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7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审计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了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持续监控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审计软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摘要: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水平,做好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工作,对于加强高校人员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有重要意义。高校建设中,应该把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实际,在高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完成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档案 信息化 建设

1 概述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做好高校人员的信息管理工作,对于高校建设,充分调配相关人力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以实现高校档案的电子化储存,以网络为基础,实现档案信息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加大高校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程度。在未来一个时期,高校档案信息化是高校档案建设的趋势,要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2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高校档案信息化,是对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是一项耗时巨大、影响广泛的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再到保存,涉及人员数量多,信息易出错。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增加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掌控和调配,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高校档案的信息化,提高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降低了高校档案管理的难度,同时,对于高校人才资源的科学调配,有着积极意义。高校档案的信息化,首先表现在档案载体的变化中,传统以纸质档为主要载体的档案,逐渐向数字化进行转移,档案的管理环境,也随着档案载体,进行着变化。通过计算机来辅助档案管理,降低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无缝对接。原有的档案资料采集、整理、归类和保存,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现,增加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档案管理中的错误几率。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为高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3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强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3.1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认识问题 高校档案一般具有数量大、内容丰富、价值高的特点,能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教学质量历史查询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在高校建设需要的时候,迅速提供准确资料。原有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因为管理介质、工作方法等,无法满足要求,鉴于此,必须对高校档案实行信息化的改革建设。但是,在部分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迟缓。

3.2 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 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所高校,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涉及范围广,涵盖高校数量多。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标准的规范制度,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虽然信息化建设更加适合本校发展需要,但是,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没有把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发挥出来。

3.3 技术问题仍旧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高校档案信息建设,网络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设备作为基础设备,通过各种网络、数据储存和分析等高新技术的支持发展起来,当前一个时期,高新技术仍旧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高校中,因为对信息化档案建设不够重视,符合要求的硬件设备难以满足,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困难。此外,软件技术也给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问题。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多种软件的有效支撑,保障网络技术的通畅、数据安全存储和分析、信息检索的有效性和多平台互访等需求的实现。

3.4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除了要保证客观条件的满足,还需要在建设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需求,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所依靠的中流砥柱,大多数是高校传统档案的管理者,落实高校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者的观念,非常重要。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少部分管理者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排斥,对于引进的先进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其效果,而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引进的技术类人才,又缺乏档案管理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能。所以,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综合人员的素质提高,非常必要。

4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点问题

4.1 加强思想认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进行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两部分的建设。购买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基础设施硬件,在此基础上,搭建好软件运行环境,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好基础保障。

4.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改变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存储设备,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把握好信息建设规则,做好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4.3 应用系统的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数据能更便捷地使用,是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目标。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给档案管理者提供管理便利,另一方面,为档案的使用,提供良好的接口,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4.4 制定合理制度,加强人员建设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确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制定好建设规范,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技术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观念,利用现代科技,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人员综合素质是关键,时代的发展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扎实的档案学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加强计算机业务知识和操作方法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夫也是从事档案信息工作和编制规范信息的必要条件。总之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拓宽视野,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要与时俱进。

5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要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充分考虑,结合现有实际情况,完成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齐玉民.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J].学园,2013(10).

[2]刘林青.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领导,2012(9).

[3]智通海.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盐城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6).

[4]刘林青.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9).

科研项目:

山东工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QN055。

作者:韩程远 尹飞燕

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审计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开发出了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持续监控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审计软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我国,随着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高校在已有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探索,在财务收支审计、审计作业自动化、数据式审计、专业领域的联网审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技术的支持和高速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以德国SAP和美国Oracle为代表的ERP系统的强大数据整合和数据处理能力,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数据采集、文本管理层面,数据加工处理方式比较简单、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没有专门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也没有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公司,研究成果应用辐射面小,资源整合度不高,在数据获取、数据式审计经验模型的业务总结和沉淀、精细化且个性化的审计作业流程定制等方面,还存在差距,而且还缺乏针对信息化平台的审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指南,这是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搭建

(一)依托高校信息化平台搭建——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 目前,许多高校利用用友等第三方审计软件进行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但是,这些第三方软件在设计中往往优先考虑通用性,并不能兼顾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接口问题。依托高校信息化平台自主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高校信息平台为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SAP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各部门数据单元化和结构化的整合,当审计需要某项数据时,如被审对象的人事信息,只需人事处对审计信息化平台开放相应的权限和数据接口,在保证系统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还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审计信息化软件一直不可逾越的数据接口问题。

(二)平台搭建模块化——各模块职责分离,相辅相成 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总体应用框架,是搭建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基础。如图2所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应用框架的设计思路,是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利用SAP系统中的Portal工具、BW数据仓库和BO商业智能工具对核心模块进行功能搭建,建立信息门户、业务应用系统,辅以成熟的运行保障系统、应用支撑系统、系统软件和IT基础等应用环境。

(三)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设计审计业务流程——审计工作高效执行的保障 审计业务流程的设计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在设计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业务流程时,必须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平台流程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中很多步骤是需要项目组长或审计处长审批的,经过审批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根据流程跟踪,项目组长以及审计处长可以清晰地了解项目进行的步骤,上一步没完成,就不可能进入下一步操作,从而杜绝人为的越步操作,实现了职责分离,方便进行控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优化思考

(一)完善和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全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审计的实现途径 (1)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平台业务流程的设计与传统手工审计业务流程一样,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在具体操作上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特点,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作用,抓住关键点进行控制设计。对于个别特殊情况可以将其从常规流程中剔除,使系统流程更加精简、规范,提高系统运行效率。(2)基建工程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通常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在业务流程设计中应注重过程控制和事后评价。在工程实施中,审计处、基建处要配合审计事务所推进工作,并将工程进展情况分阶段按要求反映在审计信息平台上,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对症制定解决方案。工程竣工后,由审计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审计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确认,无误后将审价结果在内部审计网站上公示。审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将有关资料在平台内进行归档并对该次审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后期事务所准入的重要依据。(3)财务收支审计平台业务流程。高校财务收支审计与其他审计业务相互交错,无法完全割裂。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基建工程审计很多内容也和财务收支审计挂钩。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在流程设计上与其他审计业务流程彼此相容,因此,在对其审计流程设计和优化时,可以借鉴其他审计模块来实现。(4)科研经费审计平台业务流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还停留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签层次,这种事后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对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设计如图3所示。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确定审计的重点,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审计,并通过审计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通过审计信息化平台,将审计报告自动汇总归档,相关管理部门实时沟通、共享信息;最后,通过审计信息平台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公示。

(二)优化查询业务模块——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 查询业务模块即“数据式审计模块”,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实施所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块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对所有被审计对象业务信息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科学灵活地进行信息再加工,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从纷繁复杂的被审计信息中便捷、准确地找寻到审计疑点的新型审计方法。随着审计业务模块的不断建立并投入使用,数据式审计模块结构也在相应调整,即进行关联性、经验沉淀方面的完善。通过不同审计业务指标的分析,将各类审计业务的变量类型加以细化、分类和简化,实务中,审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所需数据类型,剔除不需要数据类型。与此同时,当查询的类别项目超出需求时,可以通过将不需要的类别执行“拖出”实现剔除,这也是在SAP数据仓库技术将数据进行结构化预处理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三)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审计模块的功能深化 信息化平台内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为结构化关系和非结构化关系两种类型。(1)结构化关系。结构化关系涉及一些常规性步骤,不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过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判断,稍加梳理即可将其固化下来,以审计报告的编写为例,审计报告的编写是以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传统的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方式往往会将所需的审计关联信息一并编入工作底稿,而这些信息又不全是编制底稿所需的信息,这无疑会增加审计工作量,影响审计效率。在审计信息平台中,可将工作底稿模块化,将查询筛选后的数据表单与工作底稿自动关联,在全部查询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直接查阅自动生成的工作底稿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写,省去了审计人员数据传导和再次筛选数据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此外,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可以将审计报告模板化,同时将法规库与审计报告相关联,审计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查看到对应的法规条款,以此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2)非结构化关系。非结构化关系相对复杂,现阶段仍需要数据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对非结构化关系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分析,通过模型的搭建将非结构化关系转化为结构化关系实现其固化,这是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的关键,其目的是提高平台对于各类审计业务的适用性,提高审计效率。

(四)增强数据应用管理能力——数据的安全保障 (1)对审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避免非审计人员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审计数据;(2)将平台数据进行异地备份,避免因硬件损毁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3)采用统一身份认证的同时,管理员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使用者进行合理授权,限制审计人员访问数据信息的权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4)设置平台数据的在线浏览,相关业务全部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

(五)完善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审计经验和方法的沉淀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应当设立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审计人员可以将执行审计业务时的解决方案归档到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中。与此同时,审计处应对提供审计经验和方法的审计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审计人员的献计献策。完善审计经验库和方法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要依靠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需要校内相关管理人员乃至事务所审计人员的帮助才能逐步实现。

(六)深入推广云审计模式——优化审计模式的展望 传统的信息化审计模式下,信息共享程度低,很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同时如果审计人员的电脑出现故障,将导致审计数据丢失,后果不堪设想。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云计算模式成为网络上热门的计算模式。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当与时俱进,借鉴云计算模式,发展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的云审计模式。所谓云审计模式,就是审计人员在获得被审计单位数据之后,将数据传入“云端”,即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平台来获取所需数据,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保存到“云端”,下次使用时可以从“云端”直接调用,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审计数据的高度共享,同时也降低了由于硬件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的风险。

四、结论

本文是围绕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进行的研究,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路及优化建议,包括完善和优化审计业务流程、优化查询业务模块、提高平台智能化水平、增强数据应用管理能力、完善经验库和方法库、深入推广云审计模式等。然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继续深化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

[本文系2012-2013年度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科研项目“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及2013年度上海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科研课题“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优化”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玲:《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2期。 (编辑 陈 玲)

作者:张佳春等

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建设研究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普及,知识传输以及存储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校管理中也将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运用了进去,在科研管理中也是这样。以往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方式是人工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但效率低下,出错率还比较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给这种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都已经逐步地认识到了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科研管理中去的重要性。笔者主要分析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问题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7. 089

[中圖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

0      引    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科研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这便要求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科研管理中去,对于高校科研管理更好的进行意义重大,能够转变其发展方式,完善科研信息平台,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1.1   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还能够推动信息交换更好的进行,在简化相关工作程序的情况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1]。一般情况下,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高科研工作开展的效率,相关的院系或者部门也能够通过网络来进行专业信息的获取,在网络上进行研究成果的发布,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所以,高校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能够给科研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1.2   能够提高管理决策的实际水准

高校做好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进行科研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应该打破以往管理模式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加强学校人才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切实实现资源的共享。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不但能够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还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出发来进行信息的获取,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信息时效性,还能够推动科研项目更好的开展,切实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

1.3   能够让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

高校必须认识到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规范科研项目来切实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为了让管理更加规范,对于那些把握比较困难的数据,高校可以将互联网作业的方法运用进来,更好地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让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更加规范。

1.4   缩短决策的周期

高校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但能够更好地存储相关的信息,给科研管理工作动态化实现奠定基础,还能够及时地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动态,还能够更好的决策,在将项目决算周期缩短的同时,实现其发展的目标。

1.5   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校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但能够提高高校科研能力,推动高校更好的发展,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进行科研成果的发布,利用信息展示来做好技术的创新。此外,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满足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还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在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2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科研管理信息化认知不够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将信息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引入了进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够,也没有做好软件的开发,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会给数据库本身的准确性造成影响。高校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制定的规划也不够完善,这也会给科研管理的实际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2]。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便是高校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从而给高校科研管理更好的进行造成较大阻碍。

2.2   科研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重视先进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的引入,将网络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创新的时候,也应该从传统管理模式出发,在满足时代发展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进来,切实提高信息管理的实际质量。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理念,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也导致了高校科研管理的效果提升缓慢。

2.3   定位不够准确

高校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方向和定位不够准确,甚至存在定位片面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会给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在高校科研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做好长期的规划,从而确保工作真正的完整[3]。但是当前高校发展的时候,科学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发展过程的规划性存在问题,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

2.4   管理标准不够统一

高校进行科研管理的时候,管理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比较明显,这也给资源共享的实际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为没有规范的管理标准,学校各个部门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工作,使用到的管理软件和程序也比较烦琐,并且开发标准不够统一,这也会导致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不但无法满足科研管理的实际需要,还会导致信息浪费的情况出现。

2.5   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有些科研管理人员思想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管理经验,但是计算机技术使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会给科研管理工作顺利的進行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虽然有些高校中的科研管理人员学历比较高,但是其知识体系比较的单一,没能很好地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给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效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      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3.1   从整体出发对科研管理信息化进行整体的规划

高校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时候,必须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出发,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也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只有完善相关的工作,才能够进行管理目标的确定,确保各个环节真正的合理。所以,高校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在掌握相关规律的情况下,根据相关标准来做好整体的规划,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进行阶段管理目标的制定,分步骤地做好相关的工作。并且高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完善相关的队伍,保证经费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只有深入地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研究,才能够对管理的内容进行完善,实现其功能化发展的目标。此外,高校还可以从信息技术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现代化发展。

3.2   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完善

高校必须重视先进管理经验的引入,在进行信息化技术使用的时候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特别是在传统组织程序方面,我们必须做好相关的改革,切实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流程简化的情况下,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管理系统真正的完善,才能够让程序更加的简单快捷[4]。所以,高校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管理模式的完善,做好相关项目的衔接,切实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项目和管理模式之间的协调,转变管理的模式,让高校科研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科研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主动积极地学习相关的技术,让工作更加的灵活。

3.3   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高校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进行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在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的情况下,切实提高工作的效果。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重视管理人员本身存在的问题,创新项目发展,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地调动起来。

3.4   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

高校进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应该从信息化建设出发,考虑到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需要,在提高科研水平的情况下重视科研项目的落实,将各个部门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信息开发和建设。高校应该进行长远发展目标的制定,完善管理制度,让不同部门之间有更加有效的沟通,只有交流合作深入,才能够进行责任的划分,让管理更加的科学。

3.5   重视人员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通过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不但能够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必须认识到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工作能够进行的比较顺利。此外,科研人员也应该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新技术,掌握管理的难点和重点。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积极主动地进行培训教育,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

4      结    语

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的时候,想要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便必须要做好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必须重视其发展特点,在做好规划制定战略的情况下,做好相关的工作,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够将信息化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莉莉.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6):48-49.

[2]侯园园,薛明,邢华燕.智慧校园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5):166-167.

[3]董红娟,谢志昆,左薇,等.基于大数据环境的高校科研信息化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3):180-183.

[4]郑鹏,谢洁芬,倪慧群,等.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9(5):5-7.

作者:史敬伟

上一篇:管理组织体系下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机械设计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