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改革

2024-05-03

会议新闻改革(精选十篇)

会议新闻改革 篇1

1 会议新闻不可或缺

纵观会议新闻, 或总结经验、提出问题, 或制定计划、布置工作。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所以有的会议新闻本身就有新闻价值, 而且能提供很多很好的新闻线索, 具有那种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素质。因此, 对会议新闻要重视起来, 不要因为观众不太买账, 就全盘否定, 把会议新闻说得一无是处,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极端错误的。

2 会议新闻问题不少

但我们在肯定会议新闻存在价值的同时, 一定要正视目前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多、过滥、过水、过浅, 报道手法陈旧雷同、形式呆板单调、内容空洞无物、语言干瘪无味, 有效信息含量低。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程式化的“八股”文盛行:“套话”、“空话”、“官话”连篇累牍。这类所谓的新闻充斥于新闻栏目, 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目光。

3 会议新闻改革的几点建议

会议新闻涉及面比较广泛, 为论述的方便, 这里将其分为常规会议新闻和行业会议新闻两类加以分别论述。

3.1 常规会议新闻的报道

1) 这部分会议新闻一般指中央、省、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纪委、政协的例会。由于这类会议内容重大、时效性强, 往往要求当日播出, 有关部门还要事先把关审稿, 甚至与报纸、广播一起发新闻通稿, 所以这部分会议报道的改革确有些难度。但客观地说, 从来没有哪个部门反对过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的一些变化甚至突破, 只要报道内容不出问题。相反, 省领导对一些有创意的新闻报道一直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基于以上认识, 对这类会议的报道形式要有突破, 其中一些重要会议新闻可以进行分解, 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各自成篇, 以组合报道的形式报道, 产生1+1>2的效果;

2) 在行文中, 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的讲话不再用“重要讲话”字样;摘录领导讲话要简明扼要, 多摘录那些领导以前没有讲过的话, 少摘录或不摘录那些领导曾反复讲过的, 大家已耳熟能详的话;稿件客观, 不要加入主观感情色彩, 不用对领导恭维、称颂的词语, 如“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至于会议程序介绍, 参加、出席、列席人员的点名等问题, 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办。如没有特殊要求, 则尽量简化。

3.2 电视行业会议的报道

行业会议数量大, 内容丰富, 有关新闻主管部门一般不审稿, 因此, 更便于记者自主地在会议当中找到线索, 受到启发, 甚至不报会议, 另起炉灶, 写出有水准的会议新闻。我认为, 要拍好行业会议新闻, 总起来不外有两种方法;一是“压缩”, 二是“加强”。一般行业会议要大力压缩, 压缩文字, 压缩会议程序, 会议内容, 只提炼一条动态消息即可。两条以上即发综合报道。所谓加强, 就是对重点行业会议, 要求记者吃透会议精神, 从中挖掘主题, 做到走进会场搞采访, 跳出会议做报道。具体建设如下:

1) 寻觅亮点

所谓亮点, 即会议中富有时代特点或体现新观点、新做法的“个性”。现实告诉我们, 任何会议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写好会议新闻, 要着力抓住会议的亮点——个性, 少写或不写会议程序, 才能产生富有新闻的会议新闻。在实际采编工作中, 要善于抓住观众的兴奋点, 从繁杂的会议内容中捕捉最新鲜、最显著、最有特色、也最受群众关注的实质内容, 把人们最想知道的东西干净利落地写出来、拍出来, 避免就会议报会议。但有时在一个会议中, 好多内容都是有价值的, 那么, 是不是凡是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都要报道呢?在选材这个问题上, 要做到“只砍一刀”, 就砍群众最关心也最想知道的, 也即“亮点”的“那一刀”, 就像郑板桥说的那样:“冗繁削尽留清瘦”。至于有价值的内容, 视具体情况而定。

2) 少用或不用会议镜头

作为电视会议新闻, 画面一定要拍好, 会议场面, 特别是领导的镜头要到位。但整个新闻最好不要将会议画面一灌到底, 尽量插一部分行业镜头, 有的行业会议甚至可以完全不用会议画面。在这方面《吉林新闻联播》已做了许多尝试, 效果不错, 节目明显好看了, 省领导及有关主管部门也未提出异议。

4 会议新闻的编排

要结束编排新闻“会议挂帅”的做法。编排新闻“会议挂帅”反映了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业务思想问题。由于把会议新闻等同于政治第一, 因此, 会议新闻太多、太大、大滥、太靠前, 已成为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通病。应该强调, 这中通病已经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 迫切需要加以根治, 包括业务思想的转变和技术措施的改革。观众早以注意到, 电视新闻大体有一中“规格”, 即前后次序的排列, 并不是以内容的重要性如何来衡量和决定, 而是从参加会议领导的官职高低来分, 第一把手参加的活动排在第一条, 第二把手参加的活动排在第二条, 以下类推, 不能越雷池一步。什么活动, 都要“比高低”, “排座次”, 并不客观评估和鉴定其是否真正具有新闻价值, 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新闻模式, 长此以往, 电视新闻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摘要: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同时也是观众最为关注的节目。电视新闻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符合观众心理。

关键词:电视,会议新闻,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长霞.试论电视新闻的激励作用[J].北方传媒, 2007 (6) .

[2]姜跃忠.论新闻报道中“蚁族”话语权的缺失及媒体反思[J].当代电视, 2010 (12) .

会议新闻改革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及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积极发挥全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院校协同发展的机制作用,根据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职业院校校协组2013年度具体工作安排,8月3—5日,全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班在广州顺利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李宏葵,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监察专员李新春出席培训班开幕式。来自全国12所新闻出版职业技术院校的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印刷工业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代表共计5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主办、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合办、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具体承办。培训班的主题是:深化教产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新闻出版业水平。主要任务是:提升能力,抢抓机遇,研究、部署、推进校协组重点工作,促进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培训班开幕式由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傅东伟主持。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纪检组长、监察专员李新春致辞,他代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对培训班的举办表示诚挚祝贺,对全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李书记还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广东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及其在文化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广东省

1新闻出版技师学院的办学历程,希望各兄弟院校借助校协组平台多交流、多学习,促进新闻出版行业院校改革发展,为新闻出版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职业院校校协组组长黄彬教授代表校协组在开幕式上做工作报告。报告从组织启动行业院校办学调研、开展中职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评选行业院校“学科带头人”、推动校际协作学习研讨、强化校协组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回顾了校协组前期主要工作,并对下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一是要继续推进新闻出版系统职业院校办学调研计划;二是要继续研制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三是要组织开展行业院校“骨干示范校”和“骨干示范专业”评审工作。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希望大家多为校协组出谋划策,齐心协力做好校协组各项工作,深化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新闻出版行业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李宏葵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先,希望各院校要充分认识做好新闻出版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把做好新闻出版教育放到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放到推动新闻出版行业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大格局中来认识,充分改革挖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其次,要把握职业教育办学的改革方向。一是紧紧围绕行业产业调整优化专业;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三是正确

处理拓展规模与提升内涵的关系;四是发挥好、利用好校协组和行指委的平台纽带作用。第三,要努力做好校协组各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高职系统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大力开展课程及资源建设,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统筹开发高质量的行业院校中、高职教材;四是要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学习,强化教师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五是要组织开展重大课题调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同时,李宏葵副司长也希望校协组要齐心协力把握大局,不断继承创新、推陈出新,脚踏实地为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开幕式结束后,培训班议程分主题座谈、专家授课、专题研讨三大单元板块相结合的形式依次进行。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下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题开展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校协组组长黄彬教授从教育战略规划、行业院校交流机制、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行业院校考评机制、教育服务产业项目等六大方面就推动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导向支持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校协组顾问黄仕勇建议行业各高职院校应坚持就业导向,注重内涵发展,加大开门开放办学力度,推动专业办学立高端、树特色、创品牌。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协组副组长贾丽进从高端校企合作联盟、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素质教育、中高职系统衔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分享了经验,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

院党委书记傅东伟认为,行业各高职院校应该处理好主业与多元化、人才队伍与内部管理、规模与内涵三大问题,做到专业精、特、强,努力提升专业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山东省出版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麒从校企合作、产训结合,学历、培训、继续教育一条龙建设,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做法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江苏新闻出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明坤向大家交流了招生、教学质量保障、规模发展、培养层次、专业吸引力、师资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及建议。北京实验职业学校广外校区主管校长何万喜谈了对印刷行业及专业的理解,并介绍了北京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做法。其他与会代表也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就新闻出版职业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要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积极对话和讨论,并提出了有关建议和对策。

二、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及专业技术专题培训讲座

培训班特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Packaging Specialty Asia Limited技术总监、著名行业专家钟兆魂教授进行专题培训授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著名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向与会代表做了历时近四小时的题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开发、课程开发要素等旁征博引,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图文并茂地系统解读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创新;Packaging Specialty Asia Limited技术总监、著名印刷包装行业专家钟兆魂

教授主讲《国际买家对质量及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向大家分享了包装买家实施标准化的成功经验。讲座结束后,与会代表深感受益匪浅。

三、组织行业院校开展专业教材和教育部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环节设置了教材建设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两个分组。教材建设组主要围绕适应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强调了教材建设应注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积极开发编写项目化、任务式、案例式等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研讨并梳理了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划、主要任务,明确了教材建设推进线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组主要听取了各成员校对教育部平面媒体印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对该专业教学标准进行最后修正和完善,并对下阶段教育部出版与发行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工作机构、人员组成、完成时间及任务安排进行了商定和部署。

本次培训班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会风朴实,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培训班的圆满举办,对于提升新闻出版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深化新闻出版职业技术院校内涵建设,将起到积极引导和重要推动作用。全体与会代表对广东省新闻出版技师学院的辛勤付出和周到服务表示衷心感谢!

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职业院校校协组牵头单位

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会议新闻改革 篇3

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署长柳斌杰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改革将死路一条。因此,新闻出版行业必须坚定“改革永远不停步”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和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署长邬书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针对今年改革发展工作重点,柳斌杰强调:一要用好新机遇,充分激发新闻出版企业加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研究新问题,下决心解决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三要出台新政策,给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真正有力的支持;四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蒋建国用“改革不停步,工作有突破,大家很努力”三句话来总结去年新闻出版改革工作的特点。他强调,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总署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行业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坚持改革,大力改革已经成为去年新闻出版改革最突出的特点。蒋建国强调,今年改革工作有六个重点:即启动报刊编辑部改革、加速出版集团建设、加快传播体系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发展工作则要继续按照抓集团、抓项目、抓基地(固区)建设加快推进,鼓励企业在刺激市场消费方面推出更多新举措。

邬书林强调,新闻出版业取得成绩,是全行业坚持深化改革的结果。要取得更好业绩,必须进一步坚持新的改革。改革过程中,要很好继承前一阶段积累的好的经验和方法,要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很好结合起来,要以总署为主导力量推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争取今年改革工作出现新的亮点。

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起草著作权法修改草案

近日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了解到,新闻出版总署正在进行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研究起草工作。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表示,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法律修改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数字化中文字库软件属于计算机软件作品,可以依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对数字化中文字库中的汉字字体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各界认识尚不一致。教科文卫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著作权法修改工作中认真研究、考虑有关数字化中文字体、字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我国动漫游戏业将定“国字号”标准

全国动漫游戏标准委员会1月25日在上海成立。这意味着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轨道。

《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本届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和《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等同时出台。动漫游戏标委会将通过各种方法,制定动漫游戏技术、产品、内容、创作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规范和技术指标。

总署问计专家研究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1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民阅读专家座谈会,邀请各界专家学者为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参加会议并发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良成、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晓明等,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国家出版产品质检中心筹建方案通过论证

1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委派专家组,对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申报国家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工作进行论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论证会前看望了各位专家并发表讲话。

根据程序,本次论证会后,国家质检总局及国家认监委将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履行部委会签、批复同意筹建等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建,总署质检中心有关条件具备后,再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提出挂牌申请,批准后正式挂牌。

浅谈会议新闻的改革与创新 篇4

但是在实际的会议报道中, 这些新闻价值并不是都会被成功挖掘出来, 因为受处处刻意突出领导讲话和指示以及墨守陈规的程序性报道等这些条条框框制约, 从行文到最终出稿都很难有生动有价值的东西出来, 这样的新闻又死板又沉闷, 受众没兴趣不爱听, 记者采写的过程当中也提不起劲头, 完全没有创新、创作热情。

那么, 如何创新会议新闻报道方式, 才能深入挖掘会议消息的新闻价值呢?这就需要媒体记者摆脱传统思维定式, 跳出会议写新闻。

一、转变文风, 实现会议新闻报道方式上的创新

人们常说的会议以各级党、政及社会团体研究重大问题和主要工作而召开的全会、常委会、代表会、现场会、工作会居多。因为这一类会议普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所以在宣传报道上就更加侧重于程序性和领导讲话的内容, 务求严谨零差错。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导致了当前会议新闻报道的大同小异。会议新闻要创新改革, 首先就要从转变文风入手。

(一) 突破既有条条框框, 变重视领导和程序性报道为重视挖掘新闻讯息

在我国, 各大党报、电台、电视台每天的新闻都一律按照领导官职的高低来进行排序, 这是国内外皆知的惯例, 这也决定了常常一组新闻的开篇就是某某领导在某某工作会上的指示要求。

打个比方说, 一个工作会议, 就是某某时间, 在某某召开了什么会议, 某某领导作重要讲话。正文当中, 又继续写这位某某提出, 进一步指出, 强调性指出, 某某要求, 直至最后强调, 一篇七、八百的新闻, 竟然自始至终都在说领导讲话的内容, 全文通篇也就把新闻六要素都提一遍。

这样的会议新闻无疑干干巴巴, 缺乏可读性。淡化领导长篇阔论正是转变会议新闻文风的最大突破口。总之, 就是要把会议还原成新闻, 放下“架子”, 脱去“官腔”, 还原新闻本质。

(二) 在语言表达上要简洁、生动

要以会议透露出的重大讯息为切入点在导语的位置加以突显, 在正文中跳出传统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报道, 语言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这样就会彻底告别长期以来对会议类新闻又臭又硬又长的定位。

二、贴近群众, 以百姓视角找出有价值的民生讯息

会议新闻往往会透露出很多关于民生方面的资讯。这就需要记者能够以受众的角度去挖掘出这些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部门工作会, 受众并不关注部门怎么样招商引资、怎么样出外考察、怎么样搞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去年那一连串的数字成果。

而是更加关注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补助有没有提高, 棚户区改造的范围有没有扩大, 农村饮水难地区的饮水工程何时才能竣工等等, 因为这些是当前各类群体的最直接利益需求, 而这一切都以群众生活为出发点。

三、深化会议主题, 扩大新闻价值的影响力

当前, 媒体在对会议新闻进行宣传报道时面临瓶颈, 常常只是表面性地从部门所提供的会议资料中提炼出一部分内容就成了一次会议新闻报道, 而对于会议本身的一些深层次讯息并没有进行进一步挖掘, 这就使得受众无法接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 使会议本身的新闻价值得不到应用和发挥。

公安局召开案件侦破新闻发布会, 所提供给媒体记者的资料上仅有什么时间, 破获了几起什么案件, 抓获了几名犯罪嫌疑人, 而案件本身的信息却只字未提。这时, 采访记者就要敏锐的发现这些问题, 适时地向新闻发言人提问以获取更多相关案件方面的资讯。更为重要的, 是针对这几起案件, 还要请公安部门给市民提供一些警示, 怎样预防这类案件的发生, 如果真的发生了, 市民应该怎么做才能将伤害减到最低。

这样, 这篇报道就丰富了,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完全可以跳出新闻发布会, 以故事性叙述展开对案件发生、侦破过程的还原, 可读性强, 新闻本身的警示意义也很强,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新闻价值的扩散。

四、观点独到, 彰显个性化思维

同一素材的会议新闻, 如何才能在芸芸众长中凸显出来, 不落俗套, 这就需要新闻报道持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当下人们所关注的话题、现象, 人人都在充当评论员的角色, 记者必须主动捕捉到会议当中的新闻现象, 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和看法, 最终形成会议新闻中的亮点, 这样才能引发受众的兴趣, 甚至在他们心中展开与自己观点或一致或背道而行的激烈讨论。

而持有独到的见解也是一个媒体人政治素养和社会阅历的良好展现, 这恰恰是当今会议新闻的缺失。针对一些社会影响广泛的事件, 媒体要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不一定非要做到观点最权威, 毕竟仁者见仁, 重要的是媒体要跳出来有自己的“声音”, 这对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鞭挞各类社会丑暗不文明现象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 会议新闻因其独特性而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也因其长期的既定模式而面临瓶颈。创新会议报道方式, 深层次挖掘会议报道的新闻价值, 找出贴近群众生活的新闻点为受众所接受, 是破除当前新闻报道瓶颈的唯一出路。当然, 会议报道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长期关注、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如何将会议报道转化为会议新闻 篇5

其一,要处理好领导的会议意识和记者的新闻意识之间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有的领导(这里主要指新闻单位所在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会议意识较重,他们头脑中想的多是会议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因为他们要通过会议总部署和动员群众开展某项工作。所以,他们希望会议报道越全面越好,越细越好。而记者则是从新闻价值大小来考虑和结构他们的会议报道,努力使会议报道成为会议新闻。这就往往和领导的想法要求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记者吸取了“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的教训,于是,便按照领导的会议意识去采访报道会议。结果使会议报道模式化,老面孔,除了内容上不一样外,其文字稿结构和画面均大同小异。久而久之,必然失去观众,降低了宣传效果。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起码应采用以下两个方法:一是向领导说清自己的报道思路,说明有价值的会议新闻才能赢得观众,扩大宣传效果的道理,求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用自己采摄的会议好新闻和在观众中的反响,赢得领导的认可。这两条能否奏效,就看记者的本事了。

其二,要处理好领导的关系意识和记者的质量意识之间的矛盾。

领导(这里指本台、本单位的领导)出于开展各方面工作和交往的需要,往往对一些不该报道的行业或部门会议也派记者去报道。这样就出现了领导从搞好交往关系的角度要求报道,而记者则从保证新闻质量的角度,坚持按新闻规律办的矛盾。其实这对矛盾并不难解决,因为新闻单位的领导对于新闻报道不是外行,他们懂得新闻规律,他们同样希望记者采摄出好的会议新闻,同样希望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然而,从以往的实践看,很多记者不注意解决这个矛盾。他们消极地接受领导交给的任务,拍几组画面,写上百八十字的文字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任务。由于有本单位领导的旨意,编辑也无可奈何。于是,低质量的会议报道便经常出现在屏幕上。说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人把责任全推到领导身上,认为领导不派记者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会议报道。我则认为,主要责任不在领导,而在记者。因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谁安排的任务,而在于记者是不是有使命感,能不能下功夫挖掘出会议新闻。很明显,这类会议本不可能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就会报会肯定质量不会高,因此,更需记者付出更大的努力,下功夫去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可深入会议找线索,利用已有的画面资料表现新闻的内容;或跳出会议拍典型画面,以典型带会议,点到为止。

总之,只要处理得好,就会在保斑点会议新闻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本单位领导满意,会议主办单位满意,观众满意。

其三,要处理好领导的工作意识和记者的精品意识之间的矛盾。

报道好有关人大会议的新闻 篇6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资源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强,多数涉及重大问题,人大新闻策划对搞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扩大人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尽管涉及方方面面,但从本质上看是政权机关的工作,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这就决定了地方人大宣传工作有很强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要从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社会的作用出发,积极倡导和弘扬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宣传,对妨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东西及时制止。因此,人大新闻策划必须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进行。

人大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本行政区域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机关,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也集中地体现着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方人大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大宣传工作的民主性,因此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记者能抓住实质性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感到满意。

人大新闻策划要重视对可预见性事件的主题采访。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举行会议。在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各项报告及其他议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并通过表决,集体行使职权。由于人大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在对人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无论报道人大什么活动,都应把有关涉及新闻事件的各种人大会议情况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材料”显示出来。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大凡人大新闻事件发生、演进和终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大通过连续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会议而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报道人大新闻事件,离不开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的各种会议。因此,各种会议的可预见性为新闻策划提供了条件。当然,新闻策划也不能滥用于所有报道。新闻策划适用于大题材、大规模、持续时间长的素材。而对于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素材,则不适用新闻策划,可做一般性报道。

人大新闻策划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策划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即报道要达到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既要确立新闻主题,还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还要对群众市场有一定的把握,估计新闻报道的反响以及报道实施的可行性。另外,新闻策划要制订策划方案。如在会议前了解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建设议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议进行的准备工作,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准备工作,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报告和议案的准备工作等。设想将会如何开会,开会时委员代表会说什么,提什么,附上目录,突出策划重点,选好新闻报道的切入口,准备新闻报道的题目,运用各种新闻体裁,通讯、特写、现场采访、图片、图像一起上,立体作战,写出和拍摄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报道来。要与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使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成为严肃的话题,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达到了策划的目的。

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创新。新闻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创新。一是宣传的内容要创新。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人大新闻就是会议新闻,干巴巴、枯燥无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实际上,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和关注的往往是一些涉及面广,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大新闻报道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它有许多重大的题材和鲜活的东西可供报道。关键看你能否把握,能否挖掘出来。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人大新闻报道在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如开展评议和执法检查,推行执法责任制,实行个案监督等,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人大的宣传工作也围绕这些监督方式进行,使宣传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宣传的方式和手段要创新。要克服人大新闻程序化、模式化、一般化现象。注意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从过去局限于程序性报道,发展为内容丰富的实质性报道;从发消息发展到通讯、特写、评论、侧记等多种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人大新闻报道,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宣傳手段也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的宣传工具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报刊发展到音像和网络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需要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是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决定了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也有很强的法律性。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记者分工不能相对稳定,更换频繁,有的记者一下子不能适应宣传人大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容易感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因此,采访人大工作的记者队伍要相对稳定。人大常委会负责新闻宣传的部门和人员,要密切同新闻单位、新闻记者的联系,及时沟通,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及时总结经验,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人大通讯员队伍,相互补充,密切协同,共同搞好人大新闻策划,共同搞好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电视新闻会议报道改革的关键词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会议报道,改革

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占有很大份量。然而, 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 几乎每天的电视新闻报道都有纯会议报道, 有时电视新闻甚至成了“电视电话会议”。这种纯会议报道的腔调一般按照领导次序排列, 写法上不外乎, 某某会议于某月某日在某地召开, 领导某某、某某出席;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什么, 深入讨论了什么, 某某领导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他首先指出, 他进一步指出, 他最后强调指出, 等等, 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 程式化非常严重。这种程式化的纯会议报道, 记者写得轻松, 编辑编得顺手, 但观众看得厌烦, 达不到最佳宣传效果, 必须改革。

致使观众不爱看电视新闻的原因有很多种, 会议报道出现程式化只是其中一种。对于记者来说, 没有用新闻价值这杆秤去衡量会议, 没有用心去发掘会议蕴涵的一些有价值信息, 以消极态度应付会议报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成功的会议报道, 应从电视新闻的特点出发, 以独特的角度切入, 抓住会议实质, 报道其中蕴涵的群众关心、对社会“有用”的新闻信息, 也就是开会不写会, 跳出会议写会议之中和之外的新闻, 才能使会议报道出新, 才能让观众爱看。那么, 怎样才能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跳出会议写会议, 在会议报道中改变电视新闻报道会议的传统形式呢?笔者认为, 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中可以采取以下四种途径, 做到“分解、提炼、综合、开放”应用自如, 就能够使电视荧屏上的会议报道更有看点。

1 分解

化整为零, 一事一报, 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使会议报道短起来、新起来、活起来。从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新闻报道来看, 篇幅简短是新闻信息量的要求。篇幅简短, 篇数才多, 信息量才大, 反映面才广, 同时也有利于新闻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编排组合, 增强吸引力。一次会议, 特别是事关全局的会议, 一般内容很多, 涉及方方面面。如何使会议报道充分全面, 又不让人觉得冗长庞杂, 这就要改变以往会议报道不管涉及什么内容, 都有闻必录的传统写法, 将那些既相互联系, 又各自独立的内容或事件分开来写, 形成一种单看起来是一条条相对独立的新闻, 联系起来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组合式系列短新闻。这样, 既满足了电视新闻因线形播出要求单体新闻短小精悍的需求, 改变了会议报道的老面孔, 也能将会议中蕴涵的信息传播出去, 充分报道会议。例如, 2001 年11 月1 日, 连云港市整合了全市工业经济大会和技术改造大会两个会议, 召开全市技改流动现场会, 总结交流部署全市本年度和明年的工业经济和技术改造工作, 以期将工业立市确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会议规格之高, 规模之大, 内容之庞杂前所未有。如果按照常规的报道手法, 按照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 总结部署什么工作, 过去一年取得哪些成绩, 今年工作有什么目标, 然后是市领导强调技术改造和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 提出什么要求, 发一篇常规的会议报道, 也可以应付了事。但这样不仅内容枯燥, 面孔老套, 而且一定是数字叠加术语, 受众肯定不喜欢。参加会议的记者没有这样做, 而是从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的大背景下敏锐地感觉到宣传好这次会议精神对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从会议参观的现场、举办的活动和会议的讲话材料中, 甚至是会议准备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了丰富生动的报道内容, 分解梳理成《全市技术改造大会再点主体经济发展思路》《述评:技术改造, 支撑主体经济发展大局》《两天之内, 我市技改四项目报捷》《我市出台2002 年工业技术改造目标》、《多元投入、促进技改投资增长17.5%》《技改现场会上的特殊礼物》、《我市以职能转变促技术改造》7 篇报道, 从7 个方面、用不同体裁, 单独且互有关联的内容报道了全市技术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思路, 既有观点, 有力地宣传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战略思想, 又有鲜活的新闻事实, 印证了全市以技改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战术实践, 改变了会议报道的用一篇稿件“一统江山”, 蜻蜓点水, 面面俱到却内容空泛的传统做法。

2 综合

以点带面, 承上启下, 寻找“关系场”, 调动所有横向或纵向的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积存, 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 重新构架全新的新闻。众所周知, 事情与事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某一对或几对之间的关系, 还甚为紧密, 若将它们放在同一“关系场”中, 则能产生独特效果。因此, 只要是鲜活的, 为人所关注的、感兴趣的众多有关事实, 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就能成为新闻, 并产生1+1 大于2 的效果。1999 年, 开工建设的田湾核电站是迄今为止中俄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 总投资32.04 亿美元。核电站的安全性一直是当地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2003 年10 月30 日。江苏省核应急指挥中心举行了第一次场外核应急综合演习, 记者参加了演习报道, 已全面报道了这次核演习。紧接着11 月1号江苏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又召开总结会议, 总结核演习情况, 按道理来说, 已经没有什么新内容可说。但是, 作为一个有心人, 参加会议的记者根据自己对田湾核电站安全防范采取的工程措施的了解, 联系8 月26 日田湾核电站短周期数字地震台网通过验收和本次田湾核电站场外核应急演习的成功, 用安全为一条红线, 把这些新闻事实串联起来, 发出了一条《田湾核电站安全再加保险》的新闻, 从核电站从建设、内部运行所采取的各种工程和程序, 到防范自然灾害给核电站带来的安全隐患, 再到万一发生了核事故政府采取的诸多有效措施, 详细报道了田湾核电站的安全性, 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民众的模糊认识, 减轻了民众担忧。比起单纯报道一个总结演习成功的会议, 孰优孰劣, 不言自明。

3 提炼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从会议中提炼、剥离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事件新闻, 使会议报道变得有价值、有用处、有趣味。改进会议报道, 记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 即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 要从会议中比较、选择出群众最感兴趣、最值得宣传的事实, 跳出会议程序抓新闻;善于捕捉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或者会议所蕴涵政治形势、社会动态, 科学知识、经济政策甚至是与会者的“花絮”, 这样的会议报道不仅反映会议, 而且深化会议, 往往更能赢得读者。具体方法就是, 一是从信息入手报道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1983 年初, 中共四川省第四次党代会和四届一次全委会召开, 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除全面报道这次会议外, 从新当选的省委书记杨汝岱发表的长达五六千字的重要讲话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发了一篇134 字《各种业务会议书记一般不到会讲话》的消息, 立即引起反响, 并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二是从社会焦点入手, 报道人们最关注的新闻。1978 年11 月15 新华社日播发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就是新华社记者跳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议程和程序抓出来的好新闻, 这篇新闻在国内外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 也回答了全国人民长期关注的问题。三是从服务受众入手, 报道对人们有用的新闻, 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服务。受众看新闻, 不是一般地浏览信息, 也不是欣赏文采, 而是希望能获取“有用信息”。

4 开放

会议新闻改革 篇8

关键词:会议报道,存在问题,改进

电视是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绝大部分是通过县级电视台及时宣传到基层群众中去。因此电视会议新闻能否表现好, 就直接影响到这一功能的发挥, 能否实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综观目前县级电视会议新闻的现状, 会议过多、过滥, 加之报道手法单调, 表现形式平淡, 受众普遍反映对会议新闻报道不怎么感兴趣。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表现形式, 会议报道都降低了电视新闻的整体宣传质量和传播效果。

一、当前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由于会议议程、内容程式化, 县级电视会议新闻、会议报道大都千会一律、空话套话连篇、画面单调、枯燥,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长”、“呆”、“空”的问题。

(一) 传播内容程式化, 形式呆板

各种会议的程序大体相同导致了会议新闻程式化。一是大多电视记者通常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会议本身, 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只注重会场内的新闻信息, 注重对会议程序的报道。却忽略了会场外一些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二是过于注重会议程序导致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陈旧、僵化和呆板。“会议名称—与会者—会议内容”成了会议新闻的常规报道思路, 难令受众耳目一新。目前, 除非会议内容极为重要, 否则一般会议新闻很难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 (1)

(二) 传播内容陈旧, 缺乏深度

在报道内容上, 题材陈旧、信息量少、含金量低。一是给人以老调重弹, 报道题材不新的感觉。二是俨然成为领导形象的展示手段, 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被弱化, 大多未能从群众的视角看待会议, 未能就会议信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出详尽、准确的分析, 报道的价值无法显现, 含金量不高。三是就会议报道会议, 很少考虑受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厌烦什么, 难以跳出会议写会议, 难以写出会议信息的深度和价值。

(三) 传播形式广播化, 体裁单调

在报道方式上, 采用我播你看、单向传播的方式, 局限于会议本身。一是简单播报会议场景、会议内容, 同时仅配以一些漫无目的、大同小异的推拉摇移镜头, 缺乏多角度、多侧面, 群众司空见惯、了无新意。由于忽视其表现形式如现场同期声、屏幕文字等, 电视会议新闻如同广播新闻一样, 丧失了电视媒介特有的画面表现力和吸引力, 严重影响传播效果。二是在报道角度上, 总让领导唱主角, 单纯以领导意图为指针, 不考虑群众的需求。县级电视媒体只考虑完成报道任务, 往往忽视节目的受众关注度和报道的预期效果。三是有些记者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 对会议新闻采编形成“套路”:接到通知——参加会议—镜头—拿材料—等通稿—抄通稿或领导讲话稿—编拍片子发稿, 新闻自然缺少新意、内涵。大多就会议报道会议, 少见突破常规的体裁, 诸如会议特写、会议花絮、会议解读等。

二、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措施

目前, 大多媒体是从压缩宣传、优选会议规格、精简程序和内容方面来改进会议报道, 然而单靠“压、选、简”来改进会议报道未必能吸引受众, 好听好看。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新闻, 活化会议报道, 让会议报道数量降下来的同时新闻宣传质量也得到提高?我认为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 强化受众意识, 突出会议新闻价值

会议报道从内容、中心、重点、视角、形式、手段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口味, 才能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认可, 解决这些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优选会议新闻规格。从会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重要意义、群众性, 是否与上级党政会议同类等方面对会议新闻进行优选, 如, 部门一般性的会议, 发简讯即可, 没必要作为会议新闻来报道。这样既可减少会议新闻的长度, 又可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新闻条数。二是更新观念, 重视新闻价值。不管采访什么会议, 首先要了解会议解决的问题和召开的原因。其次要重视会议、研究会议, 发掘会议新闻的深层意义。三是选准报道内容。运用会议新闻价值取舍会议内容, 突出会议新闻价值。三是强化受众意识。以受众的角度, 选择会议的重点, 深入挖掘主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口味。如, 重要会议和大型会议, 报道时要突出会议主要内容, 可以纵深报道, 也可以选择会议的一个方面、一个问题单独进行报道。

(二) 注重“三创新”, 激活会议新闻报道

会议报道要“活”, 认真打好三大创新“组合拳”。一是会议新闻的报道创新。针对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和重要工作安排的会议, 采用会前、会中和会后的全面、连续报道, 如, 政协和人大每年召开的“两会”。会前, 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了解他们做的准备, 撰写的议案、提案;会中, 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捕捉会场的细节和亮点;会后, 报道人民群众对“两会”精神的反响, 以及新政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即便是程序性很强的会议, 也应以受众关心什么、想看到什么为切入点, 再引出会议的程序化报道。此外, 对于党委、政府召开的一般会议, 捕捉最有价值的、群众最关注的信息, 跳出会议找新闻。受众能够通过报道获得对自己生产生活, 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的信息。二是会议新闻的写作创新。目前会议新闻大都采用导语,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讲话人, 会议议程的统一格式, 千篇一律, 过于死板。为了创新会议新闻写作, 很多人提出解读会议精神, 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东西提炼出来, 报道出去。新闻媒体要以受众的视角找出会议报道的亮点。采写会议新闻前, 应把自己假设为受众,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群众角度出发, 体会到群众从会议中最关注、最想知道的信息是什么, 既宣传了政策, 传达了会议内容, 又找到了受众关注认可点。三是会议新闻表现形式的创新。首先是会议新闻的画面拍摄和镜头的创新。拍摄中善于运用运动镜头, 抓拍参会人员的面部表情, 主持人的特征, 以及能充分体现会议气氛的生动、有冲击力的细节画面, 例如, 参会人员笑声、愤怒表情、流泪、鼓掌, 讲话人的声调、手势等。这些画面对信息都有增值作用, 记者的所见、所知、所感, 通过镜头能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心理参与感。其次是会议新闻标题的创新。标题应浓缩和体现会议的主要信息, 不直接以召开会议为标题。

(三) 改进报道手法, 增强会议新闻报道感染力

新闻的包装虽然依赖于前期记者采编的老练和后期编辑的配合, 但后期的编辑、策划、制作和审核也要把握好舆论导向, 突出媒体自身的个性。精彩的实况能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画面, 增强会议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一是适当多搞现场报道, 多采用同期声、可看性强的生动画面、相关背景资料字幕, 多编入数字文献和图像资料, 较多地运用生动活泼的声像语言, 丰富会议报道镜头, 突出会议报道主题。二是突出细节, 善于用镜头捕拍、抓拍会议中的精彩细节、生动画面、激烈讨论场面等。三是努力提高拍摄质量, 尽量做到采用最新的资料和能够说明问题的画面, 多采用图标、图表、图片表达枯燥的数据和条文。

总之, 会场是新闻产品的集散地, 蕴藏着丰富的新闻题材。会议聚集各种信息, 会议报道想要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我们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改进会议报道, 使受众喜闻乐见, 让会议新闻更好看。只要我们不断强化受众意识, 改进报道方法, 扑捉亮点、抓住细节, 会议新闻一定会做成精品节目, 会议新闻必定能出彩。

参考文献

[1]曹海仙, 李杰.浅谈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有线电视.2000 (20)

会议新闻改革 篇9

创新会议新闻理念, 就应该突破“小时政”的框框向迈向更为广阔的“大时政”。因主流新闻媒体主要以党报为代表, 这就要求对于舆论导向要坚持正确的立场, 通过自身不断地调整切实增强影响力和权威性, 而各级党政领导在会议报道改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任福建日报社社长陈逸清曾经被采访时说: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是办党报是最难处理的事情, 要想党报看起来较好就必须从“上头”开始改革。这话一句说到重点, 因为一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时间过长,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领导长期有意无意地“过问”。[1]对此, 要实现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改进, 各级党政领导从自身做起是关键, 尊重新闻规律, 转变“官念”, 不将自己的地位和权利体现在新闻媒体的版面上。

作为编辑或党报记者, 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实现新闻理念和报道方式的改革创新。只有突破这两个方面, 才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笔触去实现会议新闻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写作风格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文字表述会议内容, 运用独特的角度彰显新闻价值, 这样呈现给广大读者的将会是一顿视觉和思想上的盛宴。因此, 在会议新闻的写作中, 要实现改革与创新必须从选材、题题、结构及导语方面入手。

在选材上, 要尽可能寻求党、政府及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新闻, 这就需要找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同时, 报道中要紧密联系党和政府的工作与群众的切身利益, 切实把握好群众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和与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问题, 并找到两者共同点。例如, 政府将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改革作为工作重点, 而这些社会问题恰好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对此, 这就需要记者在捕捉报道材料时带有一双“慧眼”, 找到“别人没有发现、我发现”的报道材料。

在标题制作中, 要灵活多变, 抓住人心。新闻从业人员, 人人都会写新闻, 但不一定每个记者、编辑都能写出、编出好的新闻标题。众所周知, 标题就是将新闻内容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视为新闻的“眼睛”。[2]也可以说是通过标题来树立形象、精神和思想。立形象是将人物的形象通过事实、细节、语言及环境等跃然纸上;立精神是充分显示出蕴藏在新闻标题中的引导性和鼓动性, 以冲击读者心灵的精神;立思想是确保会议新闻标题能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情感和观点, 并且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 对读者要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会议新闻导语写作上, 力求内容新颖, 写作时要抓住核心事实, 不能过于呆板, 否则难以吸引读者。所以在导语中, 一是要突出个性, 也就是写作中要考虑身份、职业等方面的特色。二是突出新闻事件的主旨。三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增加信息量, 以此向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四是允许描写环境气氛, 很多记者认为描写环境气氛由于无信息语言, 可以忽略掉,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 描写环境气氛能将事实意图不露声色地灌输给读者。

在选择体裁上, 力求新活, 避免单一。通常情况下, 我们所看到的会议新闻报道大多采用消息这种体裁。主要由于在新闻写作中消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报道新闻时消息是一种比较堂规的武器, 是新闻报道的主导体裁, 能够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息是报道会议唯一的体裁形式。通常新闻体裁的种类较多, 传播会议中的信息可以根据会议内容的特点来选择载体形式。例如, 通讯、人物专访、现场报道、记者问会议主持人答及评论等。[3]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弃长取短”已成为很多阅读者的阅读习惯, 很少有读者耐心读完六七百的文字。这就意味着在新闻的篇幅上, 要尽可能做到简短精干, 总体要以“短”字为目标。那么在有效的版面中, 应该尽量将报道篇幅缩短, 可以通过多发报道的方式传递更多的信息;为更接近读者的阅读习惯, 应重点突出新闻内容的新鲜感, 坚决摒弃过去那种照搬材料、照录讲话及记流水账的方式, 同时还要避免在会议程序记录上的繁文缛节。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热点难点问题, 大量捕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读者关心的重大决策等重要信息, 以凸显新闻价值。

摘要:会议新闻报道一直以来是党委机关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在党报的公信度、权威性及影响力。对此, 为了将会议报道做强做活, 可能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 特别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会议报道, 可以将其作为实现新闻业务创新和改革的突破口。本研究中,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彭东蕊.浅谈会议新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风, 2013, 15 (10) :27-28.

[2]张宿堂, 李斌, 孙承斌.探索新形势下时政报道的规律性[J].中国记者, 2011, 9 (12) :32-34.

从不是新闻的会议中找出新闻 篇10

会议往往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主体内容, 如果全面反映、面面俱到, 没有主次和轻重薄厚, 文章就完全不像新闻稿, 不具有新闻价值, 不具备可读性、易读性, 然而如果遇到一位有心的、爱动脑的记者却很可能跳出会议写新闻, 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编写稿件, 即便就是一个走过场的会议, 也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点, 挖掘出好新闻, 不仅反映会议, 而且深化会议。当然, 这种挖掘不是凭空编造、添枝加叶、虚张声势, 这样就与新闻本身背道而驰了, 我们说的挖掘, 首先需要记者善于发现, 就是说记者需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 能够在冗长的会议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 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受众一般不会在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个政府部门或单位开了什么会, 他们在乎的是, 会议中有哪些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让他们感兴趣, 新闻稿中只有突出这些内容, 才具有新闻价值, 其余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省略掉。每年的一季度, 各市各种专门工作会议比较多, 这些会议大多是总结上年工作、部署当年工作任务的, 而在部署工作时都要突出一些当年要完成的指标和任务, 特别是有一些涉及民生的指标, 这是会议的亮点, 也是市民关心的热点, 当然也是我们要突出、报道的重点, 无论是标题、导语还是新闻主体, 都要突出涉及民生的内容, 让市民知晓。今年3月4日的电视新闻节目“营口新闻”报道了营口市民政工作会议, 标题是“我市召开民政工作会议”, 导语是“下午, 我市召开民政工作会议。2010年, 我市民政系统……”对今年的民政工作只是笼统地说了一小段:“今年全市民政系统将以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发展公共服务为目标, 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然后写领导讲话, 看了后没有什么印象, 不知道今年民政工作具体要干些什么, 这样的会议新闻能给观众和市民提供些什么新闻信息呢?而同样的民政工作会议, 电台“营口新闻”的标题是“营口将建立低保自然增长机制”, 导语是, “记者从3月4日召开的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 今年, 我市将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 适时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这显然是今年营口民政低保工作的亮点, 是市民特别是低保户非常关心的事情, 可电视新闻的报道却连提都没提。

一个是从会议中选择了一个侧重点, 突出了受众的关注点, 一个却是以会报会, 平庸地走过场, 乏善可陈, 同一个会议的两种报道, 收听收看的效果显然不一样。

以上举例说明的是, 新闻记者应该怎样从普通的会议中找出新闻点和找准侧重点, 并在会议报道中突出出来, 使平淡无奇的会议显示出它的新闻性。

另外, 我们有时会看到, 记者去采访一个会议, 在会场只是呆一会儿就带着会议材料或者通稿离去, 会议还没有开完, 记者的稿子可能就出来了。当然, 如果遇到这种必须对会议进行报道的“硬新闻”, 这么做会节省时间, 也无可厚非。我们知道, 大多数会议并非“硬新闻”, 然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有些并不是“硬新闻”的会议也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库”, 里面可能蕴藏着一个、两个甚至多个新闻线索, 可能涉及到文化、科技、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 可能关系着热点、焦点、关注点。我们每一位记者分管着自己的采访“战线”, 和自己那条采访“战线”的单位已经很熟悉, 这些单位在搞一些活动、召开一些会议之前都会通知跑线记者去参加、去关注, 而这些单位本身的想法也许是, 只要你给我宣传出去就行, 至于怎么宣传你记者看着办, 那么这种时候, 对有的会议“以会报会”也能完成任务, 但这也许只是对单位有了一个交待, 对受众来说并没有意义, 而如果记者多动动脑筋, 凭借着新闻敏感性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然后在会议间隙或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深入采访, 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说不定可以挖出一条好新闻、大新闻, 甚至做出一个深度报道, 这样便可以不提会议, 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另外的途径, 对单位的一些工作做更有力的宣传, 至少也可以保证同样一个会议的报道血肉丰满、做出新意, 这也一定更易于被受众接受, 且更有说服力。

应当承认, 会议报道既好写又难写, 标准取决于作者对会议报道的认识和把握, 这不仅需要记者有基本的新闻意识、精品意识和一定的新闻敏感性, 还需要记者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并且在工作中克服掉应付了事的惰性心理, 对每一篇稿件的质量都负起一位记者应有的责任。■

上一篇: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下一篇:苯并咪唑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