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

2024-04-30

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精选八篇)

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 篇1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在城市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大要素。加强城市绿化、美化,自然成为城市建设的一种必然选择。

大连是东北地区通向全国的海上交通门户和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人居环境先进城市和全球环境500佳城市。2009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依托大连的环境优势和品牌优势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大连市风景园林处只有实现城市景区的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景区建设的浪费和损失,提高景区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创造单位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大连市风景园林处在继承我国景区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大胆采用生物仿真雕塑改造技术,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在海之韵公园十八盘两侧山体裸岩上建造了海底生物雕塑群景观,改造山体长度268米,平均高度11米,总面积达2948平方米。如今,十八盘两侧业已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大型海洋文化展示区,被游客们称之为“海底大峡谷”。在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大连市风景园林处根据国际先进景观设计理念,投资1070万元,对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知名度的付家庄公园进行了整体改造,将远海与近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幅海、山、岛、礁、滩相偎相依的自然空间。改造后的付家庄公园不仅成为目前大连唯一的水景公园,而且被评为3S旅游景区,海水浴场也入围全国首批“16佳健康浴场”。

大连市风景园林处在燕窝岭景区建成的国内唯一一个以婚庆命名的主题公园——燕窝岭婚庆乐园,填补了大连市没有一站式婚庆公园的空白。园内不仅建造了龙凤柱、龙凤广场、连心亭等主题景观,而且饲养了梅花鹿、孔雀等多种动物,营造出一种自然、祥和的氛围。燕窝岭婚庆乐园很快就成为了大连市最美、最时尚、最具浪漫色彩的婚庆场所,其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广大市民和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评价。2008年,大连市风景园林处又借鉴韩国相关景区的成功经验,投资2000余万元建造了全长9575米长的滨海路人行木栈道。人行木栈道的建成,解决了以往人车混行的问题,既优化了环境,美化了城市,也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文明城市建设。

为了改变人们以往对城市绿化“春夏绿,秋天黄,冬天叶落光”的评价,大连市风景园林处一方面从国外引进彩叶树,在滨海路等主要风景区采取彩叶树与绿叶树结合栽植的方法,形成鲜明的立体效果;一方面借鉴欧洲通透园林模式拆除了劳动公园1000米长的铸铁围栏,用10万株模纹造型、300株花灌木、400株彩叶树、51株造型树、5万余株时令花卉、5000平方米优质草坪塑造了一条长1000米、宽10米的刚柔有序、苍茫叠翠的城市中心绿化景观带;还在公园内建起了牡丹园、海棠园、紫薇园等各具特色的小型主题花卉园林,不同季节都有不同品种的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劳动公园装点得四季常新,分外妖烧。

风景园林处每年都要策划举办包括“中国大连烟花爆竹迎春游园会”、“大连荷兰郁金香花卉展”、“金秋菊花展”等在内的多项人文旅游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大连的城市形象,增强大连的城市文化底蕴,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景区建设实现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终归宿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美好的心理和视觉感受。从这一点讲,城市景区建设可以说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缩影。

科学发展,统筹兼顾

根据大连市“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5%,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将达13平方米。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城区需增加公共绿地面积336万平方米。目前,大连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人均公共绿地11.6平方米。随着劳动公园、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前关森林公园改造,滨海路人行木栈道建设等重点景区绿化工程的实施,大连全市新增绿地的面积已达177万平方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这也恰恰是景区规划建设的两个重要原则。大连市风景园林处针对这两个重要原则,制订了新的建设规划。

重点保护自然景观,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色。海洋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美景,风景区在保护利用过程中要突出海洋文化;一切人工景观的开发建设,都不能影响和破坏海洋自然环境。大连海滨风景区所处地段自然环境条件突出,总体规划力求在保护现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突出山海景观特色,将景区内的自然地理特征作为景区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构图要素,做到山形水体与各种建筑以及其他旅游设施融为一体。

加强核心景区建设,打造新景观。目前,大连市人造景观如广场、雕塑、绿化带等成为突出的景观主体,也是旅游、参观的重点之一。旅游度假功能的的深度开发,人工设施的大量兴建,使景区内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协调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妥善处理好山形水体与建筑物的关系是维护自然风景区景观特色的根本保证。大连市风景园林处在规划建设中强化重要景观元素,一体设计大连港至海之韵公园之间的海滨沿线改造,使之成为风格独特的集旅游、商购、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区域,并在各景区景点建立标志性建筑物。

保证规划设计的统一性和景观建设的持续性。景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大连城区及海洋的生态平衡、经济收益与社会发展。只有高起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保持长远、避免急功近利,才能使自然风景区形成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和魅力独具的景观环境,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在风景区规划过程中,大连市风景园林处根据实际的环境容量分析,统一规划,留有发展余地。景区布局尽可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风景区丰富多彩的自然空间形态,保证人工空间形态与自然空间形态的协调。

突出景区建设的文化内涵,做好整体环境效益下的生态保护与弹性规划。文化内涵是风景区的灵魂,是形成景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体现在景区的特色之中,又成为拉动旅游经济的主要内容。风景区的文化一般由地域特色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两部分组成,以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满足特殊客源需求为目的。大连市风景园林处本着弹性规划设计思想,保留和扩大水面与绿化面积,调节生态平衡,使之可根据发展需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

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 篇2

(2006年9月2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省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以及《大连市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具体意见》(大委发[2005]13号,以下简称《具体意见》)确定的任务和要求,现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全市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市委《具体意见》的要求,自觉融入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融入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全过程,并纳入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部署之中,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促进党员干部更加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社会成员形成知廉耻、明荣辱,遵纪守法、崇尚廉洁的观念;推动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不断改善。逐步建立起以科学的廉政理论为指导,以健全的廉政制度为规范,以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大连特点的廉政文化体系,为推进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大连的振兴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进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特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的原则。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弘扬光荣传统,创新时代精神,敬廉防腐,筑牢党的执政基础,使廉政文化建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原则。要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统一,不断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领域,扩大廉政文化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把廉政文化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挖掘优良的中外历史文化精华,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大力倡导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使廉政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在 2 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四)注重实效的原则。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做到内容充实、方式灵活,力戒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通盘筹划,既要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长远全面发展,又要规划好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并充分利用本地区、本部门宣传教育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做到目标明确、量力而行,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突破,出精品,创特色,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要深入研究廉政文化建设规律,逐步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廉政文化真正能够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始终将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重点。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不断满足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的精神需求。一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的教育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权力观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的章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要把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强化示范教育,深化警示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3 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三是要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通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廉政文化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及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中得出正确判断,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文化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廉政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阵地。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覆盖面广、群众关注程度高的优势,把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加大廉政文化宣传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一是要定期召开新闻宣传协调会、新闻发布会,推动主流媒体开设专栏,及时报道党风廉政建设的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形成反腐倡廉舆论强势,展示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增强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信心。二是积极推进各级廉政网站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栏目,增加信息容量,开展系列网络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拓宽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空间和渠道。大连市天健网、清廉网及其它有一定影响的市级网站,要协调行动,发挥网上廉政文化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加强与相关网站的联系和合作,巩固和扩大网络阵地。三是有关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取缔传播反动、色情、封建等不健康思想的渠道和作品,治理腐败文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四是要充分利用影剧院、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社区广场、公益宣传栏等设施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和警示教 4 育基地,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提高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

(三)拓展领域,大力营造廉政文化的浓厚氛围。一是结合市委《具体意见》要求,通过“读书思廉”活动、廉政文艺巡演、廉政报告会、广场晚会、游园会、公益广告、书画展等多种形式和文艺载体,弘扬廉政精神。二是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到全市的城市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交通文化、餐饮文化、广场文化、卫生医疗文化和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之中,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努力使清廉之风吹进社会的每个角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廉洁的良好风尚。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廉政题材作品,繁荣廉政文艺创作;挖掘大连历史文化中积淀深厚的廉政文化内涵,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廉政文化景观,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注意发现和培养这方面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构建群众性的具有大连特点的廉政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进机关。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为根本,以“开门评议”为动力,把廉政 5 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结合起来,与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实施纲要》和党纪法规,开展“读书思廉”、廉文征集、选读廉政好书、进行廉政承诺、观看廉政影视片、大力传唱廉政歌曲以及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动,营造机关廉政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应积极开展“廉政文化网上行”活动,以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意识,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廉政文化进社区。以“创清风家园”为主题,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与创建文化社区、人文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退休离岗的老共产党员的作用,把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和有文化专长的人作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提高社区居民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社区要建立以廉政为主题的文化景点,要有宣传橱窗、廉政宣传画、廉政意见箱等。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廉政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长廊。要利用社区的广场和图书室、橱窗、居民楼道等开展廉政知识、廉政书画展,组织放映廉政影视片、廉政文艺演出等,营造社区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进家庭。以“建清廉之家”为主题,广泛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关于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意见》精神,社区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把家庭助廉教育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纳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之中,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考核。要 6 通过创建“廉洁家庭”、签订“廉洁家庭”承诺书、发放争创“廉洁家庭”倡议书、开展“廉洁家庭”评选活动、宣传表彰“廉内助”、开展正反典型教育、编演文娱节目等活动,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家属及子女当好“廉内助”,树立良好家风,共筑家庭廉政防线。廉政文化进家庭要注重实效性,注意坚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廉政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在整体上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

——廉政文化进学校。以“敬贤崇廉”为主题,把廉政文化的内容纳入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并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使其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找准廉洁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力求让学生在廉洁教育中做到知与行、学与用、情与理相统一。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力量和现有教材,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把廉洁教育纳入学生德育课、社团活动、主题班队会等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教育的熏陶,引导学生确立廉洁的价值取向。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内部网络、宣传橱窗和专栏,广泛宣传廉洁文化,传播廉洁知识,进行廉洁教育,弘扬廉洁精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指导。各级团委、青教组织要积极配合本地区、本单位抓好青少年的廉洁教育。

——廉政文化进企业。以“诚信经营”为主题,把廉政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企业要在内部各宣传媒体上开辟廉政专栏、专题,组织员工观看和阅读反腐倡廉方面的音像、报纸、书刊,7 结合企业实际适时开展廉洁诚信大讨论活动,推动企业人性化管理,增强员工社会公德意识,把员工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要突出重点,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积极开展争当“廉领导、廉助手、廉管家”活动。要把廉洁诚信、依法经营方面的规定纳入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中,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企业工会责无旁贷,要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廉政文化进农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廉洁意识为重点,以引导农民建立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为着眼点,以解决和维护农民合法利益为切入点,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将廉政文化的内容融入农村教育中。要针对农村实际和特点,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农村文化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以弘扬正气、倡导新风,增强村民崇尚廉洁意识。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保 证

(一)建立廉政文化组织协调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市直单位和各区市县都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这项制度下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小组,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相关部门的责任。按照市委《具体意见》的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直机关工委、市监察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国资委、市妇联等单位和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并抓好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三)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建立以财政支持、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荣获中央和省、市表彰的优秀廉政文艺作品和优秀廉政文化项目、活动要给予奖励。要建立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文化产业、举办廉政文化项目、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的扶持鼓励机制。

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 篇3

在具有历史建筑的环境中设计新建筑, 对于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来说一直是一个极富挑战意义的命题[1]。此项工作不仅意味着要探索如何进行新建筑的创作, 而且需要在老建筑环境中增添新的建筑。笔者在设计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时, 通过深入分析、思考建筑场地, 以及剖析、研究新老建筑处理成功的案例, 在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注重新建筑与周边老建筑的共生[2]。提出本人对新老建筑关系处理的诠释:新老二者的“和谐”是设计的基本理念, 双方的“共生”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位于大连市环保局北侧, 其中, 省级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处理核电厂周围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样品分析数据、现场及应急监测数据, 并承担核与辐射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评估等工作, 为核与辐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监测实验用房对监测数据等进行实验室分析。

新建筑位于大连市环保局中轴线的北侧, 建筑占地面积为765.31m2, 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坡屋顶建筑, 建筑高度为22.05m, 总建筑面积为4554.42m2。新建筑主要包括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 由实验室、办公室、机房及附属设施等主要功能类别组成。垂直交通组织由位于中央的两台电梯和位于东西两侧楼梯共三组楼、电梯组成;水平交通组织采用中间走廊两侧房间的布局方式。1层西北侧为省级数据处理中心, 6层为办公空间, 其余除辅助空间外均为实验室。

2 空间与格局

和谐是总平面布局中新老建筑空间与格局构成的基本理念。在方案设计阶段, 可供选择的新建筑布局有两种:一种是将新建筑以及与预留的办公楼分东西两侧布置, 中间进行场地绿化及停车等设计;另外一种是将新建筑与环保局中轴线布置, 在东侧预留办公楼位置 (见图1、图2) 。第一种方式有利于功能的分区, 以及中心场地的形成。但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 笔者采用后者布局方式。原因有以下3点。

首先, 前者布局中新建筑与预留的办公楼的体量、面积 (约4 500m2与2000m2) 相差悬殊, 将会造成不太和谐的格局, 更不会产生共生的空间。

其次, 后者布局中新建筑以较简洁的体量位于老建筑中轴线北侧, 让新建筑成为老建筑的文化底蕴的延伸。同时在用地西侧形成较集中的停车场, 改善新建筑与基地的关系, 尽量减少了新建筑对西北侧道路产生的压迫感, 并与老建筑形成共生。此外, 东侧充分利用场地的3m多高差, 作为办公楼预留用地。

最后, 基地周边原有的老建筑为低层、多层、高层建筑, 为此, 笔者在建筑体量和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进行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与南侧老建筑进行呼应[3], 采用多层的形式;二是使新建筑所限定的视觉与周边的环境和谐, 形成共生。笔者以广场中心、老建筑、新建筑所围合的环境空间尺度基础上, 进行分析。使得新建筑不会对老建筑形成的既有空间进行干扰, 但却和老建筑共同组合成一个群体, 使新老建筑在体量上、布局上达到和谐共生 (见图3) 。

3 风格与形体

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因其在特殊的建筑地段和特殊的建筑用途, 迫使建筑创作者寻找新老建筑关系和建筑物自身性格的语汇[4], 那就必须在风格和形体上进行推敲。新建筑作为以环保服务为目的的建筑类型, 笔者尝试使新旧建筑和谐、共生。在新老建筑结合的建筑创作中, 追求新老建筑的和谐风格是设计的本质, 形体共生作为基本理念为和谐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在风格上, 进行新老建筑的类似调和。在建筑创作中, 首先面临选择建筑风格的问题[5]。鉴于基地所处的地段具有欧式建筑风格, 所以在建筑形象上选择现代欧式, 此基调和形式在视觉上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可以延续建筑环境的整体风貌。新建筑采用的是风格元素类似的调合手法:沿用经典传统建筑的建筑语汇使新建筑融入历史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手法达到新老建筑形式上的整体和谐 (见老建筑图片图4、新建筑南立面图图6) 。在深刻理解旧建筑元素后, 在构件的运用和环境的组合中展现出来。

在形体上, 进行新老建筑的延伸共生。本案中老建筑是很典型的“山”字形体, 在造型语言中, 采用均衡、对称和稳定的构图原则, 使用严谨、对称、秩序等传统美学法则。新建筑采用了“十”字形体, 使得两者在形体上能达到延伸共生 (见图4、图5) 。进行坡屋顶的设计意向, 首先赋予了外形规则的立面以动感和活力, 增加了激动人心的表现力。其次, 分析了新建筑高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笔者将新建筑6层高的主楼尽量后退, 减少对广场的干扰, 新老建筑分别在竖直方向上、水平方向上进行融合统一, 达到和谐、共生。再次, 新建筑顶部采用坡屋顶形式, 既丰富了建筑屋顶轮廓, 更进一步缩小与周边建筑形式。建筑坡屋顶形式还带来另外的好处, 丰富了顶层的办公空间。坡屋顶的使用, 不仅尊重自我, 萌生自信, 并用形式差来展现对老建筑的敬仰及尊重。

在形体上参照老建筑形体关系和尺度, 新老建筑共同构成对称的形体布局, 在充分尊重老建筑的同时, 新老建筑各自都有完整的形体, 它们是以群体为依托达到相互和谐与共生。

4 材料与细部

共生———造型语言中的新老建筑的共生是和谐的前提, 必须找寻创造性表述新老建筑关系与建筑物自身性格的建筑语汇。新建筑与建筑环境尺度协调, 不能破坏建筑的艺术效果。

立面处理上, 运用垂直线条细化立面, 并在一层采用大理石, 与屋顶活跃气氛进行呼应, 达到和谐、共生。运用周边老建筑的建筑语汇, 如突出竖向线条等母题, 形成与老建筑和谐统一的立面韵律, 使人感受到新老建筑意象, 加强新老建筑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在与周边老建筑和谐的原则下, 新建筑采用了坡屋顶的形式。结合建筑顶部体型的变化, 设计出“十”坡顶及两侧小的稍低坡顶, 形成了大小、十字生动活泼的屋顶组合, 坡屋顶形式组合有利于活跃建筑整体外部轮廓和形象。

细部装饰对于区域环境的建筑创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的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产生尺度感, 增加建筑立面的可读性。新建筑除了加强建筑细部的处理, 增加了小尺度的建筑细节, 同时新建筑整体效果和多样变化的材料细部有机统一起来, 不乏符号的意义和功能的思考。

建筑材料、细部的统一, 在新建筑形象与老建筑环境和谐、共生中, 建筑细部设计尤为重要, 正如密斯所说:“建筑存在于细部之中。”惟有深入、恰当的细部设计, 才能创造出丰富共生的立面效果, 体现文化底蕴的重要, 赋予新的建筑内涵[6]。丰富多样的建筑细部拉近了使用者与建筑的亲和程度, 减弱了新建筑大体量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

总之, 新建筑立面中的白色竖向线条, 以及白色勾缝的红色外墙砖, 在红色欧式瓦及坡屋顶等建筑语言与老建筑体现出和谐但又不乏自我个性的共生理念 (见图6、图7) 。

5 结语

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设计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 两易场地范围、边界, 反复几次的修改、调整设计。在建筑场地的布置, 风格选择以及体型推敲, 细部揣摩等上, 认真推敲, 阐述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在建筑创作中, 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帮助, 并应用于此次初步设计中。此次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是多思想碰撞的结晶, 笔者希望在后续的施工图设计中能到达预期目的, 真正形成与原有环境和谐统一, 新老建筑共生的整体意象。

本案在建筑的尺度、比例上与旧建筑立面关系上进行交相呼应、和谐共存[7], 并使用旧建筑原采用的建筑材料, 使新建筑与城市环境肌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深入的思考, 在此设计中阐述了新老建筑设计命题的见解, 对此命题做了诠释。对于如何使得城市文脉的延续、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如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那么每座建筑同时是一个音符, 作为建筑师, 我们在旧音符间增加音符时, 需要考虑音乐的和谐、共生。因此, 希望此建筑创作能对新老建筑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有所启发, 面对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人文精神。使新建筑能处理好历史风貌中的和谐、共生, 和谐是基础, 共生是延伸, 在处理新老建筑中仅有和谐的理念是不够的, 必须伴与共生的思想, 真正体现建筑的区域性与文化性, 使得当地的文化底蕴得到延续和发展。

摘要: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 是建筑创作中一个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论文结合大连市省级数据处理中心及监测实验用房的建筑设计, 从思索建筑创作的空间与格局、推敲建筑造型的风格与形体、揣摩建筑中材料与细部3个方面, 探讨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新老建筑,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丁沃沃.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J].时代建筑, 2000 (3) :29-31.

[2]郑潇.改造、扩展与共生——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及新旧建筑的共生[J].规划师, 2002 (2) :28-33.

[3]戴锦辉.曼彻斯特城市更生——曼城新老建筑的演变[J].城市建筑, 2005 (5) :64-67.

[4]吕琢.对话与共生——北京天文馆新馆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 2003 (11) :59-61.

[5]蒋邢辉.校园新老建筑形象的协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 :29-31.

[6]于丹, 任乃鑫.浅议新老建筑关系的处理手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206-210.

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 篇4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随机抽样法, 抽取高职院校205名学生进行施测。一年级69人, 占总人数的33.65%, 女生35人, 男生34人;二年级66人, 占总人数的32.19%, 女生31人, 男生35人;三年级70人, 占总人数的34.16%, 女生35人, 男生35人;其中, 女生101人, 占总人数的49.26%, 男生104人, 占总人数的50.74%。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我和谐量表 (SCCS)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作为测量工具。

2 研究结果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自我和谐年级差异显著 (F (2, 202) =47.48, p<0.001) , 经事后检验 (LSD法) 得出大二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最高, 其次是大一学生, 最低是大三学生, 即大三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最低。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总体幸福感年级差异显著 (F (2, 202) =5.91, p<0.001) , 经事后检验 (LSD法) 得出幸福感总体年级差异显著, 大二显著高于大一 (t (133) =3.995, p<0.001) 和大三 (t (134) =3.418, p<0.01) , 大一高于大三, 但差异不显著 (t (137) =1.086, p>0.05) 。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焦虑年级差异显著 (F (2, 202) =48.02, p<0.001) , 经事后检验 (LSD法) 得出大二学生的焦虑水平低于大一 (t (133) =3.995, p<0.001) 和大三 (t (134) =-9.580, p<0.001) , 大三显著高于大一 (t (137) =-6.130, p<0.001) , 即大三的焦虑水平最高。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抑郁年级差异显著 (F (2, 202) =40.68, p<0.001) , 经事后检验 (LSD法) 得出大二学生的抑郁水平低于大一 (t (133) =2.242, p<0.05) 和大三 (t (134) =-8.271, p<0.001) , 大三显著高于大一 (t (137) =-6.413, p<0.001) , 即大三的抑郁水平最高。

综上所述得出不同年级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 大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 其次是大一高职生, 最后大三高职生, 即大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3 讨论

3.1 高职生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和焦虑、抑郁的年级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并经事后检验得出大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一新生,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三学生, 即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3.1.1 高职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年级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差异显著, 大二学生高于大一新生, 大一新生高于大三学生, 即大三学生的自我和谐最低。其中, 在灵活性上, 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 但结果不显著;在刻板性上, 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学生, 但结果不显著。

不同年级高职生总体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 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 但差异不显著。

经过分析,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一是, 新生刚刚步入大学, 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纷扰复杂的变化易使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 幸福感下降, 出现多种心理困扰, 甚至是心理问题, 因此, 我们应帮助大一新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二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大二的学生思想更成熟、更灵活、更容易变通, 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 更易变通, 这些都促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增强;同时由于对新环境适应, 在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自我主动性的调整, 自我认同感、一致性得到完善和发展, 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 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三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三年级学生在进入就业的关键期时, 易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 自我价值感下降, 出现了自我观念与实际经验的不和谐, 这种不和谐状态会使人产生内心紧张、纷扰和曲解, 这都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还有的三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就业的准备,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这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和谐。Wilson提出, “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高职生本身在就业中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值过高, 对自身评价不现实, 导致他们好的单位去不了, 一般的单位又不愿意去, 这都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 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四是, 大一和大三的学生都要面对变化的环境, 根据以往的研究都指出个人发展和就业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而高职生在这两方面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 而就业问题对大一的学生影响还不是很大, 所以导致大三的学生总体幸福感低于大一, 但差异不显著。

3.1.2 高职生焦虑和抑郁的年级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生焦虑和抑郁水平差异显著, 大一新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大三学生, 大二学生焦虑和抑郁低于大一新生, 即大三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最高。

经过分析,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一是, 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 要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人际关系等, 同时由于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 自身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较大, 情绪波动较大, 这些交织在一起, 所以极易出现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冲突。有些大一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对父母心理倚赖程度较高, 在人际交往方面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无法较快形成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二是, 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和生活, 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加之, 自身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增强, 焦虑抑郁情况减少。三是, 大三学生即将离开避风港般的学校, 步入复杂的社会, 面对就业这一严峻的考验, 影响着他们的情绪, 同时高职生自身由于各种原因综合能力不强, 这些都导致学生要面临各种的内部困境。在这些内外困境下, 大三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摘要: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关键期。本文从对大连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总体幸福感和焦虑、抑郁的调查入手, 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和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年级的高职生进行对比和分析, 调查其自我和谐水平、总体幸福感和焦虑、抑郁水平, 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并在实践中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大连市A医院文化建设浅析 篇5

医院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医院, 在长期医疗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医院精神, 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医院传统等, 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医院服务意识、服务理念、经营战略等。

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发展活力, 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在中央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与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医院必须构建和谐医院, 而建设和谐医院必须建立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医院文化。因此, 在医疗行业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医院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将医院文化摆在首位,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增强全院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 医院才能得以稳定的发展。

本文以大连市A医院的文化建设现状为例, 通过对医院的内外环境的综合分析, 总结适应医院实际情况的医院文化建设, 并就如何顺利推进医院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和实施步骤, 期望对本院及我国其他同类医院文化建设上提供一些帮助。

二、A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A医院成立于1946年, 到2010年已经是第64个年头, 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保健和专科医院。A医院目前许多构成要素都还不够完善。比如, 医院标志、院花、体育生活设施、标志性建筑和医院纪念品的缺失;医院的建筑没有独特的风格, 办公室设计和布置不是非常合理;医院的文化渠道不能很大范围的覆盖等。A医院的一般制度非常健全, 规章制度细化到各个科室, 无论临床科室、医疗技术科室、行政机关还是后勤机关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 规范制约员工的行为。但是, 制度在日常的执行和贯彻上力度明显不够。通过调查分析, 53.09%的人认为医院的制度健全并且具有应有的约束能力;44.44%的人认为制度不够健全, 但是有的制度有一定的约束力;还有2.47%的人认为任务制度既不健全也没有约束能力。特殊制度有很大程度的缺失, 可以说有很大的空白需要来进一步填补, 这也是医院文化贫乏的表现。和大多数医院类似, 暂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风俗习惯。

目前, A医院没有院风或院训, 不能体现核心的集体价值观。对于医院的愿景, 81.48%的人基本了解, 7.14%的人非常了解, 11.11%不了解、不关心;对于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式, 83.95%认为应该以创新发展为主, 11.11%认为要沿袭继承为主, 还有4.94的人认为需要重新构建医院的文化;对于医院精神文化的现状, 只有24.69%的人认为很好, 64.20%认为一般, 其余认为才刚刚起步。

医院的价值观表现在医院员工的集体价值观上。在医院的发展前景上, 48.15%的员工认为医院发展到了瓶颈阶段, 但是对发展有信心, 45.68%的人认为前景一片光明;在工作的目的上, 75.31%的人认为本职工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14.81%的人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在医院的晋升途径上绝大多数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 等待机会和论资排辈的途径也占一部分;在对工作的态度上, 74.07%认为自己很努力, 23.46%还可以, 只有1.23%的人认为得过且过, 敷衍了事;在完成工作的方式上, 51.85%的员工会高标准的完成, 41.78%认为能够及时、到位的完成, 2.47%的员工认为能完成就行。

三、A医院文化不完善的原因

医院文化源于企业文化。在我国, 医院文化起步晚、发展慢是不争的事实。A医院是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有着自身业已形成的医院文化, 但是, 尚未把该文化建设成积极的、有思想的、有利于医院长足发展的医院文化。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3点因素:

(一) 客观因素

A医院始建于1946年, 比医院文化的相关概念、研究产生要早很多。2002年, A医院迁居, 当时对医院文化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不仅仅是妇产医院, 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对医院文化建设给出应有的重视, 甚至对医院文化都不甚了解。还有就是我国医院体制的影响, 医院行政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 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从事医院文化研究的专家大多是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 缺少对医院管理工作的实践。这使得我国医院文化的理论研究脱离实践,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医院文化研究发展缓慢。

(二) 医院稳定的社会地位

A医院是某市80%育龄产妇的首选医院, 甚至北三市的产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倾向于选择A医院。这样就使得医务人员工作繁忙, 直接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去思考, 更严重的后果就是他们不知道下一步将要怎么做, 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哪里。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蒙蔽了很多领导层的眼睛, 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 使管理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代在进步, 而管理模式、管理能力却仍然原地踏步。

(三) 医院领导层对医院文化不重视

大多数医院管理者都是临床出身, 并不真正的了解医院文化的内涵, 也不能全面地认识到医院文化的内容, 更别说对医院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 领导者的思想往往左右着医院的文化, 他们是医院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缔造者, 如果他们对医院文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 也会影响医院文化的建设。

四、A医院文化的构建

(一) 构建医院文化的主要内容

1. 物质文化。

完善医院的设备设施、就医环境、办公环境、保障体系和职工的生活福利等物质条件;以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医疗建筑、医疗设备, 完善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施、优美温馨的就医环境为主要标志, 客观反映医院的物质基础、医技水平和医患和谐的人文环境。

2. 制度文化。

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院运行体制和医院运行机制并引入现代科学管理规章制度, 体现医院办院特色、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和技术特长。侧重结合医院自身特点建立医院的特殊制度, 深化医院制度的文化内涵。

3. 精神文化。

开展医德医风的相关主题活动, 凝练有特色的医院精神、医院作风、医院价值观、医院理念, 使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工作行为同医院的整体相融合, 升华为热爱医院、实现目标的共识和动力。

(二)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特色的医院文化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国人乃至世界都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但是,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人们往往更重视实用性, 更看重西方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 却无心继承发场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所以在重新构建医院文化的同时, 应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化建设当中。比如, 墙上张贴一些我国古代名医的挂像, 附上一句名言;在我国传统节日的时候, 举行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活动, 并将其演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风俗;添置一些类似中国结的装饰物, 体现中华文化等等。让来院的人员感受到医院文化气息的同时, 又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 医院文化构建的前瞻

医院文化伴随医院的产生而产生, 构建积极地、有思想的、有利于医院长足发展的医院文化势在必行。用这样的医院文化指导、监督和鞭策职工的生产学习和生活, 对医院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医院文化的初步构建, 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医院文化的建设, 使之能够真正经得起时代浪潮的考验, 为医院的发展添上辉煌绚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陈洁, 王羽, 胡志.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方积乾, 孙振球.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梁万年, 姚克勤, 常文虎.卫生事业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陈绍福, 程繁银.管理学基础[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3.

[5]冯希骏.中国企业文化面临转型[J].企业文化, 2004 (5) .

[6]王雪野, 原晓冬.文化、创新与企业文化经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7]叶生.企业灵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8]王亚民.医院文化与品牌塑造[J].社会医学杂志, 2003 (1) :10-11.

大连市渔港影像文化调研 篇6

一、早期渔港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然港口 (远古至1840 年) 距今约7000 年, 大连地区出现原始港口雏形。从岸边采贝、垂钓到海中捕捞, 是大连原始港口逐渐形成的过程。距今约4000 年, 大连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相当成熟, 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仍。距今约3000 年青铜时代, 大连交通海外, 成为中国稻作、青铜等技术文化东传朝鲜、日本的口岸。海上航路的产生, 标志着大连已成为通航港口。从维持生计的沿岸捕捞到丰富生活的跨海交流, 是大连原始港口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进步。[1]

到了近代, 尤其是1840 年及以后, 近代军港初步形成, 到后来沙俄侵占大连后, 建造了一系列商贸港口, 新中国建成后, 我国又将这部分商港的主权追回。

这些是较粗略的对大连早期渔港形成的一个梳理, 也只是能查阅到的一些大型港口, 而对于我们将要进行研究和记录的小型渔村、渔港的原始记载,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年鉴, 利用互联网搜索了很久, 却鲜有这方面的信息记录。唯有可共查阅的年代基本都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统计数据。对此表示遗憾, 不过通过大连早期的建城史和那段被殖民的历史可以大略得知, 当时的大连渔民都是自发的状态, 也并没有去有意识的建立相对完善的渔港, 基本都是渔船经常停靠的地方, 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自发的形成了渔村聚落。随着时代的发展, 慢慢就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小渔港。例如:老虎滩、夏家河子、

二、现今渔港发展及其存在状态

根据大连市渔港监督局的资料显示:全市涉及海洋渔业生产的区市县 (先导区) 12 个, 渔业乡镇 (街道) 40 个, 渔村183 个。2009 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34.4万吨, 比上年增长5%;实现渔业产值235.9 亿元、渔业社会总产值479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5.6% 和13.5%。全市各等级渔港总计196 座, 其中国家级中心渔港3 座, 国家级一级渔港5座, 达到二级渔港标准的44座、三级渔港标准的74 座, 自然渔港70 座。全市拥有渔业船舶30100 艘, 其中, 机动渔船29302 艘 (捕捞机动渔船11937 艘, 养殖机动渔船16778艘, 捕捞辅助机动渔船544 艘、渔业执法船43艘) , 渔业从业人员19 万余人, 涉渔人口近28 万。2009 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34.4 万吨, 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44.8%;实现渔业产值235.9 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479 亿元, 占全省比重的48.2%和52.5%。渔业经济为大连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3]。以上这些是大连当下渔业的发展状况, 我们了解完以后, 便进行了走访采样。

以下是我们进行田野式调查多走访的一些地区:

这些地区有的渔港周边已经高楼林立, 原有的渔港面貌不复存在。有的还有渔民生活着, 不定时的会出海进行捕鱼, 我们对当地的渔民进行一些录音采访, 并整理出来了一下文字:

1、孙大爷:65 周岁, 夏家河子村人, 40 岁出海捕鱼, 打渔10 多年。据他介绍, 现在夏家河子及其革镇堡的周边沿海地区, 八九十年代一直有渔民打渔, 船舶停靠, 在最近几年已基本消失, 多数为当地政府收购或拍卖掉了, 传统的老渔民也早已退休。

2、杨大爷:73 周岁, 后牧村, 1962 年, 18岁随当时的渔业队出海打渔, 长达30 多年之久。据他介绍, 现在营城子、双菜沟、小磨子村还有渔民出海及部分传统渔港得以保留。很多地区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各种原因早已停歇。

3、韩大哥:45 周岁, 营城子村, 20 岁随父亲出海打渔, 长达25 年之久, 至今仍在打渔。据他介绍, 大连的海岸线他几乎都曾到过, 包括周边很多未知名的小岛屿, 最远的时候曾穿越半个渤海。同时韩大哥也告诉我们说现在很多地区, 由于涉及军事, 所以当年的渔港便不能再被使用, 被划为了军事要地。另外一些传统渔港, 尤其是没有被破坏的地方, 则需要乘船才能到达。

三、结语

经过多地的实地到访, 我们发现相对保存完好的传统渔港正不断消失, 同时现存影像上的残缺、不完整性使得这项调研更加迫在眉睫。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将渔港的真实面目得以重塑和还原, 并记录在案, 这也是我们的调研意义所在。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连地区旧时的大小渔村、渔港进行深入剖析, 采用不同视角和纬度, 向广大观者更加直面和真实的描绘出大连渔港不同历史时期的存在状态。同时呼唤各界人士能够更加重视这即将逝去的珍贵历史影像。

关键词:大连,旧时,渔村,影像

参考文献

[1]刘连岗.张欣.关于大连港口历史及发展的几个问题.

[2]孙云龙.渔港十化, 1958 (2) .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大连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 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1]。

大连旅游文化发展取得显著的成绩。1999年大连市推出“浪漫之都”的旅游形象定位, 2003年大连注册了“浪漫之都”游文化品牌, 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42个系列的相关产品, 开创了国际旅游业先河。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评估, 其价值约1 000亿元, 并将成为大连在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重要的无形资产。2007年大连市提出了“风情海岸”旅游休闲概念, 形成了以滨海休闲为主体, 温泉滑雪、乡村体验、节庆活动等多种旅游休闲业态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为打造旅游休闲的国际名片打下了良好基础。大连创造性地开发了夏季“3S” (阳光sun、海水sea、沙滩sand) 和冬季“3S” (温泉spring、运动sport、购物shopping) 系列旅游产品, 以海文化为背景, 开发海滨风光、海岛休闲、海洋生物和科普、海洋娱乐、海上运动、大连海鲜、山林休闲、温泉旅游、节庆活动、婚庆主题、体育健身、历史文化、工农业旅游等系列旅游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体系使大连旅游文化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连赏槐会、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国际沙滩文化节、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夏季达沃斯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1 研究综述

一些学者对大连海洋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海洋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渔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取得了丰硕成果。

海洋文化方面, 赵一平等认为:大连海洋文化所具有的“三开四味”特点, 预示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有价值, 以及海洋文化内涵丰富的海洋旅游将成为大连新世纪旅游的热点[2]。王雪莲等认为:以海洋文化为灵魂,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 不断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是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生命线;突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推出多元化海洋旅游活动, 树立多品牌海洋主题形象是大连海洋旅游发展的重点[3]。张淑香等认为:科学构建特色海洋旅游文化, 让文明发达的“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城市—浪漫之都”大连, 在推进全域城市化新发展、新跨越的同时, 辐射辽宁、引领全国乃至东北亚海洋旅游文化群的发展[4]。张韶华等认为:大连要全面推进海洋的开发,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 努力提高海洋文化的层次, 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5]。

生态旅游文化方面, 谢春山认为: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 将海岛的自然风光和丰美的渔业资源结合起来, 开发、创意出一些自然、原始、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 这种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式的旅游方式, 即突出了大海的特色, 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 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6]。纪国明认为:大连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可以形成“大连市区—旅顺口风景区—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庄河冰峪沟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部海滨风景区—仙人洞自然保护区—长海县风景区—金龙寺森林公园—安波温泉”等生态旅游热点和黄金路线, 并以旅游区为节点, 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7]。

休闲渔业文化, 宋玮等认为:大连的休闲渔业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内涵, 组成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产品。从文化旅游的终极关怀角度和文化旅游兴趣的转换角度, 实现休闲渔业产品的有效连接, 从而构筑大连休闲渔业产品体系[8]。

2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2.1.1 海滨自然景观文化

大连东濒浩瀚的黄海, 西临一望无垠的渤海, 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的腹地。大连海岸线全长1 906 km, 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73%, 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

(1) 海水浴场。

大连海域面积2.3万km2, 海水资源丰富, 宜建海水浴场的岸线111.7 km。目前有星海公园、老虎滩、大小付家庄、棒槌岛、金石滩、黄金山、仙浴湾等60余个海水浴场, 海滩宽阔平缓, 海水清澈洁净, 自然条件好, 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大连海域分布有黄渤海分界线自然奇观。大连老铁山前的岬角是观看黄、渤两海分界的好地方, 此处与山东蓬莱登洲头隔海相望, 黄海和渤海在这里交汇, 蓝色黄海和黄色的渤海水泾渭分明, 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 天然地划分出两个海域。

(2) 海岸地貌。

大连沿海一带的海蚀地貌发育十分典型, 各种海蚀平台、海蚀桥、海蚀洞、海蚀崖等地貌形成了大量的奇异的礁石风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州区大李家镇朱家屯一带, 长达10 km的海岸形态各异的灰色礁石构成凝固的动物园奇观;金州区黄海沿岸的金石滩, 这里有我国罕见而完整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和沉积岩石, 丰富多彩的生物化石。连绵20 km的海岸线浓缩了古生代距今3亿~6亿年的地质演化史, 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滨海路景区的西北部有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莲花山”的地质构造奇观[9]。

(3) 自然保护区。

大连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 其中:①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包括: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蛇岛蝮蛇、铁山候鸟, 保护区面积为14 595 hm2;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海滨喀斯特地貌, 保护区面积1 350 hm2;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赤松-柞树原生系统等, 保护区面积3 575 hm2;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斑海豹, 保护区面积672 275 hm2。② 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大连长海海洋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为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及温带岩礁生物群落, 保护区面积220 hm2。③ 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分别为大连小黑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大连金石滩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大连三山岛海珍品资源增养殖自然保护区、大连老偏岛-玉皇顶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海王九岛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长山列岛珍贵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18 929 hm2, 其中陆域面积为31 076 hm2, 海域面积为687 853 hm2 [10]。

2.1.2 近代海洋战争历史文化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重要的文化景观[9]。大鹿岛至黑岛南海域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 民族英雄林永升在黑岛南海老人石附近壮烈殉国, 此处现已被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庄河花园口是甲午战争时日军侵占旅顺的第一登陆点。旅顺口区是我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地区:东鸡冠山北堡垒、日俄监狱旧址、电岩炮台、白玉山、军港公园、旅顺博物馆、苏军烈士陵园等珍贵的历史遗址等, 被称为“半部中国近代史”见证的历史文化景观, 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2.1.3 海洋主题公园文化

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和现代旅游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正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1]。大连目前有老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2个海洋主题公园, 是展示海洋文化, 突出滨城特色, 集观光、娱乐、科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老虎滩海洋公园是中国首个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 拥有亚洲最大的珊瑚馆以及世界规模最大、展示极地海洋动物最多的海洋动物馆, 全国最大的半自然状态的鸟语林, 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群虎雕塑, 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 大连南部海域最大的旅游观光船, 四维影院等, 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级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是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连本地成功建设并运营的旅游景区, 该景区包括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和圣亚珊瑚世界3个场馆, 当年以拥有中国第一座海底通道闻名全国, 如今已变身为让你感受惊奇、体验浪漫的情景式海洋主题乐园, 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海洋动物表演见长, 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

2.1.4 涉海工业文化

大连涉海工业基础雄厚, 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 地处西北太平洋的中枢, 是东亚经济圈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 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大连港拥有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海上风光和丰富的现代港口设施, 成为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近年来, 大连结合自身特点, 打造出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大连造船厂旅游系列产品。结合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 把有近百年历史的港务局办公楼、红色灯塔等代表性建筑景观纳入港口工业旅游的范畴, 把曾接待过国内外诸多知名人士的“大连号”豪华游船, 也投入港口工业旅游营运中, 从而提升这个城市港口工业旅游的档次、丰富港口工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形成独具大连特色的港口工业旅游文化[9]。

2.1.5 海洋民俗节庆文化

海洋文化是大连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 挖掘海洋文化资源能充分发挥大连各大节庆活动的特色。大连的民俗节庆文化围绕海洋做足文章, 很好地将服装文化、体育文化、海滨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会展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连的海洋民俗节庆丰富多彩, 具有地方特色, 如国际钓鱼节、冬泳节、沙滩文化节、长海马祖旅游文化节、长海渔家风情节、北海渔民节、龙塘海灯节等。节庆文化是大连概念文化“浪漫之都”得以体现的有效途径, 是大连旅游文化品牌的特色部分。

2.2 大连海洋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连有丰富历史、军事、商业、经济和科技的海洋文化底蕴, 但挖掘开发不够, 具有大连城市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与大连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较, 拥有众多文化形态的大连, 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落后于自然资源的景观化进程, 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较好提升, 与建设东北亚滨海旅游名城的目标还存在差距。

3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3.1 突出旅游特色, 深挖文化内涵

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创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12], 又要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 通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市场卖点[13]。大连海洋旅游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等内涵, 组成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 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特色旅游项目的创意与营造, 增强吸引力, 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多方位的陶冶, 从而使大连海洋旅游业达到一个新层次。

3.2 整合旅游资源

海是大连最原始的文化符号, 是大连一切浪漫元素的基础。大连海洋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景区景点众多, 节庆也较多。整合推出海滨风光、海岛休闲、海上运动、渔家风情等海洋旅游文化系列线路, 要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 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连海滨极致的浪漫风情。同时, 要解决好大连海洋旅游的淡季问题。在旺季要注意丰富夜间海洋旅游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 开拓海洋旅游市场, 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 引领东北乃至环黄渤海旅游新时尚, 有效推进“风情海岸”品牌建设。

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海洋经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可以对海洋旅游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大连市在引进海洋旅游与海洋经济科技人才的同时, 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海洋经济人才。对现有海洋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海洋科技投入, 增强海洋经济创新能力,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 建立和完善滨海旅游信息系统、海洋旅游文化信息系统, 建立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旅游信息咨询系统。

3.4 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现代文化的培育

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篇8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一) 品牌农业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区域品牌是由市场营销学的“品牌”概念派生而来, 具有与“商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样的概念体系和品牌力量, 农产品区域品牌指在特定的区域内, 由相关组织、企业或个人 (农户) 等经济主体运营和管理, 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品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表现形式有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认证、泛化的“地理名+产品名”、权威机构认证的国字号产品。每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就是一个区域品牌。自2007年庄河大骨鸡首例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截至目前, 大连市经过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有11个, 其它还包括金州大樱桃、庄河杂色哈、金州黑水貂、瓦房店小国光苹果、长海海参 (2种) 、旅顺海带、金州黄桃、新金猪和普兰店棚桃。大连市还拥有数个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包括大连海参, 大连鲍鱼、大连河豚、及一批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了大连裙带菜、金州毛蚶、旅顺鲍鱼、瓦房店红富士苹果、庄河蓝莓等十多种产品。产品数量上, 水产品占各类认证产品总数的一半多, 农产品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 品种又以水果为主。产品地区分布较均匀, 分布在庄河、瓦房店和普兰店、金州、旅顺口区和长海县共6个涉农区县市。随着各县市区对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认证的重视, 今后得到认证的品牌产品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地区覆盖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

大连市重视农林水产品的品牌建设工作, 具体手段是并通过商标注册, 让品牌受到法律保护。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三千三百多个, 仅2013年在大连市工商局新增注册的商标就有七十多个。注册商标的产品种类包括生鲜农产品, 也包括加工食品。品种涵盖了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海产品。大连市既有国家级和省级的名牌农产品, 更有众多的市级名牌农产品, 驰、著名商标达到二百二十多件。很多驰著名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其本身就是区域性品牌产品, 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产品在数量上形成了一定规模。

(二) 品牌建设的效果

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连市品牌农产品不少, 部分品牌颇具规模, 也具有一定的地区影响性, 形成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根据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2013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名”的调查结果, 大连有两种产品入围, 分别是大连旅顺的海参和鲍鱼。其品牌价值分别是14亿和6亿人民币。另据农业部牵头组织的100个“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调查结果, 大连市有三种产品上榜, 分别是旅顺洋梨、庄河滑子菇和庄河山牛蒡。

由此可见, 大连市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 实现了依靠区域品牌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品牌建设促进了大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相关品种的种植和养殖面积的扩大, 带动了相关领域就业的增加和农民增收, 经济效果明显。但是大连市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较多困难和瓶颈问题。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问题

(一) 品种结构较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竞争力不足

大连市的品牌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水产品和果品类, 而果品类中的优势产品主要是苹果和大樱桃, 生产上有数量优势, 并形成了被地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但品牌结构较单一, 同一地区内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 在产品规格、味道、生产技术方面缺乏质量优势, 没有形成基于本土特色的资源独特性特征。在品质、加工、名称、包装设计上都有雷同之处, 既面临地区内的无序竞争, 苹果和樱桃均还面临农业大省山东省同类特色产品的竞争。既有的品牌产中, 一次产品多, 加工类产品少, 反映出大连市农产品加工缺乏优质特色原材料, 加工装备水平较落后, 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 加工产品中低档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 名优特色产品更少。

(二) 文化底蕴不足、特色不突出

区域品牌的形成条件既包括自然禀赋条件、也包括该地区内人文历史环境和生产加工历史条件。而在自然条件相近、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显著的情况下, 很多地方突出强调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 赋予产品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的“龙王贡韭”的种植据说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因咸丰皇帝食用而被指定为宫廷贡菜, 才有了“贡韭”的美誉。当地政府充分挖掘“贡韭”的历史文化和商业价值, 加强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工作, 使其成为了全国百强之一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大连市的很多品牌产品历史积淀缺乏厚重感, 没有抓住历史文化发展的机遇, 缺乏人文元素, 造成品牌只有其名, 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 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和资源力。

(三) 品牌经营和维护力度欠缺的问题

因为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属性, 可能造成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缺失, 个别农户缺乏投资动力, 而产生“搭便车”现象。一个品牌的长久需要持有者的精心维护。大连市区域品牌产品一般采取“品牌+行业协会+农户”或者“品牌+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 生产主要依靠农户。大多数农户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 经营的分散性增加了品牌经营管理的难度。而且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商标持有者, 简单地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 认为有了商标就是有好品牌, 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较淡薄, 维护品牌质量的动力不足, 受利益驱使极易出现不规范的生产和市场竞争行为, 影响品牌的质量和声誉, 甚至引发品牌的生存危机。

三、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优势

(一) 地理环境优势

大连三面环海, 一面环山, 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土质、水文条件适合水产品及果蔬和杂粮类的生产。如旅顺的海参和鲍鱼, 金州区的大樱桃, 瓦房店的苹果, 都是基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而出的知名产品。大连市耕地面积406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多地少, 农业发展空间较有限。要想变不利为有利, 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 捉住时机将土地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业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品质农业。而特色、优势和品牌农产品即是高品质农业的重要形式。

(二) 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大连是农业经济发达的城市, 农业也是大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发展优质、高效和生态的现代农业是大连市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大连市立足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生产、水产品养殖、畜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花卉生产为主体的5大优势产业。5大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大连市农业产业结构, 产生了一批特色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 孕育了一批名牌产品, 为发展区域品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

大连市共有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七百多家。经营范围涉及农林水产品, 部分是生鲜产品, 更多地是加工食品, 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农产品加工网络。龙头企业是区域品牌的培育主体之一, 也是品牌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成长和壮大, 为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四) 政策支持优势

近几年来, 大连市农林水产品品牌发展迅速, 这是在国家大力促进区域品牌发展, 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的政策环境下实现的。地方政府、工商局、农业局、渔业局等相关行政部分沟通协调,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锁定具有竞争优势的培育对象, 在生产和品牌建设上加强技术指导, 提供生产和销售信息, 重视品牌的注册登记和管理工作, 为区域品牌建设从资金、政策和技术上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对策

(一) 重视产品质量, 以产品品质的特、优和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

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结构较单一, 部分产品易与本地区或其它地区的同类产品存在竞争。为了与竞争对手形成区别, 不仅要实现生产的标准化, 更需要根据产品差异化形成的质量因素, 包括产品的味道、形状和规格、营养成分、安全性、质量的均等化、商品包装标记和包装样式的设计、索赔处理等方面多下功夫,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满意度。

(二) 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赋予区域品牌更高的品位和更深的内涵

每个地域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种文化因素包括历史文化遗产、风景名胜、神话传奇故事和民风民俗等。在区域品牌的塑造中, 应该根据产品的类别, 融入文化底蕴较厚重的因素。与部分千年古都、或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域相比, 大连作为一个现代城市, 文化底蕴略显不足, 需要文化和品牌工作者深入调研, 加大挖掘力度, 让更多的历史文化故事呈现于世, 让品牌塑造与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提升区域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 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作用, 合理选择创建和经营模式

按区域品牌的形成主体分类, 主要有地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行业协会或合作社主导型、产业集群主导型的区域品牌创建模式。根据区域品牌构成的核心要素, 主要有依托优势特色自然资源、依托科技手段、依托地区内历史和文化资源、依托休闲农业发展的创建模式。大连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主体以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 产品特色来源主要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在形成主体的选择上, 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合作社、地方政府的作用, 动员更多主体参与区域品牌的创建。同时要结合区域品牌构成的四大要素, 由单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的创建模式, 丰富为依托多种要素资源的创建模式。

(四) 加强品牌的经营和管理工作

针对区域品牌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 建立和完善品牌使用许可证制度, 监督品牌的使用, 对区域品牌的冒牌行为采取有效的打击措施。加强各种质量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 采用各种防伪技术和手段, 加强对区域品牌的监督和规范。从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增强品牌危机转化能力等方面重视品牌的危机管理。

(五) 区域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战略

市场营销的经典战略是4P战略。4P分别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营销应该运用4P的组合策略。产品策略的重点是能在质量和保障上充分体现出产品特色。价格策略的核心是体现优质优价。渠道和促销策略已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研究重点。

区域品牌农产品的营销工作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转变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 由销售现有产品转变为生产有销路的产品。销路好的产品并不是简单追随和模仿现有产品, 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 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 为消费者设计以新产品为核心的饮食生活方案, 提供全方位的品牌服务, 引导消费生活潮流。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个人消费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以市场消费需求为支撑, 细分产品市场, 锁定目标顾客群开展市场营销, 或者产品定位“利基市场”, 以较小的利基产品, 占领地域市场, 当产品有非常大的市场容量, 再谋求目标市场的扩大, 甚至达到规模经济, 这种营销策略更适用于加工产品。三是要迅速建立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技巧是合理选择品牌的传播模式。传播模式选择的核心工作是明确目标, 关键工作是确定品牌传播的内容, 模式选择的重点是确立传播方式, 选择合适的传播策略。农产品品牌的推广传播有多种方式, 如口碑传播, 广告策略, 包括电视、印刷和车厢广告灯, 人员推销, 实地推广, 公关策略, 包括农产品博览会、研讨会、各种活动和节日宣传等, 网络营销等。选择何种推广方式, 需要根据产品本身的特点、营销的目标定位、品牌自身的发展战略, 结合各种推广方式的特点, 采取最优组合的营销战略。以上适用于一般农产品品牌的品牌推广, 也适用于区域品牌农产品。因为区域品牌农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 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区域品牌的市场传播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如利用名人效应、事件营销等。如果产品采用高端定位, 需要实施高端消费带动的战略, 借助于一些较高地位的组织或人员进行产品营销。

(六) 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政府支持的重点是为区域品牌农产品发展建章立制,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将农业产业布局和区域品牌建设深度捆绑, 促进二者的同步发展。在融资、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加大对品牌培育者的政策奖励。政府作为主导、推动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健全市场管理体制。二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推行安全用药标准、制定标准规范、组织实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优质农产品的品质认证, 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推行HACCP认证制度等。推进区域品牌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注册工作, 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 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政府主导的品牌发展战略上, 引导开展“产学研”联合, 通过大连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 进行产品开发、营销策划、提升区域品牌的科技和知识含量。四是政府主导区域品牌的市场营销工作, 包括组织农业企业和生产组织进行国外农业的考察和交流活动, 利用各种展览会和农事节庆, 甚至参与国外高层次的品牌推广活动, 推进区域品牌的对外宣传和推荐活动, 拓宽品牌的传播渠道,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及时提供各种市场信息, 推广行业技术经验, 组织经验交流和学习会。

参考文献

[1]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5) .

[2]钱杭园, 杨小薇.农产品品牌传播模式及其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0) .

上一篇:艺术院校学生下一篇:门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