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2023-05-26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反思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 、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反思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因为学生可能只学一次你教的这节课但你教的这节课以后要面对更多的新的学生学生在变化若教学设计思路不变非但害了学生自己在教学上必定也无更高建树从长远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受到影响。第二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 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对教学有重要影响。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如长期以来历史教学目标总是定位在增进学生的“事实性”知识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相对而言有关史学的“程序性”知识如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因果关系、变迁和延续、证据效用等历史学概念和方法则往往忽略。第

三、教学反思源于听课与评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有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听课。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会关注授课人的语言组织、激趣、对教材的处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对问题的认识如何寻找教育契机甚至如何调节课堂气氛等方面的功夫力求从中受到启发为我所用。每听完一节课同事之间进行诚恳的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真诚的交流分析教学得失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无形中会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二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刘连娟

一、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

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 ,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

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二、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

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

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 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 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三篇: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昌邑市丈岭岭初中方夕海邮编:261319

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中学历史学科中概念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认真探讨的重点之一。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一、正确认识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

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可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大类。所谓史实概念,是指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例如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包括对该事件的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等基本史实的概括;也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中日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盘庚迁都”、“焚书坑儒”、“辛亥革命”、“七·七事变”等均可视为事件概念;而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时代、类别、事迹影响及作用等;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作为一个人物概念,如孔子、屈原、李白、孙中山、毛泽东等。事实上,许多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又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虎门销烟”与“林则徐”、“《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但它们之间亦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

理念概念则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比如“封建专制制度”、“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则以“论”为主。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理论概念,才能较好地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才能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知识结构,可划分为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三个层次。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从而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概念的产生,是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阶段。学生再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及系统综合,进而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认识历史本质,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是基本知识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基本规律形成的基础,理应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着重点抓紧抓好。

二、历史概念教学需要有效的策略

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并且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有鉴于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探求最佳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对史实概念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一般地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了史实概念的教学,并能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指导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等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但对于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往往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掌握史实概念,只是记住了几个大的具体要素,但把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显得零乱和模糊。因此,教师在备课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交流,努力把握每个史实概念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二是要切实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巧妙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历史概念教学倘若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出色,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以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学生的自主意识强烈了,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上,饶有兴趣地去学习与思考,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要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辩意识和探究意识。在进行历史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受前人思维定势的影响,抛开前人(甚至某些权威)对一些概念的讲解、评价,通过自我理解和感情体验以及交流、比较、归纳,获得独特的感悟。要把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表达观点、施展个性、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还要十分重视创设丰富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以真正增强表达效果。

三、关于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既是一个教学重点,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对历史理论概念掌握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提高,这有助于师生对历史学科的基本

概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的整体把握。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历史学科概念教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根据各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确定好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如初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较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应着重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春秋五霸、四大发明、李白、杜甫等。初二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历史知识积累逐渐丰厚,抽象思维能力渐趋形成并不断提高,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理论概念,并能运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和理论概念要认真研究其特点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评价;而一般史实概念则做到简明、准确、全面。同时,要正确处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中,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借助理论概念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而在一般史实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

总之,历史概念教学是重要的,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也是较难把握的,这就需要每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第四篇:中学生物反思性教学实践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例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他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下面结合具体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探索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1 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1.1 教学目标反思

生物教学目标设置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趋势。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笔者把“生态系统的结构”(人教版)一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意义;列举分析有关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从多种具体的生态系统结构中提炼出共性,构建模式图。同时,希望借助本节课的学习实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主要是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实验过程是否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等。课标中本节课具体内容标准为“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活动建议为“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属经历水平,即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某一渠道获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信息,结合同学之间的讨论,建立感性认识。为此在导入部分,笔者安排了一段《美丽的大森林》的录像片段,请学生注意观察和聆听大森林的声、光、色及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接着再请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列举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和联系部分,笔者让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生态瓶实验的探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再将实际结果呈现,发现实际与理论推理有所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与讨论,最后得出生态系统各成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无论人工生态系统是如何完善,它都是不稳定的,生物圈Ⅱ号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佐证,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样的内容安排较好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完成。 1.3 教学方法反思

反思教学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等等。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较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环节 2.1 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在备课中要做到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对重难点逐一“踩点”,对概念、过程中的关键词要反复推敲、前后对比,结合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及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可扩展的生活实际也很广,适当选择有直接教育意义的内容能很好升华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在课本的基础上加入了小素材“生物圈Ⅱ号实验”,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于课前2个月事先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生态瓶探究实验。

2.2 课中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顺序,不断反思自己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问题设置是否科学有效。

比如以生态瓶(动物只有小鱼)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比书本上提供的图5~2简单明了,但在总结消费者的作用时,笔者发现单用这一例子是不全面的,学生较难理解“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又临时借助图5—2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再比如原先的预设是要请几位学生分别详细阐述生态瓶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案,但在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此类实验设计已经掌握,于是调整为简要概述实验思路。

2.3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从备课到上课的全过程进行回忆,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有哪些不足或闪光点。比如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教学方法,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素材和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素材,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渗透科学方法,较好落实了一维目标;但由于时间限制,对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设计,这点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时间继续完成。再者若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上台以课件形式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课堂教学极好的补充形式。

3 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3.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一节课要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生上课状态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倦怠或者兴奋的现象,自己也比其他听课教师了解,因此自我反省,改进、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

3.2 集体帮助

集备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是同一年级的教师在一起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切磋的最好时机,同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适合自己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落实;听课评课是校际间互相取长补短,共享教育经验的最好方式,邀请同行对自己的课提出批评和建议,同时多多听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交流教学得失,在听课中反思,在反思中上课;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3.3 专家提点

生物科学不断以傲人的势头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教材也随之不断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学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都是生物教师的肓点,因此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一次专题讲座、一次参观访问、一次现场指导都能给生物教师的知识库补充新鲜血液,使生物教师在反思性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本节课是一堂公开课,课前进行了多次集备和试讲,课后听课教师进行现场评课,个人认为听课教师提出的意见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无法认识到的问题,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是最令人受益匪浅的。

4 对反思性教学的思考 4.1 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

反思性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常流于形式,常被认为就是教学反思,反思后就没了下文,为应付学校检查而反思,其主要原因就是“惯性”。教师在教过几轮后刘教材已经轻车熟路,备课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经验型教学”深入人心,不少人安于现状,缺少深入思考、研究的动力和勇气。反思性教学是要把反思所得加工后应用于其他班的同一节课中,在应用中再反思教学长短,再加工应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没 有最好,只有更好。

4.2 与时俱进,拓展途径

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记教学日记、听课与观察、教师互相评价等。在新的网络环境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一些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反思性教学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如运用现代化设备对教学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并进行教学行为研究,更好地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提高水平;再比如利用网络条件,通过写网络日记、建QQ群、开微博、建论坛等形式,广开言路,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

2003年公布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目标上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的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即: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权。怎样才能实现呢?只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使用相关信息技术手段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肯定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一、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两种教学的比较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例如,高中物理课本中《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手段上就有明显的不同,下面予以比较:

“教学目标”的比较:

[传统]1.知识能力:①掌握楞次定律内容,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建过程,使他们尝试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网络环境下]1.知识能力:①通过自主观察、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并理解掌握楞次定律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②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③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建过程,使他们尝试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②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乐于合作、积极探索、动手动脑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的比较:

[传统]讲授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帮助和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给出题目,学生练习应用楞次定律内容。

[网络环境下]自我探究、合作学习。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以及自己详细反复观察电脑动画课件得到实验现象,在网页中设定的“导学”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小组合作归纳得出结论(在需要的情况下教师给以讲解)。学生利用网页中设定的“练习与反馈”栏目自主练习、同学间讨论交流、电脑反馈和指导。

“使用教具或媒体”的比较:

[传统]灵敏电流计、线圈、电阻箱、条形磁铁、电池、电键、导线等一套。

[网络环境下]灵敏电流计、线圈、电阻箱、条形磁铁、电池、电键、导线等一套;大屏幕实物投影;计算机多台(每人一台)。

在内容和要求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了以“学”为中心,比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定位,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 1 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作用。

尽管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被网络教学取代,但网络进入课堂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网络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特别是教学模式等方面正在冲击和改变着课堂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

本人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一节课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以及通过实践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认真选择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章节

网络环境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网络环境下进行。在实践中选用有下列特点的课题:(1)网络环境有较多信息,而书本的信息远远不够的;(2)有大量音像资料和模拟实验资料便于在屏幕上建立情景,适宜自学、适宜合作学习、适宜进行探究性学习的;(3)时空上需要扩充、深入,而学生无法或无条件在课堂上动手完成操作实验的;(4)应用性强,较多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知识的;(5)动态过程比较繁杂,需要对录像或模拟动画认真仔细观看、分析、独立思考的;(6)课堂信息量与课时安排上应是比较适合的。显然,课题《自由落体》具备上述大部分特点,适宜进行教学实验。

2.精心制作、收集网络课件,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制作网络环境教学课件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协作、促进学习的软件环境。包括:(1)搭建一个有利于网络媒体开发的基于Web界面的协作学习数字平台;(2)提供一个原创性资料库。在设计《自由落体》一课中,我除了使用平时积累的视频资料外,还用flash软件制作了大量的动画资料。此外,还从国内乃至国外网站上下载了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对它们认真地挑选、剪辑和编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学习需要。(3)设置导航提示。其目的是:①便于构建知识的框架体系;②便于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在《自由落体》的课件中,我将页面制成框架网页,按主学习教区上方的引导旋钮可随意进入载有各认知要点、导学学探教材的学习模块,按有关文字链接所需的学习材料(文字、视频、动画、图片),按资料区上方的引导旋钮,可进入对应的资料区,并找到呈现所需资料的窗口;(4)准备必要的导学说明。为杜绝盲目上网,学生学习区呈现的教师导学资料要建议学生沿正确的途径搜寻,启发学生总结、概括、讨论,使学生能够参照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使网上协作学习过程能随时得到教师的画龙点睛的引导;(5)设立广泛的交流空间。课件的界面应设立E-mail信箱和BBS互动讲座区,对各种观点,老师、学生都可以发表见解、进行评价,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协作;(6)能对学习效果在线评价。《自由落体》一课中,我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对上等生要求解决综合性较强、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学习总是以有效地促进各层次,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为目标。

3.实例《轻重物体同时下落谁先着地?》──谈自由落体运动。

(1)教学目标

①知道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导致快慢不一样的主要因素是空气阻力,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争论和伽利略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

②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并知道它是一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教学策略

①首先由“轻重物体同时下落谁先着地”引出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探讨的情景。该部分以实验为主线,环环相扣,以故事吸引学生,以问题启发学生,并辅助以网络手段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故事加以了解,引导学生注重伽利略的思维方法。

②先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想出验证的办法,利用网络教材给出两种类似的办法──频闪和打点计时器,并利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数据,在网络上共享数据,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

③搜索并给出在tom.com上有关高空坠物的新闻。以新闻中给出的信息计算出高空坠物时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高空坠物的危害性。讨论在校园里还存在某些学生将喝完的空饮料瓶和钢笔等小物品随意抛出窗外的害处。

④利用FLASH、ASP编写程序(或者使用应答器)制作一个可以交互的练习软件,让学生可以分层次练学习和了解自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⑤将本节课的网络课件放在物理“未来教育网”主页上,让学生在回家后还可以利用网络复习今天的内容。

4.课堂教学后的调查和思考

[调查]本节课后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见附录),在对48名学生调查以后,统计结果。

[发现]①有52%的学生认为“相比较以往教学过程,在理解课本知识方面能更好!”,14.3%的学生认为“还不如以往!”。②有52.1%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推广”,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值得推广”。③影响本节课对知识的理解或掌握的原因是:23%的学生认为“注意力易分散”,只有23%的学生认为“面对丰富的资料,提取有效的知识的能力不够”。

[思考]

①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关键

大部分学生认同并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或主动性不强,暂时会影响学习效果。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适应后,学生会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②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有教育者称,教育的艺术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点只有一个,就是教师,教师的行动和语言。学生的注意力源于教师,所以作为教师,只要有办法吸引、牵着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走,就能取得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互动课程教学模式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电脑,学生需要在二者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学生可能因为电脑和网络的吸引,专心玩电脑,甚至不去学习。教师能否监控学生,能否掌握学生切换注意力的时机,能否让学生适时切换注意力,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仔细考虑调控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自觉地在二者间切换注意力,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③应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应该对互动课件的使用作简单说明,作为“操作指南”提醒学生,并下发“学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课后的教学效果证明这个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后有老师和学生说,学习任务单“设计非常实在且具有操作性”,“在让学生自主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教学过程控制得体”,课件操作指南“非常必要”。

④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存在着合作不主动、不充分,存在消极、自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使合作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注意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纠正不良心理。

另外,注重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发帖子时,有多少学生“倾听”和“考虑”了别人的观点?可以说现在的状况是多数学生的讨 3 论是一家之言,多数观点是未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的,其实并未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

网络教学的一大优势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和时间,从而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人机”的对话来实现,这样就会造成认知、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会失去传统课堂教学的某些优势。例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活动,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这种情感暗示在网络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如何有效实现情感交流、情感互动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⑤正确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实现各种教学优势的互补。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各有各的长处,网络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但传统教学手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应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设计网络页面(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网络与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我校采取的措施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为了学习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这种认知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此,我校对新入学的学生采取了强化性的培训手段,主要是基本内容的普及;充分利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网页制作、网络浏览、邮件发送等方面的教学;通过“科技节”中组织网页制作大赛、建立班级网页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通过“校本课”的选修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较高级的应用和操作,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00%的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55%以上的学生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

上一篇:装修公司业务员的职责下一篇:最新技术合作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