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件供应

2024-05-18

备件供应(精选六篇)

备件供应 篇1

备件供应保障是确定装备使用与维修所需备件的品种和数量, 并解决它们的筹措、分配、供应、储运、调拨以及装备停产后的备件供应等问题的管理与技术活动。其目标是使装备使用与维修中所需备件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供应, 并使备件的库存费用降至最低。为此, 备件供应保障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确定装备备件的需求量, 主要是确定保障时效期内备件的品种和需求量, 备件的需求量与装备上工作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二是, 确定装备备件的库存量, 库存量的大小取决于对库存量的合理控制[1]。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准确、合理地确定备件的需求量和库存量实际上是极其复杂的工作。

1 备件的分类

(1) 按供应的时间可分为:

安装备件:保障设备/系统安装所需的备件, 包括在安装、试验和评价维修设备/系统所需的常用和散装件 (如连接件、电缆) 以及零部件。

初始备件:在装备部署初期 (1~2年) , 用于保持和恢复装备设计性能所必需的不可修复件和部分可修复件。不可修复件包括消耗性备件和部分易损坏备件。可修复件主要提供修理周转的更换件。初始备件是从承制方那里采购 (或者是承制方制造或者是承制方从转承制方、供应方得到) 的。

后续备件:在装备稳定使用阶段, 为保持和恢复装备的设计性能所必需的可修复件和不可修复件。该类备件是承制方向使用方推荐的订货备件, 作为已消耗掉的初始备件的补充件, 由使用方选择订货。

(2) 按寿命分布分为:

指数寿命件:其故障率为常数;

正态寿命件:其故障率依赖时间;

威布尔寿命件。

(3) 按结构属性分为:

电子件备件:其寿命分布一般按指数分布处理;

机械件备件:其寿命分布一般可按正态分布处理, 属限寿件, 按寿命长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全寿件 (整个服役期内除执行规定的保养外, 不需翻修) 、单寿件 (对应一个浴盆盆底长度即翻修时限) 、短寿件 (基层级预防维修件, 也叫易损件备件) ;

其它件备件:如橡塑件、木材等, 一般不假定寿命分布, 其寿命按经验数据给出, 也归入限寿件。

(4) 按可恢复性分为:

可修复件备件:可以通过修复性维修恢复其全部规定功能的件的备件;

不修复件备件:不能通过修复性维修恢复其全部规定功能或不值得修复的件的备件, 又称为一次性备件。

(5) 按备件存放时的状态分为:

待修备件:不能使用的可修复备件;

准备发放备件:具有使用功能和满足操作规范的可以发放的备件, 该备件可以是新的、修复的或大修好的。

(6) 按维修级别分为基层级备件、中继级备件和基地级备件。

(7) 从购置费用角度分为昂贵件和一般件。

(8) 从对系统功能影响角度分为关键件和一般件。

(9) 从标准化角度分为标准件和非标准件。

(10) 按供货源分为通用件 (市售件) 、专用件 (制造厂产品) 。

2 备件消耗因素分析

备件消耗率反映了装备的可更换单元对备件需要的程度。引起备件消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与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有关, 而且与维修策略、使用管理、零部件对损坏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相关。在预计备件消耗率时, 应考虑下述因素的影响[2]。

(1) 可更换单元的基本故障率 (λ)

基本故障率是指当可更换单元的环境因素、质量等级、工作状态等都符合规定的基准条件时, 该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 它仅与可更换单元的种类、结构、工艺有关。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对备件消耗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故障率从可更换单元本身的固有可靠性反映出使用过程中需要备件的趋势。提高可更换单元的固有可靠性是降低备件消耗率的根本措施。但可更换单元的故障率并不等于备件消耗率。装备发生故障后不一定都需要备件, 而装备未出现故障时, 由于人为损坏或丢失备件, 或进行预防性维修等却有可能需要备件[3]。

(2) 环境影响因素

装备所处的环境不同, 其可更换单元的备件消耗率可能会大不相同。参考可靠性预计方法和外军的研究, 将装备的使用环境分为好、中、差三类。不同结构属性的部件受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于电子器件, 由于温度、湿度、风沙、振动等环境因素影响, 其备件消耗率会较大, 所以其环境影响系数较大;非电子产品中的非金属件次之;而金属件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小。各类器件对应不同环境的环境影响因子见表1。

(3) 零部件对损坏的敏感性

在装备搬运、装配与维修中, 可能因人为差错、不按操作规程和严酷使用等而使备件遭受损坏。在装配时, 可能因安装工具而损坏备件, 在维修时, 也可能由于调整不当等损坏备件, 这是由于人为差错造成的, 与该件本身的故障率并无关系, 它与零部件对损坏的敏感性有关。敏感性系数取值见表2。

(4) 修复性影响因素

故障单元修复后, 仍可作为备件继续使用, 修复性影响考虑的就是单元故障后, 可修复比例对备件消耗的影响。决策时, 可以根据FMEA和相似产品的数据直接给出修复比例。另外, 也可以对修复性进行分类, 分为可修、部分可修和不可修三类, 对应的修复性影响系数见表3。

(5) 使用频率

预计备件消耗率时, 必须考虑可更换单元的使用频率。正常使用与非正常使用对备件消耗率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非正常使用一方面表现为使用时间过长或应力应变状况超出原设计规定的使用条件;另一方面, 则表现为由于使用过少或没有使用 (如未定期通电、开机、运转等) , 造成某些零部件变质或性能下降。使用频率系数取值见表4。

(6) 备件管理

零部件因松动而脱落, 在维护、修理和保管中丢失以及因保管不善而造成的备件失效等, 都会引起备件消耗量的增加。

(7) 预防性维修消耗

在预防性维修中, 特别是定时更换策略下, 所导致的备件消耗。备件的预防性维修消耗数等于年度预防性更换次数, 该值依装备的预防性维修方案、计划而确定。

3 备件的供应模型

备件数量是备件供应保障过程的核心问题。确定某项备件数量所涉及的重要因素有很多, 包括:该备件的可靠性;装备上使用该备件的数量;备件可用概率;该备件对任务成败的关键性;该备件的费用等。就装备维修来讲, 在确定备件要求时应当考虑到:

(1) 修复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实际所需备件。

(2) 补偿因在实施维修过程中可修复件的维修周转所需备件的额外储备。用备件换下可修复件送修至修复返回作为备件, 需要维修周转时间, 特别是中继级或基地级维修工作繁忙, 需等待时间愈长, 补偿所需的备件数就愈多。

(3) 补偿因采购备件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所需备件的额外储备。

(4) 补偿可修复件无法修复而报废所需备件的额外储备。

3.1 初始备件的供应模型

备件数量主要取决于装备中该部件的数量及它的寿命分布规律。据统计, 寿命服从指数分布的部件约占全部部件的90%左右, 电子件的寿命分布一般均可按指数分布处理。下面我们寻求指数寿命件备件需求量的计算模型[4]。

设装备中第种部件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故障率为λ, 装备在两两不重迭的各个时间间隔中, 该类部件出现的故障相互独立, 且在内最多出现一个故障 (Δt→0) , 即:

Δt→0时, 0·Δt为高阶无穷小, 那么在0, ΔtΔ内, 当备件量kpi为零, 即kpi=0时, 装备的可靠工作概率为:

当备件量kpi=1时, 装备的可靠工作概率为:

当备件量kpi=k时, 装备的可靠工作概率为:

这样根据系统可靠工作的概率要求和第种部件的平均故障率, 就可以计算出该种备件的需求数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若装备中某部件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该部件的备件需求量可按下式确定:

其中:P———装备中某部件要求的备件保障度;

j———递增变量, 从0开始逐一递增至某s值, 使上式右边值≥P;

s———所需备件数量;

n———装备中该部件的件数;

λ———该部件的故障率;

t———保障时效内装备累积工作时数, 对不同情况t应分别处理:

(1) 对不可修复件, t取保障时效期内装备累积工作时数 (h) 或备件更新周期内装备累积工作时数 (h) ;

(2) 对可修复件又分两种情况: (1) 基层级更换, 后送中继级或基地级修复, 此时取修理周转期内装备累积工作时数 (h) ; (2) 在基层级对该件进行修复, 此时当满足该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 远大于该件的平均修复时间 (MTTR) 时, 在至少准备一个供换件修理的情况下, t取该件的MTTR (h) 。

3.2 后续备件供应模型

随装备一起交付部队的初始备件, 是研制单位根据装备的各种战技术性能和相似装备的备件消耗情况而配备的, 只能体现装备备件消耗的一般规律。后续备件是装备进入稳定使用阶段需求的备件, 体现的是该装备备件消耗的具体规律, 由使用部队根据装备初始保障期的实际使用情况, 统计备件消耗规律, 修订初始备件供应而确定的。一般由使用部队向军械处申报下一年需请领的备件计划, 所以后续备件供应一般以年为单位来计算, 也可称为年度备件需求量。

如果装备使用信息收集的及时完整, 并且能够准确地确定零部件的预防性和修复性维修更换间隔时间, 则可按下述模型计算:

(1) 对不可修复件, 确定备件数量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S———所需备件数;

N———装备总数;

n———每台装备上该部件的件数;

Top———供应保障计划时效期;

TBRpt———预防性维修更换间隔时间;

TBRct———修复性维修更换间隔时间;

μ———备件废品率。

(2) 对可修复件, 其修复后将归入周转备件继续使用, 所以确定的是周转期内的备件数量, 计算模型为:

式中:Tom———备件修复周转时间;

τ———修复后可继续使用的百分数。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各种影响备件消耗因素的分析, 针对耗损类型的备件和可修复类型的备件, 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预计装备工作在标准条件下的备件需求量, 以准确地反映装备备件供应保障的实际情况, 为装备综合保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备件对于保持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装备备件供应保障的立足点是, 在满足保障费用约束的前提下保障装备的战备完好性。从这一点出发, 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方法配置备件, 才能使装备备件的供应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备件,供应保障,备件消耗

参考文献

[1]陈学楚.装备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2]李建平, 石全, 甘茂治.装备战场抢修理论与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0.

[3]周正伐.可靠性工程基础[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9.

船舶物料、备件供应管理规定 篇2

为规范船舶配件物料供应流程,加强对船舶物料备件的管理,保障船舶安全航行,节约成本,特制定本规定。

一、责任人员:分管领导负责、分管机务管理人员、船舶部门领导操办。

二、供应原则:船舶按月申报计划、公司统一采购供船。

三、购送流程:

1.船舶申报:各船驾驶部、轮机部负责人在每月25日至30日作出下月度申领计划,集中向公司申请,填报物料、配件申领表(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规定的格式)报公司机务管理人员审核。

2.公司审核:机务管理人员依据船舶上报的备件、物料申领表合理核定船舶所须的各备件、物料的品种及数量并报分管领导复核。

3.集中采购:机务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各船配件、物料种类和数量联系2—3个公司供应网络内的供应商,明确采购价格及各项费用,报公司分管领导审核,确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组织采购,保存好各项原始票据和合同。4.及时供船:采购完毕,及时在方便的港口供船,并取得船舶部门长的签收单。

四、审批核销:供应完毕后机务管理人员及时记录供应登记台帐,建立采购档案,按财务规定填写报销凭证(附船舶配件或物料申领单、询价记录、发票及签收单)报分管领导审核,呈送总经理审批同意后交财务部门报销(或挂账)。

五、特别事项:

1.临时采购:因设备突发故障原因急需临时采购配件、物料,时,由船上直接机务管理人员报告,在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联系采购,及时送船,其他程序参照上面的采购流程执行。对于相关表格、报表未及时填写的,事后须及时补齐。

2.船舶自购:因特殊原因需船舶自行购买的配件和物料。由船上向机务管理人员申请,机务管理人员填写《船舶配件物料自购单》定出资金限额,报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通知船舶自行购买;800元以上的配件和物料原则上船舶不得自行购买。

3.单个配件金额达5000元及以上的,采购前须报总经理审批。

4.未按本规定程序办理或缺乏相关单据的,审核时不得批准,由擅自购买人自担。

六、船舶计划修理中的配件和物料采购,参照按本规定办理。

供应链中的船舶备件库存管理 篇3

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航运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各航运企业都试图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能力,优化企业组织、进行供应链流程重整等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航运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地位早已得到公认,它在全球经济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船舶是航运企业资产和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供应链中的核心能力所在。船舶备件是指为船舶的主机、副机、辅助机械、电气设备、通导设备等船舶设备维修与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所需备用的部件、配件和零件。故船舶备件可以说是作为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体现核心能力的核心元件。船舶必须配备适量的备件,以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减少停航时间,提高船舶营运率,但备件数量过多则必定占用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增加了企业负担。船舶物料备件的成本是航运企业除燃料费用外的最大的成本组成部分,降本增效,向供应链管理优化要效益,在当今严峻的航运形势下,如何控制船舶物料备件成本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在研究的课题。由于修理需要更换大量备件,而备件质量又会影响修理周期,国内航运企业通行的做法是将修理与备件费用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并将物料费、润料费统称为三项成本。这三项成本往往由航运公司的机务管理部门进行控制。下表为中海集运2011年度三项成本的考核指标,从中可以发现,其修理备件费用达25 777万元,占三项成本的 44.87% 。

表1.1 中海集运三项成本指标

部门修理备件费

(万元)物料费

(万元)润料费

(万元)

船工一部31354781566

船工二部857416178103

船工三部7243161511114

安技部31557104425

浦海航运36708201222

总额25777524026430

百分比44.87%9.12%46.01%

本文试图运用供应链控制理论,针对船舶备件库存的特点,力求提供一种流程高效、信息共享、成本降低、响应敏捷、协同有效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船舶备件库存控制方法,使船舶备件保持在合理范围,既满足船舶安全营运的要求,又能减少备件库存,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基本概念

1.供应链

供应链一词源于英文的“supply chain”,也有人称其为供给连锁。现今国内普遍接受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供应链管理

我国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将供应链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过程中涉及跨企业、跨行业、跨部门运作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业务流程的一体化。

3.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

库存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库存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单一企业的综合成本,而且也制约着整条供应链的性能。库存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方面,供应链中存在库存可以保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保证生产的平稳进行,并通过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经济规模来减少成本;但另一方面,过量的库存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大库存成本,还会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保持一个合理的库存量,在企业现有资源约束下,以最合理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所期望水平的服务,是每个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供应链控制下的船舶备件的库存决策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船舶备件库存问题和航运企业中的传统备件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充分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优化的影响。传统的船舶备件库存是用来应付单船的不确定性的,主要侧重于优化单船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这种单一的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船舶备件的供应链长度为“船舶——船公司——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故备件库存的优化控制必须包含这些环节。在整条供应链上必须做到(1)供应链库存整体最优化。某个船舶备件库存的最优化必须放在整条供应链上来衡量。(2)信息共享最大化。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库存优化管理的基础,只有船舶、公司、备件供应商都能实时监控到船舶备件信息,才能对库存进行科学控制。(3)供应链成员连接的无缝化。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节点企业(部门)的活动,才能获得最满意的运营效果。船舶备件的库存信息应该即时、流畅地在船舶、公司、供应商中传递,从而使供应链能够实时响应船舶的备件的需求,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备件需求。根据船舶备件的供应及库存特点,我觉得可用以下两个方法进行船舶备件的库存控制。

1.考虑设备关键性的船舶备件ABC分类库存策略

船舶备件品种繁多,有近万种备件存量,对每种存货都进行详细的库存分析是不经济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通过不断地盘点来控制库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现在船舶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定员越来越少,一艘10万吨级的船舶,全船定员21人,机舱人员才9人,而且船员的主要工作还是在生产,在航行上。对船舶备件的库存管理 的目标是库存资金占用尽可能少、同时又能保证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备件供应 。库存ABC分类管理就是解决这对矛盾的较为合理的一种控制方法。

备件供应 篇4

1 石油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要去考虑备件的可维修性,于是就把备件很粗略地分为可维修和不可维修两大类。在这以后,为了备件的库存策略能够更加的科学合理化,对备件进行了更加科学详细的分类。如在1992的时候Cohen根据备件的需求将其分为普通需求和紧急需求;Moore在1996年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备件的分类必须要考虑到它的历史使用信息、故障、采购的提前期以及供应商的服务等因素;2004年由Braglia等人根据备件的更详细的信息,如库存的约束、设备停机的成本、一些环境因素以及维修策略等因素对备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1.2 国内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现状

备件报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赵嵩正(1999)在对某企业调查发现,该企业大概有占库存总资金40%的备件所在的设备已经报废或者很长时间没有被领用过。沈波和陈维奇(1999)提到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储备的备件品种不合理;储备的定额不科学,采购还不规范。备件订购的计划做的不准确、技术更新、检修或设计变更等等因素造成了备件的积压。寿古(1997)提到要加强备件集中管理,推进“无库存”管理;对备件进行质量跟踪;检修及备件计划,实行全面的备件资金预算管理。

2 我国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1 我国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理论的迅速发展,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经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使系统的采购供应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采纳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1 备件的管理不到位。

石油设备型号规格多、资料繁杂,有的有装配图无零件图,有的根本没有图纸,部分进口设备图纸资料采用外文或国外标准等。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不高;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反馈不准确,造成申报单位重复报计划,导致重复采购;备件的经济储备不合理,使得经济储备不能完全按照备件的使用寿命来采购,造成供货周期偏长;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采购不能完全根据当时企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严密地组织采购计划,并准确性不是很高且执行的力度不够;由于进口备件价格高、供货周期长,使用部门不能建立完善的对进口备件的使用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2.1.2 备件采购供应管理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石油企业的采购供应管理系统正在积极的建设,但是我国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不够深刻,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网络采购供应管理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采购管理体系对设备的采购提供适时、适量、低成本的转移服务。石油企业系统开发还不是很完善,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不够,使设备的供应管理无法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企业协同运作的效益。

2.1.3 备件仓储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我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采用预防维修的设备管理方式,一般所需的备件品种、规格型号以及需求数量可以提前预知,如果可以及时采购,可以不考虑库存。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很少使用的备件在库存管理中占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其需求又很难预测,从而给备件的仓储管理增加了难度。

2.1.4 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制约。

我国石油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但是石油企业在战略采购与供应商建立亲密合作伙伴关系的动力不够。由于我国石油备件的供应商分散并且没能形成产业规模,技术与管理不到位,造成石油企业对联合库存管理心存芥蒂。

2.1.5 采购人员的素质和绩效考核。

采购是新利润的源泉,我国缺乏对采购供应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精通各种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又与采购供应管理有关的技术综合性人才较少。采购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上我国石油企业的采购绩效考核评估的体系很不健全,不能调动采购人员的积极性,也使采购的运营成果很难客观地进行评价。

2.2 我国石油企业设备采购供应管理的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石油企业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石油企业也应该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积极地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企业应该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自己的适应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全球化高度来进行采购供应管理。面对种种挑战,石油企业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

2.2.1 加强备件的期间管理。

建立设备监测制度,科学地考核和评价设备状态,真正反映设备状况的是其主要零部件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编制全部关键设备和备件的技术要求,采购部门必须用这些技术要求来消除只根据价格而为了经济采购劣质产品的习惯;同时进行备件的集中管理;履行阶段的合同管理,从而保障企业合同利益的实现。

2.2.2 加强采购供应链的建设,节约成本。

我国石油企业随着国际市场化的加剧,通过对国外石化企业的考察和学习,运用其先进的采购供应管理理论,建立以信息交流为平台的采购生产的协作关系,以发展的眼光选择高质量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综合利用其他企业的优势,完善采购的流程和政策,使采购公开透明化,从而来节约采购成本。

2.2.3 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针对我国石油设备企业采购中的网络技术问题,很多石油企业的软件在采购供应中并未发挥作用,所以在软件设计方面应该增加一些检查和强制的功能,使其能真实的反应采购申请、订货状况、配送质量等记录,为财务和企业决策提供了方便。采购供应商应该大力开发和推广电子商务,加快设备数据库的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发展第三方的设备采购,提高采购和经济效益。

2.2.4 加强备件的仓储管理。

备件仓储管理是指从备件入库一直到出库阶段的工作。其对备件的全程管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石油企业应该通过制定与仓储、检验、维护、收发货配套的制度以及相对应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使仓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处理解决问题有法可依。

2.2.5 加强人才培养和绩效考核。

企业应该切实搞好员工队伍的培训,除了加强供应链管理外,还要对员工进行企业归属感和道德感的培养。建立人员考核系统和考核监督机制,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

3 我国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联合库存

虚拟联合库存模式下建立统一参与的ERP信息系统,将各个企业的可共享的备件库存通过该系统连接起来,每个企业可通过该系统实时查看其他企业的可共享库存,寻找其维修急用的备件;实体联合仓库模式是地理上相近的企业地址优化,在合适的位置选定联合库存,存放共享备件,备件使用补充方式采用谁领用谁补充采购;供应商联合库存使备件供应商更积极参与企业的备件库存管理环节中,在保证企业维修备件需求供应的同时,自己也获得较稳定的市场份额。

3.2 低需求与慢速流动备件库存管理

对于低需求备件和慢速流动备件管理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备件的服务水平。低需求备件的模型算法和慢速流动备件的需求预测将成为未来降低成本的一个重点。

3.3 网络价值链

采购可以进行跨行业的合作,在共同来承担风险和分享利益的基础上贡献各自的资源,将各自的资源、经验和服务整合起来完成最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一些采购的中间环节会慢慢消失,形成网络价值链。

4 结束语

我国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我国石油设备采购中的成本、网络建设、人员发展等问题必定得到解决。我国采购管理技术人员的增加和国外高技术人员的参与,必将给我国石油备件采购供应管理输入新鲜血液。

摘要:石油备件是石油勘探开发、加工运输的关键物资,对石油企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部分石油企业备件采购、供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回顾了国外石油备件采购供应管理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提升我国石油备件的精细化管理,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通过借鉴国外石油备件采购供应管理的经验与做法,将改观我国石油备件管理水平和提高运作效率,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备件管理健康、迅速、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石油备件,备件采购,供应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定安.加强设备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永恒的主题[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6(2):26.

[2]Moore.Establishing an inventory management program[J].Plant Engineer,1996(3):113-116.

[3]赵嵩正.备件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9(2):25-27.

[4]伍蓓.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5]吴海平,宣国良.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4(24):11-17.

[6]李涛.试论我国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特点[J].知识经济,2008(11):86-91.

备件供应 篇5

关键词:军用飞机,军用飞机备件,随机Petri网,建模

0 引 言

备件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备件(Spare)为缩短装备维修时间,预先储存以备更换机件和器材的统称,其不包括消耗性器材,可以是新的,也可以是修复的。根据需要,备件可以配套储存,称为成套备件[1]。实践已经证明,军用飞机的备件供应保障将直接影响飞机战斗力的发挥。军用飞机的备件供应保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按照确定规程运行的过程。如何对这个过程建立模型是军用飞机维修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Petri网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模型构建的有利工具,但是基本Petri网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状态爆炸”、缺乏可组合性、缺乏可裁剪性、缺少时间描述。文中采用随机Petri网进行军用飞机备件供应保障模型的构建,建立的模型简约、直观,并具有时间描述的特点。为此,本文对军用飞机备件供应保障的特点和过程进行分析,并使用SPN(Stochastic Petri Net,SPN)建立模型,为研究军用飞机的维修保障提供了参考依据。

1 随机Petri网

在Petri网中引入时间约束条件:在每个变迁的可实施与实施之间定义一个随机的延迟时间,变迁也就成为时间变迁,这种类型的Petri网称为随机Petri网(Stochastic Petri Nets,SPN)[2]。

SPN=(S,T;F,W,M0,λ)iff:

(1) (S,T;F)是一个网,S元素是位置,T元素是变迁;

(2) W:FN+是狐权函数;

(3) M0:SN是初始标识,满足:∀sS;M0(s)≤K(s)。

(4) λ=(λ1,λ2,…,λm)是变迁平均实施速率集合,λi是变迁tiT在可实施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实施次数。

在Petri网模型中存在以下4种关系:顺序关系、并行关系、选择关系和循环关系。相应的结构如图1所示[3]。

2 军用飞机备件供应保障模型构建

备件供应保障与飞机的日常飞行及保障过程紧密相关[4,5],因此首先要对飞机的日常飞行及保障过程进行分析。

2.1 飞机日常飞行保障过程的SPN建模

飞机日常飞行保障过程中产生备件的使用需求。飞机日常飞行保障过程包括飞行日的产生、飞机调度、飞行、飞行后检查、飞机故障、排除故障等,流程如图2所示。

运用SPN对图2过程进行建模,所建立的SPN模型如图3所示。

图3中各变迁和库所的含义如表1所示。

2.2 备件供应保障的SPN建模

两级备件供应保障过程如图4所示。

按照图4的过程分析,可以建立备件供应过程的SPN模型如图5所示。

对图5分析如下:开始装备在部队正常工作,t0表示装备发生故障,基层级划分故障部件的维修级别,决定故障部件送往基层级维修还是送往基地级维修。图5所示变迁和库所的含义见表2。

随机开关概率t3和t4表示故障部件由基层级维修、基地级维修的概率。t3和t4的值由部队的具体情况而定,且二者之和为1。随机开关概率t9和t10表示对故障部件报废、维修的概率。

2.3 关键变迁的建模

(1) 飞行日产生

以某机群(同一机型)为研究对象,其飞行计划安排与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图6所示,在足够长的日历时间间隔(例如,周、月等)统计区间内,日历年内的机群飞行日数量具有相对稳定的分布。

飞行日产生模型就是确定第i个日历天是否为飞行日。在上述的前提下,将日历月作为统计区间,每月飞行日天数为{ΔNF1,ΔNF2,…,ΔNF12}。当飞行时间为{ΔTF1,ΔTF2,…,ΔTF3},则确定第i月第j个日历天是否为飞行日概率pFi的方法如下:

① 确定第i月需安排的飞行天数ΔΝFi=ΔΝiΤFΤF。其中,TF′为当前年计划安排飞行任务时间;TF为统计基准年累积飞行时间;

② 确定当前日历天安排飞行概率为pFij=ΔΝFi´-ΔΝFij30-j。式中ΔNFij为截止当月当前日已安排飞行日的数量;

③ 按照期望值为pFij的(0,1)分布进行随机抽样,得到随机数xij;

④ 如果xij=1,则当前日为飞行日。

(2) 飞机寿命梯次使用

飞机寿命梯次[6]使用的实施目的在于确定机群飞机的翻修架数以后,对各架飞机的允许使用寿命予进行分配,从而使机群飞机剩余寿命之间拉开差距,使得待修、在修飞机不至于积压,以保持机群可用飞机数量最大化。飞机寿命梯次使用计划可用“梯形图”法进行,绘制步骤如下:

在实施飞机寿命梯次使用计划之前,首先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求得机群飞机使用寿命的战备储存量SS可以通过军用飞机机群使用阶段寿命战备储存量模型求得[7]。

① 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为机群拥有飞机的总架数,纵坐标表示飞机的寿命,只画出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即可;

② 将机群飞机的剩余寿命在横坐标轴上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以自定的间隔从左到右标出,并从0开始依次编号,直到将机群的所有飞机都编入为止;

③ 计算机群飞机的平均规定寿命,在纵坐标轴上标出;

④ 从原点画出战备储存寿命线;

⑤ 把战备储存寿命线向右平移A修个间隔,即为新战备储存寿命线;

⑥ 某架飞机剩余寿命的间隔中点与新战备储存寿命线之间的寿命即为该飞机允许使用的寿命。

(3) 故障发生模型

由于修复性维修时机是不确定的,需要根据飞机装备的累积使用时间和可靠性参数,确定实施修复性维修工作的时机,即故障发生时机。飞机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子系统、设备故障,都会使军用飞机系统处于故障状态,如:飞机装备的某一子系统、设备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寿命)通常服从某一概率分布的函数。

① 电子类子系统和设备,通常服从指数分布,其可靠度分布密度为f(t)=λe-λt,t>0,λ>0,其中为故障率。可靠度函数为R(t)=e-λt

② 对机械类子系统和设备,通常服从威布尔分布,其可靠度分布密度为f(t)=nt0(tt0)n-1e-(tt0)n,t>0,nt0>0。其中n为形状参数,t0为尺寸参数。可靠度函数为R(t)=e-(tt0)n

③ 若某一子系统、设备累积工作时间为T,其发生故障的概率为F(T)=1-R(T)。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可以由部件的使用历史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拟合而得到。

2.4 模型的正确合理性分析

备件供应保障模型建立后应当对其进行正确合理性分析,检查模型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包括检查模型是否有死锁、活锁、死任务以及任务执行顺序是否正确等,一个正确可靠的Petri网模型应当满足以下条件[8,9,10,11]:

(1) 模型的执行顺序应当与实际系统差不多。

(2) 除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外,模型中应当避免没有前级和没有后级的节点。没有前级的节点不会被执行;而没有后级的节点对实例的完成没有任何贡献。

(3) 不能有死节点,因为死节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执行。

(4) 不能有活锁节点,实例或在这种节点中无休止地重复执行。

(5) 对于起始库所中的每一个托肯,最终只能有一个托肯出现在终止库所中。

(6) 当托肯出现在终止库所中时,其他的库所不能有托肯。

可以看出上述的备件供应保障模型可以满足以上6点,所以该模型是正确合理的。

3 结 语

本文对军用飞机的供应保障系统进行了建模,首先在准确对飞机日常飞行保障过程和备件供应保障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SPN模型;然后建立了关键变迁的模型;最后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本文建立的模型为备件预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许中胜,马永龙,鲜勇.基于效率的装备备件配置算法[J].舰船电子工程,2009(11):153-155.

[2]张磊,向德全.基于任意分布随机Petri网的装备维修保障建模与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34(9):158-160.

[3]谷佰军,孙劲光,田立勤.基于随机Petri网工作流档案管理系统的建模与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z1):241-243.

[4]王学伟,涂三军,肖鹏斌,等.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备件需求量计算方法[J].舰船科学技术,2009,31(11):94-96.

[5]王瑞朝,王远达,卢永吉,等.军用飞机备件供应保障流程分析[J].飞机设计,2009,29(2):77-80.

[6]葛阳.储备单元故障率对备件需求量的影响[J].兵工学报,2010,31(4):25-30.

[7]刘勇,武昌,李阳,等.两级备件保障系统的装备时变可用度评估模型[J].兵工学报,2010,31(2):253-256.

[8]黄波,赵春霞,张佩云,等.基于流态随机Petri网的工业混合系统模型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9):2524-2526.

[9]SUN Ping,WANG Jun-li,XIANG Mei-li.Performanceanalysis of workflow[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ulti-symposiums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Sciences.[S.l.]:IMSCCS,2006:2581-2585.

[10]李华,许化龙.基于时间Petri网的并行测试任务调度[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3):501-503.

备件供应 篇6

备件是装备正常维护检修和应急处理的保障性物资,是保障装备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因素。随着装备的发展和日益复杂,备件的品种越来越多。相应地,备件的需求确定、筹措供应、储备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只有科学合理的储备与供应备件,才能使维修任务完成的既经济,维修的质量和进度又符合要求[1]。

但是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备件的确定往往是根据以往经验或参照已有装备的维修需求等方式确定的,确定的结果只是对备件需求的简单罗列,准确性不高,势必存在完成相同维修任务中使用多种不同备件,以及多存多备的冗余现象,并没有达到备件保障资源要求的最优化。而且在整个备件物流以及库存管理中,也实际存在着种种的壁垒,难以做到备件在系统内的有效组织。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维修费用,也使得备件的管理和供应难度增大,容易造成备件的延误,降低维修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确定的备件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剔除冗余的备件,并力求用维修要求简单、成本低的、容易得到的备件替代维修要求复杂、成本高、不易获得的备件,以此来降低维修费用,简化维修难度,提高维修效率。

1 备件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

备件资源整合的目的是通过整合使备件的使用和管理达到最优,同时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维修效率,有效地提高备件的资源利用率。从这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备件资源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宏观上看,备件资源整合是整个备件系统的融合,协调备件涉及的各级组织之间组织关系,整合备件管理技术和手段,使整个备件系统中的各组织更加融洽,彼此间形成良性的物质流、信息流和技术流,备件的筹措、管理和使用更加高效、灵活;二是从微观上看,备件资源整合是提高确定备件的准确性,剔除冗余的备件,使备件保障更精确、更合理,以此来降低维修费用,简化维修难度,提高维修效率。

备件资源整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使备件的筹措、存储、供应和使用更加简化、高效、灵活。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备件资源整合按照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整合、要素整合以及系统整合,如图1所示。

系统整合:包括备件保障的机制、体制和运行模式等的整合。

要素整合:包括管理的整合,例如管理功能、管理思想、管理人员和工具、管理技术和方法、管理组织和模式等方面的整合;计划与控制的整合,包括系统内备件的计划、采购、配置、调配、供应等方面的整合;信息的整合,包括备件需求、质量等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处理。

基础整合:装备维修备件配置的品种整合和数量优化。

2 备件资源整合的实现

2.1 备件资源整合的具体内容

在现代战争的模式下,战争的基本形态已转变成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强调的是各要素的有机整合,这就要求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备件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应处处体现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构成要素间的有机融合,达到各业务系统的结构耦合和功能聚合,使整个系统达到一种组织协同的功效。

2.1.1 信息的收集、共享与处理

信息是备件资源整合的核心要素之一,及时准确的信息对备件利用效益最大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备件保障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及时快速地收集各级维修保障机构的实际消耗情况和库存情况,以及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处理,这样才能使维修机构了解备件申请处理情况,保障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储存和补充,以此达到协同和协作的目的。

2.1.2 备件运行机制的整合

一是优化备件保障的业务流程,简化备件采购、请领的手续,剔除备件管理中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程序,缩短备件保障的响应时间,提高备件保障的效率和灵活性。二是整合备件保障体系内组织和机构,一方面强调结构的耦合,突出体系的整体性,打破保障组织间的壁垒,达到在体系内的统筹统供,使备件资源在利用上更加通畅;另一方面功能的聚合,优化组织和机构的保障功能,解决保障面窄、保障单一的问题,达到备件管理资源的优化。三是在备件管理技术上进行集成,打破军兵种间、军区间在备件管理上的不融合,使其在备件管理上更加开放,形成备件保障的大系统。

2.1.3 备件的科学决策

加强备件决策和配置的科学性,研究备件的消耗规律,建立单装、多装以及集群备件决策及优化的模型,较为准确的预测和计算备件的消耗和需求情况。并在保证装备维修的基础上,对备件品种和数量进行优化,力求用维修要求简单、成本低的、容易得到的备件替代将维修要求复杂、成本高、不易获得的备件,并剔除备件设置的冗余,解决备件决策不准确的问题。

2.2 备件资源整合的模式

备件资源本身并不能形成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只有使资源在体系内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置,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形成保障能力[4]。因此,进行备件的资源整合,体系的建设是关键。

2.2.1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强调信息技术在备件保障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备件的统计、计划、分配、调拨等方面,实现备件资源的可视、可知、可控,实时掌握各系统、各层级备件的资源状态信息;二是及时反馈备件的需求信息以及消耗情况,实时监测和获取保障对象的部署、任务和备件保障的变化情况,为备件决策提供基本的信息。

2.2.2 构建高效通畅的决策与控制系统

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效通畅的决策与控制系统。决策与控制系统应包含备件消耗和库存模型,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技术和手段,定量的对备件的筹措、储存和供应的时机、数量、品种等进行决策。并通过决策与控制系统,提高备件申请以及申请处理的效率,对各保障单元业务流程进行同步,实时了解保障情况、发现保障问题、判断保障偏差、预测保障趋势、模拟保障态势,对备件保障实施有效地控制和跟踪,实现精确高效的保障。

2.2.3 构建灵活的快速响应机制

遵循“就近就便”的原则,以快速响应为目标,优化组织结构和响应机制,着力打破层级壁垒、部门壁垒、军兵种壁垒,把在分散配置的装备保障资源融合成统一的大网络,形成整体保障能力,发挥整体保障优势。

2.3 基于资源整合的备件保障模型示例

备件的资源整合必须使整合组元之间关系协调,相互配合,不仅整合组元的功能得到了改善,而且也使得整合组元组成的总体具有较好的整体功能,其中及时的信息共享和灵活的管理与控制策略是关键。基于资源整合的备件保障模型框架,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备件保障体系中各组织机构依托信息服务与决策控制平 台形成有效的供 应链路,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信息服务与决策控制平台包含着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与控制系统。通过平台,一方面备件的需求信息、库存信息以及筹措信息能够及时加以反馈,备件的控制与管理信息能够通畅的传递,形成有效的信息流,另一方面集成于平台中的管理技术,能够通过平台作用于备件保障的方方面面,形成有效的技术流。在信息流和技术流的共同作用下,备件能够在保障体系中迅速灵活的配置供应,形成高效的物质流。

3 结束语

备件通过资源整合,达到了管理的集中统一,各业务流程的同步,以及有效的实时控制、需求跟踪和协调供应,使得备件从采购到使用各个流程更合理、更有效,避免了备件配置的重复、备件管理的无序和备件保障的低效等问题,减少了备件采购、储存、运输的费用,降低了备件的延误时间,提高了备件保障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甘茂治,康建设,高崎,等.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高崎.军械维修器材管理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3]姚慧丽.基于系统思考的供应链整合及其系统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9):52-54.

[4]张雪胭,于洪敏,黄少罗等.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资源整合构想[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6):20-22.

[5]姚建明.4PL模式下供应链资源整合的收益与风险决策[J].系统管理学报,2011,20(2):180-186.

[6]翟丽丽,赵聚洁.第三方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模式[J].商业研究,2010,2:163-165.

[7]钟哲辉.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及其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上一篇:记忆保持下一篇:自主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