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名著阅读

2024-05-02

课外名著阅读(精选十篇)

课外名著阅读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强调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各个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篇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文章,但是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面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因此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历年来考试所要考查的一项内容。中考语文对课外读本的考查有多种形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思考。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阅读经典名著能够给人带来不少好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启迪思想,指引人生之路。在名著中,我们能够看见英雄气概,学到高尚品质,体会伟大情怀,领悟人生道理,看一本书就等于给我们的灵魂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好课。有人总结过,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虽然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如此多的益处,但是作为教师却总是遇到学生不重视课外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考试中关于名著阅读的题目很多学生不会做;课堂上提及有关名著的问题,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甚至有学生根本没有看过。所以名著阅读成为了很多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看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中少失分,如何让他们看完后有所思,有所悟,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的摸索,我觉得对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提供内容概要

这种方法是很多教师都用过的,主要是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后提供给学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帮助没有认真看过名著的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理清思路。弊端是对于已经认真看过的学生益处不大,而且既然是内容概要就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一旦考试遇到,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不会。另外这种做法显然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二、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制作的过程就是无形地督促学生看书的过程,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弱点,学生可能对于名著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理解内容,领悟不到文中的精华,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三、出习题

这种做法包括教师出题和学生出题两种,教师出题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方法,教师出完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后再评讲,这种方法固然能短时间考查学生阅读的情况,但是题目涉及的范围不一定全面,所以学生出习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出完题目后,教师收集起来,对其中好的题目进行编排整理,这样做不仅督促学生去看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的题目出现在习题中时那种自豪感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四、看影视资料

很多经典名著谁都是有相关的影视资料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起这些有利资源播放给学生看,一方面学生对影视资料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影视资料都是比较长的,到底放多长时间,选取那个片段就需要教师斟酌一下。此外影视资料与原著还是有差别的,会有一定的不同,这时就要提醒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之处。

五、写作文

这种方法也是教师经常用的,通常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名著,另外读后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想,所受的启发。对于前面几种只是知道名著概要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在读好书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有所收获。

六、举行知识竞赛

竞赛活动不仅趣味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激烈程度强,关键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而且读得比较细致,比较认真。因为在比赛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小组成功,这种带有目的、趣味、竞争性质的阅读往往比毫无目的的阅读要更受学生喜欢。

七、表演

表演是学生十分热衷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将书本上的字幻化成眼前有趣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加之参加表演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表演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书籍,了解相关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表现在语言和形体动作上。

八、开展辩论赛

辩论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认真细致,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质疑,学会探索。辩论赛正反方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对名著深入了解,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这种方法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一旦条件成熟,开展起来也是趣味盎然的。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导引 篇2

一《西游记》吴承恩(明)

重要人物:

① 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写作特色: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经典情节: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

②真假美猴王

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二《水浒》施耐庵(元末明初)

重要人物:

①宋江:人民理想的忠义之士,起义军中最有威望的领袖。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段,有军事、组织才能;性格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②鲁智深:正直无畏、见义勇为的豪侠。

③林冲: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凶狠泼辣。

④武松:力、勇和正义的象征。勇士的典型,复仇的代表,刚正的义士。⑤李逵:淳朴、粗鲁、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民的典型。

写作特色:

①全文结构宏伟完整,众多人物一个引一个,每个英雄故事都像一篇英雄传记,传记间一环套有环。②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形象。③叙事翔实精彩。④语言通俗生动,充满个性化特色。经典篇目: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②智取生辰纲

③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

⑤宋江题反诗

⑥真假李逵

三《朝花夕拾》鲁迅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父亲的病》揭露“巫医不分”的名医敲诈勒索、封建迷信,鞭挞了复古倒退的反动;《范爱农》通过一个爱国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琐记》歌颂了“不满现状”的革命青年。写作特色:

①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②叙事充满奇妙艺术。

经典篇目: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阿长与〈山海经〉》③《二十四孝图》 ④《藤野先生》⑤《无常》

四《骆驼祥子》老舍

主要人物:

①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坚强健壮的车夫,狭隘孤立的个人奋斗思想和残酷腐败的黑暗社会使他堕落为吃喝嫖赌、懒惰狡猾、、肮脏猥琐、自私麻木的行尸走兽。

②虎妞:具有二重性,一是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是剥削者的意识已渗透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中的占有者、支配者。

艺术特色:

①独特的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②善于描写老北京风土习俗、民情世俗。③语言俗白凝练④独特的讽刺艺术。

经典情节:①怒辞杨宅(第五节)②曹家遇险(第十节)

③晦暗的地狱(第十六节)④最后的绝望(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五《繁星?春水》 冰心

诗歌内容:

①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

②有许多诗托物言志,以鲜明的形象来比喻或暗示某种人生哲理。

③有的揭露学生时代的黑暗,同情涂炭的生灵,讴歌探索前进道路的先驱者。

艺术特色:

①抒写生活真实,表现率直的个性。

②诗风清新明丽,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③抒情和哲理的完美融合。

经典情节:

①《繁星?一〇》:告诫青年人珍惜青春,勇于奉献,给人以启迪和鼓舞。②《繁星?一二》:“爱的哲学”,是冰心诗歌的核心和主旋律。

③《春水?一〇五》:将母爱、自然、童心三者和谐地织入了诗的经纬。

六《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主要人物

①鲁滨孙:是一个要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

②星期五:鲁滨孙救起的白人俘虏,是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艺术特色

①描写具体逼真,用人物行动具体表现人物性格。②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表现性格的变化和发展。③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经典情节

①挖独木桥 ②制作瓦罐 ③开导“星期五” ④自封总督

七《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英)

主要内容:

全书共四个部分,写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的旅行经历,讽刺了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君主政体、两党制以及政治、法律、财政、教育、文化、艺术等个方面,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①将虚构情节、幻想故事和对现实的揭露巧妙结合。②点面结合,对照写作,四部游记一正一反地排列。

③绝妙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经典情节:

①游小人国时对“高跟”、“低跟”党的斗争②游大人国时和国王的谈话 ③游飞岛国时参观“拉格多科学院”④游慧骃国时和马的对话

八《童年》 高尔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阿辽沙:是一个卑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

②外祖父卡希林:家长制手工业者的形象,凶恶残暴,没有亲情,惟利是图,寡情薄义。

③外祖母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乐观、智慧,体现了劳人民的优秀品质。

艺术特色:

①交替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描写的多视角描写方法。

②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栩栩如生。③选材独特,取材于作家的经历。

经典情节:

①与外祖父等人联欢(第三章)②雅柯夫和奇奇打架(第二章)② 外祖父打外祖母(第十章)④报复老师(第十二章)

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

主要人物:

①保尔: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的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共产主义战士。

②冬尼娅:天真、纯朴,醉心于爱情,最后由小资产阶级小姐完全变成时代落伍者和寄生虫。

艺术特色:

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②写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群众的英雄业绩。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如格言警句、内心独白、日记、回忆等。

经典情节:

①苏联红军与彼得留拉匪徒开战(第一部分第七章)②熔铸“钢铁”的过程(第二部分第二章)③打消自杀念头(第三部分第八章)

十《名人传》罗曼?罗兰(法)

内容和人物:

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组成:

①贝多芬: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对音乐孜孜追求,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创造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②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自幼丧母,勤奋好学,有艺术创作,制作了《酒神》、《哀悼基督》等雕像。

③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用6年时间完成《战争与和平》,之后又推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艺术特色:

① 语言饱合深情,富有诗意。②从大处落笔。

③风格多变。

经典情节: ①贝多芬遗嘱

②《米》下编第三章“孤独“

基于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 篇3

【关键词】初中 课外名著 阅读指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7-02

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在谈话一般”。确实如此,古今中外的很多经典文学著作,都饱含着历代先贤深邃的思想号情感,积淀着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所以,我国教育部早在2007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中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课外实践阅读的文学名著的种类不低于30种。优秀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能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社会、感悟人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其人生体验。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一,要营造良好的阅读名著的学习氛围,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不停督促学生阅读相比,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增强他们阅读的紧迫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语文老师自身的阅读素养会对学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课堂,并很容易和学生的阅读产生共鸣,进而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向学生及时推荐有益读物。所以,语文老师本人也要热爱阅读名著,并且在班级组织建立“图书角”,规范图书的管理,让每位学生在心中自觉产生“我捐一本换几十本图书”的阅读理念。此外还要制订出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由于阅读名著的主体是学生,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依靠学生来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

其二,教师要为学生精选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中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杨修之死》这篇经典顾问,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文学艺术特色,从宏观角度思考杨修这个人物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分析出杨修之死的深层次原因,充分体会到曹操奸诈狠辣、多思多疑的性格特点,在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杨修究竟该不该杀,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产生一定的认识,进而自然而然对名著产生兴趣,甚至会产生一种向往、期待。

此外,除了教材中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为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比如:为喜欢古典文学作品的学生推荐《诗经》、《史记》中的篇章;为偏爱外国著作的学生推荐《巨人传》、《乱世佳人》等著作;与此同时,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报刊,像:《读者》、《青年文摘》等等,拓宽其阅读范围。

二、教学生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

其一,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读书的方法因人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优美的诗文适宜诵读,议论文适合提纲契领的粗略阅读,而长篇小说适合采用评点方法。

哲学家培根曾说:“有的书只需要阅读其中的一部分,了解其梗概;但有的书需要细读、精读,反复阅读”。若学生精读时,可以教学生品读、背诵、写摘录及体会心得的方法。略读可以教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核心内容、抓住其中的片段等各种方法了解所读文章的主要意思,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而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将精读与略读有机结合,既能确保学生获得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效果。

其二,教学生学会讨论阅读内容,探究所读文章的深刻寓意,这是学生真正领悟作品核心意义的重要方法。理解一篇文章要站在多个角度思考,这和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当阅读完一部文学著作之后,通过广泛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让学生对所读作品产生更广更深的认识,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的多重意义,学生甚至可能会提出很多文学评论家不能想到的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求同存异,逐渐触摸到著作的核心内容,进而获得最贴切、深刻的认识。讨论式的阅读方法,既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名著的内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其三,提倡自主阅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为学生选择要阅读的书目。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颖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读完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之后,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好读书思路、明确个人读书的方向,进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不管是现代科技书、古时人文历史书等能够拿来阅读,这些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学生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名著,只要其乐于阅读,就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主张自主阅读,允许每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选用合适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只有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课外名著阅读指导实践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指导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依照教学进度灵活选用合适的指导方式。比如:合理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定期安排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组织课外阅读小组等等。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本内容的延伸,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其智力,陶冶心情,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故可以设计出生动多姿、形式新颖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自豪感与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阅读。

其次,还要多鼓励、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自觉地去阅读。比如:建立QQ群,让学生自由地分享、交流阅读名著、观看电影电视之后的感想,收集和阅读相关的专家评论、名家品评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类似“名著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开设“和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程,让一本经典的名著广泛在学生中间流传,对于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颁发奖状,并通知其家长,以促进阅读。

最后,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要让一位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使他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在课外阅读名著时,学生只有明确了阅读目标,才能提高阅读自觉性。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能力;同时当阅读完作品之后,还要能够从中汲取文化精髓,拓展文化视野,刺激思维,进一步唤醒个人潜藏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阅读促使个人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良好习惯,进而不断提升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首先,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写两篇随笔,从思想意识层面重视量的积累,且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反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

习惯是一个人长时间积累养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其会长时间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名著习惯,比如: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其次,语文学习时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阅读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量要大,面要广阔,选择精华,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其视野自然就会得到拓展,进而在以后学习语文的过程巾得心应手,渐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佳境。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要有计划地为学生介绍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使其进行扩展性阅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为推升推荐《送薛义存序》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序”的文体特色。

最后,教师本人也不能充当学生课外阅读的旁观者,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籍,自己要先认真阅读,并将阅读后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名著阅读 篇4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管理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管理中缺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主体, 这种理念是不能动摇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才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功能就可以弱化, 教师应从以往的主宰者角色转为主导者。正如杜威所说:“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 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 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 (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 的领导者。他的领导, 不以地位, 而以他的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 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 那是愚笨的话。”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管理的延伸与补充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弱化或缺失。笔者对某校的25位在职一线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 发现能推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外的经典只有2人, 只占8.0%, 虽然有28.0%教师表示会向学生推荐教材外的经典名著, 但很少指导, 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材涉及时才会介绍并给学生指导。总之, 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管理中, 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更少指导。可以说在课外经典阅读管理中, 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教师也不是居于主导地位, 而是缺位。

二、制约高中语文教师有效管理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的因素

1.职业压力大, 功利化倾向明显

经典名著的阅读, 无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目前普通高中, 追求考试成绩成了唯一的目标, 一切活动安排都是围绕快速提升教学成绩展开, 经典阅读虽有诸多好处, 但因见效慢而被教师排除在考虑之外。

同时, 教师任教岗位变化较大, 不能相对稳定地带班, 也是教师不愿考虑长远的原因之一。高一升入高二, 就要重新选科分班, 成效还没有显现, 班级就打乱了。另外, 每届高三开始, 学校都要更换大批教师, 让有经验的教师来带毕业班, 以保证高考质量。这也大大挫伤了高一、高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这里有教师认识理念方面的原因, 而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岗位不稳固也是重要的外力推手。

2.专业素养不够, 指导力不从心

应该说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的阅读面还是比较广的, 有80%的教师能阅读经典名著, 但从阅读深度来看, 阅读的经典“大部分只是了解基本内容”, 而且主要是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涉猎。就笔者自己的经验看, 很多篇目都是当年大学老师作为功课布置才看的。当然, 也有部分教师出于兴趣, 理解较为深刻。所以, 如果教师自己对新课标所推荐的经典名著都不甚了解, 当然也不会向学生推荐, 更无力对学生作深入浅出的指导。

另外, 缺乏突出的专业技能, 也不利于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有较强的朗诵能力, 那么通过示范朗诵经典篇目中的诗歌散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将目光投向他们之前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经典名著。

3.设备设施不完善, 正常活动受影响

首先图书馆的管理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苏南经济发展地区, 各项硬件设施近年来更新很快。学校建有校图书馆, 但使用情况就很不理想。笔者特意到校图书馆了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的收藏情况, 篇目中大部分图书在该馆中均可找到, 尽管版本不同, 但内容上基本没有差别。不过管理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 阅读制度不健全, 导致图书馆、阅览室成为摆设;其次由于人员不足, 无法向学生开放, 只是有限度地向教师开放。正是由于当前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才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根的浮萍, 也才使得一些爱好读书的教师、学生找不到要读或该读的书。

4.可供借鉴的管理策略操作性不强

关于这一点, 是笔者自身的深切体会。处于网络时代, 资源的获得更便捷。但在众多的管理策略中, 多数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相关资料, 发现多数研究者 (其实基本上都是教师) 要么列举现象而无实际做法;要么提的建议过于抽象, 无法很好地贴近实际情况;要么只顾提出建议, 而完全忽视客观条件等。所以, 教师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管理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操作策略。

要改变高中学生经典名著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 教育行政部门和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良好的大环境, 比如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 改善物质条件等;语文教师则要转变理念,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积极探索与现行体制相兼容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2016北京会考课外名著阅读篇目 篇5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我是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来依外祖母家,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其中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全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回至十八回主要介绍荣、宁两府及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的生活。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贾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如探春、薛宝琴、邢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晴雯之死。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了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和宝钗结成夫妻,黛玉以死殉情。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府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的出家。全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还展示了这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显示出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书中的宝玉、黛玉、晴雯、芳官代表了反封建反迫害的一方面。

《呐喊》是一本短篇小说的结集,作者是鲁迅(1881.9.25~1936.10.19)。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书中包含篇目:《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唐吉诃德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浅谈如何落实对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四百万字以上。语文教学中一直在强调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虽然各个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篇目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文章,但是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面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因此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历年来考试所要考查的一项内容。中考语文对课外读本的考查有多种形式,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在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会思考。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阅读经典名著能够给人带来不少好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启迪思想,指引人生之路。在名著中,我们能够看见英雄气概,学到高尚品质,体会伟大情怀,领悟人生道理,看一本书就等于给我们的灵魂上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好课。有人总结过,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虽然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如此多的益处,但是作为教师却总是遇到学生不重视课外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考试中关于名著阅读的题目很多学生不会做;课堂上提及有关名著的问题,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甚至有学生根本没有看过。所以名著阅读成为了很多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看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中少失分,如何让他们看完后有所思,有所悟,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的摸索,我觉得对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提供内容概要

这种方法是很多教师都用过的,主要是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后提供给学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帮助没有认真看过名著的学生了解大致内容、理清思路。弊端是对于已经认真看过的学生益处不大,而且既然是内容概要就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一旦考试遇到,还是会有很多学生不会。另外这种做法显然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二、制作手抄报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制作的过程就是无形地督促学生看书的过程,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它的弱点,学生可能对于名著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理解内容,领悟不到文中的精华,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三、出习题

这种做法包括教师出题和学生出题两种,教师出题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方法,教师出完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后再评讲,这种方法固然能短时间考查学生阅读的情况,但是题目涉及的范围不一定全面,所以学生出习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学生出完题目后,教师收集起来,对其中好的题目进行编排整理,这样做不仅督促学生去看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致,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的题目出现在习题中时那种自豪感必然是无可替代的。

四、看影视资料

很多经典名著谁都是有相关的影视资料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起这些有利资源播放给学生看,一方面学生对影视资料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影视资料都是比较长的,到底放多长时间,选取那个片段就需要教师斟酌一下。此外影视资料与原著还是有差别的,会有一定的不同,这时就要提醒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之处。

五、写作文

这种方法也是教师经常用的,通常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名著,另外读后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想,所受的启发。对于前面几种只是知道名著概要的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在读好书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有所收获。

六、举行知识竞赛

竞赛活动不仅趣味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激烈程度强,关键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去阅读,而且读得比较细致,比较认真。因为在比赛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小组成功,这种带有目的、趣味、竞争性质的阅读往往比毫无目的的阅读要更受学生喜欢。

七、表演

表演是学生十分热衷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将书本上的字幻化成眼前有趣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加之参加表演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表演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书籍,了解相关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表现在语言和形体动作上。

八、开展辩论赛

辩论是一种探求真理的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认真细致,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质疑,学会探索。辩论赛正反方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对名著深入了解,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这种方法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一旦条件成熟,开展起来也是趣味盎然的。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提供给学生这些经典名著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不要让名著只是默默地躺在书架的一角,却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名著阅读带上趣味进入学生的视野,让经典名著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金明春.教师如何构建生动教育的教学模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12.

作者简介:吴虹,女,1986年生,江苏省溧阳市,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课外名著阅读 篇7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的,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爱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学校纪律的约束让学生倍觉神秘与向往。必修五《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举在“执子之手”板块中, 看着学生的期待与窃笑, 我决定放慢脚步, 和学生一起来领略一番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爱情的美好。先在课堂上展示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等等歌颂爱情的诗篇, 学生被深深打动了, 没有了窃笑, 而是怀着真诚、纯洁的感情去为爱情中的主人公悲喜着。之后我趁机鼓动大家去读完整的《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沈从文的《边城》, 并建议他们比对我们身边的小鸳鸯们, 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上交的阅读笔记可圈可点, 让人欣喜。

学生被兴趣推动, 产生阅读欲望,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 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活动中, 有了感悟和思考, 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二、指导学生阅读原著

有不少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原著, 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 也老有学生来问我借, 可是大多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 原因不是嫌太长, 就是因为看不懂, 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只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 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 应在推荐名著的同时, 也推荐一些名著解读本给学生阅读。解读本首先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学生在阅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全篇的著作, 就能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而不再只着眼于情节了。

教师也可结合语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例如我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那些节选课文, 注意节选课文在原文中的位置, 然后有目的地介绍原文,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文。如《红楼梦》, 课文节选篇目是《林黛玉进贾府》。我向学生介绍:课文节选是全书的第三回, 是全书序幕中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 分别从不同角度, 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 又各有侧重, 要学这一节, 就必须读好前五回。我简单把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章节内容作了介绍, 引导学生理解节选内容及它在全书的地位。通过引导分析,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引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地已有所加强, 因此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对部分作品进行精读。要求 “循文入义”, 做到 “字训其义, 句贯其旨, 文寻其脉, 篇会其旨”, 逐步进入 “学会、意会、情理会、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结构, 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 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时能抓住中心, 细研某些经典段落, 做好读书笔录。

以《红楼梦》为例, 红楼女儿命运堪怜, 而在第五回的红楼十二钗判词中已隐喻了她们的将来, 如正册中写道:“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酷似谜语的判词玄机重重, 若一带而过, 学生即使明白了“玉带林”反读为林黛玉, “金簪雪”即薛宝钗, 也往往会忽略作者的精妙之思与良苦用心, 更别说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叹”为慨叹, “惜”实痛惜, 两位最完美的女主人公那寂寞的结局“林中挂”“雪里埋”, 经我们细细品味, 就会让学生感慨良深。同样, 我们可以通过《飞鸟各投林———收尾》, 来自主地推断一把红楼梦的结局, 评判一下《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前面相比的优劣。

课外阅读的指导, 出现了把大部分的红楼诗词都记诵下来的女生, 更催生出一批“我读名著”的读后感, 也许见解稚嫩但都发自肺腑。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我们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做好“诗外功夫”、丰富课外阅读,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才能为日渐艰难的语文寻找到另一片天空。我们的教师只有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学生量身定做可行的阅读方法, 才能让被高考彻底功利化的语文教育恢复它独有的魅力。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 更容易从文学名著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感情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师, 有义务选择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并提供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

课外名著阅读 篇8

关键词:名著,精神食粮,阅读

经典名著不但是厚重文明的积淀, 更是优质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昭示者。众所周知, 它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文学修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直接影响一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然而, 名著阅读往往因为时代、年龄、阅历等原因, 使得今天被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等主宰的初中生敬而远之。于是, 阅读名著也成了硬性的要求, 在校教师催, 在家家长逼, 大部分学生依然不愿走近这些历经世代读者淘洗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璀璨宝物, 我们为师的似乎也束手无策。如何激起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探宝的欲望、入得这座宝山而受益无穷呢?笔者认为, 不妨用这些方法去引而导之。

一、以课文为契机, 有意穿插作品人物故事或片段, 激起学生想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教材里不少文章都选自名著。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孤独之旅》、《山市》、《香菱学诗》等等……他们都是作品中其中一篇或是其中一节。教师若立足课例, 以点促面, 可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 学生受益多多。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穿插阿长逼“我”吃福橘讲“长毛”的趣事, 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讲《山市》时, 可插几段《聊斋志异》里面的怪异故事, 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讲《孤独之旅》时, 引出杜小康含泪辍学, 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父亲告诉他只要鸭子生了蛋, 赚了钱, 他就能上学去。让学生猜杜小康后来会不会回到麻油地小学读书这个结局, 激起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故意穿插设计人物故事或片段, 巧设悬念, 只有这样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 他们才“想”去读。

二、从观看影视片入手, 提出对比要求, 引导学生产生愿读原著的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 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 能使学生较迅疾地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荒岛余生》、《威尼斯商人》等等。这些由文学名著改拍的优秀的影片, 教师可选取其中章节片段与学生共同欣赏、评析, 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让学生观看鲁达大闹五台山、野猪林、瓦罐寺等情节,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原著评价演员水平, 看他是否将原著中的鲁智深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有粗中有细的性格演绎到位。学生自然“愿”一睹原著为快。由此入手,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使学生在作品中更深切地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 品味名著的文字魅力, 轻松达到阅读、认识和积累的目的。

三、课前五分钟讲述名著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乐读名著的兴趣

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一些人物故事生动有趣、有的耳熟能详。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 武松“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 每一个塑造成功的人物, 都有着生动的背后故事。教师可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 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学生上台讲人物故事, 并采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既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谓一石二鸟。

四、精心设计名著赏析课, 轻松实现阅读目的。

不少学校将名著赏析课列入本校课程, 这非常符合“大语文”教学观。一节好的赏析课, 是学生学习名著、了解名著、感悟名著、促成个性阅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最佳渠道。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 以“趣”激趣, 方能实现阅读目的。一位教师在赏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 为让学生熟悉情节、感受人物, 别出心裁地采用章回体“回目”样式和学生共拟章节。如:

第一部

第一章:恶神父教室逞私威, 小保尔食堂做工作

第二章:平静小城骤起风云, 智勇少年安渡险关

……

以“回目”样式概括情节, 着眼于整体把握, 同时又对名著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方式新颖独特, 学生热情高涨。之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相关章节进行赏析, 轻松实现阅读目的。

课外名著阅读 篇9

一、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中学生还受到阅历的限制,他们对名著缺乏必要了解。与此同时,受网络信息的诱导,从而让名著阅读倍受冷落。所有,首先要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充分的利用课内阅读内容,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语文新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国内外名著,我们利用课内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时,就专门来介绍这部作品。教师从中选几个精彩的片段来吸引学生读这部名著的兴趣。再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就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水浒传》。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主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通过课内阅读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的真谛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个体总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因为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对阅读材料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可能出现比较贴近原文,或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也可能与原文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指导。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给他们阅读。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反映典型的生活化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阅读中可以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给学生人生的启迪。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总是通过众多的生活场景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语汇,既能反映作家作品的风格,又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从而给读者更多的收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阶段性的调整给学生推荐书目。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从面上得到收获,同时又能从点上得到指导。

三、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阅读是一种素养,从阅读中可以让文本与人们的生活之间实现视界的融通。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首先,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其次,在阅读中进行摘抄。最后,是写读后感。批注是表明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摘抄是借鉴作者的独到之处,读后感是对文章的总体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及时的记下来,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对阅读名著中的批注与摘抄,能够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效果。例如: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后,要求学生仿写童年时期的生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阅读《西游记》后,仿写生活中人与事,批判假丑恶、弘扬真善美。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与写作中,不仅丰富了原作品,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模仿写读后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名著。同时,逐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

四、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来巩固阅读教学的效果。”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内驱力。如本学期在班级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让每个同学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书面说出自己的推荐理由,然后把书临时捐赠给班级。这样,同学间相互共享这些书籍。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书籍一律归还给大家。但是,把所有同学的推荐语整理到一起,并用精美的封面装订起来,冠名为《名著阅读集萃》,等到下学期开学时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在班级开展专题读书交流活动。如在学年的第一学期的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第一个月举办《暑假读名著心得体会》,然后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读书会。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阅读计划。保证在学生学有余力的范围之内尽量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摘要: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走进名著阅读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文章围绕培养阅读兴趣,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进行有序指导,领悟名著阅读真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名著阅读效果;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的内驱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友军.让阅读殿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4(1).

[2]陈玉芬.多读,善读,寻找写作的源流[J].语文月刊,2015(6).

课外名著阅读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对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语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 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

与之相适应,我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考查名著阅读情况的试题。本人两年前参加中考阅卷,所批改项目恰恰就是名著阅读题。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此题的实际得分率极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当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情况上看,教师方法引导欠缺,阅读教学效率低;二是因为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不是很突出,阅读不得法,即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简单说,就是不愿也不会读书。

如何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读书,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边摸索边总结,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整体了解,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名著之前,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不要以文学讲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文学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之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阅读。在介绍时,教师要对作品中的著名情节、作品的巨大影响等,向学生大力渲染,先入为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阅读,相信阅读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升。当然,有了这样的先期指导,学生的阅读指向性也会有极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 《红楼梦》,了解了曹雪芹曲折的身世,才能认真体会作品中所萦绕的凄凉,而不是被表面的繁华与热闹所蒙蔽,不知作品本意;阅读《聊斋志异》,先知道了蒲松龄的身世遭际,才能用心去感悟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阅读 《童年》,就要知道高尔基的生平经历,才不会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情节中迷失了阅读的方向,才会读懂其中的人生苦痛。

二、讲述情节,把握整体思路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读来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对其难以把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中学生来说,理清故事情节,对小说形成整体认知,是阅读的关键。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之后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缩写,也可以让学生以人物为主线概括出与各个人物相关的主要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概括中逐步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 《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的。但在每一章回里,又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八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片段,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在教学中,师生要达成共识———智取,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中要把“智取”放在首位, 以“智取”为线索,概括出情节、人物特征等等,能转述出“智取”在小说中的具体表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对故事整体把握,再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品的细化理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每周一个问题设置的形式达到这样的效果。如, 关羽为什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火烧赤壁对三国局势的影响是什么,等等。

三、关注人物,于细节处品析

细节,是文学名著的精华所在,是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反复品味之所在。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 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细节,正是细节展现了这些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 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于是我们在赏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诸葛亮的“智”,要关注那些足以看出诸葛亮之“智”的细节,真正读出诸葛亮的“智”, 这样才不是人云亦云;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乱世之奸雄”———曹操,阅读时,要指导学生找出那些可以看出曹操性格的细节反复揣摩,这样才不至于将曹操的形象仅仅局限于作者的世界观下,做到有自主见解地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还要有意引导学生明白,发生在小说中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性格使然。《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都是对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及时雨”是《水浒传》中宋江的外号, 既可见他“行侠仗义、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明白他的“江湖地位”的由来;“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的特点,再见她算计尤二姐的阴狠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有限的阅读课上,我们只要紧紧抓住这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细节细细品味,反复品析,即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阅读赏析。

四、重视提升,不可忽视读后感

读后感,通常有两种:一是读完名著后,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特别可以欣赏一些名人大家的读书感悟。让学生自己写读后感,意在让学生回顾原作,咀嚼回味,在写作中逐步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加深对原著的理解。而让学生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可以在比对中逐步构建起对名著的整体理解,有助发现名著之美,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达到阅读鉴赏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后感这样一个常常被淡化的环节,注重两种读后感的结合,注重学生阅读品味的提升。

上一篇:投资组织结构下一篇: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