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树”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快乐

2024-04-15

让“成长树”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快乐(通用9篇)

篇1:让“成长树”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快乐

让“成长树”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快乐

去年九月,我迎来了一个新的班级―― 一年级二班,第一次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不免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老在高段用的那几招对这些小不点儿们是否有效。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在上学期,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比一比”活动,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用小红花来评估。在教室的后面墙上,我贴上了一张大大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全班学生的名字,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贴上他们得到的小红花。活动刚开始,大家还你追我赶的,劲头儿十足,时间一长,我发现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了想我发现,我的本意是想通过竞争来激励孩子们管好自己,多得红花,但实际上那些表现得好的孩子总是遥遥领先,渐渐的没了前进的动力;而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总是在后面“摆尾巴”,渐渐也没了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到了学期末,再看那评比栏,只能看到无数的红花,根本看不出每个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够,难以用它对学生做出具体有效的综合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评价手段,我发现:在“比一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小红花”更多地是注重了阶段性的.“成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新的期望”的唤起、成功体验的回味。由于表格栏目抽象,学生的成绩也不能直观反映。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受到西安市雁塔区的刘芳珠老师“快乐的苹果树”活动的启示,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开展了以“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为主题的“成长树”活动。

一天,我拿着一棵小树模型走进了教室。这棵小树是我亲手用硬纸板做的,长长的深棕色的树干,大大的绿色的树冠,上面还画上了茂密的树叶,看上去很精神。我把它小心翼翼贴在了办公桌的侧面。这时,孩子们一下子围了上来,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一棵‘成长树’,它将伴随着我一起成长。”孩子们更感兴趣了,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我微笑着,没有再回答,而是拿出了一大盒事先做好的苹果模样的圆圆的纸片。“哇!好多苹果呀!”孩子们惊呼起来,还有的孩子伸出手摸了摸。我说:“这不是苹果,这是成长树上结出的‘快乐果’。我们只要努力,就会取得进步,‘成长树’上就会结出一个‘快乐果’,让你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接着,我在自己的“成长树”上贴上了三个“快乐果”,在这些“快乐果”上,我还写上了这样的语句:“我的论文发表了,我真开心!我还要继续努力!”“我们的班级网站开张了!太好了!”“我的学生王皓、姚科、金诣柔的日记在《小博士报》上发表了,我感到骄傲!”孩子们围在小树旁,饶有兴趣地读着,笑着,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喜悦。我趁机问孩子们:“你们也想拥有一棵自己的‘成长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好吧,你们每个人都动手做一棵属于自己的成长树吧,就贴在你们的课桌侧面,好吗?”这下,教室里可开了锅,孩子们笑啊,跳啊,别提多开心了。

一个星期以后,孩子们的“成长树“陆续出

[1][2][3]

篇2: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学习

快乐成长学习应该联系实际, 超越知识, 激发创新, 为学生拥有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就目前大多数教育来说,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 因为升学是学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问题是现在许多中小学的教育全都是为了应付那几天的考试, 提高“分数”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 这样的“分数”是有害的。教育应是灵魂的教育, 应让全面协调的发展,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情感, 坚韧的学习志趣, 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在教学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发扬民主, 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旧观念, 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并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快乐学习成长应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当前, 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学生中的少数, 因此, 教育要为大多数人着想, 使他们学有所用。

快乐成长学习要求学校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但学习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求真信念塑造, 审美情感的熏陶, 坚强毅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训练, 德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即使就传授知识而言, 也应该自然的伴随着能力的培养, 知识当然是能力的基础, 古往今来, 所有大科学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现在一些教师有一种误解, 认为能力属于知识的运用, 而对学生而言, 知识的运用是将来的事, 现在还是把知识基础打好。这种看法肯定是片面的。应该说, 中小学阶段既是孩子们奠定基础知识的阶段, 也是他们形成基本能力的阶段, 应着重于提高质疑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搜集整理和使用证据的能力、清晰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尚且对其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有着如此的忧虑感, 中国的教育者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感, 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了, 而应该是大力减负, 但减负决不是简单的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 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减少教育中的师生无效劳动, 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快乐成长学习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至今还有大量的教师认为教育就是抓学生考试分数, 而考试分数就是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错误的, 学习决不是分数, 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发展等,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同适用于学习。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并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唯“分数”论适应了考试要求, 缺少的恰是独立性、创新性的鼓励和培养, 因此, 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读书, 指导学生阅读, 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 最后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快乐成长与学习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更不应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不少教师和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关在房间 (家中、学校) 里“专心致志”的攻读, 以为这样孩子便能成才。殊不知, 这种封闭式的“分数”只会扼杀孩子的智慧和才能。对此,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走出误区, 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他们能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把智能转化为修养, 信念、人格, 形成改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

快乐成长学习要让学生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生活, 体验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激活学生的思维, 把握整体的世界, 注重生活的关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快乐成长学习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拓宽学习途径, 更新学习工具, 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教师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同时又是“保护人”, 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3:如何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心理;积极创新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育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鉴于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掌握学生心理,教学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所谓“动”,就是让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不只是听和看。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我在教授《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鸭子》时,提前一个星期把孩子的家长请到课堂中来,共同欣赏了歌曲,并要求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自编自演自唱《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鸭子》。有些孩子面露畏难神色,有些孩子快乐接受。在真正授课时,我让每个孩子依次表演。每个小朋友在模仿小鸭子时,各不相同,情态各异,滑稽可笑,每一个举动,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受其他孩子的影响,临时改变设计好的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每个小朋友在表演完后,我会和小朋友们共同探讨这个小朋友表演得如何,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并由小朋友评选出前三名。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空前

高涨。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

二、积极创新,多措并举,让课堂活起来

所谓“活”,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拘于一种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如:有的作品动感十足,适合表演,那就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有的作品庄重,适合静静地欣赏,那就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其中的意义。在学习聂耳音乐时,让孩子给大家讲讲自己所知道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在自由发言时把自己知道的故事、绕口令,讲给大家听,或有感情地背诵(朗诵)诗、散文。虽然孩子们讲得有些内容不正确,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研究。此外,还可以在学生当中多搞一些竞赛活动,如:演唱比赛、自由舞蹈比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选出班级中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表演,如:放上一段音乐让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并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以树立榜样来带动其他学生,从而让孩子们知道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

快乐。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热情。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右前旗特殊教育学校)

篇4: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示个性, 完善人性。在课堂上,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民主于学生, 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习,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彻底释放, 才能完全展开自己的双翅, 到知识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 好多学生在感情方面都倾向于文中的“我”, 但也有个别学生说“我”不对。我没有放过这个极好的机会, 而是让学生进行辩论, 还给他们民主的权利。经过学生的争论, 学生理解了, 在这场家庭冲突中,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 “我”也有不对的地方。

二、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1. 利用图片, 创设形象直观情境

优美的图画, 能增强学生对实境的感触和领会,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借助展示图画, 营造一个课本所描绘的情境, 烘托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客观事物, 便于学生身临其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触和领会, 增强认识能力。例如教学《黄河颂》,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颂, 这对于没有身临其境到过黄河边、对抗日战争历史还不甚了解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这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实景, 介绍历史背景, 创设情境, 学生有了真切感受, 即使没有见到真的黄河, 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的魅力,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2. 利用音乐, 创设轻松愉悦情境

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教材的情境之中, 就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接近作者思想情绪的情感, 这样才可能有兴趣地进行以下的学习。除了老师根据需要作出背景、作者介绍外, 还可以选择一段接近作者思想情绪的音乐。如我教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感受自然》时, 选了一段大自然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里面有虫的低吟, 鸟的轻鸣, 溪水的吟唱, 哗啦啦的雨声, 轰隆隆的雷声……学生在音乐声中情绪愉悦, 在草木花香和鸟语流水营造的氛围中心情得以安宁、舒缓。灵魂融入大自然, 感受阳光的温暖, 聆听风的呼吸、雨的歌唱。此情此景, 我也深深的迷醉了, 似乎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大自然, 和学生们一起成为大自然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株树……

3. 利用表演, 创设趣味互动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还可以利用表演, 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教学, 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当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时, 学生们成为热情的演员或观众, 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例如教《皇帝的新装》这篇安徒生童话时, 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满足了他们活泼的天性, 同时在学生课本剧的情境影响下, 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 利用游戏, 创设生动活泼情境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不应固执于死板的教学常规课程所采用的办法, 还应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 开展课堂教学游戏, 创设轻松的教学游戏情境, 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游戏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造, 在创造中思考,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整堂课变得活泼起来, 这会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参与性。例如教《探索月球奥秘》时,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设计游戏的初衷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苗头, 比如缺乏积累知识的顽强拼搏精神, 回答问题不积极, 缺乏热情和胆量, 回答问题时思维不敏捷。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综艺节目《猜猜猜》中的“抢凳子”“坚持不眨眼”“九九乘法表”等游戏, 规定游戏玩输的学生必须选择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增长了勇气, 逐渐提高了应变能力, 也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说”的兴趣, 即便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都踊跃抢答, 令人大喜过望!

5. 利用朗读, 创设具体想象情境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往往忽视用“情”去朗读。朗读不是单纯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 照猫画虎, 必须要用真感情来朗读, 做到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达到声情并茂的完美境界。这种“情”发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程度。“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所以我们要创设具体想象情境, 指导学生融入想象的境地, 触景生情, 细细品尝, 领悟感知、理解课文的精神, 体验作品中蕴涵的情调, 从而产生入神的音调、生动的表情, 发出动人的语感。比如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时, 为了启发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可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朗读录音, 引导学生边听边在头脑中联想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声情并茂的朗读势必会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总之, 教育是门艺术, 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 也没有永恒的标准, 它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 不断地总结, 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 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 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 让语文课堂春暖花开, 精彩纷呈, 让孩子在人文教育中快乐成长。

篇5:让每一个学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教学和管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尽心尽责

2006年我从西南大学毕业后来到渝北中学工作,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我已默默耕耘了十年。刚到学校时,我是高2009级唯一一个新班主任,同时又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一开始工作,除了教学上需要不断听课,不断学习,还有学生管理上的很多困惑,但是周围很多优秀的老师帮助我,教我教学和管理的方法,让我获益良多,帮助我很快地成长。这十年来我经历了完整的三届毕业班,高2009级、高2012级和高2015级,三届最后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我一直很庆幸选择了教育这片芳草地,我觉得教师真正的快乐,就是和学生每天进行心灵接触,我每天都会在学校里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去工作,用我的激情去感染我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也充满自信和动力。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心级”标准,以督促自己按要求做好工作,即用爱心关怀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真心感动学生,用热心温暖学生,用责任心对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给予的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信念和动力的催化剂,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用真心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在十年的工作时间里,我深受学生的喜爱。用学生的话说,我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和我无话不谈,很喜欢找我谈心,无论是数学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喜欢和我分享他们的小秘密。今年教师节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短信,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孩子特别多,其中学生李×发的信息最让我感动:“老师,节日快乐!感谢您在我高中时的照顾!您就像我的姐姐一样陪我度过了高三的苦闷生活,让我懂得了许多更胜书本的知识,谢谢您,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李×是我上届文科班的科代表,数学本来还不错,但是考试总不稳定,这在高考前很令人担忧,主要因为她是一个容易背思想包袱的孩子,爸爸又得了重病,一直在治疗中,对她影响也很大。我知道这些情况后就经常开导她,像姐姐一样关心她,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去帮助她。这个孩子也很喜欢和我交流,有时学习成绩退步了,或者有什么心事都喜欢主动找我倾诉,尤其是在高三这一年帮助她放松压力、舒缓郁闷和学习的紧张。最后她考上了满意的大学。

最近一届毕业班我还带了一个理科班,这个班很有特点,男生特别多,所以课堂上特别活跃,积极性很高,我每次上课都觉得很快乐,他们积极地回答问题很好地推动了我的教学。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男生课后自觉性差,学习比较懒散。比如班长谭××,他是我关注的重点学生之一,这个孩子双语特别好,理综一般,但是数学基础很差,所以能不能考上重点本科关键在于数学。这个孩子在高中阶段的很多大考中数学成绩经常不及格,所以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积极性也不高,上了高三,我经常提醒他,和他多交流,谈理想,谈目标,让他坚信自己有考重点的能力,帮助他先巩固数学基础,提高基础题的正确率,让他对数学这个弱科逐渐有了兴趣,有了成功的信心。后来不用我找他,他几乎天天跑我办公室,主动找我解答疑问,对学习数学充满了兴趣,有时还聊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到高考后期有了很大进步,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过失性丢分越来越少。去年高考数学难易适中,尤其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谭××考完数学笑着对我说,他的成绩一定是高中三年最好的一次,果然,他在高考中数学考了120分,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他的超好成绩,他也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能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梦,帮助学生突破困难,取得成功,这是我作为教师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实践表明,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赞扬,凡是老师寄予希望的学生,当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时,会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自己。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付出真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爱的表达应该既是无微不至的、真诚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我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需要倾注自己的情感与爱心时,那么我便会把对学生的关怀当作自己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多对学生用心,才能品尝到教育工作中幸福的味道。无论这些学生是聪明乖巧的、还是调皮捣蛋的,我都全力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对每一个学生尽心尽责,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关爱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雪.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12).

[2]杨冬冬.目中有“人”李镇西班级管理教育智慧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篇6: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一、让学生爱上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上阅读课, 教师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让学生爱上阅读课, 笔者注意做到了两点:

1.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首先, 我平时注重和学生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 做他们的大朋友, 而不是严厉的师长;其次, 我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下和学生相处中, 我都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深厚文学素养、儒雅的谈吐吸引他们, 努力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

2. 以文学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笔者从一年级开始, 就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入学伊始, 孩子们刚刚开始学汉语拼音, 这时, 我就从网上下载各种简短有趣的童话故事。每天语文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听一个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名家精彩的的讲述, 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下课了, 学生们围着我问:“老师, 这么好听的故事您是从哪弄来的?”我告诉同学们:“书店, 我们班级的图书柜里有好多这样的故事书, 如果, 你们学好了拼音, 就可以自己凭借拼音阅读故事了。如果你们学好了汉字, 你们可以读的故事就更多了。”这样,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二、让阅读塑造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因此,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今, 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 但是, 现在的孩子由于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备受宠爱, 对于他们来说, 所有人对他们的付出都是应该的, 而他们却可以不尊重任何人, 可以随心所欲,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例如在上课时, 他们任意在课堂上大声喧哗, 随意丢弃垃圾, 课堂教学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针对这些现象, 我在教学中, 注意做到教学和实际相结合, 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 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时, 通过文本教学, 学生们明白了大家喜欢兰兰那双胖乎乎的小手是因为这双小手为大家做了很多事情。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的小手为大家做过哪些事情呢?”刚才热闹的教室安静了。我话锋一转:“孩子们, 以前没做过不要紧, 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做呢?”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又高涨起来, 纷纷说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继续引导:“那么, 我们每做一件事, 就把它记下来, 一周下来, 我们做一次展示好吗?”学生们的热情更加高涨了。许多家长高兴地向我反映:“孩子懂事了, 知道帮家长做事了。”语文课本中这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很多, 例如, 在教学《失物招领》这一课时, 我教孩子们懂得不能随手丢弃垃圾;在《月亮的心愿》这一课, 我让孩子们学会关爱父母;在《夏夜真美》这一课, 我让孩子们懂得要互相帮助。在教学中, 我时时处处注意耐心引导, 以平等的对话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三、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发展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 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研究性阅读中, 学生更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知识和个体生活经验之后而生成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必须抱乐于接纳的态度, 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 扼杀他们创造性的火花。为此, 我把争辩引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一课时, 学生们对于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展开了争辩。甲方认为: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 当山洞中迷路, 贝琪绝望时, 三次探路, 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 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爱心的孩子, 讲精彩历险过程, 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 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乙方认为:汤姆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骗过姨妈, 来到墓地。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首先, 他不应该欺骗长辈, 这是不诚实的表现;其次, 他们来到墓地, 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行为, 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万一, 他们被杀人犯乔艾发现, 很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样, 把辩论引进课堂, 给学生创造了宽松、活跃的气氛, 他们可以各抒己见, 在争辩中学会辨别, 提高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的争辩进行适当的引导, 使学生对争辩的结果有明确的认识。最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汤姆有了正确的认识, 我们应该学习他勇敢、乐观、有毅力、有爱心。但对于他盲目冒险是不值得提倡的。

篇7: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人文性;动态性;生成性

在众多的杂志、报纸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可是成功与快乐的体验少,自信心不足,沉静、自卑、胆小、被动。同很多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学生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势非常明显。这与我们评价孩子的方法不无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验过程中,我觉得现在提倡的成长记录袋(又叫快乐成果袋)体现了学生评价的新理念。做班主任工作多年,我浅谈一下观点:

一、动静交流--体现动态性

成长记录袋既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也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操作时,我们看到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评价的参与者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社区,这种多渠道参与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也是为了创新学生管理,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也是一种挑战。学校定期进行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活动,有静态的展示,也有动态的评比。

走进我校20个班级,你会发现,在每个教室里的墙壁上,在最醒目的地方,老师和学生把成果袋布置起来了。每个班还起了不同的名字:花开的声音;努力着、思索着;收获;硕果累累……这些激励的词语让人一看就能产生美好的愿望。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位置,没有谁占的位置特别多,只有成果的多少,袋子的厚薄,而在老师的心目中,在同学的心目中,这是平等的,不分轻重的。午间、课余,学生喜欢在这里逗留、欣赏,任课老师走到哪个班,也喜欢在这里停留,看看、翻翻,尤其是家长会时,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成果时,眼睛也一亮,他们观看着、交流着、比较着,这是分享孩子幸福的时刻啊!

除了这些静态的展示,学校还开展动态的展评。班级里,班主任利用班队课、晨会课指导学生及时整理自己的阶段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袋,相互评价成果;年级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成果袋交流,还有全校性的成果袋交流活动,学生能看到来自各班的精美成果袋,那些厚厚的成果袋里,让人欣赏的已经不仅仅是那些奖状和证书,大家关注的已经是成果袋后面的故事--为了这些成果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学生们在这里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培养了孩子积极良好的情感。如今,成长记录袋已经是我校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风景,它不只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气息,并成为挖掘自身潜力的心理动力源泉。

二、设计理念--体现人文性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实施,必须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封面背景是熟透了的苹果,意即学生的收获,下面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们的育人目标),再下面是孩子的个人档案(姓名、性别、联系电话、个人信箱,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是谁)。记录袋的反面是成果的分类,有德育、智育、体育、综合教育……成长记录袋里放着孩子们各个阶段获得的成果。从这个设计理念看,它比以往发给孩子一本单调的成绩报告册更有人情味,这里有一份优秀的试卷、一份好的作业、一本精美的日记、一张奖状……可以发现,它不仅是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成绩,更是学生自信、勇气的见证,它能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

三、成果积累--生成性

有人说:“人不是为了被打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间的。被人肯定、认可、欣赏所带来的成功,满足了他被尊重的需求,就像枯萎的庄稼见到了阳光,迅速引爆了他的潜能。”

在平时积累成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深有感触的。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字写得不好,经过老师的辅导,对写字有了兴趣,字写得越来越好,双休日他参加了书法培训班,后来,老师推荐她去参加了省小学生书法比赛,获得了三等奖。于是,在她的成果袋里,多了一份奖状,每次看到它,孩子就会想起自己勤学苦练的日子。

还有一位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喜欢跳舞,参加了学校的拉丁舞兴趣组,课余时,经常训练,有时为了外出参加赛前的训练,落下了一些功课,但是,不管训练有多忙,她总是坚持学习。近年来,她参加了江苏省的青少年拉丁舞比赛,获得了个人和少儿组的许多奖项,她的学习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期末时,她被评为班级的优秀班干部。每次整理自己的那些成果时,她的感触总是非常深刻,她不会忘记那些勤奋训练的日子,不仅学会了跳舞,还培养了自己的良好个性,遇到困难要顽强克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评价,都会想办法使自己的成果丰满起来。

前不久,学校教科室进行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问及孩子们对成长记录袋的看法时,90%以上的孩子非常赞赏学校的这一举措。

篇8: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成长

一、多些表扬, 少些批评

很久之前我听了一名外籍教师的一节课, 课上的大概环节已经记不清了, 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整堂课几乎是老师的赞扬贯穿始终的, 甚至学生回答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 老师也不会吝啬赞美之词。 整节课老师总在说着“你太棒了! ”, 孩子们听了特别开心。 回忆起我的课堂, 这样的话并不多。 我对学生的鼓励评价语言十分单一, 只是简单的“好”、“很好”等。我们也许总在强调课堂上的效率, 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讲课上。 可是我们忽略的是学生更需要鼓励, 需要赞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赞美是对他们的认可。 通过表扬和赞美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赞美是一门艺术、一种欣赏、一种享受。 当我们因为孩子们的进步而赞美他们时, 孩子们就会有种被肯定的喜悦, 并且他们会爱上这种感觉, 为了再次得到这种赞扬而努力。 但赞美也需要有度, 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足够了。 比如我们班有个女同学, 学习成绩不好, 上课不遵守纪律, 是每个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 一次学校安排任务办手抄报。 我就决定给她一次展示机会, 经过她的努力, 她办的手抄报终于展出在学校的展示板上。 当她看到后飞奔着跑过来告诉我这个消息,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这么开心。 这时, 我突然觉得他们这样的所谓的“问题学生”更需要被认可、被表扬。 班会时我表扬了她, 而她挂在脸上的笑容再一次证明了赞美有多么重要。 所以现在的我正在尝试, 在教学中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 也许孩子们美丽的明天正蕴藏在我们的赞美之中。

二、巧给学生“戴高帽”

这里的“戴高帽”当然不是什么阿谀奉承, 而是把一个人的优点、 专长等美好的方面夸大, 并且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起到鼓励、鞭策作用。 记得初一刚刚开学时, 我得知小学部的一个最难管理的学生分到了我的班, 主任都提醒我做好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我就给他戴了一顶高帽, 而这顶帽子也让他成为我们班一个最优秀的班干部。 还记得开学的那天, 他风风火火地就往班里跑, 我拉住了他说:“太好了, 学校把你分到我的班了! ”很显然他被我的举动吓到了, 也许他认为没有老师会希望他成为自己班级的一员。 我和他说:“我听小学的老师说, 你的管理能力特别强, 学生都很听你的, 而且你很聪明, 学习也不错。 所以我特别希望你能分到我的班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这样我就可以轻松点了。 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 真是太好了! ”他并没有说什么, 只是那酷酷的脸上展现了一个大大的笑容。 在之后的日子里, 他成为我们班的纪律班长和体育委员, 而且之后他的表现真正符合我给他戴的高帽。 正所谓“帽子有多高, 人的眼界因仰望而被‘引申’有多远……所谓‘志存高远’, 就是因为高远处有顶自己心灵中羡慕并想得到的帽子”。 当然, 高帽也不是随随便便就给学生戴的, 要戴得恰到好处。 并且戴高帽要因人而异, 不能让孩子们戴上高帽后就沾沾自喜不进反退, 所以要巧戴高帽。

三、别让学生“破罐子破摔”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 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大部分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 但部分孩子缺少勇往直前的勇气, 当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时便会产生负面情绪, 对于继续克服困难产生恐惧。 因而变得不够自信, 认为自己无法成功, 从而“破罐子破摔”放弃自己。 这个时候, 如果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放弃他们了, 那他们真的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不写作业, 不听课, 上课扰乱纪律和老师顶撞, 我找他谈了很多次了可并没有什么效果。 一次我在批评他时说了句:“你要是再这样下去, 我就不管你了。 ”其实原意是想刺激他, 激发起他的斗志。 可是没想到他的表现更不好了, 他甚至与其他任课老师说:“我们班主任都不管我了, 你们也别管。 ”这时, 我才意识到老师的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就是我的一句气话导致他放任了自己。 所以我又找他谈心, 了解他的难处。 并且开始每天给他布置少量作业, 找一些同学帮助他学习, 并且适当鼓励, 这样他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学生面对成长的好奇, 学习的压力, 家长的期盼, 渴望自由的多重考验, 犯错在所难免, 在学生犯错后, 我们不应当放弃他们, 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不是雪上加霜让学生破罐子破摔。 我们应该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而不是在学生的伤口上撒盐, 让他们不断地消沉下去。

篇9:让倾听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一、学生倾听不够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的原因

(1)学生本身的注意力品质弱,自控能力差,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感觉普遍都有好动症,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

(2)学生的性格特征决定了倾听不够。很多学生我行我素的现象比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就是对的,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低年级的数学课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常常是似听非听,没有自己的主见与思考,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倾听。

2.教师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的表率做得不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如,有时学生的话刚一出口,教师觉得答案不对,赶紧打断,或者说,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教师却没有及时鼓励与赞赏,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不再用心倾听。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教学不够吸引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教学环节要是不能吸引学生,就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倾听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一个好的班级,一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师生能互相倾听的课堂。

二、让学生懂得倾听的必要性

倾听发言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倾听别人的想法,对照自己的做法,如果学生这个时候能注意倾听,那么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当然,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要靠我们老师耐心地引导,利用平时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学习体验中领悟倾听的必要性。

三、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方法

1.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会听”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充满乐趣和吸引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教材和儿童的特点,适当地把故事法、游戏法、操作法、直观法、谜语法、尝试法、质疑设问等方法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2.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

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应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意志的锻炼。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老师的任务。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常抓不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逐步让学生慢慢增强倾听意识,让学生在倾听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仙客来有什么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下一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