、评价的完整性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以期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所裨益。

关键词:“互联网+”,全面预算管理,企业

参考文献

[1]Bescos P L,E Cauvin,P Langevin,C Mendoza.Criticisms of budgeting:Acontingentapproach[J].Proceedings of the 26th Europe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Seville,Spain,2003,(4):2-4.

[2]Chenhall R H,Brownell P.The effect of participative budgeting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Role ambiguity a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8,13(3):225-233.

[3]Hansen S C,Otley D T,Van der Stede,W A Practice developments in budgeting:an overview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5(1):95-116.

[4]Neely A,M R Sutcliffand H R Heyns.Driving Value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and Budgeting[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1,(10):14-18.

[5]邹志.“互联网+”时代,预算怎么玩[J].新理财,2015,(8):85-87.

内部控制环境下高校预算管理的改进 篇10

一、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高校作为财政预算拨款单位及政府教育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其预算是教育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由高校财务部门按照财政总预算要求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编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校预算编制程序采用“两上两下”的方式,高校财务部门提出预算建议方案,经高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高校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这种预算管理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控制方法,对高校来说是一种外部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及资金需求的增加,高校也在尝试内部预算管理的控制方法。财务部门根据批复的预算,按照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预算数,一般运用大切块的模式,以上年度的预算实际完成数据为基数,采用“基数+增量”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平衡调整,形成内部预算,经高校决策层审定批准后执行,预算执行过程中控制及执行情况的分析均由财务部门完成。因为预算批复时间已到当年三月,内部预算编制时间仓促,这种预算管理方法一方面造成年初没有内部预算,一方面造成预算内容不全不细,预算金额与实际资金需求差距较大,从而造成预算约束力较弱,执行过程中频繁调整预算等现象。同时因为预算管理中没有执行进度控制程序、绩效评价程序及监督考核程序,极易造成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年底突击花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提供服务效果不好等问题。

二、内部控制对高校预算管理的要求

内部控制更加强调单位的自主管理,是一种内部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原则要求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全部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要对经济活动涉及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及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进行全面、全过程的控制。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要求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要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核心业务,是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要求应当重点关注的经济活动,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决算及评价等每一个过程都是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同时预算管理作为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方法,预算管理流程涉及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因此,高校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流程梳理及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要贯彻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制衡性原则,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内部控制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方法,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环境下高校预算管理的改进

高校应当借助内部控制建设的契机,结合《预算法》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要求,对预算管理流程设定、预算整体规划、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执行控制、决算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通过规范的预算管理控制来促进高校其他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一)在预算管理流程设定方面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根据内部控制建设的需要及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应当设立一个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高校的内部管理,具体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事业发展目标的制定;二是经济活动业务流程的梳理、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的制定和修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三是预算的整体规划和协调、预算的编制和调整、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预算绩效目标的制定和评价。其次,在职责分配上,高校的最高决策层负责预算的审定和批准,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如前文所述,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执行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编制,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执行情况分析,并为其它相关部门提供预算管理所需基础资料。最后,在流程设定上,预算编制环节要设定至少“两上两下”的编制方法及每次上下都要通过协调会议的机制,预算调整要有协调会议制度及审定批准程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二)在预算整体规划方面

首先,预算要以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目标为根据,最好能制定三到五年的中长期滚动预算,每年依据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滚动预算编制本年度预算,同时再编制下一个三到五年的中长期滚动预算。重大项目要经过校内外专家及最高决策层的严格论证才能立项,中小型项目也要进行内部评审,符合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目标的项目才能纳入预算范围。其次,要依据各项收入及支出的标准来编制预算,上级部门有标准的要按要求执行,比如学费收费标准、工资支出标准、奖助学金支出标准、差旅费支出标准等,没有具体标准的高校要根据相关政策制定合理合规的标准。再次,预算内容既要全面化又要精细化,收入预算既要包含财政拨款收入、学费住宿费收入,也要包含科研收入、经营收入等内容,支出预算既要包含保持学校运行的各种基本支出,也要包含基建项目支出、增加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债务支出等内容。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编制的预算包含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是本部门根据高校总体目标开展的各项具体业务及要达到的目标,财务预算是根据业务预算制定的资金需求计划。业务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预算是业务预算的支撑,业务预算要保证全面精细,财务预算才能做到全面精细。最后,在预算编制时间上,最好能在年度结束前两到三个月着手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先进行预算编制所需基础资料的收集及本年度执行情况的预测,再根据基础资料及预测完成情况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年末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就可进行审定批准程序,确保年初开始就有可以执行控制的预算。

(三)在预算编制方法方面

首先,财政拨款收入要按照资金用途编制支出预算,专项资金收入只能用于专项支出,公共用途资金收入按允许的支出范围编制支出预算。其次,不同业务要根据业务性质运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学费收入、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工资支出等可以用数量增减变动法,学费收入、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减变动及学费标准、奖助学金标准来预算,工资支出根据教职工人数的增减变动、职称职务人数变动及工资标准来预算。保持学校运行的水、电、气、办公用品等基本支出可以用价格增减变动法,即保持数量稳定、只考虑价格的变动因素。一年内可以完成的小型维修项目、资产增加预算使用零基预算法。基建项目、跨年度的项目要按实施周期编制滚动预算,并按工程进度编制进度预算。

(四)在预算执行控制方面

首先,各职能部门要按批准的预算执行,财务部门要严格进行控制,预算调整经过批准后才能执行。其次,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过程中应按授权审批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发票管理办法等进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审查,并依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结算制度进行资金管控。最后,要以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为基础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系统中已有按预算项目核算的控制功能,不足点是需要专人增加预算项目并按项目预算金额手动输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要解决现行会计核算系统的不足点,实现预算数据直接导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一方面要增加按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分析的功能及直接给各职能部门推送预算执行情况的功能,直至扩展到按高校各种基础资料进行预算编制的功能及高校所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功能。

(五)在决算分析评价方面

首先,综合管理部门应根据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的要求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标准、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其次,财务部门应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年底编制决算报告;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定期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重点是预算执行进度分析及全年完成情况预测,年底编制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重点是分析预算差异原因。最后,综合管理部门要根据评价标准及考核标准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及考核,依据评价及考核结果按奖惩制度对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或惩罚。

四、结束语

在对预算管理改进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对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经济活动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实施,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财会[2012]2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2012.11.29.

[2]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57-62.

[3]李现宗,毕治军,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73.

[4]王丽平.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借鉴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J],教育财会研究,2011(10):10-15.

上一篇:模板施工方案下一篇: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