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尝试

2024-05-04

方法尝试(精选十篇)

方法尝试 篇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重视导语的教学设计, 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学生上课前是一种有目的的求知活动, 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 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 在每节新课前, 教师应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入手, 设计一些悬念式的、情境式的、激情式的导言, 巧妙地把本节教学要求或教学内容先告诉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反证法”一节课时, 一上课先找一个学生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后, 我立即问:“如果大人在场会怎样救人?”学生回答:“从水中捞出小孩。”我又问:“司马光是怎样想的?”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想让水离开人后才救人。”我总结:“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是正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关键在于你能否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今天, 我们学习一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方法, 即逆向思维的——反证法。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都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都想尽快掌握反证法。这一导言点燃了学生的求知之火, 起到了以趣促学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 培养兴趣

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篇2

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该目标的提出旨在将学习侧重点从传授和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对过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内容进一步说明,只有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如觀察、实验、调查、分析、交流、评估等),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2.1对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过程目标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和便捷。然而,通过“过程与方法”教学,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家相似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渐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的作用,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其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共同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目前物理教学中较多偏重知识,或者搞形式化过程。这不仅导致学生获得的感知和体验较少,而且对科学方法掌握不够。

2.2过多关注“知识线索”,忽视“方法线索”

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概括出共同属性,以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抽象本质特征,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教材编写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获得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是物理现象转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教材中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线索”中,使得教师对“方法线索”关注不够,或者把握不清楚。

鉴于这种现状,徐敏娜提出了“知法并行”教育模式[2]。她建议以教材中的知识建立过程和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整理出知识和科学方法线索,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这一教学模式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需要交互完成。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和师生在城乡、层次等方面有差异,教材仅仅是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科书在列举一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或者陈述相关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没有预设的结论和固定的方案。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综合分析后选取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当所提供的方案在教学条件不允许或者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不理想的情况下,还需对教学进行再创造,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状况,以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2.4对“过程与方法”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已经有所关注,对教材涉及的基本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已经有所认识。但对具体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能力要求掌握不透彻,对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不够深刻。这些内容在课标中有详细的阐述,需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和学习。同时,针对教材是将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建立的过程中的状况,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熟悉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然后充分挖掘方法素材,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教学目标,最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3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策略

3.1加强过程目标设计,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详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确保过程目标和知识目标同步完成。

3.1.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应的过程目标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材为客体,教师为引导者的“三体结构”。教师所设计的过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认知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要有足够的认识,使得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在对物理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哪些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有详细的目标。

3.1.2围绕课程总目标,合理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综合分析。因此,“过程与方法”首先应该贯穿在知识学习之中,使“过程与方法”为知识学习服务。如果脱离知识谈过程的丰富和方法的多样,最终将使学生一无所获。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经历探究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自然的奇妙,强化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培养乐于探究事物奥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意志。因此,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安排需要从三个维度构思,达成一个整体思考,使教育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我国物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对于不同的要素,需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例如:问题的提出这一要素,教师应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构思科学问题;或者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提炼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要素是科学创新的源泉,教学重点应该对研究的问题有所感知,以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并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或者短期内经历丰富的探究内容显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探究课题的能力结构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选取核心探究要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部分探究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便能够经历全部的探究要素,并理解这些要素的本质、方法、过程。

3.3按照科学方法的特点,选取教学模式

黄恕伯老师指出:“相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物理科学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程序性知识相比陈述性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难度,通过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理解方法。因此,一些学者如曹昭全、徐志长分别阐述了隐性、显性方式的内涵后,提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结合了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应的操作过程,其可操作性较强,可以明确地教授给学生,宜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只能在思维层面上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指导,无法给出具体的步骤和途径,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思维方法宜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授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

3.4选择有效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对话,指导学生推理、阅读、练习巩固,进行实物演示或实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常规教学方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践行着过程目标。如果认为只有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过程目标,那完全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狭隘理解。落实过程目标有多种教学方式,凡是使学生有所体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科学研究模拟、差异性物理实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后交流、学术性的趣味游戏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增强体验。

4结束语

英语导入方法尝试 篇3

关键词:背景导入;问题导入;测试导入

如果老师呈现新知识、新内容的方法单调、平淡,或者千篇一律,学生很自然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老师都懂得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导入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整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感受。

一、利用背景知识进行导入

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对于历史题材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翻阅书刊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背景知识等等,可以采用介绍作者、文章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领到真实的语境中可以把 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高一Unit 7,我先给出图片,向学生展示了St.Petersburg这座城市的现在面貌(一座美丽的城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向学生展示 “The city in ruins”一幅图画,此时,同学们一定会想,“Why the city was in ruins?”而我此时趁热打铁“If you want to know the reasons,let’s look at the text together please”.我觉得正是由于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定都想知道这座城市被毁的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针对性很强,学生积极踊跃地在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导入方式,我觉得学习效果很好。

二、问题导入法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讨论之中,并且带有“预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在高二Unit 5 First aid一文的讲解中,我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生活常识,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What should we do if we find a man with a knife in his leg?2.You find a person unconscious on a sofa, you think that he may be poisoned,what do you do first?

学生在讨论问题,寻找答案的热烈气氛中学习了课文学会了自救方法。

在高一Unit 3 Going Places这一精读文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旅行感兴趣,有希望了解更多旅行知识的特点,提出一些与旅行有关的问题。

1.If you want to go hiking,where do you want to go? What do you think the basic equipment is? Please tell us your idea. 2.What’s adventure travel?3.If you have a travel ,which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ill you choose ?

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我觉得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三、测试法导入新课

学生都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某些国家、城市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利用了这一特点,在教学The British Isles. Reading这一课时,做了尝试。首先,对学生做有关英国知识的测试。目的是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所要学的新课上。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What does “UK”stand for? 2.What’s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UK ?3.Do you know how many parts the UK is made up of?Who can tell us what they are?

我将学生分组进行测试,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問题,唯恐自己所在组落后。就连平时不爱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都举手抢答。同学们对这种竞赛方式积极性很高,对新课的学习充满了热情,渴望从课文中得到更多有关英国的知识。

经过亲身体验,我觉得这几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每一位英语教师都知道,要想学好英语,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有了学习兴趣的积极学习和枯燥、被动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好的导入方式为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材内容的不同,为我们提供了尝试各种导入方法的机会。英语课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愿这一道风景更加绚丽多彩,百花争艳。

(作者单位 敦化市大石头中学)

护理技能训练新方法的尝试 篇4

1 项目实施需具备的条件

我院护理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对校内实训场所进行硬件和内涵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 一所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教师办公、科研一体化的“小型医院”初步形成,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 100万元, 同时可容纳500名护生开展实训。“仿真医院”不但能让护生接触到最新的医疗设施、护理技术, 还能让护生受到环境熏陶和文化渗透, 提高其操作技能, 增强其人文关怀意识。为了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 调动护生训练积极性, 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多次学习讨论, 提出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方法。

2 项目运行过程

动员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新技能训练项目, 每位教师准备2~3个典型病案并设计教学流程。每位护生扮演一种疾病的患者, 提前一个月通知护生, 护生上网查找资料, 询问专业教师, 孰悉所要扮演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护理内容, 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护生对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方法充满期待和想象,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了不影响护生的正常学习, 24小时值班安排在星期五晚上6∶00至星期日早上8∶00, 共38小时, 护生自带洗漱用品住在仿真病区, 通过扮演患者、护士、患者家属等各种角色进行护理技能训练, 体验病区生活。教师白天及前、后夜班各安排一名护生值班, 前夜班、后夜班、责任班、连班、辅助班各班次安排3~4名护生, 前、后夜班设计2~3个不同的病例, 在教师指导下护生练习急诊患者抢救、入院接待、床单位准备、护理评估、医嘱处理、各种治疗护理、病情观察、护理记录、交班报告书写、床头口头交接班等工作。白天各班次事先设计各种治疗和护理方案, 在学中做和做中学, 了解各班工作、作息时间和技能操作训练内容。晚上除值班护生外, 其他护生扮演不同病种的住院患者, 并自主设计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要求值班“护士”提供相应治疗和护理方案, 主要训练护生的应急处理能力。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按照临床时间节点提示护生该做的事情, 完全按照临床工作时间和任务进行, 真正让护生了解各班护士的工作任务, 体会护士工作的艰辛和对患者关心体贴的重要性。在病案设计中, 教师有意安排各种性格的患者及其家属, 如有些是通情达理的患者, 有些是大吵大闹、不讲情理的家属, 让护生进行处理, 从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真实的环境中, 护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净化心灵, 培养感情, 锻炼意志, 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由项目实施前10%的护生不同意, 认为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时间, 到项目结束时100%的护生赞成并希望能有更多参与机会。

3 项目运作结果

笔者对2007级一个班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试点, 每位护生前、后夜班轮一次, 项目结束后对其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书写能力等20个项目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护理技能训练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卫生部2006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为1.11人, 医生和护士之比为1∶0.7;2006年浙江省医生和护士之比为1∶0.7, 与卫生部1∶2的医护比要求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潜在需求巨大。各大护理院校抓住时机, 大批招收护理专业学生, 使得医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护生人数急剧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模式的改变,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人性化护理被提上议事日程, 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增加医院的可信度。但许多情况下, 护生到临床实习会遭到患者拒绝, 医院也不让护生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 避免对医院造成不良影响。同时, 医院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生实习要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 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生压力, 使护生实习面临新的挑战。因此, 如何让护生在医院实习前练就较为规范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教育者需探讨的课题。

4.2 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护生1个月前得知要开展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后, 积极查找资料, 扮演各种角色的护生反复进行排练。有位护生在体会中写道:“通过夜间值班训练使我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夜深人静一人值班时感到护理工作的伟大和所负责任的重大, 通过这次训练, 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训中, 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实践相结合, 当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实践中应用, 并得到教师认可时护生有一种成就感;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教师不一致时, 护生则会积极思考、剖析原因,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3 护生提早熟悉临床护理工作

模拟教学是当前护理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通过创设临床情境, 能使护生提早接触临床, 增加实践操作经验, 培养护生动手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 让护生在校内即接受准护士技能训练, 使其对将要从事的护理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为以后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4 增进师生交流

选择双师型教师任带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晚上值班时能把在工作中遇到的特殊病例处理方法、经验教训, 上下级、同事关系处理及如何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教授给护生, 使护生受益匪浅。座谈时护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夜间接触, 认识到老师对待护理工作的态度和对‘患者’的关心体贴, 使我们理解了对患者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 应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要做好护理工作, 必须与患者多沟通和交流, 走进患者内心世界, 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护士。”

4.5 培养护生协作精神

实行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方法需提前1个月做准备, 从选择病案到由谁来扮演什么角色, 操作需要进行哪些项目, 患者可能会出现哪些病情变化, 用何药物, 会有何副作用, 教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讨论, 每名护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在训练过程中, 坚守自身岗位, 同心协力。100.0%的护生对该训练方法给予肯定, 认为该训练仿真性强, 能结合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践;63.3%的护生认为该训练能体现团体合作精神, 对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

4.6 提高护生综合分析能力

事先设计好的病案临床表现较复杂, 所需操作项目多, 需要护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虑, 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调查显示, 76.7%的护生认为该实验对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5 思考

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方法, 对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 能更好地培养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实施“课堂教学→项目实训→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临床实践”分步实训模式, 有效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护生的综合能力[1]。

摘要:目的 改革护理技能带教方法。方法 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仿真医院, 护生最后一学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结果 通过对2007级60名护生的训练, 护生认为该训练方法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融洽师生关系, 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结论 实行24小时值班制护理技能训练是提高护生护理技能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实训基地,护理技能,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方法的新尝试 篇5

1、“以作文为中心安排语文教学”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以名家名篇为典范,严格进行写作训练。低年级在集中识字的同时,突出字词句的训练,进行大量抄书、造句、听写句子或段落、看图写话及片断、写日记等训练,坚持“每日一句话”的写作练习。中年级开始作文启蒙,主要采劝放胆文”训练,把文章“写开”“写顺”。高年级教会学生如何写人、记事、状物,训练学生掌握作文规律,进行夹叙夹抒情的儿童小品练习。

2、“分步习作”型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制定了“三步九段”的训练步骤和规则。第一步,说话训练。围绕低年级集中识字的教学重点设计训练程序。第一段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段说几句连贯的话。在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中要求不断提高。第二步,写话训练。第一段,记录口语和原文,听写简短的记叙文;第二段,借助现成材料写话;第三段,自己搜集材料写话。第三步,书面作文训练。第一段,放胆练笔,启蒙开篇;第二段,分项训练,系统提高;第三步,综合训练,全面达标。

在“三步”训练的基础上,又有“小学作文四步训练”实验,具体方案是在第二步写话训练之后加上一步“片断训练”。

3、“读写结合”型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统一规划,使读写结合,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地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是归纳出小学记叙文的四十四个基本功:句子一法;句群,构段十六法;开头与结尾十法;记事四法;写景五法;写人八法。

4、“分年立项”型作文训练体系。这项实验主张二年级进行童话体作文,包括根据故事说童话,看图说写童话,连词语编童话,列提纲写童话等;三年级进行素描作文,包括静物、自然景物、人物动作、人物对话、人物外貌、房间陈设与周围环境、小动物素描等;四年级仍然进行素描作文,包括完整记叙一件事,正确地确定和表现中心思想;五年级进行实用性作文训练。

5、“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教学改革实验。这一体系要求小学生作文要按照他们的言语交际水平和社会实际需要来进行。在训练的方式、方法上,强调在言语交际中学习本领,变单一的课堂上的作文教学为开放型的多渠道说、写训练。如创设交际需要的情境、练习说写;围绕活动、训练说写;校间通信、各科联系、各种形式的自由表达训练等。

6、“情境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有六种训练途径:①生活展示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选取典型场景,配合教师的语言描绘,指导学生去观察;②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演示某一特定情境;③图画再现情境;④音乐渲染情境;⑤表演体会情境;⑥语言描绘情境。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尝试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  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54-01

根据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记得我在英语周报上发现这样一则事例,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三、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我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出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这种教学设想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越深刻,教学难度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英语阅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仅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一)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

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

(二)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

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三)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旳情绪

每天的英语课我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我的良好情绪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任务。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法和教法的共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中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

(二)阅读教学中

我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六、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大纲指出:“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作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训练就要深化,从举一到反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中考的英语试卷中英语写作

对100米跑专项训练方法的尝试 篇7

一、100 米跑训练的方法

1.抓好柔韧性训练和按摩放松环节的训练

柔韧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之一。提高速度就要在保持步频的情况下, 加大步长。而加大步长则需要有较好的柔韧性。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 可以使跑动的幅度大、动作协调、轻快, 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技术。增强柔韧性训练手段很多, 训练方法可采用如下手段:

(1) 双臂同时绕环练习。要求练习时双臂向上向后绕环时用力, 向下向前时随惯性自然放松摆动。

(2) 双臂交替环练习。要求一臂前绕时用力, 而另一臂后绕时则随惯性放松摆动, 两臂进行交替用力与放松练习。

(3) 弓步压腿练习。要求两臂侧平举或下垂, 在教师的口令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压腿练习。

(4) 直腿行走。要求双腿伸直, 双手触地或握脚踝, 直腿向前或向后行走。

(5) 仰卧起坐并扭动上体练习。一人仰卧, 另一人压住其双腿, 仰卧者起坐并用左肘触右膝。还原后, 再起坐用右肘触左膝。

(6) 手扶助木做摆腿练习。分为左右摆腿和前后摆腿两种方法。要求左右摆腿时, 身左摆屈膝用力, 向右摆时随惯性自然放松摆动;前后摆腿时, 向前摆出时屈膝用力并送髋, 向后摆时随惯性自然放松摆动。

(7) 正面、侧面压腿练习。要求把褪伸直压至肘或头触到膝处有痛和紧迫感时停1s~3s。

特别是大幅度的弓步压腿练习, 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柔韧性的增强使动作幅度大, 富有弹性, 实效性增强。

按摩放松肌肉能改善神经的调节机能, 加速静脉回流, 减轻了心脏的作用, 消除疲劳, 促进肌肉柔韧性增强, 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每周进行l~2 次热水浴, 使血液循环加快, 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 吸收乳酸, 消除疲劳, 恢复训练能力。按摩放松是每次训练课最后部分的重要内容。

2.注重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训练

对于短跑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来说, 速度起主导作用。由于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占优势, 骨骼肌肉韧带都富有弹性, 为提高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 少年运动员应特别重视速度素质训练。速度耐力是把最快的速度保持到终点的能力, 但往往少年运动员跑到中、后程出现减速, 技术动作变形和步频明显减慢的现象就是速度耐力不足的表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运动机体疲劳。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 导致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机能下降, 供血供氧不足, 以致运动器官机能下降。速度耐力训练能充分发挥全程跑的速度, 改善后全程跑的技术。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量和强度较大, 运动员由于承受很大的量和强度, 并重复练习, 能够更加适应竞赛活动的要求。只有很好地加强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才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3.加强多种形式的跑步练习

(1) 惯性跑:惯性跑是一种放松而不减速度的跑法。要求起跑后加速25~30m, 等速度达到最快时, 然后肌肉停止主动用力而被动的随惯性跑15~20m。

(2) 肩套橡皮带一人拉一人跑的练习。要求躯干要保持前倾的姿势, 用力摆臂, 快速登腿, 胶带拉力要适当, 以不影响练习者动作的连贯性为主。

(3) 半蹲起跑。要求:脚左、右开立, 两臂放松在体前, 身体逐渐前侧到一定角度时突然抬腿快跑出, 跑出后上体逐渐抬起, 距离在20~30m。

(4) 后腿跑5~l0m。听口令突然转换为加速跑。要求随变化要快, 步幅开始不易太大。

(5) 俯掌或仰卧在起跑线后, 听信号后突然做加速跑, 要求跑出时身体要保持前倾, 随跑速加快逐渐抬起身体。

(6) 下坡跑。坡度在50~100 左右。利用坡向前的惯性力培养学生全身体会肌肉放松跑的能力。

(7) 顺风跑。借风力充分体会肌肉放松用力, 要求步幅不易过大, 自然放松。

(8) 跑石阶一级和多级。要求上身和下身蹲摆动作要协调配合, 有节奏。

(9) 放松大步跑。要求充分抬高大腿, 打开髋关节, 用适当的步频做协调练习。

(10) 起跑后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耐久跑等综合性跑的练习。

4.加强放松技术的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跑的放松技术, 是指在跑的不同动作中, 肌肉准确、合理、协调工作的技巧, 该紧张时, 肌肉应该尽量地紧张;该放松时, 肌肉应该尽量地放松。在100 米跑时掌握好放松技术可以节省能量的消耗, 提高对抗肌的放松速度和能力, 使主动肌和对抗肌更加协调, 增大步幅, 提高步频, 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5.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准备与自我心理调节被认为是比赛时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因此, 心理能力也作为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成绩稳定在较好水平, 但参加比赛时, 由于缺乏大型比赛经验, 精神过于紧张, 技术动作紊乱, 往往使水平发挥不出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不要给运动员名次压力, 要常教育运动员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二、100 米跑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安排各种训练内容, 全面提高运动员各项素质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 不仅要通过专项力量训练, 来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技术, 还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 运用各种训练手段, 以便使大脑皮层能在各样的条件刺激下, 不断地提高兴奋点, 改进神经过程的强度与灵活性, 防止“速度障碍”的产生。在周训练计划里, 要有一次结合技术的专项力量训练课, 3—4 次的辅助训练课来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 速度耐力和有氧耐力, 使运动员在大强度的无氧训练后机体得以调节、恢复, 更好地投入第二天的训练。

2.加强运动的营养与恢复措施

100 米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强度大, 能量消耗多, 训练之后除安排积极性休息之外, 还要适当采用一些治疗及心理学措施, 如按摩、针灸、心理调节等。同时, 通过食物及营养的补充, 如蜜糖、氨基酸、维生素等, 使机体得以迅速恢复。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新尝试 篇8

1. 牢牢抓住数学分析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 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 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要参透一门课程首先要研究该课程的所蕴含思想方法。数学分析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程中主要蕴含以下几种思想方法。

1.1 极限思想方法

极限是数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因此极限思想贯穿本门课程的始终, 连续、导数、定积分、反常积分、曲线积分、重积分、曲面积分等定义都是以极限作为理论基础引入的, 相应的性质也完全可以用极限思想进行解释。

1.2 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方法也几乎蕴含与数学分析课程的始终, 之前说过本课程的内容及其丰富, 有太多的概念、性质、公式、方法, 但这些知识点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只要把握好知识点间的关系, 学习起来就相当轻松。例如,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数项级数与函数项级数、定积分与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一元函数微积分与多元函数微积分等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学习。

1.3 化归思想方法

极限的四则运算、重要极限、无穷小量等价代换求极限、复合函数求导法、换元积分法、反常积分, 多元微积分学等都是化归思想的体现。

1.4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应该是很多教师都惯用的方法, 鉴于数学分析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更适合于用此方法。概念的严格定义结合几何直观解释, 可使极限、连续、间断、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更加清楚易懂。

2. 抓住数学分析课程与初等数学的联系

数学数学是一门概括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将它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 在修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个主张是非常科学的。因此有人把它叫做思维的体操, 也有人把它称作其他自然科学必备的基础工具。这些都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小学的数学, 即使是高中数学的教学, 它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的目标只能是学会基本的运算和简单的推理, 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只能在大学进行。只有通过大学高等数学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才能深切感受到数学这门充满生机、古老的学科的庞大的体系和深邃的理论, 才能认识到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三种特性:抽象性、严谨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延伸和发展, 而初等数学却是高等数学的基础。作为学习者, 无疑应该是先学习和掌握初等数学, 然后才能学习和应用高等数学。反之, 学习高等数学能加深对初等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数学修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中学数学知识几乎很难和高等数学知识直接衔接, 使不少大一新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这些数学课程, 就对数学专业课产生了畏难、抵触情绪。而且高等数学理论与中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 许多大学师范毕业生对如何运用高等数学理论指导中学数学感到迷茫。毫无头绪。为了解决上述长期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联系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3. 基于上述认识的教学策略

3.1 抓住数学分析与初等数学联系, 让学生感觉数学分析的实用性

笔者在给学生上第一次课介绍本门课程时一定会提及学习本门课程的价值意义, 比如说学生在初等数学中熟知的圆 (椭圆) 面积、体积、周长等公式, 学习本课程之后可以很容易进行证明, 大家以前知其然的东西在学完本门课程之后会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对本课程有学习欲望, 产生兴趣。

在教学具体过程中, 笔者也从不忽视数学分析与初等数学联系, 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高数不“高”, 例如在教授引入导数概念的背景时, 第一个例子是求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解决此问题时首先激活学生已有的初等数学知识, 引导他们回顾求直线方程的方法—点斜式, 把问题的关键归结为求斜率问题, 再借助极限思想, 以割线代切线 (以直代曲) 的方法, 就可以把问题顺利解决;第二个背景是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 也是先激活已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借助极限思想就可以将问题顺利解决。两个不同背景的数学问题可以用相同的数学方法来解决, 于是, 发现这种数学方法的作用很大, 就引入专门讨论并给其名叫“导数”。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解决再难的问题也离不开初等数学、同时也发现解决这类问题要依靠初等数学与极限思想, 让学生在老师的价值引导下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理, 定积分、曲线积分、曲线积分、重积分的教学也可以参照此法。

3.2 抓住数学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 简化学习程序

数学分析课程内容及其丰富, 知识点很多, 点彼此间的逻辑联系紧密, 因此, 只要把握了其中的规律, 学习就不再那么困难, 本课程以知识模块来分, 可以分为3块:一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多元函数微积分。逻辑上讲, 一元函数微积分是多元函数微积分的特殊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讲透一元函数相关理论, 多元函数就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 类似的理论自然成立, 只需要将重点放在不同之处并讲清不同的原因所在即可。级数理论中透彻讲解数项级数的相关理论, 函数项级数最终都要化归数项级数的方法解决。

摘要: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后继课程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极为丰富、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高度抽象性。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和系统的数学训练, 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修养, 特别是分析的修养, 积累从事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根本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法,数学分析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字体设计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思考 篇9

关键词:字体设计,教学方法,思考

字体设计是一门研究字体的设计方法、总结设计经验的应用型学科, 它作为专业基础课, 对随后开设的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课程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字体设计能力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点之一, 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奠定扎实的字体设计基础。以下仅就笔者在教授字体设计课程中的一些对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尝试与大家分享。

1 让学生做学习的探索者

备课的时候, 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教好字体设计这门课的理论部分?因为艺术类学生大多有一个明显特点, 就是不喜欢上理论课, 有些同学甚至反映看见大篇的讲稿就打瞌睡。但我认为, 这是由于理论课比较枯燥, 不够吸引人所致, 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所以我决定用丰富的资料和趣味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位同学都以一种探索者的心态来学习。课前, 我通过互联网、资料室、图书馆拍摄、收集整理了“结绳记事”的传说、美洲印第安的“文字画”、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汉字变化形成的过程等图片或资料在课堂上展示,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讲授汉字演变的时候, 我通过电子教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甲骨文图片, 让大家当一回“考古学家”, 辨认这是什么文字, 并讲出原因?对于“猜谜游戏”, 学生都显示出极大的乐趣, 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的象形字都被认了出来。但在“力”字的演变上, 同学们未能由原图形“耕田所用的犁”联想到这是什么字, 我和大家分析了在古代农耕社会时期农田的重要性, 解释了用农耕用具的象征来代表“力”的渊源。

在展示战国时期出现的蝌蚪书和龙书的时候, 很多学生对这种奇异曼妙的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还有几位同学在课下绘制了一些自己设计特征化汉字的设计稿, 这时候我们的课程才刚刚开始。这些作品虽然稚嫩简单, 但我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些有设计意识的学生, 而且课程的考核中, 这几位同学的作品也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2 把鉴赏和思考作为积累

在字体设计的第一堂课上, 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字体设计这门课程?

当时, 学生们说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是为了书写出美观的字, 有的说是为了设计出一些新型的字体, 还有的说为学习字体与设计的关系。从学生给出的答案来看, 虽然很多学生都没能全面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 但至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等我向大家讲述我的观点时, 同学们就能够通过对比自己的想法去更为专注地吸收和理解。

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把艺术设计的课程比喻为学习烹饪的话, 那么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设计等课程就是烧出的一盘盘“好菜”, 字体和图片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原料”, 我们现在学习的字体设计就是帮这些“主菜”配好基本元素, 所以说这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我收集筛选了一些著名的字体设计作品, 在课上和同学们一同分析品鉴, 通过这些新鲜的创意不断的冲击, 尽可能使得他们在今后设计的时候不受理论的束缚, 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设计境界。

3 适时把讲台让给学生

首先, 我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为8个小组, 每组3个人, 利用课余时间到商场、超市、街边店铺等地方用照相机记录下我们身边的一些字体设计作品, 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并说明该作品的优劣。

课堂上, 大多数小组能够收集到丰富的作品, 并且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的观点, 对有些作品还提出了独特的修改意见, 个别还非常具有独特性和建设性。由于要上台讲解, 学生都准备得比较充分, 台下的同学的发言也很积极踊跃, 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是教师“满堂灌”所能达到的。这节作品分析课上, 每组展示作品20余张, 共有200件作品通过同学们的品鉴。同学们都说, 这堂课过得真快。

这样的课程在设计练习后还做过一次, 我将同学们的创作练习拍成图片, 以不记名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对每幅作品“评头论足”。由于知道会在全班公开展示, 作品都代表了学生个人的较高水平, 品评过程中给出的意见也比较切实可行。

4 练习宜精不宜多

私下里, 很多同学抱怨, 作业太多, 每天晚上都要加班“赶工”。我经过思考, 觉得设计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怎样找到学生课业量与练习效果的平衡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曾经在阅读一本教学方法的书籍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把题海留给老师, 把时间还给学生。”鉴于此, 我认真筛选了一些创作练习, 不求数量求质量, 精挑细选出一些“创作题目”, 如:单字设计, 组合字体设计和特征化汉字设计等。虽然作业不多, 但要力求每张作品都是精品。

5 透析字体结构, 让设计更“简单”

汉字设计是字体设计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难点所在, 要做出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 必须对字体的结构有一定了解, 这样在进行笔画拆分和具象变化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

首先, 我向学生讲解了宋体、黑体、仿宋体、楷体等汉字印刷字体的基本字体的特点, 并给出一些基本变形效果以供参考。随后, 提出绘写汉字的一些构成原则, 并揭示其缘由, 如:满收虚放, 即对于单个汉字而言, 在书写的时候, 满的一边要向内收, 虚的一边要向外放, 这样才能使方块字的形体在视觉上大小均匀。

字体结构课后, 我安排布置了3幅字体摹写练习, 基本涵括了单体结构、复合结构、两大部结构、三大部结构, 要求学生带着设计的思路进行临摹, 为日后的设计创作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临摹作业的质量很好, 体现了“中线为准、左右平衡;上紧下松、上小下大;有争有让, 适当穿插”的字体构成原则。

6 重视作品的识别性和实用性

字体设计无疑需要创意和艺术感, 但如果失去了“传递信息”这个最根本的作用, 即使效果再完美、色彩再丰富, 也是失败的。

为防止出现这样的作品, 我要求学生在设计出作品后先拿给周围的同学、朋友、家人看, 如果他们能读懂、觉得有创意, 那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如果出现识别度下降, 就要重新考虑设计表现是否过于夸张, 以及时调整。

方法尝试 篇10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当下的社会是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 《新课标》 提出,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遵循自然规律, “因材施教”,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上升的发展空间, 尤其强调自主、 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模式。无论是当下流行的“大语文”, 还是“绿色语文”都需要去构建学生的学习模式,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些自己粗浅的做法, 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一、学生主动地“学”取代教师一味地“教”, 让学生学会学习, 突出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一)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创设课堂情境, 从精彩的导入开始勾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棒的老师, 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使用多媒体课件, 还是用自己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 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 教师把事先设计好的一些问题有序地抛出, 让学生去思考、探讨、交流, 表达自己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这样他就会学得很起劲。

(二) 深入思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检验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看他是否主动深入思考问题, 做到这一点教师引导很重要, 否则学生思考没有方向性、目的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领会并发现, 这比老师和同学直接给他答案更有成就感, 也给他的自主学习增添无尽的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主动性, 并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给自己所在学习小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进而带动更多人去学习、去思考。

二、“单个学”变为“合作学”, 培养团队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

(一) 要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我在上新课之前, 一般会先给学生布置导学案, 导学案的内容比较丰富, 包含了作家生平、基础知识归纳, 问题的设置, 提前练习等, 学生不会的环节可以通过本小组的交流得到答案, 这样不但我的有效教学时间显得很充裕, 学生也乐于展示自己小组在课前的 “合作成果”, 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也真正做到了“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师生之间也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

(二) 小组合作, 学生养成习惯很重要

在教学实际中, 有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的影响, 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些学习小组往往是“一言堂”。针对这种状况, 我私底下鼓励这些学生敢于发言, 重在参与, 同时让好一点的学生多给后进生一点机会, 注重团队整体发挥, 不要“单打独斗”。有些学生年龄小, 想法单纯, 自我约束能力差, 张嘴就说, 总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 是最棒的, 这些不良的习惯是一些家长长期对孩子“溺爱”的结果, 这些都需要改正。所以说小组合作强调的是整体不是个体, 学生的养成习惯真的很重要。

三、“填鸭式”变为“疏导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 培养探究学习思想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老先生一贯主张学生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 从问题的答案中增长他们的才干。要鼓励学生由敢问并且会问, 能问到点子上, 教师一节课讲完, 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是教师知识讲解的全面、到位还是学生理解力真有那么强, 这真是个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知识的传播太重要了, 否则没有探究, 没有质疑, 老师讲的永远是真理, 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也要戛然而止。

(二) 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要鼓励学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一篇文章读一遍和读十遍收获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阅读你的侧重点不同, 你收获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同样一个人物, 为什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一样, 看过之后你会明白, 两位史书的作者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阶级立场导致了他们出发点不同, 也就导致人物塑造的差异。教师应当多教给学生一些看事物、看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行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到老师那里寻求帮助, 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四、结论

综上简单所述, 本文介绍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的学习方式应该有所创新, 但这种学习方式, 并不意味着学生放弃接受学习。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 获得这些知识、技能不是单纯的来自于老师, 学生依靠自己、小组交流得到的知识更广泛。有些不理解的知识点, 可能在课堂上老师稍加点拨就会豁然开朗。其实, 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 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秋菊,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

上一篇:护士绩效考核现况分析下一篇:增值税的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