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农业生态

2024-05-11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精选十篇)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 篇1

邛海是西昌市民的重要饮水基地, 而该区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生态问题, 并直接影响到西昌的经济发展和西昌人们的健康。本文着手于整个邛海流域, 就流域内所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基本概况

1.1 研究范围

邛海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 距城东南约3 km处, 是四川省独自拥有的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流域地处中国西南亚热带高原山区, 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 辖西昌市的5乡1镇以及昭觉县、喜德县的部分地区, 流域位于27°47'N—28°01'N, 102°07'E—102°23'E, 总面积为307.67 km2 (含水域面积) 。

1.2 流域地理概况

邛海属长江流域雅砻江水系, 湖泊周长37.2 km, 南北长10.3 km, 湖面面积为27.877 km2。流域内以山地为主, 地貌形态除周围的中、高山外, 中间主要是邛海湖盆区。流域为断陷盆地地形, 海拔1 507~3 263 m。邛海流域具有中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特点, 流域的地形和气候, 地质特征共同影响了水系的分布, 使得溪沟密布, 河沟比降大, 流域内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478.8 mm,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473亿m3。邛海流域的植被主要以飞播云南松纯林为主, 树木种类单一, 树龄和高矮比较接近, 十分密集, 林下缺乏中间的灌木层和地表植被。表面上看, 植被覆盖率在上升, 但实质上植被覆盖率很低。

2 邛海流域生态脆弱程度及具体体现

2.1 水体污染严重和富营养化进程加快

邛海是西昌市重要的饮水源地, 但是, 由于周边经济的开发, 工厂废气、废渣的大量排放, 以及大量的生活污水使邛海水质发生恶化。与此同时, 流域内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突出,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显示, 目前邛海水体大体上为中营养状态[2], 但也有中-富营养的趋势。目前, 邛海流域过多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土流失所带的泥沙进入邛海, 相应土壤中的有机质也随之进入其中。 (2) 大量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等, 使得氮, 磷等流入其中。 (3) 居民的生活污水汇入, 增加了氮磷的含量。 (4) 渔业养殖业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 比如在养殖过程中会投放大量的饲料, 水生生物所排放一些粪便, 还有一些生物尸体, 死亡的藻类等污染物使水质变坏。

2.2 植被破坏严重,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态日益恶化

近些年来, 随着林区原有住户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自由迁居户的不断涌入, 林区人口急剧增加。由于经济来源少, 当地林区居民只能就地取材, 靠山吃山, 以消耗森林资源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特别是近些年来林区内一些村大量发展烤烟, 导致偷砍盗伐, 乱开滥垦, 蚕食林地现象日益严重。林地面积逐年缩小, 使流域内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尤其是流域上游水系的天然林。邛海河口水域数千亩水生高等植物逐步退化, 湿地面积萎缩, 使候鸟生活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数量锐减, 使邛海特有鱼种如白鱼, 鲤鱼等受到生命威胁。同时外来物种也威胁生态安全, 如霸王草紫茎泽兰的大肆蔓延,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使邛海流域生态平衡难以维持, 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 生态脆弱度增加。

2.3 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

水土流失是邛海流域重要的入湖污染物, 流域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 流失的地类主要是坡耕地, 分布在流域内的山坡上和河流两边。邛海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128.75 km2, 占流域陆地面积的45.51%[3], 造成邛海流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原因主要为: (1) 水源条件充足, 以降水为主, 且雨季集中在5~10月, 持续降雨或强降雨是山洪泥石流的激发因素。 (2) 地形、地貌特征有利于山洪泥石流的爆发。官坝河流域地形东高西低, 整个流域水系发育, 其中主要有三条沟系组成, 分别为张巴寺河、麻鸡窝河、新仁寺河。其走向以东西向为主, 呈羽状分布, 在大兴乡政府附近汇流, 在象鼻山处由东西流向改为南北流向汇入邛海。 (3) 流域内有大量的松散物质。官坝河上游的张巴寺河、麻鸡窝河、新仁寺河流域, 分布有众多的崩塌、滑坡堆积物, 这些松散固体物质也是山洪泥石流的主要物源。 (4) 就人为因素来讲, 人口的持续增长,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滥修、滥建等造成地表脆弱, 土质变得疏松, 这些都是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2.4 湖滨带逐渐消失

湖滨带[4]指湖库水陆交错带, 湖库水生生态系统与湖库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它具有过滤、缓冲器等功能, 对改善水质、提供生物繁育生长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邛海周边的地形分析, 邛海历史上在南岸、西岸和北岸都有大面积低洼湿地, 构成邛海的天然湖滨带。由于靠近湖边易于获得水资源的补给, 以及土壤肥沃, 湖边风光秀丽, 邛海湖滨带被开发成农田、鱼塘、住房、旅游接待设施等, 不仅使保护湖泊的最后一道防线湖滨带遭到严重破坏, 还使大量的农业、渔业及生活污染物直接排入湖泊, 污染邛海水质。

3 流域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案

3.1 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3.1.1 水污染控制措施

首先, 在环湖周边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控制汽油、柴油机动船只进入邛海, 对污染严重的船只进行逐步改造, 有计划地逐步减少现有船只对邛海水质的影响。第二, 强化污染治理。针对目前生活废水和餐饮废水污染日趋严重的状况, 建议尽快启动生活污水点源治理项目和餐饮废水集中治理项目;为确保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相关组织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的和未正常使用环保设施的污染源, 将依法予以处罚, 并责令限期调整;若逾期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 建议坚决依法予以取缔。第三, 在邛海的西岸, 东岸, 南岸实行环湖截污治污, 生活污水处理。最后, 对于前来参观的游客要自觉做到爱护环境, 不随地投放垃圾,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游客做好环保的宣传工作。

3.1.2 富营养化防止措施

(1) 控制氮、磷等营养物的流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 减少废水中磷的含量。 (2) 加强水的交换与流通, 当有合适水源时可引入, 以起到稀释的作用, 从而带出氮、磷物质以及藻类。 (3) 可以投放一些淡水鱼类, 控制藻类的大量繁殖。

3.2 邛海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防治

(1) 政府要对邛海周边的林业生态建设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2) 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 实行人工造林, 避免滥砍滥伐。 (3) 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 对于坡度>25°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保护天然草场。 (4) 要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 同时避免一些企业的进驻, 以免加速生态破坏的程度。

3.3 邛海流域水土保持及泥石流防治方案

(1) 要减少人类活动的破坏, 营造景观林, 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 (2) 由于坡耕地是上游地区主要的土壤侵蚀源, 故加强坡耕地的治理非常重要, 对于25°以下间的坡耕地可以修建梯田或者修建小型坑塘以缓解地表径流, 延长汇流时间, 从而削弱对坡面的侵蚀。同时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需退耕还林, 营造防护林。 (3) 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修建拦砂坝以拦截泥沙和石块等。 (4) 在容易滑坡的地区多种植植被, 修建防护堤。 (5) 控制人口的增长,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减少人为对地表的破坏。

3.4 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

湖滨带禁止不合理的人为占用, 已占用的应限期拆迁, 退田还湖, 退房还湿, 加大力度控制野生生物, 如水葫芦, 紫茎泽兰等对海域附近生物的入侵, 保护和恢复邛海湿地。流域内湖滨带主要包括[5]邛海西岸泸山森林生态修复与管护区, 邛海南岸农田景观保护区, 邛海东岸和北岸森林生态修复与管护区, 具体修复方案如下:泸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 水土流失面积小, 需采用天然林保护以及景观保护和修复两种方案;南岸区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为农田, 宜采用退耕还林以及河岸带生态恢复等措施;东岸和北岸区森林覆盖率低, 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 主要采用河岸带生态恢复以及生态景观林建设等措施。

4 结语

目前, 邛海存在部分宜林地和难造林地, 土壤瘠薄、干燥、坡陡, 并且紫茎泽兰入侵严重, 植被恢复与重建地块落实困难, 故邛海流域内的生态修复问题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泽峰, 周申立, 薛娜, 等.邛海流域泥石流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6) :173-174.

[2]朱静平, 刘洪, 赵碧.2010年西昌邛海水富营养化状态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08) :45-46.

[3]王丽倩, 郭怀成, 刘永.邛海流域生态脆弱性及评价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5, 24 (10) :1192-1196.

[4]张东坡.邛海水域变化对西昌的影响[J].西昌学院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 (2) :38-40.

水生态修复论文 篇2

1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

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

自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

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

(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

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

(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

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

(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

(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

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

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

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

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

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

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

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

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

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

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

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

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

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

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三、结语

通过水生态修复措施,可有效减少入库的污染物负荷,进一步改善大石埠水库水体的环境状况,促进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也美化了水库的周边环境。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 篇3

关键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X17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61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化肥及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得重金属可通过很多方式残留到农田中,导致农田土壤被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具有毒性大、不易降解等特点,因此极易在人体、动物、植物中沉积,从而给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创新,努力研发出科学、环保、高效的修复技术,从而有效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问题

农业管理部门对我国多个城市的农田土壤进行了实验与分析,实验数据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农田土壤中As、Hg、Cd、Ni、Zn、Ph、Cu、Cr的单位含量都大大超过了土壤原来的背景值。防治农产品污染的农业部实验室对我国24个省市的农田土壤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30个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区,总面积大概57824平方米,农产品被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在被污染的农产品中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郊区的农田均受到或轻或重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江苏南京的农田土壤受到了Hg、Cd、Pb污染,尤其Hg污染最为严重;2010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农田土壤中Pb、Hg、Cd、Cr的含量依次超出土壤背景值的45%、68%、60%、67%;连续5年北京近郊农田土壤中的Pb、Cd、Hg含量都远远超过远郊;2010年深圳农田土壤采样点中有37%的Hg单位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采样点中6%的污染程度在中度以上。此外,香港、重庆、海南、江西、广西、河北、福建、贵州等省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Ni、Zn、As、Cr、Pb、Cd、Hg污染。

2 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的农田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而这些污染源都具有难以降解、毒性大、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找能高效、科学、环保的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技术,从而有效解决或降低重金属污染带来的危害性。

2.1 植物稳定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借助特定的生物技术降解、清除、转化、吸收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达到恢复生态效应、净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植物稳定修复就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修复效果好、没有二次污染、操作性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是借助很强的耐重金属的植物有效降低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移动能力,从而减少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富集的机会。植物稳定一般借助根部转化、沉积、积累重金属的方式,或者借助根部表面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固定下来,从而大大减小了重金属扩散到周围环境及下渗到地下水中的风险系数。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变周围的环境,可改变As、Cr、Hg的形态与价态,减弱这些重金属的毒性与移动性。有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中的Cd、Mo、Zn、Cu等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且这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黑麦草的根部,很少向叶与茎转移;东方香蒲对农田土壤中的Pb、Cd、As的吸附位置也主要在根部,并且累积量高达87.12mg.kg-1、35.12mg.kg-1、31.69mg.kg-1,而叶与茎中只有20.18mg.kg-1、2.83mg.kg-1、2.06mg.kg-1。所以,可用东方香蒲修复被Pb、Cd、As污染的土壤。当前,用红麻、荠菜、纤维大麻、五节芒、荻、芦竹、芦苇等经济植物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具有很大的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

2.2 热脱附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 篇4

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是国家海洋局于2009—2012年间启动实施的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新兴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深圳课题组与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合作完成的经典成功案例。该项目立足于深圳湾湿地现状,以提升自然湿地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为主要修复目标,从水环境与水动力、植物修复、工程技术修复等方面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适宜的修复技术,并建立了滨海湿地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研究成果促进了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近自然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对解决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工程技术“瓶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华侨城湿地生态修复示范与评估》一书正是以上成功经验的总结,从华侨城湿地的历史、修复前后的生态与环境状况、修复技术应用、修复工程实施、修复前中后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等方面,把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新技术、研究新成果、工程修复成效全面呈现出来,内容丰富,涵盖海洋学、生态学、环境学、工程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学科。既有基础现状生境调查,又有专项科学问题研究;既有技术研发的理论研究,又有技术应用的示范实践;既有工程前期的目标预期,又有工程实施后的监测评估。

本书还总结出一个湿地修复的创新模式,即湿地修复全部由企业牵头、出资、实施、管理,科研院所全程参与,打造非营利的公众教育平台的管理模式,这在中国可能尚属首次。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为本书作序,评价其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新,对全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华侨城湿地修复案例不仅极具创新性,而且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和公共服务意识强烈的精品案例,将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参与湿地保护、修复、提升工作,对全国滨海湿地保护和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意义。尤其是华侨城湿地进行系列修复和提升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持续性地开展维护管理和生态环保教育工作,为公众提供了学习环保知识、提升生态意识的场所,开创了由企业出资修复、管理城市自然资源的生态建设新模式,社会、环境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突出。通过华侨城湿地这个平台,开设自然学校、培训义工和科普志愿者,通过生态修复成果之华侨城湿地展览馆,加强民众对滨海湿地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及滨海湿地生态价值的了解,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加民众的海洋生态文化知识,进一步宣传了生态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该书作者昝启杰是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级科学主任、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研究生导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管理等工作。作者在写作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所创新的修复技术重点展开,数据翔实,突出湿地修复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注重理论研究和示范实践的比例合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设计精美,篇幅恰到好处;项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很强,项目示范性得到突出显示。可以说,在本书中,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均得到了很好体现。

本书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的示范性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既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又具有现实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一部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类专著;开创了修复实践的新领域,为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展开了新的一页,不失为一部值得滨海湿地修复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和修复工程领域学习借鉴的优秀著作。

生态修复常用词语辨析论文 篇5

关键词:生态修复;词语;辨析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学科,与水文学、植物学、地质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农学、林学、信息学、社会学等各种专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由于社会环境对水保工作要求的严肃性、复杂性、紧迫性,传统的水保治理摸式正受到冲击,新时期水保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以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现代水土保持模式上来。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能和诣共处,实现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观念的转变。生态修复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许多关于生态修复方面的新名词、术语、观念、思想、理论正在生态建设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使生态建设科学体系日趋完善,了解一些生态修复方面的名词、术语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1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理,采用人工治理与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它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学、地质学、环保学、材料工程学、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广大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区域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空间性,其外延已扩展到对空气大气层污染的修复[1]。

生态恢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对某一生态区域采取简单的封禁措施,让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的进程,一般仅指恢复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其外延较小[2]。因此,应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区别开。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治理,使其恢复原貌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如对因战争、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建设治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某种程度而言,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文化遗址的修复,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构成。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态修复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工环境,又不能以损坏原有生态为代价[3]。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由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不能叫做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既考虑移民能脱贫奔小康,又考虑保护迁入地近期和中长期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属多目标移民。生存移民则着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短期和长期的损害,属于单目标移民。生存移民迁入地多居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荒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应实行生态移民。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单一的生存移民,以开辟新的“生态家园”。无论何种移民方式,都应保护好当地动、植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生物入侵、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引进外来生物品种和生物品种自然入类,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在健康上带来威胁的生物侵害行为。它危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造成生物污染,能压制和排挤本地种群,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严加预防和控制。

植物侵蚀指引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物种自然传播,而造成某一地区土壤结构层次和肥力受到破坏,植被受到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相对于生物入侵,它的影响较小,但也不能忽视。

我国有1/2以上的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必须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贯彻实施《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做到防治结合,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制止生物入侵,如充分种植皇竹草就能大大减轻紫茎泽兰的入侵。

5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数十千米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层。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即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都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即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同时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以达到生物多样性。

6水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水域荒漠化的体现。携带营养物质的泥沙进入水域或有机物附着在泥土中吸入水中,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河道、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减少,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数量的不同,水体出现不同种类的颜色,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洋则叫“赤潮”。

7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住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多样化建筑结合体,是一个被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和充满想念空间的生态概念,它是按照住宅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绿色住区不是单纯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模式,关键是住区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绿色生态建筑也称可持续性建筑,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在某一区域开发、建设的具有生态示范园区保护特生的生态范围或设施。生态建筑讲求材料的严格筛选、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绿色的建筑就是生态建筑,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可以称得上典型的生态建筑。

8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从德国引进的新的生态文化概念,是指由“资源—产品—废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它包含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变革。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身体力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观念的载体。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进行生态工程示范区试点,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问题,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资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工程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即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在河岸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形成生物堤坝。生物堤可以约束河道摆动,缓洪落淤,避免洪水冲淘,省工效宏。对于新型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堤坝,可以按照“技术本土化”的要求,建造“绿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使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壤层,达到枝繁叶茂、连成一片,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个由美国、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术语,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区域的天然林、原始林,是直接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群,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建成后,可以维持大气圈的碳氧平衡,缓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汉、重庆这类“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森林与郊区森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手段,即在水面以下种树,以解决河道里黑臭问题。在水面下种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将河水变清50 cm,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适当放养一些鱼、蚌、螺蛳类水生动物,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净化水质,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0效益监测、预防监督

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区,通过科学监测,以“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的同时,各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须把生态修复纳入水保监督执法的日常工作,要有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护工作,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试点工程区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效益监测和预防监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1结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增强了人类知识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生态修复工作在各地的迅速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观念在实践中涌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名词、术语,以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12参考文献

修复地球,用生态艺术 篇6

修补的不仅是环境

有人问我:“约翰内斯,你究竟是做什么的?艺术家?教育家?周游世界的景观设计师?人类与地球的透视者?”或许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准确地说,我应该是上述角色的综合体。

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我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了两年。但是从事的设计工作并未让我感到满意,我时常扪心自问:怎么可以将活生生的人放进我们所设计的箱子中?于是我开始希望有一种设计能让人融入更适合他们的环境中,这便是我对人文建筑最初的构想。幸运的是我随后接触到了约瑟夫·勃伊斯教授的“人文塑料”艺术,他在卡塞尔的作品“七千棵橡树”中展现了人文雕塑有关生态时光的一面——用五年时间种植了7000棵橡树,这是一种互动式的自然艺术,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参与到这个生态雕塑的制作中,感受雕塑中浓缩的地球的变迁。在如今这样钢筋水泥的社会中,这7000棵橡树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动与温情。自此“每一个人都是共创地球的艺术家”这个观点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中。

我热爱“自然”这个主题,因此无论在何地,我都渴求去了解自然最本质的声音,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来修复生态。刚开始的时候,我与学生们开展了重新造林的活动,而后我带领着学生在校园附近进行开放式教育——我将教育场景设置在自然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而后又和他们一起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恢复生态景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着与自然关系的微妙变化并乐享其中。令我欣喜的是,不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些参与进来的年轻人们在心态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态康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修补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自然关系。

第一个景观治疗项目

当我站在海德堡瓦尔多夫学校新建教学楼前的时候,眼前并没有孩提回忆中温馨的校园画面,首先占据视线的是随处可见的一大堆建筑垃圾,校园中没有一丝绿色的气息,这让我感到十分震惊。我难以想象当我们的年轻人在这样的封闭校园中学习人类积淀下来的经验与历史的时候,他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渴望改变人与自然隔离的不合理现状,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景观治疗项目——海德堡的学校公园。

在成为该校的艺术教师后,我立即开始与学生交流我的公园设想,并时刻提醒他们公园规划中的艺术特性,这很快让他们提起了兴趣。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开展户外工作,当天气糟糕的时候,我们便在室内用木材、石头和颜料做设计。就像你们能理解的那样,我和年轻人们正努力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园,这听上去十分有趣是不是?我们准备将公园设计成一个丘陵式的景观,种植各种树木,自由形状的运动草坪,蜿蜒曲折的小道与水流,各式各样的假山和潮湿的花坛。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十分有趣的班级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在十点钟时为山丘运输最多的石头。利用这样的土堆山丘,我们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附近高速公路的噪音,而这样的丘陵设计也为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带来了不少的安全感——我们要将海德堡设计成生活与体验的空间,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参与劳动的年轻人体验到丰富的自然环境,他们开始恢复本应有的朝气。

后来,我又建议大家学习凯尔特人的石质建筑,在我们自己的公园中建造一个石质风格的能量场——就像是一座具有再生能力的生态加油站。四年后,一位占卜学家在测量这块公园土地时发现其蕴藏着非常巨大的能量,这一结果也让同学们无一不感到意外——他们开始发现这不仅是个兴趣作业,还是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在我的观点中,让年轻人在教室里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是十分无趣的,所以我喜欢邀请大家参加我的项目,在实践中切实地获得经验和成长。比如有一次我请大家结合自然环境合作完成一个渡河项目,要求大家一起来雕刻一条五米长的独木舟,然后划着独木舟横穿学校附近的内卡河。在制作独木舟的三年里,时不时有学生对这个项目产生怀疑,他们问我为什么要做独木舟而不是课堂上示例的其它小制作?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做一件吃力的事情?但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他们开始发现看问题不能太急功近利,并逐渐学会培养耐心和毅力,将自己还原到一个更原始的状态中——只借助木头、锤子、榔头等简单工具的帮助完成这个需要不断贡献的劳动工作。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轻人最终学会了如何合作,并凭借集体的智慧制造出了独一无二的独木舟。

开船仪式上,每次两名学生乘坐他们自己打造的独木舟,一人划桨,另一人渡河,然后大家调换角色直到所有人都到达对岸。在活动中途,不知情的代课老师还被同学们扔下了船。经历了那次的渡河行动后,我发现那些娇生惯养的青年人开始喜欢亲近自然,愿意在集体中分享自己的乐趣,并开始享受劳动成果的乐趣,这几点令我的同事们也感到十分吃惊。比起在课堂里听老师讲什么是水,这样的经历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水,是河,就连把船推到河里这一简单的动作,也能使他们置身于自然中,真正去观察自然的特性和变化,而不是在封闭的教室里反复观看那些没有生命力的树叶和河流的照片。他们之前的疑惑也最终得到了答案——许多人从一整块木头刻一条独木舟做起,学会了触摸地球的脉搏,开始尝试跟河流、山峦、草原进行沟通和对话。

绿色景观岛和生物动力农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那些20岁左右的青年人身上,总能感受到十分鲜活的巨大能量,我也非常乐意在所从事的项目中看到年轻一代对自然与生态关系的正确改观。为此,我开始在世界各地邀请当地的年轻人一同进行景观修复项目。

有一次,在西班牙南部的山地荒漠,我们的目标是把2.7平方千米的荒漠山地改造成一个“绿色的景观岛”。我和来自三所不同学校的27名学生驻扎在改造后的简陋窝棚中,在炎炎烈日中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这次的项目与前几次有所不同,我们完全离开了自身熟悉的校园环境,在异国他乡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们一起开展项目,而这次项目明确的保护目标与措施,也让我们的工作与前几次相比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了给山地带来绿色的生机,我们先得准备好充足的幼苗。由于外来植物无法存活,我们开始四处寻找当地植物的种子和幼苗。学生们花了三天时间去寻找合适的种子,为了能按时完成任务,他们还自发地规定每人每天必须找到300颗以上的种子。四天后,我们终于找齐了足够的种子,整整一万颗!然后还需要寻找适合的播种时机。大家把橡树种子放在麻袋里浸泡两天后,在表土层挖出一个个30厘米深的小坑,每个坑里放下三颗橡树种子,然后用薄薄的土盖上。为了避免单一种植,我们还种下了从附近学校免费获得的700棵石松。埋好种子后,同学们又用一周的时间给种子建了一圈可以收集水分的石头小围墙。在此前开展的多次国家绿化行动中,植物的存活率仅为20%,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在我们集体的智慧与努力下,这次的绿化存活率超过了50%。大概也因为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成效不错,也让不少年轻人对生态修复重拾信心,开始有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修复的活动中。

有时候,当我们关怀自然的时候,我们本身也会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在某次美国新奥尔良经历了飓风之后,我和四十多位年轻人从美国各地赶到那里。我们跟很多当地人交流,并讨论如何帮助新奥尔良重建家园。当地人说他们想要的不是城镇的复原,而是希望我们能修复当地原有的生态面貌、展现飓风所留下的自然意义。

于是我们想到了农耕里的一种生物动力农法,用牛粪、矿物质和水第一分钟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第二分钟按逆时针方向,利用这种方法创造出一个漩涡来,可以帮助种下的种子更好地生长,这是非常神奇和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让好几百人一起创造出这样的旋涡,然后到各个地方去种树。因为这就是飓风向我们显示出来的东西,我们也这样遵照自然的意愿帮助当地人重建了新奥尔良。最后我们还创建了一个公园,以台风的转动路径为创意,以此向大自然致敬。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这个图案带到学校来,所以在篮球馆也做了类似的图案,把球队改名叫飓风球队,我想这也是他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入感悟的体现吧。

由此可见,自然界作为世界的第一件艺术品,而我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义务与自然合作,就能把这件艺术品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深信的一个原则,这也是我希望所有年轻人能够理解的。

责任编辑:曹晓晨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篇7

河道是包括河堤、护坡、河床、水体、微生物和动植物的复杂生态系统, 既是防洪排涝、引水抗旱的重要通道, 又是休闲娱乐和观赏旅游的场所。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 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 大量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 加上河流管理和维护的缺失, 河道普遍出现形状单一、河道结构硬化、水环境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河道景观严重散失等问题[1]。然而, 河道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是当前河道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进步对于河道生态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是在坚持自然原则、生态原则、整体景观原则的基础上达到改善河流水质、优化河流景观、设计合理的空间的目标[2,3]。

2.1 自然原则

自然原则是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河道生态修复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尽量运用自然材料, 例如, 运用木桩、抛石、沉石进行护坡护岸, 在河堤上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 河道内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环境来净化河道水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河道污染的现状, 缓解河道污染的问题。

2.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 就是要充分考虑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在采取因地制宜发展稳定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栅等处理技术的同时, 应重视河岸植被建设, 为水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合理空间, 确保水体适合分解微生物的生存。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可以提高水域生物净化能力, 从而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物, 使河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状态。

2.3 整体景观原则

整体景观原则, 就是从整体景观的宏观概念出发, 整体上把握河道景观的现状以及河道污染情况, 将治理、修复、净化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结合, 进行立体修复, 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主要目标是净化水质、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目前改善河流的水质主要技术手段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3种方法, 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包括生态工程修复、生态护堤和河道景观设计等措施。

3.1 净化河流水质技术

3.1.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主要是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改善受污染河道的水文条件和底泥环境条件, 从而达到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4]。目前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底泥稀释和冲刷、引水换水、机械除藻、水力调度、气体抽提、空气吹脱等技术, 这些技术有目的明确、见效快等优点, 但同时存在工程量大、成本高、治理不彻底等不足。

3.1.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就是向受污染的河道中投入化学改良剂, 通过药剂学改良剂能够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对环境无害的中性物质,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该方法常用于处理突发性水污染, 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 但治理效果不佳,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化学修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理手段。

3.1.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作用, 将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浓度降至最低, 实现河道水质生态恢复的目标。

(1)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法是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其净化机理是植物的直接吸收、植物根茎部释氧、生物化感、植物根系微生物降解。研究表明, 水麻、一年蓬等植物能高效吸收重金属镉;水芹菜、马尾草等植物能富集水体中N、P;金鱼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向水体中释放的化感物质能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5]。

(2)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不仅能够清除水体污染物, 对水中营养成分的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有特殊分解转化能力的微生物在河流生态修复中倍受欢迎。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加营养物质或曝气增氧等方式, 目的是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是直接向水体中投加高效降解菌。目前应用广泛的有: (1) 微生物强化法 (通过调控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pH值、营养盐浓度等, 促进土著微生物吸附、吸收和降解河道中的污染物) ; (2) 生物膜技术 (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组成生物膜, 通过与污水充分接触, 降解其中的污染物) ; (3) 投菌法 (向污染水体投加针对不同污染物性质的高效菌种, 如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些技术在国内外河流污染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6]。

(3) 复合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都是单独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发展的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单独运用某一种植物或微生物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 人们会将各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整合, 多种生物合理配置, 从而使修复效果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复合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人工浮岛技术 (由人工设计建造漂浮在水面上供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栖息繁衍的生物生态设施) 和人工湿地技术 (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上面的多种水生植物组成) [7]。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基质填料、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实现对水体中绝大部分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进行分解吸收, 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8]。

3.2 优化河流景观和设计合理的空间

3.2.1 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态工程修复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边坡坡度;二是配置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三是修建池塘。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塘的交替出现, 一方面增加流水的紊动, 促进了河水充氧, 另外, 浅滩、深塘和池塘的底层有大量底沙和淤泥, 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主要栖息地和保护区, 以及觅食空间, 保护了生态多样性[3]。另外, 河坝、混凝土河道等对河流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应尽量避免。有很多新兴生态环保材料, 如生态砖、生态水泥和生态混泥土等都能够提高河流的生态效益。

3.2.2 生态护堤技术

生态护堤技术分为植物护坡技术和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植物护坡主要通过植被根系的力学效应 (深根锚固和浅根加筋) 和水文效应 (降低孔压消弱溅蚀和控制径流) 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 还能进行景观造景[5]。生态护堤技术可以防止单一工程型护坡技术带来的呆板和负面生态效应, 极其有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同时也具备传统护坡的防范、保护功能。生态护堤技术将河流的安全防护和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 是确保河流安全和生态环保的良好措施[7]。

3.2.3 河道景观设计

河道道景观设计包括河道形态设计和河岸的绿化美化。河道形态设计首先保障河流安全防护, 降低河水流速、削减洪峰流量, 在此基础上应提高河流的空间异质性, 为各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9]。例如横断面上避免混凝土和浆砌石的硬质护岸;纵断面上设置蛇形曲线, 合理布置深潭浅沟, 尽量恢复河流的生态原貌[10]。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修复中, 河流绿化应考虑将河水和植物合理搭配, 从而使得河流生态与城市整体景观和谐统一。

4 展望

河流的污染和结构的破坏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加强河流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热点问题。鉴于每一条河道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应充分考虑“一河一策”的修复理念, 关注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作用。尤其倡导以生物修复技术法为主导, 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 最大程度实现河道的污染治理、河道景观美化和沿河居民生活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黄明生, 陈振楼.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141~142.

[2]Cechtv.Principles of water resourse history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policy[M].NewYork:JohnWiley&Sons, 2003:101~135.

[3]王春亚, 徐剑.浅析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J].中国水运, 2013, 13 (2) :68~69.

[4]江惠霞, 肖继波.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 (3) :138~143.

[5]王雪芬, 李志炎.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 211 (2) :97~101.

[6]马媛媛.城市河流污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 2014, 65:120.

[7]William.Mitsch, Jean Claude Lefeuvre, Virginie Bouchard.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to River and Wetland Restor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2, (18) :529~541.

[8]伍亮, 成水平.城市景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34) :16790~16792.

[9]李兴德, 颜宏亮, 马静, 等.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 17 (8) :4~6.

浅谈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生态修复 篇8

1 矿区生态修复的基本理念

人们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而逐渐开展起来的, 这样远远滞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不仅需要浪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人力, 而且成效甚微。因此, 需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先开采后保护的模式, 要在开采之前就制定好生态环境修复的预案, 并在开采的过程中全面的落实好这一预案。只有这样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1.1 矿区生态修复的意义

矿山开采之后如果不进行妥善的处理, 那么没有进行覆盖和管理的大量尾矿以及相应的垃圾物, 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就会随处乱飞, 造成大量的风沙;此外含有重金属的矿物在长期的降雨之后可能会渗入地表, 污染地下水, 对人类、牲畜甚至是植被造成恶劣的影响。据统计, 每年因为矿区的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

1.2 目标生态系统原理

我们一直所讲述的“恢复”, 并不是单纯的指把矿区的自然生存原貌进行恢复, 而是需要在其进行开采之后, 进一步对其生态系统实施修复、改造以及整治。同时在对矿山生态进行恢复过程中, 也需要依照不同地区的不同岩土性质、人群需求以及区域特点等等, 对其生态重建目标进行确定。其中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 最主要的要求就是需要因地制宜, 实施分类指导, 以能够对当地矿山废弃地的经济价值, 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应用。可以依照矿区废弃地的不同目的和不同用途, 通过建立林业用地生态系统、牧业用地生态系统、休闲娱乐系统以及农业用地生态系统等, 对其实施有效修复。

1.3 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矿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形成的两大研究领域是:以中国矿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为代表、以煤矿废弃地为对象、以土地利用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以中山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为代表、以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环境污染的控制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为主要目的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煤矿方面, 中国矿业大学对开采沉陷耕地破坏的机制及其生态恢复提出了一些新技术。

2 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首先, 进行开采之后的矿山会形成大量的尾矿堆积这些尾矿随着大风天气会逐渐的弥漫开来, 造成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加大, 进而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同时, 开采后的矿山地下处于空洞的状态, 如果遇到地壳的轻微运动, 就可能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最后, 矿产资源如果不出力妥当, 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有害的物质随着地表进行渗透,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 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的修复措施

3.1 对采矿区的生态修复

对煤矸石的应用和煤矿生态治理:

对已煤矸石、煤泥以及洗矸中那些不能够进行燃烧的部分, 只要通过循环硫化床的低温燃烧之后, 也能够具有一定的活化和脱炭作用, 其煤渣同样也能够在建筑材料中进行使用, 其中一部分可以直接在水泥中掺入使用, 还有一部分还可以应用在制砖过程中, 因此可以说加大对煤矸石的应用, 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那些中薄煤层, 则就需要采用里层带高压注入泥浆技术, 以便可以对地面沉陷进行一定的减缓和减少;如果当地为劣质煤层或者其煤层结构非常复杂, 那么就需要对房柱式采煤法或者柱式采煤法、条带式采煤法回采进行采用, 以能够对开采之后地表塌陷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减轻其对地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2 矿山水资源的修复

矿山开采对水的损害则体现在地表水损害以及地下水损害中。可以对人工湿地进行构建, 从而通过植物的微生物作用, 对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然而地表水会因为其矿山的过度开采, 而造成水位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水, 以能够有效缓解当地的用水压力, 同时再对蓄水池进行构建来协同解决这类问题。保护矿区水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为:对水资源使用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强化, 对矿区废水废物污染控制效力进行加强, 实现矿区采空区积水和污染的科学化管理。

3.3 尾矿的合理利用

尾矿是指开采之后没有矿产资源的矿体, 由于我们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还停留在粗放型, 因此, 对于尾矿的处理极其不合理。通常来说尾矿都堆在了山坡之上, 不仅留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遇到阴雨天气等, 还会造成重大的环境污染, 因此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尾矿的合理利用。例如可以通过高新的技术手段实现尾矿的二次利用, 继续开发尾矿中可以利用的成分, 缩小尾矿的体积, 提高尾矿的价值, 促使人们加大对尾矿的利用, 变废为宝。垃圾是放错了资源, 这一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 真正要实现尾矿的合理利用关键在于技术的研发, 因此要鼓励技术人员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

3.4 增强环保意识和完善监管体制

目前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此落后, 与意识淡薄密不可分。传统的矿山开发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经济价值, 并没有认识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从上到下组织进行环保理念的学习, 并要在实际的开发工作中切实的落实好各项环保举措。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对于环境保护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 同时关停或者惩罚生态修复工作落实不到位的企业。

4 结论

经济的建设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也是迫在眉睫的。因此, 必须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强资金投资, 提高设备革新,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就落实好生态修复工作, 将开发工作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够促进国家的能源建设, 推动经济的发展, 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也随之带来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文章从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成因入手, 调动各个领域和部门, 具体的论述了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措施和方法, 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毕亚凡, 徐俊虎.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2 (10) :28-31.

[2]李保冬.我国矿山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J].科技探索, 2013 (7) :93-97.

生态修复常用词语辨析 篇9

1 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

生态修复是根据人与自然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辩证关系的原理, 采用人工治理与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 恢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生态修复涉及内容广泛, 它需要生态水文学、植物地理学、资源生态学、森林园艺学、地质学、环保学、材料工程学、生物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生态修复不仅是水土流失地区的重点工程, 也是广大城市、农村河流、沙漠、森林、矿山、海洋等区域开展生态治理的重点, 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空间性, 其外延已扩展到对空气大气层污染的修复[1]。

生态恢复是指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 以及生物界“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 对某一生态区域采取简单的封禁措施, 让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的进程, 一般仅指恢复其天然植被和自然生态, 其外延较小[2]。因此, 应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区别开。

生态重建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指对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地区进行修复治理, 使其恢复原貌和改善生态的生态活动。如对因战争、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海啸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破坏的地区进行建设治理、环境改造和生态恢复。从某种程度而言, 对一个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和文化遗址的修复, 也属于生态重建的范畴。

2 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组成, 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 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构成。生态环境按是否经过人工改造来划分,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生态修复必须做到保护自然环境, 创建良好的人工环境, 又不能以损坏原有生态为代价[3]。

自然环境是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 由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 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非生物因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环境, 不能叫做生态环境。因此, 生态环境反是自然环境的一种, 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3 生态移民、生存移民

生态移民是从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出发, 既考虑移民能脱贫奔小康, 又考虑保护迁入地近期和中长期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保护迁入地原居民利益不受损害, 属多目标移民。生存移民则着考虑增加移民经济收入、解决温饱, 不太关注对迁入地生态环境短期和长期的损害, 属于单目标移民。生存移民迁入地多居于未开垦的处女地或荒漠地区。

从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 应实行生态移民。对于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区, 可以根据需要实行单一的生存移民, 以开辟新的“生态家园”。无论何种移民方式, 都应保护好当地动、植物资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 生物入侵、植物侵蚀

生物入侵指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引进外来生物品种和生物品种自然入类, 对新生态系统物种及人在健康上带来威胁的生物侵害行为。它危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 破坏生态系统功能, 造成生物污染, 能压制和排挤本地种群, 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生物入侵已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必须严加预防和控制。

植物侵蚀指引种不良植物和品种或不良物种自然传播, 而造成某一地区土壤结构层次和肥力受到破坏, 植被受到影响, 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过程。相对于生物入侵, 它的影响较小, 但也不能忽视。

我国有1/2以上的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要防治生物入侵, 必须加强执法监督, 认真贯彻实施《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 做到防治结合, 利用自然界植物“相生相克”的原理, 充分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制止生物入侵, 如充分种植皇竹草就能大大减轻紫茎泽兰的入侵。

5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数十千米的地壳, 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容层。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 即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体都不是孤立的, 都与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即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遗传 (基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跟多种环境因素相作用的结果, 是生态系统进化的体现, 同时意味着生物种群在个体数量上的均衡分布。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生态多样性以达到生物多样性。

6 水华、赤潮、富营养化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是水域荒漠化的体现。携带营养物质的泥沙进入水域或有机物附着在泥土中吸入水中, 是形成赤潮的原因之一。赤潮是水域富营养化的特征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含氮、磷生物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湖泊、河道、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水体中藻类及浮游生物和绿色植物迅速繁殖, 使水体透明度下降, 溶解氧减少, 水质恶化, 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时, 随着藻类及浮游生物数量的不同, 水体出现不同种类的颜色, 如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叫做“水华”, 发生在海洋则叫“赤潮”。

7 绿色住区、绿色生态建筑

绿色住区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多样化建筑结合体, 是一个被赋予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和充满想念空间的生态概念, 它是按照住宅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 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科技手段, 合理安排, 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与系统内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绿色住区不是单纯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模式, 关键是住区内综合素质的提高。

绿色生态建筑也称可持续性建筑, 是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 在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的基础上, 在某一区域开发、建设的具有生态示范园区保护特生的生态范围或设施。生态建筑讲求材料的严格筛选、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环境的合理布局。并不是一切新疑的、天然的和绿色的建筑就是生态建筑, 苏州园林式的建筑, 可以称得上典型的生态建筑。

8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个从德国引进的新的生态文化概念, 是指由“资源—产品—废物”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它包含了人类发展观念的变革。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内地各省市身体力行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新发展观念的载体。利用循环经济理念, 可以进行生态工程示范区试点, 变废为宝, 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利用循环经济模式, 可以治理水域的荒漠化问题, 改善和利用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成分,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资源再生利用的各地“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工程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 即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9 生物堤、城市森林、水下森林

按照生态修复的原则, 在河岸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 形成生物堤坝。生物堤可以约束河道摆动, 缓洪落淤, 避免洪水冲淘, 省工效宏。对于新型河道两岸的混凝土堤坝, 可以按照“技术本土化”的要求, 建造“绿化混凝土”即多孔混凝土, 使树木通过这些孔隙进入土壤层, 达到枝繁叶茂、连成一片, 形成特殊的混凝土生物堤。

城市森林是一个由美国、加拿大生态学家提出的新的生态术语, 它不同于山区、高海拔区域的天然林、原始林, 是直接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群, 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建成后, 可以维持大气圈的碳氧平衡, 缓解城市尤其是象南京、武汉、重庆这类“火炉”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森林与郊区森林结合可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水下森林”是一种新的生态修复手段, 即在水面以下种树, 以解决河道里黑臭问题。在水面下种植菹草等沉水植物能将河水变清50 cm, 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除了沉水植物外, 也可以栽培一些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 适当放养一些鱼、蚌、螺蛳类水生动物, 达到动植物和谐共生、净化水质, 从根本上消除黑臭的目的。

1 0 效益监测、预防监督

生态修复效益监测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4]。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区, 通过科学监测, 以“3S”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了解和掌握生态自我修复的规律和效果, 为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在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执法的同时, 各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 必须把生态修复纳入水保监督执法的日常工作, 要有专门队伍和人员负责生态修复区的监督管护工作, 充分发挥乡村管护人员的作用, 加强对试点工程区的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在生态修复过程中, 效益监测和预防监督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1 1 结语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新兴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 增强了人类知识更新、改造自然的能力, 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 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生态修复工作在各地的迅速开展, 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观念在实践中涌现。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应学会掌握和接受更丰富、更实用的新名词、术语, 以指导生态修复领域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文卫, 杨逢乐, 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9) :138-140.

[2]何发钧, 徐洁, 杨永辉, 等.宁夏彭阳县土石质山区生态修复技术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217-219, 251.

[3]蔡继祥.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347-348.

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篇10

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日俱增,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因此,使矿区在生态修复后能达到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1 对地表景观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都不同程度地对地表景观造成破坏。露天开采主要通过剥离挖损土地而改变地表景观;地下开采由于矿物的采出而导致上覆岩层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以及山体本身,严重破坏了地表景观[3,4]。

2.2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通常要压占大量的土地。露天开采中,采矿剥离的表土、井工采矿后的废石,以及选矿后的尾矿都会破坏与压占矿区土地[5]。地下开采中,挖损土地会导致地面沉降和塌陷,同时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3 对水资源的破坏

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造成影响。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有取水、河道和水文的改变、水质的污染等。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面沉降等。

2.4 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建设会对矿区地质结构产生扰动,地下开采、地面及边坡开挖都有可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地质灾害[6]。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尾矿库管理不当,易引发溃堤垮坝等灾难事故,引起泥石流,淹没耕地、淤塞河道、损毁公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7]。

2.5 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植被破坏、矿渣堆放等都会对矿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由于废弃土地中微生物活性差,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十分缓慢[4]。

3 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及特点

矿区废弃地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破坏的、不经过一定的处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主要分为以下4种。

(1)废石堆废弃地,是由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的矿石堆积形成的。这种废弃地的特点是废弃物粒径常在几百乃至上千毫米,难以在短期内自行粉碎风化,并且空隙大,持水性差。

(2)开采坑废弃地,是伴随矿物开采而形成的采空区及塌陷区。开采坑废弃地形成的深坑会因常年积水形成潮湿的湿地。

(3)尾矿废弃地,是通过分选精矿物后剩余的固体废物形成的。由于现在的技术条件有限导致选择矿回收率较低,使得尾矿排放量较大。

(4)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区辅助建筑物和道路交通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7]。

4 矿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矿区生态修复是指对采矿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矿区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修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修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8]。目前研究的主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如下。

4.1 矿区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造成的最重要的生态破坏就是土地退化,因此,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就是土壤基质改良。

4.1.1 地表土保存技术

因为可耕种的表土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在矿山开采之前,可先取50cm左右厚的土壤保存,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再把封藏的表土填回[9]。

4.1.2 废弃地改造技术

因为废渣的淋溶水中镉、汞、铅、砷等剧毒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所以,在进行地表土改造之前,可先建造一个人工隔水层,减少地表水下渗,从而减少淋溶水中有毒元素的含量[10]。

4.1.3 土壤增肥改良技术

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添加营养物质、有机物质等有效物质来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缩短植被演替的过程,加快矿区的生态修复。

4.2 矿区生态修复的生物措施

4.2.1 植被修复措施

植被修复是生态修复中生物措施的关键,而根据具体环境条件与需要选择适宜的树种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首先分析土壤的物化、生化性质,查明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通气性、土壤氮素等,从而选择树种、草种。应遵循的原则是:①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②优先选择固氮树种等植被;③尽量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被种子,也可以引进外来速生植被;④植被修复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高,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多种功能效益,主要包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以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同时,矿山废弃地一般重金属污染较重,植被修复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植物吸收、植物挥发、植物固定3种措施来进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4.2.2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在矿山植被恢复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技术可以增加植物对营养的吸收、改良土壤结构、减少重金属的毒害以及抵抗不良环境。主要运用的微生物有以下两种:一是抗污染的细菌,二是利于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微生物[11]。

4.3 尾矿的综合利用

未经处理或再利用的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还污染环境,对尾矿进行合理的综合利用,能带来显著的环境及经济效益:①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②作为二次资源制取新形态物质,不仅能变害为利,更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造成的伤害;③用废石与尾矿作为井下采空区的充填材料不仅能节省费用,还能避免土地占压,又可减少水土流失源。

5 结论与建议

矿区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当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长远规划出发,同时结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尾矿的综合利用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修复,使矿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人类活动和遵循自然规律相互协调,促进和谐社会建造,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

目前矿区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

(1)目前,对矿山废弃地中单个重金属的污染治理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一般矿山都不是单一的重金属污染,因此需要找到适合治理多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2)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必需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3)采矿企业追求利润、法律法规在执行中不当等都导致了矿山的破坏,所以,要各尽其责,做好防范措施,减轻后期的治理。

上一篇:民族文化旅游网络规划下一篇: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