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素质

2024-05-20

提高审美素质(精选十篇)

提高审美素质 篇1

一、更新教育观念, 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审美素质

现在的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偏重单纯的美术技能技巧训练的现象。教师习惯于直接讲述, 描绘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纸上画图。在这种学习观念下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美的熏陶, 美术教学的审美素质教育功能难以发挥, 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真正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进而获得审美素质的提升。

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可以通过谈话式启发提问、多媒体辅助、学生讲述描绘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景产生共鸣, 产生绘画的欲望, 使得情感和创造力自然流露。如在教学《逛公园》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真正逛公园, 先去观察公园的景物, 记住公园有什么, 有些什么新鲜的东西, 玩过哪些有趣的游乐项目。课堂上,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逛公园的观察所得, 因为有了切身经历, 此时学生调动已有经验, 侃侃而谈, 课堂气氛活跃, 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然后, 再通过看关于“逛公园”的图片、录像等, 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联想, 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 学生产生了共鸣和强烈的绘画激情, 自然跃跃欲试, 落笔画画水到渠成。恰到好处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 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 获得素质的提升。

美术教学要把儿童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教育学家阿穆纳什维利曾经说过:“儿童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 他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 那么认识的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 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比如在进行“折纸小燕子”一课的学习时, 先让学生动脑分析燕子的形态特征, 并展示已经折好的小燕子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折叠小燕子, 教师进行指导。这时, 教师通过“一只小燕子多孤单啊, 你还能折两只和它作伴吗”“有一首歌是唱小燕子的, 你会唱吗”的引导使得学生个个不甘示弱, 一边折一边唱, 课堂氛围异常宽松、活跃。接下来, 又请学生给小燕子绘制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卷, 把小燕子粘贴到上面, 教室里又异常安静起来, 学生的身心早已被引入春天与小燕子的情境之中。可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身心投入, 获得着愉悦与成功的体验收获着审美素质的提升。

二、引导欣赏评论, 让学生在感受中提升审美素质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教学中的欣赏主要有三类:一是教材里中外名作的欣赏。如徐悲鸿的《奔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名家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是欣赏的重要部分;二是范图的欣赏。教材中每课前面基本都有范画, 主要是体现美术的某个概念或者某一个技法, 代表性和直观性强, 利于学生接受;三是身边同学以及其他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由于这些作品反映的是儿童心理世界, 富有儿童情趣, 学生会感觉很亲切, 容易产生共鸣。

美术欣赏中, 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 促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体验, 提升审美素质。比如在名作欣赏中, 学生常常会对优秀作品啧啧赞叹, 这时教师要调动自身美术修养, 引导学生不光看画的色彩、构图等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表达, 还要透过这幅画的主题来看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时代背景, 以及画家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例如, 欣赏徐悲鸿的《奔马》, 要使学生了解画家笔下的“马”为什么不是卧马, 不是带笼头的马……因为画家要用奔马来表现当时国人向往自由, 渴望解放的心情, 进而使学生从中感受画家的人格美与心智美。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来介绍徐悲鸿的生平, 及其“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的崇高气节, 又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欣赏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评论, 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师要避免以自己和评论家的观点来展现作品的价值, 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也不同, 所以对物象的审美判断、创造也就有所不同。此时, 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 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看了作品的感受, 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剖析、欣赏。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了作品以后的感受, 然后再因势利导介绍这幅画的时代背景, 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样,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其具有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力。

三、开展多彩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素质

我国近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开展丰富的美术创造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的体验到各个方面的美, 在实践中提升审美素质。

开辟阵地, 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比如作品展示活动, 可在班内进行作业展, 在校内进行作品展、个人绘画展等, 会给学生一种收获者的信心, 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及互相欣赏学习的意识习惯。

开展竞赛, 给学生以竞争的机会。参加绘画比赛不同于平时在课堂上的作品创作, 由于有了竞争, 学生就会对于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主题到到内容, 从线条到颜色, 都会精心准备, 慎重落笔, 创作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这样就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学习、思考, 不断提升。

参与创作, 给学生以创作的机会。学校里有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比如班级的班徽设计、读书活动的海报、板报的插图绘制等;比如在进行“花盆图案我设计”活动时, 先让学生观察家里、商店里的花盆有哪些自己喜欢的图案, 有什么特点;课上教师投影展示优秀的花盆, 让学生欣赏并从中找出图案的特点, 也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 激发创作欲望;课后把学生创作的相对完美的图案进行展示, 最后选择最优秀的图案制作花盆, 用于班级的盆花养殖。这样, 使学生的审美理想得以实现, 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逐步提升审美素质。

总之, 美术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通过有关的美术教学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贾宁涛.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审美素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4) :51-52.

[2]孙瑞忠.美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1) :63-64.

[3]段庆.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J].现代交际, 2009 (11) :36-37.

[4]李颖.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J].辽宁教育, 1999 (04) :38.

[5]张鸽.科学与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分析[J].中国艺术, 2011 (02) :214-215.

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篇2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质 篇3

一、美术教育需要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

美术教育是我国新课改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美术中溶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关键所在。从中小学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也被慢慢忽视和遗忘。过去机械反复的进行技能学习,将美术的内涵给彻底破坏掉,无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严重摧残了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感知、想象,更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教化与对美术文化的认识,那么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结晶,具有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质的功能。小学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无疑是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把根留住,让传统美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

二、美术教育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普通基础美术教学,它不是追求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是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服务的,是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的。美术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造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

1、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美术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应多注重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教师要进行合理补充和拓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比如在高年级教学中,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插图来渗透传统教育。四年级上册《材质的美》中,教学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特点,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在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艺术神韵。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一课中,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要求,运用中国画笔墨的方法表现自然界中的花、鸟。指导学生在中国画表现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及构图中的基本要求。通过欣赏指导启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运用中国画技法特点加上自己想象,于画面表现之中。

三、在美术课外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除了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外,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开展国画、书法、剪纸、版画、中国结、年画、脸谱、泥塑等艺术学科。

1、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它的制作方法、材质、图形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严格的制作工艺。其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色彩的和谐搭配,都得到大家的喜爱。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工具少、材料简单多样、好学易做。

2、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国画以它特有的工具材料,出现别具一格的面貌,吸引了部分爱好者。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们除了讲解传统绘画技法技巧,欣赏大量名家名作,还结合现代审美思想,以彩墨游戏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自由创作中,体验国画的独特魅力,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3、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可以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因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并发挥美术课程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比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提高审美素质 篇4

一、构建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艺术形式与法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类的艺术精品,揭示美的规律与法则,以打动学生的感官与心灵,使他们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要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美术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的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一个学生感知的对象,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才能逐步实现。

比如五年级的中国画学习,我首先抓住中国画是以线条作为造型的最基本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去认识各种线条的表现功能。我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虾》、《牧羊图》、《奔马图》等,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不同的线条表现、构图形式、形象塑造、主题表现展开热烈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艺术形式与法则在审美中的重要性。作品是沟通读者和画家的桥梁,只有和作品有了交流,才能和画家有交流,才能对作品中的情趣有所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从欣赏的角度切入教学,并适当加大欣赏的力度,使学生的情感始终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不但可从各种艺术作品中得到启迪,还可激发艺术创造的欲望和信心,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采用多元文化教学

美术教育必须打破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多元文化教学手段。

如欣赏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一反过去由教师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查资料通过自学来解决,教师只在课前适当地布置一些带引导性的预习题,作为自学参考。学生带着问题进图书馆找资料,观看有关碟片,主动上门请教有关老师,之后共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讲得有根有据,对作品的想象力、评价力大大超乎老师的想象。

教师采用诸如此类的多元文化进行审美教育,能使学生的感官直觉发展得更为敏锐,以致他们一看到作品,就会感觉到某种色彩、线条、形象等,大脑中就会呈现色彩斑斓的画面。

三、开拓审美教育对象

学生的审美认识,既要以人类艺术历史为内容,更应以当代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作为主要对象,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

例如发型, 人人皆有而又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却可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 因为这堂“发型欣赏”课涉及生活实际,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请了“由”字型脸、“目”字型脸、“甲”字型脸的同学上台, 请同学们分析研究他们的脸型是否与他们的发型协调和谐, 发型是否衬托了人的气质。同学们凭着他们学到的美育知识, 凭着他们的直觉和经验进行了评判。一位同学认为:“‘由’字型脸上小下大, 发型塑造时应考虑头发不能理去太多, 应该向上向左右拓宽, 以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一位同学认为:“‘目’字型脸的发型塑造, 头发要理短, 头部外缘头发要向外扩展, 以改变脸型过长的弊端。”……我又请出若干留有中国民族发式和西洋发式的同学上台, 请大家点评这些发式对塑造头部形象、衬托人的精神气质、体现人的个性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同学们从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视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总结, 把同学们的评判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再展示优秀发型照片, 学生就会从中学习到更新的东西。我还引导学生对建筑物、室外风景等进行欣赏和评论, 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美术课拓宽审美教育对象, 面向社会生活, 面向学生实际,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审美知识。如果每节课都有充分的美的事物让学生去欣赏, 沉浸其中, 他们的心灵自然会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得到启迪, 艺术素养自然会有长足的提高。

四、鼓励尝试美的创造

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也是欣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在欣赏课中让学生们进行创造, 似乎超出了美的欣赏范围, 但它却是对已学过的欣赏知识的应用和操作;反过来又对美术欣赏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美的创造。

如通过《我设计的车》欣赏课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知识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做“汽车设计”练习。于是, 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了个性和创造力, 设计出了一幅又一幅的千姿百态的的汽车效果图。之后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起来进行展示, 请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评判这些作品的高下。在老师的鼓励下, 大家各抒己见对不同的作品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 继而再由作者进行修改加工直至最后完成。必须指出,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遵循审美规律, 不要替代学生来感悟和认识, 而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开展讨论, 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思考、鉴别、判断, 从而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运用“欣赏—创造—讨论—再创造”的教学手段, 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又能很好地处理审美教育与创造的关系, 既深化了欣赏教学, 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审美文化的素质。

简论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5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 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 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 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 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 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 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 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 ,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 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1〕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 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 、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2〕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 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 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热衷于填 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创造 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 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 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 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 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3〕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 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提高审美素质 篇6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素质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3-01

提高初中生的审美素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美术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中,要着重上好每一堂欣赏课,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使自身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在美术欣赏中,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美术欣赏对提高初中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性

(一)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实现的,美术欣赏课程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美术教育自小学就开始,美术欣赏课程也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了美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也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初中美术教学合理地选择了教学内容,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美术欣赏课程是提高初中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老师在教学中传授重要的鉴赏知识,并选用图文并茂的教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体会作品的内涵。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老师会将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背景、绘画采用的技巧一一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老师会在讲课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精炼且优美的语言来鉴赏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对单幅画作进行鉴赏,同时也对相似的作品进行对比,将不同画作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总结,是对审美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初中生美术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美术教育具有情感性特点,因此,美术欣赏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让初中生在美术欣赏中提高审美素质的方法

(一)老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完善教学观念,确定审美的阶段性要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能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绘画技巧的训练。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育出大批的画家,而是让学生能够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美术情境内受到熏陶。美术欣赏不应该是单向的,因此,老师一定要与学生多沟通,构建平等对话的环境。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的看法,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张扬个性,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老师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出组织和引导作用,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以发挥,通过有效沟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学生用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美术鉴赏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很多学生在欣赏画作时只是盲目地浏览画作,欣赏只是停留在画作的表面,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欣赏画作,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画作要表达的内容。

(三)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和画面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美术欣赏时,仅仅运用视觉感官不能深入地体会到作品要表达的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感官,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多媒体技术呈现的画面可以实现立体的效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看到三维图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结语

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目的,是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了美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同时也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对单幅画作进行鉴赏,同时也对相似的作品进行对比,是对审美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初中生美术素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要完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在教学时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在美术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丽莉. 美术欣赏课中提高审美素质的途径[J].美与时代,2014

(03).

[2] 纪晓棠. 中学美术欣赏课中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措施[J]. 池州

师专学报,2014(04).

[3] 王京梅. 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4] 李丹辉. 初中美术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措施[J]. 新课

挖掘教材审美资源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篇7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 语文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把握契机, 既可以在课内阅读中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比较辨析以促其思, 引导学生区分作品中审美对象的美丑优劣, 挖掘作品的思想美。也可以通过课外的评论活动挖掘形象内涵, 加深审美鉴赏的深度。此外, 要教会学生洞察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 鼓励学生增加积累, 及时记下对生活的感悟, 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 使学生提高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 树立起健康美好的审美理想。

那么在注重挖掘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审美理想的前提下, 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四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美感是一种直觉感受, 又具有理性认识的深度。它的直觉性首先表现为审美主体必须亲自体验感受才能完成;还体现在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这是一种非概念性的感受, 但它并不完全是感性的, 因为直觉的过程是指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思维活动转入下意识, 经过一段下意识活动的酝酿阶段, 然后又复现为意识的过程, 审美直觉是建立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的认识过程的一种飞跃, 即以感性的形式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高度统一。这种直觉现象的产生, 是以大量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为前提的。感知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 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力, 积累审美体验。

高尔基说,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 而汉语言文字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学习和理解这种语言主要靠语感。朗读就是一个传统而有效的培养语感感受美的方法,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曾说过:“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 仔细揣摩, 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 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 使他沉浸在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 等到自己动笔时, 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声情并茂的朗读, 有利于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借助语感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体会到作品之美。当然, 这一种朗读必须是有效朗读, 有效朗读的前提是对字句的感知,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就曾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 舍此便无可窥寻。”因此, 语文教师还应注重炼字、炼句教学, 只有正确把握了字句的语言美,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直觉更敏感。

其二,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历去感受艺术形象。美感尽管具有直觉性, 但这种直觉是以生活修养为基础的, 审美对象并不处在与生活的联系之外。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 直接获得美的感官享受。所以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 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美学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品位。

二.培养学生深厚的审美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整个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审美感受的动力, 朱光潜说:“情感是综合的因素, 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 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不同的审美主体, 在某种具体的思维定势下审美感受的过程是不会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 但审美感受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去观照体验美的对象, 并与之发生共鸣, 通过与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对话, 来获得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这是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 美的感受渗透沉淀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就会形成高雅的情趣、完美的人格。

要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首先要善感。语文教师应丰富阅历, 拓宽视野, 提高美学修养, 要能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 寻找到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与美育熏陶的最佳结合点, 然后外化为具有审美性质的教育行为, 教态要得体, 教师声情并茂, 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其次, 文字的美感是要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能感觉到的, 但对于思维还不够发达的阅读者来说, 无疑增加了欣赏的难度。创设情境, 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 使学生受情境感染而形成与之相应的审美心境, 这无疑是唤醒学生情感的很好的催化剂。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意境, 能动性必强, 效果必佳。创设情境, 可以使用多种手段, 多媒体集音乐与画面于一身, 形、声、色组合, 是最适合传达丰富的感情的。此外, 咀嚼细节、比较阅读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细化情感。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想象

想象是审美的翅膀, 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 并不是直接由眼睛, 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 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审美想象是以当前感知的表象和以往的记忆表象为材料, 进行加工变异组合而创造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因为读者的生活经验各各有异, 因而面对同一篇作品, 读者产生的审美想象也是千差万别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原生态的审美对象要变成审美意象, 形成的关键是审美想象, 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 他的脑海中就始终只有“园中之竹”, 而不可能将其演化为“胸中之竹”。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没有想象的语文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将文本中的对象想象成典型审美意象的能力, 让他们能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

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呢?

文学离不开形象, 形象是美的触发点, 朱光潜说:“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美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的美, 领悟意境的诗意空间, 比如水生嫂的温婉之美, 王维诗中景物的空灵之美。另外, 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在教学《春》中的“春花图”时,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花热烈奔放的气息, 可以在读过这一段后, 让学生欣赏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 使学生将单调的文字符号变为立体生动的画面, 充分感受到春天勃发的生机。我们还可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名句作为启发想象的媒介, 也可以训练学生听音乐作文, 学生能在反复解读音乐形象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演绎出千姿百态的意象。

四.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创造

创造美是语文美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怡情冶性式的情感体验包含有创造美的因素, 但是, 那是较低层次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的美育应该让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由情入理。

审美的创造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主体在进行审美感受时并不是纯粹机械的反映, 审美主体要进行取舍、加工并产生独特的审美意象, 具有主观能动性;二是指审美主体独创审美对象的能力。要实现审美创造, 我们首先要提供各种风格的审美创作的范本, 让学生的审美创造先从模仿开始, 教师要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点拨各种范本的风格、思想、技法, 学生多读多练, 必然会提升审美创造力。其次, 我们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要将他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和灿烂的人类文明。没有生活实践, 学生的审美直觉不是流于空泛就是变得极其迟钝;没有文化积累, 学生的审美创造会缺乏积淀, 以致丧失了深刻、丰厚的内容, 这二者缺一不可。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 尤其要注重古典诗文的积累, 还要以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方式使学生将经典内化入学生的心灵。再次, 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多角度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真情表达, 张扬个性, 让他们获得审美创造的满足。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习惯的阅读教学中, 结合课文或生活实例, 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最后, 我们应积极开展影视鉴赏、争鸣小论文、读书报告会等语文活动, 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热情, 学以致用, 造美修身。

审美教育对护生审美素质的影响 篇8

1.1 仪表美

仪表美包括人的形体、服装、神态、举止、表情、风度、气质等, 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和患者接触最多的是护士, 患者可以通过护士的举手投足来判断护士的文化修养, 学识内涵。护生年龄小, 喜欢追赶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时髦, 留着怪异的发型, 画着浓妆,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美, 是时尚。但是, 通过审美教育后, 学生们明白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和谐, 重新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工作岗位上, 庄重、典雅、大方得体的衣着、举止都给患者一种信任感, 塑造了护生自身的形象美, 心灵美也通过外在美得以完整的体现。

1.2 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在护理工作中, 语言是护士与病员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审美素质的提高, 使护生更注意使用科学性、艺术性和灵活性的语言。护士的语言要礼貌、亲切和气, 不能直呼“某某床”或“喂”等, 常用语应为“您好!您早!晚上好!别担心, 会好起来的。让您受苦了, 对不起!谢谢您的合作!别客气, 请您多保重!”等等。护理人员的微笑应该是齿间打开不超过1cm。

2 通过审美教育, 提高了对护理美的鉴赏力

爱祖国、爱人民是爱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冷漠的人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实践证明, 在当今社会里,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必定有爱心和同情心。而丰富细腻的情感则来自对美的体验和感受, 美感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 富有同情心。”可见美感教育可以培养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 增强对事物的鉴赏力。现在的中国护理专业还是一个高尚而不稳定、光荣而不很受护士热爱的专业。通过美的鉴赏力的提高, 使他们认识到在工作中见异思迁、拈轻怕重, 专捡轻担子挑, 只想索取、不想奉献的行为, 是丑的行为。而视病人为亲人, 满腔热忱, 对工作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动作轻柔, 文明服务的行为举止, 应视为美的。因此, 对护生的美感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及对他人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也是一个医务人员必备的医德素质。

3 通过审美教育, 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护理美的感受力, 是指感官对美感的敏锐程度。例如, 在护理操作中, 护生能做到动作轻柔, 协调一致, 从而能感受到一种节奏美和动态美。另外, 通过对美的感受力的提高, 护生还反应这种感受能上升到一种情绪的体验, 主要表现为对护理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及对病人的深厚感情。

4 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对护理科学美的追求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是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人物和对美的追求。如运用美学原则去揭示医学中所反映的人体结构的对称美、和谐美, 以及生命发生发展的变化美, 并通过各种实验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妙神秘的世界, 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护理科学美的追求。通过美育, 可以把护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上升为开拓进取的审美理想, 在这种对科学美的探索、欣赏、愉悦中,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乐趣和享受, 而不是负担和压力, 从而改“厌学为愿学”、“苦学为乐学”, 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风, 以及对护理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精神。

5 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护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难免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挫折和失败, 要做到处变不惊, 得失泰然, 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乐观豁达的性格。美育能使护生在美的熏陶中振奋精神, 陶冶性情, 增长见识, 认识社会和人生, 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获得一种机智、勇敢、勤奋、轻松愉悦的感觉, 从而调试心理状态, 矫正人生坐标, 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 使自己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与社会一道发展前进。因此, 坚持对护生进行美感教育, 有利于减少他们的性格冲突, 发展积极的情感, 培养乐观、进取、豁达的个性, 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将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有益的基础。

6 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护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护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热爱美、追求美的旺盛时期。在这种特殊的时期, 护生的思想、人格可塑性强, 如果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导之以美育, 对护生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美育是以审美的形式进行的教育, 它主要是以情感人, 寓教于乐, 在美的欣赏、愉悦、体验之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思想、观念和人格, 它是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教育方法。在美感活动中, 人们能够受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 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 以致影响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精神状态。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都具有美感教育作用。如保尔·柯察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 无数有志青年就是以他们为榜样, 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事实证明, 美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推动人们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有力武器之一,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 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效。

7 通过审美教育, 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 伴随而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分护生“为公、为他”的思想日益淡薄,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所滋生, 不少护生把追求金钱、追求实惠、追求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不仅影响了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而且对他们职业品质的形成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此, 我们开展审美教育, 能帮助同学们排除一切功利思想, 使心胸变得开阔, 产生一种超乎于功利之上的无畏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美育, 能使护生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陶冶, 道德得到升华。从而在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中, 养成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护理审美教育对护生审美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 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审美教育显得更加突出, 也更加重要。正如李岚清同志所说:“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组成部分, 它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雅的审美素质是护士成才的特征。护士具备一定的美学素质, 不仅是对其他素质的补充和完善, 而且是对护理专业技术教育的促进和催化, 会推动护理工作进入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境地, 使护理工作在高层次服务上得以开拓和发展。

摘要:审美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能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能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能培养对护理科学美的追求精神, 培养护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塑造高尚的人格, 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美术教学审美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9

一、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 拥有健康人生, 走向成功。比如高一年级的新生刚入学时, 由于环境陌生而不自觉就表现出缺乏自信:愿意服从别人或机械地模仿别人, 或者用线断断续续、画面粗糙、形象单一, 涂颜色很淡甚至干脆请别的同学代劳。针对这些问题,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首先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成功!”并同时和学生通过目光交流心声, 或走到他身边, 把手放在他肩上, 用平静的声音清晰地提醒指导绘画方式方法, 稳定学生的急躁情绪, 消除他的紧张心理。其次多选择学生熟悉或喜闻乐见的题材, 特别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适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 避免主题过于抽象, 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第三可以利用展览、评比等活动, 让学生广泛参加交流, 评论其他人的作品, 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让学生觉得自己“行”, 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 认识到自己有价值, 受人尊重, 奠定了自信的基础。

二、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要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的工作, 还是从事其他行业, 个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生活切身的感悟。留意学生的画面独具新意的地方, 并鼓励其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在学生作品相互比较时, 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 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学生“你是独一无二的, 你所做的永远是他人所不及的”, 增强他的信念, 久而久之, 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三、运用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进入高一仍有很多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自然就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因此, 美术教学首先要想办法让他们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学画过程中。在课堂多设“你是怎么想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疑问方式, 吸引他们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民主的气氛中很快会找到感觉, 从而保持了注意力。当学生完成作品的时候不要让其他的事情干扰他们的情绪, 让他们在艺术的氛围当中自然进入绘画状态, 中途不要品头论足, 打断学生的绘画思路。

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美学原理》中对“美”的定义是: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是指人类的自由创造, 形式即是感染力的形象。自由创造赋予形式以美的生命, 因而美具有客观性、形象性、社会性和愉悦性。美的事物都是以具体的形象出现的, 都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日月星辰、雨露霜雪、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都能以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同时生活中优秀的典型人物, 作品中鲜活的艺术形象, 它们体现出的人格美、精神美、风尚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等, 也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 因此, 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都能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激发起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审美教育也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过程。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离开了真、善就不会有美。“真”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引导他们掌握知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使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符合教育规律。“善”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就是通过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真、善只有通过美的形象表现出来, 审美教育才能达到规律性、目的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而真、善、美的统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事物、艺术作品的外观感受, 它应该是人的精神、品质、道德观念的教育, 是“修养”的教育, “灵魂”的教育, 通过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以美净化心灵来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因此, 大学生应该把美从狭隘的艺术领域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 不仅要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 而且, 要以审美的眼光来衡量事物的价值, 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 在美的生活中获得真知, 陶冶情操, 逐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基本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是灵魂。它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思想品格, 它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信仰、精神风貌、思想作风等。具备这些素质是做人的根本, 而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 素质是培养教育的结果。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是培养人的高雅审美情趣, 树立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优化人的素质的途径之一。有“人本心理学精神之父”称号的马斯洛也强调审美艺术教育的作用, 将之看作是整个人“自我实现”教育的“中心部分”。他曾说:“如果美妙的艺术使我感动不已, 而对你却无动于衷, 那么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途径是教育。”这一观点揭示了审美教育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植“人的心理发展”, 而审美教育对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道互相配合和相互渗透, 在人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滕守尧在《艺术与创作》中认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 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对人的情感起到熏陶作用, 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和高洁的情感, 这就说明审美有教育、净化思想和心理的作用。所以,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 应当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但德育不能靠纯粹的说教来完成, 需要有一个载体, 而审美教育的特点正是通过各种审美活动作为载体来调动人的兴趣, 打动人的感情, 让人愉快地接受教育。通过审美教育, 可以让学生识别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纯洁与肮脏、忠诚与背叛,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观和健康的人生观,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审美教育的实施

1、文学鉴赏渗透着审美教育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载体, “文以载道”这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它所创造的典型人物和包含的深刻意蕴能激发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追求高尚和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因此,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包括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潜移默化地塑造高尚的人品, 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文学所创造意境从美学的角度可分为优美和崇高, 这是两种美的形态。“优美”是一种阴柔之美, 这种美所创造的意境有清新秀丽之美、轻盈飘逸之美、淡雅柔和之美、明丽细腻之美、浓艳瑰丽之美等。许多描绘山水等自然景物的文学作品就展现了这种美, 通过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事物的鉴赏能力, 进而延及到现实生活中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 比如穿什么样的服饰是美的, 是适合自己年龄、身份、职业的, 什么样的校园、教室、寝室的布景设计是合乎审美原则的, 是与学校这一育人环境相协调的。“崇高”是一种阳刚之美, 它将人的本质力量加以提高和升华, 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神圣境界。它包括庄严肃穆之美、雄伟宏大之美、勇敢刚毅之美、圣洁高尚之美等。许多描写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表现了这些美, 他们是以美的品质和美的人格魅力感动读者, 通过学习和鉴赏这些作品, 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2、开展各类艺术活动, 感受美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首先, 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阅读中外名著、欣赏经典音乐、美术作品等, 可以感受艺术美的魅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传承美德,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通过参观中国古代和现代优秀艺术作品展, 如书画作品展、自然风光图片展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 开展艺术活动, 如书画比赛、“青春风采”形象设计大赛等, 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训练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潜能, 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美的思想的熏陶。

3、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

课堂教学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因为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首先, 各门学科知识中就包含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事物和现象。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美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具有高尚道德标准, 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美是提高道德素质的活教材;包含美的外在形象和深刻哲理的艺术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这些都对审美教育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 应对学生进行美的引发和诱导。其次,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美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 比如情景演示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设置图文并茂、形象可感的情景, 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完美地实现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是由多方面组成的系统教育, 而审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主要通过情感和心理中介的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目的, 它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 促使人的健康心理成熟上, 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它犹如心灵的净化剂, 使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留下深深的烙印, 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愉悦。因此, 高等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尝试审美教育这一途径和手段,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甘霖杨辛, 《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马斯洛, 存在心理学探索[M], 李文恬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3]滕守尧, 艺术与创作[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任爱红, 美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J], 教育与职业, 2007 (3) .

上一篇:多主体合作下一篇:影视后期制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