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尝试

2024-05-06

初中作文尝试(通用14篇)

篇1:初中作文尝试

今天做了一波新项目的尝试。

在这之前,可谓是真的时时在焦虑,思考,一直在犹疑,不知道要不要去开启,不知道会面临的是什么。

可以说,如果正在吃东西的时候,脑中考虑着这些,就真的是食之无味,完全有点儿行尸走肉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等回过神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焦虑就不如去行动,想太多不如去践行。

尽管还是有很多的顾虑,但终于还是鼓起勇气在五月的尾巴时开启。

之前有过不少地设想,没想到还是紧张、尴尬的不行,也忘了事先想到的准备,全程的表现并不算很优秀,但有些地方还是超出了自己的设想。

当我把那些并不算得上很棒的数据与朋友分享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并没有给出我所认为的反应,一副很淡然的表情,一句“哦”。这让我明白,有时候真的不要想太多,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并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般重要。

不要因为一些没必要的顾虑而变得畏首畏尾,如果觉得是正确的事,那就勇敢去尝试。

篇2:初中作文尝试

—题记

本来阳光明媚的上午,一转眼变成了风雨交加的景象,或许老天和我一样,也很颓废吧!

我从学校回来,把书包扔在一边,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偌大的房间只有我一个人。我倒了杯白开水,瘫躺在沙发上,向老天叹了口气:学习太累了!现在才好,终于可以休息了!躺了一会儿,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我向窗外望去,外面是灰蒙蒙的天,雨无情地下着。为什么?难道我不能破茧成蝶吗?是的,你可以的!

释怀在学校的苦涩,别放弃,你可以!我心中出现这样一个声音。

是的,没错,我要去闯雨!我一个鲤鱼打挺,从房间走了出去。顿时,清凉的感觉沁入心里——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没错,我的系统正在重启;我的灵魂正在重生;我的心灵正在净化;我的外形正在重塑!我不能就此放弃,我还要完成我的梦想!我要释然这次的苦涩,重新振作!

12岁,花一般的世界,在乌云夹着第一滴雨水降落时,我可能会颓废,但是,青春的我,不会一直忧伤,我会重新大放光彩!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青春,是雨季来袭的常客;青春,振作之后却是花儿一般的灿烂了!

篇3: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尝试

作文知识很抽象, 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 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 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 “授”与“受”之间, 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 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 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 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 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以读导写, 读写结合。

例如, 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 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 所以, 《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淡, 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 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 (1) 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 (“盼望着, 盼望着……”) , 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 (2) 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 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 抒发情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 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 绘春的目的, 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 (3) 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 然细细品味, 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情景像水乳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 (4) 在“迎春图”中, 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 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 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这里, 有景有情, 情与景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古语云:现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 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 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 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 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 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 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 (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 当中, 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二、仿写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 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 不落俗套, 像要求作家那样, 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 但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 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 仿写 (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 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 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仿写练笔, 达到既巩固知识, 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 (即立意、中心) 。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 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 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 (即思路、结构) 。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 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 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 以《一件 (张、个、只……) 珍贵的××》为题, 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 (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 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 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 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 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实践表明, 学生用仿写法完成的作文, 形式上与原文是那么相似, 但内容上又绝不雷同, 这不正是读写结合的具体成果吗?

总之,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学别的行当大体如此, 写文章, 恐怕连这也难以做到, 只能是“师傅指指门, 修行在自身”。学生在“规矩方圆”基础上, 多写多练, 摸着了门道, 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 工而后巧, 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细细体味起来, 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 路通了, 门开了, 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 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 略陈管见。

篇4: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文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上,让学生乐于写作,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真实的感受生活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无话可说、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等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应该表达自己对事物真实的认识、真切的感受。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作文的生命力,来源于真实,它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善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不写那些让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不写远离学生实际的作文。如我把第一次的作文题目定为《真实的我》,力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中有的写出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催人泪下的事情,有的还写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内容的真实。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面窄,学生没有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缺乏发现生活的眼光,缺乏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深刻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发现那些蕴藏在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二、多方面立意,训练学生思维

立意,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人生经历比较少,生活比较单调乏味,思维较为单一,所以写出的作文往往缺乏新意,不够深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立意方式入手。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作文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的环节。”这四个环节中尤以“构思立意”最为重要。因为立意就像一篇文章创作的灵魂,反映出作文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境界。怎样构思?如何立意?将是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课的一个重点。以话题作文《雨》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可以写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可以写春雨贵如油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还可以展开联想,写现在雨越下越小,雨点没有以前那么晶莹了,由此可以联系到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既可以写雨的一般意义,也可以写它的象征意义。这样,从一个事物就可以联想到很多与之有关的立意,学生的作文立意就变得深刻、新颖。

三、改进讲评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作文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学到系统的写作知识,同时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讲评中加强了对学生批改和讲评的训练,通过交流习作、同学点评、自我评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做法。

第一,示范引路。教师通过批改几次作文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了了解后,在班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收上作文后,抽查十几份进行批改,然后每组分发一本作为示范,让学生了解批改作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再给在学生讲解每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

第二,分组交流。有了教师讲解的基础,就可要求学生批改。学生在组内读自己的作品,并谈自己的作文思路,选取哪些材料,要表达怎样的观点或主题。组长推荐出重点讲评的作文,再推荐一名同学讲评,交流讲评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展开讨论。通过习作讲评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展开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该文章如何进行立意、选材、布局,确立什么样的主题更为深刻等等。虽然很多同学的建议未必恰当,但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同这种方法,这比老师写评语效果好得多。

第四,教师点评。学生讨论作文后,教师及时总结本次作文的得失,重在分析优点,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本次作文收获了什么,不足有哪些,在下次作文中应如何改进。

第五,自我修改。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对作文的立意、选材、表达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学生就会心中有数,知道从哪里入手,修改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篇5:尝试的初中作文

当然了,回忆不会听谁的话,该来的时候,仍有种肆无忌惮的汹涌。有的时候,看见三四年级的孩子骑小小的自行车,银铃般的笑声伴随着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我依然会回忆起我才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个午后。

二年级,七岁的夏天。

当哥哥推着一辆崭新的粉色小自行车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激动得语无伦次,迫不及待的情哥哥教我。

哥哥把我带到楼下的空地上,郑重其事的跟我说我先学会上车。听了这话,我笑出了声,心想上车谁不会呀?耍我呢?但事情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我刚把脚放在脚蹬上,车子就剧烈的摇晃起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已与大地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真倒霉!”我揉着摔疼的膝盖抱怨道,哥哥站在一边笑着望着我,我的脸“刷”的一下就红了,不甘心的站起来,重又跨上了车,重心不稳,又跌了一跤。没有过多的废话,爬起来再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额上,鼻梁上泌出了密密的汗珠,已经摔了无数跤的我终于学会了如何上车。在不断的尝试下,我又学会了直走,拐弯,刹车。太好了!我会骑自行车了!我开心得冲着哥哥大喊,哥哥欣慰的冲着我笑了。

七岁的小毛头,会骑自行车实在值得骄傲。于是,每天下午放学,骑车在同学面前炫耀便成了必备节目,玩得满身大汗回家,快乐得一塌糊涂。

篇6:勇于尝试的初中作文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尝试的经历。尝试也就是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说,成功人生自尝试始。

尝试需要有好奇心和自信心。好奇也就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感兴趣,想着去研究它、钻研它。当然仅有好奇心又是不够的,还要有自信心和勇气。因为每当开始做一件事情,我们都不可能知道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会有多少不可料及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小就有一颗好奇心,不论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都要琢磨一番。他尝试着去发明电灯、留声机、蓄电池等等,结果均获成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尝试中度过的。他的发明成果有多项,是当之无愧的“发明大王”。如果他不是勇于尝试,不畏困难和挫折,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发明。

尝试最大的敌人是半途而废。科学界的人们信奉这样一句话:在一万次试验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这一万次,就是一万次的失败。成功就躲藏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失败的人,往往是做事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人。

人们容易把尝试理解为偶尔尝尝,这是错误的,它往往需要人们付出毕生的心血。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为天文学奋斗了一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得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受太阳的照射才发光,以及月蚀系入地影所生的结论。他还根据地球在天空中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现象。之后他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如果他不是用一生的心血来尝试,是不可能有如此辉煌成就的。

尝试就是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他十分赞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些在人类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人。

有人可能认为只有搞科学发明才需要大胆地尝试,其他方面用不着。这种看法不对。如果说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创新和开拓,那么就意味着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人们去大胆尝试。

篇7: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尝试

洛南县保安中学 王身荣

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常是双方都花费了不少精力,可效果并不见佳。因而作文教学改革是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以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打破旧例,本着从实际出发,既训练能力,又适应中考的原则重新构想,重新初排——

初一阶段:广读多思,陶冶情感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作文,主要的问题还是无话可写。如果老师一味地按课本记叙文的训练要求去写,辛辛苦苦地评讲,其效果不但不会有多大,而且学生也会因“老生常谈”而厌倦、害怕作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初一学生,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孩子,对社会生活了解不够,加之不会观察生活,还不会发现身边的闪光点。另外,一篇好文章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这些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还是贫乏的,内心世界过于单纯,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枯燥的空话老话,不能感应时代的精神脉搏,其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都患有“贫血症”。针对这一现实,我想初一作文应该这样安排:广读多想,陶冶情感。在多读的基础上,选取在生活中引起自己感情共鸣的东西,放开让学生自由地去练习写,题目、体裁、题材都不限,只求真情实感。另外,语文教师要配合作文教学,多搞一些活动来陶冶学生纯真的感情,如我所在的一个偏远山区中学,学生素质极差,他们不看课外书,课内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名人,大部分不知道。这样我就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开设了班级小型图书馆。除我捐出一部分书外,组织学生买、借、找一部分,经过筛选,登记列入班级图书。班上还订阅了一部分杂志报刊,这样课余时间每人每天都可以有书看了。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两个本子(一个摘录本、一个日记),学生每看一篇都要有所收获,实在不会写,可以把自己经历的事和优秀文章对比结合起来仿写。我还组织了一些有益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的读书写作兴趣很快提高了。当时我们班还在业余文学组的领导下自办了每周一期的黑板报。我不但在阅读和作文方面予以指导,还检查日记(日记本是学生的秘密,但学生对我都很信任,我告诉他们:我不能看的可以用浆类推贴住),选出一部分优秀日记,征得学生同意,我作百余字的简评和修改,然后让学生整整齐齐地抄出,贴在教室后面的作文园地中,供学习交流。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效果好,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陶冶了学生情操。

初二阶段:修改文章,培养悟性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训练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这时应对学生有进一步的要求。人们常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花费了不少心血,苦心修改了一大摞作文,可是发下去呢,学业生看也不看,甚至连错别字也不改,更谈不上“悟”了。如此,其功效是微乎其微的。学生的作文除教师批改外,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互相批阅,然后自己批阅。每次批阅都要有百余字的评论或心得,达到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这样就练就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使学生逐渐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文章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其次,批阅别人的作文时自然要想自己写的作文,进行比较,增长见识。学生自己批阅的过程相当于再构思作文的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在同学面前,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更好,都能在批阅过程中悟出一点作文之道。“悟”就是灵感,也就是“心窍顿开”。悟性当然需要平时的积累,也可在作文修改中,在相开对比中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初三阶段:适应考场,学习技巧

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中考是命题作文,在文体、字数、完成时间上都受制约,也不可能去反复修改。因此,这时学生要着重练习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且要书写整洁、清晰。教师应主要传授并指导一些写上的技巧和方法,比如给材料怎样命题,怎样安排各种文体的结构,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怎样开阔思路等。经过一年练习,学业生基本上就能下笔成文,适应考试了。

篇8: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新尝试

一、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思想, 树立其能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我对同学们说, 写作就是把你的口头语言用文字写下来变成文学语言, 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写清楚, 你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西方有一派作家, 他们主张落笔之前不必要有什么构思和预想, 找个话题开始之后, 一切随着意识的流动而流动, 随着思绪的发展而发展, 这个主张很类似我们的古人在《三教子归》上说的“鞭心马而驰八极, 油意车而戏九空”的境界。写作文也就是写感受, 把你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和感觉写出来即可。作家不是天生的, 也是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的一番话, 使同学们产生了一些自信, 解除了心理上的畏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寻找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要有素材, 而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作出什么样的文章。”由此可见, 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初一的学生每周都有1~2次练笔的作业, 内容不限, 体裁不限。有些同学每到练笔时, 就抱怨不知道写什么或没什么值得写。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大家,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素材”,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我问:今天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不一, 如“早晨妈妈很早起来帮我做早餐”、“昨晚下雨后, 今天外面的一切很干净”、“清洁工在扫地”、“校园中同学老师匆匆的脚步”、“一节语文课”……于是我告诉他们, 所有这些都可以是你们写作的材料, 经提示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这一切都可写。经过此次语文课, 大家变得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包括别人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句广告词等, 于是班上一盆小小的花、妈妈的白发、校园的草地、班上的黑板报、一次小小的成功或失败……都成了大家的写作对象, 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轻轻点拨有多么重要。

三、启发学生挖掘材料的主题

光有很多材料, 不会立意也不行。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 了解其精神实质, 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东西, 从而确定文章的主题。比如:一节课 (主题:教师的辛勤劳动) 、老师严厉的批评 (主题:严厉背后的爱) 、一顿晚餐 (主题:浓浓的亲情) , 等等。

另外, 还要善于多角度立意, 在立意上创新,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春游》: (1) 从老师和同学同吃、同玩、同乐看到了什么 (师生深厚的情感) ? (2) 从同学们齐动手完成晚餐看到了什么 (团结就是力量) ? (3) 从一路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 (家乡的秀丽美好) ? (4) 从同学们坚持走完路程, 到达目的地看到了什么 (吃苦耐劳的精神) ?经过教师的启发, 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 学生就会感到文思如泉涌, 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 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 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四、写法上的引导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 曾说“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又说“学文之事, 可授受者, 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 心营意造”。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 文有法却无定法。“文无定法”, 各人有各人的风格, 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阅历浅, 写作基本功欠缺, 应多向别人学习, 学习别人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首先, 是要学习模仿课文及其他佳作的写法。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精美之文, 内容不同, 风格各异。在语文教学中, 我常常有意识地把文章的写法融入到实际写作教学中, 让同学们去借鉴、学习。比如《珍珠鸟》一课, 开头“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语言简洁, 为文章定下了亲切的感情基调。随后紧接着写道“听说,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为后文与人的亲近作了铺垫。接着细致地描写了此鸟的可爱, 对人由“怕—熟悉—亲近—信赖”的过程。此文清新秀美, 写法上很值得借鉴, 经过上课时的讲解引导, 同学们马上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收效甚佳。又如《安塞腰鼓》一课的语言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写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随后一个同学写道“我的妈妈对我很好, 是个好妈妈,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特爱打麻将, 打起麻将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夸张地写出了妈妈对麻将的极度痴迷。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 俗话说“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 学习各种美文的写法和语言, 久而久之, 作文也就得心应手了。

其次, 让学生自评文章, 互相借鉴学习。同学们往往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会更感兴趣。《一场足球赛》场面描写精彩,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洗澡》语言风趣幽默;《时间》善于引经据典, 等等, 评论切中要点。经过一番有意识地引导、训练, 同学们懂得了一些写作的门道, 知道了“秧好一半谷, 题好一半文”、选材要紧扣主题, 文章须有主题, “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 了解了开头的一些方法, 等等。

经过一个学年的引导训练, 同学们消除了害怕写作的心理, 据调查, 有90%的同学对作文有了兴趣, 写作水平有了提高。高尔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 只要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引导, 写作将不再是语文教学路上的磐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9:初中作文尝试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尝试 生活化教学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面对作文题目往往是咬烂笔头而生搬硬造,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作文内容有生活气息、情感自然真挚、立意有一定深度,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写什么”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写作成长。教师常常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美的慧眼。从写作理论的角度上讲,这无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练就一双慧眼,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究的课题。

我们常常发现:当一群学生聚在一起时,往往争先恐后地讲述某一个见闻或经历,口若悬河,说到激动处还会舞之蹈之。可见学生的生活其实并不缺乏精彩,学生也并不是不会感悟。如何把学生那些精彩丰富的见闻经历感悟发掘出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尝试“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即抛开作文技法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真生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是否具有真实生活气息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积累作文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一、激活学生记忆,提供写作素材

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如何让学生观察的触觉敏锐的感知,留存那些事,成为写作的有效素材呢?我要求学生写周记,如实记叙自己的见闻感受,但没有一般作文写法的要求。我的批阅也很简单,以是否来源于真实生活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由此每次都能从芜杂的学生周记中抽取几个新鲜活泼的事例。如有学生写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服装市场去买衣服,妈妈如何和店家讨价还价的事;有学生写妈妈因为爸爸把钱偷偷借给叔叔家而吵架的事;有寫邻居家为孩子该姓爸爸还是妈妈的姓吵得不可开交等等。我把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例原汁原味地打印给学生,让学生辨别生活中有这种事吗?学生纷纷表示这些事经常发生。我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事例就是我们写作时最好的素材,经过加工写入自己的作文,就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生活情趣、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每天发生的那些平常小事,都能入文成为写作的材料,只要把身边的事收集起来,作文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我通过写周记发掘学生的真生活,培养学生关注自我的意识,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琐事,及时采撷生活的浪花,加以积累,再分类形成写作的素材库。如“家庭风波”一类就积聚了好几个新鲜活泼的素材:父母为要不要借钱给亲戚而吵架,为孩子该姓哪一方的姓而争执,节日里爸妈为给双方父母送的礼物价值数量不同而闹别扭等等。随着学生对自我的关注,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也越来越敏锐,一些新鲜富有现实意义的事例不断涌现,素材库也不断更新。

二、激起生活共鸣,丰满事件细节

周记中学生写的事例往往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可读性。如何让一个很有现实性的题材用文字活灵活现的再现?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同学写的片段相比照,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情景。以《妈妈买衣服砍价》为例。原文片段:星期天一早我和妈妈来到中翔服装城买衣服。在一家店里妈妈看中了一件衣服,妈妈里外看着摸着,还拿衣服在我身上比划。老板走过来说:“要不先试试?”“这件衣服多少钱?”妈妈问。“200元!”“200元?太贵了!”妈妈扔下衣服,拉着我要走。“给你打个折,180元,怎样?”老板连忙说。“120元!高了不要!”妈妈说。“130元吧。”妈妈就同意130元成交。

同学们一致认为“砍价”没这么简单。那具体情形是怎样的?下面是学生的发言概要。

妈妈的表现:妈妈明明很喜欢这件衣服,但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说衣服面料不好、做工粗糙、有褶皱。妈妈还会装出一副买不买无所谓的样子,暗示老板价格贵我就不买。妈妈嘴上说这件衣服不好,手还是抓着那件衣服,左看右看。妈妈还会和老板套近乎,说我经常到你这里来买衣服的,是熟客了,你便宜一点,下次我还来,还给你宣传宣传。妈妈还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假装不买了,走出店去。

店老板的表现:老板会喋喋不休地说,这件衣服的款式是现在流行的,进价很贵。别人我是不打折的,你买就给你打个折吧。当妈妈把价压的过低时,老板会说:呵,我成本都不止这个价,要不我给你钱,你帮我去进。实在没辙时老板还会说,我们开店不容易,一件衣服就赚10元钱,想博取别人的同情。面对妈妈狠狠的杀价,老板显得很无奈,嘴里嘟哝着:亏的亏的,不卖,你到别的店里去看看吧。当妈妈走出店门时,老板连忙说,你再加起一点,让我不亏本。老板是一边叹气一边包装衣服,仿佛是真的亏了一样。

学生七嘴八舌的演说着自己的经历,把妈妈和店老板斗智斗勇的砍价过程绘声绘色地还原出来,生活气息浓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也非常富有个性特点。

我就此引导,既然大家都有这种真实的体验,如果我们把它写出来,不就是很好的一篇作文吗?趁着学生热情洋溢,又有现成的材料,当堂练习,落笔自然较为流畅。

三、激励学生智慧,提炼生活哲思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琐事,与学生一起领略生活的情趣,还原形象活泼的场景,这只是帮助学生找到了作文的生活源泉,还要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从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仍以上文《妈妈买衣服砍价》为例,在学生写出了较为生动形象的作文片段后,我再进一步追问:从这件事中,你从中获得什么感悟呢?学生一下陷入了沉思中,他们没想到一件普通平常的小事还能蕴藏着哲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同学们很快说出了一些道道。

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经过几个回合的引导讨论,激活了学生沉睡的生活记忆,鲜亮了生活的细节,同时悟到了些许生活道理,学生怎么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呢?如果顺势鼓励学生把这些诉诸笔端,适当指导一下谋篇布局的小技巧,定能写出一篇新鲜活泼的好作文。

篇10:尝试中成长话题作文初中

电灯、电话的发明谁能说不是人类大胆尝试的结果?中国古代有一个官员,叫万户,他想飞到天上去于是就坐在装有烟花的椅子上去,结果可想而知。但我们所提倡的是大胆尝试的精神,在尝试之前必须具有这方面一定的知识,你才可能成功。

隔行如隔山。钱学森一开始学的是铁路这方面的知识,后来看到落后的中国没有飞机,才改学航天方面的知识,当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试飞成功时,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都沸腾了?原因就是我国的国防事业又强大了一些,终于把尝试变成了技术。

不能不说是我国一次失败的尝试。尝试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失败的尝试中汲取教训,我们不能让一次尝试的机会白白流失。

所说鲁班在一次爬山的过程中被一种带锯齿的草划伤了,他想:如果用带锯齿的铁片伐树,效率是不是可以提高?于是鲁班发明了锯。如果你善于观察、发现,善于动脑筋,勇敢尝试实践,那么下一个著名的发明家就是你。

尝试是带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往发达、富强的一个火车头。如果没有尝试,世界的经济将会停滞不前,没有尝试,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便捷、如此美好,如果没有尝试,身陷囹圄的我们不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尝试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

篇11:在尝试中成长初中作文

怀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我们将青春的热情和热血洒在这令人振奋的三下乡活动中。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三下乡,对于调研工作,身为调研组的我们也是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凭靠着以往的文献和自己的摸索进行工作。

凡事先预则立。今天,组长根据我们的个人所长和兴趣点为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合理的任务安排,使我们的工作更为有序地进行,大家的目标也更为明确,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该怎么干。

经过昨天的实地考察,我们对三下乡基地附近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今天我们便出去进行了问卷调查。当拿着问卷出去的时候,我们都很担心村民会不愿意配合我们,会对我们有所排斥。在调研的路上,尽管我们是遇到了这种情况——遭到一小部分村民的质疑,但是我们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一次不成功,我们便更加勤快的穿梭在村里,只为了完成更多的问卷。也许是因为我们有好的心态,好运气就自然来敲门了。一部分村民不仅自己帮助我们填好了调查问卷,还拉上自己的邻居和朋友来帮助我们。小孩子们就更为热情,还担心我们不认识路呢,一路上带着我们,陪着我们聊天,在这种开心的气氛中,连阳光和绿叶都变得格外可爱、美好。最后,我们把今天安排的问卷任务顺利完成了。

篇12: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教学同作文训练存在着脱节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正视语文教学中读、思、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博览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某一领域知识积累是产生该领域的认识兴趣的基本条件。当某个领域的实际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就容易产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否则,一窍不通只会索然无味。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必然会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并进行指导,巧于点拨,使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

二、读中有思,以思促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特别是那些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变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三、以读促写,想好再写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

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让学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顿悟了作文之道。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必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四、提高写作兴趣,达到成果目标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样能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压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想方设法思索训练的手段,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逼近,不停地写作,进行“下水”探索。久而久之,教师的创造性也许就逼出来了,课堂讲授会以有效的指导为出发点,就会极力追求理解的准确和表达的深入浅出。从学生角度来看,成果意识的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人都善于表现自己,就写作而言,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一旦目标达到,希望变成现实,这就会产生一种“再写”的写作冲动。这样不断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体写作水平显然会提高。

篇13:初中语文作文评改的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评改,尝试与思考

任教初中语文有些年了, 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 一直觉得做得不够理想。自去年学校领导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我在作文教学领域进行了改革创新尝试, 尤其是作文批改, 我认真反思了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诸多弊端, 大胆地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 其中因为种种原因, 我收获了些许的成功经验, 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但我相信这条路是正确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为了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出更宽阔的天地, 我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历程回顾

去年, 我任教七年级两个班语文。为了让学生们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 体现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我让每个班学生自由组合成七个作文评改小组, 每组七人左右。我每次每班批改三个小组的作文, 其余的作文让小组集体评改。学生开始两次很新奇, 积极性高且认真。后来我发现许多学生越来越不严肃,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展下去, 我严格督阵, 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个学期。综观其效果并不理想, 它只减轻我的工作负担, 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有点失望, 甚至还有人讽刺我们这些课改的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好在我们参与课改的老师是一个团队, 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课改中的问题与策略。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探索中, 也就没把他们的讽刺放在心上, 相反, 有的老师还把这些风凉话当成一种动力。

在与课改团队交流中我认为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一定要达到真正改善学生作文现状的目的, 走传统老路根本不行。大家也都支持, 也给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种氛围中我总是被信心包围着。因此, 我没有完全否定上学期的做法, 首先在评改小组成员的组成上作了调整, 不让同层次的学生扎堆, 我先从班上挑选了十个成绩较好, 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种子选手, 由他们逐轮挑选小组成员, 这样形成的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评改作文时, 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给予他们适当指导。总体来说气氛很好, 但活跃的只有五分之三的学生, 还有许多学生在小组内无所事事。这不是我的初衷, 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 通过合作, 发现自己和别人作文的得失, 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于是我要求小组成员都要给评改的作文写上具体的评语。结果这部分学生也写了, 但往往是出于应付, 通过调查得知他们确实评不出一篇作文的优劣。为了提高所有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让所有学生都能真正的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 我没有简单地理论说教, 而是让每个小组每次分别推荐一篇作文, 由我组织学生共同评改;同时还让每个小组分别推荐本期本组最好作文和进步最大作文, 用于在本班“学习园地”展览。在师生共评时, 我用合适的语速和语调先朗读评改的作文, 然后师生评议该篇作文的优劣, 结果多次产生让我高兴难忘的场面。通过这一改变, 我的目的已基本达到。目前我还在继续这种形式, 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二、实践的反思

作文评改要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真写出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 明确今后作文的方向, 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众所周知, 单一的由老师全批全改作文的形式一般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学生劳动的不尊重, 最终导致作文评改目的的落空。学生的自改、互改和老师的参与相结合,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 体现了他们在作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真正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作文的得失, 才能相互促进, 起到作文评改应有的作用。

作文评改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学生作文自改、互改并不意味着老师任务的减轻, 如果抱着甩包袱的想法, 学生作文的自改、互改注定要失败。学生在自改、互改时往往会有许多矛盾产生, 这需要我们及时解决。如果不到位, 这个小组的活动就不会流畅顺利。学生由于评改作文的能力有限, 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指导批改作文的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可能持久, 这需要我们不断创造刺激点, 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总之, 我们千万不能松懈, 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变化, 积极主动的作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作文评改改革不能成为孤独的前行者。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互改时, 教师应注意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 使他们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 七分靠改”的道理, 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而事实上要达到这个目的, 仅作文评改改革还远远不够, 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口语交际等方面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基础;它更需要对阶段作文教学作好系统科学的规划;它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更科学有效。而事实上, 这些方面我们往往都做得不够。只有各方面齐头并进, 作文评改改革才会真正有意义。

三、努力方向

回顾是为了进步,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反思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今后课改工作所努力的方向:

1.努力做好优生发展和扶持学困生的工作;

2.处理好独立思辨与小组合作的关系;

3.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踏进外面的世界, 让学生去认识, 去学习;

4.不断给自己充电, 给课改工作保证充足的动力。

在课改实验中经历一番“苦”与“痛”后, 我和学生都尝到了一定的“甜头”, 看到了“曙光”。但课改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我们还只是刚跨入门坎, 今后, 我将继续在课改这方广阔天空里, 大胆实践、深入探索、努力耕耘, 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挥洒在课改这一实验基地, 争取让课改之花早日捧出丰硕的果实。

篇14:初中语文作文评改的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评改;尝试与思考

任教初中语文有些年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一直觉得做得不够理想。自去年学校领导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改革,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在作文教学领域进行了改革创新尝试,尤其是作文批改,我认真反思了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诸多弊端,大胆地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其中因为种种原因,我收获了些许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但我相信这条路是正确的,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为了今后在这方面的工作走出更宽阔的天地,我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历程回顾

去年,我任教七年级两个班语文。为了让学生们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我让每个班学生自由组合成七个作文评改小组,每组七人左右。我每次每班批改三个小组的作文,其余的作文让小组集体评改。学生开始两次很新奇,积极性高且认真。后来我发现许多学生越来越不严肃,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严格督阵,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个学期。综观其效果并不理想,它只减轻我的工作负担,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没有多大促进作用。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有点失望,甚至还有人讽刺我们这些课改的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好在我们参与课改的老师是一个团队,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课改中的问题与策略。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探索中,也就没把他们的讽刺放在心上,相反,有的老师还把这些风凉话当成一种动力。

在与课改团队交流中我认为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一定要达到真正改善学生作文现状的目的,走传统老路根本不行。大家也都支持,也给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种氛围中我总是被信心包围着。因此,我没有完全否定上学期的做法,首先在评改小组成员的组成上作了调整,不让同层次的学生扎堆,我先从班上挑选了十个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种子选手,由他们逐轮挑选小组成员,这样形成的小组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评改作文时,我也积极参与其中,给予他们适当指导。总体来说气氛很好,但活跃的只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还有许多学生在小组内无所事事。这不是我的初衷,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通过合作,发现自己和别人作文的得失,或多或少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于是我要求小组成员都要给评改的作文写上具体的评语。结果这部分学生也写了,但往往是出于应付,通过调查得知他们确实评不出一篇作文的优劣。为了提高所有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让所有学生都能真正的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我没有简单地理论说教,而是让每个小组每次分别推荐一篇作文,由我组织学生共同评改;同时还让每个小组分别推荐本期本组最好作文和进步最大作文,用于在本班“学习园地”展览。在师生共评时,我用合适的语速和语调先朗读评改的作文,然后师生评议该篇作文的优劣,结果多次产生让我高兴难忘的场面。通过这一改变,我的目的已基本达到。目前我还在继续这种形式,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能力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二、实践的反思

作文评改要体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真写出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明确今后作文的方向,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众所周知,单一的由老师全批全改作文的形式一般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学生劳动的不尊重,最终导致作文评改目的的落空。学生的自改、互改和老师的参与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体现了他们在作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真正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作文的得失,才能相互促进,起到作文评改应有的作用。

作文评改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缺失。学生作文自改、互改并不意味着老师任务的减轻,如果抱着甩包袱的想法,学生作文的自改、互改注定要失败。学生在自改、互改时往往会有许多矛盾产生,这需要我们及时解决。如果不到位,这个小组的活动就不会流畅顺利。学生由于评改作文的能力有限,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指导批改作文的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可能持久,这需要我们不断创造刺激点,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总之,我们千万不能松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情况变化,积极主动的作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作文评改改革不能成为孤独的前行者。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互改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而事实上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作文评改改革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口语交际等方面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基础;它更需要对阶段作文教学作好系统科学的规划;它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更科学有效。而事实上,这些方面我们往往都做得不够。只有各方面齐头并进,作文评改改革才会真正有意义。

三、努力方向

回顾是为了进步,反思是为了提高。在反思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今后课改工作所努力的方向:

1.努力做好优生发展和扶持学困生的工作;

2.处理好独立思辨与小组合作的关系;

3.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踏进外面的世界,让学生去认识,去学习;

4.不断给自己充电,给课改工作保证充足的动力。

在课改实验中经历一番“苦”与“痛”后,我和学生都尝到了一定的“甜头”,看到了“曙光”。但课改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我们还只是刚跨入门坎,今后,我将继续在课改这方广阔天空里,大胆实践、深入探索、努力耕耘,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挥洒在课改这一实验基地,争取让课改之花早日捧出丰硕的果实。

夸美纽斯说得好:“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让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求实探索,为有效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而努力!

上一篇:西安市建筑施工合同下一篇:幼儿园教育自我鉴定