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

2024-06-10

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精选十篇)

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 篇1

我国的铀浓缩生产, 是一条长长的生产链, 从矿石到原料, 从原料不断改变形态转化成可以进入铀浓缩级联并提纯, 然后生产成核元件, 最后进入应用环节, 而在这不断转化的过程中, 做为核材料的载体——核容器非常重要, 一个是对核容器本身的材质、制造、使用有各种严格的要求, 要耐腐蚀、要防辐射、要有一定的压力条件、要安全运输、要快捷使用, 另一个就是所有的核物料管理也均是以核容器做为一个核算单位, 做为一个单独的批次进行管理。在这条长长的生产链中, 铀浓缩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链环, 而在这个环节所牵涉到的核容器也数量大、形状各异、要求不同。

目前在我国几个重要的铀浓缩生产厂, 核容器的管理主要还是沿袭着原始的手工台帐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核电站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国家对核电生产的强烈需求, 浓缩铀生产规模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各浓缩铀厂内周转的物料、容器及空容器数量大种类多, 周转环节多, 周转速度快, 要求各不相同。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生产的需要, 经常造成容器在某些环节迟滞, 有关数据不准确, 部分容器和物料可追踪性不强, 影响容器的正常使用, 还有极个别因为手工差错而造成容器使用失误致使产品质量不合规定的现象。

2 核容器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1 管理复杂性的要求

各浓缩铀厂生产流程中核容器管理包含储运、周转、调拨过程中所有的物料及容器的管理、交接, 是主工艺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牵涉到的物料包括了原料A、半原料B、产成品C、贫料D等系列, 在用容器、取样器、封存料容器等及各种带残余量容器, 所要周转的包括各相关工号七八个平衡区等厂房, 库存期间分别分散在十多个库房中。由于完全依赖手工记帐和记录, 对容器及物料的周转情况无法及时掌握, 造成了部分环节的塞滞, 对下一环节的使用造成了影响。同时可能由于手工原因造成误用或数据失真, 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2.2 国家核电发展的要求

根据国家核能发展规划要在近十年之内发展到目前10个以上五0四厂现有生产规模的规划, 且仅五0四厂目前就已经在新建两个同等规模的铀浓缩分离厂。如此复杂的管理, 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 已经无法适应生产管理需要。

2.3 核材料管制的要求

国内同行业在核容器管理上基本还没有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国家核管办开发的核材料衡算系统, 主要偏重于核材料管制及帐务传递, 偏重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核材料控制, 由于其并非是针对浓缩铀厂内部管理而开发, 所以无法满足企业对容器周转管理的具体要求。实施核容器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加速核容器周转, 是核材料管制的基础工作。

3 核容器信息管理的软件功能设置考虑

3.1 设计思想

1) 本软件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VC++6.0, 以ACCESS数据库为载体进行开发, 尽可能复原手工操作程序, 简化操作过程。主要考虑了可移植性、可扩充性以及大数据量的储存。

2) 本软件要充分考虑未来分离功生产能力增长、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等长远发展, 在软件实现上考虑并预留接口。

3) 软件设计本着最大限度减少操作人员对软件运行的干涉度、提高软件运行的傻瓜性, 增加管理软件的可靠性, 尽量本着从使用人员的角度考虑程序流程, 墙加程序的亲和性。

3.2 容器调拨功能模块

整个软件的核心模块, 所有的日常管理工作均通过此模块进行。完成从各库房与各工号之间的带料容器和空瓶的调拨, 并即时打印固定格式的物料调拨表。主要完成进料工作如原料、半成品、自产半成品、产品、产品液化、贫粒、各种样品入库。出料工作如原料、半成品、产品液化供料, 产品出厂、各种样品处理、物料零星调出。 进容器如外厂、主厂房、清厂房、液化厂房、中分室等工号退各种容器、新制容器入库、出租容器回厂、租用外厂容器;出容器如外厂待用容器、原料返空桶、各类容器租用、清洗容器、倒残余量、中间容器周转、主厂房受料、液化厂房待受料。

3.3 档案管理

主要完成不通过正常调拨程序的核容器数据库维护, 如新增加容器、报废容器、容器信息调整维护、纠错等功能。

3.4 查询统计

按厂房地点、容器型号、容器状态、月出入库、物料型态查询以及用户自己定置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 通过不同的查询要求, 满足用户对核容器数据随时进行了解和掌握。

统计报表, 汇总库存物料统计表、库存容器统计表、收发存统计月季年报表等。

3.5 系统设置

操作员及密码管理、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系统代码维护、数据备份、仓库信息管理、设备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工作日志管理。

4 核容器信息管理的数据模型及软件实现

4.1 软件算法及程序数据模型

4.1.1 容器调拨模型, 如图1所示

4.1.2 档案管理模型, 如图2所示

4.1.3 查询统计模型, 如图3所示

4.1.4 系统功能模型

此处主要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内部管理的需求, 扩展一些相应的如密码修改、增减管理员等功能。

4.2 建立数据库模型

数据库载体采用ACCESS系统, 建立Contain.mdb数据库, 数据库包含相应的四张数据表, 数据表项之间通过优化实现信息的最小化冗余度。各相关表之间通过整个数据对象的唯一标识符“容器号”进行相关性连接。

1) 容器数据库表Contain, 此数据表为核容器管理的基础数据表, 也是软件的管理对象, 更是日常管理工作的对象。对象的属性 (也即数据库字段) 包含:容器号 (c, 文本字段, 下同) 、工作工号 (c) 、容器类型 (c) 、装料产品 (c) 、丰度 (c) 、进工号日期 (d, 日期字段, 下同) 、皮重 (n, 数字字段, 下同) 、总重 (n) 、上一次检修时间 (d) 、容器档案 (c) 、容器状态 (c) 、容器来源 (c) 、制造时间 (d) 、制造工厂 (c) 。

2) 操作员数据库:Operator, 此数据表为对操作员进行授权登录等的数据表。

3) 工号数据库:WorkAddr, 此数据表为根据各生产厂家内部平衡区划分及工号命名不同而进行定置及修改。

4) 容器档案数据表:ContDocument, 此数据表为对各容器历史信息进行储存的功能表, 通过此表可以对容器的每一次周转及工作进行跟踪。

4.3 软件功能实现

4.3.1 软件解决的技术难题

1) 复杂多条件查询。由于核容器数据对象属性有十三个之多的属性, 均属日常管理关注的重点, 需要通过多字段进行组合查询, 通过类代码重用及指针技术, 使该模块满足了基本的查询分析要求。

2) 写内存设备及打印。由于要求的固定格式表格较多, 且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渠道, 利用了MemDC和Cbitmap相结合, 充分发挥VC6对设备的灵活调用功能, 建立打印机DC和设置DOCINFO结构, 用好SetDC等命令, 设置打印区域, 调用打印函数等, 解决了多张固定格式表格根据流程走向而取不同数据进行打印问题。

3) 动态数组统计。由于核容器的种类和工号、厂房、报表格式均非固定, 在将核容器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时, 必须应用VC6强大的数组处理能力, 尤其是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而动态确定数组维数及数组大小。

4) 列表框内容即时打印。对于VC6.0中的文档/视图 (Doc/View) 框架, 可以很方便的使用缺省的打印和打印预览。但是, 如果应用程序是基于对话框的就没有办法利用这种便利。在对话框应用程序中不具备MFC的视和框架交互, 分析VC6基于文档模式的MFC开发中打印功能的实现原理, 要想实现打印和打印预览必须直接获取打印机的设备环境句柄, 通过设置CPringDialog类中的构造函数的参数, 获取打印机的设备环境句柄, 利用这个句柄, 转换为指针, 通过消息映射, 按打印流程实现打印任务。

5) 数据传递。通过父子指针、专门的数据传递函数以及各种消息映射机制等方法解决了不同的数据表之间、类与类之间、类内部、对话框之间、父子对话框之间的各类数据的传递, 确保所有的数据相互纠错即时更新, 在大型的数据库开发中, 有较现实的意义。

6) 开发中以课题小组的形式, 通过模块分解、成员分工、最终联调的软件开发机制进行。编制过程中主要依赖软件本身的调试器、断点技术、跟踪技术进行调试。

7) 本软件参考了国家核管办对核材料管制中所要求的有关概念及术语。通过软件开发、建立数据库、联合调试、投入生产实际试用、根据反馈进行软件优化, 最后根据试验情况反复修改设计方案, 最终完成软件设计定型。在试用阶段, 通过与原有手工操作方式的比较, 改造原有的核容器管理流程, 完善浓缩铀生产质量保证体系, 提高管理水平。

4.3.2 软件开发当中的创新

1) 应用领域的创新。我国铀浓缩行业核容器管理还无现成和成熟的管理软件。

2) 开发平台的选择。因为VC语言的可移植性、面向对象特性、软件可重载性都适合于未来的再开发, 本软件选择以VC6为平台。

3) 实际的应用中, 能够完全面向生产中核容器的周转流通来进行核物料管理, 这是一个视角创新。

5 结论

1) 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的C++做为软件平台, 开发《核容器管理信息系统》, 编程过程简单, 程序可移植性和可维护性好, 有较强的通用性。该软件简单实用, 切实满足了我国铀浓缩厂核容器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 针对成品库做为核物料管理的中心平衡区的实际, 开发《核容器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后能集中管理物料、容器的收发存, 根据容器的不同状态, 自动提示是否带料、是否可用、是否需要处理, 容器的技术状态、所处位置等, 可用容器数量并编制月清表等, 能够将目前成品库平衡区核材料衡算的所有工作全部通过计算机管理, 将日常所有的管理工作通过微机进行, 加强管理规范化, 提高准确性和即时性。

3) 通过对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 在尽可能复原手工操作流程的基础上, 通过现代化管理工具, 改造、完善和简化了原有的核容器使用、统计和投入生产的流程, 既能确保对质量体系的完善, 又能改造和锻炼队伍,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和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求是科技.VC++6.0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夏云龙.最新Visual C++使用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国家核材料衡算及核材料管制有关制度及政策.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成绩也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处在发展的初期,科研能力低,在科研成果的研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

在高职院校当中,虽然各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科研小组和实验室,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源,但教师在科研上存在态度不端正,对科研不重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差,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少,对于科研探索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甚至有些课题研究从课题报告到科研成果的形成要好几年,使各级拨给的课题研究的专项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工作效率低。

(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运用

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能够创造出更多指导人们生活的先进理论。所以,科学研究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与掌握。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忽视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对课题研究的现状缺乏认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借鉴和已有理论的创新,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最大限度地获取丰富的科研材料。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确立、中期的资料整理到成果的鉴定,包括科研成果的登记、汇总,整个科研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文件的上传下达等都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的。材料的采集、问卷调查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大多是依赖人工来完成的,造成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任务繁重,办事效率低下。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某省20所高职院校。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选取的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并对这些学校实施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跟踪调查学校的科研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在高校进行科研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三)调查时间:1月12日—207月12日。

(四)调查方法:综合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

(五)调查内容:抽取某省20所高职院校,对它们在科研上的资料下载、网络资源共享、科研成果电子化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

(六)实验过程:在调查完成后,对这20所高职院校实施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对它们在科研方面运用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修改建议。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

当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研发,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但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发展的早期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创新。

(一)增强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高职院校当中,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学校的升格来讲,教师的科研意识都至关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将各个类别的科研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把相关的管理规定、申报要求发表到网站上,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搜集和鉴别国际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科研的意识,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把获得的信息吸收消化,有选择地进行深加工,使其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二)创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从课题的筛选到资料的搜集,包括成果的登记、查阅和汇总都是采取传统的人工完成的。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的效率,而且使很多科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遭到了浪费。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免费的信息查询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科研成果展示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关键词的搜索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从而为现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三)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要实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视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共享,使科研的审批制度更加公开透明,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注重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高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在线,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摆脱过去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繁琐工作,能够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的分析与成果的促成上。

四、小结

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系统;项目

1.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电力系统进行信息自动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就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对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也不断重视,对电力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也爱逐步加大,电力系统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单一、分散的管理以及运行模式,正在向技术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转变。

1.1电力系统生产的信息化。伴随着经济持续增速,对电力能源有着旺盛需求,同时由于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对先进的多功能设备的应用,使得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电力能源的生产和传输过程中,需要大量建设变电站并且将配套的输电线路进行建设,依靠传统的人力进行电力系统巡查监视已经不能满足电网建设需要,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还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这就需要应用信息化技术来对站点、设备以及监控室进行信息连接,形成信息网络的双向传输,構建一个点面结合的网络通路,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的设备以及线路进行实时的监测,对出现的故障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以有效保证电网供电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不但使电网经济性得到提高也做到了让用户满意的效果。

1.2电力系统管理的信息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建设而成的。通过对电力企业的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传输、储存和更新,可以有效的实现电力企业的数据资源在内部的共享,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时代在进步和发展,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向逐渐地向“五化”靠拢。“五化”主要包括理念现代化、应用自动化、平台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流程标准化几个方面,在通过使电力系统信息化的方式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后,可以使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可以实现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通过对电力系统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以及传输,不但可以使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电网信息的共享。

1.3电网调度的信息化。电网调度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在对电网运行的过程中对其实施远程的监控操作,采集电网系统的运行数据后通过光纤将其传送到调度控制室,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后,利用显示屏将其以直观的性质呈现在运行人员的面前,以便电网调度员实时的检测电网系统内设备的运行情况。电网调度对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等不断地发展应用,使电网运行的控制、实时分析、对下属各个电站的调度控制等工作已经完成了从人工到无人自动化值守的转变,在电网配电方面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从单向系统向着集约化系统的方向发展,对配电业务中的管理、计费、收费以及电网故障识别等系统进行一体化的管理,为电网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1.4电网营销信息化。电力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公平的交易过程被成为电力营销,电力企业通过将电能配送到用户以满足其对电力需求,用户则需要向供电企业付费,通过对电网营销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电网企业售电的流程更透明和标准化。电网公司可以实时的通过信息监控系统采集用户的用电量、对电力设备故障点的位置进行判断,而用户可以通过电网公司的信息化平台,获取电价、电费计量等情况信息,实现了电网公司与用户的双向沟通,使供用电的过程处于有效的平衡状态。

2.电力系统信息化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2.1管理松弛,技术人员水平不足。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建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电力系统中形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陈旧的管理模式,想要完全摆脱这种状况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因此这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电力企业在目前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的良好氛围,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电力企业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严重欠缺,无法跟进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些都导致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得信息化实现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2.2电力系统信息化缺乏系统性。电力系统信息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然而,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着信息部门较少、管理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不利的因素直接影响了电网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联系性,缺乏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利于部门之间信息的畅通和交流,对电力系统的统一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对电力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构建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以促进电力系统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不利的影响,这对于实现电力系统的建设效果具有非凡的意义。

3.1转变旧观念,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电力系统如果忽略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就会不利于电力系统的健康平稳的发展,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电力系统的相关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旧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将项目的建设工作尽快提上日程,加速建设。如图1所示,在企业的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职能机构,创建信息运行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将强职能部门的管理建设工作,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完善信息部门的相关技术标准,更好的使信息部门为其他部门服务。

3.2加强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当前,我国电力系统信息化的体之间尚未达到全面的地步,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依旧按照旧的管理标准实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难以制定出电力系统信息建设方面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守旧的管理思想以及低水平的管理模式是没有办法培养出高水准的信息化技能人才。技术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其自身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的实现。因此在人员的培训层面应该大力投入,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定期考核机制以激励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

3.3注重电力系统营销工作,促进信息化的系统性建设。在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转过程中,电力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与信息部门应该协同配合、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出整个电力系统的一个信息网络系统。因此,在电力系统信息化的进程工作过程中,要保电力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不能脱节,相互之间的保持一定的联系性,不能致使电力系统的运转出现迟滞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也促进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

4.结论

在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进程中,一切的改革与建设都是为了达到电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服务的,本文综合全面的因素来整体把握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使其达到更快更好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春悦,刘博.电力系统信息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

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 篇4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费,信息化管理,实践,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工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 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需要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资源供应效率, 完善电力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水平, 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 在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都严重地阻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所以, 要对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经营管理进行改善, 不断优化电费的抄、核、收等工作流程, 逐渐实现电费抄、核、收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资源供应效率, 促进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供电企业电费的抄、核、收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一) 实现电表抄录的智能化

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 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实现电费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电费的抄、核、收管理主要包含了电表的抄录, 电费的核算, 电费的收取这3个方面的内容。因此, 在电表的抄录过程中, 要实现电表抄录的智能化, 可以有效地提高供电企业电表抄录的效率。例如, 一个地区的供电企业运用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实现电表抄录的智能化, 单从2015年来看, 该地区的供电企业就在附近的7个县区的8000户人家里安置了配电区, 确保正常配电与电费的抄、核、收, 在全市区的居民区采用智能化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有效地提高了电表抄录的效率, 实现智能化的电表抄录工作。在实现电表抄录智能化的过程中, 供电企业需要先建立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这样才能保证电表抄录的智能化, 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可以收集到用户用电的相关信息, 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及时对用户的信息进行监控和管理, 逐渐实现智能化的电表抄录, 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效率, 增加供电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 实现电费核算的集中化

电费的核算管理也是供电企业电费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是实现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物质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现电费核算的集中化管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费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在供电企业电费管理过程中, 要对电费核算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中管理, 不断提高核算人员的集中管理的质量, 确保电费核算的精准性, 将电费核算的误差降到最低, 实现高效的电费核算工作。此外, 供电企业想要实现电费核算的集中化, 还要及时地获取市场上的用电信息资源, 为实现电费核算的集中化打下基础, 在电费核算集中化的目标中, 要先建立与之相应的电费管理信息, 注重电费管理的流程和步骤, 不断优化电费管理过程, 采用有效的绩效激励制度来鼓励电费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断提高电费核算人员的工作效率, 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 实现电费收取的电子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费收取的电子化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供电企业实现电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在电费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 最终要实现电费收取的电子化, 现阶段, 在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卡表购电, 另一种是网络远程购电, 随着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的建立, 逐渐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 以城市为导向的新型电费收取管理机制, 可以根据用户的所处的市场进行划分, 也可以对电力营销的手段进行创新, 转变电力营销的发展模式, 逐渐实现电费收取的电子化, 促进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供电企业电费的抄、核、收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对电力营销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由传统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进行转变, 不断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水平。因此, 在供电企业电费的抄、核、收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要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逐渐实现电力营销管理的网络化, 建立用户电费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对电费的抄、核、收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 提高电费抄、核、收的效率。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要能满足用户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也可以保证用户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促进电力营销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结语

电费的抄、核、收管理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的重点, 可以直接反映出供电企业的经营状况, 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费的抄、核、收过程中, 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 阻碍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 供电企业必须要重视电费的抄、核、收管理工作, 不断强化电费抄、核、收管理机制, 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提高供电企业的电费抄、核、收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确保电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促进供电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薪志.县供电企业防范电费风险的实践与思考[J].供电企业管理, 2014 (5) :45-48.

[2]李扬.基于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技视界, 2015 (10) :223+293.

[3]廖春光.关于电力企业减少抄核收工作差错的几点思考[J].知识经济, 2012 (23) :138.

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 篇5

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度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年度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4).

关于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应用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林业科研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林业科技资源交流、汇集与共享,信息化是做好新形势下林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就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深入研究。

1.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林业科研单位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越来越普及,各种办公软件、设计软件及其它工具软件日益丰富,同时各种文档信息不断产生,需要一套机制来对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规范和有效管理。而基于网络的林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科研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规划和整合,可以通过它进行项目申报、网络搜索下载、发布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等,能够共享信息、简化工作程序,促进管理分工的集约化,从而加速科研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2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

由于林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传统的管理方式常常以年度为单位,而新产品要求研制周期却越来越短,同时多个项目进行,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设计协同及一体化工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信息化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和提供所需信息,随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动态,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展示成果,从而提高了评估、决策的能力,增强了科研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进而缩短决策周期,促进成果转化。

1.3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

当前大多林业科研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项目争取方面,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大气候已然形成,这不仅加速了商品和技术的优胜劣汰,而且开始造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胜劣汰。而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2.信息化在林业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到高空各种对地球、天体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的总称。由遥感平台、遥感仪器,以及信息接收、处理与分析应用等组成。主要遥感平台有飞机、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还包括近地面的高塔、长臂车等。其高度、运行周期和寿命以及覆盖面积和分辨率各不相同。遥感器日新月异,除可见光或红外、紫外摄像机外,还有红外、多谱段扫描仪、微波辐射、散射计、侧视雷达、成像仪、成像光谱仪等,并还在不断向多谱段。

2.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位置信息构成的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通常的表现形式是将地图数字化并在计算机上实现各种地图的管理、分析、查询、制图、规划等工作。

2.3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军自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它由24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目前,GPS局部高精度监测网水平精度可达±1毫米~±2毫米。静态高程定位精度在平地和丘陵地区可达±5厘米,山区也在±20厘米以内,完全可以取代四等水准测量。实时动态差分定位也可达到厘米级精度,可满足高精度实时数据采集的精度要求。近年来,星载GPS接收机已装配到遥感卫星上,进而可获得遥感地面目标的自动定位,精度可达到米级。

2.4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结合的产物。从资源共享观点看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出现是现代电信开始的标志。70年代中期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建立,各种标准化协议纷纷出现,特别是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对Internet的出现产生巨大影响。随着“3S”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进程。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更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数字林业建设目的是为林业行业构造一个统一的立体的开放式信息集成系统,推动营林、森林保护、林业管理、林产工业等技术的信息化进程,为林业和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3.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提高我国林业的信息化进程,提高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高效的空间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国家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状况,进行科学决策,为国家制定生态环境宏观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盲目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促进作用。通过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可以实现科研工作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的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的提供相关的科研信息,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从而为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极大便利。从已经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林业科研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在林业科研单位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林业信息技术的突破可以带动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林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未来林业资源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它不仅可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而且将促进全社会的进步。 [科]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03.

[2]卢加元.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6.

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探析 篇7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全院科研工作规划、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科研组织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及鉴定、技术服务、学术交流等重要职责, 是高职院校科研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化时代, 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科研管理网站, 逐步摆脱了传统科研管理方式, 建立了新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科研管理手段的一种变革, 实现信息化是高校科研管理的必由之路, 对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 实现科研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各种科研信息, 共享资源。

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科研信息, 才能看准和把握好科研方向, 选准科研课题, 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及科研单位对科研的管理手段仍然停留在半手工或手工的基础上, 工作繁琐, 耗时费力, 效率低下,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而通过科研信息化, 科研管理人员及时迅速地把搜索到的信息传递给科研人员, 有效避免了信息在经过多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堵塞、衰减和部分失真, 将大大方便教师科研人员, 增强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科研信息平台, 可以及时了解科研前沿成果, 了解科研课题研究的申报管理, 了解上级关于科研的政策, 了解兄弟院校的科研信息, 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教师掌握的信息越多, 质量越高, 其所做的科研工作就越符合客观规律, 减少了低水平重复现象, 能够更好地创新, 提高工作效率, 进而相应地提高了学院的科研水平。

(2) 便于与教师互动。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 合并后员工成倍增加, 科研处作为管理部门, 需要经常与从事科研的教师联系, 但面对上课就来、下课就走的分散在不同校区和地方的教师, 大面积联系相当困难。科研信息平台给教师提供了科研管理工作的交流平台。科研信息平台面向全院教师开放, 系统支持教师、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三级用户使用。教师可以登录系统录入和维护自己的项目、成果等科研信息, 院系用户可以登录系统维护本部门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信息, 科研管理部门用户管理全院的科研信息。教师录入的数据需要经过院系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审核。教师登录科研网站, 不仅可以了解科研政策和信息, 还能在线交流, 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

(3) 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传统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人工完成, 从科研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到科研成果的鉴定、报奖、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 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 材料的收集以及管理、加工、统计完全依赖人工, 造成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繁重、重复劳动较多、效率较低、数据整理困难、数据误差现象也很难消除等。科研信息平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 开发建设和完善本单位科研管理所必需的人员、项目、成果、经费、对外交流、科技统计等各种数据库, 把各种管理信息储存于计算机中, 将管理业务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数据资料完整化, 使信息的发布、资料的下载、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等环节网络化、公开化、透明化, 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简化工作程序, 减少工作量, 节约了时间, 节省人力物力, 更可以方便地实现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 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 将大大减少对信息进行人工查询和统计处理的时间, 真正实现科技统计和科研管理日常工作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实现全部科研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现代化。

2 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比起传统的科研管理具有快捷、时效性强、成本低, 速度快, 效率高、更改灵活、交互性、容量大、可检索、可保存等特点。

(1) 高效率。

网络信息是以光速进行传输的, 网络用户可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信息, 节奏大大加快。时间就是效率, 计算机网络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因而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传统的科研管理要发布新信息, 基本靠人工操作, 而通过科研网站管理, 发布信息只需要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的时间, 速度快, 效率高。

(2) 低成本。

利用科研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存储、远程通讯、数据传输和业务管理等效率非常高, 但是成本却非常低。利用电子邮箱发送信件、传输文件资料或软件产品, 也只需要传统邮寄方式的1/10, 在商务管理方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可节省大量的书写和纸张、打印费用。

(3) 方便性。

科研信息平台的方便性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料、数据、图片和影像等易修改、易存储、易复制, 并且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资料浏览、数据通讯和业务管理等非常方便迅捷。

(4) 互动性。

科研信息平台的互动性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一方面是通过网页实现实时人机对话, 另一方面是通过电子公告牌或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人机对话。

(5) 直接性。

信息化的发展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和社会生产、流通的直接化, 处于各网络端点的科研管理者和高职院校教师可直接联系, 减少了中间层次, 因此, 信息传递更加直接、快速。

3 科研网站管理的五个主动

(1) 主动跟踪与下转国家、省、市等上级科研部门的信息

高校作为人才高度密集、知识高度集中、学科不断综合交叉的科研基地, 对信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确定科研选题、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 只有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 才能看准和把握科研方向, 选准科研课题, 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对科研工作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科研管理人员要主动跟踪与下转国家、省、市等上级科研部门的信息, 跟踪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 把收集的相关信息及时发布在科研信息平台, 为教师的科研服务。

(2) 主动向全院教师及时传播信息

科研信息平台建立后, 科研管理人员要主动向全院教师及时传播各种科研信息。如果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平台无人登录, 通知和发出去的邮件无人查收, 这个平台也是摆设而已。传统的科研管理网站一是必须登录系统才能获得信息, 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的限制, 用户不可能时刻登录在系统中, 当他们无法登录系统时便不能获取信息, 更不可能及时地与系统产生有效互动;二是系统虽然掌握了科研项目数据与管理信息, 但是对于事务性工作缺乏主动管理的能力与手段, 不能将系统产生的重要管理信息及时高效地自动通知到相关人员, 进而与从事科研的教师产生互动, 如项目时间过半需要提交中期执行情况报告、项目终止时需要办理结题手续等, 科研管理系统只能对信息进行记录与统计而不能及时准确地自动完成管理工作。

电子邮件与手机短消息具有快捷、经济、覆盖范围广、收发不同步等特点, 可以实现重要信息的短信与邮件自动发送, 成为实现系统管理功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延伸以及系统进行主动管理的有效手段。为此, 科研管理人员要提高信息意识, 综合运用网络与移动通信手段, 不仅在科研管理平台上发布通知, 还要与电子邮件群发、手机短信群发联动, 积极主动、多渠道、全方位传达科研信息, 使教师只要有一种工具即可接收到及时的科研信息, 实现科研信息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通畅, 建立一种相应的交互式与主动管理的科研管理方式。只有这样, 科研网站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主动提供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身为行政部门的一部分, 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缺乏服务意识, 缺乏人本观念。许多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传达上级文件、布置课题申报、课题批准后通知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最后组织鉴定结题这样一种收收发发、传达指令的管理方式上, 没有深入研究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并把管理活动真正深入到科研活动的过程当中。而当今科研活动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趋势, 迫切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及时调整观念, 尽快成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情报员及智囊团, 即为教师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努力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 积极为他们提供科研情报, 为他们解除科研工作的后顾之忧。如我院教师原来只可以在校园网查找下载中国知网及其他网站的资料, 假期要想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非常不便, 我院科研处在今年暑假前为科研骨干教师申请了中国知网的个人图书馆连通机构馆, 使教师在家也可以方便地查找、下载资料,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科研工作, 还专门请中国知网的客服人员来校讲解使用方法, 受到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

(4) 主动更新系统内容

科研信息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重要的信息。著名的科学家阿拉契科夫通过多年的研究后指出:最佳地利用科研信息, 平均能节约研究经费的百分之六十, 并能缩短解决问题期限的二至三年, 对完成技术发展工作的时间有可能缩短一半以上。由此可见, 科研信息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繁荣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远远不是一次性投资、建起来就算完成了, 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建成后的内容更新和推广过程。内容是一个系统的灵魂。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是面向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对承担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不仅应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国内外最新的科研信息资料, 而且还应向他们提供国内外技术发展、市场经济的全面信息, 把相关信息及时更新在科研信息系统平台上。

(5) 主动为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科研成果转化难已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除了改革科研体制、强化市场观念、加大政府服务等方面, 科研网站可以通过开设不同的栏目, 为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在研项目栏目。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多以贴近生产实际、贴近社会的应用型成果为主, 具有较强的推广和转化优势。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运行情况、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进行跟踪管理, 同时对外公布在研项目, 企业通过网站了解该校科研情况, 对适合自己企业的项目也可一起参加研究。有企业参与的科研成果, 转化应该不成问题。

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都设有科研成果专栏, 对科研已有成果进行管理, 实时更新等。该平台主要是将学校成熟的科研成果以及即将产生的成果对外发布, 同时将科研成果直接发送到相关企业, 企业可以了解到高校在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 遇到适合本企业的感兴趣的科研成果即可立即与高职院校科研处或教师本人联系, 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

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设立企业需求管理服务栏目, 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发布、跟踪管理等。企业登录该管理系统后发布本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 这些需求将被分别送给相应的科研人员而不是发布后等待科研人员看, 同时这些需求是经过授权才可以访问的, 最大程度保护企业的“隐私”。

专家咨询服务栏目。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设置专家在线咨询、专家信息统计发布等, 在该栏目专家和企业可以实现实时沟通, 并且可以查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及专家的介绍等。

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管理栏目。建立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档案, 包括历年的科研成果转化活动情况, 这既是对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 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历史资料。

通过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推介, 一方面通过科研信息平台、产学合作单位平台或专业推介平台对科技成果的外部构造、性能特征等信息进行全面展示,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意向单位乃至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 加强交流与反馈的效果, 甚至可以在网上进行签约合作。这种方式无疑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的有效开拓。

科研信息管理平台的这些措施可以将高校现有科研成果以及即将产生的适合转化的科研成果及时发布给企业, 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科研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寻找对口的专家教授。如此, 科研成果转化的路途大大缩减, 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4 结语

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和透明性, 并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作者, 更好地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科研决策支持, 将大大提高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全面实现网络化的学校科研管理体系。在科研处信息管理系统上搭建“服务平台、沟通平台、信息平台、查询平台”四个平台, 其将会成为联系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纽带, 也将给学校整个信息化建设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摘要:信息化管理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研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管理服务中还要强化五个主动:主动服务意识, 主动跟踪科研政策和信息, 主动传播科研信息, 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主动更新网站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网站,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海波, 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20 (3) :140-143.

[2]范海洲, 唐德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3) :141-142.

[3]李新荣, 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 2006 (1) :66-68.

[4]李恒, 王小绪, 宋德锋, 朱显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1 (5) :106-108.

[5]董涛.高校科研管理的“软实力”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1) :246-247.

[6]秦丑清.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1 (2) :175-178.

浅谈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档案管理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当今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信息化带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 具有保存价值的可研报告、技术方案等各种形式的科研技术资料。承担项目单位要按照科研工作程序, 建立健全科研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 确保每一项科研活动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

2.1 科研档案载体丰富多彩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主要是人事及文书档案,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办公领域的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的逐步推广, 电子文件、图纸作为新型的载体, 以其快捷的传递速度表现出纸质档案无可比拟的优势。二维绘图、三维仿真模拟设计的文字、图形等多媒体信息, 常见的纸质、磁带、光盘等都成为档案信息的新载体。这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 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且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有机结合, 科研档案资源的形成方式也出现了载体多样的变化。

2.2 科研档案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信息化社会无论是宏观上的档案管理, 还是微观上的具体业务, 其社会职能都进一步强化。以往的科研档案工作者往往以参加科研项目鉴定验收的身份对科研档案进行监督、指导。如今, 信息化社会中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如不介入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 则很难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因此, 时刻产生的电子文件、图纸等资料使科研档案工作者不能坐等科研档案的最后形成, 必须在项目启动时就行使档案管理者的监督指导职能, 提请科研研究人员在项目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加入电子档案文件的归档、保存等内容。

此外, 科研档案管理者还要对档案信息产生的来源、信息共享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 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积极收集相关信息, 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服务。

2.3 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 对发挥档案资料整体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载体形态方式的公文的大幅增加, 对于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及其知识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良好的职业道德, 办事细心、乐于奉献, 还要有系统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科技知识, 特别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科研档案的基本技能。

3 加强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路

目前, 我国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因此,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有待于日后不断完善。因此,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3.1 加强领导, 增强科研档案信息意识

科研档案工作现代化离不开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这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历史与未来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科研机构领导者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作为科研机构的领导者, 应切实把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放在一定位置, 高度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并支持这一工作。积极倡导鼓励, 制定方案, 做好相应保障工作, 及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3.2 实施科技兴档, 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知识和信息总量急剧增长, 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因此, 依托信息化建设,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科研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 一是实行数字化信息管理。将现有科技档案信息存储与传输, 缩小存储空间。把纸质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信息, 建成各类数据库, 从而使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二是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为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良好平台。通过构建科技档案服务平台, 把已转化为数字化的多媒体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在网上发布, 实现信息的异地随时查询和利用, 从而用更快捷、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科研档案信息服务。

3.3 加强基础管理, 实现科研档案规范管理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方法, 不断加强科研档案的积累、归档等环节的监督、指导, 提高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 使科研档案管理达到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 以更好地为科研提供服务。掌握先进信息技术, 按照科研档案数据标准, 规范制作数据与检索标识, 提高科研档案数据检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使利用者可以迅速准确、多途径、多角度地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检索。在科研档案收集归档的过程中, 要注意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4 建设高素质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实现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 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在当今时代, 为了保证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 档案管理者必须能够掌握前沿科技信息。这样, 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了解整个社会发展的状况, 为收集和提供信息作出准确判断, 才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 帮助领导进行决策。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 掌握档案计算机管理及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此外, 要注意引进招聘各层次、多类型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来充实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以适应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结束语

总之, 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科研档案管理产生了重要变革, 其结果必然给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变革, 每个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 都应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造积极条件,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探索科研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推进科研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 促进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雯.新疆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0.

[2]李湘春.科技档案中科技信息储存与传递的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浅谈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 篇9

1 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的必要性

2014年1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围绕主营业务发展需求, 瞄准核心技术掌握, 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一体化统筹和调控能力, 推动内外部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促进研发能力的整体提升, 对于推动自身实现转型发展、内生增长、跨越提升意义重大。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科学、业务运行高效及服务管理集约的重要手段。

1.1 科研信息的有效管理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企业科研管理工作日常产生的文档信息不断丰富, 倒逼企业采取有效机制应对各类信息、材料的规范管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网络构建可以对科研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并有针对性的规划、整合, 各级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它方便快捷的进行项目申报、材料下载、共享信息、发布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等工作, 简化工作程序的同时也促进了管理分工的集约化, 加速科研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1.2 科研信息的前置管理能有效纠偏, 降低科研风险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企业科研市场竞争形势严峻, 加速了产品、技术、科研能力的优胜劣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优化科技资源、提高综合管控能力, 还能以此为平台, 实现科技研发从立项、实施、验收到评估、鉴定、推广应用等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的网络监管与协调运转。聚焦研发及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重点攻克, 将研发任务关键节点管理前置, 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降低科研风险。

1.3 科研信息的协同管理能缩短科研周期, 促进成果转化

传统的科研项目研究、管理周期用时较长, 导致研发成果滞后于市场需求, 转化应用效果低于预期。企业应充分认清当今世界对新产品的研制、转化周期要求, 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多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协同设计, 工程技术一体化同步管理, 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掌握最新数据和市场动态, 提高评估、决策能力, 增强研发针对性、方向性, 及时展示科研成果, 促进转化能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2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

根据企业组织结构、运营管控模式, 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应层级部署, 协作联动, 搭建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等三级及以上模块的组织架构。分别在企业总部、科技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由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科技主管及科研骨干组成, 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领导、协调、实施小组, 负责建设的组织推进。同时, 配套科研信息化管理运行、维护保障、监管检查、考核评估等长效机制, 采取有力措施, 保证目标实际、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分级负责与各部位的协作联动。

企业科研管理信息体系应从规划发展、科技管理、科技资源、科技协同等方面, 按照科技规划发展、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信息统计分析、科技工作考核评价、产学研合作管理及科技论坛等科技管理工作模块统一部署, 依据体系规划、制度建立、需求调研、设计开发、测试培训、部署上线及常态运维等步骤有序推进、组织实施。

3 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规划引领, 分步实施

全局规划是企业发展运营的行动指南。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 制定科学、合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配套规划, 统一标准、统筹设计, 充分集成共享, 规避信息孤岛。根据子公司研发主业、地域分布等现状, 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与时俱进、分步实施,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避免一蹴而就, 成熟一批、构建一批, 由点及面、逐步扩展, 在企业内部纵向延伸、横向贯通。

3.2 标准统一, 制度配套

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管理, 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整合优化这些资源, 解决企业资源分散、专业交叉、投入重叠、重复开发等问题, 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外部先进技术、管理优势, 实现创新资源协同开发是建立在统一内、外部标准、配套上、下游机制的基础上的。因此组织模式、维管使用、数据来源等标准要求及运营机制的建立完善是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支撑。

3.3 集中建设, 自主管理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研管理业务的重要手段和网络支撑, 在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创新研发等各项主要业务划分上应采取集中建设、自主管理的运维方式, 在企业宏观蓝图实现科研管理高效、集中管控的同时, 各业务模块的建设实施应有针对性、充分放权, 在纵横双维度管理体系中对口协商, 自主搭建, 充分满足个性化发挥空间, 在功能设计中灵活组织, 自主管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4 充分调研, 提升需求

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信息体系设计建立于开发者对科技业务范围、职责分工、工作程序、协作机制、管理模板等环节的全面、深入理解及精准表达。开发者应对企业科研管理需求及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研究, 确保客观、准确的把握用户真实意图, 避免信息化目标实现的低效、返工、被动或不可行。同时, 科研管理者作为用户在需求反馈、整理与提交的过程中, 也进一步对当前管理行为进行了重新审度与优化提升。

3.5 人才培养, 技术转移

现代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 加快既懂科研管理, 又懂信息技能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系统建设过程中, 重视人才培养及技术转移是科研管理者的切实需求, 不仅能固化和传承老一辈科技专家、技师和管理工作者的心血与经验, 维护企业核心技术、总结特殊工艺、还能摆脱初级信息化设计制约, 以用促建、不断改进、深化创新, 建立创新管理梯队, 发挥科研人员主动性与创造性。

“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内生驱动背景下的当今企业,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效性迅速重组着主营业务的发展格局,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构建不仅助推科研管理工作的体系化、现代化与网络化建设, 面对不断涌现的纷繁形势及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 全面、实时、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支撑与聚焦、对标、分析的辅助保障能力让这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沟通平台在企业转型升级、健康蓬勃发展过程中做出着应有的贡献。

摘要: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不仅是在线管理的原型呈现, 更是对现有管理水平、能力的完善与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及管理理念的基本阐述与问题研究, 浅析了信息化技术对科研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及科学化的支撑作用, 同时也进一步探讨了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在助推当代企业突破科研技术瓶颈、打通管理运营经络、促进研发能力落地与转化实现中的深远价值。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构建,企业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OL].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1/07/c_118852873.htm.

[2]青年报.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OL].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41676/userobject7ai363021.html.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浅谈 篇10

一、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

档案信息化是以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档案资源为对象, 以档案工作为依托, 以档案管理学最新理论为指导, 按照信息社会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分的要求, 开展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信息化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它使用信息技术将档案资源数字化, 将档案管理过程网络化, 在高校科研档案资源的处理、管理和利用中合理配置档案信息资源, 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档案信息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实现档案信息化, 可以弥补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种种不足, 使档案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从档案的保存和使用向数字化档案采集管理和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转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科学管理, 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为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渠道。

档案信息化, 可用翔实的档案信息支持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 可以构建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 形成网络化管理的科研管理沟通平台, 及时、准确地为决策层提供相关科研信息。通过提供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管理措施的得当。

档案信息化, 可以使科技档案的数据更加规范。由于不满足给定规范的数据不能在系统进行操作, 必须将不规范的科研档案数据更正, 使其符合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才能通过网络传输, 因此可以保证数据格式的正确和规范。

二、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现状

现在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硬件条件及网络环境的限制。首先, 要实现科研档案信息化, 高校档案馆必须配备一定的硬件条件, 这些硬件条件包括服务器、微机、交换机和存储设备等。其次, 为了保证档案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共享,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对网络的带宽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已全面普及, 但普遍主干道带宽不足, 网速较低。较低的网速会使文本、图像、影像档案信息的传输无法进行, 同时用户进行档案查询时也很难得到查询结果, 严重影响档案馆的运作。

(2) 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科研工作者作为科研档案的提供者和利用者, 他们对科研档案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实际的科研档案工作中, 部分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薄弱, 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甚至漠不关心。他们认为归档工作是档案部门的事, 与自己无关, 只注重科研论文、成果的发表。这样非常不利于科研档案工作的展开, 使科研档案从生成阶段就处于失控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部分科研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不重视, 认为档案工作无足轻重, 可有可无。无利用的动机和欲望, 对档案部门的服务抱无所谓甚至抵制的态度。 (2) 部分科研工作者由于不熟悉科研档案的利用方式, 而没有去利用档案。科研档案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掌握与个人研究方向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多科研人员虽然也迫切需要得到科研档案的这种帮助, 但却由于对档案信息的利用方式缺乏了解, 而不敢去利用档案信息。部分人由于自己利用方式的不正确, 而质疑科研档案的作用, 甚至对档案工作者产生不满情绪。 (3)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的管理不严, 力度不够。科研档案管理有“四同步”和“三把关”的要求。“四同步”分别是: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以及科技人员升职考核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三把关”分别是:形成关、积累关、归档关。一些高校虽然颁布了“四同步”和“三把关”的管理制度, 但由于没有对应的考核制度而并没有认真执行, 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3) 档案管理者的局限。科研档案管理者自身知识面的狭窄和计算机使用水平也制约了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高校科研活动具有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专业性强, 是指各个研究人员之间的学科交叉比较少, 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间相互利用成果的可能性较少;覆盖面广是指高校的科研档案涵盖该校所有专业的研究方向, 一个知识面再广的档案人员也不可能全面了解这些专业。这势必影响科研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程度。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对档案工作者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档案部门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经验, 但普遍计算机水平不高, 这就很难适应目前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也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校科研人员对档案的利用需求。

(4) 科研档案利用手段的缺乏。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馆藏档案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多。这些数量巨大的档案信息和资源既是珍贵的宝藏, 同时又对高校档案馆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信息和资源中, 隐含着读者的使用习惯、研究方向等重要信息。只有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发现其中的隐含信息, 发展主动推进式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利用, 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这些都呼唤着强有力的、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具介入到档案馆自动化系统中来, 为利用者需求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

三、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针对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改变其现状:

(1)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 加大开发科研档案信息系统的力度。档案信息化需要将档案等信息资料数字化并使用网络化传输, 所有这些操作都建立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因此, 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扫描仪、各种数据存储设备以及交换机等互联网设备。另一方面, 要利用当今软件开发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应用在档案管理中。在档案系统的开发过程中, 听取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建议和要求, 研制出实用、方便的档案管理软件, 加速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脚步。为此, 高校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投入, 档案部门也应该以自身优秀的工作成果, 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 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数量巨大的档案资源, 结合档案管理系统, 挖掘出丰富的档案信息满足学校科研人员的需要, 将各类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经济利益。信息化设备及其管理系统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会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反哺档案现代化的发展。

(2) 加强与科研部门的联系, 督促科研人员及时归档。高校档案部门要主动与校内的科研部门合作, 选择那些应用价值高、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和技术, 协助科研部门将其转化为产品, 将其推向市场和广大企业。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科技信息市场, 通过科技信息市场与企业建立联系, 并追踪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市场的动态, 反馈给科研档案用户, 使高校科研档案与市场发生互动效应, 以保障高校科研工作与市场接轨, 并能持续发展。同时,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 在每个科研项目结题之后, 监督督促科研人员及时归档, 把属于科技档案范畴的资料全部采集到库, 使归档工作做到“四同步”。

(3)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水平。科研档案信息化为科研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快速共享提供了优秀的平台, 但再先进的平台都只是一个工具, 只有在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才能发挥作用。没有档案工作者的帮助和介入, 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各种特色服务将大打折扣。鉴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使档案管理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 还要对档案人员展开各种培训和教育, 给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 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既能掌握新技术, 又能熟悉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更好的完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婵.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与特点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2]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R], 2002.

[3]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毕保良, 郝一沁, 吕霞.浅议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管理[J].2010, 29.

[5]吕滋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管理信息化[J], 2011, 14.

[6]赵海丽.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子商务[J].2010, 11.

[7]王颢.试论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档案与建设[J].2010, 08.

上一篇:供大于求下一篇:外部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