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研究

2024-05-06

预算研究(精选十篇)

预算研究 篇1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 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其本质属性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我国的财政最初萌芽于上古部落尧舜时期, 由于部落联盟的出现和剩余产品的产生, 一种氏族首领的公权力逐渐产生, 财政分配制度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 我国的财政制度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私人经济占主体的君主财政、公共经济占主体的官僚财政和私人经济、公共经济互相分工合作的公共财政。我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便是君主财政时期, 其特点是国家财政和王室财政并不完全分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兵莫非王臣”, 财政更多是满足国家机器的运转和统治者的私欲, 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国家财产, 国家并没有真正的预算编排。

2 财政制度和国家预算的发展

我国的国家预算产生于君主财政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复杂化, 编制预算以使收支得到有效反映便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在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加强逐渐产生了限制王权的思想, 当资产阶级的力量终于超过君主时, 君主的权力便得到约束, 体现民意的国家预算逐渐产生。而在我国, 晚清政府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再加之清政府的腐败和挥霍无度, 财力窘迫、收不抵支, 不得不大量借入外债, 外国政府以清政府公开财政为要求迫使清政府编制预算。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中提到“改革财政, 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并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编制了我国的第一部国家预算。其程序是由各省自下而上地汇报收支, 汇总至度支部 (相当于今财政部) 进行审核, 并由资政院进行修正后奏请实施。国家预算的程序和步骤已初见雏形。但由于当时仍然是封建国家, 统治者具有分配国家财产的权力, 国家预算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实施。国家预算仍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我国预算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首次编制了1950年的国家预算。此部国家预算与以往的国家预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目的不再是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统治地位, 也不是在内外压力下被动产生。其目的是加强财政管理和民主监督, 以实现公共的利益, 这是预算制度甚至是财政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体现了民意的重要性。此时的财政是一种“大财政”的体制, 财政无所不包。国家预算也体现着计划经济的特性:收支由中央统一核定并分配指标, 收大于支则上解, 收小于支则补助, 中央政府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预算也高度集中。在此期间, 我国的预算制度随着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级包干等阶段。

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阶段, 我国开始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一种集民主、法治、公益与透明为一体的财政。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保障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的科学和合理。1998年的部门预算改革也是以公共财政为立脚点, 以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和效率为目标, 建立的一个以将内容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单位项目、囊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能够反应一切部门收支为目标的科学预算体制。

总之, 国家预算作为反应财政收支情况、监督财政资金运营的方式, 是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本身也要随着财政制度的发展而发展。

3 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

如果说国家预算是反应国家财政运行的方式, 那么预算会计就是反应、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的手段。预算会计是国家预算发展的产物, 目的是对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地收支和净收益的计量, 保障预算资金链条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防止腐败和财政资金的流失, 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在预算资金的流动过程中, 预算会计在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金收集、收入再分配环节。

国家预算收入来源于税、利、债、费等收入, 要将收入收缴财政, 需要各个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配合以及税务机关、海关等征收机关征解会计的核算。各个部门的会计通过编制会计报表, 反应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以使收支明朗化, 其上缴要通过征解会计完成核算并划拨, 这对保障预算资金的层层上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国库集中收付环节。

政府财政收入款项的收纳和支出并不是由各级政府完成的, 而是委托国库代理完成现金的划拨、上解和管理。在此环节对预算资金起核算作用的便是国库会计。国库会计通过编制国库会计报表, 综合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保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健康运行。

(3) 分配使用环节。

由国库会计划拨财政总预算会计, 保障政府职能实现的需要和再分配的进行。在执行总预算过程中会发生各项资金运动, 形成各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总预算会计便可以反映各部门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情况, 同时还可以综合反映财政资金运行情况。

4 财政与预算会计

(1) 预算会计核算财政收支。

政府有资金拨付和使用资金的权力, 在资金安排下, 政府兼有公利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通过资金的划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预算会计的手段计量其划拨的收支以保证其职能的有效行使.预算会计可以使政府直观地明白需要多少钱、要办多少事以及如何有效地办事。

(2) 预算会计利用数据反映政府活动。

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职能时, 会产生不同的政策, 这些政策往往需要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 并反映在财政资金流向中。预算会计核算财政资金, 可以反映政府政策的动向和政府各部门的运行情况。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 政府划拨的资金必须经过预算会计的核算, 从而在宏观上显示出资金和政策的偏向。

(3) 预算会计保障财政收支的科学性, 防止腐败, 保障宏观调控和社会分配。

财政的目的是集中和分解资金, 以实现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 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财政分配的有效性是决定其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预算会计运用现代复式记账的方法, 通过核算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保障财政资金流动的规范性和财政分配的有效性, 避免资金运营的不规范和浪费, 保障财政职能的实现。

(4) 预算会计制度应与财政制度相配套。

预算会计反映的是国家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 而预算制度与财政制度息息相关。比如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 其对预算制度的要求是透明和全面。因此预算会计应当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的收支和整体情况, 并能向公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5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预算会计制度作为反映、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手段, 理应与财政制度相适应。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的推进,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 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公共财政制度不匹配。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对于保障财政资金合理安排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收付实现制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却体现出了弊端:收付实现制注重对财政资金收支的反映而忽略固定资产的核算, 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这就使预算单位的资金不实, 账面和实际价值不一致。同时也使预算会计只反映出预算单位收支的现金部分而不反映非现金部分, 这与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全面和真实原则是不相符的。

(2) 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反映政府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 并不能由政府所控制, 是区别于直接债务的。或有负债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对财政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极大。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收付实现制只考虑债务本金的核算, 而忽略了以后年度利息支出的反映, 无法准确反映出政府的负债, 仅着重于资金流的核算, 其改革也有很大的空间。

(3) 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 相互分割。

这导致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资金和资源的运行情况, 缺乏真实可靠的政府整体预算报告。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设不同的会计科目以及设计不同的会计报表, 使预算会计不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反映。

对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鉴于收付实现制在全面和精确反映政府和预算单位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 应当使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向权责发生制转变。首先就是要设置收支往来账户, 反映政府的应收应付款项。从而避免政府可支配资金的过分夸大以及缩小债务数额, 使政府更能了解其真实资金状况。

(2) 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使反映内容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行为。

首先是加强对政府债务, 尤其是对未来债务利息的核算和反映, 从而对政府财力和负债进行全面的反映以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其次是紧跟部门预算的发展,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同时对政府权益性的投资以及公共财产进行全面核算, 从而对政府资金进行全面的反映。再次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拓展到政府的受托责任。

(3) 加快发展政府整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

由于我国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 现行的预算会计提供的资金信息十分零散, 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为提供的信息不充分, 各核算主体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应当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 即“准则加制度”式的会计体系, 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中遵循的原则性问题, 对重大原则问题明确规定。同时以制度管理为主, 进行目前旧制度的整合和新制度体系的建立, 统一财政预算会计、财政外资金专户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账面处理规则, 统一会计科目。

摘要:从“财政资金流动过程”出发, 探究财政制度下资金流动过程中预算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发挥的作用, 在分别分析三者起源和发展的同时探究其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财政,国家预算,预算会计,联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金秀, 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京焕, 陈志勇, 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刘孝诚.中国财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篇2

医院预算管理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医院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将医院的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其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医院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预算管理制度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考评等构成。

当前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预算就是医院财务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报表,就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和争取上级预算拨款,对单位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意义,对单位没有起到控制管理的作用。第二,缺乏相应的管理评价机制,在质量评审工作中,为了达标,做预算收支表以及对比分析表,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去加以控制,也就失去了预算的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诸如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提升为医院全局性管理行为;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不规范、不科学;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等等。这些现象无疑大大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了预算对医院的软约束,并没有真正把预算控制作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使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针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改革,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确立预算管理思路

在任何的学习研究中,理念始终是先导,理念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引导人们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学习。在预算管理中也是如此,更新财务观念是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石。首先是医院的主要领导,应该在思想上接受崭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并且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其次,要向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的新理念,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背景之下,更加要求医院树立综合效益观念,财务人员不仅要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同时也要积极向全院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理念,使得预算管理思想能够深入人心,这样医院预算制度才能够比较顺利的实行。

二、实行全面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整合各部门力量预算工作是关系到全院的未来发展的大事,因此,首先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①医院应该成立由院长办公室、财务科、基保科、总务科、医教科、药械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组成的“预算小组”,院长办公会负责审批医院年度预算方案及追加调整方案,同时建立一整套配套的管理制度。这样既是实行全面预算的保障,又能有效克制预算管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②财务科负责年度预算的具体工作,其中预算工作既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又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以及周边医疗市场资源配置状况、本地区国民收入发展情况,市民医疗消费需求、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的变化等重要影响因素,认真进行研究。对医院收支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科室。根据业务科室的历年经营状况及技术水平,结合科室的人员结构、设备投入情况、医院对科室的扶持政策、科室所承担的职能来分解落实收入目标和其他相关指标。③各职能科室配备预算管理员,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预算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具体流程在全面了解医院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实现收支平衡并协调医院各科室的工作,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合理。

首先,编制医院预算时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收支的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将医院的预算分解到各职能科室,每个职能科室都有预算管理员,各职能科室编制本部门对口管理的预算。在上年末各职能科室根据本科室的年度工作计划负责制定本科室预算控制内容的预算。职能科室将各科室上报的相关预算审核修正后汇总制定出本部门预算,上报主管院领导审核签名,上报预算小组审核汇总,预算小组通过分析调整编制出全院的预算。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确定全年预算。原则上年度预算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其次,编制支出预算时要周全,重点保证3类支出,即人员费用、基本公用费用(如水、电、燃料、药品、材料费用等)、医院发展费用(如设备购置费用、修缮费用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费用发生时,须由职能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时预算管理员进行登记,经手人到财务科经预算会计核实在预算范围内后加盖预算章,然后按医院正常报账流程报账。如超预算或无预算不予盖章及报账。

最后,预算在保证严肃性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预算制定的依据发生重大变化时,预算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医疗服务收费价格进行大幅度调整时,价格调高的收入指标要调高,调低的收入指标要调低。加强预算管理,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收入预算要参考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对预算年度的预测编制;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要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医院预算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坚持预算管理分级责任控制。医院内部职能科室为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分管业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并配合财务科做好医院总预算的综合平衡。全院各科室须按照年初预算认真执行,做到事前有计划、有步骤,定期总结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报财务科。一旦制定好了预算管理机制,就要求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建立、健全必要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措施,讲求资金使用效果。购置大型、贵重医疗仪器设备或进行大型修缮,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并提出两个以上方案,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后,专项安排支出预算。设备购置和医院大型修缮时,由总务科和器械科按进度提出用款计划,财务科审核其是否纳入年初预算,未列入预算的开支必须经医院院长办公会研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重新追加预算支出指标,方能办理支出。支付大额款项时,必须严格执行购销合同和修建合同规定的拨付比例付款,超过范围和不按合同支付款项造成的损失,应由相关人员负责。

通过预算控制,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以逐渐拓宽,改变了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加强了对医院经济活动及医疗成本的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监督等,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医院预算管理也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预算研究 篇3

关键词:滚动预算;预算编制;高校;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作为市场的服务与管理者,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革,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与方式已深入到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财政制度、政策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满足社会公共基本职能的资金分配方式也不断发生变革,预算作为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在国家掌控经济总量平衡、调节经济均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报与发展规划脱节,年度部门预算只体现年度经费情况,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年度内经费调整事项多;夸年度发展专项经费管理较零碎,经费需求建设内不直观,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为推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我国借鉴西方一些国家财政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预算编报方式和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变年度部门预算方式为滚动预算编报方式,相关试点工作目前已在河北省、河南焦作市、深圳市等省市展开,全面实施滚动预算也将为期不远,目前财政部已出台滚动预算编制的指导意见,要求2014年全国各地启动2015年~2017年三年期滚动预算编制。

一、滚动预算与年度部门预算特点比较分析

我国目前现行年度部门预算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制定的,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预算原理为针对部门年度內经费需求进行预测,预测依据建立在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年度内发展需求基础上,对公用经费和发展专项使用定额和因素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进行经费分配。年度部门预算方法改变了过去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财政分配方法,实施近20年来,经不断完善,在规范预算编报、经费分配、推进依法理财、加强我国宏观调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门和行业发展经费需求,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支出的刚性需求和年度收入的不平衡矛盾凸显,与国家治理要求和规划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表现在:预算编制方面,一是缺乏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预算计划性不强,政府的施政重点和优先领域未能从职能转变上真正体现出来,预算与政策目标相互脱节,部门申报的年度预算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二是在时间安排上与政府部门的规划不同步,无法实现政策目标与预算编制的一致性,预算编制涵盖内容不全面,准确性差;资金分配方面,存在各自以部门利益为重,使得预算编制不能真正体现全局利益,未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化取向;预算机构组织框架方面存在缺陷,规划、决策与预算过程相分离,预算信息沟通不畅,协调机制不灵活;预算执行上,存在随意性,进度不理想,部分经费使用部门为了下年度预算额度不被削减,年底存在突击花钱、乱花钱现象,购置不需要的资产,造成资源浪费;评价机制方面,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实施办法难以开展等。

滚动预算,是基于持续一定期间内的发展规划而编制的一种预算编报管理方式,又称“滚动式中期财政计划”、“永续预算”或者“跨年度预算”, 国际上一般按照3年至5年滚动方式编制,我国目前试点以3年期为限进行滚动,第1年根据发展规划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进行3年预算编制,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后两年根据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年度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执行中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环境变化等因素科学预测调整未来两年的变化,不断对原有预算进行分析、延伸和补充,并逐期向后循环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个固定期间。预算指标管理上根据上一期预算执行情况和相关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滚动加以调整,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它强调的是规划、计划的落实,将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更好地瞻前顾后。

中期滚动预算不是对年度预算的否定,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包含了年度部门预算,并且服务于年度部门预算,增强了年度预算的连续性;同时,中期滚动预算也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项革新性的系统管理工作。

二、开展滚动预算的优势分析

滚动预算相对年度部门预算而言,注重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具有规划性、全局性、延续性、前瞻性、变化性、指导性与绩效性特点。

(一)实施滚动预算,有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滚动预算可以将原本1年的预算周期扩大到3年,克服了年度部门预算以年度为限的短视行为,以规划任务完成时间为着眼点,具全局性,在执行过程中对项目和经费实行动态管理,能有效推进目标建设的明确性、工作进展的有效性,使项目建设更具可行性,且在后2年预算滚动编制时中能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随时对最初预算进行修订,实现经费的动态把控,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

(二)实施滚动预算,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施滚动预算能有效减少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对项目库的管理过程中,按轻重缓急进行安排,能促进执行部门集中有限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减少资金的占用或闲置,同时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进度计划安排,减少了年度内项目资金结转的可能性和占用,使在年度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使剩余资金可安排在其他急需项目上,这样最大可能地整合资金、集中财力解决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既有利于保证重点项目需求,也有助于硬化预算约束,改善预算项目执行效率,提高了资金统筹力度和使用效率。

nlc202309021609

(三)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实施滚动预算,通过立足长远、符合规划、贴近实际组织筛选预算项目,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的透明度,特别是对发展性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实施跨年度管理,增强各年度之间财政支出的连续性,有利于财政运行的平衡和稳固,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在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参与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全局性组织,提高了预算信息质量,避免了年度部门预算编报过程中的财务部门单独奋战缺陷,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预算编制风险。

(四)是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各部门按照规划目标提前谋划大事和资金筹措方案,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前瞻性、计划性和整体配置效益,集中财力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内的重大问题,防范财政风险。

开展滚动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的计划性、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是我国财政改革目标的大势所趋。高校系统作为社会公共职能的履行者、服务管理者,具有公益性目的,属于公共财政资金支出范畴,为实现公共职能最优化、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需取得公共财政资金的扶持。为适应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的需要,取得财政资金资源在分配中的竞争优势,高校部门在主动适应滚动预算编制要求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系统的比较优势,积极研究滚动预算对高校预算编制方式的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滚动预算编报方式对高校系统预算编制的影响分析

(一)滚动预算编制管理要求高校系统发展规划制定的影响

发展规划是单位或部门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预算主要看单位的发展规划,滚动预算编制中对项目的审核确认立项标准,其中一条重要依据就是判断上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才能进入项目库管理,不符合发展规划、不切实际或粗制泛造的项目不予立项支持。从而形成发展规划决定预算项目,预算项目又反作用于发展规划,要求编制发展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项目规划上要更加具体、切实可行,能分阶段落实,不能泛泛而谈。

从经费保障角度来看,预算的关键是怎么实现与国家的中期规划衔接,通过什么手段去衔接。年度部门预算考虑年度性,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三年跨期滚动预算,就能与国家的五年规划甚至更长的战略规划衔接起来,使中期预算安排和年度预算安排相结合,能于中期规划和长期战略相吻合,不出现偏离,这也是实施跨年度预算的优势所在。中期财务规划制定系统详尽的财政计划,做好财力保障,实现财政预算与政府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协调统一和有机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预算编制实现,通过制度强化约束,增强预算的可预见性,将公共政策目标与预算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滚动预算编制要求高校系统决策理念的影响

在年度部門预算编报方式下,计划和决策都是当年度的,与当年编报下年度的预算基本上处于脱节状态,预算的约束力差,领导个人意志比较强,导致预算调整情况多;滚动预算编报方式下,实现跨年度预算滚动平衡,年度决策由滚动期规划决定,决策方式就从年度决策变成中期决策,由当年决定当年的事变为当年谋划当年及滚动期事,意味着决策方式的重大调整,政府治理理念的调整。决策方式不变而预算的滚动编制就失去了原有意义,推行时也就阻滞不前。

(三)滚动预算编制要求对高校系统财务信息公开的影响

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增强政府理财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充分发挥预算公开透明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是预算改革的重要目标。滚动预算方式实行全口径预算,要求预算编制完整、全面、全方位、全口径,提高预算活动的透明度,达到预算分配的公平性,提高政府可统筹能力。修改后的预算法不仅将“预算公开”写入法律,还规定了公开的时效和内容。

(四)滚动预算编制方式下对高校系统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影响

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方式下,总体上人员经费按人头、公用经费按定额,事业发展专项按预算年度需求进行核定,编制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年度平衡;滚动预算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年度部门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核定,对发展专项,以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审定依据,以滚动周期为期限,实现滚动周期内的资金收支平衡,而不局限于某一年度,编制过程中实行全口径、全方位预算。

(五)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发展项目日常管理的影响

滚动预算编制对发展项目的管理影响方面,一是表现为对高校发展项目立项的影响,项目立项应立足于经批准的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方面,按照中长期规划明确的重点支出方向,编制具体翔实、有效可控的项目概况和实施规划、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项目申报;同时将中央提前通知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纳入编制范围,增强滚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经上级审核批准后纳入项目库管理;二是对项目管理的影响,对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实施跨年度管理,与规划、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分年度滚动测算并投入经费,同时开展项目的绩效过程跟踪管理、完成后的绩效评价;另外,对项目责任人的责任要求更高,预算项目执行绩效要求每个支出项目都要有明确、量化、分阶段的预期经济社会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配置效能预算基础。

(六)预算编制手段和技术对高校系统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化处理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电子信息数据发展和应用更加广泛,对滚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可行性客观条件,在滚动预算下,预算基础数据的处理,项目库的建设、审核与日常管理、执行过程的监督跟踪、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批量数据的云传输等,都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以便提高编制效率、执行效果和社会效益。

(七)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预算管理人员的影响

滚动预算对高校系统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编制财政滚动预算是一项持续不断、不断滚动的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面广, 预算编报过程要求全程参与预算管理,从预算基础数据的收集归纳汇总、执行过程的动态管理,到执行结果的评价监督都需全程参与,同时要求参与到单位发展规划制定和周期决策过程,时刻与资金使用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需具备良好的会计金融、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视野开阔的宏观预测知识、良好的沟通技巧。

nlc202309021609

(八)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模式还是一种静态模式,高校系统更不例外。静态模式以年度为单位,进行零基预算,对国家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发展情况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但对经济发展波动较大或国际震荡年度,则不适合年度平衡,造成年度间的赤字或结余,不利于年度间的收支调剂均衡,也不利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不便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参考依据。滚动预算模式下,要求财务管理进行动态管理,人员经费进行动态维护,发展专项进行动态监控,收入方面进行滚动统计,结余结转下年进行调剂,随时修订偏离于发展规划或决策情况,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序性、稳定性。

(九)滚动预算编制带来对高校发展项目绩效评价的影响

开展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价是我国财政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变以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开展滚动预算进行过程管理过程的重要内容。实行滚动预算,在绩效评价方面,要加强预算项目的绩效过程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资金的使用过程监督,开展跨年度绩效评价模式,项目结束后同时开展绩效全面评价。这种绩效评价方式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较为直观,整体把握性强。

四、高校系统在编报滚动预算时采取的对策

开展滚动预算对我国现行预算编制方式带来鲜明的影响和挑战,高校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滚动预算带来的积极意义,积极采取对策,改革发展规划编制方法,改革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和内涵,编订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和流程,改革预算执行和监督方法,整合高校事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实现滚动预算全覆盖。

(一)转变观念,深刻理解滚动预算对高校的促进积极意义

改革年度部门预算,开展滚动预算,实行中期预算,是国家治理理念一次大的变革。新预算法第十二条明确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规定,要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滚动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有利于高校实现保障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也为未来编制高校中长期财政规划和多年滚动预算提供了依据。

(二)改革规划编制方法,建立高校中期财政规划

改革高校部门发展规划编制办法,建立高校中期决策机制,研究制定高校职能领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中长期高校发展目标、高校投入重点和预期高校绩效,编制高校三年分年度的滚动实施计划和分解目标,作为编制高校部门发展性支出三年滚动预算的基础和前提。制定过程中需将国家一定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贯彻其中。

加强高校中长期规划的制订和运行机制管理,避免拍脑袋工程和近视工程,尽量避免发展计划和项目的不延续性。

加强高校中长期财务规划管理。高校中期财政规划是高校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高校预算编制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增强高校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论证,梳理规划期内重大改革、支出政策和重大支出项目,明确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列出分年度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结合高校可预见的财力,研究编制常规运转开支计划,制定重点建设领域和相关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进度,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形成高校系统滚动预算规划编制体系,强化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同时,每年定期对规划进行必要的修编。说明资金使用对象、保障标准、运行流程,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编制中期财政规划,规划中提出的财政资金投向和领域要符合公共财政和民生为本的原则,重点项目安排要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解决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分年度滚动实施计划和分解目标要切实可行,支出绩效目标要具体量化。并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減少新增沉淀资金。

通过深化预算改革,实行科学规划和中期决策,进行科学合理测算,对未来几年高校预算收支进行统筹安排,提高高校经费预测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高校经费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整体事业的发展。

(三)建立内部项目库管理机制

战略和规划的实现需要经费来加以保障,需要项目建设来体现。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建立高校发展项目的申报论证制度,高校发展项目的设立不是无序的,应符合高校事业的发展,推动高校内涵建设的整体提高,提高国民高校素质,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项目应具有前瞻性,避免浪费、重复建设。对申报的高校项目,首先应符合高校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不符合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的不得入选。

建立三年滚动项目库弹性管理制度。在实施单位编报年度预算项目时,原则上只对项目库中对应项目进行细化完善,除政策性增支事项外一般不重新申报立项。经过筛选、论证后纳入项目库的三年期项目,需按照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结合财力进行排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定期对项目库进行更新和清理,建立滚动式的动态项目库,形成滚动预算项目建设体系。第一个预算年度安排的预算项目要按照当年要求编制,据实进行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以后两年安排的项目确实难以准确细化编制的,应明确项目概况和重点支出方向,明确项目资金用途。待编制该年度预算时再逐年细化和落实具体项目。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后,及时取消旧项目,安排新项目,确保职能领域事业发展支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项目库管理应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高校主管部门每年对项目库的三年期预算汇总项目进行审核、评审或再论证,进行跟踪管理,加强执行监督。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滚动预算编制流程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财政要求的滚动预算编制流程,便于高校系统内统一规范管理,提高编制效率。增强协调意识,建立编制机制,成立以财务部门为主、相关职能归口部门组成的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工作小组,领导滚动预算的编制。财务部门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高校中期财政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成立项目库建设审核委员会,对中期滚动预算和中长期项目库建设实施审核、监督;建立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编制项目预算要明确三年总体和分年度的绩效目标及考核指标,详细说明项目完成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预期效果。

nlc202309021609

(五)建立滚动预算的信息化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施滚动预算后,因预算编制的基础信息实施年度循环滚动,预算部门需对基础信息随时进行维护,便于保证滚动库中数据的准确性。为此,必须引进和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先一步,高校部门必须革新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借助于校园数字平台,开发基于ERP 模式的学校资源计划系统(URP),构建新型滚动预算信息化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信息共享,具体包括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数据系统、项目库建设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集决策、计划、控制与绩效评价于一体。

(六)加强培训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素质

加强高校系统领导干部、会计人员滚动预算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加强对滚动预算编制对高校系统规划和计划的影响学习,树立全面预算、全口径预算知识,树立实施财务中期规划观,贯彻中期预算观,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大数据处理技术素養,提高预算认识,强化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法制和预算意识,树立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的理念。

(七)强化支出责任和绩效评价管理

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高校系统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对资源的结合,经费的重视与结合考虑资金投入的绩效、重视环保,价值最大化,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体制机制上,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部门预算公开的问责机制,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中。

(八)加快预算公开步伐,提高预算透明度

新的预算法及国务院制定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都规定加强预算公开,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高校系统在预算公开方面,建立预算公开管理办法。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高校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通过预算公开拓展公众监督渠道,从而管住资金,提高高校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九)做好滚动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

预算信息质量的好坏在于基础信息准备的充分性、准确性,在滚动预算编制前,必需收集预算相关信息,如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高校发展中期规划、部门内人员基础信息、公用经费定额信息、指标因素分析法的相关因素归集分析信息、项目建设情况及绩效控制情况信息等。在编制滚动预算时,充分利用掌握的基础信息,体现战略和规划的内容,同时进行年度预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滚动修订完善,使执行时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同时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种不能定额化的“例外事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便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点更为突出,也便于在编制滚动预算时一并考虑,不断完善滚动预算编制办法,提高编制质

五、结语

高校系统作为预算编报和执行单位,应加强对财政部滚动预算的认识,提高规划意识、绩效意识,通过实施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和管理,改善预算管理的质量,以便集中财政资金发展中国高校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经费办大事,真正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全面化,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2014.

[2]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

[3]常嘉.财力瞻前配置的科学尝试——河北省编制三年滚动预算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财政,2009(6).

[4]贾康,苏明.阳光分配 分权制衡 绩效导向 兴利除弊——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创新[N].财政研究,2013.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滚动预算对高校预算编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SJA003

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研究 篇4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内部生产经营的计划、控制及协调。具体地讲,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按照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面性。“全面预算管理”本身就带有“全面”的含义,它将企业中所有影响预算目标实现的因素都纳入了体系之中,使得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第二,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是面向未来的,它的目标不仅仅是该预算期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为了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三,整体性。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但却是把他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规划和编制预算,以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预算目标。

2 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有效运作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缺乏客观性

预算编制方法很多,但每一种编制方法都应该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现状,考虑可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运用一定的预测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并进行正确决策后,进行计算(包括合理的估算)来确定预算中的各个指标的。也就是说,编制预算时确定一系列预算表格中的数字是要根据一系列现有的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据经过客观的计算确定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臆想的。然而现实工作中有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确定预算数据时,采取过于简单化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没有充分考虑到之后所出现的问题,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缺乏客观性,要么预算过高难以完成,要么预算过于松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缺乏有效控制制度

全面预算就是企业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和数量化的说明。全面预算所表述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经济活动状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影响是正面的,有的影响是负面的。为了确保达到企业预算所确定的目标,在预算批准后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以便实施有效的控制。但在现实预算管理的实践中,缺乏有效预算控制制度,难以取得预算管理良好效果的不是个别现象。

2.3 与业绩评价结合不紧密

预算管理是以预算为工具的管理活动,它应该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而且把预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与业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融合。然而,实践中却往往是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相脱节,因而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加强企业预算管理与完善预算机制的措施

3.1 优化预算管理流程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预算执行“短期行为”,以及歪曲或篡改预算数据等行为。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主要从预算管理流程优化的角度来探讨解决途径。按照流程优化理论,企业经营活动由多种作业组成,而流程就是其中一组一组相互连接的作业,因此流程也称为作业链或作业网络。优化的作业链或作业网络也就是优化流程,又称为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企业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要求预算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预算责任人,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但同时管理成本也会提高,预算管理过于繁琐。因此,预算管理流程的优化就是在预算质量和预算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以提高管理效率。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预算管理流程提出了“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要求,预算流程分析应该围绕企业预算管理目标来进行。预算管理流程的优化是企业预算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的流程即作业链或作业网络上编制的预算又称为作业预算,它将极大地提高预算管理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企业预算管理流程的优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剔除企业中非增值业务,使预算指标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第二,在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沟通基础上,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进行简化;第三,实行预算管理任务的整合,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区间,降低部门之间的协调费用,避免工作交接过程中发生错误。

3.2 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个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于企业管理实践的过程,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是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现代化、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可供企业选择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方案众多,其中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融合了众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信息化方案,并且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平台,对企业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ERP管理系统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强调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高度柔性的战略管理以及降低风险成本、实现高收益目标等优势。笔者分析,实施ERP管理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ERP系统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管理功能重组和整合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理顺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流程,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生产基础数据进行整顿;第二,提高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变能力,通过ERP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可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预算管理分析依据;第三,销售、供应、生产计划、库存各个系统协同运行,减少了各责任中心的冲突和磨擦,有利于协调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差异分析的可靠性;第四,实施ERP管理有助于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创新,是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正确实施ERP系统将大大减少预算执行工作量,为企业进一步细化预算、强化控制提供现代手段。

3.3 重视预算管理与考核中的科学激励

预算对员工激励会造成什么影响是争论较多的问题。有了预算就可以对预期中的业绩和实际表现做出比较,并据此而做出相应的赏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得到激励。另外,通过削减预算经费等措施,增加行动的压力,也可以提高企业效率,但同时可能还会伴随着员工与日俱增的紧张、不安、怨愤和猜疑情绪。因此,合理的激励方案可能是主管当局首先尽量设法减少导致企业效率低下的因素,而不是首先增加提高效率的因素。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用给予奖励的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中金钱奖励通常只能满足员工一般的要求,要使奖励措施长久奏效,必须注重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譬如让员工受到赞许、表扬而获得个人被尊重满足感,因获得提升而享有事业成就感,因采纳其关于管理、经营方面的建议或肯定其思路而得到价值认同的满足感,等等。制定激励方案时,应同时注意技术与人情两个方面的策略运用和相互协调。企业预算应是企业效率和业绩考核中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因此不应仅以原定预算为尺度去衡量个人的表现及确定奖罚的数额。此外,应当减少个人的争夺,加强团体的合作,以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最后建议企业的预算决策者和预算经理进修“人类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以帮助企业预算制定和预算措施的施行。

参考文献

[1]孙晋步.浅析全面预算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12(4).

[2]林醒观.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1(4).

预算研究 篇5

摘要: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财政部门的业务操作和制度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适应新形式下的财政资金管理要求,认真分析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内容,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财政管理对策,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的财政管理改革需要,适应当下的综合政府的财务报表编报的要求。

关键词: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变化;对策

月,财政部对原《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这是在我国深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较大范围的制度完善和修订工作。此次修订是一次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尝试,对促进形成我国更加透明、更加完整的政府的财务信息以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等有重要的帮助。对于新制度,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人员熟悉并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规则的变化内容,调整会计系统设置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新制度中的主要变化内容

(一)组织会计核算业务的思路变化

新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最新的《预算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目的是能够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和资产的使用存量情况。新制度重点借鉴了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在会计业务核算中增加了“双分录”的核算规则,从而及时地反映政府债权、债务的变化情况。例如本级政府的财政向下级政府d财政转贷主权外债资金时,债务责任仍然由下级政府负责,本级政府只是暂时性垫支。这样就产生了应收项目,具体会计核算分录应记为:借记“债务转贷支出”科目,贷记“其他财政存款”科目;而对应地借记“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财政总预算会计突破性地引用了这种核算规则,不仅清晰地反映出政府现金流的变化过程,而且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新制度中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用以核算财政部门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财政资金,并与放置在国库中的存款资金相区别。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放置在商业银行中,是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财政部门将原下拨预算单位的资金收归到财政单一账户中,仅下发用款额度的集中支付形式而出现的。这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规范了预算单位的用款行为,提高了财政部门的监督控制程度;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会集中大量现金可以有效地进行财政资金的调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而这项业务因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会产生回收差额,应将差额作为本级财政的一项收入处理,所以,本次修订特别规范了这项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当财政资金转入商业银行时,借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贷记“国库存款”;当存款收回国库时,按照收回的金额,借记“国库存款”,按照原存款的本金部分,贷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并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

(三)增加了借款、债券发行和投资业务的`核算

随着政府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同级财政除了正常财税资金的收付业务之外,还存在对外借款、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以及政府股权投资等业务。本次修订也针对这些业务内容,设置了相关科目与核算规则。其中将原制度中的“暂存款”科目核算内容分为专门核算对外借款的“借出款项”与核算其他日常管理活动形成的内部借款的“其他应收款项”科目。内、外不同目的的借款事项分开来核算,有利于直观掌握政府的债权结构,便于有效实施财政管理。针对政府债券业务,新增了“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和“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分别用于核算政府发行的长短期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业务。这些修订内容适应了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要求,满足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置换等业务核算的需要。在政府股权投资核算业务中,增加了“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科目,并且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核算政府投资于各类组织机构中的股权权益。这三方面的制度内容修订,适应了我国当前政府活动的新趋势,并有效借鉴利用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核算优势,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动,减少了收付实现制下财务信息的不全面与数据滞后性的不利影响,提升了我国财政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二、加强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一)适应“双分录”核算规则的工作思路

适应“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思路,需要财务人员熟悉并掌握“双分录”的核算规则,并且建立起对应的核算业务核查机制,防止出现操作差错。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财政部门学习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制度内容,特别是了解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应收应付项目的业务核算,使得基层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核算技巧,并能实现准确核算。其次,做好会计核算系统的升级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与软件公司沟通,对系统内的核算规则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与新制度实现对接。最后,建立必要的核算核查监督机制和措施。新制度实施初期,可能会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或者遗漏的情况,必要的核查和监督活动将有效降低会计核算差错。财政部门可以将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核算环节进行重点检查,以保证核算内容的准确性。

(二)规范财政部门的理财活动

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以及规范了相应业务的核算规则,有利于财政部门开展理财活动,增加一般预算收入。随着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有更多的资金留存在国库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一直是财政部门关心的问题。财政部门可以利用这次会计制度修订的契机,积极寻求理财机会,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定期、债券等投资理财形式,通过合理计划年度内本级以及各下属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变化,结合预算收入的进度等,科学组织理财活动。同时,按照资金使用制度的规定,报经必要主管部门的同意,符合相应的制度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一般预算收入的不足,同时也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新业务的学习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篇6

摘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论文分析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预算管理的实施步骤,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以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高效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我国的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1]。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原先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重新审视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预算管理的实施步骤及管理策略,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

事业单位项目的立项往往不经过可行性分析,缺乏严谨科学的评审论证程序。在项目编制中,对实现项目目标和任务所需的条件缺乏充足分析,项目的支出不够细化准确,导致预算失去指导意义。同时,事业单位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预算工作人员往往着重于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监控,较少关注预算科目设置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项目预算时,项目负责人往往置身事外,预算全部由财务部门完成。而财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项目实施所需的技术要求和条件,造成预算不准确,预算编制与具体执行不匹配等问题。

(二)重事后核算,轻事前预测

事业单位往往缺乏对预算的科学预测,造成预算的经费不足,使项目难以顺利按计划执行。事业单位往往只重资金的使用,忽视使用过程的资金控制,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未能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支出考核体系[4],难以对预算资金的效益做出整体全面的评价,造成资金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

(一)预算编制阶段

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工作。在预算的编制阶段,主要需要确定谁做预算,怎么做预算,预算需要做什么等问题。

1.预算编制主体

预算工作涉及部门和单位的所有收支,需要树立“全民预算”观念,建立一个预算编制班子进行预算决策。该预算编制班子需要负责集分析、计划、统计、预算于一体的全面综合预算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合理配置预算人力资源结构,吸收预算会计人员、计划统计人员等人才,并努力培养综合型人才,探索出适合本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

2.预算编制方法及工作开展

目前预算编制方法要求各部门在不考虑上一年基数的情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本部门的所有可用资源进行计算,结合人员情况与工作任务合理配置资源[2]。具体编制思路如下。

(1)充分了解预算的全局信息。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部门工作目标、任务计划、可用资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构成等基础资料。

(2)合理分配资源。预算编制进行系统合理的资源配置,具体要依据战略发展规划,对所有部门的工作任务汇总并依据重要性进行划分,估算每项成本,并确定要达到的最终效果,以实现对财政资金有效化和最大化利用。

(3)制定定额标准。首先应明确单位的中心工作,测算不同部门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制定定额标准。依据相

关政策标准、统计数据等对人员、办公、会议、水电等工作进行量化,并随着条件、环境的变化相应调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不断完善定额制度。

(二)预算执行阶段

预算管理要求对严格执行预算编制。即按照国家及本单位的有关规定,严格财务报销手续,做好财务工作。

1.明确预算的执行内容

对预算的执行,基本要求是上报有关报表资料。同时还需分析各种资金调度、财务收支平衡情况及其合理性、预算变动因素等,旨在发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因素,为新年度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2.重视信息资料的管理

信息资料的整理对预算编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善于整理归类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更好的服务于财务预算工作。

3.加强部门交流

首先,财务部门应及时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信息、交流情况。其次,定期组织各种部门参与的会议,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讨论,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定期召开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会议,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

三、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化,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预算编制工作人员应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做好编制预算前的准备工作,细化各种财务项目,依据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科学准确测算各项所需资金,划分等级,效益优先。使预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二)重视支出结构及预算总数的控制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时要依据各项项目性质,恰当进行归类,合理划分支出范围,并进行精确的计算,优先控制支出结构,并兼顾总数控制。

(三)搞好预算资金的动态平衡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应建立健全财政预算资金动态管理体系,做到资金使用前的预测、使用中的控制和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等工作,以动态的角度,从项目全过程统筹各项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评价。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预算职能的实现和资金效益的發挥。全面统筹预算管理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海芬.基于全面预算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新思路.中国总会计师.2010(12).

[2]牟华娟.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交通财会.2011((03).

[3]段秀朝.浅析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4]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税务与经济.2009(3).

[5]姜晖.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10(18).

预算研究 篇7

公共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分配和使用公共资源,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 最能反映政府在社会经济政策上的优先领域和关注重点。政府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来体现政策方向、兑现政治承诺和发展优先领域, 体现政府的民生关注重点和程度。那么政府在聚集资源, 分配资源的过程中, 是否有效、合理, 小则直接关乎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问题, 大则直接关乎到民生问题。因此, 研究财政预算的效率和效果十分有必要。

政府编制预算过程中, 预算数与最终的决算数不一致, 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否则政府编制预算就没有意义了。那么, 预决算差异程度和范围有多大?到底这种预决算差异是基于组织松弛角度的有效行为, 还是一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预期行为理论的有害行为?

二、预算松弛理论分析

(1) 预算松弛定义

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表明, 分析预算松弛现象一般是从微观层面着手考虑与分析的。Schiff&Lewin指出, 若预算难度降低了, 预算负责人的得益反而提升, 那么预算负责人出于理性人角度的考虑, 完全有可能在预算编制时, 有意地降低预算的难度, 从而预算越容易执行, 其得益自然会增加。这时, 一种预算松弛现象变产生了。按Schiff&Lewin的定义, 预算松弛是指预算负责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有意地降低预算的难度, 从而获得更大的得益。

Young基于业绩评价的视角对预算松弛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 预算松弛即预算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编制预算时, 故意地低估得益或能力, 却同时高估其消耗或资源。

(2) 预算松弛的计量

预算松弛的计量主要是数据类型的选择, 对于数据类型的选择不同, 预算松弛的计量选择也有所不同。当前对一般预算松弛的计量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 比较财政收支与过去几年的实际收支数。第二种, 比较财政收支与当期财政收支实际数。具体的计算方法见表1的公式 (1) 和 (2) 列示。第二种方法也被称为财政收入超收率的预算松弛或财政支出节支率的预算松弛, 本文章的预算松弛计量采用第二种方法。

(3) 预算松弛成因

1. 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可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来解释预算松弛, 预算松弛实际上是预算责任人作为理性人的一种自利行为, 就是因为这种自利行为使得预算松弛有害。从实质上来说, 预算松弛就是一个代理问题。

2. 从组织松弛理论视角

组织松弛理论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解释预算松弛。Bourageois (1981) 指出, 由于预算松弛提供的某些资源缓冲可以使预算责任人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风险, 从而使预算责任人心理上的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预算松弛主要是可以在他们应对不可预知的情况时提供一定的自由度, 进而舒缓由风险产生的压力。Karilukka (1988) 认为, 预算松弛很可能满足不时之需, 当有风险存在而且风险很高时, 完成任务时所需的资源在事前就很难以确定。因而, 从组织的松弛角度来说, 预算松弛是一种应对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对组织是有利的。

客观来讲, 预算松弛本应该是个中性的概念。倘若是基于应对环境发生变化而采用的组织松弛管理手段便是有益的行为;如若由代理问题而产生预算松弛则是对组织有害的行为。

三、一般预算的财政预算松弛分布

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直辖市, 从2008年到2010年, 共93个样本点来分析一般预算松弛的分布情形。根据我国2008-2010年《中国财政年鉴》中的数据, 按照上文中列示的公式 (8) 、 (9) , 计算出各年度各省直辖市一般预算收人、支出松弛分布如表2所示, 一般预算收入、支出松弛整体区间分布如表3所示。

一般财政收入的预算松弛呈现的特点如下 (见表2) :1.在31个省直辖市三年中, 一般预算收入松弛比例达到100%, 预算支出松弛接近99%, 预算松弛分布广泛;2.从预算收入、支出松弛程度上来看, 预算收入松弛最高达到42.46%, 平均而言也达到11.34%;预算支出松弛最高达到39.15%, 平均而言也达到15.80%。

表3的数据显示:

1.31个省份3年共93观测点中, 预算收入松弛、预算支出松弛所占比例接近100%, 预算编制松弛分布广泛;

2.预算收入松弛度主要集中在0-0.2区间中, 达到82.79%, 预算收入松弛分布集中;预算支出松弛度主要集中在0.1-0.3, 比例接近77%。表明, 预算收入松弛分布集中。

3.从表中数据看, 在0.1-0.3区间中, 预算收入松弛程度样本点所占比例要小于预算支出松弛程度样本点所占比例。

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一般预算松弛在我国省级层面分布十分广泛, 且松弛程度分布较集中;第二, 从整体上讲, 省级层面上的一般预算收入的松弛程度要低于一般预算支出的松弛程度。

四、从三个角度看一般预算松弛

(1) 从预算松弛成因理论的角度来看

基于上述的预算松弛成因理论分析, 预算松弛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从总体上来说, 预算松弛应该是中性概念。第一, 从组织松弛角度考虑, 由于环境变动性较大, 从而使得预算与实际差别较大, 这是一种有意行为;第二, 预算技术层面所致。即政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技术欠佳, 管理欠规范, 导致编制的预算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第三, 从政府行为的委托代理关系角度考虑, 即人为的因素, 如故意制造预算松弛, 这种是一种有害的行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省级层面一般预算的财政预算松弛之所以分布如此广泛与集中, 其主要是因为委托代理关系所致, 简单来讲, 即是人为主观因素所致。原因有如下几点:

之一, 假设一般预算松弛产生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 那么一般预算松弛的分布应该是随机的, 呈现正态分布。然而, 本文的统计分析中并不是这样显示的, 反而是一般预算支出松弛均呈现预算数要大于决算数;一般预算收入松弛均呈现预算数要小于决算数, 这种现象的产生真的是因为环境变动所致吗?因此, 上述现象并不是环境因素所致。

之二, 假设一般预算松弛是由于预算编制技术水平所致, 那么一般预算收入松弛均呈现出预算数要小于决算数;一般预算支出松弛均会呈现出预算数要大于决算数。预算技术水平正常情况下, 并不会导致数据呈现如此“一致”的偏差。进一步讲, 随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深入, 预算技术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之三, 假设一般预算松弛是由于编制与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所致。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 有这几种现象, 一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财政预算监督弱化、不严肃、不全面;二是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分离, 财权集中而事权分散;三是财政收支与地方绩效评估挂钩;四是, 各级委托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财政收支的透明度不足。这四种现象提供了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动机和机会。

(2) 从预算体制角度来看

若一种现象是持续的, 是规律性的, 那么这种现象就不能局限在现象层面去解释。一般预算早已超越现象的层面, 它更是作为我国现行财政预算的体制之一。紧接着, 本文将从预算的三个环节来研究一般预算松弛。

1. 预算编制。

在此环节中, 我国长期以来通行的做法是基数加增长的模式, 简单、方便且成本小, 但这种编制方法却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前几年的增长点大致是2~3个百分点, 近两年是4~5个百分点。而这种预算编制体制的安排, 在很大程度上, 为预算松弛的产生提供相当大的便利。

2 预算执行。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税务机关以及其特色的税收管理体制。在实际中, 我国的税收机关通常在两条线上工作, 其一是硬性的税收征收指标, 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完成这项指标;其二便是我国的税制, 在这条线上又要求税收机关按照现行税制征税。这两条线并不是耦合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 两条线的分离势必会造成征税“超收”。况且, 各级政府的支出在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仍然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支出是否合理、科学, 支出执行的效果是否具有针对性, 值得考究;另外由于各级政府层级的问题, 信息是否对称, 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等, 这些都为预算支出松弛奠定了基础。

3. 在预算的审查环节,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虽行使审查、监督的职能, 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形式上走一些程序。

预算监督的弱化为预算松弛的持续存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 各级政府在“超收”与“超支”这两方面并未走合理的程序, 而是理所当然地相互转化, 最终形成了一本糊涂账。

综上所述, 上面的三个环节交互作用, 导致一般预算收入松弛与指出松弛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3) 从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来看

1.预期理论与一般预算松弛。

简单来讲, 预期理论说的是人们在决策时通常是风险规避型, 面对同样的收入与损失, 对应的效用得益要小于效用的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 通常是“损失厌恶型”或风险规避型。因此从预期理论的角度来讲, 预算松弛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

2.启发式认知偏向与一般预算松弛

首先, 启发式认知偏向, 概括来讲包括三种典型的决策偏向:过度自信偏向、可得性偏向以及锚定效应。各级政府机构在参与预算、执行预算过程中, 一方面有种同类省份攀比的效应, 另一面还有一种与以前年份的预算收支情况类比的效应。这两种效应导致各级政府在实际行为中往往会不切实际、或是过于冒进。

其次, 可得性偏向就是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依据最先想到, 最快速得到的信息。在政府财政收支管理过程中, 各级政府机构在决策时通常只是根据那些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去决策, 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模式是最典型的例证。

最后, 在锚定效应下, 人们在定量估测时, 通常将这个值锚定在某一个固定区域。若财政收支预算编制过程中, 这个固定区域从实际情况讲是锚定错误的, 又不及时加以修正的话, 势必会导致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分离, 一般预算松弛便得以形成。

我们把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 某一年, 或某一任期作为一个决策的简单生命周期。那么政府在年初或任期初, 往往过度支出, 在年中会采取措施形成超收, 年末量力而行, 以保证收入、支出的预决算差异在可控的利于自己的范围内。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也为预算松弛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2008年到2010年省际层面一般预算收支数据, 研究我国一般预算的财政预算松弛。首先, 本文选择合理的预算松弛的计量模式, 计算了我国各省份一般预算的预算收支的松弛程度, 并据此得出三年中预算松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一般预算松弛的分布十分广泛, 且比较集中;二是一般预算支出松弛程度要高于一般预算收入松弛程度。在此基础上, 本文接着从三个视角即预算松弛成因理论视角、预算体制视角、行为经济学理论视角详细分析了我国一般预算的财政预算松弛。

关键词:一般预算,预算收入松弛,预算支出松弛,行为经济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三联书店, 1996[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三联书店, 1996

[2]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2]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潘飞, 程明.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 2007, (06) [3]潘飞, 程明.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 2007, (06)

[4]黄佩华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4]黄佩华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5]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5]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6]Dunk, A.S., Nouri, H..Antecedents of budgetary slack: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998vol.17[6]Dunk, A.S., Nouri, H..Antecedents of budgetary slack:a lit-erature review and synthe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998vol.17

预算研究 篇8

一、基于新预算法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新《预算法》的主要执行部门分别是财政部门与预算部门。基于新《预算法》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目标定位也就是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定位。实际上, 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预算编制更加完整精细, 进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效率化。审计部门作为政府中的一个职能部门, 要对政府负责, 但是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则要向人大进行汇报。所以,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目标要有新的改变, 其改变就是要实现政府的行政命令畅通、政策要落到实处、加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将财政预算在财力与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遵循量力而行原则, 同级政府之间转移制度制度要根据政府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新法中明确指出,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就是发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看法, 也是对最后形成的决策发表看法。所以, 财政执行审计就是为了方便人大及常务委员会的检查和监督, 加大对财政预算的约束力, 促进预算法制化。

二、基于新预算法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结合新《预算法》的相关变动内容, 除了以往关注的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内容, 还应重点关注一下几点内容:

(一) 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目前, 最新规定显示, 对于已经由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 不能够随意修改, 如果需要修改, 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定程序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具体来说, 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财政支出, 必须要严格按照所规定的预算标准为基础, 对于没有在预算之内的项目, 不提供财政支出。在审计环节, 应该强调各项财政支出项目与预算项目之间的一致性, 避免出现与预算不相符的财政支出项目, 不得超出支出范围和项目使用范围, 以及避免出现项目信息不真实, 套骗预算支出等非法行为。因此, 这些规定都充分的体现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 专项转移支付的科学性、及时性、效益性

在新预算法的最新规定中, 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 需要基于基本审计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 从项目的设立到资金的使用等全方面的审计监督。一方面, 监督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依据。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而言, 需要对其设立过程中的部门规章制度、通知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依据部门设立项目, 以及审核市场实际情况, 避免市场竞争机制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干预, 保证其设立的科学性;另一方面,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在资金拨付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避免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另外, 核实上下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协调性。上下级部门之间要紧密结合;同时, 还要针对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监督其目标实现情况。总之, 专项转移支付是一种特殊的资金需求, 并不在预算之内, 因此, 在审核过程中,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规定的, 在该项目的基本实施目标实现之后, 停止资金支付, 并推出该项目。

(三) 政府债务的合法合规、规范性

第一, 举债程序合法性。对于举借债务的审批程序合法性进行审查, 明确债务余额在批准范围之内, 及时发现债务风险, 同时, 审查债务资金是否在当地人大监督的范围内, 是否已经列入预算中。

第二, 债务使用的合规性。各级政府在对债务的使用范围需要遵守新预算法的规定, 避免跨领域建设和投资, 主要用于社会公益项目的项目支出, 与经常性支出区分。具体到审计实践中, 应该严格监督债务资金的投资规范, 避免公款滥用。

第三, 债务举借方式的规范。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举借方式不能通过其他金融借贷介质进行担保或者举债, 规范各级政府的举借方式, 明确其举借债务相应的资金来源、还款规划以及还款能力。

(四) 预算信息的透明性

公开透明一直是我国各项事务的主要标准, 对于预算信息而言, 必然也是公开透明的, 对于预算项目而言, 一方面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另一方面, 还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公开, 实现公众的监督权益, 强调人民监督、舆论监督以及新媒体监督的重要性。具体而言, 公开预算信息的具体内容、要求、项目范围等, 并将预算使用情况与信息公开情况相对比, 促使其公开内容与预算实践的一致性, 避免两者不对称。其中, 强调对专项转移支付、举借债务等特殊信息的公开。

三、新预算法相关规定对决算草案审计的影响

新法中规定预算的范围应该是政府的全部收支;政府预算包含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这四项内容;同时规定编制预算草案必须是真实合法的, 并对决算草案的编制形式以及细化程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些法律内容都为就算菜案审计提供了审计的法律依据。新法中规定县级以上的财政部门编制完成决算草案之后, 要经过同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之后才能够向同级政府申报, 这说明决算草案审计制度在法律上正是确立, 同时表明决算草案审计具有协助同级政府审定就算草案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杨乐, 龙小燕, 刘西友.预算法修订背景下开展政府决算审计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15 (04) .

预算研究 篇9

一、预算松弛的概念

预算松弛是指预算执行人员为了较为轻松地完成预算,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故意高估支出、低估收入或低估业绩能力的情况,它产生于预算的制定阶段。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预算执行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人为的调节手段增加实际收入或减少实际支出来达到与制定预算松弛相同的效果,是预算松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此外,还有一种现象,预算执行者为了使新的投资项目能够获得批准,在编制项目申报预算时故意压低支出,待项目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再通过不断追加预算扩大规模,从而使预算水平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现象。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预算松弛是预算执行者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采取有意识的行为使预算水平偏离实际水平,以达到在宽松的预算条件下,顺利完成预算的目的。

二、预算松弛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的利弊分析

在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中,预算松弛的存在会对预算管理造成负面影响,降低预算执行者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损坏学校的整体利益;但同时预算松弛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是对学校未来不确定风险的一种缓冲,有助于学校更为稳定的发展。

1. 预算松弛对学校预算管理的负面影响

第一,高等学校实行预算管理,首先是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来明确预算年度准备开展的项目计划,确定学校的年度计划和教育、科研、公众服务等项目的优先权;并据此测算预算年度的各类收入,以及基本支出费用和项目支出费用的详细预算,形成学校的总预算,再将学校预算指标按照一定标准和方式在院系、部处以及基层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在存在预算松弛的情况下,预算水平低于实际的业绩能力(预算收入过低,预算支出过高),于是,预算执行者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预算,这显然会降低预算执行者的主观努力程度,使学校支出增大、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学校总体的办学效益。其次,由于学校各层次、各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本不同,各院系、各单位占用的资源不同,因此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收入和支出很难直接进行比较,预算松弛的存在使学校的有限资源更多地流向制造预算松弛的院系和部门,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第三,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主观原因、客观环境变化都会对预算结果产生不利的差异,预算松弛的存在使得无法正确地判断预算水平与真实业绩能力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这种差异为预算执行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第四,上级管理者常常采用实际结果与预算水平相比较来对预算执行者的业绩进行评价,预算松弛的存在使预算水平与相关部门的真实业绩能力相背离,从而使预算这一业绩评价标准本身失去其应有的客观性,其结果又会使基于业绩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从而进一步影响院系和部处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达不到通过预算管理提高效益的真正目的。

2. 预算松弛对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

预算松弛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主要表现在由于预算的编制是在预算年度开始以前进行,而且学校得以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不确定的,因此,预算的制定是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很难做到完全的准确,预算松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学校预算产生的不利差异的影响。按照中央部门预算安排的原则,高等学校在编制预算时要做到稳妥可靠,“收入预算要留有余地,没有把握的收入项目和数额不要列入预算,以免收入不能实现时造成收小于支”。显然适度的预算松弛,有助于稳妥原则的贯彻,可以增强学校收入的可预测性,避免产生赤字隐患。此外,适当的预算松弛,可减轻预算执行者完成预算的压力,提高其自信心,降低下级部门出现其他更严重地损害学校利益行为的可能性,因而学校的上级管理者有时会默许其下级部门编制的预算中含有适当的松弛成份。

适当的预算松弛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但是预算松弛积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是其在量上必须有度,过度的预算松弛绝对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对预算松弛进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等学校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

预算松弛行为是预算执行者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很多,并存在于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利益的不一致

高等学校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在预算管理中分别体现为不同层级上的预算管理者和预算执行者。作为委托人,他们总是希望代理人从学校或部门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关注学校整体的发展及平衡,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而代理人考虑更多的是本部门的发展需要以及个人的工作业绩,他们通常根据自身利益的偏好选择“理性行为”,因而往往偏离学校或部门的发展目标。在预算管理中表现为:预算管理者将学校预算目标进行分解,对资源进行分配;预算执行者不仅要实现预算目标,还要实现其个人目标,这些个人目标可能与预算目标相冲突或抵触,因而,预算执行者倾向于将预算指标订得易于达成,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分配,导致在预算中存在松弛的成分。在预算执行环节中,预算执行者也会通过短期行为和操纵行为来影响预算的结果。当上级管理者给下级部门确定的预算水平过低(支出预算)或过高(收入预算),致使下级部门感觉难以完成的时候,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预算,下级部门往往会发生许多短期行为,具体表现为:为了减少支出,降低图书资料馆藏的品种及复本率,缩短学生教学实习时间,削减实验材料减少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开展师资培训,压缩发展项目投入等;为了增加收入,下级部门不考虑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生结构规模,把精力放在见效快的创收项目上,不顾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量举办各类培训班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等,这些短期行为可以达到降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较为轻松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预算水平的目的,为自己创造预算松弛的空间;在预算管理中,上级管理者通常都会将下级部门上年度的实际收入、支出水平作为确定其下一年度预算水平的参考,因而,随着下级部门实际收入(增长)、支出(下降)水平的不断增长,上级管理者对其确定的预算水平也会水涨船高,下级部门为了对付上级管理者逐年提高预算水平的倾向,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努力程度,操纵实际的收支水平,由此而产生预算执行中的松弛成分。

2. 信息不对称

由于管理水平和管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各种信息在学校上下级之间往往是不对称的。通常情况下预算执行者是掌握全面信息的一方,因为他们更了解预算实施的环境和状况,而上级管理者则信息相对不足。这种信息不对称也包括预算执行者的隐瞒信息行为。当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且目标、利益不一致时,预算执行者凭着自己的信息优势倾向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获取更多的资源,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预算松弛问题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关研究表明,在预算松弛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当预算的完成情况被用来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时,预算执行者更有动机隐瞒信息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预算。而当信息完全对称时,学校上级管理者对预算实施的环境、预算完成的真实水平没都十分清楚时,预算执行者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会降低在预算中加入松弛成分的倾向。

3. 预算管理的参与程度

在参与式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下级的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下级部门的积极参与增强了上下级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可以削减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预算松弛成分;而且交流使得下级部门压力减轻,因而也没有必要再去刻意建立松弛性的预算。但另一方面,参与式预算也给预算参与者在预算中加入松弛成份提供了机会。在参与式预算中,达成预算的过程实质上是上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之间进行协商谈判的过程,而通常下级部门的预算方案上报后,上级部门会根据整个学校或整个部门的目标和资源配置情况对其进行调整、协调与平衡,下级为了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会将各项指标都订得较为宽松,这又会增加预算中的松弛成份。目前,高等学校在预算管理中通常采用参与式的预算模式,但在参与过程中存在“集权”和“分权”两种倾向:(1)对于基本支出预算部分主要采用的是集权式参与式预算,预算的编制过程更多地具有“分解指标”的特征。下级部门应对预算指标较紧的办法,往往是以更多的短期行为获得事实上的预算松弛。(2)专项支出预算主要采用的是分权式参与式预算,因而该预算的编制过程更多地具有“综合指标”的特征。下级部门通过参与的机会编制松弛预算。

4. 预算约束软硬程度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不论采取哪一种预算编制方法,都很难做到完全准确,而预算一旦确立,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预算执行者在编制预算时就会考虑预算约束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如果学校的预算约束较强,预算的调整程序较严,预算执行者为了规避外部环境和未来不确定因素对预算执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预算编制时就会加入较大的松弛成分,夸大费用预算,缩减收入预算,为预算的执行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使预算得以顺利完成;反之,如果学校预算约束较软,预算调整和预算追加频繁,预算执行者在编制预算时就不需要加入太多的松弛成分,因为他们可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来弥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但是,预算约束的软化,又会增加预算执行者对预算调整的依赖意识,降低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形成预算执行结果的松弛。

5. 业绩评价标准合理程度

学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必然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预算执行者的工作业绩与其所出的努力程度不完全成正比,为了防止不确定因素对预算产生负面影响,预算执行者便倾向于在预算中加入一定的松弛成分,以抵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对预算作用的不同定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效果,如果对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仅定位于以预算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预算执行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预算实现程度对自身预期后果的影响。如不同的激励方式的影响,假设完全按照超额完成预算量的大小给予奖励,即实际完成业务量与预算指标业务量之间的差距越大,可得到的奖励越多,就会导致预算参与者在编制预算时加入更多的松弛成分,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超额完成任务,并获得较多的奖励;而如果超额完成一个不含松弛成分的预算(与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水平相比较而言)能够获得的奖励大于超额完成一个含有松弛成分的预算所得的奖励,并配以对没有完成预算的惩罚,那么预算参与者则会倾向于编制不含或少含松弛成分的预算。

6. 道德因素

道德因素对预算松弛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道德因素是产生预算松弛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下级部门管理者具有不道德的自利行为,他们才会在其个人目标与上级管理者的目标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做出不利于学校总体目标的选择。另一方面,根据激励理论的阐述,人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人”,而是有其社会属性的,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外,还有许多精神上的需要,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因而受道德因素的约束,多数人是诚实和耻于说谎的,他们有责任心、自尊心,这些个人道德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下级管理人员在预算中无限制地加入松弛成份。

根据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状况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表明这种状况是公平的,就会极大地增强其满足感。同样,道德因素正面效应的发挥有赖于程序公平的程度。如果下级部门管理人员认为预算过程以及基于预算的资源分配和业绩评价对于他们而言是公平的,那么这种认识会使他们对预算做出积极反应,从而更少地在预算中加入松弛成份。

四、高等学校预算松弛的对策探讨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应以引导人们披露真实信息为目的,通过对预算管理的组织形式、预算的编制方法、业绩评价方案等具体机制进行合理设置,将学校目标与管理人员的个人目标进行连接,以此引导管理人员的预算行为,减少预算松弛,加强高等学校预算管理。

1. 加强信息的沟通与监督

信息不对称是预算松驰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在预算管理机制的设计中,应以引导预算过程中真实信息的显示为着眼点。学校管理者应广泛宣传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并加强文化道德教育,使下级管理人员了解和趋同学校目标,消除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上级管理者通过信息沟通了解预算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削弱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制定的预算目标尽可能的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减少预算松弛行为的产生。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制度,可以借助通信网络系统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使学校上下级、各部门之间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中,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给学校预算造成的影响。

2. 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

从行为科学角度看,参与式预算满足了参与者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一般来说,处于较高层的管理者,对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学校的总体资源了解的更清楚一些,面临着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而下级管理者对这种压力的感受没有上层那么深刻,在参与预算的过程中,通过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下级管理者对学校目标的理解和政策的认识,有助于下级理解学校的困难,自觉与上级一起努力,共渡难关。参与的过程使得“目标内在化”有利于各方目标达成一致,下级管理者通过参与预算反映他们掌握的情况,表达他们的意见,共享其拥有的信息和知识,弱化预算松弛问题。预算目标的制定征询大家的意见,经过多方协商而形成,预算目标切实可行,易于被大家所接受。此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控制,能够较好地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使得所有的参与者形成对完成预算的最大承诺,激励所有成员采取积极行动达成学校的总体目标。

3. 业绩评价与预算激励相结合

业绩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部门的取得成果,还要考虑到部门占用学校资源的情况,否则会导致部门虚报预算和隐瞒信息,向学校要求更多的资源分配;业绩评价也不能仅以部门的业绩作为评价的基础,而应建立在部门业绩和学校整体业绩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激励管理者努力付出,提高部门业绩,同时又激励管理者在组织内分享信息并与其他部门开展合作。通过将部门实际业绩和学校其他部门期望业绩之和作为业绩评价基础指标的方式实现预算行为优化的导向。

实施绩效预算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办法,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预算执行部门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拨款或支出预算的依据。强调支出预算必须与支出效果挂钩,促使各预算执行部门为获取预算资金,必须按学校的预算目标行事,使学校预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有效,消除预算中的松弛成分。

4. 引导真实信息披露的奖惩方案

当预算的完成情况被用来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时,下级管理人员将倾向于采取预算松弛行为,提供含有虚假成分的预算数据从而达到使预算执行结果看起来更佳,据此进行的业绩评价对其更有利的目的。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为了引导下级管理人员做出准确预测方案,真实导向型的激励模型应该是对付出更多努力而超额完成预算的管理人员提供正向激励,同时对预算目标过低的管理人员进行惩罚。W eitzm an的真实导向型激励方案可以引导下级管理者提供关于预算水平的真实信息,W eitzm an模型用公式表示:

其中,B表示下级管理人员实际得到的报酬,B0是下级管理者的基本报酬,y0代表下级管理者提供的预算水平,yq代表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建议数,y代表实际完成情况。下级管理者公布的预算水平y0与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水平yq相比,则可得到奖励β(y0–yq),这会激励下级管理部门制定较高的预算业务水平,尽可能地接近或高于上级部门期望的预算水平;如果实际完成水平y高于管理者公布的预算水平y0,则可得到奖励α(y–y0)。由于α小于β,因此下级管理部门在制定预算时不会故意压低预算水平以利于日后超额完成预算。如果实际完成水平y低于管理者公布的预算水平y0,则将被处以γ(y0–y)的惩罚。由于β小于γ,因此下级管理部门在制定预算时也不会故意浮夸预算水平致使日后被处以惩罚。

5. 加强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

有力的监督,通常会促使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工作,如果缺乏监督和观测,再严密的引导机制也很难完全发挥作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绩效审计,对重大经费项目的支出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如果预算执行部门滥用权力制造预算松弛,就要给予处罚,对预算松弛现象的处罚力度越大,预算执行部门在预算管理中加入预算松弛的成分就会减少,一旦处罚力度高于其从预算松弛中所谋得的额外利益,那么预算执行部门就不会选择预算松弛作为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美]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吕长江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翟月雷.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机制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2)

[4]雒敏、麦海燕.预算松弛的治理[J].财务与会计,2010,(11)

[5]杜文新.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

预算研究 篇10

新时期, 在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和程序不合理、管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缺乏有效考核激励措施、全面化成本控制意识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数据统计方式不正确等是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 而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角色定位, 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基础,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 以应变市场变化为动因, 以各职能部门权责利为纽带坚持企业战略性指导非常重要。因此,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重要性具有鲜明时代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全面化成本控制意识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企业内部费用支出和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目标, 这种单一成本控制意识只注重生产环节中的成本控制, 忽视了其他环节中的成本控制。这种单一成本控制模式不仅阻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而且还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实施。不仅如此, 有的民营企业根本不重视企业成本控制, 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经营者只看重成产值和经济效益。无论是成本控制意识反驳还是缺乏全面化的成本控制意识, 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目标实现, 出现企业生产和管理中资金和材料浪费, 不利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2. 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不统一

当下, 民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 存在管理缺乏长远目标, 使财务预算管理未能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预算管理限于短期利益, 使不同预算管理衔接差, 给企业长远目标发展与实现带来影响。在民营企业利益发展与财务管理中, 经营者利润经营效果与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有直接联系, 例如企业经营情况较差, 但为保证在一定任期内达到一定利润, 管理者会通过出售股份的形式而实现利益完成, 这种短期目标实现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制约性影响。再如, 就现阶段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形势来看, 很多民营企业为达到上市目标, 企业制定预算标准完全以财务标准为指标, 并且这个标准所表达的含义为这个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财务指标, 对企业在完成这个指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内部努力和系统调整等内容无法体现。并且通过企业预算与企业其他方面管理来看, 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不利于民营企业长远发展。

3. 缺乏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过程中应确立主管部门, 直属企业管理层直接领导部门为企业吸纳财务预算系统管理部门。但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尚未能真正形成具有预算管理能力的机构, 相关职能发挥只能依附在财务部门当中, 这种机构组成会造成对预算管理的独立性以及时效性丧失。从预算管理体系及管理机构构成角度来看, 除了要实现对财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管理, 还要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加入预算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人员, 保障企业管理顺应市场变化。因此, 民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方案制定。

4. 预算数据统计方式与结果矛盾

部分企业采取的数据统计方式不科学, 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统计体系。这就造成数据统计经常出现不完整、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国内某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更加明显。2008年, 河北衡水某小型棉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 最终破产倒闭。分析该企业倒闭的原因, 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经营决策。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 就是由于该企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数据统计方式, 如还是采用人工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等。这就造成数据统计不能够全面反映当时棉纺织市场的生产经营的信息, 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带来不真实的数据支持, 如该企业本应当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压缩企业生产规模, 但是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 企业管理者却认为这只是市场的一种正常的波动, 相反是最佳介入时期。这就造成该企业盲目扩大生产, 最终产品大量积压, 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有的民营企业用传统统计方式获得统计数据出现前后矛盾的特点, 如经常发现某些企业总部数据统计信息与各个分公司上报的数据统计信息相互矛盾现象。

5.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小

我国会计信息化实业起步较晚, 人们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意义及重要性。一些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软件开发者编程序的过程, 就是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 是编程人员和会计部门的责任, 根本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管理工程, 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 资金运作方式, 生产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变革。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 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的远见, 更未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 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 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头脑, 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的措施

1. 基于企业发展方向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本身而言属于企业规划数据形式表现, 更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战略发展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的确定, 预算管理也能拥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民营企业当中践行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当中资源情况与市场行业情况进行现状分析, 还应依据企业发展目标情况, 将不同时期预算作为重要参照进行综合分析。当民营企业形成一定阶段的财务预算战略目标, 企业年度预算也就能真正被确定下来。同时, 企业应对未来一年的企业资源情况与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并形成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指标。

2. 强化民营企业管理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功能管理内部需求取决于两件事:一是企业决策取决于会计信息;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对社会信任。如何确保会计人员能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利, 防止相关人员中饱私囊, 需在会计监督体系中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根据重叠原则通过良好内部控制制度, 防范会计人员个体越轨行为。同时, 经营者监督会计人员, 有效给予物质奖励以提升监督热情。会计人员直接负责的经理, 有足够利益刺激管理者和适当约束机制, 这一层监督相对平稳。虽然通过激励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阴谋”问题, 但由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内部代理层, 别碰产权关系, “阴谋”动机是不可能消除, 一般做法是为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重大问题决策由董事会, 和其它所有事情将进行日常监督, 其它外部形式的会计监督应当监控。建立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 采用科学成本控制方法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功占据市场份额, 就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应是企业在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 有效将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和现代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比如: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价值链成本分析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制造产业中, 其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 包括的成本控制环节就比较多, 涉及到设计生产费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费用、组织订单费用及比重逐渐加大的间接性费用, 还包括占比重较少的材料和人工费用, 对此就可采用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4.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内容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将资金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对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监督工作作为监管接点, 确保企业当中的资金使用能够有效,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为此, 民营企业需加强资金管理力度, 形成相关资金审批环节,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户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 需要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进行明确, 将资金收支作为预算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资金使用进行预测, 对大额资金严格把控。另外, 为保证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公开化, 对于企业内部资金支出与使用的审批更值得重视, 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完整化与制度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资金使用, 避免挪用公款等行为。而审批手续的制度化的完善具体包括:明确授权者权限, 用制度规定审批人能够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审批;授权批准程序, 明确审批流程和过程, 防止弄虚作假现象。在这个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 一个最基础的要求便是要建立相关岗位的分离制度及加强民营企业监控力度。

5. 立足生产实际制定科学统计策略

要想获得真实全面的统计信息数据, 必须要立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企业在不断发展, 生产经营状况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中, 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动态数据统计理念, 这样才能够时时保障统计数据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同时, 民营企业最好建立自己专门的信息数据统计管理部门, 改变以往多依靠后勤财务等部门参与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据统计的效率, 为统计数据的质量提供保障。制定科学的统计数据策略, 也是现代企业必须要重视的工作, 如制定统计数据自我反馈和核查机制, 制定责任人追究机制等策略。总之, 要想获得真实全面的统计数据, 必须要立足民营企业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 制定科学的统计数据策略。

6. 健全适应性强的预算管理系统

首先要形成反馈机制, 在民营企业中形成预算管理系统需充分发挥这项系统中应有的基本职能, 还应形成具有自适性的预算反馈机制, 通过反馈机制使民营企业进行适应性调整。另外也要形成分级预控, 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应形成财务管理系统分级预控, 通过分级预控不断完善企业相关预算及确保预算安全。最后, 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针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与相关评估考评, 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针对财务部门的财务预算指标预估值等结果进行考核比较, 并形成相关成绩分数, 查找问题所在,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在随后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调整更正。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对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预算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 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企业经营策略的可行性措施, 通过创新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控制, 加强财会人员培养与激励, 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 加大内部监管力度,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伟忠.关于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上海会计, 2014 (11) .

[2]王丽洁, 张玉周.民营企业资金配置与经营活动的协调性分析[J].财会月刊, 2013 (12) .

[3]梁玉文.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实施成本控制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3 (11) .

上一篇:安装与调试程序下一篇:电教媒体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