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艺术系统论

2024-05-02

秦腔表演艺术系统论(精选三篇)

秦腔表演艺术系统论 篇1

一、秦腔花脸概述

秦腔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并按照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划分。秦腔最早以旦角为主, 陕西秦腔演员主要是旦角。到了清代以后秦腔主要以须生、青衣、花脸为主, 而且丑角的戏份也明显增多, 这一时期生旦净丑名家辈出, 比如刘立杰、陈雨农、李云亭等, 他们均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须生和旦角的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秦腔各个行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剧目中, 比如花脸戏《杀船》、丑角戏《张松献图》、正旦戏《春秋配》以及须生戏《金沙滩》等在各自的表演中均体现出了秦腔的特点。实际上小生在秦腔中的分量也比较重, 比如《穷人计》《苏秦激友》等, 这些剧目均在秦腔中有很好的表现力, 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二、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一) 表演任务。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其主要扮演品质、性格或者是相貌上有特别之处的男性人物, 同时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划分出很多分支, 比如大花脸、二花脸以及油花脸等。其中大花脸又被称为“大面”, 一般都是扮演地位高、权威重的人物, 着重唱功。比如李可易在戏曲中扮演的大花脸形象深入人心, 他的嗓音坚实有余, 表演气势雄伟, 是扮演大花脸的不二人选;二花脸又被称为“副净”, 主要扮演性格爽朗的人物, 重念白、做功等;油花脸又被称为“毛净”, 一般扮演动作多、毛手毛脚的人物。在花脸的表演中不管是哪种人物角色的扮演者均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特点为表演任务。

(二) 表演要素。秦腔花脸的表演要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表现人物思想、刻画人物性格以及表达人物情感,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构成了秦腔花脸的表演要素。

(三) 表演原则。秦腔花脸的表演原则主要是将故事虚拟化、程式化以及写意化等, 这些原则均符合戏曲表演艺术原则, 但是这一点与写实化的西方话剧艺术原则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说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具有民族戏剧的审美特征。

三、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形式与其内容相辅相成, 内容决定形式, 是表演形式的依托和保障, 形式又能反作用于内容。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如果说内容是秦腔花脸的隐形工程, 那么形式就是其显形工程。总之, 秦腔花脸的表演艺术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四功五法。我国戏曲演员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四种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方法的总称。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四功五法, 才能发挥戏曲歌舞的艺术功能。四功就是“唱做念打”, 也就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表演手段;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 也就是戏曲演员的五种技术方法。“四功五法”的表现形式是秦腔花脸的主要表现形式, 每个演员都必须熟练掌握。

(二) 程式动作。程式动作是秦腔花脸演员表演重要形式之一, 它主要是指从实际生活出发, 将某种动作加以美化, 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将其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比如“趟马”“整冠”等都是程式动作, 在表演过程中将这些程式化动作充分表现出来, 以便增加表演的感染力。

(三) 舞台美术。舞台美术的主要作用是对塑造演员的外部形象起烘托作用, 增加演员的梦幻感和艺术性, 以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舞台感觉和视觉冲击, 提高演员的表现能力, 增加艺术感染力。比如服装在秦腔花脸表演艺术中一般被称为是演员的“第二皮肤”;而道具被称为是戏曲的“第三只手”;化妆的主要作用是美化演员, 布景和灯光以及音响等与演员的表演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够有效提高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使整个表演充满艺术气息。秦腔花脸将演员自身的表演与舞台的外部助推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推动了秦腔花脸戏曲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秦腔花脸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 表演艺术是其核心内容, 它和中国的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都是以表演为中心, 没有表演就没有舞台上的戏曲艺术。

摘要:秦腔花脸表演艺术是我国重要的表演艺术之一, 具有深远的历史, 影响范围广阔, 艺术形式成熟, 是我国戏剧表演的经典之作, 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其中秦腔花脸是秦腔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表演艺术是秦腔的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从秦腔花脸表演的艺术内容、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以便使人们更加了解秦腔花脸表演艺术。

关键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韦小兵.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纵横谈[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 (12) :37-37.

[2]方越.生命的张杨与命运的呐喊——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有感[J].当代戏剧, 2010 (05) .

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二) 篇2

(二)西北优秀秦腔演员艺术简介

(二)曹斌锋

范晓星(1974—)

女,汉,1974年生于甘肃陇西,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演员,主攻正旦、正小旦。深受著名表演艺术家肖玉玲、王保易、王芷华、张咏华老师的悉心指导。1985年在定西地区艺校学戏;1988年在甘肃陇西县秦剧团工作;1992年甘肃酒泉市秦剧团工作;1999年调入西安易俗社工作;2005年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工作;2009年6月在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工作至今。

范晓星多年来先后主演《盗虎符》中的茹妃;《夺锦楼》中的钱群英;《打金枝》中的金枝女;《山乡御妹》中的尹妃;《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小品《嫂子》中的嫂子;《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闯宫抱斗》中的妲姬;《窦娥冤》中的窦娥;《郭秀明》中的郭妻;《赵氏孤儿》中的卜风;《貂婵》中的貂婵等。她曾在2004年陕西省电视台举办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大赛中荣获提名奖;在全省“小品·小戏”大赛小品《嫂子》中饰嫂子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省剧协举办“红梅杯”大赛中《三堂会审》饰苏三荣获表演奖。2005年在中国博兴国际小品、小戏大赛中小戏《嫂子》饰演嫂子荣获优秀剧目奖。2008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优秀剧目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录制光盘《探窑》、《盗虎符》、《斩秦英》、《山乡御妹》等。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录制了《武松杀嫂》、《斩秦英》、《三堂会审》、《打路》等。

刘建奇(1979—)

男,汉族。1979年出生,陕西省恒山县人,中国第二届《红梅》大赛金奖获得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理事,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著名优秀青年演员。

1990年考入横山县职业中学(职教中心)戏曲表演班学艺,毕业后被恒山县文工团录用。2000年借调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现西安市秦腔剧院三意社),主攻老生。先后主演了《杨家将》上下集,饰杨继业;《八件衣》,饰杨廉;《哑女告状》饰掌忠;《生死牌》饰黄伯贤;《窦娥冤》饰窦天章;《法门寺》饰赵廉。折子戏《打镇台》饰王镇;《杀庙》饰韩奇;《徐策跑城》饰徐策;《寇准背靴》饰寇准;《杀驿》饰吴承恩等二十余幕主演。其代表有《徐策跑城》,《寇准背靴》,这两出戏也是近年来的新作品,有很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一些高难度技巧,合理地利用了戏曲表演程式,并吸收了众多剧种的营养。再加上本人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演及浑厚的嗓音,同时在国家一级导演和尚达先生的精心排导下,这两出戏仅在2004年一年里,便获得了多次大奖。2004年9月以一出《徐策跑城》获得了陕西省建国55周年、振兴秦腔20周年折子戏调演大赛优秀表演奖。2004年10月又以一出《寇准背靴》获得了陕西省第二届《红梅》大赛一等奖。并在陕西省赛区一等奖里第一个有幸获得了参加中国第二届《红梅》大赛的资格。在同年12月分仍然带着一出《寇准背靴》代表陕西省戏曲去北京参加了第二届《红梅》戏曲大赛,获得了金奖,也是第一个把《寇准背靴》这出戏搬上了秦腔舞台上的首演者。2001年《杨门女将》中饰采药老人荣获陕西省戏曲中城之星展演月优秀奖。2005年12月陕西省戏曲家协会推荐本人参加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并获得金奖,受到了各界媒体的关注和专访,也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梁少琴(1983—)

陕西宝鸡人,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分配到兰州市秦剧团参加工作,主攻小花旦、武旦。曾主演过的剧目有:《穆桂英大破洪洲》中饰演穆桂英、《挂画》中饰演叶律含嫣、《杀四门》中饰演刘金定、《引路》中饰演敫桂英、《火熘星》中饰演花碧莲、《考红》中饰演红娘。塑造了小花旦、正小旦及武旦等多种的角色。2000年10月参加了“艺园杯”大赛,获表演一等奖;2000年11月有幸参加了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荣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陕西省折子戏清唱大赛中,获表演一等奖;2001年10月参加兰州市青年演员大赛以9.96的最高分荣获表演一等奖;12月获甘肃省首届“红梅奖”大赛二等奖;2002年11月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三等奖。2003年5月又一次荣获甘肃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表演二等奖;9月份参加了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七建杯”甘肃省选拔赛,获表演一等奖,并入帷闭幕式演出;11月份在西北五省市名家交流汇演中,获表演奖;2004年12月份被兰州市政府评为“兰艺之星”称号,连续三年获得艺术发展津贴。2005年9月再次荣获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同年被西北五省十家媒体评为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并赴北京、西北五省巡回演出。2001年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的录制;2000年至今以《挂画》一戏,参加了“中国戏曲绝技绝活”展演活动;多次赴香港、广州、北京、沈阳等地巡回演出。2000年10月、2006年5月-7月多次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沟通无限》栏目组邀请,参加录制。曾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甘肃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录制。2005年在甘肃电视台《大戏台》栏目举办了个人专场晚会。2006年9月受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邀请,代表秦腔剧种将要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参加《梨园盛世-世界的交响》大型交响音乐会的演出。2007年应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邀请,带着《挂画》赴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访问演出。

杨升娟(1983—)

陕西省富平县人。十岁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学艺,主攻小生。师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深得李老师亲传, 在唱腔方面悟性较高, 现为西安市五一剧团主要演员之一。曾演出剧目有《周仁回府》(饰演周仁)、《宝玉哭灵》(饰演宝玉)等。二OO四年获陕西省振兴秦腔二十周年秦腔清唱一等奖,二OO四年获第二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二OO七年获陕西电视台“秦之声”超级新人秀金奖,二OO七年获第三届陕西省戏曲红梅大赛二等奖。从艺十余年来,在舞台不断得到锻炼机会,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批评,同时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李晓娟(1983—)

李晓娟,女,汉族,主工小旦、花旦、武旦,1983年6月1日生于西安,1998年毕业于西安市五一剧团艺术培训中心,2006年毕业于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舞蹈专业,现就读于陕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研究生班。曾在《花亭相会》中饰张梅英;《挂画》中韩嫣;《喜荣归》中崔秀英;《扈家庄》中扈三娘;《柜中缘》中许翠莲;《下河东》中呼延秀英;《生死牌》中蒋秋萍;《八件衣》中的马群英,《梳妆》中周凤莲,《法门寺》中孙玉娇,《三世仇》小兰,《周仁回府》中李兰英等等。2004年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竞美秀比赛中进入前八名,2004年作品《扈家庄》在第二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获“秦之声”新锐旦角金奖演员,2008年作品《梳妆》在第三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在陕西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秦腔演唱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1年作品《洛阳桥》在第三届陕西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算是对她艺术付出的回报吧!其实,李晓娟不仅秦腔戏演得好,生活中的她更是亭亭玉立,是个典型的秦腔美女,下面大家就一睹她的迷人风采吧!韩莉(1983—)

“寒梅一树临风舞,丽质天生爱刀马”。韩莉1996年6月,参加“西安市青少年艺术比拼赛”荣获一等奖。1996年,以《柜中缘》折子戏参加了西安市第四届“石榴花”大奖赛荣获“新苗奖”,并以此戏参加了一九九六年西安市春节戏曲晚会。1997年8月,以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兰州班。2001年7月,韩莉到兰州市秦剧团实习,被任命为青年队队长。2001年8月,以折子戏《扈家庄》荣获兰州市青年艺术大赛一等奖。2001年11月,以折子戏《扈家庄》参加甘肃省首届“红梅奖”大赛获一等奖,是大赛中最年轻的获奖者。2003年9月,参加了中国戏曲红梅奖青少年演唱大赛“七建杯”甘肃赛区选拔赛荣获表演一等奖,荣获中国戏曲红梅提名奖。2003年11月,参加西北五市名家交流演出以《白蛇传》(饰白素贞)荣获表演奖。2004年8月,应陕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国秦腔四小名旦竞美秀”比赛获优秀表演奖。2004年她以全国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国戏曲学院。

王雅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主工花旦。1993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文凭。

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唱腔清新亮丽,表演奔放细腻,唱念做打俱佳,尤以“椅子”和“手绢”功为长。先后在《五更鸟》、《借扇》、《抓髻娃娃》、《打柴劝弟》等剧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不同的戏曲花旦形象,其中《挂画》、《喜荣归》、《抬花轿》、《小放牛》为她的代表剧目。另外,她在戏曲小品的表演领域也有上佳表现,其中《滚灯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录制和直播,新排演的小品《QQ行动》演出多场,广受观众的深切喜爱。同时在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西部风景》和秦腔历史剧《蔡伦》等大型剧目中担任角色,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了剧目排练演出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在陕西省“易发杯”秦腔大赛、陕西省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等多项重大艺术活动中获优秀表演奖;2006年,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主办的秦腔超级新人秀大赛中,经过多个回合的决战,王雅莉从西北五省的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新人超级大奖。她还以主演《挂画》、《借扇》、《打柴劝弟》、《抬花轿》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随团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以及湖南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多种戏曲节目的录制与直播,深受各界观众广泛赞誉。

吕友谊(1983—)

女,23岁,汉族,陕西省高陵县人。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同年进入兰州市秦剧团工作。主攻正小旦,青衣.曾排演过的剧目有:《斩秦英》、《三堂会审》、《数罗汉》、《白玉楼》、《窦娥冤》、《杨门女将》、《荆钗记》、《梁宫秘史》、《破洪州》等,本人均在其中担任主要角色。

1998年本人荣获首届“艺园杯”大赛一等奖;1999年在兰州市举办的“千缘杯”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00年在第二届陕西省“艺园杯”中荣获清唱一等奖;同年10月在第一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清唱二等奖;2005年在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新剧目表演奖。

张利丽(1985—)

女,汉族,出生于1985年2月8日,现年21岁,籍贯: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双碌碡村。1990——1997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双碌碡村小学就读;1997——1998年在陕西电视台影视戏曲训练班培训;1998——2001年在陕西省咸阳市艺术学校就读,学习戏曲表演至合格毕业;2001年考入陕西省咸阳市人民剧团参加演出;2006年考入兵团猛进秦腔团就职。专业:戏曲表演。主工:闺阁旦。曾演剧目:《金碗钗》《法门寺》《恩仇记》《窦娥冤》。2006年7月在新疆兵团第六届文艺汇演《火焰驹》中扮演黄桂英,荣获“优秀演员荣誉称号”。

吉方兴(1988—)

男,1988年10月15日,陕西韩城,戏曲表演,中专,毕业学校,陕西省艺术学校2001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排练了《盗甲》《三岔口》,《戏妖》,《盗草》等剧目,并且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2006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现在单位陕西省京剧院。

黎(1989—)女,17岁

1989年生于韩城市龙门镇。自幼酷爱音乐,有较好的音乐天赋,12岁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主攻正小花旦。

8岁荣获“十大校园歌星”称号。9岁代表韩城市赴渭南地区参加电视艺术节歌手大赛荣获一等奖。10岁荣获陕西省“青少年艺术节”电视大赛一等奖,同年又参加西安市“大城杯”电视歌手大赛以<兵哥哥>一曲荣获最佳表演奖。11岁荣获陕西省首届神童电视大赛业余组一等奖。12岁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2002年参加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演唱《红灯记》荣获一等奖。2003年在国家一级演员李瑞芳老师的指点下演唱《梁秋燕》在河南郑州参加全国少儿小梅花大赛荣获状元金奖。2004年在碗碗腔《常青之路》中饰演吴清华参加了全国“蚁力神杯”戏曲戏剧大赛荣获少年组主角二等奖。2005年参加了大型秦腔电视连续剧《狸猫换太子》中饰演小太子,今年10月份又参加了秦之声栏目的《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饰演李铁梅,受到观众好评。

曾排演过的剧目:《红灯记》《梁秋燕》《常青之路》《秦雪梅吊孝》《挂画》《拾玉镯》等。

梁爽(1990—)

女,出生年月日:1990年2月14日,籍贯,河北,出生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2000年9月考进陕西省艺术学校,曾排过《喜荣归》《打神告庙》《白蛇传》等。2005年5月毕业,现在乌鲁木齐市秦剧团等待就业。2003年以《打神告庙》的焦桂英荣获“小梅花”一等奖,同年荣获“小梅花”金花奖。

武红霞

武红霞:陕西长武县人,国家二级演员,现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1988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在校学习期间,曾以《冼夫人》荣获第一届“西凤杯”演唱一等奖;以《三上轿》中饰演崔秀英荣获“公主杯”剧目大赛优秀表演一等奖。后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在团工作期间,1995年以《目莲救母》中饰演刘青提荣获“易发杯”剧目大赛优秀表演一等奖;1997年以《祝福-砍门槛》中饰演祥林嫂荣获电视剧目大赛优秀表演一等奖;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电视戏曲“百佳演员”称号;2000年以《祝福-砍门槛》中饰演祥林嫂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陕西选拔赛演唱一等奖第一名,并于2000年以《祝福-砍门槛》中饰演祥林嫂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演唱一等奖第一名;2002年随团赴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2003年以《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荣获第一届“红梅奖”陕西赛区演唱一等奖;2005年以《目莲救母》中饰演刘青提荣获第四届艺术节剧目大赛表演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陕西文化名人。她的演出一直受到广大戏迷的关注和喜爱。现送上武红霞在秦腔戏迷答谢会上的唱段《砍门槛》。(点击网址播放)http://www.sxqq.net/shiting/mp3/kmk.asx

主演的主要剧目:

《铡美案》***秦香莲

《忠保国》***李艳妃

《窦娥冤》***蔡婆婆

《下河东》***呼延夫人

《海瑞训虎》***海母

《龙凤呈祥》***国太

《逼侄赴科》***姑母

《红灯记》***李奶奶

《恩仇记》***施秀琴

谈秦腔艺术的个性美 篇3

秦腔是中国戏曲梆子体系的鼻祖,各个梆子戏曲除了声腔、音乐、语言的区别,其艺术个性与特色基本相同,其本质都是“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都是“以歌舞演故事”。是将诗、歌、乐、舞、和灯、服、道、效、化、美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和其他艺术个性特点的区别是质的不同,所以,把握戏曲导表演的个性特点十分重要。

秦腔艺术在传达故事,表现人物时都是遵循其艺术本质而呈现的,它是意象,不求真象,它是以虚代实,大虚小实。什么是戏,黄佐临先生说:“虚戈为戏,真假为宜,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悟得情与理,是戏又是艺”,以鞭代马,以桨显水,以杯似酒,三五步走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师等,不就是虚中见实、实中有虚的意象吗?书法讲写黑当白,气脉相通;绘画讲无画则有画,画中之白,则画中之画;戏曲讲写素夸张,以实代虚,虚中见实似与不似为奇,像与不像为美,齐白石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所以“有是无中生,无是生中有,以象外之象,求象下之意”。大写意,小写实是戏曲也是秦腔艺术的美学特征。唱念做打是戏曲人物表现个性的要素和手段。它和影视话剧写实性截然不同。唱念做打都有很高的、独特的技艺性,所谓以歌舞演故事。那么什么是歌、又何为舞,这就是唱念为歌,做打为舞,根据剧中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的不同和需要或歌或舞来表现,比如人物在极其复杂的心里情感冲突中,往往以唱念为主(歌)的技艺手段向观众表达。如两军格斗甲方把乙方打败后,甲方为彰显自己内在的激动,往往耍一套高难的“枪花”或“刀花”(舞)的手段来表达其内在感情。再如戏曲人物的哭笑死伤都是以技艺性来表现的而非生活的真实。A把B踢倒在地,不是生活中的倒法,而是以“三百六”转体或以“肘棒子”等高难技巧来表现人物倒地的。

唱念做打,既可分开,又可综合,既自由又严谨,它可变性强,灵活性大,它是戏曲人取之不尽的源泉,又是塑造人物的特种手段。

戏曲表现人物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程式性。

程式一词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法式、规章、格式和准式。戏曲人物在表演中,呛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曲牌板式、武打有套路和“荡子”。程式是戏曲综合体的细胞,是演员创造角色的艺术语汇。程式蕴含着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规律。

程式术语容易产生岐义,也容易被人误解为程式就是模式、公式,甚至把它同刻板化、僵化等同起来。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程式。如话剧讲“三一律”、“四堵墙”;芭蕾讲“立脚尖”、“阿拉佩斯”、“弹跳旋转”、“托举”;相声讲“说学逗唱”;影视讲“推拉摇移跟”、“蒙太奇”;中国画讲线描、兰叶描,枯柴描等等。这些都是讲法式、格式和准式。这是因为不同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家采用的物质材料的性质不同,手法不同,艺术语言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因而反映客观生活的形貌就不尽相同。程式是戏曲写意艺术的骨髓,又是演员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技艺规范。

程式是戏曲艺术的独特个性,所以我们戏曲的表演不可忽视与谈化,张庚说:“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程式是人物创造的起点,又是人物的归宿”。阿甲说:“生活和程式是冤家又是亲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程式在艺术创新发展中,又有着可变性,不可程式化而要化程式,不可规范死而要活规范。

遵循秦腔戏曲艺术的个性与特点,应不断创新,李禹说:“世态变迁、人心非旧”。秦腔艺术必须与时代契合,与观众同心。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死,推脱陈套,方露宝色,不学生人,法无一可,竞学古人,何处有我。用科学发展观来不断继承和创新,让秦腔艺术的个性特色随着时代更加靓丽。

多年来,我在秦腔艺术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下转第94页)(上接第92页)充分发挥戏曲的表演个性,赢得观众的好评,得到专家的认可,如在《周仁回府》中,承蒙我的老师李爱琴指点,运用唱念、做打等表演,把周仁的大义品格和真情体现得较为深刻,较为鲜活,如在“悔路”一场,运用帽翅技巧,表现周仁内心的复杂情感,在“哭墓”一场中运用“甩发”技巧,表现他的委屈,以情技结合,以技显情。彰现出戏曲个性的魅力,也促使人物的升华。

要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个性和特色,作为演员必须苦练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只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自如地塑造人物,才能把内在之情,用外在之技来体现,而以外在之技、表露人物之情,技和情、情与技相辅相承,关系相连,不可缺一,这样才能演好人物。把握和发挥戏曲的个性特色,使我在艺术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从中尝到了甜头并在秦腔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上一篇: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下一篇:级数收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