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钢琴的兴趣教学

2024-05-19

少儿钢琴的兴趣教学(精选九篇)

少儿钢琴的兴趣教学 篇1

1 兴趣教学培养的途径

1.1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当老师极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时, 学生也能马上轻松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针对少儿的个性特点, 可以根据房间的摆设装饰缓和一下教学的紧张气氛, 房间应布置得干净整齐, 可以在教室的墙面上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或者是出版的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快报等。

1.2 学会怎样跟学生沟通

只有用少儿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和教育学生, 才能使孩子听得懂、记得牢, 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采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孩子是十分有效的。当弹钢琴时, 让孩子不要把一个个的音孤立起来变成和音乐无关系的符号, 而要赋予它们生命, 可以画上楼梯、小山, 用爬楼梯、上下山来使他们体会旋律的倾向性。处理钢琴作品时, 我们可带有趣味性语言来引导少儿弹奏。

1.3 少儿钢琴基础教材的选用

教材对于少儿钢琴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少儿钢琴教材越来越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为主了, 出现了很多专门为幼儿学习钢琴设计的趣味钢琴教材, 最常见的要数《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拜厄高音谱号入门》、《汤姆森浅易钢琴教程》、《幼儿钢琴教程》等, 综于以上各种琳琅满目的教材, 教师在选择儿童钢琴启蒙教材时既要考虑到某一入门法的特点和局限, 更要全面衡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1.4 选择简易曲目注重四手联弹

初学钢琴的孩子一般年龄都在3~6岁左右, 这一阶段的孩子年龄偏小, 他们的有意意识只能在5min~10min, 他们只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到有兴趣,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限, 选择通俗易懂的简易曲目即可。在同年龄层的少儿当中, 他们的演奏水平相差不远。四手联弹涉及到整体、多层次力度的控制, 音乐意境的完整, 双方心领神会的合作等问题。通过四手联弹, 可以提高孩子对节奏的正确感和控制力, 让他们在一个互相默契、配合的关系中展示表现欲望, 从而达到兴趣教学的目的。

1.5 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

在少儿学琴的过程中, 大部分练琴时间都是在家里, 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习琴少儿对学琴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切忌以强制手段逼迫孩子继续学琴那样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时可以试试用环境熏陶的方法。比如经常在家里播放一些美妙的钢琴音乐, 创造一种温馨的音乐文化环境与氛围;或者带孩子去听一些好的音乐会以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 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美好, 使他真正的被音乐所打动。除此之外, 还要鼓励孩子表演并为他创造表演机会。有的孩子会在琴上弹自己喜欢的歌曲, 或者在琴上乱弹, 作为家长不要对这些行为横加指责。因为这些都是孩子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 应加以保护和引导。如果其他学琴的孩子, 或者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 更应该让孩子“表演”一番。

2 兴趣教学要符合少儿的自身特点

2.1 分配课堂时间 (如表1)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得来的结果:5~7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时间限度平均为15min左右, 而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2h左右。每个孩子素质有所不同, 接受能力也有不同, 这就是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调整, 少儿学琴和练琴的时间不能像成人一样以小时计算。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时以15min或20min为一个单元分成几份, 练习达到一个单元的时间时应适当的调整休息时间, 避免学琴少儿产生生理或心理的疲劳, 保持孩子们浓厚的学琴兴趣。

2.2 教学形式应采用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

集体教学一般是“一对二”以上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氛围, 帮助了一些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发挥其“群体动力效应”, 让同学之间相互激励, 随时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 能有效地锻炼多声部听觉能力、节奏感、默契配合能力等, 但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地了解就不利于“对症下药”去辅导学生。

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 可以取长补短, 更能达到钢琴兴趣教学的目的。它既重视教学的统一标准, 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 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面向全体, 关注个别, 相辅相成。具体的可以开展一些小型音乐会的形式, 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 既锻炼了表演能力, 又能产生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少儿逐渐对学习钢琴产生浓厚兴趣, 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 成绩明显提高的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

3 兴趣教学要重视寓情于教

音乐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能表现出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 它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钢琴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既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 也是钢琴兴趣教学的精髓之处。在钢琴教学中实施情感效应, 需要教师去探索、设计一些有效的方法。

3.1 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讲解乐理知识和琴法

幼儿学琴年龄较小, 根据他们的生长特点, 好动性较强, 上课时容易注意力分散的特性, 教师就应采用生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进行讲课。如把高音谱号说成葫芦, 把低音谱号说成大耳朵, 把各种音符比作鸡蛋、球拍、蝌蚪, 把10个手指练琴说成5个小姐妹和5个小兄弟在键盘上跳舞等等, 从而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 在轻松愉快的心境里焕发激情。

3.2 要寓情于教善于诱导孩子进入音乐情境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要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自身情感的充分投入, 以强烈的亲和力紧紧地使孩子从教师的情感上获得感染,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融入音乐之中。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少儿钢琴教学;问题;应对方法

一、少儿钢琴教育存在问题

1、家长方面

(1)一方面,家长出于跟风从众心理,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孩子盲目学习钢琴,导致大多数孩子半途而费。

根据目前国内状况来看,全国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琴童,是因为有绝大多数的家长看到很多艺术类专业尤其是钢琴专业的人才在学校和社会中占有优势,就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天赋,就盲目地给孩子买钢琴,报班进行学习。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进行一些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但是,家长们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艺术天赋方面的问题所在。作为孩子,有些只是为了应付差事,被迫学习钢琴,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带着兴趣去学琴。这样既浪费了家长们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最后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更会对儿童的学习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于家长之前没有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考虑,而是出于盲从心理,导致最后不得不选择中途放弃学习钢琴,造成半途而废的结果,这类问题并不少见。

(2)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急于求成,没有让孩子从基本功和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学习钢琴,而只是为了考级和获取证书,导致孩子钢琴基本功不扎实,钢琴基础知识匮乏。

当下的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音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所以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包括钢琴。在充斥着各种学习班的社会环境中,家长们无意间就会对孩子们进行比较,不是从注重孩子钢琴基本功的练习和提高出发,而是不断强迫孩子参加各种钢琴比赛和钢琴考级,用名次和证书来满足家长们自己的攀比和虚荣心理。这让孩子们也形成一种学琴就是为了考级和获得证书的错误认识,而没有从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出发,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钢琴,从而违背了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钢琴的真正意义,同时也与少儿钢琴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教学方面

(1)钢琴教师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不能保证少儿时期钢琴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导致孩子学习钢琴从初期就会错漏百出。

随着国内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对钢琴教师的需求也日趋增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经历长期正规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和对钢琴教育这个行业的热爱。如果钢琴教师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或者专业性不高的话,就不会对学生进行正规的、专业的和系统的教育,孩子就会养成很多今后难以纠正的毛病。

少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钢琴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些教师只想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练习层级一味拔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力不从心而引起厌烦和抵触情绪,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受挫,大大降低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进而影响到整个的学习过程,甚至终止学习。

3、教材方面

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国内大多都是选用国外编写的钢琴传统教材,中国自己编写的教材较少,即便有适合中国儿童钢琴学习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外国的钢琴教材也主要是针对外国的钢琴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习惯进行编写,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多元性。而中国在选用教材时,会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结合中国钢琴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到我国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针对问题的应对方法

1、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在少儿的学琴成长阶段,兴趣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学习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從中获得成就感,一直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会半途而废,最终达到学习的效果和目的。

兴趣是孩子钢琴教育发展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兴趣的培养包括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钢琴教师在教师方法上面就要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和心理状态来制定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就会产生一种益循环,从而达到钢琴教育的最好效果。

2、完善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既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基准,同时也要根据教育时代的不断更新来完善和创新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

钢琴教育要打破以往以传统应试考级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儿童音乐专业素养,打好专业基础,更好地挖掘少儿艺术天分的潜能为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钢琴教学特点来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改善以往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主动和学生一起唱乐谱或者弹奏,做一些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肢体动作来更好的给学生传达知识,用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进行教学,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钢琴,也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的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更加轻松有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锻炼孩子学习的毅力和耐力

少儿在钢琴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枯燥厌烦期,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有些家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孩子的学琴之路就要终止了,就会中途放弃。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家长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给予孩子及时的安慰和情感支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练琴时间上制定一个计划,规定每天定时定量的练琴时间,根据每次课程的难易程度来适当调整时间,保证每天练琴的质量,达到练琴效果,培养孩子良好的练琴习惯。在练琴过程中,规定时间,中途少去或者不去做其他的事,来保证孩子练琴的稳定性。如果孩子在练琴中感觉曲子很难,有厌烦情绪家长就要及时的鼓励和语言支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毅力去克服困难,让孩子经历这样的过程也会对他以后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指导教师:段轶轲

参考文献:

[1]董丁丁,儿童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陈瑛,儿童钢琴教育现状及应对方法[J].黄河之声 2015.

[3]赵晓琳,儿童钢琴教育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音体美教学 2015.03

小议少儿钢琴的学习兴趣培养 篇3

兴趣存在于每一个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孩子们都会特别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关乎孩子们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开发智力等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学钢琴的小朋友们一旦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很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刚刚向他们敞开的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可爱的,对儿童来说,都会使他们发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以无比的兴奋关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崭新世界。而音乐,又会以它音响的特殊魅力,牵动孩子们的心弦。钢琴,作为乐器之冠,更会以她独特的、优美的音色、演奏中产生的天籁般的音响魅力,紧紧吸引成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学习的愿望。在学琴过程中,兴趣要贯穿始终,像一道金色的光线,一道具有特殊魔法的魔咒,引导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的热情。

之所以要求对学钢琴的孩子注重兴趣的培养,因为这是孩子对学琴能否持续并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一部分学习有兴趣的孩子无需家长更多的督促,可以自觉练琴。作为家长切不可因望子成龙心切,给他们过多的负担,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在精神上给他们无形压力。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们学习钢琴是父母的安排,孩子们处于不自觉、或半自觉地状态下接受的。他们的生活中额外增添了一项钢琴学习内容,长期的学习钢琴,不间断地练习,对孩子来说,他们生活中有了一些不自由和不小的约束。因此,更要求我们注重对孩子们学习兴趣和情感上的培养。而正是这部分小朋友,需要家长们助一臂之力,诱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逐渐使他们的学琴从被动中解脱出来。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钢琴的亲切感。

学习钢琴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们兴趣呢?我建议是要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被认同愿望,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得到别人的鼓励,赞赏,那么他会更加努力,积极投入,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孩子更是如此。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对他们学琴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一般来说,比较易于掌握的技巧练习和乐曲,一般不会引来学习兴趣的低落和情绪上的波动,这个时候,家长适时的给予表扬,强化孩子学习的兴趣。而当他们练琴出现困难、面临困境需要他们克服困难,下功夫苦练的时候。家长更要及时的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指点迷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克服困难还必须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孩子一旦度过难关,感受到了“成功”,就会大长他的自信心。而学习的兴趣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实践证实,家长采用启发、鼓励孩子解决困难的办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反的情况,有些家长责任心不强或没有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琴,只是简单的表面的督促,任由孩子自己学习和练习钢琴。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学琴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甚至不会走得太远,当然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学习钢琴缺乏了解和认识,确少科学的实际态度,不顾及孩子的具体情况,一味追求学习进度,跟别的小朋友赛“程度”,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它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这里还需要提出的是,随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兴趣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它有时高涨、有时低落。人的大脑需要不断得到调节,才能够更好的运转和休息。人人都不可能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很长时间,更何况孩子们年龄尚小,集中精力的时间要比成人短得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三四岁孩子,钢琴课上老师都会注意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穿插听音、听节奏的训练,做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小游戏,讲些钢琴家的小故事等,以此来调节孩子的大脑,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知识,同时又有效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深师生感情交流。孩子们课下的每天练习,就需要家长们给予合理、科学的安排,尽可能抓住孩子一天中精力最充沛、最有学习愿望的时间安排他们练琴。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分次进行,同样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练习效果。相反,如果我们不顾及孩子生理与心理特点,使兴趣变乏味、主动变被动,收不到好的练习效果。

家长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在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不妨同孩子一起做些与音乐有关的小游戏,培养孩子的基本音乐素养,比如借助不同乐器、各种声响(如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意和无意中训练他们,听辨音色、辨认音质,培养节奏感……逐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鉴别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多创造机会,通过观看文艺表演、欣赏音乐会、音乐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让孩子更多的接触音乐。见多识广,对他们的音乐兴趣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只要不是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而是多从喜闻乐见的事情中去引导学习音乐,兴趣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浅谈中国少儿钢琴教学及发展 篇4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学;现状;发展;培养;创造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1-01

在中国,甚至许多国家,钢琴已成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首选乐器。这是因为钢琴本身就具备无可比拟的表现力。由于弹钢琴需要手指动、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学习钢琴不但能使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而且能使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人并协调配合。这就发挥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这种高难度配合的长期训练必将使孩子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听辩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所以说,学钢琴的孩子会更加聪明能干,是不无道理的。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学钢琴的话,那必定会推动一个真正文明的、有文化的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我国钢琴教育的过去和现在

(一)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钢琴从清代康熙帝时期传人中国,一直少为人知,据考证,康熙帝曾学习过钢琴。到了民国时期,钢琴在中国主要是由外国传教士使用的,有些传教士也会教一些圣歌给教徒,这时的钢琴教育就是以歌颂上帝为主的,教师基本上不给学生太多的技术技巧的指点,曲目也相对简单,所以没有形成教学体系。

(二)解放后的钢琴教学。

20世纪50-80年代,这时才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由一些当时的苏联人带到了中国,并将其传授下去。这一时期,有非常多的苏联钢琴家来中国传授技艺,使中国的钢琴学生受益匪浅,而当时的这些学生中就有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朱雅芬、周广仁、金石等老教授。随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些国际上较著名的钢琴家如:刘诗昆、殷承宗等。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钢琴才逐渐走人平常的人家。这时的钢琴教学基本沿袭苏联的教学体系,主要以枯燥的技术训练为主,因为当时的乐谱也少得可怜,只有车尔尼的几部作品,教师最常要求的就是让学生高抬指,至于为什么要高抬指,那只有少数的一些知名的教授可以讲清楚。而当时学习钢琴的孩子大都弹得很好、很刻苦,老师们教学也都很轻松。

(二)钢琴启蒙教育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已经是奢侈品,学习钢琴的人也在增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习钢琴的心态也从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态逐渐冷静了下来,开始转为学培养业余爱好等。而随着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钢琴的教学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各种培训班、教育中心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基本占据了钢琴初级和启蒙教育领域,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了钢琴教学这座象牙塔的基石。

二、中国钢琴启蒙教育的发展

面对多数的培训中心,它们使用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观念,思维保守、方法陈旧,不符合时代的教育理念,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利于自身生存,也不利于钢琴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未来的钢琴启蒙教育应该怎样做,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启蒙教育—兴趣的培养。

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启蒙,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有方法地进行培养。教师应将一味的讲,转变成启发、诱导、激励去培养和加深儿童对钢琴的兴趣,将枯燥的技术练习形象化、具体化,无论识谱还是演奏,尽量多用比喻方式。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让学生互相观摩、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另外家长可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让他们看各种音乐会录像、观看实际演出等。幼儿多爱表现、喜欢被赞扬,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启蒙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

1.坐姿.手型的规范化。

坐位:钢琴凳位于钢琴正中间,坐于凳宽的1/2处,重心稳定,两肩自然放松,手臂在身体的两侧自然下垂,双目平视。脚支点:脚支点是演奏者掌握平衡的重要支撑点。一般来说,双脚自然着地,右脚稍前,左脚稍后。保持身体的平衡,能正确地利用身体的力量来演奏。手支点:注意身体不要过分靠近键盘,手臂自然放松下垂落于琴键。手型应放松而端正、手指自然弯曲,掌关节支撑、手腕放松且具有弹性。大指虎口不要紧张,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

2.合理的练习方式。

手、眼、脑的协调:新练曲目时,识谱是关键,识谱前必须把谱号、调号、拍号、指法、音区以及整体速度搞清楚,在练习过程中,手脑需相互协调,脑要先于手,手要在大脑的支配下运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孩子在弹琴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眼睛和大脑要走在你手指运动的前面,所以需要放慢速度。这是提高学生视奏的能力、养成良好练琴习惯的基础。

节奏的训练: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节奏训练,养成数拍子的习惯。

提高练琴效率:每天保证练琴时间,因为技术是需要时间练就的。练习过程中眼、脑、手、耳要同步进行,脑子时刻指挥,调整参与弹奏的身体部位,耳朵时刻检验弹出的效果是否满意。练习的目的要明确,究竟要练什么?缺点、错误是什么?都要非常清楚。弄清目的之后,每次练习至少解决一个问题,追求质量、不求数量,宁可内容少,但要质量高,积少成多,终究会练好全曲。

(三)启蒙教育—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要了解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音乐本身,而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要充分调动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相同的节奏型或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

总之,启蒙教育的发展应从枯燥转向趣味(当然要强有力的理论作为支撑),在趣味教学中形成一套新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幼儿年龄、心理、生理的特点,融合家长,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让学生初识钢琴便喜爱钢琴,只有这样,钢琴启蒙教育之路才能更加宽广。

少儿钢琴教学之初的策略 篇5

课余少儿钢琴教学之始时, 家长们往往首先看到和关注学琴后功利性的效果, 如在比赛中取得名次、考级中能通过几级。从而过早的陷入了专业的应试教育中, 从而忽略了培养兴趣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由兴趣始然的培养

由于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基本训练。因为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差, 所以培养兴趣和欲望, 才是持续学习钢琴的首要条件, 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因为有了兴趣, 才有注意力;有了相关的注意力, 才有获取新知过程的能量;有了学习的能量, 才有学习的有效过程;有了完整的过程, 才有训练钢琴技能的预期效果。因此要注意兴趣始然的培养, 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三个阶段的变化。

1、学琴前期。

尤其是儿童开始学习钢琴, 兴趣起步是十分关键的。孩子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给予最大的关注。因为兴趣之中蕴藏着求知、探索的欲望, 也是发掘自身才智、创新和生机的快乐体验, 更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志趣活动。因此尽可能选择一些生动的节奏、动听的旋律、鲜明艺术形象的乐曲;边听、边讲、边唱、边做一些节拍和动作, 感知到音乐的节奏, 并联想其中可爱的形象, 从而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妙。欣赏和表现是一种快乐与幸福的享受, 从中会培养一种可以满足欲望的兴趣, 对于日后的钢琴学习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琴初期。

钢琴学习进入初始阶段, 则需要相当多的时间, 用于对钢琴的熟悉和基本技能的反复练习, 这时的枯燥过程, 很快就会使孩子们是去兴趣和耐心。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要求, 适时欣赏一下音乐家的表演, 范奏一些相关的乐曲或歌曲, 有意的激发孩子们学琴的愿望。所以, 注意、观察和把握兴趣的流失问题, 进行耐力和兴趣的补充, 对于突破原本乏味的练习阶段, 是成为孩子心驰神往之始的要素。

3、学琴中期。

孩子在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后, 教师应给与热情的鼓励和评价, 不但使其能够弹琴, 还能确信自己能弹好琴。此时, 还应进行逻辑思维和艺术审美提高的训练, 让他们自己提出音乐的处理方案, 自己来指挥、排练和演奏作品, 并指导其进行自我的分析和评价。经过长期的积累, 他们不仅可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而且具有初步创新的意识和表现的应变能力, 以及养成分析和评价的习惯。

进而, 引导孩子们明确学琴的最终目的, 不是比赛名次, 不是水平的认定, 而是在学琴中享受到艺术魅力, 陶冶着情操, 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综合素质。

二、知识与情感的融会贯通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情感是个人的情绪体验;情感素质是个人获得成功的核心因素。而情感教育, 就是针对少儿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以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性格为目的, 选择合适的, 不同的方式, 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 从而提高情感的素质。

课余的钢琴教学中, 在教授技能、技巧和同时, 也应注意营造课堂的艺术氛围, 在习者与钢琴作品之间, 架起知识和情感的桥梁。

在注意知识与情感融合的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思维反应能力和表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应始终鼓励他们用钢琴的语言,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形成思维与乐谱的沟通, 并感受到音乐的意境, 从而达到琴艺与表现合一的目的。

另外, 在长期坚持不懈的钢琴学习中, 还应鼓励他们客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调动儿童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钢琴教学中, 主要的是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 但不能因此成为学琴的唯一目的, 在钢琴教学中还能很好的促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都知道, 人的大脑是人体行为的总指挥, 而大脑用于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运动部位的面积相比, 前者占的比例最大。因此, 手的动作, 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娴熟, 就能与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幼年时代多进行手与手指的有规律、系统化的运动, 就能有效的锻炼大脑的功能, 使之更加灵敏和聪慧。而从小学习弹钢琴, 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左右手的活动可以刺激左右脑的开发, 更是使大脑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学琴过程中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可见, 对于人的左右大脑的开发, 钢琴教育发挥着不可思议的作用。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同一首音乐作品, 由于每个人的情绪感受不同, 演奏出的作品, 在演奏风格上、情绪表达上都会有所不同。通过本身对作品思想的初步掌握, 再融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去表现音乐。这样表现出的音乐, 听起来就更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 充分展现出个性化特征。把这种教学思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不仅能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展现, 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学琴的过程中, 还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这是因为钢琴弹奏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 需要付出几年、十几年, 甚至更长期不间断的努力。因此, 指导孩子们认识到, 而且实施到具体学习中。这也就意味着意志力的培养对学琴的儿童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钢琴的学习中还培养了儿童的气质。它通过多种心理活动的反应 (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等) 表现出来, 又交织在一起, 组成了各类不同特色的气质因素。所以, 我们可以针对孩子在气质上的不同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根本的一点是要鼓励、支持他们的学习。一方面要肯定、保持和发扬他们的积极、热情、好胜的气质上的优点, 提出可行的奋斗目标, 这样, 不仅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还能保持住他们那热情、进取的学习情绪。另一面, 还要注意改变一些儿童不踏实、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一些不利的因素。逐渐培养、帮助他们树立踏实、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 我们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鼓励孩子们多参加文艺表演和竞赛活动, 通过与别的孩子交流, 对自己突出更高的要求。

最后, 在学琴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 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表演活动, 从而增加学生的表演才能。包括有教师组织的表演教学、家庭聚会形式的表演、各种比赛活动等等。并且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也应予以褒奖。

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增加了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 使学生获取宝贵人生经验。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阅历、又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见, 应把钢琴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单是技能的训练, 还应包括知识、心理、情感、意志等较综合的学习。

提高少儿钢琴教学效率 篇6

一、以审美为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艺术的审美感觉是按着音符的传递方式进行的, 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 然后引起心理的感受。通常学生对音波刺激敏感, 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 容易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等审美感觉。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音乐的情感是最常见的视听感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钢琴教学的互动中有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等主要过程。学生每接触一部作品, 必须“聆听”、“欣赏”, 因此, 教师“示范演奏”是钢琴教学的首要环节, 目前的钢琴教学中却往往轻视这个环节, 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演奏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全方位的体验。而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 才会产生了解并驾驭其作品的渴盼心理。因此, 教学环节中要特别重视“示范演奏”, 用细腻的音色、张弛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力度、扣人心弦的和声、生动变化的速度等表现手段为学生展示作品, 提供美好的听觉体验。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激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学习欲望, 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表现与感受音乐的互动中, 相互之间因乐曲而心理相容时, 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而开始积极、愉悦、生动地学习, “审美”在此产生了一种春雨润物无声的潜在效应。

二、挖掘音乐内涵, 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 而使人的头脑中产生某种映像。声音虽然不可见, 但它是自然的产物, 它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 总是会有相应的意象产生。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和教具, 使学生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 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像看见安静平和的美丽月光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和湖水相互交织的歌声此起彼落, 呈现出的是一幅安详、静雅、美丽的画卷。”

三、运用饱含激情的教学语言, 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里

语言是音乐情境教学中常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 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此, 语言的过渡要饱含激情, 要连接恰巧、紧密, 这样音乐情境教学才会更加引人入胜。例如:在讲授贝多芬的钢琴曲《悲怆奏鸣曲》时, 我们这样表达作者的创作语境:“《悲怆奏鸣曲》是大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的作品, 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 事业蒸蒸日上。可是, 为什么他要创作如此刚坚和悲怆的音乐呢?原来, 贝多芬这看似浮华的生活背后, 他其实正磨砺在耳聋带来的悲痛和伤感之中, 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磨难和痛苦, 他对命运发出的抗争和呼喊, 他的执著、坚定, 完全倾浸在了这部作品之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升起的地方”, 当引导学生投入到这种悲怆的情绪之中时, 放响《悲怆奏鸣曲》, 学生们静静地沉浸在音乐里。这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的聆听愿望, 可以直观地增强对作品的领悟力, 在很大程度上为琴法激情演奏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智能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钢琴演奏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 它不仅是手指的长期磨炼, 更包含无数精密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演奏水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思维能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因此, 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使学生把作品演奏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交替调节练习, 告诉学生不要长时间机械地反复练习一首整曲, 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 反而使头脑处于迟钝状态。要在很少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练琴时间, 就要做到基本练习与乐曲、乐曲与练习曲、古典乐曲与中国乐曲、片断练习方法的交替调节, 这样既能做到劳逸结合, 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注意力的集中。

1. 分手练习。

钢琴的完美弹奏, 往往体现在智能和体能的有机融合, 善于分析才能抓住关键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每次练琴时都对所练习的作品仔细地分析, 分配出高中低各个声部 (包括旋律声部、伴奏声部) , 抓住关键之处一个个解决。我们可先将重点片断挑出来练, 如改变节奏练习、改变速度练习、分声部练习、改变常规指法等练习方法。每次练习只用少许时间, 持之以恒。分手练习的最大益处在于它的声部辨别十分清楚, 可将声部做得精细, 最后合奏达到准确无误。

2. 慢、轻练习。

这是一种检查性的练习方法, 慢而轻的练习会使弹奏放松、自如, 有利于节奏技术的准确, 适应弹奏的运作。一些技术困难也可在慢速中得到解决, 而后逐渐加速到应有的快速中来。整个练习的过程会将音准、节奏、和弦、强弱、快慢、弹奏运作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并养成聆听自己弹奏音乐的准确性、音色变化与其音乐形象的可塑性, 将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五、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 赏识教育已成为备受教育界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然而,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 有相当多的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师不断地挑错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 不敢正视老师,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身子发抖、手指不灵活, 很难顺利完成曲目演奏。赏识教学其实就是一种鼓励, 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肯定。上课时, 要能观察到学生一些细小的进步, 如弹奏的姿势、表情等, 并及时给予赞赏, 这样学生心情就会舒畅, 也很容易接受老师的讲解。但是, 赏识并不等于放纵,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掌握。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赞赏的分寸, 要进行合理的批评, 同时要讲求技巧方式, 点到即止。学生的心理, 是赏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么一种心态:“我弹得怎么样?”他们会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如果得到了教师的赞扬, 课下第一时间就想去练琴。反之, 则非常厌烦。钢琴学习是长期和艰苦的, 对兴趣的培养及保持艺术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的关键。现在很多学生在学琴过程中会放弃, 这与钢琴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善于观察个体的差异, 善于运用赏识教育进行教学。

少儿钢琴的兴趣教学 篇7

在中央电视台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 许多专家点评时要求歌手在演唱时除了展示高水平的演唱技巧外, 最重要的是将歌曲的内在感情表现出来, 即不仅是用嘴巴歌唱, 而是用心灵与灵魂来歌唱。这一要求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同样适用, 要让儿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除了进行手指基本功练习之外, 还应注重音乐感觉的培养, 只有内心对音乐有感觉才能完美地表现音乐。目前, 在音乐考级日益盛行的世俗包围下, 音乐教师、家长往往对钢琴教育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根据多年儿童钢琴教学经验, 拟在分析儿童钢琴教学的认知误区的基础上, 尝试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并进一步探讨少儿的音乐感觉与音乐表现的培养。

2 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认知误区

2.1 生搬硬套地进行指法训练

不少教师在进行音阶教学时, 让学生的手指作机械运动, 从头到尾只是从低音弹到高音, 再从高音弹到低音, 就像是锻炼身体的爬楼梯, 从底层爬到顶层, 再从顶层爬到底层, 枯燥无味。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愿意练习音阶, 每次练习音阶都是数着已经弹了几遍, 在练习次数问题上和家长讨价还价, 练习音阶完全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手指和手型的教学是钢琴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传授如何在弹奏时将手型做得很正规, 如何将指法做得很规范。仅仅是手指和手型的生搬硬套, 就会使学生弹出来的音乐非常死板, 毫无生气。

2.2 只注重乐曲节拍的教学

节拍就是平常说的“拍子”, 是乐谱上固定的东西, 表示音乐基本的强弱关系, 用小节来划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 要求学生按照节拍器所设定的节拍, 平均地、单调地进行弹奏, 造成节奏机械、音乐凝滞、缺乏律动性。节拍只是形式, 节奏才是内容。节奏是音乐的脉搏, 一首作品往往通过一种特定的节奏韵律来表现它的性质和风格, 如舞曲、摇篮曲、夜曲、船歌等等, 它们都是各有特色的, 需要用心去琢磨体会、反复练习, 才能掌握好乐曲的律动, 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节拍器的。一般说来, 当进行基础练习和弹奏练习曲时, 使用节拍器可以使节奏平稳、速度统一、声音均匀。特别是当学生需要用不同的速度练习时, 节拍器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弹奏鸣曲或复调作品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下节拍器。而有些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的乐曲就只能用节拍器确定一下基本的速度, 而不能自始至终都使用它。同时在教学中, 更应着重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节奏感和速度感, 这才是获得良好音乐的基础。

2.3 过分追求乐曲的速度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聆听钢琴家的演奏后, 单纯地模仿他们的演奏速度, 弹到困难的地方就慢下来, 弹到容易的地方又加快;而有时候一遇渐强就加快, 一遇渐弱就放慢;弹激情的、快速的曲子越弹越赶, 弹抒情性的、速度较慢的曲子就越弹越拖, 把曲子弹得非常慌乱。而有些作品乐谱上标出的速度是根本难以达到的, 如车尔尼系列的练习曲, 速度标记通常是极快的, 一般专业教师都不容易达到, 但有些教师就要求初学的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练习, 学生技术能力未达到, 结果是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 有些学生如果弹奏速度过快, 即使弹得没什么错误也是不合格的。因此, 所有的音乐作品, 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 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它们不同的性质和风格。而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弹奏乐曲呢?这既要尊重乐谱本身的要求, 还要根据乐曲的性质来确定。一般来说, 欢快的情绪不可能采用缓慢的速度去表现, 而悲伤的乐曲也不宜快速弹奏。进行曲、圆舞曲等体裁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3 音乐感觉的培养必须从儿童做起

音乐感觉, 即音乐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 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有的孩子一听到音乐就高兴, 手舞足蹈, 挥拍击手, 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性。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平淡, 甚至无动于衷。这种先天对音乐敏感性的差别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应该承认, 音乐感觉的后天培养也很重要, 而且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3.1 首先要让儿童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

儿童在他们的情感园地中, 有他们极其丰富的内心感觉, 他们在演奏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和情感特征的优秀小曲时, 教师应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 激发他们内心的共鸣, 使他们与音乐贴近。切不可只管音符、节奏、指法、手型、动作之类的东西, 而要用音乐的内容、意思、情感、形象、意境去呼唤他们的内心感受, 让孩子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同音乐本身联系起来, 让他们的手指把自己内心感受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听一首活泼欢乐的小曲, 我们要引导孩子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高兴的事时那种欢欢喜喜、蹦蹦跳跳的欢乐情绪同曲子的旋律、节奏联系起来体会曲子的音乐特质。又如听一首进行曲, 要让孩子通过坚定有力的音乐节奏联想到步伐整齐威武雄健的行进队伍, 感受到进行曲的风格特性。再如听一首优美抒情的摇篮曲, 我们可以让孩子把洋娃娃放在摇篮里, 合着音乐温馨静谧的气氛和摇动感, 摇着篮里的宝贝睡觉那样去感受摇篮曲的情调, 感受它的抒情性和美感。

3.2 教师在儿童感受音乐时引导他们抓住音乐的特质

音乐特质就是音乐的性质, 乐曲是明快的、欢乐的, 还是忧郁的、沉思的, 是活泼的、天真的, 还是激动的、有力的, 感受到音乐的特质就抓住了音乐的整体风貌。教师在教儿童弹奏乐曲时, 应该讲解给他们听。例如在教学汤普森的《印第安鼓舞》时, 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左手的双音就好像模仿印第安人敲鼓的声音, 刻画出印第安人粗犷奔放的风貌, 一幅热烈的情景仿佛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汤普森的《三只瞎老鼠》,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知道这首乐曲是三拍子的, 它的节奏特点是强弱, 学生在弹奏时应尽力将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并且将老鼠你捉我赶, 东躲西藏的快活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不仅抓住了乐曲的特质, 也更加喜欢弹奏了。在学习《优美而低回》这首乐曲时, 教师除了讲解乐曲是三拍子的感觉时, 还应表现出轻柔的音调, 优美的旋律, 摇荡的节奏久久回荡在学生的脑海中。每种乐曲都表达了不同的音乐特质,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和感受去开启学生对音乐特质的感知, 诱导他们去贴近音乐, 逐渐懂得音乐、理解音乐, 进而去表达音乐。

4 在培养儿童音乐感觉的基础之上逐步引导他们学会表现音乐

音乐表现, 即感觉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与体现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其最基本的要素是特质、乐句、力度、对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这四个要素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 体会乐曲的情感, 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4.1 音乐表现的关键是要让儿童领悟音乐的特质

音乐特质的分类不是一种形式的分类, 而是音乐内涵所包容和表达的人的情感类型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抒情类、活泼类、精神类、激情类。音乐的特质可以体现在整支曲子, 可以体现在整个段落, 也可以体现在音乐局部。儿童演奏那些短小的初级钢琴曲, 音乐特质往往比较单一, 如齐尔品的《进行曲》和汤普森的《印第安鼓》。但也有不少小曲, 短短的篇幅包括了不同特质的变化和对比。随着程度的提高, 曲子的扩大, 运用音乐特质的变化来丰富音乐表现力就成了相当普遍的手法。教师应如何引导儿童分辨一首作品的音乐特质及其变化呢?

首先, 直观感觉是儿童分辨音乐特质的前提。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充实, 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的丰富, 音乐的直观感觉在不断发展。因为音乐是以融入人的情感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而人类心灵中有着体验音乐情感的共性。有位五岁的琴童接触钢琴不久在学习汤普森的《跳舞的熊》时, 不知道标题, 只听老师演奏了一遍, 就很天真地问:“老师, 我觉得左手的声音好像是有人在舞蹈, 右手的声音好像是跳舞的舞步, 好轻巧、好听呢!”由此可见, 儿童听到音乐时内心是有感触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便不由自主地将右手表达得轻巧自然, 突出左手旋律。弹奏时身体也跟着音乐动起来, 一幅投入的样子, 音乐自然表达得很自然。因此, 许多音乐能够凭借直感来捕捉到它的特性。

其次, 乐曲标题可以让儿童进一步体会音乐特质。儿童年龄较小, 因此很多钢琴作品的内在表现都和作曲家拟的标题切切相关。在弹奏小型乐曲时, 教师可以根据标题提示他们了解曲子的内容和特性。如在教学汤普森的《爬山》时, 可引导他们体会爬山就像爬楼梯一样越爬越高。而音乐的表现也应该是从低到高, 由弱渐强, 到最高一个音的时候就是到山顶了, 那就应用强的音弹奏, 而最低一个音是山底应该用弱音弹奏。还要引导他们爬山的时候应该是精神抖擞的, 音乐整齐有力的特性以及音乐的感觉都应刻在他们心中, 从而很好地表现音乐。

最后, 儿童掌握音乐特质的关键手段是乐曲标记。每首乐曲都会有速度标记、力度标记、奏法标识等各种表现音乐的标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乐曲中的标记符号讲解给儿童。特别是标明在曲首的那些音乐术语往往是整首或整段乐曲音乐特质的概括。如亲切地、有力地、热烈地、生气地、庄严地……这些术语既是对乐曲、乐章或乐段演奏速度的指示, 同时也具有解释乐曲、乐章或乐段音乐性质的意义。在儿童钢琴学习的初中级阶段, 乐谱上出现的音乐术语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速度术语、力度术语和表情术语。速度是音乐的生命, 本来热情奔放的乐曲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可以变得沉重而悲壮;本来抒情优美的片断用不同的速度演奏可以变得活泼而轻快。因此, 在教学中要指导儿童正确地把握速度, 更好地把握乐曲。在乐曲进行中或结尾处常常会看到rit (渐慢) , 有的学生一看到rit, 速度就慢了下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渐慢, 而不是突然地将速度慢下来。在乐曲进行中的渐慢幅度不能太大, 结尾处可以稍多一点。如教学《日出》这首乐曲, 首先它的速度标记是行板, 那就应该告诉学生, 这首乐曲在弹奏时不用太快, 应该像我们走路的速度。“Legato”告诉我们应该用连贯的声音演奏, 中间的表情记号有“mp、mf、p、f”表示太阳慢慢地升起, 人们在海边看日出的美丽情景, 最后渐强, 渐弱渐慢的记号说明太阳慢慢升起展现出一幅很美的日出图画。根据这些音乐术语的提示, 儿童也很快会掌握乐曲的音乐特质。

4.2 乐句是表现音乐最基本的元素

犹如学习古文进行句读, 教师在指导儿童弹奏乐曲中, 必须将乐曲进行分句。要做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既清晰分明又统一于整体。一般的乐句的划分用手腕的协调来做, 乐句收尾的地方力度收缩把手腕轻轻拉起, 留一个气口, 像说话时的呼吸一样, 然后进行第一句。如汤普森第三册的第一首《旋律》, 这首短小的乐曲, 一共两个乐句, 但句子与句子之间应该提腕呼吸, 在弹奏过程中, 用不同的音乐感觉去弹, 就表现出不同的味道, 音乐刚开始可以用中等力度弹奏, 中间渐渐推出去, 声音渐渐强起来, 第一乐句要结束时, 再稍稍弱下去, 然后呼吸提腕第二个乐句, 同样的处理至结尾处渐渐弱下去。这样的弹奏就像人说话一样, 抑扬顿挫, 把句子中的语气、语调, 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 音乐不仅流动起来, 而且离开了平庸和死板。因此, 我们应认为表现音乐“就像说话一样”从句子做起。

4.3 力度处理是儿童表现音乐的难点, 同时也是重要的手段

对于儿童来讲, 稚嫩的双手来表现力度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但是对音乐作品的力度处理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 声音的强弱不是音乐的外部形态, 它同音乐内容紧密相关。如教学柏鲁西诺夫的《回声》这首作品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强声 (f) 代表着原声, 轻声 (P) 代表着回声。如果弹奏时不把强弱处理得很细致到位, 那么音乐就缺少表现力, 音乐内容也是空洞的, 《回声》就不存在了。再如教学汤普森的《青蛙合唱》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老青蛙唱歌的声音很粗, 要用强的声音 (f) 来弹奏, 小青蛙唱歌的声音是细细的, 要用弱的声音 (P) 来弹奏, 而他们一起唱的声音肯定很响亮, 就要用很强 (ff) 的声音来弹奏。通过这样的讲解, 既生动又有情趣, 学生既愿意练习, 同时也不由自主地将音乐的内容表现出来, 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4 通过对比来让儿童体会各种音乐风格

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音乐特质对比, 一类是力度层次对比。就拿力度层次对比来说, 在讲解《拜厄》60首时, 它是一首卡农形式的练习曲, 乐曲的一、三句是小调, 力度是mf, 那么在弹奏时应用柔和的音色, 仿佛一群小姑娘在跳着美丽的三步舞曲;而第二句是大调, 力度是f, 用明亮的音色演奏, 这时仿佛走来了一群年青的小伙子, 他们正跳着有力的三步舞曲。这种简单的力度对比, 就使这首乐曲表现得更加生动自然, 更加精彩动人。可见音乐对比的重要性。

5 小结

在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将基础技术作为经, 而将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作为纬, 让外在和内在的内容共同编织儿童的音乐世界,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陶冶他们的音乐情操, 全方位地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姬红兵, 吴红云.准确读谱与音乐表现[J].音乐生活, 2005, (12) .

[2]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4]张式谷, 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试析少儿拉丁舞的兴趣教学法 篇8

关键词:少儿,拉丁舞,兴趣,教学

一、兴趣教学法的基本概述

1. 兴趣教学法的基础理论

早在十九世纪, 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乌申斯基就主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掌握知识的持久性等确定教学的方法, 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换言之, 兴趣教学法就是以兴趣为教学的目的手段和教学动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精神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方法。从生理学角度看, 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外部事物的探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甚至影响到人生理机制中解码功能的利用和发挥。因此,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少儿学习拉丁舞的兴趣是进行兴趣教学法所必须研究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 兴趣教学法抓住认识过程“直观---抽象---实践”的脉络, 用直观手段营造学习氛围, 巧妙的引出了教学内容。然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知识传授, 由表演或者角色转换等形式完成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运用过程, 符合认知规律。从教育学角度看, 兴趣本身是非智力因素其中的重要一点, 而兴趣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而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从拉丁舞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来看, 兴趣教学法符合了中国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2. 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进行兴趣教学首先要把握兴趣的属性和特征。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探究某种事物与改造事物的倾向, 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想掌握好拉丁舞的技术必须有个内化过程, 就是将与技术相关的表象同神经网络建立对应关系, 形成叫做“命题表征”的组合编码。在进行拉丁舞兴趣教学时, 教师可运用多量的情景训练, 将知识充分的融进训练中去, 通过将知识不断的复现来实现这一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注意训练的兴趣化还需注意多样化训练的方式, 避免单一、枯燥乏味,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之更加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由此可见, 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就是把握兴趣的属性和特征, 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 寻求兴趣启发的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兴趣的启发, 有效的促使少儿拉丁舞的学习和内化。

二、兴趣教学法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的应用

1. 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先决条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确定教学的项目、安排教材的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手段都需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及目的性, 能够激发少儿学习拉丁舞的动机, 培养学生兴趣。如适当的开展一些拉丁舞的学习竞赛, 利用适当的小奖励和小惩罚对竞赛的结果进行评比, 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让小的惩罚和奖励成为少儿学习拉丁舞的催化剂。如, 每学完一段舞蹈就让学生们到同学之间进行竞赛, 对表现好的进行贴画奖励, 对表现不好的进行罚唱歌, 最后要鼓励表现差一点的, 使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拉丁舞的动机,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是正确合理的安排教材

教材的安排不仅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还是一种合理布局。安排教材时需注意两点, 一是各类教材在不同年级如何合理穿插和交替安排。二是各类教材内部分的分的系统性和每次课之间的连贯性及教材对学生身体活动范围与承受运动负荷的科学性。因此, 我们在安排教材的时候不能单一, 我们既要在年龄小的班级开设五种拉丁舞, 又要注意他们与高年龄班级的区别, 合理安排比例关系。少儿拉丁舞老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明确教材的重点, 及时引进新的知识, 加入其它舞蹈材料, 利用教材而又超越教材。

3. 体育场地器材布置的合理美观、教师选用音乐的多样化、及教师的穿衣装饰是影响学生产生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 场地和器材的布置尤为关键它是兴趣教学的外部条件, 合理的布置场地及器材不仅美观舒适更能给人耳目一新、兴趣增加的效果。因此, 教师课前需依据教材特点及练习与内容要求, 细心策划好教学场地使其干净、美观、大方、清晰。且尽可能使旧教材焕发新的生命力。教师选用的音乐要有吸引力、节奏清晰, 及时更新音乐。在课堂上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老师的衣着魅力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 少儿拉丁舞老师要穿专业的服装进行教学。

4. 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少儿拉丁舞课堂中, 如何确定教学的方法和选择教学的手段?首先必须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应用普遍规律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其次教学的方法要丰富多彩, 形式上灵活多变, 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使学生们觉得好奇有趣。使其在心理意向中产生欣赏—羡募—向往—注意—思维—操作等连锁式的反应过程, 从而让他们在学、练中达到入趣、入情、入理、入境, 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少儿拉丁舞的兴趣教学方法

少儿拉丁舞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分解法与完整法、预防错误法、竞赛法与游戏法。

1. 语言法是指在教学中运用不同形式的语言, 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及练习的方法。

在少儿拉丁舞兴趣教学时应注意讲解内容幽默风趣, 要明确讲解目的, 讲解内容正确, 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解时灵活运用反面示范, 引起少儿发笑, 从而产生学习正确动作的兴趣。其次讲解语气轻重分明。对于重要的讲解点要加重语气, 或者之前稍微停顿, 例如在讲解关键技术之前大声说:“同学们!请注意!”, 然后停3秒等少儿把注意力转移到想要知道下面内容时再继续讲解, 这时候少儿会产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兴趣。

2. 分解与完整法。

分解法是指把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恰当的分成几个段落与小部分, 单独进行精细教授, 最后再综合的教授完整动作技术的方法。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 完整清晰地教授运动动作的方法。常用的四种方式有直接应用、强化重点、降低难度、变换练习的外部条件。其注意要点是 (1) 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 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有单独分段法、递进分段法、顺进分段法、逆进分段法4种。 (2) 划分段落和部分时应考虑其有机联系。 (3) 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4) 及时向完整法过渡。

3. 预防错误法。

在少儿拉丁舞的教学中, 针对学生们已形成和掌握动作时产生的错误动作及其原因, 预先在教授中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手段方法措施, 防止出现和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动作。它包括了转移法、降低难度法、强化概念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此方法可以让少儿记住动作的名称, 可以给动作编一个让少儿喜欢的名字, 如伦巴舞的原地换重心可以叫做“踩直, 踩直, 慢踩直”, 伦巴舞方步叫做“前、后、一侧, 后、

浅议舞蹈学课程中昆舞教学的特殊性

虞凤珺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中国昆舞是中国古典舞的新舞蹈体系, 是从昆曲六百年的文化底蕴中生发而来的。昆舞是在保护昆曲优质基因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昆曲的艺术精髓及核心精神, 传承与发展出一套与昆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舞种。因为生发于历史悠久且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瑰宝于一身的昆曲, 中国昆舞才得以在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中不断地进行钻研及创新。一方面, 中国昆舞是昆曲中舞蹈的衍生物, 是吸取了以昆曲“唱、做”艺术为素材创造的, 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另一方面, 除具有昆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外, 中国昆舞在体态及核心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作为一名昆舞系的教师, 最具发言权的莫过于昆舞的教学。昆舞教学大体可分为素质性教学和专业性教学。通过这几年对舞蹈学班和专业昆舞班的教学实践, 笔者发现了一些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差别, 尤其是针对舞蹈学班教学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在此做以总结, 以便今后更好的进行昆舞的教学及传播。昆舞的专业性教学与素质性教学之间的区分在于二者的研究方向及目标、培养策略及手段、教学模式及方式的不同。在舞蹈学班的培养中, 以综合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模式, 满足他们特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方向及目标的不同

舞蹈学是对舞蹈艺术做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舞蹈学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舞蹈鉴赏和舞蹈实践4个部分。在昆舞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上, 此专业不刻意强调在课堂或者舞台上呈现一定的高技术技能技巧的展示, 不一味要求复杂花哨的课堂舞蹈组合;而是以培养舞蹈艺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特色, 通过昆舞基本的、规范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舞蹈教学及舞蹈表演、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以培养出以理论为主、并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而专业昆舞班的训练目标及教学方向强调学生的示范性演出

前、一侧”等, 这样既可以帮助少儿记住动作又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顺序上, 先学习简单的动作, 下一个动作就是在上一个动作的基础上稍微变动即可, 如学习恰恰舞方步时要在恰恰舞的时间步基础之上, 因为两个步伐的恰恰步技术一样, 这样可以让少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内容。拉丁舞需要音乐的伴奏, 然而现实中很多少儿不能够跟上音乐, 这时候教师可以换一些慢点的音乐或者不用音乐, 当动作学习熟练之后再跟正常音乐, 这样少儿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脱节, 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给少儿一些固定信号, 比如一个组合从头开始跳时教师可以把手放在头上, 表示从头开始。这样可以牵引少儿的注意力到老师身上, 少儿在做动作的时候不到位教师要用手帮助他们摆到正确位置, 教师的外力给少儿刺激。

4. 竞赛法和游戏法。

竞赛法是指以比赛为条件的规模下, 组织学生们进行合理的练习方法。适当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让一个组的所有学生进行技术展示, 其他组学生做裁判, 选出这一组内跳的好的同学做组长, 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通过这种方式竞选组长, 这种方法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 增加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而游戏法是指在规定要求的范围内, 使其充分地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主动性, 并且完成之前预定任务的方法。特别是在练习身体素质方面, 游戏及专业化的舞台呈现, 对舞蹈表演及舞蹈教学方面的要求更高, 以便培养以教学及表演为主、并结合舞蹈理论的高素质人才。

在昆舞的素质教学中, 舞蹈学班主要注重两方面内容, 其一是昆舞流派艺术的历史源头、发展过程及发展规律;其二是促进昆舞艺术前进和发展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舞蹈作品作出的客观的历史评价。我们还要关注昆舞艺术各个时期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与当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 以及同其他舞蹈文化的交流活动。此外还要对促进有利于中国昆舞繁荣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作出相应的总结, 以便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昆舞发展的现状, 并从各个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中, 预见未来中国昆舞艺术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理念及方法的不同

为了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并达成一定的培养目标, 必须有一系列的培养理念及方法。我们可以在多实践教材、优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为中国昆舞培养应用型, 高技能, 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在舞蹈学班的素质教育中, 为培养出以理论为主、并结合实践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有着独具特色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在怎样达到为昆舞素质教育的培养打开先河, 以专业教学的手段及策略向非专业性昆舞班传播昆舞教学等方面, 我们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昆舞讲求的“先立脑, 后立行”“以意为先”。因为“身体的局限性, 在接触到运动中的动作方面可能舞蹈学班学生不能做到完美及该舞种应有的精确性。在教授动作组合上, 不仅要进行单一的持续的元素练习, 还要增加组合的趣味性, 而这趣味也就决定了昆舞运动感知方式——舒缓、安徐、娴雅和均衡节奏中的动作流程。

由于舞蹈学学生需要拥有厚实的文化修养及文化底蕴, 所以在教师教授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领悟到昆舞课程中的核心精神并很好的在文章中或动作中展现出来。

可以大大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比如踢毽子游戏可以提高少儿的局部柔韧, 跳方格可以提高少儿弹跳能力, 抢椅子可以练习少儿的反应能力等, 还可以在热身活动中玩一些简单的游戏, 从课堂的开始就提高少儿学习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养, 少儿拉丁舞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少儿拉丁舞教学中, 多启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使课堂气氛兴奋活跃, 争取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最后能够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兴趣教学法教学技巧多种多样, 需要以后一线教师充分理解、补充。

参考文献

[1]熊茵.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少儿拉丁舞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9 (19) :174

[2]董淑兰.兴趣教学法”运用当议[J].教学2008 (12)

[3]宋爱红.兴趣教学法初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47

少儿钢琴的兴趣教学 篇9

【关键词】学琴观和教学观 兴趣教学和基本功 音乐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 瓶颈期

钢琴教学的兴趣问题,一直是儿童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在学习中兴趣的重要性。今天我要说的不是怎样引起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感觉到,有很多孩子一开始对钢琴就很有兴趣。而是要重点说一说,怎样让孩子在学琴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兴趣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家长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在一开始对钢琴很感兴趣,可是时间不长,就很厌烦,以至于放弃学习呢?”。

也有很多的教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个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这是当今制约儿童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个非常综合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兴趣培养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很多方面下手,综合的对待才能很好的解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说一说如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保持孩子兴趣的问题。

1 为孩子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学琴观:

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学习钢琴的目的只是通过对钢琴的学习,来学习和了解音乐,接受美育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在孩子一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特别是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学琴观,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是不管孩子的条件如何,必须要培养成“钢琴家”,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二是觉得学琴就是孩子玩一玩,学好学坏无所谓。这两种想法都是对孩子的学琴非常不利的。我觉得在孩子开始学琴的时候,就要让家长和孩子统一认识:钢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乐器,要想学好就要有认真的对待,就好像在学校学习语文、数学一样,认真上课,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开始就养成好的学琴、练琴的习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攀高,要讲究科学,量力而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钢琴家的,况且过早的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为孩子确定目标,这对孩子也是不好的。只有一开始就树立好这样的学琴观,才能在源头上解决孩子在学琴过程中的兴趣保持问题。

2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所谓正确的教学观是指教师要全面的认识钢琴教学,有一些老师总是认为只要学生有好的技术,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他们培养的是弹奏钢琴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为这种枯燥的弹奏而厌烦,最终失去兴趣。

多年的钢琴教学让我感觉到,当今的钢琴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很综合性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仅只解决学生在技术上的问题,还要解决在学习音乐中的各种问题。如:识谱技巧、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个性、时代背景、音乐家的特点等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只是音乐层面的问题。作为老师,还要解决学生心理上的、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孩子的各种学习方面的优良品质,如集中注意力的品质、克服困难的品质、认真思考的品质、坚韧毅力的品质、观察分析的品质、科学学习的品质和稳定心理的品质等等。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建立高尚的个人品德。这些都是以后的成长基础,作为一个钢琴教师,只有自己先树立一个这样的教学观,才能真正的让学生爱上钢琴,爱上音乐,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

3 关于钢琴课的兴趣教学问题:

在很多钢琴教师看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只有用各种手段,吸引孩子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喜爱上钢琴课,喜爱上老师。就是他们所谓的兴趣教学,于是,有很多老师在这个方面写了很多论文,论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我经常遇到有很多学生家长找到我,说他的孩子跟某某教师学了一段时间,就再也不想学了。更让家长纳闷的是一开始孩子上课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而且老师上课也很注意吸引孩子的兴趣。为什么孩子就突然不想学了呢?当我打开这些孩子的钢琴书时,往往上面还贴了许多老师奖励给孩子的各式贴画。难道这些老师就不注意孩子的兴趣了吗?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孩子没有兴趣而不想学的问题呢?

我个人也认为作为一个钢琴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应该注意,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问题看得太肤浅,太形式化,你的课上的花样很多,也只是吸引孩子喜欢上课,喜欢你。但不一定是喜欢上钢琴,喜欢上弹钢琴,喜欢上音乐!不管学习任何乐器,最终我们还是在学习音乐,我们只有让孩子了解音乐,喜欢上音乐,他才能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努力,在付出的同时,也会得到享受音乐的快乐。所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孩子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教学。著名音乐教育家林华老师也说过:“无论何种音乐教育,它的起点和终点都应当是启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真正兴趣”。

4 教师要严格把握学生基本功问题:

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一个乐器,要想弹好钢琴,就要有好的基本功。基础上任何的小问题,都会让学生在以后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著名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应诗真对基本功问题这样说过:“一个学生的学业的基础是否正确、牢固,对他一生事业的发展常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在有很多学习钢琴的同学,是属于业余学习,为此有些老师就在基本功上“偷工减料”,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只让孩子弹奏一些通俗钢琴曲。这样可能孩子在一开始觉得负担不重,乐曲“通俗易懂”。老师好像也很注意孩子的“兴趣”。但是,在以后的学琴道路上,由于难度的加大,学生就无法逾越技术上的难题,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钢琴的兴趣急剧下降,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放弃学习。

所以,作为老师,要正确的对待钢琴学习的基本功问题。要从学习的开始,就要树立孩子练习基本功的概念,培养孩子练习基本功的习惯。同时在学习的题材上,要广泛、全面:手指练习、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中外不同时期的钢琴曲,都要认真弹奏,只有基本功扎实,在以后的道路上才能越学越轻松,才能有更高的兴趣。

5 从学琴的开始就要始终注意培养孩子的音乐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

这个问题,在第二点的论述中,就点到了一下,由于本人觉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再展开说明一下。

我想,凡是有一点经验的钢琴教师都知道,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一个学习钢琴的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有些老师会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音乐表现力上,认识有些偏差。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错误的认为音乐理解力是在较高级别才要注意的,在开始只注重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有很多老师在初级教学中,看到了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在学生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很注意培养。这当然是正确的。可是一说到音乐理解力,他们就觉得小孩太小,乐曲程度太浅,谈不到对乐曲的理解,等到以后程度深一点,再说也不迟。其实,这样认为是有偏差的。

多年的实践教学,让我感觉到,技术不得当,后期还可以通过训练加以纠正,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开始就没有把音乐理解力培养出来的话,后期就可能无法弥补。这就是到了后来,所谓的没有“悟性”和“灵气”。

其实在学生一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就要教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理解力。一开始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比如说旋律的线条感,节奏的律动感和弹奏方法等等,等到程度加深以后,在从对谱面得演奏记号的理解和表现,来引导孩子理解音乐,当孩子学的程度较深的时候,就可以从曲式结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风格等等方面来让孩子理解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音乐理解力变成自己的能力,只要拿到作品就可以理解个六七成,音乐在他们的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错误的理解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了一个孩子弹奏的视频,这个孩子随着弹奏,身体上下颤动。下面的的品论说这个孩子很有表现力,对音乐很有感觉。当我再看看他弹得乐曲,完全和她的动作是截然相反的情绪。而且这个孩子的妈妈还是个音乐教师。当我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妈妈居然还说这个孩子的老师是阜阳“某某某”名人钢琴艺术中心的最好的、首席的钢琴老师(据我所知,此人原来只是淮南二中的一个普通音乐老师),自己也是音乐教师还会弹琴等等。觉得孩子的表现是对的。其实,这个孩子在弹奏时的表现只是对音乐节奏的一种律动,如果再严格的说,就是一个机械的颤抖。跟她的音乐完全不是一回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音乐理解和表现上,只是做了表面工作,错误的认为只要做几个动作,就理解了音乐。

这两种错误只是在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方面的个例。在这方面的错误,就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孩子在一开始就不能理解和表现音乐,在以后的学习中他就会觉得弹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弹奏的还是音乐吗!当一个人做着一件他自己都不理解的事,他还能保持兴趣吗?

6 在每个级别都广泛的使用和改变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乐曲: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小学音乐课本,唱着里面的一首乐曲,正是钢琴曲《欢乐的牧童》的主题。当时我就觉得孩子对这首乐曲很感兴趣,于是就让他弹奏这首乐曲(当然,那时他正学到这个级别)。,他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很快就弹好了这首乐曲。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每个级别,都要有这样的孩子爱弹得乐曲,那效果肯定会很好,于是在后来的教学,我就在每个级别安插了一些这样的乐曲,甚至是动手改编了一些乐曲。在孩子学习觉得疲劳的时候(在每段时间,学生都会有这种时候,后面加以论述)加入,效果都是很好。为此,我们中心还印刷了自己的乐曲教材。

可见,适当的加入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乐曲,是保持孩子兴趣的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这样的事情要把握好“度”,而且在选曲方面也要因人而异,同时选曲也要慎重。

7 帮助孩子顺利的渡过学习的“瓶颈期”

学生在学习钢琴时,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时候,会出现烦躁、厌烦,甚至有放弃学习的想法。这种时期,本人称之为学习钢琴的“瓶颈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何调整学生的状态,使之顺利的通过这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方法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就至关重要了。

学生学习钢琴产生瓶颈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级别难度的增加,技术上的难度学生不好解决:

学生学习钢琴都会随着时间的增加,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比如从拜尔到车尔尼599;从车尔尼599到车尔尼849或从车尔尼849到299等等。通常这些练习曲都是学生必练习的。但是由于每本教材的难度都有较大的增加,有时学生在技术上就较难解决。这时学生就觉得练习很多次都解决不了。随之就会有畏难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

(二)、学生学业增加,和学琴的时间上产生矛盾,从而觉得难以克服。

由于现在中国教育体制问题,这种矛盾使所有钢琴学生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别在现在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改变,小学阶段到中学阶段的改变,使得学生觉得无法适应。用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越来越多,而练习钢琴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无法应付。从而失去兴趣。无法再继续学习。

由此可见,不能很好的解决“瓶颈期”的问题,学生就无法保持对学习钢琴的兴趣。所以,老师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我觉得在第一个问题上,各位教师可以在教材变更时,辅助一些过渡教材,如在车尔尼599到849之间加一些《莱蒙》。或者在选曲上下点功夫,就可基本解决问题。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在练琴时间上及时调整,多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也可以拿国外先进的教育作对比,而且中国的教育体系,最终还是要改变的。我们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培养“全面健康优秀的人才”,作为目标的。家长在这个方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加学生和家长学习钢琴的信心。从而把“瓶颈期”顺利的渡过。保持好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8 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演出、音乐会、考级、比赛,增加学生的兴趣:

钢琴是表演的艺术,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通过参加各种演出、音乐会、考级和比赛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就,当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的时候,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这样以来,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自然就会得到增加。

9 家长在孩子的学琴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光是学习钢琴,孩子在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孩子跟老师学习钢琴的时间,一个星期只是一节课。而孩子在家练习的时间是一个星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要靠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我们的家长,不要错误的认为,学琴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情,其实,家长在孩子的学琴道路上,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由于这个话题是个大的而且重要的话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师论坛上,我们将作为一期专门的话题来论述。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说一句:家长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来,认真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学习的兴趣,有很多还是需要家长培养的。

总之,在学习钢琴时,如何让孩子始终保持兴趣,是一个很综合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当今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尤显重要。作为每一位钢琴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给予批评和指正。希望在广大钢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中心的钢琴教育和音乐教育发展的更好,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应诗真《钢琴教学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8月出版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3]铃木镇一(日)《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人民音乐出版 2004年11月出版约瑟夫·迦特(匈) 《钢琴演奏技巧》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出版

上一篇:国外如何开展安全教育下一篇:员工社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