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声乐学科课程结构设置的新课题。声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否则学生会因为练习的内容、形式等丧失参与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1:

高职艺术学院古筝实践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艺术实践性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在弹拨演奏过程中,具有清丽、柔和的颗粒性音色,如山泉流动一般悦耳动听。当前高职学院对学生的古筝课程教学,常常以古筝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忽视勾、摇、撮、打、按、滑、揉、颤等指法的实践技巧,也就难以展现出古筝音乐教育的艺术性。本文主要针对高职艺术学院的古筝实践教学状况提出古筝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古筝学习中的艺术实践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学院;古筝实践教学;艺术实践性;提高

随着社会对古筝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多种古筝艺术培训机构大量出现,这对高职艺术学院的古筝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一古筝实践为主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社会需求等,在古筝教学中增加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不同曲目的弹奏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古筝学习的艺术实践性,并实现古筝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艺术学院古筝实践课程的艺术价值分析

古筝又被称为汉筝、秦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之一,《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曲目,都需要通过古筝清脆浑厚的音色来表现。首先,教师在古筝课程教学过程中,开设大量古筝弹拨技巧练习、古筝曲目演奏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对某一古筝技巧、古筝曲目进行学习,深化其对不同古筝音乐类型、情感表达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古筝音乐感知力、鉴赏力;其次,在对古筝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后,教师会更加注重古筝与西洋音乐形式的融合,以及古筝调式、调性、音色、旋律与节奏的教学。教师通过对《枫桥夜泊》《晓雾》等现代筝曲的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古筝弹奏技巧、表达方式与人文内涵的掌握,帮助学生以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展开传统古筝曲目的弹奏练习,从而展现出含蓄与开放并存的音乐表现风格。

所以,从古筝本身的音色、弹奏方式、表达技巧来看,其具有轻柔婉转、清脆悦耳、含蓄隽永的艺术价值,而通过对学生进行古筝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古筝理论、古筝弹奏技巧与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古筝鉴赏力、理解力与表达能力,完成对古筝乐曲艺术价值的传达与提升。

二、高职院校古筝教学中提升学生艺术实践的必要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师需根据时代要求选择恰当的古筝曲目、古筝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古筝艺术的实践教学,包括古筝清亮音色、调式、触弦技巧、弹奏节奏等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古筝弹奏技巧,增强古筝曲目的音乐表现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古筝实践中,感受古筝乐曲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学生对古筝演奏方式、情感表达与艺术呈现等的深入感知与理解。由此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古筝的实践教学,主要具有帮助学生掌握古筝理论知识、古筝演奏技巧,锻炼学生古筝临场发挥与实践能力,以及深化学生对古筝情感表达、艺术内涵理解的作用,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古筝人才。

三、目前高职艺术学院古筝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高职古筝实践的教学理念重结果、轻流程

根据当前高职艺术院校古筝实践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并未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因此,这种将古筝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既忽视学生的古筝学习状况,也没有对学生未来的古筝技能学习、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因此造成学生在古筝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另外,在高职古筝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古筝实践情境的创设,也未对古筝课堂互动、知识点总结、学习评价等教学流程进行关注。这种学生古筝技能掌握、学习差异性的课程教学,只能交给学生简单的古筝理论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古筝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的古筝实践课程学习失去方向,所得到的古筝教学质量也较差。

(二)高职古筝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化、理论化

高职古筝教材主要包括古筝初级教程、中级教程、高级教程等,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的过程中,通常只会选择那些入门级的古筝教材,展开古筝实践课程基础理论的讲解。例如,对于现代古筝曲目《浏阳河》的实践教学,教师通常先对不同乐段的音乐曲式、表达形式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讲授《浏阳河》筝曲的弹奏技巧,引导学生根据视频进行理解与演奏实践。因此,过于单一化、理论化的古筝实践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古筝节奏感、演奏技巧大大降低。

(三)高职古筝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层次性

古筝实践的“讲授式”教学,仍旧为高职艺术学院古筝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在古筝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将古筝理论知识、实践内容进行有效连接,也缺乏对古筝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设置,这一固化的古筝实践教学方式,无法推动学生古筝实践、艺术素养的提升。古筝理论教学内容、弹奏实践之间的脱节,致使学生在古筝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往往更加注重古筝理论的学习,缺乏古筝演奏实践的基础,也缺乏教师对其古筝弹奏的指导。同时教师在古筝实践教学中,忽视对多种教学环节创设与设计,也造成学生古筝实践课程的学习缺少层次感,因此,学生的古筝演奏经验、创作能力不能在单一化的实践学习中得到有效提升。

四、高职艺术学院古筝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艺术实践性的策略

(一)秉持以学生为主的古筝实践教学理念

传统古筝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通常以教师作为古筝内容教学的主体,教师负责对古筝课程的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讨论与交流等内容的组织。而学生在古筝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方面其只能聆聽教师的古筝讲授内容,很少能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进行讨论交流;另一方面,教师所开展的古筝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改革原有的古筝课程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古筝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高古筝课程的教学水平。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选择与古筝实践相关联的知识。展开深入的古筝理论、演奏实践讲解,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古筝内容的课堂练习、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古筝实践内容的了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古筝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多元化的古筝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通过在古筝实践课程教学中,投入大量的专项课程资金,可以对古筝实践室、实践课程等进行改革创新,以保证古筝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提升学生古筝实践课程的实践性、艺术性。教师应在古筝课程教材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的古筝实践乐器设备,对学生开展古筝乐曲调式、调性、旋律、节奏等的教学。之后在古筝实践课程的专业场地中,与学生一道开展古筝演奏的曲目实践,包括古曲《高山流水》等曲目以及现代曲《枫桥夜泊》《晓雾》等的教学。例如对于古典曲目《渔舟唱晚》的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归去来辞》作为旋律素材,进行四个乐段的起、承、转、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过程中所具有的柔美、恬淡的意境,以实现古筝实践技巧、情感表达的融合。

(三)丰富古筝实践课的教学情境、教学方式

对于古筝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指导,进行实践课程的情境创设、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学习评价,来逐步完成对学生古筝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状况、未来发展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增加古筝课程有关实践、体验的内容。例如,高职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办小型演奏会,对不同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由的抒发内心感受,激发学生古筝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应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古筝实践课程的内容组织与教学,通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不同古筝实践内容的教学,通过设置差异化的古筝课程学习目标,保证学生古筝曲目实践、演奏技巧等任务的完成;最后,再针对学生古筝内容学习情况,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完成对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艺术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古筝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仍旧以古筝教材中的实践内容为主,对学生进行古筝理论、艺术实践的教学。由于教师古筝专业素养较差,对古筝调式、调性、触弦技巧、艺术表达等缺乏了解,只能选择简单的古筝课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在古筝教学课时的限制下,教师也很难针对不同古筝曲目对学生开展古筝实践内容的详细讲解,很难对学生作出古筝弹奏的演示,以及一对一的古筝实践指导。因此,通过聘请专业的古筝教学人员,对教师的古筝专业技能、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实践水平与艺术修养。

五、结语

在古筝课程教学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古筝技能学习、职业发展为指导,所提出的古筝教育教学目标。当前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古筝实践教学,通常以古筝教材为指导,进行古筝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的讲授,以引导学生掌握古筝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与弹奏技巧。因此,高职艺术学院古筝课程的教学,需要通过加强古筝实践内容的传达,特别是将古筝理论知识、古筝演奏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古筝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古筝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琦.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J].当代音乐,2016(6).

[2]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

[3]張蓉蓉.试论高校古筝教学创新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8).

[4]朱丹.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3(6).

作者简介:王勉(1967—),女,汉族,河北埠城人,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古筝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教学与演奏。

作者:王勉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2:

高校音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声乐学科课程结构设置的新课题。声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否则学生会因为练习的内容、形式等丧失参与的兴趣。声乐教学质量要想得到提升,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之间有效结合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 个体差异 歌唱技能 考核方式

近年来,笔者在声乐教学中结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声乐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中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歌唱技能而轻实践,應将技能与实践密切结合。新形势下的声乐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最关心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方法,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实践教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助益,激发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和内心冲突最为强烈的时期。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热爱艺术而报考音乐教育专业,但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一般,以及艺术院校收分较低的缘故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另外,由于每位学生还存在着生理及心理上的差别、声乐基础好坏的差别、音乐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别,故他们在声乐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及实践水平上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学生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会影响教师的实践教学,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条件参差不齐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学业发展。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积极主动的,而少部分学生是急躁的、懒散的、学习被动的。积极主动型的学生学习稳定,进步明显,实践效果较好;急躁、懒散、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进步缓慢,实践效果不好。而歌唱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靠大脑神经支配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除了掌握发声技巧外,还要注意音准、节奏,力度变化及语音、语意的表达,这都要靠大脑两半球交替协调工作,所以说声乐学习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头脑、准确的思维和正确的思想,而教师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位学生,并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

(一)学习主动型。教师对这类学生应做到宽严适度,不能过度偏爱,应對其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让他们熟练掌握歌唱技能外,还应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

(二)紧张型。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及采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歌唱情绪,增强发声器官及各腔体的活力,多让学生做些松弛的动作,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三)懒散型。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做快速练习,同时多念几遍歌词体会含义,来促使学生的歌唱情绪高涨,使发声器官的各机能准确无误地配合,巧妙地进行调节,从而达到积极歌唱。

(四)学习被动型。上课时教师可以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用内在听觉细心地分辨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让他们分辨对与错的声音及内在感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也可有意安排学习主动的学生和比较被动的学生在一起实践,慢慢使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在声乐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正视他们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在掌握歌唱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受歌唱知识技能,以致许多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发现本科学习的歌唱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实用性,这都是声乐教学中未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歌唱技能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比重。

(一)多元化教学观念。声乐教学应多增加学生的实践与讨论等双边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学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应用性。在努力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声乐基础理论与歌唱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密切联系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拓宽实践教学资源。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声乐课堂的信息量,将学生带进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互动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和歌唱技能。

(四)加强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舞台艺术实践、声乐比赛;也可组织学生观摩声乐比赛或音乐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自觉的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应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考核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声乐实践教学的实施

专业考核历来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教学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生的声乐成绩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大都以期末考试为准,未将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列入考核系列,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实践不努力,临近考试时突击一首考试曲目,其结果造成学生的专业学习不扎实,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难以实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声乐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因此,考核方式的调整也应该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方法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只有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声乐学习成绩的考核,可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以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为辅。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他们的整个声乐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促进声乐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平时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这种形式应多样化,可包括课堂考勤、上课质量、课后练习情况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关要严,对其完成演唱作品的目标要求、练习时间、完成质量要有明确规定,既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一年级上学期,可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3首;三年级上学期,让学生演唱基础发声练习6条,结构练声曲3首,中外艺术歌曲各1首,中外民歌各1首,中外歌剧咏叹调各2首;学生每学期应有1次学习总结,阅读相关论文12篇或书籍一本。

(二)实践成绩,成绩比重约占20%。艺术实践形式包括观摩音乐会、参加舞台艺术实践、参加教学实践音乐会、参加各类声乐比赛等。如一年级上学期观摩音乐会2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1次;三年级下学期观摩音乐会3次,参加舞台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和声乐比赛各1次。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注重学以致用。

(三)期末成绩,成绩比重约占60%。期末考试由演唱歌曲的难易、技術掌握、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组成。声乐教研室可对学生每学期的考核内容进行规定。如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能还不够扎实,考核内容可选择演唱结构型练声曲或较简单的中外艺术歌曲;三年上学期由于学生的歌唱技术较熟练、水平较高,可在考核内容上选择中外歌剧咏叹调;而在三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弹奏水平提升,可考核中小学歌曲的自弹自唱。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强调了专业性,又突出了师范性。

这种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的优点是:1.减少期末考试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和实践考核比重。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减轻了部分学习努力但先天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考试压力;3.优化声乐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调动教师备课、授课、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4.拓宽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虽然高校音乐教育声乐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广大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聲乐教学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作者:徐茜

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论文 篇3: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优质教学的几个维度

摘 要: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优质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该门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引入一些能令学生产生兴趣的作家婚恋、交往、文人恩怨等知识“掌故”与“野史”,要善于利用音频、视频、影像等资料丰富教学过程;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讨论和角色设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进入文本的热情;注重在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批判力。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伤逝》 趣味性 参与性 启发性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沈杏培(1980—),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文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甚至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或艺术院校经常性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承古代和近代文学,下续当下文学,这样一个中间时段的文学作品既有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性、深邃性组成的时代混响和多元文化况味,又有鲜活的当代感和现场感蕴涵其中。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审美与功利等多重维度和内在张力,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历史认知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如何优质推进这门课程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趣味性、参与性和启发性三个维度的和谐交融。本文以鲁迅的《伤逝》为例,来具体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的这几个维度。

一、趣味性与知识野史的植入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选的篇目,《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伤逝》是各种选本收入频率较高的几篇小说。由于《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部青年知识分子爱情题材作品,很合青年人的口味,加上鲁迅在这部作品中以爱情和婚姻作为框架深入探讨五四后知识分子道路问题,所以小说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典型的鲁迅气质。鉴于此,《伤逝》成为一部既具可读性又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被各种选本所青睐。从阅读的角度看,《伤逝》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很能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从讲授的角度看,如何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讲得“活色活香”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丰富、深邃的文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的解读,还应该注重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媒介,让解读的过程充满趣味。在教学中,笔者先从知识层面入手,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其引入一些与《伤逝》有关的野史知识。笔者所抓住的问题是鲁迅创作《伤逝》时的处境及心理。《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1925年前后的鲁迅处于怎样一种现实与精神状态之中呢? 1923年夏天,周氏兄弟失和,鲁迅和朱安女士守着无爱的婚姻。1925年,从许广平第一次给鲁迅写信之后,鲁迅与许广平开始越走越近。1925年9月,鲁迅肺病复发,在病中写了《伤逝》《孤独者》。“兄弟失和”看似跟《伤逝》没有多大关系,但作为一桩公案对鲁迅的身体尤其是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打击。钱理群就指出“兄弟失和”让鲁迅产生了深深的被利用感和被放逐感。这种绝望感一直绵延到1925年。周作人当年读过《伤逝》后甚至坚持认为《伤逝》是影射兄弟失和的作品——可见,兄弟失和对鲁迅精神及其创作的影响何其深远!鲁迅与原配朱安女士的婚姻对于理解《伤逝》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对爱的追求,正因为鲁迅不幸的婚姻,他才将《伤逝》里的爱情写得如此绝望和晦暗。

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肯定会限制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而,教师有必要将这些野史知识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鲁迅的婚姻以及兄弟失和事件有很高的热情,这些野史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趣味还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同时也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影音资源或教学影像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习充满趣味。纪录片《鲁迅之路》及《先生鲁迅》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关于鲁迅与朱安的无爱婚姻,笔者从《先生鲁迅(五)·黑暗闸门》中剪辑出8分钟左右的影像,关于兄弟失和,《先生鲁迅(五)·黑暗闸门》中有6分钟的介绍,《伤逝》前后的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也有8分钟左右的视频呈现。这样,学生专注于文本阅读,教师对文本进行必要的知识背景或野史知识的介绍,再加上影像资料的播放,原本枯燥的教学会变得亲切可感、生动有趣。

二、参与性与互动教学的运用

良好的教学应该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作品选是一种导读性质的课程,因而作品选的教学应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在一种教与学的互动中才能让这门课更有价值。

从课程的特点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应该区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思潮史、批评史。如果说后者的教学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为主,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宏观脉络,理解文学发展规律,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则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读文本的方式。因而作品选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应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进入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带着学生赏鉴,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各抒己见、切磋想法和砥砺观点的过程。

在《伤逝》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这样几个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一是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伤逝》的教学一般离不开对这样几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对于主人公形象的价值评判,即如何评价子君和涓生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寄予了鲁迅对于婚恋怎样的独特思考?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阅读和思考,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甚或与他人形成争鸣。可以说,如果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对以上这几个问题都能有充分的理解,至少说明他们已经把握住了这个文本最为重要的内容。二是分角色讨论人物的行为。在讨论中,笔者让学生分别将自己视作子君、涓生等人物,站在这些人物的立场上,让学生说出在那样的语境或状态中自己的选择。这种互动式或情境式教学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有了一种身份感以及情境感。这种身份迫使他们以“同情之了解”的历史态度进入特定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行为的逻辑或因果。这样就避免了一种误区的出现,即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常常脱离特定历史语境,以当代人的价值观或审美感受评价历史情境中人的行为和选择。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于这种互动式教学,尽管学生开始觉得不太适应,但一旦他们进入文本,抓住了问题,找到了身份,他们会迸发出很多鲜活而大胆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就认为,涓生的忏悔是虚伪而无耻的,他放弃子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欲的倦怠。其实,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阅读和思考的过程,通过这种困惑、思考、互动、交流、豁然的过程增长自己的见解,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事实说明,在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下身段,暂搁人师的身份,做一个倾听者,听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看学生进入文本的方式。作品选的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学生的才情和思想,让他们在阅读经典中提升自己,因而,教师说得再多,不如学生多说,教师讲得再好,不如学生自己动脑。只有在这种参与性与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启发性与阅读能力的形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作品选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通过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找到分析文本的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伤逝》和其他很多经典文本一样,内容是开放的,可以阐释的角度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人阅读《伤逝》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和观点,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进入。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也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比如在分析《伤逝》主人公悲剧的原因时,如果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封建的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结成的“神圣同盟”是子君和涓生面临的最大敌人——这是解释主人公悲剧的传统视角。如果从子君的角度看,她在婚姻自主的追求目标实现后陷入所谓的庸俗生活状态,而没有经济权与独立的经济地位则是她被抛弃的重要因素。如果从涓生的角度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以及遇到困境时首先只想到自己解脱的“为我主义”是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也即所谓价值立场的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是经典的,理由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感悟作品,受到感动,感到愤懑或悲喜,这是在感性层面。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将这种感性阅读上升为鉴赏、追问和评价。比如,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诉求或心理动因是什么?这样的作品我喜欢还是不喜欢?如何评价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立场和价值取向?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读者的评价标准问题了。评价的标准可以是艺术标准,可以是社会或道德层面的普世价值标准,等等。应该说,形成独立的评价标准与价值立场是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在内的大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要实现的目标。独立评价问题的能力和个性化的价值立场实际上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较高能力。这种能力扼要地说也就是批判性的能力:敢质疑,敢否定,敢批判性地思考和接受,而不是全盘接受。笔者认为,现有的大学教育强调的还是知识的接受,忽略了学生批判力的培养,而通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操练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力。

笔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与之相近的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等课程,应当注重引入一些能令学生产生兴趣的作家生活、婚恋、交往、文人恩怨、文坛掌故等知识,同时,要善于利用声音、视频、影像等资料丰富教学过程。作品选的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通过问题讨论和角色设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进入文本的热情。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批判力。

(编辑:成向阳)

作者:沈杏培

上一篇:农村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论文下一篇:教师激情教学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