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2024-05-01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精选十篇)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篇1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历史人物评价,误区,原则

古今中外, 只要是对某个国家或者对某个时代起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都会提到关于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这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一个人的一生, 尤其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 会参与很多事件, 提出很多思想和见解, 也可能犯过很多错误。对于中学生而言, 在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时候, 究竟应该如何评说才算客观公允, 又有说服力呢?

诚然, 每个被评价的历史人物, 都有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 都有其代表的不同阶级, 受过不同的文化教育, 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对于评价者来说, 也可能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 国家不同, 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而对同一个历史人物产生完全不同, 甚至相反的评价。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 都有自己评说历史人物的标准。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也是历史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人物, 进而可以使学生以人物为线索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所谓历史人物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对社会历史进程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留下明显痕迹的人, 他的作用推动或者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精选了22位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 在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 “通过学习, 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 进行具体分析, 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 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误区

从前的历史教学, 都是通过事件来讲人物, 而新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以时间顺序讲授历史的传统模式, 而是分模块进行。其中更是将历史人物评价作为单独的一个模块, 可见评价历史人物对于中学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但是, 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评价呢?我认为首先要了解在他们中存在的关于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误区。

(一) 低估或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有的同学认为, 既然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那么, 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完全不起作用或者只起了很小的作用, 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还有的同学认为, 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或者说是英雄人物的功绩, 因为有了他们的直接参与, 历史才朝着相应的轨道发展。比如, 有人认为, 华盛顿缔造了美国, 拿破仑缔造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毛泽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由于他们的直接参与和突出贡献, 才使得一个新的国家诞生。

(二) 带有主观色彩评价历史人物。

有的同学由于从小以来接受的部分信息, 已经在脑子里面形成了固有的深刻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观印象, 因此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 往往不是从客观情况出发, 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来评价。比如有的同学一提到秦始皇, 就说是“暴君”, 焚书坑儒, 立法严酷, 只看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 却没有或者较少看到他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积极影响。

(三) 简单地用“好人”或者“坏人”来评价历史人物。

“某某是个好人”或者“某某是个坏人”, 这是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词语。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 他们常常会说“李鸿章是个坏人”, “慈禧太后是坏人”, “谭嗣同是好人”, “孙中山是好人”, 等等。往往仅凭一件事或者几件事情, 就给人下“好”与“坏”的定论。

(四) 以今天的标准来评价古人。

常常有中学生会说, 清朝气数将尽, 清朝政府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还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还要保皇呢?康熙是清朝最圣明、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可是他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 中学生往往难以注意到人物的历史背景和阶级背景, 而只从历史事件上来评价人物。

(五) 受影视文学作品影响来评价历史人物。

现在的中学生, 大多数较历史课本, 更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 并且受后者的影响更多更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中学生不知历史课本怎么讲, 却牢牢记着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样子。比如, 他们会认为, 影视文学作品里的清朝皇帝那么好, 那么爱民如子, 善用贤臣, 惩罚贪官污吏, 为什么孙中山还要领导革命推翻清朝呢?对于明朝的灭亡的原因, 影视剧大多描写的是因为吴三桂领清军入山海关导致的。而吴三桂为什么要引清军入关, 是因为一个叫陈圆圆的美丽女子。甚至崇祯皇帝、吴三桂及李自成和这个女人都有关联, 为了这个女子而引起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改朝换代的原因被简单描述成“红颜祸国”四个字。

(六) 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有的同学由于对历史人物的事迹了解不够, 掌握的史料不够丰富, 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片面的评价。有的历史人物的一生, 分为几个阶段, 有的同学往往只了解一个或部分阶段, 就急于下结论, 对该人物进行评价。比如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他的功绩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但是他在晚年犯的错误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文化灾难。

复旦大学的金重远教授在《两个拿破仑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兼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文中指出了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政治气候的影响;时代背景的作用;历史资料的制约;文艺作品的误导。的确, 一个社会的政治观点, 会左右人的思维, 而造成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而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 也决定了他所参与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由于很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 没有原始资料的证明, 因此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只能出于自己的猜测和推论, 这无疑会产生对历史人物评价上面的偏差;文艺作品出于艺术考虑, 作者会对历史细节进行渲染加工, 甚至是捏造, 这些都可能误导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二、原则

虽然有这么多因素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造成障碍, 但是在指导中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 我们依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 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

历史人物都有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 不能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 不能以今天的人的眼光来衡量古人的思想和行为, 更不能苛求古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是它破坏性的一面, 但是在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对新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虎视眈眈, 封建势力随时准备在外国军队的保护下复辟, 卷土重来。从法国大革命直到第一帝国结束的这些战争, 起初带有捍卫法国国家主权和保卫法国大革命成果的性质。不仅如此, 拿破仑战争还把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国外, 使其在欧洲得以传播。“大军所到之处, 《拿破仑法典》也随即在那里扎下根基, 深入当地社会, 起到了破坏封建制度的作用”。所以拿破仑不仅是个征服者, 他在欧洲很多人眼里, 更是“革命的代表, 是革命的传播者, 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我们在评价拿破仑的时候,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 认为只要是战争就是破坏性的, 而一味指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而应该从当时整个欧洲的局势来分析拿破仑战争的作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除了有破坏性的一面, 还有其合理、正义的因素。

(二) 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还受到其阶级的制约。《论语·子路》中记载有这么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 樊须也!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孟子也鄙视劳动,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被他说成是“天下之通义”。孔子和孟子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 因此他们会轻视劳动, 轻视劳动人民, 这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他们不可能说出不符合他们阶级的话, 做出不是他们这个阶级的人做的事情, 这是自然而然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言语。

(三) 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 看其一生的主流。

无论哪个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两点论, 既要看到功绩, 又要看到缺点和错误, 切忌片面, 以偏概全, 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有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但也犯了一些错误, 但是功绩是主要的;有的历史人物, 他参与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有损于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 虽然他也在某些方面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评价他的时候, 还是过大于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的功过前人已经悉说, 总体来说, 他是功大于过, 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尊敬的。再比如评价袁世凯, 他出卖了戊戌变法,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签订了卖国条约《二十一条》, 扼杀了刚刚开始的民主, 尊孔复古, 复辟称帝。但是他也是推行清末新政的有力人物, 力废科举, 大办学校, 创办商会, 发展实业,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并且顺应潮流, 逼迫清帝退位, 实行共和。但是这些成绩也不能掩盖他复辟称帝、卖国求荣的倒行逆施, 对他的评价主要还是以否定为主。

(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 不能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欧洲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胜利, 主要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如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贫民, 单单资产阶级绝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也绝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 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马克思曾说:“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 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不可否认英雄人物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 在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 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就曾说:“没有毛主席, 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但是这绝不代表把中国革命的胜利完全归功于毛泽东个人的功劳。广大人民群众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 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 最终才取得了民族独立,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 尤其是选修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部分省市的采用, 学生将更加期待能够学会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利用历史比较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演讲法等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打好基本功, 逐步掌握好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 避免进入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出版社, 2005.

[3]齐渝华, 石蔷.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钱家先, 太俊文.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篇2

王永峰

摘 要:历史评价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人物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 教学 评价 人物

真切,才动人。尼采说:“历史最重要的是鼓励人诚实。”斯汤达亦谓:“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然而,一些历史,因人为等缘故,已离“是”渐远而莫衷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据“真”据“实”,言之有据,方可言善言美。在史学界,争论最多且分歧最大者,莫过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了。比如曹操,比如隋炀帝,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缺乏统一认识。对此,史学家嵇文甫在1951年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对于人民有贡献的,有利的;第二,在一定历史阶段起进步作用的;第三,可以表现我们民族高贵品质的。”①这三个标准,是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成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纵观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有大作为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应择其精要,重点展开讲评,以收“点睛”之功。

宋元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1275年,因元大举进攻,天祥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地方义军勤王。后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后冒险逃出,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率军退往潮阳县。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被灭后,天祥被押往大都。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其间,元政府采取了种种办法,高官厚禄,威胁利诱,都不曾使文天祥屈服。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被元政府杀害。在文天祥战斗及关押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吊惠利夫人》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另外还有《正气歌》《扬子江》《酹江月》《沁园春》《念奴娇》等。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影视图片,真切地表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而中国历史,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饱经战乱,元朝大一统,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对于文天祥的抵抗运动及誓死不降元的表现,似乎又说明文天祥在逆历史潮流而行。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仔细分析,就可得出:文天祥的抗元,主观上是在保卫南宋小朝庭,客观上却是在保卫长江以南的汉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免于蒙古族的蹂躏。通过对以上客观史实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对文天祥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把其放在原来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这就是历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史学家翦伯赞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中认为,要历史主义地对待整个阶级社会时期的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要肯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要按照他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和历史所做的贡献的大小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恰当的评价”。②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史实,客观介绍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综合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历史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才是历史老师的首要之责。

参考文献:

①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及其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第3页

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篇3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认为教学评价应采用如下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中,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评语+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息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息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多元评价 篇4

金火中学在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下, 于2010年秋季逐步确立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研究课题, 金火中学不但申报了泉州市市级课题, 并且全体课题组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 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 摸索出了一套更加科学、符合金火中学师生实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 对中学历史的教学活动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学历史课堂多元评价的相关含义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依靠最近的经验去建构真实世界并用自己的经验解释现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背景和学习情境的作用, 认为历史的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和外界的积极交互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为此需要在丰富的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说, 包括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 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感态度、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评价方法上看包括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二进一步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对策

1. 持之以恒, 引以重视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金火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 优秀学生非常突出,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意识差, 对历史的兴趣非常淡薄, 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 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此, 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就必须充分引入多元评价, 让学生来选择教师、来改变教师的教学风格, 突出以学生为主的课改方向。

从学校的领导到各备课组的历史教师在理论的持续学习中, 要不断地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恰当的评价, 同时作为一种成功教学模式, 要长期坚持, 并且加以推广。这也是我们确立课题并且为之付诸努力的原因。

在长期的坚持中, 教师将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 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 适时地做出一些改变, 更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情感下主动学习。中学历史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 因为很多学生在课外的读本和电视、媒体中会有一些了解, 如何让枯燥的课本知识演变成动态的、饶有兴趣的知识?除了依靠多媒体之外, 更需要教师潜心挖掘, 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讲述, 配合学生的评价, 找到最符合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特点的教学方式, 这对任何一个历史教师来说, 都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

2. 精心设计, 优化选择

多元评价不是评价越多就越好, 那可能就会本末倒置, 变成教师与学生互挑毛病的手段。中学历史课堂多元评价方式很多, 如课堂上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对教师的评价建议、教师自评、对学生掌握情况和个别学生学习能力、方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课后的方式如访谈调查表、学习方式和效果评价量表、阶段性成果评价表等。多元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为此, 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和教学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做出一些量化的表格、问卷, 甚至直接穿插在课堂中间作为一种小节奏。我在《难忘九·一八》的教学中, 简单把全班学生随意地分成了两个小组:共产党小组和国民党小组。在讲完九·一八的一些知识后, 进行一些问题的抢答, 根据抢答情况我两组分别问:“你们对你们的回答满意吗?”“你们觉得另一组的回答比你们好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完全把学生内心的自尊心激发出来。接下来我继续引导:“我们学习另一版块的知识, 等下我们再来看看哪一个小组掌握知识更快更准确!”我这样一个简单过渡, 学生开始认真地进行阅读。在不同的阶段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方式, 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选择。

3. 善于总结, 不断创新

中学历史课堂引入多元评价, 改变最多的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教师的主体地位变成了主导地位, 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 学生不再被迫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而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教与学本身就是相辅相成, 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样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积极总结经验, 充分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通过一些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找到各自的不足, 不但让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还在学习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正确的人生观。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多层次、多学科的塑造, 历史课程改革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 都在不断深入。在新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对中学历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必须加以重视。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谈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篇5

近几年来,随着历史科成为中考的一门考试科目,各地中学对历史教学也不断加以重视,逐步改变了以往处于“副科”的地位。但是,有不少人仍然对历史科教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能够记住课本知识并的教学,也是对我们的社会十分不利的。且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它完全忽略了历史教学的其他功能和重要使命,这样的历史教学是不健康

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更要使学生懂得明是非、辨善恶,从而自己了解的历史事件、人物中得到启迪,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应十分重视利用历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

现代教育学界在经过长期论争之后,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一定社会,使得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可见,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亲爱的读者注意,这是主张培养有益的,而不仅仅是有用的人。因为有益必有用,而有用不一定有益。如果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品行低下,他有再高的智商,也只能是更有效地作奸犯科而已,带给社会的灾难。教育不仅要育才,也要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先于育才。

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人格主义哲学中,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的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在心理学上,即是指“个性”。人格健全的青少年者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这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从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响亮口号,“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

健全人格的教育应当体现为一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完美统一的教育,也就是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人格教育的状况又如何呢?可以说,我们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做得很扎实,而其它方面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却几乎处于“荒废”状态:课堂上,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为衡

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形式单调,内容单一,仍以教师强调学习为重点:课外活动及集体活动少之又少,社会实践几近为零。教师对学生长期以来还缺乏关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的教育,缺乏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理解教育,缺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这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宽容之心、不讲诚信、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教育偏离了它“育人”的本质,如果这种教育状况不停止的话,将造出多少社会悲剧?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需要做的更多,需要做得更好。那么,学校教育中怎样进行人格教育呢?

首先,基础是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和情感,体现着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辨”。可见,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在课程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等等。

第二,要十分重视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在青少年的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和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感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具体来说如要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冲突的技能,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以上这些方面,历史科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学习,让每个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陶冶,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第三,在对受教育者的评价机制上,不能只是单纯地用应试分数进行评估。

如前所述,在人格教育中包含四大主题,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应试分数只是反映了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而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素质,所以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受教育者的好坏是以偏概全的不科学做法,它必然压制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教育者还须注意到受教育者其其它方面的优点,正如太阳虽然有黑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了太阳的光辉。为符合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及唯分数是从的评价方式,不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否则,这样的教育将只能是不健全的教育,它对我们的这个社会也必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第四,教育者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受教育的学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素质,这当然也包括有健全的人格。因为教育不只是单纯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而应该把许多事情都做好,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在进行知识的教育的同时,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那是算不上把教育工作做好的。教育者人格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育者的人格水平高、言行一致,他们更能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仿效的榜样。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以上人格特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知识渊博,关心、热爱学生,热爱祖国与人民,关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公正公平、淡泊名利、性格开朗、活泼、幽默等。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篇6

一、确定评价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愿望与利益等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则要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确定评价要求

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必须做到:第一,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能够对历史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是同时代人,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三、确定评价范围

(一)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二)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的,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上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的正确结论。

(三)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统治);有何间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强国富民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四)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也就是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如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维护统一的一面,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确定评价方法

(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地从正反两面进行评价。如试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评价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评价时,一方面要看到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措施;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拿破仑在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解答此类题目容易出现评价不公正、不合理的错误,从而产生思维上的障碍。那么,解答时应从以下三点去思维诊断:第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来评价;第二,评价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第三,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感情色彩。

(二)要领会题目的意旨,定其一面据史评价。如:历史上的曹操和诸葛亮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也为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曹操和诸葛亮?本题要求从正面进行评价。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他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

(三)要依据历史尊重历史,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进行评价。

如有人说:曹操是一代奸雄,是我国历史上的大阴谋家。这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或社会的需要而改造了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但又有别于现实生活,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解答这类题目时,容易出现混淆文学与历史中的人物形象的错误。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依据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二是史论结合、层次分明,从多方面展开叙述,论证自己正确的观点。

五、确定评价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评价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时,应该避免以下几种错误倾向:第一,为适应某种观点或某种需要而颠倒是非,歪曲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刘步蟾明明是甲午战争中的一位抗日英雄,而在某些文艺作品中却把他歪曲成贪生怕死的小丑。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尊重历史事实,给历史人物以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根据教材的基本观点,把被颠倒的事实是非或歪曲了的历史人物纠正过来。第二,绝对肯定或简单否定,或用好人与坏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概念下结论。这样来评价历史人物必然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深渊。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切忌要么是好人、正面人物要么是坏人、反面人物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而应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从一个人一生的主流和历史活动的全部总和来评价。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篇7

一、确定评价标准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 不能感情用事, 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考虑,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民族团结与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愿望与利益等方面。凡是能顺应、符合、促进以上方面的就应该肯定;反之, 则要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 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确定评价要求

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要求必须做到:第一, 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历史作用做出恰当评价。第二, 能够对历史人物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立场、观点、态度做出分析评价。第三, 能够对历史人物相互之间的评价 (可以是同时代人, 也可以是不同时代人) 或现实中的人物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并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第四, 具备从所提供的有关某一历史人物或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材料中, 独立地提出适当的观点或假设, 并运用基本的演绎或归纳, 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方法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或阐述的能力。

三、确定评价范围

(一) 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时, 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因为,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 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 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 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 发现历史规律, 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 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 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二) 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的, 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上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如评价商鞅, 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对他的主要活动, 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 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 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的正确结论。

(三) 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 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1.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主要围绕他的政治主张和措施进行分析, 看他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影响;对加强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的影响等。

2.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主要看他所领导的起义:在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 (推翻或瓦解其统治) ;有何间接作用 (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促使生产力的发展) ;在斗争中提出的口号或纲领对提高农民革命斗争水平有何作用。

3.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领袖。

主要看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行动:对本地区、本民族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民族团结和融合进步有何作用;对国家的统一巩固有何作用。

4.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措施或行动:对反对封建势力, 动摇其统治基础有何作用;对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何作用;对西学的传播发展有何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何作用;对挽救民族危亡, 探索强国富民之路有何作用。特别要注意他在上述几个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进步, 此点是确定近现代政治人物时应把握的总原则。

5. 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

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四) 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不仅要一分为二, 还要有一个总结论, 也就是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如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维护统一的一面, 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 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 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 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五) 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 要

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 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 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 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确定评价方法

(一) 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从正反两面进行评价。

如试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评价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评价时, 一方面要看到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措施;另一方面, 也要看到拿破仑在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 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解答此类题目容易出现评价不公正、不合理的错误, 从而产生思维上的障碍。那么, 解答时应从以下三点去思维诊断:第一,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一分为二来评价;第二, 评价过程中, 要实事求是, 不能以偏概全;第三, 评价要客观公正, 不能带感情色彩。

(二) 要领会题目的意旨, 定其一面据史评价。

如:历史上的曹操和诸葛亮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也为当时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曹操和诸葛亮?本题要求从正面进行评价。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充分说明了他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和军事家。

(三) 要依据历史尊重历史, 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进行评价。

如有人说:曹操是一代奸雄, 是我国历史上的大阴谋家。这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或社会的需要而改造了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 但又有别于现实生活, 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从历史事实来看, 曹操能谋善断、惟才是举、志向远大, 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 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解答这类题目时, 容易出现混淆文学与历史中的人物形象的错误。所以在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依据历史事实、尊重历史。二是史论结合、层次分明, 从多方面展开叙述, 论证自己正确的观点。

五、确定评价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对教学思想的思考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 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 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它既包括对教材的阐释要正视历史人物, 也包括要尊重学生, 要以学生为主体, 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 强烈地震撼了后人;又如华盛顿在美国顺利走向民主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也一样深深地吸引了后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 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 为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2. 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 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 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 历史如果失去了真实, 也就失去了美, 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 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 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

那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对于历史的表述, 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再现历史事实应尽量真实, 不附加主观色彩。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对日抗战等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对领袖人物高大全面的阐释, 要坦诚地、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 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价值评论可以有主观色彩, 学生也可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但教师要加强引导。

3. 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进行思辨。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 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 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 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二、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1.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 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 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 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 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2. 努力创造课堂教学美。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历史课堂教学应追求德、智、美三大目标功能, 创造课堂教学美。首先, 在上课前几分钟, 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 进入教学状态。由于每个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难免有各种喜怒哀乐的事情, 但我们应按职业的要求, 抛弃各种杂念, 以一种健康、饱满的工作热情走进教室, 开好一节课的头。其次, 应仪态端正, 服饰得体, 语言亲切随和,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 创造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增强教师的影响力,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还要以娴熟的专业知识和职能技巧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后要及时总结, 对已完成的一堂课进行反思, 会发现许多问题, 如某个问题的考虑欠成熟, 或多媒体运用的不当等等。

3. 努力搞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

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它同样适合我们。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 就必须在台下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理论水平。

1. 系统学习史学名著, 提高专业素养。

从事中学历史教育, 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 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 通过研读史学名著, 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 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 又能提高专业素养, 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

2. 及时了解历史学的新信息、新成果。

信息和成果来源很多, 报纸、电视、上网都可以获取。但中学教师主要是从各种期刊杂志上获取信息, 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

3. 向优秀历史老师学习。

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是他们赋予我们的恩惠, 让我们有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他们的教学经验, 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对于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意义重大。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自身特点, 探索一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道路。

4. 教学科研相得益彰。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篇9

一、基于史料的学生史证意识的培养

基于史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是历史新课标的题中之义,也是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所在。所以,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2]。在当下的教学竞赛课中,充分利用史料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应该成为历史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

1.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为教材史实寻求证据

质疑是寻求证据的起点,也是产生问题意识的缘起。历史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牵引,敢于质疑教科书的史实和观点并为其寻求证据。英国历史教育学者蒂姆·洛马斯认为,质疑是史料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一则史料,然后让他们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为了确定该材料对于特定的目的是否有用而提出来的”。[3]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求证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史料证据的真伪进行考辨。因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缜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4]

2.注意史料证据的全面性

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史料从各个方面论证。注意对历史档案、报刊史料、方志、典制、碑文等无意史料的引用,因为“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无意史料的特殊价值在于因其无主体之意的干扰而犹能保存历史之真”。[5]

3.注重史料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条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史料的整合应该注重史料证据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应当按照历史逻辑将史料整合成完整、严密的证据链,避免“孤证而立、抽样作证”。

“凭证据说话是理性民主和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6]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引用史料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注意对史料的筛选和整合;切忌史料的盲目罗列和堆砌,慎用一些传说、野史、传奇故事、影视剧资料等经过二次加工的史料。这样既符合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也契合新课程的理念。

二、教材文本资源的整合开发

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科学、充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既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师教材观的客观要求。整合开发教材资源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努力突破历史教材固有的逻辑,对教材知识和逻辑进行重构、创生,使其转化为适宜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的知识表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整合开发教材文本。

1.整合教科书知识顺序,使其转化为教学逻辑

例如有的老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江南地区的开发》时,课本原来的知识顺序为“西晋兴亡和内迁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开发”。但是,教师为了突出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人口的南迁和江南的开发”内容,将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即先讲江南的开发,后讲江南开发的原因,再讲淝水之战等内容。这种基于课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重建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内容。另外,还有的教师将教材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主题之中。例如,某教师在讲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家庭故事“康有为和他女儿的故事(剪辫、放足)”、“宋耀如和倪桂珍的故事(服饰)”、“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故事(婚姻观等)”来呈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变化。这种生活片段式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可能主体之间的时序性不是很强。总之,教师根据实际学情将教材结构重组、整合,转化为教学逻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同时也能避免照本宣科的繁琐。

2.在教学中充分应用教材中的资源

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七年级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中,由导语“为什么隋文帝能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引出“隋朝统一的原因、经过、影响”;导语“隋炀帝时耗费数百万人力开凿的大运河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引出“大运河的开凿和作用”。这种利用课前导语概括性和思考性的特点,将导语中给定信息演绎为教学内容的方式既有效利用了教材资源,又符合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图片、课后探究题等栏目,基于学生的认知逻辑来设计教学内容。

3.合理拓展补充教材资料,增添必要的史实的讲述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时序性相对较弱,教师在教学中补充必要的背景性知识内容是教材开发的重要一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历史资料,增强历史课堂的丰富性和历史味。

三、合理拓展学术深度,展现教师史学素养

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界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认识逐渐拓展、深化。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的讲解,还需要结合当下历史学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适当引介史学的新观点、新认识。

1.教师应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扭转以往历史学的陈旧观点

例如学界以往对明清社会发展持“停滞论”“转折论”,但是李伯重指出:“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家庭农场上的劳动生产率在上升。也正是由于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们的劳动报酬也会有所增加,实际生活水平也较明代后期有所提高。”[7]这一观点矫正了以往观点的片面性,重新阐释了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

2.结合高考命题方向适当吸纳和呈现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近年来“新课程高考命题中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趋向,这种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命题者热衷于把高校学术研究新成果转换为高考试题,其本质就是把历史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内容渗透到高考命题中。”[8]例如2010年四川高考历史材料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分析其积极作用”;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考察了“明清时期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士大夫对明清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等等。在这种趋势下,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考题将西方汉学研究的相关理论,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学说、黄宗智的经济发展“过密化”、施坚雅德区域经济发展“六边形”模式、“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等,作为补充内容进行介绍性讲解以拓展学生视野。

总之,历史教师应依据历史新课标,从教学理念的隐形渗透与知识点的显性讲解两个方面引介史学学术成果。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课堂中新观点介入的“度”和“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只能作为教材主体内容的补充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用,不能为了展现历史教师的史学功底而成为课堂的主角。另外,学术成果应该更多呈现史学界的公论,而不是为了新颖,照搬、套用史学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避免导致学生认知的偏差和混乱。

四、竞赛课内容与日常课堂的有效衔接

适应不同的教学场域、自由切换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另外,历史教学竞赛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考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否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表征,核心功能在于诊断日常教学问题、改进教师教学实践。所以,竞赛课与日常教学的有效衔接,既是教师教学知识情境性的主要体现,也是教学竞赛内容评价的重要一环。

当下,有的历史竞赛课堂成了教师表演、角逐的空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课前,有的历史教师过度备课,临时嫁接新理念、补充新资料,造成教学目标过高、课堂容量过大。更有甚者,教师提前准备竞赛课内容,事先在不同班级演练一轮。这样,竞赛课教学就成为一种临时的表演,缺少热情、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形式花样百出,情景剧、视频、图片的大量介入使学生眼花缭乱,很难找到知识内容的逻辑和体系。在课堂互动方面,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互动层次,常常把课堂提问设计得很容易回答,大多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探究性;也有教师为了凸显自己的历史功底,问题设计过于专业化,学生难以理解,互动不畅。以上诸多问题揭示出历史教师将教学竞赛课的地位专门化、独立化,切断其与日常教学之间的联系。历史教师应该转变理念,重视教学竞赛并不等于将其设计得“高、新、奇”。实际上,教学竞赛课只是日常教学的延伸,不必专门设计。教学竞赛课应该更多地公开平日教学的常态,曝露日常教学的问题与缺陷,使评委、专家更多地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状况,从实践层面进行诊断、分析,给予历史教学实践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正如历史教师孙立舟所言:“公开课应该更多的展示日常历史教学的三态———常态、病态、窘态。”[9]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竞赛这一评价机制的诊断与改进功能。所以,中学历史教学竞赛课的真谛应该是:“教学就是教学,返璞归真,少点对学生的绑架,让复杂问题简单化,删去课堂无关紧要的花絮,让学生在平常中感动,在简洁中受益,留点空白和遗憾未尝不可。”[10]

综上,“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是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特定内容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与特定主题相联系的知识,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教学法知识。”[11]就历史教学过程而言,基于史料的史证意识培养、历史教材文本的开发、学术成果的吸纳、教学情境的转换衔接是历史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部分。中学历史教学竞赛课的内容评价应该重点突出上述历史学科特色的内容,使历史竞赛课成为新课程理念和历史味有机结合的典范。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在职研修的一种手段,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历史教师专业水准有很重要的意义。历史教学竞赛课的内容评价应该重点突出历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基于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材文本资源的二次开发、合理吸收历史学术成果、强化竞赛课内容与日常课堂的衔接四方面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充分契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殊性、实践性、情境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历史教学竞赛,课堂内容评价,学科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任世江.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J].历史教学,2007(8).

[3][英]蒂姆·洛马斯著.论史料教学[J].叶小兵,译.历史教学:上半月刊,1998(2).

[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秋升.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6]聂幼犁.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机遇和责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7]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3.

[8]黄牧航.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的统计分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1).

[9]孙立舟.公开课到底公开什么[J].中学历史教学,2014(10).

[10]李应平.为什么公开课出现“不买账”的现象——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展示课观课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2014(8).

对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方面的探索 篇10

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依赖教学思想的指导,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纲领, 是教学实现更上一层楼的基石。在整个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只是认知目标要完成, 一些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诸如意志、情感、道德的社会目标也是应该完成的。作为中学历史老师, 培养中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他们优秀的人文素质, 也是我们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们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在正视历史人物的同时, 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人物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重视历史人物的教学, 是我们尊重历史的表现;只有将历史人物及历史场景像电影一样活生生再现, 才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留给后世无尽的精神财富;再如在独立战争之后, 华盛顿在美国走向民主道路的整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也同样强烈地吸引着后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 伟大人物的一生的丰功伟绩与优秀品格, 为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形成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与参考。但是, 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历史中的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关系。人民群众才真正是主宰历史的主人, 他们为个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人民群众的概念是虚化的, 不是具体的, 很难使学生引发共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达到突破这一教学的难点。

另外, 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方能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尊重他们的主体及个性需求。在传统文化中, 对历史学科教材教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 教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 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历史学科教师带来的压力等等, 经常导致我们缺少对中学生的一些关怀与尊重, 往往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要真正实现将学生放在主体的教学地位,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局, 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二、历史学科教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与严谨

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专业性地来把握中学历史教材, 我们应怀着严谨与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 要讲真话、讲实话, 让历史学科中所有真善美的东西, 都真正地体现出它们存在的价值。当今社会是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 老师和学生可以从多渠道得到历史信息。中学生是处于身心正在发展的阶段, 逆反心理表现非常突出。中学生阶段最不能容忍的是受到假话的欺骗, 那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不能错过培养中学生们理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这一最好时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与处理呢?本人认为表述历史, 应该从历史事实的再现与价值评论两方面考虑。历史事实的再现应该尽可能的真实, 不带有任何的主观意志。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关于历代君王的评价, 应该从他们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对人民有利还是无利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坚持严格的历史性、科学的阶级性及全面性, 分时期、分方面去评价历史人物, 不能以偏概全。要真诚地、完整地将历史的原本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 真实才是对待历史认识的正确态度。同时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客观及公正的评价, 也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的真正体现。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历史价值评论时要加以正确引导, 尤其对于学生自身主观的判断与理解做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关于历史上的宗教问题的认识, 是肯定还是否定?实际上, 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和我们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的, 同时它对社会的稳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不重视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影响, 历史也是不完善的。

三、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做到有效结合

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大潮, 也将教学第一线教师推到了风口浪尖。由此, 在我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掌握科学的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应该静下心来冷静思考, 对传统教学模式长处的取舍与发展, 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两者的和谐统一。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扩展课堂容量, 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在现代教学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模式的限制, 如声音、动画、文本、视频、图像等各种不同的信息, 通过整体的编辑处理, 在扩大学生学习容量、节约时间的同时, 还可以模拟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 给学生展现出了大量的、冲击感观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使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能够充分地展现, 调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整理工作, 建立起自己的历史资料库, 及时修改保存自己已制作好或使用的课件, 备以后之需。在平时上网、学习或各种活动中发现很不错的历史教学课件要注意及时下载收藏。而且要平时注重收集一些小动画、影片、小片段、文本等, 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历史资料库, 方便日后为我所用。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多的长足之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部否定。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的取舍, 传统教学手段中也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部分, 保留并发展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 并巧妙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做到无缝隙融合,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要做到恰当地运用, 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中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师, 其核心应该在课堂。因而, 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一篇:分离制备下一篇:国企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