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2024-05-11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1

一、文本阅读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本身蕴涵着的丰厚的人文内涵, 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新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打破传统, 不仅仅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艺术魅力和创作技巧, 而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个性。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诸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不同的个性特点, 也会引导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即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得到的审美体验和领悟情感使读者和文学文本产生共鸣, 产生一种个性倾向, 阅读主体对客体文本又有了一种主动的“关照”作用, 这就意味着阅读是一个接受与再创造并存的对象化的心理活动和实践行为, 正是在这种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中, 文本对读者的个性产生了影响, 同时学生也展示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由此可知, 阅读的过程也即是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的过程。

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认识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阅读主体个性培养的过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把握文本, 当学生的理解明显出现偏差时, 给他们指出并引导他们如何才能正确地参与到文本的再创作中去, 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要通过与文本“对话”去发现问题向文本质疑, 并且要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认知情感找到与文本相吻合使老师和自己都信服的答案来。作为学生阅读活动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回答文本问题时, 应当提醒学生尽量摆脱那些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 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独到的审美眼光、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生活理想得出自己的答案。

(二) 尊重学生的自我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老师决不能以教学参考书上的所谓“权威”理解简单否定学生的自我理解。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和学生一样, 也只是阅读者中的普通一员, 自已对文本作出的理解也仅仅是对文本的一种阐释。而作为学生, 也同样有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权利。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素养、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 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能力的阅读者,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 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

(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当中, 只有学生主体能动的参与, 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去和文本对话, 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去构建对象的意义, 以至忘却自我、相互同化, 产生心灵的共鸣, 才是成功的对话, 才是以达到重塑自我, 提升自我为目的的阅读。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水平, 并给予引导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三段式;阅读;策略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在自主的情绪化氛围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味盎然地去读,在自主中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我采取的策略是: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求同阶段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在求同阶段的教学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到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比如: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饱含泪水的省略号的巧妙运用;写作思路明暗线的交错安排;乡村幸福的回忆和城市悲惨的现实的相互反衬;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比如:凡卡寄出的信,爷爷能收到吗?能接回可怜的凡卡吗?或如:作者这样来写结尾好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求异阶段

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地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不计其数的小嘴,冒着不计其数的泡泡,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的形象,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求异教学呢?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升华――发散阶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3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阅读个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7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的本质属性——个性化。

一、个性化阅读基本特征

1、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

2、体验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阅读活动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个性化的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课堂上,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的结尾,写小男孩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最后的省略号就是一个难得的思维训练的“契点”。因为这个省略号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小男孩后来扔鱼的情形,也包括他的思想情感,这无疑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这个省略号,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第一,小男孩捡了那么多鱼,他累不累?他最后有没有放弃呢?第二,假如你是小男孩,你心里会怎么想?第三,假如你是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会怎么感激小男孩?

结果,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他们说,从这个省略号里能看出小男孩捡了很多很多的鱼,他一定也很累,可能腰都酸了、手都疼了,但是他不会放弃的,因为小男孩很爱这些小鱼,很在乎小鱼的生命,他一定会挽救小鱼的生命,决不放弃。被救的小鱼儿一定会非常感激小男孩,它们会对小男孩说:“太感谢你了!我会永远记着你的!”“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生活了!”“我要告诉我的爸爸妈妈,是你救了我!”……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课堂变得活跃而灵动。之后,我又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孩子们读得绘声绘色,体验到了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2、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为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教师应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那么,怎样找准教学切入点呢?一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契机。如:学习《燕子专列》一课时,开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以此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为了寻找答案,很快地投入到了文本之中。这样,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思维火花,真正地实现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孩子是最无畏的,但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似乎不太敢问,有的爱问却不知道怎么问,甚至有根本就没考虑要问什么的学生。针对这种现状,教师的职责就在于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勇于”、“善于”质疑问难,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每个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努力营造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人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位教师都应积极、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个富有个性的生命,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化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 朱育波.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06.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掌控着教学的意向与举动, 学生只是被加工的对象、被灌输的容器, 阅读主体地位缺失, 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提出“尊重个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充分放权, 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与精神状态, 影响学生学习参与度。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缓解疲劳, 激发热情,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角色。教师要以微笑面对学生, 以和蔼的目光、亲切的眼神、端庄的教态进行教学, 将自己真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增强教学亲和力, 使教学氛围一片和谐。二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自己的个性化、自觉化行为, 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的同一化、被动的学习。在阅读时, 学生所考虑的不是教师要我做什么, 而是我要做什么, 这样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来阅读自己所感兴趣的段落,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阅读是自己的认知行为,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积极阅读, 快乐阅读。这样更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性与个性化, 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 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创造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发现的基石, 创造的源泉。个性化阅读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个性。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批判意识。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勇于质疑, 敢于挑战教师与权威, 敢于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成为教学的亮点。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学生质疑文本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观点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暴露学生思维全过程。二是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观点。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的观点, 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体现, 都可能闪现着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是提高学生阅读创造性的重要契机。当然, 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要为学生营造勇于质疑、敢于发表的民主氛围, 同时还要得当评价, 以保护学生质疑的信心, 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 使学生以更大的动力来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质疑不管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对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加以肯定, 对的加以表扬, 鼓励学生再接再厉;错的要加强引导, 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 来自行修正自己的观点, 重新提出具有价值性的问题。

三、体现学生阅读的体验性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虽小, 但却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 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然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正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因此,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将学生限定在条条框框内, 而是要体现阅读的体验性, 让学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得出不同的见解,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这些不同的见解发表出来。这样就会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就会产生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 使整个课堂教学氛围更愉悦、学生思维更活跃, 使教学处于多向交流与有效互动中。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我让学生阅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对“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的理解。学生积极发言, 说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这句话给予了儿子莫大的鼓励与信心;我们要像父母爱我们一样爱父母;我们要好好照顾父母等等。还有许多学生列举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细节。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局限于就文本来解决问题, 而是将之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以文本为本, 同时又超越文本。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开拓学生阅读的广泛性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堂有限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的基础上, 向课外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延伸,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内容、更多类型的报刊书籍, 将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技巧等充分运用其中, 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见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 提升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发展, 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把阅读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内在需求。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关注。教师与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以及网上的美文, 有精力的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 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榜样, 有激励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监督, 可以使小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5

“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研究”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定义

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是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对现阶段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一种理念,是对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的一种要求,是更有效提高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效果的一种方法,是充分发挥中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手段,是培养中小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理解文化、思考人生,敢于表达自己认识、见解的一种教育行为。个性化阅读,即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的独立的、自主的、直面作者和作品的、各自感悟的、各取所需的、各抒己见的阅读,这与专制共性,先入为主,替代分析,人云亦云的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个性化写作的基础是个性化阅读。没有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实践与积累,就不会产生个性化的写作。个性化的写作,是指在安全和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的真情实感的,在立意、拟题、材料、结构、语言、手法等各方面彰显个性的,丰富的、深刻的、有创意的、有文采的写作。个性化的写作,是在教师指导示范下形成的学生作文实践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我手写我心,是真情吐露,不是胡编乱造。第二是创造性。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的教学,在不同学段,根据学生实际,可以有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侧重于真情实感。

二、课题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的是,围绕语文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写作教学及评价开展实验研

究,构建语文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的教学体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具体表现在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两个方面。

1.个性化阅读。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在阅读教学上的取向,是阅读的感受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感受,充分维护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当成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灵感的个性活动。

语文个性化阅读具有明显的特征——自主性、体验性、批判性、创造性。

2.个性化写作。“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的实验,就是要把表情达意和创造性的表达真正还给学生。应用各种手

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和动力,体验创造性情绪,使学生感到“易于动

笔”和“乐于表达”。

三、研究内容

1.中学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初步构建中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课型等)

2.中学个性化写作教学实验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初步构建中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课型等)

3.中学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研究:研究中小学个性化阅读的评价目标、方法、标准等,并编制评价方案。

4.中学个性化作文教学评价研究:研究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评价目标、方法、标准等,并编制评价方案。

四、实验过程

(一)组织形式

该形式属于组织形式,是单向与双向、多向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市课题组,下设专家组与办公室,直接组织、指导实验学校,有时也具体指导实验老师。实验班学生及家长,可以直接向实验老师反馈实验与学习方面的意见,也可以向所在实验学校,甚至向市课题组反馈实验与学习方面的意见。市课题组收集各种意见,进行研究、总结,形成指导性意见,再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实验研究。各个环节的工作,可以不拘形式,不拘时间,也可以精心组织实施,灵活多样。

(二)操作理论准备—→组织活动—→具体指导—→全员培训—→相互交流—→理论实践总结—→形成成果

1.组织活动。这期间,除了各实验校的活动外。每个实验教师每年至少撰写一篇课题论文。专家组和骨干老师在各种课题研究交流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通过参加活动学习,实验教师开阔了研究视野,明白了研究方向,掌握了研究理论,增强了研究的决心与信心。

2.具体指导。对实验研究的指导,在我们的实验研究中,是一门“基础课”。有实验主持的指导,有学科带头人的指导,有课题专家的指导,有骨干实验教师、优秀实验教师的指导;有个别指导,有专题活动指导,有专家组集体对学校的具体指导等。

3.相互交流。我们的交流是多层面的,课题小组内部,实验老师之间的交流,表现为备课听课评课,作业相互借鉴,难点方法讨论等;课题小组主持人与实验老师的交流,表现为答问指点评价,备课听课评课,作业检查分析,倾听学生反映等;学校之间的交流,表现为集体互访,实验老师个人交流;课题组大型交流,表现为集会,专题理论演讲,经验

介绍,听课评课,参观展览等。各区学校之间的活动,参加省内外教学活动等,也是一些交流方式。在交流中,我们解决了实验研究中的困难,开阔了研究视野,借鉴了更好的研究经验,使我们在研究中,更有信心和勇气。

4.理论实践总结。每一个人的失败都是不一样的失败,每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不同的成功。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在实验研究中的过程,也就充满了“个性”。要把这些不同总结出来,这就是理论上的归纳分析,就是实验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重要内容。对这个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总结工作,从每一所实验学校送到市总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总结、课题结题报告以及教师们的论文,我们都能看到这些总结报告和论文所体现的实验学校的用心,实验教师的艰辛,理论研究的深度,各种成绩的意义。

六、实验效果

1.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课题实验研究,提升了教师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品质。教师在实验中迅速成长,不断地进步、发展、成熟,彻底改变了不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焕发出了熠熠风采。、2.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的影响。实验中,学生成了与文本、与学习资源直接发生联系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的学习,得到的是主体认识的不断建构、形成、深化、完善,因而形成良好的兴趣、习惯、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而且具有不断生成的可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反思

(一)虽然对课题实验研究的正确理念已进行多次学习,但将正确理念转变为教学的行为,仍存在着差距。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课堂教学是课题实验应该关注的重点。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仍然一定程度的存在着。

(三)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近年来,虽然进行了多次次培训活动,但进行有效的课题实验培训,还有一定的空间。

(四)课题实验的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如1.超前性与统一性;2.实验性与常规性;3.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个性与共性;4.指导性与研究性;5.机械性与灵活性;6.研究性与发展性;

7.教材处理的科学性;8.模式化与个性化;9.试验研究与理论思考;

《观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6

【关键词】阅读;数学;教学;培养

数学课本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化”的具体化和实施细则,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主要依据。在数学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体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素质教育思想。

在多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习数学普遍存在着不读也不会读数学课本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围绕这一问题,作了长期的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后得出造成学生不读也不会读数学课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知识。教学的重点是教,而不是研究学生的学。数学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只需接受教师的教,无需主动的阅读课本,寻求知识。

(2)学生由于小学初中学习习惯的影响,认为数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题,长期形成了上课听教师讲、下课按教师布置的作业解题,作业模仿例题硬套,数学书只限“习题集”,读不惯数学书,也不会阅读数学书的模式。

(3)学生习惯于教师课堂讲授,乐于简单得听讲,被动地学习,认为数学课本必然由老师讲,读不读问题不大。

(4)考试很少涉及到课本上的例题、原题,因此学生认为数学课本中的题目不是考试的重点。

(5)看数学教材,类似读小说、看画报,一晃而过,不加思考,不细读。

(6)数学的概念比较抽象,名词术语不太明白,读不懂、读不实。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十个结合”如下:

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十个结合”

(1)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欲。教师应创设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阅读教材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教师要常让学生从数学阅读中尝到“甜头”,体验成功。对于他们在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教师要及时发现闪光点,热情鼓励,激发兴趣,另外,还可以用数学家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事迹,启发他们发奋读书,逐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阅读教材,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只有将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不习惯顺利过渡到习惯 。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演算后,教师再重点讲解,可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活泼,使阅读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

(2)范读、导读和自学相结合

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的逻辑特点,所以教师要做阅读示范,可以选择书中典型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经验,边读边讲。边读边找问题,然后又再阅读中解决。特别要选那些看起来“平淡”,读起来“易懂”,但易犯毛病的内容作阅读示范。

导读,就是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列出阅读提纲和思考题,再让阅读并回答思考题。教师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读。

(3)读书与写、说、议、练相结合

阅读是要动笔头,边看边练或在练中遇到问题时再阅读课本中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眉批、边读边批,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以选出好的读书笔记作示范讲评,引导学生掌握些读书笔记的方法。实践证明:读与写相结合,做到手脑并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与议,就是要求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书中的思想。为了防止学生“走马观花”的阅读,教师要设置一些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进行反思或相互评价。

所谓“练”,其重点是练习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教材中的内容是分别用这三种语言来表达的。

(4)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相结合

所谓被动阅读,就是逐字逐句的读书,弄懂书中提出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题。主动阅读,就是要求思考性的阅读,并与书中内容对照,自我评价、修正。例如,看完一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后,不是去看书上的证明,而是自己先试着证明。把自己的想法和书中的证明过程相比较;看完例题的题目后,不是先看解题过程,而是自己先尝试解题,然后再阅读书中解法,不论自己的思路是成功的,还是部分成功或一点儿成功乃至是完全错误都没关系。两种阅读方式相结合,既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也可以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体验阅读成功的愉悦感,让学生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5)预读与复读相结合

有目的的预习很重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要鼓励学生在预读时大胆的猜想,允许学生出错,不同观点可以争论,激发读书兴趣。学生通过预读,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听课更有针对性,课堂效果更好。

学生理解教材往往不深入,以至于前学后忘,让学生进行复读有助于加强理解,优化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重温本节课内容,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完整、仔细地再读一遍,圈画学习心得,总结解题规律,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6)读“厚”与读“薄”相结合

要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学会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认真仔细地领悟知识要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仔细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不能一遍过,要反复阅读并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这个过程是把书本越读越厚的过程,这时获得的知识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这个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也就是华罗庚教授关于读书的两句话,他说:“先钻进去把書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为了培养学生把书读薄。每章学完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忆每章教材的结构,仔细回味,整体把握,加深理解,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真正使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nlc202309020004

(7)阅读与提问相结合

课前预习课本和课后复习课本,目的都是为了理解掌握课文所述的知识内容。学生在阅读中,都会遇到以下难点和有不同的看法。鉴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把遇到的难点和见解,以问题听课,解决问题,或到外请教老师同学解答。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习的效率。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做到三点:第一,理解并能正确叙述教材中的有关概念的定义、法则、定理、性质及公式;第二,会把数学语言与数学符号互化;第三,边看,边演算,也就是只要求理解课本内容及所述的计算和论证方法,不要求扩充,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成绩較好的学生,除以上三点要求外,还要求他们做到两点:第一,要求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第二,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鼓励他们撰写数学阅读心得、数学小论文等。

(9)接受与批评相结合

读书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既要尊重书本,又不迷信书本,鼓励学生看书后,独立分析、判断书中那些是对的,那些地方还不够严密,甚至是错误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特别是对于书中的“我们知道”、“显然”、“易证”、“同理可证”字眼,不可轻易放过,一定要想一想是否真的“知道”、“显然”、“易证”。用审视的眼光阅读,可使学生读书更主动、效果更好。

(10)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把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互联网上的资料),安排学习进度,指导学生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编拟测试题。对于当今生活中出现的新名词要有所了解,例如“利息税”、“所得税”等等。

以上所述,实属笔者在长期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遵循上述的教学规则。通常情况下笔者在高一高二两年对学生进行怎样阅读数学教材的方法的培养,这样到了高三,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这些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并将教材中的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学生们一旦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突破一道道难题,并从中获取学数学的乐趣,甚至还能寻找到比教师讲授的解题方法更灵活、便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课本》、《教学大纲》、《中学数学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体会 篇7

一、学生要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不是代替学生分析课文, 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 提供一些线索, 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 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 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 只有富有创造性地阅读,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使其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

二、培养创造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突破点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 经历不同, 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陈述观点。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 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时, 教师需要聆听并通过适当反馈, 激发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热情, 需要根据文本及作者的“本义”,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审视和调整。

此外, 个性化阅读还要树立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 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经常竖一些“靶子”, 让学生提出质疑 , 展开讨论 , 多从不同的角度解释 , 这样才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激发兴趣, 真情体验是个性化阅读的催化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 二是整体。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阅读, 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 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 学生会自觉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四、拓宽阅读渠道是个性化阅读的练兵场

个性化阅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 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拓宽语文教育资源, 向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延展, 建构课内外联系, 增强校内外的沟通, 让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的习得延伸至课外, 真正转化学习能力, 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五、开展阅读活动, 优化阅读氛围

立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 深入课堂互听互评, 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和培训, 加强理论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 提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如“校园读书节”、“亲子共读”等, 与家庭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 激发阅读兴趣, 优化阅读氛围, 推动个性化阅读。

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1.让 学 生 真正 拥 有 自主 实 践 的机 会 。

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 (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 完成课文学习。一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二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2.让 学 生 固守 内 心独 特的 阅 读 感 受 。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 但学生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 阅读后获取的结论各有差异。需做到: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二是让学生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三是让学生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 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 哪些为什么不合理。更重要的不是结论, 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 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是怎样得出的, 对症下药, 推究、评论, 完善认知结构。

3.尊 重 学 生的个 性 化 阅 读 方式 。

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给予时间, 创造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组织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个体阅读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要求学生, 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鼓励学生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4.积 极 引导 , 教 给 阅 读 方 法 。

“趣”字引路 , 博览群书。引导学生选择有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 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如略读、速读、精读、跳读等。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5.让 学生 大 胆 进行自主 评价 。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 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多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 我认识到: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 阅读兴趣日益高涨, 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习作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方所.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 2009.10.

[2]叶国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河北教育, 2008.9.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8

一、选好读物

1. 思想健康。

好书, 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 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 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 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给学生以指导。

2. 因人而异。

据有关方面调查, 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因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 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 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爱好有所了解, 这样在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就有的放矢了。

3. 趣味性。

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 诸如地球的形成, 人类的起源, 海底世界的趣闻, 森林中的动物之王, 历史上的人物故事, 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 注意阅读的广度。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 无疑就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只有广泛地阅读, 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授人以渔

1. 培养学生自学, 自悟, 自得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 弄懂字词意思, 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 画出重点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 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然后再抓重点词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 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 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探究语言规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 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 朗读时丢字加字, 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 走马看花, 不求甚解。所以我们从低年级起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

3. 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多种形式的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 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熟, 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整体感悟,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 如:自由读, 轻声读, 默读, 大声朗读, 分角色读, 分组读, 吟诵, 背诵, 表演等等。

4. 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 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因此, 我们应该要创造一切条件, 帮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激发其读书兴趣, 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 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 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因此, 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 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 以便今后运用, 这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 要经常给学生讲积词的好处, 告诉他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了积累本, 就像有了个词汇小仓库, 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 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的好词, 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 告诉他们哪些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 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 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 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 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 写得快, 还要写得通, 写得美。

5.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续写。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 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 然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 读写迁移, 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读完《走进大自然》后进行续写, 读完《三味书屋》后仿写一篇《我的小屋》, 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 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 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 学一类, 仿一类, 让学生有样可照, 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 然后是创造写, 最后是学会写, 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6.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因此,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1) 课前三分钟, 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 不仅能增加语汇的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的阅读。 (2) 举办朗读, 讲故事比赛。通过举行比赛, 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 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3) 结合课文内容, 编课本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表演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4) 结合一个话题, 开展有趣的辩论会。在阅读的基础上, 巩固读书成果,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阅读的重要性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基于其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知识素养等,从文本中获得不同的信息,并对此具有自我的独特认识。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个性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是基础,是指学生认识并理解阅读文本字词的表面含义;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深层次挖掘文本的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评价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等,在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评价。学生的个性、兴趣、动机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积累较少、学习方法与习惯尚未形成,同时在个性化发展方面尚处于萌芽阶段,好奇心重、模仿性强,但缺乏持久性,且具有易变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该阶段的特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个性阅读能够充分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真正地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长久保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个性化阅读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英国诗人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等因素不同,其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素质与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教育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与见解,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才符合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一言堂”现象及“大一统”的教学极其普遍,学生的不同意见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发展必然得到遏制。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对文本进行理解、评价和欣赏,这个过程更加重视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文本的理解,强调学生在对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思维和情感的独特性体验。个性化阅读不同于以往无差别的阅读,其更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学生不再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积极地表达自己,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策略

1.优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程度不够,基于自尊心等因素,学生耻于提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树立“不耻下问”的观念, 一方面要转变教师形象,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都应该予以尊重并耐心解答。其次,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知识积累不足,因此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无法发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从文本的中心思想、各个层级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激活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

任何阅读都是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进行的,而任何阅读都留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悟,因此在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原有知识与探究性阅读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旧知识的整理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获得对文本的探究性、创造性理解。(1)在个性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与整理,在阅读过程中对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并结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补足文本省略信息,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2)个性化阅读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性、独特性的理解。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文字来记录某种现象、抒发某种情感的,学生可以从遣词造句、写作顺序等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一方面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文本形成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应该抓住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那些经久不衰的文本之所以引人关注, 就在于其包含了众多可以让人探索的问题点;另一方面,文本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成果,其用词、用语、格局的安排都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这些情感的特殊表达,从而鼓励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探究。

3.尊重文本,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与理解,但值得重视的是,个性化并不等于自由化。小学生由于知识等方面的局限,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文本,走向误区,这就需要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 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回到“主航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与文本无关的问题或者发表与文本无关的观点时, 采取的方法并不科学,他们或者直接忽视不予解决和评价,或者听之任之,使课堂在看似活泼的氛围中越走越远。这些做法均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当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脱离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反向质疑、深层挖掘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阅读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篇10

一、不设置唯一答案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 老师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回答说雪化了是水, 只有一个孩子说, 雪化了是春天。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 可是却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同学的嘲笑, 原因就是这个孩子的答案与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有出入。

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着的答案, 而忽视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预设, 这样的期待将导致封闭。封闭必将扼杀个性, 扼杀创新。倡导个性化阅读, 就应该做到答案不唯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罗吉尔·冯·奥赫在他的著作《创造学思想录》一书中就曾呼吁:我们要从自己的箱子里走出来。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自己的固定的思维中走出来, 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 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 就像上述故事中的孩子一样, 不急于下结论否定, 而是及时地给予他们表扬鼓励, 只有这样, 创造精神才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二、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应有自己的个性, 因为不管哪一篇文章, 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语文个性教学, 就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 可以选点突破, 突出个性美。例如教学《背影》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朱自清展示的亲情美;学习《济南的冬天》应体会老舍笔下的意境美;欣赏《沁园春·雪》就应领略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抒发的壮丽情怀。如果作家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那么它们定会撞击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想想,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 要是我们的教学还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 甚至拆来拆去地搞训练, 这样即使是一篇明白如话的文章, 也会被肢解得七零八落, 学生怎能听得懂呢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 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 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 以一当十, 这样做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更是扼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

三、重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上, 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仅仅让学生去寻找答案。教学的可贵之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而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 为此, 我们在设计阅读教学程序时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 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有时当同学们发言不是很积极的时候, 这时教者如果提议小组展开讨论竞赛, 教室里会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 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为什么因为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 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当然除了要注意到孩子们的共性以外, 我们更要注意到学生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 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 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 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 寻求答案。

四、注重个性化的提问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了任何问题是教学效果好。而美国教师则认为:把学生教得有许多问题才是教学成功的表现。事实证明: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具个性, 更具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有所疑问, 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由此我们明白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 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 能问到点子上, 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要多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哪怕这个看法是肤浅的, 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 这就足以完成了本课的阅读教学。所以, 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 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够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 并创造机会, 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 那么个性定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上一篇: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下一篇:城镇给排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