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2024-04-29

盆底肌群康复训练(通用10篇)

篇1: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知道盆底肌吗?生过孩子的一定会知道的。女性在分娩时,盆底肌肉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在分娩后,几乎所有的女性都需要做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那么如何进行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呢?今天相关专家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瑜珈式的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孕妇和产妇在医生或专业瑜珈师的指导下,练习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可以打开骨盆,有利于顺利分娩;增强肌肉张力和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同时刺激控制荷尔蒙分泌的腺体,增加血液循环,消除身体不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

束角式: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做的时候保持3-5个自然呼吸。这个姿势能增加下背部、腹部和骨盆的血液流通,每天练习,分娩时会减少痛苦。

椅子式膝盖和双脚并紧(或自然分开),向下半蹲,就像你要坐在椅子上似的。把你的双臂举过头顶,手掌相对。保持这个姿势,做3个深呼吸。这种姿势能强化身体功能,打开骨盆,有助于顺利分娩。

猫伸展式:像小猫伸懒腰,趴在地上,在呼吸中舒展脊柱。双手双膝四点着地,大腿、手臂均与地面垂直;吸气背部下沉,下巴上扬,臀部向上抬起;呼气拱起背部,让下巴和胸部靠近。它能改善脊柱和脊柱神经的血液流动,也可缓解不少孕妇容易出现的便秘。

腿上升式仰卧,双腿并拢慢慢抬起,和地面成30度,停留一会儿再向上抬,和地面成60度,再停留一会儿向上抬和地面成90度。每次做2-4组,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这个动作可以锻炼下腹部肌肉。

对于盆底肌的康复训练,大家一定要慢慢的来,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想要康复的患者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哦。因此文中就从瑜珈这方面介绍了几种比较好的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的方法,希望分娩前后的女性能够有坚持使用,才能降低盆底肌肉的损伤。

篇2: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保持站立姿势,慢慢踮起脚跟的同时配合呼气,此时找到骨盆底肌的位置并进行收缩;在呼气时脚跟缓缓落地,同时放松盆底肌。此姿势可以扶着椅子或墙来练习。

【第二种:坐式】

坐姿的方式有较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坐在椅子,分娩球甚至是马桶上进行。选择此姿势时,需要背部舒展双脚平放于地板,双膝可以自然分开。先找到骨盆底肌的位置,然后再配合呼吸进行收放练习。此姿势在家里或工作场合都可以随时随地做。另外,还有一种盘坐式的练习方式,可以把双腿交叉盘坐在瑜珈垫或床上,然后找到骨盆底肌的位置并进行收缩,这种姿势也可以同时打开骨盆并加速骨盆处的血液循环。

【第三种:仰卧式】

篇3: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PFD患者19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38 (28.76±5.24) 岁, 病程时间为6.28±1.75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20~40 (30.05±6.34) 岁, 病程时间为6.07±1.92个月。通过统计学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带有POP或SUI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性生活障碍, 盆底肌力检测低于Ⅲ级, 诊断为PFD[2];患者年龄在20~40岁, 意识清醒、神志正常, 无不良性生活史, 无残疾、有自理能力, 能够正确理解医患之间沟通内容并配合相关操作。排除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 泌尿系统或盆腔内炎症患者, 既往盆腔外伤史或手术史患者等。入组前均了解相关内容,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医护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性训练, 其内容如下:首先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评估, 并向其讲解盆底解剖构造、生理环境及PFD相关知识, 而后由专职护理人员向其教授盆底肌肉训练内容。患者锻炼前排空膀胱, 呈平卧位, 双腿屈曲分开, 将盆底肌肉缓慢收紧然后放松, 吸气时收缩尿道、会阴区及肛门3~5s, 呼气时自然放松, 连续2组后快速收缩5次, 再重复整套过程, 初始15min/次、3次/d, 而后逐渐增加收缩维持的时间及重复次数, 以患者能够承受不过度疲劳为限。同时使用阴道锤体, 患者将其放置于阴道内夹持住, 保留时间不低于10min, 30min/次、1次/d;初始使用重量最轻的锤体, 如患者跑步活动或咳嗽时仍不会脱出则增加重量。所有训练连续实施2个月, 而后对其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评估, 如仍未达到康复要求则再延长康复性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性训练2、6个月后POP、SUI及性生活障碍发生率, 并对两组数据使用统计学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版进行统计学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使用χ2检验。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进行康复性训练2、6个月后POP、SUI及性功能障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女性盆底组织结构包括在骨盆出口处起到封闭作用的多层肌肉、筋膜, 阴道、尿道及直肠在其中贯穿而过, 围绕盆底的肌肉群、筋膜及其中走形的神经相互作用, 形成支持直肠、膀胱、子宫等盆腔脏器的盆底支持系统, 使其能够维持在正常的生理位置。PFD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不仅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更会给其增加较多的精神负担和不良情绪, 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也给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3]。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分娩等作为该病公认的高危致病因素会使盆底肌肉出现去神经病变, 而年龄的增长也会导致盆底肌肉肌力的减退[4]。当盆底肌肉的肌肉肌力降低后, 直接影响盆底组织对其内脏器的支持效果而导致出现脏器移位、POP等, 且会引起SUI以及性生活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即被称为PFD, 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有较严重的影响, 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以往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更侧重于通过外科手术方式, 将移位器官组织恢复, 改善症状, 虽然能够得到快速而确切的治疗效果, 但由于手术本身对患者机体亦是一种创伤, 且容易出现感染等多种术后并发症, 故患者对于这种治疗方式较难接受。而自从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保守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开展应用以来, 快速的得到PFD患者的认可与接受。

其中盆底肌肉训练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保守治疗措施, 因其成本极低, 基本不涉及医用成本, 且简单易学, 方便在医院、家中任何地点开展, 故而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而进行快速的推广, 且能够作为患者长期、持续性锻炼方式而使治疗得到有效的延续。这种训练方法以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延长收缩持续时间为目的, 通过有意识、有规律且合理的反复进行相关肌群的收缩锻炼, 达到加强肌力、恢复移位组织正常位置、提高控尿能力等效果, 显著改善PFD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进行康复性训练2、6个月后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及性功能障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PFD患者实施盆底肌肉康复性训练, 能够有效增强盆底肌肉肌力, 改善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情况, 减少性功能障碍, 对PFD疾病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PFD患者19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6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医护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盆底肌肉康复性训练,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进行康复性训练2、6个月后子宫脱垂率、尿失禁率及性功能障碍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PFD患者实施盆底肌肉康复性训练, 能够有效增强盆底肌肉肌力, 改善患者子宫脱垂、尿失禁情况, 减少性功能障碍, 对PFD疾病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肌肉训练

参考文献

[1]陈燕辉, 杨卫萍, 邓敏端, 等.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J].广东医学, 2012, 33 (6) :757-759.

[2]范雅萍, 刘圣英, 黄丽燕, 等.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430-431.

[3]廖惠璇, 李淑玲.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护理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 17 (5) :613-614.

篇4: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关键词】 盆底肌康复训练;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力;盆底肌纤维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

【中图分类号】R323.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8-01

盆底功能障碍属于一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即患者在笑、咳嗽和体位改变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不自主的溢出尿液[1]。妊娠与分娩是引发女性患者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关键是修复受损的盆底组织,笔者选取64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方式研究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月10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盆底肌测试确诊为盆底肌功能障碍。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为(29.48±10.06)岁,盆底肌力4~级例,2~3级10例,1c~1级17例;对照组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为(28.41±11.13)岁,盆底肌力4~级0例,2~3级12例,1c~1级20例。两组患者年龄、盆底肌肌力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即告知患者治疗盆底肌松弛、器官脱垂等相关保健知识,并为患者解释盆底肌康复治疗意义和常规功能锻炼方法等。观察组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即通过盆底肌康复训练系统行电刺激治疗:临床医生可根据图形指引患者进行放松、收缩或者持续收缩阴道的训练,同时针对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电图影像显示和声音提示,掌握患者盆底肌功能状态,以此为根据选取强度不同的电刺激治疗方案,30min/次,每周进行2次训练, 13~1次训练为1个疗程,盆底肌力较强的患者可适当减少训练时间。患者每次盆底肌康复训练完成后,指引患者采用康复器从轻到重进行锻炼,1min/次,每天进行2次或者2次以上的锻炼。2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需坚持1个疗程治疗。

1.3 疗效判定 采用生物反馈仪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包括手测盆底肌力、盆底肌纤维肌电压和盆底肌纤维疲劳度,其中盆底肌力可分为1c级、1级、2级、3级、4级、级,而1c级表示患者完全没有收缩力,1级表示肌肉能收缩蠕动,但无法持续;2级表示肌肉可保持2s的收缩;3级表示肌肉收缩比较有力,并能持续3s收缩;4级表示肌肉收缩有力,并能持续4s收缩;级表示患者盆底肌收缩有力,能对抗手指压力s及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S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X-*3]±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手测盆底肌力为4~级29例,2~3级3例;对照组患者4~级2例,2~3级21例,1c~1级有9例。观察组手测盆底肌力明显较对照组强(P<0.0)。具体见表1。

[6][JZ(]表1 两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对比

[SS](例)

[BG(][BDFG4mm,WK,WK6。3,WKW]组别例数4~级2~3级1c~1级

观察组3229*3*0*

对照组322219

[BG)F]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K*2D]

[JP3]2.2 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比较 经治疗,盆底肌纤维肌电压、盆底肌纤维疲劳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JP]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电压、

盆底肌纤维疲劳度比较(x±s)

组别

肌电压/μV 肌疲劳度/%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77±2.18.92±1.64*1.24±0.730±0.03*

对照组3.76±2.24.73±1.441.23±0.742.03±0.0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

3 讨论

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是患者在妊娠期间,因子宫与胎儿长期压迫盆底肌肉,导致阴道分娩时,出现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胎头过大等因素而致患者盆底支持组织出现松弛现象,引发盆底肌功能障碍。因此患者产后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极为重要[2]。

我院采用由法国PENIX制定的盆底肌康复系统,在治疗进行前,全面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盆腔情况,并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设定个性化训练方案[3]。通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方法指引患者放松、收缩或者持续收缩阴道,并指导患者在收缩阴道的时候,避免使用臀部与腹压力量,帮助患者学习正确盆底肌训练法。此外,肌纤维类型不同,其训练方法也不同。盆底肌训练目的是增加患者盆底肌张力,延长盆底肌收缩时间,同时降低盆底肌纤维疲劳度,增加患者盆底肌纤维电压,以此减少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情况的发生,改善其症状。同时,由电刺激、康复器训练和生物反馈组成的盆底肌康复训练没有不良反应,是一种方便、无痛和无创的锻炼方法,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盆底肌力[4]。

综上所述,盆底肌康复训练是治疗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国妇幼保健,2011,26(1):26-27.

[2]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3]李妍,黄丽,白淑秋.Kegel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4(12):144-14.

[4]蒋红,吴艳.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近期疗效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2):147.

篇5: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法有哪些

束角式:坐姿、膝盖弯曲打开,两手握住脚尖。伸展脊椎,脚掌对贴,双手协助脚跟尽量靠近身体,将两膝下压,靠近地面。注意动作时保持挺胸,肩膀打开。做的时候保持3-5个自然呼吸。这个姿势能增加下背部、腹部和骨盆的血液流通,每天练习,分娩时会减少痛苦。

椅子式膝盖和双脚并紧(或自然分开),向下半蹲,就像你要坐在椅子上似的。把你的双臂举过头顶,手掌相对。保持这个姿势,做3个深呼吸。这种姿势能强化身体功能,打开骨盆,有助于顺利分娩。

猫伸展式:像小猫伸懒腰,趴在地上,在呼吸中舒展脊柱。双手双膝四点着地,大腿、手臂均与地面垂直;吸气背部下沉,下巴上扬,臀部向上抬起;呼气拱起背部,让下巴和胸部靠近。它能改善脊柱和脊柱神经的血液流动,也可缓解不少孕妇容易出现的便秘。

腿上升式仰卧,双腿并拢慢慢抬起,和地面成30度,停留一会儿再向上抬,和地面成60度,再停留一会儿向上抬和地面成90度。每次做2-4组,速度越慢效果越好。这个动作可以锻炼下腹部肌肉。

婴儿式仰卧,吸气,曲起双腿,双手抱住,呼气,将双腿压向胸部。先吸气,再呼气,同时抬头贴膝。如此反复,共做3次。它能伸展、加强颈部肌肉,并补养、加强腹部,排除腹部脏气和浊气,减缓便秘症状。

篇6: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大家好!

NAMASTE

在瑜伽上课前或课后,总是有朋友问:

人流后,尿失禁、性交痛、子宫脱垂……随着这些能否做盆底康复呢?但是是否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盆底康复呢?

以下这些人不能做盆底康复:

1.人流后,不能做盆底康复

2. 恶露未排干净

恶露大约在产后4-6周排干净。通过观察恶露,能及时了解子宫复旧的情况。恶露未完全干净或者仍有血性恶露的时候不建议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宫内感染。这个时候是宝妈妈开始进行盆底康复的最佳时间。

3, 阴道出血

如晚期产后出血,月经期等,一方面,在阴道出血的情况下,如月经期,进行盆底康复容易引起宫内感染;另一方面,阴道出血量过多容易并发失血性休克,如晚期产后出血(又称产褥期出血)。一般在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因此,建议产妇在产后42天后进行盆底康复,同时避开月经期。

4. 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炎症

产妇有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炎症,如膀胱炎、阴道炎等,往往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腰痛或下腹部痛。急性炎症期间进行盆底康复,容易加重患者的疼痛,影响患者的体验和治疗的效果。与此同时,也容易造成炎症的恶化。因此,要先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炎症,再进行盆底康复。

5. 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电刺激容易对心脏起搏器造成一定的干扰,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造成猝死,因此这些患者不能接受盆底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锻炼,如Kegel运动和阴道哑铃等。

6. 合并盆腔脏器恶性肿瘤

目前,无直接证据证明电刺激能够促进肿瘤生长,但是患者本身因肿瘤而处于一种不适的状态,如盆腔痛、腰背痛、肿块、出血等,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不建议进行盆底电刺激治疗。

7. 痴呆或不稳定癫痫发作

由于盆底肌的位置比较特殊,患者很难定位,除此之外,盆底电刺激对于不稳定癫痫发作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刺激,容易对患者的病情造成不利的影响。

8. 有出血倾向者

做盆底康复时,阴道电极会对阴道产生一定的机械刺激或电刺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出血的风险会增加。因此,不建议进行电刺激治疗,但是可以做Kegel训练。

盆底肌康复很重要,它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宝妈的生命质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需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安全、有针对性地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我是日记星球207号星宝宝,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八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157篇原创日记!你看或不看,我都在写;你写或不写,时间都在流逝,唯有文字承载的记忆才是永恒!

世间的每位人都是一座金矿,每位人都是一座宝藏。每位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心情可以利万物化万物,心情能滋养我们,心情病了身体才会病,身体是心灵的显示器。

篇7: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关键词:常规体操训练,盆底肌肉训练,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病症, 是由于盆底保护系统出现损伤之后, 盆底组织功能失调以及盆腔器官位置改变所致[1], 包括一组盆腔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等[2], 多发于中老年妇女人群,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盆底肌肉训练是一种以锻炼肛提肌为主的康复训练, 主要通过锻炼盆底肌的收缩与舒张, 以增强盆腔肌肉张力, 进而恢复盆底肌张力[4]。本研究着重探讨了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 所有患者发病均在两年之内。其中, 试验组患者年龄为33~70岁, 平均年龄 (50.94±2.37) 岁, 不同程度的尿失禁18例、子宫脱垂7例、子宫脱垂伴有尿失禁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0~68岁, 平均年龄 (49.13±3.35) 岁, 不同程度尿失禁17例、子宫脱垂8例、子宫脱垂伴有尿失禁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1990年国际尿控协会关于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体重超标、体虚以及先天发育不足者。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试验, 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院方相关部门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批准, 符合伦理学要求。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体操训练以及相关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不再进行其他康复训练, 而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1) 激活患者盆底肌肉, 通过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进行相应的激活, 刺激时间25 min, 3 d/次。 (2) 协助患者将膀胱内的尿液排净, 选好膀胱截石位, 并将准备好的探头置于患者阴道内, 以刺激盆底肌肉, 同时要求患者配合进行引导肌肉收缩、提肛等训练动作[3]。而对于子宫脱垂患者应该首先进行相应的位置恢复工作。 (3) 在患者阴道内置入阴道锤体, 以便于检验患者阴道肌肉的舒张、收缩能力, 依据观察结果以及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重量增加。每天训练1次, 每次训练坚持30 min, 连续坚持训练1个月。在经过1个月的训练康复之后, 对所有患者的盆底肌肉活力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6]

有效:患者接受训练之后, 盆底肌肉实现了完全收缩, 且持续对抗时间能够维持在5 s以上, 身体状态良好;好转:患者接受训练之后, 盆底肌肉能够基本实现自如收缩, 轻微对抗, 持续时间为2~4 s, 身体状态基本趋于稳定;无效:患者接受训练之后, 盆底功能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措施后, 发现试验组患者恢复的有效率为48.48%, 经过治疗后好转率为45.45%, 无效率为6.06%, 治疗总有效率为93.93%;而对照组患者恢复的有效率仅为36.36%, 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39.39%和24.24%, 治疗总有效率为75.75%,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良好的盆底多层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解部和功能是确保女性生殖器官维持正常位置的重要因素[7], 当盆底症状出现损伤、退化或者是存在先天不足时容易引起盆底症状损伤、张力下降, 从而导致生殖器功能减弱[8]。神经、结缔组织以及肌肉共同构成了盆底组织, 一般而言,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主要是由于这三个组成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致[9]。

盆底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女性盆底肌肉对于膀胱、子宫以及直肠等盆腔脏器具有良好的支撑和承托作用[10]; (2) 是控制和调节人体排尿和排便的重要因素; (3) 能够有效的维持阴道的紧缩度以及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活动[11]。在女性的健康质量和生活质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旦出现功能障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

相关调查与研究发现, 妊娠以及分娩等是造成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主要原因, 女性在妊娠期, 子宫会受到腹腔的压迫, 导致子宫滑向阴道, 进而出现子宫脱垂[13];而分娩之后女性的激素分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从而影响到盆地结缔组织的代谢, 从而改变肌肉活力, 造成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14,15]。此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许多女性的盆底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 诱发压力性尿失禁以及性生活不协调等妇科问题, 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6]。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报道,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出现在育龄期和绝经期,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如手术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但是实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采用更优化的治疗康复措施尤为重要[17]。

盆底肌肉训练作为一种科学的康复训练措施, 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盆底肌肉训练主要就是通过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 帮助患者进行一定量的盆底肌收缩与舒张练习, 不断增强支持女性盆腔器官肌肉的张力, 实现盆底肌功能的恢复, 达到康复效果;盆底肌肉训练不仅能够达到随意控制盆底肌肉收缩的目的, 而且能够避免腹部、大腿肌肉以及臀部的收缩[18]。依据女性盆底的结构特点, 进行恰当的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阴道支持结构主要是由两侧腱弓形成白线组成的, 盆底肛提肌板进行自主控制下的牵拉运动, 从而将盆腔器官保持在肛提肌上。在训练康复的过程中, 患者通过对盆底肌肉的锻炼来达到收缩与舒张的目的, 从而增强支持盆腔器官肌肉的张力, 最终实现恢复盆底肌张力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 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其治疗康复效果是与患者组织的愈合度、柔软度相关联的, 一般而言柔软度较好的组织能够通过适当的肌肉训练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19]。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减调整, 确保最优的训练效果。另外, 在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的过程中应该由专业的医师进行指导实施, 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妥善处理, 并做好相关记录。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措施, 经过观察, 发现采用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恢复的33例试验组女性患者在恢复的有效率 (48.48%) 和总有效率 (93.93%)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 (36.36%) 和总有效率 (75.7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提示, 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篇8: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盆底肌收缩力、生活质量及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升高幅度和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可改善其盆底肌肌力,降低并发症,提高性生活质量。

【关键词】 康复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产后盆底康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64-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盆底肌肉损伤、结构紊乱等造成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器官脱垂、性功能下降等[1],妊娠和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给妇女带来了身体及心理伤害[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女性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促进产后盆底肌康复,提高妇女生活质量是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生物反馈技术是国内外常用的盆底肌康复方式之一,具有临床疗效明确、创伤小等特点[3]。笔者对我院分娩的初产妇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技术进行干预治疗,临床疗效明显,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经阴分娩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产后感染性疾病;合并产科并发症;治疗不能配合者。按照分娩日期单复数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年龄24~32岁,平均(23.1±5.9)岁;孕周37~40周,平均(39.1±9.2)周;胎儿重量2490~3900g,平均(3310±1041)g。对照组年龄25~33岁,平均(24.3±6.0)岁;孕周37~40周,平均(38.2±6.2)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胎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于产后8周开始给予盆底康复训练,主要方法[2-3]:①腹肌训练,产妇仰卧位,双臂上举过头,深吸气后缓慢呼气,同时双臂配合至身体两侧,一天2次,每次10min;②桥式运动,产妇仰卧位,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双足放于床面,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深吸气时尽可能的提臀,使躯干不接触床面,呼气时缓慢的恢复原来的姿势,一天3次,每次10min;③转体训练,嘱产妇取膝跪位,双膝分开,肘伸直,将双手平放床上,躯干向左、右侧转体,一天3次,每次l0min。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批准文号:粤食药监械(准)字2011第226077号,广州凡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一般先刺激3~5min,肌肉收缩10~15次,休息10min后再刺激,如此反复4次,达到总共收缩40~60次。

1.3 疗效评价

1.3.1 盆底肌力测定 所有入选对象均于治疗后3月门诊随访,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肌力共分为5级。0级:肌肉无收缩;1级:肌肉颤动;2级:肌肉不完全收缩;3级:肌肉完全收缩,无对抗阻力;4级:肌肉完全收缩,轻微对抗;5级:肌肉完全收缩,持续对抗。若手测会阴肌力≥3级则判定为有效[2]。

1.3.2 两组生活质量评价 治疗3月后,对所有产妇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完全自理、有些困难、需要帮助、全靠别人帮助),每个项目4分,总分20分为日程生活功能障碍[3]。

1.3.3 随访 治疗3月后,门诊或电话随访询问产妇有无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是否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收缩力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提高,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 观察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几率越来越高,国内约为30%~40%左右,该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而妊娠及分娩是其常见的发病因素之一[4-5]。有研究资料显示,女性在分娩、怀孕时胎儿的重量会对盆底及会阴部韧带、结缔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但这种损害起初临床表现轻微,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随着女性怀孕次数的增加、年龄的增加,临床症状越来越明显[6-7]。早期盆底肌肉损害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康复训练,会导致尿失禁、盆底组织器官脱垂、性生活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对产后妇女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盆底康复训练临床意义重大。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开始了规范的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通常是在产后42天左右就开始盆底肌肉功能训练,这种方法可更好的预防各种并发症,如直肠、子宫脱垂、性功能下降等[8-10],并采用“评估-治疗-评估“的康复模式。其训练程序是:首先对受试者的盆底肌肉功能进行全面评价,随后开始盆底功能康复,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盆底肌肉生物反馈训练、可视化的Kegel训练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训练完成后再次对盆底肌肉功能进行评价,前后对比效果。这种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尿道、阴道、肛门肌肉得到收缩,同时还可以促使膀胱肌肉收缩,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功能下降,扩张膀胱容积,出院后让患者在家继续坚持训练及自我锻炼,促进盆底肌恢复,使阴道恢复紧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水平[11]。本研究结果提示,经过系统的盆底康复训练后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级显著升高,生活质量提升。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2-13]。

为了使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效果更有效,国外更多采用联合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方法治疗。电刺激可以快速的使损伤的肌肉得到恢复,增加肌肉的弹性,使阴道收缩力增强,提高性生活质量。电刺激还能够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收缩功能下降,扩张膀胱容积,更好的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在规范的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同时,给予产妇生物电刺激治疗,临床疗效较好[14-16]。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盆底肌收缩力分级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产后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曲坚,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4):304-306.

[2] 王建英,滕淑萍,曾小娥,等.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970-971.

[3] 黄利川,叶丽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5(1):54-55.

[4] 梁荣丽,杨友好,欧阳小平.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32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2):87-89.

[5] 林忠,赵军玲,张政昌,等.广西地区壮族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状况调查[J].中国妇产临床杂志,2012,13(5):342-344.

[6] 刘南保.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6例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90):1426-1427.

[7] 蒋红,吴艳.产后盆底肌电刺激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近期疗效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2):147.

[8] 柯茹,汪杨,夏俊霞.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2):7-8.

[9] 薛竹,郑颖.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近期疗效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23-7825.

[10] 邓晓云,于雅,吴秀娜,等. 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肌力恢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393-2395.

[11] 王莲萍,阚影,王芳,等.1270 例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9-31.

[12] Ahlund S,Nordgren B,Wilander E L,et al. Is home-bas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after birth in primiparous wom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3,92(8):909-915.

[13] 葛玉琴.盆底康复治疗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与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21):488-489.

[14] Hilde G,Staer-Jensen J,Siafarikas F,et al.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bstet Gynecol,2013,122(6):1231-1238.

[15] 徐烨,王加,蒙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7):230-233.

[16] 李夏影.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83-184.

篇9: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3~10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孕37~42周初产妇775例。入选条件:①年龄21~30岁;②分娩单胎婴儿;③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 ; ④既往无盆腔手术史。

1.2 研究方法

采用尿失禁调查问卷[1], 对产后3天内产妇行第1次问卷调查, 结合盆底生物反馈评估方法和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法, 对产后6周复查产妇进行再次问卷调查。由接受过培训医务人员详细询问产妇的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按照入选标准选择196例做盆底康复训练研究, 配对分为Kegel训练、盆底生物反馈、阴道锥体训练和对照组4组。由专人分别指导训练,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 不做训练。训练前用手法肌肉测试和盆底生物反馈仪行盆底肌力评估, 从产后6周 (训练前) 起, 训练8周为训练期, 然后进行随访, 并再次分别问卷和盆底肌力评估、比较各组SUI发生情况, 评价各组训练效果。

1.3 盆底评估及会阴肌肉肌力检测

1.3.1 盆底肌电活动值

盆底评估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 (法国PHENIX USB4) 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卧位检测受试者的盆底肌电活动值 (intrvaginal pressure) :以平均值表示盆底肌活动能力 (PFMA) 的数据, 以振幅表示强度 (单位:微伏 μv) 。

1.3.2 手法检测会阴肌肉肌力

检查者用食指、中指, 轻压阴道后壁, 与盆底深层肌肉接触, 评估其质量。测试分0~5级, 判断该肌肉的力量和疲劳程度。测试分3个阶段:左和右盆底深层肌分别测试和整体测试, 以便确定肌肉可能的不对称, 见表1。

1.4 盆底康复训练方法

1.4.1 盆底肌肉锻炼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 又称为Kegel训练, 让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增加尿控能力。方法是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秒后放松, 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 连续做20分钟, 每日2次, 8周为1个疗程。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Kegel训炼关键是教会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正确的识别盆底肌肉群, 避免臀大肌及腹肌的收缩。

1.4.2 盆底生物反馈 (biofeedback) 通过置于阴道的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盆底肌肉活动, 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来反馈提示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以使患者或医生了解盆底锻炼的正确性, 从而获得正确的、更有效的盆底锻炼。让患者在视听系统的指导下逐步完成训练计划, 以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控制膀胱, 达到康复盆底肌肉、治疗SUI的目的。方法为每次20分钟, 每周2次, 8周1个疗程。

1.4.3 阴道锥体训练 采用广州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阴道锥体。一套阴道锥体, 由5个带有金属内芯的塑料球囊组成, 球囊的形状和体积相同, 重量20~70 g。将阴道锥体置入阴道内, 让患者收缩阴道夹持住, 训练时从质量最轻的开始, 逐渐延长保留的时间, 当患者可以保留10分钟以上, 在咳嗽、大笑、跑步等情况下仍不脱出后, 增加阴道锥体质量以增强患者阴道的收缩力, 每次20分钟, 每天1次, 8周为1个疗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配对t检验和ANOVA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96例产妇参加本项研究, 因各种原因退出者21例, 实际完成研究者175例。其中Kegel训练组46例、盆底生物反馈组41例、阴道锥体训练组43例、对照组45例, 4组失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各组训练前相关基本情况

4组统一性较好, 各组在年龄、妊娠期有无SUI症状、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增加腹压活动、流产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①ANOVA方差分析, 其余为Pearson χ2检验

2.3 各组训练前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程度

2.3.1训练前尿失禁发生率 见表3

n (%)

①与孕期比较, P<0.05

由表3所见, 各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较孕期明显降低 (P<0.05) ;产后6周各组间S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孕期SUI发生率为44.57%, 产后6周消失36.57%, 持续存在8.00%, 新发病例4.00%, 产后6周SUI发生率为12.00%。

2.3.2 训练期后各组SUI发生情况 各组训练期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训练前 (P<0.05) , 对照组虽高于训练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各组产后SU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4。

2.4 盆底评估和会阴肌力检测情况

n (%)

①与训练前比较P<0.05;②与训练后对照组比较P<0.05

2.4.1 各组训练前后盆底肌电活动数值比较

见表5。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均较训练前增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后盆底生物反馈组与其他两组训练后比较亦明显增强,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训练后阴道锥体训练组与Kegel训练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μv)

①各训练组训练前后盆底肌电活动的差异P<0.05;②各训练组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③盆底生物反馈组训练后与其他训练组比较P<0.05;④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后与Kegel训练组比较P>0.05

n (%)

注:Fisher确切概率法, 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4.2 训练前后会阴肌力检测

见表6。4组间手法检测会阴肌力级别, 在训练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训练后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 见表6。训练组训练后会阴肌力高于对照组。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和阴道锥体训练组训练前后会阴肌力级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训练后会阴肌力级别高者明显增多;而对照组训练前后会阴肌力级别,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3.1 产后尿失禁的发生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神经肌肉、结缔组织造成的损伤在盆底功能障碍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第1次妊娠和分娩[2]。我们把因妊娠和 (或) 分娩所诱发的溢尿称为产后尿失禁。其发生与妊娠、分娩导致泌尿生殖器官脱垂及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受损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分娩过程可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造成直接机械损害, 亦可是阴部神经受损导致神经萎缩对骨盆肌肉造成的间接损害[3], 而且这种损害在产后持续存在, 影响盆底正常功能。

国外的调查资料显示, 孕期尿失禁的发病率在42.2%[4], 30%妇女在第1次分娩后5年内发生SUI[5], 妊娠期和产褥期有尿失禁者, 以后发生SUI的危险性比正常者高4倍[6]。而国内近年的研究发现, 产后12个月内为女性尿失禁的高发期之一, 发病率为30.5%[7], 部分患者在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尿失禁自行缓解或消失, 有些则持续存在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期SUI发生率为44.57%, 产后6周消失率为36.57%, 持续存在率为8.00%, 新发病率为4.00%, 产后6周内SUI发生率为12.00%。而Kegel训练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锥体训练组和对照组产后6周SUI发生率明显降低于孕期 (P<0.05) , 这可能和妊娠终止、解除增大的子宫对膀胱的压迫有一定关系, 更重要的是可能与我国“坐月子”的习俗有关, 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卧床休息, 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 腹压增加的机会大大减少, 尿失禁症状出现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3.2 盆底评估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中的意义

恢复盆底肌功能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是治疗SUI的主要目的。治疗前彻底的盆底评估非常重要, 可以了解会阴、阴道和肛门括约肌的张力, 因为对于严重的肌萎缩、肌神经细胞死亡及损伤所致的肌肉失神经支配和解剖性肌肉韧带断裂, 盆底锻炼治疗都基本无效, 这也是所有保守治疗前必需的步骤, 可帮助预测疗效。本研究训练前后都进行盆底评估和会阴肌力检测, 结果显示:训练后各训练组盆底肌电收缩强度和会阴肌力均较训练前明显增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要求患者有积极的求治心理和良好的依从性, 才能配合完成治疗方案。此外, 专业性的指导也必不可少, 因为许多患者不能准确定位和收缩盆肌, 甚至部分患者会做效果相反的动作。因此, 在没有通过阴道指检或直肠和阴道肌电感受器确认有正确的盆肌收缩之前, 不能主观地认为患者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收缩盆肌。

3.3 产后SUI的3种盆底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3.3.1 盆底肌肉锻炼

Aukee等[8]报道完成12周盆底肌肉锻炼的产后SUI患者中67%有效, 32%达到治愈。2000年, Morkved 对产妇的配对研究表明:产妇产后即行盆底肌锻炼8周者较对照组产后16周和1年时盆底肌肉张力明显增高, 1年后盆底肌锻炼组SU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产后盆底肌锻炼可以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能有效预防和治疗SUI的发生。最近的研究也表明, 产后即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持续12个月后, 产妇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锻炼组, 且盆底肌肉强度也明显高于非锻炼组。因此, 强调产后应常规进行盆底肌锻炼。本研究结果显示, 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出现SUI例数明显高于Kegel训练组;经盆底肌肉锻炼后盆底肌电值较锻炼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对产后SUI防治有较明显的效果。

3.3.2 阴道锥体训练

这种方法患者可以自己在家里进行训练,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无副反应等特点。持续3个月, 80%的患者可获成功。1996年, Fischer等研究发现, 经阴道锥体盆底肌肉训练后盆底肌不能随意收缩的概率从34%降到6%, 提示阴道锥体是产后盆底肌锻炼的有效补充手段。本研究结果与其相同:经阴道锥体训练疗程结束后较对照组SUI发生率明显降低, 盆底肌电值则显著增高;且阴道锥体训练后较训练前盆底肌电值亦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与盆底肌肉锻炼效果相似。

3.3.3 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

目前, 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在国外应用很少, 为获得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最大功效, 常结合采用生物反馈方法, 以肌电测量为生物反馈指导下的盆底肌肉锻炼具有无痛、无创、无副反应、疗效好的优点。Jundt等[9]的研究发现, 通过肌电图介导的生物反馈训练能增强肌肉锻炼的效果, 表现为肌肉收缩强度增加和SUI症状的明显改善。Harvey[10]提出产前应用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并不能在短期内 (3月内) 明显降低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而产后结合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肉锻炼能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并提高盆底肌力。本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后SUI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而盆底肌电值和会阴肌力则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Kegel训练组和阴道锥体训练组比较盆底肌电值明显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产后进行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对预防和治疗产后SUI有良好的效果。

总之, 产后SUI是一种常见而又易忽视的疾病。分娩后, 如果产妇会阴肌肉测试低于3级, 应该进行预防性的盆底康复锻炼, 进一步改善产妇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生物反馈、阴道锥体和盆底肌肉锻炼盆底康复训练后, 产后SUI发生率明显降低, 会阴肌力明显增高, 提示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SUI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兆艾, 宋志英, 傅葵, 等.744名太原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5) :368-370.

[2]Carpa K, Herrmann V, Palma P.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tress urinary in 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a survey at UNICAMP Medical School, Sao Paulo, Brazil[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6, 17 (3) :219-223.

[3]Dietz HP, Lanzarone V.Levator trauma after vaginal delivey[J].Obstet Gynecol, 2005, 106 (4) :707-712.

[4]Hay-Smith J, Morkved S, Fairbrother KA, 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for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urinary andfaecal incontinence in an-tenatal and postnatal wome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8 (4) :CD007471.

[5]Raza-Khan F, Graziano S, Kenton K, et al.Peri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a racially diverse obstetrical population[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6, 25 (1) :126.

[6]Viktrup L, Lose G.The risk of stressincontinence5years after first deliv-ery[J].AmJ Obstet Gynecol, 2001, 185 (1) :82-87.

[7]杨欣, 郑虹.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10) :662-665.

[8]Aukee P, Immonen P, Penttinen J, et al.Increase in pelvic floor muscle activity after12weeks training: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pilot study[J].Urology, 2002, 60 (6) :1020-1024.

[9]Jundt K, Pescher UM, Dimpfl T.Long-termefficacy of pelvic floor reedu-cation with EMG-controlled biofeedback[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2, 105 (2) :181-185.

篇10:盆底肌群康复训练

【关键词】腹肌 肌群功能 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01-02

仰卧起坐一直是许多人眼中最好最普通的腹肌训练方法,甚至还有很多地方将它作为体育中考测试的项目之一。但是长期的仰卧起坐锻炼方式非但无效,而且有害,因为锻炼者在运用腹肌的同时,还在运动臀屈肌,由于其对腰椎的压力就较大,加上许多人腰腹力量不够,为了达到次数,起身时会依靠惯性,这也会对腰椎造成损伤,甚至导致腰椎间盘突出。那有什么运动可以取代仰卧起坐呢?其实训练上腹部使用卷腹动作,下腹部使用举腿动作,而腹部深层肌肉(腹横肌等)训练可以采用平板支撑的方式。这样能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认识腹肌

腹肌不像臂与腿一样有许多骨骼连接支撑,而且覆盖在肌肉上的脂肪使它难以显露出来。腹肌由四个部分组成;腹直肌。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腹横肌。这些肌肉的运动使身体能够前屈、转体和侧屈。腹肌对脊椎有保护作用,能够防止腰肌受伤。

1.1腹直肌是最明显的一部分。它上起于胸的下端,下止于骨盆的上部。腹直肌的作用是使脊椎前屈,还对身体维持正常的腰背曲线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控制着骨盆的后倾。做团身与骨盆运动时就能练腹直肌。腹直肌的外观常常给人一种误解,以为六块肌肉是可以分开练的。实际上腹直肌是一整块肌肉,由四条肌腱把它分隔又连在一起。

1.2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负责躯干的侧屈与转体,控制着身体重心的移动。它们位于腹部的两侧,所以要想拥有“T”型的躯干,腹斜肌的练习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对侧团身、转体和侧屈来练习它们。

1.3腹横肌的作用是保持躯干稳定并在站立、举重物、打喷嚏、咳嗽、大笑的时候保持内脏的稳定。这部分肌肉经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我们做任何运动都有腹横肌的参与,尤其是做大肌肉群运动时,例如下蹲、硬拉与卧推。可通过静力的方式练习腹横肌。

2.什么是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是指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其实腹肌也是核心肌群的一部分。核心肌群具有以下特点:

2.1它们是属于稳定功能的肌肉

在躯干或身体中心部位的这些稳定肌群是随时随地在收缩的,他们轮流休息和工作,即使从外观来看,我们的身体虽然没有动作(例如:安静地坐着或站着),但这些肌肉仍保持某个程度的收缩,以维持身体最起码的张力,如此我们的脊柱就不会垮掉。

2.2它们是先一步收缩的

当我们要运动时,无论是打羽毛球或踢跆拳道,在挥拍或出脚之前,这些核心肌群会先收缩,尤其是前面曾提到的那几片横向黏住积木和空罐的胶布(其实就是整片的腹横肌)。只要先将脊柱给稳定住了,哪怕身体是在一个扭曲的状态,也不用担心受伤的问题,因为脊柱中每个脊椎都被紧密地保护着,而且接下来我们的上下肢的动作也能够很流畅的做出来。

3.解剖腹肌,针对练习

3.1腹直肌:对腹直肌的最好锻炼是做卷腹练习。

从上往下卷。正确的做法是仰卧地面,双脚放在地上或长凳上,两臂置于胸前。用抬头与肩的动作把上体抬起,注意体会腹肌的收缩。从下往上卷:骨盆后倾练习。反向卷腹,悬垂提臀抬膝,仰卧直腿抬臀。反向卷腹:与团身一样仰卧地面,屈膝,两臂置体侧,用力把后腰贴向地面,这时你能体会到骨盆的动作与腹肌用力。保持这个姿势5-10秒,然后收缩腹肌膝盖向胸前收缩。放松重复,做10次左右,注意不要憋气。

3.2腹斜肌:腹斜肌主要是转体和侧屈。

最好是用专门器械做负重转体和侧屈。如果没有器械的话,也可以用滑轮或弹力带来增加转体的阻力。

3.3腹横肌:可以采用腹部真空收缩训练效果较好,如平板支撑。

4.合理运用肌肉代偿

在测试中如出现腹直肌疲劳不能完成仰卧起坐动作时,可立即启动肌肉代偿。

4.1髂腰肌代偿。髂腰肌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很有力量的肌群,它的功能是把膝拉向腹部。由于髂腰肌的起止点是大腿与髌骨或脊椎,它既能带动大腿又能带动躯干,因此除非你刻意地把它们孤立起来,一切本来针对腹肌的练习都会被髂腰肌全部或部分的代劳了。仰卧起坐就是最典型的髂腰肌代偿动作!在进行仰卧起坐练习时有意识地做勾脚尖的动作,即能较好地将上体拉向膝部。

4.2腹斜肌代偿。当仰卧起坐测试中腹直肌不能完成前屈的动作时可立即动员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做前屈加旋转的仰卧起坐,即用肘部触碰异侧大腿的方式,可为争取更好成绩创造条件。

上一篇:如何规划企业人才下一篇:关于堂吉诃德的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