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2024-05-16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1

1. 揭疑式提问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 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予深究, 并不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 阅读完之后课堂竟然变得静悄悄, 沉闷开始降临。我灵机一动, 立即采用揭疑式提问,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我”的感情变化。

我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 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下学生们立即活起来, 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揭疑式提问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 发掘文中蕴涵的内容, 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 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似乎没有问题时, 教师就采用揭疑式提问, 促进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疏理式提问

我在教杨绛的《老王》时, 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学生总是体会不出来, 总是说不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疏理式提问提出如下问题:

———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 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得到启发, 很快就理出了思路, 就不难理解文章要体现的思想感情了。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教学重难点出发, 揭示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 促进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提问既可作为阅读后的课文梳理, 又可作为开课前的“思考预习”, 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3. 辐射式提问

由于学生阅历有限, 对一些象征意义浓厚的文学作品理解大多有困难。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它既然是怀念藤野先生, 可为什么又写了看电影事件?学生对此弄不清楚。怎么办?教学中, 我设计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发生在哪里?当时是一种什么背景?

———藤野先生在这个事件中持着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 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 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 各个击破, 最后, 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 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 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 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4. 迂回式提问

要想达到启发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就不要直接问。比如, 在教《愚公移山》时, “北山愚公, 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 我不用直问“‘且’是什么意思”, 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生答:“‘且’”。

迂回式提问, 也叫曲问。欲问此, 先从彼开始, 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回答曲问时, 其思维流程也要“转一个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 比直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

5. 比较式提问

选入初中课本的文章, 许多题材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 但学生往往感觉眼花缭乱, 本可以相互补充理解, 倒搞得不知所从。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采用比较式提问的艺术, 让学生在比较中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教《三峡》 (鹂道元) 时, 我问的是:“《三峡》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在写法上、立意上有什么不同?”而在教《桥之美》时, 我这样问:“同样是写桥, 这篇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异同?”

比较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 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求同寻异的过程中, 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 篇2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

任丘市第四中学 曹建华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声有色;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3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37-01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享有煅练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点,综合设问,抓住重点词句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 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3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6-02

学校是教育的阵地,知识之花在课堂盛开。课堂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并将最终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而课堂提问是催化剂,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更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将结出丰硕的知识果实。笔者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从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效的提问方法及成效方面作如下扼要叙述: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提问很重要。在课堂上,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有方向性的提问思考训练,使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总结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要有全局观念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提问对象不能过于集中,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从而造成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的现象,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从而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难度系数,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会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的话,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太难,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有的语文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只会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等,这对学生来说,只能启而不发。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能回答呢?二是提问不能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在我校的语文教研组组内公开课上,有个别教师在上散文、诗歌、议论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时,都设计了同样的问题:“文章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3.课堂提问设计要精心

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要形成问题系列,不失良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尽可能地延长兴奋时间,使教学的密度、高度达到最大限度,尽可能解决重点、难点。教学《口技》一文时,笔者在总结时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②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③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④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4.课堂提问要注意问后的有效性及有效反思

在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发问后过于急于求成,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学生有“疑”,我们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有效课堂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教师提问后,要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给学生长短不一的充足时间对问题进行消化。让设计的每个恰如其分提问,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课后,老师要对整個课堂提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反思方式是否有效、内容是否明确,要吸取经验,改进不完善的做法,并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分析课堂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和提高。

只有注意提问的科学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有哪些有效的提问方法呢?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一是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二是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那么,具体的方法有那些呢?

1.充分肯定,表扬为主

要使提问艺术真正能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要达到此目的,教师提问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估回答得“好不好”。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海燕?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因为海燕勇敢、乐观、积极、向上。教师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首先肯定学生阅读时认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应紧扣本文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所以,本文表面上是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等,而实际上是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变来变去,但是有一点他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具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教师善于把问题转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想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那这样的方法就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曲问”,就是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曲问”,即要求学生对“龀”字和“孀”字进行理解。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觉得这两字好生疏,忙着查读音、理解字义,并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由此可见,因势利导、变直为曲、引人入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4.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头脑、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进入了思维过程,进入了对课文重点、难度求知与理解的探索之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4

一、使用趣味性提升提问,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好奇心极重,生动、有趣的东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老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提问时,就应利用这一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喜好,对数学提问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趣味问题的引导下,自觉、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他们独立对本课进行阅读,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直接进行本课内容的讲解,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物雪雕形象,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课件中这些趣味性十足的雪雕,你们认为他们都是什么动物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老师要继续对学生进行提问:“堆雪人是冬天特有的活动,那么在你们的眼中,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预习,你们认为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使用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与老师有效的互动下,增加自身的学习意愿,这时在开展语文教学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强化问题的目的性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很多文章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点也正是老师进行提问的素材,使用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强化问题的目的性,例如在讲解《湖心亭看雪》一课时,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问:“作者去湖中赏雪,但却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既然有人,为什么还说没有一点声音呢?”以此问题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并不要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应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对本文再次进行阅读,当对此文深入研究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的这种修辞手法,是通过这种简练、朴素的方式,来对湖中的雪景进行描述。这样有目的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对问题的开展效果进行强化,从而保障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使用课堂问题对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进行锻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提问手段,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技巧,并希望以此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归纳能力进行优化。例如在讲解《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要以“同学们,你们听过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这一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本课课文联系起来,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讲解完所有问题之后,老师要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学完本课之后,你们对于自然的语言是不是更加喜爱了呢?”,在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之后,老师要在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但目前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你们愿意大自然受到伤害?”“那你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文章,而是从多层面、多方位,对文章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助益极大。

四、注意问题难易程度的搭配

想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只是使用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要根据新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确保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课文内容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并要将其合理安排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问题组合,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例如在讲解《藤野先生》一课时,老师就可以使用问题组合来开展本课的教学。教师首先提问:“鲁迅先生第一次看见藤野先生,先生的外貌是什么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黑瘦、八字须且戴着眼镜”,老师这时要再次提问:“鲁迅先生认为藤野先生是位什么样的人呢?”通过再次认真阅读,会回答出“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且认真负责的老师”,老师要就此再次深入提问:“你们都是通过文章中哪些语句总结出的呢?”在经过一系列的提问之后,老师要运用最后一个问题将学生代入到本课的课文学习之中,有了之前的提问环节,能够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透彻,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不言而喻。

五、结语

语文学习对于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初中老师要不断对自身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要强化课堂提问的使用质量,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水平,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彩莉.引导之法贵在善问——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探究 篇5

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炉山完全小学 唐 胜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诱发学生思维,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教与学双方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实践运用。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却很难令人满意。“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课堂提问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流于形式,问题过于模糊简单;二是缺乏思考时间;三是学生没有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四是对学生回答评价不足;五是缺乏师生交流,学生不主动问。

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措施

(一)问得“准”

问得“准”是指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效果的优劣,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提问的效果又主要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的基本就是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提问艺术性。使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问题设计准确。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注意适度,问题的数量和密度要适度,教师在一堂课中不宜设计太多的问题,部分语文教师上课提问太多,让学生应接不暇,也无法深入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问题应当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展开,最好不要超过10个。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宜,难度太大和太容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始终以全班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都有机会处于“探索者”的位置,使他们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提问时机要准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教学情境,要真切掌握教学的环节,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如在课堂导入时,应该尽量激趣诱思。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的现实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问题悬念,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发问的语气声调要清晰,抑扬顿挫,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处要用重音读出,用词要准确,提问的句子应该做到文通字顺。教师发问时要一个一个问题提出,不要一口气提出几个问题,以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

(二)问得“变”

所谓问得“变”,指的是提问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提问形式,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各种文体的欣赏方法,又让学生在期待中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语文课学习的新鲜感,增强语文课教学的感染力。提问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合理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增加提问的艺术性。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曲问,提有效之问,化直为曲。二是追问,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层层递进的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三是逆问,采取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四是深题浅问,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所以对一些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三)问得“趣”

所说得“趣”,就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追求乐趣是人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是每个人的愿望。提问时创设情境,融入生活,语言幽默,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主动思考、自主寻找答案。如果运用夸张、犀利、新奇、具有娱乐性的语言进行提问,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在惊讶快乐中进行思考。

1.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

2.融入生活

将生活引入课堂,同样会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比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我提问学生:“人与人一般都是在家门口告别,为什么等到李白上船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来对照解读诗文的内涵。

3.幽默的语言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保持持久的学生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提问中使自己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从而增加提问的艺术性。

(四)问得“活”

1.问题答案灵活

问得“活”是指问题答案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朗诵、辩论、书写、绘画等都可以。我们可以将各种活动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草船借箭》的故事性很强,如: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可以借到箭呢?文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几个主人公的什么性格?。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接受提问的学生一起将相关情节表演出来,其余的学生充当观众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品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思路多样

“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活”还指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多样而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忠实文本的回答,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

在课堂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动脑筋,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提问的定义

提问,顾名思义,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手段,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一种常见的互动交流引导方式。对于提问,也有质量之差,要提出好的问题,得到想要得到的具体信息内容和启发意义的答案,就有赖于有效问题的提出。有效提问,是将沙子过滤掉的贝壳,光华美丽。提问方式是提问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问的种类

教师提问的类型包括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主要有:

(1)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或者有多种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凭自己的想象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主观性比较强,思维自由。

(2)探讨式提问。探讨式提问是指,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相交流探讨。

(3) 理解式提问。理解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学生经过思考、理解来回答。

(4)封闭式提问。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教师针对刚刚教授过的知识内容或者生活中的常识等对学生进行提问,答案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往往有固定的思考方向,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学习所学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回答完毕之后,教师会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评判对错,如果是错误的,教师要告诉学生错误原因。

(5)复习式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对学生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学生只需简单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一般复习式提问是教师在教授歌曲的初级阶段最常用的提问方式,由于学生处在较小的年龄阶段,因此记忆对他们学习各种知识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6)进展式提问。所谓“进展式提问”,指教师针对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问。它常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教学中学生自由活动时提出。

三、初中语文课题教学中提高有效提问的建议

教师优化教学中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合理反馈激励,有助于促进提问的升华。教师提出的有效问题十分重要,但这仅是优化教学质量的一半,而另一个同样特别重要的一半,便是如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反馈,或是给予肯定和赞赏,或是给予鼓励,或是给予启发和引导,这些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加强自身随机教学的能力,为恰当地进行开放式提问打好基础。由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开放式提问具有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作用,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足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的观念,根据不同的目标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要达到这种效果,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培养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的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具弹性。

(2)提出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但是问题中涵盖一定的知识和意义,能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时加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都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对错,正确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错误的话就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即使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并改正。

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教师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3)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如果刚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没有预想的好。循序渐进的提问也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孔乙己》一文时可以提出两个主问题,孔乙己与“酒”怎样..孔乙己与“偷”怎样?第二个问题要好一些,因为可以从“偷”一引发“酒”,又可以引出“笑”,还可以引出挨打的直接原因,主问题提出是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

(4)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应该斟酌进行,并不是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掘和智力的发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提问必须要有清楚、明确的目的,同时教学中的无效提问也应尽量避免。

有效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其中一门重要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和丰富性,增加了实际教学提问活动中的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1]李富明.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教育诊断,2010(6)

[2]赵红星.刍议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堂设计室,2010(8)

[3]赵树良.要注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实效性[J].民主课堂,2010(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7

一、把握提问的契机,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提问必须抓住时机, 借机诱发, 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若没有抓住时机, 或者错失良机, 提问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 启而不发。而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 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上绕圈子, 搞循环, 而应采用比较新的方法, 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 把握提问契机,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 教师可以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 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 教师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 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 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 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的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 能够激发兴趣,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阅读这段文字, 接着要求学生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 我发现学生的神态有了细微的变化, 然后我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 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三、课堂提问必须适度, 由浅入深, 难易适中

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老师在讲授课文之前, 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要坚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观点, 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区别对待。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既让学生“知其然”, 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要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教《变色龙》一课, 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特征有那些?3.他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是什么?4.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方式, 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又不会因为提问过于简单而使学生思维惰性滋生。

四、利用设问, 挖掘矛盾, 引发思考

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能力解决不了的地方, 有意地制造矛盾, 给学生设置“障碍”, 使他们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又差一点, 进入这种问题情景时, 精神的高度集中使其渐渐进入灵感状态, 思路流畅, 联想丰富, 对记忆材料的提取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最终实现顿悟, 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这样设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利用“不这样……而这样……”这个选择句式巧设矛盾,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如果只是这样问: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就显得平淡如水了。

五、紧扣教学目标, 提问具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 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并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 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 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扣住重点引导点拨, 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有针对设计问题, 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干脆利落。

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课文中的“路”, 只是你们看到的这种地上的路吗? (不是, 还隐含有人生的路) 那“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来、奋斗得来的) 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人生的很多希望本来是没有的, 只要我们为之奋斗, 便有了希望) 只有这种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运用得好, 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优化教学效果, 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课堂提问, 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进入深层。

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篇8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有效动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 注重提问的趣味性与启迪性,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通常从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着手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提问方式也不用太过拘泥于形式。例如,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文时, 笔者根据大多数初中生都喜欢明星的特点, 在正式讲课前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同学看过演唱会?”此时学生都很兴奋、积极地回答:看过!在电视里!在现场!接着笔者继续提问:“那请大家来描述一下演唱会的场景好不好?”这时学生都踊跃地发言,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笔者抓住时机, 适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本内容:“那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云南的歌会是不是和同学们常见的演唱会一样呢?或是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经过教师逐步设疑与点拨,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得到激发, 学生们都带着问题去仔细地学习课文, 寻找正确答案。

二、科学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并非对每篇课文都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把握教学突破口, 科学设置问题矛盾, 让学生在意识中形成一种“冲突”。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矛盾, 而在解开这些“冲突”的过程中, 学生理顺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同时也完成了思维的训练。例如, 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文时, 作者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课文题目中的“死”与“不死”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两者间的说法是否矛盾?在课文结尾作者又提到“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一系列矛盾问题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调动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们都急切地阅读课文并寻找答案。经过仔细地阅读与教师的指导, 学生很快就认识到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 并对死海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变直为曲,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直来直去的提问方式, 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缺乏启发性, 时间长了, 学生就会觉得这种方式的提问很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假若教师可以将“直问”转变为“曲提”, 将问题拐一个弯再进行提问, 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例如, 在《小橘灯》这一课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 我爸爸到外面去了……’”此时, 笔者想让学生对小女孩说话说到一半的原因进行分析, 就向学生如此提问:“小女孩的话说到一半就止住了, 是否是因为小女孩真的不知道爸爸到底去哪儿了?”此时, 学生对笔者的假设进行否定, 笔者接着提问:“为何小女孩明知爸爸的去向, 却又不说出来?”此时部分学生会回答说 “不方便说”, “害怕别人知道”, 此时, 教师可以进行关键性的提问:“课文中对小女孩的描述, 体现了小女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经过之前的“曲提”, 学生都能容易地认知到小女孩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 采用“曲提”的提问方式, 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还能让学生体会从问题中找到答案的乐趣, 使其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 技巧性、诱导性以及艺术性的提问,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注重提问的发散性,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文知识, 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应拿捏好提问的深度与广度, 从多角度来启发学生, 让学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例如, 划分一篇文章的段落, 段落划分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采用其他方法划分, 则应该怎么做?要求划分方法必须有合理的依据。经过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会认识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灵活变通。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延伸课堂提问的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 在学习完《爱莲说》这一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莲”的精神品质能与我国哪些人相联系?为什么?像这样的发散性的提问都是建立在课文知识的基础上的, 通过“问”, 让学生思考得更“深”, 更“广”,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得到纵深的发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项教学艺术, 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变直为曲,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注重提问的发散性,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用课堂提问艺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篇9

一、研究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要研究学情、教情,结合实际,立足教材主题,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同时,善于把控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后简要复述情节,然后提问:1假如于勒是你的叔叔,你会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相认吗?2你如何评价于勒?3亲情与金钱,我们更应该看重哪个?学生兴致勃勃,讨论热烈,答案不一。我则及时把控态势,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人际间的金钱关系。再如教学《项链》一文,我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问题:1为什么弗来斯基夫人说出项链是假的事实后文章却戛然而止?2马蒂尔德知道事实后的表现如何?3假如马蒂尔德当时就知道项链是假的,又会出现何种情况?学生的回答尽管千差万别,可是他们兴趣盎然,最后,我适时帮助收尾,揭示小说的主题———诅咒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它让太多的人饱受贫穷的折磨,更让人们遭受精神的伤害与心灵的捉弄。如此结尾,寓意深刻,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短篇小说巨匠”的写作本领得以凸显,这也是作者谋篇布局的高明之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了小说的特点,明白小说的主题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参与其中,快乐其中。

二、有效设问,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感到茫然不解、不知其义。这多是因为他们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对象不明确、注意力分配不合理所致。正如荀子所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所以,我们要针对学习内容,有效设问,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只要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就能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学习新闻这一体裁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近期发生的新闻,上课时向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因为是发生在当前或身边的事,必然能够吸引学生,学生也就自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取老师或同学的介绍。这时及时提问:1新闻稿件应该怎么写?2新闻稿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利用这样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将新闻稿件的结构特点与写作要求讲清、讲明。学生自然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新闻写作的必要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一篇新闻,加以巩固,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调动,教学目标自然达成,也能掌握了必要的写作知识。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多边活动。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展示、收获成功。学生是有差异的、潜质的、能动的,他们的基本素质、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智商和情商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合理设计问题。同时,还要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元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设计的问题要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既给优秀生搭建施展的平台,更要给后进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那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回答,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要因生而异,多元评价,成绩优秀的学生高要求,巧评价,激励他们敢于进取,奋力拼搏;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多肯定、多激励、多表扬,即便回答错误,也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必要的自信心。

有句话说,人生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期待,他们是发展的、能动的。他们需要认可、鼓励、自信与赏识。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典范。对于学生写作,他从要求学生写一句话、几句话入手,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每一次都要提出相应的、较高的要求,这样亦步亦趋,循序渐进,最后,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可见自信心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生动活泼、轻松有趣地获取知识。

四、把控要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现行语文教材,一个教学单位就是一个单元,且每个单元设有不同的训练内容,每篇课文又会紧扣若干训练点。同时,各单元之间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力求把分散的学科知识与对应的能力训练有效组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参照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控要点,合理设计。要了解学生对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学效果是否达成,学生能否继续学习下一单元或下一课题。要避免设计问题的盲目性,力求有针对性。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情学法,设问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积极搭建师生平等交流的桥梁,紧密联系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努力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祝福》一文,文章较长,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否则,学生不易把握要点。我在教学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1作者用《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2文章为什么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方法?3课文多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她的眼睛,目的何在?每一次描写的含义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后,课文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至于其他内容就容易解决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有效运用课堂提问,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及时复习、查漏补缺、自主完成作业,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语文教学问题的设计及提问的技巧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问题能够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优化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一、提问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在课堂上不是提的问题越多越好, 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要有针对性, 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问时就必须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 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来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探索、领略它的重要性。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 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并围绕课文提出来的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觉得文中的妈妈有什么特点;为母亲做了好多事情, 为何不让母亲知道呢?简单的几个问题覆盖全文, 让学生紧扣文本展开思考, 做出问题的答案, 感悟文章。学生深读课文后, 都能很快地回答出来, 显得很容易, 都很有信心。然后我又提了一个联系实际生活的话题:如果你具有文中小男孩的神奇力量, 你最想为你的母亲做些什么, 并说说原因。这样就把学生从课文中引导到现实生活中来,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实际行为,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问要善于捕捉信息, 开拓思维

课堂上, 教师提出任何一个问题, 学生都会从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来回答, 所以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 要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 并及时延伸引导, 反过来提出更巧妙更有深意的问题,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 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讲到洞天美景时,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 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 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就像…… 就像……”我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 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 而是美好的想象, 这也就是所谓‘残缺美’吧, 是吗?”那个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虽然学生的答案与我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 但我认为, 对于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 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 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 以开拓学生思维。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 根据园林特点主要是供人观赏游玩, 在学习课文后, 我提出了假设性的话题:如果你是一名导游, 正好带着游客游玩苏州园林, 你将带着游客如何游玩, 如何向游客进行介绍。这样的提问, 可以让学生置身其境, 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了印象, 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提问要先易后难, 难易适中

教学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来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先易后难, 难易适中, 要做到深文浅问, 浅问深究, 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如在教学《孔乙己》中, 我首先提出问题: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由此让学生抓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提出:在酒店里他为什么与众不同呢, 他穿着长衫却是站着喝酒?通过熟读课文后, 大部分学生也可以很快地找到相应的答案, 他爱面子却又很穷。最后再提出:孔乙己的命运为何如此悲惨?学生也较容易得出表层答案:他好吃懒做, 爱偷东西。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问题, 只有一些学生能挖掘出来。这样一步步由易到难, 全文都能尽在掌握之中, 学生才不会失掉学习课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提问要善于创设悬念

在教学中, 提问要善于创设悬念, 因为适时地创设“悬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使其积极主动寻找答案。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 一开始就提出“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又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品读课文, 从文中获取信息。比如, 仅从鸟的数量多和品种多, 以及鸟儿们生活在“天堂”里自由自在, 欢乐无比的情景就可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而榕树之大, 环境之美, 人们对鸟儿之爱这三方面的因素更足以说明“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上一篇: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下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