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2024-05-03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精选十篇)

小学生体育个性培养 篇1

关键词:体育个性发展,作用,措施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 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思考研究体育教育和个性发展问题, 对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1 个性与体育教育

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 是个体的独特的身心结构及其表现。”个性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特征 (体质、体能等) ;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情绪、意志、品质、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 ;意识倾向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理想信念等) 。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个性不是与生俱来、自发生长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人的遗传因素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教育则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并主导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良好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通过自身身体运动这一独特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培养着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意志精神,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2 大学生个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开放多元,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亦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形成冲击, 导致产生个性缺失。通过调查, 首先大学生对个性缺乏正确认识, 往往把性格孤僻、行为怪异、倔强固执视为有个性。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困境以及自身条件的不足等产生焦虑、自卑情绪, 意志薄弱, 甚至消极颓废。社会的世俗化、功利化导致心理失衡, 理想信念缺失, 助长了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对人际交往缺乏认识和感知, 交流沟通不畅, 导致人际关系失调,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 集体观念淡化等。

3 体育对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3 . 1 关注生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是源于人类生命需要产生的, 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从生物学意义上说, 体育是对人的自然生命进行系统训练, 促使生命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体育教育必然要把握尊重生命的命脉, 通过个体生命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促进机体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为生命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体育是以学生身体为载体, 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实践活动, 是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体质的增强即意味着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更加完善。体育活动的实践性和竞争性不仅可以唤醒生命、激扬生命, 还可以促使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激发生命的潜能, 体现生命的力量和完美。同时, 体育教学也是师生之间最直接的生命对话, 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沟通, 陶冶着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使个性趋于丰富, 生命得以提升。教育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体育的教育过程则充盈着心理感悟与认知, 共同指向学生的身心和谐。体育能增强身体机能, 满足生命延续和个性发展需要, 保持与生命律动的同步, 保障了生命的丰富与完善和身心健康发展。

3 . 2 健全人格培育个性品质

体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参与活动以最自然的方式有效地释放和消解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培育坚忍、冷静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中身体上的对抗和心理上的较量,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沉着的感知能力。比赛的曲折性和竞争性, 能够培养不畏困难、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成功和胜利可以树立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失败和挫折可以培养他们的坚毅和不屈。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欢乐和忧愁伴随着心里的波动和触动, 有助于大学生控制情绪, 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体育教育的过程多数是具体的、鲜明的、动态的持续实践过程, 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感知、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审视和反思, 适时地进行着自我调节, 有助于健全完善人格。就是在对胜利和成功的追求中, 在失败与挫折的磨练中, 在幸福快乐的微笑里, 在心酸悲伤的泪水里, 体育培养了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体育为大学生塑造个性品质提供了土壤和环境。

3 . 3 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

大学阶段是个性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 学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鲜明的动感性和外显性强烈地吸引和影响着学生, 它通过体育活动把自我纳入与他人的关系框架中, 体育因此成为人际互动的理想场所。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直接的交往和互动, 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体育集体项目的分工和合作可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和帮助。比赛中的失误和成功可以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关爱和尊重。正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切身体验、领悟、感染和熏陶, 使大学生体会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积极与克制的分寸感。体育为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了尝试和体验的特殊社会场景, 让大学生模拟演绎着社会角色进行着人际交往, 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提供了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沃土。

3 . 4 加强自我认识塑造价值内涵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表现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认识, 将外观、生理情况及自己的感知、思考、体验、意图、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心理内容及其特点报告给自己。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基础上对自身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个体不断拓展自我认识, 超越感觉经验, 甄定人生目标, 把个体引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体育已经超越锻炼身体的一般意义, 它通过身体活动和思想意识的紧密结合, 把各种知识技能的学习整合在个体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之中。人生活在具有规范意义和道德意义的世界中, 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则要求参与者必须自觉遵守体育行为规范。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遵守规则, 服从裁判的自觉行为逐步引导自己形成了公平公正、互信互利的伦理道德。大学生在这种直接性、公众性的体育对话中进行自我对比、判断、借鉴、反思和肯定, 把规范内化为个人自律, 建构起建立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的稳固牢靠的道德品质观念, 塑造了个人的、符合社会规范的真正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 体育通过引导而非灌输, 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和拓展自我认识。体育为我们树立、完善、夯实价值观念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路径。

4 体育教学促进个性发展的措施

4 . 1 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师教学的个性施展对学生的个性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简单、常规的教学活动, 自身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必然受到限制和压抑, 不可能培育出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个性教学意识的觉醒是促进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所在。教师作为自己教学个性的创造者, 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 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创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个性。作为教师, 要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和兴趣, 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发挥学生主体行为, 使他们在不断自我认识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能力, 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在素质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 用平等的态度感化学生, 用坚强的意志感染学生, 用进取的精神激励学生,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 . 2 尊重学生独特性发挥学生自主性

培养学生个性, 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个体。就学生个体而言, 存在着身体、鼎赋、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也存在着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体育教育要基于个体差异, 实事求是地分析每个人的境况, 因材施教, 以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体育教学中的自主选项教学, 课外活动中体育社团、俱乐部的丰富形式, 都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提供了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能以更积极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和运动之中,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体育成为大学生发挥、表现和确认自我的独特领域, 成为一个弘扬和发展个性的特殊场所。

4 . 3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要从任务回归到育人, 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育大学生的情感、态度、精神价值和道德品质, 成为有个性、有内涵、有灵魂的人。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关键所在, 它影响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因此, 确定教学目标需要综合考虑知识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 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积累, 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社会, 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则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动力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既发展学生体魄, 又健全学生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4 完善教学实践

体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出现以下弊端:教学大多数不自觉地沿袭传统的程序化, 教师刻板地控制着学生进行学习。尽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 却有失引导和启发。教学内容较多, 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技能, 更不要说发挥特长, 施展个性。这些弊端都是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是“物”的结果, 阻碍了学生学习灵性的焕发, 扼杀了学生的内在潜能, 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 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 斟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让教的方式达到与艺术的统一结合, 让教学过程呈现个性的亮点;学生不能把技能学习看成简单的传递行为, 而是要积极地甄别和思考, 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从简单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师要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要善于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提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发挥其主体性和自主性, 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需求。

由上所述, 体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意义上的强身健体, 更能将心理调节、情感交融、人际沟通、价值观念的发展融为一体, 是生理、心理和意识协调发展的综合教育手段, 成为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丁赟, 咸云龙.个性发展与体育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82-83.

[2]罗林.体育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积极影响及实施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7-10.

[3]李凤玲, 张宏磊, 李正燕.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174-175.

[4]徐继存.教学个性的缺失与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0) :29-32.

[5]王爱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 2009 (7) :40-44.

高校体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及培养论文 篇2

【摘要】高校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一代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顶梁柱。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更新,驱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条件,以及通过那些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使之成为社会进步或社会变革中最为积极的力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个性发展;培养

一、体育是学生模拟扮演社会角色,发展自我意识的一种有效尝试

高校学生基本都处在17~2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通常是学生逐步综合有关自己对自己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认识,确认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进而形成自我意识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以“他人为镜”而提出“关于我在别人看来是怎洋的,别人是如何评价我的能力的”,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或自卑的自我感觉,在学生还未完全置身社会以前,模拟扮演社会角色的有效尝试途径之一就是参与体育活动。事实上,任何一种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活动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游戏活动本身特定的意义外,还有某种社会角色符号或模拟意义,如足球运动有前卫、边锋、后卫、防守以及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之分,场上每一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规定如身份、地位、职责、工作目标及任务等,成功地承担角色任务,要求角色的扮演者准确地把握这一角色同那一角色的区别和关系,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特定角色规定的价值标准中,并受到一定的角色的团体的评判。如此,每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期望或对集体有意义的任务而受到称赞和表扬。

反之,也可能因为自己怕过时和疏忽,给游戏活动带来损害而受到职责和批评从而得到一种鲜明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伙伴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形象,萌发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确认。由此看来,体育作为学生扮社会角色的尝试,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的,并且参与体育活动所获得的角色心理习惯,也可能沿袭到走出校门以后从事的事业活动中,进而为下一步成功地承担社会角色打下稳固的基础。

二、体育有助于满足学生精神需要,调节心理平衡

为了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当代学生在掌握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和物资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和发展,并把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生活目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功的同时,努力追求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及开阔自己的视野。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精神和物质文化,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等方面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育游戏活动由于具有假想世界的活动性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极其协调的整体生活,又由于它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易于接受的朴素性,因此使它成了学生余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杰出的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是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加上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微妙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戏剧性艺术造型,使人们观看比赛时产生一种犹如欣赏最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犹如摄影艺术一般,产生对协调的美的生活的喜悦之情,使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开朗起来。另一方面,体育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性体验。比如中国女排第一次战胜强手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各校学生热烈高呼“振兴中华”的欢呼声、敲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难忘。体育竞赛制造了无穷的奥秘,而无穷的奥秘又制造出了妙趣横生的事态,吸引学生不仅观赏体育竞赛,而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游戏能够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在征服自然障碍和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和享受,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得到调节和放松,同时,通过体育竞争使人们的斗争欲望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游戏活动便成为被阻止的欲望的一个安全的放出口,从而恢复情绪的安定,重新产生对生活的`乐趣和力量。

三、体育是学生早期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准则的途径之一

一个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是他道德认识和社会适应性的反映。而社会传统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教育和熏陶又是个体道德认识的来源。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把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五旗下的力量,不仅是体育或奥运盛会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创造人体运动记录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体育所代表的人类和平意愿和人类共同活动准则的感召。事实上,体育活动中的公平竞赛原则,本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应,而那些为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地进行的各项体育规则和裁判方法,更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活动规范的模拟和缩影。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特定的规则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规则受罚,创造成绩受奖,也是对社会契约精神文明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模仿过程。因此,对所有学生而言,参与体育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过程。试想每当学生在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声中做操,再配上整齐舒展的动作造型,便会给人一种轻爽愉快的美感和享受,使学生既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审美观的培养,又自然养成有秩序、守纪律的生活作风,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或社会适应性的增强,还需对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因为学生随时都处在理智与情感、愿望与义务、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认同和内化,除了借助道德认识本身的提高外,更依赖于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所需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和稳定的心理定势。就体育的具体活动过程和特点看,对学生这种自我控制力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作用。如在一场争夺激烈的球赛中,在双方比分不分上下的时候,参与者个体所表现出的各种态度和采取的各种行动及行为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任何一种体育教学、训练及比赛活动都伴随着严肃的组织性和严格的练习、要求以及统一而准确的行动方式。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可深切地感受到集体活动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以及完成特定的练习任务或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所需的意志努力或精神与身体两方面的自我控制。因此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和熏陶,可有效地增进学生遵守社会活动规范与纪律的行为习惯,从中了解社会文明和人们共同活动的准则。

四、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五、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六、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培养

个性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不同的个性中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实际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而对于体质、技术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骄傲自满,遇到挫折不气馁,用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成败。教师这种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可以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三、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很亲切,愿意并喜爱和教师一起运动、学习,不能高高在上,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她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四、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体体质、兴趣爱好,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擅长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五、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篇4

一、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只有了解了每个同学的特性, 才能根据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 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体育教师要承认和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差异, 让他们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方向,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统一。要让学生们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其次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 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是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 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觉性, 为个性培养和发展提供理想的体育教学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活动, 使学生由被动参加体育活动转为主动运动。

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先天资质和后天培养环境都不一样, 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 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 并非绝对的层次。因此, 教育要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 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地协调起来,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总要提出一些共同的要求, 但却不应因此而否定青少年的个性。假如这些共同的要求是科学的、合理的, 它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并最终被受教育者个性化。

三、积极创造条件, 发展学生个性

众所周知,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潮流。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需求, 切合学生的兴趣, 调整教学计划, 完善教学过程, 使学生们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体育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 发挥专长。

四、注重自由活动,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个性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育, 要求学生不应满足于书本上和生活中所提供的现成的经验,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环境, 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种理想的特殊环境便是“自由活动”。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体验自身的力量, 磨炼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对形成青少年健全的个性品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推进学生个性顺利发展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包括更新角色观念, 尊重和信任学生, 参与学生练习。教师在认定自身角色的同时, 也扮演着学生知己与朋友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确,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 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以民主的方式指导教学活动, 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 缩小师生间心理距离, 促进相互的理解与信任, 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与教育, 增进个性发展。

六、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个性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 是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高中学生喜欢运动量不大、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 而对于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习某些项目的周期太长, 无法集中练习, 学生容易生疏、忘却, 达不到教学效果。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 通过开设专项课,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术, 锻炼了身体, 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使他们从不想学到想学再到主动求学。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培养作文 篇5

(一)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培养

1.充分掌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初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情况为他们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引导,确保让所有学生都能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能让优秀学生更加优秀,让中等生有所进步,让后进生逐渐进步。2.掌握初中生的优、缺点。为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应将内部资源作合理的整合,从而做到扬长避短,推动班级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初中生个性方面的差异,会存在不同的优缺点,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合理设计教学项目,确保学生个性有展现与发展的平台,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个性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内向。通常,外向的人更热爱体育运动,有的甚至喜欢参加刺激性强的运动。不过,学生们的能力参差不齐,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他们个性的方方面面,更好地挖掘他们的个性能力。尤其是体育特长生,更要重点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培养。

(二)初中体育教学实现开放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工作提倡创新,初中体育教学也应注重创新,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因此,应转变以往以体育教师为主的被动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性、兴趣爱好及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突出协作性与互助性,强调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学习体育知识或体育技能,而要多给他们留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用武之地。另外,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以促进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并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简而言之,体育教学不可强求一律性,而应突出开放性。教学开放性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各方面。教学活动的设置更应突出多样化、协助性、趣味性、强身益智性,从而让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教学游戏化,提高趣味性

传统观念中的体育教学是在不断的跑、跳、训练中完成的。其实,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游戏才是他们的爱好。如果体育教学只是机械、重复地训练,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的。由于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感到厌烦。我们常说,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学生则是花园中一朵朵可爱的小花。我们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教学的枯燥乏味,反复训练让他们提不起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游戏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们有滋有味地听讲,热情高涨地参与运动。

(四)音乐与体育同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 篇6

一、个性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个性是一切心理过程的总和,是评断一个人的可靠的根据。就其心理特征来说,个性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和性格四个方面。影响个性发展有先天因素、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等。实际上,个性对人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性,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其中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而独特性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个性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类型差异,如有的人活泼,有的人直率,有的人稳重,有的人孤僻。总之,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培养个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独特性理论、主体理论、创新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首先,独特性理论就是基于对独特性的尊重,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其次,主体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社会活动的基本属性。主体性教育着力点在于学生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再次,创新理论认为,个体的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个性则是形成个体创造能力的原动力。对人的智力而言,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带有主动性,应该是积极地去建构知识,不应该是被勉强和强迫的,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日益突出,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原因涉及到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体育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体育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挫折的影响。每个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都有过挫折的经历,但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开始对体育活动进行恐惧和厌倦,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活动。第二,社会传统观点的影响。由于受50年代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在体育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强调固定的教学程式,教学缺乏灵活多样,使得学生对体育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三,考试制度的影响。文化考试制度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因为体育考试被列为高考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课程,使得很多学校干脆将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使学生饱受训练之苦,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第四,体育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体育设施、器材和校园体育文化等都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五,体育教师的因素。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课的学习态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主要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要承认和肯定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表现在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各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考核的差异性,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并以同样的学习方式、难度和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这导致“吃不饱”或“吃不了”等现象发生。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的观察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在本质上具有独特个性的特点。实践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方式是有明显差异的。这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每位学生,尽可能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同时,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各自达到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用发展的观点去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

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由于个体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学生的素质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逐渐发展成了学生个性特征。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地让学生彰显个性,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个性中的积极因素,扬长补短,激发学生信心并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因此,体育教育要把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再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找到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

最后,要注重学生的自由活动。个性教育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所提供的经验和结论,它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发现和解决事物和问题的新工具。作为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环境,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磨炼自己的意志,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注重体育教师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的言行和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必须修养自己的个性。首先,在情感方面。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真诚地关心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会使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进而消除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其次,在意志方面。教师在遇到问题时要有坚强的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果断地去解决问题,这才能为学生真正起到榜样和楷模作用。再次,在创造力方面。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有开拓精神,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等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间相互的理解与信任。

3.加强优化体育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体育教材体系

首先,建立新的体育教材体系。体育教材的內容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建立起实效性强的新体育教材体系。其次,合理安排体育教材结构。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乐学,有利于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成功的塑造。目前,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因此,要积极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再次,优化体育课堂结构。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除此之外,创设良好的课堂教育氛围。

4灵活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合理、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变换练习、竞赛、游戏、娱乐、目标激励、分层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都重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创设宽松的环境,注重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循序渐进。

5.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个性发展状况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树立一个科学的评价观,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体育课要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评价指导思想,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强化其反馈、激励等功能。其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这些人文因素难以量化的。因此,必须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再次,适时进行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清醒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因此,通过自我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2002(6).

[2] 杨敏,齐效成等.关于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杜典英.试论体育游戏与青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体育科学,2002(6).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篇7

近几年,国家和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加大投资,增加了教学人员与场地器材配置。然而有关调查却显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却在减少,经常出现逃课现象。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马虎完事,熬时间等着下课,没有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和意识,然而在课外活动中却表现得生龙活虎、积极性很高。低年级的学生则因年龄的差异和心理的因素,其表现要好于高年级。换句话说,学校体育造就了不少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体育合格毕业生”。学生为何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思而得之,原因不外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减少了体育课的吸引力。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可是在教学中,学校只注重传统的技能教学,忽视学生的特点,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增强,也没有改善其心理健康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借助新课改的实施,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所以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不能使其受到束缚和制约。教师要了解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和互助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和谐、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运用情景教学,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在体育课上,学生往往把生活中的经验带到学习中来,这会抑制学生的个性。例如教师可以带动内向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好动孩子的组织纪律性。教师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和转变学生的心理,展示体育课的魅力和吸引力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体育实践带来的快乐。

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并等同于教师依照每个学生的意愿进行针对个人的教学,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尊重其想法和感受,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多方面都比较落后,一名老师兼职好几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这就导致在体育课上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感受,敷衍了事。随着制度的改革,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吸引力,从而积极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建立在实践之上,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一起体验、一起收获。只有学生真实的感受和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和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平等关系,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民主地和学生交流,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只有师生合作,学生才能主动接受,表达独立的、个性化的见解。一旦教师做到尊重学生,学生就会真正做到尊重教师,对老师产生崇拜和信任,从而提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较好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具有创新思维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个性。

四、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结合自身特点为我所用。

在国外的教学中,老师会以活泼生动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例如:在课上播放与本科目有关的大赛视频,让学生在这一领域找到激励自己的偶像,并从此爱上这门课,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加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然而,发达国家的学校班容量小,体育器材丰富多样,教师所需设备齐全与我国国情不符,所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教学。在大中型城市施行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项目,例如:健美操,瑜伽,太极,排球,篮球,网球等,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附加值。在偏远地区及教学条件较差的地方,应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多与外界接触,了解新的体育项目。

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适时的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独特的求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用新颖的思维发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得到提升和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篇8

1. 从小事着手,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教育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突出。体育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出发, 从小事着手,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导小学生正确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以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为例, 跳绳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一, 因其操作的简单性、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安全性, 历来广受师生的喜爱。因此, 体育教师利用跳绳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可行性。不同的学生其身体机能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强, 有的体育技能掌握较好。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跳绳活动中, 教师可以选择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双绳跳, 让其他学生为其数数、加油,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 教师也可以让一些平衡能力稍差的学生跳短绳, 以此增强其自信心, 促使其自我发现。而对于一些体育技能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十字交叉两绳跳或者让他们在跳长绳时做传球动作等, 以此来凸显其技能之高。这样既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又可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学习, 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2. 注重情绪管理,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其《中美儿童发展》一书中指出, 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了抑郁症状, 其中4%为临床抑郁。她还提出, 中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的美国孩子要少55.6%。由琳达·卡姆拉斯的研究可知, 小学生的情绪化问题日益突出,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学生性格特征的总体发展也明显呈现出了不稳定性。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也常常会遇到学生因情绪的不稳定而造成的冲突, 教师处理冲突的方式对学生的情绪走向和性格发展影响较大。针对这一问题,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 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 促使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以小学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为例, 蹲踞式跳远教学是通过让学生不断练习蹲踞式跳远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等动作来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度, 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蹲踞式跳远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和跳远距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的学生体能较好、活泼好动、协调性强, 因此很容易达到要求;有的学生或是因为肥胖、瘦弱或是因为灵活性不强, 一时难以完成目标, 这时会出现个别学生闹脾气的情况。同时, 学生蹲踞式跳远动作掌握不好也容易摔倒, 这时如果再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 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鉴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情绪的管理, 耐心开导学生, 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活动的价值, 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同时教师也要教育其他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以此营造和谐团结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策略 篇9

一、个性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个性是一切心理过程的总和, 是评断一个人的可靠的根据。就其心理特征来说, 个性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气质、能力和性格四个方面。影响个性发展有先天因素、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等。实际上, 个性对人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而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完美。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其中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 而独特性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个性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类型差异, 如有的人活泼, 有的人直率, 有的人稳重, 有的人孤僻。总之,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培养个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独特性理论、主体理论、创新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首先, 独特性理论就是基于对独特性的尊重, 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其次, 主体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社会活动的基本属性。主体性教育着力点在于学生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再次, 创新理论认为, 个体的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个性则是形成个体创造能力的原动力。对人的智力而言, 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的学习应该带有主动性, 应该是积极地去建构知识, 不应该是被勉强和强迫的, 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日益突出, 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的原因涉及到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模式、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体育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 体育教育应该因人而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在体育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第一, 挫折的影响。每个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都有过挫折的经历, 但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后, 不能正确对待, 开始对体育活动进行恐惧和厌倦, 不敢进行许多类似的体育活动。第二, 社会传统观点的影响。由于受50年代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国长期在体育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个性, 强调固定的教学程式, 教学缺乏灵活多样, 使得学生对体育缺少积极主动的态度。第三, 考试制度的影响。文化考试制度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缺乏体育锻炼时间。同时, 因为体育考试被列为高考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课程, 使得很多学校干脆将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 使学生饱受训练之苦, 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兴趣。第四, 体育环境的影响。良好的体育设施、器材和校园体育文化等都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五, 体育教师的因素。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课的学习态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主要策略

1.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首先, 学校体育教育要承认和肯定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这表现在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各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学生考核的差异性, 要求学生整齐划一, 并以同样的学习方式、难度和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这导致“吃不饱”或“吃不了”等现象发生。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有着不同的观察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在本质上具有独特个性的特点。实践中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个人学习方式是有明显差异的。这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每位学生, 尽可能地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同时, 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使学生各自达到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用发展的观点去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

其次,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由于个体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 学生的素质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素质逐渐发展成了学生个性特征。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尽可能地让学生彰显个性, 及时给予鼓励, 发扬个性中的积极因素, 扬长补短, 激发学生信心并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因此, 体育教育要把个别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再次,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锻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找到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

最后, 要注重学生的自由活动。个性教育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所提供的经验和结论, 它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发现和解决事物和问题的新工具。作为体育教师, 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环境,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磨炼自己的意志, 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注重体育教师的作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的言行和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要求教师必须修养自己的个性。首先, 在情感方面。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真诚地关心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会使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进而消除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其次, 在意志方面。教师在遇到问题时要有坚强的信念, 保持清醒的头脑, 果断地去解决问题, 这才能为学生真正起到榜样和楷模作用。再次, 在创造力方面。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要有开拓精神, 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等学生, 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 促进师生间相互的理解与信任。

3. 加强优化体育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 建立新的体育教材体系

首先, 建立新的体育教材体系。体育教材的内容必须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建立起实效性强的新体育教材体系。其次,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结构。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有利于学生乐学, 有利于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成功的塑造。目前, 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因此, 要积极开展体育课选修性项目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再次, 优化体育课堂结构。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发展学生个性, 必须要改革课堂教学,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除此之外,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育氛围。

4灵活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合理、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体育老师要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创设氛围, 开辟途径, 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变换练习、竞赛、游戏、娱乐、目标激励、分层教学等方法。这些方法都重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创设宽松的环境, 注重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 循序渐进。

5. 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个性发展状况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 要树立一个科学的评价观, 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首先,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体育课要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要淡化考评的选拔功能, 强化其反馈、激励等功能。其次,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 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 这些人文因素难以量化的。因此, 必须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再次, 适时进行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清醒认识自己, 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自己, 才能提高自己。因此, 通过自我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军.试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体育教学, 2002 (6) .

[2]杨敏, 齐效成等.关于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个性培养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理解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没有个性的存在, 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 就不会有创造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未来的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 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精神面貌, 完善的人格品质是创业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素质。体育课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平台。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对人的心理、精神和个性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优势

体育课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教学的环境方面, 体育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 学生的活动空间广阔, 不同的个性参与, 在同一时空中挥洒情感, 释放能量, 展示人格, 这个个体差异的自然“大暴露”, 使体育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大家更具感染力。第二, 在信息交流方面, 体育教学更具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在动态中传递信息, 进行思维、情感、知识的交流和体验;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的感情投入, 课堂的氛围等都对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 在流动方式方面, 体育教学更具有发散性。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 为大家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个人竞争和群体合作竞争的场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努力和团结协作可以养成自己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提高协调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第四, 在学科价值方面, 体育教学更具有育人功效, 不仅体现在个体差异的自由发散, 而且受多项运动特点和规范化的制约, 学生在展示自身人格品质的同时, 其行为举止也面临一定“度”的约束, 是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 学会做人的最佳场所;同时, 体育教学是运用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学科教学, 对促进学生思维, 智力开发及全面发展等都具科学的价值, 是“育人”的理想学科。

2 培养学生个性的方法

2.1 注意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天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同时个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 一般都隐藏在他们的表象之后, 平时不易被发现和全面了解, 但是在体育游戏和竞赛活动中, 就能很集中表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没有被固定在课桌前, 他们可以在一个广阔的领域尽情的游戏、奔跑, 他们的个性也充分的展示出来, 如活泼与文静, 外露与内向, 合群与孤僻, 勇猛与胆怯等, 因此教师可以从活动中把握学生的个性, 根据不同的情况, 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 选择一定的教学内容, 采取有针对的教学方法, 加以引导和教育, 这是培育和发良好个性和克服不良行为的第一步。

2.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识别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因人而异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有渴望关心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个性心理特征, 善于表现自己是个性的反映。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能力及表现完全的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同学面前。体育“优等生”经常表现出优越感, 自信心强, 教师应该对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加以肯定, 对缺点和错误也应该明确的指出。但是表扬要适度, 不能一味的夸奖, 会使其产生自高自大, 轻浮任性的心理, 同时也不能揪住其缺点不放, 过分的批评, 打击自信。批评要顾及情面, 使其要产生纠正错误的信心, 以求虚心进步。而体育“后进生”往往表现出自卑的心态, 丧失自信心, 行为也不稳定。他们很爱面子, 不愿意表现自己, 担心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好的评价, 所以不愿意做练习, 甚至根本不做。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必要时可以降低难度。有了进步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使他们认识到缺陷是暂时的, 是可以弥补的, 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使他们的个性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2.3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的一种内部动力,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对个性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理论课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特别是对学生体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种种好处, 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在实践课中, 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 必须创造和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 改变老师讲, 学生听, 教师做, 学生跟的机械呆板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被动的学习转为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主动积极, 创造性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激发体育兴趣, 发展体育能力, 培养自我管理, 自我完善的意识以及自信进取、竞争、拼搏等人的现代化素质, 实现这一目标的转变, 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情绪, 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快乐健身, 采用学生选择练习, 教师实施个别指导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正确评价学生的成绩, 根据不同的学习起点, 有针对性的提出锻炼和学习的要求, 及时的肯定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不同进步和成绩, 对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4 科学施教。

教学内容的选用及运动量的安排, 均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体育认识的深入, 人们开始认识到:运动并不完全意味着健康, 不科学的运动有损于健康。大学生对运动的感知较为明显, 情感深刻, 兴趣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强等, 这些心理特征表现为愿意参加内容丰富, 生动新颖, 运动量适度的体育活动, 对于运动负荷过大, 内容单调枯燥的活动则不愿意参加。鉴于这些特点, 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运动量应结合学生个性的特点合理安排。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不单是看完成该课预定的任务, 还应看学生是否在课中体验到轻松和快乐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标准。

2.5 布置课外作业, 因校制宜。

在体育教学中, 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 让学生在课内, 课外独立的完成, 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教学进度, 布置一些身体素质练习, 让学生在课外自觉的完成。在课内则主要按教材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做准备操,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做操的意义, 方法和基本内容的关系等有关的事项, 并在实践中加以指导, 同样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做放松操, 经过课内的多次的练习, 进一步让学生在课外自编保健操在校内外及家庭进行练习, 另外利用假期布置学生制定假期计划, 根据个人的锻炼计划, 并要求付褚行动, 在开学的时候进行检查。实践证明, 布置课外作业, 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发挥创造性,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6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场地、器材、设施和卫生状况及季节、气候等, 同时还包括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以及所选用的教材, 学生的基本素质、校风、学风等文化条件。这些因素对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还要营造外部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用自身爽朗的个性, 豁达的胸襟, 平易近人的作风, 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去感染学生, 并与他们一起活动, 一起娱乐, 一起竞争, 实现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而且还要努力组织和协调学生之间的团结, 交流和互助, 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的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小结:总之, 当今社会, 仅仅拥有知识是不够的, 健全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人才有望步入未来成功者的行列。个性, 作为一个人独特的, 可发展的素质, 在其一生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当今高校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黄希庭, 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上一篇:民族文字下一篇:废弃建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