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预算

2024-05-01

结合预算(精选十篇)

结合预算 篇1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财务安排,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强化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建立单位、部门行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制,就要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的首要工作内容,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并确定各单位、各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为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还不规范,尤其对经营收入的预算工作开展不力。这需要企业管理部门加强指导,设计合理的、操作性强的预算管理程序,以提高预算指标的准确性、有效性。

在实行预算管理过程中,做好行政部门的全面预算管理难度较大。以天津中新药业公司为例。因为企业行政事务部门承担着办公大厦全部公共设施的维护,如水、电、气等设施日常使用维护保养和使用费用结算、行政办公费用的管理、办公用车的维护使用与保养、职工福利费使用与管理、员工餐费的结算使用、公共设施的改造等共计15大项的费用预算与支出,除大型工程改造项目外,通常一年的费用预算在400万元左右。因而在行政部门推行预算管理,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推行预算管理以来,我们积极行动,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我们对实行预算管理的认识。通过实行预算管理,我们对行政部门各项费用使用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实行预算管理我们在完成工程改造、公共设施的维修保养等方面都反复多次进行市场调研、比质比价、最终确定质量好价格低的方案,做到不超预算,并且降低费用,减少开支,节能降耗。例如:推行预算管理后我们针对每一笔费用支出做到精打细算,公司办公大厦用电是一笔大的费用支出,为了减少开支,我们努力协调有关单位争取到由原工业用电调整为商业用电, 由原来工业用电平均每度0.9~1.1元,改为商业用电以后平均每度为0.7~0.8元,原来每月需要支付电费在1万元左右, 改为商业用电后, 每月电费下降2000元左右, 一年可为公司减少电费支出2.4万余元。

在实行预算管理中,我们不断的完善和细化管理,在购置材料、设备维修、购置备品备件等费用使用中,实行购置材料明细制和计划领用等办法管理,对各项费用使用坚持层层监督、审核,对不合理的开支及时纠正,防止浪费,大大增强了员工节约意识,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以2007年预算为例:物业能源费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电梯维保费比上年同期下降10%;汽车维修保养费比上年同期下降39%;大厦空调保养及维修费比上年同期下降37%;电热水器、电饮水机维修费比上年同期下降25%;保洁用品比上年同期下降30%;传真机相关耗材采购维修费比上年同期下降21%。通过推行预算管理,减少了费用的支出,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要切实抓好“五个结合”

1. 全面预算管理要与完善费用使用审核制度相结合。

预算管理以完善各项费用的审批制度为基础。只有通过控制各项费用,各级主管领导在审批各项费用时注重审核此项费用的使用。同时严格实行层层审核管理,坚持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制,主管领导审批制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严格审核制度功能,才能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权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管理制度有序,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确保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2. 全面预算管理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公司财务计划管理工作实施预算管理中,我们结合行政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做好全年费用预算,并结合上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逐一进行核算,做到计划周全,不虚报瞒报,对增加费用的预算逐一行文说明汇报领导,做到一目了然。严格控制日常费用支出,做到大的工程项目费用有申请报告,领导批示后再实施。小的费用支出请示主管领导,做到不该花钱的不花,该花钱的少花,把钱用在刀刃上。个别因增加费用超出预算的项目,经领导审核批准做好预算调整并控制在预算内。

3. 全面预算管理要同深化企业目标管理相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核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深化企业目标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效益、依靠全体成员降低各项费用的控制,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4. 全面预算管理要同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相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 强化企业管理。因此, 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来落实管理制度,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 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 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 要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的执行机构应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 预算执行情况按月进行审核调整, 并建立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重点围绕资金管理主题,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 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5. 全面预算管理要同各部门领导考核相结合。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注重五看四结合 篇2

对本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 行审计监督,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自1995年《审计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也和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一样,每年要组织对本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部分乡镇政府的决算进行一次审计。审计结束后,向本级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

告,同时受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十多年来,笔者所在区人大和区政府对财政审计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区人大财经委和区长每年对审计结果都要亲自听汇报,并对审计决定进行督导落实,我局也一向将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由局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局长具体主抓,财政审计股牵头负责,其他股室共同参加。坚持以人大审议批准预算的分配、执行和预算调整为主线,以具体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重点组织实施审计并进行评价,如实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依法对审计发现的财政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并在规定期间内及时组织回访,督促进

行整改落实。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五看四结合”的方式。

五看:

一、看预算编制是否合法、细化。主要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自是否坚持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预算编制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细

化到具体部门。

二、看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充分、合理。主要看人员经费标准是否准确,公用经费定额是否合理,专项经费政策依据是否充分和重大项目支出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有可行

性预测。

三、看预算收入是否真实、可靠。主要看收入是否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一般预算收入及基金预算收入。是否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预算收入的增

长进行科学预测。是否将上年的非正常收入、本已减少的收入纳入预算收入的范围。

四、看预算支出是否合法、合理。主要看支出结构是否优化、合理,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环保等重点支出。财政供给范围是否规范,财政资金是否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是否将经营性事业单位、公司或行业协会的单位和部门逐步推向市场,与财政供给脱钩。预备费的设置是否符合预算法的规定。上级专项拨款的安排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预算管理

体制办理对下级财政返还和转移支付等。

五、看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由于部门预算组成了政府预算,因此,进行预算编制审计,除了审查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外,还应抽查部分政府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对部门预算编制审计我们主要注意抓住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审查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经过“两上两下”的程序(各预算单位编制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核后下达给各单位核对,财政部门与各单位核对后上报人大、政府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将人大、政府审核批准的部门预算下达各单位)。二是审查部门预算是否按零基预算方法编制,是否彻底改变了“基数加增长”的做法。三是审查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真实。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是否列明具体单位和项目,各项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多报、虚报项目支出。

四结合:

一、审查报表与了解情况相结合。审计过程中,我们不仅审查一般预算收支表和政府性基金收支表、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专项资金支出类别表等相关资料,还就本级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询问和进行调查了解:一是了解区委、区政府当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二是了解财政部门关于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预算安排、实现条件等具体情况。三是了解税务部门关于当年的税源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及确保税收任务完成的具体措施。四是了解预算大户对收支的需求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我们提出的审计意见得到了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认可和政府领导的重

视。

二、预算执行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面对财政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为改变过去就财政查财政的审计模式,我们在审计方法上加以创新,树立“大财政”审计观念,在安排审计项目时,以财政预算审计为龙头,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建设项目审计等列入预算审计范围,实行有机结合。即:将部门预算审计内容结合到相关专业审计之中,在专业审计过程中,进行部门预算审计,为预算执行审计积累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三、预算执行审计与日常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同级审”完成以后,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总结经验,适时开展对部门预算的审计调查,从各部门经费收支入手,调查各部门的经费来源和结构,重点选择那些有执收执罚权的部门和没有执收执罚权的部门进行对比,了解不同预算外收入规模的部门对财政资金安排的可接受程度,分析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回拨比例是否合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是否科学,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分析,为政府及财政部门科学编制预算,确定合理定额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四、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相结合。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影响力,我们改变以往就审计论审计的惯性思维方法,形成以理性分析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新观念,把分析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查出预算编制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献计献策,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

新《预算法》:疏堵结合规范地方债 篇3

问题拨疏:债务膨胀的成因透视

修改前的《预算法》第28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一规定原则上禁止了地方债的存在,但实际上并未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推行。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一直不断膨胀。根据审计署2013年底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已逾10.8万亿元,同时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约2.6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约4.3万亿元,总计将近18万亿元。作为对比的是,我国2013年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约为6.9万亿元,加上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约为11.7万亿元。可见,“隐形”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远远超过其明面上的常规收入,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稳健与安全。

究其成因,地方债难题从根本上导源于地方财政失衡的压力。在行政主导的分税制体制下,多次财政调整都显现出“财权上收、事权下移”的倾向,一些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的划分比例一再向中央倾斜。而政绩考核压力又使得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日益扩大。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加之“结构性减税”与“营改增”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自然呈下行态势。但与此同时,为了加快经济复苏,地方政府又必须加大经济建设支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的窘境。

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发债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手段。虽然老《预算法》禁止地方发债,但却留有制度漏洞,没有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监督。因此,地方政府虽然不能公然发行债券,却可以通过各类融资平台来“隐形”、间接发债。现实中,在经济危机引发的财政压力之下,地方政府选择性地无视《预算法》的禁令,而中央政府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选择性忽视地方政府的这一行为。在这种“默契”之下,地方债难免愈演愈烈。

可见,地方债问题是有着深刻、复杂的成因的,牵涉到整个中央与地方财税体制的架构。在地方财政失衡的大背景下,单纯的“堵”只能催生地方政府的各类博弈行为,至多使得债务“改头换面”,而无法真正取得实效。

治理思维:发债权纳入法治轨道

换一个角度看,其实地方债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能够保证债务规范有序、规模可控,那么发行地方债就可以成为开辟地方财源的有效路径。事实上,政府债券是国际通行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财政部的相关报告显示,世界53个主要国家中,有37个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新《预算法》采取了“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表面上是放开了地方政府的发债权力,实际上却是为了将原先不受约束的“隐形”发债权引导到阳光下,使之受到法治规范和预算约束,从而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具体来说,《预算法》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构建地方发债权的规范机制:

一是举债有度。在主体上,限定于“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暂不允许财政统筹能力相对较弱的市、县政府发债,体现了审慎放开的态度。在方式上,有疏有堵,只放开透明度高、最利于监管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一种,同时明文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举借债务或提供担保;在用途上,将借债定位为补充性、临时性财源,要求只能用于“建设投资”和“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二是监管到位。新《预算法》大大强化了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权,构建了对地方政府发债权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根据规定,地方借债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分别下达限额,财政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这保障了中央对地方债务的总体控制。而省级政府在限额内举借债务,也必须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体现了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有效监督。同时,坚持“预算管债”,并将地方债作为各级人大对预决算的重点审查内容,还专门要求公开预决算时必须向社会对举借债务的情况做出说明。

三是风险可控。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指导下,新《预算法》要求“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理清了政府的还债责任。同时,提出“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此外,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公布政府资产负债表,这一提升财政透明度的有力举措无疑也有助于地方债风险的检测与预防。

落实关键:建立三方面配套制度

新《预算法》已经搭建起了规范地方债的法律框架,但要真正化解现有的债务难题、将法律落到实处,可以说仍然是任重道远。2014年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提出完善预算管理的当前重点是大力推进三个“强化”、开展两项“行动”、做到两个“规范”,其中就包括“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为此,应当尽快制定《预算法实施条例》及其他相关细则,建立起三方面配套制度:

第一,要建立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例如,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的《地方财政紧急状态法》,州审计局负责核查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水平,如果发现存在法律列明的三类情况之一,就应发布书面通告,将其列入“预警名单”,对地方财政进行监控。如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则要移入“危机名单”。在预警或危机解除前,该地方政府不得举借新债。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相应的评估机构,并规定一系列监测指标,确保在地方债务出现风险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化解。此外,还可考虑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要求地方政府按照所借债务的一定比例提取准备金,以免暂时性财政波动导致无法偿债。

第二,要建立起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机制。从世界范围内看,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地方政府自行处理,中央政府不提供财政援助,阿根廷是典型实例。与之相应地,这往往伴随着地方政府破产制度;二是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债务;三是中央政府直接行政接管。如法国规定地方政府一旦无力偿债而无法正常运转,就将解散地方议会和政府,由中央政府暂时接管并垫付偿债,待新选举产生议会和政府后再逐步偿还。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在最终意义上承担着债务的兜底责任,因此可能并不适合选取第一种模式。为避免地方政府因此而倾向于扩张债务,则有必要合理设计中央接管的具体方式,并应建立起债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要建立起政府财务报告与债务审计机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需要通过国务院和同级人大的批准来实现事前授权,更需要通过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来实现事中监控,并通过严格的审计制度事后监督。

全局视野: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财政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各个部分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地方债问题既然导因于地方财政的失衡,其治本之策也必然离不开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需要从财税制度整体出发来综合考虑。

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可能实质性影响甚至改变我国的央地财税体制。而财税体制是牵涉到国家治理根基的核心问题,需谋定而后动,切切不可随意调整。另一方面,地方债问题的最终解决,也离不开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作为地方政府财源的重要一环,要使地方债回归到补充性、辅助性财源的应有定位,避免债务的过度扩张,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财政收支倒挂的境况,赋予地方充足的财权与财力。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做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这直接针对过去“上级请客,下级买单”的现象,要求从法律上厘清事权配置,进而保障与之相应的地方财源。同时,新《预算法》也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明确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从根本上说,只有改变分税制下中央行政机关主导的行政性财政分权,建立起法治框架下财事协调、权责统一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才能从完整意义上实现地方债的规范治理。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索 篇4

一、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途径探索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财政管理双举的一项崭新的任务, 是资产管理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徽省在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 以提高认识程度, 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程序为重点, 扎实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1.健全制度, 理顺工作机制

一是要制定资产管理基础性文件。按照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 先后印发《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 为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依据;二是要制定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具体办法。结合工作实际, 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通知》、《关于做好省级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工作的通知》等, 明确部门预算编制中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范围, 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流程, 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等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制定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操作规程。为加强协调与配合, 先后印发《关于明确资产管理厅内有关工作程序的通知》、《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处工作规则》、《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处权力运行情况表》以及工作流程图等, 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内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职责、行为规范、工作流程等, 提高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2.规范管理, 夯实工作基础

规范管理, 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关键环节。一是要明确资产管理审核范围。自2009年起, 在省级所有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二级预算单位全面开展省级新增资产配置申报审核工作;二是要突出资产管理审核重点。2010年省级部门预算中明确将房屋建筑物、机动车和单件价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批量价值50万元以上资产配置列入审核范围,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点;三是要规范资产配置申报程序。部门要严格按照“二上二下”预算编制程序编制新增资产购置预算, 由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资产存量及配置标准进行合理性审核后, 再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状况进行可能性与操作性审核, 共同形成部门预算草案, 报省人大审批;四是要严格审核资产处置行为。结合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不断规范资产无偿转让、出售、置换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行为的审核, 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动态管理, 创新工作手段

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 是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明确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和管理责任,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动态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存量资产,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 也才可以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强宣传, 优化工作氛围

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离不开各方面的重视、理解与支持,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其重要一环。一是要通过座谈、报告等形式深入单位和基层宣讲, 提升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要开设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利用网络及时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进展情况, 倾听各部门意见和建议, 共同推进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宣传相关政策、原则, 提高人们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认可程度;四是要加强财政内部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 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关系和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围。

5.明确要求, 确保责任落实

积极履行管理职能, 认真落实工作职责, 是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强调资产信息的准确性。要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为编制、审核新增资产购置预算提供依据;二是要强调行政单位内部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 (财务) 部门的分工协作。资产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预算 (财务) 部门的工作沟通, 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三是要强调财政内部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部门的分工协作。单位在预算中未按要求编报的, 财政不批复其资产配置预算, 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配置, 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 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共同把关;四是要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对本部门、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管理职责。要认真审核所属单位上报的新增资产购置计划, 重点是审核资产信息系统提取的单位存量资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新增资产购置计划与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实际需要以及单位工作职能和任务是否相适应等。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从行政事业单位来看, 很多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的重视不够, 一些单位未按规定履行资产配置计划申报程序, 在编报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时基础不实, 质量不高, 随意性较大。从财政部门内部来看, 也还存在重资金、轻资产的现象, 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尚未形成共识, 特别是在资产配置预算编审工作中, 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不够顺畅, 以上都限制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深入推进。

2.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账实不符的现象依然存在, 填报的资产基础数据不齐全、不真实, 加之尚未实现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监管, 各单位的资产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 导致增量资产配置和存量资产管理之间资产信息不衔接。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单位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 影响了资产配置预算编审的科学性、合理性, 难以有效控制资产重复购置、超标准购置等现象的发生。

3. 配置标准不够完善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缺乏统一的配置标准, 有些虽然有标准, 但脱离实际或过于原则, 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不强, 客观上加大了资产配置预算编审的难度, 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对该不该购置、该购置多少等情况难以有效地审核把关, 影响了财政资金和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益。

4. 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财政内部预算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和内部审核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预算编制阶段, 资产管理部门很难深入参与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核, 审核的效果不明显;在预算执行阶段, 一些待细化项目、追加预算及部门专项中涉及资产购置的, 尚未纳入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的范围, 审核的范围不够完整, 这些都导致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参与资产配置预算编审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 因此只能说是初步参与, 并未形成真正的结合。

三、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几点建议

1. 完善财政内部工作流程,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对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的资产, 不论其通过什么资金渠道安排, 一律纳入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核范围, 没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核同意不能将资产购置事项列入预算。同时, 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 在部门预算编制阶段, 预算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同时在部门预算软件上对单位资产购置支出预算进行审核, 由资产管理部门根据资产配置的有关规定提出初审意见后送预算管理部门;对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的资产购置项目, 预算管理部门再结合资金情况提出项目安排建议, 对确因特殊情况需增加的资产购置项目, 需与资产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后安排。在部门预算执行阶段, 待细化预算、追加预算及专项中涉及资产配置的, 必须要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 同时参照上述要求和流程进行审核。通过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预算管理部门审核资金的可能性, 充分发挥财政的资产管理职能, 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2.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规范资产配置预算编审

健全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是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实现资产配置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一是抓紧出台通用资产配置标准。按照“先一般后特殊”的原则, 目前, 安徽省参照中央机关和其他省市的资产配置标准, 结合实际, 已经草拟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 对日常办公设备、家具和公务用车等资产从单位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两方面规定了最高限额, 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出台。二是研究制定专用资产配置标准。针对一些大型科研设备、医疗卫生设备等专用资产, 财政部门要积极会同科技、卫生、质监等部门, 深入研究, 结合行业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分类制定和完善相应专用资产的配置标准, 为编审资产配置预算、细化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3. 完善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为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节约财政资金,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资产调剂制度,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资产调剂职能, 推进土地、房屋等国有资产产权的集中统一管理, 注重将闲置资产调剂与增量资产配置结合起来, 引导闲置资产的合理流动。同时, 借助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平台, 完善共享激励机制, 盘活资产存量,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 不断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4.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产管理流程再造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实施, 为财政部门准确掌握各单位资产基础信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不仅有助于实现资产管理透明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还将为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审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撑。一是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将资产配置业务流程有机融入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中,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配置资产时, 需提前

结合预算 篇5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一)概念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将全面预算管理定义为: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从而高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日常活动,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依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制定作业指标,以销售预测为起点,随后预测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情况,并编制主要财务报表来反映企业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运作流程

一是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第一步,逐一分解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及其负责人。二是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具体实施的过程,它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特别注意,预算委员会需要详细记录执行的情况并且收集预算信息,及时反映给有关负责部门。三是预算调控。预算调控是指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的预算可能不在适宜时,根据新环境所进行的预算修正。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协调、财务预算调整、财务预算监控及仲裁等职能,是财务预算的重要环节。四是预算考评。预算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的考核与评价。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利润预算管理系统的考评。二是对预算执行者的考核及其业绩的评价。

内部市场化的概念

(一)概念

企业内部市场最早可以追溯至工业社会时代,M型结构是企业内部市场的摇篮。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内部市场是指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充分挖掘企业潜力,增强企业活力。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等。

不难发现,内部市场化的实质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将市场机制与科层机制二者有机结合,以便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协调成本的较低、协调效率的提高。在企业的交易环境中,在内部市场存在着基于不同利益的经济主体,而交易的对象则是在共计关系中存在的各种中间产品或生产性服务。

如果我们从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的划分来看,生产部门的链条中是在内部市场沟通中实现产品的向下游供给,而非生产部门则是通过服务的供给来从生产部门中获取利益。这些交易行为在类似于市场供给环境中实现价值发现和价值获取。当一个主体所能供给的产品或者服务不能在内部交易环境中实现价值,其便失去了相应的存在价值。

(二)内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一是正确划分利润中心。内部市场化的核心就是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而原各部门和单位是内部市场的主体。划分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于,责任中心能否确定其成本与收入。具体而言,可根据原企业的“工作流程”或“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各部门的经营现状。

二是更新管理技术。企业内部市场化使得管理层协调与监控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支持系统,以便保证各利润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是合理制定内部市场规则。企业在内部市场化机制下应着眼于企业整体战略要求,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来制定内部市场的交易规则。科学合理的内部交易规则可以保证内部市场的正常运行,防止各个利益中心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此外,内部市场规则制定后,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

四是有效调控全局。为了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管理层必须保留对各责任中心的监督权和调控权。一方面,管理层可以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利用企业文化来规范和引导员工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采取内部审计、内部破产等手段来进行监控,保证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行。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机制下的全面预算管理

(一)内部模拟市场全面预算的特点

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是指依据产品的市场价格,通过销售环节倒推出产品的生产成本,再从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依次向前倒推出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并将此作为预算的指标来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不同于传统的全面预算,其有如下特点:

一是成本倒推性。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各个阶段的预算指标是通过向前倒推而来的,且是固定的上限指标。

二是市场的适应性。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不是由管理层依据经验制定的,而是通过参考产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的。这种成本控制使得煤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

三是将成本中心改为利润中心。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改变了责任中心的划分方式,将所有与市场直接挂钩的部门或单位当作利润中心,所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或单位当作模拟利润中心,不断降低成本费用中心在煤炭企业中所占比重,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绑定在一起,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管理的热情,从而有利于实现煤炭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是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引入市场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引进市场机制,煤炭企业内部的各中间产品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各单位的内部管理也在不断地改善,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追求内部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法,将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

(二)内部模拟市场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一方面,企业内部每个单位都要成为内部责任单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各个单位担负的责任要具体落实,具体到每一个内部员工,从而形成总体责任目标的全员保障体系。

二是差异性原则。对于不同的内部单位,其应承担的责任类别和考核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内部费用中心的目标是在保证正常经营生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支出;而内部利润中心则以内部利润最大化为责任目标。

三是权威性原则。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基于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是一项严肃、迫切的内部管理工作,因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然,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是允许内部各单位与预算委员会之间进行协商,但不能无限度的讨价还价或置之不理,否则会影响整个预算工作的进程,也难以实现对内部各单位的有力约束。

四是设立尽可能多的利润中心。内部模拟市场的全面预算管理将内部各单位分为利润中心和模拟利润中心,尽管模拟利润中心实质上是成本中心,但将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有利于了解企业哪个生产环节真正创造超额收益,激发作业环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其奖惩机制。无论是利润中心还是模拟利润中心来说,它们被分配的预算指标一般都是超出其正常条件下的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压力。由于煤炭企业的预算指标具有市场适应性,其面临的市场压力会转化到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员工身上。对于那些能够创新、努力进取完成甚至超越预算目标的单位或个人,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不能够完成被分配的预算指标的各单位或个人,应该分析其原因,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奖惩分明的机制是预算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保障。

六是中间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参照对应产品的市场价格,不能仅依据管理层经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不同的要素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由公用事业单位直接提供的要素,由于价格比较稳定,可直接以市场价格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由多家供应商提供的要素,可选取加权平均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由企业内部自行生产制造的要素,可选取同类要素的市场加权平均价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对于那些没有同类产品或市场价格的要素,可按照要素的成本项目累加来确定。

(三) 内部模拟市场全面预算的意义

将全面预算与内部市场化结合起来,使预算的执行通过内部市场价格体系、交易结算体系、收入分配体系、仲裁监控体系等实现,使预算执行结果(量差)直接体现为市场(预算)主体的收支,计入其工资分配,从而体现了内部市场化分权管理思想下责权利主体下移、价值链延伸、作业及岗位价值增值的思想。对于改善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模拟市场下全面预算管理促使管理观念的创新,从而提高了煤炭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效率。内部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管理理念不能不断创新,企业很难实现其最大潜能。有利于实现企业资金向纵深层次发展,拓展资金管理的内涵,带来资金管理观念的重大创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运用生产经营过程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原理方法,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机制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践

(一)面向全面预算管理的内部市场化实践

首先,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应的内部市场化制度是基础。为了是内部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市场化”,煤炭企业的管理层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整体的管理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下属职能机构的职责,对企业的内部市场化工作进行详细、合理的分工布局,并完善对应的监管控制系统。其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置对口的管理人员。煤炭企业对企业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适应内部市场化进程,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市场小组、网络小组等配套机构,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分工明确、相互合作配合的管理体系。人员配置方面,做到人职匹配、人岗匹配,重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最后,保证信息系统的辅助支持。提供档案信息的基础保障,煤炭企业要对企业上下的记录在案的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要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信息系统,提高内部市场化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效率。

(二)基于内部市场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践

一方面,煤炭企业内部市场机制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以预算系统为基础开展,形成“两级预算、三级市场、五个中心”模式,即自上而下的集团公司和下级公司之间的两级预算流程,“集团领导、基层单位管理者、班组员工分别为市场主体的三级市场结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费用中心和收入中心五个中心职责分明,分工合作的管理结构。

结合预算 篇6

关键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  突出问题  更加科学  公平公正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189-01

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成、运转、维护和更新主要靠预算资金来解决,占财务支出的比例很大。新时期财务管理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科学、准确安排与资产相关的各项支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有效手段。确切的说,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的客观需要,也是科学编审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我市物价系统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浅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物价系统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主要是资产底数不清晰,资产配置标准还不全面和完善。

(2)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着“重购轻管”现象,一些部门只注重于争资产、争项目,不重视资产管理使用。

(3)对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仍然存在着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政策性。

(4)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审机制和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造成资产预算审核把关不到位。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从理念认识、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达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的科学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实现资产配置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2.1 树立全新的编制预算理念

即:树立以存量资产为基础,结合资产实际需要编制预算的理念。准确的资产存量是编制资产预算的基础,为有效解决资产存量这一动态管理难题,要定期组织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盘盈盘亏资产,认真查明原因,按规定程序和权限报批后,及时调整资产登记账。为科学掌握和动态管理资产存量,可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研发一套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提供全面的资产数据查询,实现资产存量信息资源共享。这样,既方便资产管理部门调用、统计固定资产各类账目,又便于资产使用单位查阅本资产状况,也利于财务部门及时掌握资产相关情况,指导监督各项工作。同时,在掌握存量资产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使用部门资产实际需求,分析使用部门资产余缺,将存量资产的调剂、处置情况和新购置资产需求与当年经费一起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形成经费与资产相互对应、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综合预算机制。

2.2 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

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确定资产标准,就是要解决满足单位运行和发展需要配什么资产、配多少的问题,即要根据人员编制、单位性质和财力可能,明确各类资产配置的数量、价值和使用年限、性能等参数指标,从而控制资产有效规模,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目前来说,我市物价系统建立了一些资产配置标准,但还不全面和完善,如:办公资产配备标准、业务设备配置标准等还没有建立,使二者结合缺乏相关的制度依据。没有资产配置标准,就会使资产配置无据可依,出现资产配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依据人员编制、工作需要和经费可能等因素,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资产配置标准,完善形成实物配置标准、费用定额和预算定额的有机结合。对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但必须严格审批程序。要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拟购置资产品名、数量、型号,报请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同意,才能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未经批准的,不得编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要充分利用闲置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2.3 理顺密切的部门协作关系

从实践情况看,做好资产配置预算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资产使用单位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问题,只有理顺好这种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单打一”现象的发生,形成工作合力。要研究找准部门间相互配合的切入点、结合点,从强化机制建设入手,规范部门密切协作关系。财务部门要充分征求资产管理部门的意见,资产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工作沟通,并密切配合。如:在编制预算时,努力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明确资产使用部门上报预算均一式两份,一份报财务部门,一份报资产管理部门,经资产管理部门初审后,由财务部门再审汇总后,报分管财务工作领导审核,经研究讨论通过后上报上级财政。这样,资产管理部门可根据资产现状和配备標准及现实需要提出需求,财务部门根据当年财力及中心工作提出意见,达到了资产预算的完整性。同时,打破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互不搭界”的状况,增加了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部门间协作关系的建立,实现资产从添置、调剂、报废、处置等“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监管,从而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深入贯彻规章制度的落实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离不开制度建设做保障。要通过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的作用,加强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在预算执行环节建立资产预算执行报告制度,跟踪资产预算执行结果,规范资产使用行为,检查督促资产使用单位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作为下一年资产预算考虑的相关依据。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需要,需追加预算并临时购置资产,要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经审批后方可购置。要在决算执行环节详细分析资产购置、使用、维护情况,对资产购置的品牌、型号、数量等要与预算一一对应,形成资产管理的决算分析报告,并与决算报告有关项目相互印证,作为今后预算编审和资产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还要建立绩效评估制度,评估资产是否以最低的成本或在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取得,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等。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节约经费开支,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达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令第36号);白海泉,黄星.浅谈事业。

结合预算 篇7

一、监狱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预算资金是监狱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形成的主渠道, 随着财政集中支付制度的普遍推行, 财政财务管理的重点逐步从货币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但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或得不到真正落实。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 但不能按制度规定办, 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登记、使用、损坏、报废、处置的职责不清, 固定资产损坏、丢失等无人过问, 固定资产帐、帐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像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有的单位固定资产是先处置, 后通知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只能跟在后面进行账务处理, 但有的固定资产处置不符合财政规定的相关手续, 财务的账处理不了, 结果是账实不符, 造成了财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工作两张皮的局面。

二是不求效率、盲目购置。监狱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监狱不以赢利为目标, 长期以来, 形成了一种两眼向上、伸手要钱的习惯。各监狱都积极争资金、争项目, 争规模, 但很少评价资金效率, 没人承担支出责任, 所以, 普遍存在无计划购置、盲目购置、重复购置、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三是不顾现实与可能, 相互攀比, 与其他地区相比, 与其他部门、科室相比, 你有我也应有, 贪大求新、求好、求全, 不能调剂或共享使用, 造成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整体效率差。

四是浪费流失严重。有个别单位借改革之机, 以兴办实体, 为单位创收为名, 将单位的固定资产低价、甚至无偿提供给实体单位或私人使用, 收取所谓的“承包费”、“管理费”,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是不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盘点, 造成“家底”不清。虽然会计制度和年终决算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进行过多次“清产核资”, 但是, 前清后乱的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综上诸多问题的存在, 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节有重要关系。财政在预算分配中重视收支管理, 重增量, 轻存量, 忽略了财政收支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内在联系, 没有明确的配置标准, 只拨款、少监督, 使监狱资产管理自由转变为监狱自行管理, 无形中放松了财政对监狱资产的监督和控制, 这是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监狱在资产管理中, 监狱领导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一是申手向上要, 不要白不要的思想严重;二是不重视资产管理。多数监狱没有管理固定资产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 而是由办公室、财务部门或其他人员兼职管理、临时代管等, 分工、职责不明确, 表面上有人管理, 实际上无人管理, 这是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具有内在联系, 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首先, 预算管理包含资产管理。其次,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制约。

三、规范监狱资产管理的建议

首先, 监狱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 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程序, 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制定固定资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一要制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二要制定固定资产统一编码, 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三要建立明确审批流程。

其次, 各监狱对固定资产管理也要提高认识, 也要设立监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设专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每项固定资产都要落实具体责任人, 严格落实资产使用人即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制度。

第三、完善检查监督制度。一是监狱内部完善监督机制, 监狱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本监狱的固定资产进行审计监督, 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存在, 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本监狱所有, 固定资产账卡是否一致, 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等。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各监狱资产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主要是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增减变化情况、增减变化的手续是否合规、实物资产状况等, 可以抽单位进行全面检查, 也可以抽查某类资产进行检查。三是财政部门的财务检查。

加强监狱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融为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促进, 是预算管理部门和监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的职责。我们要不断努力、创新管理, 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摘要: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拨款的逐年增加, 预算资金管理不断加强, 但是预算资金中的资产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造成监狱资产管理不到位, 出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等现象。财政部门、监狱主管部门、基层监狱要提高认识, 加强对监狱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使监狱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篇8

一、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无论资产的形成、使用还是处置,都与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制度相统一,这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编制预算时,有必要分析现存资产的存量,并就其配置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反过来可以为预算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其次,在预算的调整阶段和实施阶段,能够更好的支持资产的实时动态数据管理;同样的,有效的资产管理也间接影响和促进预算管理。一方面,日常经营为预算单位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维护日常运营资产和单位的价值要靠预算安排来实现。而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业务部门主要依靠对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的配置来实现预算,那么规范化、科学化的预算资金安排直接决定了资产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只有把资金配置管理和预算管理动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全面的资产管理。

二、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对于两项制度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

为树立每个业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两项管理结合的重要性的认知,都必须要确定一个标准的资产配置和最终产品或服务与资产管理的实践匹配度,以为预算安排提供依据。许多单位只考虑短期目标,也难以实现科学的预算安排和执行的公平性,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外部监管,经常导致财产损失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二)配套制度建设和相关支持机制滞后

目前的很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需要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两者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缺乏相关科学完善的理论和机制。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体系尚不明确,现阶段还有很多不规范的、有的甚至与标准不符的机制。

(三)真实情况不明,账目不匹配

许多单位现在虽然已经建立财务体系,但由于各种资产名目繁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不通用,使用人员变动频繁,资产管理的一些部门岗位没有专职人员,如果资产详细信息账户要完善并匹配预算,则需要对现有的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进行审查。另外一些单位占有的资产和所在的地区不清晰,因此可能会有大量不使用的、报废的资产长期挂在资产负债账户,这些资产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挂账时间长,相关的价值可能已经严重损失,会增加对预算安排的不利影响。

(四)新增资产的配置和预算管理不匹配

在资产形成的时间上,需要调整存量和增量投资之间的匹配性。企业的本期资产通常是由上期的收入和支出来确定。目前,很多单位没有在科学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确定单位的预算机制,因此,该业务部门的资产预算安排,主要是基于对数据增长预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额;而且资产质量的优劣和不同的资产分配方案,导致可能盲目和不健全的资产扩张计划。此外,“在目前一些不健全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充分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也是很难的,从而对经营单位控制资产配置和资产失衡增加了难度。”

在当前的业务部门资产管理实践中,资产一旦形成,便属于相应的业务单位和部门占用并使用。对于这种现状,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评估机制。各个部门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热衷于抢购添置资产和夸大实际资产收益,并使用极小的关注度对待资产管理,资产与预算是否匹配也很少考虑。各部门之间很容易导致配置预算不公平,资产配置也容易存在不平衡。

在处置资产时,资产管理和收入管理分离。目前,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在处置资产时将产生部分处置收益,虽然是少量的资产处置收益,但如果不被纳入预算管理,则有可能对总体资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资产互换机制难以建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三、企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可行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资产配置并跟进完善

在实际的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根据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可相对应的制定不同标准,以解决该部门的发展需要什么资产和多少资产的问题;应该根据人员编制、部门性质和资产管理水平进行定期配置标准更新和价格重置,还可通过疏通各类资产配置、价值、性能指标等参数来控制标准的有效范围,也可考虑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高资产的效率。此外,通过设定这一机制,实现大型设备和其他大型资产的高效利用,减少资产配置的重复,从而可以提高预算资金的效率。其次,“随着中国企业改革的进展情况,目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纵观我们的业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所涉及的资产类型和数量都很多,因此,随时面临着许多新的资产配置,所以预算计划应重点规划大型资产。”此外,更应注重对大规模资产的配置,以进一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

(二)提高对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认识并规范相关操作

预算单位应采取资产配置标准为前提,在现有资产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信息,通过预算编制和审计,清晰的查找资产内容,以及各类资产的数量和预算组成内容;要合理设置预算科目,明确反映资产投向和资产目的,要准备好资产收购和分销、使用、处置的详细预算,准确地反映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这样既可以防止过度投资,同时也防止不适当的投资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发展计划,然后还可以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严格执行预算。通过资产配置和资产转移机制,保持预算管理合理的价值分配,以确保充分落实预算目标,这是整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键之一。采购部门采购的资产,应控制并认真审查,签署收购项目时即确定预算;如果因为资产扩张而改变了之前的预算规划,可在相关项目经批准后,调整资产收购预算,按规定程序再批准后续采购。

我们的各个业务部门要大力推进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提高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解;只有业务单位和部门都充分认识到进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员工主动接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深化机制改革,提高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度。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产监控职能,管理并审查资产预算的配置,以及不断审视预先存在的预算和需要增加资产的后期预算。应该规定相关资产购置和预算更改经同意后方可实施;在预算范围外购买资产的,应及时纠正和惩罚,并加强处置负责人的力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相结合才能让我国的企业单位实现高效、负责、节约的成长,让企业单位能真正享受制度带来的竞争力,从而更好的立足市场,进军国际。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在当今市场经济框架下将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我国企业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机制进步的关键。

摘要:在我国,有些企业单位长期以来缺乏对相关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有些企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这两项制度,但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例如对于两项制度的重要性认知不到位、配套制度建设和相关支持机制滞后、真实情况不明和账目不匹配、新增资产的配置和预算管理不匹配等,使得企业单位财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管理层不能方便的监管,无法从财务层面更好的提升经营效益。为探讨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种制度的优势,本文探讨了将二者相结合之后,在企业单位的制度和实践层面可能带来的优势,并对相应的解决手段进行了说明,本文将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卓.关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篇9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结合

现阶段,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只有依据时代的特点,对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优势互补,使得政府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时能够很好的避开弊端。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为了确保政府的资金流向,资金的流通,资金的经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很好的对政府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现状

(一)无法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

目前,政府预算会计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在资产使用上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都是与最原始的成本资金进行计量以及反映的,这也使得政府资产在持有时,无法确定资产的增减,进而导致了政府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准确。单一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货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政府资产的反应也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对政府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库存货物的价值。当前的制度规定,政府部门的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并且逐渐使用的物资,而对于数量较少的办公用品则是随用随买,在购买之后按商品价值直接列为支出。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现阶段,我国对于政府部门的无形资产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在传统的成本模式下进行政府资产评估时,对于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被忽略,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全面。主要反映在对政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

(二)无法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当下,在进行政府预算会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政府的资产以及负债全面的表现出来,而且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受托的责任、财务情况等等也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在现金制度上,对于已经发生的档期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债务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确认,从而形成隐性债务或者或有债务,这样的现状使得在进行政府进行资产评估时,夸大了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源的支出,加大了政府存在财政风险的可能性,使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三)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

现阶段,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对于政府的拨款就可以充分的反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预算的支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等不能充分的在这个体系中完美的反映出来,而且,要想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的进行结合,首先要对将其中的脉络进行梳理,使得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来快速的完成,并且对于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管理以及决策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二、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履行政府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虽然对它们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却是组成政府会计整体的重要构件。只有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有效协调,就能实现两者的功能协同。对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协调、会计要素协调、会计科目协调以及会计报告协调。在对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时,应该从整体思路进行相应的思考。首先要树立一定的思想方向,只有在思想方向正确,并且加以辅助措施的实施,才能使二者得到有效的结合。其次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逐步的进行,不易操之过急。

(一)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先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政府部门预算以及执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善,防止政府部门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挪用,挤占预算资金等一系列违法乱纪的行为,不断的加强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在政府部门进行了资金预算时,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部门的采集收购等相应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对于财政的支出要设立个明细账户,以便对以后的财政情况进行相应的审核。在政府部门预算环境下,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体系,用以来追踪政府部门的活动结果,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以及政府部门的真实业绩全面地反映出来,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财务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完善财务相关信息透明化强化负债监控

现阶段,长期非货币性质的政府项目并未划进到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只有在进行项目拨款时会形成一条简单的支出记录,这样的现状使得政府资产无法准确的进行评估。并且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改变,也将政府部门公益性的支出逐渐增大,使得预算体系不能将环境、社会义务、担保等方面的负债进行相应的确认以及计量,导致了政府部门无法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给政府部门的债务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未强化债务管理,需要完善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并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将政府机构的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为政府部门的资产管理带来一定便利。

(三)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通过政府预算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资产的用途、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全面的展示出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将政府部门所有岗位所需消耗的费用,以及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整理、分类,控制政府部门的总体成本。而且对于政府部门资产的审核,绩效预算,以及拨款等方面,成本会计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使得政府部门的绩效性以及相应的职责都能得到充分的履行。对于政府部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财务报告以及合算对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策略改进,使得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的进行强化。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政府进行决策,促进我国政府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并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不断的将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进行完善,从而使二者能够在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对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等资金能够安全的送达使用者手中,对于政府部门的资金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不但对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而且能够使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向、资金营运效果等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责,使得政府部门的会计系统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曾莲.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范瑛瑛.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3

结合预算 篇10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构建的意义与要求

1. 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是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层要求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目的在于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自上而下, 形成一套统一、公平、规范的制度和模式, 同时加强对资产的监管包括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和收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确切的掌控。资产管理侧重于实物形态的管理, 预算管理侧重于价值形态的管理, 预算管理是通过增量的调节进行对资金的合理安排, 从资金的运动形态来讲, 资产是资金的最终归属, 资产管理主要是对资产存量的日常管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资产存量管理和增量管理的关系, 即以存量制约增量, 以增量激活存量, 以达到提升事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促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的目的。因此,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加强资金运动链条的监管的必然要求。

2. 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要求对各类资产进行分类管理

对各类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是明确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对象的基本要求, 也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资产分类工作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相结合工作开展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我国的国有资产主要是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 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块组成,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行政单位资产和事业单位资产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又具有差异性, 鉴于目前我国财政体制的这种特性, 对两者的异同进行梳理是进行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资产的客观存在使得对经营性和非经营资产进行合理界定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 对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进行准确划分也势在必行。

3. 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应当体现三个层次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的机制应分为“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中观层级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相结合, 主要是财政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内部之间的结合;中观层次相结合, 主要是涉及到政府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 包括财政部门、国资系统、机构编制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审计部门、纪委等各部门的相结合;微观层次相结合, 主要是具体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 (日常管理) 、决算等全过程相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不是狭义的结合, 而是自上而下、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结合。

4. 构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尽管财政部很早就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但是, 在实践中由于行政事业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复杂性, 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应当坚持由重点到一般、先易后难、由共性到个性的原则逐步展开。从实践上来看, 配置标准容易明确的资产 (如机动车的购置) , 越是容易进行与预算相结合工作, 而针对大型专用设备由于可参考的标准较少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这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因此, 首先应该对一般资产项目进行配置标准的明确, 然后通过在相结合工作中的实践, 逐渐对各类项目资产进行配置标准明确化、动态化逐渐纳入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内。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框架设计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涉及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各方关系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互相作用的机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构建不仅表现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各子系统运行机制上, 而且还体现在两个构成要素之间相协调、衔接的运行机理。综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个节点及衔接的工作机理,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1.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在国家宏观层面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顶层设计, 也是微观层面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的具体工作要求。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主要是从三个层次加强:首先, 宪法和法律层次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宪法从国家最高立法层面明确了产权和权利义务关系, 是保障资产和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要求, 法律制度是对我国宪法中部分条款的明确和细化, 是行政部门行政工作顺利开展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 是保障资产和预算管理工作合法性的基本保障;其次, 行政法规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这是行政部门资产和预算管理工作部门实际工作合法性的依据, 也是保障政府部门财政工作科学化的体现;第三, 我国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的保障机制建设, 主要体现财政部门内部在职责范围内调整部门管理事务权限和明确各构成部门职责的规范性文件, 是针对法律和法规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是健全资产管理工作、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保障, 是实施资产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基本依据。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信息传递机制

信息传递机制的设计理论框架源于机制设计理论, 委托——代理人模型及理论以及现代信息系统理论, 囊括从信源到信宿的五道环节, 以促进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和准确性为目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信息传递机制的构建需要信息传递的各个节点的明确和传递途径的合理构建, 主要体现在五个环节:一是信源, 表现在资产购置者、使用者、监管者等各个参与方及工作人员, 要求与资产和预算管理工作有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真实可靠, 而且也应该使得信息使用者认为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二是“译出”环节, 是信息获取者通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段把获取的有效信息“编码”的过程;三是传递途径的选择, 资产和预算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公告、邮件、专业软件等多途径传递信息。四是“译进”环节, 是信息接受者在获取信息以后对信息的一个再加工和理解过程, 信息传递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因素就在于“译进”和“译出”的相符程度有多大;五是使用和反馈环节。完整快捷的信息传递是主管部门实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收益和处置状况, 减少信息不对称, 有效地预防、降低资产浪费流失的重要保障。

3.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组织协调机制

组织协调机制要求明确责任主体, 依据约定的管理流程, 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手段和方法对相关的运行过程进行沟通, 对产生的干扰和干扰因素进行及时排除, 以促进和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转为根本。著名管理学家明兹伯格构建的五种流程系统给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带来了借鉴意义。建立正式的核心的指挥系统, 借助该理论可以构建以领导为战略高层和核心的直线执行体系, 以保障系统最高效的运转速度和良好的贯彻执行力;完善规章制度流程体系, 即健全组织运行和管理工作流程的规章制度, 要求权责对等并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并完善责任分解、考核和追究的体系建设;构建各部门有效沟通的流程系统, 这是对规章制度流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 要求相关联的各个部门之间保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避免信息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加强工作群体流程系统的建设, 这是旨在整合不同层级的沟通网以组成完整的流程系统;建设特殊的决策流程系统, 这是由于进行特殊的非程序决策而引入的决策流程系统, 以保障对相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的紧急干预。

4.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即在分析相结合运行机制的特点以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 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流程的各个环节准确把握, 以构建协调高效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运行机制。建立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要按照“二上二下二评”的程序编制资产配置程序;单位既要填报存量资产情况, 又要增量资产计划;对办公用法配置既要提供立项审批文件, 又要说明资金来源情况, 还要说明调剂使用情况;对超过一定经费额度的要提供论证报告;主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业务处室的审核要有效配合;要建立增量资产预算执行反馈制度, 及时完整反映单位资产购置、使用、处置情况;在决算阶段, 探索建立资产统计分析与部门预算的相互比对和印证机制, 对资产管理结果及时评估, 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5.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机制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监督评估机制, 客观要求针对资产管理状况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明确辨别监督评估主体、界定监督评估涵盖领域、加大监督评估力度和创新监督评估方式, 形成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监督并重, 对外检查与对内监督并重, 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并重的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要积极履行财政监督职能, 创新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起运行良好、反馈及时、资源共享的财政监督信息传递机制, 建立绩效考核标准体系, 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面提升财政财务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绩效监督机制, 扩大绩效监督考核体系范围, 确立明确的标准, 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 应当监管一般项目和大型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办法, 监督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单位检查的监督力度。在监督方式的选择上, 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流程, 科学合理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以保障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分析处理。有效地和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管理相结合, 借助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力量强化监督, 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估体系。

三、保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有效运行的具体措施

1. 落实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的各项要求

依据制度保障机制建设的三个层次, 结合我国目前各省市相结合的实践情况来看, 包括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明晰产权制度, 完善现有财政制度三个方面的要求。

(1) 制度保障机制的建设。就目前来看, 财政部“两令”是我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高层级的规章制度, 尚未上升到法律级次, 一旦与其他法律法规发生冲突, 只能让步。另一方面, 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也只是限于资产出租、出售、处置以及收益管理等个别方面, 尚没有一个充分涵盖管理体制、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等在内的完整的法律规范, 这样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 要尽快制定关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法律规范, 使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省和市来看, 要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进行细化的规定, 制定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 使管理体制、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奖惩制度等都有明确的依据可循。

(2) 明晰产权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特别是土地和房屋等, 最初都是通过无偿划拨等方式取得的, 当时很多单位都觉得反正资产都是国家给的, 办不办产权证无所谓。这些单位长期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 认为自己单位就是这些资产的“所有者”的认识误区, 不仅仅造成了随意出租资产和私自变更产权归属的现象大量发生, 而且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脱离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损失浪费严重。特别地, 鉴于各种原因, 我们还大量存在着部门国有土地和房屋原始资料凭证流失或者不全的现象, 相关单位又往往不能及时或者根本就不办理产权登记。由于产权登记缺失, 各单位在改制或者变更土地用途过程中, 普遍感觉产权变动成本高, 程序复杂。因此, 明晰产权制度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必不可少的一步,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明确国家、财政部门与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产权关系、尽快建立统一的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创新产权交易制度。

(3) 完善现有财政制度。1998年以来, 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目前已经推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现行的这些财政制度, 对于财政改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势必会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相关联、交叉, 因而在今后, 要注意完善现有的这些财政制度, 确保为二者结合提供保障。

2. 建立与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1) 在进行家底清查时, 各单位要积极将自己单位的资产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困难, 可以在各单位间进行讨论, 以探索解决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单位, 应将自己的经验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流, 使成功经验从点扩大到面。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以及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 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举行经验交流会, 将各自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 经验进行交流, 将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从而不断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发展。

(2) 建立动态化管理的资产信息系统。目前, 我国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动态化, 无法对资产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中, 往往对存量资产没有全面的掌握, 因而在配置新增资产时具有盲目性, 增量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层出不穷。同时,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资产信息无法共享, 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 导致在进行预算安排时缺乏准确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进而影响预算编审的合理性、科学性, 难以避免资产购置过程的重复购置和超标超编购置的问题。在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的监督方面, 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健全, 使得监督处于一个空白状态, 流于形式, 造成预算执行不力、资产管理信息失真的局面。因而, 建立和完善动态化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和明确管理责任打下重要基础, 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必不可少的一步。

(3) 适时向社会公开信息。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 应当适时的向社会公开信息, 以促进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等的社会监督。公开的信息中, 应当包含资产的具体标准、资产的购置使用计划、执行情况等, 让公众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有充分的了解, 以便于媒体、公众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进而促进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同时便于活跃社会监督, 解决资产闲置浪费、乱出租出借和贪腐问题。

3. 加强领导重视, 强化财政牵头, 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开展应由省领导开始, 自上而下, 逐步形成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视。在省一级, 可以由相关省领导亲自挂帅, 成立相关管理部门, 参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构建当中;在市一级, 可以成立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组建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 注册成立行政事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整合国土、建设、房管、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力量, 坚持组织领导;在县及县以下一级, 也应该尽快成立诸如国有资产管理局、公共资产管理局之类的部门, 对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理顺工作管理, 更好的自上而下的开展工作, 建议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下设综合管理部门、专门管理部门以及资产运营部门。把应归属于财政部门管理的资产, 重新纳入财政部门的管理的范围内, 进行综合管理。应适时建立部门管理联动机制, 如在资产处理过程中, 形成财政、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在公车购置上, 形成财政部门、纪委、车管所、购车主管部门间的联动机制等。通过多部门间的横向联动,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有过资产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规避行政事业资产工作的盲目和无序。同时也可以尝试建立与社会中介的联动机制, 按照“整合力量, 优中选优”的原则, 建立中介机构备案库, 在全市备案的资产评估、拍卖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中, 按照一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从中选出资质雄厚、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 在财政部门的监督下, 开展国有资产的审计, 评估、清理和处置等相关工作, 确保社会中介机构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 加强资产配置与预算编审相结合、资产使用与预算执行相结合

对于增量资产的源头控制, 编制资产配置预算, 不失为一个重要举措。编制资产配置预算, 能够有效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从而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夯实基础。资产配置预算管理, 需要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紧密配合, 从而有效的提高资产配置预算编审的工作质量, 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预算执行工作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加强新增资产的预算执行管理, 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一个必要环节。其主要手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 新增资产预算经审批以后, 预算单位必须遵循审批的内容和进度计划来严格执行, 以确保新增资产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及严肃性;另一方面, 在新增资产的预算执行过程中, 财政部门要对整个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对擅自挪用资产购置资金或改变新增资产用途的, 应减少或停止财政拨款, 并进行通报批评, 同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最后, 在新增资产的预算调整方面, 预算单位要提前向财政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申请, 经审核通过后方可按程序进行调整。

5. 加强有效监督评价机制建设

(1) 健全法律制度, 落实内部监督、加强外部监督、发展社会监督。

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立法, 目前仅仅依靠几个部门规章维持监督工作的基本运转。由于专门法的缺失, 其他配套制度的建设也很不完善, 直接影响了监督机制的实际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立法当中, 要明确有关机构资产监督中的职能划分, 明确监督行为的主要对象, 明确有关主体的主要监督手段, 明确对管理行为中渎职等行为的惩处规定, 从“谁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怎么处理”等四个方面构建起完整的监督制度体系。就湖南省目前的情况而言, 要尽快出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督的条例、规章, 细致的对监督主体、客体进行规定, 对违规违法行为, 要予以明确的处罚措施。

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作为综合管理的主体, 应当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内部监督工作, 形成“财政部门——政府公共资产使用部门”的两级监督模式。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成立专门机构用于管理和监督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情况, 增加人员配置, 同时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 确实的把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闲置浪费。从理论上讲, 人大、法院、检察院、审计署、监察部等单位可以对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但外部监督机构的工作重心往往集中于政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大型项目, 实际投入在政府公共资产上的监督精力十分有限。为提升外部监督的实际效果, 应当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督明确为外部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 使之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督作为常规工作来对待, 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查机制。同时, 要逐渐将外部监督机构明确为监督主体, 避免由于部门既得利益的存在而导致的内部监督机制失灵, 影响实际监督效果和监督机制由“监管合一”向“监督与管理适度分离、强化外部监督”的重大转型。

外部监督要充分重视媒体报道、来信来访、网路论坛等载体中反映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调查处理, 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此外还可以引入商业性审计机构、监理机构、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参与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理、听证、调查等环节的工作, 扩大社会监督的可及范围, 不断发展社会监督。

(2) 完善评估机制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 也应当及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制定绩效计划。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基本职能和资产存量等提出政府公共资产管理年度绩效计划, 阐述本财政年度内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最低水平和基本数量, 明确本单位本年度资产的数额和管理水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管理实际对各单位提交的绩效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以保证各部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数量能够与实际相匹配, 并保证政府公共资产增量的适度节约。在与各单位商议并确定绩效计划后, 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绩效计划进行汇总。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估的主要标准, 负责审核本级政府公共资产主管部门以及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资产管理绩效计划, 并在审核通过后与各单位签订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绩效协议。

二是提交绩效报告。在财政年度内,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跟踪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绩效计划的实施情况,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提交绩效报告, 通过绩效指标详细描述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在财政年度结束后, 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根据与财政部门签订的年度绩效计划的有关要求, 对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情况, 认真撰写年度政府公共该资产绩效报告。

三是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评估各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 在绩效评估过程中, (下转15页) (接9页) 应当采用报告审核和实地检查等形式, 并可引入中立的社会中介评估机构或吸纳社会公众参与绩效评估。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职能是否充分履行、预算是否严格执行、资产是否有效利用、资产是否充分节约等, 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应用绩效信息。首先, 可以引入绩效预算机制。对于在绩效评估中反馈良好的单位, 可以将结余的财政资金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而预算绩效不佳的部门则将面临被问责或预算资金被削减等方面的约束。其次, 可以实行信息公开机制。对于各行政事业单位提交的绩效评估报告和财政部门所作的绩效评价结果, 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 以此丰富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途径, 增强各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2006]35号) .2006年5月30日印发.

[2] .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2006]36号) .2006年5月30日印发.

[3] .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问题研究.中国财政, 2010 (13) .

[4] .林翰文, 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求实, 2010 (05) .

上一篇:教育评价课程下一篇:TCT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