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2024-04-22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精选5篇)

篇1: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唐代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双调·折桂令·叹世(元代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篇2: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科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二)散文阅读(共21分)

胡 杨 树

肖复兴

①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烈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卷地推枯拉朽的力量来。

②这便是胡杨树!

③这样的树只有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④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晨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⑤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腰枝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雪花的棕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

⑥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空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

⑦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⑧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梵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男子汉。

⑨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皱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兵雷的奖章。每一棵树的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

⑩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条,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

⑾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

1. 作者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树”,作者认为这样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⑥段说“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从文中看,作者“咀嚼和思考”出了什么?请分条作答。(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写一段鉴赏文字,要求:①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不少于100字。(5分)(1)妙用比喻

(2)善用对比

四、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诗歌阅读(5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③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二月二

十二、或二十三日。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互馈酒食,贺节,类似过春节。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分)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5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一诗。(2分)

2.“逝者如斯”语出《 》,意为。(2分)3.“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往事。(1分)4.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做出了作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 ”的结论。(2分)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五、作文(50分)

选择走进阳光,便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喜爱阳光的人,总是义无返顾地踏入阳光照耀的土地.阳光给予这些对他满怀炙热之爱的人闪耀的光辉,却同时在他们身后涂下鲜明的黑影.然而爱阳光的人从来不惧怕这些.他们自从下决心拥抱阳光那一刻起,就已然放下了对黑影的惧怕,热烈而奔放地向着阳光跑去,用阳光的灿烂为自己奏响生命炽热而辉煌的进行曲。

请以“走进阳光”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一)科技文阅读

答案与精析

1.A。本题考查对文中基本概念的理解、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能级为c。这四个选项都对沙尘暴作出了一定的解释,A项最准确。原文第一段说:“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A项据此编拟,不仅说明了沙尘暴是什么,而且说明了起因和危害。B项是对沙尘暴的一种评价,C项是从地质史的角度说明沙尘暴的由来,D项说明沙尘暴的“形成”。可见这三项都是对沙尘暴的某一侧面的解释,远不如 A项全面、准确。

2.B。本题考查理解并阐释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能级为B。原句的主干部分是“沙尘(也)是……因子”,而B项陈述的对象暗转为“沙尘暴”;原句实际上说“沙尘”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之一,原文首段也是说“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而B项的后半句“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显然是夸大它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故理解错误。

3.A。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二)散文阅读 答案:

1.①它生长在大漠荒原的恶劣环境中。

②它的外形粗糙,遒劲挺立向上(或:从外形看,树皮皱裂,树干扭曲,树树向上)。

③它生命力顽强,性格坚定;情感深沉,淡泊宁静。

2.(1)胡杨权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的根雕般的姿态使作者感受到它的淡泊纯朴与宁静超然。

(2)胡杨树抖动啸叫的狂放不羁使作者感受到它的英雄气魄和阳刚精神。

(3)胡杨树粗糙的外形使作者感受到它苍浑与凝重,遒劲与突兀的力量。

(4)胡杨树皱裂的树皮使作者感受到它饱经沧桑的经历和风沙搏击的勇敢精神。

(5)胡杨树扭曲的树干使作者感受到它的勇敢剽悍。

(6)胡杨树旋风般直指天空的树枝使作者感受到它如火的激情、向上的力量。(任选一点作答。)

3.①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响应。②用现代都市作反衬,突出胡杨树的坚定刚强、朴实淡泊,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深化了主旨。(回答语意相近即可)。

4.示例:(1)本文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胡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耐人寻味。比如,以“静禅”“根雕”之喻,形象地表现胡杨树岿然不动的超然与饱经沧桑的大度;以“金戈铁马”“惊涛骇浪”之喻,展示了胡杨树的英雄气、阳刚美;以“梵•高笔下的矿工速写”“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形象地刻画胡杨“粗糙”的外形,又显示了胡杨树饱经沧桑的经历;以“古希膜男子汉”之喻,刻画胡杨树“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的内在气质,暗示胡杨树的激情和刚健;以“携风挟雷的奖章”“剽悍的弓箭手”“旋风”“蛇信”“火焰”之喻,使人感受到胡杨树与风沙搏击的勇敢剽悍和燃烧的激情。

(2)本文善用对比,表现了胡杨树与恶劣环境搏击的勇敢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如:胡杨树连天铺地的绿色与周围荒漠作对比,突出胡杨树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命力的旺盛;将胡杨树与“银杏树”“杨柳”“松柏”“棕檬桉”“老榕树”作对比,突出了胡杨树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精神品格和骨气;将胡杨树与都市的树作对林,赞扬了藐视困难和战胜困难的阳刚之气,批评了某些城市人重视物质享受淡漠精神追求的思想倾向。(具体举例分析下少于两处)

四、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

1.简析略;思家时一种孤寂的心情

2.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

(二)文言文:

1、三国

《短歌行》

2、《论语•子罕》

江水滚滚流去,比喻时间易逝。

3、赤壁之战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篇3: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发展规划纲要, 推动实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2011——2012) 》,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江苏省教育厅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发了这套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下面就本人在语文基础模块 (上) 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谈几点看法。

一、新教材能为学生学习思考拓宽途径

教材基本上是以文体来组元的。这样的

◇组元有利于同学们了解

毛语文文体的特点, 掌握

鑫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以

文体组元的同时, 教材尽量考虑到人文内容的相同或相近, 形成若干人文主题, 比如热爱自然、感悟人生、格物致知、精神追求等等, 从而为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拓宽途径。

二、新教材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阅读与欣赏”中, 同学们会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 与名家大师展开对话, 不仅能够认识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而且能够了解到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发展, 提高专业素养, 培养职业情感。

三、新教材能注重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励志教育

中职生是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既有高中生一样积极的追求, 成长的渴望, 丰富的情感, 又有中考失败带来的自卑、颓废, 封闭敏感、报复、逆反等心理现象, 面对这样的中职生, 中职语文应注重加强对中职生进行励志教育, 排除其心理困扰, 托起自信的太阳, 扬起理想的风帆, 才能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 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健全人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新教材正是适应了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 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

四、新教材能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所选篇目难易度适中, 且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口味, 是我多年教学使用的中职语文课本中最好的一本。所选文章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 具有普遍性、大众性、典型性的特点, 可以说是“低难度, 高品位”。每篇文章课后习题能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拥有的知识和认识水平来安排, 充满了人文关怀。其安排顺序通常是:字音、形、义—语言品味—整体感知—难点探究。题目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有情趣, 难度不大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学生既掌握了答题和文章写作技巧, 又接受了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

篇4: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古诗词 朗读指导

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对意象的赏析达到的。但因为职校生相对来说文学素养的底子薄,赏析能力相对较弱,对有些意象本身所承载的特定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因此古诗词教学若从意象入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要么是启而不发,要么对意象的特点、画面的描述言浅而词穷,无法真正深入领会作品所展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最后赏析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精彩,学生成为一个聆听着、旁观者。

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这一特点,我认为为古诗词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诵读上,通过诵读一步步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感悟诗词所营造的意蕴美,从而带领学生真正体验诗词的情韵,领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走进作者的内心。下面我就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步,初读,把握作品中饱含情感的字眼。

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忧,是激昂还是忧愤,作者在画面的描述或意象的勾勒上往往会通过富有情感倾向的语言加以表现。譬如柳永的《雨霖铃》,描写了与恋人惜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画面将恋人之间的离别勾勒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也将一个仕途失意者内心的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过一系列意象层层渲染离情别绪,抒发落寞失意之感。意象众多,而且是离别词中特别典型的意象,这是本词最大的特点也是鉴赏的难点。如果教学中直接从富有特色的意象入手进行赏析,如: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这些意象都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学生很难真正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赏析进入作品的深处,无法真正领会一个仕途失意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但如果抓住一些饱含情感的字眼,如作品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寒”“凄切”,通过诵读时声音的低沉、缓慢的语调加以表现,学生就能一下子感受到作品所流露出的凄冷、苦楚的况味,同时也能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通过诵读弥补赏析的不足,同时也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步,再读,切准情感脉络。

初读,只是感知了作品的基调,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和作品的神韵,还是不能准确把握的,因而在诵读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理解不到位、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对个别字眼的停顿、缓急、轻重的处理不太正确,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理解不透的地方多加指点,以读促悟。又如对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的诵读,“念”为这一句的领字,诵读时停顿需稍长些,词人由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离别后场景的描写,由实转虚,失落、难舍的情感和前相比,为更低沉些,读时要语速放缓,低沉有力些;“楚天阔”的“阔”字既展现画面的辽阔,又暗含天各一方,离别后与情人相见更是渺茫的怅然之情,因而读时声音低沉、缓慢。但因为学生对词句中蕴含的情感把握不准,读时会出现偏差,以为“阔”字就代表辽阔雄伟,读时应高昂一些。这时教师通过范读、比较等手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诵读,反复体会,真正帮助学生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脉搏。这样学生获得的感知、理解要比老师单纯的分析意象深刻得多,对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怀帮助也要大得多。

第三步,品读,走入作者的情怀。

在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述画面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诵读诗词,品味作品在遣词上的独特和美感。如对《雨霖铃》的诵读,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步以后,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描述画面不是一个太难的问题,学生的描述也能基本到位,这就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作品所流露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苦和缠绵。同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进一步帮助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再让学生品读全词,相信学生诵读的效果会更好,达到“人我合一”的效果不会是一种奢望。

篇5: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电脑知识; 2.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电脑,做电脑的主人。

一、导入:电影终结者的开头讲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公元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已由电脑“天网”统治,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人类在领袖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电脑英勇作战,并扭转了局面。“天网”为了改变这一切,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遣终结者人型机械人T-800回到1984年,去杀死约翰的母亲康纳·莎拉,以阻止约翰的诞生。约翰发现了一这阴谋,攻占了实验室,战士卡尔·雷斯自愿通过时间通道回到1984年保护莎拉。

这是一部科幻电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电脑是否真的有一天会取代人类统治地球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给文章的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三、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抓住事物特征,筛选主要信息,掌握说明方法。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部分:⑴作者认为:人脑和电脑的优势各是什么? ⑵人脑和电脑到底谁更强?

总结:

2、同样方法,和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从课文二、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分析

⑴作者认为:人脑和电脑的优势各是什么? ⑵人脑和电脑到底谁更强?

学生总结发言

四、思考讨论

作者在文末非常乐观的认为“人类永远是机器人的主人”,那么你认为电脑能代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吗?

五、拓展延伸:你是电脑真正的主人吗?

展示:锋芒互动2009年第5季主题创意会的几幅漫画作品。

六、作业

上一篇: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大班社会优秀教案《游虎丘》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