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

2024-05-08

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精选8篇)

篇1: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课

(一)动动手指头(上)

(精细动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

幼儿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活动手指;

2、检测学生精细动作和手指分工的情况;

3、对学生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1、学生能理解并执行老师的指令;

2、学生能感知到自己手指活动的意图;

3、学生能够手口结合的完成小动物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知到自己手指活动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好朋友,他们就是我们的小手指,我们的小手指啊,可以变出很多很多的魔术,看看老师是怎么变的?你们要仔细看清楚哦。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师:

1、老师伸出左手和右手的一根手指头,双手在胸前转动,变呀变呀变呀一会就变成了毛毛虫,并在课件上出示毛毛虫简笔画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手指变得像毛毛虫。

2、看了老师表演之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学,模仿老师的动作,手指不灵活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协助。然后选同学上来做示范。

3、你们真棒,全都会了,那现在我们伸出左手和右手的两个手指头,双手在胸前转动,变呀变呀变呀一会就变成了小白兔,并在课件上出示小白兔的简笔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跟着老师变,动动手指头。)

4、老师伸出左手和右手的三根手指头,双手在胸前转动,变呀变呀变呀变成了小花猫,并在课件上出示小花猫的简笔画,突出小花猫的三根胡须。(让学生跟着老师变,动动手指头。)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要求学生一边念一边变魔术,手口结合。

2、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变魔术的小游戏,表现好的可以上台示范,带领大家一起。

教学后记:

这节课从变魔术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变出小动物的同时加入了简笔画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小手所变出的动物。在整节课对学生的课堂纪律和注意力的把握还不够,班上学生各有差异,对手指不灵活的学生要更多的协助。

篇2: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

沟通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通过讯息的接收及传导,个体与环境得以交流,并可以与周围的人、事、物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按照台湾学者林宝贵的观点,“沟通是接收或提供咨询、感情与态度的过程”,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一种最主要的手段,除此之外,人还可以用哭、笑、手势、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来传情达意,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语言能力也就越来越城为一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智力障碍儿童、其他身心障碍兼具沟通困难者,以及非身心障碍学生,因认知功能、听力损失、发音器官气质性损伤等问题,导致其沟通障碍,影响其适应生活能力。就智力障碍儿童而言他们的沟通能力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普遍具有沟通障碍。其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语言发展迟缓

2、构音障碍

3、发音障碍

4、语言流畅障碍。

5、沟通动机缺乏

6、沟通技能缺乏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智障学生的语言存在普遍和较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培养和训练智障学生的沟通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智障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的损伤造成其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表意不明等特征,特别是在学前智障儿童这种症状尤为明显。用普通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一、在游戏中融合语言训练

对学前智障儿童环境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开发智障儿童智力潜能及进行语言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游戏为学前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要为学前智障儿童创设一个愉快、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尽情地玩耍和娱乐,达到个人愉悦情绪的满足。通过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前智障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游戏中用动作、语言无拘无束的表现对周围生活、事物的认识和体验,真正在游戏中学习。

二、在音乐教学中融合语言训练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在智障儿童的世界里,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要有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音乐响起,许多智障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同时会忘情地跟着歌曲哼唱。这说明智障儿童对音乐有特别的情感和特殊的领悟力。

这样学生不但学起来轻松兴趣盎然,满足了他们爱表演的欲望,抒发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其享受到一种成功和快乐,与此同时在学歌词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良好的语言训练。

三、在感知训练中融合语言训练

人从幼儿时期开始,经验的积累都是通过运用感觉与(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去接触、探索周围环境而获得的,然后经过思维将经验组织起来,形成一些系统和概念。学前智障儿童的感知发展常常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感知分化较差,感知水平和质量等都低于健全儿童,在感知动作协调方面也差于健全儿童,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智障儿童的发展,因此通过感知训练,提高这些儿童的感知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在智力残疾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锻炼智障儿童的小肌肉群着手,编导手操,摸东西等游戏活动,使他们在视触觉、视动觉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例如在实物“石头、牙刷、球、笔”的认识学习中,准备了一个纸箱,里面装了石头等四样实物,让学生边摸边猜边说感觉,如摸石头说“硬”并教育学生石头不能乱扔,砸到会致使他人受伤等。通过摸物游戏,使他们“说、做、想”都得到参与,把多种感官运动、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开发了智力,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并通过感知觉训练渗透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智障学生只有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练习和肯定,才能更自信的面对社会和他人。因此,做好家校配合工作是协助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途径。在开展实验之前我们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家长工作等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便于家长参与和配合的活动。比如在沟通训练中开展:新闻十分钟,家长与孩子利用在家的时间与孩子说说看到或听到的新闻;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要求家里开一个小型的聚会等。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请家长到学校听课为教师提意见等形式,调动家长的热情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为了使实验有效地开展,我们与家长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学校建立了家校沟通册,将学生在家的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及时反馈到学校。为强化家长的行为,学校还设立的“共同进步奖”。使评价真正达到了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

篇3: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探究

1.引领感知, 激发文明如厕意识

“如厕”是一件普通而细小的事情, 同时又是一个较为隐私和敏感的话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单纯, 可塑性强, 我们可以对他们开展文明如厕教育, 培养他们文明如厕的习惯。

我首先引领学生接触“如厕”和“文明如厕”概念, 通过感知认识理解什么是“文明如厕”, 懂得文明如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 《厕所里的文明》 中, 我在情境导入后,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奇异的韩国马桶屋、创意的法国马桶以及在韩国厕所会议上展示的各式漂亮厕所, 接着呈现了各种厕所标志, 形象直观地引领学生走近“厕所”。接着,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自编自制的童话故事———《森林动物如厕故事》, 当学生看到故事中的小猴、大象、小熊的不良如厕现象时, 纷纷对它们的不文明如厕习惯予以批评, 认为这是有损自己形象的行为。

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认识了 “如厕”, 知晓了“文明如厕”的意义, 同时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文明如厕的意识,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文明的种子。

2.引导训练, 培养文明如厕习惯

“积千累万, 不如养个好习惯。”要养成文明行为的自然习惯, 必须引导学生接触感知, 从小接受训练和培养, 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形成自觉意识。

身教胜于言教, 为了训练学生规范的如厕行为, 我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多次在课间向负责厕所卫生管理的师傅咨询, 了解厕所里隐藏的不文明现象, 并用录音机录下谈话内容, 还进行实地考察, 捕捉学生如厕中不文明的现象, 在不侵犯学生隐私的前提下, 利用相机拍下一些照片和视频。在课上, 我将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谈话以及拍摄的一组组照片和视频进行播放, 从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言语中学生了解到课间如厕时一些有违文明规范的行为, 照片和视频中学生在厕所内吵吵闹闹、推推挤挤、玩耍游戏等一些不文明现象一览无余, 再次验证了厕所卫生管理员的言辞,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 初步知晓了该从哪些方面去改正。接着, 我让学生围绕“文明如厕” 的规范要求展开讨论, 互相说说怎样做才是文明如厕。 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认识到如厕时要讲文明, 不能相互打闹, 小便要入便池, 否则既不卫生, 又容易滑倒, 造成安全事故。此外, 我还组织学生按照要求进行练习, 还开展了角色表演, 让学生通过表演活动应用和内化行为规范。

3.引发比拼, 形成文明如厕之风

学生文明如厕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培养,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为了让学生形成文明如厕之风, 我采取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训练引导, 课外比拼督促。

我在课后留心观察, 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内急或者其他原因, 飞奔着去厕所, 这样非常容易与他人相撞或者自己滑倒造成危险, 因此我就收集了一组学生在上厕所过程中奔跑时发生碰撞和滑倒的场景图片, 通过实际事例让他们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 并对他们讲解演示“小步慢走进厕所”。我在无意间还发现有学生将手纸或其他垃圾丢弃在便池的坏习惯, 于是我就让他们讨论这样做的后果, 有的说:“这样会将小便池堵住, 不利于卫生。”有的说:“这样做还会使下水道堵塞, 厕所会变得又脏又臭。”“同学们说得没错,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追问道。“我们不能将手纸或其它垃圾丢进小便池。”“我们要将手纸或垃圾放进垃圾桶。”学生一个个争相发言。接着, 我就组织学生开展情境模拟, 将学生分成两组, 模拟上厕所的情景, 比一比哪一组学生动作规范, 行为文明。学生在比拼中个个表现良好, 看到别的同学这么做, 都想比别的同学做得更好, 个个做到稳步行走, 废纸入筒。

篇4:培智生活数学课堂中康复训练摭谈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则是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智障儿童而言,数学的学习对其未来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他们免不了要买东西,找零钱,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做到数学教学与康复训练科学结合。本人结合多年从教经验,以《角的认识》一课为例,浅谈数学教学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五点体会。

一、以生活应用为导向做好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生动有趣的教具能够帮助智障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景。假设这节课要教智障学生认识数字,那么目标就是他们能准确地找出生活中数字或者数出人数或物品的数量。

笔者首先在课件中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的图片,让他们观察这些物品的各种有角的地方的特点,观察后让其说说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剪刀、篮球架、吸管、屋顶等。这样就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同时,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动手能力为目标训练精细动作

智障学生在精细动作方面都比较弱,在抽象概括出角的概念后,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习画角。在画角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角的理解,也在整个实际操作过程中训练了眼和手的协调能力,锻炼了精细动作。

比如手部的操作能力,促进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利用抓、握笔和尺子,对齐刻度等方式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合作能力,指导程度好的学生帮助程度差点的学生,反复引导学生练习。这样既锻炼学生思维,也形成鲜明记忆,巩固和应用了课堂所学,也达到康复与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三、以社会实践为重点进行学科渗透

生活数学,必定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特殊学校的数学课,不可能以简单的数学知识为重点,如何让学生学习并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才是正道。在培智数学课堂中,与康复、语言训练等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生练习画角的环节之后,让学生学习一首角的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学生在经过前面的认识角和画角的学习环节后,明显显示出疲劳状态,这时让学生听听儿歌,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大脑。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学习儿歌,既通过音乐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也能过儿歌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四、以生活化游戏为抓手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一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好方式。游戏能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还能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极大地吸引他们的兴趣点和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如在教学最后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跟我做”。学生在音乐Follow me的节奏中,跟着老师一起找找身上的角,举举手,挥挥手,弯弯膝盖,弯弯腰,跺跺脚等等,看看什么动作可以让身体长出一个角。这些角分别是以身体的哪个部位为顶点,哪个部位为边的,我们要怎么做。在熟悉几遍后,全体一起舞蹈。

五、以多媒体教学为平台创造动感情境

孩子的心总是充满好奇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网络上有各科少儿教学的动画视频、图片、音像,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觉、视觉和动觉,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再配合教师讲解、演练,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理解更准确,记忆也会更深刻。而且接触新鲜事物是开启孩子知识面的最好方式,多媒体工具是当代孩子们长大后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用到的,多媒体也是当代教师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

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笔者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来展示角的形成和结构,使静态知识动态化,图文声像并茂。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不仅能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角的认识活动当中。因此,多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视。从课件的展示,教学过程的演示,到儿歌学习,音乐律动,整个课堂都离不开多媒体的帮助。

篇5:培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人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内心需要和传递信息,良好的语言能力是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前提。语言障碍是智障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在智障儿童群体中,语言障碍出现率相当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大脑高级分析、综合机能薄弱和大脑的调节功能薄弱造成的,使智障儿童丧失学习发音,学习语言的机会。发音不准、构音不清,不会听音、语音发生得晚,是智障儿童言语的明显特点。因为其发音器官的发音动作远不如正常儿童那样灵巧自如,由于听觉系统的障碍,语音识别或分化功能差,对语言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失灵,不能发出正确的语音。如,他们对那些相近的汉语拼音音素,如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舌尖音n与l,d与t;舌根音g与k;双唇音m与f;以及韵母前鼻音an、en、in与后鼻音ang、eng、ing等很难区别,经常混淆不清,对那些音节相似的词,如“真是”与“正是”,“青菜”与“芹菜”等也很难辨别,极易相互混淆。《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告诉我们,要“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言语训练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多是以说为主。由此可见,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进行言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一、重度智障儿童要发好音

1.从训练五官开始,刺激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为提高对语言的领会,首先要发展耳朵的听力,只有当智障儿童会听,能听懂别人说话内容的意思,才能理解别人说话意图,达到语言沟通的目的。我校北边的教室较多,窗外不远处就是火车道,借助这个条件,每次课都让他们安静坐下来,听马路上的汽车声,听隆隆的火车奔跑的声音。和老师一起说着“火车”这个词,模仿着火车汽笛鸣叫的声音,是学生们最喜欢做的事。而且,我经常让学生听录音机,听狗叫声、猫叫声、小羊叫声、鸟叫的声音等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叫声。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声音,鼓励他们模仿。

2.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模仿实现。这对重度语言障碍学生来说,也是不错的训练内容。如:教师发出指令内容——“请把门关好。(重复)”然后教师自己行动把门关好。间歇一会儿,对受训学生发出同样的指令,并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实现指令内容。指令内容,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采集、归类,在训练中不断丰富和扩充。如让孩子听指令做起立、蹲下、走、跑、跳、爬、摸、拍、哭、笑等的动作,并慢慢模仿说出动作名称。只有当智障儿童会听,能听懂别人说话内容的意思,才能理解别人说话意图,达到语言沟通的目的。

3.模仿口型。由于智障儿童语言障碍的情况不同,每个儿童最容易模仿的字音,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单韵母a、i、o等,声母b、m、l等较容易;复韵母ong、eng等,卷舌音sh、ch、zh等较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模仿爸、妈、奶、哥等词,让学生看着教师的口型说。如“哥”字:教师先发“ge”音,要求学生仔细看着教师的嘴,观察教师的口型,也开始发“ge”的音,然后让学生把一只手放在老师的口边,另一只手放在自己口边,教师再发一次“ge”音,学生感受教师发音时气流的变化,自己模仿发音,当他无明显意识而发出类似“ge”的音,立刻鼓励(亲一亲、笑一笑),让他再有意识地重复发这些音。从而使智障儿童从不会发音,到学会发音,到较准的发音。

二、中度智障儿童要说好话

对于一些中度智障儿童主要训练他们说完整的话,这个训练是在九年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进行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说半截话,如教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他们会非常随便地答道“猫”。“小猫爱吃什么?”“鱼。”当你要求他们说完整话时,他们便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就要教学生说“小猫爱吃鱼。”“图上画的是小猫。”„„等等。训练学生不接老师的话、不说半截话,说话就要把话说完整,回答问题时也要把话说完整。

1.名、物、图对应。听名字对应实物和图。如让智障学生听“苹果”一词,拿苹果给他看,再将“苹果”图片和实物对应起来。经过许多次练习后,当他听到“苹果”的发音,就能指出图。以后再教他看见苹果的实物或图发“苹果”的音,能看图说出名称,这样语言就又上升了一个水平。然后,教师再拿出两张图、三张图,让他从中找出有苹果的一张,说出“苹果”这个名称。最后学着说说“我吃苹果”„„ 2.教字、词、句。开始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教,如:笔、花、勺、碗等。要说得慢,次数多,一个字念会了,让他把两个字连起来说,如:钢笔、红花、小勺、饭碗等;三个字如:大红花、天门、小娃娃。有的智障儿童汉字组词困难,往往只能说一个字,这时可让他连续发一个字。如“苹”、“苹”、“果”、“果”。然后突然将“苹果”连在一起,他也往往会跟着连说“苹果”了。这时要大大表扬。当学生能说一些字词后,就要学组句,并可将一句划分解成几部分说,再连起来说。也可在教词后,设计一些生活中问题,引导他们把句子扩展,说自己熟悉的事情。如“学校”,“xx学校”,“我在xx学校”。

3.“个别训练”和“一帮一训练”有机结合。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可采取个别训练和一帮一训练,这样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语言矫正,发音正确、发展语言。同时在一帮一相互的交往中,有利于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用朗读训练提升言语康复效果

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智障儿童大脑发育受损,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比正常儿童发生得晚一些,慢一些,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发挥培智学校语文课中“读”的功能,让智障学生熟读成诵,建立口语表达自信。朗读的内容有很多,《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古诗、童谣等富于音韵、富有情趣的儿童作品,还有就是课文中选入的优秀篇章。前者可以听说结合,说做结合。教师先说,或者放录音,一句一句说,然后再让智障学生学说。能完整说下来之后,适当加一些动作,如拍手说、跺脚说,两人照镜子说,接龙说,在游戏中说,这样可以让智障学生更好地习得语言。后者通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让智障学生更好地品读课文内容,矫正发音,培养语感。

篇6: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训练

一、循序渐进, 树立好习惯

(1) 运用经典, 教导好习惯。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许多文化经典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我选择《弟子规》这本书来熏陶学生的思想, 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它内容广泛, 对于指导孩子的言语和行为非常具体。我利用早读时间和语文课前5分钟的时间, 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 并结合所学的内容, 具体指导孩子的言行。通过一学期的学习, 孩子们不仅能背诵, 而且在行动上都以《弟子规》为准则, 特别是在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方面都有进步。

我班杨思源小朋友在日记“读《乌鸦反哺》的感想”中写道:“天冷了多穿衣, 天热了少穿衣, 保护好自己, 别感冒了, 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她的妈妈在互动平台上点评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事后, 我问杨思源怎么会那样写, 杨思源说:“《弟子规》里不是说‘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 贻亲羞’吗?”我们班很多孩子都能在《弟子规》中找到言行的准则。如借同学的东西要明讲,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用人物, 须明求;倘不问, 即为偷”;吃饭时不能挑食,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对饮食, 勿拣择”;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尽量做到, 因为《弟子规》中讲道“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

(2) 言传身教, 滋润好习惯。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 他们喜欢把教师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道德榜样和个性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以身示范, 人格感化, 是养成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严格要求自己, 言传身教, 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 (1) 参与并指导学生, 培养好的卫生习惯。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 因此, 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 所以当地面有纸时, 我会赶紧捡起;每次下课后, 我都会清理我的讲桌;中午吃饭时, 我会陪在教室里与孩子们一起吃, 饭前先洗手, 吃饭时不说话……这一切, 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慢慢地学着做。每当放学后打扫卫生时, 我就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在劳动中我指导学生怎样用扫把, 怎样把地扫干净, 怎样拖地, 怎样摆桌椅……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一定的劳动能力。 (2) 与学生同早读,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我并不只是泛泛地提出要求“早晨到校要读书”, 而是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到校并进入教室, 指导孩子们摆放好学习用品, 然后端着书指导孩子们读书或者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 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早早来学校后应该做什么。这样时间久了, 孩子们就会养成早晨到校, 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榜样示范, 培养与人相处的好习惯。针对部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我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早晨到校孩子们对我说“老师好”时, 我也会对那个孩子微笑着说声“XX好”;当向孩子们借书或铅笔时, 我会说“请”字, 归还时我会说“谢谢”;讲课走动时不小心碰掉了孩子的笔袋或书时, 我会弯腰捡起来并对孩子抱歉地说“对不起”;班级中有学生不舒服生病了, 我会及时地送上我的问候……在我的影响下, 孩子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多了一分礼貌, 多了一分谦让, 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3) 常抓不懈, 养成好习惯。新生进入学校, 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 学校的一切常规对他们来讲是一片空白, 他们还没有养成常规习惯。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就像一张空白的画纸, 要怎样在画纸上画好第一笔显得尤为重要。要使新生熟悉和遵守一日生活常规, 班主任首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每天要训练什么项目, 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只有这样, 学生的第一次训练才能有目的和有效果。如果老师都不知道自己要下达什么指令或者边下达指令边修改, 学生就会不知所措, 第一次的训练必定失败。如老师训练刚入学的新生候课习惯, 先要让学生学会听上课铃声, 还要知道自己的座位在哪, 如何轻手轻脚地走进教室, 摆什么课本, 怎么摆放课本等。学生的第一次习惯训练到位了以后, 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大功告成了。好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三周时间, 要时时训, 天天练, 绝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想起来就抓, 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 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学习成绩会相继提高, 班级的风气也会随之好转, 逐步建设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集体。

二、激励评价, 激发好习惯

小学生的是非观念不强, 要靠老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刚入学的新生对好习惯的要求不仅在反复的训练中记牢, 更重要的是用经常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来巩固。

(1)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内容。激励评价首先要确定类别, 突出重点, 在低年级一般可以分为:礼貌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交往行为习惯、锻炼行为习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 评价的内容不要虚, 要实际一点;评价的内容每次不要多而散, 要少而精。激励评价的名称要适应学生, 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使学生喜欢。如训练学生文明礼貌, 就确定为“文明礼貌之星”, 开展跳绳体育锻炼活动, 就评选“跳绳能手”。每个学期要有训练计划和激励评价方案, 每周要有一个训练内容和要求。保证每周有训练内容, 确保刚入学的学生能通过老师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以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2)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时间。一是做到“当堂激励有表扬”:小孩子是夸出来的, 依据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 只要孩子习惯养成有进步, 老师就要当堂表扬, 激发孩子兴趣,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做到“一周小结有喜报”:学生只要在每周确定的训练内容活动中达标就颁发喜报, 如果本周没有获得此次训练的喜报, 只要在下一周达标或有进步也可获得喜报。这对鼓励优秀学生, 激励后进学生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低年级有的学生喜欢欠作业, 教师对他说:“如果你坚持一周完成作业老师给你发一个喜报。”学生会很积极地去写作业。接着老师继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继续给学生发喜报, 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愿望改变自己,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做到“一月情况有反馈”:每周的训练内容不是仅关注一周, 还要继续强化训练, 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月还对各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四个小标兵喜报换大标兵喜报的活动。这样,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四是做到“一期结束有总结”:第一学期结束, 抓住学生的一个或几个优点, 提炼成一种好习惯或一种精神, 颁发大奖状和奖品, 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

(3) 把握好激励评价的方式。一是天天运用赏识评价。教师每天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肯定与赏识学生, 可以用口头语言鼓励, 还可运用肢体语言进行鼓励, 如微笑, 鼓掌竖起大拇指, 拍拍肩膀, 摸摸头等。二是恰当运用期待评价。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望可以得到积极的回报。学生的一次成功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尤其是对学习习惯较差和方法不得当的学生, 教师的期待能产生强大的效能。我们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发现造成拖拉作业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和家长监督不力, 教师私下与学生约定“按时作业完成合约”, 第二天课上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他当众出示作业, 给予表扬, 并委婉地提出更高期望, 学生就在不断地新期待中发生了改变。三是经常运用及时评价。体现“三为”, 即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励为原则, 以激发为重点, 尤其是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要做到及时评价、有效引导。

三、家校互通, 巩固好习惯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 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 家庭的教育其实更是不可缺少。因为家庭教育是经常性的、长期性的, 又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一个举动, 一句言辞, 甚至是一个眼神, 对孩子都会产生影响, 都是在进行着无声的教育。因此, 一个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需要双管齐下, 家校联动。

(1) 用讲座来沟通思想。养成教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完成。而不少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听你们老师的, 你们的话就是圣旨, 我们就说十句抵不上你们一句。”这话对又不完全对, 并不是每个孩子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 我们老师整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 好好做人,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犯错误呢?对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 我就“养成教育”做专题讲座, 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良好习惯养成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这三方面进行生动又深刻的阐述, 让家长打消了孩子上学后一切全靠老师的错误理念, 树立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养成教育的思想, 促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新合力。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两次家长会, 进行专题讲座和班级工作、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沟通。

篇7: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康复,行为训练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l]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 是精神疾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精神分裂症慢性期一般以阴性症状为主。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患者来说, 主要是人格、情感反应、意志、行为和社会功能的障碍, 比如缺乏情感、缺乏始动性、言语贫乏、兴趣缺乏、行为懒散、社交退缩等。因此, 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护理中帮助其功能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l2月对33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取行为训练辅助护理和常规护理, 对比了两组临床康复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3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为男性。所有患者以CCMD-3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所有患者无严重身体疾病, 平均病程为 (10.5±3.3) 年;患病时间均在2年以上, 且住院时采用阴性症状量表 (SASS) 进行评分, 分值均在60分以上。根据随机原则, 将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7例, 对照组16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住院时对所有患者经进行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2~4], 了解患者行为能力。住院后所有患者均遵守医嘱用药,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行为训练措施辅助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则仅进行常规护理。3个月后通过NOS1E分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 见表1。

1.3 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 护士了解患者的病情特点及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护理方面注重护士的帮助, 使患者保持清洁、整齐的仪表;加强安全护理, 严防意外;鼓励病友间的交流互动, 加强心理疏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采用自身对比法[5], 使患者逐步认识自己的确患病, 从而达到对治疗的主动依从。

1.4 实施训练

根据训练计划, 进行个体指导和小组活动。每天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功能衰退程度指导、讲解、示范各项生活技能。小组活动时, 采取奖励手段, 以提高患者积极性;设计相关集体活动内容, 提高患者工作生存能力。

1.5 强化巩固

对于技能训练初见成效的患者, 采用讨论、角色扮演、使用辅助材料等方法, 在互动中提高患者"解决问题、自我认知"能力, 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模拟院外的现实生活, 应用学到的技能, 以了解自身取得的进步和亟待解决的不足之处。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平均记分和增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行为训练辅助护理3个月后, 两组积极因子分上升, 消极因子分下降, 尤其观察组NOSIE分值由 (27.69±3.55) 上升至 (38.98±6.69) , 护理前后相比差异显著 (P<0.01) ;对照组NOSIE分值为 (34.02±6.78) ,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NOSIE分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正性强化治疗对增强患者的主动性, 改善阴性症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延缓衰退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大多数精神病医院在患者管理上采取看管式的护理模式, 故易使长期住院的患者养成惰性, 缺乏主动性[6~7]。目前, 我国社区精神康复尚未普及, 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率有上升趋势, 因此, 有步骤地对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实施行为治疗, 对防止患者的孤独、冷漠、衰退和人格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vajo M, McKellar H, Gogos JA.Molecules, signaling, and schizophrenia[J].Curr Top Behav Neurosci, 2010, 4:629-656.

[2]Honigfeld, Gilbert;Gillis, Roderic D, et al.NOSIE-30:A treatment-sensitiveward behavior scale.Psychological Reports, Vol 19 (1) :1966, 180-182.

[3]Honigfeld G.NOSIE-30,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its use in pharmacopsy-chiatric research.Mod Probl Pharmacopsychiatry.1974, 7 (0) :238-263.

[4]张海燕.精神分裂症护理中NOSIE量表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医, 2002, 16 (6) :66.

[5]杜娟, 李丽禅, 王慧娟.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6) :2892-2893.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16-218.

篇8:培智行为习惯康复训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SD雄性大鼠36只, 10周龄, 由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正常组、康复组 (脑梗死康复训练) 、模型组 (自由活动组) 。Morris水迷宫的建立:取一个圆柱形的不锈钢水池, 高75cm, 直径150cm, 水池壁分有4个入水点, 可将水池按顺时针方向定义为A、B、C、D等分为四个象限。盛水后水深约30cm, 水温控制在23~26℃。将一直径12cm, 高30cm的平台固定于其中一象限, 平台在水平面下1cm。利用Morris水迷宫模型进行检测。

1.2 方法

1.2.1 模型制作

参照小泉线栓法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 对实验大鼠腹腔内注射100g/l的水合氯醛 (3.5mg/kg) , 然后在大鼠的颈部中央实施切口, 并利用钝性分离的方法暴露出颈总动脉, 并上下分离来显示出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 把两动脉结扎, 用栓线送入颈内动脉来保证能彻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开始处, 最后减掉栓线尾端, 缝合刀口, 手术完成[1]。

在大鼠苏醒后进行评分, 评分分五个等级[2]: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 甚至意识丧失。取2分、3分者作为接下来的实验对象, 而不具备上述体征或手术后未能生存至预定时间的大鼠被淘汰。术后第6天开始康复训练。

1.2.2 水迷宫训练

从站台所占象限外随机选择另3个象限一个入水点, 将大鼠向池壁方向入池中, 如3min内找不到平台, 则将其在平台上放置20s。每次训练间隔5min, 每天3次, 共训练28d。

1.2.3 行为测验

采用明暗箱回避的方法。明暗箱:一箱为明室, 一箱为暗室, 两室中间有一个小门连接相通。此方法的目的是测试大鼠的回避反应;首先把大鼠放在明室, 如果大鼠进入暗室, 暗室底部通有微弱的电流刺, 大鼠将会逃离暗室, 把大鼠放入明室至进入暗室的时间为潜伏期[3]。大鼠入暗室次数记录为错误次数。最后在康复训练前以及康复训练后的14、21和28d时分别进行其行为能力测试。

1.3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结果以及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处理, 其中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 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2 结果

造模前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造模后14天和21天测试正常组比模型组、康复组潜伏期长;造模后第28天康复组较模型组潜伏期延长, 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而言, 其潜伏期呈现显著性差异 (P<0.05) , 正常组与康复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各组大鼠明暗箱潜伏期比较结果见表1。

注:正常组和康复组、模型组三组比较*P<0.05, 两两比较#P<0.05

3 讨论

学习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高级神经功能之一, 并且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整合。根据研究表明, 处于不同环境中脑卒中的大鼠可通过某些行为实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记忆能力[4]。同时发现机体在行为学习时, 突触传递可发生可塑性的变化。通过行为训练后而检测到的齿状会出现突触效应的情况明显增强, 并且与行为条件反射的获得是相互平行的, 经过康复训练的脑卒中大鼠Morris水迷宫测定学习能力明显高于未经训练的脑梗死大鼠, 说明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5,6]。

Morris水迷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生产, 由英国心理学家Morris和其同事设计。该迷宫系统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基础以及应用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因此该模型也是主要的学习记忆脑机制研究检测空间学习记忆的重要装置, 此实验所应用的动物主要是大鼠[7]。此实验模型有其特有的优点, 能进行长期的迷宫训练, 观察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元的树突发出侧支情况的研究, 同时有学者研究认为, 游泳也能改善动物记忆、学习、认知能力, 由此可以判定在水迷宫的训练中对实验动物神经信息回路的重建有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8]。因此, 在此次实验采用了Morris水迷宫训练作为康复训练手段, 观察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大鼠产生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正是由于康复训练的进行从而改变了突触的传递效率, 加快了学习获得, 从而提示行为训练的进行可能改变了突触效应的可塑性。由此可见, 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学习工作能力, 并且增加了其学习记忆的恢复能力, 可促进脑卒中大鼠学习记忆的恢复, 但是康复训练如何影响学习记忆的机制, 以及如何促进相关脑区功能的进一步整合, 还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记忆,大鼠

参考文献

[1]余茜, 李晓红, 吴士明, 等.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LTP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3) :141-144.

[2]屈秋民, 曹振玲, 杨剑波.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模型Longa法和小泉法的比较[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0, 33 (5) :289.

[3]李玲, 袁华, 徐莉.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中枢神经系统Fos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1, 23 (1) :7-10.

[4]郭昌茂, 徐小虎, 马光瑜.脑震荡对大鼠学习记忆的近、中期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1) :9-11.

[5]赵崇侃, 程光.一种智能化的Y型迷宫[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97, 13 (4) :363-365.

[6]隋建峰, 熊鹰, 张长城.一种用于大鼠被动回避行为训练的多功能条件反射箱[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4, 16 (5) :363-365.

[7]余茜, 李晓红, 刘曦, 等.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与健侧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通道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11) :683-686.

上一篇:2008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模拟题-中大网校下一篇: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