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课程

2024-05-02

体育健康课程(精选十篇)

体育健康课程 篇1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225009) 对于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问题,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绕不开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也是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 中回答和建构的重要问题。

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2001版《课标》) 中根据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 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具体选择创编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与标准。因此, 有些一线体育教师认为2001版《课标》只有目标, 没有内容, 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与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 教育部统一要求将“内容标准”表述改为“课程内容”, 将原来的五个领域课程内容改为四个方面。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有没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定与要求?是不是体育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是如何表述课程内容的?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述与以往的差异在哪里?如何正确理解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一、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对于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思考与回答是理解和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1. 什么是课程内容

在我国对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对上述三个词语运用有些混乱, 本文暂且作为一个词语) 的解读, 由于不同的学者站的角度不同、看待课程的视角不同、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 加上有一段时间我国没有课程概念 (认为课程仅仅是教学内容而已) , 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千差万别。但就其本质而言,

一是课程内容即教学内容, 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各个领域所积累的并选择准备传授给学生的关于世界已有的认识、知识、理论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江山野主编译, 《简明国家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0页) ;施良方教授指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6页) 。这些认识的核心是将课程内容定义为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存在的知识、认识、理论的总和, 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已有的、外在于学生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学习方式、态度情感价值观, 以及获得经验的体系。如,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实施、观点、原理核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钟启泉、汪霞等编著, 《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8页) , 就是说课程不只是“内容”, 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即课程是关于特定内容是什么的观念、认识特定内容意味着什么、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要达到何种目的 (转引自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89页) 。以上的界定表明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课程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客观知识的存在, 这些知识、认识、理论一定是与课程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改变相联系, 才能真正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 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

2.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解释与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有一致的地方,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认识也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总合。如, 《学校体育大词典》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陶景阳等主编, 《学校体育大辞典》,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80页) ;而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提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李祥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6页) ;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 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 (毛振明、于素梅主编, 《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第1~2页) , “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 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 经过组织加工后的, 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毛振明等编著,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3页) 。

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技术;还应包括内化于学生的技能能力, 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载体, 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 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选择与组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 以及师生间的活动性经验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内涵包括三个侧面:教养、教育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养侧面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 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的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 这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还应有第三个侧面, 即发展侧面, 它是指内涵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发那个面的内容, 这也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 (毛振明主编, 《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3页) 。

从哲学的角度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 是一种有助于或人们认为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手段。有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就应该选择与之相吻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独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课程内容是不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等本身就具有实现目标手段的属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只有它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被使用时才是一种手段。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所知道的和认为的可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假设。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从一系列可能的目标中或期望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同理, 设置课程内容也是从数不胜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素材中选择其中的有限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

1. 基于目标选择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体育发展和对人类健康关切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逐渐积累了人们关于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等知识与认识, 并逐渐形成体育的理论、健康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与此同时, 还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即各种身体练习、运动活动、体育游戏、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只有掌握了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健康的原理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更为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与健康活动。

2. 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为了正确、合理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需要发展学生学习、掌握、运用体育与健康技能与方法。体育与健康知识不能对学生自然发挥作用, 只有学生学习掌握, 并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的条件下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是有用的。而这些技能与能力只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技能与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 (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转引自日本佐藤正夫著, 《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钟启泉译, 1996年版, 第50页) , 运动技能只有通过实际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发展。因此, 发展这些技能与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那些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3.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的经验

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发展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的同时, 形成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 如通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的学习, 建立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在耐力性的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形成坚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在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协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概而言之,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掌握与运用的技能与能力;体育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关于体育与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与价值, 正确体育与健康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

在这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发展相关的体育能力, 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核心。因为, 无论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以及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还是良好的身体锻炼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等, 都是在学习运用掌握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改进、巩固、提高与运用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2011版《课标》对于课程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我国的辞海指出“课程标准是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 第1248页)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地区) 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72页) 。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 可以将2011版《课标》理解为, 是国家对于初中毕业时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引申出来。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要从体育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的逻辑观点出发, 还要能够培养接受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人的理想, 即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来思考与建构。2011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具体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和程度, 为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方向, 提供思路。

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 (标准) 主要说明的是给予一定的价值追求, 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在《课程分析》中所阐述的任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都可以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组织。“如果把体育学科理解为运动的体育课程可能会强调运动的规则与技能, 也会强调在竞争性团队运动中的参与。不过, 如果一门体育课程把体育理解为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健美的那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它可能就会是强调某些科学, 如生理学、运动机能学、营养学和训练项目” (乔治·J·波斯纳著, 钟启泉等译《课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88页) , 选择什么、强调什么是与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课程目标设置紧密相关。

1.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

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选择体育、健康的知识点, 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方向与范围;二是明确指明学生在学习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 。即动词表达了行为, 动词的目标则表达了内容。例如水平一课程内容的“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内容是“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行为是“完成上述动作”。

2.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建构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标准) 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维度) 组织与建构。如2011版《课标》水平一的部分课程内容这样表述, 运动参与的内容是“积极愉快的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的知识内容是“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活动或动作术语”和“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运动技能中的技能与能力是“做出身体活动动作”和“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身体健康内容知识是“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是“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上述表述, 不仅仅包括外在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等, 同时也包括内在于学生的技能、体验、经验、行为等。2011版《课标》这样表述力图实现“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内容”是指与知识与技能直接相对应的要求和规定, 适合相应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特定的体育与健康的事实、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及其应用, 以及相关的运动技能、健康技能等;“目标”指学生的智力认知、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 即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及运用知识和技能, 做出价值判断, 获得情感陶冶、创新精神与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目标是以内容为依托, 内容又是以目标为方向展开。

四、如何理解2011版《课标》与以往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差异

从2001版《课标》到2011版《课标》, 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什么”与“得什么”的差异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提供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经验, 是在明确制定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即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 而且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为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提供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标准与范围。2011版《课标》是规定与指明学生能够知道, 并能做到什么, 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在认知、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目标的细化和内容化, 即2011版《课标》是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可以作为学生已经达成目标证明的活动范例, 以及规格。以往的“大纲”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是具体的知识点、运动技术等, 强调的是对具体教什么的精确表达, 罗列所有需要教的知识点, 忽视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变化, 以及行为改变。

2.“发展维度”与“运动本位”的差异

2011版《课标》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四个方面 (维度) 建构课程内容, 一以贯之以实现目标与内容有机融合与统一。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强调传授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同时, 关注通过创设适当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生的经历、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如2011版《课标》水平二“通过多种练习形式 (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 发展跳跃能力”的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 (原地和行进间的双脚跳、单脚跳、跳格、前后跳、左右跳、跳上跳下、跳转等;徒手跳、持物跳、障碍跳、合作跳等;“快乐的小袋鼠”、“挑战小勇士”等) 发展跳跃能力;还可以通过跳跃方式的变化 (方向的变化、参与部位的变化、参加人数的变化;“看谁变化快、看谁变化多”等)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跳跃活动或方法的设计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以往的“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人体的解剖部位等来分类与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容易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只见教材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等) , 出现目标与内容的游离。

3.“校本创设”与“照本宣科”的差异分析

2011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表述, 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种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 它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 而是为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与创设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限定确定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 各地、各校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自主创设, 并以此为载体,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而以往“大纲”则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明确制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数分配、考核项目与标准;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只能依照大纲的规定照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制订体育教学计划,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只是“大纲”的执行者。

总之,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不是没有标准, 没有要求, 也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更不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制约、指导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的表述有利于从“运动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有利于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育体又育人的目的。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修订核心组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长、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与发表著述近300万字。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曾宪梓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和奖励。

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耿培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 100081)

2011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同时印发了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好体育与健康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2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一)运动参与: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

(三)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3.目标难度适宜。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5.重视健康教育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体育健康课程 篇3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篇4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改革特点

(一) 体育课程名称的改革:

体育课→体育与健康课自1923年北洋政府正式定名学校体育课程名称为“体育课”以来, 学校体育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80年。虽然这期间学校体育不断进行着改革, 但其体育课模式却几十年如一日。现在, 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课与健康课, 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使学校体育的目标更为明确, 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和谐统一。

(二) 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 采用课程标准代替了传统的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包括身体健康 (体育目标、健康目标) 、运动技能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 (自信心、情绪调节力、意志力) 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时根据不同学段、年级规定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对传统大纲中的内容确定和时数分配、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 均不作规定, 权力下放, 给基层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权。此举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能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可以预言, 学校体育必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局面。

(三) 强调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显著特点。

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强调对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自信心、情意作用等等方面的发展和培养。突出了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因此, 强调身心健康发展, 既体现了学校体育丰富的内涵, 也为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定位、不断完善, 提出了方向, 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改革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冲击

(一) 体育课程目标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强调健康第一, 体育为健康, 健康被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

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 实质上带来的是对传统体育思想的冲击, 有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

(二) 体育课程的形式与内容灵活, 自主权加大, 统的过死现象被打破。

放权的结果, 可以激发基层体育工作者的创造性,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不搞一刀切。但也可能因为习惯于上级的指令, 造成自主权加大后手足无措的现象, 或放任自流, 或仅从形式、内容上作变动, 而忽略形式、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协调统一。

(三)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为体育而体育已经被过去实践证明不受学生欢迎。

技术学习也好, 体能发展也好, 都不能涵盖学校体育。如何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是非常需要进行研究的。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可能会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

(四) 体育课程评价健康第一的要求, 必然带来对个体的关注, 课程评价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体。

尤其是诸如心理健康评价问题、个性品质的评价、健康生活方式与体育习惯的养成等等方面的评价, 尚缺少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只能依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五) 体育教师面临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

需要激发个性中的挑战精神、改革精神、敬业精神。要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 增补有关健康的知识, 真正弄清和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并摆正其位置,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培养人文精神, 树立健康指导员的新形象。

(六) 教育行政部门如何给基层学校松绑, 如何正确进行指

导, 如何评价学校体育, 如何制定中考体育方法, 这些都是在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要正视的。

三、对策思考

(一) 面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要解决好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的更新。

首先, 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清楚地看到, 学校体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体育为健康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锻炼为主线, 应当由健康为主线来代替。困难在于,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可能会成为其教学观、教学方法转变的障碍。毕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 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以人为本。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不能把健康第一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改革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第三, 要摆脱竞技体育的束缚, 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而不是从竞技体育的内容、规则出发。

(二)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相应的措施。

首先, 要给基层学校松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可以统一, 但是要留有相当的机动余地。也可以放权, 不要担心不统一, 而失去检查评定的依据。要改革这种评价方法, 把学生的健康评价放在首位。比如, 建立健康卡片, 对每个学生都要有健康评价分析, 在此基础上, 有学校总体评价报告;改革成绩报告单模式, 让体育与健康有一个专栏, 与德育、智育一样, 而不是像现在, 只是给一个体育分数;改革中考体育内容及评价方法, 使其真正起好指挥棒的作用, 而不是成为又一项应试负担。第三, 要搞好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协调。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要统筹安排, 解决好升学与健康的关系。第四, 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 建立轮训制度。让现有体育教师尽快补上有关健康课程内容, 掌握健康指导和评价方法,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三) 未来的体育教师将不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 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而更是健康的指导者。

体育与健康课程本体知识 篇5

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的教学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此同时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多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

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进身体健康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2)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使学生逐步了解体育锻炼对身心发展的益处;

低、中年级初步了解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常识,初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会做游戏,会锻炼身体。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部分项目的运动技术,并能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游戏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初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活泼愉快、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以及不怕挫折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继承认真备课“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材与安排教学顺序”的操作方法。

以往的学校体育工作既规范,又严谨,教师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订,它包括: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运动竞赛计划、(学校春秋季田径运动会、各类项目体育比赛的时间安排)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计划、(长年训练计划、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等等)这些计划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保证,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面,在制订计划之前,需要经过学校领导的批准,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并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上述计划方能得以实施。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

体育教学计划在制订之前,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季节的不同、学校的体育学科办学条件、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能基础,将教材分配在不同学年、学期(如运动负荷较大、活动比较剧烈的项目不宜安排在夏季,而应该安排在冬季;如耐久跑、球类项目,春秋季,宜安排体操项目等),根据教材性质安排教学顺序应(如先学跑后学跳,先跳远后跳高,跑的项目先学途中跑后学终点跑再学起跑和疾跑,投掷项目先简单后复杂,体操项目先学单个动作再学组合动作,球类项目先学基本动作后学技术再学战术配合等等)并按照教学大纲的比重要求分配课时。教材分配和教学顺序的出现,是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及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安排的,这些被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优良教学传统不但要继承下来,还要传承下去。

三、继承“备课备大纲(课标)、备教材、备组织教法、备学生、备场地器材”的备课方法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对能否上好课备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体育教研组经常集体备课,教师先谈各自对教材的理解及上课的设想,教学组织与教法,示范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等,然后大家到教学现场进行实际操练。这种备课形式是十分必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这样备课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

单独备课,备课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贯彻课程标准、大纲的具体要求,熟悉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及具体内容的说明。

第二,要备教材,即本次课的具体教材内容是什么?课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的要点是什么?技术的主要环节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三,备组织教法,一节课怎样进行教学组织?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怎样安排?怎样调队?教学分组(自然分组、性别分组、体能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分组教学(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还是不分教学;小群体教学、(友伴结合小群体、兴趣结合小群体)小集团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

第四,备学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容易犯的动作错误有哪些?怎样纠正?对学生怎样保护?对哪些学生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哪些学生需要加强帮助与保护?使其完成教学任务,对哪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都应做到心中有数。?

第五,备场地器材,一节体育课如何布置场地?如何安放器材?需要器械的种类及数量,以及摆放在什么位置?学生怎样安全、合理使用这些器材?如何使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发挥最大的效益?上述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解决。

四、继承“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学有序进行”组织方法

课前常规:

1、学生提前要做好上体育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穿着运动服和轻便服装,不穿大衣、风衣,女生不穿裙子,不戴帽子、手套、口罩;穿运动鞋、胶鞋,不穿皮鞋、带后跟或塑料凉鞋;兜内不能装小刀及其他伤害身体的物件。教师提醒 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建立习惯意识。

2、场地器材的准备:课前布置好场地,安放好器械。

3、教师提前到操场等候上课。

课中常规:

1、上课仪式:师生互相问好,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出勤情况,教师检查学生上课准备情况,宣布本课内容、任务与要求,安排见习生,然后安课时计划进入教学状态。

2、课中要求:要求教师按照课时计划严谨、规范地进行教学,不得随意性。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学习和练习。

3、课的结束 :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的练习要求,预告下次课的内容,布置学生归还器材及清理场地,教师宣布下课,师生互道再见。

课后常规:

1、器材的整理和归还:如果课后还有课,教师安排值日小组协助下一班将场地器材整理好,以减少下节课的准备时间。若最后一节课或课后无课应把器材送回器材室。

2、教师每节课后都有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写出课后小结。

上述这些课堂常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教学能够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

五、继承“精讲多练、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示范正确、优美、合理有效”的基本要求讲解:

讲解是语言的内容之一。教师用语言说明动作的名称、动作方法、动作要领、以及总结、评价等诸多内容。

1、讲解目的要明确。结合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明确,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讲解应简明扼要。语言精练而准确,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3、讲解要科学、准确。对于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方法、原理等表述要正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讲解使用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便于学生记忆。

示范:

示范是直观教学法之一。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动作示范,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示范要与讲解结合进行。

1、动作示范要正确。力求达到规范、熟练、优美、轻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减少或消除惧怕心理。

2、示范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课的任务与要求,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确定示范的次数、重点和时机。

 新授课教学内容,一般做四次示范,掌握示范的时机;为新教材建立完整概念、表象,需要做完整的示范。为突出某一技术环节,让学生看清局部动作,需要做分解示范;为了解决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进行集中示范;为了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分散示范。

 复习教材一般做二次示范,时机把握在为使学生看清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如动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做慢速示范;根据学生掌握动作情况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做示范。

3、示范要选择好方向和位置。一般以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为准。示范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以及学生观察动作部位决定。采用的示范方式有正面、侧面、背面、镜面四种。

正面:为显示动作的方向和距离,宜采取正面示范,如体侧屈、左右移动;

侧面:为显示动作的前后位移,宜采取侧面示范如途中跑的动作、跳远动作、投掷动作等;

背面:为显示复杂动作的方向、路线、宜采取背面示范,如武术套路组合;镜面:对于较简单、容易模仿的动作,宜于采取镜面示范,如徒手操。

4、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生理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动作练习,可以扩大直观效果;运用两种感觉器官的效果好。其效果顺序是:又听又看效果最好,只看不听效果次之,只听不看效果最差。所以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无论体育课程教学如何改革,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经典教学方法是一定要继承的。

六、继承“根据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照顾全体、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很大,思想比较活跃,从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针对他们的不同体质、素质、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在普遍照顾多数学生的同时,更加关注个别体质、素质较差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帮助;对于那些运动素质较好的学生,又提出较高的要求,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很好地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这就是如今新课程倡导的尊重差异,关注学生主体性问题。

七、继承“体育教学要关注课的密度和合理的运动负荷,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锻炼”的教学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课型的运动负荷有所不同,体育教师都非常清楚,体育课是实践类技能性课程,课的密度和合理的运动负荷对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课的综合密度和练习密度,而且对于生理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也十分重视,同时注意观察、测量、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课的密度:

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同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体育课中的各项活动概括起来有五种,即: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教具的演示、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学生练习、学生互相观察研究与帮助、学生练习后的休息、课的组织措施(整队、练习中的队列调动、场地器材的重新布置等)。课的密度越大,表明合理运用的时间比重越大,浪费的时间越少。

研究课的密度,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安排和调节课的密度应把握的要点:

1、要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各项活动时间。

2、严密课的教学组织,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

3、重视教学技巧,讲解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有针对性、有实效;合理安排学生练习的间歇时间。

4、严明组织纪律,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学生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练习密度:

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课的练习密度

与各项活动的密度比较应占较大比重。但是,并不是练习密度越大越好,而要根据课的类型、教材的性质、学生的体能基础、场地设施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决定。例如,新授课,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所需时间较多,学生练习时间必然减少;复习课或教材技术含量较低的课,学生练习时间就会多一些,合理安排和调节练习密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合理安排讲解、示范的时间。

2、合理增加学生练习时间。

3、缩短学生的间歇时间。

4、减少教具演示的时间。

5、增加自制器材数量

6、增加小组的数量。

课的运动负荷:

是指学生在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练习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生理负荷是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决定的;心理负荷主要看注意力、情绪、意志力等表现。

运动量:

是指在一次课中完成有效练习的总时间、总重量、总次数、总距离等。例如,跑100米*2次;跑800米*2次;急行跳远3 次;掷实心球4次等。

运动强度: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练习的密度、练习的时间、所负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例如,50米快速跑*3次,每次间隔30秒;在13秒以内完成100米跑2次;负重40公斤深蹲起等等。

由于人体形态、机能的改善和技术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必须在一定负荷的刺激下才能实现。随着学生机能水平的提高,课的运动负荷也要适当增加。但是,运动负荷增加的过大、过急、超出学生承受能力,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季节气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在学生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2、安排运动负荷一般先从增加运动量开始,待适应后再增加强度。量和强度一般成反比,增加量时,适当降低强度,增加强度时适当减少量。

3、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以多数学生为准,对体质强或体质弱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4、要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合理进行安排,通常情况下、新授课比复习课运动负荷要稍小些。

5、一节课中生理负荷曲线应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中后部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

6、要根据练习密度、难易程度、季节气候、作息制度等进行安排。

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

1、改变练习的内容,例如:将原来练习800米走跑交替改为800米跑。

2、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的时间和练习间歇的时间。

3、改变练习的条件,如场地的大小、器材的重量、障碍的高度、距离的长短等。运动负荷的测定:

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疲劳标志评定法、生理测定法、心理测试法。

1、观察法:

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变化的能力,练习后的面色、排汉量、呼吸、面部表情、声音、注意力等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

2、自我感觉法:

了解学生饮食、睡眠、精神、练习兴趣等。

3、疲劳标志评定法:

通过疲劳的深浅度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

应该明确的是体育课程教学必须重视设定合理的运动负荷、安排适宜的练习时间、练习密度、练习强度;抓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八、继承“体育教学中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的做法

以往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性质、课的类型、不同季节和场地器材情况,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法:

教师不仅讲究讲解的艺术与要求,而且十分注意口令(口哨)、手势的运用。教师口令声音宏亮、节奏分明、吐字清楚,根据练习内容的不同,声调、节奏各异,令行禁止;教师的手势是无声的语言,教态自然、沉着若定,手势果断自如,一招一势、身动神随,富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直观法:

教师很注意示范动作和教具演示的作用和效果。注意学生感知动作的各环节、过程和细节,直观、形象地把动作的结构、关键部位和重要环节充分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信心。

练习法:

是突出体育学科特点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身体练习学习动作,掌握技术与技能。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完整法、分解法、条件法进行教学。

完整法:

教师对于技术结构简单、学生易于掌握的动作一般采取完整法教学进行练习,让学生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连续完成,以保持动作的完整过程和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分解法:

对于教材内容技术含量高,动作复杂的项目,教师为了简化教学过程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尽快让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常常按照技术结构,把复杂动作分解成几个合理部分逐次进行教学。

条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动作的结构和环节,教师经常设置一定条件,把动作限制在正确的规格上,使学生按照条件进行练习,达到顺利掌握动作的要求。如,为了解决投掷的出手角度,设置一定高度的皮筋或横杠。

游戏法:

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等品质有良好作用。比赛法:

是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上述这些方法是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九、继承“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大纲、课标的要求,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将学科育德作为每节课的任务之一,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例如:

1、通过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2、通过队列队形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服从命令的教育;

3、通过短距离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教育;

4、通过耐久跑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教育;

5、通过投掷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统一行动、注意安全的教育;

6、通过投掷的捡拾器材,对学生进行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教育;

7、通过球类教学,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

8、通过体操教学,对学生进行团结友好、助人为乐的教育;

9、通过游戏教学,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教育;

10、通过比赛,对学生进行胜不骄、败不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尊重对方、尊重裁判、集体主义、竞争意识等教育;

11、通过学生清理场地、收回器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

上述这些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是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有时通过组织教学进行教育,有时通过集体活动进行教育,有时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育,有时通过偶发事件进行教育。不是板着面孔的枯燥说教,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以表扬为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十、继承“培养体育骨干,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作用”

体育骨干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是班级体育活动的带头人,是体育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体育教师非常重视对体育骨干的培养和使用,让他们担任小组长,使他们在教学行动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1、经常选择掌握技术比较好的体育骨干做示范,加强学生的亲切感,增加学生积极学习和完成任务的信心;

2、体育委员每节课都要整队,检查出席人数,向教师报告;

3、小组长在课上带领本组同伴进行练习,带领本组同学换项、调动队伍,担当保护者;

4、在游戏或比赛前,常常与教师一起试做,使游戏或比赛过程更清晰。

体育健康课程 篇6

[关键词]体育活动课校本课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3

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它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发学生的智能、体力,使学生各方面的体育才能得到富有个性的充分发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任务。现在体育活动课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保证体育活动课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是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出勤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体育活动课是全年级的学生同时由一个教师来上课,学生人数少则200人,多则达400人以上,由于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又无考核成绩,尽管上课时间由教师安排,但学生非常自由,犹如一盘散沙。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顾及不上,而那些本来就觉得体育成绩稍差并不影响升学的学生,会乘机溜走。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各个场地活动,具体少了哪些学生,教师很难统计。这种课很难说会有什么好质量。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项。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3.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体育校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另外,还对学生在具体选班时定出两个规定:一是体育锻炼达标不合格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必须到基础班,得到上课教师认定合格后方可参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学生,若在定期身体素质抽查中,不合格的则必须回到基础班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作业。因此,有些学生还在课外进行自我锻炼,并时常向教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学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锻炼”变成“我要做”“我要锻炼”的行动,表明体育校本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项、选班,由专职教师授课,其关键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是创造力。而校本课程正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出发点,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以笔者所代的徐州二中校本课程高一男生篮球为例,笔者把各项基本技术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基础战术的配合(传切、掩护、突分、换防等),然后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在教学、比赛过程中穿插比赛规则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篮球比赛的认知能力和观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篮球素质。当然,定期检查学生所学内容这一环节是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样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弥补了体育活动课的不足,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和条件。这正是我校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推进素质教育所取得的突破性效果。

探析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篇7

关键词:高职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反思

1 开发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目标

1.1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体育与健康的协调, 对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要只是局限于健康课程教育的内容, 还要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者缺一不可, 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字眼的引进会进一步的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极其组织形式的变化, 我国的体育课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 这对于推进我国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1.2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课程的发展虽然说学生是占主导作用的, 但是体育教师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因此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促进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在掌握体育知识之后, 还要不断的掌握全新的运动技能, 了解多项运行项目的性质特点,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进一步得到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1.3 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主要是将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和健康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让多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不断地进行创新,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打下基础。

2 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和探索

为克服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 更有效地实现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宗旨, 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和多类型的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强化他们终身体育的学习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和健身技术, 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

2.1 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 要正确认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度重视能够积极影响教与学的因素,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强调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权以及价值, 认同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 为他们的体育锻炼提供平台, 从先前被迫的体育锻炼的形式中解脱, 能够积极投入到一种宽松和谐的体育氛围中。最终创造出一种双向互动的体育锻炼形式,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建立稳定的基础。

2.2 体育与健康教学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当前高职院校中, 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则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 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校体育仅仅是终身体育的一个基础阶段, 学校体育的完成并不是体育实践, 也不是身体锻炼的终结, 只是终身体育锻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只有提高这一认识层次, 不仅可以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 而且还可以体会到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 最终也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人才。

2.3 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

高职院校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等方面。

2.3.1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高职院校中, 为提高学生对健康保健、体育锻炼、体育技能及欣赏等方面的认知,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务必要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教学内容, 并且从多方面开展教学内容。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多是借助体育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让学生对体育的本质, 对体育锻炼从身心上接受和了解, 并保证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此外教学内容设计的改革, 也能够保证学生以积极、愉快和自主的心情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2.3.2 教学方法的设计

高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中, 体育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层次性, 在教学中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能够积极愉快的自主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主抓学生身心的教学方法采用的多是活泼的教学方法,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教学方法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2.3.3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关系到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还是完善体育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测定学生的知识及技术技能等,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 增强自身体质。

3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和探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实际出发, 不断进行深化改革, 提高学生的认识, 因材施教, 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文植.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效果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4, (01) :187.

[2]徐志刚.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143-144.

[3]朱全飞.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90-91.

[4]丁军宏.职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教师, 2011, (09) :48-49.

[5]余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2, (05) :72-73.

体育健康课程 篇8

体育活动课的内容是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出勤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固定形式上的要求。体育活动课是全年级的学生同时由一个教师来上课,学生人数少则200人,多则达400人以上,由于没有具体的上课内容,又无考核成绩,尽管上课时间由教师安排,但学生非常自由,犹如一盘散沙。有上进心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顾及不上,而那些本来就觉得体育成绩稍差并不影响升学的学生,会乘机溜走。那么多的学生同时在各个场地活动,具体少了哪些学生,教师很难统计。这种课很难说会有什么好质量。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这要求我们要从课程的本质上来开发、研究与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的流程:1.选课。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方案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项。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2.排课。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一(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3.上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体育校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4.考核。每一专项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折算成学分,纳入学生学期成绩考核之中。另外,还对学生在具体选班时定出两个规定:一是体育锻炼达标不合格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必须到基础班,得到上课教师认定合格后方可参加校本班;二是校本班的学生,若在定期身体素质抽查中,不合格的则必须回到基础班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作业。因此,有些学生还在课外进行自我锻炼,并时常向教师汇报自己的进展。学生由往日的“要我做”“要我锻炼”变成“我要做”“我要锻炼”的行动,表明体育校本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地选项、选班,由专职教师授课,其关键是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是创造力。而校本课程正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为出发点,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以笔者所代的徐州二中校本课程高一男生篮球为例,笔者把各项基本技术的不同方法教给学生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基础战术的配合(传切、掩护、突分、换防等),然后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在教学、比赛过程中穿插比赛规则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篮球比赛的认知能力和观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篮球素质。当然,定期检查学生所学内容这一环节是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样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体育健康课程 篇9

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正式把原来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1]。基础教育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必然涉及健康的重新定位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基础教育课程中提出健康教育, 但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 仍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不少学校设制的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中, 既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在其他相近学科的教学中也没有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安排;在学校领导、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意识中, 健康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健康第一”, 但学生一些体质指标却没有提高的现状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 至今仍棘手难解。本文在分析比较当前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研究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实施方法。

健康教育应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关键时期, 身心健康对于他们至关重要。学校健康教育最大特点之一是将传授的卫生保健知识与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 不仅能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而且通过自身的参与和体验, 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答与指导行为, 自然能有效控制常见疾病的发生、自我调节心理平衡和自我克制不良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学习的基础阶段, 是系统接受与掌握健康知识, 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与文明生活方式的最佳时期, 尤其是他们今天接受健康教育质量如何, 便是明天社会成员素质提高的基础。所以切实抓好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 才能使我国健康教育质量水平立于世界健康教育的前列。

2. 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保健内容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锻炼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不可替代部分[2]。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目标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摆脱了系统性的束缚, 不同的教师可选择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而每个学生对健康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教师必须帮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健康观, 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要教会学生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方法, 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并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和休息, 懂得自我监督。

学校体育突出健康教育的思想, 能够更加体现体育的本质, 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而健康教育通过体育教育的形式, 能够更加生动、具体、有效。因此,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过去两个单独相互脱离的教育课程进行了有效的交叉融合和优化重组, 使之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科学体系的新型课程, 它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3.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也称精神健康, 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3]。以往的体育课教学非常强调学生技术掌握如何, 学生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 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 我国独生子女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主要表现在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等方面。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品质,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同时教学中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设置健康教育内容

1.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特点

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晓有关健康知识、信息, 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及思维方式均不同, 因此在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时, 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形式、教学模具及教材选编均要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因人施教。我们要建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必须是科学、全面、系统的课程理论新体系, 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如果没有健康的理论知识基础, 没有对健康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 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改革, 都会造成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混乱, 或是在实践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脱离。

2. 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

学校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 以思想、意识、行为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以学生掌握身体生长发育知识, 了解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特点, 掌握健康的生活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过程及课堂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课外锻炼、运动竞赛等,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的健康行为和习惯, 提高卫生保健知识水平, 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的目的, 从而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4]。

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 根据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 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设计为: (1)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 包括人体生理特征, 青春期生长发育规律、预防疾病的措施、一般性伤害事故的急救与护理、性知识教育等。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包括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纠正、面对挫折的心态调整与情绪控制等。 (3) 周围环境的保护和自我健康行为的养成, 包括科学的健身方法、良好行为及卫生习惯的养成、掌握运动卫生常识及基础营养科学知识等。具体实施时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 安排教学计划。其次, 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

健康教育应用于体育教师的培训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并且要具备创造性思想和能力。因此, 对体育教师进行现代健康教育,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这首先要求高等体育教育部门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 更新观念, 改革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 以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未来的体育教育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 其主要职责是使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和引导学生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 教师首先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整体素质, 以适应将来学校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要求。对在职体育教师在健康知识和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培训, 使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的积极探索者。

2. 加强体育师资进修培训, 提高理论水平

现在中学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重视学生要掌握健康知识, 那么健康教育的教学重任必然落在体育教师肩上,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更多、更专业健康教育知识, 来指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形成健康行为。在职教师可通过进修、短期培训和在职脱产等形式来取得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4]。根据学校的特点, 培训内容应以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体育锻炼的个人卫生与良好习惯、体育锻炼与饮食营养、体育锻炼与休息、体育锻炼与心理卫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的生长发育、体育锻炼的安全与创伤预防等为重点。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 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训练方法, 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 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5]。

健康教育应用于体育与健康的科学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1) 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与标准值的对照;2) 侧重于对学生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测试;3) 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4) 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运动的行为、运动习惯等;5) 学生的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和自信心、与人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体育与健康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而且更要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运动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实施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但具体执行单位还是学校, 学校的领导要加强重视, 加大投入, 创造支持性环境;健康教育实施主体是体育教师, 直接监控实施的过程、细节, 发现出现的问题;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其实际情况, 制订出相应的对策, 加大健康教育的保障, 更加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结论

体育教学改革对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设置健康教育内容, 内容设置要符合学生特点, 开设青春期教育、进行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生理、心理变化, 树立健康的信念, 掌握促进健康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应用于体育教师的培训, 提高理论水平;健康教育应用于体育与健康的科学评价体系, 真正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对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保健内容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设置健康教育内容;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应重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新, 提高理论水平;并用科学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健康状况, 促进健康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体育课,健康教育,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培新.200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体育学刊, 2001, 8.

[2]张腊梅.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健康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4.

[3]郑振佺,霍建勋.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4]陶骆定, 庞徐薇.论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6.

体育健康课程 篇10

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从传授“三基”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到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的教学目标上来, 说明体育与健康课将在以“健康第一”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宗旨下, 会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者, 教学目标的转移, 对体育教师来说, 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的合理性, 以及不断创新和探索的能力等各个环节, 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 对于站在新课程改革最前沿的体育教师来说, 只有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全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才会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一、全面的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能力的首要需求

1. 全面的实践能力的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 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教学的一些目标, 而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而且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中可以解读到,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不但不会弱化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学, 反而要求所学的内容多样化和广泛化。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限定, 学生会从自身的兴趣和身体练习的需求出发, 要求学习的内容出现多元化。而现在从事体育教学的一线教师, 因受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 所撑握的实践技能大多是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一些传统项目上的主要技术、技能, 恰恰缺少当代学生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中国传统体育以及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等内容上的实践技能。因此,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实践技术和技能结构, 通过积极努力, 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全面、更能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健身指导的需求, 进而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实践技术和技能的需求。

2. 全面的理论知识的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对体育教师的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也更加全面。因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师在掌握一些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一些新型体育运动、民间传统体育、小球等项目的场地、规则、练习和训练的方法、运动的规律、技术技能的基本要领等基本理论知识, 以便及时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中, 以培养学生在终身体育锻炼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健康体育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的理念。此外, 教师还要掌握有关健康方面的各种知识, 用科学的健康知识来指导学生从事体育锻炼, 以避免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时造成不必要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 因此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一项内容。

二、一项和几项具有精湛技术和技能、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专业特长是新课程标准对当前体育教师的又一需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另一大理念是在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 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技术, 掌握一些科学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因而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时, 体育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充分地进行科学的身体练习,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的技能和技术。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选项教学, 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髓, 即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来达到促进健康和掌握技术的双重目标, 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师进行高中学生选项教学时, 由于学生对自己选择项目的学习内容不再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学习目标的要求会很高。因此, 作为教师, 不但要掌握这一项目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而且要从基本技术到复杂的战术、从简单的练习方法到系统的训练、从对这一项目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到对它的发展方向及科研方向上都应该有一个很高的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高中选项教学中具有较高水平学生对这一项目学习的需求。体育教师只有高水平地掌握一到几项运动项目的实践和理论知识, 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需求。

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弱化了班级授课制, 因此从班级授课制中衍生出来的一些诸如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过时, 随之而来的是紧跟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一些诸如打破班级的男女分组教学、项目分组教学、学习层次分组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各种分组教学的不同特点、学生对各项目学习兴趣的浓淡、对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的水平不一, 都必将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新的要求。传统体育课中一个老师一学年甚至几年所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是熟悉的, 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图也容易理解, 因此教学组织过程相对容易一些。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各种分组教学学生人数多、学生流动性也比较大、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程度不一、师生相互了解不深, 因此, 与传统的体育课班级授课制相比,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将更加复杂化和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针对每节课中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的不同,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运用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的健康为本, 以有利于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准则, 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 使体育课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四、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的需求,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更强生命力的保证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统领教学内容这一精神向我们指出, 创新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得以发展和不断适应学生健康需求的支柱。只有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内, 不断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认定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才能使体育与健康不断健康、科学地发展下去, 才能使体育与健康课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水平、传授给学生终生体育中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科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总目标。而新课程标准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 也全方位地放开了体育教师不断创新的手脚。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 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 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这些都成了创新体育与健康课的绝好机会。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新能力,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的设置, 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只有通过创新, 才能使体育与健康课适应学生健康体育锻炼的需求, 才能完成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水平这一课程目标。因此, 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是一项决定性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经济法律法规下一篇:有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