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2024-05-2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精选八篇)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1

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中的留白, 让它真正为教材、为学生、为教师服务呢?

一、从教材内容上选择补白点

1. 利用省略号补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课文往往用特定的标点符号 (省略号) 留下空白, 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 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如《泉水》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两个词:“丁冬, 丁冬”。执教时, 我这样引导:后面有六个小圆点, 这叫“省略号”, 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泉水流过哪里?遇见过谁?都说了些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 说一说。由于有前面教学做铺垫,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练说, 气氛很热烈。

生1:泉水流过沙漠, 看到小树耷拉着脑袋, 泉水说:“喝吧, 喝吧, 我的水很多很多, 喝饱了你们就能长成大树, 我要把大沙漠变成大森林。”

生2:泉水流过青青的草原, 看到马、牛、羊正在赛跑, 泉水说:“跑吧, 跑吧, 我的琴声很响很响, 正好为你们加油呢!”

生3:泉水流过校园, 看到同学们在读书, 泉水说:“读吧, 读吧, 我的琴声很美很美, 正好为你们琅琅的书声伴奏呢!”……

此补白环节的设置,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尽情想象, 自然而然地迁移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利用插图补白

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它是内容的图解, 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 最容易引人想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把握图意, 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绘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为课文配上合适的插图。如我在教学《四季》一课时,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 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并模仿课文当一回小诗人。小朋友们尽情发挥, 通过绘画把内容合理地表现出来。有的在春天的那幅插图上画了弯弯的柳枝, 高兴地说:“我是春天。”有的在夏天的那幅插图上画了个大西瓜, 一边挺着大肚子, 一边大摇大摆地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有的笑嘻嘻地说道:“秋天到了, 苹果红红像灯笼……”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对文本作了拓展和提升, 而且诱发学生积极读书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 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 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再创作。

3. 利用题目补白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抓住它的特点进行补白, 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 上课伊始, 我在黑板上写下“春天”一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眼中的春天, 激起他们对美好春天的回忆。我又在前面加上“触摸”一词, 先让学生说说意思, 再问为什么是“触摸春天”而不是“闻春天”“找春天”。孩子们的答案异彩纷呈:春天很美, 大家都想去摸摸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草;盲人看不到春天, 只能靠触摸, 才知道春天有多美;人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时除了看就是用手摸……一连串的猜想, 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去看个究竟。

二、补白时机的选择

1. 课中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 能充实学生的语言, 使学生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尽情发挥个性化的想象空间, 喷发出极具创造性的潜力。

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 很多教师都选择在课终补白, 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最后得出雄日是个诚实的孩子, 体会诚实的美德。我觉得此时的补白更注重结果, 而忽略了过程。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教学第一自然段之后, 就让大家说说国王发给大家的是什么种子, 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再让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培育花种的。文中只写到雄日是怎么培育花种, 并没有写其他孩子是怎么培育的, 此时补白, 让学生说说雄日在培育花种时其他孩子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说其他孩子换了花种, 十分用心地培育, 希望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可心里却很害怕。有的说孩子们很努力地培育花种, 规定的日子快到了, 可花都没长出来, 于是他们就偷偷到市场去买了最漂亮的花。他们这样做既欺骗了自己又欺骗了别人。还有的说他们为了做国王的继承人, 都变成了坏孩子, 这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要像雄日一样诚实、不骗人……

如此补白能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发生的场景,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2. 课终补白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 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 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教师就要善于捉住这些空白点, 进行有效的训练。比如《松鼠和松果》一文的结尾是:将来, 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学完了课文, 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将来, 松鼠带着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来到这片茂密的松树林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兴致勃勃, 气氛热烈。有的说它们会围在一起愉快地唱歌, 高兴地跳舞;有的说老松鼠会带领小松鼠们继续种松果, 使这片松树林更加茂密;有的说松鼠们会在松树上捉迷藏, 玩得可开心了……这样, 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 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 不仅语言得到训练, 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当然,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可以将这种弹性最大的空白巧妙地作为课堂延伸练习让学生课外去填补。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补白”的艺术手法还有很多, 因材设计, 重视“空白”, 巧妙“补白”, 是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驰骋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加强“补白”训练, 使师生这两种生命体通过文本在情感、兴趣、人格、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交流与互动, 实现知识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从而令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2

我的回答: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在多媒体教学中时机很重要,具体来讲时机和应用情况如下:

一、为了再现情境,诱发兴趣时使用多媒体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在数学教学中更为突出,一些拆分问题能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还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解生物人体的发育过程通过视频或者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一些直观的东西,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又如《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二、在教学中的内容有易有难,有些是不必要进行多解释、讲评的,学生也能理解,如一些与现实生活较接近的内容,但有些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既使教师进行讲解。这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

三、调动学生的思维,让思维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对所要出现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在关键之处出现,要有助于教学。如有位教师在上六年级英语课时,在学习了课文中的寻找失主的对话后,为了有效进行操练,先是给学生看一段没有声音的情景剧,如同哑剧一般,再把那段情景剧分成四幅画片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小组设计对话,这样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对话内容,还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对话,做到学为所用。这样我认为是真正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了。再如教学“Therebe „„”的句型时,给学生出示一个房间,里面有床、桌子、椅子等,在让学生说句子时,在图上飞入一样样的物品

中外德育时机比较研究 篇3

一、中国古代先哲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1.孔孟荀的德育时机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启发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德时机的重要作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受教育者进入积极维状态,产生强烈求知的愿望时,是教育者进行启发教学的最佳教学时机;另一儒学代表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主张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荀子在其教育名篇《劝学》中,提到了德育时机的问题“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称之嗜;傲,非也;嗜,非也,……”荀子这一观点表明教育者解惑要避免急躁和有意隐瞒,应注意观察受教育者情绪变化和神情气色从而掌握其心理变化,把握最佳的德育时机。

2.颜之推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北朝时期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及早施教”的思想,并认为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他从受教育者幼年奠定基础和可塑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受教育者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受教育者早期乃教育的最佳时机。

3.张载的德育时机思想

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洪钟未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张载强调德要“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等身心发展状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把握最佳时机对受教育者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

4.朱熹的德育时机思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特别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并继承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育者应注意把握时机,对受教育者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受教育者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在注释《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一章时说: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述其辞。

5.王夫之的德育时机思想

“因机设教”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王夫之所主张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其注重把握德育时机的思想。王夫之认为,“教者之所以教,学者之所以学,皆以因人心自有之机,而纳之于道”,也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施教,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是因为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循序一定规律,并存在着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6.陶行知的德育时机思想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是进行道德教育及人格培养的最关键期,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二、国外对德育时机的认识与研究

在西方,教育被视为一种人为善的活动,教育目的包括着德育意图。在古希腊,智者派的杰出代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命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杜威,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养成品德。

1.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将人的受教育全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道德教育主要是与人的情感相关联的教育,情感的问题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意识,是在儿童晚期随着对社会了解和接触需要的增强而突出出来的,所以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该晚些,即对儿童进行德育的时机在儿童晚期。

2.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康德把儿童受教育过程分为管束、教化及道德陶冶三个步骤。管束是防止本来就有的恶的本性膨胀,抑制天生的野性,保障善的本性向外显露;教化是要教育训练儿童知晓各种社会交往立身处世的礼俗,对问题有分析判断的本领。管束和教化都是为了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上取得较好的地位。第三步是道德陶冶,即教育的最高层次。管束和教化阶段的教育是道德陶冶阶段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在儿童的管束和教化阶段之后。

3.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德育要“及早实践”,提出必须从儿童很小时候起重视对他们的德育,“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可见,在洛克看来,儿童早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

例析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时机 篇4

游戏方法:两名学生一组一抢一护,即一名学生用身体(除手臂)保护放在地上的足球不被碰到,另一名学生去触碰足球。在游戏的氛围中,护球者会思考:怎样才能用身体挡住抢球者?游戏结束后,进行“护球”教学。

分析:在技术学习导入阶段运用游戏,使学生在玩耍中思考如何将游戏玩得更好,进而对后续的相关技术动作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

案例2:学习足球脚内侧踢地滚球时,进行“传球进门”游戏。

游戏方法:学生站在距“球门”8m的位置,将球踢进1.5m宽的2个标志盘之间,练习若干次后将标志盘的距离缩短为1m,进而再缩短为0.6m;最后叠在一起成一个标志盘进行踢准练习,看谁踢得准。

分析:技术动作的掌握需要重复练习,多次重复练习后学生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此时采用游戏并变换多种形式、选用多种方法,既能让练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进而促进所学技术的提高。

案例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微型战役”游戏(见下图)。

游戏方法:在20m×15m的区域内,进行3人进攻、2人防守的攻防比赛,4个球门的位置见下图,球门宽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调整。

分析:技术动作应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运动技能。游戏可以模拟一定的“现实”情境,让所学技术在特定情境中锻炼和提升;另外,游戏情境既可以是对抗性的又可以是趣味性的,让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多地关注技术如何运用,尽可能地不被太多的胜负结果、紧张的氛围所干扰。拓展学习阶段,借助游戏的情境化,形成有压力、有对抗、有合作的环境,让所学技术在情境中逐渐提升。

案例4:在一节1000m跑的课上,学生普遍情绪不高(害怕长跑更担心成绩),课堂氛围压抑。

游戏方法:教师见此情境,准备活动之后,安排了“渔网捕鱼,游戏。学生们欢快地追逐起来,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很多。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5

如何引导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进行个性补白?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好教材中的留白,让它真正为教材、为学生、为教师服务呢?

一、从教材内容上选择补白点

1.利用省略号补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课文往往用特定的标点符号(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泉水》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两个词:“丁冬,丁冬”。执教时,我这样引导: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泉水流过哪里?遇见过谁?都说了些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由于有前面教学做铺垫,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练说,气氛很热烈。

生1:泉水流过沙漠,看到小树耷拉着脑袋,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喝饱了你们就能长成大树,我要把大沙漠变成大森林。”

生2:泉水流过青青的草原,看到马、牛、羊正在赛跑,泉水说:“跑吧,跑吧,我的琴声很响很响,正好为你们加油呢!”

生3:泉水流过校园,看到同学们在读书,泉水说:“读吧,读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们琅琅的书声伴奏呢!”……

此补白环节的设置,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尽情想象,自然而然地迁移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插图补白

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它是内容的图解,是形象化的课文语言,最容易引人想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绘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为课文配上合适的插图。如我在教学《四季》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补充课文中的插图,并模仿课文当一回小诗人。小朋友们尽情发挥,通过绘画把内容合理地表现出来。有的在春天的那幅插图上画了弯弯的柳枝,高兴地说:“我是春天。”有的在夏天的那幅插图上画了个大西瓜,一边挺着大肚子,一边大摇大摆地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有的笑嘻嘻地说道:“秋天到了,苹果红红像灯笼……”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对文本作了拓展和提升,而且诱发学生积极读书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画这一形象思维的载体,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再创作。

3.利用题目补白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抓住它的特点进行补白,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春天”一词,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眼中的春天,激起他们对美好春天的回忆。我又在前面加上“触摸”一词,先让学生说说意思,再问为什么是“触摸春天”而不是“闻春天”“找春天”。孩子们的答案异彩纷呈:春天很美,大家都想去摸摸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草;盲人看不到春天,只能靠触摸,才知道春天有多美;人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时除了看就是用手摸……一连串的猜想,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去看个究竟。

二、补白时机的选择

1.课中补白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能充实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尽情发挥个性化的想象空间,喷发出极具创造性的潜力。

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很多教师都选择在课终补白,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雄日是个诚实的孩子,体会诚实的美德。我觉得此时的补白更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教学第一自然段之后,就让大家说说国王发给大家的是什么种子,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再让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培育花种的。文中只写到雄日是怎么培育花种,并没有写其他孩子是怎么培育的,此时补白,让学生说说雄日在培育花种时其他孩子在干什么。有的学生说其他孩子换了花种,十分用心地培育,希望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可心里却很害怕。有的说孩子们很努力地培育花种,规定的日子快到了,可花都没长出来,于是他们就偷偷到市场去买了最漂亮的花。他们这样做既欺骗了自己又欺骗了别人。还有的说他们为了做国王的继承人,都变成了坏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要像雄日一样诚实、不骗人……

如此补白能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发生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学习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2.课终补白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教师就要善于捉住这些空白点,进行有效的训练。比如《松鼠和松果》一文的结尾是: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学完了课文,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将来,松鼠带着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来到这片茂密的松树林会干些什么呢?孩子们兴致勃勃,气氛热烈。有的说它们会围在一起愉快地唱歌,高兴地跳舞;有的说老松鼠会带领小松鼠们继续种松果,使这片松树林更加茂密;有的说松鼠们会在松树上捉迷藏,玩得可开心了……这样,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训练,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这种弹性最大的空白巧妙地作为课堂延伸练习让学生课外去填补。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课堂教学上运用“补白”的艺术手法还有很多,因材设计,重视“空白”,巧妙“补白”,是激活学生生活体验、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驰骋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补白”训练,使师生这两种生命体通过文本在情感、兴趣、人格、个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交流与互动,实现知识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而令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对文章的“留白”进行个性补白,其实也是对课文的“二次创作”,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补白”式文本解读将会给孩子们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6

一、呈现课本内容时运用多媒体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呈现功能, 它可以把一张纸上的内容让坐在教室里的所有人同时看得清清楚楚, 并且可以在上面写、可以在上面画, 可以用激光教鞭。它可以把要演示的内容提前编辑好, 放在电脑中, 随时随地提取出来。新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了教材呈现方式的情景化、问题化、过程化, 很适合教师参考教学, 也很适合学生自学, 为了让教材的这一价值发挥更好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公开了数学课本的电子版本, 我们只要下载了电子课本, 在教学时鼠标轻点投影到大屏幕上, 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课本内容了。教师可以用以下方式打开教材:1.直接双击鼠标在图片浏览工具中打开。2.在附件菜单中的图画工具中打开, 在这里打开可以实现在上面写、画的功能。3.可以插入W p s、F l a s h等软件中做成课件, 在课件中可以添加效果。

二、渲染气氛时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动画性等特点, 将那些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 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 进一步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

在低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中, 一位教师在渲染气氛时是这样切入信息技术的:

师:听说森林里动物们今天要召开运动会, 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

学生齐说:想。

师:好, 让我们坐上电动小火车去动物王国看运动会去!

切入动画:屏幕上出现了一列电动小火车, 上面载满了小朋友, 汽笛一响, 朝一片森林驶去。眨眼间到了动物王国: (图片) 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粗粗的树干上挖出两扇门, 门上写着“动物王国”。树上与树下有一些动物。图片色彩搭配和谐悦目。

师:看!运动员进场了!

切入动画:屏幕上出现小象、小猴、小兔、小羊……, 它们列着队,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演奏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运动场。 (搞笑提神, 学生看得兴趣昂然。)

师:看看都有谁参加了比赛?

学生七嘴八舌说动物的名字。

师:运动员中有几只小象、小猴?

师:小象与小猴比, 谁多谁少?

引出课题:比较多少。

上面的例子之所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除了把握对了应用时机, 还准确把握了动画的切入时机, 水到渠成。反之, 动画出现得早了或晚了都会影响学生的心情。

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多用在引入阶段, 也可以用在练习阶段。可以是一段音乐, 在课前几分钟营造一份心情;可以是一段录像或动画, 把学生引入一个情景;还可以是小游戏, 刺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强化重点、解决难点时运用多媒体

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以展示一些与教学难点有关的场景, 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内容形象化、隐性内容显性化;配合场景, 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比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手里的长方体学具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进而在强化这些特征时用多媒体演示:1.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用闪烁效果加以突出) 。2.长方体有6个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分不同的面, 用平面移动直至与对面重合来强化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属性) 。3.长方体有1 2条棱, 相对的棱完全相等。 (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分不同的棱, 强化棱有三组, 采用把相同的棱移动到一起的方法强化相对的棱完全相等的属性。)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声音色彩和动画效应及其演示的流畅性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建立了牢固的表象, 从而使重点更加突出。

四、没有条件做教学实验时运用多媒体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强调了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重要性。数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数学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有时不能真正展开。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 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例如《圆锥的体积》的实验, 它的首选方案是运用空心圆锥和空心圆柱做倒水或倒沙的实验, 如果没条件也可以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虽然制作仿真动画不容易, 但并不是每次用的课件都要自己亲自做, 网络的共享性可以帮我们获得很多资源。我就在网上下载过两个有关《圆锥的体积》的F l a s h课件, 制作都非常成功。当然, 如果你可以做得更棒, 就请你做出来共享给大家, 课件靠大家来不断完善。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用到实验的方法, 如将圆柱切割并转化成长方体;将平行四边形切割转化成长方形;将一个长方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将一只土豆切出点、线、面;摆立体图形;测量等。

五、时间不充裕时运用多媒体

有时教师评讲试卷一节课常常评讲不完。大家知道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由于时间关系常会忍痛割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如何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又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呢?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评讲试卷时, 可以先把试卷扫描成图片, 通过电脑投影在屏幕上, (也可以用实物投影仪) 让老师和学生看着同一目标评讲。由于有了目标的引导, 学生精力更集中, 大大减少了教师管理学生所用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把标准答案预先做好并加上效果在课堂上即时播放, 节省书写时间。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也可以预先做成课件, 节省分析时间。评讲作业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 我们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突出重点和分解难点, 都能够节约不少时间, 利用这些时间, 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探究, 交流, 反思。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7

一、简介课题时

合适的导语能够引人入胜, 激起强烈的情意反应, 孕育明确的课堂意识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比较好的气氛, 比如《草地夜行》一文, 教学前可结合理解课题, 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使学生懂得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我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 在简介课题詹天佑的生平时向他们介绍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他十二岁就被选派到美国留学。在留学期间, 一天, 课堂上白色的幻灯屏幕映出了贫脊的土地, 枯瘦的农民, 老牛破车在缓慢地行进。老师说:“这样落后的技术, 这样贫穷的人民……”詹天佑此时的心情非常悲酸, 下课后, 一个美国学生冷笑着问詹天佑“那老牛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天佑突地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的, 但那是暂时的!”说完愤然地离开了教室。从此詹天佑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愤读书,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一八八一年, 詹天佑满怀着为国效劳的壮志, 回到了祖国。一九○五年主持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京张铁路, 今天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了伟大工程都赞口不已, , 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这种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 通过语言可感性、渲染创造了一种民族自豪感的氛围, 这种情境会微妙地进入学生的心田,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油然而生。

二、抓关键词语时

思想政治教育是靠语言和思想的双向渗透实现的。在阅读比较分析中, 应把握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詹天佑》一文的第二自然段, 抓住“阻挠”、“要挟”等词, 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1) 为什么清政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 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2)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时, 帝国主义者又是怎样阻挠要挟的? (3) 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百般阻挠、要挟詹天佑又是怎样做的?帝国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即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激发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愤恨, 对其有民族自尊心的杰出工程师詹天佑的敬仰之情, 振奋了新一代的民族精神。

三、分析人物言行时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对挖掘人物思想内涵起着重要作用。如《草地夜行》一文, 引导学生抓住老红军的语言、动作, 读读议议, 领会老红军那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文中老红军两次对小红军说“快离开我”及“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都集中表现了老红军崇高精神, 让学生读读议议体味革命前辈在艰苦的年代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 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幸福, 无私献身的精神, 从中受到教育。

四、感情朗读时

感情朗读既可把各种复杂, 甚至微妙的感情真实地传给听众, 又可体味作品, 获得某种体验, 并使这种体验具体化, 形象化, 而产生一种亲见, 亲闻的感受。如《可爱的草塘》,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草塘的可爱, 读来令人神往, 在教学中, 可充分运用感情朗读, 并让学生讲讲哪些词语用得准确, 哪些句子写得传神, 在读中欣赏品味语言美, 在品味中陶冶美的情操, 从读中体会北大荒特有的情趣, 体会草塘的可爱, 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感, 从而自然地, 渗透了热爱祖国, 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五、课外深化时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单落在课内是不够的, 要延伸到课外。我在《林海》一文教完后, 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 然后拿起自己的笔来赞美家乡, 在习作中同学们能抓住北山公园, 天鹅洞, 神风洞等进行生动描写, 表现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把对家乡宁化青山绿水的热爱, 升华成为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这样既扩展了知识, 活跃了思维, 又深化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机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时机

一、前言

近些年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在创设学生学习数学情景,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难题以及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数学奥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多媒体应用与数学教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感到有的时候应用多媒体也有一些不足和不当之处。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契机谈几点体会。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时运用多媒体

数学较之其他科目枯燥,如果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那么,学生很难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基于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在进行数学的讲授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知识点和风趣、生动的因素相结合,以多媒体这一现代化媒体进行展现,充分发挥其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集为一体的优势,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讲授中,笔者制作了一个“海上日出”图像和悦耳音乐为内容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晰的看到:在远远的地平线上,一个又红又圆的太阳逐渐露出地平线,好像对着观众微笑。这种方式形象生动,而且可以非常形象的展现直线和圆两者的关系。而后,叮嘱学生利用手中直尺、圆规等工具来对直线、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描绘,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即两者相切有一个公共点,两者相交有两个共同点,而一旦两者相离,则没有共同点。

又如,在进行《平行线》的讲授和教学中,笔者播放生活中和平行线有关,而且较为常见的真实画面,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火车轨道、地板间的缝隙、墙砖间的缝隙、泳池中的隔栏、拼音写字本里的四线三个的横线等。这些画面对于学生而言极为熟悉,而且视觉上非常直观,学生能够迅速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运用多媒体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讲授概念时,教师一般都是借助教材中的例题进而讲解、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补充课外的数学题来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单调的数学概念教学而言,学生很难能够有效地理解略显抽象的数学概念,即使依靠死记硬背暂时的掌握,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更无法利用其解题,教学效果甚微。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直观的进行展现,用生动、风趣的图片来体现枯燥的数学概念,这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困境,使得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例如,在进行《线段、射线、直线》的讲授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现一条光线从一点射出,从而来向学生讲授射线,即只有一个端点。此后,闪烁另一个亮点,并以突出的颜色体现两个亮点间的部分,以此来说明线段的含义;闪烁两个端点,以此说明线段要有两个端点的知识。对于直线,可以将线段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延伸,生动的说明直线具有的无限长、无法度量、无端点的特点。通过这种依托于多媒体的演示,过程简单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

四、展现数形关系时运用多媒体

数形关系是数学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数和形之间的互相转化。通常是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展现数学中抽象的关系和内容,又被称为数形结合、形数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学生非常方便的掌握数学内容,且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弊病,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讲授集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集合图形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展示,以此来表示交集、并集和补集的运算,从而以生动的图形方式来展现枯燥、复杂的集合数值运算这一问题,方便学生的学习,且内容直观,记忆更为深刻。再如,在讲授《函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以此代替枯燥的只对理论进行讲授,如制作能够表示y=ax2的图形,进而进行抛物线的平移并进行观察,最终引导讲出y=ax2+k,y=a(x+m)2与y=a(x+m)2+k这一解析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时运用多媒体

将处于静态时的物体通过演示,将其转化为动态,是多媒体功能的生动体现。基于这一点,可以针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示,如以平面图形来展示立体的实物模型,从而最大程度的引导和指引学生的学习,并且激发其自我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对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讲授时,应当抛弃传统的语言描述和板书讲解,避免学生和以往一样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进行被动学习。此时,应当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并且对于三角形进行缩放、放大等处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特点,这不仅可以非常有效的进行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

六、展示重点数学问题,强化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时运用多媒体

旋转、平移、缩放、反射等对于图形的变动是利用了多媒体的特有功能,且操作简单,极易使用。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可以进行重点展示,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进行重点展示(如下图)。

通过这一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根据a、b俩直线的平行来对于∠1与∠2、∠3与∠4大小的关系进行思考,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1与∠2重合;∠3与∠4通过旋转后重合;∠5后与∠6在移动、旋转后成为直线。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1=∠2,∠3=∠4,∠5+∠6=1800。运用多媒体平移、旋转、重合的功能,辅助教学操作方法极直观、简单,但是不仅使得学生迅速的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也确实优化了我们的教学,但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寻求使用的契机,才能恰到好处的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伯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J].教育革新,2008,(05).

[2]邓艳君.浅谈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06).

[3]翟云芳.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反思[J].山西电教,2008,(02).

上一篇:城镇建筑工程质量下一篇:世界各国的另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