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干预

2024-05-24

康复训练干预(精选十篇)

康复训练干预 篇1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福利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脑性瘫痪 (脑瘫) 是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病, 致残率较高, 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以长期的康复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近年来, 儿童脑瘫的发生率在逐年的上升, 这与孕产妇的生活压力、工作环境等有关, 目前, 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童脑瘫的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临床护理重点研究之一[1]。作为一家儿童福利机构, 我院接收多名遗弃脑瘫儿童, 本次调查研究观察探究了30例福利院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资料, 并且均给予30例脑瘫患儿心理护理干预, 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福利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效果, 为康复训练做指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福利院30例脑瘫儿童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30例脑瘫儿童均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分型标准。在这30例脑瘫儿童中, 男患儿有17例, 女患儿有13例, 他们的年龄为6个月~11岁, 其中年龄<2岁的患儿有5例, 年龄在3~7岁的患儿有17例, 年龄>7岁的患儿有8例。另外, 在这30例脑瘫儿童中, 有3例患儿属于手足徐动型, 有4例患儿属于痉挛型, 有7例患儿属于共济失调型, 有3例患儿属于震颤型, 有5例患儿属于肌张力低下型, 且有8例患儿属于混合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福利院要为脑瘫儿童创设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并且要对脑瘫儿童加强营养, 在饮食方面, 脑瘫儿童要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 并且要采取半卧位进食,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脑瘫儿童发生不自主的、不必要的、异常的运动或动作[2]。

1.2.2 心理护理干预:福利院的脑瘫儿童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孤独、依赖等情绪障碍, 常常表现为爱哭闹、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 不配合康复等。因此, 在护理过程中, 采取游戏-训练-教育的方式与他们互动, 有针对性的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 理解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内心需求, 倾注无私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 弥补他们被家庭遗弃所缺失的呵护, 逐渐的消解他们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 鼓励他们积极的配合康复, 勇敢面对生活, 从而积极的引导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另外, 在患儿的康复训练中, 不能操之过急, 不能片面的评判患儿的康复进度, 及时的发现并纠正患儿的消极康复训练情绪, 可以通过他们能够接受的心理医师指导, 来消解不良情绪, 推动康复护理治疗[3]。通过福利院这个大家庭, 给予患儿家的温暖、亲人的关怀, 逐渐的消解患儿的不良情绪, 从而促使患儿积极的配合康复治疗训练。

2 结果

在30例福利院脑瘫儿童中,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 有11例患儿的康复训练显效, 主要表现为:患儿感知、认知、肢体功能等均有明显的改善, 自卑、消极心理得到了锐化, 积极的配合康复训练, 哭闹、发脾气等表达方式逐渐的转化为与人的沟通交流, 并且学会了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情绪, 变得乐观开朗, 融入集体生活等;有16例患儿的康复训练有效, 主要表现为: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加强,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改善, 开始尝试着与人沟通交流, 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融入集体生活的趋向;只有3例患儿的康复训练无效, 这是由于患儿自身功能性障碍比较严重, 对心理护理干预拒绝或排斥, 认为心理护理干预, 会侵犯他们内心的小小世界, 致使他们产生防御心理、消极面对的心态。30例福利院脑瘫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总有效率为90.00% (27/30) 。

3 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有效的消解患儿依赖、自卑、消极等情绪, 使患儿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促其积极的配合康复训练[4]。儿童脑瘫的类型有手足徐动型、痉挛性、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以及混合型[5], 因此, 在护理方式的选取上, 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病情以及心理接受能力来选择最佳的护理方式, 而心理护理干预对各种类型的儿童脑瘫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应该被大力的推荐应用。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 在30例福利院脑瘫儿童中, 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训练总有效率为90.00% (27/30) 。这充分的证实了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对临床治疗的推动价值。同时, 也彰显出心理护理干预对福利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汤亚萍.协同护理在提高脑瘫儿童家庭康复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 (5) :108-109.

[2]崔剑平, 刘淑华.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康复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3, 26 (4) :724-726.

[3]王飞英, 倪勇, 倪钰飞等.合理情绪疗法对脑瘫患儿照料者心理干预的影响性研究[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13 (2) :158-159.

[4]于涛.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的语言沟通[J].民风 (科学教育) , 2012 (11) :330-331.

精神疾病的康复干预探析 篇2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是与人类的学习原理相一致的,都是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性期待。通过联合使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及对角色扮演者的某一特异性行为予以鼓励的办法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并称之为观察性学习。对于患者的某些基本技能能够接近靶行为的适宜行为要予以阳性强化。通过家庭作业及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方式,不断使习得的技能能够从一种环境向另一种环境转化或应用,采用故意忽略患者的病态表现或教会患者其他技能等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其不适当的行为。患者的良好行为如能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经常的鼓励,也就是说其恰当的行为在自然生存环境中受到了阳性强化,那么这一行为就会长期保持。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健康教育能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的异常行为,使其行为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学者报道,实施健康教育比不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出院后,复发率可减少15.02%。具体方法如下。

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差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因素。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自知力缺乏97%,慢性期89.3%。病情复发多为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而使依从性降低。此外,患者病后内心十分痛苦、害怕、焦虑、忧郁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加强对疾病的认知控制,即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和某些精神症状的批判及分析能力,从而强化自知力。适当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即结合病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在病情缓解前,让患者思考现在与过去有无区别。在缓解后让患者思考现在和症状缓解前有何区别,引导患者认识疾病,恢复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健康心理指导: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健康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如何培养良好个性、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等;使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了解自身存在心理缺陷,正确自我调整心态,增强自我平衡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家庭干预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国内有关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家庭教育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许多精神疾病常易于复发,家属应主动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加以预防。精神疾病复发或发作常有征兆,表现因人而异,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自知力的动摇或缺乏:完整的自知力是精神病治愈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自知力动摇是精神病复发的重要征兆。有自知力者知道自己有病,能自觉服药。一旦自知力动摇或缺乏时,患者则拒绝服药,以至停药。因此,拒绝服药可视为疾病复发的早期迹象。

睡眠障碍: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易惊醒、早醒、多梦、睡眠质量差,往往是复发的早期表现。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心慌、软弱、食欲不振、消瘦、反应迟钝等。

情绪障碍:有抑郁沉默、焦虑不安、易怒、易激惹、敏感多疑,也有兴奋话多,爱管闲事,有的患者可有痴笑,自言自语等。

生活能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懒散、个人卫生差、生活失去规律性、兴趣减少。

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出现阶段性妄想再现,注意力涣散,言语举止异常。有时情绪波动,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随情绪低落的加重,常出现悲观、自罪和轻生念头,此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意外发生。情绪高涨、话多、热情、主动等可能是躁狂症的早期表现。家属成员若能及时发现恢复期患者有复发或发作的预兆,应及早就诊或预防性给药,就可能避免1次复发或发作。因此,家庭干预也是一种家庭治疗,包括疾病及治療知识教育;改善患者的社交能力;改善患者和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问题的能力,可有效减少复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及减轻家庭的照料负担。

家庭治疗中应注意家人的多方参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引导家庭成员满足相互不同的心理需要,以维持家庭内的平衡。要注意家庭目前需要改善的迫切问题,促进家庭成员主动着手改正存在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家庭原有的正性情感和各种心理资源,妥善解决家庭成员的各种问题。

工娱疗法

工娱疗法包括:艺术疗法,音乐心理学介入治疗法等。通过训练患者绘画、书法、剪纸、听轻松愉快音乐、唱歌、跳舞等方法,树立自信,陶冶情操,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起关键性作用,但康复干预也是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9-34.

2 陈圣霞.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5):10.

康复训练干预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干预组男3例, 女14例;年龄26~67岁, 平均 (52.7±4.2) 岁。对照组男28例, 女1例;年龄25~68岁, 平均 (51.3±3.8岁。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临床护理措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及干预组均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 (1) 基础护理:术后给予吸氧, 去枕平卧、禁饮禁食6 h,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仔细观察, 同时给予详细记录。 (2) 心理护理:对患者身心变化给予密切观察, 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使其能够树立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康复护理: (1) 对照组采取术后当日开始功能康复训练:术日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1天增加股四头肌等张收缩, 充分伸膝、做压床动作;术后第2天增加缓慢屈膝练习、角度30°~45°;术后第3~5天继续以上功能锻炼, 继续缓慢屈膝练习、角度增至60°, 增加终末30°伸直练习;术后第5~7天增加床边练习膝关节屈伸;术后第7~10天继续以上功能锻炼, 开始下地站立, 扶拐行走并继续半蹲及站立伸膝动作;术后第12~14天拆线, 膝关节屈曲达90°~100°, 并可完全伸直, 无红肿愈合良好后可出院。 (2) 干预组采取术前2 d开始功能康复训练, 术前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术后康复训练内容同对照组。对于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 临床护理人员均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包括关节伸屈锻炼以及肌肉收缩等, 但是要注意在康复训练当中不可操之过急, 以免发生关节畸形、切口裂开等。

临床观察指标: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跟踪随访6个月,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给予分析研究。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根据HSS评分标准: (1) 优:>85分; (2) 良:70~84分; (3) 中:60~69分; (4) 差:<60分[2]。

统计学处理:本文全部临床数据采取SPSS 12.0统计软件给予分析。计量资料的对比给予t值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干预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干预组并发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 护理满意度显著要比对照组高,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 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已被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时应与患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耐心向其讲解功能锻炼及保持关节正确功能位的重要意义,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 同时做好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肺部栓塞、感染以及压疮等的预防, 使临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减少。

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出院以后, 应该增强营养支持, 继续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但训练时应注意如果出现关节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 应立即进行就诊。本文结果显示, 干预组优良率显著要比对照组高 (P<0.05) ;干预组并发症明显要比对照组少, 护理满意度显著要比对照组高 (P<0.05) , 和以上相关临床报道结果大致相似[3]。

综上所述, 在临床手术之前采取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以后康复训练依从性, 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并且可以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晓明.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09, 15 (13) :10.

[2]王军霞.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31 (6) :220.

关于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优化探讨 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理沟通;技巧优化

1、护理干预的概念

通过使用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通常被称为护理干预。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将病人所处的环境情况、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外在的物理因素都纳入到综合考虑范围之内。这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是建立在加强对病患的关注及细致观察上。

2、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与年龄、性别、地域、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为可干预因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有效控制血压及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1健康教育

由于高血压病的诱因目前尚未明确,职业、环境、遗传、饮食、食盐摄入过多、肥胖等因素有关。长期的服药治疗,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加重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疗的长期性,在心理上做好一定的承受能力准备,建立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健康教育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密切相关。主要分为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2.2护理干预的内容

2.2.1心理指导。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对疾病认识不足的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差异表现复杂多变,总有一种精神负担,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导致血压偏高,波动大,情绪极不稳定,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及年龄的差别,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2.2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应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等。

2.2.3运动指导。适当的活动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有利于血液的下降,还有增强心血管的功效。运动还能够促进患者的脂质代谢,从而控制体重,从影响因素上有效控制,提高自身免疫力。与此同时,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考虑实际情况,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运动计划。

3、防止骨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

3.1防止骨科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性

骨科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累积效应,其可能性与危险因素的增加呈正比。引发跌倒是包括一些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包括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护理人员对骨科病人的护理干预也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3.2干预措施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预防管理体系目的是让在院的每个人(包括工作人员、患者及陪护人员)都有防范患者跌倒的思想意识。它是提高防范患者跌倒并有效减少跌倒情况发生的最根本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患者的病史有充分的了解,如高血压、糖尿病、癫痫、肾功能不全等,针对不同疾病及时调整宣教指导。

改善环境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患者使用;适当照明,保持地面干燥,可在光滑地面上放置防滑垫;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座式马桶更为安全实用;对于不可去除的障碍物可选用醒目颜色予以警示,以增加患者的视觉敏感性;对于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床旁护栏、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固定好床脚、车床、轮椅刹车;调低床的高度,将患者经常需要之物放于随手可得之处。预防药物影响对于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患者,尽可能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另外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做好宣教,如用降压、脱水药时,嘱其缓慢改变体位。正确的治疗护理及功能锻炼能使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4、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干预

4.1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进餐:应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食用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烹制方法以蒸、煮、炖为主;平时可多食南瓜、鸡蛋、牛奶、豆浆、米汤、藕粉、粥类等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食物。监督患者戒除不良饮食嗜好:为避免胃黏膜因饮食直接刺激加重损伤,应避免食用腌制、辛辣、粗糙、生冷、过烫、过硬、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及油炸、烟熏、烧烤类食物;少食含淀粉过多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红薯、粉丝、粉条等;饮酒是PHG严重程度及并发出血的重要因素,应劝导饮酒者戒酒,并帮助患者制定戒酒计划,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病人进行有效的監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进餐要有规律性,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促进胃酸分泌的规律性,减少胃粘膜损伤;进食注意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酶的分泌,减轻胃黏膜的负担。

4.2生活护理指导

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按时起床。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与此同时,采取适当的锻炼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3心理护理

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患者了解PHG相关知识和并发出血时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各种治疗,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肝硬化及PHG为慢性病,病程迁延反复。由于对预后的担忧,患者常常精神负担重,情绪不稳定。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使家属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关心、支持、鼓励和安慰患者,通过与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心理应激的调节。

4.4用药护理

正确指导患者服用治疗药物,如常规的保肝药、降门脉压力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预防出血。告知患者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避免乱用、滥用此类药物。尤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宜饭后服,并同时服用减少胃损害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以减少对胃黏膜损进一步损坏。

5、结语

康复训练干预 篇5

关键词: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小儿脑瘫,应用效果

小儿脑瘫发病率不高,但病理复杂,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家庭幸福。临床表明,对小儿脑瘫患儿除了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更需要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1,2]。为了进一步分析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收集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诊治的58例小儿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诊治的58例小儿脑瘫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有关脑瘫诊断和分型标准[3],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试验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26±1.18)岁,患儿的脑瘫类型包括:肌张力低下型2例,共济失调型8例,震颤型1例,手足徐动型7例,痉挛型10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33±1.29)岁,患儿的脑瘫类型包括:肌张力低下型2例,共济失调型7例,震颤型1例,手足徐动型8例,痉挛型9例,混合型2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脑瘫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遵医用药、生命体征监测等等;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并加强护理干预。

1.2.1 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首先是加强患儿的心理护理,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儿,很容易因为疾病影响产生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做好患儿的交流,积极通过游戏、讲笑话、玩具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通过为患儿讲解英雄故事等方式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是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家长爱子心切,对患儿能够治愈比较担心,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甚至会做出抵抗、不尊重临床人员的行为,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并加强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为其讲解病情和治疗相关信息,指导其掌握正确的护理配合方法,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2)生活护理,首先是加强患儿的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为患儿建立有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叮嘱患儿家长日常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类型,加强营养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是对患儿的进食姿势、体位进行分析、记录和纠正,同时指导患儿自主进行洗脸、梳头等常规生活能力训练。

1.2.2 康复训练

(1)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训练,主要通过局部按摩和循经按摩,具体方法为:采用手指或者手掌大鱼际肌在患儿的身体局部部位进行一次旋转性按摩或者加压性按摩,每次持续15 min,以促进患儿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对运动迟缓型的患儿可实施循经按摩,具体措施为:依据循经取穴的规律对患儿的经脉腧穴进行一次按摩,每日1次,每次30 min;对痉挛型双瘫脑患儿及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则实施强制性功能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站立、步行、爬行、坐位等等,促使患儿机体本能得到激发,最终使其快速恢复;(2)语言功能训练,该项训练的目的是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训练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对一和集中训练方式。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3,4]进行分析对比,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另外是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5]对患儿不同时期的发育商进行对比分析,总分为100分,超过70分表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表示本试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护理前Gesel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主要是指在幼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因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不仅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6]。临床表明,脑瘫患儿除了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更需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比如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改善护患关系,使其能够更加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有效的生活护理能够使患儿的日常生活更加规范,避免并发症发生,并通过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力,促进患儿早期康复[7]。而康复训练无疑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通过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通过语言功能训练能有效帮助患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发放,最终提高其语言功能[8]。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实施康复训练并加强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患儿发育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表明,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促进患儿发育商改善,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道海,王亮.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31-133.

[2]李海丽.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马延菊.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的临床与机制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

[4]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6:555-558.

[5]刘愬,史良俊,熊建忠.小儿脑瘫60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560-4561.

[6]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7]杜鹏.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3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4,3:57-59.

康复训练干预 篇6

关键词:康复训练,护理干预,急性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效果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并且为多发病, 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遗症, 能够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 于我科治疗的1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 目的在于观察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及进行康复训练等临床治疗的效果。全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的11月至2011年的11月以来, 在我科进行治疗的1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92例。A组中有男性患者62例, 有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最大为81岁, 最小为49岁;其中有34例脑出血, 有58例脑梗死。B组中有男性患者60例, 有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7岁;其中有36例为脑出血, 有56例为脑梗死。上述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以及病程上, 均不具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治疗及护理, A组在此基础上再予以护理干预和康复训练。当A组患者达到生命体征均稳定, 同时神经症状未出现进展达48h, 予以体位变换以及被动运动, 予以床上翻身的训练等干预措施。上述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 对ADL (日常生活的能力) 进行评定依据Barthel评分法[2], 两组首次评定于治疗前的24h开始, 其再次评定于治疗达4周后开始。

1.3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7.0 (服务及产品其统计学的解决方案) 对数据予以统计及处理, 其中χ—±s用以表示数据, 同时选择t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 再将χ2检验用作计数资料的统计, 而于两组间实施相互对比则选择q检验, 以其P值在0.05以下系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Barthel的指数中, A组患者治疗前是 (26.74±13.18) 分, A组患者治疗后是 (69.81±21.44) 分;B组患者治疗前是 (28.51±14.38) 分, B组患者治疗后是 (51.25±19.69) 分。A组优于B组, 其差异呈显著性 (P<0.01) , 详见表1。

3 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

3.1 患者卧床时需每隔2h进行1次体位的变换, 尽量交替呈仰卧位以及健侧卧位或者患侧卧位, 使患者的体位变换不仅能够保持其关节活动度, 同时又能够有效防止其关节出现挛缩, 并能够预防其压疮甚至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而且能够改善其周围循环。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达到稳定至后, 再予以关节部位等被动训练[3], 其训练则需于患者无痛状态下实施, 但除患者肩关节, 余下关节均需予以活动训练, 而在早期则需注意, 应保护患者的肩关节, 其活动也需保证正常的活动范围。进行活动时需使患者切实体会运动感, 而逐渐减少所用辅助量, 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自我训练[4]。

3.2 而患者处于卧床阶段, 则需教会其正确的翻身, 于此阶段患者可能发生病理性运动, 并且可能会被强化。其翻身训练则主要包括有, 从仰卧位适应患侧卧位, 从仰卧位适应健侧卧位。而仰卧位适应患侧卧位进行翻身训练, 需由护士辅助上下肢的活动。从仰卧位适应健侧卧位时, 需将其健足放置在患足下方, 并且双手需保持十字交叉, 患者双上肢还需进行连续摆动, 还需由护士辅助实施骨盆旋转, 习惯进行惯性运动。

3.3 再将患者保持仰卧位, 屈髋屈膝并且全脚掌着床, 同时嘱其训练自行抬高臀部。尽量于训练早期将患侧的下肢予以固定, 并叩打其臀大肌部位。当患者能够熟练的掌握进行双桥运动后, 需实施单桥训练[5], 还需嘱其患侧足尽量单脚支撑, 完成搭桥训练。于本训练之后, 不仅能够提高多数患者骨盆同下肢的控制能力, 还能够为今后站立完成充分准备。

3.4 而步行则系偏瘫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其患肢能够达到负重, 完成独立的平衡达到30s, 其髋关节以及膝关节能够达到微少的自行控制, 则先实施平行杠内的步行训练[6,7], 可将重心自一脚移至另一脚作为训练重点。其于平行杠内独立步行能够达到稳定后, 通常可实施拄拐的练习, 达到完成独立行走以及上下台阶, 于训练时患者先需健腿上, 反之患腿先下。

3.5 由于脑卒中患者发病较急, 其生理功能的障碍导致其自理困难等均难以接受, 同时再加上患者自身愈后一直害怕甚至担心, 往往易出现恐惧以及消极, 或者悲观烦躁等明显心理特征。往往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讲解, 患者早期康复的锻炼需关注其心理反应, 同时尽量予以充分鼓励, 并制订一系列训练计划[8], 需尽量保证患者休息同锻炼结合, 进而调动其自主性, 能够消除其抑郁的倾向, 主动的参与锻炼, 并积极的配合治疗。

4 结论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早期的护理干预以及康复训练等措施进行治疗, 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其自理能力, 从而不仅能够使其明显的提高生存的质量, 最终能够减轻目前社会与家庭所承受的负担, 达到重塑患者其自信心的目的, 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爱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舒适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6) :9-10.

[2]张小丽, 汪凤兰, 陈颖, 等.系统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2) :2219-2220.

[3]王俊棠.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62-63.

[4]董振红, 王秀玲.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06, 12 (4) :379-381.

[5]汪莉, 张燕燕, 张千, 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10) :890-892.

[6]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3-100.

[7]陈进, 倪朝民, 陈瑾.影响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8, 30 (2) :109-113.

康复训练干预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4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其中试验组男61例, 女59例;年龄46~89 (61.2±2.7) 岁。对照组男60例, 女60例;年龄48~87 (62.1±2.9) 岁。2组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1) 患者年龄≥40岁; (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脑卒中定义结合颅脑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证据筛选诊断为脑卒中患者。 (3) 患者发生卒中后2周内就诊。 (4) 患者意识清醒, 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3]。排除标准: (1) 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有其他精神疾病者; (2) 患者意识不清、精神错乱、理解障碍难以配合检查者; (3) 存在听力、视力、语言功能障碍而无法完成检查者。 (4) 拒绝参与调查者[4]。

1.3方法根据利尿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管循环和保护脑细胞的治疗原则, 给予2组患者常规脑卒中治疗药物, 试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个性化康复训练, 内容如下。

1.3.1心理干预:由本院专业心理医师给予患者心理干预。 (1)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和个人信息,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选择针对性干预措施; (2) 介绍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有正确的认知, 消除误解误导所导致的悲观、恐惧、拒绝治疗心理, 树立康复的信心; (3) 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患者互相交流, 彼此鼓励, 早日康复; (4) 家属积极配合, 给予患者关心、安慰、支持和鼓励; (5) 若患者有卒中后抑郁, 及时给予抗抑郁治疗[5]。

1.3.2个性化分级康复训练:根据Brunnstrom分级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 前期以物理疗法为主, 以后逐渐改为作业疗法。保持正常肢体位置, 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渐进性抗阻运动。具体内容有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能力训练、饮食训练、洗漱训练等日常动作。每天1次, 每次60min, 根据患者体质酌情增减, 同时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训练[6]。

1.4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对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6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本文对试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取得满意的疗效, 但对研究暴露的患者各种心理问题值得高度重视[7]。由于脑卒中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 具有显著人群特点, 年老体弱者好发病, 退休无业精神空虚, 缺乏子女和家人的必要照顾等, 常导致中老年人抑郁、消极甚至厌世[8]。一旦罹患脑卒中, 由于错误认知认为脑卒中难以治愈, 预后生活质量差, 常加重患者消极、悲观情绪, 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 导致治疗不佳。不良心理因素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不利, 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理, 指导家属并与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使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树立康复的信心[9]。

脑卒中患者合理适度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 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但对于康复训练何时开始、具体训练量、训练负荷及随着病情的改善训练量如何改变等问题缺乏具体的定量标准。本文中有少数患者由于急于康复, 额外加大训练量反而加重病情的报道, 因此只有合适时间进行合理训练量的康复训练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享受健康生活[10]。

综上所述, 心理干预配合个性化分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显著意义, 可提高患者功能恢复水平,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芙蓉, 田盼霞.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2 (8) :127-129.

[2] 王英, 周剑锋, 归会荣, 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2 (2) :131-133.

[3] 张雅静, 杜晓松, 李丽, 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理干预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8) :1163-1165.

[4] 王俊英, 李华.个性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9) :653-635.

[5] 侯翠芳.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7) :103-104.

[6] 向琴.中老年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 2008, 14 (22) :121-122.

[7] 吴秀莲.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9) :232-233.

[8] 舒春华, 王德强, 马念, 等.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0) :15-16.

[9] 刘文静.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19 (12) :1435-1437.

康复训练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0例,均由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诊断为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偏瘫病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写的《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临床分期为Steinbrocke的肩手综合征分期Ⅰ期的病人。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药熨组、康复训练组、综合组,每组30例,各组年龄及发病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各组病人均常规给予脑血管病治疗药物治疗。其中药熨组、综合组均使用相同处方,组方:吴茱萸子50 g,王不留行子150 g,冬葵子150 g,白芥子150 g。药熨组:按护理常规并取瘫痪肢体良体位及微波中药袋熨疗患肢(方法同综合组)。康复训练组:按护理常规并取瘫痪肢体良体位及康复训练(方法同综合组)。综合组:于药熨后进行康复训练,每日1次或2次。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 按护理常规并取瘫痪肢体良体位 采取预防患肢受压的良肢位。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及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坐位、站位时以三角巾将患肢吊于胸前。

1.3.2 微波中药袋熨疗患肢[2] 取穴肩髃、肩贞、肩髎、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及阿是穴等。即用中药子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min,每日1次或2次。

1.3.3 上肢功能训练方法 体位:仰卧位时,患肩下垫薄棉枕,肩胛骨位于前伸位,上肢轻度外展,腋下垫毛巾卷,肘、腕、指间关节伸直位,前臂旋后,患肢下垫棉枕。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前屈 90°,上肢前伸至胸前,下垫棉枕。肘、腕、手指关节伸直,前臂旋前。患侧卧位时患侧肩胛骨至前伸位,上肢前屈 90°,肘、腕、指间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训练动作:卧位时治疗师对患侧肩胛骨做向前、向外运动。利用Rood技术用细毛刷刷上肢伸侧皮肤,指压牵伸指间关节及腕肘关节,拍打伸侧的肌肉。依次进肩、肘、腕和指间关节各方向无痛性被动运动,注意肩关节外展的同时要外旋。被动活动肩关节时,范围只限90°内,视关节恢复程度逐渐增大活动范围,每日1次或2次。

1.3 疗效评定

3组病例于第1次评估(病例入组即治疗前)、第2次评估(治疗后2周)、第3次评估(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修改后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等。

2 结 果

2.1 3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2.2 3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比较(见表2)

经秩和检验,药熨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与综合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脑出血或脑梗死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及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3]。目前临床治疗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将其归属于“中风病”范畴,其发病机制是由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痹阻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筋络不舒,不通则痛。瘀阻日久,气血津液不能濡养肢体关节,可出现肢体萎缩、关节挛缩。针对上述发病机制,本研究运用了中医中药熨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药熨疗法具有解表散寒、蠲痹除湿、温通经脉、舒筋活络、行气和血、化瘀止痛、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通阳启闭、化气行水、消积导滞、开郁散结等多种作用,处方从温经活血、利水消肿之法而立,方以吴茱萸为君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长于散寒止痛。《本经》云其“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别录》亦谓本品“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本方以其辛热之性,温通经脉,以散阴寒,故以为君,针对寒湿凝聚,气血不畅所致之诸痛证,温之以通,正所谓“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中药熨是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首先是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香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加强了药物的作用,热熨于穴位上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血气、营阴阳的整体作用。以上诸种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充分展现熨法的良好治疗效果。通过局部药熨,使患部肤温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代谢增加,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吸收,肤温升高还可以使组织间隙扩大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从而提高疗效。同时熨疗又具有简、便、廉、验、捷等特点,病人易接受。

中药药熨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技术治疗,对缓解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的肿胀及疼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康复提供一个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熨结合现代康复明显优于单一的康复训练以及药熨治疗,为脑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增添了一种安全、简便、快捷有效的新方法,而且对挖掘祖国医学宝库,发挥中医药工作优势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临床分期为Steinbrocke的肩手综合征分期Ⅰ期的病人随机分成药熨组、康复训练组、综合组,3组病例均治疗前(病例入组)、治疗后(治疗后2周、4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评定和修改后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药熨组、综合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综合组与康复组及药熨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药熨,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Zyluk A,Zyluk B.Shoulder-hand syndrome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J].Neurol Neurochir Pol,1999,33(1):131-142.

[2]罗彩花,翟胜,寇丽霞,等.微波制备中药籽药熨袋的研制及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2,9(4):49.

康复训练干预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烧伤病人;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47-01

近年来,烧伤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烧伤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加,但是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则显得日益突出。严重烧伤可以导致容貌毁损、瘢痕增生、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使患者综合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担心失去原有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地位及作用,从而产生焦虑和忧郁心理。为了解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我科自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集8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调查测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本科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82例,烧伤面积均大于30%,深度为深Ⅱ度以上,烧伤部位:四肢烧伤33例、头面颈烧伤19例、躯干会阴烧伤3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2岁,自入院起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分组患者在烧伤面积、深度、烧伤部位、性别、年龄、婚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一般心理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个月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别进行筛查和评定,筛选时,以8分为阳性起始点,即8分以上为可疑及肯定有症状者。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所得数据采用Excel、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烧伤病人入院时焦虑抑郁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病人焦虑抑郁情况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入院首次干预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瞬间丧失心理应对能力,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入院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获得其高度信任。这时,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打好基础。评估内容除病情外还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社会角色、家庭成员、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

3.2 烧伤相关知识掌握的干预研究显示近100%患者及亲属都希望获得与其疾病诊疗和护理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针对患者伤情及时讲解烧伤后伤情的演变过程、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烧伤后创面护理及瘢痕预防等知识,满足患者和亲属的信息需求,消除疑虑,使其随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医学知识的获得,从另一方面使患者更加尊重护理人员,更好地促进了沟通和交流工作。

3.3 动员社会支持系统的干预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成正相关。烧伤后患者存在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障碍,护士要帮助患者寻求社会的支持,以激发其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1)积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告知家属情绪会影响患者疾病恢复,指导家属调整心态,做患者强有力的支持者,使患者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教会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善解患者内心的感受,使患者获得有利于身心康复的适宜情绪。(2)寻求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

3.4 经济压力的护理干预烧伤患者焦虑症状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烧伤治疗费用高,疗程长,手术多,大多要植皮、整形美容等,对患者而言,良好的经济基础是获得最佳治疗及康复的保障,许多患者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后期的治疗及康复,对其综合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入院后要及时告知本人大致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做好费用的解释工作,协助患者办理各种医疗保险,对经济困难者尽量节约费用,免除不必要的费用,减去不必要的治疗。

4 讨论

康复训练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 全部入选产妇均无慢性疾病, 新生儿出生时均健康, 根据产妇自愿原则将全部产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中共47例;产妇年龄为21~38岁, 平均 (26.37±3.21) 岁;产次为1~3次;文化程度为初中~本科。研究组中共计81例;产妇年龄为20~39岁, 平均 (27.02±3.96) 岁;产次为1~3次;文化程度为初中~本科。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产后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 出院后无专业护理。

研究组给予产后康复干预措施, (1) 为全部产妇建立起统一的产妇基本资料与评估表;依据统一要求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由固定的护理人员以预约上门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 (2) 心理干预, 通过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注意发现产妇的产后不良情绪、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可导致产后心情波动的常见因素, 说明家庭护理方法、产后抑郁症的识别及应对措施[3]。 (3) 产后的康复治疗, 采取手法按摩联合产后康复治疗仪给予物理治疗, 自正常分娩的7d后或剖宫产分娩的15d后上门治疗, 1次/2d, 15次为1个疗程;产后康复治疗的内容为子宫恢复、乳腺疏通、腹部形体修复、大小腿形体修复、臀部形体修复以及产后疲劳的恢复等。 (4) 产后营养指导, 使用营养摄入专用软件定期测定产妇所需的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相关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根据测定结果结合产妇的个人爱好、饮食习惯等给予个性化产后营养指导, 帮助产妇家属合理搭配产后膳食营养。 (5) 产后康复训练, 指导产妇进行颈部、胸背部、手臂、腿部、腹部及臀部运动, 2次/d, 每次练习10~15min, 同时进行会阴收缩练习。 (6) 咨询指导, 根据产妇的要求向为产妇提供专业的产褥期、婴儿喂养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指导。

1.2.2 评价标准

两组均于产后42d进行效果评价, 子宫恢复不良的评定标准是以产后42d恶露未净, B超示子宫的长、宽、厚之和>15cm为子宫恢复不良标准;以平卧时有或者无疼痛, 站立5min后腰骶部出现疼痛或疼痛加剧为腰骶疼痛标准;以《妇产科学》中关于子宫后屈后倾、张力性尿失禁及阴道脱垂的判定标准作为上述疾病的判定标准;体重指数 (BMI) 根据WHO2002年新加坡会议的推荐方法, 以BMI<23作为标准体重指数;使用软尺与脐平行测量腹围。

1.2.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研究组子宫后屈后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其他各项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1。

研究组产后BMI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产后腹围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产妇由于产后的活动减少, 使血液的黏稠度升高, 易导致血栓的形成;盆底肌、盆底组织及筋膜在分娩过程中因过度扩张导致弹性减弱, 肌纤维部分出现断裂, 可造成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直肠膨出等疾病;产后尽早活动有助于恶露排出与子宫恢复, 有效预防或降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合理科学的产后形体训练可有效促进产后子宫的恢复, 预防痔疮、膀胱膨出、腰骶疼痛及张力性尿失禁等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还可有效的促进腹部肌肉的紧张度恢复, 预防哺乳后的乳房下垂, 有助于重塑健美体态, 满足现代女性对于外形美观的追求。

产后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的改善产妇的产后生活质量, 促进产妇的形体恢复。产后康复治疗运用现代化的科学产后恢复技术, 改变了传统观念, 主动修复产后功能及体形。产后生殖系统恢复仪可使盆底迅速恢复, 促进子宫的收缩, 减少出血发生概率, 修复盆底肌、筋膜组织的紧张度与弹性, 使产妇的代谢机能得到有效调整。治疗后可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血液循环, 消除局部水肿, 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使身体尽早康复, 同时还可有效减少日后妇科疾病的发生概率。产后形体恢复仪可使已经松弛的肌肉结缔组织开始运动, 恢复肌肉的弹性, 分解脂肪分子, 与普通减肥治疗具有本质区别, 且对产后便秘具有显著疗效。产后康复治疗为产妇解决了怀孕、分娩过程给身体机能带来的不良改变。产后康复按摩是一种无创、无不良反应的自然科学的保健方法, 疗效显著, 易于接受, 可有效减轻产后不适与痛苦, 帮助产妇顺利的度过产褥期[4]。

营养指导通过合理科学均衡的营养配置, 有效的提高了母婴的健康水平。我国妇女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 在产褥期活动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大量摄入不必要的营养, 造成了腹部脂肪的堆积, 导致生殖系统恢复迟缓, 不仅仅对产妇的外观体态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组在应用了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后, 产妇的产后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研究组的BMI指数与腹围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研究组产后康复时间更短, 恢复情况更好。因此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于产后康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对于产后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在本院分娩的128例产妇, 按照产妇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产后护理, 研究组给予产后康复干预措施, 对比两组产后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产后各项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BMI指数与腹围值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康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妇女的围生期保健水平, 预防或降低产后疾病的发生率, 全面改善产后妇女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康复,产褥期,干预措施,产后疾病

参考文献

[1]吴冰.中药淋浴对产妇产后康复效果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 (18) :91-93.

[2]高兰英.产后康复按摩2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 :116-116.

[3]高珊.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10) :338-339.

上一篇:经济效益流失下一篇:整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