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艺术进课堂

2024-05-07

葫芦丝艺术进课堂(精选四篇)

葫芦丝艺术进课堂 篇1

关键词:葫芦丝艺术,进课堂,之我见

我校自2014年推行以葫芦丝为特色的艺术教育以来, 作为农村学校有幸得到重庆现代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通力合作。在共同合作过程中, 学校师生逐渐感受到了葫芦丝的魅力。葫芦丝艺术如今成了师生们的最爱, 而我在近两年的葫芦丝的进一步学习和教学过程中, 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葫芦丝艺术对学生心智的巨大影响。

一、在葫芦丝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又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学习与演奏葫芦丝时, 因左右手指经常运动, 使得反应更加灵敏, 智力得到开发, 而且对左脑与右脑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 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 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 学生在演奏葫芦丝时, 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 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 进而影响其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因此, 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 促进智力的开发, 而且能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在学习葫芦丝的进程中学习音乐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也开发了智力, 使他们终生受益。

二、在葫芦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器乐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 便于集体教学使用”。我校推行的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教育活动正基于此。在音乐课堂上, 如果仅仅是教师教, 学生跟着唱, 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而当教师用葫芦丝给学生上课的时候, 学生的兴趣会陡增。我在上第一节葫芦丝课时, 用葫芦丝为学生们演奏了学生们较熟悉的曲子《婚誓》和《月光下的凤尾竹》, 学生们都被葫芦丝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所吸引, 瞪大了眼睛, 脸上充满了惊羡之情, 当我演奏完之后, 学生们不约而同鼓掌, 连说:“真好听!太好听了!”之后, 连问:“老师, 是不是你教我们葫芦丝”, 我说:你们喜欢我教吗?同学们立即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然后,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葫芦丝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故事, 学生们对此充满好奇, 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只要学会一个曲子, 我便组织学生以葫芦丝演奏为主, 恰当利用我们农村学校仅有的串铃、沙锤, 三角铁、碰铃、木鱼等小乐器协作进行演奏, 有时我也用钢琴或二胡参与演奏, 甚至把歌唱也融入其中, 使表演形式更丰富, 而学生在不同角色的参与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树立了合作信心, 学会了合作共处, 激发了合作兴趣, 培养了合作技能。

通过以葫芦丝为主的多形式演奏, 许多学生会喜欢上音乐, 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探究的兴趣, 学好各门功课。这当然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 我常这样告诉学生:学习都是相通的, 今天你努力学好葫芦丝, 从中领悟到怎么去学习, 明天你就能学好你喜欢的其他任何技能。只要我们抱有兴趣就没有什么东西学不会的, 学习就是从一点一滴开始, 从不会到会, 从会到熟练的过程。每节课都不断地给学生鼓劲, 并通过身边的榜样举一反三, 从而激励同学们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并自愿深入探讨, 培养了他们的好学精神。

三、在葫芦丝教学中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自我表现意识

葫芦丝学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 学生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葫芦丝进入课堂, 可扩大音乐的表现力, 改变音乐教学的面貌。在没有葫芦丝时, 作为农村学校学生上音乐课的机会就不多, 唱不准是太寻常的事, 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 学生可能很难唱准确。通过葫芦丝的听音练习, 学生的音准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增加了学习的信心。葫芦丝进入课堂, 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而且还能增加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葫芦丝本能的喜爱, 可以使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 自觉拿起葫芦丝。现在, 每当吃过晚饭, 在我们场镇走一圈, 处处都有葫芦丝传出的美妙乐声, 而学生能在基本属于音盲的家长或邻里面前表现一曲葫芦丝, 得到的掌声和赞美足以让他 (她) 蒙圈。学生的音乐生活得到了更大的丰富和满足, 使他们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 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 从而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特别是调动那些嗓音条件不好、处于变声期、听觉有缺陷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尊重的愿望, 为他们开辟了一条体验参与音乐的新航道, 成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自我支配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葫芦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合作可以产生美好的事物。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单薄, 非常渺小, 而合作却可以凝聚力量。我校每期都要举行葫芦丝班级比赛。比赛强调的是全员参与, 集体合作。每当比赛日期确定后, 各班在葫芦丝老师和班主任的组织下各自安排时间进行训练。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 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 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自主训练, 一帮一训练, 小组训练到全班合奏过程中,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默契度, 信任度得到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兴斌.器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探析[黄河之声:教育研究]2015年第16期。

民族传统艺术项目进课堂 篇2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侗族民间文化,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传承和发扬我苗族的优秀文化,坚持民族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又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原则

在“立足实际、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各具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形成统一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民族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注入生机和活力。

4.“三贴近”原则:民族文化进校园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品德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群体,提高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5.开放性原则: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要体现开放性和包容性,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并存,激励不同的思想碰撞,促进生成新的文化。

6.创新性原则: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使校园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在互动中重建,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

7.实用性原则:要能做到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立足现实,不搞学究式教育。

三、总体目标

以我校为试点和龙头,逐步在我地扪片区各村小学开展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为重点内容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以此达到“两个普及”普及民族知识、普及民族歌舞

(一)成立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领导小组。

(二)把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纳入学校规划,制定实施方

(三)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四)增设地方课程。

(五)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六)积极筹措经费添置器材。

(七)完善民族文化进课堂规章制度。同心协力把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管理好。

(八)我校将继续深化苗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把活动进一步规范化、扩大化,让学前班学生也加入其中。

(九)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点和民族旅游内容,把民族文化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民族导游能力,为台江民族旅游人才的培养铺好路,打好基础。

(十一)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 和创造能力和民族民间艺术欣赏水平。

(十二)开展对苗族文化历史的了解、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民族民间历史文化水平,为培养具有一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奠定基础。

四、具体课程内容

1、主题班会。要求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时间,组织班上学生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主要有歌舞表演、小品、朗读书报、演讲、知识抢答、即兴创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内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演出技能,使班上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民族歌舞走进课堂。要求舞蹈老师、音乐老师利用体育课、音乐课和每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歌曲和舞蹈(如芦笙舞),组织学生排练并参加各种民族表演活动,如参加学校举行的“民族歌舞走进课堂”比赛活动

本计划是2016年我校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断完善,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切实地把 “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工作抓好。

****年**月**日

黄平县翁坪中学民族传统艺术项目进课堂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较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现将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文化就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县级文件精神指示,结合我乡及我校实际,决定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情况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自本学期秋季开始启动,我校根据当地民族的民俗民风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学项目,初步取得一些成绩。

1、苗族芦笙舞

(1)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制定文艺活动实施方案,做好活动所需的各种表册,做好活动相应各种筹备工作,安排文艺表演队训练节目,使文艺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初步选定一些比较优秀的舞蹈节目。

2、苗族歌曲开展情况

(1)学校邀请校外辅导人员一名,辅导我校师生苗歌教学。

(2)学校组织教师和部分学生利用周末,到村寨走访民间苗歌爱好者,了解苗歌调式的特点等。

本学期是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第一学期,所做的事都在不断摸索中进行,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工作执行力度不到位。例如各种资料未能得到完善,有些制度未制定,导致部分工作不能得到较好的开展。本学期未能完善的资料、制度等有待下学期不断完善,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激励全体教师参加民特工作的积极性,使民族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通过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从小培养保护民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进一步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渠道。各校领导班子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后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

2、制定教学方案,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教学规划有序推进。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对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表示支持。

3、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更生动形象的认识,学校还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课,为学生表演。

4、及时总结,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对每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都及时进行汇报、自我评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以利再战。对出现的失误,及时纠正,特别是对于教材的编写,坚持既传承发扬,又不偏离方向的原则,保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前进。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我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对民族民间文化正处于挖掘状态,在教学上也在不断探索教法,今后将更加努力作好此项工 作。

2、经费不足,乐器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缺乏民族服装,学生在表演时,氛围不够。

五、进一步做好传承民族文化工作

1、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全民意识。

2、各组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编写民族文化教育课所需教材。

3、加大经费投入。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为相关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确保工作的持久性。

葫芦丝艺术进课堂 篇3

关键词:音乐;葫芦丝教学;学生兴趣;课堂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教育部列入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教师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对待每一个学生均应采取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这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首要条件与基本保证,否则,兴趣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能力、志趣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葫芦丝教学亦然,学生兴趣的培养亦然。因此,教师在葫芦丝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不同的规划。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规划。对音乐接受能力强,悟性高且喜爱葫芦丝演奏艺术的学生,一定要特别注重其整体演奏意识与音乐表现力的早期培养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好技巧训练与足够的技术储存,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富有训练价值的练习曲或独奏曲,如,《孤独的黑骏马》《灞柳情》《乘风》《野狼》等乐曲,则应提出更高的标准与严格的要求。

2.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志趣不同,虽进度相同,曲目相同但仍旧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就是顺着次序逐步前进。这是葫芦丝教学的基本规律,它不仅关系着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且还涉及学生能否学下去的问题。

总之,葫芦丝进课堂,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中既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体,提高了音乐各方面表现能力,从而享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教师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葫芦丝进课堂是音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春华.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2.

[2]刘智勇.葫芦丝三月通[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06.

葫芦丝进课堂:将兴趣“请”进课堂 篇4

1. 葫芦丝走进课堂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音乐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教授演奏技艺, 还更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葫芦丝走进课堂, 能够使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 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参加班级、学校、社会的各种音乐表演活动, 除了能让自身的演奏技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也有助于克服学生性格中胆怯和内向的缺点。

越来越多的科学实践证明, 音乐教育在人们的素质提高和完善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 现在学校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 光靠传统的音乐课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于是, 我们大力提倡让葫芦丝进校园, 面向所有需要的学生开展葫芦丝的普及教育。那么为什么偏偏要选葫芦丝作为进课堂的乐器呢?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 葫芦丝是我国的传统少数民族乐器, 有助于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历史使命教育, 也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第二, 葫芦丝简单易学, 对帮助培养孩子们对民族乐器的兴趣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 葫芦丝价位便宜,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接受这样价位的乐器。第四,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 要对他们的大脑神经元进行不断地刺激, 使大脑电路系统结成, 智力会发挥的更好。3到10岁这个年龄段, 是儿童学习音乐和学习乐器的最佳时期。而演奏葫芦丝正是要靠十指连心, 左右手指运动。通过手指的运动来均衡儿童左右脑的发展, 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第五, 葫芦丝方便携带, 轻盈小巧, 学生们随时都可以享受到吹奏葫芦丝的乐趣。

葫芦丝进课堂, 既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 又让他们增加了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既增强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力, 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 让学生真正爱上葫芦丝

俗话说,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让学生了解葫芦丝的音乐历史文化。向他们讲述关于葫芦丝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这个小小的乐器让傣家代代相传, 并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老师对傣族那个爱情传说的讲述会使学生们觉得小小的葫芦丝在自己的手中变得如此的神奇, 让他们产生好奇心, 使之进一步引起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老师演奏, 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葫芦丝的欲望和积极性。

我们葫芦丝培训教师要通过我们的教学, 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并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人施教、简明易改、增加伴奏音乐等原则, 让教学变的轻松, 学生们也会慢慢的有兴趣, 爱上葫芦丝。在老师的教学中, 更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爱上这个神奇的乐器, 适当的鼓励, 多多的沟通交流, 将葫芦丝的音乐, 文化, 历史背景等等都贯穿于课堂之上,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加强葫芦丝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我们应当组织葫芦丝教师认真探讨葫芦丝进课堂的实施方案,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和提高。适时聘请葫芦丝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老师去葫芦丝发源地观摩学习, 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和技艺水平。

其次, 精选我们的葫芦丝乐器, 解决音不准的问题。乐器的完善是我们把葫芦丝请进课堂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学校可以派专人到云南当地考察, 选定当地一家有良好声誉和制作工艺的葫芦丝制造厂, 用当地充足的原料和纯熟的技艺制作正宗的葫芦丝, 从货源上保证葫芦丝的形态、音色等各方面的质量。

另外, 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依托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学校增购音响设备, 同时修建艺术特色教室和练功的琴房。添置配备必要的谱架和学习工具, 保证葫芦丝进课堂活动的正常开展。

最后, 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教师的选拔聘用不仅要演奏技能过硬, 更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葫芦丝教育中稳步向前, 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我们提高整体葫芦丝师资力量的必要措施。

葫芦丝以它独特的音色特质和结构特质使大家了解到葫芦丝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 提高我们民族文化素质。我们可以通过从学校到社会组织团体, 从专业到非专业, 从上而下、从普及到提高, 来开展葫芦丝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时间长了, 机会多了, 孩子们、老师们的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在低龄儿童和中小学教育中普及葫芦丝教育, 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国人修养的办法。

摘要: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因此“学生要学习乐器演奏, 掌握初步的演奏技巧。”器乐进课堂是必须的。但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使用情况来看, 葫芦丝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怎么把葫芦丝请进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本文就葫芦丝进课堂的意义, 和怎样让学生爱上葫芦丝, 和加强葫芦丝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不明原因自然流产下一篇:联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