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能力

2024-05-14

提高审美能力(精选十篇)

提高审美能力 篇1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 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反动派为了逮捕一位李大钊, 却派出了几十位宪兵, 而且都是荷枪实弹, 阵容庞大。可李大钊面对凶神恶煞的宪兵, 是那么得泰然自若, 大义凛然。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大钊那忠于革命, 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教学中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对比, 剖析美与丑、善与恶, 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 有伟人, 有贫民, 有中国的, 有外国的, 有古代的, 有现代的, 美丽纷呈, 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 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 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 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 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 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 让他们通过课文描写的色彩、形象和状态展开丰富的想象, 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境界, 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 让学生面对画面, 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 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 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一词形像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诵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美感的途径之一, 因为诵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因此,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诵读, 体味其语言的优美, 如临其境, 感知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火烧圆明园》一课, 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 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 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篇2

龙坪镇朱河小学:周 斌 刘淑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一、读中感受自然美

我国地大物博,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感受到这一点,唯有通过文字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来实现。如小语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朗读到:“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 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进一步的朗读则会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书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

二、读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作青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井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第十一册《我的战左邱少》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邱少云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那高度的`自觉性和勇敢精神。“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下斤巨石一般……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不难体会到邱少云形象的高大.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三、读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昵?

四、读中追求创造美

贴近孩子提高审美能力 篇3

小学美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情感性、鲜明的直观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是最为孩子喜爱、也最易为孩子接受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所以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健康心理和人文素质。

一、通过美术欣赏,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小学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即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捕捉、发现生活的美感,进行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这是比提高绘画技能更为重要的也更为根本的任务。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许多儿童面对美好的世界却常常感觉不到美,在不能感知美的局限下,当然也就无法表现或再现美。因此,小学美术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和体验美。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去表现、创造美的能力。当然,美是有层次的,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要求孩子多观察生活,多表现周围的事物,只有表现儿童自己感觉最深、最喜欢的事物,才能表达孩子们的心声,引发孩子们共鸣,创造出优秀的儿童作品来。比如,让孩子感受城市的巨变,我们可以组织孩子参观住宅小区、城市建设。那幢幢拔地而起、造型别致的居民住宅楼,无不把孩子的视线牵住了。同时,通过画、剪、喷等多种手段,孩子们设计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住宅小区。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既欣赏到了城市美景,又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就是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孩子从观察→构思 (或揣摹)→作画。这个过程就要求他们要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小学美术课中,我发现大多数儿童,尤其是聪明活泼的儿童,作画兴趣很高,而且表现大胆,毫无拘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挥毫泼彩,全身心地投入,可时间久了,他们将会以开头的充满兴趣到半途而废,最后有始无终。所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用语言引导、鼓励他们,激发兴趣,哪怕只是画上几笔刚刚萌发出来的想象力,都要及时表扬。让他们知道,做事半途而废,则将一事无成,使他们逐渐向有始有终升级,从而过渡到做其他各类事都能如此。

同时,要特别珍惜、引导孩子们在作画过程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当学生作画时,应当允许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不要轻易批评否定。有些孩子们在作画的时候常常会自我营造创作氛围并进入忘我的境界,有时口中喃喃自语,有时甚至会唱起来,笑起来,这正是他们画到得意之时。作为美术教师,此时最好不要去破坏这种氛围,不要去打断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分享童趣,并从中抓住指导的好时机,引导他们完成画作。

三、通过美术评价,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感为主的,而评价是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表现为审美情感向审美创造水平的质的飞跃。因此,评价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美术评价,既是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如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就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意见,整个评价过程就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培养谦逊公正的品质的过程。在评价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创造性的有和无、发挥得好与差为尺度,使学与创、图与构、意与形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特征与个性,贴近儿童来实施教学,才能诱发出儿童的创作才能,把小学美术课堂办成既教学绘画技巧,更重视审美与美育,追求全面健康发展的阵地。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小学 江苏】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篇4

如今,我已经成了一名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但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却使我越来越惶恐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与我所接触的同行一样,在欣赏课上总是演绎着同一个公式:“作曲家生平+创作时代背景+作品分析”,尤其是在“作品分析”这个环节上,什么“奏鸣曲式”“和声”“织体”等名词术语,常把学生讲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自己也觉得很辛苦。一开始还能不厌其烦地对乐曲进行外科手术般的解剖,而到最后,连我自己对乐曲的兴趣和激情也都消退了。

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会音乐?首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知觉的统称。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在音乐审美中对声音的感官印象。我们在听到音乐之声而感到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时,虽然是以官能感觉为起点,但都是个体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审美知觉是指各种审美感觉的审美综合和协调活动。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音乐感觉为基础,以音乐知觉为反映形式。音乐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而获得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像和总体知觉,这正体现了音乐审美感知对音乐音响的整体的艺术综合的表现意义的特征。一方面,通过音乐审美感知,形成了对音乐音响形式美的获得,并由此产生听觉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感知,为音乐审美中的音乐想象、情感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对于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应在培养个体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综合感受力的基础上,着重对个体的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感知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不仅仅依靠单纯的听觉训练,还要通过全面审美经验的积累而获得,也包括丰富生活感受的积累。就是说,音乐音响实际上不是单一、孤立的乐音组成,而主要是由于乐音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多因素的乐音结构体,且各音乐表现因素在这个结构体中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表情意义的表现力。音乐审美感知正是个体情绪体验与音乐音响表现力形成同时同一性的同构感应,而不是依靠所谓的音乐听觉去对单一音响或单一要素进行的物理式反映和训练。简言之,音乐审美感知的形成不仅仅指望训练敏锐的耳朵和听力,更重要的是它要求个体要不断将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审美信息纳入自己的感知中,形成审美内储和积淀基础,逐渐增强和提高个体的音乐审美感知的敏锐度和广度。

二、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

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在音乐创作构思和传达两个环节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在生活中是没有范本可依的,音乐的形象是从音响组合的形式中传达出来的幻想。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他是在想象中构作音乐,借助艺术想象力和形式技巧,将那些本来不具备任何指向、意义的音乐音响材料,构造成为具有表情意义的感人作品,而音乐作品则是作曲家想象的展示。

音乐审美想象作为高级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造性。由创造性而产生的审美的自由想象,可以对审美感知提供的表象,进行改造。在审美体验中想象是在感情的推动下充分发挥的联想与想象。把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对象达到契合一致的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共鸣现象。欣赏主体受到对象的强烈感染,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主体的情感移入对象,欣赏主体与音乐作品才能物我同一、物我两忘,得到情感上的最大满足。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欣赏者的想象越丰富,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越清晰,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越鲜明。正如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因此,对音乐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要努力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这是艺术想象的源泉。一个人的生活视野和知识领域的范围直接影响着他音乐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他的音乐表现能力。“没有生活,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其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主动、有意识的激励和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还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中,都应充分保障学生的想象自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着个性化的新奇特点,更需要加以保护和引导。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及体验,它反映的是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音乐艺术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这一民族的特殊性,但音乐美学探讨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以作品为一个整体,判断作品所表现的美与丑、崇高与低俗的审美情感,其永恒性在于音乐中包含的人类精神。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曾使列宁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仰慕不已。他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它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创作者将自己的复杂多变的个体情感体验通过音乐艺术媒介,历经时间的考验,最终得到听众的共鸣。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音乐审美情感的永恒性。

审美情感又是个体从审美感知到审美想象过渡的必要环节。如,音乐审美感知正是由于审美情感的融入而重新组合,进入想象,形成移情。也有人称审美情感的培育是一种内在体验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是审美能力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对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具有动力作用,特别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及审美理解,都是因为审美情感的介入程度和支配力度,而形成具有高低不同的审美能力水平。

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趋向审美的情感冲动,使其保持内在活力,并通过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有效地发展和培养审美情感。当审美主体由于情感释放而获得了对情感对象化的音乐作品产生了共鸣和体验时,美的感受就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本身而存在的,而是提升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融为一体,对象有了主体的生命,主体与对象物我交融。要注意的是,中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欲望,教师既要善于激活这种原始冲动,又要善于启发学生在情感的知觉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对音乐表象进行新的意境和新的意向的组合,使这种情感表达欲望成为审美体验。真正使音乐审美教育成为以情感为核心的,能够有力促进个体审美情感力发展的人的情感态度的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

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它不可能对所表达的情感的思想和生活意境给予明确具体的说明。这就要求在音乐审美教育中,个体在凭借感性进行情感内涵体验的同时,能有意识地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的形成、内容及内涵进行理性认识,才能从单纯的体验音乐欣赏带来的快感提升到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可以说,审美理解是构成审美心理能力结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个体能否真正获得音乐美感的重要心理条件。

音乐审美教育,不论是音乐创造、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都不能仅停留在感情宣泄和原始冲动阶段,都需要将感性的官能或情感体验上升为情感内涵的理性审美,才能完成音乐审美通过感情活动与理智判断的全过程,即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进入更完整的音乐审美境界。因此,音乐审美理解直接影响着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水平和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的功效质量。同时,音乐审美理解还具有升华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一些优秀的音乐经典之作不仅用声音来抒发感情,而且能够通过感情的抒发和音乐形象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考。“乐圣”贝多芬就在他的表现对时代和生活深刻的富于哲理性的思考的重要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提出了“应该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们的观点”的要求。因此,只有将个体对音乐的印象体验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创造在审美理解的理性指引下,才可能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音乐审美境界。正如俄国文艺批判家柏林斯基所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这种融解在感知、想象、情感中的理解,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表象,来表达某种本质的东西。有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但却是无限的本质,必然的内容。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有味无痕”。审美理解不是以概念形式存在和体现的,而是以意向形式存在和体现的,表现为积淀并超越于感性的理性。

当审美理解融入音乐感知中时,会使感性升华,转变为超感性直觉,从而使音乐审美教育活动真正对审美主体把握和感悟音乐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的内涵和意味发挥导向作用;当音乐审美理解渗透到音乐想象之中时,又可以规范个体的由任意的想象提供的表象的多样性加以本质性的规范,使之成为合规律性的自由审美活动;而当音乐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时,那种盲目、原始、放任的情感宣泄经过理性的净化,会发展为有一定意向的情感,成为真正的审美情感。

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呢?我认为审美理解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水平,包括注重音响感知的经验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常识领域,体会音乐知识的表现内涵,提高审美判断力。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是一个由心理成熟和艺术修养逐渐积淀的转化过程。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尝试用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一种是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具体到音乐审美教育中,体现在对音乐艺术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获得民族、社会、哲学思想文化结构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达到的对音乐形式中意味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又以感知作基础,就像亲口吃过梅子,才能望梅止渴。同样,艺术的意味融解在形式里,完全不漏痕迹,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在音乐艺术的学习中,如果仅从科学的分类标准和逻辑分析方法开始,这只能离艺术内涵越来越远。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美育,应是以听入手的音乐情感体验作为音乐能力心理结构的切入点。学生不仅要有相关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有对音乐音响的感性接触为基础,有对音乐音响的直觉能力为基础的体验、联想、情感和想象的有机结合,形成较厚实的审美经验积淀,逐渐提高和培养音乐理解力。

参考文献

[1]田彩霞.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1) :63-64.

[2]刘爱东.浅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做法[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16) :7.

[3]蒲国敏.中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7, (2) :102-103.

[4]李萍.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前沿, 2009, (3) :294.

美术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篇5

美术审美教育,不同于美术专业院校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技术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画画。现代教育思想所强调的美术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造型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为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深受学生喜欢的美术审美教育课,其意义在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兴趣,情感得到了陶冶,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高了分辨美丑、明辨事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价值,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育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认知的环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一年级下册《花地毯》一课,农村的学生家里一般没有铺地毯的习惯,于是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颜色鲜艳的图案又美丽的地摊。引导学生预设,假如你的家,在地板上铺上漂亮的花地毯,是不是可以让你的家更加的美观,同时,你是不是就可以在地板上打滚,做游戏?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处在好动的年龄,想像着自己在地摊上打滚现在,做游戏,兴趣就被吸引过来了。鉴于美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趣味的重要性。美术教师便要认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多播放漂亮的花地毯,引导学生观察“小地毯“的图案,发现漂亮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强对美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这样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美”,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农村美术教育不应该停留在那些内容过时的课本上,学习过程中,只靠美术课本是不够的,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抓紧时代的节奏,适当选看一些美术参考用书。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本精读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关键,研读时应细细琢磨,搞清楚其中的概念。在研读的同时,结合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加深学生对审美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审美理论水平,由“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大自然是无私的,它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人们。带学生去欣赏自然界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起到潜移默化

作用。比如说一年级下册中《走进大自然》一课,在上这课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操场上进行走进大自然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草、树、土、沙的特征和思考它们的用途,然后发现我们的科学家把这些资源拿来盖房子、造轮船、开公路、做衣服,我们的艺术家把这些资源做成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有沙雕、冰雕、泥塑、木刻„„最后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把各种材料重叠或向四周扩展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从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色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告诉学生如何欣赏,能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

2>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要选择符合儿童情感的儿童感兴趣的艺术品。最能刺激儿童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比如四年级下册《改改画家的画》一课中,除了教材中的图片,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烧的《呐喊》、明亮的《向日葵》等图片。我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这些作品学生会津津乐道,同时也对美术欣赏增加了兴趣。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

动,扩大学生的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当然欣赏活动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在农村学校开办美术创作课。应试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记忆力成为考试优劣的关键,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创作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通过某种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从而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中,我运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的形式,首先让学生看看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想想现在交通工具存在的不足,说说未来交通工具相对于现在的交通工具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在外形设计和色彩,功能上要怎么创新。最后,创作,画出你的想法。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了作品展示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互评互议,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最有闪光和最具创造性的地方。通过这样的美术创作课,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开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农村美术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提高。我个人认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巧,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佩你,听从你的教学安排,工作才能开展起来。教师只有在专业上确实有水平,平时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崇拜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在反思,每一

堂课,每一篇教案,有哪些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才能弥补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一节美术课除了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外,往往还涉及到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也会长看看别的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层次,彻底改变美术课就是绘画课的落后模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意识 篇6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因此,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给学生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钥匙。

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有目的地分段听、有分析评论地听、复听等,都是以听为本。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聆听。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别是乐曲第七小节中休止符的处理,更进一步地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出喜悦、期盼的情绪特点。

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的想像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例如,学生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他们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即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聆听,初听、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二、欣赏教学中“赏前意识”的培养

“赏前意识”是泛指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听音乐、谈音乐、想音乐、玩音乐等所有的审美创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要求学生听赏作品的最后效果如何,而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听赏创造的过程,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观察、体验、感悟,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特征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在充满情趣的艺术创造中引发学生对艺术美和表现美的求索,使欣赏和实践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施审美情感体验、开展艺术创造活动的乐园。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自然生活中有我们所熟悉的各种造型、构造以及意境之美、色彩之美。大自然还涌动着能给学生以心灵激奋的生命感性品质。无论在风和日丽的原野上,还是风雨欲来的山川巅峰,自然生命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的具有内在紧张感的生命品质,使学生在这些充满神秘效力的有机形式中,能感受到一种有着自我意识的生命和活动。这种自我活动在一种绝妙的和谐氛围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唤起我们的生命感。面对这种有机的生命律动,“赏前意识”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探寻自然外在美的同时,去捕捉这些鲜活的富有动感韵律的生命之美。通过对生命韵律的追求,学生尝试用心灵去体会自然的神韵。“赏前意识”要培养学生在审美主客体相互贯通的过程中敏锐提取自然神韵的能力,引起他们对音乐作品形式美的思考,从而逐步体会“乐之形色,孕育于自然,自然之理法,又非乐中之理也”。

三、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例如,当我们听到《北京喜讯到边寨》时,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听到《江河水》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调动其它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欣赏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所涉猎的内容包罗万象。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艺术品味犹如肥沃的土壤,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从中受益。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现代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在遵循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整体音乐素质,建立民主、合作协调的教学关系,以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建立和谐、愉快、宽松教育环境的教育观指导下,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欣赏的乐趣,多接触优秀的音乐文化,逐步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e]

提高审美能力 篇7

从教数年来, 我在音乐课堂实践中努力地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 把乐器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 注重学生乐器操作技能的提高, 进而让学生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身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在乐器教学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年级段的特点, 进行合理分析, 遵循“由易到难, 由表入里, 先普及再提高”的方针。下面就为各位同仁介绍一下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在低年级教学中进行音乐游戏活动, 让学生对乐器有初步的兴趣与了解

由于低学段学生年龄较小, 以及受乐理知识的储备及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我们在低年级音乐课中, 努力设计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了解、记忆各种常见乐器的音质, 接触初浅的乐理常识, 激发学生初步学习乐器的兴趣。

在低年级学生音乐课堂中, 我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常规的游戏活动。比如:欣赏简单的乐器音乐数遍, 然后用打拍子的方法去回忆节奏和旋律, 小组间比赛, 看哪个小组记得准确。又如:让学生欣赏音乐, 辨别是何种乐器演奏的;或者通过一些谜语, 将简单的乐理知识寓教于活动中。

总之, 经过一二年级两年的游戏情境的熏陶, 让学生在接触音乐之初, 通过对各种乐器音乐的欣赏, 切身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质, 从而对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储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为后面的普及乐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事实证明, 通过数年潜移默化的引导, 学生对乐器的演奏都跃跃欲试, 为将来的学习乐器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二、精心合理地选择乐器和乐曲, 激发学生学习演奏的兴趣

乐器学习之初枯燥无味, 我们教师应该注意呵护他们学习乐器的兴趣, 利用学生一开始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学习演奏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一定要精挑细选, 选择适合学生演奏的乐器, 而且是班级可以集体学习的乐器。由于小学音乐课具有综合性, 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乐理知识储备等条件限制, 而且是集中授课形式, 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选择一些简易型的乐器。即使是简单的乐器, 也要确保乐器的制作上不能粗制滥造, 相反应该工艺精细, 至少要让学生视觉上感受到美。另外, 教师应该校对每个学生的乐器的音准, 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音质、音色给学生美的享受, 否则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将会成为垃圾声音, 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乐器的积极性。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新规定, 各种打击乐器、口琴、电子琴、竖笛都是可以纳入课堂的可行教学乐器。在教学中,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起步阶段可选择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口琴和竖笛, 让学生能够快速学会一种简单的乐曲。在曲目的选择上, 除了练习基本功的一些简单练习曲外, 一般回避那种枯燥无味的练习曲, 取而代之教授学生们熟悉的歌曲, 让学生在初始阶段能够因为会演奏别人都熟知的乐曲而树立信心,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乐器教学指导方法, 让器乐教学课堂具有实效

学生学习器乐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 因此我们在指导方法上要避免那种枯燥的纯粹的指导方法, 应该将器乐演奏指导方法融入到美妙的音乐作品欣赏之中去,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产生学习演奏的内驱力, 用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实际教学中, 我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教师边演奏边讲解

在课堂中, 教师结合所要教授的乐曲, 向学生讲解乐器的特点以及演奏注意点, 教师亲自为学生示范演奏, 在演奏的过程中, 为学生讲解姿势、指法以及呼吸等细节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教师的演奏, 直观学习到演奏要领, 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再进行一对一的指点, 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这种教学模式, 是现在一线教师常用的指导方法, 是一种实用性很强、成效很快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 我注意到了, 在巡视指导时, 要给学生以信心, 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姿势正确、音准把握得好的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2.融合各类乐器, 进行合奏训练

在日常器乐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阶段性的各种器乐的合奏, 能够提高学生的合奏能力, 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默契能力, 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各种乐器的融合过程中, 学生会格外注重节奏及音质间的配合, 这样的集中合奏时间短, 效果好,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乐器综合水平的提高。

3.引入游戏练习法, 消除学生的练习疲劳感

从心理学的层面解释, 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各门学科都是颇有效验。在乐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进趣味性的游戏方法, 融合知识性、趣味性, 寓教于乐。比如:用乐器模仿自然界动物声音的模仿游戏、猜音游戏、伴奏原唱等, 让学生在吹拉玩唱中获得意外的收获, 丰富学生学习乐器的经历。

如何提高初中古诗教学的审美能力 篇8

诗歌美, 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因此,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 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一、使用散文描述法来体现诗歌的美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 我家住河南洛阳城, 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 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 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 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 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 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 江水浩淼, 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 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 正是寒冬腊月, 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 往往不能入睡, 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 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 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 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 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 想念亲人, 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 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 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二、使用音乐教学手段来烘托气氛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 淡泊宁静, 意境幽深寂静, 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 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 让音乐走进古诗, 用音乐来诠释古诗, 烘托气氛, 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展开联想, 引入意境, “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三、使用绘画激趣法给学生美

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 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 在图画中, 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 配以登山远眺, 雄心勃勃的诗人, 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 使人身临其境, 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要强化“品”的功能来感染学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品”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 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山光悦鸟性, 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 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 这就是含蓄不露, 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 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 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品”孤帆一片, 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 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 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 李白还在岸上望着, 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通过朗读, 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提高审美能力 篇9

一、展示学科魅力,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美术学习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 才能调动多种感观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才能提升美术学习效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在注重整合美术学科教学资源, 发挥美术特有的内在魅力, 教师要利用美术学科中蕴涵的人文素养、艺术情感、审美体验等社会功能, 通过学习交流、艺术构思、表现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艺术素养, 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生活, 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形象思维, 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懂得美术学习素质提升的内在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长久的学习情感。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瞄准教学目标的实现,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多样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方法,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感、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相适应、相促进, 催生学生学习情感, 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 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领悟、理解作品表达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欣赏、认识和感悟美术作品的自然美、构图美、意境美和内容美, 不断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画笔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观点,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形成“崇尚文明, 追求美好、珍爱艺术”情感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国古代书画》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绘画中的人物、山水和花鸟等绘画作品的特点, 在影音结合、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书画的发展和起源, 让学生了解我国书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会欣赏书画, 结合《历代帝王图》、《泼墨仙人图》等作品进行重点讲解, 引发学生对我国书画表达方式与发展状况的思考, 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创新精神。

二、创设乐学情境, 优化教学过程, 促进美术教学目标实现

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地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在教学环境设计上,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让学生乐学美术知识, 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建树团队精神。在教学活动过程的安排上, 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概述, 对美术学科的理解感受, 对美术技能的灵活运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动感生活》内容时, 我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和设计, 我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欣赏名家的优秀作品, 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热爱。结合人体比例、结构图和动态图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比例及动态规律, 对人体运动时身体结构变化进行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此基础上, 为学生展示几幅素描和速写的作品, 与学生一起分析、区别它们的联系及不同, 使学生掌握人物全身写生的基本知识, 掌握站、立、坐、卧的写生方法, 表现人的多种运动状态。同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行为和方式给予赞扬、肯定,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学生内容, 使学生积极参与, 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面向学生全面发展, 采取多样评价方法的激励学生学用美术,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素养提高,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三、拓宽教学渠道, 衔接生活实际, 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进程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 学习美术知识, 提升美术技能, 让学生观察刮风、下雨、雷雨、闪电等自然现象, 观察植物在生长、动物在奔跑、日出日落等, 让学生认识事物, 掌握规律, 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 学习运用美术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原理,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 美化生活环境、满足精神需求。我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设计基本知识和方法方法, 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了解艺术形态多样性、合理性,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提高对美的鉴赏、评价能力, 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我让学生活学活用, 为自己喜爱的影集、书籍、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文艺宣传活动设计广告画”、对旧物进行改装、加工, 设计制作实用工艺品, 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激情引思时催生学生的美术情感, 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益, 在联系实践中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不断放大美术教学的功能效用。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新课程改革脉搏, 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技能、提高素养, 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因材施教、因需而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美术基础、艺术素养、认知能力, 制定不同的发展标准, 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 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最近发展区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提高审美能力的五个途径 篇10

重在熏陶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不仅在于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使学生在优秀的美术作品和教师的熏陶下,通过系统的美术学习,不良心理得到矫正,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乐在作业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式的作业布置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学生易于在教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不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他们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形成自信、自律的品质。此外,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用心创造的过程,其间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予以精心指导。在指导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作业中的优点,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成功的乐趣。

妙在活动

美术具有音乐和诗歌的韵味,其教育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等活动为学生审美、创作能力的提高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对矫正学生的固执心理、孤僻心理也大有裨益。

贵在创新

要打开美术教学的新局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观察力、想象力,教师应大胆创新、积极引导,主动解放学生的手脚,努力提高美术教育的功能,特别是要结合社会实践进行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开发具有创新内容的教学资源,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手、脑、口并用,引导他们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为此,首先,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后,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加强学生材料敏感度训练和思维独创性训练。如,利用身边常见的树枝引导学生制作装饰画、根雕等,让学生回归自然,不断去探索、研究、创新。

美在欣赏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极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并从中演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欣赏者的主体感受。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这种“灌输”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理性精神的重要渠道。如,在欣赏塞尚的作品《苹果与橘子》时,教师可先介绍作品的基本特点:其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的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向右倾斜的果盆的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使得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宁静的均衡感。然后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线条是否流畅、色彩运用如何。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总之,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感受美、体验美,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

上一篇:公共卫生毕业下一篇:交巡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