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康复训练

2024-05-03

记忆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记忆康复训练 篇1

关键词:老年痴呆,记忆康复训练,认知功能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逐年增多,大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5%,对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现阶段临床上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该病,只能通过康复训练等综合方法稳定和改善患者病情,使其康复水平提高。笔者研究了记忆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痴呆患者140例,均满足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60~88岁,平均(71.08±4.87)岁;并发症情况:糖尿病33例,高血压23例,冠心病58例。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60~86岁,平均(71.32±4.65)岁;并发症情况:糖尿病31例,高血压24例,冠心病57例。部分患者同时合并两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记忆康复训练,时间6个月,主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1)提取往事回忆:老年人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其往事之中有许多是有意义和美好的,即使近期记忆受损,但仍然保存了他们认为重要的远期记忆。为了使患者的记忆力提高,可通过患者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唤醒其远期记忆,使其人际关系与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将患者的照片放在他们床头,起到提醒的作用;每周定期在活动室播放1次老电影和2次怀旧音乐,音乐的播放时间应达到1 h,引导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并且逐渐用语言说出自己最重要的事,促使大脑神经兴奋[2]。(2)训练定向力:内容主要是人物、地点与时间的认知训练,促使患者逐渐形成正向行为改变,对其错误的地点、时间、人物概念给予及时提醒或纠正,以免由于定向力错误造成其不安与恐慌。将醒目的标志摆在台阶、厕所、餐厅、卧室等室内空间,将患者喜爱的图画贴在其脸盆、水杯等物品上,指导患者按照图画上的标志确定自己要找什么和去哪里。不可轻易更换床单,尽可能不改变房间内的摆设,否则会导致患者对环境的辨认难度加大。将大型日历牌设在病区大厅,对即将到来的节日、天气与日期加以提醒。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多次向患者说明天气、地点、时间和日期,引导其形成正确概念[3]。(3)再次激发记忆:组织患者每周参加1次集体活动,依次讲述有意义的往事。通过训练强化患者的近期记忆,经常用信息刺激患者,每天早晨用30 min为患者读报,晚上组织其观看新闻;每天安排10 min学数字时间,先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念一串随意排列的数字,接着要求患者复述,直到无法复述时再由护理人员念相同的数字;每周安排3次折纸时间,护理人员可用不同颜色的纸片或儿童折纸书教患者折一些简单的纸片,20 min/次,折完后的纸片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或装饰房间,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其自我价值感增加;每周安排2次语文时间,教患者背简单的唐诗、宋词等,15 min/次。

评价指标与方法:分别于康复训练前与训练6个月后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中包含多个项目,如结构模仿、短时和即刻听觉词语记忆、心算、语言(理解指令、命名、复述)地点和时间定向等,总分30分,分数越高说明与正常水平越接近,该调查表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较高。等级划分标准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关,其中中学及以上<15分,小学<12分,文盲<10分为重度缺损;中学及以上学历15~23分,小学12~19分,文盲10~16分为轻度缺损;中学及以上≥24分,小学≥20分,文盲≥17分为正常。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及处理相关数据,采用(±s)的方式表示计量数据,用t检验其组间比较。如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老年痴呆以注意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下降以及记忆力衰退为主要临床症状,久而久之患者将无法生活自理,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导致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还会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一旦照顾不慎很可能因意外事故而死亡[4]。进行记忆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脑部中枢神经的记忆重塑,使神经递质活性提高,刺激大脑皮层,使血流量提高,确保代谢功能正常,避免细胞退化。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记忆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缺损,恢复其定向力、语言能力等,提高记忆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子平,曾隆桂,黄华遇.吸氧和认知康复训练对脑损伤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5,9(12):42-43.

[2]曾雪梅,唐斯伟,李水兰.康复训练结合奥氮平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2):68-69.

[3]罗叶容,林娟,邓玉桃.97例老年性痴呆康复训练无效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3):58-59.

康复训练计划 篇2

1.平躺手指抓握(5分钟),双手抓握手臂伸直抬举20次/10分钟内完成。

2.平躺好腿辅助抬腿20次/5分钟,患腿自主屈蹬、抬起各5次。(10分钟)

3.人工辅助坐起躺下5次(5分钟)

4.坐姿踢腿、踩地各10次(5分钟)

5.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3分钟)

早餐时间+休息(35分钟)

1.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20分钟+休息时间)

2.原地站立、坐练习10次(10分钟,每分钟一次加休息时间)

3.靠墙站立15分钟(因身体承受能力调整)

4.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午餐时间+休息(2小时)

1.平躺手指抓握(5分钟),双手抓握手臂伸直抬举20次/10分钟内完成。

2.平躺好腿辅助抬腿20次/5分钟,患腿自主屈蹬、抬起各5次。(10分钟)

3.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20分钟+休息时间)

4.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3分钟)

5.靠墙站立20分钟(因身体承受能力调整)

6.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

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晚餐时间+休息(1小时)

1.坐起双腿交换踢腿、踩地各20次

2.原地站立、坐练习5次

3.靠墙向前抬踢蹬地患腿10次调整后迈一步(注:一人辅助,自己找重心,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步数增加)。

记忆康复训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脑卒中治疗的45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且均存在记忆障碍, 存在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有长期嗜酒史、吸毒史和精神病史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25例患者, 男16例, 女9例, 年龄34~71 (64.7±8.9) 岁, 对照组20例患者, 男14例, 女6例, 年龄32~74 (63.9±9.1) 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与综合记忆护理,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病情改善较慢, 康复进程非常漫长, 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非常严重的干扰, 部分患者容易产生绝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及时排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患者家属能够为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持, 因此, 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1]。

1.2.2 日常生活护理

患者发病后记忆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下降, 难以保持平衡, 有效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记忆力障碍程度进行针对性护理, 指导和协助轻度记忆障碍患者自行完成穿衣、洗漱、房间整理等工作, 中度记忆障碍患者应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下进行活动, 协助患者进行打扫家务等日常活动。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 保证维生素、热量以及高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 同时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当锻炼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2]。

1.2.3 医疗指导

向患者进行药物疗效、副作用以及各种注意事项的讲解, 使患者明确定时定量服药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意义。

1.2.4 综合记忆护理

对患者进行临床医护人员名字、相关科室位置等周围人员和环境的记忆, 反复训练, 提高患者的记忆能力。采用叮嘱、提示条以及闹铃等方式完成按时服药等任务。鼓励患者将每日计划、个人信息等记录在记事本上, 避免患者遗忘并及时提醒患者根据记事本进行计划。利用程序记忆加强患者的记忆能力, 帮助患者进行信息回顾并适时提供相关线索强化患者的记忆能力。指导患者充分运用画视觉图像、联想、归类等形式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在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协助患者进行扫地等简单的日常活动, 推动条件反射的建立, 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3]。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认知功能筛查量表 (MMSE) 于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同时应用临床记忆量表 (CMS) 对两组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行测试, 主要内容包括人像特点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以及联想学习和指向记忆。

1.4 统计学分析

软件为SPSS 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MMSE以及CM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MMSE以及CM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受长期缺血的影响会导致慢性脑功能损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智力、思维、情感以及记忆力和注意力, 从而降低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但是患者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强, 经过外界刺激能够增加神经元细胞树突分支, 可产生新的细胞体和轴突并推动神经元细胞之间联系的建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认知记忆功能。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记忆护理能够加快患者记忆力的恢复速度[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脑卒中病人记忆障碍患者行常规护理与综合记忆护理可使患者的记忆障碍获得缓解, 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获得改善, 从而推动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莉, 秦延京, 王海玲, 等.脑卒中病人记忆障碍康复护理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3, 27 (19) :1965-1966.

[2]刘彩琴, 李淑平.45例老年脑卒中病人康复治疗与护理[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9) :609-610.

[3]刘玉清, 王凡, 张书爱,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6) :34-36.

感统康复训练活动 篇4

活动目标: 1.促进平衡能力 2.增进眼脚的协调能力

3.增进空间概念如:左右,前后的认识 4.身体的控制能力 活动过程:

活动1.站在平衡台上保持平衡(静态平衡)。可以让儿童手插腰保持平衡,也可以双手伸展保持平衡。

活动2.站在平衡台上抛接球。(动态平衡)当孩子能较好地在平衡台上站立,并且左右摇晃也不会失去平衡,就可以增加抛接球的游戏。起初可传球10~20次,如果儿童能逐渐习惯传球40次以上,则对前庭系统的刺激最大。

2.大陀螺

活动目标:

1.刺激前庭平衡 2.手脚配合能力 3.触觉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1.坐在大陀螺中借助身体姿势的调整和陀螺底部的反弹力量使陀螺旋转,转圈数视儿童情况而定,一般正反各转20~30圈。

活动2.坐在大陀螺中,旋转的同时进行抛接球。

3.滑板

活动目标:调节前庭感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引发平衡反应。活动过程:

活动1.孩子俯卧在滑板上,上身身躯紧靠滑板,以腹部为中心,头颈抬高,挺胸,双手双脚抬高,如同飞机起伏状,保持静态。

活动2.“乌龟爬行”。趴在滑板上,手指向外,用双手撑住地面,用力向前或向后移动。

活动3.“青蛙蹬”。趴在滑板上,双脚屈曲,顶在墙壁上,用力向前蹬,同样注意头需抬高。

4.走平衡木

活动目标:增进孩子的平衡能力。

指导重点:让孩子在不扶持,保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走,走过规定尺寸的平衡木。

延伸活动:A.只走一半的距离;B.走完全程;C.单手持物走;D.双手持物走。

训练时间 : 每次持续进行约30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5.单脚跳

活动目标: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及双腿的肌肉控制能力。指导重点:让孩子抬起一只脚,向前方位置跳跃5步路的距离。延伸活动: A.开始时先让孩子习惯保持抬起一只脚在空中数秒的姿势;B.鼓励孩子单脚向前跳跃一步,可以在前方放置奖励物;C.鼓励孩子增加跳跃的次数。

训练时间 : 每次持续进行约15-20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6.羊角球

活动目标: 促进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增进动作协调及配合,自适合双侧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动作计划。

指导重点: 坐在球上两腿夹紧,两手抓住,两脚跳跃或运动,可原地或前后运动

延伸活动: 两人同时向前运动以比赛形式增加趣味 训练时间: 6-18圈,3-5天增加2次

7.万象组手印-大象爬

活动目标 : 利用手脚的交互移动,协助身体平衡能力的发达,并可由反应来刺激提升运动企划的能力。

指导重点 : 1.先将手脚模印,依照手形在外线,脚形在内线方式排列。

2.幼儿排成一队,身体提起,屁股抬高,配合手脚模印移动其身体。

3.可以改变手脚模印放置的位置,让幼儿重新依新的方法游戏。

延伸活动 : 可将手脚模印排成各种位置变化,让幼儿练习。训练时间 : 每次持续进行约20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8.彩虹接龙

活动目标 : 在旋转筒中转圈,可以同时增强固有平衡和触觉刺激,激发强化孩子的身体形象概念。

指导重点 : 1.将彩虹筒立放。

2.幼儿可将身体由脚进入桶内,至全身站在筒内。3.由引导者帮忙做彩虹筒旋转及前后、左右摇晃,让幼儿在筒内感受平衡感。

延伸活动 : 引导者协助幼儿站在横放的旋转筒上,让身体保持平衡,或趴在筒上,颈部抬高,双腿向后抬高,引导者顺着筒前后晃动,前后拉动幼儿大腿晃动。

训练时间 : 每次持续进行约20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9.坐球游戏

活动目标:强化大肌肉、前庭中枢及脊髓中枢神经健全发展。指导重点:儿童可以轻轻坐在坐球上,上半身保持垂直放松的姿势,闭上眼睛,慢慢调整呼吸,直到完全放松,每次约10—30分钟不等。也可在坐球上,轻轻晃动手脚进行律动舞蹈。

延伸活动:以球代替椅子,让儿童在坐球上看电视、吃饭、做功课,可使脊髓神经的发展更为健全。

训练时间 : 每次持续进行约30分钟,每周约进行二至三次。

10.糊壁纸

活动目标:强化触觉学习和身体协调。

指导重点:让儿童靠墙壁站立,以身体当作滚筒贴着墙壁滚动,好象在糊壁纸。先向一个方向滚动,然后再向反方向滚动。

记忆康复训练 篇5

0游戏康复的功能意义

儿童福利机构是承担特殊教育职责的重要机构单位, 也是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瘫儿童主要是因出生前后一个月以内大脑受到一定损伤而出现的运动方面障碍, 以及肢体姿势方面的异常。在儿童福利机构生活的脑瘫儿童除了需要进行身体机能的康复训练以外, 在心理层面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康复, 帮助其增强与人交往、同时能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游戏康复是一种较为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模式。这是由于脑瘫儿童与其他儿童较难进行正常交往, 较容易出现情绪异常的情况, 因此对于挫折和困难的感知会更加敏感, 所以在一般性康复训练中很容易出现沮丧感。应用游戏康复可以有效避免康复训练中的严肃性, 营造一种轻松和富有趣味性的康复氛围, 减轻这些患病儿童的心理负担。游戏康复具备促进身体机能恢复和心理层面健康的双重功能意义。脑瘫儿童虽然遭遇病痛侵袭, 但依然处于身心正常发育的成长阶段, 通过游戏康复方法符合脑瘫儿童的天然本性, 有助于满足其好奇心和与人交往的需求, 激发其参与到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脑瘫儿童的感知能力, 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健康, 从而促进病症的逐渐改善。

1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融入游戏康复的有效探索

1.1 重视游戏康复的积极作用, 改善心理状况

在传统儿童福利机构服务理念中, 主要以“养护”服务为主要目的, 保障儿童的基本生存权利。但实际上,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对于福利机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一般性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层面的重视程度并不够, 但游戏康复因较为轻松的训练特点, 可以为儿童营造愉悦的康复氛围, 缓解情绪紧张和心理不适的情况, 从而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进程。

1.2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促进游戏康复的有效融入

针对脑瘫儿童进行的游戏康复训练,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游戏过程, 这需要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脑瘫儿童的感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从而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增强其适应力。实质上这对于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游戏康复作用的实现, 需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增强对于游戏康复训练的特殊设计培训, 帮助工作人员学习更多的专业康复知识及技巧, 运用适当的游戏方式, 帮助脑瘫儿童能够获得更加有益的康复体验, 从而更好地提高游戏康复的实效性。

1.3 选择适宜的游戏类型, 提高儿童的参与积极性

在应用游戏康复模式的过程中, 不宜选择难度较大、环节较复杂的游戏类型, 这样容易造成脑瘫儿童的挫折情绪, 不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例如痉挛型、震颤型的脑瘫儿童可选择打沙包等简易游戏类型, 通过特定部位的打击设置不同的奖励机制, 增强儿童的信心。在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训练儿童肢体之间的协调程度, 增强肢体活动的灵活性。设置适宜的游戏类型及环节, 设置趣味性和丰富性的奖励机制, 增强脑瘫儿童参与到游戏康复中的积极性。

2 游戏康复融入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首先在进行游戏康复训练过程中, 务必要保障脑瘫儿童自身的安全, 这需要保障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的位置安全和人身安全, 以防在游戏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另外需要明确脑瘫儿童身体承受程度以及耐力, 把握儿童自身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依据儿童自身个性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游戏康复模式, 不超出儿童身体的承受范围。还需注意的是, 可以适当给予脑瘫儿童自我发挥的空间, 帮助儿童形成自身的运动速度和游戏偏好, 鼓励脑瘫儿童的自发性探索动作, 在必要时候给予简单有效的指导。同时根据脑瘫儿童的康复发展阶段不断改进游戏康复的难度, 从而应用更加适合儿童康复阶段的游戏康复模式。

3 结束语

在儿童福利机构, 有效地融入游戏康复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 具备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这不仅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而且还需选择适合脑瘫儿童自身实际情况的游戏类型, 从而更好地提升儿童的参与积极性, 在潜移默化之间提升脑瘫儿童各项生理机制的改善,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为其建立自信心, 促进脑瘫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在儿童福利机构, 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一直都是重要训练内容, 游戏康复对于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游戏康复的功能意义探讨, 分析了游戏康复如何更好融入的有效策略, 同时重点强调了应用游戏康复的注意事项, 以期改善脑瘫儿童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游戏康复,融入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书芳, 袁海泉, 王珅.运动游戏结合“平衡”性疗育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疗效观察[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05) :556-558.

记忆康复训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10月100例COPD缓解期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年龄42~74岁, 平均 (62.5±6.4) 岁, 治疗组50例,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43~75岁, 平均 (63.4±7.6) 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经过治疗后, 病情进入缓解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内科治疗, 治疗组增加呼吸训练和康复训练。呼吸训练: (1) 缩唇呼气法:用鼻吸气, 嘴唇像吹口哨状呼气, 使气体通过口腔均匀缓缓的逸出, 一般吸气时间为2S, 呼气时间逐渐延长或保持到10S以上。 (2) 缩唇一腹式呼吸法:把一手放在上腹部, 一手置于前胸部, 吸气时尽力挺腹, 嘱患者采取较慢、较深的呼吸经鼻吸气、升高腹部达最大隆起, 缩唇缓慢呼气并用手加压腹部。 (3) 深呼吸法:患者集中注意力, 上身肌群放松缓慢吸一大口气然后摒气, 摒气时间慢慢延长, 然后缓慢呼出。康复训练: (1) 步行训练。慢速为60~80步/min, 中速80~100步/min, 快速100~120步/min, 可配合扩胸运动, 以患者的承受力选择合适的步行速度。 (2) 全身体操: (1) 平静呼吸; (2) 立位吸气, 前倾位呼气; (3) 单举上臂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4) 平举上肢吸气, 双臂下垂呼气; (5) 平伸上肢吸气, 双手压腹呼气; (6) 抱头吸气, 转体呼气; (7) 立位上肢上举吸气, 蹲位呼气; (8) 腹式缩唇; (9) 平静呼吸。每天两次。

1.3 疗效观察

(1) 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测1秒内的FEV、FVC、IC的值, 3次肺功能检查的时间应该相同。每项检测2次, 2次数值相差<5%, 取最好值[3]。 (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映云教授所制定的生存质量评分表, 分别于治疗前后用问卷方式进行评定[4]。问卷共分4类35项, 每项分设1-4分,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如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t=2.12-2.42, P<0.05;bt=4.27, P<0.0, 1

2.2 两组训练前后6min步行距离变化比较

经过治疗, 对照组由原来的 (320±26) m变为 (376±25m, 治疗组由原来的 (326±28) m变为 (456±24) m,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病, 目前, 此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医治也比较复杂, 没有医治此病的特效药, 主要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使患者呼吸通畅, 能够行动方便为主。因此病会导致患者行动障碍, 所以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沮丧, 对生活失去信心, 医务人员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 宣讲COPD的发生、发展, 让患者对此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愿意配合治疗, 重拾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COPD缓解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呼吸训练和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文通过研究, 汇总各项数据如下。两组治疗前后, 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

对照组由原来的 (320±26) m变为 (376±25) m, 治疗组由原来的 (326±28) m变为 (456±24) m,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对COPD缓解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10月100例COPD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 治疗组增加呼吸训练和康复训练,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 对照组由原来6 min步行 (320±26) m变为 (376±25) m, 治疗组6 min步行 (326±28) m变为 (456±24) m,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显著缓解COPD缓解期患者的呼吸不适, 促进患者尽早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呼吸训练,康复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

参考文献

[1]蔡映云, 梁永杰, 汪仲贤,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2 (6) :241-242.

[2]孙建新, 尹梅祥, 邵红, 等.呼吸肌训练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 2010, 7 (27) :3698-3699.

[3]Zheng J, Zhong N.Normative valu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 inChinese adults[J].Chin Med J, 2009, 1l5 (1) :50-54.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会 篇7

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死, 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 脑梗死占80%。突然发生脑梗死, 会使患者致死、致残。专家认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变, 如能提前通过超声或血管造影发现脑血管狭窄, 及时疏通血管, 就能预防突发脑梗死。

2治疗药物

防治脑卒中的西药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 都是疗效比较可靠, 有治疗针对性的药物, 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 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 但临床应用显示47%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用药抵抗, 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 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 应禁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需在医师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3脑中风康复训练方法

3.1 语言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中约20%有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 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 都应该积极、耐心地有计划地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对失语患者, 首先教其用喉部发“啊”音, 也可以让其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 因唇音最易恢复。能发音的患者, 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 然后独立练习, 由易而难, 由短而长;还可以让患者对照镜子矫正口型。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 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 让其讲出后半。

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 要做言语刺激训练, 可在患者面前摆些图片, 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 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进行, 当指误率仅为30%时, 再增加图片数目和词汇。同时做命名练习, 给患者看图片, 让其说出名称还可以做听语指字练习, 训练者念字或词汇, 让患者指出图片上的字或词汇。对于失读的患者, 则让他读卡片上的字。对失写的患者, 则要教他抄写、听写和自己书写。

有的患者病情复杂, 如伴有视觉障碍者看不见东西, 就让他接触实物, 再叫出物名;对伴有一音障碍的患者, 由于言语器官无力、肌张力异常或失调, 就要进行呼吸训练, 使患者说话时能保持一定的呼气压时间 (男15s, 女10s) ;还要进行发音训练, 使呼气与声带运动和振动能够协调, 以便自然发音;调音器官的运动训练也是必要的, 以使下腭舌、唇的运动功能恢复。

在教患者说话的过程中, 对患者要热情、细心、耐心, 要不断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克服困难, 最大限度的恢复说话功能。

3.2 心理护理和训练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中风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损, 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患者在短时间内由正常变得生活不能自理, 说话别人听不懂。这些变化会对患者造成许多心理创伤。中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恢复健康, 其常为此焦虑不安、情绪紧张、抑郁, 影响食欲,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营养状况、身体免疫能力低下, 并发症亦与日俱增。有的患者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 心情急躁、烦恼、易怒;也有些患者只要家属在场, 事事依赖, 不愿自理。

对中风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与护理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疗中, 要帮助患者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消除恐惧和悲观, 摆脱一切杂念, 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坚持有效地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中, 最好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这样有利于增进患者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情绪上得到稳定, 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家庭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患者,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绝不能对患者厌烦或随意训斥, 也不可装聋作哑或不予理睬, 对其合理需要, 要尽量给予满足。

中风患者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 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 不能单独依靠药物来恢复患者脑神经功能, 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 从简到繁, 指导患者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帮助其重新认识周围事物。

综上所述,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 让患者了解到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了解中风的严重性及预防、治疗的重要性, 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 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记忆康复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两组患儿各80例,年龄为1~4岁。2009年到2010年间的在训患儿为治疗组,2010到2011年的患儿为对照组,均为我院康复中心经本人治疗并随访的患儿,均符合杭州会议的诊断标准[1]。

治疗组:男61例,女19例,痉挛型双瘫42例,痉挛型偏瘫18例,痉挛型四肢瘫12例,手足徐动型8例,合并智力落后患儿29例。对照组:男60例,女20例,痉挛型双瘫40例,痉挛型偏瘫19例,痉挛型四肢瘫13例,手足徐动型8例,合并智力落后患儿3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在院训练时间均无差异(P>0.05)。

1.2 方法

治疗组:运用医院加家庭康复的方式;对照组:只做医院内康复。康复周期为6个月。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5]于开始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对两组患儿做运动发育评价。

1.3 康复训练方法

医院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存在的运动障碍,异常模式,肌张力,肌力等情况选择性的采用PT,OT,穴位按摩,针灸,生物电等康复技术,以物理疗法降低或稳定肌张力,根据患儿运动处方个体化让运动康复贯穿于游戏和娱乐中,通过控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姿势,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强调患儿的运动功能的改善,同时注重患儿饮食,睡眠,营养状况等指标。每天训练4h左右,每周5~6d。家庭康复:根据刘振寰《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6]做被动活动各关节,按摩四肢,控头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立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语言训练,根据患儿的情绪灵活选择时间和场地,每天两三次,每次30min。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损伤是永久性的,康复是终生的,面对剧增的患者群,训练师队伍显然是力不从心,我院康复中心常年预约治疗的患儿是在训的一半以上,住院难,患者聚集,传染病流行是儿童工作康复者面临的难题,家庭康复突显出其优越性,患儿对家庭环境熟悉,配合能力强,无恐惧感,进步快,已成为共识,汤晓岚[7]对60例脑瘫进行家庭康复疗效观察,分别于康复训练第一个月末,第三个月末和第六个月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评价,结果第3个月末高于第一个月末,第六个月末有效率高于第三个月末。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瘫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已明确功能训练是康复治疗的核心,长期强化训练是小儿脑瘫康复的主要原则,可提高和巩固康复效果[8],以来强调康复训练及训练时间的重要性。院内康复是必须的,家长知识的匮乏及对疾病的误解误导了患儿的治疗是司空见惯的,单纯的家庭康复是无法进行的,家庭康复是在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且注重细节,寓教于乐,一般以患儿的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做一些站立,姿势保持,单块肌肉的肌力提高等内容,是医院康复训练的延续,也让家长体验训练师的辛苦,增加信心和配合能力,减少纠纷的发生,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时间以便患儿出院休整期,仍可继续坚持训练,训练师娴熟的手技,以及院内昂贵的康复器材,对患儿非常重要,训练师对患儿病情的了解,及详细的病情解释,均给了家长极大的信心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只有在医院内大夫及训练师的指导下患儿的康复训练才有正确的方向。童光磊等也提出强化训练和家庭训练的重要性[9]。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是脑瘫康复评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用于测量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能非常直观的反映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5],得到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共识,本文通过两年的追踪随访易得到了证实,有表中可以看出,康复训练的效果治疗组随着时间的推移优于对照组,肯定了家庭康复的成效及重要性,强化训练的可行性。

两组患儿分在不同时间治疗是非常可取的,保证了训练计划的统一,医院加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是儿童脑瘫康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训练效果,缩短了康复周期,节省了家庭的人力,物力加快了住院周转率,以来应对与日俱增的患者群,增加患儿回归学校社会的机会,希望能多中心合作对家庭康复的手法进一步规范统一,更加简便易学有效。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胡莹媛.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4):193.

[3]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6):555-556.

[4]刘振寰.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模式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5):414-416.

[5]史惟,廖元贵,杨红,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7):423-424.

[6]刘振寰.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M].香港:香港医药出版社,1999:15(1999.12):119.

[7]汤晓岚.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4):389-390.

[8]任世光.强化训练是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重要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778.

记忆康复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94例, 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 女18例, 年龄24~79 (44.4±5.1) 岁, 其中髌骨骨折21例, 股骨髁间骨折15例, 骨髁间骨折11例, 观察组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3~82 (47.8±5.8) 岁, 其中髌骨骨折17例, 股骨髁间骨折14例, 骨髁间骨折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给予指导使其克服疼痛,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情况, 患者石膏固定去除, 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逐渐抬高患肢进行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运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前康复指导: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进行亲切交流, 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 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 并且指导患者在手术中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手术治疗, 帮助患者掌握术后功能训练内容, 让患者了解术后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2) 术后主动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在术后1~2d天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以及股四头肌长收缩练习, 100次/d左右;3~5d后垫高膝关节进行下肢伸直锻炼, 150/d左右;6~8d后进行直腿高抬以及屈膝关节锻炼, 100次/d左右, 9~10d后进行双手抱臀屈膝以及屈髋锻炼, 100次/d左右, 12~14d后双手抱小腿进行中下部屈膝锻炼, 150次/d左右; (3) 术后被动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关系, 患者在进行主动锻炼的同时还要进行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1~2d进行曲伸膝关节, 幅度300, 1次/d, 1~2h/次;3~5d曲伸膝关节幅度450~600, 2次/d, 1~2h/次;6~8d曲伸膝关节幅度600~750, 1次/d, 2h/次;9~11d曲伸膝关节幅度750~1000, 1次/d, 2h/次, 12~14d曲伸膝关节幅度1000~1300, 3次/d, 2h/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彻底消失, 能主动伸直, 没有肌肉萎缩现象;良: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 膝关节也基本能伸直;可: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有所减轻, 膝关节能被动接近伸直;差: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没有任何变化, 膝关节完全不能伸直。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 (±s) 表示, 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若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静态固定是骨折修复的必要方法, 但是长时间的固定在帮助骨折修复的同时也导致关节内外肌肉萎缩和软组织粘黏等负面问题, 致使关节功能恢复受到影响。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明显促进骨折部位快速愈合以及钙化, 防止骨痂继续生长, 以此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形成[5,6]。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手段之一, 临床研究显示, 手术后一个月内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因此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对改善膝关节功能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显示,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主动功能训练和被动功能训练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明显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7,8]。

本次研究发现, 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对照组) 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护理 (观察组) 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摘要: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94例, 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护理, 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康复训练,膝关节周围骨折

参考文献

[1]孙宁, 杨帆, 李宇能, 等.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程度评分量表初探[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2) :101-105.

[2]徐云钦, 李强, 申屠刚, 等.膝关节周围创伤伴腘窝血管伤的早期诊断与救治[J].中国骨伤, 2015, 28 (4) :260-264.

[3]成振波, 高健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四肢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5, 28 (4) :152.

[4]徐明, 张慧林, 耿磊, 等.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11) :1110-1118.

[5]袁斌斌, 胡永成, 王臻, 等.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病理性骨折影像学特征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5) :564-571.

[6]侯国进, 周方, 姬洪全, 等.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8) :690-694.

[7]马元琛, 廖俊星, 林子洪, 等.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节骨关节炎[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7) :599-602.

上一篇:高校公共数学下一篇:IOS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