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原因

2024-05-01

信息不对称原因(精选十篇)

信息不对称原因 篇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卫生体制的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医院进入了新的时代。医院是医疗服务市场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而患者则是接受医疗服务的一方,由此形成了医院和患者的供求关系。

医患关系是指一个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与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1]。它是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环节中,与医生建立的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其中,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群体包括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等;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者本人以及患者的亲朋好友。医患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医院和患者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目前,医疗服务市场诚信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除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失职、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2]。

1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界定

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2]。

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由于医疗服务有很强的专业性、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德医风缺失等因素,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之间势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即医患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行业不了解,所以一旦其利益受到损害时,医患纠纷便可能发生,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无论是何种交易市场,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医疗服务行业的特殊性,找出医患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改善医患关系已刻不容缓。

2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医德医风缺失、媒体“煽风点火”等。

2.1 医疗服务的专业性

由于所学知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医患对医学知识、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有不同的认知。人体是一个“灰箱”,医生对其并非完全清楚,抑或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患者个体差异,对药物的某些副作用并不知晓,因此,为患者治疗疾病时存在着高风险性。一方面,患者缺乏医药知识,不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能认识到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我国对医药知识的普及性差,加剧了患者对医药知识的匮乏。由此可见,患者处于弱势地位。相比之下,医生拥有着丰富的医药专业知识,对治疗方案、用药量有相当高的控制权,因此医生有绝对的优势。这样,信息不对称现象就产生了。

2.2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已经导致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在现实生活中,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对称”。现在的就医情况是“看病不如排队时间长”。患者等候医生的时间可能需要花1-2个小时,但是进诊室就诊可能只花了5-10分钟时间。短短的几分钟,医生与患者如何进行深入、详细地沟通?原因可能是医生工作压力大。面对病人的不信任、不理解,精神上背负着巨大压力,等待医生就诊的患者多,工作压力大,在诊疗过程中,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增加医患间信息不对称[3]。

2.3 医德缺失,无视患者知情权

知情权有助于减轻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平等现象。现在的医疗行业存在着“拿回扣”一说,患者对药品的知识远不及医生对药品的了解。如果医生缺乏良好的医德,面对利益冲突时,他们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去误导患者[3]。他们对患者的误导或者刻意隐瞒就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

2.4 媒体“煽风点火”,加剧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各地医疗纠纷屡次发生,电视、报刊、杂志对其报道层出不穷。媒体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真实、正确的信息。媒体为了抢头条、吸引观众眼球,可以对娱乐八卦新闻大肆渲染、弄虚作假。可是,医疗纠纷不是娱乐八卦,不应该有不实的报道,否则会加剧信息不对称,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由于人们无法了解医疗纠纷的真相或者获取真相的成本较高,只能靠一些媒体的宣传获得,所以媒体报道了什么,人们就相信是什么。一方面,如果一些媒体不负责任,为了完成任务或徇私舞弊而进行不实报道,这样就误导了人们,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只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医生的合法利益,那么报道就有失公正、客观。

3 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为了改善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要改善信息不对称状态。根据原因分析,提出“四加强一介入”。

3.1 加强医药知识的普及

加强医药知识的普及主要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他们相对于医生而言,其医药知识比较匮乏。一方面,人们自己平时的积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搜集相关医药知识,增强医药知识;另一方面,医院可以通过宣传,将医药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医院不仅可以传递医药知识,包括某些疾病的症状、治疗难点、风险性以及目前医学发展水平等,还可以宣传医院的技术、特色、设备设施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医务人员的医药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但是他们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仍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医疗实践中,那些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和患者充分沟通的医生很少被牵扯进医疗纠纷,就是因为他们相比其他医生而言掌握了更多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巧[4]。

3.2 加强医患沟通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加剧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医患之间需要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门学问,做好医患沟通,最主要的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医务人员作为主导方尤应如此[5]。医务人员一方面要询问病人的年龄、病史、过敏史、病情等,另一方面若能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谅患者的心情,将患者所关心的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详细信息传递给患者,不仅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医患关系和谐,还可以使患者放松心情、对医生更加信任。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留住病人,这为医院的长期利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社会各界都要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作为医生自身,首先是加强自身医德医风建设,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医生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切实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正当权利,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尽心尽责[6]。医务人员不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位而滥用职权。

3.4 加强发挥媒体的作用

媒体可以在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宣传医药知识,二是对医疗事件进行如实报道。

在信息不对称的形势下,人们希望借助媒体获得更多真实、正确、有用的信息。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关媒体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医药信息,供大家学习参考。但是,根据国家规定,有些医学知识、医药广告只能出现在医学期刊上,业外人士可能无法触及,为此,大众能够接触到的报纸期刊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宣传、普及。

作为媒体,它是一个报道新闻舆论的工具,应该将事情的真实面披露出来,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地去报道。虽然,对于消费者来说,媒体具有导向功能,但是不应该表现出偏向于哪一方,不能为了一方而去诋毁另一方、掩盖事实;抑或不能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患方,而一味地去批判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医方。特别是在报道医患纠纷时,要对案件进行调查,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不能为了在第一时间内报道新闻而激化医患矛盾。只有这样,媒体才发挥了减轻医患信息不对称、缓和医患关系的作用。

3.5 第三方介入

医患之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此时若有第三方进行调节,就会减少误差,降低风险,化解医患矛盾。在美国,医疗服务行业存在着一种组织———管理保健组织,也可以称之为健康维护组织。因为消费者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无法处于平等地位,它们的作用就是帮助消费者获得相同的信息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方的干预对医患信息的调节作用时不可忽视的,其可以在医方和患方之间调节,传递信息,使得双方的信息尽量对等。这样,不仅使医生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也使患者了解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4 结语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改善这种现象,需要社会各界以及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包括卫生领域,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充分、真实的信息。为了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缓和医患关系,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医方必须履行充分告知的义务,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患方应积极努力地收集真实信息。

摘要: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市场中的医患纠纷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医患关系紧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是最根本的原因。本文分析了医疗市场中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原因以及缓和这种不对称状态的措施。

关键词: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静,李志红,汤文婧.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80-3081.

[2]何华明,袁春锋.对医患信息不对称的伦理学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5):23.

[3]谢绍权.论医患信息不对称与医患关系的改善.卫生软科学,2008,22(3):263-264.

[4]单清,戴春阳等.从医患纠纷看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中国医院管理,2002,22(8):1-3.

[5]夏政权.医患沟通是门学问[N].人民日报,2007-05-17(6).

信息不对称 篇2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信息渠道。2.信息处理能力。“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葛大爷在《天下无贼》里说的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今年是 2014 年,《天下无贼》2004 年上映到现在,正好十年。

这十年里,从国际风云波谲云诡,到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变化鲜明。而在知识教育普世化,人才因迅速膨胀而贬值等诸多因素下,抱着那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态,依旧以一个“过去”的人才定义为标准,去试图改变命运的人,很不幸,我看到了好多失败者。十年前这句话还被奉为圭臬,可如今,早已黯然失色。

同样,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老案例,旧教科书上的话,那么,你在知识层面下的信息不对称中,已然成为逆势者。

为什么那个村里中学还没毕业就出去闯荡的狗蛋,十几年后衣锦还乡,开着李华看一辈子报纸喝一辈子茶水,拿一辈子灰色收入(甚至能锒铛入狱)都买不起的某订制级豪车,乡亲们一瞬间忘记了那个从小到大奖状贴了一墙的尖子生李华,之前对李华考上公务员的种种夸耀,恨不能全部收回来,贴在狗蛋身上,而李华只能望着绝尘而去的狗蛋,怀疑这一生?

对不起,让我告诉你。村民们不晓得李华口中,吏部尚书所对应的那个人可以释放的能量。所发出的惊叹或艳羡,只是基于李华对其“释放的能量”所做出的具化描述,李华知道在村民眼里,可以吃海参鲍鱼的,便是富人,李华就可以说,吏部尚书天天吃海参鲍鱼,哦,原来这么厉害。那大家就都懂了。

而这些,都只是李华在村民对于外面世界,或者说信息接受的极限上,做出的解释。村民甚至分不清楚公务员的概念,想当然地以为,当官=公务员=有钱。而在这种理解程度上,不管李华当的是村支书,还是一个比较新潮的公务员,比如可以是市妇联主任的助手,或者是海关安检看 X 光扫描的小兵,在村民对于这种没有对公务员的判定范围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下,那他们听了后,会摆出“O”的嘴型与我懂得的表情,然后笑嘻嘻地说:“当官好啊。”

在狗蛋没回来之前,李华拥有对公务员信息解释的垄断权。显而易见,李华信息量要大于村民。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信息可以是对于哪里有优质人脉的把握,也可以是资源的优先调配权。人才只是作为一个环节,被划归信息的宏观范围里。但因对信息的未知,在上述例子中,便是体现的信息的局限性,自身会主动或被动地导入误区,很多时候,这种被导入误区的过程中,我们防备心很低,甚至引不起一丝怀疑。对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会产生很多误解,有时候的误解,甚至是误解中的误解。

所以对于题目,我的看法是,从书本中将“信息不对称”这个名词抽离出来,结合实际。我所认为的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一种“不均等”。不均等是一种双方的状态。在不均等状态中,掌握信息量大的,占据主导信息资源优势的,为顺势方,而信息量小,在信息上处于被动的,为逆势方。顺势方可以凭借截断信息流,控制话语权,引导逆势方价值观等方式,对逆势方施加自身影响。

大家对于吏部尚书这种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的职位,很少有人能够说,我见过,我告诉你们吏部尚书的日常是怎样,所以大家绝大多数都保持在一个“信息接收不充分,甚至是未知”的状态,但是,即便李华说得眉飞色舞,但没狗蛋脖子上拇指粗的金链子,亮晶晶的大手表,一个半人高,引擎声震天的大汽车迎面而来的冲击力来得更实在些。所以任你李华说得再天花乱坠,有用吗?狗蛋不需要说一句话,他用他世俗社会所取得的认可,以默默无言的方式,告诉李华,在财富的定义上,我赢了。我对这种以纯物质成果造成的碾压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要着重讲的是,在这一再臭大街不过的乡村传说里,你或许已经与我看出了它的真正本质:狗蛋从最直观的角度,满足了村民心底原始级欲望(此处为金钱),以一个胜利者(信息不对称破坏者)的姿态,打破了李华对于成功定义的垄断。在狗蛋没回来之前,大家都认为,从这小山沟沟里走出去,并能混出个样样,取得成功唯一的途径便是像李华那样用功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官(公务员)。而走出这个山沟,现代社会呢?现代社会下的,人文、科技、宗教等诸多领域,对于成功的理解一样吗?肯定不同。但最起码有一点,这些成功的定义,绝对不会是如此狭隘。对于成功的定义,体现了村民,狗蛋,李华之间,信息渠道的差异性。而这,正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李华认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极力维持这种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不幸的是,狗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村民们发现,哦,原来狗蛋竟然比吏部尚书过的都滋,吏部尚书一天可以吃一个鲍鱼,狗蛋却能吃十个。这小子真行啊。

回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这句话上。这种心态,不能说错,错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苦中苦”二字是此句中的“因”,以“苦”叠加为二字,强调吃苦的必要,从而推导出,成为“人上人”的果。给人造成一种吃苦越多越能接近成功的错觉。可是,要成为“人上人”,就一定要吃苦吃得停不下来?为什么一些人不需要吃苦,却已然成为“人上人”,有的甚至一生下来,就呼吸着我们呼吸不到的、那种顶峰独有的、稀薄的空气?

出身,教育程度,三观评定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被叫做“眼界”“格局”之类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自身的理解力。我更认为,用思辨能力来形容它,更为妥当些。有人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认为吃苦越多便能博得成功资本,有人更愿意借吃苦的方式,将人踩于脚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上人”,有人对这句话不赞成,觉得它是狗屁,而有人则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在这些迥异的看法中,正是“思辨能力”在施加影响。它,才是信息不对称这个怪物身后的庞然大物思辨能力,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威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史玉柱可以从保健品跨行到网游,这便是信息渠道所不能代替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作用,有了自己对于信息不对称下,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能逆转在信息不对称下,自己信息渠道上的劣势。

“人生而平等。”法律,道义上,这句话我很赞成,但在“信息不对称”这个命题里,却不适用。若是平等,哪会来信息的不对称?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些人生于尘土之中,有些人居于祥云之上?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人随随便便的努力便能换来巨大的成功,有人穷其一生为理想努力,却一事无成?这句话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的尊严,但却不能定义我们的全部。

正如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一样,我们思维也许对其理解会局限在信息经济学上的教授课堂案例,而往往忽视了这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我对其理解,是基于现实生活,这对我们“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是一种极大的锻炼。

如果你在信息不对称中,总是被欺负,我虽然给不了你金钱,地位上的帮助,但是我给你提供的这种思辨能力,这种思维能被锻炼,甚至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自己适用,那么,你迟早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我高中时,应试教育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以分数衡量一切。我还记得我们高中课堂上,每次老师只念那几个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而且灌输着,他们的写作格式,甚至从开头,内容,到结尾的考试公式,就是作文规则,甚至要求我们传看并背诵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课,老师读起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同学们理所当然地发出赞美,被读作文者理所当然地享用着这些赞美,老师理所当然地引导着这些赞美。

等等,有些不对。为什么,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为什么,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就一定好?为什么,当普通同学借鉴他们的成功方式,写出的优秀作文,拿不了高分,而他们,依旧拿高分呢?是什么衡量标准,在其中发挥作用?遗憾的是,那时候我的思辨能力还未达到今天这个能力,甚至以我现在的能力,在我们这行的大佬面前,还只是入门级。能力低,我不怕。因为我已经具备了思辨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事物基本的判断及怀疑能力。

可我那时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我将三个“为什么”,写进了作文,却忘记了最后一步。这个看似细微的错误,导致了我吃尽了苦果。我被语文老师大批一通,我至今还记得她说的一些话,“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楚,作文能写够 800 字吗?”

我被打击到了,彻底地,打击到了。我还以为,我可以去思考怀疑一个我认为具有漏洞的运作机制,但我发现,我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在这种限制下,我高中一度犯了一种名为“恐笔症”的病,一看到小方格,一看到 800 字,一看到以 XXX 为话题这类的关键字,就发抖,大脑空白。

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也没必要知道。因为规则,已经牢牢禁锢着我,我只有屈服。很不幸,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那些大师们精彩纷呈的个人表演,那些文学大家,一度不入当年语文老师法眼的大家们,写出了值得点 32 个赞的文字,字字珠玑,看得我热泪盈眶。在知乎上,更大的世界,由点及线及面,把我眼中的世界,钩织得更加完整。

而我现在,一直在想,如果我带着如今的所学,甚至只是把自己专业的起步级技巧带上,回到高中时代,是不是可以展现一种更加独到新颖的思维,去将写作方式的那些极佳的信息,公之于众,哪怕只是我们高中,哪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哪怕只能感动同学。

可是现在想想,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仅凭我一己之力,很难。没有一种被认可,可以具有说服性的身份,更直白地说,是没有话语权。即便去逆转大世界,小社会,微型范围内的那处小小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既定事实,都会受到重重阻力。个人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组成。近些年来,舆论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发声,这是一种进步。

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水平低的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较高的,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现实是,在经过所谓的个人奋斗后,有人依旧是民工,有人依旧只会扫大街,有人依旧是老妈子。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他们也努力了,并且十分敬业。我真见过大中午 41 度高温下依旧有清洁工把街边垃圾一一拾起,也见过朋友支教回来给我们看的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小朋友们,一双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只有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念书。朋友说,他们去支教,不是长达几年以上的长期,根本屁用没有。带给小朋友的那些先进的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要么是他们听不懂,要么是小朋友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念书,念好了书,出了大山,什么也就有了。每次朋友感动之余,都会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你真的,在这些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面前,感到有心无力。但是有的小朋友真能听懂,但是,绝大部分贫穷的家境,多病的父母,已经将他们拴在了大山里。

我们市里中心的天桥下,有一个乞丐。他平时主要工作是坐在天桥的台阶上乞讨,人流多的时候,他会跟着人群上上下下走上几十回。我观察了他几个月,经过我的推导计算,他每天上上下下做的功,换算成搬砖量,足足有将近一百块砖。以我们市的薪资标准,这些搬砖量可以够他每天三顿吃馒头加二素一荤,完全没必要这么没尊严地活着。后来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您今年多大了?”“39 啦。”“那为什么不找点工作啊。”“因为„„我是乞丐啊。”他最后一句回答的倒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乞丐就不能找活干了吗?我又问他,“中石油您知道吗?”“知道啊。”“那让您去中石油您去吗?”“啊,去啊。”“那不给您安排关系进去,您自己去,去吗?”“他妈的当然不去啊。”

我承认,我当时问他的语气有点调侃的意思。但是,我也终于弄懂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发觉到信息不对称,并有可以逆转这种不对称,甚至有可以打破不对称规则的机会,为什么人们就是不做?答案很简单:自我否定与对短期收益的认可,大过了长期收益的认可。

因为功利心在作祟,使我们丧失了对于一件事物基本的思辨能力,以至于,哪怕这件事只要坚持下来,并长期去做,就会获得巨大收益,但仅仅因为其需求一定量的时间付出,便放弃了这件事。而我们往往会看重那些短期收益很大的事情,哪怕将来会损失更大,丧失了思辨能力,便丧失了对于“信息不对称”是否打破的选择权。而自我否定又是使我们对信息不对称放任不管熟视无睹的另一原因。明明看到北大保安仅凭自己努力,中学文凭都可以自学英语,做翻译官,但我们却会对自己这种正能量效仿的想法给予重重一击,“哎呀,我怎么能做到像他那样呢?”“人家多努力,我多懒啊,就懒下去好了。”别等着七大姑八大姨,街里街坊给你打击,自己就把自己废了。在看下面的方法论之前,请你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机场成功学被指责成鸡汤文的?而又是什么时候,你对成功学里面主角的光环感到习以为常,并觉得那些只是神话,并离自己很远?

老实说,我之所以想到“信息不对称”这个理论,不是书本上的二手车案例。而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很现实的事。在我们家乡,我妈他们这一代人,稳中求胜,认为投资也要是硬通货,不动产,稍微有一点风险的投资,哪怕在我的解释下,后续收益再大,她都不敢做。几次事实都是证明了我是正确的。可是她依旧不听。到不是我妈她这个人固执己见,而是在她稍微想要展开手脚的时候,从身边的同事到老板,到家人,除了我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同意她这么做。我妈也承认,舆论的力量,有时候演变到最后,会彻底接管对于“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处置。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应该被毁灭。

这是我最后一个思路,也是我几经思索,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论:用制裁“信息不对称”的破冰思维(这里的破冰思维可以是一个行业中引入的新技术,新指导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改进产品的 idea),去引导那些还未破碎的思维(保守性思维方式),先是打出针对这块冰层布下的思维点,然后再由点及面,实现对信息不对称中错误舆论导向的终结。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方向感,知道自己获得与付出的比率,并做到付出成本的下降。用经营自身资本的方式(思辨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自己对于自身行业的理解,是否能吃透,在此基础上,以实践来收割自己思维领悟出的理论,增值自身资本),让自己的话语权,更加强大。我认为,旧的、落后的、以不为人知的目的故意安插的思维,势必要被新的、先进的、引人向上,以个人发展为基点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这个终点式思维,彻底代替。

写这篇答案的目的,一是为了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路——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面的理解。就比如大家对于“信息不对称”的了解,差不多是基于《信息经济学论》的名词解释。而思路本身,我认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我就很高兴了。我也在这里希望有什么其他看法的同学,能与我进行我所追求的,那种思想的碰撞。还有就是为了向知乎各个专业,无论是美食,科技,政治,历史,IT,职场,还是文学领域的大牛们致敬,因为正是你们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知识,见解,帮助了许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自身格局眼界局限,或因某一行业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未能大步向前的人。我由衷希望,我们也可以出一份力。

信息不对称原因 篇3

摘要:基于对河南郑州等地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视角深入考察了农民工个体的就业问题,深刻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在农民工就业中的表现及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公平与和谐诉求问题,最后从构建社会资本、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强化社会监管以及建立就业培训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矫正信息不对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农民工;就业;社会公平;矫正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030—06

引言

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比例的不断提升,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中国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已超过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左右,所占比例已超过了农民工总数的60%,而且每年以600~800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民工在各个行业分布广泛,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餐饮服务业中普遍存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水平,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仍不绝于报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服务水平过低,农民工就业中信息渠道的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这种信息缺失导致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民工求职到顺利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断裂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工信息弱势进行考察。

一、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分析与

研究理论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是由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三人并因此同时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0年,乔治·阿克洛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以二手车市场为例探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他认为买卖双方对二手车质量信息的掌握程度是不对称的。卖方具有信息优势,因为卖方对车的质量情况肯定比买方清楚得多,而买方则处于“劣势选择”地位,因为买方只能从表面情况上来判断车的质量。因此,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经常做出“败德行为”,也称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己的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以次充好、不讲诚信等;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则要承担风险,使自己面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某一市场上劣质品排斥优质品的现象,结果造成市场萎缩。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而迈克尔·斯彭斯则对人们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以谋取更大收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信息不对称”的涵义可以归结为,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或要了解对方信息成本太高时,交易双方便会在信息掌握上处于不均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少的信息,从而处于信息优势或劣势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会计、房地产、汽车、银行、进出口、工程技术、教育、人才招聘、网络消费等多个领域。然而,应用该理论分析就业问题的还不多见,且多数都集中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的探讨上,而对其他群体的就业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更少。据此,本文希望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加以延伸,应用于探讨农民工就业问题。在就业市场中,按照农民T和用人单位对双方信息的掌握状况,可以把就业市场信息流动划分为如下四种状态(见图1):即信息完全对称(A+B+)、单位处于信息优势(A+B-)、农民工处于信息优势(A-B+)及信息双盲(A-B+)。第一种情况是信息完全对称,即招聘单位和农民T都对双方的情况完全了解,信息公开透明,这是就业市场中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第二种情况是单位处于信息优势,即当买方即招聘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表现为农民工不知道招聘单位的真实情况、诚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职业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具体表现为工资经常被拖欠、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时间长且无休假、职业安全性低等;第三种情况是农民T处于信息优势,即当卖方即农民工拥有更多信息时,表现为招聘单位不能全而掌握在关农民工身体健康、技术水平、文化程度、劳动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影响招工进度和以后的生产效率;第四种情况是信息双盲,即招聘单位和农民工都对双方信息缺乏了解,表现为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农民工,农民工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近年来的“民工荒”就属于此种情况。本文在此不对第一、三两种情况予以考虑,而主要侧重于对第二、四两种情况,即农民工就业中信息缺乏及“民工荒”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从农民工的角度分析其就业信息掌握情况,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危机及

社会公平诉求

将信息不对称与社会公平问题联系到一起研究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首先就必须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而不能忽略对当前宏观社会结构的分析。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在孙立平在《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书中,曾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Touraine)有关“马拉松”的比喻来说明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马拉松”赛一种有别于金字塔式等级结构的运作机制。因为人们在金字塔中虽然占有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但始终处于同一结构之中,而在马拉松赛中,每跑一段,都会有人掉队,即被甩到了社会结构之外。被甩出去的人,甚至已经不再是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而是处于社会结构之外,剩下那些坚持跑下去的就是被吸纳进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就业者。在这个意义上,继续赛跑的与被淘汰的就处于结构性的“断裂”之中,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分化趋势。

农民工进城务工,跨出了“农门”,实现了职业上由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增加了家庭收入,但却没有真正改变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呈现出既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特征。他们因信息不对称而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导致其在社会机会的获得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都难以与城市居民保持平等。他们往往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之外,被抛向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管理的社会边缘,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劣势的职业地位又导致其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各种权利,进而导致其更加贫困、更加边缘化,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危及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见表1)。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民工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促进农民工就业、提高其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本文主要利用2009年8~9月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以及安阳等地对300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就业与收入、职业安全、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适应及定居城市意愿等方面,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部分相关数据,用以分析农民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主要将农民工在就业中所缺乏的信息概括为四大方面,即就业信息方面、用人单位信息方面、政策信息方面和法律信息方面,下面将结合实证调研数据逐一对其进行分析:

(一)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民工求职的过程中,以老乡和亲友推荐的途径为主,占样本总数的64%;自己到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有14人,占样本总数的6%;用人单位人村招的有8人,占样本总数的3%;而通过政府或中介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只有5人,占样本总数的2%;另有61人以其他方式就业,约占样本总数25%。

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主要借助以老乡亲友为代表的强关系进行,运用强关系能迅速帮其找到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各种局限性,由此决定了该网络所能获得的就业信息具有数量少、同质性高、重复性强等特点。农民利用强关系获得就业信息,可以有效缩小其就业的范围,节省信息获取的风险和成本,同时,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由于是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联结方式,导致农民工交往方式呈现内倾性的特点,从而阻碍了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归属。

(二)不能全面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农民工在就业之初,往往对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不甚了解,在信息掌握上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使处于信息优势的用人单位一方经常做出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而对农民工权益造成损害的败德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801~1200元问的有80人,占样本总数的33%;其次为601~800元,占样本总数的26.3%;收入为1201~1600元的占样本总数的15.6%;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10.7%;收入在1601~2000元及以上的占14.4%。

对于最低工资水平,80.7%的农民工表示“不了解”,表示“了解”的仅占19.3%。据了解2008年河南省城市居民月均工资为1 200元,调查发现,仅有三成的农民工达到这个标准,大部分农民工还无法达到与城市市民同工同酬的水平。农民工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有63.7%的农民工表示在工作中“偶尔”或“经常”存在着工资被用人单位拖欠的情况,而表示没有发生此种情况的仅占总数的36.3%。由于对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关注不足且缺乏应有的了解,使得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难以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导致利益受损情况的不断发生。在“现有收入水平能否保障个人的基本生活”这一问题上,回答“勉强可以”的占35.4%,“无法保障”的33.7%,“比较紧张”的占23.9%,只有7%的农民工回答“完全可以”。

(三)对国家相关政策信息关注不足

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农民工一直缺乏应有的关注认知,对给自己不能带来直接好处、与自身利益关联不大的政策信息关注不够。由于这种心理倾向的存在,导致农民对于国家政策采取惰性处理方式,不闻不问,冷淡漠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07位农民工表示“不知道”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占样本总数的85.1%,表示“知道一点”的有31人,占样本总数的12.8%,而“知道”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的被调查者只有2.1%。

对于国家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有213位农民T表示“不了解”,占样本总数的87.7%,极少一部分人表示“了解”。在参与养老保险问题,有171位农民工表示“不了解”,占样本总数的70.3%,“了解一些”仅有64人,占总数的26.6%,在进一步访谈中还发现,在农民工中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他们不仅对参与养老保险不感兴趣,而且认为“单位给我缴纳保险费不如按时将全额工资发给我”,这说明,农民工自身的利用考虑缺乏长远性,同时由于不了解养老政策,农民工退出养老保险领钱走人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四)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信息不了解

调查中发现,由于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条文不了解,大多数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例如,在被调查的243人中,有近200位农民工不知道有关伤亡补偿标准的规定;并有近一半的农民工不知道《宪法》和《劳动法》,有六成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妇女权益保障法》,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人不知道《工伤安全条例》,更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职业病防治法》的农民工超过的八成。因此,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农民工依然选择找亲戚朋友或者老乡帮忙,而表示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人则是微乎其微。因为对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信息不了解,他们才会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还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的现象。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18.1%。在问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愿意是时,58.3%的人表示是由于临时用工时间较短;22.4%的人表示“自己想签但单位不给签”,另有15.6%的人表示“自己和单位都不想签”,“自己不想签但单位要求签”的占3.6%。对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动因,52.3%的人表示是由于单位要求签,40.9%的人表示是出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考虑,4.5%的人表现出从众行为,认为“大家签我也签”,认为是“集体合同必须签”的占2.3%。由于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而大部分农民工也就无法均等的享受到各项城市职工普遍享有的社会保险,从而导致其社会地位低下和受歧视现象的存在。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在保护自己权益方面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在求职和工作过程巾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和耐受性。

根据上面的调查分析可知,当前情况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之所在会在农民工就业中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乡土观念的制约,缺乏广泛的社会资本;二是国内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处于低层次、不合理状态,就业信息服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传播渠道不畅,还没有真正普及到农民工中间;四是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低,维权意识不高;五是职业教育培训专业化程度不高,力度也不够。

四、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的

改进对策

为减少农民工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帮助农民实现稳定、安全地就业,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如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一)构建农民工社会资本,扩大其社交网络

以血缘、地缘和亲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强关系网络,以信任为基础,注重人情、面子和缘分,强调关系的亲疏远近,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却由于高度信任的存在,他们更愿意依赖这种强关系,越是重复性的信息,他们就会越相信信息的真实性,而不认为是多余的,从而使农民工感到心理成本最小,更容易为有意外出务工者所接受。大量研究也证明,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过程中,乡土社会网络起着重要作用。李培林认为,流动民工在社会位置变动中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节约成本,相对于他们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选择。赵延东也提出,在农民工经济地位获得过程中,社会资本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其作用可能比人力资本等因素更为显著,甚至连他们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可能要依靠其社会资本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农民工利用他们的强关系获取就业信息,是一种节约求职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理性选择,求职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主张在巩固原有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打造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进行互动和交往的文化环境,以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范围,帮助其顺利地找到工作,以便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完善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

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成功率。相关研究表明,文化水平高低是影响职业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劳动力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对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有显著作用。文化水平越高,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职业稳定性越强,完成职业或技术转换也更容易,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也越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可通过发展与改革农村教育的方式,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同时,加强对社会就业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的现象。政府可考虑采取无偿或低收费的方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对技能、技术的要求,定点、定向地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掌握一些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技能,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另外,在具体的教育层面上,还应加强对农民工进行相关网络信息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农民工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

(三)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首先,政府要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可以综合利用宣传单、报刊、广播、书籍、电视、互联网、咨询专场等方式,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如发展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性的网站和监督型网络平台等等,都有利于国家政策法律信息的有效传播。其次,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解释力度,这将有助于农民工认知信息的本意,了解与其自身利益的相关度,进而提高农民工的关注政策的热情。再有,还应在社会中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组织,通过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以及法律援助等途径,帮助他们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可通过文艺演出、法制电影、板报、标语、橱窗、展览等多种手段,经常性的开展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工宣传劳动、治安、安全等法律法规知识,以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养,增加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四)创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

就业服务中介组织可以农民工就业搭建“信息桥”,弥补因“弱关系”缺失而导致的就业范围狭小等问题,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健全和完善建立起相关的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信息,方便与农民工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为其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以帮助农民工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同时,还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积极发展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降低职业介绍费用。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工能够通过正规渠道找到工作,从而降低他们对原初社会关系网络的动员程度和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民工突破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与内倾性,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通过这样社交网络,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从而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民就业的质量。

(五)加强法制背景下的社会监管,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政府的强力干预是维护农民工权益最有效的手段。政府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出台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法律,制定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求所有用工单位在雇用农民工时必须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对农民工权益造成损害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要对私营、民营企业和重点行业如建筑、服务行业等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对于信息传播的路径、地方政府的传播中介行为以及农民工的信息接受效果进行追踪监察,从而促进农民工实现相对稳定的就业。信息相对对称的流转。

参考文献:

[1]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去年总量超2.5亿[EB/OL].[2012-04-27].http:∥finance.slna.corn.cn/nongye/nygd/20120427/164211945526.shtml.

[2]李俏,张波,王建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超越——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的调查发现[J].城市发展研究,2010(1):80-86.

[3]李坚.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工具的设计[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12(1):90-95.

[4]李红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中的断裂现象[J].青年研究,2011(2):15 22.

[5]杨利娟.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北方经贸,2009(5):20-22.

[6]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

[7]季文,应瑞瑶.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J].江汉论坛,2006(4):63-66.

[8]牛喜霞.社会资本在农民T流动中的负面作用探析[J].求实,2007(8):51-54.

[9]蔡晓芳.不了解养老政策1688民工退出养老保险领钱走人[EB/OL].[2005-08-11].http:∥www.sina.com.cn.

[10]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3-6.

[11]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J]。社会学研究,2002(4):44-54.

[12]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理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6):16-23.

[13]徐家鹏.城镇就业风险、环境、条件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逆向网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8):84-90.

信息不对称原因 篇4

信息不对称是指参与交易各方所拥有、可影响交易的信息不同。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但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可称为“柠檬现象”。传统市场经济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始终贯穿,并充斥着商业社会中的各个领域。

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信息产生的时间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缔约之前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针对该阶段的非对称研究模型为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缔约之后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针对该阶段的非对称研究模型为道德风险模型。二是信息的内容不对称,交易双方的认知能力、信息渠道、信息内容、信息的价值和成本获取差异导致了内容的非对称性。在以上两种维度的影响下,信息不对称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弊病,并在某些领域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对应市场的崩溃。

二、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

电子商务诞生于美国,我国的电子商务概念最初自美国引入。从1998年3月我国的第一笔网络交易开始,电子商务经过8年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商业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

回归电子商务的概念及本质,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交易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了交易双方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基于电子商务的交易特点,它有四个构成要素为:商家、消费者、商品、物流。各个要素又涉及到一系列的关联对象。整个电子商务的行为过程,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它的信息传递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它比传统商业行为有更多潜在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信息不对称性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表现与其在传统商业行为中的表现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逆向选择。电子商务交易是利用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进行交易,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一定缺陷、商品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身份信息缺乏认证度,形成了原始的交易壁垒,从而引发交易过程偏离了消费者这一信息弱势群体的交易愿望。

二是道德风险。电子商务行为过程中,由于交易合约本身具备不完全性,且当交易合约形成后,交易双方都有可能出于己方利益最大化的意愿而对另一方做出不利行为,甚至不按原始交易合约内容、范围履行,从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不能承担行为的全部后果引发交易各方的效用冲突。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上述体现,将造成电子商务市场形成“柠檬”市场的后果,势必会给正常的电子商务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对市场的影响

电子商务行为与传统的商业行为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的商业行为以市场为中心,交易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易,由于地域限制,消费者处于主动地位,对于商品信息、服务信息有更大的把握,商家也更容易向消费者展示商品信息,这种“身临其境”的交易方式,往往交易更对等。电子商务的商品不同于传统商品,它们具有典型的数字商品特征,多为经验商品,它们的质量、体验往往只能在用户使用之后才能被了解,同时,许多商品在单一商家被购买行为及次数有限,商家缺乏有效的措施来获取消费者对商品的信心。此外,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家身份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对消费者提高了交易壁垒。这使得交易过程中,各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系数,加上物流环节的影响因素,造成市场本身运作效率低下,甚至在某些细分市场无法运作。

(二)对商家的影响

电子商务领域的商家由于本身提供的商品、服务存在较大的横向差异,市场会迅速对他们进行优胜劣汰,大量商家迅速涌入,又迅速退出或灭亡,形成“一拥而入,一哄而散”的现象,这本身是市场经济自然的淘汰法则。对于那些拥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却不能像传统商家那样通过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竞争力。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商家已不是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或单一的销售型企业,而是将升级为更多元化的信息体,品牌树立及维护,品牌效应的发挥受到“柠檬问题”的严重困扰,使得这一类优良的商家压力倍增。如不及时缓解“柠檬问题”,将使得部分商家出现快速老化或者缺乏信心而被迫退出这个舞台。

(三)对消费者的影响

就目前我国的消费者而言,大多数电子商务行为参与者,是以此作为传统商务行为的补充,在交易行为中,消费者有天生的信息弱势特征。而电子商务市场的可替代性,使得消费者在这一市场中的购买忠诚度难以培养,长期沉淀更是困难重重。但是,反观市场经济中的任何市场,都是以消费者的广大基数作为存在基础的,“柠檬问题”导致消费者在这电子商务市场的流失,势必将对市场本身的规模和良性发展造成迎头痛击。

综上所述,当逆向选择出现时,将干扰市场本身有效运行和自动调控,高质量的交易双方将缺乏高质量的交易平台,双方受损。另外,将影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低质量的商家加速淘汰,高质量的商家降低质量。

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的信息不对称加剧原因

随着基础互联网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3G、4G等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迅速大量普及,个人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增长和覆盖,移动电子商务使得传统电子商务获得了更快速的增长趋势和更广泛的普及程度。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16.2万亿元,其中企业网购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2.9万亿元,占电商整体交易规模的近八成,同比增长27.2%。中国已成为交易额超过美国的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网络购物也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了规模的迅速增长,我国的电子商务形态也发生着多元化的进化,O2O、跨境电商、传统企业的非完全电商化等形态的出现,使得整个市场的迭代速度、市场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约63.9万件,其中,生活社会服务类、销售服务、信息通讯服务、互联网服务和邮政业服务居于投诉量前五位。以网络购物为主体的远程购物的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遥遥领先。

基于该市场的快速发展,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出现加剧,对市场本身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泛滥

高速发展的信息传递技术和多元化发展的电子商务形态,使信息发布和传递的相对成本越来越低,造成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过载、重复、失实,以及时效性难以甄别等显著的信息泛滥特征,使得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利用跟不上信息本身泛滥的程度,信息本身的误导性将被扩大,不仅不能对人们产生良性的辅助判断作用,反而增加了参与者的不安全感,更造成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成本变相提高。原本数量级的低质量信息、失实信息容易被现代通信技术快速繁衍,加速传播,形成海量的垃圾信息。

如此的海量信息并没有使交易各方在事前获取到正确、准确、及时的信息辅助,反而掩盖了有效信息,没有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二)个人信息量膨胀

随着大量的个人移动智能硬件普及,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扩展,个人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得到极度扩张,所有的互联网行为者可以随时随地,多样化、多渠道的发布各种带有个人色彩或个人经验的信息。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这些信息在各个渠道对公众发布,信息获取成本越来越低。从个体的角度加剧了信息泛滥的程度,必然加剧信息不对称。

(三)质量评估体系难以完善

电子商务平台的多样化、个人参与者的数量提升,对原本的商品信息、商家信息、消费行为信息、消费体验评价信息、服务信息等电子商务行为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对称形成加剧效应,使得电子商务环节中原本存在的信息与商品、商家与商品、商家与消费者、物流与商家的各种分离情况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高速迭代的过程中,部分商家为了缓解生存压力,反而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特性,或者利用自身平台数据库的便利,向消费者故意销售或配送低质量商品,反之,消费者也可能利用这个特性,骗取信用等,例如近来形成的刷单公司、刷信用公司,这些不良信息的充斥,又进一步加剧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透明度,使得“柠檬问题”再度恶化。

四、规避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

要规避或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带来的问题,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规避逆向选择风险。只有有效地减少逆向选择风险,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柠檬现象”,从而降低道德风险,提高电子商务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加速其良性运转。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规避逆向选择风险。

(一)政策监管

在市场经济中,政策是可以部分干预市场的。当市场出现风险或不良行为时,政策监管的力度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往往直接而有效。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对应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出台,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13年开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各部门、各地方在近年内对电子商务的平台、商品、信息的规范化建设开始逐渐展开。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主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承办的《预包装类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信息发布规范》国家标准研讨会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同年,天猫、京东等国内电子商务领头企业开始正式要求上线商品提供条码信息。这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效举措。

(二)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所谓信息传递机制,就是信息传递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包括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以及接收者等所有构成的统一体。信息传递机制就是一种对信息从发布者到接受者的渠道的总体概括。针对电子商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规避措施。

1、平台及商品认证

结合国家及地方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的认证,加速完成电子商务平台的标准认证体系。具备国家各级认证的平台在网站地图上充分展示其资质。加速对商品的认证标准建设,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例如原产地标识、二维码标识等。在平台及商品认证的基础上,商家还需要提高消费者交易保障权益,例如降低退换货的标准、加速退换货的进程、承担退换货的物流成本等,通过提高劣质商品在平台的生存成本,从而压缩劣质商品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全面提高平台内商品的信息完备性和准确度,并有据可查。

2、大数据平台依托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崛起和发展,国内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快速使用以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及挖掘、大数据采集及分析与应用的手段,连接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可以将更有效的信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和电子商务行为,进行精准的信息传递。例如,对于有习惯购买高端优质商品的用户,推送优质名牌商品,对于工薪阶层,推送大众化的优质商品。在大数据前提下,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安全措施确保各种数据,尤其是消费者的数据安全,提高消费者在该平台的信心及忠诚度。

3、虚拟社区支持

信息不对称加剧的因素之一是信息泛滥,对有效的优质信息形成了传递阻碍。商家自身或者第三方中介在长期的互联网经营中,需要建立针对性较强的虚拟社区,在社区内提供交易双方的真实信息,尤其需要建立细分市场的垂直社交领域。为供需双方提供高自由度、高扩散度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在特定领域内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通过一定的管理和筛选手段,有效过滤垃圾信息。在虚拟社区内,具有共同消费方向的消费者可以传递自己的真实经验以及对商家、商品、服务的真实评价,而不会受制于某些电商平台现有的信用评价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出现大量的第三方社区,正在建立着一堆核心用户和坊间的口碑及品牌效应,为消费者在交易环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社区的建立和维护有着明显的长尾效应,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社区成员的管理,例如严格的会员制,以防止垃圾信息的出现,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有效甄别。

(三)完善信息甄别机制。

交易事前,买方根据既定的信息及需求,进行不同商家或平台的选择,就是进行信息甄别的过程。由于信息传递环节出现的不对称现象,将可能导致消费者在信息甄别中出现偏差,从而出现逆向选择。

但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不同的是,往往消费者在进行信息甄别的过程中,不仅是了解商家的信息,还会更多的从买方角度出发,在买方信息领域进行信息检索并甄别。虽然虚拟社区的存在,尤其是垂直领域的社区,有效的约束了信息范围,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消费者获取成本,但是由于信息量的巨大,以及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消费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往往不足,加上对互联网中产品质量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对甄别过程和结果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与虚拟社区不同的另一种第三方互联网中介出现了,他们以提供电子商务信息甄别服务作为内容提供商,这种中介的利益来源往往取决于足够数量级的交易量,同时,积累足够数量级的忠实用户。下文称这种中介为信息服务中介。鉴于他们的服务范围和盈利模式,必然提供更有效、更专业的导购信息服务,以辅助消费者进行信息甄别,提高交易效率。在国家政策和市场自然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信息服务中介将作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有效的自然润滑剂,相当于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条高速公路。优质的信息服务中介,同样具备大数据能力,同时具备敏锐的商品嗅觉和足够的专业性。基于信息服务中介的大数据支撑,消费者可以迅速获得关于商品、商家的横向对比信息,尽量使得信息体现出对称性。大数据的实时性、客服人员的一对一交流等措施,可以让消费者作为动态判断不同商家、不同商品的质量区别、服务区别、价格区别,从而作为甄别依据,有效完成交易。反之,也可以促进商家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道德风险。

(四)新模式的探索。

电子商务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概念。传统电子商务交易对象的模式中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地位不对等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可自然演变出全新的模式,如ABC模式,即代理商(Agent)、商家(Business)、消费者(Consumer)。

ABC模式是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被誉为继阿里巴巴B2B模式、京东商城B2C模式以及淘宝C2C模式之后电子商务界的第四大模式。它由代理商、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搭建的集生产、经营、消费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三者之间可以转化。大家相互服务,相互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利益的一体化,可以有效击破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的壁垒,加速资源的有效整合,维护市场稳定发展。

五、结语

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传统的商业活动,信息始终是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还包括信息的充分性、完备性和及时性。而以契约经济学为代表的理论在道德风险模型中也有很多的现实用例,基于绩效的契约可以创造激励以使代理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做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风险。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尽管信息的发布与获取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快,且越来越便利,这也是促使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的重要因素。但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不对称,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交易双方无法最大限度享受电子商务本身的价值。在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道路上,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研究将一直持续,并作为市场维稳的重要研究方向,风险控制得当,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真正意义上成为具有国际化领先地位的大市场。本文仅针对有限的领域提出一些见解和措施,希望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Akerlof,G.(1970).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3),488-500.

[2]Holt,Charles A.and Roger Sherman(1999),"Classroom Games:A Market for Lemon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inter 1999,205-214.

[3]潘勇.电子商务市场的“柠檬”问题与信任机制[J]情报杂志,2006(11).

[4]徐晓旋.信息不对称下网络交易效率的研究[J]情报方法,2005(9)

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问题 篇5

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问题

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并针对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体制、制度和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春洪 Li Chunhong 作者单位:汕头市委,广东,汕头,515000刊 名:南方经济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ECONOMY年,卷(期):“”(9)分类号:B82-053 F062.5关键词:信用缺失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行业的投资 篇6

在很多产业中,当事方都基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互相博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的特定行业,并对股票投资提出适当的思维指导。

在组合管理中,行业配置一般以基本面为导向,分析行业供求关系变化,并对行业的景气度进行判断,最后做出配置建议。但是对于这些产业政策影响很大的特殊行业,基本面分析本身就包括产业政策变化对行业利润率的影响判断,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行业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就是健康护理业。除了OTC市场以外,整个产业链不仅包括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商,还包括医院和患者。这个产业链就是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而且基于医药服务的特殊性,患者和政府都处于信息劣势方。如何做好医改并控制住财政预算就需要很高的智慧。患者处于弱势一方,政府则掌握着产业政策和投资权,理应有很多底牌,但是在推行医改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各利益方博弈得非常厉害。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政府在医改政策上不断摸索以求最佳方案的初衷。但是医改政策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包括药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医生的选择偏好(患者不具备专业知识,选择权其实就是对医生建议权的无条件接受,而这很容易上升到医生的道德问题)等。医药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进步很快的产品差异化行业,例如,增加新适用症就可以制造出新产品,更不要说换包装和换剂型。完全以财政成本为导向的一刀切政策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产业政策还会不断调整,并最后会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在产业政策反复中,医药行业的行业配置和选股方向就有了很好的宏观指导。

企业信息不对称思考 篇7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参与者知道有关交易的资产情况, 能掌握充分的信息, 而另一种类型的处于不利市场地位的市场参与者可能不知道资产交易情况的信息, 处于有利地位的人可以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 这种情况的发生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一) 信息不对称的主要类型。主要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

1、逆向选择。

它是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公司管理者和其他内部人员利用有可能对投资者不利的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约, 而投资者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位置上, 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这样, 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投资者看到扭曲的财务会计信息可能会出现过度投资, 最终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或者投资者担心信息的可靠性, 购买证券时就会格外小心, 从而导致资本市场无法运行。

2、道德风险。

它通常是由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指的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了增进自身利益而做出对另一方不利的行为,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通常是在交易合约达成之后, 而工作成果同时取决于代理人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 且这两种因素对委托人来说无法完全区分或区分的成本非常高时, 就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因素

1、信息产生的不均衡性。由于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经营权是在管理层手中的, 他们可以获取企业的第一手信息, 并且相对而言, 处理信息的能力强于所有者, 并且所有者获取信息都相对滞后, 从信息的来源来说就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

2、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

公司信息是属于私人信息, 是非常隐私的信息, 公司一般不会向公众公布, 但是法律会要求公司对相应信息进行披露。运行较好的企业会披露自己的优势信息, 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良好经营业绩, 但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 会尝试运用粉饰报表等方式虚造财务报表, 以吸引投资者, 从而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

3、信息加工技术的不同。

在信息社会, 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都是不同的, 这时候信息不对称反映在信息的完整性、详细程度、质量好坏等方面。企业之间使用的财务软件、信息处理软件等都存在一等差距, 还有在人为信息加工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二、信息不对称案例分析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2001年的安然事件。2001年12月2日, 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记录, 并由此导致原先的“六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关闭。这一会计舞弊行为涉及到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有:

首先是会计造假提供虚假信息。这属于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 它与关联企业勾结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1997~2001年之间, 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以衍生工具预付款的名义, 向安然公司贷款50亿美元, 但安然只将其中的1.482亿美元反映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 其余的45.518亿美元则在这两家银行的配合下予以隐瞒, 并且利用企业集团内部各企业或分部的关联关系企图达到虚增利润、提高股价、粉饰企业业绩的目的。为了维持股价、保持其竞争优势、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公司又通过与其关联的基金进行关联交易以保持其利润的增长, 结果造成关联基金公司的亏损, 导致了信誉下降, 股价一落千丈, 成为引发公司破产的导火绳。

其次是利用SPE这种具有特殊目的的实体。这些实体被安然的高级管理人员所控制, 这些特殊目的的实体资金主要看来源于安然的普通股股票出资, 随后这些资金变为来自SPE的应收票据。SPE可以以安然的股票作保借款, 并利用其借的款项偿还对安然的应付票据。通过这种方式, 安然的很多债务就不会出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中, 相反反映在SPE的账簿中。此外, 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同时, 也对SPE提供的管理及其他服务收取费用, 安然将其对SPE收益拥有的份额计入其盈余。

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规定, 企业应多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少计可能带来的资产和收益。而安然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收益, 通过扩展业务到宽带业务, 实现会计利润的增长, 但是这些收益都具有不确定性, 一旦发生损失, 会给企业带来重创, 安然公司不仅未对上述收益或资产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 反而利用能源远期合同交易业务大肆调节自己的利润, 这些行为最终都将危害企业的经营。

安信达公司为安然提供审计服务, 作为全球六大会计师事务所, 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权威性, 但是安信达除了向安然提供审计服务, 还提供价格不菲的咨询服务, 并且安然多名高管都是安信达的老员工, 而且安然和安信达合作时间长达16年之久, 其审计失去了独立性, 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违反道德的事情, 从而出现道德风险。

三、企业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一)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一直是企业内部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它是企业进行一切管理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 在企业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岗位轮换、职务分离等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会计信息的采集、记录、归类、汇总等过程实现全面的监督与控制,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保障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一系列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激发是对人的动机而言的, 鼓励是指对人的行为趋向加以控制。所谓员工激励就是说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采用激励的理论和方法, 对工作人员的各种需求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 以此引起他们心理状况的变化而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 再通过正反方面的强化, 对行为加以控制和调节。在激励的过程中要设定合理的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指数, 通过激励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 企业管理层有可能会更努力的工作以达成经营目标。

(三)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于市场秩序和选择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个好的审计报告会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选择, 然而一个不公允的审计报告会让公众对市场失去信心, 从而使市场无法正常运行。我国审计发展较为缓慢, 需要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建设, 监督机制失灵将危害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的健康与安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一定要分开, 最重要的是将咨询业务剥离后会大大削减社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诚信的怀疑, 有利于会计事务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誉。

(四)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现代社会, 新媒体成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 其速度快、传播广为信息不对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监督方式。新媒体天然具有聚集信息与传播信息的特性, 可以充分利用其敏感的触觉、刨根问底的职业习惯和独特的职业优势, 以及法律赋予的特别权利, 来监督中介机构、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并将得到的信息传递给社会以促进信息的对称, 特别是把信息传递给社会监管体系的各个层面, 谋求制衡机制的及时运转, 迅速达到约束和控制的效果。

(五) 建立完善的披露制度。

只有建立完善的披露制度, 企业的财务报告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个时候企业的财务报告才能接近股票的根本价值, 这时候公众基本上知道公司所有的信息, 这样市场才会运行得更好, 投资者才会对市场信心满满, 市场才能正常地运转下去, 否则, 市场将会崩盘。

参考文献

[1]威廉·R·斯科特.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传彪.浅析信息不对称与会计舞弊——基于“安然”事件[J].生产力研究, 2006.4.

信息不对称原因 篇8

1. 中美贸易发展现状。

1972年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 到2007年增至3021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2万多倍, 平均年增幅达两位数。自2002年起,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美经贸关系更是步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中国对美国实现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除了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而有所下降之外, 其余各年均逐步扩升。

2. 中美贸易结构现状。

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间产品较多, 二是产品具有的技术含量较高, 三是出口的商品权重相对分散。因此, 由于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和在华的美国企业维持生产的需要, 中国对来自美国进口的产品可替代性较小。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 尽管数量巨大, 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 在前十位产品中, 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整体而言,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 二是市场替代性强, 三是消费弹性小。

这样的中美贸易结构造成了更多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名义额的增加, 但实际上却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 两国的贸易结构存在着不对称。

二、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

1. 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从而产业结构的差距。

美国各种跨国公司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大量投资, 将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及污染严重型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美国集中人力、物力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

先发优势导致美国的技术水平领先于中国。美国将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低利润的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 自己专注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生产上。当中国企业试图通过模仿提高技术水平来增加利润时, 就挤占了美国企业获得的利润。所以美国必然会采取多种形式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 如转让一些中低技术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又出口到美国, 限制本国内高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的产品的出口, 既获得了利润又限制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中国企业被迫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成为其全球生产和组装的车间。

2. 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从两国的居民的消费结构上来看, 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对消费的层次也会出现差异。在收入水平很低时, 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将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 而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很高时, 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 他们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其福利水平。由于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美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 中国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比较低, 而不管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 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都是必须的, 因为美国的先进技术和国内对高档产品的消费带动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生产, 对于生活必需品美国居民更是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 在国内外的消费需求的带动下, 中国将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廉价的产品出口, 而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的生产研发则远远落后于美国, 以致于为了维持生产的需要, 必须靠进口来提高国家竞争力。

3.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步走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出口,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措施, 如采取本币贬值, 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出口退税等。我国在追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并没有受到重视, 国内消费市场严重不足,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需市场。而与此相反, 美国在战后一直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 通过刺激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常年推行鼓励高消费政策, 用减税退税刺激消费, 通过消费信贷、低利率鼓励超前消费, 采取增加政府购买, 个人转移等措施拉动个人消费。于是美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 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因此, 以上影响中美贸易结构的三个因素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清楚的揭示:

三、解决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对策建议

1. 推动技术进步。

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因素就是劳动力和资本, 其中主要依靠的是资本的投入以及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大研发投入和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实现技术进步奠定良好地基础。另外, 在增加市场容量和需求推动的情况下, 创造出有效的竞争能力, 创新就会不断出现, 技术进步才会不断涌现。

2. 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

我们应逐步重视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刺激高新技术的产品的生产的作用。通过减税退税刺激消费, 通过消费信贷、低利率鼓励消费, 采取增加政府购买、个人转移等措施拉动个人消费。

摘要:2011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2023亿美元, 中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 而美国出口给中国的产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更具有依赖性。因此, 分析造成中美贸易结构不对称的原因及其对策,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发展战

参考文献

[1]黄莹, 高泽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 2012 (3) :26-36[1]黄莹, 高泽金.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 2012 (3) :26-36

[2]张伟.中美贸易不平衡成因及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 2009 (4) :71-76[2]张伟.中美贸易不平衡成因及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 2009 (4) :71-76

[3]周睿.浅议中美贸易的不对称依赖及其形成机制[J].亚太经济, 2011 (3) :57-60[3]周睿.浅议中美贸易的不对称依赖及其形成机制[J].亚太经济, 2011 (3) :57-60

存款保险制度与信息不对称 篇9

一般认为, 世界上最早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的美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稳定金融体系,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1933年创建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 对于遏制危机之后美国存款人的恐慌心理, 稳定全国银行体系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 存款保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制度本身的缺陷, 即道德风险问题, 从而引起了学者的讨论。既有从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方面即稳定金融体系角度赞成存款保险制度的, 也有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反对的。前者以Diamond和Dybyig两位学者为代表。他们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中, 通过一个银行挤兑模型, 强调了流动性对银行的重要性, 一旦存款人预期银行流动性不足, 产生对银行的挤兑行为, 迫使银行停止生产性贷款, 甚而引发银行危机。因此, 政府应该提供存款保险以稳定存款人的信心, 从而稳定整个金融体系。其他对存款保险持支持态度的学者也多是从Diamond-Dybyig (1983) 模型出发来阐发存款保险的重要性的。反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家认为存款保险虽然能够减轻存款人对银行清偿能力的担心, 对意外冲击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有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但是却降低了银行提供证明自身实力特有信息的激励, 加大信息不对称, 同样会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在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之后, 有关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是事实是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 长期以来, 银行在老百姓心目中就像国家信誉那样值得信赖,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银行倒闭的时候, 储蓄存款被认为是一种没有风险的投资形式。但是, 海南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现象的发生, 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论。2006年, 央行有关负责人曾一度表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会在当年推出, 但时至今日, 仍未建立。之所以如此波折, 在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有弊, 需要多角度权衡考量。

本文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阐述着重于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入手, 并且通过模型说明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 以此对当前我国是否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一点看法。

2 信息不对称与存款保险制度

按照信息经济学对金融中介存在及功能的解释理论, 金融中介的产生解决了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中介机构对贷款人的监督取代了各个借款人对贷款人的监督, 降低了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监督成本。但是, 金融中介一方面发放贷款, 监督贷款人, 同时也是存款的吸收者, 与存款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样会产生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 金融中介的存在导致了双重监督机制的存在, 即存款人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督和金融中介机构对贷款人的监督。若由各个存款人来监督金融中介, 则总的监督成本并不一定比没有金融中介时的监督成本低。因此有必要考虑一种制度安排来降低这种监督成本。存款保险制度在客观上发挥了这种功能。尤其在全额保险的情况下, 存款人完全失去了对金融中介进行监督的激励, 由存款保险机构代替存款人来对金融中介进行监督。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是以一种保险机制出现的, 而非监督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即是为了保护存款人利益, 稳定金融体系, 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代替存款人对金融中介进行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存款保险机构与金融中介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暴露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其内在缺陷。

2.1 存款保险制度与逆向选择

在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中, 其投保方式有两种选择, 自愿或强制。逆向选择是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 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掌握信息不完全, 制定的保险费率不能与各银行的风险挂钩, 在采用自愿投保的方式下, 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必然是使得健全的银行自动退出存款保险制度, 最后只有最脆弱的银行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直接威胁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运作。

如果采取强制投保的方式, 则自然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但是破坏了公平竞争选择, 造成低风险银行交纳较高的保费来救助高风险的银行, 弱化银行的竞争能力。

2.2 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

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和投保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被反对的重点所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贷款 (S&Ls) 协会危机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撰文批评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存款保险机制下, 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 如果银行破产, 存款者将在限额内从存款保险公司取得赔偿。存款保险削弱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的激励, 而且对于原有风险的承担者银行来讲, 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转嫁了这一风险, 银行可以利用存款人的资金而不必承担资金使用后的风险。在追求最大利润的驱使下, 银行具有增大其资产风险的倾向。下面运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进行说明。

假设: (1) 银行自有资本为K, 自有资本的资金成本为零;吸收存款总额为D, 存款的资金成本为i (1加存款利率) , 设k=K (K+D) 表示资本比率。

(2) 银行资金运用限定于贷款, 贷款收益为r (1加贷款利率) , 而且银行面临着两类借款者:一是风险借款者, 一是无风险借款者。且风险借款者项目成功概率为δ, 即这类借款者归还贷款的概率为δ, 0<δ<1;

(3) 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 无风险借款者不能吸收单个银行所有的贷款供给。因此, 银行贷款供给中, 风险借款者所获得资金占银行资金比例为α, 则无风险借款者所获得资金比例为1-α, 且0≤α≤1;

(4) 参加存款保险, 投保银行支付的保险费为P;

(5) 一旦银行对储户发生支付危机, 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支付为X。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 如果银行不参加存款保险, 则有:

上式左边表示银行的资金运用及其收益, 右边表示资金的成本。由 (1) 式解出α得到:

其中, k表示银行的资本比率。上式表明, 在银行不参加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银行从资金成本与收益角度考虑, 投资于风险项目的资金比例α必须小于或者等于α0, α0构成银行经营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内在约束条件。

如果银行参加了存款保险, 则同理有不等式:

此时得到α应该满足的条件为:

在存款保险机构不能充分了解投保银行的风险状况的情况下, 并不能进行合理的保险费率的定价, 一般来说存款保险机构一旦对问题银行进行保险支付, 支付额大于该银行所交纳的保险费, 即X-P>0, 因此α1>α0。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内在约束条件弱化, 在无风险贷款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 银行有可能扩大其风险贷款的比例, 从而使得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增强。

3 中国目前不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中, 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一直存在。尽管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已被广泛承认, 但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 无论是道德风险问题还是其他的问题如委托—代理问题都无法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相比” (杨家才, 2001) , 而从美国实践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对稳定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主张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种看法将银行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与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完全割裂开来, 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具有了增加银行资产风险的倾向, 资产质量降低, 加大金融风险, 一旦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普遍如此, 超过了存款保险机构的承受能力, 同样会引发金融危机, 而导致金融体系的动荡。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只是一个大的目标, 稳定与否与银行的经营风险、资产质量等问题密切相关。存款保险制度所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

诚然, 从各国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来看, 有相应的制度设计来减少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从本文第二部分可以看出, 如果实行强制投保方式, 则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由此看来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应该强制银行保险。但是, 就我国目前的银行体系来说, 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占有显著的垄断地位, 吸收了总存款额中的大部分。如果强制四大商业银行参加存款保险, 也势必由其承担绝大部分的保费。实际上, 四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的担保, 根本不存在破产的威胁。因此, 强制四大商业银行参加存款保险, 相当于要求他们交纳高额的保费来救助中小银行, 无疑是纯粹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成本上升。

对于道德风险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根据各个银行的风险状况来对保险费率进行差别定价, 使保费与银行风险挂钩, 如 (4) 式显示, 令X=P, 抑制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动机。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其可行性值得商榷。要实行差别定价, 首先必须对各银行的风险情况进行准确的识别。在我国, 并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对银行进行信用评级, 银行风险状况的不易获得性加大了实施差别定价的难度。道德风险来自于事后, 也有人建议存款保险机构加强对银行的事后监督, 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一套很好的监督机制。

总之,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成本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不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4 结论部分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护存款人利益, 稳定金融体系的机制, 有利有弊, 本文重点在于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论述该制度的弊端, 并运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注重论述了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的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 但是该模型只是说明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内在的投资风险资产的限制条件弱化, 银行有可能扩大风险项目的投资比例, 并没有清楚显示银行有这方面的激励。这是因为模型本身假设条件过于粗糙所致。模型为了分析简便, 假设无风险贷款和风险贷款的贷款利率相同, 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操作不相符, 也掩饰了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动机。

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角度来说, 我国最终也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但是鉴于目前国内银行业的状况, 不宜急于实施存款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建华, 张显球.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及定价策略.金融研究, 2000 (5) .

[2]戴晓凤, 尹伯成.论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的道德风险.世界经济, 2001 (1) .

[3]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南开经济研究.2001 (4) .

[4]何光辉.存款保险理论分歧及其理性思考.上海经济研究, 2002 (10) .

[5]韦玉刚.目前中国不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华南金融研究, 2001 (4) .

[6]谢平, 王素珍, 闫伟.存款保险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金融研究, 2001 (5) .

会计信息不对称密码的破解 篇10

所谓会计信息对称,一般是指有关信息在公司委托人与代理人、上级与下级、局内与局外、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在数量、质量、及时性和取得成本上的分布大体均衡、匹配。简单地说,会计信息对称就是让应该获取的信息都能方便地获取。

1.1 会计信息对称是证券市场发育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解释,证券市场是信息市场,信息是证券市场的航标灯。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不管出于控制目的,还是获利目的,不管投资动机还是投机动机,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披露的信息。社会资金流动、社会资源配置都按照信息指向进行,信息在证券市场运作中处于中枢地位,信息的充分、及时和真实反映了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程度。

证券市场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需要理顺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要求信息对称,披露真实。虚假信息充斥的市场,质次信息驱逐优质信息的市场,只能是混浊、初级、发育不成熟的证券市场。

1.2 信息对称是有效市场的标志

早在1965年,美国的金融学家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定义就被广泛接受。他认为,在证券市场中如果每一个投资者都拥有均等的信息取得机会,如果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每一证券的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并由此得出了所有价格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结论。但是,实际上许多机构投资者之所以在证券市场大发横财,一般都是因为掌握了最新信息、内幕信息,借信息独占、信息优势发信息财。而多数散户,中、小投资者因为处于信息劣势而盲目跟庄,从众随风,从而损失惨重。

以证券价格能否充分反映相关信息为标志,可将证券市场分为: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和强势有效市场。弱势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投资者仅靠掌握历史信息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要获取超额利润必须拥有所有公开、特别是最新信息。半强势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公开信息(最新信息),投资者仅仅拥有历史信息和公开信息已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只有进一步掌握内幕信息才能达到目的。强势有效市场,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即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因为信息披露得充分、及时、真实,投资者都握有对称的信息,靠信息就不可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强势有效市场。可见,提高证券市场效率,提高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关键,在于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在于严格完善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并认真实施,即在于信息的对称性。

1.3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信息披露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从三个方面解释。一是信息披露制度为投资者获取对称信息和必要报酬提供了均衡机会,使投资者不管投资多少在信息面前一律平等。二是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信息误导、信息欺诈和虚假陈述的强有力的威慑。制度中必须充分、真实、及时披露的规定,是对不实信息、虚假陈述的制裁措施,而经济惩罚和民事赔偿制度,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三是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投资者选择满意的投资机会。决策的核心在于选择,而选择方案除依靠判断能力外主要靠信息,充分、及时和真实的信息是投资人了解公司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掌握了必要的信息才有可能据此做出正确判断,选择风险适当、收益满意的投资机会。

2 信息不对称难题的破解

2.1 现行举措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世纪性、世界性难题,信息不对称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惑。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能做出“逆向选择”并引发“道德风险”;而委托人为提防这种“选择”和“风险”不得不对代理人进行考察、比较、筛选、监督和激励,代理成本由此产生。在公司内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科层设置而层层存在,代理成本也层层发生。在公司外部,投资人寻找投资机会实际上就是选择资本的代理人,这种选择与委托人在经理市场上选择经理没有质的区别。可以说,委托代理是社会的进步,同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也带来偌大的社会成本。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我国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在法规层面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律建设,比如全国人大制定的《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和《刑法》等,以期用法律规范信息对称。第二个层次,是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等,以期用行政法规规范上市公司筹资活动中的信息对称。第三个层次,是部门规章,如由证监会制定的诸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等,以期直接规范公司信息披露,使上市公司内外信息对称、真实。第四个层次,是自律性规则,如沪、深证券交易所制定的《上市规则》,以期规范证券交易中的信息对称,使交易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交易。

第二,是在执行层面不断加强执行力度。其中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银行监督、税务监督、舆论监督等,通过各种监督以期使公司披露的信息对称、真实。

第三,是基层层面(包括群众)举报。通过举报提供的线索,查处信息欺诈行为。

遗憾的是,尽管解决信息对称的举措越来越多,执行力度越来越强,惩罚程度越来越重,信息不对称似仍有蔓延之势。这说明我们在坚持以上举措的同时,还需另辟蹊径。

2.2 信息不对称难题的破解

根据笔者多年会计工作经验和高校会计教学体会,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的钥匙很可能是全面引入ERP系统,并对其模拟手工的设计思路进行机制控制。

(1)ERP系统。

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公司面对着客户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迅速发展、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环境。客户、竞争和变化构成影响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三股力量。为适应这种环境变化,有关管理思想革命、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已箭在弦上,从而引发了一场以企业再造(BPR)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革命,如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主体的管理革命。ERP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业,将物资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全面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ERP系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公司的物资、资金、人员和各种信息实行自动化管理,具有对制造、办公、人力资源、工程项目、财务会计、销售与市场、客户、供应链等实施集成管理的功能。它具有效率高、反映能力强、信息传输快等特点,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较为理想的软件系统。

(2)ERP的缺失。

尽管ERP具有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功能,但模拟人工信息加工技术的设计思路构成了其致命伤。就是说,ERP的运作与手工信息技术并无质的区别,只是加工速度快、存储功能大、传输时效强。换句话说,引入ERP仍可造假,仍可出二套账、三套账,引入ERP不能自动生成对称、真实的信息。认为引入ERP系统便可实现信息对称的期盼是幼稚的。那么,如何实现信息对称呢?笔者的研究结论是,对ERP模拟人工的设计思路进行改进,用“394工程”控制ERP的信息生成和披露。

(1)创造3个条件。

“394工程”的“3”是创造三个条件,即遏制财务造假的三个前提。一是企业领导基本守法,不刻意造假;二是全面引入ERP系统;三是全面预算科学严谨、制度有用,内部控制科学严密、制度有效。

(2)创新9个机制。

“394工程”的“9”是创新九个机制,即用九个机制控制ERP系统的信息生成。这九个机制:

一是控制利润信息不对称的“四制”:1)钱物对应制,即凡收入都要有产成品出库相对应,凡产成品出库要有产成品入库相对应,产成品入库要有材料出库相对应,材料出库要有材料入库相对应,材料入库要有银行结算相对应,通过物物对应、钱物对应、钱账对应解决收入不记账、记账无收入问题;2)实(际)预(算)对应制,即凡费用发生既要记实际发生数,也要记预算数,以解决费用虚假问题;3)实(际)额(金额)对应制,即凡成本发生既要记实际发生数,又要记定额规定数,把料工入账数与金额标准数笔笔对照,以解决成本不实问题;4)双价对应制,即凡关联方交易,不但要披露关联方交易价,同时要披露市场价或行业平均成本,以解决价格操纵问题。

二是控制现金信息不对称的“五制”:1)双重记录制,即现金账不仅记录实际发生数,同时同步记录预算数,以便笔笔对照核实;2)双重签字制,即限额以上开支,总裁和财务总监双重签字方准执行和记录;3)财务频道制,把现金支出划分若干个区段,分别赋予副总以上(包括国资委代表、财政驻厂代表、董事、监事、内审负责人、副处以上、副科以上和全体员工分类别的知情权;4)逐笔对账制,即将企业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逐笔核对;5)双重披露制,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既披露合计数又披露顺序发生数,便于检查合计数生成过程。

(3)改变内部审计的4个内容。

“394工程”的“4”是改变企业内部审计的四个内容,以实现内审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改进的内容为:1)变离散审计为连续审计;2)变抽样审计为逐笔审计;3)变只审实际发生数为实际发生数与预算规定数对照审计;4)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审计结论在第一时间通报副总以上,让多数人掌握内情,打破一二把手的信息垄断,保证内审独立性。

3 对实现会计信息对称的预期

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世界性难题,实现信息对称、真实是世人、国人的理性期盼。理性期盼定能实现,但其路途漫漫,因为前提条件非常严格:

一是全面引入ERP系统。

ERP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常用软件,其功能强大,但引入ERP所耗巨额资金需要企业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大量的投资使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二是引入ERP实际是一场管理革命。

我国不少公司负责人习惯于主观判断、个人说了算,对管理信息化并无内在期望,主观的不作为使引入ERP步履艰难。

三是要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科学、扎实。

主要是内控制度严密有效,全面预算严谨有用;没有有效的内控制度,没有有用的预算制度,应有的标准、指标、数据、信息不能产生,会计信息的真伪无法辨认。

四是变革传统管理,与时俱进。

控制机制涉及到凭证、账簿和报表设计,涉及到资料采集和审核、分类、记录和编报。习惯于传统核算的财务人员对ERP的接受也有一定难度,管理思想的与时俱进也成为信息对称的必要前提。

但是,管理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信息对称是人类的理性期盼。笔者相信,信息对称的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①范长缨、田梦云、柴美群:《信息对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学术研究》2007(1)。

②范长缨、李希文:《企业引入管理信息系统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3)。

③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④魏明海、龚凯:《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⑤魏明海:《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5(3)。

⑥张洁:《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制度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5)。

⑦李翔、冯峥:《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市场研究机构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3)。

上一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下一篇:小学教学管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