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2024-05-21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精选八篇)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1

的确, 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这里, 我想特别谈谈《老王》一文中的问答不对称现象以及此现象背后所隐含的丰富信息。

随着情节发展文中共出现了六次对话, 而且基本都是一问一答, 细细分析, 每一次回答似乎合情合理, 但都不是顺着问的思路, 而是宕开一笔, 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空筐效应。在此, 为了论述的方便, 笔者姑且把它们称之为“问答不对称现象”。下面作一一阐述:

(1)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 住那儿多年了。

如果我们把老王的答话去掉, 顺着问的思路, 老王的回答可能会是什么?

老王为什么不说“嗯, 这是我家!”?

“住那儿多年了”与“嗯, 这是我家!”这两种回答与那里是不是他的家的问话相对应, 前者可称为不对称的回答, 它与问话就构成了不对称问答, 由这一组不对称问答我们可以顺势猜测很多:比如家的概念是什么?是否应该有妻子、有儿女、有温暖?可从文本得知老王“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所以那里充其量不过是老王的房子而已, 可能连自己的房子也不是, 因为老王也没有回答“对, 这就是我的房子”。从“住那儿多年了”的回答, 感觉这里很可能只是老王的栖身之所, 因为老王的两个侄儿“没出息”, 怎么样个“没出息”法, 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猜想老王可能连房子的产权都没有。

从这一组不对称问答中, 我们读出了老王的贫困与孤独, 不禁为老王深掬一把同情之泪。

(2)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 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 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一定要给他钱, 我会怎么说呢?我们不妨把它设计成一个问句:“老王, 你也不容易啊!怎么能不收钱呢?”按照日常的对话模式, 老王的回答可能会是什么?

“钱先生是个好人, 平日里对我这么好。他生病了, 我免费送他去医院也是应该的。”

而现在老王不是这般回答, 而是反过来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由这一组不对称问答我们可以窥见的是两层深意: (1) 杨绛一家人的艰苦不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 “我不敢乘三轮”, “我们”是反动学术权威, 被造反派打翻在地, 踩在脚下, 谁愿意跟“我们”沾边呢, 划清界线还恐怕来不及!“我们”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可想而知。老王想关心“我们”, 也只能“哑着嗓子悄悄问”了。 (2) 老王对“我们”的感情远非知恩图报那么简单, 它完全是超越功利的。老王是个粗人, 但他心清如镜, 任何邪风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 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 是个极其淳朴而简单的好人。

(3)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 老王, 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 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 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吃惊地说:“啊呀, 老王, 你好些了吗?”

“好多了, 谢谢你啊, 杨先生!”老王或许应该这么回答。

但老王只是似答非答的一个“嗯”字。如果我说:“啊呀, 老王, 总算见到你了!”也可以用一个“嗯”字作答。

这一组不对称问答是杨绛看到老王令人毛骨悚然的病态外貌时关切地询问而引起的, 而老王完全不以为意, 他是一个完全不为自己考虑的人, 只是一心想着要把香油和鸡蛋送给“我们”, 他觉得“我们”会很需要。的确, 在那些个物质匮乏, 买什么都需要凭票供应的年头, 一瓶香油和一二十个鸡蛋, 那是怎样的珍馐美味!对饿得奄奄一息的苦命人而言, 这些简直就是救命的灵丹妙药!杨绛写道:“瓶子里是香油, 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 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信然!可以这么说, 老王对“我们”简直恩重如山。

(4)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强笑说:“老王, 这么新鲜的大鸡蛋, 都给我们吃?”顺着我问的思路, 老王的回答可能会是什么?

“对, 都给你们吃!”

老王这一次的回答竟是答非所问, 他只说:“我不吃。”

在这一组不对称问答中, 我们感觉到老王并不想强调这是自己专门节省下来, 那有炫耀自己对对方特别照顾之意。老王的回答就是真真切切的实情。在此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老王不需要吃呢?由老王的身体状况想见, 他自己更需要这些食品。由下文“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们知道老王当时已能感觉自己快要死了。这也正是作者后来深深愧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虽然也对老王有同情、关照 (常坐他的三轮以照顾他的生意, 送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经常询问他的情况) , 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却无知无觉, 还多吃多占了他的东西。

(5)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 谢了他的大鸡蛋, 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 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 站着等我。

在六组不对称问答中, 这一组是最不像问答的。虽然它也是不对称的, 但似乎没有构成问答。我们不禁要问“我不是要钱”。那要什么?“我知道, 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 就免得托人捎了。”我究竟知道什么?为什么最后还是给了老王钱呢?

有人说像老王这样的粗人跟杨绛这样的知识分子之间毕竟存在沟通障碍。我认为刚好相反, 他们的交流非常顺畅。老王说:“我不是要钱。我是为了我的心……”杨绛说:“我知道, 我知道。但此钱非彼钱也, 这不是与香油和鸡蛋交换的钱, 而是我本来就想托人捎给你的, 是我的一片心意!”

老王分明是明白的。“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 站着等我。”虽然一开始老王有所推辞, 但最后还是拿走了钱, 这是不矛盾的。对此时的老王而言, 钱又有何用呢!

在物质匮乏, 经济落后的年月, 这些最缺少钱, 也是最需要钱的人, 却把真情奉为无价, 这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个精神食粮尤其贫乏的年代, 两颗异常善良的心, 超越了阶层, 跨越了知识的沟壑, 在寒夜里相互取暖。

(6) 过了十多天, 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 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在六组不对称问答中, 这一组是最出人意料令人震撼的。才过了十多天, 而且老王是一直还在干体力活的人, 文中没有具体交代他的年龄, 可能在作者看来, 无论如何还不到死的时候, “好些没有?”最坏的回答也就是“情况更差了!”吧?

可是我们听到的是一个非常突兀的回答“早埋了”。

一个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艰难生活的人,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最后蝼蚁般死去, 似乎他并不曾在这世界上生存过, 这让领受过他的温暖的人, 又是何等愧怍呢?好在还有笔, 可以去记录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和尚未泯灭的良知!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完备的需求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完全需求信息,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首次提出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初探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影响.

作 者:蓝宇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外语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3)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信息不对称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3

(1) 她在女人中可说是个长人, 但是比起男子来, 还矮了半个头光景。”———茅盾《你往哪里跑》

(2) 这是一个瘦长子, 面孔白净, 五官摆得端端正正的。”———沙汀《防空》

“长人”、“长子”都是身材高的人, “短”没有类似的说法。“短”究竟能不能描述人体身高?下面的言语事实皆采自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3) 车里没有声音, 没有灯光, 英雄们———河北河南的彪形大汉, 湖南广西的短小结实的战士, 还有些缄默而坚毅的陕西兵———都咬着牙, 滴着血, 忍着痛, 挤在一处, 把哼哼一声都视成最可耻的事。———老舍《蜕》

(4) 短小精悍的李克, 每逢听完抱素炫奇似的自述[他]的恋爱的冒险的断片以后, 总是闭目摇头, 像是讽刺, 又像是不介意……———矛盾《蚀》

上例中, “短”用来描述人的身高问题, 只是不能单用, 要组成“短小精悍”、“短小结实”之类的短语。在表义上是对人体三维状态的整体描述, 而非单纯的空间长度, 借用整个短语去描述身高。

除了人体身高之外, 还有能使用“长”, 但是不用“短”的语言环境:

(5) 这时候的沈振新完全冷静下来了, 他发现刘胜的衣服后摆烧了一个铜板大的洞, 腰间的阔皮带变成了一条狭窄的士兵用的小皮带, 而且缺了小皮圈子, 胡髭长得很长, 眼睛发红, 精神有些疲惫。———吴强《红日》

(6) 醒秋记得在故乡时, 祖父经常穿着一身粗布短褂裤, 灰白的头发和胡子, 经常不甚修理, 任它长得很长。———苏雪林《棘心》

(7) 这些土人, 身材矮小, 皮肤晦暗, 并不黝黑, 却象被煤烟熏过一样, 头发乱得一团糟, 胳膊长得很长, 肚子挺出, 满身的毫毛和纹身, 有的人身上还留有在丧礼中割掉肉而形成的伤痕。———《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8) 细身腰, 黑脸盘儿, 两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着, 就是脸庞长得长了一点。———梁斌《红旗谱》

在描述人体的胡子、头发、脸庞时有“长得很长”、“拉得很长”、“长得长了一点”的用法, 此时“短”没有与“长”相对称的用法。

由此可见, 在“空间两端之间距离”这个方面, 单音节形容词“长”和“短”之间的对称是相对对称, 有不对称的搭配存在,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说话者在言语表达中会叠加自身的态度, 从而使言语表达带有主观性。为了使表达能有主观性, 说话者会对言语进行主观化的改造。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表达命题意义时, 同时表明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从而在语言中留下自我印记。主观化则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的相应结构形式或者是一个主观性表达所经历的演变过程。在“长”和“短”这一对单音节反义形容词里, “长”是优先认知的, 是“短”延伸的结果, 即“长”是在“短”的基础上量的增加。优先项“长”在人的认知中是突出的。长短本是强调向度的侧面。“长”作为肯定项, 对人的感知而言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 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短了”便是缺乏, 人们不希望、不期待发生这种情况, 便会回避使用“人体”与“短”的搭配, 所以, 头发、胡髭、脸庞等都在因“长”的一方面被人们的认知突显后保留在语言使用习惯中。而“身体”的长度与头发、胡髭、脸庞等具有相同的认知性质。

人的生长、成长 (长) 有不断增加的义素在其中, 要求与量级无限延伸的一端———肯定项“长”相搭配, 不能与量级上靠近自然终端的否定项“短”相匹配。人们在描述人体身高时, 亦有一种由原点到目前已知点的生发心态。描述的看起来是客观的身高, 其实心里是在进行比照———某人的身高超过了一个标准, 从原点生长起, 超过了此标准并在继续往量上增加。这种心态与之相应的表达只能是一个量级上无限延伸的肯定项———长。

时光不像沙漏作文 篇4

时光不像沙漏作文

。 ――――题记 小学生作文大全唉,暑假又到了。”我望着窗外,看那对面迷人美丽的风景,又发出了感叹。能不烦恼吗?时间就被我们这样给折腾到了黄昏,她该回家了,我对她摇了摇手,然后约定好:每天下午都是我们欢乐的时光。然后赶紧奔向屋里把所有东西都在妈妈赶回来之前收拾好,以免又招来一顿臭骂。然后开始回忆跟贤秀一起玩的快乐时光,每一次我都笑得很开心。 就从那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5

一方面, 售房者比房地产中介对信息掌握的更充分;另一方面, 房地产中介对信息的了解程度, 要高于购房者。因为如此, 由于对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同, 就造成了任意两个主体之间, 存在着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 是指在房地产市场交易中, 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在此非对称信息环境中, 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 可能会以此谋求在房地产交易中获取最大收益, 而信息劣势方则可能受损。

房地产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 由于信息生产的专业性、规模性和信息产品的外在性原因, 导致了信息的供给常常不足。也就是说, 房地产信息的不对称, 是房地产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 并有效地配置他们。在房地产交易中, 开发商掌握的信息较多, 而且也不愿意公开这些信息, 使得消费者信息缺乏, 造成房地产信息的不对称。

首先, 开发商主观上追求局部、短期利益最大化, 容易产生欺骗消费者的动机。

其次, 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一些企业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目标或其他原因, 成为“一次性”项目公司, 并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品牌和信誉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由于各自利益的驱使, 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一些不对称信息, 以获得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销售模式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 开发商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始终会存在。

针对信息不对称现象, 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有助于减少房地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由于市场机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有其自身的缺陷, 因此, 必须采取一定强制措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建立和健全房地产市场的准入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及时、准确地发布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相应信息。提高房地产中介人员入业门槛, 增加信息透明度;在充分考虑房地产特殊商品属性的基础上, 建立合理、可行和操作性强的质量赔偿制度;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从政府、企业内部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监督和控制。此外, 房地产商品质量和物业管理规制、规范的合同文本、房地产经纪人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等, 这些都是政府为缓解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6

一直以来,主要是社会学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法学专家从法学角度对律师-当事人关系进行研究(如韩立收,2002);信息不对称理论也被引入法学领域,解释分析法学现象、问题(如刘莘,2007;徐亚文,2007),而鲜有涉及律师-当事人间的口语语篇的研究。主要原因为第一,律师-当事人间的口语语篇不像法庭语篇严格受限于时间、空间和法律程序的制约,较规范、易于采集整理;第二,律师-当事人间的口语语篇虽属于法律语言材料,但不具有典型法律语言的特点(杜金榜,2004:17)。鉴于律师-当事人间的口语语篇的特点,本文所分析的语料为美国法律电影一级恐惧(primary fear)中律师Martin Vail与当事人Aron Luck Stampler之间的口语语篇。

1研究方法

1.1 Labov信息分类模式

Labov(1997)在阐述“请求规则”(rule of requests)、“确认规则”(rule of confirmation)会话结构时,引入了会话参与人共享知识的分类,该方法“便于处理交际者的关系,类别划分操作性强,而且对于研究信息在交际各方之间的传递过程十分方便”(杜金榜,2010)。知识共享分类模式如下:

A-eventsA事件:A知,B不知

B-eventsB事件:B知,A不知

AB-eventsAB事件:AB共知

O-eventsO事件:在场人均知

D-eventsD事件:认为有争议

因律师-当事人间的口语语篇中只涉及律师和当事人两人,据此,可把律师-当事人间口语语篇中的信息做如下分类:

A信息:A知,B不知

B信息:B知,A不知

C信息:AB共知

1.2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模式

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模式用15个疑问词标明语篇的主要信息点,全部信息点构成一个层级系统,具有明显的树状结构。“该模式强调语篇信息分析的通用性,可处理书面语篇和口语语篇”(杜金榜,2008)。标明承载信息内容的信息单位之间层次关系的15个信息点如下:

1.何事WT 2.何据WB 3.何事实WF 4.何推断WI 5.何处置WP

6.何人WO 7.何时WN 8.何地WR 9.何方式HW 10何因WY

11.何效果WE 12.何条件WC 13.何态度WA 14.何变化WG 15.何结论WJ

1.3语言的人际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具有的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判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朱永生,严世清,苖兴伟,2004:148-153)。功能语法把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主要成分,对语气的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对话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功能语法中基本的语气系统包括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Halliday,1994:68)。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可以扮演的言语角色中最根本的两类为:给与和要求;交换的内容为:物品、服务和信息。交换的进行过程主要和语气相关。陈述句的主要人际功能为给与信息,疑问句的人际功能为要求信息。

上面提到的陈述句的结构为“主语+谓语”,该结构在特殊的场合和语境中还可用来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等意义;疑问句除了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外,还包括直陈语气的疑问句和修辞疑问句。

直陈语气的疑问句的结构为“主语+谓语?”,常是就某一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此类句子如果表达的是肯定意义,说话人期待肯定回答;如果表达的是否定意义,说话人期待的是否定回答。

修辞疑问句用在对话中,受话者重复发话者所讲的整个句子、句子的一部分或某个单词,不要求回答,表强烈的判断,否定形式表强烈的肯定意义,肯定形式表强烈的否定意义。

2信息分布与语气分析

辩护律师Martin Vail与当事人Aron Luck Stampler之间的对话语篇有四场,两场发生在庭审前,是律师了解案件并据所掌握材料提出抗辩理由的关键阶段。表1分析了这两场对话中的25个相邻对中的承载明确信息的45个句子。

2.1信息分类模式

从信息分类模式来看,律师所掌握的信息主要是法律法规信息和与当事人有关的有记录可查的一些客观信息,如当事人姓名、有无犯罪记录等,而对与案件直接相关的细节信息则需利用疑问句向当事人进行询问。而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主要是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而对律师个人信息、律师所掌握信息的了解则主要靠律师主动提供。律师与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2陈述句与疑问句

辩护律师Martin Vail与当事人Aron Luck Stampler之间的对话中,Martin Vail共用了21个陈述句,功能一是律师主动把信息传递给当事人,如:

1)My name is Martin Vail.I'm what you call a big-shot at-torney.

2)I'm willing to take your case pro bono,which means youget all of my expertise and hard work for free.

功能二是对当事人提出命令、要求和劝告,如:

3)I don't want you talking to anyone but me from now on.

4)You don't say anything.

5)That's exactly how I want you to look.

Martin Vail所用的疑问句的功能是询问案件事实,使信息由当事人流向律师。

当事人Aron Luck Stampler所用的句子中只有两个疑问句,分别为:

6)Martin Vail:Aaron,did you have any reason to dislikethe Archbiship?

Aron:dislike?No,no sir.He was like a father to me.

7)well,you're going to say I'm not guilty?

6)是修辞疑问句,表强烈的否定意义;7)是一个直陈语气的问句,Aron向律师提出建议,并期待得到肯定回答。

2.3信息点类别

从信息点类别看,律师需要和当事人进行交谈,尽可能地了解案件事实;而当事人则通过提供案件事实相关的详细信息来证明自己的无辜,说服律师为自己进行辩护。律师语篇的核心命题是了解案件事实,其基本结构为对话初用陈述句把个人信息和辩护意图传递给当事人,信息点类别以“何人”、“何事”为主。接下来用疑问句使案件相关事实信息流向自己,15个信息点类别均可涉及,最后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用陈述句对当事人提出要求、建议、劝告信息点类别以“何方式”为主。

当事人语篇的核心命题是提供事实证明自己的无辜,其基本结构为用陈述句表明是否接受律师为其辩护,常使用“何态度”信息。接下来,当事人针对律师的提问用陈述句进行回答,常使用“何事实”、“何据”信息。

3结论

尽管不同案件中的当事人的职业、身份、社会背景千差万别,律师的从业背景、为当事人进行辩护的目的各不相同,从共享信息分类模式和信息点类别来看,律师-当事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的根源是律师在双方交流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双方接触的最初阶段,当事人提供信息,律师收集信息;而律师在接触初期很少向当事人提供信息。律师在整个过程中都握有操控权”(Herbert M.Kritzer,1984)。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律师大量使用疑问句收集信息,而当事人则较少有机会提问,致使信息更倾向于单向流通,即由当事人流向律师。

所以,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会随着律师-当事人间语篇的发展最终消除。律师利用疑问句操控信息流向自己,利用承载“何方式”信息的陈述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加之律师和当事人的主观因素,如是否彼此信任,会直接影响双方所提供信息的量,可以说律师-当事人间的信息不对称效应是一种律师利用语言的交际功能操控信息流向所产生的一种绝对存在的现象。

注释:

1问号标明所载信息的句子为疑问句。

参考文献

[1]冯玉军.略论法律市场[J].烟台大学学报,2002(4):404-408.

[2]韩立收.律师与当事人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44-46.

[3]刘莘.正当程序中的信息对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4):27-30.

[4]徐亚文.论信息不对称对司法公证的影响[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7-71.

[5]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杜金榜.从处置类信息的处理看法庭语篇说理的实现[J].现代外语,2010(11):364-369.

[7]杜金榜.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J].现代外语,2007(2):40-50.

[8]杜金榜.法律语言研究新进展[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177-185.

[9]朱永生,严世清,苖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7

一、对称与对应

《汉语大词典》 (2002) 将“对应”定义为: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同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柯林斯COBUILD英文词典》 (1987) 对“对称”的解释是:一物的两边或两半完全相同的状态;反之, “不对称”则是指一物的两边或两半的形状、大小或风格不同的现象。语言学家沈家煊 (1999) 对“对称”与“不对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解释:从日常生活角度看, 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 反之, 非意义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 并且不对称总是以对称为前提;就语言而言,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音、构词、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个语言层面 (刘世英, 2005) 。

此外, 受许余龙的语言对比模式 (2002:12-14) 的启发, 笔者将对称与对应的定义运用于语言系统中, 可以发现语义对应与语义对称两个概念的指向路径完全不同。根据语言共性论, 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享有某种共核 (假设为X) , 该共核便是进行汉英对应词语对比研究的基础。所谓对称, 就是说X在汉、英语中分别有某种表达;所谓对应, 就是X在汉语或英语中是这样表达的, 然后通过汉语或英语表达找到相应的英语或汉语表达。正如下图所示, 图1代表词语对称模式, 为双向路径;图2代表词语对应模式, 为单向路径:

图1对称示意图一目了然, 而在图2对应示意图中, 从X到达XC或XE是走了“弯路”实现的, 共核X在这段“路程”中必然会发生偏移、遗失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 即对应情况下的不对称。本文的目的就是将该路程放在语言内部这台显微镜下, 找出词语对应而意义不对称的种种语言现象。接下来将以汉英动植物词语为例研究两种语言的不对称关系, 因为动植物词语最能反映其丰富的国俗语义。

二、不对称的汉英动植物对应词语

在我国, 国俗语义的研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由语言学家王德春倡导建立的, 根据王德春教授的定义,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王德春, 2002) 。再根据Leech的意义七种类型的划分 (1974) , 喻义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词的国俗语义。一语的国俗语义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等值词语。根据各自喻义的区别分为分为三种:1.汉语中有喻义而英语中没有的动植物词, 如“蚕”、“鹤”、“鸳鸯”, “梅、兰、竹、菊”等国俗涵义已远超过其动植物本身的指称意义了, 承载着独有的汉语国俗内涵;2.英语中有喻义而汉语中没有的动植物词, 如“信天翁”、“海狸”、“夜莺”、“苹果”等仅在英语中蕴藏着独有的国俗内涵;3.汉、英语中都有喻义的动植物词, 这类词语所占比例最高。王德春对比这类英汉词语后将其划分成三类:内涵相近的相同动植物, 内涵不同的相同动植物以及内涵相近的不同动植物 (王德春, 2002:215) 。比如, 在王德春眼里, bee与蜜蜂, 在汉、英语中都有忙碌、辛勤的普通意象, 因而举此例来说明两种语言中“内涵相近的相同动物”。然而, 这种分类值得商榷。第一, “相近”的提法很模糊, 不科学;第二, 所列例子不典型。何善芬就将“蜜蜂”列入“英语中有喻义而汉语里却无的动物词”分类中 (何善芬, 2002:154) 。

可见两位学者对“蜜蜂”的意义产生了认知不对称。其实英语国家的人形容某人像蜜蜂时仅指对方忙, 不带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 是一个中性词;而中国人因为热爱蜜蜂, 而将其形容为“勤劳的小蜜蜂”, 好像蜜蜂具备勤劳的美德一样。受蜜蜂的国俗涵义影响, 一些中国作者会给英语中的蜜蜂加上额外的喻义, 即涵义不对称。如果忽视不对称,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会“误入歧途”。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学生常将英语中的pig-headed误认为是汉语的“猪脑袋”。其实英文表示某人“固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英语学习者出现这样的理解错误是情有可原的, “忙”也好, “固执”也好, 同时也可能是“勤劳的”或是“笨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的此类语言负迁移现象本身说明了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义不对称。

第三个问题是王德春教授的分类仅限于一个动物词语的一个义项, 而多数动物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 如汉、英语中都有的狗、马、狼、狐狸、猫头鹰、喜鹊、鼠, 还有龙、凤凰等。植物有樱、玫瑰、红豆、水仙、辣椒和月桂树等。以上列出的各动植物词在汉语中的喻义范围都不同于其在英语中的喻义范围。如果忽略喻义范围不对称的话, 也会产生误解。

三、语义不对称对比参数

汉、英语际交际中存在大量如下的对应表达:汉语成语“狐假虎威”相当于英语中的“驴假狮威” (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 “虎父无犬子”相当于“鹰父无鸽子” (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 , 还有英语中的“落汤鼠” (like a drowned rat) 相当于汉语中的“落汤鸡”, “狮心” (lionhearted) 相当于“虎胆”, 诸如此类。汉语与英语的各自表达法采用的动物意象虽然不同, 但却表达了同一意思。值得探讨的是产生两种语言间的不对称要素是什么。受许余龙 (2002) 和Ogden及Richards (1923) 的启发,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中存在着语义不对称的汉英对应语的共核X。下面示意图展示了在语言转换或语际交流中语义不对称的产生模式与语义不对称的核心成份分析:图3语际交流下的对应语语义不对称产生模式与语义不对称的核心成份分析:

在箭头指向的左边三角中, X表示语义参数, 是语际交流中对比两种语言对应语时所拥有的语义共核, 是词汇语义学对比的共同基础。此参数反映在语言A中表现为Xa, , 反映在语言B中表现为Xb, Xa和Xb为一对对应语。在箭头指向的右边三角中, 对比语义参数X由三个元素组成:X1, X2和X3。X1代表概念, X2代表语言形式, 本文专指各种词条, X3代表X2指代的具体物或事。右图实际上是一个语义三角, 然而, 经典语义三角是就一种语言内部而言的, 本文将其延伸为跨语言对比语义三角。当参数X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发生改变时, 语言A中的语义参数同语言B中的语义参数就会不一致, 从而发生语义不对称。也就是说, X可以是概念、指称或指称对象三要素之一。当一语言中参数的任一元素不等同于另一语言的对应成份时, 导致两种语言共享参数发生偏移, 从而引起不同维度的语义不对称。另外, 如果语义不对称由指称或指称对象不同造成, 这种不对称呈显性;如果语义不对称由概念不同造成, 这种语义不对称呈隐性, 因为内在的概念比外在的指称或指称对象要隐秘、晦涩得多。

举个例子,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动物意象隐喻“胆小”这个概念的表达法, “胆小”的概念就是共核参数X。在汉语中, 这个概念通过鼠和龟等动物来传达, 如“胆小如鼠”, “缩头乌龟”等;在英语中, 表示“胆小”概念的动物意象转移到了小鸡、绵羊、兔子和鸽子的身上, 如chicken-livered, a sheepish smile, as timid as a rabbit和pigeon-hearted等。套用前文提到的语义不对称模式, 在汉英对比、比较中, 鼠等汉语词汇标记为XC (即Xb) , 代表反映在一个汉语词汇中的X;小鸡等英文词汇标记为XE (即Xa) , 表示反映在一个英语词汇中的X。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英语教学中, 由于共核参数X经常被忽略或想当然, 引起误解, 本文才要重拾和强调参数。

四、语义不对称分类

由此可见, 参数X在语言A和在语言B中, 即Xa和Xb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有多种, 用逻辑公式表示就是:Xa=Xb, Xa≠Xb, Xa=覫Xb, Xa≈Xb, 以及Xa>或

1. 移位:XC1≈XE2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移位就是从某汉语词语转换到英语词语时, 两种语言词语参数X的某项语义要素发生了偏移, 但在同一语义场中仍共享其他语义要素, 即概念。为了区别汉、英词语中发生偏移的两种物象, 本文将用阿拉伯数字1代表汉语中的物象, 即XC1;用阿拉伯数字2代表英语中的物象, 即XE2。如, 要表达“最大障碍和困难”时, 汉、英语间有极为相近的表达:汉语成语“拦路虎”与英语成语“拦路狮” (a lion in the way) 。在汉、英语两种表达中, 语义移位发生在比喻意象这一语义要素上。汉语用“虎”, 英语用“狮”, 尽管是两种不同动物, 但在各自语言文化中都被赋予了“百兽之王”的内涵, 挡在路上的百兽之王自然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汉、英两种语言使用的两种物象虎 (XC1) 与狮 (XE2) 被赋予几乎相似的概念, 即XC1≈XE2。因此不论各自语言中所指何种物象, 在语义大家庭中共享某语义要素, 便成为了概念对应、物象偏移的不对称, 我们将此类对应语间的不对称现象归类为移位。

2. 叠位:XC劢或奂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叠位发生在从某汉语词语转换到英语词语或反过来时, 参数X在一语词语的语义范围与在另一词语的语义范围部分重合。例如, 前几年流行欧美的疾病mad cow disease被译作“疯牛病”, 这对词组的对译看似非常对称, 然而本文认为这对对应词语同样存在典型的语义不对称。根据语义成份分析理论与范畴论 (见Saeed, 2000:231;Taylor, 2001:30) , 英语中的乳牛 (XE) 可分析为:[+雌性][+成年][-人类][+哺乳], 而汉语的“牛” (XC) 为:[±雌性][±成年][-人类][±哺乳], 两者共同要素仅为“非人类”, 英语“乳牛”属于汉语“牛”的语义范畴, 即XE奂XC。英语的家畜词语普遍存在“雄性-雌性”与“成年-幼崽”语义关系的独立单词 (见Saeed, 2000:231) ;以分析型为主的汉语要表达相应意思, 则需在“牛”前或后加上修饰词素组合成公牛、乳牛、牛犊、种牛等。可见, 这对汉英对应词语———“疯牛病”与mad cow disease———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属于叠位。

3. 错位:XC≠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错位就是将某汉语词语的语义参数X错置在另一个英语词语上或反之。例如, 汉语“龙”与英语dragon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对错位的对应词语。《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2006) 关于龙 (dragon) 有这样一个例句:

Casey’s new teacher’s a real dragon.凯西的新老师真是个母老虎。

以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例句中的dragon很可能被当做褒义词, 笔者的学生将其理解为“高贵的人”或“龙的传人” (XC) 等, 从而产生错译。实际上, 西方人对龙没什么好感, 认为它代表邪恶、凶残, 形容女性时比喻“悍妇” (XE) , 相当于“母老虎”或“母夜叉”, 多为贬义。表面上“龙”和dragon看似指称对应, 本质上却包含着完全不对称的语用意义和国俗语义, 若不分场合地相互替代, 就会产生语义错位, 即XC≠XE, 导致误解和错译。汉英语际交际中此类形似神不似的例子很多, 研究他们之间的语义错位对二语习得、英汉互译、双语辞典编撰等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4. 缺位:XC=覫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缺位就是某汉语词语完全找不到具有对等语义参数X的英语词语, 反过来亦然, 即零对等。这类词语主要是由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独有文化造成的, 大量存在于国俗语义研究中, 经常成为英汉互译实践中的硬伤。在翻译中文典故、古典小说时, 就存在着大量缺位现象, 如《红楼梦》中典故、服饰词语、称谓词甚至人名等的翻译就常常成为译界争论热点, 乃至有人提出此类语言“不可译性”的概念。再如, 英语中有一种植物叫mistletoe, 汉语叫槲寄生。对应的汉语词语除了表示“寄生在其他树上的一种常绿小灌木之外”别无他意, 而在西方人眼里, “槲寄生”是圣诞节上的必备装饰, 它可以给站在该植物下的人带来爱情与好运 (XE) , 此英语词语的国俗内涵已覆盖了其本身的指称意义, 在对应的汉语词语中很遗憾地缺失了。如何填补缺位也为各界学者孜孜以求, 这便是研究缺位的重要意义。

五、小结

实际上,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语义不对称不仅存在于两种语言对应语之间, 还存在于一种语言内部, 所以语言不对称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初涉语义学领域研究语际对应语的语义不对称性, 力图冲出英汉翻译理论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樊篱, 因而尚显幼稚, 研究中还有很多漏缺有待填补。例如, 单位对应词对的语义不对称究竟属于移位还是错位, 或是叠位, 或是缺位, 或有交叉, 所属尚不明确。不对称研究适用范围将很宽广, 学科交叉性强, 其理论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还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 英汉互译, 双语辞典编撰以及丰富二语习得理论。至少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来说, 这种语言对比研究中的语义不对称分类原理明确了“中国龙”与“西方龙”的语义不对称关系。

参考文献

Han, Xia.A Contrastive Study of Semantic Asymmetr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quivalents.Thesis for MA degree ofWuhan UniversityofTechnology, 2005.

Saeed, J.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1.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黄忠廉《Language acquisition与language learning汉译之我见》, 《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屠友祥《索绪尔与惠特尼:观念和符号联想结合的任意而约定俗成的特性》, 《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3期

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不对称的沙漏现象 篇8

一、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调查

笔者于2005年5月对宁夏的旅游购物品市场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共发出问卷480份, 收回问卷439份, 有效问卷412份。本文将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 对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进行相应分析。

1. 信息不对称使得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 宁夏由于地处西北内陆地区, 且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其旅游业发展一直较为滞后, 旅游购物品信息更是极少为外国旅游者甚至国人所了解, 因而, 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处于一种信息极不对称状态。由于旅游者是远道来旅游的, 其旅游购物品的购买行为处于一种信息极不对称的状态, “一次性”特征很强, 一些旅游商店就“来一个, 宰一个”。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宁夏一些有着良好声誉的当地旅游特色商品, 还有损于宁夏形象。在调查中, 有62.38%的旅游者曾经在旅游中购买过假冒伪劣商品;如果购买到假冒伪劣旅游购物品, 有54.13%的旅游者选择不投诉, 而不投诉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怕麻烦, 耽误时间, 不一定有结果上。在“会介绍朋友来宁夏并且购买宁夏的旅游购物品吗”一项的回答中, 仅有33.74%的旅游者愿意介绍朋友来且购买旅游购物品;有多达39.08%的旅游者认为会介绍朋友来但不介绍其购买旅游购物品, 还有12.86%的旅游者的选择是不介绍朋友来。后两项的合计数51.94%说明来宁夏旅游的旅游者有半数以上对宁夏的旅游购物品呈不满意的态度。

2. 旅游购物品设计、生产与市场脱节

旅游购物及其所依托的旅游购物品开发、生产与销售应该成为宁夏发展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但目前的现状是只见销售, 少有开发和生产, 旅游购物品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在旅游购物品的设计、生产环节, 由于另一种信息不对称——旅游购物品的设计、生产者相对于旅游者的信息劣势, 使得设计、生产出来的旅游购物品与市场脱节, 不能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很多旅游者反映, 到宁夏旅游, 除了干枸杞没什么可买的。可见, 在设计开发旅游购物品的过程中, 没有切实了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到底想购买什么样的旅游购物品。这使得研究设计出的商品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 不能打动旅游者的心, 而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3. 旅游购物品缺乏特色和品牌意识

宁夏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购物品, 但这些旅游购物品和外地的旅游购物品重复性很强, 知名的本土特色旅游购物品并不多, 特色新产品研发较为缓慢。在调查中, 旅游者认为能够代表宁夏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仍然集中在枸杞制品 (24.03%) 、西夏王系列 (14.38%) 、滩羊皮制品 (3.88%) , 以及贺兰石制品 (3.64%) 上, 另有11.41%的旅游者选择其他旅游购物品, 此外的42.66%的旅游者根本就没有选择。在回答“购买时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旅游购物品”时, 有多达82.77%的旅游者选择有当地特色的名牌, 占第二位是有纪念意义的, 达49.03%。可见在购买旅游购物品时, 本地特色的名牌是旅游者购买愿望的首选。然而, 宁夏的旅游购物品却几乎十年如一, 品种少, 造型变化不大, 且价格不菲, 对喜新求异、崇尚文化品位的消费者来说, 其产品魅力已明显下降。

在品牌意识方面, 宁夏的旅游购物品生产者非常欠缺。由于没有特色和品牌的支撑, 旅游者到宁夏旅游时, 无法选择究竟哪一种或哪几种旅游购物品是能够代表宁夏特色、具有购买意义的纪念品, 只能“撞大运”, 买到什么算什么, 听天由命,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综上所述, 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 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呈现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 如果不加以治理, 任其发展下去, 会对宁夏的旅游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

二、旅游购物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对策、建议

针对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的特点和现状, 本人认为, 作为旅游购物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有利于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建立有效的信号显示机制。

1. 加强品牌意识,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浓缩和综合了企业和产品多方面的信息,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产品竞争步入同质化阶段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 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最主要的策略。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旅游购物品品牌也是信号显示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向旅游者传递有关旅游购物品的质量、售后服务、企业形象等信息。尽管名牌旅游购物品的质量并非总是好于非名牌旅游购物品, 但旅游者购买非名牌旅游购物品碰到劣质旅游购物品的风险更大一些, 因此风险规避的旅游者愿意为名牌支付高价。在旅游者心目中品牌旅游购物品代表优质, 为此他们愿意支付一定的溢价, 其溢价部分有可能相当于旅游者从非品牌商品中搜寻同质产品的成本。

例如在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中, 同样是枸杞鲜果酿造的酒, “宁夏红”作为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 其价格要比同类产品高出3 0%~50%, 然而到宁夏旅游的旅游者却愿意多掏钱来买“宁夏红”, 其原因正因为“宁夏红”是名牌, 品质有保证。

2. 建立质量保证与服务承诺体系

品牌已经蕴涵了部分旅游购物品的质量保证与服务承诺的内容, 但旅游者有时并不清楚哪些品牌更为可靠, 这时旅游购物品产品质量较高、较可靠的厂商就会通过质量保证书和服务承诺来使消费者明白他们出售的旅游购物品是可靠的, 这种方法有效地发出了旅游购物品产品质量的信号。为了更大程度地清除信息壁垒, 在旅游购物品的营销过程中应当加强售前的信息咨询和售中的信息沟通, 认真履行服务承诺。旅游购物品行业协会监督建立行业自律体系以及旅游购物品生产、销售企业自主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也是这方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重视“二次信号”的开发与强强联合

信号显示的有效性有时会受到威胁。品牌旅游购物品厂商可通过传递“二次信号”而加以规避。一是提高品牌的仿制难度, 比如增加激光防伪标签、变更包装外观等;二是品牌厂家与品牌商店的强强联合, 广义上讲就是采取专柜、特许、连锁经营的模式。旅游购物品经销商的“商誉”对旅游者来说就是一种二次信号, 旅游者相信有名望的商家不会轻易地让伪劣产品出现在自己的柜台里, 两种优质信号的结合能使旅游者放心地购买。相应地, 上述两种商品的售价都可有所提高, 这也是旅游者愿意为二次信号支付的溢价。在旅游购物品市场上, 一些品牌旅游购物品生产厂家或公司不惜巨资在品牌商厦开设专卖场, 表明旅游购物品经营者也已开始注意开发二次信号的效用。

4. 调查分析旅游者评判旅游购物品质量的依据

旅游购物品是卖给谁的?答案很明确——是卖给外国人的、外地人的。作为旅游购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企业, 要削弱这一类信息不对称, 就应当借助“外眼”——外边人的眼睛, 来审查旅游购物品, 这就需要旅游购物品的研制、生产企业去研究“外眼”和“内眼”的目光有什么不同。旅游购物品企业要不断研究市场,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 以了解旅游者主要依据哪些线索作出质量推断、各个线索对旅游者的相对重要程度, 以及不同旅游者在评价这些线索上存在差异, 据此制定针对性营销策略, 做到产品市场定位有针对性。

摘要:旅游购物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 宁夏的旅游业起步较晚, 旅游购物品的发展步伐更是缓慢。本文试应用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等有关理论, 对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中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为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宁夏,旅游购物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Stiglitz and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 (1981) p393-409

[2]陶雨芳:论宁夏旅游商品的深层次开发[J].市场经济研究, 2002年第5期, P31-32

[3]井文豪: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湖南经济, 2001年第5期, P12-13

[4]王琳: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1年5月, P36-40

[5]中国药网, http//:www.chinaphram.com.cn

上一篇:临床特点观察下一篇:传统零售业与网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