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024-05-03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精选十篇)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1

一、西藏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殊的文化需求

(一) 西藏班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校现有初中班学生主要来自拉萨和日喀则两地区, 在校藏族学生271人, 其中城镇户籍142人, 占52.40%;农村户籍129人, 占47.60%。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数据, 2008年招收的内地初中班学生中, 拉萨农牧民子女占50%, 日喀则农牧民子女占70%。我校西藏班学生家长中,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5%, 大专学历占15%, 初中、高中学历占24%, 小学学历占26%, 文盲占20%。由于地域和家庭条件的不同, 学生的性情与能力存在差异。在多年的民族教育工作中, 我们感觉到西藏班学生热情、勇敢、勤奋、朴实, 在文化背景、心理方面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 有较浓厚的宗教意识。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 西藏相对封闭, 从外界获取信息、接触新鲜事物相对困难。在西藏长大的孩子, 从小耳濡目染, 学生的宗教意识自然比较浓厚。

2. 重视藏民族的传统。

西藏班学生喜欢过藏民族的传统节日, 藏历新年是他们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他们能适应内地饮食, 但仍然偏爱西藏特有的食品, 如糌粑、酥油茶、干肉、古突等, 甚至包括青稞酒。他们能接受上海先进的医疗方式, 但更相信藏医、藏药, 有些学生患病后喜欢服用自己从西藏带来或家长寄来的藏药。

3. 能歌善舞, 性情豪放。

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特点, 藏族学生尤为突出。他们擅长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欢快和喜悦。他们团结、互助、心齐, 重情义, 但一些学生遇事易冲动, 不理性的个性较为鲜明。

4. 内心矛盾, 在固守和求新、接纳和排斥中求平衡。

尽管上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好, 但他们有时仍缺乏归属感和亲切感。他们对上海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但在与外界接触时又缺乏自信。

(二) 西藏班学生特殊的文化需求

1. 对故乡亲情的渴望。

西藏初中班的学生来校时只有十二三岁,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他们特别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的不同,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亲情的关怀和抚慰是任何其它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2. 对藏族语言和文字的依恋。

藏语是西藏班学生的交流语言, 西藏班学生虽然生活在上海, 但平时藏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使用藏语并希望多看一些藏语图书、音像资料来了解本民族的人文历史。

3. 对藏族饮食、居室的留念。

在西藏, 学生从早到晚都以藏族饮食为主, 平时喜欢吃藏族零食, 如炸土豆、奶渣、干肉等。来上海后, 他们对藏式饭菜非常向往和留念, 对具有藏族风格的居室布置倍感亲切, 还希望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能充满藏香的味道。

4. 对上海文化的期盼。

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藏来到大上海, 西藏班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诧异。上海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生活, 让他们萌生许多憧憬, 国际化大都市的先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让他们好奇、向往。

二、满足特殊需求, 让西藏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 真心真情, 让他们在上海也有阿爸、阿妈

把西藏班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学校的老师从心底里接受、喜欢他们, 真心地关心、爱护他们, 让他们感到学校的老师就像他们的阿爸、阿妈。每年新生来校, 学校都要安排师生代表到火车站去迎接, 帮他们搬行李, 带他们上汽车。上海师生的和蔼可亲让藏族学生一下子少了很多拘谨和不安。到校后,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主动地和他们嘘寒问暖、拉家常, 从早到晚都和他们在一起, 不管出现什么问题, 总有学校的老师在身边帮助他们解决。稳定的心理是藏族学生学习好、生活好的重要前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西藏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了对藏族学生的服务, 安排2名心理咨询老师有针对性地为藏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考虑到初中班藏族学生年龄小, 学校配备了专职的生活老师和他们同吃同住, 教他们洗衣叠被、打扫卫生, 带他们去食堂就餐。

让亲情跨越千山万水, 为了方便学生投递书信, 学校和邮政部门联系, 在校内增设了一个邮政信箱, 在西藏班宿舍楼集中安装了10多部电话机, 学生打电话不需排队, 不需等候。学校还加宽了互联网的带宽, 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 通过互联网面对面地和远在西藏的父母沟通和交流。2008年春节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来校看望在上海过年的西藏班学生;大年初一,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市领导又来我校和藏族学生共度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

通过上海四年的学习、生活, 西藏班学生感受到了上海老师的真心真爱, 他们懂得感恩。每届西藏班学生离开学校时, 他们总是对学校依依不舍。学校的领导、师生送他们去上海新客站, 感人的场面让站台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藏族学生给送行的师生挂满了哈达, 他们抱住老师放声大哭, 久久不愿离开, 上了车的学生把“谢谢!”写在手掌上, 向窗外的老师含泪告别。

(二) 倾注人文关怀, 让上海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学校向西藏班学生提供藏文学习和交流的环境, 为西藏班学生订购了20多种藏文期刊, 阅览室辟专区, 让学生在学习藏文的同时了解家乡的变化。学校图书馆现有藏文图书300余册, 编印了专门的藏书文献目录, 方便学生查找。西藏中专班成立了“春风”藏文小组, 藏文小组的同学主动和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教育》杂志社、《拉萨晚报》、西藏档案馆等单位联系, 得到了他们赠送的藏文书刊。藏文小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部的帮助下, 把同学们的藏语家信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信箱”栏目传递到西藏。初中部成立了“西藏班红领巾广播站”, 定期播出“青春渡口”、“故事天地”等节目, 由学生自己组稿, 自己主持;他们自己编辑、排版的《雪莲》月刊也出版了。

开展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学校根据西藏班学生的特点, 先后成立了西藏班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合唱队等学生社团。西藏班学生喜爱民族舞蹈, 学校成立了西藏班舞蹈队, 经常让他们参加校内外的一些演出活动。让他们的青春激情得到张扬, 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让上海也成为他们的家。学校竭力为西藏班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家, 让他们在上海有亲切感、归宿感。为了让学生吃得好, 学校食堂科学制定膳食方案, 千方百计增加花色品种, 还设立了西藏班学生的专用窗口, 专门供应藏族学生喜欢的饭菜。为了让寒、暑假不回家的西藏班学生学习好、休息好, 学校专门给西藏班的教室和寝室安装了冷、暖空调。为了让学生喝上酥油茶, 学校还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藏茶室, 茶室里不仅有飘香的酥油茶、热气腾腾的奶茶, 还有从家乡寄来的“奶渣”、“巧果”等地道的藏族食品。

(三) 搭建互动平台, 让海派文化与高原文化相互交融

学校一方面为他们营造高原文化的氛围, 加大了西藏文化、历史地理的教学份量, 让他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他们了解上海, 学习“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一个民族的进步必需吸纳新的元素, 尽管西藏的高原文化和上海的海派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它们需要互相融合。

让西藏班学生走出校门, 感受社国山河之美、文化之博大。四年期间, 学校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安排学生游览上海及周边城市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第一年到东方绿舟, 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年到苏州, 让他们体验秀美的江南园林;第三年到杭州, 让他们欣赏西湖的人文景致;第四年到浦东, 感受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现代化气息。学校还组织学生去上海马戏城观看超级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 聘请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的学生来校表演经典的京剧片断, 让同学们开阔了文化视野。通过分层次、分时段的参观、学习活动, 让西藏班学生真切感受祖国河山的辽阔美丽, 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论文: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2

---浅谈中学生的挫折教育

潞水学校 袁旭兰

摘要:挫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由于心里发展尚不成熟,面对挫折,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因此要加强中学生的挫折教育,端正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增强其挫折容忍力。

关键词: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挫折教育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吃的苦少,受的挫折不多,因而心理素质较差,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一遇到困难、挫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往往采取回避、逃脱的方式,有的甚至轻生酿成悲剧。因此,目前在我国中学生中加强挫折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刻不容缓。

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来自学校、社会和他们自身等方面。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

首先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单纯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因此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的情况,使许多学生感到出路狭窄,前途渺茫,进而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导致自卑、失望。其次是在培养“尖子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差等生在心理上的不平等感等。第三是教育方式的不当,如教师言行不慎、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兴趣能力培养等。

(二)社会现实与学生期望的分裂

一是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旦当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产生落差时,不能正确对待,常常会怨天尤人。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竞争的影响,使在校学生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他们迫切需要在校园的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但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则会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三)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调

中学生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一些在成人看来不是事情的事情,像受到教师、家长的责备,被同学讥讽了几句,遭异性拒绝等都会让他们承受不了。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痛苦不

堪,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这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后果。另外,青春期的动荡性,如对于理想的不确定,对于事物的绝对肯定或否定,坚定与执拗并行,勇敢与蛮干同在,热情与冲动相随,自信与自负为伴,等等,再加上初涉人世,对挫折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常使头脑尚简单的他们带着高昂的热情走向复杂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碰到不顺时又手足无措,灰心丧气,最终败下阵来。

鉴于以上主要引起的原因和分析,因此,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实中,有些挫折情境及其障碍并非实际遭遇到,而是由于个体的错误认知所形成的,如 : 杞人忧天.正是由于全体对情境的错误认知而形成的挫折反应。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为了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文以载道”,即通过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其次还可利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事件进行引导教育。如抗洪救灾的事实,还结合比赛中的意外失利、考试中落后、老师同学的误会、同学之间的冲突等身边事件,使学生明白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难免会有不顺心的地方,难免会遭遇挫折受到委屈,但不应因此怨天尤人,而应冷静分析原因,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争取最后的胜利。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要增强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对待挫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懂得在人生历程中,任何人都难免不遇到挫折和失败,应做好心理准备,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在失败后再接再厉,提高受挫耐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心理承受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性格和开拓进取的品质。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马克思有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所以能够忍受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和政治上的迫害。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追求理想社会,所以,他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

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付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 塑造人生强者的坚强性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 勇敢地接受自己。通过开展多方位的班级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人在班集体里面都不应有任何的优越感。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如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自己讨论制定班规班纪,制定管理制度,拟定操行评语,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等,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理智把握自己、驾驭自己,做生活的主人。第三,让学生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根源,学会消除受挫后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四)在实际磨炼中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能力,也向其他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因此,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让学生身临其中,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克服困难、适应环境和战胜挫折的能力。

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就能锻炼和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要想培养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是抵御挫折能力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在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顽强不懈的恒心等方面。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没有抗挫折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敌制胜、战胜挫折的武器,不要因为挫折难以克服就丧失信心,就自暴自弃,不管做什么都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再者, 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在实际磨炼中,让学生领略生活的艰辛,体验劳动的艰苦,感受精神的压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实际磨炼中,应注意结合实际磨炼传授抵御挫折的知识技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使学生在磨炼既学到了抵御挫折的经验方法,又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找磨难,自我磨炼,锻炼和提高挫折耐力。

青春期的中学生相对成熟性和幼稚性之间的矛盾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在此阶段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加强对于青春期挫折教育的认知并掌握相关的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挫折认知能力和耐受能力,使其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正确解决挫折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3期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3] 李广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04,(35)

[4] 卢家楣.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J].心理科学 , 2006,(06)

王红梅;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5]徐敏华;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初探[J];西江教育论丛;2009年04期

[6]范源清;浅谈学生的“挫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3年07期

[7]吴明琪;挫折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J];四川教育;1994年Z2期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3

一、实践快乐教学,打造“快乐课堂”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备课。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科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加强对教材、课程标准的学习,促进教师交流。综合科加强学科交流,开展了美术、音乐、电脑、舞蹈、体育汇报课,科组成员听课、评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数学科组针对“快乐课堂”开展了特色教研活动——“课堂录像+精细反思”教研,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全体教师教学方法得到改进,能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多变,适时采用激趣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激励教育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学习。并合理布置作业,减轻了学生负担。期中、期末,教师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方向和方法。

(二)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努力打造“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精讲精练,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探究知识。通过直观演示、动手实验、情景感染、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中积极思考,探究和形成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启迪和开拓思维。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拓展学习活动方式。语文科组织了“故事大王——我讲书中的故事”、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节能减排”和“生日”征文比赛。数学科组织了计算比赛,英语科组织了书写比赛,引导学生愉悦学习。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初步形成了积极主动的乐学态度,有了质疑、探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摄取知识,升华情感,磨练意志,提高心智。

(三)改革学生作业评价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采用等级评定、星级评定和评语评定相结合。等级评定是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给出相应的ABCD等。星级评定是以学生作业的书写工整、干净为依据,在等级旁边加上1或2个★。评语评定,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如:对于错题,旁边写上“格式对吗”“请看清楚题目”等批语,对书写尚欠认真的学生,给的评价是:“做得很好!如能把字写得再漂亮点,就更好了。”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改正后老师再检查、表扬、激励。

二、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一)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结合学校体质课题的研究,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成立教研小组,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等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提高体育课程设置质量,重视体育常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和体育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做好体育达标工作。尤其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参加运动和终身运动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成立田径、乒乓球、篮球等体育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在开足课程的同时进行创新,开设了形体课,培养学生形体美。

(二)联合家长,开展“体育爱好家庭”活动,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爱好家庭”指家中除学龄前儿童、行走不便的老人等外,其余全部成员都关心体育,不少于三分之二成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或对某个或者多个体育项目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有欣赏、评价能力的家庭。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学校开放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利用率很高,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打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开展家校体育论坛,家长通过学校网上论坛对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提出建议等。

三、开展活泼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浮竹山烈士纪念碑祭扫烈士墓,听关工委领导卢金水同志讲述当年发生在浮竹山的革命英雄事迹;组织学生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体验现代科技”实践活动,到东莞海战博物馆、东莞市科技博物馆参观,感悟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奥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学校少先队开展“同一蓝天,共建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心系灾区孩子,捐赠少儿读物”活动,我校总共捐出1195本优秀少儿读物给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

(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融入每节班会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文明习惯,促进学生行为美、语言美。

(三)开展科技小组活动。作为东莞市科普特色学校,学校开展了大量科技活动。今年参加东莞市航模比赛,获得了团体总分三等奖和遥控模型飞机定点竞时赛第一名。还获得了东莞市小学生益智玩具比赛团体总分三等奖。学校科技小组的创新发明“带记忆功能的升旗绳”参加广东省第24届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

(四)继续深化“雏鹰行动”。继续深化团中央、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扩大少先队员的争章面,利用校讯通平台,开展南粤雏鹰之星评选活动。在第一阶段梁健均同学以全镇得票第一名的姿态进入全市的评选活动中,再利用校讯通向社会推广此活动。在校内继续开展争章活动,队员参与争章率达100%,队员获得达标章达80%。每班教室都加了一块“雏鹰星空”和队员作品展示栏,供各中队进行特色展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充分利用班会、队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交警到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自我保护,珍爱生命。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4

一、别因定势思维迷住双眼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其实就是定势思维惹的祸。如任课教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几个惹是生非的“捣乱分子”;教室的玻璃打破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几个舞刀弄枪的“调皮大王”; 班上丢东西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某些有前科的“盗窃分子”;一个“后进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可能作弊了……虽然这些想法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甚至个别教师还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犹如耳闻目睹, 殊不知这样一定势, 往往会冤枉一些学生, 导致这些被冤枉的学生心里极度痛苦。而且还会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教师造成对立, 使教师以前的“苦口婆心”变得烟消云散, 以后的循循善诱变得口是心非。

二、别因急功近利功亏一篑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面对初次违规的学生, 很多教师都能做到细致地谈心, 耐心教育, 但面对“屡教不改”者, 却很少有教师能再静下心来慢慢沟通, 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狂风暴雨。同一个教师, 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呢?究其原因, 是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虽说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能理解, 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以前的教育功亏一篑, 因为教师是吼过瘾了, 学生也低头了, 殊不知这些经常违规的学生早就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之身, 任凭风吹雨打、山崩地裂, 内心就是无动于衷, 碰到自尊心强的, 反而会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 造成师生对立, 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实面对屡次违规者, 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一下, 如果三两次教育就可以改变他们, 那还称得上“屡教不改”吗?因此, 我们要在潜意思里知道不能对自己的短期工作抱太大的希望。

三、别因杀一儆百、口无遮拦毁人自尊

当前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 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 而同时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往往会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 或杀一儆百, 或口无遮拦, 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还有教师为了“制服”某个顽皮学生, 每天像拍电视一样让他“亮相”, 今天讽刺, 明天挖苦。如此“教育”, 即使这个学生让你“制服”了, 恐怕也无心学习了。

如笔者在刚踏上三尺讲台时, 有一次面对一个学生的违纪, 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批了他一顿, 从此他就显得闷闷不乐, 并尽量避免与我接触。虽然以后我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但他始终爱理不理的。直到毕业典礼那一天, 我要求全班学生给我写建议时, 他写道:老师, 虽然你对我很照顾, 但我就是不喜欢你, 因为你曾伤害了我的自尊。看着这句话, 我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恨不得时间可以倒流, 让我重新处理。后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都私下与之沟通交流, 并告诉他“我相信你会改正的”, 他们大多没有让我失望。

四、别因妄下断语灭人希望

由于升学压力和班级评比等因素, 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很严重, 说话时常常流露出一些不满的情绪, 甚至妄下断语, 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

如有一次学生背着书包到网吧“上学”, 同时又打电话向我请假, 然而由于偶然因素被我知道后, 笔者私下对他进行了教育, 当时他痛哭流涕, 立誓下不为例, 我也当场原谅了他。然而当第三次重现此事件时, 他虽然再三表示要改正, 哀求我原谅, 但我内心的怒火还是像火山喷发一样爆发了, 断然表示:“你是不会改变的, 我绝不会再原谅你, 也绝不会再相信你了。”并通知了他父母, 结果由于他借宿在同学家而导致他父母全城大搜索, 一个月后, 他辍学了。虽然他的辍学涉及很多原因, 但我必须承担其中一分, 因为是我毁灭了他的希望。确实, 从我的角度看, 我有充足的理由这样说, 因为我已给了他多次机会, 是他自己屡教不改, 但从学生的角度看, 他表示“要改正”不是最好的选择吗?并且未必不是真心话。但我的话语却像钢针一样扎进了学生心里, 使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改变了, 更不可能成为好学生了”, 这不仅仅是对他自尊心的伤害, 更是彻底毁灭了他最后一丝的信心和希望。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

● 蔡爱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和体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然而,当前学生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却非常令人担忧,已引起社会的普遍的关注。有调查显示,在书包越来越重的同时,中小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少。75%的学生认为体质不好是缺少锻炼造成的,60%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0%的学生说没有锻炼时间。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最近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素质近20年来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随着学生学年的增长,近视率也随之递增。”

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说,学生体质健康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都增加了,这说明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体能的部分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呈增多趋势,以及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下降。近几年征兵中应征青年体质不合格率明显上升,这说明学生体质下降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社会的问题了,它已经威胁到了全民族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但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依旧堪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粗浅的谈一谈这方面的看法。

造成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先谈社会方面,造成学生体质下降有三个原因:一是物质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予孩子的物质营养更丰富了,同时孩子的锻炼机会少,产生肥胖儿童的概率当然就大得多。二是思想因素,传统思想中对待学习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学习是辛苦的,一定要吃苦、吃苦再吃苦,为了能有个好的考试结果,不惜以牺牲学生身体为代价,最终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每况愈下。三是其他因素,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而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真正能让孩子们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也已经很少了,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的培训班。

再谈学校方面,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试分数,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而对体育和身心发展重视不够,学生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还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跟不上,课外活动名存实亡。二是运动安全,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很强,容不得孩子在学校有一点闪失,每所学校都为安全问题提心吊胆,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想了很多办法,如减少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降低体育活动的强度。许多学校因为怕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了跳箱、单双杠等“高危”体育项目教学,并撤掉了相应的体育器械。

第三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活动与睡眠时间,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们身体综合负荷指标下降。学生从学校回到家中就很少出门,学生写完作业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成为他们放松自我的方式,无暇参加体育锻炼而且眼睛长时间疲劳,能不近视吗?体质能不下降吗?

第四是学生方面,有些地方将体育中考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出现了“应试体育”现象,也就是考什么练什么。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天天围绕着体育中考内容转,强迫孩子没完没了地跑,弄得孩子很厌恶,不愿意上体育课,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学生追求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愿望不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化。不少独生子女缺乏毅力、没有恒心,不愿意进行艰苦的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大幅下降。

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要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精神,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并排入课表,形成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学校还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增加必要的体育设施项目设置,因地制宜建设健身路径或健身走廊等学生健身场所,使学生有地方、有器械进行体育锻炼,营造活跃的课余锻炼氛围。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加强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体育锻炼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锻炼的辩证关系,树立锻炼好、身体好、学习好的科学理念;要通过家长会等活动形式,使家长们正确认识体育,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等。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健身意识,支持和培养孩子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总之,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共同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出努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6

一、别因定势思维迷住双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就是定势思维惹的祸。如任课教师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几个惹是生非的“捣乱分子”;教室的玻璃打破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几个舞刀弄枪的“调皮大王”;班上丢东西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某些有前科的“盗窃分子”;一个“后进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可能作弊了……虽然这些想法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甚至个别教师还能分析得“头头是道”,犹如耳闻目睹,殊不知这样一定势,往往会冤枉一些学生,导致这些被冤枉的学生心里极度痛苦。而且还会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教师造成对立,使教师以前的“苦口婆心”变得烟消云散,以后的循循善诱变得口是心非。

二、别因急功近利功亏一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初次违规的学生,很多教师都能做到细致地谈心,耐心教育,但面对“屡教不改”者,却很少有教师能再静下心来慢慢沟通,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狂风暴雨。同一个教师,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呢?究其原因,是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虽说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能理解,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导致以前的教育功亏一篑,因为教师是吼过瘾了,学生也低头了,殊不知这些经常违规的学生早就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之身,任凭风吹雨打、山崩地裂,内心就是无动于衷,碰到自尊心强的,反而会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立,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实面对屡次违规者,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一下,如果三两次教育就可以改变他们,那还称得上“屡教不改”吗?因此,我们要在潜意思里知道不能对自己的短期工作抱太大的希望。

三、别因杀一儆百、口无遮拦毁人自尊

当前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而同时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往往会因学生犯错而大发脾气,或杀一儆百,或口无遮拦,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还有教师为了“制服”某个顽皮学生,每天像拍电视一样让他“亮相”,今天讽刺,明天挖苦。如此“教育”,即使这个学生让你“制服”了,恐怕也无心学习了。

如笔者在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有一次面对一个学生的违纪,为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狠批了他一顿,从此他就显得闷闷不乐,并尽量避免与我接触。虽然以后我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他始终爱理不理的。直到毕业典礼那一天,我要求全班学生给我写建议时,他写道:老师,虽然你对我很照顾,但我就是不喜欢你,因为你曾伤害了我的自尊。看着这句话,我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恨不得时间可以倒流,让我重新处理。后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都私下与之沟通交流,并告诉他“我相信你会改正的”,他们大多没有让我失望。

四、别因妄下断语灭人希望

由于升学压力和班级评比等因素,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很严重,说话时常常流露出一些不满的情绪,甚至妄下断语,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

如有一次学生背着书包到网吧“上学”,同时又打电话向我请假,然而由于偶然因素被我知道后,笔者私下对他进行了教育,当时他痛哭流涕,立誓下不为例,我也当场原谅了他。然而当第三次重现此事件时,他虽然再三表示要改正,哀求我原谅,但我内心的怒火还是像火山喷发一样爆发了,断然表示:“你是不会改变的,我绝不会再原谅你,也绝不会再相信你了。”并通知了他父母,结果由于他借宿在同学家而导致他父母全城大搜索,一个月后,他辍学了。虽然他的辍学涉及很多原因,但我必须承担其中一分,因为是我毁灭了他的希望。确实,从我的角度看,我有充足的理由这样说,因为我已给了他多次机会,是他自己屡教不改,但从学生的角度看,他表示“要改正”不是最好的选择吗?并且未必不是真心话。但我的话语却像钢针一样扎进了学生心里,使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改变了,更不可能成为好学生了”,这不仅仅是对他自尊心的伤害,更是彻底毁灭了他最后一丝的信心和希望。

总之,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另一方面必须自我加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尽可能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拒绝失误,与“失误”说再见,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健康快乐伴随孩子成长 篇7

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怎样享受生活, 懂得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乐趣, 知道什么是应该去追求的, 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迷失方向, 不至于被世间炫目的色彩迷惑, 不会在享受生活时候失去控制, 陷入欲望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不经磨难不成佛”, 艰难的生活同样是人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轻松虽然让人愉悦, 却容易成为消磨意志的温床;奋斗必然艰苦却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在那里, 有着人生最亮丽的风景。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 因为他们善于发现人间的真善美, 执著地追求真善美并把这当做衡量周围一切事物和自身的最高标准, 甚至会因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使自身遭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并经受磨难痴心不改, 即使献出宝贵的生命也面带微笑, 坦然处之。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懂得竞争重要, 合作更重要, 不会合作, 就不是真正的现代人。他们的心灵是向外部敞开的, 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在争取别人帮助的同时, 也会尽力关心和帮助别人。心灵健康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能够保持对事物的浓厚兴趣, 学习时会快乐的学习, 助人时他们会快乐的助人。尽管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 但他们不会沉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 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的学校教育, 就应该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

素质教育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成为健康快乐的人。当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我们就会明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自我管理的主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教育理念,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的自尊。要使学生成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学生个性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后天的经历又使他们的性情受到千差万别的影响, 这决定了每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也不会整齐划一。那么, 我们现在实行的教育就没有理由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学生。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将来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多鼓励、表扬和肯定, 从一句赞美的话语中, 学生得到的或许不仅是鼓励, 而是人格的尊重, 也许, 就是这一句鼓励的话, 能让他们从此在成功的道路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我们都要对学生说, 你能行, 你一定能行, 只要自己努力做了, 就能获得成功, 在学习上是这样, 现在和将来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使学生成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我们就要给学生以机会, 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味成功的乐趣。知道正确的结果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正确结果的探索过程。魏书生曾说过, 学生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 老师不要代替。如果老师把一切都替学生做好了, 学生就失去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最终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要想让学生健康快乐, 还得给学生广阔的成长的平台, 让他们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要让他们的思维跳出课堂, 跳出单纯的书本知识, 亲近自然和社会、了解自然和社会、关注自然和社会、思考自然和社会, 锻造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锻炼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清醒的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 充满智慧和活力, 富有想象和情感, 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一体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 每一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 使之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总之,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 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 而是教育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现今的素质教育, 以打造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核心, 它关注人的今天、关注人的明天、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终身, 是全方位的人格培养, 它不仅仅是学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它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幸福。

摘要:以打造学生终身幸福为本的素质教育, 除了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只有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让幼儿在阅读中快乐健康成长 篇8

古今中外, 凡是卓有成就的仁人志士, 他们都从幼儿早期开始阅读。德国教育家的卡尔·威特, 4岁开始阅读;控制论创始人维纳, 3岁就会读写;德国文学家歌德, 4岁前就识字读书……再看中国古代的王勃、路宾王、白居易, 方仲永直至近代的胡适、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 几乎都是在3、4岁就开始进入阅读。

教育家们发现, 幼儿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 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 都把幼儿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教育机构研究发现, 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入学之前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 幼儿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早期阅读则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 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 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中, 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 拨款五十亿美元, 希望在5年内, 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 死记死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 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 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 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早期阅读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重点是培养幼儿的能力, 引导幼儿的性格。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家长, 还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帮助孩子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养成优秀的自身素质, 不论是家庭和社会都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全面学习的环境, 让孩子在愉快中学习和同伴交流, 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 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而人类知识的得来与人的智力水平是分不开的, 人只有超长的智力和勤奋的学习, 才能成为掌握更多知识的人、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因此, 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和智力的开发, 是使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的成才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渊博的知识来自孜孜不倦的学习。

2 幼儿书面阅读的心理基础

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形成, 幼儿已经具备掌握书面言语的可能性, 其条件如下:

(1) 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

幼儿期, 幼儿掌握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幼儿掌握800~1000个词, 4岁幼儿可掌握1600~2000个词, 5岁时可增加到2200~3000个词, 6岁时可掌握3000~4000个词。

(2) 幼儿图形知觉已经得到发展

幼儿期, 幼儿已有学习书面言语的可能性。幼儿期幼儿的口头言语已相当发展, 它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基础。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又提供了辨认字形的可能性。有人认为, 字母、数字、字词, 特别是方块汉字, 说到底, 只不过是图形。识字, 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图形知觉。当幼儿能识别图形时, 就能分辨字形。人们还发现, 四岁左右的幼儿是图形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 幼儿期是认字的最佳年龄。

(3) 幼儿已经掌握语音、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此外, 书面言语的学习, 还需要视觉记忆、手眼协调活动能力, 以及手指小肌肉活动的发展, 这些是握笔书写的条件。有人研究, 幼儿两岁半时, 就可凭记忆书写阿拉伯数字和不太复杂的汉字, 达到别人可认的程度。

同时, 在实际生活中, 又可发现幼儿自身已有认字、读书、写字的需要。当成人经常拿着书给他们讲故事, 或看到成人写字等, 他们就逐渐产生了学习书面言语的积极性。如有的孩子主动向成人问字, 要求认字;有的孩子拿了看图识字的书, 指着字说着画上的内容;有的孩子要笔、纸, 趴在桌上涂写等。此时, 如因势利导指导幼儿学习书面言语, 常常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国多年来的教改实验, 以及生活中的大量事实, 都证实了幼儿学习书面言语是完全可能的。

3 幼儿早期阅读存在的误区

(1) 对幼儿早期阅读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 人们对早期阅读重要性和起始年龄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很多家长和教师把阅读和识字看成是不同阶段的事情, 认为“先识字后阅读”, 即在幼儿阶段是识字阶段阅读是上学以后的事情。

另外, 家长和教师过分功利性, 过早强调将幼儿的读书活动作为幼儿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忽略了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早期阅读的价值所在。让幼儿大量阅读知识性、文学性内容, 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

(2) 缺乏优秀的阅读读物

幼儿读物主题上过于单一, 无趣, 唐诗宋词、古典童话, 三字经仍然备受推崇, 小猫小狗仍是常见的主角, 扬善抑恶的道德说教仍是常见的主题, 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很少。

(3) 早期阅读方法失当

望子成龙, 求成心切。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幼儿读书时, 单纯强调阅读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方法的选择, 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 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他们没有让幼儿从阅读中获得快乐、轻松和游戏化。从而导致幼儿对阅读的排斥心理。

(4) 早期阅读时间不保障

中国家庭早期教育普遍存在着愿意多花钱, 但是时间投入少的特点, 缺少共读时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 却非常缺乏在时间上的投入, 如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让幼儿把大量时间用在观看电视或其它图片材料, 从小养成依赖图片获得信息的习惯, 而不是从阅读文字资料获得信息的好习惯。

4 如何让“阅读”成为幼儿的“玩伴”

(1) 重视阅读的过程, 而不是阅读的结果

婴幼儿的阅读应从生理上创造安全成长的条件。阅读目的不是阅读的内容本身而是在于图书所展示的颜色、状态、文字的音韵、节奏, 给予婴幼儿脑部的良性刺激, 促使婴幼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支在这种刺激下更好地发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接受外界刺激越多, 神经细胞区间衔接就越多, 神经细胞区间的网络就发达, 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所以,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在阅读中并不需要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 对他们来说知道阅读“是什么”就够了。而家长和教师往往过份地关注婴幼儿通过阅读理解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知识, 而忽视婴幼儿在某一次阅读中的感受。所以, 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悟到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很多有趣的信息, 这些有趣的信息不仅可以通过电视卡通获得, 而通过阅读也可以得到。从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让幼儿喜欢读书, 快乐读书,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 以读代讲,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阅读可以引导孩子从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 虽然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翻翻五颜六色的图画书, 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会阅读。要让孩子学会阅读, 还要从培养阅读的兴趣开始。要使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有趣的, 那你应当在他心中植入读书的欲望。即我们应该经常读故事给孩子听, 而不是讲故事给孩子听, 在读故事时家长应倾注感情, 切忌漫不经心。要注意引导孩子观看画面, 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思, 不要只顾平淡地念文字。阅读过程中要随时鼓励孩子用情感、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引导孩子主动参加到阅读的过程中。而不要把家长的感受强加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在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基础上, 与家长按文字讲解的内容产生共鸣。同时, 也让幼儿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了阅读方法, 而且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3) 投其所好, 满足幼儿阅读的内在需要

孩子的天性总是充满好奇、喜欢新鲜的事物, 拿到新书后, 他们很可能—会儿翻翻这本, 一会儿翻翻那本, 觉得每本都很有意思。对此, 家长不必过多地干涉, 因为, 这种表现是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的, 只要孩子愿意拿着书津津有味地翻看, 就说明他们已经走出了阅读的第一步, 家长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动不动就横加阻止, 非让他们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完。此时家长要仔细观察, 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 如孩子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翻看, 我们就把这本书作为突破口, 问一问孩子, 他是否喜欢这本书, 如果他真的喜欢, 我们就简要地介绍这本书的主要情节, 以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接着, 询问孩子要不要我们一起来阅读, 看一看书中有趣的故事。相反, 如果他翻来翻去, 家长也要耐心等待, 最好让他作出最后的选择, 直到他选择满意为止。在购买图书时, 也要根据孩子平时的喜好来确定给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图书。而且孩子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天喜欢百科知识, 明天也许又对童话故事非常狂热。所以家长在给孩子买书或读书时, 要多问孩子:“你喜欢不喜欢这本书啊?”“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啊?”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才能更好地给孩子选择读物。这样, 经过孩子选择的读物, 一般小孩都比较喜欢阅读。

(4)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了幼儿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最好把孩子每天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固定下来。到了阅读时间, 最好停止家里的一切活动,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同时, 多带孩子到阅读场所, 如书店、图书馆等。在家里也要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 专门摆放孩子的图书。当孩子看到书架上那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图书封面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并主动地把书拿下来看, 要求父母讲给他听。正是在不断的看和听的过程中, 阅读就会逐渐成为他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 愈来愈喜欢看书。当孩子提出问题时, 就和孩子一起到书中去找答案, 使孩子认识到读书的作用。

另外, 要控制幼儿观看电视和电脑, 不让他们长时间沉醉在电视卡通和网络游戏上。可以想一想, 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小孩, 由于没有电视卡通和网络游戏, 他们唯一的办法只能以书作伴, 通过看小人书或阅读其它文学作品来消遣, 所以, 那个时代人都比较喜欢阅读。而现在的幼儿由于从小依赖电视卡通和网络游戏, 这样, 他们获得外界信息也就习惯于图片的材料, 而不是文字材料, 这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幼儿不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

(5) 在阅读中识字, 实现阅读和识字双赢

针对幼儿的识字和阅读, 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的看法是:先识字, 后阅读。因为阅读是在认识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没有识字作为基础, 阅读就无法进行。然而, 关于幼儿的阅读, 并不象人们想象那样, 非得让幼儿认识和理解阅读资料里的所有文字。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 让幼儿阅读其实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不断积累幼儿的识字量, 从而, 实现双赢。相反, 先识字, 后阅读, 会造成欲速则不达。因为单独识字容易导致幼儿学习枯燥乏味, 甚至, 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引起幼儿对学习的恐惧和厌学情绪。

5 结语

在阅读中识字, 是因为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的口语词汇, 掌握基本的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并具备必要的图形知觉。幼儿刚开始阅读时, 可以跟大人一起阅读, 通过大人读幼儿完全理解阅读资料里的内容, 并不需要认识阅读资料里的所有文字, 比如, 他可以理解故事里面有趣的情节, 达到激发和培养阅读的兴趣。同时, 在多次的阅读活动中, 幼儿不断地认识到新的生字生词, 这些生字生词在幼儿图形知觉的作用下, 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处理系统进行编码, 在多次阅读的强化下, 幼儿自然地记下了这些生字生词。正如, 幼儿所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 他能记住这些事物的形状、颜色和特点等属性, 并不是一个一个地跟他们讲解, 要求他们反复的记忆, 而他们能记住这些, 只凭这些刺激物多次刺激强化的结果。所以在幼儿的阅读中, 我们不需要给幼儿太多的任务和要求, 相反, 应让他们愉快地高兴地轻松地阅读, 时间长了, 他们会自然地记住很多生字生词。希望家长和教师们不要急功近利, 应循序渐进, 尊重幼儿心理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5.

如何让玩具伴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9

一、给孩子的玩具上“保险”

北京同仁医院的庞大夫给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男孩拿着玩具手枪与小伙伴“对打”, 一粒子弹正打在他的眼睛上, 眼球被穿透, 伤口达6mm~7mm。由此可见有杀伤力的玩具对孩子的伤害。其实, 当孩子们与自己的“亲密伙伴”玩耍时, 还有一个肮脏的“不速之客”———细菌与之为伍。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把刚消毒过的各类玩具使用24小时之后再作细菌测试, 结果发现细菌集落数分别为:木制玩具59、塑料玩具35、皮毛制作的玩具最多, 高达2 400。以上触目惊心的案例和一系列的数字让我们明白:选择玩具马虎不得。孩子玩玩具的卫生习惯养成很重要。

1. 不让孩子玩有杀伤力的玩具

如尖状的玩具、弹射类玩具、易爆易裂的玩具、悬挂类玩具、仿制防护用品玩具等。另外, 涉及玩具安全的一些小细节如零件是否太小、是否有夹到手或头发的接头或夹缝、弹簧和绳索及小齿轮等是否安全也不可忽视。慎带细菌集落数最高的皮毛类玩具。同时也应提醒家长要时刻记住, 危险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幼儿来说是无处不在的, 即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纽扣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2. 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孩子不要啃咬、口含玩具;不要在吃东西时玩玩具;要勤洗手、勤剪指甲;不要将玩具随意地放在地上或脏的地方;需要用嘴吹的玩具要经过清洗等。

二、拓宽教育内容, 让玩具成为孩子生动有趣的教科书

1. 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

每一种玩具都蕴涵着形状、结构、颜色、材料等各种科学知识。活动时, 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把玩具作为教具。引导孩子利用玩具认识颜色、形状、比比大小长短。利用玩具引导孩子认识不同材料的特征和功用, 了解玩具的不同结构和原理。孩子的许多科学知识都可以通过玩具而获得。

2.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的大脑主管视觉、听觉和感觉运动这三大功能, 在孩子的成长期, 只有使三大功能互相配合、全面均衡地发展, 才不致使孩子产生学习障碍, 才能激发孩子的心智和创造力。值得深思的是, 孩子们的好多心智和创造力竟都是玩耍来的, 而让幼儿自己制作玩具最能激发和强化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且自制玩具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美好的遐想, 有益于其身心健康。

3. 让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

玩具之所以对孩子如此重要, 是因为幼儿是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 表达自己的需求的, 而玩具是孩子游戏的物质基础, 它诱发着孩子去说、去想、去做, 吸引着孩子们运用语言交往去协商、去协作、去合作分享。

为此, 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让玩具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媒介和工具。如在晨间活动时, 鼓励幼儿合作玩跳棋、合作玩娃娃家等。在课间活动组织孩子们合作玩皮球、沙包、轮流踢毽子等。一次区角活动我利用玩积木开展的语言搭建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我先让小朋友们4人合作, 用积木搭建一样东西, 然后小组合作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 有什么用?最后小组选代表交流分享。孩子们因为有了搭建的体验, 说起话来也特别流利。有的说:我们搭的是游乐场, 它会让人玩得很快乐;有的说:我们搭的是幼儿园, 它有很多玩耍的地方;有个小组竟然编出了儿歌:积木积木, 我最爱玩。造个公园, 又大又美。修条大路, 又长又宽, 一直通到幼儿园……

三、教师参与玩耍, 取得多重收获

幼儿教师要富有童趣, 拥有童心。在晨间到园的孩子还比较少时, 在大部分孩子离园了只有几个孩子在等家长时, 在你参与了他们的玩耍又能让孩子们都在你的视线内时, 你都可以融入到他们当中。与不会玩棋的孩子一起玩棋, 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导师;在边玩踢毽子边交谈的过程中, 让他们懂得了许多玩玩具的道理。时间长了, 幼儿对你的信任和亲近也自然而生。

德育教育下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0

一、通过教材渗透德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培养一个知识型人才是容易的,但是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在人们思想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对人才的选择也不再只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在小学时期,学生对教师是有崇拜心理的,教师的任何一个动作或者一个想法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

其次,教师在向学生灌输德育方面的想法时,要选择一些“聪明”的方式,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教师所想表达的内容记忆深刻。例如,在讲关于“助人为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比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爷爷、老奶奶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学生要主动让座。当看到有的同学在一个人擦桌子时,学生要帮助同学擦桌子。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去表演,这样学生在平时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想起要主动去帮助别人。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古代比较著名的名人故事进行表演,例如,“凿壁借光”“萤囊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让学生认真学习,珍惜现代的学习机会。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品质的内涵,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进行帮助,为学生以后与人交往都大有益处。

二、在生活中培养素质

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教会了我们许多的事情,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素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过红绿灯时学生一定要等绿灯亮了才能通过,在平时买东西时一定要排队,在公共场所一定不要大声喧哗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培养素质的最好方式。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到养老院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为这些老人讲故事或者表演节目,学生也会从和这些老人的相处中感触良多,教师在回学校的路上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知道要孝敬父母。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有用的活动,会让学生一点一滴地树立正确的思想,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在活动中培养素质

我们只有通过让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例如,参加少先队组织,每天对全校各班晨读、午读、两操、纪律、师生校服、文明礼仪等各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参加一月一次主题队会,每学期的艺术节活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室内外的文化墙,一个年级一个主题,一个班级一种特色,文化墙布置图文并茂、别具一格,有漫画、书法、诗词、童谣、手抄报、优秀作文等,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手来,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

上一篇:运用信息技术电子教学下一篇:会议新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