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2024-05-13

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精选6篇)

篇1: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上海市“黄浦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通知

一、目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总结去年“徐汇杯班主任主题教育竞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拟继续举办“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黄浦杯”上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竞赛旨在引导中小学班主任确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科学地应对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有效处理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间

2009年3月——2009年12月

三、对象

本市中小学、中专职业学校在职、在岗的班主任。

四、内容

本次比赛聚焦班主任在建班育人中有效处理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一般指:在班务管理中的常规问题、偶发(突发)问题等。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分析和处理,揭示班主任对教育行为的理性思考,展现班主任应对和处理各类问题的智慧和艺术,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规律。

五、形式

竞赛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教育案例撰写、情景分析和现场答辩

六、要求

提供的教育案例要符合下列要求:

1、真实性:班主任在建班育人过程中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

2、科学性: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

3、生动性:叙事完整,描述生动,可读性强。

4、创新性:教育方法和形式富有创意,有独到的见解。

5、实效性:必须是成功的教育案例,形成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1

七、奖项设置

(一)个人奖

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专职校组进行。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各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4名,优胜奖若干名。中专职校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胜奖若干名。

(二)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八、活动流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1、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工作。

2、举办启动仪式。(上海市第八中学)

3、开展培训辅导。地点:大同中学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4 月-2009年11月)

区县层面(2009年4 月-2009年9月)

1、学校组织参赛班主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一份成功处理班务、偶发(突发)等问题的教育案例(字数不超过3000字)

案例建议由三个部分组成:(1)教育事件描述。(2)运用教育原理对成功的案例进行理性分析。(3)经验提炼。

2、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县级培训和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技能,破解难题,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育德能力。

3、区县对学校送交的教育案例进行初评。选拔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10个案例参加市级比赛。中专职校的教育案例直接送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

9月22日前,各区县德育室选送小学、初中、高中各10个教育案例,电子稿及文本稿(文本稿一式五份,A4纸,一般公文格式)发送至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陈丽娜老师处(地址:上海市曲阳路497号北郊高级中学,邮编:200081,电子邮箱:taoxixmm@126.com);中专职校的教育案例发送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专业委员会秦德英老师处(地址:上海市巨鹿路700号,邮编:200040,电子邮箱:zzdy700@163.com)。

市级层面(2009年9 月22日-2009年11月)

1、市组织专家组对区县推荐的教育案例进行初评,选拔出选手参加第二轮比赛。

2、进入第二轮比赛的选手对提供的教育情境进行书面分析。专家组阅卷评审后,选拔出选手进入第三轮比赛。

3、由专家、区县代表组成评审组,对进入第三轮比赛的选手进行现场提问,根

据答辩情况,评审出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总结表彰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举行颁奖大会,对获奖班主任进行表彰。

2、汇编优秀教育案例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九、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

上海市教委德育处

黄浦区教育局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

协办单位

上海教育电视台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黄浦区教育奖励基金会

承办单位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委员会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篇2: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绚丽的鲜花,结出累累的硕果,要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我首先必须做到的是:立足于讲台,开拓教室空间,用新鲜的活水浇灌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的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

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塑造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事业的立体大舞台。为什么我们满腔忱地走进课堂,但有的学生听课却提不起精神,恹恹思睡?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依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把自以为好的东西塞给学生,毫无保留,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可以找到多中原因,但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没有能在学生心中弹奏。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我们不研究学生对语文课的要求,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呢?

前人说得好: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人必须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框框里跳出来,不要担心讲解有什么遗漏,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许多散文共同点,如果篇篇必讲,泛泛而谈,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老是重复一个声调,学生怎么会不腻烦呢。如果我们指出景物描写个性:有的勾勒,有的工笔;有的动静交融,有的疏密有致;有的如水彩,恬淡明丽;有的如油画,浓墨重彩,光感质地清晰。学生就会感到兴奋,感到新鲜,感到求知的愉悦。

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散发魅力,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口。我们要突破文路、教路、学生学路一条线的传统课堂模式,不断注入活水,使教学常教常新。有些课文按顺序展开,我们不妨来个倒教顺理,中间开花,一下子将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有些文章篇幅太长,我们不妨迅速切入中心,辐射全文,做到纲举目张,又何慢吞细咽,浪费时间呢?

让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将美育的因子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乐学、乐美,得知识受陶冶,是未来课堂教学的一个崭新命题。语文教学用的是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读的是丰富多彩美文佳作,在艺术渗透、多媒体运动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用艺术开拓语文课堂的空间: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以表演体验情节,用对联串缀文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让美的艺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篇3:拨动学生感恩的心弦

因此, 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进而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 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和行为, 简单地说就是知恩、报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 它能够促进人与人间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多年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氛围熏陶, 促进学生认知的转变

普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情感总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认知的不同, 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 正确的认知会产生正确的态度, 形成积极的情感。因此, 教师可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黑板报、教室的环境布置等, 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感恩的意义, 并利用学校广播站播放《感恩的心》、《懂你》等歌曲, 努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感恩”传统美德, “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等众所周知的古语, 传承了千年, 也熏陶和感染了人类千年, 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因此教师要善于以传统文化来感染学生, 让他们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孝道, “孝者, 百行之本”。子女是在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心爱护下出生成长的, 父母之爱的伟大, 不仅在于培育了子女的身体, 还在于塑造了子女的灵魂, 子女对于父母的这种巨大恩惠如果不思回报, 那就是忘恩负义。

同时, 教师要紧扣时事热点来点化学生。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我们及时组织学生收看、收听相关新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第一线指挥救灾, 解放军、武警官兵昼夜奋战, 志愿者呕心沥血, 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这一切让学生心潮澎湃, 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深切地感受到了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了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由远及近, 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师长对我们有教导之恩, 祖国对我们有培养之恩, 从而常怀感恩之心。

这样, 通过内省外导, 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改变:没有人生来就应该为我付出什么, 父母、师长和他人付出这般的爱, 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感, 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如果你享受了别人的优待和关照, 就要心存感谢。否则, 你就不配得到这一切。哲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 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真诚地对待他人的时候, 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

二、学科渗透, 奏启学生感恩的音符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初中各学科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 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因势利导, 巧妙地播撒善良的种子, 把感恩教育融化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

如通过近现代史的学习, 可以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激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民族解放做出牺牲的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在思想品德教材中, 通过“亲近师长” (人不能选择父母、与父母平等沟通、换个眼光看老师) 的学习, 通过为父母开一份帐单、心理互换等活动, 把感恩教育巧妙地化为学生的哲学思考, 悄悄开启学生感恩的音符。

三、活动体验, 引领学生感恩的实践

“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长青”, 感恩教育如果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 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在一场球赛或一种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是教师用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都难以达到的” (李镇西语) , 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并发自肺腑地自觉做出感恩行动。

(一) 利用节假日, 如母亲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佳节, 布置一些“孝心作业”。

“孝心作业”可大可小, 小到陪父母说说话, 给父母捶捶背, 大到学会自理、自强, 引导学生为家庭和谐、老人愉快搭建舞台, 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长辈。

(二) 社区是学生实践感恩的又一基地。

多年来我校与社区相结合, 倡导学生开展了如“千蛋百糕送温暖”、“慰问烈士妈妈”和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 学生们踊跃参加, 给孤老们送去儿孙们的关爱, 用感恩的举动回报社区、回报社会。

四、家校互动, 强化学生感恩的观念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必然受到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感恩教育如果缺乏和家长之间的互动, 就很可能会导致感恩的走样或变异, 因此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教师首先要摸清家长的情况, 多交流沟通, 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 使孩子全面发展。“学习只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才是更重要的。“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 他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语)

其次, 家长要言传身教, 起榜样示范作用。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要为孩子师表。要让孩子孝顺自己, 父母首先要尊敬、善待自己的父母长辈, 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进而自觉效仿。

再次, 要鼓励家长欣赏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尊老爱幼的行为, 要求他们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如洗衣、打扫卫生等, 使他们体验父母的辛劳, 感受共享的快乐, 增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同时明白:努力学习也是回报父母的一种感恩方式。久而久之, 感恩的观念逐渐在学生心中扎根, 并转化成一种思想意识,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习惯。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操, 也是和谐社会所极力倡导的一种理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要善于把感恩教育融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拨动学生感恩的心弦, 让我们的学生在人与人的互动中, 学会感恩, 善于感恩, 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真情, 充满和谐。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

篇4: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汤老师,在你的教育指导下,我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找到人生的目标,我自知在众多的学生中,我不是您最好的,但您却是众多老师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

“敬爱的杨老师,您的宽容让我们成长,您的善良让我们铭记,您做的一切让我们成功”;

“我要感谢孟老师,我感谢她能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要不然,我今天就不能站在这里,我想对你说,我现在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再也不会犯错”:

“班主任,我们就要出校门实习去了。突然之间发现您头上的白发什么时候竟变得这么多,您这四年为了我们太操劳了,您头上的一根白发,就好比我们犯的一次错误,而我们竟犯了那么多的错,而您是那么的宽容、慈祥,又是那么的包容,请原谅我们曾经的冲动,曾经的不懂事,老师谢谢您”……

这场景让我们所有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你知道这些知书达理的学生是什么学校的学生?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你。他们就是我校高职四年级和中专二年级将到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的同学们,这动人的一幕幕就出现在各系的欢送晚会上。此时最激动、最具成就感的就是班主任了,昔日的酸、甜、苦、辣,只剩下了甜,他们的共同心声就是下一任班主任一定要比现在当得更好。我想假如那些鄙薄职业教育的人们也参加了晚会的话,他们一定会为自己对职业教育对职校学生的偏见而感到惭愧,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高校的学生没有质的区别,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参天大树。

我国虽然职业教育很早就存在,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职业教育始终十分薄弱,长期未被纳入主流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由于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文革之中,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步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空前,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强势的应试教育面前人们对职业学校的偏见从根本上改变还有待时日,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们一定要面对现实,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更要以“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职业教育的明天努力不止。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因此,我觉得了解职业学校这一群体学生的特点,是做一个班主任的第一要务。

我从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其中在普教工作了十几年,职教工作了二十多年,绝大多数时间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在我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工作生涯中,我觉得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发生在普通学校学生身上的个别现象,在职业学校则成了较普遍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不成功的部分转移到了职业学校。

当下。人们对职业学校学生状况特点已讲述得太多。我本人认为职校生归结起来的特点有三,一、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弃儿”;二、他们自身基础德育缺失;三、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缺乏爱和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我们在本校和省内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就“你来学校就读的原因”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入学动机的调查,80%以上的学生不是出于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爱好,而是“上不了高中”“父母强迫”“打发时间”等才来读职校的,从而看出他们的入学动机是十分被动和不明确的。所以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更缺乏明确的目标。随之而来,这些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是“带病”进入职业学校,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是“疑难杂症”。由于在应试教育阶段放弃了他们在很多方面的教育,各种负面的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毫无抵抗能力的他们就成了当然的接受者,在他们身上表现出自由散漫、自暴自弃、桀骜不驯,他们的法律纪律观念淡泊。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句话,就是他们的基础德育缺失。我们又发现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社会底层的家庭,父母一般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农业劳动,他们中有的家庭经济贫困,有的家庭残缺,有的虽不差钱,但缺乏父母正确的教育,总之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想这就是职校学生的一个现状或者说主要特征吧。

由于以上的特殊原因,做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但同时也使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充满了挑战。教师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做班主任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要真正做好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有三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即大爱之心、事业之心、创新的工作艺术。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列·尼·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好教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不热爱教育事业又不热爱儿童的教师好。教师把对事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话借用到班主任身上可能更合适,班主任的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它是一种天性和修养的结晶,它是道德与人格的统一,由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曾经受到“伤害”并缺少爱的滋润,他们的人格受到扭曲,要使他们回归“人”的本质,重塑他们健康的人格,班主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摘掉有色眼镜,把每一位学生还原成最普通的“人”。然后再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博大的爱心,包容他们所有的缺点和错误,俯下身子,走进他们的心灵,细细寻找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特殊的学生获得久违的温暖、关怀、尊重、平等。在2007年下学期即将结束前,03级建筑施工技术班一位张姓同学家长特地赶到学校送上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是表扬他孩子的班主任的。她说,由于孩子在小学初中都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受到的待遇可想而知,因此这个母亲自然对老师也没什么好感,孩子到我校后,也不曾主动与老师联系,还是班主任主动跟她交流;她说年青的班主任对她的孩子自入校后就不离不弃,始终耐心、热情帮助教育孩子,第一年感觉孩子变化不大,但第二年以后,变化越来越大,有一天人还未进门就在楼梯上喊:“妈妈我得奖了!”什么奖呢?一张学习进步奖,但就这一张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奖状,对一个从未得到过奖励的孩子来讲太珍贵了,就是这一张奖状,改变了她的孩子。母亲说到这动情了,眼中闪现了泪花。

大爱和事业是一对孪生兄弟。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班主任只有将工作当事业,才能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才会不惜付出,才会把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我们学校就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她是四川燃气班班主任(我校与香港港华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教育援助),自

打接了这个班以后,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给了30个来自地震灾区的同学。30位四川灾区的学生,在刚刚经历了地震的不幸,情绪惶惑不安之时,又千里迢迢远离亲人来到常州,唐老师为了这些学生到学校后有家的感觉,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下了30个孩子的生日,她向孩子们承诺,她要给每一个孩子买生日蛋糕过生日。第一学期她几乎牺牲了每个节假日、双休日,与学生朝夕相处。班上有位学生是孤儿,性格孤僻,平时老是偷看一些鬼怪故事书,并沉迷于网吧,这个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母爱,根本不知道“妈妈”是个什么感觉。是唐老师让他感受到了什么是母爱,他生病发烧了,唐老师陪他到医院挂水,早上5点多钟赶到学校将熬好的热粥送到他的床前;他外出实习,需要自备午餐,又是唐老师早已为他买好了方便面、八宝粥和水果……这位同学变了,他不再孤僻,他开始张嘴聊天,与同学交往,并竞选上了系学生会干部,他的一句话,让班主任唐老师永生不忘:“原来妈妈就是唐老师这个样子。”她因为放心不下她的学生单独回四川,一路护送,将卧铺让给体弱的学生,36个小时几乎没有合眼与学生挤在一起,到川后不顾旅途疲劳,更不要说去游山逛水,而是直奔学生家乡进行家访,学生们的邻居无不激动羡慕地说:“你家孩子真幸福,江苏的老师还来看孩子。”四川班的学生早已把常州学校看做是他们的家,班主任唐老师就是他们的“常州妈妈”。唐老师的班主任事业也同样得到丰厚的回报,她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级,13名学生获奖学金,全班50%的同学达到三创学生及港华奖学金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职业学校的班主任除了具有爱心、事业心外,还要有思想,简言之就是要有创新思维,要根据职校生的特点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规训式的工作方法,在传承中创新,要以学生为本,要用智慧精心设计,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一项能够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因此充分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运用高超的工作技巧,采取不露痕迹的教育,让他们自己在感悟体验中得到成长。

还以我校班主任为例,某班主任在中途接班后,发现这个班学生的宿舍卫生、内务都很差,在全系班级中倒数第十名,她要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如果仅仅是批评或者简单讲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她别出心裁设计了“我爱我的宿舍”的主题班会,事先她在班级进行了布置,各宿舍制作打扫、布置宿舍过程的PPT,要求拍摄如摆放鞋子、杯子、水瓶等个人物品、拖地等过程;又针对很多同学被子叠得不好这种现象,要求每个宿舍安排一名被子叠得好的同学,对其叠被子的过程全程拍摄,同时边叠边向全宿舍同学讲解叠被要领:拍摄展示宿舍文化如学生秀、学生才艺展示、学生人生格言……以上的视频将在班会上播放。男生不想在女生面前丢面子,女生更是想在男生面前炫耀自己,于是全班人人动手,掀起了彻底打扫、布置美化宿舍和安排宿舍节目表演的热潮。班会的效果就不用说了,参会的老师都喷啧称赞。打这次班会活动后,这个班的同学们对宿舍卫生、宿舍文化重视的程度大大提高,宿舍卫生、内务成绩名列前茅,全班同学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都积极踊跃参加。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更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家”,所以,班主任工作不但要讲“有效”,更要讲艺术,最好的艺术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篇5:让爱拨动学生的心弦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主任情感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惠安第四中学张少冬

摘要: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一生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用他的实践与智慧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广大教师的育人之心,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都把他的教育思想铭记在心中,他那“爱满天下”早已从一句格言变成了一种教育理念,成了每一位教师的行动指南,记在心中,实践在工作中。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就是尊重、关心、信任、理解、宽容。班主任要想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学会灵活运用情感教育,才能懂得在日常的工作中怎样用爱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关键词:班主任,陶行知,学生,爱

班主任的言行,除了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要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让每位学生都能有一种积极向上、友善乐观的品质更为可贵。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接纳、理解、尊重、鼓励等积极情感在班级管理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班主任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情感,所以要求班主任不但要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还要具备合理表达这种情感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合理使用各种沟通手段的能力。学会与学生沟通的同时,要掌握方法和技巧。作为班主任用得最多的是语言沟通,有时也会用非语言沟通。能够巧妙地运用这些沟通方式,这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用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当中,下面是我个人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理解与宽容绽放爱的魅力

记得我初当班主任时,没有什么经验,自以为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严格,对待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场合都一样,有时严格得不留余地,虽然出发点也是为学生好,但效果微乎其微,那是什么原因呢?静心细想,才发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让学生感觉到是在教育他,为他好,并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而是以权压他,使他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甚至对老师反感,与老师对抗。总的来说,我没有让他感受到爱,而是责怪、埋怨。作为老师可千万不要老摆架子,有时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谈,这样效果就完全不同。如有一次劳动,学校安排我们班大扫除,当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分工和监督。有的同学扫操场,有的同学倒垃圾,有一个同学没有按组长的安排,去帮其他组的同学倒垃圾,结果组长以为他一节课都没参加劳动,向我汇报,我信以为真,也没有调查研究,一见他就就批评说:“你一节课都没参加劳动,到哪玩去了?”结果这位一向尊重老师的学生一反常态,大声反驳:“我没劳动?我倒了一节课的垃圾呢!”我仍怀疑。他见状说:“我不和你说了!”然后很气愤地走开。当时真气是我七窍生烟,但不久我发觉他躲在一角流泪,刹那间我意识到可能真的错怪了他,于是我马上取证,原来真如他所说的那样。我非常内疚,也真切地领悟到:对学生的不信任就等于是伤了他的自尊心,身为老师错了更应该改正,更应该向学生道歉。因此,在教室总结劳动情况时,我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那位学生说了声情并“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并解释了原因。结果那位学生破涕为笑,也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也不对,一是我不该不听从组长的安排,让大家产生误会;二是我不该这样跟你说话,老师,对不起!”那一刻的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爱。从那以后,我发觉学生越来越尊重和信赖我,这就是爱的魅力的表现。

二、爱是后进生自信的源泉

班主任这种无处不在的关爱,对转化后进生效果也非常显着。后进生就象迷途的羔羊,他们特别需要来自父母,来自老师,来自同学的帮助和关爱,所以对待后进生,不能采用一味的责怪方式,而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们,不计较他们的缺点和过失,找机会发挥他们的专长。我班曾有一名因沉迷动漫书而耽误学习而被我批评了几次,一段时间里师生关系较紧张。后来我了解到这名学生是对动漫书里面的插画感兴趣,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为班主任,于是我主动找到那名学生,先肯定了他在美术优势,告诉他,爱好插画是非常不错,但不可一味“沉迷”,要端正学习态度,只有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其他科目才会有更大进步。并向他建议在班上举办动漫画展。他听后不胜惊讶,而且欣然接受,并着手进行了认真准备,这次画展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校非常的轰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增强了那位男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扩展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在班级形成一股学习美术热。而且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此他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其他学科上也很努力,这位同学最后通过高考,考进了大学的美术系。

三、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成功的班主任可以称得上是心理专家了,不但要学会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还要学会与家长的沟通,用充满爱与尊重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在所有沟通方法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面对面的沟通,但由于时间有限,全班几十个学生,班主任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针对每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所以很多时候会用书面,电话、短信等方法沟通。有时候老师与学生谈话或做思想工作时,有些话学生不便说出来,或不愿当面讲出来,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写给我们。在里面,他们会透露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他们家庭的不幸给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等。或者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不便当面说的麻烦或问题,或者是每天班级发生的事情,他们都会向老师请教、交流。我们也可以进行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通过各种沟通方式,直面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有了彼此的信任,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尽量向班主任倾诉。他们的内容很丰富,写下自己的喜悦和欢乐,展示人生的美好未来和希望;他们也会在其中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困惑。更有热情的学生会记录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心

声。这样,班主任不仅可以掌握很多关于学生个性的新的事实,而且还可以及时让学生反馈班级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有些同学记录了班上的一些事情,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建议。有一次,有个同学在写道:老师,我们已经高三年,平时为了学习,压力很大,每天都在紧张当中,你能不能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同学之间借此机会轻松一下,让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让我们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放松,让我们的青春岁月留下美好的记忆„„看了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我被感动的同时,又感到内疚,怪自己没有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于是我就请示了学校,学校满足他们的要求,组织了一次到高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过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作为班主任,不但善于与学生沟通,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的沟通中除家访沟通之外,电话也是好办法。电话沟通是一种沟通策略,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这种沟通方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平时也是与同年龄的人交流,造成有时与家长难沟通。家长也不能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及各方面的成长,班主任就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家长可以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孩子中平时不易掌握的情况,更容易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还有学校的书面交流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学生的每学期成绩报告单和家长会征求建议单上,上面的评语就是一种很好的书信交流,家长则可以通过回执单来反馈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状态等等。

篇6:贴近学生需要 拨动学生心弦

贴近学生需要 拨动学生心弦

作者:王英姿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8期

笔者带领的新班级,学生自由散漫,个人主义严重,集体荣誉感不高,无责任感。人后自高自大,人前胆怯、退缩、不自信。因此,笔者就改善这些状况,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一堂心理辅导课

上课前一个学生向笔者建议请某某同学唱歌,因为这位同学是学校卡拉OK大赛的选手,其实听歌是假,看这位同学闹笑话是真。突其不意的建议让某某同学紧张起来,身体趴在桌子上,还不停地摇手。在笔者的鼓励下,选手终于登台清唱,但整首歌都不敢正视台下的同学,姿势拘谨。唱完后,笔者引导班级同学进行点评,主要肯定了他的优点,并对有些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师生的称赞和真诚的帮助给这个同学带来了自信和动力,他主动要求再唱一边。歌声再次响起,高潮处,笔者带头举手打起了节拍,同学们陆陆续续也跟着打,一些同学还情不自禁地小声随唱。这种细微的举动却给选手莫大的鼓舞,一瞬间他提高了嗓门,还自加了动作。歌毕,笔者郑重地对同学们说:“选手代表咱们班级参加学校比赛,唱得好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更是我们大伙的事。他替我们班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顶着巨大压力,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帮助、支持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并制定班级参赛加工方案。趁学生情绪高涨,笔者特意安排一开始提议同学登台演唱的学生谈了体会,顺势对这个自高自大的学生进行了引导教育。临下课,笔者真诚地对学生们说:“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同学们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乐于关心帮助同学,敢于承认缺点,改进不足。同学们如果能把这些优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那么我们每个人会进步,我们班级会进步!再接再厉,做最好的自己!”黑板上笔者写下“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大课题。

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短短的45分钟里学生们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合作与竞争等方面有深刻感悟。一堂没有预设的心理辅导课呈现出笔者长期以来一直苦苦寻求的课堂效果,惊喜和感慨之余不禁剖析其成功根源。

二、剖析教学新途径

1.主题选材贴近生活,贴紧学生需要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要让学生“乐学”,教师必须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他们共同兴趣和需要切入点,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

2.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所创造的环境和氛围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动态、开放的活动形式把学生那些内隐的、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得以呈现,为教师有针对性、深入的引导创造了条件。摸准学生的心脉,适时引导,循循善诱,少“说教”、“灌输”,多些“内在生成”,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发展,“润物细无声”也就悄然实现了。

3.正确处理学生整体参与与个体体验的关系

本节课既关注了重点学生,又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既让进取的学生获得了自信,又让“看热闹”的学生受到深刻教育,这是笔者感到最成功的地方。而这种效果的出现,得益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尊重、理解、信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整节课的改良催化剂。

三、如何变“奇迹 ”为“必然”

1.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首先是正确处理教材和活动主题之间的关系,要把教材当作教学的范本,但不要受教材的局限,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素材都可作为心育活动教材。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要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再次,教师在教学风格上要变高高在上为平等对话、心心交流。这些改变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有效沟通引导奠定情感基础。

2.教师要有敏锐洞察力,做好结合文章

心育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团委、学生处组织的主题教育,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起来,用心育来深化活动,用活动来实现心育效果。另外在组织活动时,教师需要要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如班集体凝聚力如何,班级的核心人物有哪些,班级中的边缘群体是哪些,谁会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关键性的影响,这都需要教师事先考虑周到,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不顾此失彼。敏锐洞察,对症下药,实施引导,心育才会有实效。

3.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建立“生动有趣,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关键因素是教师。心育课要走近学生,教师除了要具备的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外,还要有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心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总结、反思,虚心汲取同行们先进教学成果,这样才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感召力。

一堂没有预设的心理辅导课使笔者领悟到:教师只有走向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和陈旧式的窠臼,才能构建生机盎然、富有生气、充满活力的课堂。

上一篇:燃气公司年度总结下一篇:外文科技写作与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