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2022-09-10

1 文化

在汉语中,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品德的教养, 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 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 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 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进而也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 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 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 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 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 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文化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学校文化包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三个不同层次,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壳,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柱、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各类设施, 如操场跑道、数目花草、旗杆旗帜、校徽等等。制度文化包括培养目标、制度纪律、校训校规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东西。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学校文化所要达成的最高目标, 包括办学思想、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塑造作用。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通过高品味的学校文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 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文化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如何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 也是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形式, 其价值是传递、选择和创造人类文化, 是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 本体意义就是培养人, 引导人的自身革命实践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和谐统一, 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1]学校文化的目的是发挥教育职能, 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 需要和谐的学校文化。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 我们认为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做。

3.1 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了提高教育实效, 学校应该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上下功夫。既要着力营造绿化、文化、净化、美化的校园静态文化, 把校园建成真正的花园、学园、乐园, 同时还要着力创设蓬勃向上的校园动态文化, 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在校园张贴名人头像、名人名言, 开展绿色环保活动、举办艺术节、教育月、读书月等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台、网络等设施, 拓展学生主体个性活动领域, 不断创新和丰富动态的文化活动。学校要通过校园软、硬环境的同步提升, 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师生优化思想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习惯, 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当然, 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离不开外部因素的支持。学校要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 构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衔接机制,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教育时空, 营造良好的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关系, 做到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学生, 共同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3.2 制定“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在学校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 师生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制度文化体系。构建和谐的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层, 校长作为学校制度的制定者, 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 调节好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把办学思想、学校特色、学校发展规划以及教师的理想、追求;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幸福成长纳入到制度体系之中。

在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时, 不能仅凭校长个人的智慧和经验, 而是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聪明才智,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在教职工的广泛参与下, 争取所有出台的制度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在制度的实施中还要做细致的沟通对话, 科学地应用目标管理、评价管理、情感管理等手段, 使制度在实施中日臻完善。

3.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建设和谐的校园, 就必须以人为核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里校长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要让教师参与决策与管理,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与和谐的管理氛围。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 让教师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 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成效的教学风格。使教师的教学风格、教育理念、价值观念等与学校的文化协调一致。其次, 要形成团结、协作、相互最重的师师关系。要针对本校教师的年龄、专业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的交往以最重为基础, 以团结协作为本开展工作。要经常宣扬教师队伍中的典型事例, 将团结、将协作、比贡献, 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再次, 要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蹲下来看孩子”, 和每一位学生交朋友。同时, 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热爱老师, 虚心求教, 尊师重道。尊师主要是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唯有这样, 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最后, 要引导并构建和谐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强调同学之间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 客服嫉妒、自卑、自私的不良心理, 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大度为怀的品德。和谐, 这一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话题,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校长的管理以和谐为追求目标, 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最后体现。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 必将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 必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 是学校的生命所在, 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本文旨在对文化和学校文化梳理的基础上, 谈谈在建设和谐校园方面的几点看法:建设和谐的校园主要在校园环境、学校制度和学校人际关系上下功夫。

关键词:和谐,文化,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宝贵.和谐:学校文化的教育本体存在[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5A) :24~28.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输入刍议——以希腊罗马神话为例下一篇: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